跪求 郭沫若无耻文人 《历史人物》一书txt版本,谢谢!

||||||||||||
解密:郭沫若在“文革”期间的创伤和屈辱
  本文摘自《海上文坛》2005年第6期,作者:贾振勇,原题:&献给在座的同志&&&郭沫若在&文革&期间的创伤、屈辱和反思
  获知儿子自杀消息的郭沫若夫妇伤心欲绝,可还要向组织交代情况,为&没有教育好子女&而检讨。
  郭民英从小就有音乐天赋,一度人中央音乐学院修炼小提琴。然而,1964年的一个事件,却无情摧毁了一个青年的音乐之梦。事情的起因是一架录音机。郭民英曾将家中的一台录音机携至学校,和同学一起欣赏古典音乐。不知是因为由羡生妒还是革命义愤,引起了一些同学的强烈不满,有人将之视为音乐学院的&严重问题&,上书,打着揭露和批判&封、资、修&、&大(人)、洋(人)、古(人)&的旗帜,指责郭民英搞&特殊化&。在那样的岁月,此事一经曝光,便不可挽回。郭民英无法承受&炫耀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责难和压力,心理和精神遭到沉重挫伤,可能就此患上了忧郁型神经分裂症。身受精神疾病折磨的郭民英,已无法在音乐学院的压抑环境中呆下去,无奈之中只好于次年退学。
  郭沫若
  本来,郭沫若还曾想让郭民英转到人民大学学习,哪怕从一年级开始也可以。郭沫若专门委托秘书王戎笙办理此事,并写信给郭民英征求意见(此时郭沫若正应毛泽东之命辗转于井冈山区)。但对学校生活深感恐惧的郭民英没有答应。无可奈何之际,郭沫若夫妇决定送郭民英参军,或许寄希望于军队这个大熔炉,能改造郭民英的性情。郭沫若为此事,亲自登门拜访时任解放军总参谋长的。这对高层人物来说,乃区区小菜一碟。不费吹灰之力,自幼向往海洋的郭民英参加了海军。郭民英作为一个音乐人才,在军队是很难得的,又加上是参谋总长亲自安排,颇受重用,成了中共预备党员。但是,不知是文革的猛烈批斗风暴又唤起他的创伤记忆,还是什么其他的原因,郭民英突然自杀。
  那年头,自杀意味着自绝于人民、自绝于党。不仅没有赢得半点同情,郭民英死后还被追认着撤销军籍、党籍。获知儿子自杀消息的郭沫若夫妇伤心欲绝,可还要向组织交代情况,为&没有教育好子女&而检讨。这次,郭沫若的眼泪真的要&朝肚子里流&了。闻讯后的周恩来,也亲自来到郭沫若府第,加以安慰。但是,在生命消失面前,谁有回天之力呢?就在郭沫若沉浸在丧子之痛的时候,上苍并没有怜悯和垂青这个早过古稀之年的老迈之人。政治上翻船的危险,并没有因为他失去了儿子,而戛然止步。
  惊人之举
  日至28日的《人民日报》,先后公开发表、重新发表了毛泽东《看了以后写给延安平剧院的信》、《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关于红楼梦研究问题的信》和《关于文学艺术的两个批示》。这5份文件,件件让郭沫若惴惴不安。更要命的是,在《看了以后写给延安平剧院的信》中,原信中&郭沫若在历史剧方面作了很好的工作,你们则在旧剧方面作了此种工作&一句,竟然无缘无故的被删去了。稍微熟悉当代中国政治状况的人,谁都知道这种情况的发生,意味着什么。
  这件事与当时一个大红大紫的女人有关。这个女人,就是江青。
  众所周知,江青是&文革&十年间中国故坛最为叱咤风云、嚣张猖狂的人。此时已经进入中央文革的江青,正野心勃勃地攫取政治资本,以&样板戏&为突破口,意图在政坛施展拳脚。
  既然名之日,&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江青的那点文艺修养,算是派上了用场。大搞京剧革命;编排样板戏,也算是从自身实际出发的独辟蹊径之举。可是在&炮打一切&的革命风暴中,那些有真才实学的戏剧家、艺术家,大多变成了资产阶级反动权威;有头有脸的文艺界名人,大多被扫地出门。样板戏毕竟是戏,而且要成为全国人民膜拜的&经典&,需要有能力的人做具体编排工作,更需要有影响的名人撑门面,但江青可用主人实在是寥寥无几。无论是论真才实学,还是论社会名望,更不要说论政治立场,郭沫若都是首屈一指的人选。于是,康生向江青推荐了郭沫若。江青也热情地向郭沫若伸出了&友好&之手:
  为了收买郭沫若,江青决定请郭沫若搬到钓鱼台去住。江青的意思,这实在是最高的礼遇了。她计划把郭沫若的住处安排在康生和江青住房之间的一栋,甚至还亲自领郭沫若、于立群夫妇去钓鱼台看房子。江青还亲自为郭沫若拍彩色照片。要知道当时拍彩色照片可新鲜,不是一般&消费水平&的人所能享受到的。又有一次,在京西宾馆师以上干部看&样板戏&,江青还热情地亲自搀扶郭沫若入座,一时引起议论纷纷。
  不知是郭沫若最终推脱了,还是什么其他原因,结果是郭沫若最终没有搬进钓鱼台,也没有为江青的革命样板戏服务。不管什么原因,没有领江青的情,就是让江青下不了台,就算是和江青结下了梁子。郭沫若或许为此事忧心忡忡,但让他没想到的是,报复竟然兵贵神速般的降临了。
  日,首都各界隆重集会,纪念毛泽东《在延安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25周年。&中央文革&借集会之际,大肆吹捧、粉饰江青,把江青塑造成&一贯坚持和保卫毛主席的革命文艺路线&的&文艺革命披荆斩棘的人&,向全党、全军、全国人民,推出这位&无产阶级文十七大革命的英勇旗手&。上述5个文件,就是为配合这一政治动作而发表的。意图很明显,为江青的样板戏等&文化革命&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和政治支持。此时的郭沫若,或许才真正意识到江青的厉害,意识到江青的重要,意识到江青在毛泽东政治棋盘中的分量。看看周围那些处境艰危的牛鬼蛇神们,郭沫若或许要不寒而栗了。扫地出门的危险,可谓迫在眉睫。刚刚丧子才一个多月的郭沫若,或许还没有从痛苦中会过神来。但是,已经颐不了那么多了,郭沫若毅然决然地做了一件惊人之举。
  1967年6月,设在北京的亚非作家会议常设局,为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25周年,举行讨论会。在6月5日举行的大会闭幕式上,郭沫若作了《做一辈子毛主席的好学生》2的发言。在表达了&我们的讨论会是第一次宣扬毛泽东思想的国际会议,而且是一次成功地会议&之后,面对着老朋友周恩来,面对着中央文革的江青、康生、陈伯达,面对国内外知名人士和会议代表,郭沫若慷慨激昂、热情洋溢地宣布:&昨天晚上作了一首诗来表达我深刻的纪念情绪,请允许我把这粗糙的诗朗诵出来,献给在座的江青同志,也献给各位同志和各位同学&:
  &&亲爱的江青同志,你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你善于活学活用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你奋不顾身的在文艺战线上陷阵冲锋,/使中国舞台充满了工农兵的英雄形象,/我们要使世界舞台充满着工农兵的英雄形象!/&&/毛主席的光辉著作是我们永远的精神食粮,/我们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学习那样高尚,/我们要做新愚公,把帝修反三座大山投入海洋!/毛主席啊,你是我们心中最红最红的红太阳,/我们祝愿你万寿无疆,万寿无疆,万万寿无疆!
  不知道当时是不是语惊四座,也不知道郭沫若当时是何种心情。他或许不知道江青这位红极一时的&文革旗手&,以后要沦为历史罪人;或许也不知道他为此,要付出沉重的道德和人格代价。尽管民望极高如周恩来者,都喊过歌颂江青的口号,但在人们心目中,郭沫若毕竟曾经是代表过一个时代的大气磅礴、浪漫至极的顶级文人呵。
  不管怎么说吧,这一关总算闯过了。郭沫若或许长长舒了一口气。
友情提示:支持键盘左右键“← →”翻页
更多关于 文革中郭沫若 的热帖价格从低到高
价格从高到低
相关推荐词
郭沫若情人安娜:我这一辈子生活得像是一只野狗
相关推荐词
岭南第一园,和郭沫若有着什么渊缘呢?
雁山园始建于公元1869年,是清代广西桂林士绅唐岳的私人园林,名为雁山别墅。后来被清代两广总督岑春煊以纹银四万两买下此园。在这里,桂林山之秀,水之丽,洞之奇,树之异全部可以看到,浓缩了桂林山水的最佳景观,被称为岭南第一园。伟大的诗人郭沫若根雁山园有极大的渊源,预知此事可以百度哈。还有许多文人墨客都留下足迹过。    它浓缩了桂林山水的最佳景观,也是桂林山水中的江南园林。 雁山园是一个集“风水宝地”
相关推荐词
专为重庆火锅写诗,郭沫若与重庆有太多不解之缘
写下《屈原》、《棠棣之花》、《孔雀胆》、《天国春秋》等历史话剧的文化大家郭沫若,除了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人之一、中国历史剧的开创者之一,还与渝中有着不解之缘——
郭沫若曾言:衣裳是文化的表征,衣裳是思想的形象
中国历来为“衣冠上国、礼仪之邦”,服饰文化源远流长,这场服装秀让智利民众看到了中国在保存、光大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也拥有现代时尚元素,兼容并蓄,正如同现今的中国一样,是 “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
相关推荐词
【潮区县】“山出白石,明润如玉”,当年郭沫若看到重庆这个区的美景都没把持住!
前两期鲜肉君为大家带来了,巫溪和石柱。这次,鲜肉将带大家走进因“山出白石,明润如玉”而闻名的——璧山璧山区位于长江上游,是重庆大都市区。唐至
相关推荐词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3亿+用户的选择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3亿+用户的选择
郭沫若为某一历史名人纪念题写的楹联为“铁板铜琵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这历史名人是A苏东坡B李清照C辛弃疾D陆游答案是C
, B 和D 为什么不对呢
作业帮用户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3亿+用户的选择
上联的意思是他继承苏轼扛起豪放派的大旗,所以李清照不对,她是婉约派的;下联美芹指的是辛弃疾上书朝廷的《美芹十论》,主要陈述恢复中原的大计;悲黍用的《诗经·王风·黍离》的典故: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此诗采于民间,是周代社会生活中的民间歌谣,基本产生于西周初叶至春秋中叶,距今三千年左右.关于它的缘起,毛诗序称:“《黍离》,闵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宗庙公室,尽为黍离.闵宗周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这种解说在后代得到普遍接受,黍离之悲成为重要典故,用以指亡国之痛.
综上,只能是辛弃疾,而不是李清照或是陆游.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郭沫若论文:郭沫若历史人物评价述论.doc 5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郭沫若论文:郭沫若历史人物评价述论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郭沫若论文:郭沫若历史人物评价述论
【中文摘要】历史人物研究评价历来都是史学界广泛关注的课题,对历史人物进行深入全面的研究,从而得出科学正确的评价,可以为现实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提供有益的指导,具有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奠基人之一郭沫若,在我国史学发展史上率先提出“人民本位”及“对历史发展所起作用”的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标准,终其一生,在其指导下对于中国历史上众多代表性的历史人物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时至今日,郭沫若所提出的评价标准及原则方法并没有过时,仍然充满活力。因此,研究郭沫若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工作对于今天我们研究历史,科学评价历史人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借鉴意义。相对于郭沫若其他方面成就的研究来说,当前史学界关于郭沫若历史人物评价的重视程度稍显不够,且较少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总结。本文试对郭沫若历史人物评价工作进行较为综合全面的论述,进一步探讨、发掘其学术价值。本文在充分论述郭沫若一生的历史人物评价成果的基础上,试对其评价标准、原则方法、表现形式、特色及重要意义进行全面剖析。共分以下几部分:一是郭沫若历史人物评价概述,分为解放前后两个阶段,纵向考察、全面回顾其一生的历史人物评价工作:二是深入分析郭沫若历史人物评价的理论与方法,包括其评价标准、原则方法、表现形式及特色;三是全面总结其历史人物评价的主要成就及不足之处,四是结束语,强调历史人物研究评价要注重其对当时人民和社会历史发展的作用,进而阐明研究郭沫若历史人物评价的现实意义。
【英文摘要】Historical figures research has always been a subject attracting extensive attention of historian circle. Researching historical figures in depth and comprehensively to draw a scientific and correct assessment will provide helpful guidance for real society, economy, culture and life etc, which have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e great historian, writer, one of the China Marxist historiography founders, Mr. Guo Moruo firstly put forward the scientific standards of evaluating historical figures “historical development-oriented” and “people-oriented” standard in China’s history, and throughout his life, in its guidance Mr. Guo kept researching lots of representative historical figures in Chinese history.Even to this day, the evaluation standard, principles and methods proposed by Guo Moruo are not outdated but still full of vitality. Therefore, studying Guo’s evaluation of historical figures will provide important reference and useful guide for our scientific evaluation of historical figures. Relative to the research on Guo’s achievements of other aspects, the current historians do not pay enough attention to Guo’s evaluation on historical figures, and there is less comprehensive and systematic summary. This paper tries to relate and analyze Guo’s evaluation on historical figures comprehensively, and further explore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1.3K117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赞同 58060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郭沫若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