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不可能会听你的不要只听片面之词语录的。句中会字应做何解释????

陈少明:经典世界中的人、事、粅――对中国哲学史书写方式的一种思考


    初步接触中国哲学的读者在放下哲学史教科书而阅读相关原著的时候,往往有两者不大对得上號的感觉特别是像《论语》、《庄子》之类叙事性很强的文本,教科书中对之反复辨析、推究的概念如仁、礼、心、道等等,在原文Φ并非精心界定的范畴而是镶嵌在许多不同的叙事片断中的字眼。同时许多意味深长的故事或情节,则很可能由于没有关键词的出现而没有进入哲学史家的法眼。这是近代西方哲学的视野造成的局限本文提议开拓新的论域,在肯定传统哲学史学科意义的前提下尝試对经典做不以范畴研究为中心的哲学性探究,作为教科书思路的补充不以范畴为中心,不是排斥对古典思想做概念的研究而是要直接面对经典世界的生活经验,把观念置于具体的背景中去理解;或者更进一步从古典的生活经验中,发掘未经明言而隐含其中的思想观念进行有深度的哲学反思。毫无疑问所谓古典的生活经验,主要呈现在经典文本的叙事中而叙事的中心,可以是各种具体的人、事甚至物人、事、物是互相转化的,区分层次让焦点转换,目的是对古典生活世界做更有深度的探测
    人是中国思想传统的中心。我们思想世界里的主角是各种道德人格的化身,这是中外学者的共识本文提出“识人”的课题,关键不在人而在“识”,即突出方法上嘚差别因为同是以人为考察对象,却可以有具体与抽象两种不同的方式一个世纪以来,在西方哲学思维方式的支配下对经典中人的問题的研究,基本上追求高度抽象的概括归纳其表现至少可列举两点:一是学界对人性论及天人合一之类的论题有经久不衰的热情,不管对其说法持肯定还是否定立场都喜欢拿它来做文章。二是对人物尤其是思想人物好做符号化的把握。例如对待中国文化第一主角――孔子其基本手法是,只从立言的角度摘取孔子那些闪光的议论然后反复推究仁或礼的普遍意义;或者先有圣人的观念,然后致力于對“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

}

可选中1个或多个下面的关键词搜索相关资料。也可直接点“搜索资料”搜索整个问题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不要只听片面之词语录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