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树按照什么顺序描述的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课题。(正音:龄(líng)、樟(zhāng),齐读课题)
  2.理解题意。课题中有三个词语:①宋庆龄:一位伟大的女性。②故居:故居的“故”是从前的意思,故居就是――从前曾经居住过的房子。③樟树:一种树的名字,又称“香樟”。
  3.读了课题,你觉得课文主要写什么呢?
  【点评】在这里,教师抓住课题中的三个词语引发学生思考:课文主要写什么呢?是写宋庆龄,是写故居,还是写樟树?这一悬疑创设了学生思维的时空,唤醒了学生内心渴求探究的愿望,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同时也暗含了“樟树”和“宋庆龄”这两条交织的线索,可谓是“一举两得”。
  1.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达到两个要求:①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②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你觉得文中哪几个词语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选择重点的三、四个词。(正音稠chóu密、瞻zhān仰、繁衍yǎn、枝干?àn)
  3.书读一遍,大意自见。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点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核心任务是把他们置于教学的中心,让他们主动参与学习,他们便会保持一种积极的学习状态,有助于学习的深入。
  ①课文第3自然段告诉了我们:“这是两棵樟树。”(出示,齐读)这一段只有6个字,一句话,单独作为一个自然段,你从中读出什么味道来?
  【点评】引导学生去关注文本的特异之处,努力去亲近文本,深入文本,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灵敏度和感受力。学生在咀嚼文字、理解文本、丰富文本的过程中,也实现了自我建构和自我完善。
  ②那么,这是怎样的樟树呢?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继续走进课文。(出示:这是____的樟树。)
  2.学习课文第4自然段,感受樟树的外在美。
  ①指名读,思考问题。(可以用课文中的词语来概括,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来说)
  ②交流,相机指导朗读各句。
  预设A:这是枝干粗壮的樟树。(粗壮、树冠很大)追问:知道有多粗壮吗?(补充老师抱树的的图片)
  预设B:这是树叶稠密的樟树。这是树叶绿得发亮的樟树。什么叫“稠密”?能否给它找个近义词?
  想象:假如你就站在不远处或者站在树底下抬头望,你看到的樟树像什么呢?(像帐篷、像遮阳伞)
  预设C:这是四季常青的樟树,这是蓬蓬勃勃的樟树。追问:从哪里看出?
  想象:樟树还会在哪些情况下,总是蓬蓬勃勃的?试着用这样的句式说一说。“无论是_____还是____,它们总是那么______。”
  【点评】在正确理解樟树枝干粗壮、树叶稠密、四季常青、蓬蓬勃勃的基础上,教师没有用缭乱的图片充斥学生的脑海,从而代替文字,而是适时地让学生发挥想象,努力引导学生用文字去构建画面,深入拓展了语言的内涵,也充分体现了语言的魅力。
  ③(第4自然段隐掉,留下四个词语:枝干粗壮、树叶稠密、四季常青、蓬蓬勃勃)引导学生:作者抓住了樟树的外形特点,由分到总,让我们感受到这是生命力极其旺盛的樟树。
  ④借助这一组词语,试着背一背这个自然段。(背诵)
  3.学习课文第5自然段,感受樟树的内在美。
  ①这还是_____的樟树呢?带着这一问题轻声读第5自然段。
  ②交流,相机指导朗读各句。
  预设A:这是香气永久保持的樟树。学生阐述理由,教师适当追问:当樟树“枝枯叶落”的时候,它的香气在哪里?当它作为木料制作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又在哪里?
  小结:即使樟树生命已然逝去,即使物是人非,但只要它的木质存在,它的香气就永远存在!
  预设B:这是能够驱虫的樟树。学生结合生活体验谈。
  ③这就是樟树的可贵之处!而这一切都源于这是它本身就具有的,你怎么理解“本身”?(本来,原来,与生俱来……)这就是与生俱来、矢志不渝、沁入骨髓、进入灵魂,砍不断、摧不垮、磨不灭的香气,这才是樟树最本质的特点。
  ④这一自然段除了写樟树,还写了什么?(写了其他树木会招虫)为什么要花这么多笔墨写其他树木呢?(通过石榴树的招虫来衬托樟树的拒虫,更突出樟树的与众不同,难能可贵)
  ⑤分角色朗读第5自然段。
  【点评】“这是_____的樟树”是涵盖课文重点的一个大问题,具有较高的思维含量。教师抛出这个问题,就给学生提供了很大的思维时空,同时,也便于形成师生的教学对话。教师必然要从学生的回答与表现中,敏锐地捕捉到学生的学习状态,疑难困惑,然后迅速及时地做出恰当的评价、精准的点拨、循循善诱的引导,让人清晰地感受到学生思维的提升。沈老师在教学第4~5自然段,感受樟树外在和内在的特点时,其展示的引导功力可见一斑。
  四、回归全文,由树及人
  1.课文仅仅写了樟树吗?
  2.由结尾的学习,感受宋庆龄其人。
  ①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这样写道(出示,教师范读)。
  A、理解“瞻仰”。B、人们到底要永久纪念什么?C、树和人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②同学们,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地了解宋庆龄。(出示宋庆龄的资料,了解宋庆龄)看了这一段资料,你认识了一个怎样的宋庆龄?
  ③人们在樟树前留影,仅仅是表达对樟树的怀念吗?
  3.回归全文:学到这里,我们知道(点题)课文不仅写了樟树,还写了宋庆龄。借樟树蓬蓬勃勃的外形、与生俱来的香气、永久拒虫的特点来比喻宋庆龄一身正气的革命精神,满腔热情的革命斗志。这样的写法叫“借物喻人”。
  4.由课文开头的学习再次感受宋庆龄。
  ①(音乐响起)宋庆龄早已离我们而去。人已逝,但树仍在。故居的樟树,曾经陪伴宋庆龄多少年;在这棵樟树下,曾经发生过多少动人的故事。在这棵樟树下,她曾经_____;在这棵樟树下,她曾经_____。
  ②所以,当周总理劝她搬家时,她却说――(出示句子,学生接读)“我舍不得这两棵树。”从“舍不得”这个词语中你读懂了什么?(很喜欢、很留恋、有很深的感情……)
  ③回归课文第4自然段:
  5.总结:故居的樟树因为有着旺盛的生命力,与生俱来的一身香气,而深受宋庆龄喜爱;而人们也因为宋庆龄有着和樟树一样与生俱来的一身正气,而把樟树当作宋庆龄的象征来瞻仰。现在,我们再来看故居的樟树时,一定有不一样的感受。
  【点评】这是本文教学中的难点,由树及人,树如其人,人树合一。教者依据文本中作者渗透出的写作意图、思想和导向,设计了“课文仅仅写了樟树吗?”“人们在樟树前合影,作为永久的纪念,到底在纪念什么?”“树和人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这样一组有意思的、有思维挑战的话题,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有意识地去关注事物间的联系,而这种凝思、深思正是学生主动参与式学习最本真的特点。
  (作者单位:无锡师范附属小学,无锡市南长区教研室)

}

专业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文库VIP用户或购买专业文档下载特权礼包的其他会员用户可用专业文档下载特权免费下载专业文档。只要带有以下“专业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免费文档是特定的一类共享文档,会员用户可以免费随意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消耗下载券/积分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免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专享8折文档是特定的一类付费文档,会员用户可以通过设定价的8折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原价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8折优惠”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付费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需要文库用户支付人民币获取,具体价格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付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共享文档是百度文库用户免费上传的可与其他用户免费共享的文档,具体共享方式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共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

山东省青岛市南京路小学 楚立蕾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文章具体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它具有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高贵之处。既表达出作者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之情,又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宋庆龄的深深怀念之情。文章层次清楚,语言简洁,重点突出,全文共六个小节,可分为三段,第一段是一至三自然段,讲上海宋庆龄故居庭院里有两棵樟树。第二段是四、五两个自然段,具体描写了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它永久保持香气的可贵之处。第三段是最后一个自然段,讲人们爱在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
1.学会本课生字词,重点指导“衍”字的读音,“瞻”字的书写,理解“瞻仰”“繁衍”“蓬蓬勃勃”等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学习,在脑海中树立樟树蓬蓬勃勃的形象,懂得樟树的可贵。
4.初步了解借物喻人、对比的写作方法,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人们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1.了解樟树蓬蓬勃勃的特点,懂得樟树的可贵。
2.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人们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一、谈话导入,了解题意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解题,知题意,简单了解宋庆龄。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检查生词,掌握情况
(1)同桌互相检查课后词语,读准字音。
(2)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指导易错字的书写。
(3)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瞻仰”“繁衍”等词语的意思。
2.自读课文,找出描写樟树的段落,了解樟树的特点
3.学生交流,合作完成板书
三、直奔重点,品读感悟
1.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感受樟树蓬蓬勃勃的特点
(1)理解“蓬蓬勃勃”的含义,感受叠词的表达效果。
(2)通过关键词语“伸”“发亮”等,体会樟树的蓬蓬勃勃。
2.指导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第四自然段
3.默读第五自然段,理解樟树“香气永存、拒虫”的特点
(1)学生交流自主学习情况。
(2)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
(3)引导学生想象,感受樟树的香气永存。
四、创境朗读,激趣质疑
1.创设情境,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引发质疑,引导学生继续探究。
(激发学生兴趣,课后继续搜集宋庆龄的相关资料,进行深入探究。)
1.利用网络、书籍,深入了解宋庆龄

崇敬 蓬蓬勃勃 稠密树叶 亮

1.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课文
二、拓展阅读,深入探究
1.借助学生搜集的网络、图书等资料,对照课文内容,了解人们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影的原因。
2.朗读课文,体会人们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三、推荐阅读,读写结合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实录与评析
执教:A19 山东省青岛市南京路小学 楚立蕾老师
地点:金陵中学河西会场
师:跟老师写课题。边写边提醒学生。
师:读了课题你知道是些什么的?
师:据我所知,樟树在全国各地都有所分布。课文写的樟树是哪儿的呢?
师:读了课题我们就对课文内容有所了解。你对宋庆龄有怎样的了解?
生:原来是孙中山秘书,后来与孙中山结婚。是国家领导人。
师:出示图片。走进宋庆龄的故居,走进这两棵樟树。
师:检查预习,读读练习三的词语,会读吗?
师:词语都读准了吗?检查两个最难读:瞻仰 繁衍
【评点:老师此处检查生字词的预习显得特别的有准头。不需要一个字检查的,只需要抓住一些比较困难的就可以了。】
师:瞻是我们要学习的一个生字,你有什么有提醒大家注意的吗?
师:为什么是目字旁啊?
师:言上的两点不能丢。在汉典中说,是喋喋不休地说话。关键写正确。教师板书示范。
师:瞻是看的意思,那么瞻仰呢?
生:瞻仰是看以前的伟人。
师:老师教给大家一种方法。将词语放到句子中去理解。读一读这个句子。
生:瞻仰就是崇敬地看。
师:我们也把繁衍放到句子中去理解。
【评点:老师此处理解词语的方法非常巧妙!这样一种语文学习方式与方法可以再深化一些。】
师:自己读读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樟树,在段前画上着重号。
师:谁来读读这两个自然段。
师:你对樟树有了哪些了解?
生:四季常青,蓬蓬勃勃。
师:请学生板书:四季常青。
师:请学生板书:枝干粗壮。
师:请学生板书:香气永存。
生:我找到的是蓬蓬勃勃。
师:你找的这个词非常关键,老师等会儿找你说。
师:请学生板书:不招虫。
生:我了解到香樟树稠密树叶。(请学生板书。)
【评点:老师采用这种方式,将板书写了出来。】
师:“蓬蓬勃勃”是什么意思吗?
师:出示蓬勃与蓬蓬勃勃。
生:不行,这样繁荣昌盛的语气就体现不出来了。
师:老师也想表扬大家。刚才这位同学大大方方,大家听课认认真真。
生:我今天出去玩,高高兴兴。
【评点:老师此处抓的一处语言训练点非常巧妙。非常充分地利用并调动了生态资源。】
师:读读课文第四自然段,哪里写出了这种蓬蓬勃勃,圈出这样的字或词。
师:我们可以根据作者的写作顺序来交流。先来看这个句子。
师:这里有两个伸,还有谁关注到这个伸。
师:请学生上台演示伸出枝干。什么感受?
师:竭尽全力。我们也来体验体验。我来采访采访。
生:我是为了也像樟树一样。
师:出示动画,体会伸得远远的。
多么蓬蓬勃勃,多么有力量
师:我们往下交流,不说了,读。
【评点:还是第一个老师说,我们不说了。】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沙漠中的绿洲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