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怀先贤忆圣哲推荐》求上联

【书香】10副对联,重温一代“诗圣”的忧乐情怀
杜甫草堂,坐落于四川省成都市区浣花溪畔,是中国唐代大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杜甫先后在此居住近4年,创作诗歌240余首,杜甫草堂古朴典雅、园林清幽秀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圣地。时至今日,杜甫的诗犹如日月,光照千古,启人以忠,其情又似江河,悠远绵长。
新松恨不高千尺
恶竹应须斩万竿
此联悬挂于草堂诗史堂,取自杜诗《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1959年11月由陈毅题。“新松”代表美好的新生事物,“恶竹”代表邪恶的腐朽势力,此联寓意代表美好新生事物的松树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尽快成长,而代表邪恶腐朽势力的恶竹,则必须毫不留情斩除干净。陈毅1959年参观草堂时,选此两句杜诗为联,并作跋语云:“此杜诗佳句,最富现实意义,余以千古诗人,诗人千古赞之。”
《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
常苦沙崩损药栏,也从江槛落风湍。
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
生理只凭黄阁老,衰颜欲付紫金丹。
三年奔走空皮骨,信有人间行路难。
吏情更觉沧州远
诗卷长留天地间
此联悬挂于草堂大廨,清同治时,由四川总督吴棠书。上下联分别借用杜诗《曲江对酒》《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从匡世济民的思想情操和彪炳天地的诗歌成就两方面褒誉了杜甫。
《曲江对酒》
苑外江头坐不归,水精宫殿转霏微。
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
纵饮久判人共弃,懒朝真与世相违。
吏情更觉沧洲远,老大徒伤未拂衣。
《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
巢父掉头不肯住,东将人海随烟雾。
诗卷长留天地间,钓竿欲拂珊瑚树。
深山大泽龙蛇远,春寒野阴风景暮。
蓬莱织女回云车,指点虚无是归路。
自是君身有仙骨,世人那得知其故。
惜君只欲苦死留,富贵何如草头露?
蔡侯静者意有涂,清夜置酒临前除。
罢琴惆怅月照席,“几岁寄我空中书?
南寻禹穴见李白,道甫问讯今何如!”
荒江结屋公千古
异代升堂宋两贤
此联悬挂于草堂工部祠,由清人钱保塘撰,顾复初书,商衍鎏补书。上联指杜甫当年在荒僻的浣花溪畔修筑了简陋的茅屋,而诗人不朽的诗作,却使这简陋的茅屋与诗人的大名流芳千古。下联则指不同时代的两位宋代大诗人黄庭坚、陆游,他们在诗歌创作上推崇杜甫,具有爱国爱民的情怀,又皆流寓蜀地故而“升堂入室”,其塑像在工部祠内配飨,亦永受后世人凭吊、瞻仰。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此联悬挂于草堂诗史堂,1953年4月为郭沫若题。上联称颂杜甫这位穷困潦倒身患疾病的诗人,却是唐代诗坛的圣人哲人。下联表达了杜甫十分关切民间疾苦,赞扬其忧国忧民的忧乐之志。
诗有千秋,南来寻丞相祠堂,
一样大名垂宇宙
桥通万里,东去问襄阳耆旧,
几人相忆在江楼
此联悬挂于草堂诗史堂,由清两江总督沈葆桢题,1953年4月叶恭绰补书。此联以杜甫的文章道德比诸葛亮的文治武功,颂扬了杜甫像诸葛亮一样,英名永垂天地,亦表达了对杜诗成就的崇敬和追怀凭吊先贤的感情。
异代不同时,
问如此江山龙蜷虎卧几诗客
先生亦流寓,
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
此联位于草堂大廨,为清代诗人、书画家顾复初撰,邵章补书。顾复初将自己的身世和杜甫联系起来,发出慨叹,更是向诗圣表达崇高敬意。杜甫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失意困顿,流寓他乡,却有匡世济民的境界,牵挂百姓苍生的悲悯。他记录现实、反映民生疾苦,留下了长留天地的不朽诗篇,也留下了风清月白的千古草堂。这副楹联道出了杜甫及草堂在人们心中的崇高地位。
歌吟成史乘,忠君爱国每饭不忘,
诗卷遂为唐变雅
仕隐好溪山,迁客骚人多聚于此,
草堂应作鲁灵光
此联悬挂于草堂工部祠,由清代医学家严岳莲撰,陈云诰补书。此联称颂杜甫热爱祖国,一刻也不曾忘记,其大量深刻反映社会动乱、忧虑国家命运、感怀人民疾苦的诗歌,可称得上唐代诗坛的“变雅”之作。
杜陵落笔伤豺虎
爱国孤悰薄斗牛
此联悬挂于杜甫草堂大廨。1960年3月叶剑英参观草堂时,曾赋绝句一首赞美杜甫和草堂。这副对联乃摘用这首绝句的前两句。上联借用杜甫赞扬李白的诗句来赞扬杜甫,歌颂杜甫常以惊天地、泣鬼神的诗作,揭露社会黑暗,抨击贪官污吏。下联则意指杜甫一生忧国忧民,他那独有的满腔爱国柔情,忠义正气,直冲霄汉,迫近斗牛,昭示于天地之间。
挺身艰难际
张目视寇仇
此联悬挂于草堂大廨,取自杜甫《送韦十六评事充同谷郡防御判官》一诗。此联赞扬杜甫爱憎分明,在国家危难之际,敢于挺身而出,为国计民生殚精竭虑的爱国主义精神。
《送韦十六评事充同谷郡防御判官》(节选)
昔没贼中时,潜与子同游。
今归行在所,王事有去留。
逼侧兵马间,主忧急良筹。
子虽躯干小,老气横九州。
挺身艰难际,张目视寇雠。
草堂留后世
诗圣著千秋
此联悬挂于草堂诗史堂,1957年2月朱德参观杜甫草堂后撰。上联指杜甫寓居的草堂永远留存于后世,受人瞻拜。下联指杜甫作为诗圣昭著千秋万代,永受人们敬慕。
◎本文转载自“中国纪委监察部网站”
编辑/怡心 个人微信号 qingquyixin512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杜甫草堂导游词.doc 49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杜甫草堂导游词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杜甫草堂导游词
篇一:杜甫草堂导游词
杜甫草堂是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位于成都西门外的浣花溪畔,是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为您编辑整理杜甫草堂,欢迎阅读。
杜甫草堂导游词(一)
杜甫(公元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因任工部校检郎,而又被称做杜工部。河南巩县人,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一生坎坷,终不得志。因其在诗歌创作上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而被誉为 诗圣 ,诗作流传至今约1400多首。
公元759年暮冬,杜甫因避安史之乱流亡到成都,次年春、在友人的帮助下于风景秀丽的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茅屋,便是他诗中提到的 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 的成都草堂。他在这里先后居住了将近四年,留下诗作240余首,如《春夜喜雨》、《蜀相》等名篇,其中《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更是千古绝唱。
杜甫在成都寓居交游,赋诗题画,精彩之作层出不穷。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首《绝句四首(其三)》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诗人在草堂所见的勃一家子春色。765年,病逝,失去唯一依靠的杜甫只得忍痛告别成都。
今日的杜甫草堂是经多次修复而成,面积240余亩,是成都游客最集中有观光胜地之一。草堂内楠木参天,梅竹成林,溪水婉蜒,桥亭相间,花径柴门,曲径通幽,园林格局典雅而幽美。
建筑从正门始,依次递进是大庙、诗史堂、柴门、工部祠。其中大庙、柴门是杜诗中提到的草堂原有建筑,诗史堂正中是杜甫立像,堂内陈列有历代名人题写的楹联、匾额。工部祠内供奉有杜甫画像,并有杜诗传人、陪祀。
1985年,杜甫草堂更名为杜甫草堂博物馆,馆内珍藏有各类资料3万余册,文物2000余件。包括宋、元、明、清历代杜诗精刻本、影印本、手抄本以及近代的各种铅印本,还有15种文字的外译本和朝鲜、出版的汉刻本120多种,是有关杜甫平生创作馆藏最丰富、保存最完好的地方。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自760年到765年,其间除流亡今四川三台,阆中一带一年多以外,诗人先后在此居住了近四年,写诗两百四十余首,其中包括《蜀相》、《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楼》、《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名篇。广德二年(即公元765年)5月,杜甫随着年龄的增加,思乡之情也与日俱增,这一点在他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有明确的表述。蜀地虽然以它的山水和温情慰藉了诗人的心,但诗人还是很怀念他的故乡,如今故乡的战事已经结束,年过半百的诗人终于下决心回家看一看。于是,他携家经水路出蜀,至夔州(今重庆奉节)又滞留二年。出三峡后飘泊于荆、湘,以舟为家。当船停泊在岳阳楼下时,杜甫的病情已经相当严重了,家人们把他搀扶进当地的一家客栈,一边安顿下来,一边用所剩不多的银两去四处买药。在这举目无亲的他乡客栈,没有人知道这个贫病交加的老人是谁,也没人知道他骨瘦如柴的手曾经写出过多么壮美的。一人伟大的灵魂就这样凄凉地安息在岳阳的客栈里了,享年59岁。在他去世前不久,写下了他的绝笔长诗《风疾舟中伏枕书怀》,诗中,他回顾了不堪回首的一生,末了,依旧对国家的前途忧心: 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
他对所忠诚的国家如此牵挂,然而他爱国家,国家却不爱他。
他的一生就像空旷午夜划过天庭的流星,虽然以耗尽生命获得了一次耀眼的闪亮,却没有人去赏识和热爱。这个星空下寂寞的老人,除了给我们留下那些气雄天下的诗歌,就只有三座纪念他的草堂。令我们四川人自豪的是,杜甫漂泊的足迹印满了大半个中国,但纪念他的三座草堂却都在四川,它们分别位于成都、三台和重庆奉节。三座草堂,都是记录杜甫晚年的生活,而成都的杜甫草堂,无疑是三座草堂中的龙头。人们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早在唐末,就在遗址上重建草堂,以后经历历代十多次培修,到清嘉庆十六年(1881年)重修完成时,基本奠定了今天博物馆的规模。杜甫草堂博物馆主体是由五重中轴线上的建筑组成的,分别是正门、大廨、史诗堂、柴门、工部祠,另外还有碑亭和茅屋。
【正门】我们现在所在的地方就是正门。在旁边我们可以看到一条小溪,这就是浣花溪。浣花溪属岷江水系,由温江西来,经苏坡桥至成都。在唐朝时浣花溪江阔水宽,能行大船。杜甫诗中写道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就是描绘浣花溪当年的繁忙景象。浣花溪其名的由来还有一个与她秀美的自然景观相吻合的。唐代,浣花溪畔住着一位贫家女子,笃信佛教,是位虔诚的居士。有天晚上,她梦见仙人给了一颗宝珠,醒来之后便有了身孕,这位做梦的妇女次年四月初九生下了一个女孩,这女孩后来被做做
。任氏长大后,也像母亲一样礼佛信教。有一天,任氏在浣花溪边洗衣服,一个浑身长满恶疮的和尚要求溪边洗衣服的妇女们给他洗那件污秽不堪、沾满脓血的袈裟,一同洗衣的妇女们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圣哲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