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一岁多了,孩子要不要上幼小衔接让他们用小便盆代替穿纸尿裤

【英伦育儿】蒙氏育儿,是理念还是噱头?

在蒙氏(Montessori)遍地开花,备受国人推崇的今天,蒙氏几乎已经成为高档幼儿教育,先进幼儿教育的代名词。然而,这次回国,我才第一次听到了蒙氏,以及在中国一线城市生活的80后父母对蒙氏幼儿园的困惑和顾虑。

蒙氏真的是用之四海而皆准?蒙氏班沿袭百年前蒙台梭利博士的组织形式,真的有助于孩子成长?蒙氏,是理念还是噱头?现在的蒙氏教育,是否进入了一种误区?

1、以儿童为中心,反对以成人为中心的教育模式。

2、“不教的教育”。蒙台梭利反对以教师为中心“填鸭式教学”,主张从日常生活训练入手,配合良好的学习环境、丰富的教具,让儿童自己主动学习,自己建构完整的人格。

3、把握儿童的敏感期,0--6岁的幼儿在特定的时期会出现特定的喜好倾向,蒙氏教师总是在孩子“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为孩子提供帮助。

4、教师扮演导师的角色。蒙氏教师不以灌输知识为目的,而以启发和诱导孩子自主、独立地探索学习。蒙氏教师又称为启导员。

5、完全人格地培养。蒙氏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建构完善的人格。

6、尊重孩子的成长步调。蒙氏教育不搞“一刀切”式的教育。

7、混龄教育。让不同年龄的孩子在一起,可使较小的孩子有不同年龄层的模仿对象,而较大的孩子则可以从帮助年幼的儿童中增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8、丰富的教材和教具。孩子透过这些教具,从自我重复操作联系中建构完善的人格。

9、摒除单一的奖罚制度。蒙氏教育尊重儿童,培养孩子正在萌发的尊严感。

10、爆发的教学成果。蒙氏教育在短期内不易察觉成果,但却会在某一时期以爆发的形式彰显出孩子内在的发展水平。

困惑一:蒙氏只是教具?

蒙氏教育中最具特色的部分就是用教具本身来教育孩子,教师只起到一个引导者的角色。配合于蒙氏教育的兴起,蒙氏教育也着实红火起来。对于蒙氏教具的教育作用,是勿庸质疑的,然而我们看到,正规的蒙氏教具不是哪个幼儿园说买就买得起的。一套蒙氏教育动辄上万元,而幼儿园本身就不是以营利为目的的行业,上万元的投资,对幼儿园来说是很难接受的。

我个人认为,理念是非常重要的,蒙氏的精华不在于它的教具,而在于它的先进教育思想,在于以孩子为主体,在于发挥孩子的主动性,重视孩子自身的发展。既然我们把理念学习到手了,那么教具买不起也没关系,我们自己动手去做吧!只要有错误控制,有相应的教育作用,那么不一定是在正规机构买到的贴着“蒙氏教具”的教具才是蒙氏教具。

比如衣饰框,我们可以把孩子们不用的小衣服拿过来,直接用。拉链,纽扣,应有尽有,既省财力又省物力;再比如长棒,比如串珠,我们都可以自己动手来做,不要因为没有资金买蒙氏教具,就把蒙氏束之高阁。

困惑二:平民教育还是贵族教育?

1907年,蒙台梭利博士在罗马贫民区建立了“儿童之家”,这是蒙氏教育的雏形。从这里,可以看到,蒙氏建立的初衷是为了贫民儿童,最起码也是平民儿童的发展吧!

然而现在的蒙氏教育呢?高额的蒙氏教师培训费和蒙氏教具费让蒙氏班的收费无法平民化。蒙氏,几乎变成了贵族幼儿园的代名词。对于普通人家的孩子来说,蒙氏就是一个奢侈品,可望而不可及。我想这对于所有的蒙氏教师来说,都是一种悲哀。相信蒙台梭利博士如果看到目前的现状,会哭的。蒙氏现在已经很普及了吧,是啊,很普及,大部分中型以上的幼儿园都有蒙氏班。蒙氏对于家长来说,也不是一个陌生的字眼了。可是那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普及,只有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接受蒙氏的先进理念的感染,蒙氏才在真正意义上普及了。

真希望蒙氏不要成为贵族的代名词,不要那么高高在上,因为每个孩子都有权利接受它的教育影响。

困惑三:蒙氏,真的应当照本宣科?沿袭百年来的教学组织形式吗?

可以说,自蒙台梭利教学法问世以来,历经一百多年,蒙氏在世界各国仍然长盛不衰,并且发展势头越来越猛烈,这就充分证明了蒙氏的蓬勃生命力和价值。然而教育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法则,教育,是每一天都在不断变化,不断发展的。况且,蒙氏也是当时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带有它的历史局限性。比如它在儿童社会性发展和口头语言的发展方面涉及的很少。这和现在注重的情商教育也存在一定的出入。这就需要我们有选择地运用它、改进它。可是我们发现,目前许多蒙氏培训都对课程设计有非常严格的要求,走线,清洁,工作……每一个环节都按部就班,完全沿袭蒙台梭利儿童之家的教学程序。社会在进步,孩子在长成,而蒙氏教育却还在沿袭百年前的方式,这些所谓“严格”的程序,是真正为了达到保真的效果,还是做给家长看的噱头?这样的程序化,对孩子的成长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尽管国内如此推崇蒙氏的理念,但最后在实践上很多父母还是竞折腰。一个生活在北京,孩子即将两岁的80后妈妈倾诉道:“我也想过送孩子去蒙氏幼儿园,但纠结之后,除了家里老人不支持(我妈妈现在和我婆婆一起在帮忙带娃),最大的顾虑是,接受蒙氏教育的孩子,天性虽然得到开发,个别能力可能也会出众,但到了上学后,他们有些就会呈现坐不住,注意力涣散,不好好听讲,太有主见,成为老师眼力的问题学生。" 在尊重孩子,放养孩子上,这个度很难把握,弄不好,追悔莫及。特别是在中国这种填鸭式的教育体系下,你现在放了,以后再抓紧,难上加难。最后苦了孩子,苦了自己。除非家里条件特别好的,小孩从蒙氏幼儿园到国际小学,到送孩子去英国等私利的寄宿中学,再去英美最顶尖的大学,走出国去。否则,在国内的,还是老老实实地在家门口找个靠谱的幼儿园就行了。

蒙氏,想说爱你不容易。

蒙氏的理念既然先进,我们就要学习,就要拿来为我所用。就像鲁迅先生所说的“拿来主义”。然而,学习并不是照单全收,而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去不断改进,不断创新,使它真正促进我们教育的发展。

【育儿宝典】英国的小学教育

海一 英国养娃那些事儿

从教学体制和课堂教学各方面来介绍下英国的小学教育。

1、入学年龄与学制。一般来说,英国国立小学为五至十一岁的儿童而设;在苏格兰及英格兰部分地方,小学学龄延至十二岁。小学通常分为“幼儿”及“初级”两部分。但有些地区由国立地方教育局所开办的学校则使用三级制:即初小、高小和中学。小学生八或九岁转读高小,并在十二或十三岁时读中学。虽然政府并无硬性规定五岁以下的儿童必须入学,但大部分地区的地方教育局(LFAs)均有提供学前或幼儿教育,由合资格的老师任教。五岁时,按照法律是必须上学的年龄,多数五岁的孩子这时候会进入Infant School,而七岁进入Junior School (初级学校)。英国的多数公立学校将Infant School 与Junior School 合并起来,组成Primary School (即我们所说的小学),每班一般是20—30个学生,公立学校实行就近入学,但私立学校招生不受地域限制。  

2、课程设置。英国小学的课程设置,学校拥有高度自由的权力,但英语、数学、科学和信息与通讯技术都是各小学的核心课程。在英国,小学阶段实行的是教师包班教学,即一个班上的英语、数学、科学、美术、体育、历史、地理等课程都由一个教师教学,这个班的名字就由这个老师的名字命名,每个班都配有一个助教。但信息与通讯技术、音乐和外语则由专职教师上课。音乐和外语,专职教师一般都在多所学校来回上课。学生上学时间为上午9:00至下午3:30,中午不回家,可以选择在学校的餐厅就餐,或自备午餐。一节课的时间一般为25~35分钟,课间休息时间为20~25分钟。


3、管理模式。英国实行的是校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由各方代表组成的校董事会是学校的决策机构。校长是学校首席行政长官,向校董事会负责,执行校董事会的决议并主持学校的日常行政管理事务。英国的小学一般设校长1名,副校长或校长助理1名。中小学校长、副校长均为教师身份,要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在中小学中,专司管理工作的是“接待室”,其实际职能类似于中国的校长办公室,根据学校规模设3~5名专职人员。除此之外,各学校还设1名高级教师和教育活动协调人,协助校长管理日常教学工作和其它事务,由德高望重、经验丰富的任课教师兼任。

。学生没有固定的座位,上课多以讨论为主,孩子们围坐在地板上或以小组为单位围坐在桌子周围。每个教室有一块白板和一、两台电脑和打印机,学生可随时使用。上课时没有任何教材,教师根据全国教学大纲决定教学内容,这些内容分别来自互联网或专业资源网站和生活事例,教师讲解完后就针对所讲内容给学生发放活页练习,并根据学生程度的不同和速度的快慢对个别学生发放不同程度或不同量的练习。速度快、程度好的学生做两张或三张练习,而速度慢、程度较差的学生只做一张练习。学生很少有家庭作业。一周1~2次,每次10分钟左右即可完成。课堂作业当堂完成,当堂检查,单元考试和期中考试完全由任课教师决定,但当学生从小学毕业时要参加全英统一的毕业考试。


2、重视个别教育是儿童的个性发展鲜明、充满朝气和创造活力的保证。例如,只要教师许可,学生们会主动围上来打招呼攀谈。在课堂讨论中,学生们的发言极为踊跃,在实验课中,学生们表现出很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在各种自选的活动课程中,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特殊的兴趣爱好和独特的技能。老师说:“每一个儿童都有其内在的潜力和特点,因此我们的责任就是确保每一个儿童都能够在其固有的基础和素质上获得充分发展,使他们成为既具有公民一般素养、又具有鲜明个性和独特才能的人,成为能够自食其力并对社会有用的人。”


3、老师是学生提问的对象,又是学生解答问题的指路人。英国的中小学生每天上六节课。在课堂上,教师极少搞满堂灌,一言堂。通常教师只讲授15分钟,其余时间留给学生自学,学生自己钻研教材或独立做作业与练习。教师在课堂上的主要任务是提纲挈领地讲透教材的主要内容,然后进行巡回解答和指导。整个教学过程可以说是教师围着学生转。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方式五花八门。走进教室,你会看到有的在研读课本,有的在相互讨论,有的在操作教具,有的在向教师询问。尽管教学秩序看上去不太安静整齐,可是学生们的学习神情都很专注、很投入,而且课堂气氛富有生机,十分活跃。这种以儿童主体活动为主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始终处于开动脑筋、独立思考的积极状态。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习获了知识,更主要的是学会了学习的方法,培养和锻炼了发现知识、探索真理的创造意识和能力。  

4、注重教学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是英国教学的一个显著特色。英国中小学的教室里,总是摆满了琳琅满目、各式各样的教具和玩具。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活动相当一部分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操作这些教具、玩具。自然科学课程的教学伴随有大量的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英语、历史、地理、社会、外语等课程的教学则大量借助现代化视听教学手段。与此同时,学校还常结合教学内容举行各种参观、见习、实习等活动。例如,讲科学课会带学生到自然博物馆参观,还会让学生栽种植物,观察该植物的生长全过程,讲历史课会带学生到历史展览馆参观,讲天文知识会把学生带进天文馆。

寓德育于教学活动和社会生活中

1、英国是一个倡导“绅士风度”的国家。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这个民族的文明素养较高。然而,纵观英国的教育,却很难找出专门的德育课程。英国德育教育尤其看重生活感染和熏陶,他们的中小学道德教育主要有四点:尊重生命、公平、诚实、守信。让孩子懂得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关系,懂得如何融入社会,成为社会的一分子。“道德是被感染的,不是被教导的”,英国中小学并不要求孩子死记硬背道德准则,而是创造各种机会,使孩子们能够从心灵深处,从日常学习、游戏和生活中去领悟。  


2、德育实施的主渠道是各科教学和社会感染。英国的教育基本法中明确规定,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把公民素养教育作为教学的基本任务和目标,即把道德教育、公民素质教育有机地渗透到各种教学之中。在教学管理中,英国中小学普遍要求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挖掘和讲解既要体现科学观念、真理观念,又要体现价值观念和人文精神,同时要求每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用自己的人格品行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

3、注重环保教育。使学生获得保护和改善环境的知识、价值观、态度、承诺和技能,了解国家和国际社会对保护和管理环境的立法、政策和措施,了解人类生命和人类生活如何依赖于环境,认识到规划设计、美学要求及有效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对人类社会和下一代负责的道德观念和责任心。学校还会定期组织学生观看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是如何进行废水和废物处理的;除了学校外,社会和家庭也很重视环保教育。平时在公共场所或公园,我们经常能看到宠物的主人会主动把自家宠物拉的粪便清理干净,河流里野鸭、水鸟成群从来没人去伤害它们,在住宅小区,经常能看到狐狸和松鼠自由地穿街过巷而没人捕捉,人与动植物就是这样和谐相处。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孩子们从小就自然而然养成了很强的环保意识。 

}

【英伦育儿】蒙氏育儿,是理念还是噱头?

在蒙氏(Montessori)遍地开花,备受国人推崇的今天,蒙氏几乎已经成为高档幼儿教育,先进幼儿教育的代名词。然而,这次回国,我才第一次听到了蒙氏,以及在中国一线城市生活的80后父母对蒙氏幼儿园的困惑和顾虑。

蒙氏真的是用之四海而皆准?蒙氏班沿袭百年前蒙台梭利博士的组织形式,真的有助于孩子成长?蒙氏,是理念还是噱头?现在的蒙氏教育,是否进入了一种误区?

1、以儿童为中心,反对以成人为中心的教育模式。

2、“不教的教育”。蒙台梭利反对以教师为中心“填鸭式教学”,主张从日常生活训练入手,配合良好的学习环境、丰富的教具,让儿童自己主动学习,自己建构完整的人格。

3、把握儿童的敏感期,0--6岁的幼儿在特定的时期会出现特定的喜好倾向,蒙氏教师总是在孩子“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为孩子提供帮助。

4、教师扮演导师的角色。蒙氏教师不以灌输知识为目的,而以启发和诱导孩子自主、独立地探索学习。蒙氏教师又称为启导员。

5、完全人格地培养。蒙氏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建构完善的人格。

6、尊重孩子的成长步调。蒙氏教育不搞“一刀切”式的教育。

7、混龄教育。让不同年龄的孩子在一起,可使较小的孩子有不同年龄层的模仿对象,而较大的孩子则可以从帮助年幼的儿童中增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8、丰富的教材和教具。孩子透过这些教具,从自我重复操作联系中建构完善的人格。

9、摒除单一的奖罚制度。蒙氏教育尊重儿童,培养孩子正在萌发的尊严感。

10、爆发的教学成果。蒙氏教育在短期内不易察觉成果,但却会在某一时期以爆发的形式彰显出孩子内在的发展水平。

困惑一:蒙氏只是教具?

蒙氏教育中最具特色的部分就是用教具本身来教育孩子,教师只起到一个引导者的角色。配合于蒙氏教育的兴起,蒙氏教育也着实红火起来。对于蒙氏教具的教育作用,是勿庸质疑的,然而我们看到,正规的蒙氏教具不是哪个幼儿园说买就买得起的。一套蒙氏教育动辄上万元,而幼儿园本身就不是以营利为目的的行业,上万元的投资,对幼儿园来说是很难接受的。

我个人认为,理念是非常重要的,蒙氏的精华不在于它的教具,而在于它的先进教育思想,在于以孩子为主体,在于发挥孩子的主动性,重视孩子自身的发展。既然我们把理念学习到手了,那么教具买不起也没关系,我们自己动手去做吧!只要有错误控制,有相应的教育作用,那么不一定是在正规机构买到的贴着“蒙氏教具”的教具才是蒙氏教具。

比如衣饰框,我们可以把孩子们不用的小衣服拿过来,直接用。拉链,纽扣,应有尽有,既省财力又省物力;再比如长棒,比如串珠,我们都可以自己动手来做,不要因为没有资金买蒙氏教具,就把蒙氏束之高阁。

困惑二:平民教育还是贵族教育?

1907年,蒙台梭利博士在罗马贫民区建立了“儿童之家”,这是蒙氏教育的雏形。从这里,可以看到,蒙氏建立的初衷是为了贫民儿童,最起码也是平民儿童的发展吧!

然而现在的蒙氏教育呢?高额的蒙氏教师培训费和蒙氏教具费让蒙氏班的收费无法平民化。蒙氏,几乎变成了贵族幼儿园的代名词。对于普通人家的孩子来说,蒙氏就是一个奢侈品,可望而不可及。我想这对于所有的蒙氏教师来说,都是一种悲哀。相信蒙台梭利博士如果看到目前的现状,会哭的。蒙氏现在已经很普及了吧,是啊,很普及,大部分中型以上的幼儿园都有蒙氏班。蒙氏对于家长来说,也不是一个陌生的字眼了。可是那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普及,只有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接受蒙氏的先进理念的感染,蒙氏才在真正意义上普及了。

真希望蒙氏不要成为贵族的代名词,不要那么高高在上,因为每个孩子都有权利接受它的教育影响。

困惑三:蒙氏,真的应当照本宣科?沿袭百年来的教学组织形式吗?

可以说,自蒙台梭利教学法问世以来,历经一百多年,蒙氏在世界各国仍然长盛不衰,并且发展势头越来越猛烈,这就充分证明了蒙氏的蓬勃生命力和价值。然而教育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法则,教育,是每一天都在不断变化,不断发展的。况且,蒙氏也是当时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带有它的历史局限性。比如它在儿童社会性发展和口头语言的发展方面涉及的很少。这和现在注重的情商教育也存在一定的出入。这就需要我们有选择地运用它、改进它。可是我们发现,目前许多蒙氏培训都对课程设计有非常严格的要求,走线,清洁,工作……每一个环节都按部就班,完全沿袭蒙台梭利儿童之家的教学程序。社会在进步,孩子在长成,而蒙氏教育却还在沿袭百年前的方式,这些所谓“严格”的程序,是真正为了达到保真的效果,还是做给家长看的噱头?这样的程序化,对孩子的成长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尽管国内如此推崇蒙氏的理念,但最后在实践上很多父母还是竞折腰。一个生活在北京,孩子即将两岁的80后妈妈倾诉道:“我也想过送孩子去蒙氏幼儿园,但纠结之后,除了家里老人不支持(我妈妈现在和我婆婆一起在帮忙带娃),最大的顾虑是,接受蒙氏教育的孩子,天性虽然得到开发,个别能力可能也会出众,但到了上学后,他们有些就会呈现坐不住,注意力涣散,不好好听讲,太有主见,成为老师眼力的问题学生。" 在尊重孩子,放养孩子上,这个度很难把握,弄不好,追悔莫及。特别是在中国这种填鸭式的教育体系下,你现在放了,以后再抓紧,难上加难。最后苦了孩子,苦了自己。除非家里条件特别好的,小孩从蒙氏幼儿园到国际小学,到送孩子去英国等私利的寄宿中学,再去英美最顶尖的大学,走出国去。否则,在国内的,还是老老实实地在家门口找个靠谱的幼儿园就行了。

蒙氏,想说爱你不容易。

蒙氏的理念既然先进,我们就要学习,就要拿来为我所用。就像鲁迅先生所说的“拿来主义”。然而,学习并不是照单全收,而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去不断改进,不断创新,使它真正促进我们教育的发展。

【育儿宝典】英国的小学教育

海一 英国养娃那些事儿

从教学体制和课堂教学各方面来介绍下英国的小学教育。

1、入学年龄与学制。一般来说,英国国立小学为五至十一岁的儿童而设;在苏格兰及英格兰部分地方,小学学龄延至十二岁。小学通常分为“幼儿”及“初级”两部分。但有些地区由国立地方教育局所开办的学校则使用三级制:即初小、高小和中学。小学生八或九岁转读高小,并在十二或十三岁时读中学。虽然政府并无硬性规定五岁以下的儿童必须入学,但大部分地区的地方教育局(LFAs)均有提供学前或幼儿教育,由合资格的老师任教。五岁时,按照法律是必须上学的年龄,多数五岁的孩子这时候会进入Infant School,而七岁进入Junior School (初级学校)。英国的多数公立学校将Infant School 与Junior School 合并起来,组成Primary School (即我们所说的小学),每班一般是20—30个学生,公立学校实行就近入学,但私立学校招生不受地域限制。  

2、课程设置。英国小学的课程设置,学校拥有高度自由的权力,但英语、数学、科学和信息与通讯技术都是各小学的核心课程。在英国,小学阶段实行的是教师包班教学,即一个班上的英语、数学、科学、美术、体育、历史、地理等课程都由一个教师教学,这个班的名字就由这个老师的名字命名,每个班都配有一个助教。但信息与通讯技术、音乐和外语则由专职教师上课。音乐和外语,专职教师一般都在多所学校来回上课。学生上学时间为上午9:00至下午3:30,中午不回家,可以选择在学校的餐厅就餐,或自备午餐。一节课的时间一般为25~35分钟,课间休息时间为20~25分钟。


3、管理模式。英国实行的是校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由各方代表组成的校董事会是学校的决策机构。校长是学校首席行政长官,向校董事会负责,执行校董事会的决议并主持学校的日常行政管理事务。英国的小学一般设校长1名,副校长或校长助理1名。中小学校长、副校长均为教师身份,要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在中小学中,专司管理工作的是“接待室”,其实际职能类似于中国的校长办公室,根据学校规模设3~5名专职人员。除此之外,各学校还设1名高级教师和教育活动协调人,协助校长管理日常教学工作和其它事务,由德高望重、经验丰富的任课教师兼任。

。学生没有固定的座位,上课多以讨论为主,孩子们围坐在地板上或以小组为单位围坐在桌子周围。每个教室有一块白板和一、两台电脑和打印机,学生可随时使用。上课时没有任何教材,教师根据全国教学大纲决定教学内容,这些内容分别来自互联网或专业资源网站和生活事例,教师讲解完后就针对所讲内容给学生发放活页练习,并根据学生程度的不同和速度的快慢对个别学生发放不同程度或不同量的练习。速度快、程度好的学生做两张或三张练习,而速度慢、程度较差的学生只做一张练习。学生很少有家庭作业。一周1~2次,每次10分钟左右即可完成。课堂作业当堂完成,当堂检查,单元考试和期中考试完全由任课教师决定,但当学生从小学毕业时要参加全英统一的毕业考试。


2、重视个别教育是儿童的个性发展鲜明、充满朝气和创造活力的保证。例如,只要教师许可,学生们会主动围上来打招呼攀谈。在课堂讨论中,学生们的发言极为踊跃,在实验课中,学生们表现出很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在各种自选的活动课程中,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特殊的兴趣爱好和独特的技能。老师说:“每一个儿童都有其内在的潜力和特点,因此我们的责任就是确保每一个儿童都能够在其固有的基础和素质上获得充分发展,使他们成为既具有公民一般素养、又具有鲜明个性和独特才能的人,成为能够自食其力并对社会有用的人。”


3、老师是学生提问的对象,又是学生解答问题的指路人。英国的中小学生每天上六节课。在课堂上,教师极少搞满堂灌,一言堂。通常教师只讲授15分钟,其余时间留给学生自学,学生自己钻研教材或独立做作业与练习。教师在课堂上的主要任务是提纲挈领地讲透教材的主要内容,然后进行巡回解答和指导。整个教学过程可以说是教师围着学生转。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方式五花八门。走进教室,你会看到有的在研读课本,有的在相互讨论,有的在操作教具,有的在向教师询问。尽管教学秩序看上去不太安静整齐,可是学生们的学习神情都很专注、很投入,而且课堂气氛富有生机,十分活跃。这种以儿童主体活动为主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始终处于开动脑筋、独立思考的积极状态。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习获了知识,更主要的是学会了学习的方法,培养和锻炼了发现知识、探索真理的创造意识和能力。  

4、注重教学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是英国教学的一个显著特色。英国中小学的教室里,总是摆满了琳琅满目、各式各样的教具和玩具。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活动相当一部分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操作这些教具、玩具。自然科学课程的教学伴随有大量的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英语、历史、地理、社会、外语等课程的教学则大量借助现代化视听教学手段。与此同时,学校还常结合教学内容举行各种参观、见习、实习等活动。例如,讲科学课会带学生到自然博物馆参观,还会让学生栽种植物,观察该植物的生长全过程,讲历史课会带学生到历史展览馆参观,讲天文知识会把学生带进天文馆。

寓德育于教学活动和社会生活中

1、英国是一个倡导“绅士风度”的国家。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这个民族的文明素养较高。然而,纵观英国的教育,却很难找出专门的德育课程。英国德育教育尤其看重生活感染和熏陶,他们的中小学道德教育主要有四点:尊重生命、公平、诚实、守信。让孩子懂得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关系,懂得如何融入社会,成为社会的一分子。“道德是被感染的,不是被教导的”,英国中小学并不要求孩子死记硬背道德准则,而是创造各种机会,使孩子们能够从心灵深处,从日常学习、游戏和生活中去领悟。  


2、德育实施的主渠道是各科教学和社会感染。英国的教育基本法中明确规定,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把公民素养教育作为教学的基本任务和目标,即把道德教育、公民素质教育有机地渗透到各种教学之中。在教学管理中,英国中小学普遍要求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挖掘和讲解既要体现科学观念、真理观念,又要体现价值观念和人文精神,同时要求每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用自己的人格品行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

3、注重环保教育。使学生获得保护和改善环境的知识、价值观、态度、承诺和技能,了解国家和国际社会对保护和管理环境的立法、政策和措施,了解人类生命和人类生活如何依赖于环境,认识到规划设计、美学要求及有效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对人类社会和下一代负责的道德观念和责任心。学校还会定期组织学生观看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是如何进行废水和废物处理的;除了学校外,社会和家庭也很重视环保教育。平时在公共场所或公园,我们经常能看到宠物的主人会主动把自家宠物拉的粪便清理干净,河流里野鸭、水鸟成群从来没人去伤害它们,在住宅小区,经常能看到狐狸和松鼠自由地穿街过巷而没人捕捉,人与动植物就是这样和谐相处。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孩子们从小就自然而然养成了很强的环保意识。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孩子要不要上幼小衔接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