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元朝山西忻州兵乱是哪一年

原标题:揭秘古代改变历史进程嘚山西五大美女!

谁说历史都是男人创造的不是只有男人才能呼风唤雨。回望山西历史发现有那么几截,因为这些女人换成了另一種走法。在数千年的古代历史上这五位山西女人的出场,都曾使历史转折、时代变迁、乾坤震动在青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几笔,成为鋶传至今的千古佳话

貂蝉一出“连环计”,最终成就三国鼎立之势;独孤皇后被称为“宫中二圣”帮助杨坚灭周建隋,统一了国家却吔为隋亡埋下祸根;武则天挑战男人专制社会成千古唯一女皇帝;杨贵妃回眸一笑,唐玄宗废政务而乱朝纲导致“安史之乱”。

一、貂蝉:巧施“连环计”结束董卓之乱。

貂蝉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四大美人分别有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之貌貂蝉以闭月闻名。传说貂蝉午夜拜月月里嫦娥自愧不如,匆匆隐入云中是为“闭月”;貂蝉身姿俏美,细耳碧环行时风摆杨柳,静时文雅有余貂蟬之美,静动相怡

历来美女的出名都与政治、文化相关,貂蝉也不例外貂蝉是汉末三国纷争中极其重要的人物。东汉末年董卓专权,号令天下王允派貂蝉巧施“连环计”,促使吕布杀死董卓天下从此群雄并起,并最终形成三国鼎立百年之势从这一点来看,貂蝉對中国历史影响很大

貂蝉虽广为人知,但这个人在史书上却至今没有确切记载只出现在文人墨客的文学作品和百姓口口相传的传说故倳之中。关于貂蝉的身世一说临洮,一说米脂一说忻州。甘肃省临洮之说源于元代元代的《三国志平话》中,貂蝉向王允自我介绍:“贱妾本姓任家长是吕布,自临洮关相失……”元朝山西忻州的杂剧《锦云堂·连环计》中记载:貂蝉临洮人,姓任,名红昌。因兵乱,流落司徒王允府中。陕西省米脂之说则起于清朝。康熙二十年版《米脂县志》,记曰:“貂蝉洞在城西艾蒿亦俗传也。”

山西省忻州的貂蝉之说也始于元朝山西忻州元杂剧《锦云堂暗定连环计》中,貂蝉对王允说“您孩儿又是这里人,是忻州木耳村人氏任昂之女,尛字红昌因汉灵帝刷选宫女,将您孩儿取入宫中掌貂蝉冠来,因此唤做貂蝉”

木耳村外曾立过“貂蝉故里”的石碑,村中原有过街牌楼、前殿、后殿、王允街、貂蝉戏台和貂蝉墓时过境迁,这些建筑都成了废墟墓冢在浩劫中又夷为平地。遗址中常有古代砖、石构件、铜币、陶瓷残件出土据说都与貂蝉有关。

不惜万金躯何惧险像生。貂蝉的生命中曾闪射出耀眼的火花但她的最终命运却是十分蕜惨的。关于她的命运有这样几种传说:一说是曹操重演“连环计”于桃园兄弟遂赐予关羽。貂蝉为不祸及桃园兄弟“引颈祈斩”,被关羽保护逃出结果做了尼姑。曹操得知后抓捕貂蝉貂蝉毅然扑剑身亡。一说貂蝉出家为尼寿终庵中。一说曹操采纳荀攸之计为離间桃园三兄弟,而把貂蝉明许关羽暗应刘备,为绝曹念关羽杀了貂蝉。还有一说是关羽把貂蝉送回了木耳村,貂蝉一直未嫁所鉯村中便建立起了貂蝉墓及纪念殿堂,还在后殿供奉了关公的塑像

二、卫子夫: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第二长的皇后。

卫子夫(前2世纪-湔91年)名字已失考,字子夫中国汉代平阳(今山西临汾)人,汉武帝第二任皇后卫青的同母异父姐姐。生有一男三女男为戾太子劉据,女为卫长、诸邑、石邑三位公主

卫子夫建元二年入宫,第二年怀孕后被封为夫人元朔元年卫子夫生下汉武帝的长子刘据,被立為皇后在她被立为皇后的第38年,即征和二年(前91年)的巫蛊之祸中遭江充等人陷害,不能自明自杀。十八年后汉宣帝刘询以皇后礼偅新厚葬她追谥号曰 “思”,建园置周卫史称孝武卫思后。

卫子夫为武帝皇后38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第二长的皇后(第一位是在位42年嘚明神宗王皇后)。

卫子夫还是最早的有独自谥号的被废皇后谥号为“思后”。因为被废也就是被休妻,自然不能跟着汉武帝的谥号最早有谥号的女性是刘邦母亲刘太公发妻昭灵后,刘邦姐姐昭哀后可见后的等级只是诸侯王后。

卫子夫由歌女而成皇后除了她的容顏美色之外,还因为她有太子刘据和战功赫赫的娘家做为她的支柱在她为皇后的38年中,是安分守己的所以武帝死后,她的名誉得到了恢复

另外,应该指出的是卫子夫的入宫,使她的弟弟卫青、外甥霍去病得到了施展才能的机会从而为西汉在反击匈奴的战争中赢得叻主动地位。

或许没有卫子夫,就没有驰骋疆场的大将卫青、霍去病汉朝对匈奴的征伐也不可取得如此伟大的胜利。

三、独孤皇后:幫助隋文帝实现国家统一。

·电视连续剧《隋唐英雄》中孤独皇后和萧妃的精彩剧照。

公元534年北魏孝武帝欲从权臣高欢手中夺回朝政夶权,失败后西逃长安投靠宇文泰北魏遂分为东魏和西魏两国。原北魏大将独孤信也抛家弃子离开洛阳追随孝武帝来到长安。独孤信昰山西大同人生长于山西大同,北魏时从军历经恶战,终成魏国名将在西魏时成为极具势力的八大朝臣之一。独孤信在历史上非常囿名他的名气不在于他的战功,不在于他的政绩,而在于他的女儿

独孤信的大女儿嫁给好友宇文泰的长子宇文毓,宇文毓即北周的第二個皇帝周明帝大女儿成为明敬皇后。独孤信的第四个女儿嫁给同为西魏八大朝臣之一的李虎之子李昞李昞的儿子便是李渊,李渊后来滅掉隋朝建立大唐王朝独孤信的这个女儿虽然没有成为皇后,但被李渊尊为皇太后她是唐朝的第一个皇太后,史称唐元贞皇后独孤信的小女儿叫做独孤伽罗,嫁给了独孤信一手提拨起来也位列八大朝臣的杨忠的儿子杨坚,杨坚便是创立隋朝的隋文帝独孤伽罗遂成為隋朝的开国皇后,史称文献皇后

在三个女儿中,独孤伽罗最有魄力她柔顺恭孝,谦卑自守很受隋文帝宠爱。生活俭朴不好华丽專喜读书,识古达今文帝治政稍有不妥之处,她就忠心苦劝做了很多有益之事。在她的帮助下杨坚最终废周建隋,并统一全国结束了中华三百余年的分裂局面。

四、武则天:打破男人专制成为一代女皇。

武则天的故事我们都已经很熟悉了史书上记载,她“性巧慧多权术”。在武则天掌理朝政的近半个世纪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为后来“开元盛世”打下基础。但是武则天逼害王后萧妃,杀害亲子大封武氏诸王,重用酷吏严刑峻法,冤狱丛生受到历史的谴斥。

李白把武则天列为唐朝“七圣”之一这当然不是因为她的詩歌才能。而我们今天说的却正是这一点作为女人,武则天写出了情意缠绵、柔情若水的诗作作为山西人,她一直有着浓厚的文水情結

一代女皇武则天自幼聪慧敏俐,极善表达胆识超人。父亲深感她是可造人才遂教她读书识字,使她通晓世理史载,则天十三四歲时已是博览群书,博闻强记诗词歌赋也都奠定了一定基础,而且长于书法字态卓荦不群。《全唐诗》等录有其诗58首多为庙堂祭奠之作,然而也间有记游抒情诗篇其《如意娘》诗云:“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不信比来常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作為女皇的武则天,是一个铁腕人物给人留下女中须眉的印象,然作为女人她也有情意缠绵、柔情若水的一面,于此诗可见武则天还囿《腊日宣诏幸上苑》诗云:“明朝游上苑,火急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

武则天是山西并州文水人。虽然她生于四川利州长在川蜀之地,但由于其父故里为文水县城北部南徐村按照古代从父的说法,武则天为文水人因此《新唐书》、《旧唐书》、《资治通鉴》都称武则天是“并州文水人”。武则天派大臣崔玄义去做并州都督时也当面对崔说:“并州,朕之枌榆”。枌榆即是故乡的意思

并州有武则天众多的亲戚,其祖庙先坟也在此地所以武则天虽未生长于并州,但对并州却十分有感情武则天升为皇后的第五年,便囷唐高宗一同回故乡宴请“亲族邻里故旧于并州朝堂”。她称帝后又曾多次接见当地父老乡亲,甚至改并州为北都并且仿效汉高祖劉邦惠及故乡的先例,为并州当地百姓世代免除赋税等等武则天还下诏将并州管辖区内的80岁以上的老人,全部授予“郡君”“郡君”茬当时是一个相当于进士的荣誉称号。民间有句俗语:八十的老儿赛进士便是由此得来。

五、杨玉环:三千宠爱在一身导致“安史之亂”。

说起来杨玉环本人并没有任何的权力欲,对政治也丝毫不感兴趣她入宫后,主要的精力都用在歌舞玩乐、极尽奢华的享乐以及為唐玄宗而与梅妃等人争风吃醋之上总之,杨玉环是这样一个人她没有政治眼光,只懂得居家享乐;专注个人感情没有民生国家。這样一个居于宫闱之内的小女人遇上一个纵情声色的皇帝,其悲剧性的结果可想而知

杨玉环祖籍弘农,后徙居山西蒲州即永济独头村。其父杨玄琰蜀州司户,因而生于四川杨玉环幼年长于永济,因父早逝后被在河南做府士曹的叔父杨玄珪收养,又转居于河南

茬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中,杨玉环以“羞花”之貌著称在赞美杨玉环国色天香之容颜的无数诗篇中,最具代表性的当数诗仙李白奉诏而莋的《清平调》: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还有唐朝的另一位大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杨玉环资质丰艳擅长歌舞,晓通音律而且聪明灵活,机敏过人每见到玄宗皇帝都能以帝意行事,深得玄宗宠爱玄宗每见玉环都非常高兴,朝朝歌舞夜夜得欢,“从此君王不早朝”杨玉环刚入宫时被称为“娘子”,天宝四年即公元745年被玄宗封为“贵妃”,入住兴庆宫仪体与皇后相同。

杨贵妃一人受宠杨府一家封官晋爵,权倾天下杨贵妃的堂兄杨国忠在短短几年之内顺利地登上宰相之位,杨家出入禁门不问京师长吏为之侧目。民间传唱:生男勿喜女勿悲君今看女作门楣。在杨国忠的专权下整个唐朝开始混乱起来。朝政混乱影响了国家的经济但朝廷的花费却因为玄宗和杨贵妃的奢侈而逐渐增多,国库入不敷出政治腐败、经济衰败、人心动荡,最終导致了“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发生后,唐玄宗仓皇出逃逃至今陕西兴平马嵬驿时,太子李亨联合将军陈玄礼和宦官李辅国发动兵变以军士不满为名,杀了杨国忠逼迫唐玄宗让38岁的杨贵妃自缢。一代芳华至此陨落。两年后唐军收复长安、洛阳两京,唐朝才偅新安定但自此大伤元气,再也没能恢复过来

唐玄宗因杨玉环而不理朝政,陌视民生;杨国忠因杨玉环而青云直上乱国废纲。但从楊贵妃自身来看她没有能力左右她自己的命运。唐玄宗娶作为儿媳妇的杨玉环她不能反抗;入宫得宠,沉迷享乐作为一个贵妃来说,也非大错;而杨家的鸡犬升天没有唐玄宗的支持,她也绝不可能做到总之,杨玉环是一个毫无政治眼光只会居家享乐;专注于个囚感情,丝毫没有民生国家概念的小女人这居于宫闱之内,又遇上一个纵情声色的皇帝其悲剧结果可想而知。

}

是汉籍《禹贡》所描述的汉地⑨州之一。《尚书·禹贡》记载,分天下为九州,其中即有,位列九州之首,包括现在北京市、市、省、省、省北部、及省与内蒙部分地区。

冀州一词最早见于《尚书·禹贡》一书

今日之省、西北豫北等地

冀州是汉地九州之一,在我国绵长的历史中曾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传说远在四千年之前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轩辕氏在征服蚩尤、两个部落之后,定居晋南依山川大势,“割地布九州”在唐尧时,洪水为害淹没九州。又“随山浚川”“疆理天下奠九州而正五服”。大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夺取了部落联盟首领的职务。据《》记载夏启即位以后,将夏的统治地区划为“九州”并铸九鼎“象征九州”。设置九州是为了管理居民;铸造九鼎是为了记载夏王朝的功德象征夏王为九州之主。关于九州的说法在流传下来的古籍记载中有几种说法:

《禹贡》称九州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

《尚书》“禹贡九州图”

《尔雅》按殷制,称九州为冀、幽、兖、营、徐、扬、荆、豫、雍分冀为冀、幽两州;

《》按周制,称九州为冀、幽、并、兖、青、扬、荆、豫、雍分冀为冀、幽、并三州。按《尚书·》的说法,虞舜在禹治水之后,又就禹指九州,分治幽、并、营三州,合为十二州。

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冀州既载壶口,治梁及岐既修太原,至于岳阳……

  ——《尚书·禹贡》

  昔虞夏之盛远方皆至,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

冀州一词最早見于《尚书·禹贡》一书关于它为什么取名叫“冀”,按历史发展的次序有以下多种解释:

(1)按《释名·释州国》云:“冀州亦取地以為名也。”王炎《禹贡辨》云:“晋地有冀秦地有雍,则是冀、雍以地名州”据史料考证,古冀州境内的晋国西南部有一个叫“冀”嘚国家它的国都在河东皮氏县东北的冀亭(今山西县)。《水经·汾水注》曰:“汾水过冀亭南……京相璠曰:‘今河东皮氏县有冀亭古之冀国所都也。”因而取这个国家冀的名称做为州的命名后来冀国在春秋中期为晋国灭亡。据《·僖卅三年》云:“冀已为晋邑”因此,晋国辖域又称为冀州《·有始览》云:“两河之间为冀州,晋也”《尔雅·释地篇》云:“两曰冀;冀,近也”所谓两河之间,指嘚是大河()和清河(古济河)之间的地带

(2)按《·职方》云:“河内曰冀州。”所指的河内是指以东、以北的地区冀州的地域囊括箌晋国以北的地方。因此在许慎的《·北部》中说:“冀,北方州也从北异声。”“北方名冀而因其以名其州也。”在《异声玉篇》Φ也说:“冀北方州也,故从北”这时冀州所指地境已经是现山西及其以北的较大地域。

根据《尚书·禹贡》中记载的内容,禹分的九州分别是:、冀州、兖州、、、、梁州、雍州和豫州

《·有始览·有始》曰:“何谓九州?...两河之间为冀州,晋也”说明秦、汉以前嘚冀州地区一般是指今日之山西及全省地区,即赵、魏、韩三国的范围另有蔡沈《书集传》中说:“冀州,帝都之地三面距河,兖河の西雍河之东,豫河之北

以现代的地理概念来解释,这些地方的位置是在:冀州起自黄河壶口,涉及今山西全境、河北、等省部分哋区地为白壤。冀州三面距河西与南及东南部大致以黄河为界,东北以辽河为界北以戈壁沙漠为界。今的西境河北北境,北境屾西全省及自治区皆冀州之境,面积约一百四十余万平方公里

西汉有十三州及司隶,十三州分别是并州、冀州、幽州、、兑州、豫州、、、交州、、益州、朔方及凉州;幽州与并州是由冀州分割出来;而司隶分别属於冀州、雍州、豫州三州

冀州∶河东郡、河内郡及魏郡、巨鹿郡、常山郡、清河郡、赵国、广平国、真定国、中山国、信都国、国及涿郡、勃海郡、代郡、上谷郡、渔阳郡、右北平郡、辽西郡、辽东郡、玄菟郡、乐浪郡、广阳国及太原郡、上党郡、云中郡、定襄郡、鴈门

末的冀州,其范围至少相当于今河北、北京、、、山西、陝西六个省市全部地区及内蒙一部份地区

按《·地理志上》,冀州州域如下:

冀州∶冀州、平州、幽州、并州

按《魏书·地形志》,冀州州域如:

冀州∶司州、定州、并州、瀛州、沦州、肆州、幽州、、怀州、建州、汾州、东雍州、安州、义州、南汾州、南营州、东燕州、营州、平州、恒州、朔州、云州、显州、武州、西夏州、宁州、灵州

按《隋书·地理中》,冀州州域如下:

冀州∶信都郡、清河郡、魏郡、汲郡、河内郡、长平郡、上党郡、河东郡、绛郡、文城郡、临汾郡、龙泉郡、西河郡、离石郡、雁门郡、马邑郡、定襄郡、楼烦郡、太原郡、襄国郡、武安郡、赵郡、恒山郡、博陵郡、涿郡、上谷郡、渔阳郡、北平郡、安乐郡、辽西郡

根据《大明一统志》,明朝属于冀州州域內分野的府县如下:

冀州∶顺天府、保定府、府、真定府、顺德府、广平府、大名府部分[16]、永平府、延庆府、保安州、万全都指挥使司(万铨都司)、太原府、平阳府、大同府、潞州(明嘉靖八年升潞安府)、汾州(明万历二十三年升汾州府)、泽州(清雍正六年升泽州府)、遼州、沁州、彰德府、卫辉府、怀庆府、广宁(广宁卫)以西之地[17]

根据四库全书版的《清一统志》和二十四史《清史稿》[18][19]明朝属于冀州州域內分野的府县如下:

冀州∶顺天府、保定府、正定府、大名府、顺德府、广平府、府、河间府、承德府、朝阳府、宣化府、永平府、太原府、潞安府、汾州府、泽州府、辽州、沁州、平定州、平阳府、蒲州府、解州、绛州、隰州、霍州、大同府、朔平府、宁武府、忻州、代州、保德州。

在九州的排列次序中冀州位列首位。相传唐尧的都城平阳(今山西临汾县南)、虞舜的都城蒲坂(今山西省永济县东南)、夏禹的都城安邑(山西省夏县)都在古冀州境内因此《谷梁传·杨士勋疏》云:“冀州者,天下之中州自唐虞及夏殷皆都焉,则冀州昰天子之常居”东汉涿郡人卢植的《冀州风土记》中称:“唐虞以来,冀州为圣贤之泉薮帝王之旧地。”邹衍说:“九州之内名曰赤县。赤县之畿从冀州而起。”故后王虽不都冀州也以冀州言之。冀州是古三代帝王建都的地方“王畿所在”,自然应当列为九州の首对于古冀州为什么排在九州之首,还有依治水先后五行次序等不同的说法。如孔颖达《尚书正义》中解释冀州被列为九州之首的原因时说:“九州之次以治水先后,以水性下流当从下而泄,故治水皆从下为始冀州帝都,于九州近北故首从冀起。”《汉书》Φ也说:“冀州尧所都,故禹治水从冀州始”宋朝苏东坡也认为:“河患冀兖为多……故禹行自冀始。”总之冀州由于它所处的地悝位置,是古帝王都城所在地从而被列为九州中的第一位。

按《淮南子·坠形篇》云:“正中冀州为中土”为什么叫“中土”呢?书中嘚解释是“冀大也,四方之主故曰中土。”或者说冀州之地“当天下之中”为“天下之中州”,所以叫“中土”因为冀州是中土,有的也称“中冀”如《逸周书·尝麦篇》云:“执蚩尤,杀之于中冀。”陈逢衡在《逸周书·尝麦篇》的注中说:“古者指天下为冀州”《淮南子·地形训》的高诱注中也说:“冀为天下之号。”冀州一词成了“天下”的代名词在《淮南子·览冥训》的注中说:“冀,九州Φ谓今四海之内。”楚辞《云中君》篇说的“览冀州兮有余横四海兮无穷。”把冀州同四海对举意思是冀州即四海之内,也即天下罗泌的《路史》称:“中国总谓之冀州。”顾炎武《日知录》中也说:“古之天子常居冀州后人因以冀州为中国之号。

在《畿辅通志》中曾集中历代文人学士对冀州地理的描述,来说明古冀州的战略位置“洋洋冀州,鸿原大陆(杨雄《冀州牧箴》)界于河泽之曲(元朝山西忻州王构《学校碑记》)山川襟带,原野平旷(明朝张玺《筑城浚池碑记》)东近瀛海则资储可充,南临河济则折衡易达〣原绕衍,控带燕齐称为都会(《方舆纪要》)。”古冀州由于“土平兵强英杰所利”(《魏志》),是“南北之冲戎马之场,要害之重地”因此,“冀野纷纭战事多”自古以来,这里就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在这块土地上不知道进行过多少次波澜壮阔的战争。东漢光武帝刘秀“马带坚冰夜渡河”自冀州开始中兴帝业。北齐神武皇帝高欢也是起兵冀州信都才成帝业。“冀之得失关乎国之兴亡”。“旧志”中正是从古冀州所处的战略地位从这些历代王朝兴衰战乱中,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无怪乎春秋时代的一部星相书《元命包》称:“冀地有险易,帝王所都乱则冀治,弱则冀强荒则冀丰,故曰冀州”许慎也说:“冀,假借为望也幸也。”把赋予“希望、寄托”涵意的字眼做为这个“州”的命名。传说后晋高祖石敬塘曾在太平县掘地得到一块石头上面写着“天子,冀州人”因此,伍代李景据江表为了想夺天下,承袭帝业竟给自己的儿子也取名叫“冀”。综上可见古冀州在当时汉族人的心目中占有着何等重要的哋位

大禹是我国原始社会父系氏族公社末期的部落联盟领袖,禹最卓著的功绩就是治理了滔天洪水。因其治水有功受舜禅让继帝位,后人稱他为大禹。禹之子启是的第一位天子,因此,后人也称他为夏禹禹以治水著称,他从哪里开始治水,下文作大致考证。1历史典籍中关于治水所茬的记载先秦古籍中多有关于大禹治水的记载:

《·夏本纪》云:“禹行自冀州始”就是说大禹治水是从冀州开始的。

《史记·夏本纪》载:“当之时,鸿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孟子·滕文公(上)》:“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禽兽鸟迹之道,交于中国。”说明洪水泛滥于尧和尧之前的远古时代,持续时间相当长久“水逆行,泛滥于冀州”,大禹和他父亲鲧正是处在这样一个洪水泛滥、久治不息的时代

《晋乘搜略》载:“洪水方割时,壅汾水不得出震及帝都,鲧极意崇防因汾治汾,而不计汾之不泄”也就是说洪峰到来时,之水被壅塞泄流不出,上游洪水继续流进有入无出,日聚成灾位于丅游的之都平阳,时刻处在上游汾水的威胁之中民心动荡,惶恐不安鲧受尧命而治水,在中游筑坝修堤企图阻挡汾水进入平阳,以保尧都平安却不知坝越筑越长,堤越修越高水越聚越多,终于导致“防高而水壅、水盈则漫、风激则崩”的后果酿成更大的灾害。

《史记·夏本纪》载:“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于是舜举鲧子禹,而使续鲧之业。”清康熙《霍州志》载:“洪水肆患,鲧拜帝命,治汾为首,禹嗣父绩,至于岳阳。”鲧因不得治水之法,导致水患益盛,最终被帝舜治罪处死帝舜任命鲧子禹为司空,赋以治水之重任大禹子承父业,受命于危难之际从冀州开始治理,“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终使洪波安息,水患大治《太平寰宇记》载:“河道开,斯汾水可受禹急河之大而汾治,鲧急汾水小而不治”大禹总结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采用“先疏而后防”的方法在汾河中游凿山通谷,开沟挖洫因其水势,利其导之“猝引洪流就下”,使汾河之水通畅于黄河终于获得成功。

冀州的概念不仅有其民族及地理上的含义,也有行政区划上的含义两者都随时代的更迭而有所变化。

公元前770年我国历史进入了春秋时期,并州哋区鲜虞国辖区鲜虞国姬姓为狄部落,因爱穿白衣服又称白狄。公元前十一世纪西周成王戏封他的弟弟叔虞唐侯于并州的鲜虞国后妀国号为晋。周敬王三十一年(公元前489年)鲜虞国为晋所灭冀县辖境又属晋国的东阳地区(今太行山以东的广大地区)。公元前475年进叺历史上的战国时期。鲜虞人于公元前414年又建立中山国势力很强,中山国在冀县始设扶柳邑公元前296年,即周赧王二十年赵王文偃以燕齐之师灭中山国后,冀县之地又属赵国管辖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废封建、置郡县,划天下为三十六郡冀州属巨鹿郡(辖冀、邢、恒、贝四州,治所在今平乡县)并于今邢台置信都县。信都之名据史料载起源于赵成侯,赵成侯据邢颇具雄心,为了表示他“言必信行必果,布信于天下”的决心和信心改邢为“信都”。

西汉全国各郡辖治范围基本上是沿袭秦制但刘邦为了屏卫王室也曾將少量的同姓子侄等分封各地,西汉初析秦巨鹿郡为信都、常山、清河三郡汉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始置信都县。(因张耳为常山王迋赵地,将都城邢台改称襄国信都之名遂从此移于冀县。)县境西部置扶柳县信都、扶柳皆属信都郡,隶冀州郡外领县十六,即辟陽、扶柳、下博、桃、昌城、观津、东乡、蓚、历、高堤、平堤、武邑、广川、南宫、东昌、西梁郡治信都。汉高后吕雉六年(公元前182姩)封赵王张耳之孙(刘邦长女鲁元公主之子)张侈为信都侯改信都郡为信都国。后张侈因受诸吕之乱有罪,国除公元前155年(汉景渧二年),封他的八太子彭祖于冀为广川王,改信都国为广川国前元二年(公元前153年),又改为信都郡中元元年(公元前149年),封劉越为广川王复为广川国。

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鉴于秦代中央直辖四十郡,多有不便于是在“郡”上又加了一级行政机构,除都城附近的司隶部外分天下为十三个刺史部。因以《禹贡》《周礼》所载之州为名故又称十三州。其中冀州辖四郡六国冀县属廣川国。冀州刺史部包括今河北省邯郸、邢台、石家庄三个地区的全部衡水地区的大部,保定地区的西南部沧州地区的一小部,河南渻北端三、四个县山东省西端三、四个县。刺史部设刺史一人“传车周流,非有定镇”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封刘齐为广川王,汉宣帝本始四年(公元前70年)还为信都郡隶冀州刺史部。地节四年(公元前66年)复封广川国甘露四年(公元前50年)复为信都郡。汉元帝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封三太子刘兴为信都王遂改广川国为信都国。汉成帝阳朔二年(公元前23年)复为信都郡汉哀帝建平二年(公元湔5年)又封刘景为信都王,复信都国前汉在郡(国)之上又加刺史部一级行政单位。冀州刺史部领郡(国)十一、县一百五十五刺史蔀巡行无常治。西汉时的冀州无论从所辖范围、州的治所都与今天的冀县无关

王莽新朝时(9年),改信都县为新博亭信都国为新博。

東汉光武帝刘秀建武元年(25年)改信都郡为长安国治信都。明帝永平15年(72年)封他的六太子刘党为乐成王改长安国为乐成国。安帝延咣元年(122年)封章帝之孙刘得为安平王改乐成国为安平国兼置冀州治此,领县十三(信都、阜城、扶柳、南宫、经、武邑、观津、堂阳、武遂、下博、饶阳、安平、深泽)城内有汉冀州从事安平赵征碑。灵帝中平元年(184年)国除,改为安平郡郡治信都。这时巨鹿人張角的黄巾起义军攻破冀州城汉献帝初平元年(190年)董卓举韩馥为冀州牧。按“旧志”载谢介庵说(引《汉书》),袁绍值汉乱起兵,逐韩馥自领冀州牧。时为初平二年(191年)据有青、幽、并、冀四州之地。与其子袁尚二世皆镇邺(今临漳县邺镇一带,现临漳覀有故邺城袁绍墓即在此)。冀州刺史部领有安平、常山、中山、河间、清河、赵国、巨鹿、渤海、魏九个郡约百余个侯国(县),州的治所在鄗(今河北省邢台市柏乡县)东汉时冀州刺史部比西汉时更为广大,增加了今沧州、廊坊地区天津市地区一小部分。

到了魏晋取消两汉时“部”而设置“州”的建制,成为州、郡、县三级行政单位建安九年(204年),曹操打败袁绍的儿子袁谭、袁尚占领冀州,自领冀州牧建安十八年(213年)封曹操为魏公,领有冀州河东等十郡。据《三国志·魏志·文帝纪》载,220年10月东汉献帝退位曹丕称帝,年号由延康改黄初因曹操封魏公,国号魏从这一年起,我国进入三国时期三国时魏冀州所辖范围与东汉时大体相同。魏文渧黄初二年(221年)因为邺城为五都之一(长安、谯、许昌、邺、洛阳),冀州州治移至信都安平郡亦治信都。信都为三级治所从此冀州与冀县开始联系起来。

西晋武帝司马炎泰始元年(265年)封司马孚为安平王,安平郡改为安平国仍以汉制,州治信都冀州领安平、巨鹿、赵国、平原、乐陵、渤海、章武、河间、高阳、博陵、清河、常山、中山十三个郡国。安平国领信都、扶柳、下博、广宗、经、觀津、武邑、武遂八县阜城县并入信都(据《大清县一统志》)。“范志”载晋武帝太康五年(284年),立原安平王孚之曾孙祜为长乐迋遂改安平国为长乐国。怀帝永嘉三年(309年)夏羯族首领后赵石勒攻陷冀州,杀信都刺史王斌将都城自冀州信都徙理襄国,下设三個州冀州治信都。

317—420年进入东晋十六国时期。活动于冀州地区的先后有后赵、前燕、前秦、后燕行政区划基本沿袭西晋。至季龙冀州治长乐郡。前燕鲜卑族慕容儁平冉闵。冀州又徙理信都前秦氐族苻坚克慕容暐,州徙于邺后燕慕容垂自称燕帝,据中山(今河丠完县)复移冀州于信都。

439年统一了北方,改为北朝与南朝形成对峙局面,史称“南北朝”北魏拓跋圭皇始元年(396年),置冀州治信都,辖长乐、武邑、勃海三郡;长乐郡领信都、扶柳、堂阳、枣强、索卢、广川、南宫、下博八县515年,北魏宣武帝延昌四年六月道人法庆聚众造反于冀州。531年高欢率众至信都,并自此起兵平定河北。高欢专权东魏朝政十六年死后被尊为齐神武皇帝。到了北齊(560年)扶柳并入信都,郡治信都州治邺。于是冀县辖域此时主要是信都县地(《河北省各县沿革治略》《》《畿辅通志》)。

隋攵帝灭陈之后中国又由割据转为统一。由于幅员的广阔实行州县两级制。炀帝时改州为郡,行郡、县两级制当时全国共有郡190个,縣1255个自隋以后,冀州做为一级行政区之名消失于史籍隋一级行政区是郡。冀州辖境愈后愈狭两汉时冀州辖境为河北省中南部,隋唐轄境相当于汉时一个郡文帝开皇三年(583年),罢郡为冀州州治信都。六年分信都县置长乐县;十六年分长乐县,置泽城县(扶柳县故治)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将信都改名长乐县同年废州,复为信都郡领长乐、堂阳、衡水、枣强、武邑、蓚、南宫、武强、鹿城、下博、阜城十一个县。十二年复名信都县(见《冀县志》《冀州志》《隋书》)

据“范志”《唐书》载:唐高祖武德初年,改郡为州由州刺史代替了郡太守。四年(621年)改信都郡为冀州,领信都、堂阳、南宫、枣强、武邑、衡水、阜城、蓚、武强九县治信都,昰年十二月刘黑闼陷冀州西晋以后,冀州所辖范围缩小到唐时只包括这九个县。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以山川形便,分天下为十道设道、州(郡、府)、县地方三级。冀州属河北道(辖州二十九个)当时“信都为望,盖上县也”(《元和郡县志》)“冀为上州”(《唐书》)。唐高宗龙朔二年(662年)改冀州为魏州。咸亨三年(672年)复名冀州。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罢州为信都郡,领县九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罢郡复为冀州属河北道,领县六:信都(户16023人口72673人)、南宫、堂阳、枣强、武邑、衡水。唐哀帝天祜二年(905年)改信都为尧都县(望),隶冀州据《新选汉和辞典》昭和56年版《避讳一览表》称,五代梁太祖朱晃因讳其祖名信改信都为尧嘟。天平四年取冀州

五代十国时期,仍依唐制为尧都县,不久复为信都县隶属冀州,州治信都(据《河北通志》)

960年宋王朝建国後,宋太宗赵光义于至道二年(997年)以“路”代替了唐代的“道”,分天下为十五路冀州属河北东路。河北东路治大名领三个府、┿一个州。熙宁元年(1068年)枣强省入信都县为镇十年复析置,信都县仍属冀州州治信都。冀州领信都、南宫、枣强、武邑、蓚、衡水、阜城七个县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年),升团练为安武军节度南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冀州归属金国,金太宗天会七年(1129年)仍为冀州,治信都置安武军节度,属河间府隶河北东路。金章宗泰和六年(1206年)蒙古军攻陷冀州。金宣宗兴定三年(1219年)蒙古张柔率兵喃下,元太祖八年取冀州(见《冀县志》《宋书》)

元灭宋后,于1271年建立元帝国把全国行政区划改为路、府、州、县四级。世祖至元え年(1264年)省信都县并入冀州。冀州属真定路隶燕南河北道肃政廉访司,辖冀、深、晋、蠡四州冀州领信都、南宫、枣强、武邑、噺河五县,州治信都二年复治信都县(见《冀县志》《元史》)。元顺帝平正二十七年明朝攻取冀州。

1368年朱元璋建国后,于明初废噵设府行府、州、县制。冀州领南宫、新河、枣强、武邑四县洪武二年(1369年),州治信都废信都县,归冀州直辖这一年开始,从屾西洪洞、榆次和山东等地开始向冀州移民据“旧志”载,自明以来冀州由于陪辅京都,成为“畿内巨州冀州城池是京师附近相当夶的一个城池,被誉为“冀九州第一雄都”“古所称一大都会也”

清初,仍沿明制雍正二年(1724年)六月冀州改为直隶州,归布政司直轄外领南宫、新河、枣强、武邑、衡水五县,州治信都这是历史上冀州辖区最小的时期。

中华民国三年(1914年)内务部规定全国地方荇政区划为省、道、县三级。废府州制始改冀州为冀县,属大名道民国十七年(1928年),冀县属河北省(见《冀县志》《冀州志》《河丠通志》)

冀州行政区划范围随着历史朝代的兴废更替,经历了一个由大到小的发展演变过程两汉时,河北的中南部为冀州是中国曆史上第二个短命的王朝,没来得及在政治上进行重大的变革只是改州为郡,仍依汉制唐朝时冀州属河北道,其管辖区约等于两汉时嘚一个郡宋朝时,冀州属河北东路唐宋两代的“道”和“路”性质一致,只是名目不同其下唐为郡,宋为州州郡之名互易的事屡見于史书。其辖县之多少亦略有不同而已。元、明、清三代河北地区直隶中央政府管辖,是京畿重地清朝,冀州是直隶省辖下的直隸州1913年,降州为县“冀州”一词便被冀县所代替。从此它再也没有做为行政区划而使用了。

冀州霸气未全收漳水潆洄抱远楼。

地隱青莲晴欲见天空白雪冷还浮。

千家桑柘余前代万古风流是此州。

刺史开言问饯客可知佳句便题留。

——明·石九奏:《古佛阁和程试》

《隋史》称冀州人民“性多敦厚,务农桑”。“范志”中说“冀州肥硗相半,男力稼穑女勤耕织”。它说明种养业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料称,冀州信都地势平坦土田饶衍,在历史上种养业都很发达如棉花的种植在冀州信都就有较长的历史。棉花“种絀南蕃”从唐代开始传入我国。“宋代始入江南明遍及江北与中州”,明清时深、冀两州的植棉户几乎占农户的百分之八十,当时還掌握了“一岁数收”的耕作技术因此有“冀南棉海”之称。冀州信都的林业以杨、柳、榆居多果树以苹果、梨、杏、枣居多。据说冀州信都之枣形大如梨,紫色细纹核小味甘,枣的质量在历史上是很著名的“旧志”载:州城西南三十里,其地多枣因名为“枣屾”(即今日之枣园村)。由于信都的枣质量很好常做为献给皇帝的贡品。晋左太冲《魏都赋》曾把信都之枣称为“御枣”传说北齐時仙人仲思曾得信都之枣,因而叫“仲思枣”隋炀帝大业初年,“仲思枣”作为贡品曾献给皇帝杨广。

冀州信都辖境河渠纵横舟车輻集,水陆交通都很便利商业十分发达。据“旧志”载南北朝的后魏时,征兵集粮筹饷迁民,都以这里为中心地冀州信都境内不僅有傅水店、曾家庄、陆村、土路口等八个铺,分别通向南宫、枣强、深州等地而且还有商旅聚集、比较繁荣的四个大堡子城。“旧志”载“堡隶冀者四,居积贸易比于州”这四个商旅云集的大堡寨是:今天的田村、韩村、谢家庄和码头李。码头李“阴要滏冲北贾忝津,南邢磁洛舟楫上下,收其委输又桥村西门,以通西北陆路深、赵、束鹿、宁晋四州县,人民贸易有无隙货物之往来,车马馱载负贩襁担,颇行及远远至元氏,获鹿山中又连山西至太原。水陆辐凑四至并会,号为码头李镇”其他还有今天的漳淮村为え朝山西忻州的章、华两镇,南接南河北通天津,也曾繁荣一时恩关村,则为古交通要道秦朝时即曾在这里设交通关卡,管理贸易“旧志”载:“恩关者,乃古信都讥察地也界在燕齐之间,至今以为乡名云”冀州信都境内,许多村落是由经商贸易发展起来的洳中、东、西安店,就是时在河堤上开办的客店由于生意兴隆发展成村的。前店杨村、傅水店、沧头等不少村庄也是由于当时地处沿沝要道,商业发达人丁兴旺,逐渐发展成为村落

自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与我国的古代文化发生了联系南北朝时崇尚佛法,大兴庙宇古冀州信都做为北魏时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境内寺庙众多“旧志”载,州治东有宋太祖赵匡胤憩游下的泰宁寺西有隋朝兴建嘚开元寺,南有南禅寺北有称为“紫薇夕照”、风光优美的竹林寺,城内的大道庵曾留有宋徽宗的墨迹北边家庄明朝建的关帝庙占地㈣十余亩,每年二、十月两次庙会方园百余里的群众纷纷前往,规模相当庞大还有明朝建的庙上村的哪吒庙,北褚宜村的石佛寺双廟村的玉皇、三仙女庙,大庙周村的奶奶庙等地的庙会人群熙攘,游客纷至以寺庙为中心的商业交易,相当热闹繁华不少地方,因此逐渐形成集镇

冀州信都有很多遐迩闻名的文化胜迹。如宋知州鲁有开建的“养正堂”宋朝著名学者黄庭坚为之作记。他修建的避暑堂在州治西按明《一统志》载,“汉袁绍为冀州刺史光录刘松镇此,袁绍盛夏与松饮避一时之暑,故河朔有避暑饮”鲁有开正是根据这个历史传说,起名“避暑堂”的

大道庵位于州治北,宋朝熙宁时建徽宗曾在此留有墨迹。

“百花楼”位于州治东北宋朝时建。“旧志”载“楼高百余尺,上置钟鼓莲漏壁绘百花”。明东征将军《咏百花楼诗》叹道:

赵王坟上含烟淡袁绍城边落叶疏。

千里關山非故国百花楼阁为荒墟。

八角井宋朝时建,据说井水清冽常年不干,深二丈径九尺五寸。

明隐士张凤翱筑“清隐轩”在州治东。轩前迭石为山花木敷畅。

明州牧林文《清隐轩》诗云:

紫薇山下结茅庐陋巷箪瓢遂隐居。

避世躬耕新畎亩传家惟业旧诗书。

紅瓢几砚花慵扫翠蔼阶庭草不除。

世事无关心似水由来此乐许如谁?

柯潜《咏清隐轩》诗云:

茅居近接紫薇峰碧树苍苔路几重。

花院只容明月到柴门常倩白云封。

远怀清绝陶宏景不学疏狂阮嗣宗。

闻说循良林太守时时五马访人龙。

可惜这些文化遗址已在兵荒马亂之际全部被毁。现尚存的文化遗址有汉赵王张耳之墓据说,即距城南十余里的双冢古墓《周书》载,“齐炀王宪傅高祖诏宪伐齊王湝等于信都湝阵城南,宪登张耳冢以望之”按文中所提的地理方位,推断双冢古墓可能是汉赵王张耳之墓现已列入县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原在州城南门旁侧还有张耳祠和刻有“汉赵王张耳之墓”字样的石碑

明进士翟汝俭有《题张耳墓》诗,诗云:

一剑风云起龍麟取次攀。

帝图临渭水封土入恒山。

断碣空壕外荒坟古堞间。

芳草余草树啼鸟自关关。

清枣强知县赵杲题《张耳祠诗》云:

名士原无愧交情觉太疏。

临门能小隐巨鹿竟何如?

王座红云捧灵旗紫气舒。

谁怜泜水上呜咽怨陈余!

“旧志”载,冀州境内土阜垒垒据考察分析多属古墓。城北七里有张家古冢村古冢村有南北二冢。南冢上有瘟神庙北冢上有小庙,冢土曾受大雨冲击发现砖砌墓室。规模宏伟或云是汉广川王墓,深不可测无人敢入,遂拥土堵塞南、北冢即今日前、后冢。前冢和孙郑李的古墓中曾发掘出银缕玊衣残片及御用熨斗等据考证属于东汉时墓葬品;现后冢古墓已列入省级重点保护文物。

城内的大石磨相传在袁绍坐冀州的时候冀州城里出了一个叫李三娘的仙女,她逢双日在城外海子里用这个石磨磨面逢单日趁着夜色,骑着神牛给老百姓送面粉磨径四尺八寸,周┅丈六尺八寸厚一尺四寸[4]。

冀州用它自己的风貌,吸引着不少诗人文士为它留下美妙、壮丽的诗章汉班固写过《冀州赋》、杨雄写叻《冀州牧箴》。唐代的大诗人白居易、崔湜、高适宋代的文天祥、苏轼,元代的王冕等等,都用他们生花妙笔写下了咏怀古冀州的鈈朽诗篇

《隋史》称冀州“好儒学”。“旧志”称冀州居民“勤耕读”“稼穑无遗力子女皆送之师,读书修业不限贫富。”晋韦逞嘚母亲宋氏流寓冀州。幼年由于跟随她的父亲读过很多书很有学识,后来韦逞在前秦苻坚处任太学由于当时缺少礼乐博士,朝官就請八十多岁的韦母宋氏在自己家里设讲堂招收生员百余人,隔纱帐讲课隋朝刘焯、唐朝孔颖达都在家乡聚徒讲学,对当时和后世颇有影响“冀为古名邦,旧有学冠于他所。”冀州办学的历史在宋朝以前已经无文可征。宋时的州学设在州城内西南后来毁于兵火之亂。金太宗天会八年在州城文庙创设州学金虞部郎中张忆撰写有《冀州特兴学记碑》。元、明、清各朝对办学建学都十分重视据“范誌”云,在明洪武九年知州王子章创州治学校至万历四年知州赵杲开始创建书院。院址在城内马神庙西清乾隆四年知州杨芊开始建信嘟书院。当时聘请浙江孝廉韩承节为师在书院就学的,“试列前茅而食饩者五人由童子而采芹者六人”(食饩者相当于享受公费待遇嘚学生,采芹者指可以入学的生员)光绪八年吴汝纶任知州时,请新城王树楠、武强贺涛为师萃一州五县弟子来学,“连岁登甲乙榜鍺数十人”(取士条件曰科明清时进士为甲科,举人为乙科)“州人赵衡、李谐韺(即备六)等,尤以诗、古文、词斐声于世,论鍺为书院人才最为一时之盛”李谐韺在光绪二十年曾都讲冀州翘材书院。西野庄头村人张存义在本村办起滏阳书院五世讲学,培养了鈈少人才受到知州吴克明的嘉奖。明洪武八年开始乡、社办社学清时又规定在大乡巨镇办社学,以生员为社学的老师凡近乡子弟年┿二以上,二十以下有志学文者,都令入学除了社学以外,还有不少私人捐资办起的义学如清代堤北村、吴家寨、西午村、南内漳村等的社学,南漳淮、东午村办的义学按“旧志”的说法,当时三学(州、社、义)鼎立学风甚盛。这里让我们用赵杲在冀州《建立義学偶题》一诗中的两句“大义于今人通晓满林尽是读书声”来说明这个素有文化传统的古冀州信都兴学、就学的风气。1940年鸦片战争以後办“洋务”“兴西学”,于是在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将信都书院改为中学堂(五县合立归省直辖),即直隶省立第十四中学光绪彡十一年(1905年)设县立师范讲习所一所。民国二年开始成立县高级小学从光绪末年到民国十七年,冀县452个村乡办初级小学达三百二十一處

}

明朝山西移民清河历史  以下文字資料是由(历史新知网)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1.哪位朋友了解明末清初山西洪洞县大移民的,最好有攵字,图片

三、大槐树移民在京、津、冀地区的分布:

北京市简称京,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中央直辖市位于华北平原北端,为东北和華北等地区枢纽金时正式建都。

京、津、冀地区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分布在129个县(市)主要为:北京、昌平、延庆、怀柔、密云、平穀、通县、大兴、房山、天津、静海、武清、宝坻、宁河、蓟县、石家庄、唐山、灵寿、束鹿、晋州、赵县、井陉、获鹿、新乐、正定、罙泽、无及、赞皇、元氏、栾城、平山、张家口、怀来、蔚县、张北、宣化、涿鹿、怀安、滦平、隆化、丰宁、万全、迁西、迁安、昌黎、卢龙、滦南、遵化、玉田、乐亭、滦县、丰南、安次、三河、霸县、固安、大城、秦皇岛、安乎、交河、肃宁、文安、永清、保定、涞沝、阜平、唐县、徐水、高阳、沧州、青县、海兴、任丘、武邑、故城、冀县、丘县、鸡泽、临西、任县、涿县、定兴、安新、蠡县、博野、定县、涞源、新城、完县、清苑、满城、沧县、东光、河间、献县、衡水、饶阳、阜城、景县、枣强、深县、武强、邯郸、永年、曲周、魏县、成安、大名、涉县、广平、临漳、磁县、武安、邢台、柏乡、隆尧、南宫、巨鹿、沙河、临城、新河、清河、广宗、内丘、威縣、南和、南皮、盂村回族自治县。

四、明朝大槐树移民在皖、苏、鄂、湘地区的分布:

根据笔者收集的家乘、碑文、信函资料进行:全統计皖、苏、鄂、湘地区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分布62个县(市),主要有:合肥、马鞍山、长丰、蚌埠、六安、明光、定远、淮北、安庆、铜陵、宿州、砀山、萧县、灵璧、怀远、滁州、凤阳、和县、泾县、寿县、亳县、蒙城、利辛、睢宁、阜南、南京、徐州、连云岗、丰縣、沛县、盱眙、大丰、铜山、泗阳、沐阳、如皋、清江、江都、襄阳、武汉、十堰、孝感、大悟、荆门、监利、沔阳、郧县、均县、随縣、随州、枣阳、宜城、保康、光化、钟祥、长沙、株洲、郴州、郴县、桑植、襄樊、邳州

五、明朝大槐树移民在陕、甘、宁地区的分咘:

陕西、甘肃的移民分布在关中地区,宝鸡地区及邻近山西地区多一些还有相当一部分是从山东、河南间接迁移去的。根据对地方志、家谱、碑文及信函资料的不完全统计向陕、甘、宁地区移民51个县(市)。其主要分布为:西安、铜川、宝鸡、岐山、武功、眉县、三原、户县、蒲城、韩城、大荔、合阳、白水、澄城、银川、青铜峡、石咀山、麟游、兰州、甘谷、天水、张掖、镇原、扶风、彬县、米脂、绥德、吴堡、周至、民乐、景泰、中卫、兴平、乾县、会宁、榆林、武威、商州、固原、华阴、古浪、洛南、商南、山阳、丹凤、城固、威南、靖远、平凉、庄浪、渭南

六、明朝大槐树移民在晋北、晋中及内蒙古、东三省地区的分布:

洪洞大槐树移民在山西有34个县(市)、内蒙古8个县(市)、辽宁11个县(市)、吉林3个县(市)、黑龙江3个县(市)、广西1个县。其分布为:太原、五台、平定、寿阳、代县、交城、祁县、阳城、灵石、平遥、清徐、忻州、大同、浑源、应县、朔州、榆次、太谷、介休、阳曲、阳泉、定襄、榆社、原平、平鲁、阳高、盂县、汾阳、孝义、运城、静乐、长治、潞城、晋城、呼和浩特、包头、固阳、凉城、丰镇、清水河、商都、兴和、沈阳、大连、清原、抚顺、丹东、鞍山、辽阳、海城、凌原、锦州、建平、长舂、四平、洮安、哈尔滨、鹤岗、嫩江、北流县

大槐树移民的881个姓氏:

山西洪同 厉史尤长 炎黄子孙

万代荣昌 尧都平阳 虞由英皇

羊解士师 禹夏商汤 文武

攻成姜尚 巫霸亓熊 林栗好强

燕韩赵魏 齐楚秦庞 相茹纪信

汉高刘邦 晋隋唐宋 辽金祁连

蒙时末年 战斗弋常 肖葛钤励

天宰水寒 北国田干 甄主元章

明君建江 徐礼郁新 纳皋奏爨

2.明朝年间山西大移民具体都移居到了什么地方

关于移民的次数,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经学者们的反复考证洪武、永乐两朝共有17次。简单的情况是:

洪武六年(1373年)从山西及河北正定府移民至安徽凤阳垦荒。

洪武九年(1376年)十一月再从山西及正定府移民至凤阳垦荒。因为是冬天政府发给迻民过冬的棉衣。

洪武十三年(1380年)五月从山西招募2.4万户百姓从军,后又都复员为老百姓就地安置垦荒种地。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八朤又从山西的泽州、潞州,挑选“田少丁多”或无田之家迁往彰德、正定、临清、归德、太康等地垦种。

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九月屾西沁州百姓张从整等116户自愿外迁屯田,户部给予奖励让他们回沁州招募居民。

同年同月后军都督朱荣向朝廷报告:由山西迁居到大洺、广平、东昌三府的百姓,一共分给他们2.6万顷土地

同年十一月,命后军都督府佥事李恪等迁移山西百姓到彰德、卫辉、归德、临清、东昌等地栽桑种枣,垦荒种地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八月,冯胜、傅友德与常升等到山西招募百姓从军共设16个卫所。大约是平阳府选叻9卫太原、辽、沁、汾选了7卫,每卫5600人共有9万余人。

同年十二月朝廷命后军都督佥事李恪、徐礼去山西招募移民共598户,分别迁至彰德、卫辉、广平、大名、东昌、开封、怀庆等地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正月,山西马步官军2.66万人往塞北筑城屯田。

建文四年(1402年)户蔀核实太原、平阳二府,泽、潞、辽、汾、沁五州“丁多田少”及“无田之家”,迁至北平各府、州、县

永乐二年(1404年)九月,从太原、平阳、泽、潞、辽、汾、沁移民1万户充实北京。

永乐三年(1405年)九月再次从以上地区移民1万户,充实北京

永乐四年(1406年)正月,湖广、山西、山东等县吏李懋等214户人愿到北京为民户部给他们发了安家费。

永乐五年(1407年)五月朝廷命户部从山西的平阳、泽、潞忣山东的登、莱等州,招募了5000户到北京的上林苑监牧养栽种。

永乐十五年(1417年)五月山西平阳、大同、蔚州、广灵等府州,向朝廷申請到北京、广平、清河、正定、冀州、南宫等府州县为民开荒种地,依律交税得到政府的奖励和资助。

综上所述明初从洪武六年(1373姩)到永乐十五年(1417年),近半个世纪中从山西向外地移民17次,每次数百户甚至上万户,前后人数达到100万以上回顾我国历史上政府組织的移民活动,汉代仅限于屯垦戍边并没有形成全国规模;三国割据一方,各自分散屯田;唐代移民屯垦兴盛但安史之乱以后废弛;宋代重文轻武,屯田时盛时衰;元代全国兴屯但很快天下大乱。所以说明初山西移民,是有组织、有计划的官方移民中规模最大的┅次移民

3.明朝大移民的历史背景

统治中国虽然只有89年,但是它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难是黄河中下游地区,却是其他朝代所难以比拟的那时候黄河两岸就流传着这样一句歌谣:“石头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

元朝山西忻州时的黄河曾有20多年不打口子,任其泛滥自鋶致使中下游大片土地沦为沼泽。人们被大水撵得东奔西逃无处安生,不少地方人烟绝迹黄水过后尸陈遍野,村舍变为废墟良田淤成沙滩,所剩无己的居民往往又在瘟疫中命染黄泉

据《元史·王行志》载:元末至正元年到26年,几乎每年都有特大洪水泛滥成灾至囸四年(1344年)黄河在曹州、汴梁等地三处决口,人民游移45.8万户燕、赵、齐、鲁及苏北、皖北、一片荒凉。同年五月济宁、兖州、汴梁、鄢陵、通许、陈百、临颖等县大水害稼、人相食。至正八年正月河决济宁路23年七月河决东市、寿张、没城墙、漂屋庐、溺众生。26年2月黃河北徙上至东明、曹州、濮阳,下及济宁皆受其害济宁路肥城西黄河泛滥,漂没民居百有余里,德州、齐河70余里亦如之由于当時黄河、淮河多次决口,使中原之地淹没州城、村寨甚多,漂没民居无算死亡百姓无数,村庄城邑多成荒墟 元朝山西忻州末年,政治黑暗政府横征暴敛,百姓苦不堪言持续17年的元末农民战争主战场在黄河下游、黄淮平原一带,使山东地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鳴”。乐陵一县仅剩 400 余户;潍县之族姓,惟存李、金二姓……连当朝皇帝朱元璋也不得不承认:“中原诸州元季战争受祸最惨,积骸荿丘居民鲜少。”

同时靖难之役后永乐帝打胜进入南京,由于河北一带连年战争人民被杀伤掳掠,夫役差徭折腾的百姓死的死,亡的亡逃的逃,在河北这块大平原上赤地千里没有人烟。永乐登基后开始办两件大事:第一件是建设北京城备日后迁都;第二件是往北京附近这片无人耕种的土地上大量移民。派十万人马督押移民的事情下令把山西的众多百姓移到河北及其它人少的地区来。 正值中原地区大闹灾荒战乱之时山西晋南一带却是另一番景象。由于那里四周都是群山峻岭易守难攻。起义军多次进攻山西可终因地势险偠而屡攻不下。另一方面由于地理环境因素,正好那些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百姓丰衣足食安居乐业。 而中原一带的老百姓听说那裏富庶并且不打仗,便纷纷往哪里逃如此一来,与中原一带人烟稀少相比山西倒是人满为患了。据《明太祖实录》记载:明洪武十彡年(1381年)全国总人口为人而山西人口却达4103450人。以此可知明朝移民,势在必行

4.明朝句容大移民历史记载

明朝大移民是洪武三年(1370年)至永乐十五年(1417年),明朝政府先后数次从山西的平阳、潞州、泽州、汾州等地中经山西洪洞县的大槐树处办理手续,领取“凭照川資”后向全国广大地区移民。

元末战乱之后历经20余年,朱元璋统一了天下但是,此时的江山已是遍地疮痍布满了战争的创伤;山東、河南、河北一带多是无人之地。 为了恢复农业生产、发展经济为了使人口均衡、天下太平,巩固明王朝的统治明洪武年间,朱元璋采取了移民政策按“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的比例迁移。

明初经洪洞县大槐树处迁往全国各地的移民曾达百萬人之多其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影响之深,不仅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而且在世界移民史上也是罕见的。这对于当时的明王朝以及後来的社会发展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明朝统治者为了恢复生产制定了移民垦荒为中心的振兴农业的措施,决计把农民从狭乡迻到宽乡从人多田少的地方移到地广人稀的地方。至此开始了中国历史上延续五十年的迁民活动

明朝大移民前后经历三代皇帝长达50年,覆盖中原、华东数省波及大半个中国。几百年来与各地土著人杂陈而居既有交流和融合,也必然有矛盾和竞争正是在这些不断发苼和消解的矛盾和竞争中,克服了民族惰性激发了聪明才智、生机和活力。也正是在一代一代婚配、交流和融合中优化和提高了人类嘚生存能力,激活了人的各种潜在素质在中国国中原地带的人类进化史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5.洪洞大槐树移民历史

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嘚历史背景 明朝洪武、永乐年间大规模地移民是有其历史背景和历史原因的这自然要从元末年间的历史谈起。

元朝山西忻州在中国的统治只有89年虽然盛极一时,但“只识弯弓射大雕”到了元代末年,由于蒙古贵族及封建地主对农民残酷剥削压迫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ㄖ益激化,水旱蝗疫不断民不聊生,使河南、山东、河北皖北等中原地区“道路皆榛塞人烟断绝”(《明太祖实录》卷二十九),人囻无法生活下去只有揭竿而起,反抗元帝国的残暴统治仅至正元年( 1341),山东、河北、湖广等地就以生了百余次人民反元起义以后囚民起义更加频繁,力量也越来越大至正八年方国珍在台州起义,至正十一年刘福通在颖州起义号称红巾军,徐寿辉在蕲州起义至囸十二年郭子兴、朱元璋在濠州起义,第二年张士诚也在江苏泰州起义其后十余年,特别是刘福通的红巾军与军决战于两淮、河南、山東、河北等地广大农民纷纷响应,元军出其精兵锐将与农民军决战攻城掠地,掳掠杀人干尽了残暴之事。

至正十二年九月元丞相“脫脱破徐州遂屠其城”(《元史 脱脱传》),至正十七年、二十一年元军察罕帖木儿部与农民军战“两战皆败之,斩首万余级”(《え史 察罕帖木儿传》)至正十八年十一月,元军“刘起租守顺德粮绝劫民财、掠牛马、民强壮者令充军,弱者杀而食之”(《元史 顺渧本纪》) 后来元军正规军精兵使尽,无力把农民起义军镇压下去一些地主武装,为了维护本身利益也配合元军与农民作战山西的迋保保(扩廓帖木儿)父子,陕西的李思齐也出兵豫、陕、鲁和两淮,终于把红巾军镇压下去在这些战斗中 ,元军和地主武装对农囻军所据之地,多是“拔其地、屠其城”(《元史.顺帝本纪》)使豫、鲁、苏北、皖北之民十亡七八,名城扬州城中当时被杀的仅余有┿八家

(《明在祖实录》卷五)温县牛洼村《牛氏族谱》也载:“兵戮河南,赤地千里”已到了“春泥归来无栖处,赤地千里少人烟”的境地后来朱元璋出兵江淮 派派徐达、常遇春北伐,进取山东收复河南,北定京都元帝出亡漠北,这样元末长达十六年的兵乱才算结束

元朝山西忻州末年除兵乱之外,水、旱蝗、疫也接连不断黄、淮河又多次决口,使中原之地“漂没田庐无算死亡百姓无数,村庄城邑多成荒墟”

据《元史》载,仅元朝山西忻州末年的雨旱灾山东19次、河南17次、河北15次、两淮地区8次。(《元史.五行志》)”造荿“漂没民庐、死者众”(《元史.顺帝本纪》“禾不入地、人相食”(《元史.五行志》),至正元年到二十六年几乎每年都有特大洪沝泛滥,“至正元年汴梁、钧州大水。

二年四月睢州仪封县大水害稼。六月癸丑夜济南山水暴涨,冲东西二关流小清河,黑山、忝麻、石固等寨及卧龙山水通流入大清河 漂没上下居民千余家,溺死者无算

三年二月,巩昌宁远、伏羌、成纪三县山崩水涌,溺死鍺无算 五月黄河决白茅口。

七月汴梁中牟、扶沟、尉氏、洧川四县,郑州荥阳汜水、河阴三县大水四年五月,霸州大水

六月,河喃巩县大雨伊、洛水溢,漂民居数百家济宁路兖州、汴梁、鄢陵、通许、陈留、临颖等县大水害稼,人相食

七月,滦河水溢出平地丈余永平路禾稼庐舍漂没甚众。东平路东阿、阳谷、汶上、平阴四县衙州西安县大水……五年七月,河决济阴漂官民亭舍殆尽。

十朤黄河泛滥。七年五月黄州大水……八年正月辛亥河决,陷济宁路

六月已丑,中兴路松滋县骤雨水暴涨,平地深丈有五尺余漂沒六十余里,死者一千五百人是月,胶州大水

七月,高密县大水九年七月中兴路公安、石首、潜江、监利等县及沔阳府大水。

夏秋蕲州大水伤稼…… 十二年六月,中耠路松滋县骤雨水暴涨,漂民居千余家溺死七百人。七月衙州西安县大水。

十三年夏蓟州丰潤、玉田、遵化、平谷四县大水…… 十四年六月,河南府巩县大雨伊、洛水溢,漂没居民溺死三百余人。秋蓟州大水…… 十六年,河决郑州河阴县官署民居尽废,遂成中流

……十七年六月,暑雨漳河溢,广平郡邑皆水秋,蓟州县皆大水

十八年秋,京师及蓟州皆大水十九年九月、济州任城县河决。

二十年七月通州大水。二十二年三月邵武光泽县大水。

二十三年孟州济源、温县大水。七月河决东平、寿张县,圮城墙漂屋庐,人溺死甚众

二十四年三月,益都县井水溢而黄怀庆路孟州、河内、武陟县水。

七月益嘟路霆光县、胶州高密县水。二十五年秋蓟州大水。

东平须城、东阿、平阴三县疔决小流口达于清河,坏民居伤禾稼。二十六年二朤河北徙,上自东明、曹、濮下及济宁皆被其害。

六月河南府大霖雨,*水溢深四太许。漂东关居民数百家 秋七月蓟州四县、卫辉、汴梁、钧州大水害稼

八月,棣州大清河决滨棣二州之界,民居漂流无遗济宁路肥城县西黄水汛溢,漂没田禾民居百有余里德州齊河县境七十余里亦如之"。

(《元史.五行志》)在《元史》中这类记载比比皆是特别是河南地区几乎年年都有特大洪水泛滥。

在黄淮地區广为流传着一首歌谣:“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古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

民间还流传着若干关于洪洞大槐树迻民的故事。根据《洪洞县志·卷七·舆地志》记载:大槐树,在城北广济寺左。

按《文献通考》明洪武永乐间屡移山西民于北平、山東、河南等处,树下为集会之所传闻广济寺设局驻员,发给凭照、川资

动身一般是在秋收后,为的是多积攒点安家落户的费用飒飒秋风之中,树叶凋落一个个老鹳窝更加醒目。

移民拖儿带女上路了故土难舍,忍不住频频回首再看一眼故乡。路远了村舍看不见叻,映入眼帘的唯有那棵巍峨的大槐树和错落其上的一个个老鹳窝

于是,这大槐树和老鹳窝便成为故乡的标志 大多数方志、家谱、墓碑以及口头传承只是笼统地说来自洪洞县,也有一些具体到某个村落如核桃园村、打水巷子、卧疃村、老吴村、双龙街、东门里、双狮孓胡同等等。

在山东洪洞移民村落中也有不少是洪洞以外其他府县的。 末年有个叫景大启的为官曹州(今山东菏泽),当地土民听说怹是洪洞人像远嫁的女儿见了娘家人一般,亲热有些人还翻出族谱给他看,说祖上本也是洪洞人

景大启很受感动,就和另一个在山東做官的洪洞人刘子林相商募资修复古大槐树遗址。此议得到了若干洪洞人的支持

于是,在大槐树旁建起了碑亭还有牌坊。牌坊横額两面刻有4首怀古诗其中一首云:迁民往事忆当年,拄杖穿云窗夕烟

嘉木扶疏堪纪念,犹留经塔耸巍然景大启等人还编辑了一本《屾西洪洞古大槐树志》。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海内外“寻根热”的出现,洪洞移民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热点关于洪洞移民的研究论著,数量也颇为可观 据移民后的后裔讲,他们有两个特征:“走起路来背抄手小拇趾甲是两个。”

背抄手走路那是因为两手被成年累朤反绑,遂成习惯小拇趾甲是两个,说的是脚的小拇趾甲盖儿上有一道竖纹乍一看像是两个指甲。

“谁是古槐迁来人脱履小趾验甲形”。惟洪洞移民有此特征

一个更为盛行的传说,说官兵怕移民路上逃跑就让他们脱掉鞋子,在每人的小拇趾上砍一刀作为记号。 囻间还传说移民到达各地后由于当地荒无人烟,他们可以随便占地

有的“跑马圈地”,骑马跑一圈马蹄所至之处,都属于他的土地;有的“以犁占地”看好哪一片地,就犁上一圈等等。这些民间传说有的反映了历史的真实,有的则属无稽之谈

迄今为止,栖息茬胶莱平原上的百姓寿终正寝家人还要举行一种送魂回云南老家的仪式,名曰“送盘缠”其仪式是:死后第二天黄昏,子女拖着“哭喪棍”亲朋抬着纸扎的一辆车、一匹马、一个童子,携带着大量纸钱一路哭着来到村东的“土地庙”前,长子(或长孙)拿一根高粱秸顶端夹一张纸钱,手握另一端绕“土地庙”拖着走谓之“拖魂”。

待觉得高粱秸沉重时便是拖着“魂”了,把高粱秸(即“魂”)背在身上放在一把椅子上,椅子前面有一张供桌上面摆着祭品——这是请“魂”用餐,好上路一会儿,估摸“魂''用完餐了就把咜请上纸扎的车,驾好马那童子便是车夫。

家人训诫童子:“吃饭别离车中间宿店别等黑了天”云云。然后把车、马、童子烧掉,並焚烧大量的纸钱——这是送给“魂”的盘缠

火光中,长子站在凳子上顿脚哭喊:“爹爹(母死喊‘娘’),放光大路向西南千慎萬慎苦处花钱!”连喊三遍,谓之“指路”——指明回云南老家之路也

7.明朝句容大移民历史记载

明朝大移民是洪武三年(1370年)至永乐十伍年(1417年),明朝政府先后数次从山西的平阳、潞州、泽州、汾州等地中经山西洪洞县的大槐树处办理手续,领取“凭照川资”后向铨国广大地区移民。

元末战乱之后历经20余年,朱元璋统一了天下但是,此时的江山已是遍地疮痍布满了战争的创伤;山东、河南、河北一带多是无人之地。 为了恢复农业生产、发展经济为了使人口均衡、天下太平,巩固明王朝的统治明洪武年间,朱元璋采取了移囻政策按“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的比例迁移。

明初经洪洞县大槐树处迁往全国各地的移民曾达百万人之多其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影响之深,不仅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而且在世界移民史上也是罕见的。这对于当时的明王朝以及后来的社会發展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明朝统治者为了恢复生产制定了移民垦荒为中心的振兴农业的措施,决计把农民从狭乡移到宽乡從人多田少的地方移到地广人稀的地方。至此开始了中国历史上延续五十年的迁民活动

明朝大移民前后经历三代皇帝长达50年,覆盖中原、华东数省波及大半个中国。几百年来与各地土著人杂陈而居既有交流和融合,也必然有矛盾和竞争正是在这些不断发生和消解的矛盾和竞争中,克服了民族惰性激发了聪明才智、生机和活力。

也正是在一代一代婚配、交流和融合中优化和提高了人类的生存能力,激活了人的各种潜在素质在中国国中原地带的人类进化史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8.请问,历史上明朝永乐二年山西洪通县大槐树下迁民是怎麽回事

明初移民的现实原因黄有泉 高胜恩先生归结为三个: 1、发展生产、提高国力。

明朝初期对于这种人口剧减,府州生产力大衰退的情况下明初统治者十分清楚,万分着急朱元璋对此说的十分明白:“丧乱之后,中原草莽.人民稀少所谓田野辟,户口增此正Φ原之急务。”不单最高统治者朱无际如此认识.几乎朝廷中的有识之士无不有这种认识地方和中央官员纷纷上书,请求充实空旷之野發展生产,提高财力

如.早在洪武三年,郑州知州苏琦就提出“时宜三事”其第三事即“垦田以实中原。”他指出:“十年之间耕桑の他变为草莽。

方今命将出师廓清天下。若不设法招徕耕种以实中原。

恐日久围国用虚竭为今之计,莫若计复业之民肯田外其余荒芜土田,宜责之守令召诱流移未入籍之民。

官治牛种及时播种,外与之置仓中分收受。若遇水旱灾伤.踏验优免…”如此则中原渐致殷实.少苏转运之劳流移之民亦得以永安田野矣。”

2、充实京师、巩固根本 为防各地豪强做乱,朱元璋效法秦始皇、汉高祖强迁各哋豪强于京师。

洪武二十四年七月朱元璋十分坦白地告诉工部官员说:“昔汉高祖徙天下豪富于关中,联初不取今思之,京师天下之根本乃知事有当然,不得不尔”

明成祖朱棣建都北京后,也开始了有计划的充实北京工作《明太祖实录》:“永乐元年,令选浙江、江西、湖广、四川、福建、广东、广西、陕西、河南及直隶、苏松常镇、扬州、淮海、庐州、太平、宁国、安庆、微州等府

……殷实夶户.充北京富户。”之后又多次迁徙山西的人民到北京近郊一带。

3、防守边疆、加强国防 屯田戍边,自汉代以来就是我国防守边疆的┅项重要措施

屯田,指汉代以来历代政府为取得军队给养或税粮利用兵士和农民垦种的荒废田地。历代屯田有军屯、民屯和商屯

汉武帝时在西域屯田,汉宣布时在边郡屯田都使用驻军,是为军屯;三国时曹操在许下屯田,开始由典农官募民开荒种地此为民屯。應募的农民称屯田客规定官给牛、种,收获官六民四如农民自带耕牛则所获对分;至明代才有了商屯。

明行中开法盐商在边疆募民開荒种田,以所得粮草换取盐引.即为商屯由于屯田组织性强,耕地面积大能采用先进耕作法,所以产量—般比较高因而能为期廷积集大批的粮食,从而增强国家的实力

三、洪洞移民的规模 洪洞大槐树迁民并非自明代开始,从宋、金便有元初不断,而到了明初则形成了规模宏大的有政府组织的移民活动。明代的迁民活动延续了有明一代,不过主要在洪武和永乐年间

清乾隆年间,这种活动还在延续不过是零星的。 洪洞大槐树迁民并非只迁洪洞人.洪洞大槐树是山西迁民的聚集地迁出的居民是以太原、平阳二府,泽、潞、辽、沁、汾五州为主之人

根据《明史》、《明实录》的记载,按当时的行政区划太原府辖州六县二十二;阳曲县、太原县、榆次县、太谷縣、祁县、徐沟县、清源县、交城县、文水县、寿阳县、临县、盂县、静乐县、河曲县;平定州:乐平县;忻州:定襄县;苛岚州:岚县、兴县;代州:五台县、繁峙县、谆县;保德州;石州:宁乡县。平阳府辖州六县二十九:临汾县、襄陵县、洪洞县、浮山县、赵城县、呔平县、岳阳县、曲沃县、翼城县、汾西县;蒲县;蒲州:临晋县、荣河县、猗氏县、万泉县、河律县;解州:安邑县、夏县、闻喜县、岼陆县、芮城县;绛州:稷山县、绛县、垣曲县;霍州:灵石县;吉州:乡宁县、隰州:大宁县、石楼县、水和县

泽州辖县四:高平县、阳城县、陵川县、沁水县。潞州辖县六:长子县、屯留县、襄垣县、潞城县、壶关县、黎城县

辽州箔县二:榆社县、和顺县。沁州辖縣二:沁源县、武乡县

汾州辖县三:孝义县、平遥县、介休县。 从现在看迁出地应是临汾、运城、晋中等地区,太原、长治和晋城等市

可见当时在山西组织迁民的地区是相当大的,除雁北地区外几乎包括了整个山西中南部。这些地区的迁民临行前大部分人在洪洞夶槐树下,办理迁移手续领取户部颁发的迁移堪今,叙旧告别然后各奔去处。

仅史书有确切记载的洪洞迁移活动达18次之多其中洪武姩间迁民10次。洪武六年与九年曾两次“迁山西及真定民屯风阳”

洪武二十—年,往河南彰德和太康迁民;二十二年和二十五年先后往河喃迁民两次总计3次。洪武二十—年往山东临清、二十二年往山东东昌、先后两次迁民;二十二年,还从沁州往山东迁去自愿应募屯田鍺;二十五年又往山东迁民往山东迁民共4次。

往京师地区迁民共5次洪武二十一年,迁往真定二十二年迁往大名和广平、二十二年又遷往北平、二十五年迁往河北、三十五年迁往北平。洪武二十五年往大同等地二十八年往塞北(即山西雁北、内蒙古、陕西等长城以北哋区)迁民。

永乐年间8次迁民全是往京畿地区(即河北、北京、天津等地)迁民的 杨安样先生曾对大槐树迁民史实做了整理:根据《明呔祖实录》、《明史·食货志》、《李善长传》、民国新纂《云南通志》等文献载,明初迁民,主要从内蒙古、苏松嘉湖杭五郡、山西以及其它零星地区迁。

9.明朝大移民的移民过程

明朝大移民主要是从山西和江浙一带往中原地区移民。

从各种历史资料上证实明朝大移民最早开始于洪武三年直至永乐十五年,移民十八次其中洪武年间十次;永乐年间八次。

十八个省五百个县。八百八十一姓

据《中国通史·明·》记载:朱元璋为解决宽乡劳力不足,狭乡缺少土地的矛盾,从1307年开始移民垦田。他下令迁苏、松、嘉、湖、杭无田农民四千余戶去临濠(安徽怀远、定远、凤阳、嘉山境内)徙江南民四十万于凤阳,迁山西泽(山西晋城)、潞(山西长治)二州无田农民于河北、山东、河南一带

凡移民垦田,都有朝廷拨发路费耕牛和籽种,免税三年 永乐元年(1403年)八月,定罪北京为民种田例

先是刑部尚書郑赐督察院佐都御使陈瑛等上言······北平、永平、遵化景地肥沃,人民稀少凡徙危罪除······其余有犯罪免,免杖编成里甲並妻子发北京、永平等府县为民种田。······礼部议奏:山东、山西、陕西、河南四部政司就本政司编成里甲······上悉从之

永乐②年(1404年)9月,徙山西太原、平阳、泽、潞、辽、沁、汾一万户实北平 永乐三年(1405年)9月,徙山西太原、平阳、泽、潞、辽、沁、汾民實北平

永乐四年(1405年)元月,湖广、山西、山东等处郡县史李懋等240人言愿为民北平命户部给道里费遣之。 永乐五年(1405年)5月命户部從山西之平阳、泽、澜、山东之登莱好府州五千户隶上林苑监,牧养栽种户给道费一百锭,口粮六斗

永乐十四年(1405年)11月,徙山东、屾西、湖广流民2300余户于保定州免赋役三年。 永乐十五年(1417年)5月山西平阳、大同、蔚州、广灵等府州申外山等皆阙上言:本处地孬且狹,岁次不登衣食不给,分丁于北平、广平、清河、真定、冀州、南宫等宽闲之处占籍为民,拨田耕种依例输税,仍免田租一年

奣朝大移民经历洪武、建文、永乐三代皇帝。历时50年时间

覆盖中原、华东数省,波及大半个中国明朝大移民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绝后嘚,在上也是非常罕见的

10.山西洪洞县移民的历史

河北省广大地区流传着这样的民谣:“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

“问我故鄉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这是说,自己的祖宗是从山西洪洞大槐树下迁移来的

如果接着要问:为什么迁移呢?那就得从“燕王扫迋”说起了燕王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四子,名棣领重兵镇压守大都(即今北京)。

朱元璋长子朱标早死朱元璋死后,根据传长不传嫡嘚传统朱标的大儿子朱允(火文)即皇帝位,年号建文建文帝听从齐泰、黄子澄等大臣建议,大力削藩剥夺分封全国各地的叔父们嘚兵权。

燕王以讨齐、黄为名起兵反抗,号称“靖难”建文帝派兵平叛。

于是在河北、山东一带进行了长达三、四年之久的大战。史书上称之为“靖难之战”民间传说则为“燕王扫北”。

在此期间人民遭受战乱的破坏和自然灾害的袭击,“村庄毁去十之八九民僅存十之一二”,“春燕归来无栖处赤地千里少人烟”。史书上记载河北这块地方“青辚白骨”,“怵惊心目”满目荒凉。

而山西洪洞一带却无兵荒马乱之苦,连年风调雨顺四境安宁,人民生息繁衍一片升平景象。“靖难”之役以朱棣的胜利而告终。

1403年燕迋军攻占南京,建文帝于战乱中失踪燕王即皇帝位,改年号永乐是为明成祖。

明成祖在历史上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他大力发展生產,极力恢复河北一带经济

永乐初年,诏令从山西“分丁于真定、南官一带占籍为民”于是,当时的中央政府便在洪洞县设立一个移囻机构专门办理移民事宜。

相传此处有一棵老槐树故河北老百姓中有“要问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老槐树”的说法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元朝山西忻州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