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打水胺硫磷一瓶多少钱又打敌稗禾会死吗

35个农药混用配方分享!农药混用次序+原则
在病虫害防治中,单剂逐渐淡出历史的舞台,为增加防效达到兼治的效果,农药的混用得到推广和应用。农药的合理混用,可以提高防治效果,延缓病虫产生抗药性,提高防治效果,减少用药量,防治不同病虫的农药混用还可以减少施药次数,从而降低劳动成本。
一、农药混用次序
1、农药混配顺序要准确,叶面肥与农药等混配的顺序通常为:微肥、水溶肥、可湿性粉剂、水分散粒剂、悬浮剂、微乳剂、水乳剂、水剂、乳油,依次加入(原则上农药混配不要超过三种),每加入一种即充分搅拌混匀,然后再加入下一种。
2、先加水后加药,进行二次稀释混配时,建议先在喷雾器中加入大半桶水,加入第一种农药后混匀。然后,将剩下的农药用一个塑料瓶先进行稀释,稀释好后倒入喷雾器中,混匀,以此类推(想药效好,就千万别偷懒)。
3、无论混配什么药剂都应该注意“现配现用、不宜久放”。药液虽然在刚配时没有反应,但不代表可以随意久置,否则容易产生缓慢反应,使药效逐步降低。
二、农药混用原则
1、不同毒杀机制的农药混用。作用机制不同的农药混用,可以提高防治效果,延缓病虫产生抗药性。
2、不同毒杀作用的农药混用。杀虫剂有触杀、胃毒、熏蒸、内吸等作用方式,杀菌剂有保护、治疗、内吸等作用方式,如果将这些具有不同防治作用的药剂混用,可以互相补充,会产生很好的防治效果。
3、作用于不同虫态的杀虫剂混用。作用于不同虫态的杀虫剂混用可以杀灭田间的各种虫态的害虫,杀虫彻底,从而提高防治效果。
4、具有不同时效的农药混用。农药有的种类速效性防治效果好,但持效期短;有的速效性防效虽差,但作用时间长。这样的农药混用,不但施药后防效好,而且还可起到长期防治的作用。
5、与增效剂混用。增效剂对病虫虽无直接毒杀作用,但与农药混用却能提高防治效果。
6、作用于不同病虫害的农药混用。几种病虫害同时发生时,采用该种方法,可以减少喷药的次数,减少工作时间,从而提高功效。
二、农药混用的注意事项
农药混用虽有很多好处,但切忌随意乱混。不合理地混用不仅无益,而且会产生相反的效果。农药混用须注意以下几点。
1、不改变物理性状。即混合后不能出现浮油、絮结、沉淀或变色,也不能出现发热、产生气泡等现象。如果同为粉剂,或同为颗粒剂、熏蒸剂、烟雾剂,一般都可混用;
2、不同剂型之间。如可湿性粉剂、乳油、浓乳剂、胶悬剂、水溶剂等以水为介质的液剂则不宜任意混用。
3、不引起化学变化。①包括许多药剂不能与碱性或酸性农药混用,在波尔多液、石硫合剂等碱性条件下,氨基甲酸酯、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福美双、代森环等二硫代氨基甲酸类杀菌剂易发生水解或复杂的化学变化,从而破坏原有结构。②在酸性条件下,2,4-D钠盐、2甲4氯钠盐、双甲脒等也会分解,因而降低药效。③除了酸碱性外,很多农药品种不能与含金属离子的药物混用。④二硫代氨基甲酸盐类杀菌剂、2,4-D类除草剂与铜制剂混用可生成铜盐降低药效。⑤甲基硫菌灵、硫菌灵可与铜离子络合而失去活性。⑥除去铜制剂,其他含重金属离子的制剂如铁、锌、锰、镍等制剂,混用时要特别慎重。⑦石硫合剂与波尔多液混用可产生有害的硫化铜,也会增加可溶性铜离子含量。⑧敌稗、丁草胺等不能与有机磷、氨基甲酸酯杀虫剂混用,一些化学变化可能会产生药害。
4、具有交互抗性的农药不宜混用。如杀菌剂多菌灵、甲基托布津具有交互抗性。混合用不但不能起到延缓病菌产生抗药性的作用,反而会加速抗药性的产生,所以不能混用。
5、生物农药不能与杀菌剂混用。许多农药杀菌剂对生物农药具有杀伤力,因此,微生物农药与杀菌剂不可以混用。
三、农药混用配方分享
1、功夫+吡虫啉或啶虫脒,可以预防绿盲蝽。
2、阿维菌素+44%丙氯,在水稻上使用防治稻纵和螟虫,经济实惠。
3、甲维盐+虫酰肼,可以用于夜蛾类害虫防治,持效期长。
4、噻虫嗪、呋虫胺颗粒剂,成为预防小虫的新成分。
5、呋虫胺+功夫,防治白粉虱高效、持效。
6、功夫+丙溴磷大众配方,针对地下害虫特效。
7、甲维盐+杀铃脲,防治稻纵卷叶螟、果树食心虫。
8、甲维·杀虫单+水胺硫磷,老配方:针对水稻的各种虫害。
9、毒死蜱+三唑磷,可以预防水稻钻心虫(局部地区禁用三唑磷)。
10、阿维+氯虫苯甲酰胺+烯啶·吡蚜酮,水稻全打配方。
11、烯啶·吡蚜酮+丁硫·吡虫啉/毒死蜱,桃树抗性蚜虫效果好。
12、螺虫乙酯+阿维菌素,打梨木虱效果很不错。
13、氧化乐果+氰戊菊酯,杀小麦蚜虫效果不错价格也不高。
14、咪鲜胺+异菌脲,防治叶菜类叶斑、炭疽病效果棒棒哒。
15、有机铜制剂+苯甲咪鲜胺+碘液,防治黄瓜靶斑病经济实惠。
16、阿维菌素+螺虫乙酯,防治白粉虱、蚜虫、蓟马绝对没问题。
17、甲维盐+虫螨腈,虫螨双杀。
18、噻嗪酮/毒死蜱+螺虫乙酯,抵抗蚧壳虫,安全高效。
19、烯酰吗啉+多抗·锰锌,防治空心菜白锈病、瓜类霜霉病,三天干斑。
20、甲维盐·氟铃脲+氯氰,打果树食心虫,效果不错。
21、防霜霉、疫病常规药剂+有机铜制剂,防治效果增加50%以上。
22、氟硅唑+有机铜,涂抹瓜类蔓枯病,愈合效果好。
23、杀虫单+毒死蜱,杀生姜钻心虫效果杠杠的。
24、精甲·恶霉灵/精甲·嘧菌酯+有机铜,防治根部病害。
25、申嗪霉素+井蜡芽,治疗瓜类蔓枯病和枯萎病。
26、哒螨灵+噻虫嗪,打跳甲杠杠滴。
27、阿维+灭蝇胺,打潜叶蛾。
28、乙氧氟草醚+二甲戊灵,大蒜田封杀小草,禾阔双除,最佳组合。
29、噻虫嗪+联苯菊酯,灌根防治地蛆、韭蛆。
30、克菌丹+枯草芽孢杆菌,解决重茬连茬病害。
31、氯虫苯甲酰胺+毒死蜱,防治水稻二化螟效果很好。
32、甲维盐+虫酰肼,打甜菜、夜蛾斜纹夜蛾效果不错。
33、水合霉素+恶霉灵/甲硫·恶霉灵,淋根防治根部病害。
34、吡唑嘧菌酯·噻呋酰胺,预防柑橘树脂病(沙皮病)持效期长。
35、阿维+哒螨灵/三唑锡+联苯井脂,治疗果树高抗性红白蜘蛛。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敌稗是稻田除草的老品种,但使用技术及注意事项要掌握好!敌稗是稻田除草的老品种,但使用技术及注意事项要掌握好!快讯通百家号众所周知,敌稗(二氯苯丙酰胺)是专杀稗草而不伤害水稻秧苗、防除秧田稗草的有效除草剂。敌稗是一个老的除草剂品种,主要用于水稻田防除稗草和鸭舌草、野慈姑、牛毛草、水蓼、水芹、水马齿苋。近段时间,益阳、常德等稻区,因使用不当,相继发生多起药害事件。敌稗防稗草效果敌稗是选择性很强的触杀性除草剂,对杀伤稻田杂草见效很快,几小时内就可开始看到茎叶枯萎。而且在杀除稗草的剂量下,对水稻几乎无药害,安全性很大。药剂进入稗草体内,破坏其水分平衡,失水加速,引起细胞质壁分离,叶片逐渐干枯而死。水稻对敌稗的耐受力约为稗草的100倍,这是因为水稻植株体内的酰胺水解酶能把敌稗迅速分解成无毒物质。敌稗在南方稻区应用于水稻田除草,以茎叶喷雾法施药,其使用技术为:1、秧田使用,一般稗草2叶至2叶1心期施药,亩用20%敌稗乳油750-1000毫升,对水30-45千克喷雾茎叶。施药前一天晚上排干田水,施药后l~2天后灌水淹没稗心,但不能淹没秧苗,并保水层2天,以后正常管水。2、水直播田使用,以稗草为主田块,在稗草2叶期前,亩用敌稗20%乳油1000毫升,对水30-45千克喷雾茎叶,按秧田方法管水。3、移栽田使用,在插秧或抛秧后,稗草1叶1心至2叶1心期,前天排田水,亩用20%敌稗乳油1000毫升,对水30-45千克喷雾茎叶。2天后灌水淹稗草心,但不能淹没秧苗,并保水层2天,再正常管水。有厂家做过试验,敌稗实际使用可以重复使用,无抗性。间隔时间12小时就可以再次使用。单独使用可以,今天打一次,明天再打一次。从水稻达到2.5叶到水稻孕穗期间均可用药。对水稻品种没有任何选择。不管多大的禾本科稗草,都能解决。变异稗草,青稗,马塘,千金子,碎米知风草,等。注意事项:1、敌稗可与多种除草剂混用,扩大杀草谱,但千万不能与2,4-滴丁酯混用。2、敌稗不能与仲丁威、异丙威、甲萘威、速灭威等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和三唑磷、辛硫磷、毒死蜱、乙酰甲胺磷、丙溴磷、马拉硫磷、水胺硫磷、敌百虫、敌敌畏等有机磷农药混用,以免产生药害。喷敌稗前、后1 0天内也不能喷上述药剂。3、应避免敌稗与液体肥料一起施用。气温高时除草效果好,并可适当降低用药量。杂草叶面潮湿会降低除草效果,要待露水干后再施用。避免丽前施药。最好选晴天施药,但气温不要超过30C。盐碱较重的秧田,由于晒田引起泛盐,也会伤害水稻,可在保浅水或秧根湿润的情况下施药,以免产生药害。一旦发现药害,必须立即采取补救措施,建议亩用安融乐3-6毫升+碧护3-6克+安法戈1-2包兑水15-30千克均匀喷雾。配图摘自191农资人论坛网友“成功捷径”,内容整理自汪建沃老师的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云众地服务宗旨:一个有态度、专注农业种植技术的农业自媒体,帮助农民科普种植技术知识,解决农民种植的难题。若有不足之处,望朋友们发表评论。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快讯通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大海航行有舵手,股海沉浮靠求生!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中国农业部主持召开的全国植保工作会议上
时间: 11:43:44
绪论 课程主要内容 1.农药的基本概念:毒力、药效、毒性、药害 2.农药制剂的主要组成:助剂、剂型、药剂性能、科学施用 3.农药的环境毒理及有害生物的抗药性 4.生物农药等新农药的开发与登记管理 5.农药品种的主要特性及应用 一.植物化学保护与农药的概念(Plant protection with chemicals ) 1.概念与特点:植物化学保护是应用化学农药来防治害虫、病原菌、杂草、害蟎、线虫及鼠 类等有害生物 ,保护农林生产的一门科学。 ? 特点:实用性、发展性、竞争性强、优先性 2.化学防治的利与弊 (1)优越性: 见效快 应用范围广广谱性 经济效益显著 (2) 弊端(3R) :有害生物的再猖獗(Resurgence) 有害生物易产生抗药性(Resistance) 、 、 农药在作物体内的残留(Residuce) 、农药对环境的污染 (3)害物防治策略及化学防治作用 1.古代“修德减灾”的防治策略 2.近代消灭为主的防治策略 “农药万能论”认为用农药和化肥就可以解决一切农业问题,不容忍有害生物存在,企图 彻底消灭有害生物。 3.现代的综合防治策略 1967 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在罗马召开的有害生物综合防治专家会议上,综合各种观 点形成了有害生物综合防治的概念。 1972 年美国正式提出“害物综合治理” IPM (1)从生态学观点出发,全面考虑生态平衡及社会安全、经济利益和防治效果,提出最合 理及有益的治理措施。 (2)不着重害虫消灭,而着重于害虫数量调节,达到不造成经济危害的地步,因此在防治 方法中强调自然调节因素的利用 ,留下一部分害虫有可能对自然平衡反而有利。 (3)各种防治方法的协调但尽可能采用非化学防治法,化学防治法除非达到经济阈值,一 般不用。 1975 年,中国农业部主持召开的全国植保工作会议上,将“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确定为中 国的植物保护方针。 3.农药的概念 用于预防、消灭或控制危害农业、林业的病虫草和其他有害生物及有目的的调节植物、昆虫 生长的化学合成或来源于生物、其他天然物质的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的混合物及其制剂。 农药的范围 预防、消灭或控制危害农业、林业的病虫(包括昆虫、蜱蟎) 、草、鼠、软体动物等 主要生物。 预防、消灭或控制仓储病虫鼠和其他有害生物 调节植物昆虫生长 农业林业产品防腐或保鲜 预防、消灭或控制蚊蝇蜚蠊鼠和其他有害生物 预防、消灭或控制危害河流、堤坝、铁路、机场、建筑物和其他场所的有害生物 二.农药的发展历程&&&&1.经验主义发展时期(天然药物应用阶段) 1883 以前,人们主要根据经验或自身体验来判断,用石灰、雄黄、百部、除虫菊、苦楝天 然杀虫植物的直接利用来防治病虫害。 2.无机农药合成时代() 波尔多液防治葡萄霜霉病是该时期的标志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大量杀虫剂、杀菌剂和除草剂等农药问世 3.现代化学防治技术发展时期 (1)前期阶段(1945--60 年代末期) 按照“稳定杀虫剂、发展杀菌剂、强化除草剂、开发生物制剂”的原则,致力于农药及农药中 间体产品的研究开发和制造销售,发展了一批居国内领先水平的产品。 (2)环境友好阶段(1970S---至今) 昆虫生长发育调节剂和生物农药 植物源杀虫剂:苦楝素、鱼藤酮 微生物源杀虫剂:Bt、阿维菌素等 动物源杀虫剂沙蚕毒素类 杀菌剂:苯并咪唑三唑类、咪唑类等麦角甾醇合成抑制剂 三.农药的发展前景与方向 1.农药品种的研发 (1)杀虫剂 有机磷杀虫剂 敌百虫、敌敌畏、辛硫磷、毒死蜱 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 异丙威、丙硫克百威、丁硫克百威 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 溴氰菊酯、氯氰菊酯、氰戊菊酯 昆虫几丁质合成抑制剂 灭糼脲、噻嗪酮、除虫脲 杂环类杀虫剂 吡虫啉、吡虫清 天然产物源杀虫剂 阿维菌素、B.T.、茴香碱 (2)杀菌剂 对已经商品化的杀菌剂进行结构改造,引入杂环和含氟基团 甲霜灵、恶霉灵、氟酰胺 无杀菌活性的药剂:抑制病菌附着胞黑色素的形成如三环唑 抑制或病菌产生毒素的药剂:阿魏酸 甾醇合成抑制剂:三唑酮、烯唑醇、咪唑霉、抑霉力 3.除草剂 2.4-D、草甘膦、丁草胺、乙草胺、苯磺隆、绿麦隆、阿特拉津 4.农药加工剂型和施药技术方面 剂型:粉剂、可湿性粉剂、粒剂、乳油为主向多剂型如悬浮剂、水剂、烟剂、微乳剂、种衣 剂、烟剂方向发展 施药技术:静电喷雾和定向喷雾 2.国内外农药进展 (1)国外农药发展趋势 世界化学农药市场缓慢下降,转基因作物迅速上升 除草剂比例占据首位,杀虫剂和杀菌剂其次 世界农药地区分布 北美 39.3%,东亚 3.6%(日本最多) ,西欧 20%,拉美 12%(巴西最多) ,东欧 6.2%(俄 罗斯最多)&&&&农药在作物上的应用情况 谷类为主,其次是玉米、水稻、蔬菜、大豆,以大豆用药的增长速度最快。 世界十大农药公司 先正达(西欧) 、孟山都(美国) 、安万特(德国) 、巴斯夫(西欧) 、拜耳(德国) 、陶氏农 科(美国) 、杜邦(美国) 、住友化学(日本) 、马克希母(以色列) 、FMA (美国) (2) 我国农药生产存在差距:产品数量少、品种老化,结构不合理、高效和超高效品种 不多、高毒高残留品种多、加工制剂种类单一;甲胺磷、多菌灵 100 多家生产、施 药器械与施药技术落后。 三.农药的发展前景与方向 1.总目标 “绿色”“环保”“与环境相容(友好)”符合现代农业的持续发展要求。 2. 目标要求 靶标新颖; 选择性高; 有适当持效期; 易降解; 不易产生抗药性; 使 用简便。 3. 研发方向和途径 从天然产物中筛选先导化合 开发新型高效安全化合物 开发新靶标化合物 发展昆虫生长发育调节剂 改造老品种,研制新剂型 基因工程应用 第一章 农药的基本概念 第一节 农药的定义及分类 农药的定义 农药是指用于预防、消灭或者控制为害农业、林业的病、虫、草和其他有害生物以及有目的 地调节、控制、影响植物和有害生物代谢、生长、发育、繁殖过程的化学合成或者来源于生 物、其他天然产物及应用生物技术生产的一种物质或者几种物质的混合物及其制剂。 农药的定义 概念包含三方面内容: 作用;来源;组成 农药的含义及范围具有时代性和地域性 农药的分类 按原料的来源及成分分类 无机农药 有机农药:植物性农药 矿物油农药 微生物农药 化学合成农药 无机农药:石灰 硫酸铜 磷化铝 硫 磺 有机农药--植物性农药: 除虫菊 烟 草 苦皮藤 黄杜鹃 有机农药—微生物农药:苏云金杆菌 化学合成农药、 :杀虫剂 杀菌剂 除草剂&&&&第二节 农药的毒力及药效 农药的毒力和药效是衡量药剂对有害生物毒杀作用大小的两个指标 一、毒力(Toxicity) (1)定义:毒力是指药剂本身对不同生物发生直接作用的性质和程度 (2)毒力的测定 毒力的测定必须在室内相对严格的控制条件下(温度、湿度、光照等)用精确的仪器及熟练 的操作技术使用具有代表性的病虫草(在标准化饲养的条件下饲养的)进行试验,最后得到 的衡量毒力的数据 在相同条件下, 同一种农药对不同生物或不同农药对同一生物的毒杀作用是可以比较的, 即 毒力的大小是可以比较的。 (3)毒力的表示方法 ① 致死中量(LD50) (Median Lethal Dose) 指在一定条件下杀死供试生物群体中一半数量生物的药剂剂量。 致死中浓度(LC50)击倒中时(KT50) ② 抑制中量(ED50) 抑制中浓度(EC50) ③ 相对毒力指数 T=B/A ×100 (B 为标准药剂的致死中量 (或浓度) 为供测药剂的致死中量 A (或浓度) )y=a+bx b 值的含义? 二、农药的药效 (1)定义:药效是药剂本身和其它因素对有害生物综合作用的结果,多数是在田间表现的, 也称田间药效。 (2) 药效表示方法 :因防治对象而异,常以调查防治前后有害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或防&&&&治前后为害情况大小或作物产量来表示。病害严重度: 表示植株或器官的受害面积占的比率。严重度用分级法 表示, 亦即将发病的严重程度由轻到重划分出几个级别, 分别用各级的代表值或百分率表示。防效的计算Henderson-Tilton 公式:&&&&Ta 为处理区防治后存活的个体数量(病情指数、株数) Tb 为处理区防治前存活的个体数量(病情指数、株数) Ca 为对照区防治后存活的个体数量(病情指数、株数) Cb 为对照区防治前存活的个体数量(病情指数、株数) (3)影响药效的因素负温度系数农药: 第三节 农药对农作物的影响 1.对作物产生药害 2. 刺激作物生长 二、农药的药害 1、概念:指对因为使用不当或农药理化性质的原因引起施药后作物产生不良反应的 现象。 2、分类 按药害产生的快慢可分为 急性药害:指在喷药后很快(几小时或几天内)出现药害的现 象。如表现为药 斑,叶片焦枯、变色,根系发育不良,落叶、落花、落果 慢性药害:喷药后缓慢出现药害的现象。表现为植株生长受到抵制,生长缓慢, 植株矮小,开花结果延迟,落花落果增多。 (3)诱发药害的因素 (3)诱发药害的因素 农药:剂型、质量、理化性质、混用等 植物:种类、品系、形态、发育阶段等 环境:气象(温度、湿度、光照、风) 土壤(性质、湿度、pH 值、微生物) 施药:药械、方法、间隔、浓度、习惯等 药害产生的原因: 1、药剂方面:无机农药易产生药害,有机合成农药药害小;同类药剂中,水溶性越 大,发生药害的可能性越大;悬浮性差,易产生药害;含有杂质易产生药害;药剂 颗粒大、搅拌不均匀易产生药害。 2、植物方面:不同作物,同一作物的不同品种或不同生育时期对农药的反应也有差 异;植物的形态结构与抗药性也有关系。 3、 环境条件: 高温、 阳光充足易产生药害, 雨天和湿度大的情况下也容易产生药害。 4、用药方法:药剂品种要正确选择。不随意增大药剂浓度,不随意缩短两次施药间 隔时间,要合理的混用药剂。 农药药害的症状:①斑点②穿孔③褪绿④枯萎⑤生长停滞⑥畸形⑦脱落⑧不孕⑨劣果 第四节 农药的毒性 (1)定义: 农药的毒性是指农药对非靶标生物的毒害作用。 (2)农药进入高等动物体内的途径:消化道;皮肤;呼吸道 (3)分类农药的毒性按中毒的性质分为 急性毒性:一次口服、皮肤接触或通过呼吸道吸入一定剂量的农药,在短时间内即出现中毒 症状,甚至相继起死亡的毒性。表现有头晕、恶心、呕吐、抽畜、昏迷甚至死亡。&&&&亚急性毒性:即在较长时间内经常接触、吸入或食物中带有某种农药,最后导致人、畜姓与 急性中毒类似的症状。一般 3-6 个月。 慢性毒性: 农药被人畜长期少量地摄食, 造成体内的积累, 就会引起慢性中毒。 表现为致畸、 致癌、致突变。 1~2 年 有机磷杀虫剂中毒: 喷雾作业时, 易引起急性中毒;急性中毒症状: 异常兴奋、 痉挛、 麻痹、 死亡。解毒剂:阿托品、解磷定(2-PAM)、双复磷等 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中毒: 毒性为低毒或中毒。 误食,是急性中毒的主要原因。 急性中毒症状: 痉挛、唾液分泌过多等。 痉挛症状:巴比妥、苯妥英、氨甲酰甘油愈创木酚醚等。 唾液分泌过多:阿托品。 有机磷杀虫剂残留:根据其特点,用碱水反复洗涤蔬菜水果,能有效减少有机磷杀虫剂的残 留量。 课后思考题 1、从农药定义的发展过程,试谈人们对现代农药的希望和要求。 2、为什么要对农药进行分类? 3、试谈对杀虫剂的毒力、毒性、毒效、药效、防效的区别和联系。 4、试总结在大田情况下,如何从植物症状的特点和规律来判断是药害。 农药应用技术 药害产生的原因 1、药剂方面:无机农药易产生药害,有机合成农药药害小;同类药剂中,水溶性越 大,发生药害的可能性越大;悬浮性差,易产生药害;含有杂质易产生药害;药剂 颗粒大、搅拌不均匀易产生药害。 2、植物方面:不同作物,同一作物的不同品种或不同生育时期对农药的反应也有差 异;植物的形态结构与抗药性也有关系。 3、 环境条件: 高温、 阳光充足易产生药害, 雨天和湿度大的情况下也容易产生药害。 4、用药方法:药剂品种要正确选择。不随意增大药剂浓度,不随意缩短两次施药间 隔时间,要合理的混用药剂。 农药的合理安全使用 1、合理用药提高药效 (1)根据病虫害及寄主特点选择药剂和剂型(2)根据病虫害特点适时用药 (3)正确掌握农药的使用方法和用药量(4)合理轮换使用农药(5)科学复配和混合用药 2、安全用药防止药害和毒害 (1)防止植物产生药害(2)防止农药对有益生物的毒害(3)防止对人畜的毒性 三、农药的使用方法 (1)喷雾 用喷雾机械将药液喷洒到目标物上的方法。具有药效高、飘移性小和黏着性 强等优点。 (2)喷粉法:用喷粉机具将粉剂农药 吹到目标物上的施药方法。具有工效高、不需要水等 优点。但由于发生飘移、有效利用率低,对空气、土壤和水域等环境造成较高的污染。 (3)土壤处理 :将药剂施于地表面再耕翻入土,或用土壤注射器将药液注入植物根部土壤 或播后苗前土壤表面药剂处理防除杂草等均属于土壤处理。 (4)拌种 用一定量的药粉或药液与种子均匀混合的方法称拌种;主要用于防治地下害 虫和种子传播的病虫害。&&&&(5)毒谷、毒饵 :用胃毒剂与麦 、鲜草、瘪谷等害虫或老鼠喜吃的食物混拌制成毒饵, 撒于地面或害鼠通道,防治地面活动的害虫、害鼠。 (6)熏蒸法:将熏蒸剂放置于密闭条件下,得用其挥发性防治害虫的一种方法。 7)熏烟法:将烟剂在密闭的条件下(如大棚)暗火点燃防治病害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经 济、对环境污染小,对作物污染小,近年来被广泛应用。 第二章 农药剂型和使用 一、概念 农药原药:未经加工的农药,固体的原药称为原粉;液体的原药称为原油。 农药加工:在原药中加入适当的辅助剂,制成便于使用的形态,这一过程叫做农药加工。 剂型:具有一定的形态、规格的成分的农药加工形态 制剂(pesticide formulations) :加工后形成有效成分不同、用途不同的多种产品 制剂名称应由有效成分在制剂中的百分含量、有效成分的通用名称和剂型名称三部分组成。 二、 农药剂型加工的意义 (一)赋形 能赋予农药原药以特定的稳定的形态,便于流通和使用,以适应各种应用技术 对农药分散体系的要求。 1.液体:溶液、悬液、乳液;2.固体;烟剂、粉剂、粒剂、大粒剂;3.气体;重蒸剂。4.此外, 还有毒饵、涂膏、粘胶,毒环,毒绳等。 (二)稀释作用 能将高浓度的原药稀释至对有害生物有毒,而对农作物、牲畜、鸟、鱼 类以及自然环境不造成危害的程度。 (三)优化生物活性 能使农药获得特定的物理性能和质量规格。例如粉剂的粒度,可湿性 粉剂的悬乳率,液剂的润湿展着性等指标。这样的农药喷撒到作物靶标上,能够均匀分布, 牢固地粘着并有较高的沉积率,最终表现为好的防治效果。 (四)使原药达到最高的稳定性,以获得良好的“货架寿命” 如杀虫双,若加工成水溶液剂,贮存期间易分解。若加工成粒剂或者可溶性粉剂,原药化学 稳定性则很好。 (五)扩大使用方式和用途 通过加工,能使一种原药加工成多种剂型及制剂,扩大使用方式和用途,方便用户。例 如马拉硫磷,若加工成乳油,可供大田喷雾使用,若加工成超低容量油剂,可供超低容量喷 雾使用,防治暴食性害虫,如蝗虫、草地螟等;若加工或油雾剂,可供油雾施药使用,防治 湿室、粮仓及森林害虫等。 (六)高毒农药低毒化 通过加工,能将高毒农药加工成低毒剂型及其制剂,以提高施药者的安全。如克百威是 高毒、广谱杀虫杀线虫剂,药效高,持效期长,可达 30-40 天。但是,克百威对人、畜毒性 高,大白鼠急性以口毒性 LD50 8-14mg/kg,加工成 3%克百威 GR,大白鼠急性经口 LD50 为 430 mg/kg,兔急性经皮 LD50 为 10200 mg/kg。 (七)控制原药释放速度 加工成缓释剂,可控制有效成分缓慢释放,提高对施药者和的 安全性,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并能控制持效期,减少施药次数,节约用药。 (八)混合制剂具有兼治,延缓抗药性发展,提高安全性的作用 将两种以上作用机制不同的原药加工成一种混合制剂,能兼治多种有害生物;有的 具有增效作用,配合不同农药轮换使用,能够延缓抗药性发展.对于降解慢的农药加工成混 合制剂后,降低残留量,减轻对环境的污染;对于持效期长易对后茬作物产生药害的农药可 减少施药量,提高对后茬作物的安全性。如:绿黄隆与绿麦隆或精恶唑禾草灵混用,不仅可 以减少麦田绿黄隆的施用量,减轻其残留毒性,还可扩大杀草谱,提高总体防效。 三、 药剂的分散体系与分散度概念&&&&(一)农药的分散体系(Dispersing system) 农药的物态可分为气、液、固,各种农药的物态(即制剂)经过使用与自然界中的空气、 水分、土类等分散介质相混合,就可形成各种分散体系 。 由分散相(分散质,被分散的物质)和分散介质(稀释时所采用的物质)所组成的均匀一致 的体系叫分散体系。 分散体系=分散介质(自然界固有)+分散质(药剂) 表 2-1 农药使用中常见的分散体系 分散相 分散介质 气体 液体 固体 烟(气/固)气体(HCN、溴甲烷) 混合气体(仓库熏蒸) 雾(气/液) 液体(乳油、水剂) 雾 (使用时造成的) 喷粉或烟剂 (使用时造成)乳液、溶液(液/液) 吸附粉剂、 浸渍粉剂 (液/固) 悬浮液 (固/液) 混合固体(粉、 粒剂) (固/固)固体(粉剂、粒剂)(二)分散度(dispersity)的概念 分散度是指药剂被分散的程度。 两种表示方法: 1.散质的直径:直径越小,分散度越高。 2.比面:颗粒总体积(V)与颗粒总表面积(S) 比面=S/V 颗粒越小,个数就越多,比表面积就越大,S/V 比值就越大,即分散度就越高。分散度 越高,就意味着雾滴越细,粉粒细度就越细。 提高药剂的分散度的两种手段: 1. 加工手段,在农药加工过程中,将固体药剂粉碎,粉碎越细,分散度越大(原粉) 2. 施药手段: 在农药使用过程中如喷雾器内的气压越大, 喷出的雾滴越细, 分散度就越大。 常用农药剂型中,分散度大小顺序为: 水溶剂 (溶质呈分子或离子态, 直径& 0.001 um ) &胶体剂(胶体颗粒直径为 0.001-0.1μm & 烟剂(直径 0.1-0.2 μm)&乳剂(油珠直径 0.1-10μm)&粉剂或可湿性粉剂(直径 10-74μ m) 四、分散度对药剂应用性能的影响 1、提高药粒或雾滴与生物靶体的撞击机会和撞击频率 2、扩大药剂与生物靶体的覆盖面积和覆盖度 3、影响附着性能 4、影响沉积性能,增加药剂在空气中的漂浮力 5.提高悬浮液的悬浮率及乳液的稳定性 (一) 影响撞击频率 喷洒农药防治植物病虫害, 从农药使用技术角度来说, 决定性的因素是增加农药与生物 靶体的接触机会,即粉粒或雾滴与靶体的撞击频率。 提高撞击频率有两条途径: (1) 提高药剂用量; (2)提高粉粒或雾滴细度。 1.雾滴大小即雾滴粒径,通常用 VMD 和 NMD 表示 体积中值直径(volume median diameter ,VMD)简称体积中径,即在一次喷雾中,将全部 雾滴的体积从小到大顺序累加,当累加值等于全部雾滴体积的一半时(50%) ,所对应的雾 滴直径。 数量中值直径(number median diameter,NMD)简称数量中径,即在一次喷雾中,将全部 雾滴从小到大顺序累加,当累加的雾滴数目为雾滴总数的一半时,所对应的雾滴直径。&&&&当一个雾滴群中的雾滴直径完全相等时,则 NMD/VMD=1,这是最佳雾滴群,实验证明当 比值>0.67 时认为喷雾的雾化性能是良好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6959—86)中,对雾滴粒径的分类规定 表 2-2 雾滴粒径体积中径(μm) 雾的分类 体积中径 气 雾 ≤50 弥 雾 51--100 细 雾 101--400 粗 雾 &400C. M. Himel 和 S.UK 提出了著名的生物最佳粒径理论: 不同生物靶标捕获的雾滴粒径范围不同, 只有在最佳粒径范围内, 靶标捕获的雾滴数量 最多,防治害虫的效果也最好,对于大多数生物靶标,20—50μm 是最佳粒径范围,即生物 最佳粒径理论(biological optimum droplet size ,BODS 理论) 。 表 2-3 生物最佳粒径 生物靶标 飞行昆虫 叶面上的昆虫 植物叶片 BODS(μm) 10-50 30-50 40-1002.雾滴粒径的测量方法 (1)直接测量法 ① 用激光雾滴粒径测定仪直接测定在空间运动中的雾滴直径,并可用计算机立即进行雾滴 尺寸的计算和打印。 ② 沉入法(immersion method) :使雾滴落入盛有两种不同粘度的油(如机油和煤油,下层 为粘度大的机油)的平底玻璃器中,使雾滴在粘度大的油层中保持原形,上层稀粘度油层的 作用是防止雾滴蒸发,即可在显微镜下直接测定雾滴直径。 ③ 雾滴全息摄影法: 把空中的雾滴群摄入全息底片, 能如实记录雾滴群在空中的立体分布 状况。 (2)间接测量法 ① 氧化镁薄膜印迹法: 在距玻璃片下几厘米处,燃烧金属镁带,形成的氧化镁烟粒沉积在玻璃片上,形成氧 化镁薄膜,用来捕获雾滴。当雾滴撞击到薄膜层上时即在膜上留下相应的孔洞,再把玻片放 在显微镜下测量孔洞的直径,便可算出雾滴的直径。孔洞直径略大于雾滴直径,当雾滴直径 在 20-200μm 范围内,其扩散系数为 0.86,当直径为 15-20μm 和 10-15μm 时,其系数分别 为 0.8 和 0.7。 田间不分雾滴大小,均采用 0.86。 不适用于测量直径小于 10μm 和大于 300μm 的雾滴 ② 在玻璃片上涂瓷土或明胶等材料捕集雾滴的测量方法,因扩散系数随粒径和液体种类而 波动,不如氧化镁板法通用。 ③ 用特制的纸卡,如水敏纸、油敏纸、克罗密柯特纸卡(Kvomeket card)等捕集雾滴,再 测量纸上雾滴印迹直径的方法。 (二)影响覆盖密度 低容量和超低容量喷雾所用的喷洒药液浓度很高,而每亩喷洒药液的量很少,施药 后药剂在作物表面上不是以液膜的形式覆盖, 而是以雾滴覆盖, 雾滴与雾滴之间有一定的距 离,这种在单位面积上沉积的雾滴数量,称为雾滴覆盖密度,常以作物表面上每 cm2 覆盖 多少个雾滴来表示。 即分散度越 在单位面积上喷施药液量固定的条件下, 雾粒直径大小与雾滴覆盖密度成反比,&&&&大,雾滴直径越小,雾滴覆盖密度越大,与防治对象接触的机会越多。这是因为球形雾滴的 直径若缩小一半时,1 个大雾滴可分割为 8 个小雾滴,雾滴覆盖密度就增大到 8 倍(V=4π R3/3) 。 在喷洒保护性杀菌剂及用触杀剂防治蚜、螨等活动性差的害虫、触杀型除草剂时, 药剂分散度高,覆盖均匀,才有好的防治效果。 (三)影响附着性能,改变颗粒的运动性能 分散度小,粉粒颗粒大或雾滴直径大,重量大,易从虫体上或农作物上滚落,反之则易于附 着。 在实际喷雾,特别是在喷粉作业时,由于侧向气流的影响,太细小的粒子或雾滴易被侧向 气流(界面层气流)带走,太大的粒子或雾滴易滚落,只有一定大小的颗粒才有足够的动能 克服侧向气流的影响。 (四)影响沉积性能,提高药剂在受药表面的吸附性 分散度大小直接影响粒子运动的特性。 分散度小,则雾滴或粉粒直径大,有较大的动能,能很快沉降到靶标正面上,不易发生 随风飘移及蒸发散失,有利于控制飘失。但撞击到靶标上后的沉积性能较差,易发生弹跳和 滚落流失,造成大量农药损失并污染环境。 分散度大, 则雾滴或粉粒颗粒小, 对靶标的覆盖密度和均匀度均好, 有较好的穿透能力, 能随气流深入株冠层, 沉积在果树或植株深处靶标正面和大雾滴不易沉积的背面; 在靶标上 的附着力强,不会产生流失现象,农药利用率高。但过细的雾滴(小于 100μm 的雾滴)易 蒸发和飘移而造成环境污染。 (五)提高悬浮液的悬浮率及乳液的稳定性 在农药加工中,粒子分散度大小直接影响到水悬液悬浮率的大小。 Stoke 定律: 2 D—d V= ——×—————— g×r2 9 ρ V:沉降速度; D、d:分别为颗粒及水的密度; ρ:水的粘着系数; g:重力加速度常数; r:粒子半径 粒子越小,沉降速度越小,悬浮率就越高。同理,乳液中,油滴越小,越不易油水 分离。 表 2-2 粒子大小与在农作物上沉降、附着、穿透的关系 粒 径 性 质 &0.7mm &0.2mm 60-120μm 120-300μm &44μm 40-2μm &2μm 固 体 微 粒 只有撞击而无沉积与附着 穿透性好,但受重力影响很快落下 有撞击,有沉积,部分粒子在中下部附着,适合防治中、下部害物 有一定穿透性,较好的沉积性和附着性 沉降和沉积差,但附着性极好 良好的穿透性、沉积性和附着性 在大田会飘失,但在室内密闭条件下,叶子背面也能良好附着三、适当控制分散度对农药性能的影响(自学) (一)固体颗粒细到 2um 以下,便成为“烟”,利于防治,但如果再细,便使沉降速度减慢, 且易被上升气流带走,从而造成环境污染。&&&&(二)水悬液中,分散度越大,粒子越细,越易提高悬浮率和展着度,是有利的。 (三)在喷雾、喷粉时,在有侧向气流的影响下,太细的颗粒易被风带走或蒸发,太大则易 滑落,因此具有细度适中的粒子,才有利于沉降、粘附。 五、分散度和药效的关系 (一)分散度和药效有密切关系,一般情况下,随着分散度提高,药效也随之提高。 (二)分散度对药效的影响是复杂的,要根据防治对象、保护对象、气候因子和农药特性等 综合分析,就分散度的规律进行综合考虑,既不能认为越大越好,也不能认为越小越好。 总之,分散度提高,一般说可以提高防治效果,但从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经济学的观点来 看,提高分散度, 就增加了药剂的漂移性, 造成环境污染, 增加农药的残留毒性,杀伤天敌, 破坏生态平衡,造成浪费。当前农药使用的趋势就是适当控制农药的分散度,减少药剂使用 次数和用药量,使药剂的有效成份缓慢从制剂中释放出来,增加农药使用的目标性,避免漂 移,减少污染和残留毒性。使用农药的目的不是把害虫全都杀死,而是调节控制害虫,保护 天敌,因而要树立环境、生态、经济学的观念 农药辅助剂( 第二节 农药辅助剂(adjuvants) 农药助剂(supplementory agent) :凡与农药原药混用或通过加工过程与原药混合能改善制剂 的理化性质,提高药效及便于使用的物质。 一般来讲,农药助剂本身没有生物活性,但对助剂选用得当与否,对农药制剂的性能有 极大影响。例如:含 10%敌稗及 30%柴油的混合乳油,与不含柴油的 20%敌稗乳油具有相 似的杀草效果,而敌稗用量却相差一倍;使用波尔多液时,若在其中加 0.2-0.3%骨胶,可抗 雨水冲洗,提高防病效果和延长残效期。 农药助剂的合理使用,往往还能提高药剂对植物的安全性及降低对人、畜的毒性。 一、农药助剂种类 (一)填料(Diluent) 作用: 用来稀释农药原药改善物理状态, 使原药便于机械粉碎, 增加原药的分散性。 加工粉剂、可湿性粉剂、颗粒剂 粘土、陶土、高岭土、硅藻土、叶蜡石、滑石粉等, (二)湿展剂(Wetting and spreading agent) 作用:可以降低水的表面张力,使水易于在固体表面湿润与展布 加工可湿性粉剂 茶枯、纸浆废液、洗衣粉、拉开粉等。 (三) 乳化剂(Emulsifier) 乳化作用:能使原来不相容的两相液体(如油和水)中的一相以极小的液球稳定分 散在另一相液体中,形成不透明或半透明乳浊液, 加工乳油,土耳其红油、双甘油月桂酸钠、蓖麻油聚氧乙基醚、烷基苯基聚乙基醚 等。 (四)溶剂(Solvents) 溶解农药原药 加工乳油,苯、甲苯、二甲苯等, 水剂,则溶剂是水、乙醇或甲醇 要求:毒性低;不易燃;成本低;来源广 (五)分散剂(Dispersing agent) 能提高和改善药剂分散性能的农药助剂。 1、农药原药的分散剂,主要是一些具有高粘度( 厘泊)的物质,如废糖 蜜浓缩物、纸浆废液浓缩物等,用于加工浓乳剂、悬浮剂、干悬浮剂等剂型。&&&&2、防止粉粒絮结的分散剂(农药粉剂的分散剂) ,能防止粉粒絮结和结块,维持喷洒 药粉很好分散的助剂,如硅藻土、二氧化硅、多种表面活性剂等,主要作为农药粉剂和可湿 性粉剂、悬浮剂、干悬浮剂、水分散性粒剂等剂型的助剂。 (六)粘着剂(Adhering agent,stickers) 能增强农药对固体表面粘着性能的助剂,药剂粘着性提高耐雨水冲洗,提高残效期。如在 粉剂中加入适量粘度较大的矿物油;在液剂农药中加入适量的淀粉糊、明胶等。 (七)稳定剂(Stabiling agent,stabilizers) 能防止农药在贮存过程中有效成份分解或物理性能变坏 1、有效成份稳定剂,又称 抗分解剂或防解剂,包括抗氧化剂、抗光解剂、减活性剂等。如某些偶氮化合物可作为菊酯 类农药的抗光解剂;某些醇类、环氧化合物、酸酐类等可作为有机磷、氨基甲酸酯、菊酯类 农药的抗氧化剂等。 2、制剂性能稳定剂,其功能是防止农药制剂物理性质变劣,主要有防止粉剂絮结和悬浮剂、 可湿性粉剂悬浮率降低的抗凝剂,如烷基苯磺酸钠、聚氧乙烯醚等。 (八) 增效剂(Synergist) 本身基本没有杀虫、杀菌作用,但能使原药提高杀虫、杀菌 效力的助剂,如增效醚(TTP) 、增效磷(SV1) 、增效酯、增效胺等。正确使用增效 剂,可以降低农药的用量,缓解有害生物的抗药性并可减轻农药对环境的毒性压力。 (九) 发泡剂(Foaming agent) 药液中加入少量发泡剂,如聚烷基醚,通过特殊喷雾装 置,药液混以空气呈泡沫状被喷出,较一般喷雾的逸失少,同时在植物上面留有痕 迹,便于检查喷药质量。 二、表面活性剂(Surface active agent)种类及应用原理 乳化剂和湿展剂在水中均有表面活性作用,所以统称为表面活性剂。 (一)表面活性剂种类 按其性质来源,表面活性剂可分为阴离子型、阳离子型、非离子 型、混合型及天然物表面活性剂。 ⑴ 含有大量皂素的植物;⑵ 亚硫酸纸浆废液;⑶ 动物废料的水解物 (二)表面活性剂分子结构特点 1、 分子结构的“两亲性”: 表面活性剂分子一端是非极性基,具亲脂性,另一端是极性基,具亲水性,即分子结构 上具有“两亲性”,使表面活性剂分子在液面上作定向排列。 肥皂分子结构为:R12COONa(K) R12 在空气中,COO-在水中,分子在液面上作单分子层的定向排列。 2、两亲性的适当平衡: 具有两亲性的物质是否都是表面活性剂则不一定,例如:CH3COONa 分子具有两亲性, 但 CH3-亲脂性(拒水性)太弱,而极性基(COO-)亲水性太强,即头大尾小,整个分子被 拉入水中,无法在液面上作定向排列,而(R-COO)2Ca 则相反,极性基亲水性很弱,而非 极性基的拒水性又太强,整个分子浮在液面上也不能作定向排列。 表面活性剂不但要在分子结构上具有两亲性, 而且应有一个适当的亲水亲油平衡。 表面活性 剂的亲油、亲水性的强弱通常用亲油亲水平衡值(Hydrophile-Lipophile Balance,HLB 值,也 称亲水性值),HLB 值越大,水溶性越强;HLB 值越小,油溶性越强。 表面活性剂降低液体表面张力的原理 表面张力(Surface tension) :液体表面分子的向心收缩力,表面张力可使液滴的表面积收缩 到最小程度,即表面张力越大,液体形成的液滴就越少,喷雾时形成的雾滴越大,喷雾就越 不均匀。 表面张力的来源: 处在液体内部分子从各方面受到相邻分子的吸引力而互成平衡, 作用某分 子的合力为零。 所以液体内部均可任意移动。 而液体表面的某分子的吸引力是指向液体内部,&&&&并与液面垂直,指向液体内部的即为表面张力。 为什么要降低表面张力? (1)从流体物理学上分析 农药在喷雾中要提高分散度, 分散度的提高就是要把液体内部的分子移到表层以形成新的表 面,即把液体农药形成细小的液珠,这就必须克服指向液体内部的吸引力而做功,消耗的功 则转变成表面分子多余的自由能而贮藏在表面,这种分子表面多余的自由能称表面能 (surface energy) 因此,液体形成的表面积越多,表面分子数就越多,消耗的功越多,表面能则越大。 δ表示单位面积所做的功(即表面张力,尔格/cm2) ; S 表示增加的表面积(cm2) ; E 表示自由能,E=δ*S 即表面张力与表面积的乘积为自由能。 (2)热力学上的自然变化法则:表面张力越大越不稳定,必须向表面能小的稳定状态而自动转 变,这种转变就意味着表面积降低,表面分子数减少,小液珠合并成大液珠。 如何才能降低表面能,使形成小液珠稳定呢? (1)物理方法:加大喷雾的内空气压对液体做功,可喷出较细的液珠,但从上述分析中可 知,此法形成的液珠不稳定,不可取。 (2)化学方法:从 E=δ*S 公式上分析可知:要使表面能降低,也必须降低δ和表面积 S, 即只有δ、S 的值小,才能得到较小的 E 值,但 S 降低,总表面积降低,就意味着颗粒或雾 滴增大,防治效果差,这根本不符合农药的使用原则。因此只有在δ寻找解决途径。如果降 低δ,也能达到降低表面能的效果,而又使表面积不改变,岂不两全其美。 因为农药的原药是有机物质, 当加入水 而降低表面张力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加入表面活性剂, 中后, 与水不能互溶, 而是呈小油珠漂浮在水面上, 因表面活性剂是带有两性基团的有机物, 进入液体药液中,非极性基与小药珠结合,极性基与水结合,在小油、液珠表面形成厚厚的 吸附层,在小液珠与小液珠之间起阻隔作用,抵消表面能,小雾滴再发生碰撞也不会合并, 田间可得到均匀而稳定的小雾滴,提高防效。 (三)表面活性种类: 1、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1)阴离子型:在水中产生阴离子,与水中阳离子结合, (2)阳离子型:在水中产生阳离子,与水中阴离子结合,因价格贵,使用的较少。 阴离子型主要有以下几类: (1)羧酸盐类(即碱金属皂类) :通式:R-COONa(K) , 生产方法:动物油+NaOH(KOH)皂化而成,如钠肥皂,在原药制剂 中可加入 0.1-0.2%。 优点:增加药效。 缺点:不抗硬水,分子中的 K、Na 可与硬水中的 Ca、Mg 离子发生交换(2)松脂皂:环烃 类脂肪酸钠盐。 生产: 松香在碱性中熬制而成, 碱性较强, 不能与原药混用, 可在果园中防越冬害虫时使用, 如介壳虫。 优点:碱性可溶解介壳虫体壁上的蜡质;在液态农药上作湿展剂使用,用量 0.1-0.3%;配 制矿物乳油中作乳化剂。 缺点:耗碱量大,不抗硬水。 (3)硫酸化脂肪酸类:通式:R-OSO3Na,如硫酸化蓖麻子油(土耳其红油) 。生产:蓖 麻油+浓硫酸在 20℃下反应,脱水,最后用 Na 中和 PH(PH=4.5-6.0 为宜) 。 优点:pH 可根据需要调节;抗硬水能力强;可作乳化剂使用。 (4)磺酸盐类:通式:R-SO3Na(Ca) 主要有两类:①拉开粉&&&&国外常用的乳化剂,国内属于仿造。优点:能溶于水,对酸、碱、硬水均稳定,展着性强, 也可作湿展剂使用,用量:0.1-0.2%。 缺点:不抗硬水,分子中的 K、Na 可与硬水中的 Ca、Mg 离子发生交换。 ②十二烷基苯磺酸钙(钠) 可作乳化剂作用,pH 为中性,不仅有良好的表面活性,且还有杀螨作用;脂溶性和水溶 性都强,不能单独作乳化剂使用,主要与非离子乳化剂混合使用。 2、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在水中不产生离子,极性基为聚氧乙基【RO(CH2CH2O)nH】 。 生产方法:环氧乙烷+高级醇(烷基酚,脂肪酸)加成反应而成 环氧乙烷+烷基酚:R-O(CH2CH2O)nH 称聚氧乙基烷基醚 环氧乙烷+脂肪酸:RCOO(CH2CH2O)nH 称聚氧乙基脂肪酸酯 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在水中不产生离子,那么它进入水中,是如何表现亲水作用的? 在无水状态下,分子呈锯齿型,在水溶液中,分子呈曲折型:曲折型的分子使亲水性较强的 醚键朝外,疏水的乙烯基朝内,水分子可通过氢键与聚氧乙基的醚基相联结,因氧的电负性 很大,可以吸收水中的氢离子形成氢键,虽然氢键很弱,但许多氢键连成一束,亲水性就增 强了。 优点:①pH 为中性,可与任何酸碱性农药混用;②水中不产生离子,无离子交换作用,抗 硬水能力更强;③有良好的乳化、湿展和分散性能。可用于各种农药乳油的加工。 3、混合性表面活性剂:生产上常用的是阴离子+非离子型混合。阴离子主要是十二烷基苯 磺酸钙。 单一的乳化剂在配制乳油时,对农药的原药和有机溶剂有适应性的选择,即乳化剂的有机性和 无机性与农药的有机性和无机性的相称。 生产实际中,有机合成的农药水溶性弱,有机性强,或者是水溶性强有机性弱,但农药使用 上要求有机性强,水溶性也要强。但合成的农药根本达不到这个要求,只能用乳化剂进行调 整。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特点是:水溶性强,有机性弱; 十二烷基苯磺酸钙的特点是:水溶性弱,有机性强。 4、天然表面活性剂: (1)含有大量皂素的化合物:皂素化合物经水解可得到糖苷和糖类衍生物,可作为湿展剂 使用,用来加工固体农药 WP。北方的皂角含皂素 10%,南方的茶枯(油茶树果实炸油后的 残渣)含皂素 13%,无患子果,含皂素 24.4%。 (2)纸浆废液:造纸工业的废液,含有大量木质素类的衍生物(木质素磺酸钙,五碳糖和 六碳糖) ,可加工 WP 作湿展剂使用,加工矿物乳油作分散剂使用。 (3)动物废料的水解物:屠宰厂遗弃的皮、毛、骨、角等动物的废弃物,经加热后的胶状 液体,易溶于水,碱性强,硬水中稳定。 天然表面活性剂,除具有表面活性剂作用外,还有粘着作用,可造成幼小虫体气孔堵塞,窒 息死亡。 (二 )表面活性剂在农药施用和农药加工中的应用 1、提高液体在固体表面的湿展性 当一个滴珠在固体表面静止时其湿展情况: 在液体和固体接触处作一切线,由切线和固体表面所形成的角度称为接触角(∠θ) ,有 三种情况: (1)∠θ& 90° 液滴不能在固体表面湿润,如果固体表面稍加倾斜,液滴必滚落。 (2) ∠θ = 90 °液体仅能湿润固体表面,但不能展布。&&&&(3) ∠θ & 90 °液体不仅能湿润固体表面,并且能展布到较大面积上。 表面活性剂为什么能提高液体对固体的湿展性能呢? 一个液珠在固体表面静止时,如不考虑其本身的重力,则主要受到三个力的作用: r1:气-液界面张力,即液体的表面张力,它总是力图缩小液体表面,沿切线方向移动,向 心收缩,在水平方面上的分力为 r1·cosθ,方向向右。 r2:气-固界面张力,也力图缩小自己的界面,但固体难以收缩,于是力图吸附液体来覆盖 以达到减少表面的目的,r2 使 P 点向左移动。 r3:固-液界面的张力,已被覆盖的固体吸住液体,不让暴露自身的表面,r3 使 P 点向右移 动。当静止时,r2= r3+r1·cosθ。 r2-r3 即, cosθ=----------由于θ要小,cosθ值就要大。 r1 A.在 r1、r2、r3 中,增大 r2 不可能,因固体已经确定; B.降低 r1 和 r3 都可使θ值变小, 表面活性剂因为降低 r1,所以可以减小θ。 C.r3 的大小取决于固体和表面活性剂的亲合力,一般说,极性物质和极性物质亲合,非极性 物质和非极性物质亲合,二者亲和力大,r3 就小,反之就大。 如果液体能溶解一部分固体,则 r3 理论上为零。 2、形成稳定的乳状液 (1)W/O:油包水型,水是分散相,油是连续相,如石油、原油。 (2)O/W:即水包油型,油是分散相,水是连续相,农药中的乳状液全是 O/W 型。 把溶有农药的苯倒入水中,经激烈振荡,则形成乳状液,即“油”(苯)以微小的液球分 散在水中,但经过很短的时间,油、水就慢慢分层。 分层的原因是苯以极小的液球分散在水中,其表面积大增,表面自由能也大增(E=δ× S) 。根据热力学定律,液球碰撞时必然会合并以减少表面积,降低自由能,使体系稳定, 因此,分层是自发现象。 如果在苯中加入一定乳化剂 (也是表面活性剂) 则苯就可以分散在水中形成稳定的乳状液, , 长期不会分层,其主要原因是: (1)溶有乳化剂的苯倒入水中,乳化剂分子就被水分子从苯中拉出来,整齐地排列在油 水界面(此为苯-水界面) ,乳化剂的极性基伸入水中,而非极性基伸入苯中,这样整齐排列 的结果,减少了油—水界面张力,从而降低了界面自由能,因而使体系趋于稳定。 (2)乳化剂分子在界面作定向排列,在油-水之间就形成了一个膜,将油、水隔开,使之 不能直接相碰, 避免了分散相液珠的合并。 膜的机械强度在乳状液的稳定方面起了主要作用, 而膜的机械强度则取决于乳化剂本身的分子结构。 一般来说,乳化剂的非极性基如果是直链(定向排列紧密) ,则较稳定,如果带有交链, 则形成的乳状液就不太稳定(分子间空隙大) 。 3.提高农药的分散度 表面活性剂应用原理研究: 近期在国外有新进展, 通过表面活性剂对除草剂活性作用的探索, 证明表面活性剂并非单纯地降低表面张力, 而且适当使用表面活性剂, 对药剂还有以下影响: (1)促进药剂对植物的渗透作用:因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可以诱发细胞渗透性能改变,促进 除草剂渗入植物体内,但增加了药害。 (2)对药剂具有增溶作用:阴离子和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均可使除草剂在水中的溶解度提 高达 8-9 倍,提高药剂的水溶有性,有助于植物体吸收和输导。 第三节 主要农药剂型 现已开发出 60 多种农药剂型,常用的有 20 多种,通常以分散体系来命名,每种剂型有通用&&&&代码如 EP,EC 等。国际农药工业会(GIFAP)1989 年出版的农药剂型代码第三版共规定了 71 种。 一、 农药剂型的命名 早期依据加工剂型形态命名,如粉剂、水剂等剂型。 随着剂型种类增加,除依据加工剂型形态和使用形态命名外,还应依据其分散胶体 体系命名。 粒剂(GR) ,加工剂型形态和使用形态均是粒状固体,但由于粒径范围不同,现在 又分成细粒剂、微粒剂、颗粒剂、大粒剂。 可湿性粉剂和干悬浮剂,加工剂型形态均为粉状固体,使用形态均匀悬浮液,由于 两种悬浮液粒径不同(分别为 5-44μm,1-3μm) ,药效也不同,因此分别称之为可 湿性粉剂和干悬浮剂。 二、 国外农药剂型加工发展的趋势: 剂型与制剂多样化,以适应化学防治的需要 与使用者和环境相容性的农药剂型受到重视 与使用者和环境相容性的农药剂型就是对使用者毒性低、无潜在毒性,在环境中易降解, 残留毒性低的农药剂型。或者概括为高效、安全、低污染农药剂型。 剂型加工精细化 混合制剂与混用迅猛发展 改造老剂型使之成为新剂型 结合使用技术开发新剂型 WP 悬浮剂、水分散颗粒剂
年英国、法国、美国的主要剂型(%) 剂型 可湿性粉剂 乳 油 悬 浮 剂 可溶性液剂 水分散粒剂 其 它 缩写符号 WP EC SC SL WG 美国 15 21 23 17 4 20 英国 14 29 9 16 11 21 法国 26 23 21 13 6 11三、我国农药剂型加工业存在的问题 剂型与制剂品种还比较少,还不能适应农业化学防治发展的需要。 农药剂型结构不合理 农药助剂种类及品种少 剂型加工工艺总体水平还比较落后 中国的农药制剂的技术标准偏低 可湿性粉剂 美国 悬浮率≥80% 平均粒径 3-5μm 可湿性粉剂 日本 悬浮率≥75% 平均粒径 5-7μm 可湿性粉剂 中国 悬浮率≥34%(HGZ-72-61) ≥60%(ZBG25007-89)平均粒径 3-5μm 包装 四、 农药剂型的分类 1.一般采用按农药剂型物态和施用方法两种方法分类 按农药剂型物态分类,可分为固态、半固态、液体。 固态如粉剂、粗粉剂、粒剂、细粒剂、大粒剂、拌种剂、毒饵,大多数物理型缓释剂和化学&&&&缓释剂、可湿性粉剂、干悬乳剂、微囊粉,烟剂等。 半固态:烟剂、药膏、药涂料、悬浮剂、油悬剂等。 液态:乳油、油剂、水溶液(水剂) ,浓乳剂、超低容量油剂、 (压缩气体) 、气雾剂等。 2.按施用方法分类,可分为直接施用、对水稀释后施用和特殊用法, (或者分为供加水稀释 作用的浓缩剂型;供加有机溶剂稀释使用的浓缩剂型;供直接使用的剂型;种子处理剂型; 特殊用途的剂型) 。 直接施用:粉剂、拌种剂、种衣剂、大粒剂、糊剂、超低容量油剂、油剂、静电喷 布剂等。 稀释后施用如可湿性粉剂、可溶性粉剂、干悬乳剂、悬乳剂、油悬剂、乳油、油剂 (加油) 、水剂等。 特殊施用:烟剂、蚊香、熏蒸性片剂、气雾剂、热雾剂、压缩气体等。 五、主要剂型 (一) 粉剂(Dustable Powder , DP,Dusts) 1、组成 粉剂是由农药原药 + 填料 (机械 粉碎)粉状机械混合物,为自由流动粉状制剂,适用 于喷粉。粉剂一般含有 0.5%-10%的有效成份。 粉剂不易被水所湿润,不能分散和悬乳在水中,故不加水喷雾使用。低浓度粉剂供喷粉 使用,高浓度粉剂供拌种、制毒饵、毒谷和土壤处理用。 2、粉剂分类及加工方法 粉剂按加工及配料方式不同可分为三类: (1)混粉法(直接粉碎法) :将固态农药原药和适当的填料按确定的配方,分别进行粗粉 碎、细粉碎,再混合均匀后,形成产品。 (2)国外粉剂加工多用母粉法,即先制成高浓度母粉,运到用药地区再分一定细度粉状 填料混合,分成低浓度粉剂。 其优点是能保证药粒的细度,减轻粉剂运输,高深度母粉分解,失效慢、耐贮藏。 (3)浸渗粉剂(浸渍粉剂或孕粉) :把药物有效成份吸渗在填料表面上的粉剂,即将原药 溶于溶剂中,与一定细度填料粉拌匀(喷雾),待有机溶剂挥发后及成浸渗粉剂,此法有效成 份在粉粒上分布均匀,药效好,但成本高。 3、粉剂细度的表示和测定方法: 粉粒细度通常以能否通过某号筛目来表示。如 200 号筛目,每英寸有 200 条筛丝(1 英 寸=2.54cm) ,筛孔直径 74μm,每平方英寸有 40000 个筛孔。 目前人工能制造的最细筛网为 400 号,其筛孔内径为 37μm,直径小于 37μm 的粉粒称 为“超筛目细度粉粒”。习惯上,把能通过 325 号筛目(筛孔内径为 44μm)的粉粒,即称为 超筛目细度粉粒。 粉剂的最有效部分是超筛目部分, 直径大于 37μm 的粉粒药剂所起的毒力作用是不大的。 超筛目细度粉粒的测量方法很多,常用的是在显微镜下测量,可用其粉粒的长、宽、厚的平 均长度来表示。 4、粉剂的质量要求: 我国:粉粒细度 95%通过 200 号筛目(筛孔内径 74μm) ,粉粒平均直径为 30μm,水分含 量小于 1.5%,PH 值为 5—9。 日本:粉粒细度 98%通过 300 号筛目(筛孔内径 46μm) ,粉粒平均直径为 10—15μm,水 分含量小于 1%;PH 值为 6—8。 美国:粉粒细度 98%通过 325 号筛目(筛孔内径 44μm) ,粉粒平均直径为 5—12μm,水 分含量小于 2%;PH 值为 6—8。&&&&主要差距:粉粒细度不够。 原因:我国主要用耗电小的雷蒙机(摆式磨粉机、悬辊式磨粉机) ,产品细度一般在 120—325 目,适用于生产低浓度粉剂,产量大。发达国家用耗电量很大的气流粉碎机,利 用高速气流的能量加速被粉碎的粒子飞行速度, 由于粒子间的高速冲击磨擦以及气流分子的 剪切作用而将粒子粉碎至 um 极,加工高浓度母粉。 粉粒的细度与药效有密切关系。药粒直径在 5—10um 时,对昆虫的附着力较好;药粒直径 若小于 2um,由于本身的团聚作用,附着力反而差;药粒直径大于 15um,防治效果就比较 差了。所以国外把粉剂细度限制在 5—15um 是有道理的。我国有些粉剂由于细度较粗,在 使用中须加大用药量,以至造成很大浪费。 5、影响粉剂药效的因素: (1) 粉剂中药粒的细度和分散度: A、药粒细度:杀虫剂或杀菌剂的粉剂在使用时无论喷粉或泼浇,粉剂的粒子大小和分布 对其效果均有极显著的影响, 在加工时要求粉剂平均粒径小到足以使有效成分均匀分散并易 附着在所防治的对象上。 在一定粒径范围之内,原药粉碎得愈细,生物活性愈高。最有效粒度范围是超筛目细度, 即小于 44um 或 20um。 因为触杀性杀虫剂的粉粒愈小, 则每单位重量的药剂与虫体接触面积愈大, 则触杀效果愈强。 如:不同粒径的六六六粉剂对粘虫 2—3 龄幼虫的毒效差异甚大,药粒直径小于 10um 的毒 力最大,其毒效比直径 30—40um 的药粒约大一倍。 在胃毒剂中,药粒愈小愈易为害虫所吞食,食后亦较易于被溶解而中毒。果树食心虫及 卷叶虫等一龄幼虫的口径仅为 20—25um,如果药粒直径大于害虫口径,则不能被吞食。 作为杀菌剂使用的硫磺粉早经证明; 粉粒愈细药效愈高, 硫磺胶悬剂的杀菌效力远比一 般硫磺粉高,这已为人们所熟知 因此,一方面要求药粒尽可能细,但另一方面,由于药粒过细,有效成份挥发加速,使药剂 的持效期大为缩短, 喷粉时容易飘移和容易从防治的面积上被风吹走而污染环境, 反而会降 低药效。 所以,在确定粉剂的细度时,要根据原药的特性,权衡各方面的利弊,选择合适的粒径, 以便充分发挥药效。此外还必须要考虑到各个国家的加工设备和施药机械的水平。 B、分散度: 由于加工方法的不同,原药在粉剂中的分布状态也不同。 浸渗法加工的粉剂,原药可渗入粉粒内部或包在粉粒上,粉粒皆为药粒,原药在粉剂中 的分散度高。 母粉法加工的粉剂系原药药粒与填料粉粒的机械混合物,若原药与填料的比重或粒度差 异甚大,往往造成原药在粉剂中的分散度不高和分散不均。 直接粉碎法加工的混粉剂,往往填料易被粉碎,而原药不易被粉碎,也可造成分散度不 高。 一般来讲,同样药粒细度时,原药在粉剂中的分散度是:浸渗粉剂&混粉剂&母粉剂。 (2) 填料的种类和物理化学性质: 在粉剂加工中, 常加一些填料帮助药物分散。 填料本身不和药剂起作用而只起稀释作用, 称“惰性粉”。合理选用填料,将会对改善药剂的物理性状起很大作用。 A、 填料的种类及成份: 植物性填料:利用植物体加工粉碎而成,如:木粉、胡桃皮粉、花生壳粉等。 优点:吸收毒剂能动强,惰性强,分散性好。 缺点:比重小,喷布时受气流影响大,沉积性差,因此很少做为粉剂农药的填料。&&&&矿物性填料: 硅酸盐类矿土及氧化物类矿土。 国内常用的主要有粘土类、高岭土类、滑石粉类,成 份复杂,其主要成份是 SiO2(40—60%) ,其次 Al2O3(10—20%) ,氧化物矿土填料中常用 的是硅藻土,由多孔的 SiO2 微粒组成(SiO2 含量 80%以上) ,对原药、原油吸附能力强, 毒剂可浸入粉粒内部。 B、 填料的理化性质对粉剂性能影响。 (ⅰ)填料硬度和比重: 细微且坚硬的填料粉附着于虫体时,由于昆虫活动擦破体壁或关节蜡质层,蒸发失水, 从而提高杀虫效果。 用飞机喷撒粉剂,要求比重大些,以便提高沉积性;地面喷撒,要求填料的比重小些。 本对粉剂容积比重要求:空中使用的为 0.45—0.65;地面使用的为 0.4—0.6。 (ⅱ)填料的吸附及流动性能: 填料的吸附性能和流动性能依种类而异。 多种粘土和硅藻土都富于吸附性, 而滑石粉吸 附性则极差。 流动性是指喷粉时粉剂是否易被喷出和喷出的粉剂是否易絮结, 不同填料其粉剂流动性 顺序为:滑石粉 & 粘土粉 & 消石灰粉 & 碳酸钙粉。 (ⅲ)填料的酸碱度和化学成份: 大多数有机农药在碱性填料中易分解失效。 填料中的 Fe2O3 和 Al2O3 会使多种农药分 解。如三价的铁对 DDT 有催化脱氯化氢作用,可促进分解。 有机磷在贮存期分解最为严重,敌百虫、乐果等低浓度粉剂贮藏一年,分解率一般为 30—40%,有的高达 70—80%。 据分析,粉剂有效成份分解率与填料的性质有关,填料的吸水率、总碱量、表面酸度、 Fe2O3 和 Al2O3 含量等愈高,分解率愈高,填料的结构呈多孔性,吸水率愈大,则分解率 愈大。 当前克服有机磷粉剂分解的途径有: 用有机酸中和填料的表面碱性;磷酸、三苯酯、烷基磺酸中和填料表面负电荷而消除活 性;醇类可先于原药而被氧化,减少了填料对原药的氧化作用;多元醇含有未共用电子对的 氧,可夺取填料表面 H+而降低了表面的酸度等等。 6、粉剂的新进展 (1) DL 粉剂(Driftless) : 即所谓飘移飞散少的粉剂,细度 95%通过 320 目筛,平均粒径 20—25μm,通过加用 粘着剂、抗飘移剂、稳定剂,研制成 DL 粉剂(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飘移损失而已) 。 优点:A、克服普通粉剂易飘移而污染环境,细粉附着和吸入而引起施药者中毒之缺点。 B、 能穿透密集的枝叶, 防治植株下部和水面的害虫。 所以, 在日本这种粉剂发展很快, 1980 年的生产量占粉剂总产量的 15%左右。 2)FD 粉剂(Flo—Dust,微粉剂) : 是在吸油率高的矿物微粉和粘土微粉所组成的填料中加入原药(其量约为普通粉剂的 10 倍) ,混合后,再经气流粉碎到 5μm 下的一种粉剂,粉粒细度 100%通过 320 目筛(普 通粉剂 98%通过 320 目筛,平均 10—12μm) ,粒径小于 5μm。 特点: (1)撒布时粒子不凝集,以单一颗粒在空中浮游、扩散,然后均匀地附着干植株 各个部位,防效好; (2)使用时不需加热(熏蒸剂、烟剂等) ,因此受热易分解的农药如有 机磷农药可加工成这种制剂; (3) 可用常用的背负式动力喷粉机从大棚窗口或门口向大棚内 喷粉,具有施药简单,时间短(10000m2 用 300—500g 药剂,3—5min 之内可完成操作) , 确保使用者安全等优点。&&&&因此,在温室内病虫害防治较普遍。日本目前已登记注册的有七种农药、十六个商品。 我国目前只有一种规格的粉剂,其细度要求 95%或 98%通过 200 目筛, (1998 出版《农药剂 型加工技术》一书) 。 7、粉剂使用特点: (1) 粉剂不被水湿润,也不分散或悬乳在中,故不能加水作喷雾使用; (2) 粉剂使用方便,适于干旱缺水地区使用; (3) 成本低、价格便宜,但附着性差,其残效期比可湿性粉剂、乳油等短,而且易污染 环境。 (4) 粉剂因粉粒细小, 易附着在虫体或植株上, 而且分散均匀, 易被害虫取食。 防效好。 8、使用方法: (1) 低浓度粉剂可直接喷粉; (2) 高浓度粉剂供拌种,制作毒饵,土壤处理用。 由于粉剂具有使用简便、工效高,不受水源限制,特别是防治暴发性害虫如蝗虫、棉铃 虫仍发挥重要作用,因此今后仍是农药制剂中重要剂型之一。但向高浓度粉剂、混合制剂方 向发展。 (二)可湿性粉剂(Wettable Powders , WP) 1、组成: 可湿性粉剂(WP) :是农药原药+填料+湿润剂 (机械粉碎)粉状机械混合物,为粉状 制剂,可分散于水中形成悬浮液施用。 2、加工方法: (1)液态原药 + 分散剂混合互溶后与填料混合 粉碎成规定细度,主要生产 10%以下含 量 WP。 (2)固态原药 + 添加剂和填料混合 粗粉碎 细粉碎 母粉 分散剂 + 填料 粉碎 高含量 WP。 3、质量要求: (1)细度: 我国:99.5%通过 200 目筛,粉粒平均直径为 25μm; 日本:98%通过 300 目筛,粉粒平均直径为 5—7μm; 美国:98%通过 325 目筛,粉粒平均直径为 2—5μm。 (2) 湿润时间:我国:被水湿润时间小于 15 分钟; 日本及美国:小于 1 分钟。 (3) 悬浮率:我国:老品种 28—40%;新品种 70%; 日本及美国分别为 75%及 80%; FAO:50%—70%。 (4) 含水量及 PH 值:我国:水分 2.5%以下,PH5—9; 日本及美国:水分 2%以下,PH6—8。 国外的可湿性粉剂的质量较高, 原因是他们所用的湿润剂多是人工合成的, 而国内多采 用天然产物。 悬浮性是分散的粒子在水介质中保持悬浮的性能, 悬浮性用悬浮率来表示, 粒子在水中沉降 速度越慢,悬浮率越高。 粒子的沉降速度服从 Seokes 定律。 Stokes 公式表明:粒子在介质(水)中沉降速度与介质粘度密度成反比,而与粒子半径、密 度成正比。 提高介质的粘度和密度方法提高粒子在介质中的悬浮性要多耗用湿润剂, 而采用减少粒 子的密度(质轻) 、半径的方法在经济上比较合算。其中尤以减少粒子半径更容易办到,因&&&&此,可湿性粉剂的制备,关键在于提高粉粒细度。 可湿性粉剂所用的填料,也要有良好湿润性和悬浮性,要求湿润时间在 1 分钟以内,悬 乳率 50%以上(200 倍液,0.5 小时) 。 4、可湿性粉剂的发展: 在农药剂型中,可湿性粉剂、粉剂、乳油被称为农药的三大剂型。70 年代以后,由于 颗粒剂的迅速发展, 农药三大剂型变为四大基本剂型。 近年来, 由于粉剂产量的大幅度下降, 已称不上农药的基本剂型, 而被较适于环保要求的悬浮剂、 水剂及不断涌现的各种新剂型所 替代,但可湿性粉剂作为农药的基本剂型的地位仍未动摇,一直处于稳步前进状态。由于生 产可湿性粉剂设备的通用性和先进性, 可湿性粉剂仍是今后稳步发展的基本剂型之一, 其特 点是向高产值、高浓度、高质量的“三高”方向发展。 在农药基本剂型中, 从产量上讲, 可湿性粉剂占整个农药剂型的比重并不大, 但从产值上讲, 它占整个农药剂型的比重却不小,产值增长的速度超过其它剂型.拟除虫菊酯农药加工成可 湿性粉剂是近年来可湿性粉剂的新发展。 过去拟除虫菊酯原药基本上是加工成乳油, 现在可 以加工成可湿性粉剂。如溴氰菊酯,先加工成 18%的可湿性母粉,再二次加工成 2.5%的可 湿性粉剂(凯素灵) ,其配方和加工技术是法国优克福公司专利。 由于环保和安全法规要求越来越严,乳油多为消防法规中规定的危险品,在制造、运输、 保管等方面均提出了严格的规定和罚款条例,加之包装玻璃瓶难以处理。 所以, 今后的趋势是使乳油向可湿性粉剂转换和研制既有可湿性粉剂优越性, 又有乳油乳 化性好、药效高、制造容易的新剂型。如近年来研制开发的固体乳剂、乳粉和干悬浮剂, 等均是上述想法的结果。 5、使用特点及方法: (1) 因加有湿润剂,粒度细,在水中易湿润分散、悬浮,主要用于加水喷雾使用; (2) 不能直接喷粉,因其分散性差,有效含量高,通常含量在 20—50%,易对植物 产生药害,又不经济,也不能拌种或撒毒土。 (三)乳油(Emulsifiable Concentrates , EC) 1、组成: 乳油是农药基本剂型之一,它是由农药原药(原油或原粉) + 有机溶剂(如二甲苯、甲 苯等) + 乳化剂均相透明油状液体,加水能形成相对稳定的乳状液。 乳油中的农药原药是乳油中的主剂, 起药效作用的成份; 有机溶剂主要起溶解或稀释原药的 作用(常用有机溶剂有二甲苯、甲苯、苯等芳香烃类化合物,而对水溶性较强的原药,有时 也用极性较强如醇类为有机溶剂,还有用混合溶剂,或少量助溶剂,如乙酸乙酯、苯酚、混 合甲酚等) 乳化剂主要的作用是将农药原药和有机溶剂的极微小的油球均匀地分散在水中, ; 形成相对稳定的乳状液(不透明) ,常用乳化剂为非离子型乳化剂,更多使用的是非离子型 与阴离子型十二烷基等磺酸钙混合乳化剂, 以满足喷雾使用的要求, 乳油倒入水中能够形成 相对稳定的乳状液,这是乳油的重要性质之一。 以油或水作为分散相,乳状液可分为两种类型,即水包油(O/W)型和油包水(W/O)型。 水包油(O/W)型乳状液:连续相为水,分散相为油的乳状态液; 油包水(W/O)乳状液:连续相为油,分散相为水的乳状液。 以乳油加水形成的乳状液的类型区分,乳油可分为水包油(O/W)型和油包水(W/O)型。 两种类型乳油的区别主要取决于所选用的乳化剂,前者一般选用亲水性较强的乳化剂, 后者选用亲油性较强的乳化剂。 常见的绝大多数农药乳油都属于水包油型,加水形成的乳状液为水包油型乳状液。 一般来说, 凡是液态的农药原药和在有机溶剂中有相当大的溶解度的固态原药, 无论是杀虫 剂、杀螨剂,还是杀菌剂或除草剂等,都可以加工成乳油使用。&&&&2、乳油质量标准: 农药乳油的质量指标主要包括: 有效成分含量和物理化学性能两个方面。 物理化学性能主 要包括乳化分散性、 乳液稳定性、 贮存稳定性等项内容。 概况起来, 主要有下列内容和要求: (1) 外观:应为单相透明液体; (2)有效成分含量:应符合规定标准,通常为 ai20%—50%。如 40%甲基对硫磷乳油.联合 国粮农组织(FAO)规格:有效成分含量(以质量百分数或 20℃时,g/L 计)应当标准,取 样分析时,其测定含量与标明含量之差,不应超过允许范围。 标准含量 允许范围 小于或等于 40%或 400g/L 标明含量的±5% 大于 40%或 400g/L 标明含量的±2%或±8g/L 农药乳油中,有效成份含量有两种表示方法: A、 一种是质量/质量百分数表示,即每单位质量的乳油中,含有多少质量的有效成份,通 常记作 g/kg 或(m/ m)%; B、 另一种是用质量/体积表示,即每单位体积的乳油中,含有多少质量的有效成份,通常 记作 g/L 国内生产的农药乳油,习惯上采用质量百分数表示,例如 40%乐果乳油,表示每公斤乳油 中,含有效成份为 0.4kg,其余的部分是乳化剂和溶剂,共 0.6kg。国外一般采用质量/体积 数表示,例如 440g/L 多虫清乳油,表示每升乳油中,含有效成份 440g;从实践中看,两种 表示方法各有优缺点,前者在生产计量上便于操作,后者在使用时量度方便。 (3)乳化分散性,应符合规定标准 A、试验条件:标准硬水:342 和 500mg/L,温度(25±1)℃, 稀释倍数:有机磷和菊酯类农药 1000 倍,其它农药 500 倍。 B、 试验方法:用注射器将 1ml 乳油,在距离水面 2cm 高处,慢慢地滴加到装有硬水的烧 杯中,观察乳油在水中自然分散及乳化。 C、 评价方法: 分散状态 能迅速自动均匀分散 能自动均匀分散 乳化状态 稍加搅动呈蓝色或蛋白色透明乳状液 稍加搅动呈蓝色半透明乳状液 评价记号 一级 二级 三级 四级 五级呈白色云雾状或丝状分散 搅动后呈带蓝色不透明乳状液 呈白色微粒状下沉 呈油球状下沉 搅动后呈白色不透明乳状液 搅动时能乳化,停止搅动后很快会分层(4)乳液稳定性:应符合规定的标准。 将热贮后的样品,在 30℃,用国际农药分析协作委员会(CIPAC)规定的标准硬水稀释后, 配成的乳状液应符合下列要求: 稀释后累计时间(h) 0 0.5 2 24.5 25 乳液稳定性要求 初乳完全,呈均匀乳状液 乳析物不大于 2ml 乳析物不大于 4ml,无原药析出 重新乳化完全,呈均匀乳状液 乳析物不大于 4ml,析出原油不大于 0.5ml乳化稳定性是指乳油用水配制成的乳状液的经时稳定情况, 通常要求在施药过程中药液要稳 定,不析出乳油或沉淀,即上无乳油, 下无沉淀; 当药液喷洒到叶面上以后,由于水分蒸发,&&&&乳液被破坏(破乳) ,有效成份(包括溶剂)和乳化剂沉积,形成油膜,展布在较原油珠大 10-15 倍的面积上,在叶面上,充分发挥药剂的防治效果。如果药液过于稳定,在叶面上不 能及时破乳,那么药液在叶面上容易产生流失现象,影响药剂的防治效果。因此要求药液既 稳定又不稳定,稳定是相对的。 (5) 酸碱度: 酸度(以 H2SO4 计)不大于 0.4%; 碱度(以 NaOH 计) ,不大于 0.1%。 PH 值 5—9。 (6)其他:水分含是不大于 0.3%,闪点大于 27℃ 乳油乳化液若油球直径为 0.1—2μm 间呈半透明状;若为 2-10μm 间则呈乳白色。 乳油常用的有机溶剂有苯、甲苯、二甲苯、甲醇、乙醇等,是用来溶解原药的。 乳化剂有:土耳其红油 By 乳化剂等.其作用是使油和水能均匀地混合,对农药的乳化。 3、乳油分类 乳油注入水中后的状态可出现三种类型: (1) 可溶性乳油 水溶性强的原药配成的乳油,入水后能自动分散,有效成份溶于水中,外观为透明液体, 不存在乳化稳定性问题,如敌百虫、敌敌畏、乐果等乳油。 在这类乳油中乳化剂的用量较少,一般为总量的 5%。 (2) 溶胶状乳油:乳化剂 8—10% 乳油加水后即自动分散, 不以搅拌或略加搅拌呈透明或半透明胶体溶液, 油珠一般在 0.1 μm 以下,油珠愈小愈理想。这种乳油的乳化稳定性好,对水质适应性强,如多数拟除虫菊 酯类乳油。 (3)乳浊状乳油:乳化剂 8%—10% 此种乳油加到水中后成乳浊液,可大致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a、稀释后乳液外观 有蛋白光,搅动后附在玻璃壁上的现象,油珠直径一般在 0.1—1μm,这种乳油一般稳定性 好。 b、稀释后像牛奶一样的乳状液,油珠直径一般在 1—10μm,乳液稳定性一般是合格的。 c、乳油加入水中,成粗乳状分散体系,油珠直径一般大于 10μm,乳液静置易浮油或沉淀。 这种乳液使用时易发生药害或药效不好。 对乳油来讲,应当使溶解原药的溶剂均匀地分散在不口而成乳状液。 4、乳油的特点 (1)制剂中有效成分含量高,通常在 20%—50%。贮存稳定性好,使用方便;设备要求不 高,在整个加工过程中基本无三废。 (2)药剂对水后喷洒在作物上,药液能够很好地粘附展着在作物表面和病虫草体上,不易 被雨水冲刷流失,残效期较长。 (3)药剂易浸入或渗透到病菌、害虫的体内,或浸入到作物表皮内部,防治效果好。 4)由于含有易燃有机溶剂,有效成分含量较高,在生产、贮运和使用等方面,如果管理不 严,操作不当,容易发生燃烧、中毒现象或产生药害。 (5)乳油在贮存期间溶剂易挥发或受冻,乳油即变质混浊,成为不透明或底部出现结晶沉 淀, 加水稀释后不能成为均匀分散的乳浊液, 甚至油水分离, 从而降低药效, 甚至产生药害。 5、乳油的发展 农药乳油的发展, 乳油质量的改进和提高与表面活性剂的发展有着密切关系。 因为表面活性 剂(在乳油中称作乳化剂)是农药乳油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乳油质量的好 坏。&&&&早期的有机合成农药 DDT,原先是肥皂或硫酸化(或磺化)蓖麻油作乳化剂的,配成的乳 油粘度大,流动性能差,乳化分散性能不好,乳化剂的用量也很大,一般配制 25%DDT 乳 油,乳化剂的用量高达 30%以上。这种乳化剂由于水分含量很高,因而不适合配制有机磷 农药乳油。40 年代中期,醚型非离子表面性剂开始用于配制农药乳油,到 1954 年,醚型非 离子表面活性剂如烷基酚聚氧乙烯醚、 苄基联苯酚聚氧乙烯醚等在农药乳化剂中已占有主要 地位,进一步改善和提高了农药乳油的质量,但仍然存在用量较大、自动乳化分散性差等缺 点。1955 年在农药乳化剂中出现了油溶性的十二烷基苯磺酸钙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相互搭 配的混合型农用乳化剂, 从而使农药乳油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这种混合型乳化剂不但 用量明显减少,而且具有良好的自动乳化分散性能,适应范围广泛,可用于配制各种农药乳 油,也使乳油真正成为农药的重要剂型。 1983 年以前, 即六六六、 DDT 停用以前, 我国农药乳油的产量约占农药制剂总产量的 10%, 六六六、DDT 停产以后,有机磷农药曾一度成为我国农药杀虫剂的主体,乳油的产量急骤 增加,1987 年统计乳油占农药制剂总产量的 25.8%, (1990 年达 39.12%)其中有机磷农药 约占乳油产量的 80%以上。近些年来,新开发的合成拟菊酯类农药品种和各种混配农药制 剂也大都加工成乳油使用。 总之农药乳油仍然是我国农药制剂中的重要剂型之一, 其产量约 占农药制剂总产量的 20%以上,销售额约占总销售额的 50%以上。 农药乳油是一种含毒的有机溶剂。 它存在着环境污染, 易产生药害和贮运不安全等问题, 这些问题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1) 选用更安全的有机溶剂; (2) 以水代替有机溶剂; (3) 不用溶剂制作乳油。 在改进中出现了一些可能取代或部分取代传统乳油的新剂型,如水乳剂(或浓乳剂) 、微乳 剂和固体乳油等,这些新剂型的共同特点是不燃烧、运输和贮存安全等。 6、使用方法: (1) 乳油的湿润性、展着性、附着力均优于可湿性粉剂,防治效果好。 (2) 施用方法多种,如喷雾、拌种、毒土、毒饵,土壤处理等。 (四)浓乳剂(stock emulsions) 为 O/W 型不透明乳状液体农药剂型。 以水不溶性农药原油 +助剂(乳化剂 + 分散剂 + 稳定剂 + 防冻剂)+ 水 匀化工艺 制成。 优点: (1) 以水为连续相, 农药原油为分散相,不用或少用有机溶剂, 水可抑制农药蒸气的挥发; (2)生产成本低于乳油,无燃烧、爆炸危险,贮运安全,避免了有机溶剂对环境、 人畜及作物的危害性。 浓乳剂可直接用于飞机或地面微量喷雾,也可对水做常量喷雾。 (五)水剂(aqueous solutions , AS) 农药原药的水溶性剂型。 水剂中含有少量表面活性剂。 这是药剂以分子或离子状态分散在水中的真溶液制剂。 浓 度取决于农药有效成分的溶解度,而且要求原药在水中稳定性好,使用方法基本同上。 专用于处理种子的称为种子处理水剂(solution seed treatment LS) ;用于防治室内卫生 害虫,往往将之加工成芳香水剂(aquae aromaticae) 。 凡水溶性和在水中稳定的原药均可加工成水剂。 (六)粒剂(或颗粒剂 Granules GR) 1、组成: 农药粒剂为松散颗粒状产品,由原药 + 载体 + 助剂制成粒状制剂。其中,原药&&&&1%—5%,少数达 10%,个别高含量。 载体是承载药剂的物质, 要求有一定的可塑性和吸油率, 如珍珠岩、 蛭石、 玉米棒芯等; 助剂有粘结剂如淀粉、糊精、骨胶、明胶等,吸附剂如白碳黑、硅藻土等;崩解剂如硫铵、 氯化钙等;着色剂(杀虫剂为红色、杀菌剂为兰色、除草剂为绿色) 。 粒剂是由粉剂派生和发展的多规格、多形态、多用途的剂型,保留了粉剂使用方便、工效高 的优点,对粉剂和喷雾液剂有显著的补充作用。并有以下特点: 1、避免撒布时微粉飞扬,污染周围环境; 2、减少施药过程,操作人员身体附着或吸入微粉,可避免中毒事故; 3、使高毒农药低毒化。粒剂可直接用于撒施,而不致中毒,如克百威(呋喃丹) 、甲拌磷、 对硫磷和涕灭威等均为高毒农药,但制成粒剂后,由于经皮毒性降低,可直接用手撒施,此 特点是粒剂单独具有而其它剂型不具备这一特点; 4、可控制粒剂中有效成分的释放速度,延长持效期,此特点,除粒剂和缓释剂之外,其它 剂型均不具备这一功能; 5、施药时具有方向性,使撒布的粒剂确实到达需要的地点,而粉剂、乳油等剂型,虽然依 靠药械或人力可使施药方向具有一定的准确度,但均不如粒剂; 6、不附着于植物的茎叶上,避免直接接触产生药害。 总之,农药粒剂是一种安全、方便、持效期长的优良剂型。 2、粒剂的分类 (1)按粒剂性状分类: A、解体型:粒剂在水中能较快地崩解、分散,释放出有效成分。例如:挤压造粒粒剂、 流化床造粒粒剂、喷雾造粒粒剂和转动造粒粒剂等。 B、不解体型:粒剂在水中,不崩解分散,缓慢释放有效成分,例如包衣造粒粒剂,吸附 造粒粒剂等。 (2)以造粒工艺分类: A.包衣法: 以砂或矿渣为载体, 将毒物粘结于载体表面, 在载体外再进行包衣处理 (石蜡) 。 B.挤压造粒法:将农药原药与粘土和水一起捏和,再挤压造粒。 C.吸附(浸渍)造粒法:将液体原药吸附于多孔颗粒载体上。载体如煤矸石、沸石等。 D.流化床造粒法:使粉体保持流动状态,再将含粘结剂的溶液喷雾使之凝聚成粒。 E.喷雾造粒法:将液体、物粒向喷雾干燥器热气流中喷雾,干燥成粒。 F.转动造粒法:向转动的圆盘中,边加入干粉,边喷洒液体,达到凝集造粒。 (3)以农药原药类别分类: 杀虫粒剂、除草粒剂、杀菌粒剂、复合粒剂(杀虫—杀虫剂,除草—除草剂,杀虫—杀 菌剂,除草剂—杀菌剂,化肥—杀虫剂,化肥—除草剂等复配) (4)按粒子大小分类: A、块粒剂(大粒剂或称丸剂,GG,macrogranule)粒度范围为直径 5—9mm。日本生产的 有 3%杀虫脒粒剂 J,平均粒径达 1000μm,每一颗粒重达 0.5g 左右,可每平方米撒 3—10 粒防治二化螟。 由于该剂是微粉加工成的,当大粒落入水中,崩解后的药粉浮于水 面或悬浮于水中,以触杀、内吸和药液随叶鞘与茎间毛细管上升等方式起杀螟作用。 B、粒剂(俗称颗粒剂 Granules , GR) : 一般颗粒剂的粒度在 4—80 目,日本规定在 10—48 目、10—60 目,粒径为
μm,国外在这一领域发展很快,已广泛应用颗粒剂防治病、虫、草害。 我国加工生产的 3%呋喃丹颗粒剂的配方是:呋喃丹母粉(75%)为 3.1%、石蜡(粘结剂) 为 2.2%、朱红(染色剂)为 0.1%、砂(16—50 目)为 94.6%,包衣法造粒,热砂 + 熔有 朱红的石蜡混合 + 呋喃丹母粉均匀包覆。&&&&山东农业大学于 1975 年用煤矸石为载体加工成 1.5%的遇水不解体的辛硫磷颗粒剂, 粒度 为 30—60 目,PH5—6,吸油率 8—10%,毒剂可渗入载体内部,有缓释作用。其它多种颗 粒剂的加工方法与此相同,这些制剂使用比较安全,可以取代当前常用的高残留、高毒类农 药。 用颗粒剂防治害物效果好、成本低、残效期长,成为目前较为理想、安全、经济、高效 的一种剂型。 C、微粒剂(Microgranul MG) : 微粒剂保留了粒剂的某些优点,同时又能较好的附着在植物的茎叶上。 微粒剂的粒度在 105—297μm(74—297μm) ,通过 48—150(48—200)筛目(粒径 范畴在 100—600μm 间 由于它的附着性很强,因而内吸性差的药剂也可制成 微粒剂用做叶面喷洒;微粒剂施药时受风的影响较小,飘散率远低于粉剂,因而在有风的条 件下,也能在植物上附着较多的药量,特别是采用飞机施药时药效更为显著。 山东农业大学于 1977 年用吸附法自制的 3%呋喃丹微粒剂是以 75%呋喃丹母粉为原药, 以煤矸石为载体,粒度 60—100 筛目,吸油率(空隙度)8—10%。这种微粒剂在水中不解 体,将原药溶于载体重量 5%的丙酮中,均匀喷洒到翻动着的载体上,待丙酮挥发后乃成。 D、细微粒剂: 细微粒剂在日本的商品名为“微粒剂 F”,它的粒径在 63—210μm,通过 65—250 筛目, 粒子介于微粒与粗粉的中间剂型。 由于它兼具粉剂与粒剂的优点, 对水稻害虫与病害均适用, 因而成为日本重要剂型之一, 日本目前有杀虫脒、杀螟松、二嗪磷、速灭威、仲丁威、乙酰甲胺磷及稻瘟酞等细微粒剂。 3、质量标准: 有效成分含量达到规定标准;粒度:90%(重量)达到标准; H2O&3% ;颗 粒完整率≥85%;有效成分脱落率(粉状)≤5% (五)可溶性粉剂(Water Soluble Powder , WS, SP) : 1、组成: 可溶性粉剂(水溶性粉剂)是指在使用浓度下,有效成份能迅速分散,而完全溶解于水 中的一种新剂型,其外观大多呈流动性的粉粒体。 制剂由水溶性原药 + 填料 + 适量的助剂所组成。 填料可用水溶性的无机盐(如硫酸钠、硫酸铵等) ,也可用不溶于水的填料如粘土、白炭 黑(人工合成的水合二氧化硅,mSiO2•H2O,含 SiO2≥85%) 、轻质 CaCO3 等,但其 细度必须 98%通过 320 目筛,这样,在用水稀释时能迅速分散并悬浮于水中,喷雾时不致 堵塞喷头。 2、可溶性粉剂有以下特点: (1)有效成份含高,一般多在 50%以上,有的高达 90%,由于浓度高,贮存时化学稳定性 好,加工和贮运成本相对较低; (2)由于是固体剂型,可用塑料薄膜或水溶性薄膜包装,与液体剂型相比,可大大节省包 装费和运输费; (3)该剂型呈粉粒状,其粒径视原药在水中的溶解度而定,如水溶性好的乙酰甲胺磷加工 成可溶性粉剂,其粒径可适当大一些,以避免使用时从容器中倒出和用水稀释时粉尘飞扬, 但在水中溶解度小的乐果加工成可溶性粉剂, 其粒径应尽可能小, 以利于有效成分的迅速溶 解; (4)其细度均匀,流动性好,易于计量,在水中溶解迅速,有效成份以分子均匀地分散在 水中,与可湿性粉剂(WP) 、悬浮剂(SC)乃至乳油(EC)相比,更能充分发挥药效,这 是 WS 最大的优点。&&&&(5)该剂型不含有机溶剂,不会因溶剂而产生药害和污染环境,在防治蔬菜、果园、花卉 以及环境卫生方面的病、虫、草害上颇受欢迎。 3、质量标准:有效成分含量达到标准; H2O&3% ; 全溶解时间 2—3min。 3、发展:从 60 年代起该剂型得到了发展,出现最早,吨位较大的品种是联邦德国拜耳公司 生产的 80%敌百虫 SP,以后美国切夫隆(Chevron)公司生产的 50%、75%乙酰甲胺磷 SP、 氰胺公司}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水胺硫磷中毒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