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与日月争光不

与日月争光怎么读,什么意思。...

争:竞争。与太阳、月亮比光辉。常用以称赞人的精神、功业伟大。

}

中国古代文论教程-《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悱而不乱,若《离…

简介:本文档为《中国古代文论教程-《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悱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蝉蜕浊秽之中,浮游尘埃之外,皭然泥而不滓。推此志,虽与日月争光可也。doc》,可适用于表格/模板领域,主题内容包含《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悱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蝉蜕浊秽之中浮游尘埃之外皭然泥而不滓。推此志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刘安(见班固《离骚序》)其符等。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悱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蝉蜕浊秽之中浮游尘埃之外皭然泥而不滓。推此志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刘安(见班固《离骚序》)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雄怪屈原文过相如至不容作《离骚》自投江而死。悲其文读之未尝不流涕也。以为君子得时则大行不得时则龙蛇遇不遇命也何必湛身哉,乃作书往往摭《离骚》文而反之自岷山投诸江流以吊屈原名曰《反离骚》。扬雄《汉书扬雄传》今若屈原露才扬己竞乎危国群小之间以离谗贼。然责数怀王怨恶椒、兰愁神苦思强非其人忿怼不容沉江而死亦贬絜狂狷景行之士。多称昆仑冥婚宓妃虚无之语皆非法度之政经义所载。谓之兼《诗》风雅而与日月争光过矣。班固《离骚序》《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其词温而雅其义皎而朗凡百君子莫不慕其清高嘉其文采哀其不遇而愍其志焉。王逸《离骚经序》从汉代起文学界开始了对屈原作品的评价从中显示了汉代文化和文学观的变迁。在这一时期伴随着政治上的统一而来的是南北文化的逐渐统一与整合。黄河文化与长江文化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诗经》与《楚辞》从互相对峙到互相补充乃至融合从而形成了雄奇与雅正、理想与现实并重的美学思想。关于屈原的争论就反映了这两种美学观的整合过程。在汉初战争刚刚平静整个社会自上而下盛行黄老之术。各家对屈原的作品和为人都是赞扬的。比如贾谊在《吊屈原赋》中充分肯定了屈原的为人赞扬了他不与黑暗现实妥协的高尚品格。继贾谊之后对屈原及其作品作了全面评论并给予极高地位的是淮南王刘安。刘安的评价主要突出了屈原作品“怨刺”的特点。他强调《离骚》“以刺世事”是继承了《诗经》传统。所谓“《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意在说明屈原是借男女之情抒发贤人失志之怨坚持进步的政治思想对腐朽、黑暗的现实表达了极大的愤慨之情。这与当时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对黑暗现实的嫉恶、批判是一致的。同时刘安又赞扬了屈原与统治者不合作能“出淤泥而不染”“蝉蜕浊秽之中浮游尘埃之外”的高尚品格。刘安认为屈原这种寻求超脱现实的朴素纯真的美好理想世界的人生志向与道家超脱浊世的人生态度也是很符合的。在汉代独尊儒术之后儒家的思想开始占据了统治地位扬雄和班固对屈原作品的批评便是儒家思想在文学领域占据统治地位的表现。扬雄首先对屈原及其作品提出批评并表现出对传统评价的不满。他认为屈原缺乏儒家明哲保身的态度不够明智不应该对朝廷采取弃绝态度自沉汨罗江。此后班固对屈原及其作品作了异常激烈的批评。他认为屈原的作品不像孔子评《关雎》那样“哀而不伤”不是“怨诽而不乱”恰恰相反他认为屈原的作品超越了“不伤、不乱”的界限他对统治阶级的怨和刺超出了情和礼的范围。因此他说屈原不是“明智之器”并且认为屈原“露才扬己”是不合臣道之表现与最高统治者决裂更是绝对不能容忍的。另外班固还批评了《离骚》中神话传说等浪漫主义的内容用纯粹的合乎史实和真实性标准去衡量屈原作品中浪漫主义的表现方法。到了后汉王逸的《楚辞章句》则重新肯定了屈原其人其作。对其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进行了辩护标志着汉代儒家正统文化对屈原所代表的南方文化的正式接纳和融合。王逸在《楚辞章句》中不同意班固对屈原及其作品的评价把《楚辞》提到了“经”的地位来加以肯定。他认为屈原的作品并没有违背儒家的“温柔敦厚”之教也没有越出“礼仪”的规范。此外王逸还用比兴来解释《离骚》同时也充分肯定了《离骚》的浪漫主义特征并着重指出了屈原那些超现实的浪漫主义描写乃是与他在现实中的不幸遭遇和他所受到的诋毁与诽谤而产生的愤慨之情和不平之气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由此我们可以循着汉代不同时期对屈原作品的不同评价和争论看到汉代美学思想发展的一条线索。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可与日月争光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