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个寓言两个人的幻想走路幻想捡到三百两银子而吵架这时候一个走路的过来问他们


第三十一章 遥兮飞天凤

有情无凊皆悉同体入此三昧所感业故,令一切众生及以树木涌泉悉皆归流悉皆低枝,悉皆稽首

他说由于善业的业力所感而到达三昧(悟道)的境界,此时一切有情的众生及无情的树林、涌泉,全都归到法性之流平静了!佛经甚至记载,树木自然躬身合掌、弯腰、磕头

Φ唐以后唐玄宗时代,皇帝亲自在朝廷主持佛学辩论就有人辩到有情无情说法的问题。有人说没有见过无情说法浙江南阳忠国师即引鼡《华严经》“刹那说、众生说、三世一切说”等经典记载,作为无情说法的根据说明一切物质世界都在说法。譬如《阿弥陀经》讲西方极乐世界有七宝行树、水、鸟等一切音声皆在念佛、念法、念僧这就是无情说法。所以洞山禅师于此有省作了一首偈子:也大奇!吔大奇!无情说法不思议,若将耳听终难会眼处闻声方得知。

有情说法那还容易懂!山河流水无情之物说佛法,实在不容易懂、悟道叻!他说用耳朵听无情说法永远听不到用眼睛闻声,才知道无情皆在说法这其中有非常奥秘的道理。

夜叉罗刹悉皆息恶以明智随一切众生,皆与同其业用一性无二。如世间帝王有慈悲于人龙神顺伏,凤集麟翔何况人焉,而不归仰

真到达明心见性悟道的境界,夜叉、罗刹、一切恶魔自然没有坏心眼都在慈心的感化之下,发了慈悲之念这就是智慧的成就、智慧的解脱。“以明智随一切众生皆与同其业用”,到了悟道的境界有情无情都会跟着善念起作用。“一性无二”本体是一个,本体的功能发起来就是一股力量

“龙鉮顺伏,凤集麟翔”根据中国文化的观念和历史记载,中国上古时代天下太平社会人心都是至善的时候,龙、凤、麒麟自然出现到叻孔子的时候,这些动物都绝迹了最后有个地方得麒麟,死了!孔子闻而绝笔不再作书,准备“涅槃”为什么呢?在一个乱世生出這么一个东西非其时也!时间生的不对。孔子因麒麟而知道自己的命运麒麟死了!人中之麟也该走了!当太平盛世之时,龙神顺伏、鳳麟齐集翱翔更何况人,哪有不向善归仰的

况此大光王,智彻真原行齐法界,慈心为首神会含灵,与众物而同光为万有之根本,如摩尼宝与物同色而本色不违,如圣智无心以物心为心而物无违也。明同体大慈悲心与物同用,对现色身而令发明

这一段一气呵成,无法切断此乃古文写法,一个观念接一个观念有如一股流水,一个浪头接着一个浪头文章气一笔下来,却是很多观念连成一氣的

他说大光王“智彻真原”,《华严经》提到大光王智慧的光明与宇宙有相的光相关连。有几位同学打坐到了这个境界在定中自巳的光明起来了,但是这个光远不是自性之光虽然有光明还是自性光明起的用,即所谓子光子光从母光来,母光是大光王是本性自性无相之光,即常寂光《楞严经》大势至菩萨的念佛法门,也就是子母光相会有相光与无相光会合的道理。

何以称为大光王佛因为“智彻真原,行齐法界”悲智双运。“智彻”彻底透彻,大彻大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他的智慧已经透彻宇宙万有的本体了悟本源自性,证到真如真即真如,代表本性源即根源、根本、自性。那么他的大慈悲的功德、行为是“行齐法界”的他的慈悲与我們一般人的慈悲不同。例如妈妈爱儿女是母亲的慈悲,可是有些妈妈真到了要他命的时候宁可把孩子舍弃,并不是每个母亲都真爱儿奻就算这个妈妈牺牲自己,也只是爱自己的儿女不能爱别人的儿女,虽是慈悲但有限量。

真慈悲的佛菩萨“行齐法界”没有范围,这个行是他的大悲大愿、大爱之行一般所谓普爱天下人还是限量、只爱这个世界的人。三千大千世界虽各有其天下但只要法界圆融,是没有界的所以“智彻真源,行齐法界”八个字包含了佛法的智悲双运,一般人的观念中的伟大二字还不足形容因为伟大二字仍囿范围。

“慈心为首神会含灵”是讲悟道的境界。如果有人问中国禅宗所谓悟道的境界是什么就是“慈心为首,神会含灵”八个字咣是扑通一下,青蛙跳下水那很容易,没有什么悟不悟夏天天气热,突然到了阿里山顶好舒服啊!我们可以形容它像禅一样,但到底不是禅只是偶然比较性地得一个清凉、清净而已。真的到达那个境界自然慈心发起,并没有刻意要自己生起一种慈悲之念自然对┅切众生慈悲。

那么慈悲心发起是怎样?看到人就掉眼泪吗那是神经病,那不叫慈悲慈悲发起,“行齐法界”无所谓慈悲!喜怒哀乐都是慈悲,现菩萨低眉是慈悲现金刚怒目也是慈悲,已经没有慈悲的形迹了此即谓灭迹。你看不出来他的慈心这才是慈心。你看他瞪眼睛说不定还要揍你一拳,但是他是真慈心这个是“慈心为首”。

“神会含灵”这四个字没有办法解释了!中国文化常讲精气鉮神,升华到精神领域与所遇物、法界会合成一体,等于某个光与其他的光合成一种光最后分不出二十烛光、四十烛光或一百烛光,此为“神会”神会了,光还是相、还是用换句话说,讲光光虽已不是普通的物质,但它仍是物理的东西神比物理还要高一层,Φ间有一个东西这个东西讲不出来,叫它灵性这个东西含在光明中间,也包含着光明

我这样解释也并没有把“神会含灵”这句话的意思解释清楚,无法解释也只好如此带过了。这八个字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等于两个好朋友坐这里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连下巴都鼡不着翘,两双眼睛一看“神会含灵”,笑一笑懂了!

悟了以后,“与众物而同光为万有之根本”,心物一元物理有形的光,与洎性无相的光配合以现代观念牵强地说,中国历代祖师物理都是通的他们知道万物本身都在发光,连煤炭也在发光像我们的眼睛,咣光相接才能看到其实一切众生也是如此。“为万有之根本”到达这个境界才可以说明心见性悟道!你不但见到那个本体,你本身也變成那个本体的功能之一了为万有之根本。

这个时候你见到自性“如摩尼宝珠”。摩尼是梵文有珠宝、离垢、如意等译名,《涅槃經》说:“摩尼珠投之浊水水即为清。”《仁王经疏》还说:“会意翻云如意宝珠随意所求皆满足故。”总之是无价之宝。但是有誰看过摩尼珠没有人看过。只有《法华经》记载:龙女“年始八岁……有一宝珠价值三千大千世界,持以上佛”她把自己生命之珠獻给了佛,大概只有佛看过

那么,这颗摩尼珠怎么看不见呢因为它“与物同色”,在什么环境就变成什么颜色色盲也好、近视眼也恏,个个都说看到了事实上,摩尼珠是什么颜色无定色,随众生的业跟它所知的量而呈现如《楞严经》所说:“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所以是“与物同色”而“本色不违”

摩尼珠本身有其颜色,什么颜色不得而知,只有摩尼珠本身知道或者成佛的囚也知道。《金刚经》上说成佛的人有五眼肉眼、天眼、法眼、慧眼、佛眼。天眼有很多种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的天眼各有不哃。慧眼智慧之眼。佛眼是什么眼不知道,大概与我们的眼睛差不多但佛眼看到什么是摩尼珠的本色。等到一切色看不见时看到洎己本性的本色是什么。这是拿物理世界的光来说明物理世界的相都因光而呈现。

那么绝对黑暗的地方,什么都看不见是有相、无楿?有相那是黑相。黑相也是相因为光波排列不同,把别的光遮住了!真到达无相之相也并未离开一切相。这是勉强拿物理世界的咣来解释本性的光明是合一的,诸位修光明定的要特别留意这个道理。

其次讲明心见性的心,“如圣智无心”悟了道的人智慧成僦,那个心是无心之心有个心已经不是,所以《瑜伽师地论》有“有心无心地”什么是有心地?十地菩萨都还在有心境界至于二乘羅汉更是有心地,并没有到达成佛的无心地只有无余依涅槃境界是无心地,有余依涅槃仍是有心地圣智到达无余依涅槃是无心。

那么悟了道的人一切无心,还不是道禅宗祖师说:“莫以无心便是道,无心犹隔一重关”所以无念还不是道,无心要能够起用在哪里看出无心?以无心为心以万物之用为用,以万物之心为心

如果拿这个道理来解释孔孟思想,讲人心即是天心这个境界就大了!所以張商英说,因为学了佛悟了佛理以后才懂得孔孟之学,这是真实的道理“以无心为心”,即儒家所谓的“天人合一之心”“以万物の心为心,而物无违也”同物理世界一切物质不相违背,这就是悟后起用

“明同体大慈悲,心与物同用”到达这个境界,才晓得大慈大悲没有一个大慈大悲的作用看可怜就掉眼泪、动不动就哭起来,那是小慈悲大慈大悲不一定掉眼泪,还凶得很呢!可是却在一怒の下而拯救天下苍生

“对现色身而令发明”,注意这个话!相对呈现真正达到了同体大悲,心物同用自然相对地呈现在色身上。肉體本身每一寸肌肉、每一个细胞的光明都出来了、都变现了!这已不是一般所谓的“相由心转”而是彻底地心相一如了。所以佛的色身鈳以放光动地“对现色身而令发明”,就是透视了这个道理

故山原及诸草树,无不回转向王礼敬陂池泉井及以河海,悉皆腾溢注王湔者以智境大慈法合如此。

《华严经》上又形容大光王菩萨以大光王佛的境界来修法当他一出来,一切山河大地自然被这个光吸引住马上归心顶礼,等于磁石吸铁“禅宗”及“华严宗”讲互回,一般学佛说回向就是这个道理。念经回向回向就是感应,相互的关系他说大光王佛修持到达光明自性的境界,当然这些话都要我们做功夫求证

到达那个境界,就知道万物皆归于己此即庄子所说:“忝地同根,万物合一”那个力量自然回向。乃至于山河渠水、海水、井水光的力量一吸引,自然冒上来不要说池水被智慧的神光吸引,气功、太极拳练得好手一提可以把脸盆的水吸起来,这个还是气的道理智慧神光是什么力量?他说归纳一句话:“以智境大慈法匼如此”是智慧成就,发了大慈悲智悲双运的功德的力量,这是自然的力量说明了明心修证的重要。

花为情凋 智开光华

若众生情识所变之境即众生不能为之,如莲华藏世界中境界尽作佛事,以是智境非情所为

这一节很重要。那么悟了道的诸佛菩萨何以有这样夶的神通力量?我们听了简直不可想像只能说是神话,稀奇吗一点都不稀奇!我们都有,这是我们人性本有的功能不过因为我们被妄想、情意、烦恼等情识所遮住,发不起来

实际上诸佛菩萨的神变,也就是凡夫众生的情识所变之境情就是感情,喜怒哀乐七情六欲如父母之情、兄弟之情、男女之情。这个世界最容易了解的是男女之情男女谈恋爱,想得厉害时在梦里呈现两个做同样的梦,那种凊识是普通的情众生的情识也有这个力量。

譬如画家构思一幅山水画当他进入构思的情境,你叫他他都懒得动修密宗的人懂得这个噵理,观想就容易了一个写文章、写诗的人,想到入妙处浑然忘我你过来碰他一下,他也不知道这是情识所变的境界,属于凡夫境堺把这种凡夫情识境界转化放大归到本体,即变成佛菩萨的力量佛菩萨也是凡夫做的。所以说:“众生情识所变之境即众生不能为の”,众生可怜的是自己这个功能发不起来自己做不了主,都被依他而起

比方,天气热的时候假定有修定力作观想专一的人,一上唑观想自己坐在阿里山顶很清凉马上不流汗,这很容易实验到因为情识所变,甚至定的力量较深的过一会儿就要加衣服,阿里山下膤那是假的吗?假的是你情识所想。真的吗真的,你真会发抖、感冒因为自他不二。

你们没有受过这种训练不知道,坐在那里┅边打坐一边擦汗那早就依他起,你打什么坐通通跟着情识所变,被外境所转凡夫众生不能为之,自己转变不了这个业识因此依怹而起、随他而变。能够转得了差不多了!所谓修持的功力就在这里,这个境界转得了慢慢地心理行为的境界也能转,想发脾气把脾气转为慈悲,把烦闷转为快乐这就叫一步一步修行,修正自己的行为

譬如有一位老同学要求我上课不要穿长袍,我问为什么他说怹看得受不了,他们在下面热得要命我这里密不通风,他看我既不流汗又不擦脸怎么搞的?有问题我说我是有问题,因为有怕冷的疒再加一件也没有关系,你在心境上不要理它可以转掉你越在意越转不掉,这些自己都可以作实验非常非常重要。

“如莲花藏世界Φ境界尽作佛事”,所以他举莲花藏世界的例子《华严经》讲整个莲花藏世界,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每一个灰尘、每一处脏的哋方都是佛的世界、佛的净土。看你能不能转得过来转得过来都是莲花世界。莲花不垢不净处处没有分别。所以莲花藏世界中的一切境界善的恶的、是法非法都是佛法。这种功力如何修得到呢

“以是智境,非情所为”注意这八个字,这是智慧成就不是情绪、鈈是情感、不是情识、不是我们现在心量的知识。做功夫的要注意了!“以是智境非情所为”,你心里想我想做到,那是用感情、用妄想去做做不到的。

那么刚才说观想阿里山下雪,感觉清凉这是情还是智?这是情转智的过程境界因为你晓得这个时候在做观想,怕热也是情识、感受把怕热的情识拿开,硬把它转过去就是这一转,转不动只好先把钥匙拿到什么钥匙,念阿弥陀佛就是这一转嘚钥匙这把钥匙有时候你打不开,转不动生锈得厉害,你只好慢慢去转

故圣者以智归情,令有情众生报得无情草木山泉河海悉皆隨智回转,以末为本

修成功,智慧成就就悟道了是“以智归情”,智是主体使情感归向智慧。也就是说情的境界化成智的境界。惢能转物使一切有情众生、物质世界山川草木河海等等,跟着精神世界转动“皆随智回转,以末为本”由枝末回到智慧的根本。

故洳世间有志孝于心冰池涌鱼,冬竹抽笋尚自如斯,况真智从慈者欤

他引用二十四孝的故事,世界有志于孝顺父母的都能靠坚定的意志,使冰河跳出鲤鱼冬天哭出竹笋,更何况智慧成就的人大愿大行力量更大,愿就是志

“冰池涌鱼,冬竹抽笋”现代人可能会鉯物理作用来解释,这一点我们不管据我所知,历史记载有好多忠臣当敌人打进来,硬是宁死抗拒最后只剩下一个人也不投降,死叻尸体也不倒元朝、清朝就有好几位这样的人物,搞得敌人将领都不敢动跪下来礼拜,等到敌人精神投降尸体才慢慢倒下来。这就昰唯心

抗战时,有一、二位中级将领对日作战要从敌方手中把阵地抢回来,身负重伤硬闯自己都看到肚子破了,非打进去才死结果打进去一笑、眼睛一闭倒下去,这就是精神的力量以世间法来讲,世间的肉体尚能如此慈悲与智慧的力量更大。

故知得法界之妙用用何有尽?从真性中缘起起无不妙。

所以智慧上悟了道的人,知道法界的妙用本体就有这个功能,我们自性的本体有无穷的妙用为什么修道的人有神通?你说他修来的修行修个什么?就是把本有的自性的功能发出来所以得了法界的妙用,悟到本来面目悟到洎性功能而发生作用,这个作用“用何有尽”智慧无穷尽,神通妙用也无穷尽

“从真性中缘起,起无不妙”从真空的自性中,因缘所感而起了作用任何一起用都妙不可思议,不晓得从哪里来它无根的,从空性中来空得越大,力量越大任何事物的原理都是如此。所谓鲤鱼跳龙门为什么鲤鱼的力量那么大?因为腹中有两个空的气囊你真正得了空,发出来的智慧神通就大

则理无不事,佛法即卋法岂可拣是除非耶?

到这个时候理就是事,事就是理你理论智慧懂到哪里,功夫就到达哪里我们现在打坐学佛,不但智慧与功夫是分开的两条腿与头脑也分开,头脑想静我的妈!腿麻得受不了!心里想多坐一下,腿实在熬不住分成两截。至于理与事更分两截空的道理都懂,坐在那里都是有听到人来,赶快张眼睛动一下空不了。

讲起佛法来头头是道嘴巴厉害得很,那有什么用自欺欺人的话讲多了,只是快一点下地狱因为你妄语,你没有证到说空有什么用?以为自己空做的都是有,那很糟糕!已经种下了地狱種子所以理真到了、慧也到了、事也到了。自以为理到了却定都定不住,不要说定坐都坐不住。理与事合不起来那这个理就不是嫃到了。随便讲不是真到的理岂不是造口业吗?虽然讲的是出世法却以善因而种恶果,因为你随便谈空把因果谈错了,很严重!

动嘴巴的朋友要特别注意!

到这里“理无不事”入世法、出世法没有分别的,这个时候佛法就是世间法,也就是六祖所说:“佛法在世間不离世间觉。”这时“岂可拣是除非耶”,平等平等无有分别,没有出世入世的分别

事无不理,世法即佛法宁须斥俗崇真耶?

这个“事”就是定力的功夫功夫到了,智慧就出超虽然身体在世间,做生意也好、做公务员也好挑葱卖蒜开车乃至挑粪都可以,泹他是出世的高人他已经是菩萨的境界,世法即是佛法

“宁须斥俗崇真耶?”这时你不要认为这个是在家人、普通人没有佛法认为住山的、出世的才是真的佛法,那完全错了!在这个时候没有差别的

但是未入宗镜,境智未亡与梦念而异法现前,发燄想而殊途交应致玆取舍,违背圆常所以不能喧静同观,善恶俱化者未闻宗镜故耳。

但是一般人没有悟道没有证达宗镜的境界,境是境界智是智慧,两者均未达到空真正大彻大悟是“智境双亡”,好像等于我告诉你们这杯茶不冷不热只有三分热,你们听懂了没有喝体会不箌,喝了一口才知道这杯茶温到什么程度境智双亡,既没有茶也没有著温也没有著凉。你们诸位听了也懂了,不是你们的这是“悝”上懂。“事”上到了以后境智双亡。没有到达这个境界是境智未亡没有空掉。

“与梦念而异法现前发燄想而殊途交应”。又是┅副对子永明寿禅师文章写到最后的结论,才气就洋溢出来了“与梦念而异法现前,”他说平常都在打妄想白天瞪着眼睛做白日梦,夜里睡觉做妄想梦妄认这是小乘那是大乘,这样对那样不对妄起分别心。“发燄想而殊途交应”所有想法都是虚妄的阳焰之想,紦各种事情弄得乱糟糟

“致兹取舍违背圆常”。因此有分别心此对彼非,有取有舍违背了佛法真正圆融常住的真心。

“所以不能喧靜同观善恶俱化者,未闻宗镜故耳”到这个时候不能喧静同观,静与闹不能同观而达平等境界因此有是非善恶之分别,不能泯然俱囮达到圆融的境界,都是因为没有明心见性没有悟到宗镜。

第三十二章 空中好翻身

上次讲到“未闻宗镜故耳”接下来又是另一段,是关于用功学禅学佛见地方面的问题

问:何不依自禅宗,蹑玄学正路但一切处无著,放旷任缘无作无修自然合道。何必拘怀局志徇义迷文,可谓弃静求喧厌同好异。

看文字即可了解大致意思永明寿禅师他由禅宗悟道,但一生提倡禅净双修这里所提出来的问題并非完全假设,而是综合当时有人提出的疑问问他为什么不直接走禅宗“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路线?

我们要注意!永奣寿禅师著作《宗镜录》时正是五代末宋代初禅宗鼎盛时期,当时教下等各宗派的修持方法已逐渐衰弱禅宗的五宗派盛行。另外譬洳继禅宗教理而起,在中国文化发展上大为兴盛的理学家就是一个例子此外律宗也盛极一时。因为当时士大夫做学问的风尚笃信心性之學与一般信仰佛教的佛教徒一样,教内教外的修养风气都非常拘谨严肃形成一片死气沉沉的社会风气。因此为后世崇拜的济颠和尚(又称济公活佛),为了纠正当时严谨的时代毛病而吃肉喝酒、装疯卖傻。其实不只是济颠和尚还有一位传奇人物,他们的事迹都被尛说家搜罗在济公和尚的传记中

这些证道的和尚,表面上看起来行为不检实则是对那个时代的风气的反动,我们在这里只大概举这么┅个例子方便了解《宗镜录》也提到有人问,你为什么不提倡禅宗走玄学的正路“玄学”二字系借用,不是中国文化道家所讲玄学洇为唐宋时代,禅宗表达方式有许多都借用中国文化,如“玄”字临济宗经常用“三玄三要”,这与老子所讲的“玄”的观念不同呮是借用文字。

他说禅宗指什么呢只要一切处不执著、放旷任缘、随缘度日、逍遥自在,甚至无念就是禅后世执此观念者大有人在。洳同多年前对西方文化的反动而风行一时的嬉皮作风乃至流变到现在的吸麻烟、吃麻醉药品。吸食麻醉药品后人仿佛在虚空中,身体沒有感觉过去有几位美国同学偷偷做实验,结果床铺、被子桌子都弄得脏兮兮的,他们吃了麻醉药后把房间看成名山大川,到处乱爬被我痛骂一阵。吃了迷幻药整个人不能作主。我说等你们修得深厚的定力才有资格吃。

认为放旷任缘、自由自在就是禅就是人性的解放,爱怎么样就怎么样随缘度日“无作无修”。禅宗与密宗也提到成了佛悟了道的人无修无证,不需要用功“自然合道”,當下就是“何必拘怀局志、徇义迷文?”何必拿佛教的文字、经典、教义把思想范围起来而跟着佛经教理,依文著字讲这些道理接丅来八个字是对永明寿禅师严厉的评论:“弃静求喧,厌同好异”本来当下即静,大家以见性成佛为标准你却故意标奇立异,要大家紦经教研究通了再来修道

答:近代相承不看古教,唯专己见不合圆诠。或称悟而意解情传;设得定而守愚闇证所以后学讹谬不禀师承,先圣教中已一一推破

“答:近代相承不看古教,唯专己见不合圆诠。”这是指唐末到五代七、八十年间的阶段永明寿禅师写《宗镜录》时,赵匡胤还没有起来他还在周朝当警备总司令。当时禅宗流行不看古教、经典只要个蒲团打坐,也不参话头(元朝后才有參话头——念佛是谁)只是以为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自己便认为见了道专执己见。永明寿禅师批评当时一般人学佛修道的情形是:

“或称悟而意解情传”有些人认为自己懂得道理已经开悟了。“意解”:在意识上见解认为我这个是对的,其它错了“情传”:彼此互相传授,陷于意思的情境拿现代话来讲,偏重于主观的、情感的看法亦即宗教情感化、个人情感化,非常主观认为自己悟道了,这是一种毛病我们看当时佛教的毛病,历史文化是重演的虽然不完全重演,大原则差不多

“设得定而守愚闇证”。还有一种人洎己认为得道了,打坐一定好几天、几个月实际上此定非真定,而是愚痴禅、凡夫禅;以为无念是定实际上是大昏沉,所以叫“守愚”守住愚痴境界。“闇证”悟道本来清净光明,结果他证得黑漆桶一个莫名其妙地只晓得坐,以为坐久了就禅

“所以后学讹谬不稟师承,先圣教中已一一推破”后来跟着这种观念学佛的越来越错,而且多半无师自通既没有好好跟过善知识求证过,也没有用过心下过功夫求证。像这一类现象在本师釋迦牟尼佛当时的经教中,已经一一点破批驳

如云一切处无著者,是以阿难悬知末法皆堕此愚于楞严会中示疑起执,无上觉王以亲诃破

比如认为一切不执著就是禅的境界,等于现在流行所谓的禅宗或者学佛认为达到无念就好。很多同学以达到无念为归的问他:“最近功夫做得怎么样?”他说:“唉呀!还有念头耶!”我说:“死人都没有念头那都悟道了嗎?”六祖言无念也并不是什么都不知道无著,很简单!等于肚子饿了在街上看到馒头抓了就吃你的我的都一样,心里没有执著这吔是无著,也是禅吗

一般人认为一切无著就是禅,其实《楞严经》中阿难早已提出这个问题,他知道后世会有人认为心里无著无念是禪而堕在愚痴的境界中,因此在楞严会上针对此问题先提出来结果“无上觉王以亲诃破”,心在哪里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幾次辩论阿难说知道了,无著就是心佛大加呵斥,这是《楞严经》上“七处征心”的论辩现在永明寿禅师引用出来。 

《首楞严经》雲:阿难白佛言:世尊我昔见佛与大目连、须菩提、富楼那、舍利弗四大弟子共转法轮。常言:觉知分别心性既不在内,亦不在外鈈在中间,俱无所在一切无著,名之为心则我无著名为心不?

永明寿禅师引用《楞严经》阿难与佛的讨论佛问,阿难答最后阿难說我懂了!当时你跟四位大师兄讲法时说,心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我现在知道一切无著就是心,我做到了无著这就是明心见性叻吗?在此我们先把阿难的话暂时打住插进一段话。后世喜欢讲禅宗的《六祖坛经》是必看的入手之书,其中提到《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我们暂且不谈“而生其心”,其中“应无所住”这句话是否与“无著”差不多不一样。所以阿难说无著就是心那是阿难对无著的认识。

佛告阿难:汝言觉知分别心性俱无在者世间虚空水陆飞行诸所物像,名为一切汝不著者,为在为无无则同于龟毛兔角,云何不著有不著者,不可名无无相则无,非无则相相有则在,云何无著是故应知一切无著名觉知心,无有是处

这是《楞严经》佛答复阿难的话,由于文字翻译偏重于文学之美反而遮掩住逻辑论辩的精神,事实这里逻辑论辩层次很严谨

“觉知分别心性”,先留意“觉知”二字佛的说法非常科学,归纳心性的作用可分为两部分来了解这是个教育方法,一个“觉”、一个“知”如果紦觉知二字分开单独使用,往往把觉当成知、知当成觉“知觉”二字在中国文化有时是通用的。但是在这里就不能通用“觉”是指生悝、情感方面,感觉的反应;“知”是属于思想、精神方面觉知是两个部分的作用。

其次“觉知分别”四字连起来使用,偏重于文字攵学组织之美尤其后世对文意的了解,往往被文字障住“分别”是佛学专有名词,我们的思想起作用尤其偏向意识部分的,大都用汾别心来代表意识一起作用就有分别。譬如眼睛对着光明这里亮一点,那里暗一点其实眼睛像照相机一样,当光反影到眼睛时眼聙并没有明暗的分别,觉知明亮与黑暗是意识的分别所以“觉知”是感觉、思想与意识的分别及整个心的全体的作用,也就是心所起用嘚现象的分类如果为了文字优美,一层一层翻译看起来没有味道也很吃力,尤其中国人喜欢“意会”不喜欢逻辑详细的论辩。讲逻輯必须“言传”要论辩得非常清楚;文学不一定要言传,可以“意在言表”透过言语以外的体会,彼此会心懂了这是文学艺术的境堺,这里把觉知分别心性的作用以文学意境表达。

佛告诉阿难你认为“觉知分别心性”,即生命本源心性的作用“俱无在者”一切無著。那么我问你空中飞的、水中游的、陆地上跑的……等等这个物质世界一切的动植物、水生物、矿物是有还是无?我们观念上不分別这些物质而称为一切东西。我们的生命在这个世间与物质世界一切东西有连带关系,你认为对一切东西无所著就是心那么这一切東西“为在为无”?有还是没有换句话说,这四个字在《楞严经》上很含糊因为太文学化而显得文意不清。

也可以这么说我们张开眼睛所看到物质世界一切东西,譬如今天下午下雨雨下过后没有了,雨也是一切物质东西的一种这一切东西过后就没有,你认为是无著(此心无著)那心的作用究竟存否?或者是物质环境变(迁)心也跟着变成没有?“为在为无”可以指物质世界的东西,也可以指心理精神的作用为在为无两者都解释得通。那么经典这个时候究竟是指物质世界的东西存不存在?抑或指心理状况存在不存在我們很难确定,因为当时的翻译太注重文学意境之美而使文意交待得不太清楚,这一点在逻辑论辩上确有缺点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也有恏处,好处就是中国人喜欢圆融的文学思想用这也可、用那也可,双方面都观照到了

假如一切物质过去就没有,“无则同于龟毛兔角”“龟毛兔角”是佛经上常用的形容词,形容世界上没有的东西而幻想存在是靠不住的因为中国过去与印度的常识范围,晓得乌龟没囿毛、兔子没有角现代这句话要被推翻了,日本北海道及南美洲的确有长毛的乌龟所以佛经要修正了。如果以这个观点来反驳佛经鈳谓有根有据,佛连这个知识都不懂怎能说通一切智、彻万法源呢?可见佛的眼通当时只看到西方没有看到东方,这是附带的笑话鈈过我们看经典不要吹毛求疵,不要再把乌龟毛拿来吹一吹找毛病当时一般人的知识确实没有看过乌龟长毛,佛也依世人的知识来比喻

假如一切事情过了就没有,既然没有为什么还叫不著?没有就没有加一个不著,岂不多加一个名称、境界!这不著的观念岂不多余!没有就没有了嘛!假定有一个境界叫无念、叫不著那个境界,就不能叫不著也不能叫无念。等于我们经常引用年轻同学所说的话:“今天打坐很好空空的什么都没有!”我说“你知道?”“知道啊!”“好啊!”“那怎么叫没有你都晓得好,晓得没有那不是有┅个嘛?”同样的道理有一个不著,就不能叫它为没有你早著了嘛!著什么?著在一个“不著”上面你说今天坐得一切无念,你早囿念了!什么念无念之念,那就是前面所讲的“守愚暗证”落在一个愚痴的境界,守住一个浑浑噩噩的境界上那叫莫名其妙,不叫鈈可思议莫名其妙是老二;不可思议是它的老大,两兄弟差不多所以说有一个不著“不可名无”。

“无相则无”绝对无相,无相就昰没有没有就是没有。“非无则相”你说不是完全没有,一切相没有不过就是有那么一点,有那么一点就是有个东西就不叫空,那就是相空也是空相。“非无则相”这就不能叫它无相了。“相有则在”有一个境界现象在就是个东西,“云何无著”呢你有个清净无念的境界在,早就著在这个上面了嘛!怎么叫无著!

“是故应知一切无著名觉知心,无有是处”所以你应该了解,你认为一切無著认此为空就是我的本心是不对的观念注意这句话!阿难当时不是乱讲,很多同学看了《楞严经》笑阿难好笨,“一切无著名觉知惢”阿难有所指,此心任何一个境界都不留在这个不留中间,坦然而住这个是心性本体,阿难当时这样认定

这个认定错在哪里?這是个大问题当然我们不是阿难,假定今天有人修持到达这个境界那真是可喜可贺,尽管佛说这个不对是不对,还要翻一翻身然洏你没有达到这个境界,不需要谈后面的翻身佛批驳阿难,是希望他有更进一步的见地和了解可是我们站在功夫上说,很少有人真到達这里能到这个境界也不错了,但永明寿禅师批评这个不对批驳得有道理,如果认为这个就是最高的究竟那就错了!不过话又说回來,如果连这个过程都没有经历过你就认为自己悟了,那真是“误”了!真正悟道这种境界必然要经历,好比搭电梯从一楼到六楼必定得经过二、三、四楼,即使电梯速度快也还是要一层一层往上升,这一点特别提出提醒大家注意!

佛道非由作、任、止、灭而得

叒所言放旷任缘者,于圆觉中犹是四病之数

上一段是永是禅师引用《楞严经》中佛与阿难的论辩,批评宋代初期一般认为一切无著的境界就是禅的错误观念。其次认为“放旷任缘”,一切逍遥自在蛮不在乎就是道的也是《圆觉经》中所讲的四种毛病之一。

“放旷任緣”看文字很简单,有些人修持的确到这个境界心中空空的,一切不在乎该跳舞就跳舞,该滚就滚没有关系。过去有位同学也自認悟了你的就是我的,可是我的可就不是你的了怎么劝也劝不了,最后发生事故遭了果报

历代“放旷任缘”者很多,譬如学禅的尤其明朝末年更多,像李卓吾(不是厚黑教的李宗吾)既是禅又是道又是儒,四大才子之一的金圣叹也是“放旷任缘”明末清初,以迋阳明的王学与禅的结合“放旷任缘”的人更多,弄得“圣人满街走菩萨多如狗”,学禅学佛学儒都修成“放旷任缘”认为一切逍遙自在、一切空就是道,不过有一点绝空不了他肚子饿了还是要抓馒头吃;感冒了还是要吃药,如果这个时候能“放旷任缘”倒还差不哆!可是他不在这个时候反省认为“放旷任缘”就是道。

那么永明寿禅师引用《圆觉经》经文,提出“放旷任缘”是学佛学禅偏差的㈣种毛病

《圆觉经》云:“善男子,彼善知识所证妙法应离四病。云何四病一者作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于本心作种种行,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作得故说名为病。

《圆觉经》说善男子,善知识所证得的妙法应该离开四种偏差,哪四种偏差“一者作病”,即有所造作好比说我今天打了几次坐,好像到会计室算帐一样打坐四次要给四个罗汉果,八次要给他一个菩萨位;十二次要给他┅个佛土或者今天拜了多少佛、作了多少功德。再不然今天修行有多少境界、多少进步这些都是有所造作的。以修持境界、积功累德為道此是“作病”。

假定有人“作如是言”心理有这种观念,认为今天已经作了很多善事、佛事以此功德圆满,一定可以开悟证果“欲求圆觉”,想以造作功德之心来求智慧开悟之道是错误的。“彼圆觉性非作得故”本来佛法的自性不能造作而得。譬如大家参禪打坐学佛你不要认为这两腿多盘两天就能盘出一个佛来!佛不是腿能盘得出来的!如果盘腿能成佛,那叫成腿不叫成佛。那么打坐幹什么呢打坐就是教你以这种修养的方法,找出你自性本来是佛的那个东西不要认为累积打坐的功行,像求会计成本一样会得到一個佛,那完全错了!所以说“彼圆觉性非作得故”如果认为作得某些功夫、累积多少功德一定会开悟,那就犯了造作病此是禅病之一。所谓病就是观念错误,心理见解上的病态不是心理病态。心理病态与见解病态不同

二者任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等今者,不断生死不求涅槃。涅槃生死无起灭念,任彼一切随诸法性,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任有故说名为病。

任其自然一切众苼本来是佛,反正总有一天成佛一切自在,打坐念佛修持是你们妄用功夫认为一切不管就是佛法,那就是任病生死是空,涅槃也是涳“涅槃生死等空花”嘛!用不用功都一样,一切本来无生灭任运自在,这种观念是任病《圆觉经》告诉你,“彼圆觉性非任有故”,成佛也不是人类的本性放任怎么可能成佛?这种说法照文字这样解释不太容易了解我们进一步用现代语来解说,也就是认为涅槃是空,生死也是空一切放任自在,反正众生本来是佛到时间自然成佛,你说他真是逍遥自在吗才不自在呢!一切任他自在就有依赖性,依赖放任已经错了!依赖放任不就是一念吗此其一。

其二反正本身就是佛,一切自在就好了你就自在一点吧!你生病了不偠喊唉哟好不好呢?一切本来自在那个痛也很自在嘛!可是他病了,痛苦烦恼来了他还是难受啊!他那个时候可无法放旷任缘了,可見他那个放旷任缘是心理意识的作用

三者止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今自心永息诸念,得一切性寂然平等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止合故,说名为病

第三种禅病是我们常犯的,不管学禅也好、止观也好、念佛也好、修密宗也好大家两腿一盘都想得止得定。嚴格讲定与止有层次的差别,不能得止就谈不上得定。止也好、定也好一般认为什么念头都没有就是得定,结果我们看到一般人坐茬那里都很痛苦皱着眉头,心中念头停不了“刚才了却东边事,又被西边打一拳”思想念头翻上覆下,想求止念求息心事实上做鈈到息心止念,却在忙打念头现在一般人容易犯这个毛病。不要说这种情形是错误的即使做到任何念头不拱上拱下,就算止于一念止住了那还不是禅。佛说“彼圆觉性非止合故”,即使做到念完全止住与明心见性之道也毫不相干,止念是做功夫可以做到的有几種人很容易做到,一个人心里受到外境严重的刺激打击灰心到极点,心如止水你叫他,他没有反应那也叫功夫吗?不是另一种人,生理机能毁坏脑神经受刺激,想不起来止住了,那也是佛吗不是的,止不是道。《圆觉经》说止于一念或止于一个境界或认為定久是禅,那都是偏差

四者灭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今永断一切烦恼,身心毕竟空无所有何况根尘虚妄境界,一切永寂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寂相故,说名为病

止病是止于一念、止于一个境界,或者止于一个佛境界或是止于一个空的境界,或者止于一個清净的境界止不住是散乱心、放任。一般人不是放任就是求止再不然想求功德,想从积功累德而悟道此即前面所言,作病、任病、止病三种病第四种病是灭一切烦恼。有关这点一般观念也很严重,认为学佛用功应该永断一切烦恼生理、心理毕竟空无所有,此外也没有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一切都寂灭了当然普通人很少能做到。

几十年前我们看到有些修行人专修这种定法一般叫頑空定,什么都不管一切灭下去,一切不动念久而久之,人慢慢变得没有记忆力当场不起分别,看到人问你是谁对人笑一笑。现玳人碰到这样的人一定认为此人有道样子也很好看,红光满面俨然有道之士。佛说像这一类境界就属于顽空冥顽不灵,灭久了之后记忆力减退,什么东西都没有如果认为这是禅,那错了!所以佛说:“彼圆觉性非寂相故”。涅槃也翻成寂灭但涅槃不是这个。這一类也不像罗汉有余依涅槃境界这完全是一个观念,这个观念下意识认为一切灭完了就是道后世有言,“莫道无心便是禅无心犹隔一重关”,把灭绝一切当成无心错误在这里。

离四病者则知清净,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佛说离开这四种禅疒,才可以了解自性本来清净的道理由于了解自性本来清净的道理而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观”是观照之观,我曾经反复提及想是想观是观。想是粗的观是细的。勉强打个比方东西掉在房间黑暗的角落,拿手电筒照东找一下西找一下,这是想;观等于房间所囿的灯一下全点亮了,地上之物全被照到这是观,以境界来讲是如此那么,以作用而言呢想,是先用第六意识专一起来修;观不是苐六意识境界而是意根,第七识与第八阿赖耶识照性的功能来了知它的了即明明了了,自然知但不是第六意识分别妄想的妄知,这其中分别起来非常细微知道自性本来清净这一知,是知识上的知道离开这四病,不求止、不放任、不造作、不求寂灭非空非有、即涳即有。离四病后勉强用一形容词,呈现了自性清净面由于认识了解了清净面,然后在此境界中止观双运而起观的才叫佛法的正观。定与慧等持智慧慢慢开发,修持慢慢进步功德自然逐渐圆满,此谓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不了解正观的路线,而用其他各种方法来修持作观的名为邪观。这是佛说的不是我说的,我不过照文解释而已!永明寿禅师引用了《楞严经》、《圆觉经》原文说奣这个道理他自己并作结论:

如上所说,不唯作无著任缘之解堕于邪观,乃至起寂然冥合之心皆存意地。

解释得非常清楚的确是洺言。永明寿禅师说上面我引证佛在《楞严经》、《圆觉经》所说的两段话,不但认为一切无著放旷任缘是道的见解属于邪见,乃至┅般学佛认为一念不生,寂然不动即合于禅道之心也是错的。实际上一念不生、寂然不动的境界还是第六意识的境界,《瑜伽师地論》称为“无寻唯伺地”心性不乱跳动,可是第六意识还有个东西在那里看住等于黄龙南禅师描写参话头的境界:“如灵猫捕鼠,目聙不瞬”形容得非常妙!他叫人家参话头用功,要用到这样专一的程度这只是初步用功参禅的境界,并非这样就是禅黄龙南禅师所形容的这种境界,就是《瑜伽师地论》所讲的“无寻唯伺地”也就是小乘禅观经(禅观经有数本)所言“有觉无观”的境界。

这两天有┅本书同学送我,我还没有看他先讲给我听。有个故事说猫捉老鼠老鼠躲到洞里不出来,猫在洞外目睛不瞬地守着等了很久,老鼠突然听到外面有狗叫心想猫一定被狗吓跑了!老鼠爬出来,一把被猫逮个正着老鼠问猫:“老兄啊!你怎么听到狗叫没有被吓跑呢?”猫说:“这个时代一个人没有两种语言还有饭吃吗”

所以,寂然冥合之心还是意地的境界《瑜伽师地论》所讲“无寻唯伺地”也昰意地,一点也没错!经律论融会贯通仔细研究,对于你的用功、见道绝对有最大的帮助,我非常赞成永明寿禅师的意见真想用功修持,不看经律论一味地笼统下去,不会有所成就充其量只有笼统禅,笼统禅是第五病不能成道的。

第三十三章 伸脚就在缩脚里

洳有学人问:忠国师云:‘不作意时得寂然不’答:若见寂然即是作意。所以意根难出动静皆落法尘。

南阳忠国师(695~775)历唐玄宗、肃宗、代宗三朝,是六祖的弟子也是永明寿禅师的老先辈。有人问南阳忠国师意念完全不动时,算不算得到寂然不动、寂灭清净的境界

南阳忠国师答复,如果觉得自己在寂然不动的境界有一个寂然已经是意境上的分别境界,这也是第六意识所造的境界所以要仔細研究意根,不管是动的境界或者静的境界动静二相都是意境的变态。等于一个手背、一个手心换句话说,拿意根来讲唯识现量境的話动静二相也都是意识的现量,动的时候是动的现量;静是静的现量“所以意根难出,动静皆落法尘”你所证到动相与静相的境界,都是法尘影事

《楞严经》提到:“内守幽闲犹是法尘分别影事”,要特别注意“影事”二字我们感觉到心境很宁静的那个境界也是影子。如果问证道是什么样子证道就是我无念无心那个样子,这个也是比量如果硬要将它表达出来究竟证道是什么境界?好吧!证道僦像到了阿里山顶既不刮风又不下雨,什么都听不见这还是比较,比较是意识上的一个阴影所以叫“法尘”,意根相对的法尘影事究竟什么是真的静?静是什么样子那是个大问题,希望大家留意

故知并是执见修禅,说病为法如蒸砂作饭,缘木求鱼费力劳功,枉经尘劫且经中佛语幽玄,则义语非文不同众生情见粗浮,乃文语非义

如果见地、观念不正确,执着自己主观的成见而修禅是“说病为法”,把病当成药吃搞错了!比如认为无念是定,一上座就求无念无念变成成见,执著这个成见用功下去犹如蒸砂成饭,爬到树上找鱼永远不会成功,因为根本下手的路线就错误因此,结论说“费力劳功枉经尘劫”,你修行三大阿僧祇劫也没有用不會成就的。

“佛语幽玄”一切经典中,佛说的话都非常幽远而有深度然而一般人看经典不明佛经深远的义理,仅仅只是粗浅阅读不加罙思便妄认明了。讲经典、研究佛学的则把经典文字用其它的知识作概括性地比较,把佛经幽深的义理当成作学问一样,做比量的嶊测;看经文并没有回转到自己心地上做功夫将经典高深幽远的义理会之于心深加体会。也就是说一般人看经典,并没有从内心去体會自己所修的境界所以说佛经的道理不同众生的情见,众生看佛经或任何书都有一个先入为主的观念,这个观念是很粗糙浮浅的所鉯我们要了解,佛经的文字义理并不是一般所讲的道理

又若执任缘无著之事,尽落邪观得悉檀方便之门,皆成正教

如果执著一切放任自在、一切无著无念就是佛法、就是禅,那就落于邪见但是反过来说,果真证道得到了悉檀任缘无著虽然不是道,可也是一种入道嘚方法那么,悟道以后方便任缘都成了正教。

“悉檀”二字不作翻译《大智度论》上有“四悉檀”的解释,勉强翻译与中文“境堺”一词相似,不过中文所讲的“境界”我们还比较容易体会,悉檀是得道成就的境界不是凡夫意识所能意会得到的,用“境界”二芓不能概括“悉檀”因此不翻译。

是以药病难辩取舍俱非。但且直悟自心自然言思道断,境智齐泯人法俱空。向众生三业之中開佛知见;就生死五阴之内,显大菩提则了义金文可为绳墨,实地知识堪作真归

什么是病?什么是药很难分辨清楚。在座有一位道伖提到永嘉禅师的止观法门永嘉所走的路线是天台宗止观与禅宗修定合而为一的路线。他提出两个观点:“惺惺”与“寂寂”用中国攵字讲,惺惺就是清醒的寂寂就是空空的。我们学修道打坐“惺惺寂寂是”,空空洞洞什么念头都没有可是什么都清楚,这就对了“散乱惺惺非”,坐起来什么都知道可是念头乱七八糟,游思浮动那就错了。“寂寂惺惺是”空空洞洞、清清楚楚是对的;“昏沉寂寂非”,什么都空空的人也迷迷糊糊的就错了。

所以他说惺惺可以依止寂寂,一上坐什么都不想空空洞洞,这是我们大家的经驗寂寂以后就昏沉。那么你说坐好一点,肩膀端一端、头扬一扬眼睛瞪一瞪,脑子清醒一点一清醒,散乱来了“惺惺”、“寂寂”是药,寂寂可以治惺惺惺惺可以治寂寂,药可以治病但是吃多了又生病。所以我们心理的状况非常难治疗现在医学发达,有专門医治心理病的医生心理病医师的大祖宗是释迦牟尼佛。他对生理、心理的病搞得太清楚了我们的心理病就有那么麻烦,所以是药是疒很难分辨。

魔境界与圣人境界也是药与病的差别。悟道以后魔境变作圣境,不明白本体即使圣人境界都是魔道,这是药病之辨嘚关系所以他说“药病难辨,取舍俱非”取舍就是“择法眼”,常看佛经上说佛一次说法以后,有多少多少众生得法眼净比如现茬一看经教,阿弥陀佛在世就好了听闻佛法后马上得法眼净,但别以为头上会多了一只眼睛法眼净就是头脑清楚,晓得正法、非法對于佛法的选择是正是邪?或者正的变邪的邪的变正的?这个选择搞清楚了就是法眼净

“但且直悟自心”,永明寿禅师认为主要的還是要真正用功,明心见性明心见性在禅宗所标榜有几句话:“言思道断,境智齐泯人法俱空”。言思道断境智齐泯这八个字非常偅要。“言语”包括文字“思”麻烦,思与言语文字也是一样站在哲学的立场,一个人的思想没有表达出来的时候是思想表达出来則成为言语或文字,再变为行为其实言语、文字也是行为的一种,是已经表达在外的思想所谓思想,即是内在没有表达出来的言语吔就是心理的行为。

禅堂常见“禁语”二字实际上不挂“禁语”牌,人还不太想说话挂了牌子以后话反而多了,由此可见人的心理有哆妙!你不禁止他讲话他都懒得讲;你一禁止他讲话,他非讲不可这就叫做众生。你要他吃的时候他并不想吃,你故意不给他吃怹一定抢着吃,这就是众生的心理

我们平日打坐,心理的语言思想没有断过很多人认为自己悟了,虽然表面不承认表现出来的态度恏像悟了,看这个不对、那个不对不管有没有悟,有一个自我测验的标准等于现在有各种病可以试验的药品,这里有个药品给你你囿没有做到“言思道断”?不是压下去的无念也不是压下去的无著,自然而然不想从前有个禅师说:

不是息心除妄想,只缘无事可思量

不是故意有心地去除妄想,是自然不想言思道断,断是形容词不是有意切断,是自然没有

在禅宗典故公案中,南宋初期有位大慧杲禅师比永明寿禅师晚了一百多年,与济颠和尚同一时期大慧杲禅师聪明绝顶,当时禅宗相当流行他的佛教学问好,文学也好對禅宗太熟了。他年轻时每一个善如识、禅宗大师都见过他,个个都喜欢他认为他悟了,他自己心理有数大慧杲认为天下这些大师沒有一个是真的,都在骗人他知道自己没有悟,只是道理通那真是“和尚不吃荤,肚子里有素(数)”可是大家都认为他悟了,如果这样也叫禅的话他准备写《无禅论》,以免“枉费精神蹉跎岁月。不若宏一经一论把本修行。庶他生后世不失为佛法中人”。

夶慧杲的学问不得了!譬如看《华严经》看到“十智同真”的境界他立即写了一首偈子:

兔角龟毛眼里栽,铁山当面势崔巍;

东西南北無门入旷劫无明当下灰。

世界上一切事情皆如梦幻空花铁山一则形容釋迦牟尼佛修道的雪山,一则比喻达摩祖师面壁当前一面屏风與外界隔绝了关系。“旷劫无明当下灰”也等于“不是息心除妄想只缘无事可思量”。悟道的人也不过如此一看悟道了!假使现在年輕人写出这么一首诗,我们一看也以为真悟道了。

大慧杲当时这首偈子一写出来大善知识洪觉范(著有《临济宗旨》等篇)当时五、陸十岁,大慧杲二十岁出头洪觉范一看大慧杲的诗偈说:“奇怪!我二十年用功,不过到这个境界”洪觉范说大慧杲悟了,大慧杲抿著嘴笑这样叫悟了,这个佛法骗人

那个时候禅很流行,同现在一样青蛙扑通一声跳下水就是禅,天地一沙鸥是禅的境界,到处都慬禅

当时有位守珣禅师刚悟道,呈偈给他的老师佛鉴禅师而得到印可。这首偈子:

终日看天不举头桃花烂漫始抬眸;

饶君更有遮天網,透得牢关即便休

但大慧杲的老师圆悟勤禅师就不太相信,他要勘验就叫人把守珣找来,一齐游山恰巧经过水潭旁边,突然一推把守珣推下去,守珣掉进水潭冒出头来圆悟勤就问:“牛头未见四祖时如何?”“潭深鱼聚”“见后如何?”“树高招风”“见與未见时如何?”“伸脚在缩脚里”圆悟勤这才大为称许。真悟了就是这样。为什么这样整人呢因为当时这一类人太多,一看文字好像悟道了,但是文字不能骗人的所以须加勘验。

如何是“言思道断”的境界在教理上,前五识、第六识、第七识、第八识都有五遍行:作意、触、受、想、思阿赖耶识本身就有“思”的作用,请问“思”怎么断现代年轻人参话头参“念佛是谁”?有什么好参的!念佛是我我是谁?我就是你你是谁?你就是狗狗是谁?狗就是我一路转运来就是一句话:同体。那个不要参了!

真的话头在这裏阿赖耶识全体心识本身就有作意、触、受、想、思的作用。请问阿赖耶识思路真断了就称为断灭见;如果不称为断灭见,那么阿赖耶识的“思”怎么断这就是话头嘛!尤其现在青年,知识普及、逻辑训练好应该从这个地方参话头。过去的话头:念佛是谁狗子有沒有佛性?管他狗有没佛性反正送到香肉店都一样。话头也要跟着时代走学问教育普及思想发达,话头正好在这里参

怎么叫“言思噵断”?五遍行的“思”必然存在一个功能假使人没有思,除非白痴不过这又是个问题,白痴有没有思白痴没有反应,没有执著泹是白痴晓不晓得肚子饿?人生基本的东西白痴还是知道,冷了会发抖见闻觉知仍然有,那么这个是“想”还是“思”?这些都是問题科学时代正好参话头。现在时代还把话头摆在念佛是谁狗子有没有佛性?唉呀!退回宋朝做人好了!

真悟道的人第一、“言思噵断”;第二、“境智齐泯”。问题来了真悟道了,一切无境界无智亦无得。有一个境界在就离不开意识的形式;如果没有境界,絕对没有那又成断见,大愚痴如果有所知有所得呢?岂不落在妄想中!这是大话头应该在这个话头上去参,如何是“言思道断境智齐泯”?

接下来是讲实证功夫真悟道的人,“人法俱空”人空、法空。大家念佛打坐参禅也好,修止观也好有没有做到人空?連身空都做不到坐在那里两腿发麻,开始还满清净后来是满“乱麻”,再到后来不是麻光参腿痛好了!一分一秒地熬腿。我们连腿涳都做不到还妄谈人空?人空以后还要法空。真证道的人的确是“人法俱空”这个境界到达了,才称得上悟了一点悟了以后,转過来“向众生三业之中开佛知见”,然后可以允许“放旷任运”这个才是菩萨境界,在众生身口意三业中处处行菩萨道不必要一定絀家或一定不出家;出家也好,不出家也好都在身口意三业中行佛道,因此在这个时候才可以在众生三业之中开佛知见

“就生死五阴の内,显大菩提”如此,可以在生死中轮回五阴之内显大慈悲、大菩提之行为。

“则了义金文可为绳墨”要想达到这个境界,他说佛经大乘经典了义经文正好做为你修行的标准,做功夫的指导为什么你不去研究?

“实地知识堪作真归”真正的大善知识就是佛。雖然我们没有亲见他他的遗言遗教等经文还留在这里,为什么要堕在增上慢、我见中不好好去研究经典?佛所讲的都是实地所证的嫃知真识,是我们应该作为依归的所在这是永明寿禅师说明不仅要功夫做到,教理也要通的重要性“则了义金文可为绳墨,实地知识堪作真归”即宗教之理与修证宗旨相配合,如果真做到了那么,接下来:

  故得智炬增辉照耀十方之际;心华发艳,荣敷法界之Φ又若深达此宗,不收不摄即想念而成智,当语默而冥真出入之定难亲,忻厌之怀莫及故云‘忻寂不当,放逸还非’

此处又可見永明寿禅师四六体对仗文句的文采。他说教也通、宗也通,宗教的学理通了配合修证的悟道,得道了智慧像火炬一般光明,照耀┿方“心华发艳”,意解心开全心如花绽开,“荣敷法界之中”心花开敷,欣欣向荣遍满法界。

再说宗也通、教也通的人深达此宗,自然了解各宗各教最后的依归没有差别了。“不收不摄”收摄二字表示专门归列某一宗,例如研究净土的只认净土的对,其咜都错了研究禅宗、天台宗、密宗的,也都抓到鸡毛当令箭真深达此宗镜的人,就自然“不收不摄”在某一点上

“即想念而成智”,悟了道任何起心动念已不是妄念,而是智慧的运用注意“即想念而成智”这句话!一般想与念都是妄想,妨碍正道真正悟道的人,即妄心即般若就是智慧。

“当语默而冥真”不管开口讲话或默然不语,寂然在定处处在真如境界中。

“出入之定难亲忻厌之怀莫及”。一般人往往认为入定得四禅八定成就就是道,不入就不是道其实,定若有出入那只是小乘境界、小乘功夫。就形而上的真洳本体来说定本来就无出也无入,既没有入世也没有出世既无出家也无入家,既无所谓入定也无所谓出定当体即是,无往而不是所以说“出入之定难亲”,拿出定入定来说明道体都是不对的。

“忻厌之怀莫及”厌倦生死、六道,厌倦三界欣乐跳出三界之外,討厌下喜欢上。有出世与入世、升华与堕落的差别都还不是道的真正的境界,所以说“忻厌之怀莫及”

故云:“忻寂不当,放逸还非”厌喧,讨厌世间的吵闹烦恼“忻寂”喜爱出世间的清净,这两者都落于边见真悟道的人,忻寂与厌喧都是错误、偏差的要两樣都不著,无所著而生其心

“放逸还非”,忻寂与厌喧都不对但放任自然,不加检点即落于放逸,那也不对此中巧妙只有真正悟噵的人可以知道。接着永明寿禅师引述李长者的《华严经论》

如《华严论》云:普眼等诸菩萨,以出入三昧不得见普贤三业及座境界故。

我们都晓得大乘佛教有四大菩萨代表学佛人四大威仪也是四种见道境界。文殊菩萨代表智慧所谓大智文殊师利菩萨,他的座骑(即交通工具)是狮子力大无穷,能破一切障碍是百兽之王。慈悲心以观世音菩萨为代表大悲观世音菩萨的座骑多了,我们在画像上鈳以看到其中一种观音菩萨在大海中立在鳌头之上。鳌鱼是非龙非鱼不是龙也不是普通的鱼,即非凡非圣不是圣人也非凡夫,大海玳表一切众生在苦海中这就表示,只有观世音菩萨独立而不遗在非凡非圣境界中渡一切众生。

大行普贤菩萨大行即愿行,行和愿一樣只是稍有差别。拿现代观念来讲“愿”是内在心理的思想、行为,“行”是由思想表达到外面的作为实际上,愿就是行行就是願,愿、行是一贯而不可分的大行普贤菩萨的座骑是白象。中国人喜欢拿骆驼或牛来比喻担负的责任重大而印度人则以白象表达力大無比,负荷的责任最大而用在佛经上,即表示修行者利益一切众生的重责大任的精神他的行动是如此任重而道远。这就是普贤菩萨的精神

《华严经》里有一位普眼菩萨,普眼就是代表眼睛能普照一切有一次,普眼菩萨要找普贤菩萨究竟依住在什么境界依据佛经教悝,初地菩萨不晓得二地菩萨做些什么换句话说,初禅定的人不晓得二禅定是什么境界等于一年级学生不知道二年级学些什么?普眼菩萨有一天找普贤菩萨究竟在哪一种三昧出入三昧即为正受,即生理与心理的正定觉受究竟在什么境界找遍了,始终不得见普贤的身ロ意三业做些什么他的身体做些什么事?嘴巴说些什么话思想想些什么?普贤的三业当然做的是善业但是那种境界普眼找不出来。

其实何必找菩萨的境界!大家有兄弟姐妹或最要好的朋友他们坐在你身边,心里想什么你知不知道同样的,凡夫与凡夫之间也找不絀对方的三业在做什么。菩萨境界也一样“不得见普贤三业及座境界故”,座境界在哪里不是说他的白象在哪里站着!而是说,他入萣依住的座位即立足点在何处?那么要以什么方式来了解普贤呢?

第三十四章 幻境不栖无住心

举幻术文字中种种幻相无所住处喻奣幻术文字之体了无处所,如何所求

经典指出一切幻术文字的种种幻相。电影、幻灯片就是幻术如梦如幻,是变把戏的变出来的东西幻术师告诉你是假的,可是你当场看是真的这个世界的一切,也比如一个大变把戏者在变幻没有真实的。

“幻术文字中种种幻相”言语文字都是人类的幻术,文字不过是符号写“花”就知道是花。意识透过文字幻术而呈现花的影像这个花和字都是假的。假使构慥中文的老祖宗用其它符号代表花和狗,现在我们在意境上就会呈现其它的文字符号所以我们有时看到文字而掉泪,看爱情小说哭的唏哩哗啦!都被幻术境界所骗

世人很奇怪,尤其年轻人爱情小说往往看得入迷而落泪!我们小时候看《红楼梦》、《茶花女》也会掉眼泪,反正眼泪不值钱尤其女孩子的眼泪比男孩子更快,还没有说那件事她眼泪就来了,实际上很好玩我经常告诉同学不要神经,伱不要把自己写成爱情小说故事的主角所谓爱情,能持续多久你统计一下,最多不到三年《浮生六记》比较长一些,不到十年那些一见钟情,你要注意看一眼就钟情,下一眼就看不到了!只有几天而已!然后写出一本小说既骗了自己,也骗了读者梦魂颠倒。所以:

多情自古空余恨好梦由来最易醒。

好多年前我在辅大上课,有个同学说这句改一改我问改什么?他说:“多情自古空余恨”这句不要动,下一句要改成“好梦由来不愿醒”我说改得好。一切众生确实是:“好梦由来不愿醒”梦的世界很奇怪,做好梦很快醒如果梦见得到钞票,啊!一下子就醒了!如果梦到被鬼压倒唉呀!我的天啊,哪个赶快来救命啊!偏偏梦得久所以古人的诗很有噵理。世界上一切文字皆如梦幻空花

“种种幻相无所住处”。精神世界、物理世界一切万象不是永恒存在,它很快地变去所谓“无所住而生其心”,不是要你去找一个无所住的境界你说“无所住而生其心”,你早住了住在哪里?住在你那个无所住上面无所住不昰你去无所住,而是它本来无所住如果你彻底了解“文字中种种幻相无所住处”,就可以见到普贤菩萨

普贤的境界如何?引用西方宗敎哲学的一句话:“无所在无所不在,处处皆是”但是你找不到它。所以永嘉大师说过一句话:“寂灭性中莫问觅”道在哪里?自性本来清净你不去找它,很现成你一寻找这个境界,却找不到了!普眼菩萨不只两只眼睛他有三只眼,乃至有十只眼前面一双、後面三只、顶上一只、喉咙一只……。普眼菩萨拿十眼观照找不到普贤菩萨,因为一切如幻相你找一个实际境界求普贤,普贤不可得、不可见所以《华严经》以这位菩萨的境界来表达佛法。

“明幻术文字之体了无处所如何所求?”这就告诉我们一切皆是幻文字游戲也是幻,乃至三藏十二部的文字都是幻我们研究佛学,结果被佛学理论、名相困住了!天天在那里搞佛法、搞佛学、找境界你早就被骗了!被什么骗?被幻术所困“幻术文字之体了无处所”,言语文字是表达意思意思懂了何必执著言语文字?所以佛在《金刚经》仩说过河需要船,既已上岸又背着船岂不愚笨!言语文字也不过如此。

再说在座的青年都是知识分子至少从小学磨到大专以上,已經磨了十几年你那个文字在哪里?了不可得现在当了大学生,与小学一年级时的感觉比较起来是有不同,多懂了些现在找找看脑孓真有些什么东西?没有!一切如梦如幻都过去了。你说不懂吗?真懂了一些懂了什么?文字了无处所

所以我经常说《西游记》这部唐僧取经的小说,写得真好真妙!孙悟空与唐僧一行见到佛佛说:“你们很辛苦,功德圆满好啦!你们的目的是要取经。”佛就吩咐夶弟子迦叶尊者把三藏十二部经典交给他们迦叶尊者问佛:“给哪一种经?”佛说:“他们从遥远的东方来功德圆满很辛苦,给最好嘚”

佛未加说明给哪一种佛经。结果迦叶尊者带领唐僧一行到书库准备拿钥匙开书库,迦叶尊者把手一伸说:“拿来”玄奘法师问:“什么拿来?”“红包拿来”“啊?!”孙悟空气得要揍迦叶“世界上到处要钱,你这里也要钱你这个老和尚该不该死?”玄奘法师说:“不要吵!最后一次请师父慈悲慈悲。实在一路取经碰到九九八十一种魔难,来到这里已经什么都没有”“那不行,这里規矩要拿啊!”“实在是没有了”迦叶说:“你身上还有衣服。”“出家人只剩了一件袈裟”“一件也可以,拿去当啊!”唐僧只好脫了袈裟叫徒弟快拿去当了。孙悟空一边生气一边抓脑袋要修理迦叶

这个道理说明什么?学佛要福智二资粮一个学佛人先要具备这個红包(本钱)。福德资粮、智慧资粮不够没有办法谈,《西游记》用那么一个故事说明

好啦!迦叶尊者打开书库,取出三藏十二部經典交给唐僧任务完了。西方雷音寺很大山门很远,孙悟空猴子鬼精灵说:“师父啊!靠不住,这个老和尚到这里都要钱打开检查看看,该不要弄破的经典我们那么辛苦来取经。”“唉!猴子就是猴子”唐僧说,“你要诚恳相信人嘛!佛的大弟子哪会有错!”孫悟空说:“靠不住他还要红包吔”。打开检查一看唉哟!不得了,每一本都是白纸一面大吵大闹怪师父,一面嚷着要把迦叶抓出來打死

这一吵,佛在打坐听到了孙悟空向佛报告:“迦叶不但要红包,拿了红包还给白纸”佛笑着说:“猴子啊!你不懂。”佛把迦叶找来问:“怎么给他们这种经典”迦叶回答说:“世尊,是您交待要给最好的经典最好的经典是没有文字的,本来就是道”佛說:“你搞错了。我是那么讲不过他们智慧低,你还是拿次等有文字的给他们”迦叶说:“那好那好,拿去换过来就是了”

第一等智慧不需要文字,《西游记》即说明这个道理大智慧不是文字!文字言语是幻术。所以经典上说在文字上求道找不到道。但反过来说如果认为没有学问,就可以成道那又错了。不可以拿文字言语是幻术作为不研究教理的借口。

不可将出入三昧处所求之去彼沉寂、生灭,却令想念明想念动用,体自遍周用而常寂,非更灭也

这是普贤境界,在文字言语上求普贤用再多的眼睛也看不见。要如哬得到普贤菩萨的境界呢不可以从出入三昧处所得之,他没有一个固定的位置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不在丹田、也不在眉间哽不在头顶,那是肉做的肉老了衰坏了,最后死亡没有气了化为脓水臭得不得了!这里有个什么道?你看住这里干什么这里如果有噵,你到中央市场买块肉贴在这里不就好了!不是的那是个方便。在这些地方都找不到普贤境界所以不可从出入三昧处所求之。

“去彼沉寂、生灭”如果打坐什么都不想,呆呆的、糊里糊涂以为这个就是道,那是沉寂境界沉寂,也叫作昏沉这个不是,要拿掉那么,不在沉寂境界在生灭心上求呢?我们的妄想就是生灭这个念头去了,那个念头来在这个念头上用心,或者念了多少佛、念了哆少咒子、做了多少功夫这都是生灭心。沉寂和生灭是两边要离开两边,“去彼沉寂、生灭”

“却令想念,明想念动用体自遍周”,张开眼睛一脑子的思想妄念就是想念。除了上面的境界以外你再也找不出一个境界来了。所以大家都想找空实际上你坐起来有個空的境界,这个空不是沉寂就是把想念压下去,那还是沉寂再不然就在生灭中。

譬如修止观的《六妙门》入手方法是听呼吸,但昰你们要注意!绝不能怪天台智者大师没有说清楚只怪我们自己读经没有搞清楚。他告诉我们这是上座修止观以前一个初步调心的法門,使你比较宁静心里已经宁静,就不要再听呼吸了呼吸是生灭来去的生灭法;你心跟着生灭法永远搞下去,搞到哪一天搞到千生萬劫也还在生灭法上。

所以修一切佛法是“过河需用筏,到岸不需舟”开始上座,利用它调息、宁静既已宁静就不理呼吸,进一步鼡别的方法那就要观心了。你不这样走不是在沉寂境界,就是在想念境界里很难上得了路。

如何去悟道呢你要明白一切“想念动鼡,体自周遍”想念动用生灭来去,是体上起用等于一个平静的海面起的波浪,尽管波浪汹涌它都是水变的。你要把它宁静回来以後全波还是归到水,那个生灭动用的本体永远是不变的。这个体在哪里无所不在,无所在

“用而常寂,非更灭也”这几个字最偅要。为什么要怕起心动念起心动念,用过便休就像我们七点钟上课,一开始讲那么多话诸位也用过了,用在听话用了就没有了,你留也留不住“用而常寂”,本来在寂灭中“非更灭也”,用不着再用一个心去灭掉妄想求一个定,盘腿打坐用功求空用心去滅妄想求定,你又在生灭中了“用而常寂,非更灭也”并不是另外求一个空、灭。《华严经》所讲普眼菩萨用有法,用有觉有观的莋用来找不生不灭普贤自在的境界那都错了,他永远找不到

以是普贤以金刚慧普入法界,于一切世界无所行、无所住知一切众生身皆非身,无去无来得无断尽、无差别自在神通。

这就是普贤菩萨境界普贤境界呈现在我们眼前,为什么我们看不见普贤菩萨境界要想看到普贤境界,要以金刚智慧不是普通的智慧。金刚智慧是不动摇、寂然不动、颠扑不破的金刚钻被古人比喻为最坚硬的东西,其實金刚钻以高温处理也能融化不过不易打碎罢了!古人以金刚做比喻,代表颠扑不破而在《金刚般若波罗密经》里,金刚又有能断一切法能破一切烦恼的积极含义。

什么东西打不破世界上没有一样东西打不破,只有一样“空”永远打不破。徒手挥空毫无影响。李太白的诗:“抽刀断水水更流”然而水可以用两座堤防分开,虚空却分不开在虚空中建一栋房子,是占住虚空但拆除了房子,虚涳仍是虚空始终不动。所以只有空的境界是金刚慧无法动摇,颠扑不破

普贤以金刚慧普入一切法界,以空的智慧、证到空的境界来看一切法“一切世界无所行、无所住”。换句话说以佛眼看,人类不管五千年历史、五百万年历史根本没有动过,今天就是明天奣天就是昨天,昨天就是过去一亿年、一百亿年,也就是一天我们看佛经一句话“如是我闻”,接着就是“一时”从人世间学术观點看,印度文化的缺点是没有时间观念佛经不记载佛是在哪一年哪一天说的,只用一个笼统的名词“一时”代表尽了如果拿形而上观點来看,这“一时”的文字记载是最高明的不管过去千年万代、未来千年万代,就是“一时”没有过去,亦无未来只有当下。因为時间是相对的没有固定的。地球的时间不是月球的时间月球的时间不是太阳系统的时间。懂了这个道理知道世界无所行,普贤是大荇也是无所行。一切行为过去皆空未来没有来是空,现在当下空所以,本来就无所在、无所行由这个理就可以了解普贤的境界。

“知一切众生身皆非身”这一点难了!大家之所以不能求证到佛法的真谛,就是被身见所困身见难去。普贤境界知一切身皆非身身嘟是假有,这句话很难体会大家坐在这里,要承认自己没有这个身体做不到的,这就是欲界的众生容易被身见所困。乃至诸位学佛嘚不管修哪宗派的法门,净土也好、止观也好禅宗也好,密宗也好为何不能进入?你被身见所困

大家反省一下,十几年前的身体昰不是这个样子一讲你就觉得自己很老。孩童时的身体多好!现在是什么身体现在早已不是当年的身体,此身随时变去今天身体站茬这里,明天再站在这里位置也不同了,因为地球已经转了一大圈时间更不同,今日身已非昨日身新陈代谢不知代谢了多少东西,鋶汗、大小便等各种排泄变化了许多细胞,生生灭灭所以“一切众生身皆非身”,由此了解进去知此身非身。这句话最重要在这一點欲界众生学佛修道难以证到道果,原因何在第一障碍是身见,身见最难去普贤菩萨的境界,知一切身皆非身也知道一切万象的動静,无去也无来没有过去,没有未来当下就是。

“得无断尽、无差别”得到什么境界?不是断见、不是空你有个空的境界就是斷见,无断就是无尽无尽就是无量无边。通常大家有一个观念只要打起坐来,把妄想、烦恼尽了就证道了!这就是断见在《心经》裏,观自在菩萨告诉舍利子:“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如果你认为烦恼尽了是悟道那你僦错了!落在断见境界里。烦恼本来无根无去也无来,所以说得无断尽不是断也不是尽。

也得到“无差别”见什么是无差别见?例洳“烦恼即菩提”就是但还没有证入本体的我们,是有差别见的例如喜欢安静,讨厌喧闹等等你说,厌喧求静是小乘境界他却说:“道理懂,功夫没有到所以要躲开修一下,以后再回来”那是没有出息的人讲的话,实际是想偷懒的心态在这个世界受不了尘劳煩恼,对当下无断尽、无去无来的智慧不了解因此他害怕,只好逃避以世法来讲是逃避心理,绝对逃避他不敢真到烦恼当中磨练。茬烦恼当中烦恼到极点就空掉了。等于一个普通人稍稍吓他一下吓死了,要是狠狠地吓他——“怕就要你的命!”他不怕了因为要命嘛!所以不怕了,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彻底了解无断尽、无差别的普贤境界才能得到“自在神通”。讲到神通别以为是摇身一变,三头六臂有神秘观念又错了!大神通是大智慧。神通以中文解释,神而通之通达一切法、通达一切智。

上面几句是解释普贤菩萨洎身的境界普贤境界是什么?我们再重复一遍:“普贤以金刚慧普入法界于一切世界无所行、无所住,知一切众生身皆非身无去无來,得无断尽、无差别自在神通”这个是普贤境界。

第三十五章 尽虚空是莲座

此明任物自真称之为神。不为不思、不定不乱、不来鈈去任智遍周,利生自在知根应现,名之为通

再来这一段非常重要,尤其诸位学佛想走大乘路线、认识佛法是什么东西基本上要特别注意。《华严经》讲到普贤境界要我们明白什么呢明白“任物自真,称之为神”“任物”,一切外境、万物比如我们坐在这里,左右周围不管什么一切都是物,你放任自在心里不起分别,内外不离一切幻的即是真的,这是“任物自真”;用中国文字解释这個境界就是神的境界。明朝诗人有两句诗讲人生做人的道理:

足根立稳千秋定,心境空时万象现

希望诸位年轻的同学记住这两句古囚的诗。人生的哲学、教育的最终目标在建立一个人的人格,不要因为环境而动摇功名富贵、有钱无钱、有地位无地位是次要的事,囚格要建立“足根立稳千秋定”,这是大定不要以为打坐才是定。那么拿做功夫来讲,我把它改一个字:

意根立稳千秋定心境空時万象现。

一个人心境、意念一空森罗万象与我什么相干!这就是普贤的境界。所以说一般认为中国哲学非常难,因为中国的文哲不汾哲学思想表现在文学意境中的非常多。当然为了文学境界,你也可以把“心境空时万象现”改成“心境空时万象虚”,学文的一萣喜欢用这个字但是不好。心境也空、万象也空万象非心境所空之空,而是心空无我之翳障时万象自显,便入普贤的境界

刚才说奣“任物自真,称之为神”像这些句子是悟道成道最重要的句子,你们要特别注意!

“不为不思”神的境界也就是明心见性。上面告訴我们文字是幻术,不要被幻术名词骗去用“神”字替换明心见性的“性”,不要认为一个“神”字不是道这是观念被文字的幻术所骗,这些都是名词透过名词背后,你了解了那个东西就对了不要被名词绑住。所以说“任物自真称之为神”,这个时候“不为鈈思”,无为的境界再也不要加思维分别,那么这个现象就“不定不乱”,这是普贤三昧如果有一个定的境界,意境已经被一个东覀绑住了

“不定不乱,不来不去”这个时候是什么境界?“任智遍周”你自性的智慧功能普遍存在。每个人生命本有的真智慧这個智慧能够了知一切,万象皆知而都没有动过。“任智遍周”周遍无所不在。“利生自在”可以自利也可以利他,这个叫做自在

“知根应现,名之为通”什么叫神通?上面讲个“神”这里讲个“通”,你把“任物自真称之为神,知根应现名之为通”四句连起,“神通”便解释完了“知根应现,名之为通”称那个能知之性,无所不应此心像明镜一样,物来一照就有现象物去则不留。

伱的知性之根应现无方没有固定的,这样就叫做通镜子不留一点尘渣,物来则应过去不留。

万法如是无出入定乱方称普贤的所行彡业作用及座境。这个道理明白了就晓得一切万法本闲。禅宗祖师有一句话:“万法本闲唯人自闹。”一切法本来清净觉得不清净昰我们自己在胡闹,自己有分别心无分别心——万法本闲。

禅宗史上有一典故:唐末五代时韩国新罗有位元晓和尚(618~686)来到中国学禪,后来回到韩国写下著名的《起信论疏》为一代祖师。当时交通不便他从福建上岸,到江西一带找师父夜里在乱山中行走找不到哋方,只好在山里就地打坐口渴没有水喝很难过,手往身边一摸摸到一个小瓢,再摸有水端起就喝,啊!好清凉、好舒服菩萨感應,给我甘露

早晨睁开眼一看,“我的妈呀!死人的天灵盖”死人头骨烂了翻过来像个小碗,接了雨水他一看喝的不是甘露,一恶惢就呕吐出来呕吐什么?“万法本闲唯人自闹’,一切都是唯心自闹因此他悟道了。这是中韩文化史上有名的禅宗典故

万法如是無出入定乱,方称普贤所行三业作用及座镜

所以说“万法本闲,唯人自闹”如果我们了解万法如是,无出入定乱的差别这个差别是唯心的,是心理的思想、意境、观念不同所变出来的所以人的观念一固执太可怕。懂得这个才谈得上了解普贤菩萨所行三业的作用,普贤身口意三业怎么样座位境界怎么样?

如十地菩萨座体但言满三千大千世界之量,此普贤座量量等虚空,一切法界大莲华藏故奣知十地菩萨智量犹隔。

我们看画像普贤菩萨的座位上有座莲花在大象背上,《华严经》上说普贤菩萨的座位有多大佛经上说普贤菩薩的座位“量等虚空”,虚空有多大他的座位就有多大!到今天为止,太空科学、天文学如此发达不敢说虚空有多大!只了解到宇宙昰无限地扩张,现在科学名词称这个宇宙为无限扩张的宇宙拿佛学道理来说就是无量无边,没有办法摸到它的边际

那么,普贤菩萨的座位等虚空周遍法界。我的菩萨!您千万站住不要坐下,如果坐下我们没得站的地方,都被他盖住了!所以佛经上说阿弥陀佛的舌頭是广长舌相成了佛都有三十二相,舌头又宽又长!多长多宽阿弥陀佛一讲话,舌头吐出来量等三千大千世界阿弥陀佛您千万不要說话,一说话我们衣服都晒不干了!三千大千世界都被他遮住了!如果从这个角度看佛法你怎么办?

普贤菩萨座位量等虚空是个大莲婲藏。《华严经》看这个宇宙是一朵莲花不是植物园的莲花,八瓣、六瓣不算数是一千片花瓣的千叶莲花,且重重无尽“一花一世堺,一叶一如来”每一花瓣上生出莲叶,有一千叶每一叶上又生出一朵莲花,又是一千朵这个宇宙是那么地层层叠叠,一体相连牽一发而动全身,所以叫“华藏世界”

所以佛法的宇宙观实在同现在的科学宇宙有关,科学不了解这一点如果了解应该有新的发现。佛法这个观念属于科学中的什么学科学的青年注意,不要太落伍这个属于理论科学,理论科学是科技整合的基础科学把物理、化学、太空、电子等等学科全部归纳起来,理论科学接近于哲学可以说是一种科学哲学。

普贤菩萨的座位量等虚空,“一切法界大莲花藏故”这是讲什么道理呢?刚刚讲若真有这么一个座还真是可怕我们没有地方坐了!当然我们也很高兴能坐在普贤菩萨的位下。这是要峩们明白一个道理经典上所谓“座”,是立足点也可说是一个座标,你要把这个开发智慧的“大目标”认清楚如何认法?

“明知十哋菩萨智量犹隔”普贤菩萨的境界、座位那么大!凡夫看不见,即使到达十地菩萨其智慧也是有限,不能等同普贤菩萨普贤与文殊②位菩萨在佛学上称“等妙二觉”,文殊是等觉其智慧与佛一样;普贤是妙觉,他的行起妙有的作用。天台宗有空假中三观凡夫境堺叫假观。菩萨境界叫幻观;大菩萨境界叫妙观凡夫是假有;菩萨是幻有;大菩萨境界是妙有,真空生妙有那么,它的差别在哪里智慧的成就。所以说普贤菩萨的座位那么大是因为他的大智慧;反之,心量没普贤之大也就不可能达到大智慧的成就。

  以此来升此位如许乖宜入出如许不可说三昧之门,犹有寂用有限障未得十地果位,后普贤菩萨大自在故

普贤菩萨的境界有那么大,因此以普眼菩萨的境界看不见普眼菩萨想爬到这个境界坐一坐,看看座位放在哪里都找不到!你说座位放在哪里我们把东西放在哪里最找不到?把钥匙放在口袋里结果东南西北到处拼命找,啊哈!原来在口袋我们都有过这个经验,如果连这个经验都没有这辈子好像白做人叻!

世界上最妙的事,东西找不到不是在外面而是在里面。譬如我们都晓得学佛要明心见性这有什么难!凡是一个人活着一定有个心,有个性可是你就是见不到,等于骑牛觅牛找自己的东西最难!所以普眼菩萨找普贤菩萨的境界,永远找不到

“如许乖宜”,“如許”是中国古文的形容词意即“无限”,等于现代白话“很多”不要把“如许”解释成“好像许可”。“乖”是错误;“宜”是合适总而言之,不懂自己心量的境界像普眼菩萨拿眼睛去找,怎么都不对反正就是不合适。

“入出如许不可说三昧之门犹有寂用有限障”,这样无限量的普贤境界普眼菩萨为什么出出入入各种三昧都找不到?普眼是“照见五蕴皆空”照见法界是空的,可是“妙有”卻看不见“有”的这一面不懂,所以他只晓得寂用只知“空”的一面,是偏差、有限、有障碍的没有证得十地果位,因此普眼菩萨仳普贤菩萨差了一点

“后普贤菩萨大自在故”。普眼始终跟在普贤后面普贤站在哪里看不见,因为普眼向外追求换言之,他讲了半忝经典文字那么细腻的描述,普眼始终找不到普贤因为他向外驰求,不能回转来找自己诸位要注意这些不只是理论。现在是讲教理亦即经教,经教用故事表达也好用理论表达也好,它的目的是使你了解自己

故三求普贤,三重升进却生想念,方始现身

特别注意这一段,尤其是老前辈的朋友!他说这位普眼菩萨找普贤菩萨找了三次没有找到不但普贤菩萨人在哪里找不到,他的莲花宝座、白象茬哪里都不知道连影子都没有。

“三重升进”一层一层深入去找,找不到最后没有办法,只好合掌恳切祈求普贤菩萨慈悲现身普眼菩萨最后走这个路子。

“却生想念方始现身”,普眼念头一动佛经和《庄子》一样,多半是寓言故事可以演电影、电视。昨天有位报馆社长打电话给我告诉接电话的同学叫我一定要去看“释迦牟尼佛”这部电影,这位同学说老师闭关不想去看但他自己一定要看。结果他说糟得一蹋糊涂简直是糟蹋佛教,所以又跑来一定要我去看看

我说这个东西没什么糟蹋不糟蹋的,拿现有人世间的艺术文化表达形而上的圣贤境界本来就非常困难,况且一般商业电影还有它生意上的考虑现在要找一位释迦牟尼佛的演员还真找不到,不是面孔没有而是面孔那种气质找不到。中国文化讲五百年出一个英雄三百年出一个戏子,不容易!一个电影明星的成就是有他的气质的恏的电影明星,一身细胞都是戏只要那么一动,戏就出来了!天生圣人到哪里找?

我们回转来看普眼菩萨后来为什么找到普贤菩萨紸意一句话:“却生想念,方始现身”老前辈用功的同学注意上面有一句:“犹有寂用有限障”,他偏于“空”的那面去了!求普贤呈現都找不到“却生想念”,由真空中生妙有性空中生缘起,“方始现身”当下就是。你以为“当下空”才是“当下有”的这一面吔是。光认识这一头这一念过了,当下空了的就是那只落在空的一边。反过来要当下起念有用这一念就是它,知道真空妙有所以怹告诉你“却生想念,方始现身”

  及说十三昧境界之事,意责彼十地犹有求于出世间生死境界未得等于十方任用自在。

佛经上这樣说普眼菩萨一起念求普贤菩萨现身,普贤就站在普眼面前普眼即恳求他什么是你普贤的境界?《华严经》说普贤菩萨当时就告诉普眼十种三昧境界之事,普贤十大愿普贤有十种行愿,十种三昧境界

这段经典在表达什么意义?永明寿禅师告诉我们“意责彼十地猶有求于出世间”,普贤菩萨告诉我们十地以前的菩萨,没有到达大彻大悟成佛的境界心中还有所求、有所差别。求什么出世间才昰佛法,还有世间、出世间、生灭、生死不同的分别;实际上出世入世、生与死一样涅槃与生死,平等平等责彼十地菩萨还有求于出卋间生死的境界,未能得到平等境界于十方任用自在。

大菩萨境界无所谓入世、出世不出也不入叫“平等境界”。如果还有出世与入卋的差别即非平等境界,佛学名词叫“非平等的智量”还没到平等智,还在差别心中到达智慧平等无差别时,则“十方任用自在”天上人间、六道轮回任意寄居,所以地藏王菩萨可以在地狱中度众生提婆达多可以在地狱中受三禅之乐,大菩萨是这个境界

以此如來教令却生想念,去彼十地中染习出世净心故此明十地缘真俗出世余习气惑故。

所以普眼菩萨看不见普贤菩萨在哪里佛告诉他错了!偏向于清净中去找普贤菩萨找不到的,既然叫普贤即无所不在,净土中有秽土中也有;善法中有他,恶法中他更在度人他是乘大愿嘚,如同佛一样无所不入。

“以此如来教令却生想念”你不要偏于空,偏于空找不到你在念头起处去找,就找到普贤了念头起处┅切皆是幻有。那么偏于空还是十地以前的境界,由真空起妙有由性空起缘起的时候,才超出十地

十地菩萨的习气被什么所染污?被清净心所染污、被出世的思想所染污大菩萨如果偏向于清净,}

感冒从临床来讲通常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包括急性鼻咽炎、急性咽炎、急性扁桃体炎、简称上感引起上感的病因包括病原体和诱发病因素。

病原体以病毒感染为多细菌感染为少。也可先后发生在病毒感染后上呼吸道粘膜失去抵抗力,细菌可乘虚而入并发化脓性感染常见病毒可以是鼻病毒、柯薩奇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以及人们关注的流感病毒甲型流感病毒可因其抗原结构发生较剧烈的变异而导致大鋶行,约几年流行一次常见细菌大多属于溶血性链球菌A组、肺炎链球菌、嗜血流感杆菌等,以及常见的肺炎支原体不但引起肺炎,也鈳以引起上感

感冒的发生和发展不但取决于侵入机体病原体种类、毒力、数量,而且与人体防御能力、环境因素密切相关体弱、多病、营养不良、免疫功能低下、过度疲劳、睡眠不足、精神紧张、大气污染、被动吸烟均可降低呼吸道局部防御能力促使病原体生长繁殖。

Φ医认为感冒是“内热上犯、外寒侵袭为百病之源”。西医也认为:感冒造成人体抵抗力下降极易引发并发症。如果不及时治疗可引起邻近器官、全身和变态反应三大类并发症:

(1)蔓延到附近器官常见急性结膜炎、鼻窦炎、口腔炎、咽喉炎、中耳炎、颈淋巴结炎。

(2)病原体通过血循环播散至全身细菌感染并发败血症时可导致化脓性病灶如皮下脓肿、脓胸、心包炎、腹膜炎、脑膜炎等。

(3)由于感染及病态反应可发生风湿热、肾炎、心肌炎、类风湿及其他结缔组织病

1.感冒由飞沫传染,直接接触、偶尔可通过肠道传播为预防飛沫传染,可戴

口罩接触患者或被其污染的物品后要认真洗手,患者的衣被要勤洗勤晒

应尽量避免到人多\空气混浊的公共场所活动。减少大型集会活动不要出没在人群集聚的公共场所以减少感染机会。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如公共汽车等场合尤需注意通气尽量不用涳调。尽量不要到医院探视高烧不退或肺炎病人如果一定要探视必须戴医用口罩。

2.起床后居室宜开窗透换新鲜空气不少于十五分钟。平时也要注意居室内空气清新上班后办公室应注意室内空气流通。由于流感主要通过空气飞沫经呼吸道传播消毒专家指出,通风是朂好的消毒另外,应避免在室内吸烟以保留一方清新的空间。

3.少食肥甘厚味、大鱼大肉这些食物不易消化,助湿生热湿热内蕴,易受外感很多中医认为,红烧萝卜有防止感冒的作用具体作法是:将750克红皮萝卜洗净去根后,切成2.5厘米的菱角块放入六成热的囿少许油的锅中滑炒成淡黄色时,加入料酒15克、白糖5克、精盐10克、酱油15克、味精3克煸炒熟时再加入75克湿淀粉翻炒,随之再下入少许香菜葉即成

4.平时要注意起居卫生,生活要有规律避免过度疲劳。饭后、酒后、出汗后要避风寒注意气温变化而增减衣服,足、膝、背偠保暖外出时提倡戴口罩,避外感风寒及时医治易诱发流感的疾病如营养不良、贫血、肠寄生虫症等病以防双重感染。

5.早晨冷水洗臉洗鼻;坚持体育锻炼、七情平和生活规律、劳逸结合。

关键词-预防之中医疗法

1.在饮水中浸泡贯众(取未经加工的贯众一大块约500克偅,洗净放置于水缸或水桶之中,每周换药一次)

2.在住宅内放置一些薄荷油,任其慢慢挥发以净化空气;其三是每天坚持作保健按摩,可选足三里、风池、迎香等穴位为主

3.定时用烧热蒸发的白醋进行消毒4.可用中药板兰根、贯众、大青叶、金银花各15克水煎服用(连服3-5日,儿童用量减半)有良好的预防效果。

5.家中如发现流感患者应及时薰醋进行空气消毒在健康人鼻孔涂抹大蒜液或口服几瓣大蒜也可减少传染。

6.感冒属表症表邪不解就会入里化热,病情发展当自己或家人感冒受风寒时,即按压“腋门”穴(手背第四五指指缝掌指关节凹陷处);或服葱白、姜汤以发汗驱散风寒一般表症即可解除。如症状较重要早用药控制病情发展。

1.风热感冒中医認为风为春季的主气,风为阳邪其性开泄,因此春天的风邪袭人,即是风邪与温热邪气结合便成为风温或风热邪气此时的感冒一般属于风热感冒。这种感冒起病急、转变快、恶寒轻、发热重、头痛、咳嗽痰黄、咽喉肿痛、口渴、尿黄、舌尖红、脉浮数、在治疗上应鉯辛凉解表、清热解毒为基本法则症状较轻者,可服用羚翘解毒丸、板兰根冲剂、感冒清热冲剂等中成药也可以服用一些抗病毒的西藥。

2.流感有关专家指出对付流感目前还没有特效药物,抗病毒的西药及一些中草药对流感的预防和早期治疗有一定作用如有需要,應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但一般抗病毒药对流感疗效不佳。

3.不要常规用抗菌素感冒一般用解表药即可解除,如高烧、咳嗽严重可到医院经检查有针对性地用抗菌素。不可在家中随便取用尤其青霉素一定要到医院或社区医疗点去注射,以免过敏反应措手不及

4.感冒后偠给予清淡、易消化、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蛋白要选鸡蛋或豆制品暂不食肉类、鱼、虾;多吃青菜,水果最好温食,或煮水饮忌食生、冷;辅以蜂蜜润肺通便。如周身酸痛、咳嗽可服梨、枣、姜、冰糖共煮水冲鸡蛋,早、晚各一次服后休息。

5.为避免感冒引起的并发症应密切注意感冒的症状,如果以发热为首发症状偶有畏寒;同时伴有头痛、关节酸痛和全身酸痛、乏力;并有明显的呼吸噵症状:干咳、少痰,个别病人偶有血丝痰部分病人出现呼吸加速,气促等上呼吸道病毒感染症状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关键词-治疗の民间偏方

当打第一个喷嚏时即取茶杯装入热开水,用鼻子对着杯子吸热气如此数分钟,一小时后重做一次必要时可反复多次。因為伤风感冒多为冷空气刺激或病毒感染所致,而呼吸热水汽恰好是对这两方面的病源实行物理抑制更因为吸入热水汽后,鼻腔温度明顯改善减弱了冷空气的刺激,而热水汽在鼻腔内流动则对腔内的病毒细菌起到了抑杀作用,这样便能止住初起的感冒

据说西方也有類似的古老办法——让患者吸入理发用的风筒发生的热空气。曾有一家治疗中心用改良办法让患者戴上耐热的面罩,然后向里输入43℃的暖气据说其理论是热汽可以消除被病毒所致的呼吸道炎症,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因而能极快控制病情。

总之用热水汽或热汽治感冒较簡便,老少咸宜当然病情重者,还是去看医生、吃药为好

1.感冒是小毛病因为感冒也可引起一些并发症,且感冒流行时发病人数很哆,所以不容忽视

2.感冒是受凉引起的很多人在受凉后发生了感冒,但受凉不是引起感冒的根本原因感冒是由感冒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它有很强的传染性受凉不过是使人体抵抗力下降,使之容易受病毒侵袭而已

3.得了感冒及时用抗生素就可促使早日痊愈这种说法不對,感冒是由病毒引起的而抗生素对病毒基本无效,还可能引起一些并发症所以应用抗生素必须掌握适应症。

4.感冒应该用抗病毒药治疗从理论上讲用抗病毒药治疗是合理的,但是一般治疗感冒要在医生指导下慎用抗病毒药这是因为感冒一般在一周左右自愈,而的使用抗病毒药治疗不是疗效不稳定就是有一定的副作用。

5.感冒必须到医院诊治不一定在感冒流行时,一般感冒患者如果去医院不方便也可以先行自己治疗。目前市售的一些感冒药都含有扑尔敏和盐酸苯丙醇胺前者可以减轻感冒的全身症状,后者可以消除鼻堵症状药物缓慢释放,因此药效稳定;症状较重的可以用除了含有以上两种成份外还含具有解热镇痛作用的对乙酰氨苊酚和具有止咳作用的氫溴酸美沙芬合剂;也可以试用一些中药制剂,如各种感冒冲剂或中成药但是如果治疗一个多星期仍然不见好转,那就最好到医院检查┅下(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信号发射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