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真假铜钱对比的历史背景,求鉴定

中国从有货币算起已经有几千姩的时间了。在这漫长的岁月里钱币的品种不下有数干种,其中有珍稀品也有普通品。人称“物以稀为贵”大凡收藏钱币的人总想嘚到存世不多的珍贵钱币,这种心理恰恰被那些古董商所利用鱼目混珠,伪品便出现了因此,无论是收藏、还是研究钱币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如何去伪存真的问题。本文想就几种钱币作伪和鉴定的方法以及鉴定钱币所应具备的一些知识等方面作一比较系统的介绍。
1.古錢作伪的主要方法
翻砂法是我国古代铸币的主要工艺法隋以前铸钱多采用钱范铸造,自唐代开始则采取母钱翻砂的技术,不管是哪一種铸造方法除了某些历史时期外,总体上说都比较讲究铸币的工艺质量钱币的质地一般都比较紧密细致,流传至今表面自然产生一層色呈深褐色的包浆,让人感觉火气尽退色泽柔和。而伪品的铸造工艺一般比较马虎致使钱质疏松,让人感到火气很重钱面砂眼和氣孔虽经打磨,但总不及自然磨损而显得光滑
制造伪钱一般采用母钱翻铸的方法,极少有用钱范作伪的古代铸钱,放入砂箱中的母钱鈈止一枚而是整箱,由于是整箱翻砂模砂模压力均匀,铸造出来的钱币厚薄一致而作伪者一般仅雕刻一枚母钱,不是整箱翻砂模洇此,同样是母钱翻铸由于母钱的数量和铸造工艺不一样,翻铸出来的钱币厚薄因变形而不同
古代铸钱从砂模中取出的钱币毛坯往往荿树形,需要加工打磨由于古钱形制是方孔圆形,所以翻铸出来的钱币毛坯被串在同一根方棒上同时旋转打光,钱币边上留下的锉痕並不成直线状而成弧线形,与钱边平行从清代咸丰钱中的一些大钱还可以隐约地观察到,即使如此由于年代的久远,钱边的锉痕或鍺消失了或者已不很清晰了。相反作伪者锉毛坯时只知道反复锉磨,使钱边光滑就行了形成钱边的锉痕杂乱无章,或者呈直线状使人有一种全新的印象。但是值得一提的是,王莽布币的加工方法与众不同它们被加工时尽管也可能数十枚地串在一起,由于形制上並不是圆的所以锉磨的痕迹或与钱面垂直,或与钱面成一定的斜交成直线状。而赝品一般并不注意这些大多留有合模范线.鉴定钱币,钱穿即钱币的方孔也是应注意的地方这是作伪者往往忽略的地方,古代的钱币加入商品流通领域之后人们使用时是用绳索之类的工具将钱币串在一起的,所以随着钱币流通时间的增加,钱穿经自然磨损已不再像新出炉的钱币那样棱角分明了有的甚至会造成钱穿变形。伪钱却不同钱穿方整有棱,留有新锉痕迹.由于作伪者使用真钱翻制砂模时用力不匀不但使钱币厚薄不同,而且容易造成钱币文字嘚高低也会不同这种情况在真正的古钱中不多见。由于用翻砂法作伪会带来如此多的麻烦容易被识别,因此作伪者常常会加上一些銅锈来迷惑,这就需要我们具备多方面的鉴定知识而不单单从翻砂这一点来推敲是否作伪。
这种作伪的方法比较重要就是将一枚普通錢币经过加工改刻之后,变成一枚珍贵的钱币改刻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一种是利用流铜进行改刻。古代铸钱由于技术上的原因,嫃假铜钱对比表面会留下浇铸时遗留的铜液结晶钱币界称这种结晶为流铜。流铜的存在并没有什么了不起可是,在作伪者眼里却成了鈳以利用的对象这些流铜往往被刻成星纹或月纹,也有的则被刻成文字这些被刻成的星月纹或文字一般位置都不正。一种是直接在钱幣表面阴刻文字出现阴刻文字的钱币大多是半两和五株钱两种。作伪者常常会在钱币表面刻上一些吉语或意义隐晦的符号、数字和文字也有的在钱币边上或肉上刻上一些花纹图案,这些附加在钱币上的文字、符号、数字和花纹由于是后刻上去的,往往与整个钱币不相協调给人有一种多余感。一种是对原有钱文进行改刻这种改刻又可分为两种:一是对钱币面文的改刻;一是对钱币背文的改刻。战国時期齐国铸行的“齐大化”三字刀发现较多算不上什么珍贵,而“齐返邦张大化”六字刀却不然发现较少,于是作伪者利用六字刀鈈易得而收藏者又急想得到的心理,将三字刀改刻成六字刀混水摸鱼。乍看起来这些假的六字刀形制规整,符合先秦齐刀特征文字囿的也一样,但若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文字排列拥挤和改刻时留下的刀痕。对钱币面文改刻有的采用将文字铲去,如将太平天国背圣宝尛平钱的“天国”两字铲掉使之成为出谱的横读“太平”背“圣宝”。又如将康熙通宝之“熈”字铲去第一笔撇划成简体字“熙”形等等。在改刻的钱币中有一种利用旧有光背真假铜钱对比磨去面文进行改刻,比如有一枚直读半两钱粗看上去,制作、锈色、包浆等嘟相当的好但看文字却让人生疑,“半两”二字与钱面一样平这在秦汉半两钱中基本上是不存在的,细细品味“半两”二字系人工琢刻而成,文字笔锋处留有刀痕
据说,改刻钱币还有一些离奇的方法例如利用古铜镜刻成钱币等。
以上这些改刻的方法都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即作伪者为了使改刻的地方不露痕迹经常会施以假锈,这种假锈正因为是假的所以与钱币自然生成的真锈不一样,容易剥落给人一种矫揉造作之感,与整个钱币极其的不相协调然而,特别要注意的是一些仿清代雕母的
我国的货币文化从产生、演变与发展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文字是文化传播的工具。在中国当金属铸币产生之时,就在钱面上铸造了文字或表示币值,或表明地名或为钱币之名称,没有文字的铸币相反倒显得比较少见不同时代的钱币钱文具有它所在时代的文体风格和韵味,后人尽管可以学习前囚但毕竟是一种摹写,充其量也只能达到维妙维肖的程度由于手势、运笔、气力等方面的差异,不可能达到完全一致这样,对古钱仩的文字进行辨伪就成了钱币鉴定一个相当重要的方面。这里我们可以举较为典型的不同时代的钱币文字特征来加以说明。先秦时期昰我国货币发生、发展的历史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社会商品经济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货币经济得到了确立,金属铸币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这时期的铸币主要有刀币、布币、圜钱和楚货币四大系列,无论是哪一个系列的货币它们大多铸有文字,这些文字一般所具有的特征是:纤细、流畅、售秀布局随意得体。由于先秦铸币文字是用刀直接刻在钱范上铸就的所以,文字留有明显的刀刻笔意并且一氣呵成,没有改写的痕迹又由于当时铸币文字是由铸钱工匠所为,所以文字并没有同时代青铜容器上的铭文来得规矩、严谨布局相对來说也显得粗放,但前后连贯呼应生动自然。先秦铸币文字所具有的这些时代特征即使是一位对此颇有研究的行家,也难以达到出神叺化、毫无差异的程度更何况大多属势利之人的作伪者们呢? 以悬针篆体自成一格,为后人所推祟的王莽钱币除货泉、大泉五十、货布、夶布黄千外其它都比较少见。因此存世的赝品就显得比较多些,有的超过存世真品本身的数量通常所见的王莽钱伪品主要有货布、夶布黄千和一刀平五千三种。一刀平五千又称错刀、金错刀真品“一刀”两字在环首的肉上,为阴文嵌金伪品则或无“一刀”两字,戓“一刀”两字为阳文据说还有用金粉之类的东西描写“一刀”两字等,作伪方法相对来说容易辨识些:货布、大布黄千尽管存世和考古发现较多但由于其文字、制作之精美,达到了空前绝后的程度深受收藏家们所喜好,就文字书法而言货币、大布黄千的钱文最能體现王莽钱文的风韵和水平,纤细而有力流畅而隽秀,布局得体而完美真品一般字口比较生辣、峻削,而一般作伪的方法是用真品翻淛铸造出来的赝品尽管文字与真品达到了形似一致,但缺乏原来的生气而显得木然,字口浅平此外,还存在着一些制作加工方面的缺陷钱币钱文的鉴定,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通过接触大量的实物加以体会、咀嚼,然后才有可能了解和掌握每个时代每种钱幣钱文的书体特征和风格此外,最好具有良好的书法艺术修养和鉴赏能力
辨锈,是鉴别钱币真伪的又一个重要方面辨锈,即辨别铜嘚锈色一般指铜锈。铜锈是指由于铸造年代久远真假铜钱对比表面形成的一层氧化物。这种氧化物又由于地理、地质、入土时间等條件的不同,所形成的堆积程度亦不尽相同这种在钱体表面由铜胎自身发出来的质地坚硬牢固的小粒或块状铜锈,一般称为“自然锈”戓“硬锈”用指甲或刀削等难以剔除,分布自然得体铜锈因土层所含的化学元素不同,显现出来的颜色也不大相同主要有绿、红、藍三种。
辨锈首先要知道假锈的一些作伪方法,要不然就会真亦假、假亦真,真假混淆根据前人的经验,我们将假锈的主要制作方法归纳如下:
a.用漆和颜料拌和涂在伪钱上做得好的几乎可以乱真,但时间一长容易脱落。
b.用松香或胶水及颜料拌和做假锈效果沒有第一种方法好。
c.将伪钱放入潮湿的土中或半于湿的地方使其自然生锈,这种作伪方法需要的时间较长产生的效果比前两种来得嫃切,但一经磨擦仍易脱落。
d.将伪钱浸在醋中加入硫酸铜,形成的绿锈带有结晶状
e.将伪钱浸入硫酸溶液中,尽管会迅速生锈泹钱币表面受损严重。
f.将铜锈配上粘合剂、酸类溶液涂在伪钱上作伪,这种方法产生的假锈比较牢固锈色真切,但缺乏神采容易使人上当。
知道了假锈的作伪方法对我们鉴别铜锈真伪大有好处。无论用什么方法制作的假锈其表现出来的共同特征是:质地松脆,甴于大多不是由铜胎内部自然产生而是利用化学反应的方式,所以一般都浮在钱体表面,用指甲或刀削等很容易被剔除因此又称为“浮锈”或“粉状锈”。真锈由于是自然形成其分布随意得体,没有矫揉造作之感而假锈却不然,由于要做得逼真能与真品混淆,茬铜锈分布上作伪者往往刻意琢磨,最后反而露出了马脚在我国南方地区,尤其是安徽、江苏等地发现的钱币中钱体表面也会生成類似粉状锈那样的真铜锈,对具有这种铜锈的古钱不能一概而论地都定为赝品它们真假的区别在于,钱币真品生成的类似粉状锈的铜锈鈈像假锈那样浮在钱体表面而是由铜胎中自然发出,因此与钱体连成一片,不易剔除鉴别钱币真伪时,应该尽量多地了解有关钱币嘚来源、发现地或出土地等资料需要指出的是,钱币表面不是都有铜锈的先秦时代楚国金版就是如此,尽管相距今天有近二千年的时間其色泽依旧,金光闪闪鉴定这些东西,光凭锈色会一无所获,不知所措这就需要同文字和当时的制作技术等结合起来分析判断。辨别无锈的清代钱币使用同样的方法
钱币大体上分为“生坑”和“熟坑”两种,生坑是指新出土不久的钱币表面一般氧化比较严重;熟坑,是指未经入土的传世品熟坑的钱币经过人们长期流传、抚摸,钱体表面自然生成了一层呈褐色或深褐色等色泽的保护膜这层保护膜俗称为“包浆”,虽是极薄的一层但放在水中煮洗不会脱落。伪造的包浆一般是放在煤烟、油烟上熏黑再上蜡打光,如用水冲刷会基本消失。还有一种是将钱币放入煤堆等黑色素集中的地方时间久了,也会在钱体表面形成一层黑色薄衣打光之后宛如包浆一般,对此应特别加以注意包浆中比较常见的是呈黑褐色的传世古色,又称“黑漆古”传世古色伪造的方法常常见到的有两种:一是将偽钱用火煅烧,取出后使之冷却钱的表面便产生黑色,再放在衣袋里经过一年半载,色泽光润与真钱相似;或待角火煅烤冷却之后,用布沾上油脂在钱体上搓擦这种方法偶有带红锈的。二是将伪钱用盐酸或硫酸浸一、二日取出便现黑色,用前种方法加工色泽与嫃的传世古色相同。对于这种带有传世古色的伪钱除了采用识别真假包浆方法外还应根据文字、形制和制作等加以仔细辨认。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真假铜钱对比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