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潞和余沫wto姐妹会两合适吗?

当前位置: >
姓余起什么名字好正文
姓余起什么名字好
姓余男孩起什么名字好
姓余女孩起什么名字好
关键词:姓余起什么名字好,余姓孩子起名大全,余姓小孩名字大全
佛光菜根谭
乐不足喜,乐极也会生悲;苦不足忧,苦尽也会甘来。苦与乐完全是随着心念而起,也随着心念而灭。
上一篇上一篇:
下一篇下一篇:
网址:www.zhxia.net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手机QQ扫一扫,加好友
微信订阅号
点击qq咨询
中夏易经起名网 www.zhxia.net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查看: 12868|回复: 2
中国古代战争年表及简介 (转)
主题帖子积分
正八品下征事郎, 积分 3472, 距离下一级还需 28 积分
正八品下征事郎, 积分 3472, 距离下一级还需 28 积分
原始时期战争年表(约前30世纪—前22世纪)
神农氏攻斧燧氏之战
  相传神农氏时期(约公元前30世纪),神农氏部落进攻斧燧氏部落的作战。一百六、七十万年前,中华民族的祖先即生活于中国大地上。至今约五千年前,在以黄河、长江为中心的广大地区,形成若干部族集团。神农氏是古夷人部族集团的一个部落,生活于今河南东南部,以农业生产为主,已在冶陶手工业及交换市场。为开拓生产、生活空间,逐渐向东北民展,与生活在今山东西南部的另一古夷人部落斧燧(或称补燧)氏,发生利害矛盾,引起冲突。斧燧氏部落不肯屈服。神逐氏遂北上进攻斧燧氏,将其击败、兼并。随后,神农氏部落由今河南淮阳地区迁移至今山东曲阜一带。附近各部落自动归附,组成部落联盟。此战是中国古代文献中有记载的第一次作战行动。&&
约公元26世纪黄帝征服中原各族之战
  相传黄帝时期(约公元26世纪),黄帝率领本部落联盟武装在中原地区征服其他部族的战争。
  至今约万年时,先民足迹已北达黑龙江,南至珠江流域。通过各氏族、部落的增殖、分化及相互通婚、联盟、战争及迁徙,至今约五千年前,在以黄河、长江为中心的广大地区,形成若干部落集团。姜姓古羌人集团生活于今关中、豫西及晋南;古戎人集团生活于今豫中、豫北及冀南;古夷人集团生活于江、淮之间及山东;古苗蛮人集团生活于江、汉之间及豫南等地,相继进入军事民主制时代。以黄帝为首的轩辕氏部族迅速强大起来,形成包括姬姓12部落的联盟。对内严密社会组织,对外加强武力开拓,对不肯归附的部族经常进行攻战。周边较小的氏族、部落,或被征服而加盟,或被驱逐而远走。黄帝逐渐成为一个较大部落的联盟领袖。专用于战斗的兵器,已从生产工具中分化出来,有了石矛、石钺、石戈、石殳及弓箭等。部族勇士组成的营卫队已形成,平时保卫首领,战时即为骨干。当时比较强大的还有炎帝部落联盟,不服黄帝号令。黄帝遂攻炎帝于阪泉之野(今河北涿鹿东南,一说今山西运城解池附近),经过多次激烈战斗重又解仇结盟。风姓古夷人集团,此际已繁衍分化为以少昊及蚩尤为首领的两大部落联盟。蚩尤部落联盟,史称“九黎”,善制石器,战斗凶猛,曾征服二十余部落,控制了今苏、鲁、豫交界地区,积极向西、北扩展。黄帝于涿鹿之野(今河北涿鹿东南涿鹿山一带,一说今河北涿州,还有他说)擒杀蚩尤。少昊与黄帝结盟,听从黄帝号令。黄帝在泰山举行了联盟大会,古苗蛮人部亦有参加。“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尝宁居。”
& & 点评:从此黄帝英明远播,“东至于海”,“西至空桐”(今青海固原,一说甘肃高台),“北逐荤粥”后至釜山(今河北怀来),“南至于江”。此后一些不同血缘、文化的古羌、戎、夷、苗蛮部族加速了融合,为华夏族及华夏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约公元前26世纪阪泉之战
  相传黄帝时期(约公元前26世纪),在黄帝征服中原各族之战中,黄帝与炎帝两部落联盟在阪泉(今河北涿鹿东南,—说今山西运城解池附近)的一次交战。
  神农氏之后,中原出现两大部落联盟。其首领分别为炎帝和黄帝,据传皆少典氏后裔。炎帝长于姜水(渭水支流,今陕西岐山东),以姜为姓。其族沿黄河流域向东发展进入中原,成为黄河中游地区的强大部落联盟。黄帝长于姬水(即岐水,今陕西境,亦有他说),以姬为姓,东进中原后,居于轩辕之丘(今河南新郑西;比),称轩辕氏(又称缙云氏、帝鸿氏、有熊氏)。其族形成包括姬姓12部落的部落联盟。黄帝经常进攻附近不肯归附的部落,势力不断扩大。炎帝也在不断扩大自己势力,两大联盟终于暴发冲突。黄帝率领以熊、罴、貔、貅、虎、雕、歇、鹰、鸢等为图腾的各部落,在阪泉之野与炎帝各部落交战。经三次激烈战斗,黄帝部落联盟终于获胜,初步建立了黄帝对中原地区的领导地位。
约公元前26世纪涿鹿之战
  相传黄帝时期(约公元前26世纪),在黄帝征服中原各族之战中,黄帝、炎帝两部落联盟与蚩尤部落联盟,在涿鹿之野(今河北涿鹿东南涿鹿山一带,一说今河北涿州,还有他说)的作战。
  黄帝战胜炎帝(参见阪泉之战),在中原地区初步取得领导地时,活动于今河北南部及山东等地的以蚩尤和少昊为首的两个部落联盟,逐渐发展壮大。蚩尤部落联盟,相传由81个氏族和9个部族组成,史称“九黎”。为争夺生存空间和领导地位,它不断向中原地区扩展,与主要活动于黄河以北的炎帝部落联盟首先发生冲突,并将其击败。炎帝向黄帝求援。炎、黄两大部落联盟,遂联合起来共同与蚩尤部落联盟进行斗争。经多次作战,最后在涿鹿之野展开决战。蚩尤战败被杀。九黎残余一部退向南方,一部归并于少昊部落联盟。此后,黄帝继续进行征服中原各族的作战,“凡五十二战而天下咸服”。
  点评:黄帝在中原地区的领导地位得以确立,加速了各部族的融合,为华夏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黄帝则被后人尊崇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
约公元前25世纪颛顼与共工之战
  相传帝颛顼时期(约公元前25世纪),颛顼部落联盟与共工部落联盟在中原地区(今河南北部)的作战。
  原始社会晚期,相传黄帝之孙颛顼号高阳氏,继黄帝为该部落联盟首领。他生于若水而居帝丘(今河南濮阳东南),正处黄河(约当今卫河)东岸附近。炎帝的后裔共工,已成为炎帝族分支共工氏部落联盟的首领,居九有(即九州)黄河中游河西地区(约在今河南辉县境),在颛顼部落联盟的上流。当时,黄河经常泛滥成灾,祸及百姓。共工率领部落联盟修筑西岸河堤,防止水患。大水冲毁东岸河堤,殃及下流颛顼部落联盟。两部落联盟发生冲突,在中原地区展开大战。颛顼终于击败共工。
约公元前24世纪帝喾攻共工之战
  相传帝喾时期(约公元前24世纪),帝喾部落联盟,进攻共工氏(约今河南辉县境)的作战。
  原始社会晚期,黄帝之后,黄帝族部落联盟生活在中原东部高辛(今山东南部地区)一带。相传黄帝曾孙帝喾号高辛氏,继颛顼成为部落联盟首领。炎帝族的一个分支共工氏部落联盟,居其上流黄河西岸(约今河南辉县境),经常侵犯其他部落,不服帝喾管辖。帝喾遂进攻共工氏,将其一举击败。此战,给共工氏以沉重打击,巩固了帝喾及其部族的领导地位。
约公元前23世纪尧攻驩兜丹水之战
  相传帝尧时期(约公元前23世纪),帝尧部落联盟在丹水(今丹江,陕西南部、河南西部)流域进攻驩兜三苗部落联盟的作战。
  原始社会晚期,尧成为中原部落联盟首领。帝尧名放勋,因其曾为陶唐氏首领又称唐尧,初居冀方(今河北唐县境),后迁晋阳(今山西太原),再迁平阳(今山西临汾)。他领导的部落联盟,在当时有较高的文明程度和较强的力量。三苗族中一支以修蛇为图腾的部落联盟,生活在丹水流域,首领为驩兜。它日益强大,经常侵扰中原。尧率中原部落联盟向其进攻,在丹水岸边与之大战,终于击败驩兜,迫使三苗求和。尧将驩兜及其部族驱赶到崇山(今河南登封嵩山)一带,缓解了矛盾冲突。
约公元前22世纪舜攻三苗之战
  相传帝舜时期(约公元前22世纪),帝舜部落联盟在江汉地区进攻三苗部落联盟的作战。
  原始社会晚期,舜继尧位,成为部落联盟首领。帝舜姓姚,名重华,因其曾为有虞氏首领,又称虞舜,相传是颛顼七世孙。三苗部落联盟逐渐南移于江、汉一带,发展迅速,日益强大,常和舜领导的部落联盟发生冲突。舜遂率本部落联盟进攻三苗。经过激烈作战,将三苗击败。为防再发生冲突,又把三苗迁徙到偏远的三危(今甘肃敦煌东南,还有今四川、云南等说)。但其相当部分退至南方地区。
约公元前22世纪禹攻共工之战
  相传帝舜时期(约公元前22世纪),禹部落联盟进攻共工氏部落联盟(今河南嵩县北黄河附近)的作战。
  原始社会晚期,中原地区生活着黄帝族系的部落联盟(今山西南部),舜为首领。当时,黄河经常泛滥成灾,祸及人民。舜命禹治水。炎帝族系的共工氏部落联盟,长期与舜领导的部落联盟争夺生存地域,并为治水发生冲突。于是,禹率领本部落联盟进攻共工氏,将其击败并驱离治水地区,以便治水。从此共工氏再也无力与黄帝族系部落联盟抗衡。
约公元前22世纪禹攻三苗之战
  相传帝禹时期(约公元前22世纪),帝禹部落联盟进攻三苗部落联盟(今湖北、湖南、江西交界一带)的作战。
  帝禹姓姒,名文命,继舜成为中原部落联盟的首领。生活在南方的一些三苗(又称有苗氏,或苗民)部落再度发展起来,侵扰中原。禹率部落联盟进攻三苗。战前,禹率众誓师,宣布三苗“敢行称乱”(《墨子·兼爱下》引禹誓)的罪行,以激励士气,然后与三苗进行决战,大败三苗。三苗部落从此逐渐衰落。
ricky436 15:01相传帝禹时期(约公元前21世纪)夏禹攻有扈氏甘之战
  相传帝禹时期(约公元前21世纪),帝禹部落联盟进攻有扈氏(今陕西户县一带)的作战。
  禹在完成治水及战败三苗(参见禹攻三苗之战)后,实力更强,威势益增。曾在涂山(今安徽蚌埠西,一说今浙江绍兴境)召集中原各族系部落首领聚会,以确立其最高领导地位。有不从者,如曹、魏、屈、骛等族,俱被禹以武力征服。此际,禹的权力已超出部落联盟领袖具有的公共权力范围。在会稽之山召集部落首领集会时,防风氏后至,竟被禹杀。与禹同为姒姓的有扈氏,是位于禹所在地阳城(今河南登封告城)西方的强大部族,对禹的权力膨胀,颇为不满。禹遂召集所属部落进攻有扈氏。经多次交战,终未能将其彻底征服。
夏王启时期(约公元前21世纪)夏启攻益之战
  夏王启时期(约公元前21世纪),启率所属部落在箕山(今河南登封境嵩山)南击灭伯益的作战。
  禹任部落联盟领袖时,因治水及战败三苗,得到各族系多数部落首领的拥戴,“方行天下,至于海表,罔有不服”(《尚书•立政》)。禹生前向联盟会议推荐伯益为联盟领袖继承人。伯益(亦称益、伯翳或大费)是东夷的部落首领,曾佐禹治水,但时间不长。禹死后,禹子启受到大多部落首领的支持。益则“辟居箕山之阳”(《史记•夏本纪》)。启凭借其氏族远远超过其他氏族的强大实力,立即率部向暂居于箕山的益进攻,将其杀死,夺取了中原地区的领导权,并迁居于夏(今山西夏县西北)。
夏王启时期(约公元前21世纪)甘之战
  夏王启时期(约公元前21世纪),启率夏军在甘(今陕西户县境,一说河南今郑州西,或说今洛阳西南)与有扈氏军的一次交战。
  启击杀益(参见夏启攻益之战)后,积极组建军队、加强统治机构,获取中原各部族首领的承认,使子承父位及君主专制合法化;并在钓台(今河南禹州境)召开首领大会,将首领转化为诸侯、贵族,以巩固其统治地位。原先就对禹的领导不满的西方大族有扈氏,此时对夏启的夺权及改变制度更为不服,起而反抗。启遂调集配属战车的王室卫队及诸侯族军数千人,西渡黄河,进攻有扈氏,双方对阵于甘。启在交战前,对军、政六卿及部队下达动员令进行誓师。借口“威侮五行,总弃三正”,作为有扈氏的罪行,宣布“天用剿绝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罚”。规定作战纪律:“左不攻于左”,“右不攻于右”、“御非其正”,即为“不恭命”;“用命,赏于祖,弗有命,戮于社”(《尚书•甘誓》)。然后下令进攻。夏军初战小胜,后又经多次作战,方彻底击败有扈氏,进一步巩固了夏王朝的奴隶制统治地位。
夏王启时期(约公元前21世纪)夏启攻西河之战
  启十一年,放季子武观于西河。《楚語》曰:“启有五观”。韦注:“五观,启子,太康昆弟也”。十五年,武观及西河叛。彭伯壽率师征西河,武观来归。十六年,帝启去世。
  《帝王世纪》∶“(启)三十五年,征河西。”(《御览》卷八二引,“河西”当即“ 西河”。)启征西河必有史实。今本《纪年》:“(帝启)十五年,武观以西河叛,彭伯寿帅师征西河,武观来归。”其说当出于《逸周书.尝麦》:“其在启之五子,忘伯禹之命,假国无正,用胥兴作乱,遂凶厥国,皇天哀禹,赐以彭寿,思正夏略。”朱右曾《逸周书集训校释》云:“五子,五观也,亦曰武观,启子。”《吕氏春秋.音初》:“殷整甲徙宅西河。”古本《纪年》:“河□甲整即位,自嚣迁于相。”(见后)是西河即相,今之河南安阳,与观地(观在卫)相近。所谓“ 启征西河”,疑即指启诛五观。
夏王仲康时期(约公元前20世纪)夏胤攻羲氏和氏之战
  羲氏、和氏是颛顼时代执行“绝地通天”命令的重、黎的后代。“重”后代中的一支成为羲氏,“黎”后代中的一支成为和氏。他们世代掌天地之官,负责祭祀天地之神、观测天地变化的工作。夏仲康元岁,有日食之象,而羲、和未能准确预报,仲康以其失职,派胤统军前往征讨羲、和部落。
  此次征讨,非因叛反,而是因羲、和未能尽职,可见夏统治者为显示王权的力量和表明王权的至尊,已不惜兵戎相见,反映了军事与政治制度发展的紧密关系。
夏王相时期(约公元前20世纪)夏相攻东夷之战
  东夷,是对居于黄河下游及淮河流域的氏族部落的总称。在史前时期,东夷集团的社会经济发展就与华夏集团齐头并进,曾多次与华夏族争夺中原,成为华夏族的强大对手,至夏代依然如故。东夷诸部叛服无常,对夏的统治造成极大威胁,夏统治者为巩固统治和扩张势力,曾数次对东夷大规模用兵。
  夏相时曾先后对属于东夷集团的风夷、黄夷等部落发动进攻。少康复国后,东夷中不少部落仍不服夏朝统治,与夏抗争,东夷诸部中仅方夷来朝。少康以太康失国为鉴,重视发展生产,国力增强。这一时期夏王朝没有对东夷采取大规模的军事行动,至少康之子予(又作杼)继位后,开始对东夷采取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为了对付东夷,夏王朝曾一度迁都于老丘(今河南开封陈留北),并且改善了武器装备,改进和发展了兵士的甲胄和矛。此次东征之战夏王朝取得了节节胜利,一直打到东海海滨,杼因此举而为后世称颂。《国语•鲁语》说:“杼能帅禹者,夏后代报焉”,极言杼东征东夷对巩固和发展夏王朝的作用,并以之与禹相提并论,深受后代崇敬。事实也证明,杼征东夷确实收到了预期的效果,至杼子槐(又作芬)在位时,风夷、黄夷、于夷、方夷等九夷均承认夏的统治而入都朝见。可以说征东夷之战,不仅加强了夏夷之间的交往和联系,同时使夏王朝的统治由今豫西晋南地区扩展到黄河中下游地区以至淮河流域,进一步促进了这些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华夏族的形成。另外,如前所说,这场战争对兵器和军队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
夏王相时期(约公元前20世纪中后期)浇灭相之战
  夏王相时期((约公元前20世纪中后期),东夷有穷氏(今山东西部)首领后羿推翻夏后氏。不久,其部属寒浞又篡夺政权。仲康子相跑到在帝丘(今河南濮阳西南)避居,依靠斟灌氏和斟寻氏力量,进行有限统治。浇是寒浞长子,被封在有过氏部族的过(今山东莱州西北)地。寒浞为铲除后患,命浇攻相。浇率有过氏军进攻斟灌氏及帝丘,一举击败斟灌氏军,攻克帝丘。相再逃到斟寻氏处。浇又率军进攻并击灭斟寻氏,杀相。相妻后缗已怀孕,急从小洞逃出,跑回娘家有仍氏(今山东济宁东南)处避居,生儿子少康。
夏王少康时期(约公元前19世纪)夏少康复国之战
  启子太康继位后,因不恤民众,统治动摇,有穷氏首领后羿借夏众的不满情绪兴兵赶走太康,自立为帝,史称“太康失国”。嗣后,羿之亲信寒浞又夺羿自立。太康弟仲康之子相,于流亡中在帝丘(今河南濮阳县)立国,遭寒浞攻杀。相之子少康被迫投奔有虞氏,在纶(今河南虞城)召集旧臣遗民,积蓄和发展军事力量,准备复国。与此同时,夏旧臣靡也在有鬲氏境内(山东德州北)招纳被寒浞击败的斟灌氏和斟寻氏余众,准备配合少康行动。时寒浞为确保自己的统治,反击来自各方的反对,频繁用兵,致使内部矛盾重重,局势动荡,少康和靡抓住时机向寒浞发起进攻,击杀寒浞二子浇和豷(yi),寒浞代夏遂告失败,少康称帝,恢复了夏王朝的统治。
夏王少康时期(约公元前19世纪后期)夏少康灭浇之战
  夏王少康时期(约公元前19世纪后期),在夏少康复国之战中,少康率领有虞氏军在过(今山东莱州西北)地攻灭浇的有过氏军的作战。
  寒浞夺取政权后封长子浇于有过氏的过地。太康死后,位传经仲康、相至少康。少康一家经浇追杀,几经劫难,只剩少康一人逃至有虞氏处(今河南虞城东北)立住脚跟(参见《夏少康复国之战》、《浇灭相之战》条)。有虞氏是原始社会末中原地区部落大酋长舜的后裔,首领虞思不忍夏朝奠基人禹绝后代,便任命少康为庖正(厨官),封于纶(今河南虞城东南),并将二女嫁给少康。少康积极聚集力量,有一支500人的队伍,准备复国。他布施恩惠,施展才华,收笼夏朝遗民,安抚夏朝遗臣;又和在有鬲氏(今山东德州东南)的夏朝遗臣伯靡取得联系,共同行动。少康先派亲信大臣女艾到浇那里作间谍,分化瓦解浇的势力,刺探情报。然后,亲率有虞氏大军突然进攻过。浇忙率有过氏军迎战。有虞氏军一举攻灭有过氏军,为复国打下了基础。
夏王少康时期(约公元前19世纪后期)夏季杼灭豷之战
  夏王少康时期(约公元前19世纪后期),在夏少康复国之战中,少康之子季杼率领有虞氏军于戈(约在今河南中部)攻灭豷所率有穷氏军队的作战。
  寒浞篡夺王位,后封次子豷于戈地。少康只身逃到有虞氏,聚集大批力量,开始复国之战。他先攻灭寒浞长子浇于过。又令儿子季杼率军进攻戈地的豷。季杼先至戈地,引诱、麻痹豷,使其丧失警惕性。然后,率领有虞氏军队突然进攻戈,一举歼灭豷部有穷氏军,杀死豷,为少康复国创造了有利条件。
夏王少康时期(约公元前19世纪后期)夏伯靡灭寒浞之战
  夏王少康时期(约公元前19世纪后期),在夏少康复国之战中,夏臣伯靡率领有鬲氏、斟灌氏、斟寻氏军于斟寻(今河南巩义西南)攻灭寒浞所率有穷氏军的作战。
  后羿篡夺夏权,寒浞又取而代之。夏朝属臣伯靡,先转为后羿服务,后因受寒浞所逼,逃到有鬲氏(今山东德州东南)处避居。他依靠有鬲氏力量,收笼被有穷氏攻灭的斟灌氏、斟寻氏等夏朝遗民,组织力量,准备为恢复夏后氏统治而战。此时,少康已在有虞氏(今河南虞城东北)积蓄力量,准备复国。伯靡和少康取得联系,配合作战。在少康攻灭寒浞二子浇和殪之后,伯靡率领有鬲氏和斟灌氏、斟寻氏大军,进攻斟寻,与寒浞率领的有穷氏军队决战。伯靡军声势浩大,战斗力强,一举攻灭寒浞有穷氏军,杀死寒浞。寒浞政权随之瓦解。伯靡进入斟寻,立少康为帝,恢复夏后氏统治。
夏王少康时期(约公元前19世纪后期)夏季杼攻东夷之战
  少康复国后,东夷中不少部落仍不服夏朝统治,与夏抗争,东夷诸部中仅方夷来朝。少康以太康失国为鉴,重视发展生产,国力增强,至其子予(又作杼)继位后,开始对东夷采取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一度迁都于老丘(今河南开封陈留北),并且为对付善射的东夷,改善武器装备,改进和发展了兵士的甲胄和矛。东征之战取得节节胜利,一直打到东海海滨,杼因此举而为后世称颂。《国语•鲁语》说:“杼能帅禹者,夏后代报焉”极言杼东征东夷对巩固和发展夏王朝的作用,并以之与禹相提并论,深受后代崇敬。事实也证明,杼征东夷确实收到了预期的效果,至杼子槐(又作芬)在位时,风夷、黄夷、于夷、方夷等九夷均承认夏的统治而入都朝见。可以说征东夷之战,不仅加强了夏夷之间的交往和联系,同时使夏王朝的统治由今豫西晋南地区扩展到黄河中下游地区以至淮河流域,进一步促进了这些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华夏族的形成。另外,这场战争对兵器和军队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
夏王槐时期(约公元前18世纪)洛伯与河伯之战
  帝芬元年戊子,帝即位。三年,九夷來御。十六年,洛伯用与河伯冯夷斗。这里的洛应该指河南洛水,河指黄河,洛伯与河伯两大家族相斗,说明了河洛之地为洛伯家族与河伯家族的封邑,而不是夏朝之都。早期的偃师、二里头一带为洛伯、河伯两大家族的势力范围,后来为昆吾氏的势力范围。夏禹时洛水指邰城洛水,这里出现河南洛水,由此可以断定,随着有洛氏家族的移居河南,邰城的洛水名称也被带到了河南。
ricky436 15:01夏王泄时期(约公元前17世纪)商上甲微灭有易氏之战
& & 泄十二年,殷侯子亥宾于有易而淫焉,有易之君绵臣欲杀,后又放之。十六年,殷侯微以河伯之师伐有易,杀其君绵臣。《鲁语》曰:“中叶衰而上甲微复兴,故商人报焉”。商人不断兴盛有迹可查。
夏王不降时期(约公元前17世纪)夏不降攻九苑之战
& & 帝不降元年己亥,帝即位,居邰城。六年,伐九苑。
夏王桀时期(约公元前16世纪)夏桀攻有施氏之战
  夏桀代有施氏(今山东省腾县),有施氏是东方小国,国弱力薄,不敢与夏朝为敌,表示愿意称臣纳贡。夏桀乘热凌人,不准有施氏投降,一定要血洗有施氏,有施氏探知夏桀是一位好色暴君,投其所好,选了美女妺喜进献请降。夏桀见妺喜貌美,十分高兴,遂罢兵带妺喜回到王都斟(左边是寻右边是个耳刀,打不出来)(今河南省偃师二里头),妺喜见王都宫殿陈旧,很不高兴,桀王为了讨好妹喜,造倾宫,筑瑶台,用玉石建造华贵的琼室外瑶台,以此作为离宫,终日饮宴淫尔,不理政事。
  妺喜,妹音读“mò”,一名末喜,末嬉,有施氏女,有施氏原为喜姓。夏朝末代国王夏桀姒履癸的宠妃。生卒不详。夏桀在征伐有施氏时,有施氏的首领把她献给夏桀。夏桀对她十分宠爱。据《列女传•夏桀妺喜传》载,桀“日夜与妺喜及宫女饮酒,无有休时。置妺喜于膝上,听用其言”。又据《帝王世纪》记载,妺喜喜欢听「裂缯之声」,夏桀就把缯帛撕裂,以博得她的欢笑。
  据说,妺喜是后世红颜祸水的第一例证,此后陆续出现商朝妲已,周代褒姒……
夏王桀时期(约公元前16世纪)夏桀攻有缗氏之战
  十一年,会诸侯于仍,有缗氏逃归,遂灭有缗。《左•昭四年传》曰:“夏桀为仍之会,有缗叛之”。
  夏王桀时期(约公元前16世纪),桀率领夏军进攻有缗氏(今山东金乡东北)的作战。
  夏桀荒淫无度,残暴异常,致使人民怨声载道,诸侯时有反叛。某日,夏桀为炫耀权力,命诸侯在有仍氏国(今山东济宁东南)盟会。有缗氏是夏朝东部较大的诸侯国,一向不满夏桀的残暴统治。其国君于盟会中途,愤然归国。于是,夏桀便征调大批军队进攻有缗氏,将其击败。夏军也遭受重大损失。有缗氏国君被迫献出琬、琰两名美女求和。夏桀纳二女,而将妻妹喜抛弃在洛水一带,冷落之。妹喜因此十分不满。商国名臣伊尹乘机与之交结,离间夏王朝,终使夏朝灭亡。
夏商之际(约公元前16世纪)商灭夏的战争
  夏商之际(约公元前16世纪),商汤出兵攻灭夏属国,然后在鸣条(今山西运城东北,一说今河南封丘东)击败夏军,灭亡夏朝的战争。
  夏朝末年,夏王桀政治腐败,暴虐无道,一面大兴土木。造寝宫、瑶台享乐,耗尽民脂民膏;另一面穷兵黩武.连年用兵四方,致使民众怨恨,诸侯方国纷纷叛离。此时,在中原东部崛起一个古老的部族商,相传是始祖契的后裔。建都于毫(今山东曹县南)。商王汤在国力日渐强盛,但与夏相比仍处劣势的情况下,为求得向中原发展,表面上臣服于夏朝,实际上积极进行灭夏的准备。他对内励精图治,“以宽治民”(《国语•鲁语》),轻赋薄敛,发展生产,得到百姓支持;对外广行仁义,大力发展同周围方国的关系,扩大影响,使“诸侯皆归商”(《史记•夏本纪》)。商族很快发展成为有相当实力的国家。夏桀对商的强大十分恐慌,下令召商汤至夏都斟寻(今河南巩义西南),欲加谋害,但慑于诸侯拥护商汤,故囚禁不久又将其释放。商汤回毫后,为进一步查明夏朝虚实,任用贤人伊尹为相,出使夏都。伊尹目睹夏朝政治腐败,夏桀失道寡助,内部矛盾尖锐。九夷之师不服从调遣,即回亳报告。商汤组建了一支有勇士6000人、战车70乘的装备精良而又训练有素的大军,作为攻夏的突击力量,并召集各国诸侯在景亳(今河南商丘北)会盟,宣布:“夏德大乱”,夏桀残暴,自己“受命于天”“奉桀众以克有夏”(《墨子•非攻下》),得到各国诸侯拥护。这就是著名的“景亳之命”。
  商汤基本完成灭夏准备后,即与伊尹、仲虺等制定了由近及远,先弱后强,除其羽翼,再攻夏都的灭夏战略。商汤首先发兵攻占了与商邻近的夏属小方国葛(今河南宁陵东北),揭开了灭夏战争的序幕。继之,调动大军向西北进攻,又先后攻灭了夏属韦国(今河南滑县东南)和顾国(今山东鄄城东北),保障了侧背的安全。位于商西南的夏属昆吾氏国(今河南许昌),较有实力。为扫除这一障碍,商汤亲率全国军队和各国诸侯联军,向昆吾氏国进攻,一举将其攻灭,使夏处于正面受敌地位。接着,商汤集合商军和诸侯联军进行誓师,指出“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尚书•汤誓》),揭露夏桀的暴虐,声称执行上天对夏的惩罚,并宣布作战中的奖惩规定,激发了士气。随即亲率大军绕道从西方出其不意地进攻夏都斟寻。夏桀害怕被歼,带领夏军向故都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方向退却。商军紧迫不舍,击败夏军。夏桀率军退至鸣条,欲与商军决战。商汤指挥大军列阵发起进攻,一举歼灭夏军主力。夏桀只带数百人奔往三朡(今山西中条山中),不久再被商军攻破,逃至南巢(离三朡不远,一说今安徽巢湖一带),后亡于该地。夏朝灭亡。商汤班师回都,建立了商朝统治。
  点评:此战,商汤采取军事打击和政治攻心相结合,以及先翦除夏桀羽翼,孤立削弱敌人,后进行决战以取而代之的战略,对中国以后战略战术的发展,起了奠基的作用。
夏商之际(约公元前16世纪)商汤灭葛之战
  商汤基本完成灭夏准备后,即与伊尹、仲虺等制定了由近及远,先弱后强,除其羽翼,再攻夏都的灭夏战略。商汤首先发兵攻占了与商邻近的夏属小方国葛(今河南宁陵东北),揭开了灭夏战争的序幕。
  《孟子》曰:汤居亳,与葛伯为邻。葛伯不祀。汤使人问之曰:“何为不祀?”曰:“无以供牺牲。”汤使遗之牛羊,葛伯得而食之,又不祀。汤又问之,曰:“无以供粢盛。”汤使亳民为之耕,老弱馈食,葛伯率众要其酒肉黍稻者遮而夺之,不授,则杀之。有童子以黍肉饷,杀而夺之。《书》曰:“葛伯仇饷”,此之谓也。为其杀是童子,汤乃肖师代葛。四海之内,皆曰:“非富天下也,为匹夫匹妇复雠。”(言不以天下为富,为一夫一妇报仇也。)
夏商之际(约公元前16世纪)商汤灭韦顾之战
  商汤基本完成灭夏准备后,即与伊尹、仲虺等制定了由近及远,先弱后强,除其羽翼,再攻夏都的灭夏战略。商汤首先发兵攻占了与商邻近的夏属小方国葛(今河南宁陵东北),揭开了灭夏战争的序幕。继之,调动大军向西北进攻,又先后攻灭了夏属韦国(今河南滑县东南)和顾国(今山东鄄城东北),保障了侧背的安全。
夏商之际(约公元前16世纪)商汤灭昆吾之战
  夏商之际(约公元前16世纪),在商灭夏的战争中,商王汤率领商军攻灭昆吾氏国(今河南许昌)的作战。
& & 夏朝末年,中原东部崛起的商王汤,在相继灭亡夏属葛国(今河南宁陵东北)、韦国(今河南滑县东南)和顾国(今山东鄄城东北,参见商汤灭葛之战、商汤灭韦顾之战条)之后,决心乘胜举兵西南,攻灭昆吾氏国。昆吾是夏桀最亲近的盟国,东南方面的主要屏障,实力较强。为翦除夏朝最后一个重要羽翼,并随后立即攻打夏都,商汤亲率全国军队,在众诸侯国军队协同配合下,浩浩荡荡进攻昆吾氏国,一举将其攻灭。
& & 点评:此次作战,连同灭葛、韦、顾之战,商军四战四捷,扫清了灭夏道路上的障碍,在进攻夏都、灭亡夏朝战争中起了重要作用。
商王中丁时期(约公元前16世纪)商中丁攻蓝夷之战
  《竹书纪年》曰:仲丁即位,征于蓝夷。《后汉书.东夷传》注
  (《竹书纪年》)又曰:仲丁即位,征于蓝夷。 《太平御览》卷七八0四夷部
商王河亶甲时期(约公元前14世纪)商河亶甲攻蓝夷班方之战
  《纪年》曰:河亶甲整即位,自嚣迁于相。征蓝夷,再征班方。《太平御览》卷八三皇王部
商王阳甲时期(约公元前14世纪末)商阳甲西征之战
  《纪年》曰:阳甲即位,居奄。《太平御览》卷八三皇王部
  《竹书》曰:和甲西征,得一丹山。《山海经•大荒北经》注
  按:《山海经》注引《竹书》,《存真》入辑。《辑校》改列祖甲下,云:“‘和’、‘祖’二字,形相近,今本《纪年》系之阳甲,乃有‘ 阳甲名和’之说矣。”此仅以“和”、“祖”形近为说,无确证,其《今本竹书纪年疏证》卷上则云:“隶书 ‘和’、‘祖’二字形相近,和甲疑即祖甲之讹。”尚作疑似之词。杨树达云:“今本《纪年》云:‘阳甲名和。’按《山海经.大荒北经》郭注引古本《纪年》云:‘和甲西征,得丹山。 ’按和甲之称,与《吕氏春秋》称河□甲为整甲者辞例同,非后人所能杜撰,此可证今本《纪年》阳甲名和之说为可信。王静安略无证据,谓郭注和甲为祖甲之误,疑 撰今本《纪年》者据误字造为阳甲名和之说,径以西征得丹山之事属之祖甲,武断甚矣。”(《积微居甲文说》卷下页三八)现从《存真》,仍列入阳甲。
  甲骨文作“象甲”,或释“兔甲 ”。郭沫若同志云:“象、○与阳同部,则象甲若○甲即阳甲矣。”(《卜辞通纂》考释页三一)
商王武丁前期(约公元前13世纪)商武丁攻周边各国的战争
  商王武丁前期(约公元前13世纪),商军在中原地区进攻周边敌对小国,镇压属国叛乱的战争。
  商王朝在盘庚即位前,历经九世之乱,人民怨恨,属国叛离,国力大衰。盘庚努力“行汤之政”,加强王室统治,将都城迁于殷(今河南安阳)。经小辛、小乙二王,国力渐强。至武丁开始,为振兴殷商王朝统治连年用兵。首先以武力迫使周边时服时叛的小国完全臣服于殷,然后,陆续攻打甫、衔、缶、蜀(皆在今山西南部)等国,将其地并入商王朝版图;镇压了让(今河南陕县附近)、亘(今山西南)等国叛殷势力,并使之成为商王朝的统治支柱。又进攻周、畀、宙方、下危等周边小国,迫使其臣服,初步巩固和加强了殷王朝的统治。
商王武丁前期(约公元前13世纪)商武丁攻甫之战
  商王朝在盘庚即位前,历经九世之乱,人民怨恨,属国叛离,国力大衰。盘庚努力“行汤之政”,加强王室统治,将都城迁于殷(今河南安阳)。经小辛、小乙二王,国力渐强。至武丁开始,为振兴殷商王朝统治连年用兵。首先以武力迫使周边时服时叛的小国完全臣服于殷,然后,陆续攻打甫、衔、缶、蜀(皆在今山西南部)等国,将其地并入商王朝版图。
商王武丁前期(约公元前13世纪)商武丁攻沚之战
  约公元前13世纪,商王武丁继位后,商朝经济、军事力量空前发展,国势日盛。为掠夺财富和奴隶,扩大势力范围,武丁对周边少数部族,尤其是对威胁最大的西北部(上工下口,音gong)方、土方、鬼方、羌方等,展开了频繁而剧烈的战争。活动于今陕西北部、内蒙古西部一带的商朝劲敌(上工下口)方,与活动于今山西北部一带的土方,经常攻扰商朝边地,掠夺人、畜,甚至相互联合袭扰商西部属国沚,(上工下口)方更连接袭击商所属(左虫右又)、(上小下臼)等地。武丁采取各个击破之策;先后遣戉、妇好、沚(左首右戈)为将,对(上工下口)方多次发动进攻。
商王武丁前期(约公元前13世纪)商武丁攻周之战
  商王朝在盘庚即位前,历经九世之乱,人民怨恨,属国叛离,国力大衰。盘庚努力“行汤之政”,加强王室统治,将都城迁于殷(今河南安阳)。经小辛、小乙二王,国力渐强。至武丁开始,为振兴殷商王朝统治连年用兵。首先以武力迫使周边时服时叛的小国完全臣服于殷,然后,陆续攻打甫、衔、缶、蜀(皆在今山西南部)等国,将其地并入商王朝版图;镇压了让(今河南陕县附近)、亘(今山西南)等国叛殷势力,并使之成为商王朝的统治支柱。又进攻周、畀、宙方、下危等周边小国,迫使其臣服,初步巩固和加强了殷王朝的统治。
商王武丁前期(约公元前13世纪)商武丁攻巴方之战
  商王武丁前期(约公元前13世纪),在商武丁攻周边各国的战争中,商军进攻巴方(今湖北西南)的作战。
  武丁即位后,四方用兵攻打敌对方国,消除外患,扩大疆域。巴方是南方巴人的方国。巴人出自巴氏、樊氏、相氏、郑氏等五部族,生活于山水纵横地区,发展较快,不服商朝管辖。武丁征调军队,亲自率领并与其妇妇好一起出征。参与攻巴方的贵族有作先锋前导的沚?(或字少一撇)及其他侯伯等。战前,武丁还曾谋划,令妇好领兵预先布阵埋伏,自己率军从东面进攻敌军,将其赶入妇好阵内围歼。
  点评:此战中的伏击、围歼的思想在中国战争史上,是已见最早的文字所记载的。
ricky436 15:01商王武丁前期(约公元前13世纪)商武丁攻下危之战
  至武丁开始,为振兴殷商王朝统治连年用兵。首先以武力迫使周边时服时叛的小国完全臣服于殷,然后,陆续攻打甫、衔、缶、蜀(皆在今山西南部)等国,将其地并入商王朝版图;镇压了让(今河南陕县附近)、亘(今山西南)等国叛殷势力,并使之成为商王朝的统治支柱。又进攻周、畀、宙方、下危等周边小国,迫使其臣服,初步巩固和加强了殷王朝的统治。
商王武丁前期(约公元前13世纪)武丁攻宙方之战
  商王武丁前期(约公元前13世纪),在商武丁攻周边各国的战争中,商军进攻宙方的作战。
  宙方是商朝周边的一个小方国,与商为敌。武丁征调步卒,配备战车,进攻宙方。癸亥一战失利。经整顿,于甲子日再战,商军一举击败宙军。
  点评:此战,是中国战争史上已见最早文字记载的使用战车部队的作战。
商王武丁前期(约公元前13世纪)商武丁攻缶之战
  商王朝在盘庚即位前,历经九世之乱,人民怨恨,属国叛离,国力大衰。盘庚努力“行汤之政”,加强王室统治,将都城迁于殷(今河南安阳)。经小辛、小乙二王,国力渐强。至武丁开始,为振兴殷商王朝统治连年用兵。首先以武力迫使周边时服时叛的小国完全臣服于殷,然后,陆续攻打甫、衔、缶、蜀(皆在今山西南部)等国,将其地并入商王朝版图。
商王武丁前期(约公元前13世纪)子方攻基攻缶之战
  卜辞中的确是有个“子方”,如:
  □□贞:[王]令蟌[以]子方奠于并,甾王事。《合集》5622
  辛丑贞:王令蟌以子方奠于并。《合集》32107
  第一条是武丁时期的卜辞,蟌是武丁的小耤臣(主管农业的大臣),子方是方国名,并是子方的地名,但是地望都不能确定在哪里;第二条是武乙、文丁时期的卜辞,这个蟌不知道是不是还是武丁时期的小耤臣,也可能是小耤臣蟌的后人。这两条卜辞说的都是商王命令蟌到子方的并地去举行奠祭,可见这个子方是大商的友好方国,从武丁时期到武乙、文丁时期和大商一直很友善,那么妇好来自于子方也是很有可能的。在殷商时代,母与子的地位是相互影响的:只有出身高贵的母亲才能做商王的正妻,也就是王后,只有王后生的儿子才有继承王位的资格;也只有儿子被立为太子或者继承的王位,这位王后死后才能被列入周祭,和丈夫配享。武丁共有三个配享的配偶,即司母戊妇妌(妣戊)、司母辛妇好(妣辛)和一个不知道妇名的妣癸,正好武丁也有三个儿子身份不同寻常,一个是在卜辞中被称为“大子”(即太子)或“小王”的子弓,他应该就是做了太子但没有即位的祖己,后世典籍里称之为“孝己”,一个是后来即位的祖庚曜,还有一个是祖甲载。这三个人很可能分别是妇妌、妇好和妣癸所生,所以三个人都入了周祭。同样,商王祖丁新有四个儿子先后为王,即阳甲和、盘庚旬、小辛颂和小乙敛(即武丁的父亲),而和祖丁配享的王后有妣己和妣癸两位,大概四兄弟是这两位王后所生,所以也被列入周祭。这样看来,妇好作为武丁的王后,她至少是一位太子的母亲,地位显赫,而且是列入周祭和武丁配享的法定配偶,绝对不可能是个身份低贱的人,她应该是子方的王公之女,而子方也是在大商诸方国中占有很重要地位的诸侯。
  甲骨文中无箕字,但有其字,象箕形,一般认为即箕的初文。甲骨文中又有“█(上己下其)”、“█(上土下其)”二字,均为方国名。“█(上土下其)”字从土从其,土在上,郭沫若定为“基”字,认为即箕子所封国名。对于箕国的地望,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认为箕即古冀国之冀,古冀国从《左传》杜预注“平阳皮氏县东北有冀亭”,在今山西河津。又认为箕与郭、缶二地相邻,郭即虢,在今山西平陆;缶即陶,在今山西永济。也有人认为箕即《左传》僖公三十三年“晋人败狄于箕”的箕,李学勤(晏琬)《北京、辽宁出土铜器与周初的燕》认为微、箕都在商王畿内,故依阎若璩释以此箕为今山西榆社南的箕城镇。曹定云《亚其考棗殷墟“妇好”墓器物铭文探讨》(1980)依杜预注及江永《春秋地理考实》、刘文淇《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认为当为今山西蒲县东北的箕城。前者所释在山西东部,近于河北的沙河。后者所释在山西西部,近于黄河。陈梦家所释则在山西西南端,但是丁山《殷商氏族方国志》令支一篇中提出在河北北部易水、滱水流域也有郭、缶二地。郭即《左传》昭公七年“齐侯次于虢,燕人行成,二月戊午,盟于濡水”之虢,为郭之音转,地在今容城。缶即陶,即《汉书•地理志》常山郡房子县赞皇山“石济水所出,东至廮陶入泜”之廮陶。似此亦可与甲骨文中基与郭、缶二地相邻的记述相符合,而基地遂可于河北北部求之。
商王武丁前期(约公元前13世纪)商武丁攻亘方之战
  至武丁开始,为振兴殷商王朝统治连年用兵。首先以武力迫使周边时服时叛的小国完全臣服于殷,然后,陆续攻打甫、衔、缶、蜀(皆在今山西南部)等国,将其地并入商王朝版图;镇压了让(今河南陕县附近)、亘(今山西南)等国叛殷势力,并使之成为商王朝的统治支柱。
商王武丁前期(约公元前13世纪)商武丁攻荆楚之战
  商王武丁时期(约公元前13世纪),武丁率领商军进攻荆楚(今湖北荆山、江汉流域)地区诸部族方国的战争。
  商王朝经“九世之乱”,国力衰弱。南方荆楚地区一些部族、方国纷纷反叛,不贡商廷,时尔侵扰商境。武丁即位后,重整朝政,加强实力,调集大军进攻荆楚,以征服他国,消除外患。荆楚地区山林水泽纵横交错,路途艰难。武丁指挥商军,突破荆山(今湖北荆山)险阻,攻打归(即夔国,今湖北秭归)、■(归国附近),夺取雩方,又与南方属国相配合,击败虎方、■方等,取得重大胜利,抓获众多俘虏,征服一批部族方国,消除了南方威胁。此战,促进了各族的融合,巩固了商王朝的大国地位。
  商伐荆楚发生在武丁时期征服鬼方、羌方之后。关于此战,卜辞中未有记述,仅在《诗经•商颂》中有“挞彼殷武,奋伐荆楚,深入其阻,衰荆之旅”的记载,详情难以知晓。但就该条材料可知,商军伐荆楚,规模应不算小,且深入荆楚地区,给荆楚以重创。很显然经此战,商朝的势力向南扩展至长江流域。
商王武丁前期(约公元前13世纪)商武丁攻归、佣之战
  武丁即位后,重整朝政,加强实力,调集大军进攻荆楚,以征服他国,消除外患。荆楚地区山林水泽纵横交错,路途艰难。武丁指挥商军,突破荆山(今湖北荆山)险阻,攻打归(即夔国,今湖北秭归)、■(归国附近),夺取雩方。
商王武丁前期(约公元前13世纪)商武丁攻虎方之战
  武丁即位后,重整朝政,加强实力,调集大军进攻荆楚,以征服他国,消除外患。荆楚地区山林水泽纵横交错,路途艰难。武丁指挥商军,突破荆山(今湖北荆山)险阻,攻打归(即夔国,今湖北秭归)、■(归国附近),夺取雩方,又与南方属国相配合,击败虎方、■方等,取得重大胜利,抓获众多俘虏,征服一批部族方国,消除了南方威胁。
商王武丁时期(约公元前13世纪)商武丁对西北游牧民族的战争
  商王武丁时期(约公元前13世纪),商军与西北众多游牧族(今山西、陕西、甘肃、青海、内蒙古一带)军队的战争。
  武丁通过对周围小国用兵,镇压叛国、争取与国,扩大了四土,使商王朝的统治得到巩固和加强。在此基础上,武丁开始对西北劲敌——游牧民“多方”的作战。当时商王朝势力范围大致西达今陕西西部,北至河北北部,与游牧民活动地域接壤。夏商时在今甘肃、陕西北部、山西北部至内蒙古河套广大地区,以游牧为主的古族日益强大起来。社会发展正处于“强则分种为酋豪,弱则为人附落,更相抄暴,以力为雄”(《后汉书•西羌传》)的军事民主制时代。因生产生活方式不同,商人常将他们视为异族,统称为羌、戎,将其大量掳掠作为奴隶和人祭的牺牲。而经济相对发达,富裕的商王朝也成为崇尚武力的游牧民侵暴目标。其中,“强种”如土方、羌方等,有时单独行动,有时结成联盟或互相配合,经常突入商王朝边鄙或属国,掳掠人口、庄稼、牲畜,袭击奴隶劳营,造成奴隶逃亡,对商王朝构成很大威胁。为消除边患,武丁集中力量连续多年对西北用兵,以倾国之师征?方、土方,又帅师协同蒙侯虎大军攻诸方,通过对于西北“多方”的进攻,基本解除了游牧部落的威胁。其部落有的被攻灭,首领被擒,土地被夺占,在那里建立起商人的邑落,有的因战败降服于商或远徙他乡;也有的一度衰败,久后崛起再度与商为敌。此阶段战争至祖庚时才基本结束。
  点评:武丁对西北游牧族多方的战争,使商王朝基本解除了边患,扩大了疆域,将中原王朝的统治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此后,中原与西起甘肃、环内蒙古河套以北的地区进一步加强了联系与相互影响。
  约公元前13世纪,商王武丁继位后,商朝经济、军事力量空前发展,国势日盛。为掠夺财富和奴隶,扩大势力范围,武丁对周边少数部族,尤其是对威胁最大的西北部(上工下口)方、土方、鬼方、羌方等,展开了频繁而剧烈的战争。活动于今陕西北部、内蒙古西部一带的商朝劲敌(上工下口)方,与活动于今山西北部一带的土方,经常攻扰商朝边地,掠夺人、畜,甚至相互联合袭扰商西部属国沚,(上工下口)方更连接袭击商所属(左虫右又)、(上小下臼)等地。武丁采取各个击破之策;先后遣戉、妇好、沚(左首右戈)为将,对上方多次发动进攻,同时命雪率西戈之兵牵制(上工下口)方,使其不能与土方联合作战。击败土方后,又集中力量转攻(上工下口)方,先后达300多次,每次征兵人(据武丁时卜辞记载)。其中武丁曾在38日之内连续七次征兵共达2.3万人,亲自统领出征,大败(上工下口)方。从此,(上工下口)方、土方为商朝所征服。武丁又命震率军讨伐活动于今陕北、内蒙古及其以北地区的鬼方,经三年激战,平定鬼方。活动于今陕西西部和甘肃一带的羌方,对商王朝叛服无常。武丁大举用兵,频频征伐,曾命妇好一次征兵1.3万人攻羌方。羌方战败,大批被俘的羌人沦为奴隶。武丁对西北部族的长期征伐,扩大了商朝统治区域,加强了商与西北部族的关系。
商王武丁时期(约公元前13世纪)商武丁攻土方之战
  商王武丁时期(约公元前13世纪),在商武丁对西北游牧民族的战争中,商军进攻土方(今山西北部及河北西部地区)的作战。
  土方是商朝北方强悍的游牧部族,时尔侵入商境攻掠。某年,土方军队突然攻入商朝西北边境,攻打城邑,抢夺庄稼,掳掠人口。还与占方配合,由东路侵入商境,攻克二邑,进行抢掠等。为消除北患,武丁多次征调数千人的大军,亲自率领进攻土方。还曾派贵族沚■(左首右戈)率部为先导。其配偶之一的女将妇好也曾跟随协同作战。■和一些贵族军也参加过进攻土方的作战。经过多年战争,商军终于战胜土方,使北边得安。
商王武丁时期(约公元前13世纪)商武丁攻洋方之战
商王武丁时期(约公元前13世纪)商武丁攻羌方之战
  羌为商朝西方的一个部族,主要活动于今甘肃、陕西西部,山西西南及河南西北一带,早在商初,羌与商王朝就有着密切的关系。《诗•商颂•殷武》载:“昔有成汤,自彼氏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曰商是常”,说明在汤之时,羌人就臣服于商,成为商朝众多方国之一,因称“羌方”。但随着其内部社会经济的发展,势力不断扩大,逐渐从“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而变成对商的不断反抗,因此甲骨文中商不断对羌用兵的记载甚多,如“令五族伐羌”、“妇好伐羌”以及“追羌”、“执羌”等,其中妇好征羌最为典型。妇好为武丁之妻,曾多次征兵亲率出征羌、夷、土方等部落。
  1976 年在河南安阳小屯西北发掘其墓葬,出土文物中的偶方彝,三联甗、铜镜等铭文中均记有其伐羌事迹,与文献记载相应合,其中一次率兵一万三千人代羌。妇好伐羌是我国历史上有关妇女统兵征战的最早记载。
商王武丁时期(约公元前13世纪)商武丁攻北羌之战
商王武丁时期(约公元前13世纪)商武丁攻龙方之战
商王武丁时期(约公元前13世纪)商震攻鬼方之战
  这是商王朝征服边疆方国的一场大规模的战争,发生在武丁(高宗)时期(公元前 年)。商朝从建国至武丁时,已历22 王近200 年,此时中原地区早已平定,政治、经济发展,军事力量强大,达到极盛时期。开疆拓土不仅非常需要,而且有了可能,于是商加强对边远方国的控制,势力不断向边疆扩张。与此同时,商统辖范围以外的各族,如北面、西面之狄、羌,南方之荆楚等经长期发展,势力也逐渐强大,也有意向中原扩张势力,侵扰商边境之事日见增多。高宗伐鬼方之战便是在这一背景下发生的。鬼方,居处于商之西方及北方,活动地区大概在今陕北及河套一带,当时商之属国与鬼方及北方的土方相接壤者有■、沚二部。
  武丁二十九年(公元前1296 年)二月,商之方国下旨(地点不详)叛反,武丁遣大将望乘前往征讨,土方与鬼方乘机侵扰沚境,沚告急求援。三月武丁即“登人五千”采取集中优势兵力,分阶段重点打击的办法,先专攻土方和平下旨,至十二月下旨之战结束,接着开始进攻鬼方。
  武丁于攻鬼方之际,深恐渭河流域的周人及陇西的羌方伺机行动,特遣蒙侯加以防范,此时鬼方与土方加强联盟共同对抗商军,战事非常激烈,规模日益扩大。武丁三十年七至九月期间,武丁曾七次下令增调援军,每次三千或五千,在不到40 天的时间内就征调了二万三千人;并遍祭祖先及诸神,祈求福祐,可见战事之紧张。在商军强大的攻势之下,至武丁三十二年底(公元前1293 年)鬼方终于溃败,商军胜利班师。
  此次战争因商王朝与外族扩张势力的矛盾冲突而引发,由征下旨开始,征伐对象除下旨外,还有土方和鬼方,其中以对鬼方作战为主,战事持续达三年之久,动用了大量的军队,堪称为商代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一场战争,即使是在商以后持续如此之久的战争亦不多见。战争的结果以商的胜利而告终,不仅平靖了边患,而且扩大了势力范围。
ricky436 15:01商王武丁时期(约公元前13世纪)商武丁攻人方之战
商王廪辛、康丁时期(约公元前12世纪)廪辛、康丁攻危方之战
商王廪辛、康丁时期(约公元前12世纪)廪辛、康丁抗击羌方之战
  商王廪辛、康丁时期(约公元前12世纪),商军于西部边境地区(今山西、河南西部)抗击西北羌方侵扰的战争。
  商王武丁时,曾对活动于今晋、豫、陕之间的羌方进行过一些小规模的战争。羌方受到打击后部分降服,部分向西退去。经祖庚、祖甲二王至廪辛、康丁时,羌方在今陕、甘一带重又崛起,屡犯商王朝,常使商戍军遭到很大损失,成为商王朝欲用兵的重点。商王针对羌方武装力量强悍等特点,战前进行了全面的谋划和布置,一面命戍军暂避敌锋,待机而动,一面组织精锐部队适时增援抗击羌方进犯。由于采取积极防御策略,康丁时抗击羌方的战争取得最后胜利,擒杀羌方伯,占领羌方部分土地,并派出与王族关系密切的■、逐、何等五族戍守。但羌方并未被攻灭,武乙及其后的诸王在位时,仍常与羌方发生小规模的冲突。周武王攻纣时,羌方更参加了灭商的联军。
商王武乙时期(约公元前12世纪)商武乙攻召方之战
商王武乙时期(约公元前12世纪)商武乙攻人方之战
  人方,又称尸方、夷方,生活在东部地区,是夷人的一个方国。它发展迅速,经常进入商境攻掠,与商为敌。武乙(约前12世纪)曾攻打过人方。
商王武乙时期(约公元前12世纪)周季历攻西落鬼戎之战
  商王武乙时期(约公元前12世纪),季历率领周军,进攻西落鬼戎(今陕西北部内蒙古河套地区)的作战。
  周国(今陕西境)是商王朝西部迅速崛起的诸侯国。周王季历在位时,国都已踞岐(今陕西扶风、岐山交界处)。季历继承父王古公遗业,修明政治,发展经济,开拓疆土,国力大为增强。西落鬼戎是北方强悍的游牧部族鬼方的一支,分徙西部,经常侵商、攻周,掠夺人畜财物。武乙三十四年,季历先朝拜商帝武乙,得武乙赐地三十里,玉十珏、马八匹;并娶商境内挚国任姓女为妻,得到商朝的支持。三十五年,季历便调集大批周军,进攻西落鬼戎,一举击败西落鬼戎军,俘获其20个部落首领,保卫了周国的安全,确保了商朝西部的安宁。
商王武乙二十四年(约公元前12世纪)周季历灭程之战
  周族是活动于渭、泾流域的姬姓古族,农业经济迅速发展,政权组织日趋完善,军事力量逐渐强大,成为商西方大国。周王季历执政后,更大兴征战,如攻程,攻鬼方、燕京、余无、始呼及翳徒诸戎,开拓东进据点和解除西戎威胁。
商王文丁时期(约公元前12世纪)周季历攻燕京戎之战
  周族是活动于渭、泾流域的姬姓古族,农业经济迅速发展,政权组织日趋完善,军事力量逐渐强大,成为商西方大国。周王季历执政后,更大兴征战,如攻程,攻鬼方、燕京、余无、始呼及翳徒诸戎,开拓东进据点和解除西戎威胁。
商王文丁时期(约公元前12世纪)周季历攻余无戎之战
  周族是活动于渭、泾流域的姬姓古族,农业经济迅速发展,政权组织日趋完善,军事力量逐渐强大,成为商西方大国。周王季历执政后,更大兴征战,如攻程,攻鬼方、燕京、余无、始呼及翳徒诸戎,开拓东进据点和解除西戎威胁。
商王文丁时期(约公元前12世纪)周季历攻始呼戎之战
  周族是活动于渭、泾流域的姬姓古族,农业经济迅速发展,政权组织日趋完善,军事力量逐渐强大,成为商西方大国。周王季历执政后,更大兴征战,如攻程,攻鬼方、燕京、余无、始呼及翳徒诸戎,开拓东进据点和解除西戎威胁。
商王文丁时期(约公元前12世纪)周季历攻翳徒戎之战
  周族是活动于渭、泾流域的姬姓古族,农业经济迅速发展,政权组织日趋完善,军事力量逐渐强大,成为商西方大国。周王季历执政后,更大兴征战,如攻程,攻鬼方、燕京、余无、始呼及翳徒诸戎,开拓东进据点和解除西戎威胁。
商王帝乙时期(约公元前12世纪)周文王攻商之战
  商王帝乙时期(约公元前12世纪),周文王率领周军,进攻商朝(中原地区)的作战。
  商朝末年,政治腐败,国力衰退,但还保存一支具备一定实力的军队。周国(今陕西境)是以岐(今陕西扶风,岐山交界处)为中心的诸侯国,发展迅速,诸侯归顺。文丁十一年,帝乙父商王文丁,看到周人屡败戎人,战功显赫,势力扩大,唯恐对商不利,谋杀了周王季历。季历之子姬昌继位,为西伯,称文王。帝乙二年,周文王急于报仇,在未充分准备,条件尚不成熟的情况下,征调周军进攻商朝,一战败北。战后,周文王改变策略,继续臣服于商,同时积极发展力量,等待灭商时机。
商王帝乙时期(约公元前11世纪)商帝乙攻人方之战
  商王帝乙时期(约公元前11世纪),帝乙率领商军,进攻人方(黄、泗、淮流域,今山东、江苏、安徽一带)的作战。
  人方,又称尸方、夷方,生活在东部地区,是夷人的一个方国。它发展迅速,经常进入商境攻掠,与商为敌。武乙(约前12世纪)曾攻打过人方。帝乙时,双方矛盾更为尖锐。帝乙十年,商王征调大量步兵亲自率领,并命东部属国攸国(今安徽宿州附近)国君攸侯喜,率本国军队协同进攻人方。商军从东部重镇大邑商(今河南商丘)东进,到达攸国东部边境城邑永(攸东数十里),以此为前进基地与人方军队交战。帝乙指挥商军列阵缓慢向前推进,进攻人方军队。同时,令两翼实施夹击,一举打败人方。两次攻人方都擒获敌酋,取得胜利。
商王帝乙时期(约公元前11世纪)商帝乙帝辛攻盂方之战
  商朝末期,江淮一带的夷人强盛起来,武乙时便“分迁淮岱,渐居中土”,与商发生直接冲突。帝乙时,东征夷方,不意中途为盂方截击。盂方为商一方国,在今河南睢县西北(《辞海》;另一说,董作宾《殷周战史》:“盂方大概为羌方附近之方国。”),帝乙便转而亲征盂方。据卜辞记载,此次战争具有相当规模,不仅商王率军亲征,而且大获全胜,擒方伯3 人,俘1570人,战车2 辆,盾牌180 个,甲胄50 具。可见战争已达到较高水平和盂方军装备之精良。此战中军队投入数量之多,武器装备的精良,从侧面反映了当时中原方国社会发展已达到很高水平。
商王帝辛时期(约公元前11世纪)商帝辛攻东夷之战
  商王帝辛时期(约公元前11世纪),帝辛派商军,进攻东夷(黄、泗、淮流域,今山东、江苏、安徽一带)的作战。
  商王朝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帝辛,人称纣,又叫商纣王。他政治腐败,行为暴虐,生活荒淫无度,致使庞大的商王朝,矛盾激化,危机四伏。东夷,又称人方、夷方等,是生活在黄、泗、淮水流域各部族国家总称。他们发展迅速,与商为敌。帝辛在黎(今山东鄄城东)举行军事演习,要东夷派军队参加。东夷拒绝。帝辛便派商军主力进攻东夷。经多年作战。商军打败许多东夷部族,俘获大量夷人。但由于东夷部族的顽强抵抗,使商军长期陷于东部作战,造成商朝内部空虚,消耗了商朝大量人力、物力,加速了商王朝的灭亡。
商代末年(约公元前11世纪)牧野之战
  商朝末期(约公元前11世纪),在周灭商之战中,周武王姬发率军在牧野(今河南淇县南)进攻商军,灭亡商朝的战略决战。
  文王即位五十年、称王九年时去世,儿子姬发继位,称周武王,加紧进行灭商准备。武王以姜尚为“师”负责军事,弟周公姬旦为“辅”,处理政务,召公、毕公为左右助手。他于文王墓前祭祀,令将文王木主牌位载车于军中,宣称奉文王之命,率六师军队东进至孟津(今河南孟津东北、孟县西南)黄河渡口,会盟各诸侯国军,检阅实兵。相传800诸侯不期而至。众诸侯拥武王为盟主,结成联合灭商阵线。武王拒绝诸侯即刻伐商建议,认为时机尚不成熟,在会盟完毕,即率军西归,史称“孟津观兵”。
  武王待机灭商,派间谍侯般到朝歌侦察商朝情况,并收买纣王重臣微子启、胶鬲等,促其反叛。当得知纣王杀死王子比干,囚禁其弟箕子,微子出走,太师疵和少师疆奔周,商统治集团严重分裂,纣王十分孤立,商军主力远攻东夷(东部沿海地带),朝歌空虚,遂决定先发制人,乘隙决战灭商。
  周武王四年(前1057年,一说前1027年;另说八年,十—年)十二月,武王率西六师战车300乘、虎贲3000人、甲士4.5万人,并联合庸(今湖北西北、陕西南部)、蜀(今四川境)、羌(今陕西、甘肃境)、?(今河南西部)、微、卢、彭(均在今四川南部)、濮(今湖北西南)等方国军队,大举东进。戊午日,周军在孟津(一说汜水)渡河,与各方国军队汇合。武王作“泰誓”,历数纣王“自绝于天”的罪行,宣布今“维共行天罚”(《尚书•泰誓》)的决定。接着,武王挥军北上,冒雨行军,于一月;初(—说二月)进抵商郊牧野。甲子日早晨,攻商大军在牧野集结,武王占卜为吉,随即召开誓师大会,并命军队在作战时,“不过六步七步乃止齐焉”,“不过于四伐五伐六伐七伐乃止齐焉”以保持队形严整;要求将士英勇奋战,又不滥杀败逃之敌(《尚书•牧誓》)。周军与诸侯国军士气高昂,列成左、中、右三个方阵,准备与商军交战。
  纣王得知周军来攻,慌忙调集少数贵族军队和大量奴隶、战俘17万人(一说70万人),开赴牧野。商军士气低落,多不愿战,队形混乱。武王见此情,便命姜尚率百夫长的大卒精兵首先向商军发起冲锋。商军纷纷倒戈,让开通道。武王随即指挥全军奋力冲杀。双方大战至夕,商军大势已去。纣王逃奔朝歌,登上鹿台,自焚而死。武王率领众诸侯进入朝歌,安抚商民。然后发兵攻打越?方(今河南郑州西)、卫(今河南淇县北)、磨(今河南滑县、濮阳一带)、宣方(今山西垣曲附近)、蜀(今山西新绛西)、厉(今河南鹿邑东)等,扫除附商诸侯,扩大战果。四月回到宗周(今陕西西安西),作《世俘》宣布克殷之命。统治中原近700年的商王朝灭亡,周王朝代之而立。
  点评:牧野之战是我国早期历史上朝代更易过程中最大的战役之一,也是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先发制人的著名战例。也是我国古代车战初期的著名战例。这场战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它是经过周人几代人的努力才实现的结果。在战争的酝酿阶段,周文王和武王始终从两个方面削弱商王国的势力,同时壮大自己,即把政治攻势和军事打击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尽量发挥政治攻势的影响,瓦解敌人的同盟军和商朝廷内部势力,团结友军,形成共同对付商王国的联盟,使商朝陷入孤立。周武王正确选择决战时机,先发制人,增加了远程攻商的突然性。在作战中运用阵前誓师,揭露其背天理、逆传统、无人性的残暴行径,激励全军士气,统一作战行动,充分显示了政治攻势的强大威力。联军的指挥中枢应变能力强,在保持当时作战水平所要求的队列整齐、步调一致的前提下,又能根据阵前双方兵力配置,采取灵活机动的作战方法,先以骁勇善战的姜尚率小股兵力攻破敌阵,先声夺人,震慑敌军并分散其注意力,尔后以大军冲杀敌阵,打其措手不及,顷刻便使敌众溃不成军,一败涂地,迅速结束战斗,取得灭商的彻底胜利。这场以少胜多的战斗过程,反映出3000多年前我国的军事家驾驭战争的能力已具有了一定的战略战术水平,其所体现的谋略和作战艺术,在中国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此战推翻了腐朽没落的商王朝,建立了西周王朝的统治,推动了历史的前进。为西周奴隶制礼乐文明的全面兴盛开辟了道路,对后世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商王帝辛时期(约公元前11世纪)周文王攻犬戎之战
  商王帝辛时期(约公元前11世纪),在周灭商之战中,周军进攻犬戎(今陕西武功东、兴平北,一说在今陕西凤翔一带)的作战。
  文王时周人统治中心在邪岐一带,与西戎毗邻。犬戎是其中强大的一支。武丁时犬方是商之属国,常参与攻打叛商方国的战争。犬侯曾受命协同商人的多子族武装攻掠周方。文王为解除东攻商的后顾之忧,派周国军队进攻犬戎,终于取得胜利。
  点评:此战的胜利,翦除了商王朝一个羽翼,为战争的顺利进行打下了基础。
商王帝辛三十二年(约公元前11世纪)周文王灭密须之战
  周文王在争取各诸侯的同时,利用自己从纣王那里取得的征伐权力,采取军事行动,消灭敌对势力,剪除商的属国,先后征服北边的犬戎、西边的密须(在今甘肃灵台)、东边的黎(又作耆,在今山西长治西南)、邗(今陕西户县北,一说在今河南沁阳西北)。
商王帝辛三十四年(约公元前11世纪)周文王攻耆之战
  商朝末年,商纣王帝辛荒淫暴虐,致使众叛亲离,政权摇摇欲坠。地处渭水、泾水流域(今陕西境)的姬姓周族国家迅速崛起,拥有一支车、步兵数万人的精锐军队。周文王继位后,鉴于商周矛盾加深,励精图治,发展实力,力图摆脱商朝控制。他以具有雄才大略的姜尚为军师,任用一批贤臣.采取先弱后强,各个击破,翦除羽翼,逐渐削弱和孤立商乏朝的方略,积极准备灭商。周先后出兵攻灭西部的犬戎(今陕西武功东、兴平北,一说在今陕西凤翔境)、密须(今甘肃灵台西南),巩固丁后方,又转兵东进攻灭耆(商西土与国,一说在今山西长治西南)、邗(今陕西户县北,一说在今河南沁阳西北)、崇(今陕西户县附近)等商的盟国,对商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形成进逼之势。然后,又将国都从岐地迁到丰邑,作为灭商的前进阵地。
商王帝辛三十四年(约公元前11世纪)周文王灭邗之战
  商朝末年,商纣王帝辛荒淫暴虐,致使众叛亲离,政权摇摇欲坠。地处渭水、泾水流域(今陕西境)的姬姓周族国家迅速崛起,拥有一支车、步兵数万人的精锐军队。周文王继位后,鉴于商周矛盾加深,励精图治,发展实力,力图摆脱商朝控制。他以具有雄才大略的姜尚为军师,任用一批贤臣.采取先弱后强,各个击破,翦除羽翼,逐渐削弱和孤立商乏朝的方略,积极准备灭商。周先后出兵攻灭西部的犬戎(今陕西武功东、兴平北,一说在今陕西凤翔境)、密须(今甘肃灵台西南),巩固丁后方,又转兵东进攻灭耆(商西土与国,一说在今山西长治西南)、邗(今陕西户县北,一说在今河南沁阳西北)、崇(今陕西户县附近)等商的盟国,对商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形成进逼之势。然后,又将国都从岐地迁到丰邑,作为灭商的前进阵地。
商王帝辛时期(约公元前11世纪)周灭崇之战
  周,是由姬姓的一个古老部族发展而来,在商代是商的一个方国,主要活动于陕西渭水、泾水流域,到季历(文王之父)时势力渐强,不断扩张,发动对其周边部族的战争。先是伐西落鬼戎,俘其部落首领12人,又攻燕京之戎,受挫,经休整后又打败无余之戎和翳徒之戎。到文王姬昌之时,又连续征服昆夷(活动于陕西洛水流域的游牧部族)、密须(活动于甘肃灵台西南)、阮(活动于甘肃泾川东南)、共(泾川北)等附近部族后,转而向东发展,先争取虞(山西平陆)、芮(陕西大荔)两族归服,又击灭黎(山西黎城)、邗(河南沁阳)等方国,然后集中兵力指向亲商的崇国(位于陕西户县)。周的强大与不断扩张,引起了商的注意,商为扼制周的发展及进攻,多次发动对周的征伐。卜辞中亦常有“寇周”之记载,如“令旅族寇周”、“令多子族从犬侯寇周”等,在早期商周军事交锋中,重大战事有周灭商之属国崇之战。战前,周王誓师,严明纪律,经三十天的围攻,崇人拒不投降,周军使用云梯及攻城临冲车发起猛攻(《诗•大雅•皇矣》),一举灭崇,并在崇地建立丰邑,将都城由歧下迁于此。此战不仅显示了周的实力,而且使渭河平原尽为周有,为灭商创造了条件。
ricky436 15:01西周初年(约公元前11世纪)周公东征
  西周初年(约公元前11世纪),周公姬旦率军东征,于中原地区平定以武庚为代表的反叛势力的一次大规模作战。
  牧野之战前后,周武王姬发虽在牧野之战歼灭了商军主力,但商的残余势力仍有相当力量。为安抚商遗贵族,武王封商纣王之子武庚为诸侯,仍居原商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并分商地为三部,由武王弟管叔鲜、蔡叔度、霍叔处分别统治,监视武庚。武庚表面上臣服于周,实则时刻企图复辟。周灭商两年后,武王病逝,太子诵继位为成王。武王弟周公旦以成王年幼,而摄理国事。管叔、蔡叔对此不满,散布流言,说周公欲谋害武王,窃取王位。武庚见有机可乘,便与管、蔡串通起来,联合东方旧属国奄(今山东曲阜旧城东)、蒲姑(又作薄姑,今山东博兴东南)及徐夷、淮夷起兵反周。叛乱势力遍及今河南、河北、山东、安徽等地,使新生的周王朝处于危机之中。面对不利形势,周公首先向召公恳切解释,表明自己摄政是为王室着想,并无异心,使其不信流言,加强了内部团结。随后,以召公留守镐京(今陕西西安西),处理后方政务;授予齐侯姜尚以征伐叛逆之权;并昭布天下,联络和调集各地诸侯,于周成王元年亲自率师东征叛军。反周势力虽气势汹汹,但因政治、民族等复杂关系,内部并不统一。据此,周公旦采取集中兵力各个破敌的作战方略,首先以重兵沿武王攻纣路线,直取朝歌,击溃武庚所部,攻占管、蔡治地,杀武庚、诛管叔、放逐蔡叔,降霍叔为庶人。继之进兵东南,采用先弱后强的方针,先攻徐、淮等九夷。经连续作战,攻灭熊、盈族17国,迁殷民于洛邑(今河南洛阳)。最后才挥师北上攻奄,迫使奄国投降。随之,薄姑等国亦相继降服。至此历时3年的东征胜利结束。
  点评:此战,周公东征在西周开国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是继武王灭商之后最大的一次军事行动,镇压了商朝贵族残余势力的反叛,巩固了周朝的统治。如果说武王伐纣确立了周王朝的统治,周公东征则为周王朝的巩固和强大奠下基础,在近三百年的西周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作战指导上,周公旦团结内部、各个歼敌、军事攻势与政治争取并举的谋略,及先弱后强的作战指导,均丰富和发展了我国古代军事思想。
西周初年(约公元前11世纪)周公灭武庚之战
  周灭商后两年,武王卒,其子诵继位,是为成王。成王年幼,周公旦摄政,代成王行事。当时周朝刚刚建立,其统治基础远未巩固,原来的殷商势力仍很强大。武庚及地处东方(今河南东部、山东西部、安徽及江苏北部地区)的一些诸侯国趁机叛乱。管叔(武王次弟)因企图继王位,对周公旦摄政极为不满,于是散布流言,并煽动蔡叔、霍叔等,怂恿武庚及东方诸国,以“周公将不利于孺子”为借口,公开叛乱,周王朝面临着殷商复辟的危险。周公旦面对来自内外两方面的复辟势力,多方权衡,断然决定兴师东征。
  但当时周朝内部反对武力平叛者大有人在,为了组织东征军发动平叛之战,周公旦进行了大量的宣传鼓动工作。他发布文告(即《尚书•大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认为武王死后,政局动荡,国内很不平静,殷商遗族看到周朝内矛盾尖锐,有懈可击,因而轻视周朝,企图复辟并发动叛反,王朝面临天降大祸,不可等闲视之,必须除绝祸患以求振兴。他用大龟占卜,说得到上天旨意,用武力平定叛乱,且卜兆是吉利的。据此告戒周人及原来归属于周的诸侯,必须顺行天意,继续文王、武王的大业,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只有团结起来,齐心协力东征平叛。
  经过周公的宣传动员,借助上天的旨意和文王、武王的余威,周公终于把东征大军组织起来,并亲任统帅,挥师东征。周公率东征大军沿当年武王伐纣的路线向东征讨,首先将兵锋直指邶地,周师一到,“殷大震溃”,杀武庚(一说败逃,不知所终)。与此同时,分兵一路直取管叔驻地鄘,并迅速消灭管叔的武装,占领了城邑,管叔亦被杀死。接着周师攻克蔡叔驻地殷,捉蔡叔而囚之于郭凌(一作郭邻)。
西周初年(约公元前11世纪)周公平管蔡之战
  西周初年(约公元前11世纪),在周公东征中,周公旦率军于卫(今河南淇县境)、庸(今河南新乡西南)平定管叔鲜、蔡叔度叛乱的作战。
  管叔鲜、蔡叔度及霍叔处均系周武王姬发之弟,跟随商纣王之子武庚在卫、庸发动叛乱。周公旦在率领大军进攻武庚的同时,分兵一部攻打管、蔡。周军首先击破管叔军,占领卫邑,杀死管叔。接着又攻进蔡叔庸邑,俘获蔡叔并将其囚禁在郭凌(一作郭邻)。此战为东征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西周初年(约公元前11世纪)周公攻东国之战
  西周初年,在周公东征中,周公旦指挥周军进攻东方诸国(今河南东部、山东西部、安徽江苏北部地区)的作战。
  周公在平定武庚、管叔、蔡叔的叛乱之后(参见周公灭武庚之战、周公灭武庚之战),便挥师东进,继续攻打东方叛乱各国。他采纳了辛公甲“大难攻,小易服,不如服众小以劫大”(《韩非子•说林上》)的建议,先攻淮、泗间九夷诸小国。周军克服地势低洼、河湖众多,兵马水土不服,行动不便的困难,连续作战,终于征服九夷熊盈族17国。接着,周军北上攻打奄国(今山东曲阜旧城东)。周军占领奄国西、南两边邻国。奄国势孤,国君被迫投降。以后丰(今山东益都西北)、蒲姑(又作薄姑,今山东博兴东南)等国也相继投降。周公东征胜利结束。
周成王时期(约公元前11世纪)周成王攻录国之战
  戎、狄、夷、蛮叛而复降,对于确信其不会再叛而实力尚存的方国之君,王室也例封子爵,地位等同于楚;既为一统海内的诸侯,则一律论功行赏。楚与周初时关系虽密,但楚未参加代殷翦纣之役,所以周初封为子爵。西周时的录国,立国安徽六安,为群舒之一。周成王时的大保簋铭记有成王下令太保征讨叛舒录国:“王伐录子圣”,“王降征令于太保。”再据周穆王时的录伯■簋铭,录被征服后,受封子爵,“乃祖考有爵于周邦,右辟四方”;后又因“淮夷敢伐内国,女以成师氏戍于▲师。”录君■因功而由子爵升为伯爵。
周康王二十五年(约公元前11世纪)周康王攻鬼方之战
  周康王二十五年(约公元前11世纪),周军进攻鬼方(今陕西西北部、山西北部和内蒙古西部)的一次作战。
  鬼方是古代北方游牧族之一,经常侵扰中原地区。周初,武王灭商后曾将其放逐至泾、洛(今陕西泾河、洛河)以北,令其按时入贡。后因周军镇压东方管叔、蔡叔和武庚的叛乱,进攻东部的准夷等而放松了对西北方的控制,鬼方部落乘机从岐周(今陕西岐山)以西和陇(今陕西干阳、陇县)之间,经常对西周西北边境侵扰,威胁周都镐京(今陕西西安西)。二十五年,为了消除边患,周康王命盂率领大军进攻鬼方。鬼方亦调兵迎战。经两次大规模作战,周军斩杀鬼方4800多人,俘获其4名首领及以下1.3万多人,还缴获了很多车马和大量牛羊。周军将鬼方又驱逐至远离镐京的汫陇和岐周以西。周西北边境暂安
周昭王十六年(约公元前10世纪)周昭王攻荆楚之战
  周昭王时,汉水南的楚国和百濮、群蛮,时常“陷虐”周王朝南土,南疆边患不断。昭王十六年,汉水流域的及国攻扰周土,昭王决定亲自率军南征,欲彻底解除南疆边患,以收一劳永逸之功。于是在成周集结大军,同时命令各诸侯率本国军队从征。当周军大举南进达于边壤时,及国闻风归附,遣使往迎周王,南夷(汉水流域诸国)、东夷(淮水流域诸国)二十六邦国均来朝见,以示臣服,南征第一阶段不战而捷(据《宗周钟》铭文)。昭王因胜而骄,继续南下攻荆、楚,渡汉水后,遭到以兕(古犀牛类独角兽)为图腾的部落的阻击,周军大败,六师丧尽,昭王亦死于汉水之中(《史记•周本纪》)。此次南征古文献资料奇缺,战争经过不得而知,但昭王以丧师身亡而告终却是事实。
  昭王南征是周朝建立后遭受的第一次严重的军事挫折,此次战争的失败从侧面暴露了周王朝政治、军事上的薄弱环节。成康之际周朝国势强大后,不再像文王、武王时期一样从政治上争取和团结四方外族方国部落,而是单纯地依仗军事征服来解决与周边外族的矛盾,文王、武王时的德政义行不能远播四方,周王朝的威信影响受到削弱,遭致各族人民的反对,此其一。其次,周朝在近半个世纪的和平时期里,军事上陷于保守状态,满足于周初东征取胜的经验,单纯注意发展车兵,没有根据战场的变化来研究四方边境地理环境的特点,更没有发展出一套适合于山区和江河作战的军事装备和战法,因此一旦离开中原地区而深入山河交错的山区作战,必然困难重重,无法施展。其三,因长期处于和平环境,对军事斗争缺乏足够的认识,尤其是对敌方缺乏了解,因而既不注重军队的训练,又妄自尊大,每当出征,周王往往亲自挂帅,以满足自己的虚骄心理,而其左右辅臣,因久享安乐,知礼乐而不知兵法,在此种情况下轻敌冒进,难免不落得兵败身亡的悲惨结局。
  由此可见,昭王南征的失败绝非偶然,它有着深层的政治和军事原因。自昭王之后“王道衰微”(《史记•周本纪》)即是明证。
周昭王十六年(约公元前10世纪)周昭王攻东夷之战
  周昭王时,汉水南的楚国和百濮、群蛮,时常“陷虐”周王朝南土,南疆边患不断。昭王十六年,汉水流域的及国攻扰周土,昭王决定亲自率军南征,欲彻底解除南疆边患,以收一劳永逸之功。于是在成周集结大军,同时命令各诸侯率本国军队从征。当周军大举南进达于边壤时,及国闻风归附,遣使往迎周王,南夷(汉水流域诸国)、东夷(淮水流域诸国)二十六邦国均来朝见,以示臣服,南征第一阶段不战而捷(据《宗周钟》铭文)。
  周昭王十六年(约公元前10世纪),昭王在南攻楚荆时率军对东夷各国(今山东、江苏、安徽一带)进行军事威慑的一次作战行动。
  东夷乃中国古代对东方各族的泛称。西周初年,这些国家对周室时服时叛。经周公、成王东征,周势力达到今山东境地,淮夷、徐夷仍倔强不服。这年,以楚国为首的方国部落进犯周朝疆土,昭王在成周(今河南洛阳东)集结大军,南征楚荆。为稳定后方,先向东夷进兵。各夷国见众寡悬殊,纷纷归顺。至昭王伐楚时,东夷南夷有26邦国前来臣服朝见。这便加强了周王朝对东夷诸国的控制,孤立了楚国。
周穆王十二年(约公元前10世纪)周穆王攻犬戎之战
  周穆王十二年(约公元前10世纪),穆王率军进攻犬戎(今陕西彬县、岐山一带)的作战。
  犬戎系古戎族的一支,殷周时游牧于泾渭流域,是殷周西方的劲敌。周文王曾对之用兵,使其荒服(五服最远的地方)于周。穆王时其势益强,阻碍了周与其他方国部落的往来。这年,穆王率师西攻犬戎广获其五王”(《后汉书•西羌传》),并把一批犬戎部落迁至太原(今甘肃平凉、镇原一带)。这就打开了通向大西北的道路,对加强周人同西北各族人民的友好往来具有重要意义。
  周昭王南征溺死后,其子姬满即位,是为穆王。穆王时,居处西北的犬戎势力又强大起来,并开始怠慢于周,在朝穆王时没有进献贡品,以示挑衅,穆王遂决定征伐之。祭公谋父曾提出不同意出征的意见,主张实行文王时“耀德不观兵”的政策,即以政治手段求得犬戎的“荒服”(只按时来朝拜周王,无其他义务),穆王不听,亲自帅师西征。因有关资料缺乏,战争经过不详,据《后汉书•西羌传》仅知“获其五王,又得四白鹿,四白狼,王遂迁戎于太原”。即俘其部落首领五人,而“四白鹿、四白狼”中的“鹿”与“狼”,有人认为是指以鹿、狼为名号的戎族。从战果来看,此次战争的军事胜利并不大,而且由于穆王对边疆少数民族采取高压的政策,其所导致的后果是对周极为不利。《史记•周本纪》谓:“自始荒服者不至”,说明周王朝在周边外族中失去了威信。
  穆王战胜犬戎后,继续西征,一直打到昆仑,还相传与西王母在瑶池相会(《古本竹书纪年》)。说明周穆王时,周的势力曾一度深入西域地区。
周穆王十七年(约公元前10世纪)周穆王攻徐之战
  周穆王十七年(约公元前10世纪),穆王兴军进攻徐夷(今江苏西北部和安徽东北部)的作战。
  徐夷又称徐戎,东夷之一。夏至周分布于今淮河中下游,周初以今江苏泅洪一带为中心建立徐国。曾随武庚反周,后对周时服时叛。穆王即位后其势益强,其国君僭号称王,为偃王。这年,穆王东征,中原空虚,徐偃王遂联合九夷(淮、泗一带各部族)侵周,西至黄河边,宗周危机。穆王闻讯,立即乘坐造父(其以善御幸于王)所驾马车,昼夜兼程,返回宗周,兴师东征,大破徐夷,巩固了周朝在东方的统治。
&&周穆王三十七年(约公元前10世纪)周穆王攻群舒之战
ricky436 15:01周共王元年(约公元前10世纪)周共王灭密之战
  密国原本在今甘肃省灵台县,是西周初年商代密须国故地上分封的姬姓国家。根据史书记载,周文王三年,密须国的国民仰慕周文王的圣德,把国君绑了起来献给文王,周文王于是在密须国故地建立起密国。到了周恭王的时候,恭王到密国游玩,喜欢上密国的三个美女,但密康公不愿意献出这三个美女,周恭王怀恨在心,
  当年秋天,发兵攻打密国,密康公仓猝应战,半夜里城被攻破,密康公骑牛突围,拂晓也没有逃出去。由于金秋季节,洪水泛滥,牛被拦在城东1公里之处的河湾里,康公被擒,三个女子在战乱中逃走。今天灵台县仍有“三女川”,“澜牛湾”等地名,记录着密国的这段历史。
  甘肃密国被灭以后,周恭王把当地的民众迁到了今天河南省的新密市境内,让他们仍旧使用密国的国号。
周懿王时期(约公元前9世纪)周懿王攻犬戎之战
  周穆王发动了征犬戎之战,并将犬戎迁至太原(今山西北部及内蒙古地区)。周穆王死后,恭王、懿王、孝王、夷王、厉王相继即位,在以上诸王在位期间,国势日趋衰微,西北的戎狄侵凌日甚,对戎族之战成为西周中后期对外战争的主要内容之一。
  懿王时,戎族不断攻扰周境,一度打到镐(陕西西安西)、岐(陕西岐山)等地,懿王派虢公率军攻拒犬戎,战败,懿王被迫逃离镐京,迁都犬丘(即槐里,今陕西兴平县)。
周孝王元年(约公元前9世纪)周孝王攻西戎之战
  周穆王发动了征犬戎之战,并将犬戎迁至太原(今山西北部及内蒙古地区)。周穆王死后,恭王、懿王、孝王、夷王、厉王相继即位,在以上诸王在位期间,国势日趋衰微,西北的戎狄侵凌日甚,对戎族之战成为西周中后期对外战争的主要内容之一。
  孝王时,与戎族的战争时断时续,孝王曾命申候(“申”为古姜姓国,居今晋、陕之间)攻西戎,西戎战败,献马止战。
周夷王十七年(约公元前9世纪)周夷王攻太原戎之战
  周穆王发动了征犬戎之战,并将犬戎迁至太原(今山西北部及内蒙古地区)。周穆王死后,恭王、懿王、孝王、夷王、厉王相继即位,在以上诸王在位期间,国势日趋衰微,西北的戎狄侵凌日甚,对戎族之战成为西周中后期对外战争的主要内容之一。
  夷王时,力图征服西戎,以绝除戎族不断侵扰之患,令“虢公率六师攻太原之战”(《古本竹书纪年•周纪》)。周师进至俞泉(今地不详),大败戎人。获马千匹,取得较大胜利。
周厉王时期(约公元前9世纪)武公攻玁狁之战
  夷王虽重创戎族,但并未达到绝患的目的,不久允姓之戎又崛起。至厉王初年,玁(ǎ)狁竟攻至周京师——豳的附近,大肆掳掠,厉王令武公率军迎战,元士多友自宗周奉命驰援京师。周大军向西进击,先后在■、龚、世和杨冢等地与玁狁交战,共计斩杀356 人,俘28 人,缴获兵车127 辆。同时,还解救了玁狁所掳的荀邑百姓。
周厉王时期(约公元前9世纪中)周厉王攻戎之战
  厉王时对戎族的战争取得了很大胜利,但仅仅缓解了一下局势,并未能阻止戎人的继续进攻,以至到宣王、幽王时成为对周王朝的主要威胁,并再度攻入镐京,杀幽王,最后瓦解西周。
周夷王厉王时期(约公元前9世纪中)周夷王厉王与淮夷之战
  夷王、厉王时期,由于戎族的不断进攻,不仅西方、北面边患不断,战事频繁,此时居处淮河流域的淮夷(或称南淮夷)因看到周室日益衰微也不断起而反抗。
  夷王时,淮夷的反抗日甚一日,夷王曾亲率大军南征淮夷,在噩侯驭方的配合下,先后征服了角(今江苏淮阴)、津(今江苏宝应)、桐(今安徽桐城)、遹(今安徽霍山)等小邦,事后对征战有功的噩侯大加赏赐。淮夷诸小邦受夷王打击后,一度息兵止战,贡服于周,但由于周在淮夷地区进行残酷的压迫和剥削,事隔不久,至厉王时淮夷诸邦又重新联合起来,反抗周朝,曾有功于周的噩侯驭方也加入其中,并成为反周联军的首领。在驭方的率领下,淮夷联军向西长驱直入,一直打到上洛地区(今陕西商县),西周朝野震动。周厉王急忙组织军队在析谷阻击,将淮夷联军从西向东步步逼退。在击退淮夷联军的进攻后,趁势诏命“西六师”和“成周八师”南下攻灭噩国,擒获驭方,终于将淮夷的反抗暂时压服。但淮夷众小邦并未就此俯首听命,而是继续反抗,厉王不得不亲自率师征战,但其收效并不明显。从上述战况来看,夷王时期周与淮夷之战规模很大,战线很长,周朝动用了王室军的主力——“西六师”和“成周八师”仍未奏功,可见淮夷反周力量的强大和战争的十分艰巨。
周厉王十七年(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周国人爆动
  周厉王十七年(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周都镐京(今陕西西安西)城内,国人反对周室残暴统治的暴动。
  西周中后期,国力日益衰退。周厉王即位,为增加收入,任用虢公长父和荣夷公实行“专利”,把山林川泽收归国有,不许平民利用谋生,遭到国人(居于都城之内,以平民为主,包括百工、商贾及下层群众)的严厉谴责。厉王命卫国之巫(以巫人通神灵,有谤必知)监视国人活动,严禁国人谈论国事,违者杀戮。周厉王的“专利”和高压政策,使社会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十七年,正值大旱,人民流离失所,社会动乱不安。国人忍无可忍,聚众暴动,围攻王宫,欲杀厉王。厉王惊惶失措,狼狈渡过黄河,逃奔于彘(今山西霍县)。太子静藏匿召穆公(召公爽后代)家,国人得知,将其包围。召公以自己儿子冒称太子交国人杀死,才保全了太子性命。此时,厉王在彘,朝政由召公、周公(周公旦之后)代管,史称“共和行政”。从此,西周进一步衰落。
  《史记》曰:厉王即位三十年,好利,近荣夷公。大夫芮良谏王,不听。卒以荣公为卿士,用事。王行暴虐侈傲,国人谤王。召公谏曰:“民不堪命。”王怒,得卫巫,使监谤,以告,则杀之。其谤鲜矣,诸侯不朝。三十四年,王益严,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三年,相与叛,袭厉王。厉王出奔于彘。太子静匿召公之家,国人闻,乃围之。召公以其子代太子,竟得脱。召公、周公二人相共行政,号曰“共和”。共和十四年,厉王死于彘,太子静长於召公家,二相乃共立之,是为宣王。
周共和二年(公元前840年)周抗玁允荆蛮之战
  前840年周共和二年,荆蛮攻周东南边境,遭周召伯虎反击至洛水而还。
周宣王对周边部族之战
  周宣王五年至三十九年(公元前823——前789年),宣王命周军于西北(今陕西、山西、甘肃一带)、东南(今江苏、安徽、湖北一带)进攻戎狄和蛮夷的战争。
  共和十四年(前828年),周厉王死于彘,太子静继位,为宣王。周公、召公辅政,大修文武之业,国势重振,“诸侯复宗周”(《史记•周本纪》)。于是,宣王陆续派遣大军,对周边屡起叛乱和进犯的戎狄蛮夷大举用兵。俨抗自西周中期以后,屡犯宗周。五年(前823年)三月,俨狁南侵至泾水北岸,严重威胁镐京安全。六月,宣王命尹吉甫率师反攻。周军以车战优势,向俨狁南进基地焦获(今陕西泾阳西北)发起猛攻,俨抗溃退。十二年(前816年),宣王又遣师西攻俨狁,大获全胜,解除了俨狁对宗周的威胁,也使原来受其控制的戎族部落重新臣服于周,西北边境遂安。六年(前822年)宣王以秦仲父子,率军攻打西戎,收复了被侵占的秦国领土,也解除了西戎对宗周的威胁。五年秋八月,派方叔率宗周六师主力南征楚荆,其各国纷纷归附,南方始定。六年,徐国联合淮夷反周,宣王亲率大军东征,经数年征战,徐国臣服,东夷平息。宣王晚年,继续对外族用兵,但除战胜一次申戎外,攻太原戎、条戎和奔戎,均遭失败;特别是攻姜戎之役,战于千亩(今山西介休南),大败而还。从此,周军元气大伤,短暂“中兴”的西周王朝面临着全面崩溃的危险。
周宣王攻俨狁之战
  周宣王五年(公元前823年),宣王命属臣尹吉甫率军于焦获(今陕西泾阳西北)进攻俨狁的作战。
  这年三月,西北俨狁侵犯周境,聚集在焦获,前锋已抵泾阳(今陕西泾阳境),威胁周都镐京。六月,宣王命大臣尹吉甫率军反攻。尹吉甫文武兼备,以10乘战车为核心组成精锐的先头部队,向焦获开前。周军日行30里,以优势兵力击败俨狁。继而追击至太原(今甘肃庆阳一带)。随后,宣王又派武臣南仲率兵至泾阳北筑城设防,或寻机击俨狁,暂时缓解了俨狁的威胁。十二年(前816年),宣王又派号季子白率军攻打俨狁。号季子白率军西进于洛水北岸击败俨狁,斩首500人,俘获50人。他又命属将不其追击俨狁至高陶(今甘肃天水一带),大胜而归,解除了俨狁之患。
周宣王五年(公元前823年)周宣王攻楚荆之战
  宣王在解决西北边患后,便开始把主要精力用于对付南方的荆楚和东南的淮夷。在对楚作战中,宣王派方叔挂帅出征,统领兵车三千乘,浩浩荡荡,直奔南方。在周朝大军的强大攻势下,楚被打败,南方亦得以暂安。
周宣王六年(公元前822年)周宣王攻戎之战
  宣王六年,宣王召秦仲的五个儿子,命他们统兵七千再次大举攻伐西戎,大胜。宣王封秦仲长子为西陲大夫(号庄公),并赐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wto姐妹会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