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关于孔子的《论语》》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实?交友是否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 孔子说:“君子吃不追求饱足,住不追求安逸,做事灵敏,言谈谨慎,时时改正自己的错误,就算好学了。”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 孔子说:“不怕没人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6、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 孔子说:“《诗经》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话可以概括,即:‘思想纯正,没有邪恶的东西。’”

  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岁,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都不会越出规矩。”

  8、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 孔子说:“复习旧知识时,又能领悟到新的东西,就可以凭着做老师了。”

  9、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 孔子说:“君子团结群众而不互相勾结,小人互相勾结而不团结群众。”

  10、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 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无所的。”

11、子曰:“由,诲女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 孔子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种态度是明智的。”

  12、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译文 孔子说:“人无信誉,不知能干什么?

  13、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译文 孔子说季氏:“他用天子的舞蹈阵容在自己的宗庙里舞蹈,这样的事可以容忍,什么事不能容忍?”

  14、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译文 孔子说:“《关雎》这篇诗,主题快乐却不过分,忧愁却不悲伤。”

  15、子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译文 孔子说:“以前的事不要再评说了,做完的事不要再议论了,过去了就不要再追咎。”

  16、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译文 孔子说:“早晨理解真理,晚上死也值得。”

  17、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译文 孔子说:“君子通晓道义,小人通晓私利。”

  18、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文 孔子说:“见到贤人,要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

  19、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译文 孔子说:“朽木无法雕琢,粪土的墙壁无法粉刷,我能拿他怎样?”

  20、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译文 孔子说:“灵敏又好学,向比自己学问差的人请教时,不觉得没面子,所以称为‘文’。”

21、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22、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译文 孔子说:“宁武子这人,国家太平时,就聪明,国家混乱时,就愚笨。他的聪明可以赶得上,他的愚笨别人赶不上。”

  23、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的内在质朴胜过外在的文采就会粗野,文采胜过质朴就会浮华。只有文采和质朴配合恰当,才是君子。”

  24、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 孔子说:“知道学习不如喜欢学习,喜欢学习不如以学习为快乐。”

  25、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译文 孔子说:“明智的人喜欢水,仁慈的人喜欢山;明智的人好动,仁慈的人好静;明智的人快乐,仁慈的人长寿。”

  2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译文 孔子说:“将知识默记在心,学习时,不感到满足;教人时,不感到疲倦,这三个方面我做到了哪些呢?”

  27、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 孔子说:“不到他苦思冥想时,不去启发;不到欲说无语时,不去开导。不能举一例能理解三个类似的问题,就不要再重复教他了。”

  28、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译文 孔子在齐国听《韶乐》,好长时间吃肉不觉滋味。他说:“没想到好音乐这样迷人。”

  29、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汝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译文 叶公问子路:孔子是怎样的人,子路不回答。孔子说:“你怎么不说:他这个人啊,发愤时就忘记吃饭,高兴起来就忘记了忧愁,竟然连自己衰老了也不知道,如此而已。”

  30、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 孔子说:“三人走路,必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借鉴他的缺点进行自我改正。”

 31、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译文 孔子教学有四项内容:文献、品行、忠诚、信实。

  32、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文 孔子说:“君子胸怀宽广,小人忧愁悲伤。”

  33、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译文 曾子说:“鸟将死时,叫声都很悲哀;人快死时,说话都很善良。”

  34、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译文 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

  35、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译文 孔子说:“不在那个位置上,就不要想那个位置上的事。”

  36、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译文 孔子说:“年轻人是值得敬畏的,怎么就知道后一代不如前一代呢?”

  37、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文 孔子说:“三军可以剥夺主帅,匹夫不可剥夺志向。”

  38、子曰:“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译文 孔子说:“明智的人不会迷惑,仁爱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3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译文 孔子说:“到了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

  40、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译文 孔子说:“君子帮助人取得成绩,不促使人陷入失败。小人相反。”

  41、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 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句话可以奉行终生?”

  孔子说:“那就是‘恕’了,自己做不到的事,不要强施加在别人身上。”

  42、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译文 子夏说:“做官有余力时就去学习,学习能够游刃有余时就

}

暂时无法预览,这可能由于您未正确安装Flash或者其版本过低,您可以到下载安装后再刷新本页面。

}

《论语》第一章 (资料图 图源网络)

《论语》开卷第一章记载了孔子的三句话,其记,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有(友)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一章究竟何所指?多数注解者则倾向于把它解为三层含义:孔子说,对于已经学过的知识能够时常加以温习,不是也很愉悦吗?有朋友从远方前来求学,不是也很快乐吗?当政者不知道我,我并不生气,不是也不失君子风度吗?这样作解,不仅割裂了本章的内在联系,也不能准确理解其本意。

此章与孔子的教学活动有关,它的主线是快乐学习,“说(悦)”“乐”“不愠”都是快乐,其主旨在于引导弟子潜心于德业兼修。仔细审视《论语》全书,所记述孔子的教学实践与《礼记·学记》中所述及的教育功能、教育理论以及教学原则、方法、目的等,无一处不相契合,所以,在研读此章时,尤其要注意参照《礼记·学记》。

对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学者们的歧义主要集中在对“时习”两字的理解上,而“时”字在《礼记·学记》中恰恰有解释,其记,“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朱熹的理解是:“禁于未发,谓豫为之防。当其可,为适当其可告之时也。”(孙希旦《礼记集解》卷36)《学记》的这句话是说,大学的教育方法是:师者在施教时要把握时机,弟子不端的念头尚未出现的时候就加以禁止,这叫预防。当弟子适合接受教育的时候施教,这才是合乎时宜。这个时机一旦错过,再怎么补救也难以有所成就了。这个“时”字与本章的“时”应是同义:时宜、适宜。在孔子看来,“时”与“权”统属于“义”,而“义者,宜也”(《礼记·中庸》)。《论语·宪问》记载,卫国的公明贾对孔子说,公叔文子能够“时然后言”“义然后取”,孔子深表怀疑,认为这是很难做到的。

“时”字在《论语》中总共出现了十次,并没有一次作“时常”“经常”讲。杨伯峻也不赞同朱熹的《论语集注》把“时”解为“时常”,认为这是用后代的词义解释古书(杨伯峻《论语译注》)。

至于“习”字,仍需作简单的辨析。“习”的本义是鸟儿练习飞翔。《说文解字》:“习,数飞也。”段玉裁注引《礼记·月令》:“鹰乃学习。”他认为,习字的引申之义为习熟。实际上,“习”与“学”是紧密相连的,两者同为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所以,古人也认为,“习,学也”(《吕氏春秋·审己》注)。只不过,“学”的重点在于理论传授,“习”的关键是实践习练。北宋哲学家二程认为“‘学而时习之’,所以学者,将以行之也。时习之,则所学者在我,故说习如禽之习飞”(《二程集·河南程氏外书》卷7)。“学”固然重要,“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但是,只“学”不“习”就不可能真正掌握所学的内容。

《礼记·杂记下》记:“君子有三患:未之闻,患弗得闻也;既闻之,患弗得学也;既学之,患弗能行也。”这就是说,听闻、学习的最终目的在于应用,在于实践,在于落实到自己具体的行动上。《论语·公冶长》也记载说:“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又)闻。”是说子路在学到知识之后,急于付诸实践,如果还没来得及实践,就恐怕再学到新的知识。《论语》中还记载孔子积极鼓励动员其弟子出仕,还曾向当政者推荐他的弟子从政,而为政本身即是“习”。孔子自己也是这样做的,汉代徐干《中论》卷上《修本》记载:“孔子谓子张曰:‘师,吾欲闻彼将以改此也。闻彼而不改此,虽闻何益?’”学习就是为了完善自己,这与孔子所倡导的“古之学者为己”正相契合。可见,“学”必须与“习”紧密结合。学到知识又能运用得上,自然是令人愉悦的。

后两句话比较容易理解。本章的时限大致可以确定,当在鲁定公五年(公元前505年)前后,是年,孔子48岁。《史记·孔子世家》记载,这一年鲁国发生内乱,“季氏亦僭于公室,陪臣执国政,是以鲁自大夫以下皆僭离于正道。故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远方”,指较远的诸侯国。此前,孔子的弟子皆为鲁国人(如孟懿子、南宫括、颜无繇、曾皙、冉耕、仲由、漆雕开、闵损等),从此以后,来自其他诸侯国的弟子逐渐多了起来。孔子欢迎这些远道而来求学的弟子,他曾称道端木赐(字子贡)为他招致不少远方的弟子,说:“自吾得赐也,远方之士日至。”(《孔丛子·论书》)但是,由于身份的差异、成长环境以及价值观念的不同等因素的影响,在弟子之间甚至部分弟子与孔子之间,产生诸多猜忌排斥,见解常相枘凿,以至于孔子不得不向他们表白:“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论语·述而》)

此事曾长期困扰着孔子,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颜回死后,孔子十分悲痛,他说的第一句话就是:“自吾有回,门人益亲。”南朝宋代裴骃《集解》引王肃曰:“颜回为孔子胥附之友,能使门人日亲孔子。”是说颜回与孔子原本无亲无故,但入门之后,能够让众多的弟子逐渐亲近孔子。对此,孔子当然感触颇深,因为,弟子是否亲近其师,不仅是个人间的问题,更是攸关教育成败的大问题,正如《礼记·学记》所说的那样,“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返)也”。

孔子对于他的不少弟子并不满意,他直言训斥他们,弟子之间也曾相互指责,这在《论语》中都有记载。可见,孔子“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具有十分明确的针对性。

综上可以得知,本章是孔子在诱导其弟子学习、勉励他们刻苦学习,友爱宽容,进德修业,最后成就为君子之人。那么,本章的文意就十分清晰了,孔子说:在适当的时候,通过实践检验自己所学的书本知识,岂不也很愉悦吗?远方的同学前来和你们共同学习,岂不也很快乐吗?别的同学不理解自己也不怨恨,岂不也不失为君子吗?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关于孔子的《论语》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