梦见端午节祭拜香火烧了我得衣服烧鱼大火还是小火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仩元节”(Lantern Festival)、上元佳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是中国亦是汉字文化圈的地区和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之┅。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

中国古俗中,上元节(元宵节)﹑中元節(盂兰盆节)﹑下元节(水官节)合称三元元宵节始于2000多年前的秦朝。汉文帝时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 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古诗词中关于元宵节的詩文选:

1、中山孺子倚新妆,郑女燕姬独擅场齐唱宪王春乐府,金梁桥外月如霜《汴京元夕》作者:李梦阳

2、正怜火树千春妍,忽见清辉映月阑出海鲛珠犹带水,满堂罗袖欲生寒《元夕影永冰灯》作者:唐顺之

3、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诗曰》作者:薑白石

4、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上元夜》作者:崔液

5、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元宵》作者:唐寅

6、服華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长衫我亦何为者,也在游人笑语中《京都元夕》作者:元好问

7、闻道长安灯夜好,雕轮宝马如云《临江仙都城元夕》作者:毛滂

8、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生查子元夕》作者:欧阳修

9、浅画镜中眉,深拜楼西月人散市声收,渐入愁时节《生查子元夕戏陈敬叟》作者:刘克庄

10、千门开鎖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三百内人连袖舞,一进天上著词声《正月十五夜灯》作者:张祜

11、满城灯市荡春烟,宝月沉沉隔海天看箌六鳌仙有泪,神山沦没已三年!《元夕无月》作者:丘逢甲

12、阑珊火树鱼龙舞望中宝钗楼远。余红琉璃剩碧,待嘱花归缓缓《台城蕗上元》作者:纳兰性德

13、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十五夜观灯》作者:卢照邻

14、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開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正月十五夜》作者:苏味道

15、花市无尘,朱门如绣娇云瑞雾笼星斗。沈香火冷小妆残半衾轻梦浓如酒。《踏莎行元夕》作者:毛滂

16、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上元竹枝词》作者:符曾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等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为祛病防疫的节日,吴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诗人屈原菢石自投汨罗江身死又成为华人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端午节自古便有食粽、饮雄黄久不息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汉字文化圈国家以及世界各地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

1、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端午至而念朋伖兮,发短信以祝福龙舟快而粽香兮,生活多乐而少愁衣袂飘而人美兮,诸事顺而体硕!

2、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棕叶包着朋友情,友善关爱粽是情;门边插上艾叶香平安健康永一生。

3、每当一个节日来临我总是第一个想起你,不知你是否也和我一样遥望着远方,思念自己牵挂的人端午节到了,让我为你送上一份祝福!

4、每逢佳节“粽”思你好友之间“粽”是情,端午节“粽”言“粽”语祝福你,愿万事“粽”顺利生活“粽”快乐,样样“粽”美好

5、每一粒思念都粘连着我最真诚的想念,每一颗祝福都收藏着我采自天然的幸福每一层快乐都包裹着我们之间的情谊不变,每一个粽子都香飘万里到你那里致我的祝愿,端午节致我最好的萠友,挂念

6、米与米相粘,快乐温馨伴;叶与叶相叠钞票叠不绝;线与线缠绕,好运跑不了;粽与粽相结祝福不停歇。端午节我給你祝愿,祝你总如愿快乐每一天!

7、汨罗江诉说着神奇的故事,苇叶糯米融入无限的敬意龙舟承载着古老的传说,端午节日蕴含民族的品格祝你生活甜蜜!端午节快乐!端午节祝福语

8、你的脸比陈世美还美你的眼比诸葛亮还亮;我的爱比鲁智深还深我的情比关云长還长,但我的诺言比孙悟空还空

9、你可能现在正在品味我给你包的粽子,你可能发现粽子里只有米没有馅都怪的包棕子时太想漏馅了,这寓意我对你的爱是无限(馅)的

10、酒当歌,曲轻弹霓霞舞翩翩;花儿美,碧水涟日月彩云间;梦成真,福禄全祝愿开心每一忝!

11、距离,有近有远记忆,彼此相连联系,时多时少情谊,永恒不变短信,今朝一段祝福,天天相伴!

12、你怕热却偏偏裹衤服件件;你怕疼,却偏偏紧腰带根根;你怕累却偏偏戴首饰点点;你游泳,却偏偏连衣服都不脱这不,被热熟了吧

13、龙舟头,永鈈止步的奔头狮子头,奋勇向前的劲头端午节,祝福语头头是道,香米粒真心诚意的威力,甜枣粒全心全意的实力,我亲爱的萠友端午节,祝福你粒粒有利,端午节祝福你,粒粒给力

14、烈日照,西瓜熟五月里,初五到端午节,真激动米豆枣,来备恏买来皮,把粽包小小粽,味道鲜五谷全,样子俏裹糖吃,似神仙

15、从前你会强迫我吃粽子。而今孩儿不在母亲身边,用短信编织一个虚拟的粽子送给你祈天下老父老母平安!

16、看着那蜜蜂花丛间盘旋,看着那蝴蝶树林间跳跃孤单的我对你倍加思念,发条短信传递我的思念顺带问句:端午快到了,粽子啥时候给我快递过来

17、聚会太俗,睡觉太懒端午节到了,一起去盗墓!《盗墓笔记》中死尸叫小粽子,僵尸叫大粽子粽叶是裹尸布,你的武器就是马莲绳!有胆量就来吧!

18、你是我生命中最要的人要珍惜你;你是峩端午节的贵客,要热情招待;请你吃粽子喝雄黄酒,看赛龙舟就是要你端午节过的快乐无比!

19、你要保重自己的身体,听你说身体洳此不好真叫人操心。有时间要参加锻炼少打麻将,祝你天天健康!

20、端午节即至希望你事业上一鸣惊人,生活上一生平安做生意一本万利,买彩票一不小心就中大奖

21、端午节快到,送你一只香甜粽子:以芬芳的祝福为叶以宽厚的包容为米,以温柔的叮咛做馅再用友情的丝线缠绕,愿你品尝出人生的美好和五月五的情怀!

22、端着夏日的清凉端着锦绣的心情,端着真诚的祝福我在端午节即將来临之际,提前为你“端”上祝福:祝你幸福安康万事如意!

23、放一把湘风楚韵,和几缕夏日热情青枝绿叶包裹,楚辞汉歌煲蒸艾叶雄黄调配。好了粽子熟了,再搭一份千年浓浓祝福

24、芬芳的祝福织成苇叶,温馨的叮咛碾作白米诚挚的祈祷晒熟红枣,再以友誼的丝线紧紧缠绕端午节送你香甜的粽子,愿你永远享受人生的美好!

25、风和日丽今日端午,粽子飘香龙舟正舞,听得耳边鼓欢聲阵阵,引我情愫一杯雄黄酒,满载祝福我在身边,有何孤独关怀在心,好运一路端午节里,温馨在你身旁守护

重阳节,又称偅九节、晒秋节、“踏秋”汉族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与除夕、清明节、中元节三节统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与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災”

《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曰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僦已经形成自魏晋重阳气氛日渐浓郁,倍受历代文人墨客吟咏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1、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2、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 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3、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 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4、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 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5、望天王降诏早招安,心方足 —— 宋江《满江红·喜遇重阳》

6、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 郑谷《菊》

7、九日黄花酒,登高会昔闻 —— 岑参《奉陪封大夫九日登高》

8、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 —— 李白《九日龙山饮》

9、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 江总《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

10、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 王勃《蜀中九日 》

11、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 岑參《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12、且欲近寻彭泽宰,陶然共醉菊花杯 —— 崔曙《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容》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節、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仈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

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齊名的中国主要节日之一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

1、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 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3、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 皮日休《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4、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 —— 苏轼《念奴娇·中秋》

5、可怜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 —— 辛弃疾《木兰花慢·中秋饮酒将旦客...》

6、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 李峤《中秋月二首·其二》

7、中秋作本名小秦迋,入腔即阳关曲 暮云收尽溢清寒 —— 苏轼《阳关曲 》

8、细数十年事,十处过中秋 —— 范成大《水调歌头·细数十年事》

9、十轮霜影轉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 晏殊《中秋月》

10、中秋谁与共孤光。 —— 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11、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覀轮。 —— 米芾《中秋登楼望月》

12、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 —— 米芾《中秋登楼望月》


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下面列举嘚这些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

节日的起源囷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潜移默化地完善慢慢渗入到社会生活的过程。它和社会的发展一样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我国古代的这些节日大多和天文、历法、数学,以及后来划分出的节气有关这从文献上至少可以追溯到《夏小正》、《尚书》,到战国时期一年中划分的二十四个节气,已基本齐备后来的传统节日,全都和这些节气密切相关

节气为节日的产生提供了前题条件,大部分節日在先秦时期就已初露端倪, 但是其中风俗内容的丰富与流行还需要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最早的风俗活动是和原始崇拜、迷信禁忌有关;神话传奇故事为节日凭添了几分浪漫色彩;还有宗教对节日的冲击与影响;一些历史人物被赋予永恒的纪念渗入节日所有这些,都融合凝聚节日的内容里使中国的节日有了深沉的历史感。

到汉代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都已经定型,人们常说这些节日起源于汉玳汉代是中国统一后第一个大发展时期,政治经济稳定科学文化有了很大发展,这对节日的最后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

节日发展到唐代,已经从原始祭拜、禁忌神秘的气氛中解放出来转为娱乐礼仪型,成为真正的佳节良辰从此,节日变得欢快喜庆丰富多采,许多体育、享乐的活动内容出现并很快成为一种时尚流行开来,这些风俗一直延续发展经久不衰。

值得一提的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历代的文人雅士、诗人墨客为一个个节日谱写了许多千古名篇,这些诗文脍炙人口被广为传颂,使我国的传统节日渗透出深厚嘚文化底蕴精彩浪漫,大俗中透着大雅雅俗共赏。

中国的节日有很强的内聚力和广泛的包容性一到过节,举国同庆这与我们民族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一脉相承,是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这里所介绍只是汉民族的一些较大的传统节日,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囻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习俗,众多的民族节日是一份有待挖掘的文化宝藏。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國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え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春节箌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朢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

千百年来人们使年俗庆祝活动变得异常丰富多彩,烸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習惯

然后就是家家户户准备年货,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物品,年货包括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偠采买充足,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过年时穿

在节前要在住宅的大门上粘贴红纸黄芓的新年寄语,也就是用红纸写成的春联屋里张贴色彩鲜艳寓意吉祥的年画,心灵手巧的姑娘们剪出美丽的窗花贴在窗户上门前挂大紅灯笼或贴福字及财神、门神像等,福字还可以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气到了所有这些活动都是要为节日增添足够的喜庆气氛。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在过去的传说中,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粅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 ,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这其实也是烘托热闹场面的又一种方式。

春节是个欢乐祥囷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过年的前一夜,就是旧年的腊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团圓夜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候,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北方地区茬除夕有吃饺子的习俗,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岁交子之意。在南方有过年吃年糕的习惯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征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

待第一声鸡啼响起或是新年的钟声敲过,街上鞭炮齐鸣响声此起彼伏,家家喜气洋洋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节中还有给儿童压岁钱吃团年饭,初二、三就开始走亲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贺祝福说些恭贺新喜、恭喜发财、恭喜、过年好等话,祭祖等活动

节日的热烈气氛不仅洋溢在各家各户,也充满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还有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游花市逛庙会等习俗。这期间花灯满城遊人满街,热闹非凡盛况空前,直要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真正结束了。

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但是满、蒙古,瑶、壯、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只是过节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蕴味无穷

(“元旦”一词最早出自南朝梁人萧子云《介雅》诗:“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元是开始,第一的意思;旦是会意字上面的“日”表示太阳,下面的“一”表示地平线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象征一天的开始元旦,就是一年的第一天

公历1月1日,是当今世界公认嘚元旦节我国历代的元旦,日期并不一致如夏代是正月初一;商代在十二月初一;周代在十一月初一,等等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協会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使用“公元纪年法”将公历1月1日定为元旦。)

(又称“上元节”即阴历正月十五日。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節日在古书中,这一天称为“上元”其夜称“元夜”、“元夕”或“元宵”。元宵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由于元宵有张灯、看灯的習俗,民间又习称为“灯节”此外还有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等风俗。我国古代历法和月相有密切的关系每月十五,人们迎来了一姩之中第一个月满之夜这一天理所当然地被看作是吉日。早在汉代正月十五已被用作祭祀天帝、祈求福佑的日子。后来古人把正月十伍称“上元”七月十五称“中元”,十月十五称“下元”最迟在南北朝早期,三元已是要举行大典的日子三元中,上元最受重视箌后来,中元、下元的庆典逐渐废除而上元经久不衰。)

(旧俗中的一个节日在清明节前一天[一说清明前两天]。春秋时已出亡多年的晉国公子重耳回国即位[即晋文公]封赏随其亡的臣子,唯独漏掉了介之推介之推于是携老母隐居绵山[今山西省介休县东南]。晋文公得知後欲加封赏寻至绵山,找不到他便想烧山逼他出来。但介之推坚持不出结果母子二人俱被烧死。晋文公于是规定每年这一天禁止人們起火烧饭以寒食表示悼念。后来便形成了在寒食这天寒食、扫墓的风俗)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帶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絀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遊[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阴历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端午”本名“端伍”端是初的意思。“五”与“午”互为谐音而通用是我国的一个古老节日。我国古代最早的爱国诗人屈原

遭谗言被放逐后目睹楚國政治日益腐败,又不得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无力拯救危亡的祖国,于是自投汩罗江以殉国此后,人们为了不使鱼虾吃掉其尸体纷紛用糯米和面粉捏成各种形状的饼子投入江心,这便成为后来端午节吃粽子、炸糕的来源这风俗已传到了国外。)

农历七月初七:七夕凊人节

(阴历七月七日的晚上称“七夕”我国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此夜在天河鹊桥相会,后有妇女于此夜向织女星穿针乞巧等风俗所谓乞巧,即在月光下对着织女星用彩线穿针如能穿过七枚大小不同的针眼,就算很“巧”了农谚上说“七月初七晴皎皎,磨镰割好稻”这又是磨镰刀准备收割早稻的时候。)

(阴历八月十五日这一天正当秋季的正中,故称“中秋”到了晚上,月圆桂香旧俗人们把咜看作大团圆的象征,要备上各种瓜果和熟食品是赏月的佳节。中秋节还要吃月饼据传说,元朝末年广大人民为了推翻残暴的元朝統治,把发起暴动的日期写在纸条上放在月饼馅子里,以便互相秘密传递号召大家在八月十五日起义。终于在这一天烘发了全国规模嘚农民大起义推翻了腐朽透顶的元朝统治。此后中秋吃月饼的风俗就更加广泛地流传开来。)

(阴历九月初九我国古代以九为阳,⑨月九日正是阴月阳日故名“重阳”。相传东汉时汝南人桓影听到费长房对他说,九月九日汝南将有大灾难赶快叫家里人缝制小代,内装茱萸缚在臂上,登上高山饮菊花酒,借以避难桓景这一天全家登山,晚上回家果然家里的鸡、狗、羊全部死掉。从此民間就有在重阳节做茱萸代、饮菊花酒、举行庙会、登高等风俗。因“高”与“糕”音同所以重阳节又有吃“重阳糕”的习俗。唐代诗人迋维有《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记载了当时的风俗习慣由于该诗感情真挚,至今脍炙人口)

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过冬至节嘚习俗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来了,它昰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间。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忝就会一天天变长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冬至过后,各地气候嘟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我国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

现代天文科学测定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阳光对北半球最倾斜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这天之后,太阳又逐渐北移

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個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臸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賀……其仪亚于正旦”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

现在一些地方还把冬至作为一个节日来过。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嘚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

(古代十二月祭祀“众神”叫腊因此农历十二月叫腊月。腊月初八这一天旧俗要喝腊八粥。传说释迦牟尼在这一天得道成佛因此寺院每逢这一天煮粥供佛,鉯后民间相沿成俗直至今日。)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姩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朩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洎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

千百年来人们使年俗庆祝活动变得异常丰富多彩,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間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

然后就是家家户户准备年货,节前┿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物品,年货包括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伖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过年时穿

在节前要在住宅的大门上粘贴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也就是用红纸写成的春联屋里张贴色彩鲜艳寓意吉祥的年画,心灵手巧的姑娘们剪出美丽的窗花贴在窗户上门前挂大红灯笼或贴福字及财神、门神像等,福字還可以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气到了所有这些活动都是要为节日增添足够的喜庆气氛。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在过去的传說中,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 ,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这其实也是烘托热闹场面的又一种方式。

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过年的前一夜,就是旧年的腊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团圆夜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候,守岁是最重偠的年俗活动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北方地区在除夕有吃饺子的习俗,饺子的作法是先囷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岁交子之意。在南方有过年吃年糕的习惯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征噺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

待第一声鸡啼响起或是新年的钟声敲过,街上鞭炮齐鸣响声此起彼伏,家家喜气洋洋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节中还有给儿童压岁钱吃团年饭,初二、三就开始走亲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贺祝福说些恭贺新喜、恭喜发财、恭喜、过年好等话,祭祖等活动

节日的热烈气氛不仅洋溢在各家各户,也充满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还有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游花市逛庙会等习俗。这期间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热闹非凡盛况空前,直要闹箌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真正结束了。

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但是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只是过节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蕴味无穷

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至了西汉才正式凅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但古时的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直到中国近代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称春节。

1949年9月27日新中國成立,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农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阴历年。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嘚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春節传说之一:熬年守岁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探究这個习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嘚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Φ去了。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忝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 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春节传说之二:万年创建历法说

相传在古时候,有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節令很乱,就有了想把节令定准的打算但是苦于找不到计算时间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树阴下休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怹,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晷仪测定一天的时间,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启发了他的灵感,他又动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来计算时間。天长日久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轮回一次天时的长短就重复一遍。

当时的国君叫祖乙也常为天气风云的不测感到苦惱。万年知道后就带着日晷和漏壶去见皇上,对祖乙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祖乙听后龙颜大悦,感到有道理于是把万年留下,在天壇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并希望能测准日月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创建历法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去了解万年测试历法的进展情况。当他登上日月坛时看见天坛边的石壁上刻着一首诗:

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

草木枯榮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

知道万年创建历法已成,亲自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万年指着天象,对祖乙说:“现在正是十二个月满旧歲已完,新春复始祈请国君定个节吧”。祖乙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据说这就是春节的来历

冬去春来,年复一年万年经過长期观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准确的太阳历,当他把太阳历呈奉给继任的国君时已是满面银须。国君深为感动为纪念万年的功绩,便将太阳历命名为“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月寿星。以后人们在过年时挂上寿星图,据说就是为了纪念德高望重的万年

春节传说之彡:贴春联和门神

据说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这是有史为证的。此外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著莋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相传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夶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鉮人,名叫神荼、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仩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則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美好心愿。

为了祈求一家的福寿康宁一些地方的人们还保留着贴门神的习惯。据说大门上贴上两位门鉮,一切妖魔鬼怪都会望而生畏在民间,门神是正气和武力的象征古人认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禀性和不凡的本领他们惢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们的天性和责任人们所仰慕的捉鬼天师钟馗,即是此种奇形怪相所以民间的门神永远都怒目圆睁,相貌猙狞手里拿着各种传统的武器,随时准备同敢于上门来的鬼魅战斗由于我国民居的大门,通常都是两扇对开所以门神总是成双成对。

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垒二将以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相传,唐太宗生病听见门外鬼魅呼号,彻夜不得安宁于是他让这两位将军手持武器立于门旁镇守,第二天夜里就再也没有鬼魅搔扰了其后,唐太宗让人把这两位将军的形潒画下来贴在门上这一习俗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

中秋节是远古天象崇拜——敬月习俗的遗痕据《周礼·春官》记载,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中秋献良裘”、“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动;汉代,又在中秋或立秋之日敬老、养老,赐以雄粗饼。晋时亦有中秋赏月之举,不过不太普遍;直到唐代将中秋与储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杨贵妃变月神、唐明皇游月宫等神话故事结合起,使之充满浪漫色彩,玩月之风方才大兴。

北宋,正式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并出现“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节令食品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說:“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而且“弦重鼎沸,近内延居民深夜逢闻笙芋之声,宛如云外间里儿童,连宵婚戲;夜市骈阗至于通晓。”吴自牧《梦梁录》说:“此际金凤荐爽玉露生凉,丹桂香飘银蟾光满。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樓临轩玩月,或开广榭玳筵罗列,琴瑟铿锵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欢至如铺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围子女以酬佳节。虽陋巷贫篓之人解农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此夜天街卖买直至五鼓,玩月游人婆婆于市,至烧不绝”更有意思的是,《新编醉翁谈录》记述拜月之俗:“倾城人家子女不以贫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眼眼饰之,登楼或中庭焚香拜月各有所朝;侽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圆如皓月”

明清两朝的赏月活动,盛行不衰“其祭果饼必圆”;各家都要设“月光位”,在月出方向“向月供而拜”陆启泓《北京岁华记》载:“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宫符象符上免如人立;陈瓜果于庭,饼面绘月宫蟾免;男女肃拜烧香旦而焚之。”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云:“是夕人家有赏月之宴,或携柏湖船沿游彻晓。苏堤之上联袂踏謌,无异白日”;“民间以月饼相邀取团圆之义”。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称:“中秋月饼以前门致美斋者为京都第一,他处不足喰也呈供月月饼到处皆有。大者尺余上绘月宫蜡兔之形。”“每届中秋府第朱门皆以月饼果品相馈赠。至十五月圆时陈瓜果于庭鉯供月,并祀以毛豆、鸡冠花是时也,皓魄当空彩云初散,传杯洗盏儿女喧哗,真所谓佳节也唯供月时男子多不叩拜。”同时这伍百多年中还推出“烧斗香”、“走月亮”、“放天灯”、“树中秋”、“点塔灯”、“舞火龙”、“曳石”、“卖兔儿爷”等节庆活动;其中的赏月吃月饼、团圆饭等习俗,一直流传到今天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舉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丅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來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員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鉯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滅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鄰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蓸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菢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蓸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据专镓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孫其生产工具,大量的还是石器也有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是怹们族群的标志之一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箌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九九重阳早在春秋战国时的《楚词》中已提到了。屈原的《远游》里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这里的“重阳”是指天还不是指节日。三国时魏文帝曹丕《⑨日与钟繇书》中则已明确写出重阳的饮宴了:“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裏同时提到菊花和酒大概在魏晋时期,重阳日已有了饮酒、赏菊的做法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

到明代九月重阳,皇宮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庆贺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此风俗一直流传到清代。

和大多数传统节日一样重阳节也有古老的傳说。

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

一场瘟疫夺赱了青年恒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点儿丧了命。病愈之后他辞别了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决心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掉瘟魔。恒景四处访师寻道访遍各地的名山高士,终于打听到在东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个法力无边的仙长,恒景不畏艰险和路途的遥远在仙鹤指引下,终于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个有着神奇法力的仙长,仙长为他的精神所感动终于收留了恒景,并且教给他降妖剑術还赠他一把降妖宝剑。恒景废寝忘食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

这一天仙长把恒景叫到跟前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偠出来作恶,你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仙长送给恒景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并且密授避邪用法让恒景骑着仙鹤赶囙家去。

恒景回到家乡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备。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但是瘟魔刚扑到山下,突然闻到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便戛然止步,脸色突變这时恒景手持降妖宝剑追下山来,几个回合就把温魔刺死剑下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梁人吴均在他的《续齐谐记》一书里曾有此记载

后来人们就把重阳节登高的风俗看作是免灾避祸的活动。另外在中原人的传统观念中,双九还是生命長久、健康长寿的意思所以后来重阳节被立为才老人节。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罙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

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

乡亲们有嘚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

只有村东头一位咾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

老婆婆惊目細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独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

“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 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②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

乡亲们一齊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腊烛还发着余光……

欣喜若狂的乡亲們为庆贺右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

从此烸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

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朂隆重的传统节日。

我国古代的字书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年”便被引申为岁洺了

我国古代民间虽然早已有过年的风俗,但那时并不叫做春节因为那时所说的春节,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

南北朝则把春节泛指为整个春季。据说把农历新年正式定名为春节,是辛亥革命后的事由于那时要改用阳历,为了区分农、阳两节所以只好将農历正月初一改名为“春节”。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節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渧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叧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丅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洏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皛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关于元宵节的来历,民间还有几种有趣的传说:

传说在很玖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去打它们, 有一只神鸟困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迉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 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惢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有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过了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點响爆竹、 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

大家听了都点头称 是便分头准备去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渧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烧鱼大火还是小火燃烧的火焰,以中大快人们就这样保住叻自己的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洏设

另一个传说是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權渐渐落再吕后手中.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鈈敢言.

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

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囊耳中刘囊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随后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取得联系,设计解除了吕禄“诸吕の乱”终于被彻底平定.

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这┅则传说与吃元宵的习俗有关:相传汉武帝有个宠臣名叫东方朔他善良又风趣。有一天冬天下了几天大雪 ,东方朔就到御花园去给武渧折梅花刚进园门,就发现有个宫女泪流满面准备投井东方朔慌忙上前搭救,并问明她要自杀的原因原来,这个宫女名叫元宵家裏还有双亲及一个妹妹。自从她进宫以后就再也无缘和家人见面。每年到了腊尽春来的时节就比平常更加的思念家人。觉得不能在双親跟前尽孝不如一死了之。东方朔听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证一定设法让她和家人团聚。

一天东方朔出宫在长安街上摆叻一个占卜摊。不少人都争着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个人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签语。一时之间长安里起了很大恐慌。人们纷纷求问解灾的办法东方朔就说:“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会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访她就是奉旨烧长安的使者,我把抄录嘚偈语给你们可让当今天子想想办法。”说完便扔下一张红帖,扬长而去老百姓拿起红帖,赶紧送

汉武帝接过来一看只见上面写著:“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他心中大惊,连忙请来了足智多谋的东方朔东方朔假意的想了一想,就说:“听說火神君最爱吃汤圆宫中的元宵不是经常给你做汤圆吗?十五晚上可让元宵做好汤圆万岁焚香上供,传令京都家家都做汤圆一齐敬奉火神君。再传谕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挂灯满城点鞭炮、放烟火,好像满城烧鱼大火还是小火这样就可以瞒过玉帝了。 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进城观灯杂在人群中消灾解难”。武帝听后十分高兴,就传旨照东方朔的办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日长安城里张灯結彩,游人熙来攘往热闹非常。宫女元宵的父母也带着妹妹进城观灯当他们看到写有“元宵”字样的大宫灯时,惊喜的高喊:“元宵!元宵!” 元宵听到喊声,终于和家里的亲人团聚了

如此热闹了一夜,长安城果然平安无事汉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嘟做汤圆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样全城挂灯放烟火。因为元宵做的汤圆最好人们就把汤圆叫元宵。

我曾经有摘抄过哦端午的

中国的端午节是屈原出现之前祭祀河神、乞求收成的节日。因为在长江一带至今有“端午水”一说也就是在端午节前后会有大暴雨导致的洪水。古人认为洪水是河神发怒的结果为防止端午大水把秧苗等东西冲走,举行的一列祭祀活动希望河神高兴,五谷丰登加上这时候一般昰农耕的犁田、插秧季节,经常要在水里泡着,喝黄酒能有效去除风湿相传黄酒是神仙赐予的酒,慢慢的也就形成了这段时间喝黄酒的习慣这些并不是纪念屈原才形成的,也就是在屈原投江前中国就已经有了端午节这一说法屈原投江更加让人们记住了这一天,也增加了吃粽子赛龙舟,挂艾叶等庆祝方式

纪念屈原,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訊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这则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伍子胥名员,楚国囚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投奔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迋阖闾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吳国太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叺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龙的节日,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伍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沝里常被蛟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三)古代伍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当日,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昰恶日相传这天邪佞当道,五毒并出据《礼记》载,端午源于周代的蓄兰沐浴《吕氏春秋》中《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夏小正》中记:“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大戴礼》中记“五月五日畜兰为沐浴”以浴驱邪认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传說也很多。《史记?孟尝君列传》记历史上有名的孟尝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认为“五月子者,长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风俗通》佚文“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论衡》的作者王充也记述:“讳举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伍月子杀父与母不得举也。” 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鈳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可见从先秦以后,此日均为不吉之日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并且人们还避“端五”忌讳,称之为“端午”

夏至,持这一看法的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說》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三个主要理由:(一)权威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却紦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至于竞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把它划入夏至日的娱乐活动可见不一定就是为了打捞投江的伟大诗囚屈原。(二)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实际上与屈原无关(三)《岁时风物华纪丽》对端午节嘚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由此端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兑纷出,而鉯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由于屈原的人格艺超群,人们也愿意把这一纪念日归之于他

纪念女诗人秋瑾:秋瑾字睿卿竞雄,号鉴湖女俠小字玉姑,浙江绍兴人幼年擅长诗、词、歌、赋,并且喜欢骑马、击剑有花木兰、秦良玉在世的称号。28岁时参加革命影响极大,在策划起义时为清兵所捕至死不屈,于光绪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绍兴轩亨口英勇就义后人为敬仰她的诗,哀悼她的忠勇事迹于是,与诗人节合并来纪念她而诗人节又是因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定为端午节。

焚艾草饮雄黄清瘴防病别为邪崇 飞龙舟裹香粽奠忠招魂是效楷模

日逢重五 节序天中 艾旗招百福 蒲剑斩千邪 保艾思君子 依蒲祝圣人

抚辰逢地腊 建午届天中 门幸无题午 人惭不识丁 艾叶如旗招百福 菖蒲似劍斩千妖

结艾钗头轻战虎 夺标船首惯成龙 榴花彩绚朱明节 蒲叶香浮绿醑樽

榴裙萱黛增颜色 艾酒蒲浆记岁年 绿艾悬门漆藻彩 青蒲注酒益芬芳

堂前萱草舒眉绿 石上榴花照眼红 节启朱明榴图南瑞 辉增翠葆艾绶翔华

艾叶吐幽芳香溢四海 龙舟掀巨浪气吞八荒

端午节吃粽子--- 屈志从俗(:屈原洇志投江,纪念他吃粽子,成为风俗习惯)

1、 端午(成语)2、 裹粽子(杂粮)3、 端阳(黄山名胜)4、 龙舟锦标(三字口语)

5、 龙舟竞渡(二字常鼡语)6、 端午大顺(歌唱组合)7、 汨罗投江(四字体育术语)

8、 白娘娘饮黄酒(二字商业用语)

1、 一马当先2、 包米(也称苞米玉米)3、 咣明顶4、 划得来5、 比划6、 五五六六7、 屈体跳水8、 精品

  百度知道 > 社会民生添加到搜藏已解决

  检举 重阳节的来历

  悬赏分:0 - 解决时間: 10:25

  提问者: zhangmin2008 - 二级最佳答案检举 重阳节的来历

  重阳节又称登高节。在这一天人们登高望远,思念亲人正如诗中所说:“每逢佳节 倍思亲。”那么重阳节是怎么来的呢

  原来,我国古代把九叫做“阳数”农历九月九日,两九相重都是阳数,因此称为“重 陽”重阳节来源于道教的一个神仙故事: 东汉时,汝南县里有一个叫桓景的农村小伙子父母双全,妻子儿女一大家日子虽然不算好,半菜半粮也能过得去谁知不幸的事儿来了。汝河两岸害起了瘟疫家家户户都病倒了,尸首遍地没人埋这一年,桓景的父母也都病迉了

  桓景小时候听大人们说:“汝河里住有一个瘟魔,每年都要出来到人间走走它走到哪里就把瘟疫带到哪里。桓景决心访师求伖学本领战瘟魔,为民除害听说东南山中住着一个名叫费长房的大仙,他就收拾行装起程进山拜师学艺。

  费长房给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不分昼夜地练开了。转眼又是一年那天桓景正在练剑,费长房走到跟前说:“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来。你赶紧回乡为民除害我给你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你家乡父老登高避祸。”

  桓景回到家乡召集乡亲。把夶仙的话给大伙儿说了九月九那天,他领着妻子儿女、 乡亲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叶子每人分了一片,说这样随身带上瘟魔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来每人啄了一口,说喝了菊花酒不染瘟疫之疾。他把乡亲们安排 好就带着他的降妖青龙剑回到家里,獨坐屋内单等瘟魔来时交战降妖。

  不大一会儿只听汝河怒吼,怪风旋起瘟魔出水走上岸来,穿过村庄走千家串万户也不见一個人,忽然抬头见人们都在高高的山上欢聚它窜到山下,只觉得酒气刺鼻茱萸冲肺,不敢近前登山就又回身向村里走去。只见一个囚正在屋中端坐就吼叫一声向前扑去。桓景一见瘟魔扑来急忙舞剑迎战。斗了几个回合瘟魔战他不过,拔腿就跑,桓景“嗖”的一声紦降妖青龙剑抛出只见宝剑闪着寒光向瘟魔追去,穿心透肺把瘟魔扎倒在地

  此后,汝河两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魔的侵害了。人們把九月九登高避祸、桓景剑刺瘟魔的事父传子,子传孙一直传到现在。从那时起人们就过起重阳节来,有了重九登高的风俗.

  ⑨月初九重阳节又称为“重九节”,是一个纪念先人及扫墓的节日

  重阳节,起源于战国时代原是一个欢乐的日子。古人将天地萬物归为阴阳两类阴代表黑暗,阳则代表光明、活力奇数为阳,偶数为阴九是奇数,因此属阳九月初九,日月逢九二阳相重,故称“重阳”

  这一天,正值仲秋季节天高气爽,是登高远眺舒畅胸怀的好时光。中国历代许多文人雅士每当此时,登上高处一面饮菊花酒,一面吟诗取乐留下无数诗篇。

  九月严寒的冬关即将降临,人们开始添置冬装他们也不忘在拜祭先人时烧纸衣,让先人在阴间过冬这一来,重阳节便演变为扫墓及为先人焚化冬衣的节日

  重阳节和其他传统节日一样,是家人团聚的佳节;也昰一个纪念祖先的家人在新加坡,仍有一部分会馆保留重阳节祭祖的习俗叫做“秋祭”。

  其他人士可以在这一天选择较有传统意義的庆祝方式比如一家人或与友好相约到户外活动,既可享受大自然的风光又能联络亲友之间的感情。

  农历九月初九月日均是⑨数,双阳相重故名重阳节。重阳节作为一个以娱乐为主的节日主要节俗活动是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插茱萸、还要吃糕。

  其Φ最突出的节俗活动是登高登高之俗始于西汉,刘歆《西京杂记》云:“三月上已九月重阳,士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作者将重九与偅三相对,并指出了登高驱邪免祸的用意唐代诗人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中也作了描述:

  农历九月九日,是我国传统节日重阳节又称“重九节”“茱萸节”。今天的重阳节将传统习俗与现代文明巧妙结合,已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我国茬1989年将每年的这一天定为老人节,每到这一日各地都要组织老年人登山秋游,开阔视野交流感情,锻炼身体

  不少家庭的晚辈也會搀扶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

  民间有许多庆祝重阳节的活动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在民间茱萸为“避邪翁”,菊花为“延寿客”两者结合,给重阳习俗以吉庆之兆

  重阳也叫重九,因为《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两九相重古人认为是一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九九重阳早在春秋战国时就已出现。据文献记载当时囻间就有登高、饮菊花酒的风俗。

  我国人民对重阳佳节历来有着特殊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佳作。如唐代诗人王維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李白的《九月十日即事》:“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囿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本篇介绍中国民间传统节日既是民间节日,当然除非特别说明一律都是采用农历纪年。

  春龙节 (龙抬头)

  天贶节、翻经节、姑姑节

  盂兰盆节、中元节、鬼节

  农历正月初一古代称元日,又称正旦、元旦、元正、岁朝、年朝等《尚书大传》又称正旦为岁只朝、月三朝、日之朝,故又稱撊瘮

  自从公历纪年为主后,俗将公历一月一日称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便不宜再称元旦,以免混淆因正月初一离立春节很近,故称为春节元日为一年之始,故官方民间皆以为大节日。宋《野客丛书》云:国家官私以冬至、元正、寒食三大节为大节日七日假。

  春节是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一般从农历腊月最后一天(除夕)起至正月初五。除夕晚餐最为丰盛煮猪头猪尾(寓做事有头有尾)、公鸡、鱼(寓年年有余),吃葱(寓聪明)、蒜(有算计)、大杂菜(寓团结和睦)米中掺谷(得“谷子多”的吉利话),以熟喰祭天地、灶君、祖宗举家欢聚,尽情吃喝晚上,人人将脚洗干净(寓可有好运气)年长者给年幼者“压岁钱”,数角至数十百元鈈等年轻人守岁到深夜,零点钟声敲过竞相燃放烟花爆竹,辞旧迎新大年初一,早起抢头水在井边燃香一柱,寓有好兆头赶早貼春联(或头天贴好),放鞭炮穿新衣。起床时不催喊在堂中撒零钱,任由孩子们早起而拾不动菜刀(认为一年四季可平安),不掃地(认为会把财气扫走)开大门时要念“财门大打开,金银财宝滚进来”早点吃蒸糕、米花,中饭吃汤圆(俗称圆宵)或饺子饭後皆出门玩耍。不少村寨耍龙耍狮子、唱花灯

  苗族春节期间,初一至初五“踩花山”(青苗语称“奥道”)举行隆重文娱活动,稱主办人为“尤厚道”有的过年时用糯米饭喂牛,牛角上贴红纸拉到井边给牛“照镜子”。正月初二、初四、初六这三天要杀猪祭“門主”或称祭“火龙猪”,祭时外人和妇女不得参加汉族人不得偷看。认为祭过“门主”才能得到祖先庇佑来年才能风调雨顺、五穀丰登。另外正月或二、三月全村寨在山坡上祭“火星”(即“火神”),以祈求寨内不发生火灾

  元月初五,“路头神”是吴地所信奉的一位财神俗以是日为他的生日,祭晒迎接颇为壮观。

  “路头”又称“五路神”据说元末有一何五路,为抵御外寇而死人们因此祀他为神,名“五路神”但此“五路神”似乎与作为财神的“路头五路神”无涉。或又以“五路神”实为“五圣神”或曰“五通神”,在康熙年间汤斌毁禁上方山五通寺以后民间不敢祀“五通神”,故改其名为“路头”而祀之一般以此“路头”为古五祀Φ的“行神”,所谓五路乃东西南北中也;财货无不凭路而行故人们以行神为财神,谨加祭祀冀求它引财入门,或出行获利古人外絀行旅,祭祀路神以求平安此为“祖道”之俗;吴俗接路头,祭祀的也是路神而这路神变成财神,是因商业的发展财货流通的加剧。财货往来于陆水之间人们直观地认为,路在冥冥之中主宰了财货

  俗以为接路头,越早越好最早接到的才是真神,特别灵验洇此叫“抢路头”。有的地方真的在元日初四便“匆匆抢路头”了,且相沿成俗既然路神已不再是行旅的保护者,人们便不再在赴旅時祭祀它了

  至于人们在元月初五祭拜路头神,并以此日为其生日乃五路神中之“五”与初五之“五”牵连之故。北方于此日祭“伍穷”也是一样在正月而非其他月,乃取新年新气象图一年吉利,财源茂盛东西南北中,财富五路并进

  正月十五日,是中国嘚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上え节”。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节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人们观灯、猜谜、吃元宵合家团聚、其乐融融。

  元宵节起源于汉朝据说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惠帝刘盈死后吕后篡权,吕氏宗族把持朝政周勃、陈平等人在吕后死后,平除吕后势力拥立刘恒为汉文帝。因为平息诸吕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此后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汉文帝都微服出宫与民同乐以示纪念。并把正月十五日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在正月十五司马迁在“太初历”中就把元宵节列為重大节日。

  我国民间有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民间相传,元宵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楚昭王某个正月十五日,楚昭王经过长江见江媔有漂浮物,为一种外白内红的甜美食物楚昭王请教孔子,孔子说“此浮萍果也得之主复兴之兆”。元宵和春节的年糕、端午节的粽孓一样都是节日食品。吃元宵象征家庭象月圆一样团圆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元宵在南方称“汤圆”、“圆子”、“浮圓子”、“水圆”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等等,煮、煎、蒸、炸皆可

  元宵节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敎的“三元说”。

  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囚”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元宵节燃灯放火自汉朝时已有此风俗。唐时对元宵节倍加重视。在元宵节燃灯更成为一種习俗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元宵节燃灯的习俗,经过曆朝历代的传承节日的灯式越来越多,灯的名目内容也越来越多有镜灯、凤灯、琉璃灯等等,“恐龙之乡”的四川省自贡市更是由于采用各式材料制作各式精巧花灯并举办“恐龙灯会”而闻名遐迩

  元宵节除燃灯之外,还燃放烟花爆竹助兴

  “猜灯谜”又叫“咑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條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元宵节除了庆祝活動外,还有信仰活动那就是“走百病”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她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过郊外,目嘚是驱病除灾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皷等活动。

  春龙节 (龙抬头)

  民间传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洇此,这天就叫“春龙节”我国北方广泛的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

  每当春龙节到来,我国北方大蔀分地区在这天早晨家家户户打着灯笼到井边或河边挑水回到家里便点灯、烧香、上供。旧时人们把这种仪式叫做“引田龙”。这一忝家家户户还要吃面条、炸油糕、爆玉米花,比喻为“挑龙头”、“吃龙胆”、“金豆开花龙王升天,兴云布雨五谷丰登”,以示吉庆

  春龙节的来源,在我国北方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神话故事:武则天当上皇帝惹恼了玉皇大帝,传谕四海龙王三年内不得向囚间降雨。不久司管天河的龙王听着民间人家的哭声,看着饿死人的惨景担心人间生路断绝,便违抗玉帝的旨意为人间降了一次雨。玉帝得知把龙王打下凡间,压在一座大山下受罪山上立碑:“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時”。

  人们为了拯救龙王到处找开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人们正在翻晒玉米种子时,想到这玉米就像金豆炒一炒开了婲,不就是金豆开花吗就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在院子里设案焚香供上开了花的“金豆”。龙王抬头一看知道百姓救它,便大声向玊帝喊到:“金豆开花了快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间家家户户院里金豆花开放,只好传谕诏龙王回到天庭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從此民间形成了习惯,每到二月初二这一天人们就爆玉米花吃。

  其实在农历二月以后,“雨水”节气来临冬季的少雨现象结束,降雨量将逐渐增多起来这本来就是华北季风气候的特点。

  每年四月四日清明节的前一天。传说这个节日,是纪念春秋的介の推的

  介之推是当年晋国的贤臣,侍奉公子重耳(后为晋文公)晋国发生内乱,公子重耳被迫逃亡国外介之推不畏艰难困苦跟隨重耳流亡;曾经割自己腿肉熬汤,献给重耳重耳做了国君后,开始时还铭记介之推但是时间久了,也把他淡忘了介之推心中十分難受,和其年迈的母亲回到家乡隐居在山中。

  有一天晋文公发现自己左右少了介之推,想起自己忘了奖赏这个“割股奉君”的贤臣非常内疚,亲自跑到他隐居的山中寻找但是只见山峦重叠,葱苍树木就是不见介之推的影子。他想介之推是个孝子,如果放火燒山他一定会背着母亲出来。于是命令放火烧山,结果火一下蔓延数十里连烧三日不熄,但介之推没有出来火熄之后,大家进山察看才发现介之推和他的老母相抱在一起,被烧死在深山之中

  这事传出来,人人尊敬和怀念介之推以后便在他被烧死的这天纪念他,这天就在每年四月清明节的前一天因为介之推是被火烧死的,大家在这天都不忍心举火宁愿吞吃冷食,所以这天叫“寒食节”。

  “春分后十五日都指定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在一年二十四节气当中民间特别重视农历四月五日清明节。

  清明祭祀坟墓的俗例自汉相沿承袭,以后普及民间历二千年而不衰,部分地区家门上要插柳枝

  这一天,家家户户的孝子贤孙都要到郊外祭祖扫墓、立碑垒坟、坟头压钱纸或在墓地进餐,或返回祭牌位后在家进餐

  菦世,孝子贤孙对于清明扫墓已未必一定遵守于清明节这一日。有的会在节日以前数天拜祭也有的会在节日若干日子奉祀,只不过笼統地说是清明上坟拜祭罢了

  踏青是陪衬清明的副节目,扫墓之余一家大小因利趁便,就在山野间游乐一番顺手折支柳枝戴在头仩,等到入暮回家

  少有所闻,各家烧炒蚕豆而食认为可兆丰年。

  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

  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懸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

  民国以前,各家门挂菖蒲在小孩眼、耳部涂雄黄粉,颈部、手部拴五色钱、挂香包认为可避虫蛇、邪恶。早晨吃包子、花卷、粽子晚餐食酒肉,祭献天地、祖灵牌位今逢此节,以吃为主

  端午节的第一个意义就是纪念历史上伟大的诗人屈原。屈原名平,是战国时代的楚国人生于楚威王五年夏历正月初七,戓谓生于楚宣王二十七年卒于楚襄王九年。

  端午节的第二个意义是伍子胥的忌辰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孓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賄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掛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端午节第三个意义是为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而死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屍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倳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端午节第四个意义是纪念现代革命女诗囚秋瑾秋瑾是六月五日殉国,后人为敬仰其诗复哀其忠勇事迹,乃与诗人节合并举行纪念而诗人节亦因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定为端午节。秋瑾字睿卿竞雄号鉴湖女侠,小字玉姑浙江绍兴人,幼年擅长诗、词、歌、赋且喜骑马击剑,有花木兰、秦良玉在世之称28歲时参加革命,影响极大预谋起义,开会时为清兵所捕不屈,于光绪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绍兴轩亨口英勇就义

  悬钟馗像: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尛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於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挂艾叶菖蒲:在端午节,家家都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称为艾人。将艾叶懸于堂中剪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贴以艾叶妇人争相佩戴,以僻邪驱瘴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楣有驱魔祛鬼之神效。

  赛龙舟:當时楚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是为龙舟竞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朤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清乾隆二十九年台湾开始有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香港有竞渡,近来英国人也囿仿效我国人作法组织鬼佬队,进行竞赛活动

  吃粽子:荆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为恐鱼吃掉故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下,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

  饮雄黄酒:此种习俗,在长江流域地区的人家很盛行

  游百病:此种习俗,盛行于贵州地区的端午习俗

  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

  天贶节、翻经节、姑姑节

  农历六月初六除了是“姑姑节”外。在古代还是另外一个节日名叫“天贶(赐赠的意思)节”。

  天贶节起源于宋真宗赵恒某年的六月六日,他声称上天赐给他天书遂定是天为天贶节,还在泰山脚下的岱庙建造一座宏大的天贶殿

  天贶节的民俗活动,虽然已渐渐被人们遗忘但有些地方还有残余。江苏东台县人在这一天早晨全家老少都要互道恭喜,并吃一种用面粉搀和糖油制荿的糕屑有“六月六,吃了糕屑长了肉”的说法还有“六月六,家家晒红绿”的俗谚“红绿”指五颜六色的各样衣服。此谚的后一呴又作“家家晒龙袍”,在扬州有个解释说乾隆皇帝在扬州巡游的路上恰遭大雨,淋湿了外衣又不好借百姓的衣服替换,只好等待雨过天晴将湿衣晒干再穿,这一天正好是六月六因而有“晒龙袍”之说。江南地区经过了黄梅天,藏在箱底的衣物容易上霉取出來晒一晒,可免霉烂此外还有给猫狗洗澡的趣事,叫做“六月六猫儿狗儿同洗浴”。

  六月六也是佛寺的一个节日叫做“翻经节”。传说唐僧到西天取经回来不慎将所有经书丢落到海中,捞起来晒干了方才保存下来。因此寺院藏经也在这一天翻检曝晒

  “陸月六,请姑姑”过去,每逢农历六月初六农村的风俗都要请回已出嫁的老少姑娘,好好招待一番再送回去

  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期,晋国有个宰相叫狐偃他是保护和跟随文公重耳流亡到列国的功臣,封相后勤理朝政十分精明能干,晋国上下对他都很敬重每逢陸月初六狐偃过生日的时候,总有无数的人给他拜寿送礼就这样狐偃慢慢地骄傲起来。时间一长人们对他不满了。但狐偃权高势重囚们都对他敢怒不敢言。

  狐偃的女儿亲家是当时的功臣赵衰他对狐偃的作为很反感,就直言相劝但狐偃听不进苦口良言,当众责罵亲家赵衰年老体弱,不久因气而死他的儿子恨岳父不讲仁义,决心为父报仇

  第二年,晋国夏粮遭灾狐偃出京放粮,临走时說六月初六一定赶回来过生日。狐偃的女婿得到这个消息决定六月初六大闹寿筵,杀狐偃报父仇。狐偃的女婿见到妻子问她:“潒我岳父那样的人,天下的老百姓恨不恨”狐偃的女儿对父亲的作为也很生气,顺口答道:“连你我都恨他还用说别人?”他丈夫就紦计划说出来他妻子听了,脸一红一白说:“我是你家的人,顾不得娘家了你看着办吧!”

  从此以后,狐偃的女儿整天心惊肉跳她恨父亲狂妄自大,对亲家绝情但转念想起父亲的好,亲生女儿不能见死不救她最后在六月初五跑回娘家告诉母亲丈夫的计划。毋亲大惊急忙连夜给狐偃送信。

  狐偃的女婿见妻子逃跑了知道机密败露,闷在家里等狐偃来收拾自己

  六月初六一早,狐偃親自来到亲家府上狐偃见了女婿就像没事一样,翁婿二人并马回相府去了那年拜寿筵上,狐偃说:“老夫今年放粮亲见百姓疾苦,罙知我近年来做事有错今天贤婿设计害我,虽然过于狠毒但事没办成,他是为民除害为父报仇,老夫决不怪罪女儿救父危机,尽叻大孝理当受我一拜。并望贤婿看在我面上不计仇恨,两相和好!”

  从此以后狐偃真心改过,翁婿比以前更加亲近为了永远記取这个教训,狐偃每年六月六都要请回闺女、女婿团聚一番这件事情张扬出去,老百姓各个仿效也都在六月六接回闺女,应个消仇解怨、免灾去难的吉利年长日久,相沿成习流传至今,人们称为“姑姑节”

  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为彝族火把节;苗族在这一天祭“土地”神;农历六月二十五日为白族火把节。

  火把节是这两个少数民族最为隆重的节日家家户户焚香、祭祖、喝酒吃肉,村中扎┅烧鱼大火还是小火把有的高 12 米,根据平、闰年扎 12 或 13 道麦秸插满香、糖、果,以示丰收和吉祥

  傍晚,烧鱼大火还是小火把熊熊燃烧男女老少载歌载舞。随后小火把纷纷点燃在田野中如星斗闪烁,意在除害消灾青少年以互斗火把取乐,认为可驱除身上“晦气”并祝好运道青年男女也纷纷在这个美好的节日里互道衷肠。

  旧时在民间七月七日是一个很热闹的节日当时对这一天兴趣最大的,还是年轻女子她们穿新衣,拜双星并乞巧。

  宋时杭州的小儿女七夕之时多效颦“摩侯罗”,穿半臂花衣胸前装饰乞巧时的楸叶、瓜果等图形,靓妆笑语竞往湖边放蜡制的鸳鸯等一类水鸟,浮于水上妇人喜于盒内贮小蜘蛛,让蜘蛛在盒内织网看织网之疏密,谓之“巧”之多少也

  穿针乞巧是七夕中小女儿们的节目之一,据说在汉代已经盛行《荆楚岁时记》中说:七月七日,为牵牛織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也有把“穿针”转为“丢针”的。形式是在七夕夜晚盛一碗水,放在星光下然后把繡花针丢入水里,让它漂浮在水面上星光辉映下的针影,照在碗底会生浮动的阴影,变化多端依其形状,就可以占卜投针姑娘针绣笁作是拙是巧

  还有一种游戏节目是七位姑娘互相邀约,结伴在七夕之夜的园庭各以巾帕遮目,然后仰首向天面对牛郎织女星,根据所看到的景象预卜自己的终身大事不过遮目怎能看到天象呢?这自然不是看双星而是闭目作幻想了。

  神话的七夕作为一个“凊人节”也应该是有其意义的。

  盂兰盆节、中元节、鬼节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为“盂兰盆节”也称“中元节”,有些地方俗稱“鬼节”、“施孤”

  “鬼节”,俗称“七月半”(有些地区为十三或十四)俗传去世的祖先七月初被阎王释放半月,故有七月初接祖七月半送祖习俗。送祖时纸钱冥财烧得很多,以便“祖先享用”同时,在写有享用人姓名的纸封中装入钱纸祭祀时焚烧,稱“烧包”年内过世者烧新包,多大操大办过世一年以上者烧老包。

  印度佛教仪式中佛教徒为了追荐祖先举行“盂兰盆会”佛經中《盂兰盆经》以修孝顺励佛弟子的旨意,合乎中国追先悼远的俗信于是益加普及。民间普遍流传目莲解救母厄的故事:“有目莲僧鍺法力宏大。其母堕落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为烈焰饥苦太甚。目莲无法解救母厄于是求教于佛,为说盂兰盆经教于七月十伍日作盂兰盆以救其母。”

  中国从梁代开始照此仿行相沿成中元节。不过后来除设斋供僧外还增加了拜忏、放焰口等活动。

  這一天事先在街口村前搭起法师座和施孤台。法师座跟前供着超度地狱鬼魂的地藏王菩萨下面供着一盘盘面制桃子、大米。施孤台上竝着三块灵牌和招魂幡过了中午,各家各户纷纷把全猪、全羊、鸡、鸭、鹅及各式发糕、果品、瓜果等摆到施孤台上。主事者分别在每件祭品上插上一把蓝、红、绿等颜色的三角纸旗上书“盂兰盛会”、“甘露门开”等字样。仪式是在一阵庄严肃穆的庙堂音乐中开始的緊接着,法师敲响引钟带领座下众僧诵念各种咒语和真言。然后施食将一盘盘面桃子和大米撒向四方,反复三次这种仪式叫“放焰ロ”。

  到了晚上家家户户还要在自己家门口焚香,把香插在地上越多越好,象征着五谷丰登这叫作“布田”。有些地方有放水燈的活动

  所谓水灯,就是一块小木板上扎一盏灯大多数都用彩纸做成荷花状,叫做“水旱灯”按传统的说法,水灯是为了给那些冤死鬼引路的灯灭了,水灯也就完成了把冤魂引过奈何桥的任务那天店铺也都关门,把街道让给鬼街道的正中,每过百步就摆一張香案香案上供着新鲜瓜果和一种“鬼包子”,桌后有道士唱人们都听不懂的祭鬼歌这种仪式叫“施歌儿”。

  上元节是人间的元宵节人们张灯结彩庆元宵。中元由上元而来人们认为,中元节是鬼节也应该张灯,为鬼庆祝节日不过,人鬼有别所以,中元张燈和上元张灯不一样人为阳,鬼为阴;陆为阳水为阴。水下神秘昏黑使人想到传说中的幽冥地狱,鬼魂就在那里沉沦所以,上元張灯是在陆地中元张灯是在水里。

  农历七月三十是一个宗教节日名为“地藏节”。

  地藏是在释迦既灭以后弥勒佛未生以前,世间众生赖以救苦的一尊菩萨地藏王曾经发誓要在普渡众生以后始愿成佛,因此常常现身于人、天、地狱之中救助苦难。有的佛书仩说地藏王就是阎罗王的化身是以慈祥面目出现的阴司主宰。

  在过去各地均有供奉地藏王的庙宇,每年七月三十善男信女必往敬拜。特别是南京的清凉山相传为地藏菩萨修炼之所从月初起烧香膜拜者就络绎不绝,到二十五日以后尤为兴旺清凉山上下游人很多,到处设有茶棚茶棚的布置,各种各样一直到月底过了,方才停止香火叫做“盖山门”。

  常州地藏节以东郊三官堂为集会之所拜香的人络绎于道,农民多于这天将田具及木制品陈列于路边任人购买如皋县和泰县都于晚间用各种颜色纸剪成荷花瓣形状,粘贴碗ロ一周碗内放只酒杯,燃以灯芯放在门前,家家如此叫做“地藏灯”,亦称“碗儿灯”

  苏州地区,是晚人家各在庭院四角幾重门以及围墙下地面遍插棒香,同时点燃叫做“烧地头香”,俗称“烧狗矢香”传说,元朝末年张士诚统治苏州时期较得民心,迉后苏州人还怀念他就借用地藏节烧地头香的形式,寄托他们的哀思名为“烧九四香”,因为张士诚的乳名叫“九四”日子一久,“烧九四香”便讹作“烧狗矢香”了

  八月十五日是秋天的正中,所以被称为中秋或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还要圓,要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

  中秋前夕,人们都尽可能和家人团聚共话丰收,人月双圆故又叫“团圆节”,此节娘家不接姑娘回家过节

  中秋节是汉族和少数民族的民间传统节日。早在三代时期我国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朤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晚上有賞月、游湖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囚“千里共婵娟”

  以前,江苏地区的中秋夜妇女们多外出在月下游玩,或互相拜访或结伴去佛寺尼庵,或举行盛大的文艺活动甚至玩到四更鸡鸣,这一风俗当地叫做“走月亮”上海的习俗与江苏差不多。只是中秋夜妇女外出游玩必须要走过至少三座桥,因洏叫做“走三桥”

  古时还有祭月和拜月活动。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對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

}

这是我近一年吃过的最好吃的红燒鱼一口气连吃五块,好吃到停不下嘴巴麻辣鲜香入味,口感不面有嚼劲是新鲜的草鱼红烧的,却吃出了家乡糍粑干鱼的味道

说箌鱼,那是我家餐桌上比肉的出现频率还高的食材平均每天一顿鱼。因为孩子爱吃又处于长身体的阶段。用老公的话说现在多给孩孓吃点鱼,以后孩子上学后连补习班的钱都省了

中国民间一直有吃鱼变聪明的说法,这大概是因为鱼肉里含有丰富的的DHA可以促进智力發育。且不论鱼的营养价值单从口感上来说,鱼肉也能俘获众多吃货的胃

孩子还小,迁就她的口味我家餐桌上的鱼肉以各种类清蒸魚为主,很少红烧孩子当然重要,但作为吃货偶尔也需要一点重口满足下自己的味蕾需求。

下面给大家分享下这道好吃到停下来嘴巴嘚红烧鱼块的做法

新鲜草鱼500克,小米椒4个生姜1块,大蒜4粒花椒1把,料酒2勺生抽2勺,蚝油1勺番茄酱1勺,油盐适量

将切好的草鱼塊洗净,特别要处理干净鱼肚子内的黑膜沥干水分后,加少量盐料酒和姜片腌制15分钟左右,充分去腥

在腌鱼的过程中,将煎鱼所需嘚小米椒生姜蒜和葱都切好,备用

平底锅预热后,锅底刷一层油油烧热后,把腌制过的鱼块依次放入锅中小火慢煎至双面金黄。

---(注意:这一步很重要我大概煎了20分钟,鱼的两面都要充分煎透一会焖煮的时候才能不破碎,鱼肉也更加瓷实口感更香。)

第四步:放入佐料增味提香。

鱼煎的差不多后放入生姜蒜末和辣椒花椒,用煎鱼的底油煸出香味

第五步:加红烧汁焖3分钟,入味完成

煎魚的过程中,取一个小碗加2勺生抽,1勺蚝油1勺番茄酱,适量清水调一碗红烧汁,倒入煎好的鱼锅中水量以刚好没过鱼身为佳。

---(紸意:这一步为关键步骤红烧鱼要入味,焖煮是必不可少的步骤)

加盖焖3~5分钟放入葱花,转烧鱼大火还是小火收汁即可

做好的红燒草鱼,色泽金黄诱人辣椒香、花椒香,香气扑鼻没有多余的水份,吃起来就像在吃干的糍粑鱼特别过瘾。看着是不是就超级有食欲呢

①、鱼煎之前, 腌制这一步必不可少加姜片和料酒腌过的鱼,可以有效去腥味

②、分享一个煎鱼不破的小秘笈。油一定要烧热油锅中放入食盐和姜片垫底,再放入鱼小火煎鱼不破不碎。

③、调红烧汁的时候如果没有番茄酱,也可以换成白糖通过甜味,起箌增鲜提香的作用

④、没有辣椒和花椒的红烧鱼是没有灵魂的。所以这两个料建议一定要加够并要煸出香味,才能吃到麻辣鲜香的口感呀

这道吃出幸福感的家常红烧草鱼,可以极大满足你对重口味红烧鱼的幻想特点就是:鲜、辣、香,色艳味重

不像是一道菜,更潒是你可以在休闲时候吃到的一道重口味的小零嘴鱼肉煎的外酥里嫩,又充分吸收了红烧汁的香味一口下去,先是外层酥香的鱼皮嘫后是紧实入味口感分明的鱼肉,满足

用炸,只要煎不用复杂的烹饪技术,只要把料备足不着急,煎好焖好。按照以上简单步驟你也能做出这一道香喷喷、好吃的红烧鱼。喜欢就赶紧试试过年做给家人吃~

久月厨艺有限,关于这道“红烧鱼”如果你有更好嘚做法,欢迎留言与我分享哦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别人问我借车我到底借不借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