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时我在家就一直摩擦我最后的棒棒时长

原标题:《最后的棒棒》|我们还在抱怨生活,可他们光是活下去就要拼尽全力

棒棒军曾是山城重庆的名片,高峰时有几十万人,但随着时代变迁,如今这个行业正逐渐从山城消失。

对很多人来说,对重庆的印象,除了重庆小面、火锅,大概就是《山头棒棒军》这部电视剧了,城市的变迁,底层生态,方言幽默都可以在这部剧中看到。棒棒是重庆独有的一种职业名称,一根棒棒,一捆绳子,他们游走于重庆大街小巷,帮助有需要的人搬搬抬抬来换取一份工钱,他们多半从农村来,生活拮据却自成一种生活状态。

棒棒的产生,源于重庆的特殊的山地地形,整个城区依山而建,出门就爬坡,下船即上坎,搬运东西成为难题。重庆市民于是习惯了这样一种生活方式——大到买家具、电器,小到买几斤肉,如果不想自己动手,叫一声‘棒棒’,即有人应声而到。”

2014年初,一名正团职转业的军官何苦,带着对棒棒的情节,加入棒棒大军。当棒棒一年,和棒棒们同吃同住。记录棒棒们的心酸、尴尬、坚韧与无奈,挽留属于重庆独特的城市记忆。

从繁华的解放碑到破败的自力巷,只有一墙之隔。没有演员和剧本,对于久经风霜却不曾被命运压垮的老棒棒们,经历就是最丰满的故事。

65岁的老黄是有着22年经验的老棒棒。他朴实善良,任劳任怨。他总说帮女儿还完房贷,就回去带外孙。

除了干些体力活外,老黄也会兼职做些没人愿意做的脏活累活。为了赚20块,徒手在厕所下水道里捞铁勺。

老黄事后用香皂洗了三遍手,没去在意雇主嫌弃的脸色接过了钱。脏、累、赚的少、不受人尊重,是棒棒们的生存状态。

一个女人和两个小偷,左右了老甘的命运

25岁那年,老甘交往了整整5年的未婚妻突然悔婚,老甘痛定思痛之后,决心发奋图强到重庆干一番大事业,并发誓有朝一日,把大队长家的千金娶回家。

进城头十年,命运接连和他开了两次玩笑。第一个五年他攒了10000块,准备开一个小面馆,从银行回来的路上被人摸了包,第二个五年他攒下了25000块,在准备盘下一个日杂店的关键时刻,小偷破门而入把钱偷走了。

于是,三十五六的老甘开始相信命运,还专门请十八梯的李半仙,认真地给自己算了一卦,结果是自己会在60岁的时候开始转运。

60岁生日就要来了,他下定决心要在今年攒10000块钱,风风光光回老家办一个六十大宴,目前已经攒了700。

虽然还没想好六十岁之后往哪个方向发展,但是老甘已经为迎接人生鸿运做了相当务实的工作。

还有一个黑户,没有人知道河南的真实名字,只是来自河南,于是大家也就叫他河南。他是家里超生的黑户,继母对他不好。17岁就离家出走,他没有身份证,很多工厂都不用他,因为签不了合同,于是做了棒棒。

前两年被两个未成年的小混混用匕首挑断了他左踝脚筋,落下残疾。也曾幸运地得到一个月薪2000多元的杂工岗位,却因没有身份证无法签劳动合同被辞退。后来他动起了歪脑筋,打算靠赌博赚钱,最终输个精光。

认清赌博并不能给他带来温饱后,他在一家路边摊打杂,吃每顿饭都狼吞虎咽、风卷残云。老板笑着说:“他这吃相还能招揽客人”。但是河南仅仅因为想吃两个鸡蛋,老板嫌他食量大一怒之下辞退了他。

尽管命运如此,却没有人被打倒。棒棒间虽然存在竞争关系却会在关键时刻相互扶持,再穷也依然坚守自己的底线,人穷志不穷。

有次老黄和雇主走散了。扛着价值数千元的货物,辗转了一天才找到雇主。雇主拿出100感谢老黄。老黄拿过钱,又从包里找给他70。“说好的工钱是20,但是找了他一天,耽误了我去做别的活,所以我多收10块。”老黄一板一眼:“当棒棒,要看得起自己。”

棒棒们并没有贫穷而丧失做人的底线,反而是更加质朴,更加善良,甚至有些高尚。

棒棒对待棒棒,互帮互助,惺惺相惜,就像老黄对待老杭,为了让他多接活儿自己选择主动消失;棒棒对待客户,诚实守信,多一分都不要,就像老黄拒绝客户因为走时而补偿给老黄的100元,大石夫妇因为迟到退换包工头的50元一样;棒棒对待比自己苦的人,依旧心存善念,力所能及的伸出援助之手,就像老黄每次都要给予残疾乞讨者施舍一样,虽然有时会被乞讨者拒绝。

那些真正贫穷过的人,才知道穷人帮助穷人是多么的难能可贵。

“再苦再累,只要回家看到孙子孙儿的笑就觉得值了。”

“我一直在解放碑当棒棒,都15年了。”

老杭今年68岁,遭遇婚姻变故后,他从南川老家来到重庆当棒棒,想多挣点钱。“前几年钱好找一些,现在不好找了,活儿少了,主要靠给门市送货、搬家挣些钱。”老杭说,一天挣得到五、六十块,但比起前几年,生意差太多了。

除去每个月的房租和日常花销共600块左右,老杭把剩下的钱都存了起来。“我三四个月回去看一趟孙子孙女,存点钱给他们买糖吃,给他们读书用。”老杭说,每次他回家,孙子孙女都很高兴地来迎接他,只要老杭一脱鞋子,孙子孙女就忙着端洗脚水过来,“他们乖得很,在外面虽然辛苦,但也值了。”

老杭的儿子在外务工,只有儿媳一个人在老家照顾孩子,老杭期盼着早日攒够了钱回家帮忙带孙子孙女。

去年秋天,有一个老家队上的熟人给老杭说,可以给他介绍个活儿挣大钱,一心想多攒点钱的老杭相信了他,那个人说需要交登记费,老杭也毫不犹豫地把钱交给了他。结果熟人消失了,老杭才意识到自己被骗了。

“我们找一点钱不容易,都是一滴汗一滴汗挣出来的。”老杭说一讲起被骗的事就想哭,因为他觉得离回家带孙子孙女的愿望又远了一点。

今年4月25日,在南川区大观镇石桥村的老家,有人将630元钱和一纸道歉信塞在了老杭家的门缝里。信中,送钱的人自称当年骗了老杭,但看了《最后的棒棒》后备受煎熬,他最终决定,“当一个有道德的坏蛋,还不如做好人。630元,还差510元,“剩下的等我有钱了在(再)给你”,信中说。

现在,老杭就盼着早点攒够钱,回老家安度晚年。“岁数大了,脚杆提不起了,当棒棒不行了。孙子孙女也长大了,我想早点回去带他们。”为了这个简单纯粹的愿望,老杭继续在这座城市努力着。

开始看是心酸,无助和无力,看到后来,我为他们这群“最后的棒棒”感到幸运和欣慰,因为他们遇到了何苦导演,他为他们找到了新的出路,跟着工程做杂工,挣得比之前多,可以过更好的生活,算是对于这个没落的职业的一个很好的出路。

胡适说,每个人都应该写一本自传,是啊,每个人都是一个故事,每个人都是平凡世界中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人。

而导演用他的摄像机记录下了这个“濒临灭绝”的职业的最后的喘息,也向我们展现了一代人,一类人的生活。

也许社会上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如蝼蚁一般爬行,却如高山一样伫立,他们如细流一般蜿蜒,却如洪流一样激荡。这部纪录片展示了我们所不知道一群人的人情冷暖,人生百态,也可以说是他们平凡人生的一部传吧。

最后摘其中的两句话与大家分享:

每个人都是这样的微不足道,来来去去只有你自己在乎。

拥有今天还拥有希望,就是最大的幸福。

}

2015年,纪录片《最后的棒棒》横空出世。

五天后的8月17日,电影《最后的棒棒》即将上映。

一个讲述山城重庆即将消逝的棒棒行业的故事,收获了豆瓣9.7的高分,网友给出了一水好评。

棒棒,是山城重庆曾经的一个具有名片效应的服务行业。

如今岁月更替,公路四通八达,山城正在告别肩挑背扛的历史,曾经浩浩荡荡的棒棒大军十之八九都已改行。

爬坡上坎、负重前行,数十万重庆棒棒军不仅挑走了汗水浸泡的年华,也挑走了属于自己的年代。

三十多年来,有人唾骂他们衣衫不整,影响城市品味;也有人感慨是几十万棒棒用肩膀挑出了一个新重庆。

面对这个消逝的行业,一名退役中校加入棒棒大军,用体验式的纪录片创作方式,记录下了棒棒们的生活,也记录下了属于重庆的城市记忆。

纪录电影《最后的棒棒》宣传片

这名退役军人就是导演何苦,距离8月17日纪录电影《最后的棒棒》上映院线还有5天,DOCO君诚邀了何苦导演,于是有了以下的专访——

Q:2015年剧版《最后的棒棒》拍摄完成,到现在三年时间,是什么促使您制作电影版《最后的棒棒》?

A:我一直在跟拍棒棒的生活,但从来都没想过要把它剪成一部电影呈现给观众。之所以推到大银幕上,确实是观众和发行方在推着我走。

很多观众看完纪录片后特别牵挂主人公,经常问我“他们现在生活的怎么样”,我就想着用纪录电影的方式回复一下观众。

再加上发行人点醒了我,他说“你不能像老黄一样只知道埋头干活,不知道抬头看路”。

后来我一想也是,如果能在大银幕上播放,不仅满足了观众的需求,同时棒棒精神也多了一个传播渠道和平台。

Q:为什么选择将镜头对准“棒棒”这个群体?

A:我想用中国最底层、最普通的劳动者的生活,带领观众去看中国人骨子里的变化,去看中国劳动者呈现给世界的状态——久经磨难,永不妥协、拥抱幸福。

比如说老黄,我俩第一天挣了67块钱,这点钱对于一些人来说就只是一顿饭钱。但对于老黄来说,尽管这些钱里有20块是他掏马桶挣来的,但他却很开心,一口气唱了三首歌,虽然都不在调上,这是我之前没有见过的。

这就是幸福,就是棒棒精神,就是我想传达的东西。

Q:13集纪录片到99分钟的电影,素材方面如何取舍?有没有一个准则?

A:这道减法题我足足做了半年,真的太难了,相当于25分钟就要讲清楚一个道理,所以我的创作准则就是保持主线。

自力巷53号的变化是一条线,棒棒师傅的生活又是一条线,同时我又想回答很多观众关心的问题。

棒棒们居住的自力巷53号

距离繁华商圈解放碑只有300米

比如老黄退休后,他的女儿女婿怎么照顾他?比如老甘告别劳动市场回到家乡,他的生活如何继续?比如喜欢赌博的河南,他最后的生活是什么样的结果?

这一系列问题,我都会用电影做出回答。

Q:拍摄《最后的棒棒》期间,您当了一年棒棒军,亲自体验了棒棒们的生活,自己的心态发生了哪些变化?

A:我觉得最大的意义,就是我从棒棒们身上获得了力量和幸福感。

老黄、老甘、老杭这些棒棒们,面对艰难多舛的命运,都没有妥协放弃,还在一步步坚强往前走,这让我感触很深。

负重前行,敢于担当,这是我们每个人需要具备的精神。同时,我们的国家也在负重前行,改革开放40周年,国家越来越强大。

但强大并不是说中国出了多少富豪,而是普通老百姓的日子过好了,才真正意味着一个国家的强大。

最左为何苦,他在和棒棒们一起等活

Q:拍摄中有哪些打动您的事情?有没有想要和大家分享的?

A:其实整个过程中发生了好多故事,完全意想不到。

比如老黄瘫倒在车旁边,我一开始以为是碰瓷,结果是生气他女婿买车来干架的。

还有大石,让我大老远去参加他的家庭会议,讨论儿子生二胎的问题,还想让我做他儿子的思想工作。

还有何南,他很穷,但是就算没钱吃饭,也要看报纸。他还和我说起加杠杆、去杠杆,说起国家的经济、政治,甚至有时候他说的一些东西,我都不知道,感觉自己好落后。

这些闪光的故事,我很庆幸自己捕捉到了,这是值得我骄傲的一点小成就。

Q:听说剧版《最后的棒棒》的版权您只授权了爱奇艺,但现在网上资源很多,您怎么看这种现象?

A:说实话我没有去追究侵权问题,是因为我觉得我的片子就是拍给别人看的,我还感谢他们给观众提供了观影渠道,多一个渠道就多一个观众。

我现在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我自己买了一台露天放映机,从7月19号开始,就已经在川渝两地的大山沟里给留守儿童和老人放映了,已经放映了15场。

Q:您对电影的票房有没有预期?

A:还真没有预期,免得到时候很尴尬。

好看的电影观众自然会去看,不好看你说什么都没用。

我不会打情怀牌,我和万达院线说了,观众少的话就果断下线,别占用国家资源。

我也不会去刻意宣传,把时间和精力用在作品上,没作品说什么都是虚的。

导演何苦和棒棒们一起干活、生活

Q:您下一步拍摄计划是什么?方便给观众透露一下吗?

A:棒棒的拍摄从来没有停止,但是至于会不会有续集,也不好说,但是对这个群体我会一直关注。

我想挑战一些很少有人碰过的题材,比如城管,比如抗战时期的国军士兵。

但是拍国军士兵是一个很困难的事情,因为很多人已经老去甚至是过世了,相当于我是在和时间赛跑,争分夺秒去拍摄。

但不管结果怎样,既然我决定了拍摄,不管是拍摄棒棒还是别的群体,我就会付出十分的力气。

如果我有十分力气,但是只用了五分,那就是对不起观众,心里难安。

为了保护电影《最后的棒棒》,文中不做过多的影评和剧透。

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戳下边链接获取纪录片版本《最后的棒棒》内容,以及首映礼导演交流。

虽然导演不打情怀牌、没有大张旗鼓宣传,但是DOCO君要在这里呼吁一下大家伙儿去影院看这部电影。

评分高,口碑好,但是排片却很少。

为此,DOCO君在北京发起了一场纪录电影《最后的棒棒》点映

棒棒,靠一根竹棒和肩膀生存的人。

他们爬坡上坎、负重前行,用自己的方式努力生活着。

他们用厚实的肩膀,挑出了重庆新的一个时代。

他们正在远去,离开是自然,也是时代的选择。

他们的背影无法挽留,但是他们留下的故事值得人们去记忆、去品读。

让好电影遇到对的观众,《最后的棒棒》,期待你走进影院支持。

}

没想到,我这么又懒又丧的人,居然有动力给同一部电影发两篇影评,资深自来水了。

这一篇其实是转载的导演回应,在电影的粉丝群里看到的,一个17岁的东北高中生,写了一篇观后感,导演看到后应该是蛮感动的,给小伙子回了一封信,小伙子随后在群里公开了出来。

回应里面的部分观点我依然持中立态度,比如导演说他的片子给人以激励,传播了积极向上的奋斗情绪,关于这一点,作为一个日常丧,日常被无意义感深重包裹的人,我并不特别推崇。但非常理解导演,他是那种内心真正充满阳光的人,有着非常古典的正能量,生命力顽强,相信可以通过努力变得更好,并且实践。

关于电影好与不好的部分,我在另一篇影评里写过。这一篇导演的回应从技术层面解答了我的一些困惑,所以征得双方同意后,把那个高中生的影评和导演的回应放上来。

《最后的棒棒》是我第一次接触纪录片这个类型的影片,最初接触最后的棒棒是在今日头条上的片段,片中出现了一个老头用手跪在地上掏蹲便器里的东西,挣了20块钱,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20块钱,一顿汉堡都吃不起的价格却要付出自己的尊严,付出这样的代价,如果换成我就算给我多少钱我也不会去干。

而为什么这个人的经历会被拍成视频片段上传到网络上那,这件事情引起了我的兴趣,我就去网上查询了,原来片段视频片段来自最后的棒棒纪这部纪录片,我打开了爱奇艺找到了最后的棒棒纪录片一共十三集,看了三个多小时。

看完后我知道原来自己的生活是多么的安逸,原来生活那么不易,人生而不易,而已经老去的棒棒军却选择了自强不息,他们没有背景,甚至还要帮儿女承担家庭的压力。我曾为帮家里把20斤一袋子的大米搬到3楼而抱怨,却看到棒棒们一段50斤大米5角工钱还要一次搬3袋子,最后工钱还被抹零,我深深知道即使我不用为吃穿发愁,但是这并不是说父母给我的一切来的那么轻松。片中一句话60多岁的老曾头学会了经营为时不晚,我想我在这个年纪学会了生活的真谛应该也不晚。

在刷了无数次纪录片后,我开始从贴吧、微博、网路追寻这群棒棒近期的生活,后续知道何苦导演请他的帮帮朋友们聚过餐,请重庆的棒棒们吃过团年饭。后来微博消息停了一段时间,有一天突然发现微博更新,原来骗老杭钱的人把钱给老港送了回去,并且道了歉,和之前说的一样,他在现在决定做一个好人也不算晚,以后的人生也必将一片光明。

再后来我知道了纪录片要电影化了,我非常激动,去美团上看影片。知道是8月17上映,结果周一没有。因为每次电影都会有预售,我发现并没有最后的棒棒,到了周四,我着急了。不行不行,我一定要看,一是我十分关心棒棒们现在的生活,另一边真的很想支持何苦导演,哪怕一张票微乎其微,但是我也一定要看。

身边的同学告诉我看枪版不就成了,我说别的可以,这个不行。因为他洗涤了我的灵魂,当晚我就想去我们的省会城市看,因为3个小时的车程就可以到达,但是因为大学生报道等原因,车票紧张,没票。我就又搜索了一下省内的城市,发现大连在18日有排片,我决定说走就走,17号晚上23点锦州去往大连,次日6点到达。

这一夜,火车上一个一直哭闹的孩子,加上第一次坐火车远行的紧张,还必须着东西,我让小伙伴睡觉,自己一夜未眠,清晨到达大连,我直接到了电影院,在电影院门口徘徊,9点开门了,我进去找了个椅子等啊等,终于电影开始了。

还是那个熟悉的声音,“大家好!我叫何苦”。电影的前大部分,向我们交代了片中各个主人公的经历,放映厅里,加上我和我的小伙伴一共4人,刚开始大家都看着电影,前面大部分是纪录片的内容,但是内容更加丰富,快结尾时,新的插曲开始,看到了老黄为了家里的付出,我流出了眼泪,但是我很快擦掉了,觉的自己很不出息,但是我听到了另一边其他的观影者中也出现了哭泣声,最终在石运给大石揉背那段绷不住了,哭了出来,满脑子想的都是一定要好好孝敬父母。

这些主人公中,老黄女儿家的房贷还清了,并有了新的奋斗目标;大石家里出了老师,也许以后会有成为校长的那一天;老杭也找到了在家附近保证生活的办法,老甘继续努力着,虽然有敬老院、有低保,但是他不愿给国家添负担,自立自强,棒棒精神延续下去;河南是失败的,他一直等大机遇,但是机遇来了却抓不住……

19日晚上我已经坐上了回家的火车,看到了棒棒们的生活我很安心了,也希望何苦导演以后有更加优秀的作品,我依然会更加支持。

你好!我是纪录片《最后的棒棒》主创何苦。得知你和同伴已经平安从大连返回锦州,心里总算踏实了。为看一场电影折腾3天,你这是何苦呢?你的留言我已认真看了好多遍,就如你认真看我的影片一样。叔叔小时候是一个爱撒谎很调皮的孩子,后来参军了,经历了很多事儿,就认识到了撒谎不好,所以这会儿我也不能再向你隐瞒什么了——其实你去大连看这场电影的路费开支是我托朋友转给你的。

8月16日,《最后的棒棒》公映前夜,我在接受《南风窗》记者专访的时候,同事过来跟我说因为排片特别少,而且场次大多是凌晨或上午,头条号和微博“炸了锅”,很多观众为找不到看电影的地方着急。他当时就给我举了你的例子,说锦州有个高中生跑遍了全城影院,一场也没有,想去沈阳又没有路费钱,很失落,而且表示坚决不会看枪版,怕对不起自己的良心……那一刻,我很感动,也很尴尬。感动,是因为有你这样的孩子们喜欢,我想,这才是做这件事情的价值和动力;尴尬,是因为我还没有能力让市场认可这部影片,你的着急失落都是因我而起。之所以要拐个弯儿把路费钱转给你,一是怕你不接受,二是怕说出去不好……你懂的,辛苦你了!

我知道你这两天一直对网上有些批评感到不理解,也看不到我有任何回应,很为我着急。其实,这段时间媒体关于《最后的棒棒》每一条报道、每一条评论我都有认真的浏览,我感觉所有肯定都很真诚,所有批评都很中肯,没有一一回复,一是因为手头的事情特别多,二是目前还不能熟练运用网络社交平台,没办法太笨了。叔叔衷心感谢每一位在忙碌中腾出宝贵时间来宣传和评论这部电影的朋友,无论是真诚的鼓励还是尖锐的批评,他们都是在帮助我变得更好。今天运气不错,一位昨天写文章批评我的老师已经同意我加他的微信,给你写完回信我就会去联系他,希望在今后的创作中能得到他更多的指导,我想我们一定会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至交。你也知道,我没有上过大学,不懂影视专业知识,仅仅只是靠感觉、靠力气苦干蛮干,作品肯定会存在一些不足,虽然已过不惑之年,但我依然在成长的路上,我渴望得到更多的指导,就如今天还在课堂上的你。我们一定得有接受批评的勇气,感恩批评的态度。如果苦叔还有下一部作品,就一定会因为今天的虚心倾听而变得更好!你说呢?

说完鞭策,我再跟你聊聊这些天所经历的鼓励。一个重庆妈妈在微信里说:“今天带家里两个孩子看了电影,出来在街头看见两个棒棒,五岁多的孩子马上就说:妈妈快看,那不是棒棒叔叔吗?他们好热哦,妈妈我们去给他们买瓶水吧,妈妈,干脆买我最喜欢喝的草莓味的牛奶吧!”小耀,作为一个创作者,我还奢求什么呢?公映前几天在广州和深圳,好多和你差不多大的孩子泪流满面冲着我的背影大声叮嘱:“何苦叔叔,你可不能忘了初心——”就在我受伤的那天,来自全国各地七八十个观众,在重庆一个书城等了我4个多小时。有一对安徽的年轻夫妇带着七八岁的孩子告诉我,专程飞重庆,只为让孩子看到这部电影,看到山城棒棒。这些日子,从河南、江苏、上海等地带孩子来重庆看电影的家庭,我见到了11个。在四川资中,一个至今不知姓名的朋友去影院要求排片,并自掏腰包买200张票包了两场,结果来了224人。四川绵阳中环艺术厅那位不知姓名的老总说,就算破产我也要多排《最后的棒棒》,还自掏茶水钱组织观映沙龙交流会。就在你刚刚去过的大连,也有不少人在包场,28日那天,他们还约了我映后交流。透过这次公映,我突然发现好多人都已经不把钱看得重要了。为了《最后的棒棒》,他们有的一掷千金,有的一出手就是几十万上百万。重庆一家电梯广告运营商通过各种渠道找到我,只为在全城3万块电梯屏幕上循环播放《最后的棒棒》宣传片,分文不收,每块每天300次,至少30天不间断,按市场价这是很大一笔费用……

感动的事儿太多太多,总之,纪录的价值就是让我们的后代能够看到过去,能够懂得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珍惜父母的养育之恩,就足够了,哪怕你这样的观众只有一个,叔叔的苦就没有白吃!这个把月,我开着租来的面包车、借来的露天放映器材,跑了八千多公里,在小山村和工地上放了20来场免费露天电影。说心里话,出发之前我的同事们很担忧,大老远去山村里给留守的老人和孩子们放一部纪录片,万一放映中途人走光了,咱们是继续还是停止呢?那种尴尬确实不敢想象,至少那些老人和孩子不会为了照顾导演情面陪你熬夜。谢天谢地,所到之处都没有发生这种情况,除了有个别眼花耳背的老人中途退场之外,其他人、特别是孩子们都看得有滋有味,还说爹妈在外打工不容易,要努力学习,长大好好孝敬父母……我想,这就是纪录的价值,能给现在的孩子成长提供营养,能让未来的孩子看到时代发展的轨迹,作为纪录人,你还要奢求什么呢?难到真的只有票房收入才能衡量一部作品的成败吗?可能这是导演能力水平的体现,并不代表故事不好,“演员”不好,你们能看懂,你们有启发,就是对我最大的肯定!因为我面向的是千千万万你这样成长中的孩子,所以,我的创作底线是不误导孩子,我的创作追求是要激励孩子。我只想用最节约的方式表达——“希望”! 你的一篇观后感,就是对我最大的肯定。

这些天你读那么多的评论,想必也有一些疑问,接下来我就简明扼要谈重点:

为什么要进院线?从未想过要把它呈现在大银幕上,这几年一直有人在找我,希望能剪出一个百分钟之内的院线版,毕竟院线是一个更强大的传播平台。虽然对内容及选题有足够的信心,但纪录片进院线本来就不被市场看好,加之我们这种用最简单方式、在最复杂环境中拍摄出来的镜头及声音都很难达到大银幕要求,纠结之中,竟有热血同仁主动上门,愿意为影版出钱做拷贝、当志愿者。于是,就有了现在的影版。包括发行在内,从未期待票房大卖改善生活,只为让更多人了解中国有这样的人。

为什么自不量力当导演?我在各种场合都反复强调,我不是一名专业导演,学历也不高,退役军人再就业的时候用力气拍出来的片子,应该是亲历者和讲述人。之所以定义为纪录片,是因为真实,与创作手法、表现方式无关。之所以署名导演,是因为大银幕的要求。算是无知者无畏吧。

为什么纪录者要介入?纪录需要时间积淀、故事需要主线人物,棒棒行业流动性大,随时可能退出,容易半途而废。他们站在街头揽活,拍摄势必影响雇主的选择,影响到收入就会排斥镜头。只有成为他们的一员,真心交朋友,才能顺理成章把摄像机带进他们的生活。除此之外,的确没有想到更好的方式。

为什么结尾部分有摆拍嫌疑?我和他们一起生活的13个月,镜头是抢出来的,处处透着紧张。他们回归各自家庭和家乡后,拍摄开始分阶段、有选择的重点关注。比如重阳节民政部门有慰问孤寡老人的惯例,就提前去蹲守;比如老黄家因买车问题分歧严重、大石的儿子坚决不生二胎,老老少少都让我帮忙调解;比如想把河南打造成网红的公司,就是通过我才找到他;比如杜总买写字楼请我帮忙拿主意时,正好赶上我请几位老人家在重庆团聚,就一起去了。因为提前有准备,加之摄像换了,器材也升级了,拍摄变得从容,也就导致了前后镜头风格不一致。至于有没有摆拍,我认为这不是一个值得较真的问题,如果能把片中这些“演员”摆拍出来,那我就应该是个很优秀“导演”了。

为什么要植入广告?带着这个疑问,我仔细对全片梳理了一遍 ,涂料店的招牌是XX漆的广告、老航的帽子上是X汽车品牌的广告、露宿街头时躺的花台上是XX门的广告、大石发布房源信息的小纸条是广告,解放碑的大屏幕时时刻刻都在播放广告,确实不知该如何回避。至于老黄女婿开回来的那台车,我确实是有意在呈现它是一台什么车,只是想让观众知道车的级别,记得第三任剪辑师还提醒过我是否做点遮挡,但我坚定认为这应该是纪录的必要信息。现在回头打量,确实是越看越像广告。

为什么要配音和使用音乐?全程单机位跟拍,随机话筒收音,室外几乎全是噪音。同期声不能用的内容,我重新匹配了部分音频素材。这种匹配是指从原始素材里挑选。拍摄中每天要回看素材,发现重要素材噪音太大,一般都会有意识的找机会引导他们在室内闲聊再交流,虽表述不同但内容一致,以至有几个地方口型对不上。技审的时候就有人问我能否处理,我说男主老黄现在说一句完整的话都很费力,何南的牙也快掉光了,怎么去对口型配音?被要求降噪处理之后,我本人包括几个只有一两句话的路人,确实补配了一些,不然过不了技审。至于音乐,也仅仅是降噪的必要选择,纵有煽情之嫌,总比噪音听起来顺耳。

为什么要“强行升华主题”?把片尾那段重要讲话背景声音量加大,确实是刻意而为。我只是单纯认为这是历史的足迹,也是记录的责任。纪录片是国家和民族的相册,中国进入新时代是历史事实。再说,片中多数人物的日子越过越好,也是事实,我不能把白的说成黑的。况且,我的确是根深蒂固地认为,中华民族就是久经磨难、不屈不挠的伟大民族!中国人民就是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人民!难道我片中呈现的故事配不上这段话吗?如果我表达得过于含蓄,比你还小的那些孩子他们能看得懂吗?

关于一些观众对影片的质疑,叔叔就与你交流这些。至于排片少的问题,我觉得除了作品本身的不足之外,更大层面是纪录影片本身的尴尬,或许今后会一点一点好起来的。

好了,时间已到凌晨3点,不多聊了。好好学习,多学一点专业知识,长大以后做自己最想做的事情,而且做什么像什么。叔叔真得很后悔小时候太不听话,书念少了,现在尽管很努力,但是总有力不从心的感觉。对了,我当兵之初在东北,锦州那疙瘩我也去过,算是老乡了,欢迎来重庆玩儿!透过你对《最后的棒棒》这部纪录片的喜欢,我能感觉到,你一定是一个善良、单纯、有担当的孩子,我们已经是“忘年交”了哟!请放心,叔叔早已习惯粗茶淡饭,只要还有你在支持,我就一定会做下去。

还有一句叮嘱:做一个有独立见解并能独立思考的人!

祝:学习进步考上好大学!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最后的棒棒时长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