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楼房一张长到蓝天上上8700是否需要开盖?

小编注:此篇文章来自#原创新人#活动,成功参与活动将获得额外100金币奖励。详细活动规则,请猛戳!

Z820加上一块1080TI跑YOLO视频目标检测,但是速度很慢 ,研究一下是受制于E5 CPU 2GHZ的低主频;还有,内存的低频率,好像的ECC内存是远远低于2000频率的DDR3;还有那走SATA协议的SSD。碰上一次需要演示系统的机会,需要一台能够带走的主机,2w预算带1080显卡的也只有神船了,果断入手,跑YOLO测试,速度竟然是Z820的3倍以上(电脑年份不同,z820三年前的)。无奈神船满负荷运行时的噪声实在感人,再某宝入手了全套开盖、暴力熊液金套装,经过一天的折腾,顺利完成了开盖的工作。没有照片,如果要看开盖心得,请直奔第三部分。对准系统超频感兴趣,请直奔第四部分。


神舟GX10丐中丐版本,也就是18999元的这一款,其实是蓝天775TM1的模具,只是在显示屏的参数上与某宝准系统的标配有所不同。好在神舟有质保,能够开发票。

看起来就是准系统一样的包装箱,打开之后还有一层神舟超级战神的包装箱

打开之后顶部放了一张A面屏幕贴纸,这贴纸的质量不敢恭维,看下图

拿掉贴之后,笔记本真容显现,没用过17寸本子的我,表示很震惊

取出本机,就剩配件盒了

配件盒中有说明书之类的东西

这里有一个亮点,也体现出准系统和一般商品笔记本的区别。你见过笔记本里配硅脂的吗?

说明书下面就是电源适配器,看到的时候虽然有心理准备,但还是觉得我X,傻大黑粗

300w的供电适配器,看下大小,1.5公斤重

开机上电,有超级战神的logo,并不觉得有多高大上,比起外星人的光害满天飞,还是很low的

神船的屏幕是120hz TN 92%色域的电竞屏,刷新率可以,色彩艳丽。可是角度太差了,白色太刺眼,整体发白。

机身有雷电,Type-c,3.1接口。最关心的雷电和3.1gen2 Type-c各有一个,能够互兼容,最起码满足了我这大数据传输的要求。10Gbps的传输带宽足够了。

右侧是鼠标键盘用的USB和耳机接口

后侧有两个大排风口,一个是CPU,一个是GPU,这也是TM1模具改进的地方,互相不影响,但是真心压不住1080。有钱还是上870模具吧,只是那个旅行重量再多2公斤。

神船这款的本机重量好像是4.5公斤,配上硕大的电源6公斤左右吧。反正,双肩包背着那重量坠肩膀。

这也是为什么没有选择870模具的原因,双显卡槽位,均热板,双电源适配器。这出个门,每个都出不去。对了,870模具的A面是有灯的,算个优点吧。

  1. 超级笨重,本机4.5kg,旅行重量6kg

  2. 接口齐全,尤其是那两个Type-C,配合SS10标志的线缆和设备能够达到10Gbs的传输速度。

  3. 开机噪音,唉。不说了,这也是坚持往下折腾散热的原因,算是美好的愿望吧。

  4. 没有那么多LED,太低调了


开机上电,装个鲁大师和AIDA64,鲁大师是跑分和温度监控用的,AIDA是折腾完散热用来压力测试的。

鲁大师跑分42万,已经是位居前列的水平了,这可是移动电脑,台式CPU好不啦。如果这个1080也是台机的频率就牛了,很遗憾 显存频率5000,远远低于的大板卡。这也是跑分没到50万左右的原因,超频后可以逼近50,后面说。

原厂状态下的跑分,其实应该还能到43万左右,因为评测时系统盘只剩20g的容量,已经报警,这个对于磁盘跑分影像较大,初始状态磁盘性能应该超过4万分。

倒腾了几天,FIFA18 , COD14, FARCRY4,FORTNITE, NEED FOR SPEED 20, 真三国无双8,吃鸡,文明6,安装运行,全部无脑最高特效流畅稳定没问题,配合120hz刷新率,开车打枪麻溜。没有试一下2k分辨率,这个机器带的是的屏幕。

跑Yolo的视频,就是You look only once,用来利用GPU深度学习实现视频目标检测的开源程序。速度很满意。


测试开箱的时候是18年5月份,25°室内温度,机器满负荷运转,CPU会有偶尔过热报警,超过95,显卡近百。

散热的最突出矛盾集中在GPU和硬盘


这么说吧,满负荷和家用风扇开到最大档的声音差不多,感觉应该超过50分贝。不带耳机是无法顺畅愉快玩耍的。

  1. 性能强悍,准台式机的水平,绝对是可以带走的机器中最强大的。

  2. 可玩性极高,配备台式机8700K的U不锁倍频,新的模具改善了CPU的散热。但是GPU还是散热不足。

  3. 缺点,噪声太大,使用舒适度不高,需要配备降噪耳机

  4. 缺点,散热仅能够满足标准频率下的使用,如果不折腾不需要选择8700K的U,8700足以。


三、开盖液金&改善散热

前面也提到了,初始散热配置条件下,在夏天室温28度左右,运行程序、游戏、在负载较高的情况下,CPU和GPU是会偶尔高温报警。为了提升使(xin)用(yang)效(zhe)果(teng),追求不改散热模式的最强物理散热,开始走上了开盖、液金、换硅脂的道路。这还是两次,第一次液金,感觉CPU温度好了好多,没忍住又开始折腾那难搞的钻石硅脂ICD7。前后两周时间,总算搞到极致了,其实也是折腾的没劲了。各位看客看看效果吧。 

某宝入手了开盖全套设备,这里面觉得合盖器还是比较有用的,上了密封胶后用这个夹上两三个小时,固定后直接上机,压好就ok了

换了个铜盖,比原配的稍微大了一点,这样怎么糟蹋都不心疼

  1. 液金就像水银,到处流动,后来感觉用棉签涂抹还是比较爽快的,好在液金是亲近硅基板的,所以CPU内核还是比较好涂的,我在铜盖的背面涂了一点,压合的时候保证了液金的量 

  2. 内核旁边的触点,就是很明显的四个点,用刷子我觉得浪费,用棉签涂两遍就可以了,间隔20分钟,表面干燥后涂第二遍。

  3. 合盖涂胶是一个技术活,怎么说呢我用牙签沾着黑胶,把铜盖的四周涂得不见底色就ok了,厚度大概是两张A4纸,可以看后面,压好后挤出来的多余胶并不多。我涂的时候总是担心和内核缝隙过大影像散热,所以涂得很薄,但注意一点,一定要均匀,全覆盖,原装是留了个口的,我觉得全部涂上,防止液金外泄,防止氧化。

  4. CPU合盖后,有的大神在散热片和U直接也搞了液金,我觉得风险太大,这玩意儿导电,还是算了。

  5. 暴力熊的硅脂效果不错,涂抹时一定要备足酒精棉片,这玩意儿就是一坨水银,到处跑。

搞完液金后,正常使用硬盘也会报警,折腾的时候建议直接备好散热片,3mm可以放下。配上导热垫。

折腾完液金,总觉得用了便宜的硅脂不给力,心理作用占了很大一部分因素。了解后下手了钻石硅脂,ICD7,号称含有钻石,会划伤芯片,腐蚀铜底。已经更换了U的盖子,无所谓了,开搞。

看一下,这是合盖后,密封胶溢出的量

和原装上盖比一下,差别不太大

开始涂ICD7,按照商家的说法,用硅胶手指套拍打,个人实践证明,纯浪费,ICD7遇到橡胶会变硬变干,更加没有附着力,正确的做法是在CPU的一侧,挤上长长一条,用刮刀,最好是刮片,几乎平行于CPU表面的角度把那一条硅脂抹平到CPU的表面。这一过程应该把CPU取下来,手里操作。弄好后装回去就好,小心针脚即可。

之前测试过涂在散热板,基本没有附着力,超级困难,CPU上搞定就得了

涂好还是很平的,忘记拍照了,接触了一下散热板又打开拍照,不美观啦

用扎带把固态硬盘和散热板固定在一起,要注意不要犯我的错误,我放扎带的方向影响安装,所以只能一个扎带固定了,大家可以放在另一侧,就完美了。

  1. 没什么操作难度,大胆心细,不放心可以现在别的地方用一点试试。涂不好大不了重新打开再来。

  2. 折腾就要一步到位,把CPU、GPU的硅脂都换掉,把内存、的散热一次搞定。

  3. 缺点,基本整机质保全部作废了。

机器自带超频软件还是比较好搞定了。右侧把所有内核的倍频和缓存的倍频都调整为目标值,默认外频为100,这个不能动,所以调整到47X就是4.7g。

这里需要额外注意一点,准系统的供电是弱项,300w的电源,光光GPU就要占去大半,CPU超频也会导致供电压力升高,个人测试4.9g的情况下回蓝屏,也就是遇到了功率墙。实测,4.7左右还是很稳定的,就是散热有问题,冬天在调高吧。

调整倍频,缓存倍频,功率限制调大,功率限制时间搞到最长,搞定。

额外说一点,如果有8700K的U,不超频的话,也可以将电压降低,这样也能省电,降低热量,对吧。实测我这台降低0.1v会蓝屏,这一点自己试着来把。

全都折腾完后,默认频率下,性能测试完以后,各系统都没有报警。

超频到4.5Ghz的温度压力测试结果

超频到4.7Ghz的温度压力测试结果

超频到4.7Ghz,折腾散热后的跑分结果,提升4w分,其实还有空间,哈哈

折腾完,默认频率下,用AIDA做各个系统的压力测试。CPU不超过76℃,GPU不超过85℃。非常给力。

  1. 超频会大幅度提升性能跑分,改善整机性能

  2. 温度过高会影响芯片寿命,要适度超频。


  1. 775TM1模具的默认配置,无法满足CPU和GPU都是顶配的散热需求。如果不喜欢折腾,就买个870DM模具的准系统就行,是双显卡SLI的版本配置了均热板,散热更强大。对应就是比神舟这一款贵的任何一款GX10都行。

  2. 散热改造中,液金的作用最大。至于钻石硅脂,测试和7783的差别也不大。所以不心痒痒可以不搞。

  3. 这款机器的性能强大,秒天秒地秒空气,Top2%

  4. 比我还不能自控的人们,可以研究一下换水冷。

}

8700和8700k一样全核睿频4.3,同负载同频下不带k的相比带k的功耗普遍更高。8700即使在跑r15的负载下全核4.0功耗也有94w,更别提单fpu下的负载了。而且更好的p870tm 的cpu散热在默认状态下撑死也就压住个95w,压个120w+的8700k还需要内外双液金外加一个风扇才能勉强撞着97℃温度墙跑3分钟,p775tm 的cpu散热难道还能好过p870tm


}

楼主有一台准系统,模具是P751DM,平时多任务要求比较高,之前四核i5 6500已经不能满足需求,所以只能暂时先换一块i7 6700K,但是时间长了,问题就出来了。这颗U体质还行吧,但是受限于笔记本的散热,自然也是火炉级别的发热,进入春天,广东的气温越来越高,我的笔记本温度也越来越高,玩游戏动不动85+甚至90+,玩2K18同时开着wallpaper engine,有时候CPU频率会突然暴降到2.8GHz,帧数也急剧下降,影响了游戏体验。清灰可是清了不少次了,硅脂也是基本公认最好的暴力熊,温度依旧居高不下,怎么办?我想到了最后一个大招——开盖大法好!

所谓的开盖换液金,就是针对于Intel CPU而言的——万恶的牙膏厂。从3代酷睿开始,Intel的CPU从以往的钎焊工艺,改成了硅脂。这里的钎焊和硅脂是指CPU顶盖和内核的连接方式,我们都知道,我们看到的台式机CPU,内部其实还藏着一个小晶片,就是内核。硅脂比起钎焊,成本更低,但是,散热就不及后者,用久了硅脂干了,发热更大——这也是为什么一些jr推荐二手配置的时候推荐2代而不是3代酷睿。话说回来,6700K是第一代14nm工艺,不像7代8代那么成熟,发热自然也不小,因此开盖换液金成了当务之急。

拓展阅读:什么是液金?

作为一个化学系的学生,自然很关注液金的成分啦。我们都知道,散热器底部和CPU表现看似平整,但实际上都是凹凸不平的,直接接触的话,接触面积不大,效果肯定不可能好。那怎么让它们充分接触呢?硅脂应运而生,硅脂,就是以硅油为介质,内含不少小颗粒,能充分填充散热器和CPU表面的空隙的物质。液金,其实准确来说应该叫“液态金属”,也是一种介质,就是金属“镓”的合金。常温下唯一呈液体的金属是汞,就是水银,而镓呢,熔点只有29.8度,放在手心就能熔化的金属,镓合金,熔点只会更低,常温下也能以液态呈现。这是前提,比起硅脂,金属导热性要好得多,散热效果更好。硅脂里面散热最强之一的暴力熊到了12.5W/mk,而今天的主角——酷冷博三代液金,则是惊人的128W/mk,差距确实不小,所以呢,不少玩家才会选择开盖换液金的方式来拯救发烧的CPU。

那么,液金有没有局限呢?答案肯定的,它会和铝合金发生互融,使得产生的合金熔点进一步降低,产生“铝脆现象”,与“汞齐”原理类似,破坏铝的结构,所以呢,只有在散热器是纯铜底座时,CPU表现才能用液金。而且,液金导电,可能会流到主板上造成短路,不太建议在CPU上加液金,当然,本次讨论的是开盖加液金,CPU上如何涂液金才能尽量保证不流出来,大家可以自行查阅有关资料,这里不再赘述。

扯完原理,先来看看今天的主角。

分别是酷冷博液金,704胶(用于封装CPU顶盖和基板),开盖神器。另外还有纸巾,一瓶从实验室顺来的无水乙醇。

拆机,7铜管散热,蓝天不错。


“受害者”和“刑具”合影

首先,把CPU如图所示放入开盖器。

开盖器原理其实很简单,利用六角扳手拧动螺杆往里面推,推动CPU顶盖发生位移,破坏原有的胶,使得顶盖分离。网上不少教程有建议可以先用双面刀片切入四个角,切掉一点黑胶,有利于开盖,这固然没错,但是经过我本人实测,这个操作不容易,可能会弄到基板,个人不太建议做。也有教程说用吹风机吹吹CPU,使黑胶软化,我采用的的方法,是电脑运行了一段时间后,直接关机取CPU,还热乎呢,就免去了这一步骤。

滑块有两端,一端是光滑的平面,另外一端是有点凹槽的,注意平面那端对准CPU,按照图中所示装好。

然后将六角扳手短的一端放入螺丝孔,

顺时针 一下一下地拧动,

拧到一声清脆的“啪”,需要一点力道,不要急躁,一下下来。恭喜你,顶盖已经被你打开了,这个时候只需要卸下滑块,取下CPU,用指甲稍微用点力,就可以把CPU顶盖掰开。

还真是牙膏厂,名不虚传,这颗U的硅脂感觉都干得差不多了,怪不得那么热。首先要做的,就是擦除硅脂和残留黑胶。硅脂用纸巾沾酒精,很容易就擦掉了,但是,黑胶可不好对付。可以用一张银行卡之类的硬卡片,刮掉大部分,用指甲小心地处理掉其余的,再用酒精布擦。注意,黑胶不能用金属刮,伤到基板就GG了,用塑料材质的东西刮掉,就OK了,基板上如果还有残留痕迹,可以用橡皮擦用力擦除。

接下来的操作,至关重要,关系到你是否能正常使用CPU。在核心周围,有四个小圆点,它们一定要用绝缘物质隔离,否则液金流到上面,直接造成短路,损坏CPU。6代以后的是圆点,3代和4代都是一排电容。处理方式类似,就是使它们绝缘。我采用的方法是找卖家买了一瓶“绝缘漆”,三块钱,只需要点在圆点上,用附送的小刷子刷开,覆盖在上面,干了再刷一遍,刷个三层,保险点,一定要等油漆干了,摸着凝固了,才能下一步工作。不用油漆的话,直接用704胶点上,或者用信越7921这种粘稠的硅脂涂上,就行了。

凝固后的图,可能不是很清晰,圆点上一层膜。

接着,自然是上液金啦,液金的涂抹方法和硅脂不太一样,因为流动性比硅脂强不少,按照传统的“九点法”貌似行不通。我自己是分别在核心前中后三点,各挤一点液金,再用附送的小刷子抹平。刷子上残留的一点液金,就涂在顶盖对应位置。

关于顶盖问题,其实原装顶盖是铜镍合金的,导热性不错的,一般不用换。我是笔记本,散热比较捉急,我就买了一个纯铜镜面的顶盖,替换了原装的,这个可要可不要。

最后一步,自然就是上黑胶了,卖家的704胶一大管(50mL),那管嘴比CPU顶盖边缘大多了,直接挤肯定不行,我用牙签一点点地挑出来,抹平,尽管如此,涂得还不算成功,漏了一些出来,不过都及时清理了。细心的jrs可能会发现,原装黑胶其实留了一条缝,网上说法是不要涂满,会鼓包,我就没涂满,卖家的说法是可涂满也可不涂满,不要涂太厚就行(厚度和液金差不多就行)

这里面涂得不均匀,后来我用牙签重新抹匀了一次。

有的玩家不用704,而是直接双面胶,也行,能粘住就行,但是双面胶永久了粘性会下降,从长远考虑涂704肯定更好。对准原有的位置,合上盖子,手可以先压一会儿(就跟平时用502胶一样),再装回主板,别墨迹。时间久了704固化了可能会造成缝隙偏大,越快越好不要犹豫。

耳朵位置一定要和原来一样,不然就悲剧了。


涂硅脂,装散热。顺带吐槽下信越7921硅脂,是我用过的最难涂的硅脂,又干又黏,和水泥一样,不好涂,还是喜欢暴力熊。

开机,一次点亮,下面是开盖前后(第一张图开盖后,第二张图开盖前)双烤温度。


降温7度,效果似乎没有网上说的“暴降20度”那么好,下面我们看看日常使用。(顺序同上)


开盖前,CPU轻度负载,就达到了70度,开盖后只有56度,差别很明显。最直观的感受,就是风扇不再像之前那样持续地转,噪音也小了不少。

之所以双烤温度变化不大,就是因为散热最本质还是取决于散热器的散热能力,我这台准系统虽然号称15寸最强散热系列,但是比起四热管六热管的塔式散热器,效果差了不是一点两点,所以双烤温度差别不会大。我相信换到台式机上,我这颗开盖后的6700K也有“暴降20度”的惊喜。

玩了两天,之前玩2K18的时候,经常有90+的表现,现在从来没超过80度,强冷不开都能轻松压住。

开盖,难度不大,我下午下完实验课,开完盖,还有时间吃晚餐,上晚上的课。总共就花费不到一个小时,最难的还是黑胶的清除和涂布。各位jr如果受困于温度高,不妨试试开盖,成本低,惊喜十足,最关键的是,难度不高。


对我的信任,把他的8700K送到我这代为开盖,也给我积累了一波最新8代U开盖的经验,上图:

上刑具,这款开盖神器还蛮好用,唯一的问题就是没办法合盖,这给远程开盖造成了一定的不便,毕竟704黑胶固化时间长达10个小时,邮寄的话液金有侧漏的风险,而且顶盖和基板结合就没有直接上主板用散热器压那么好。

打开,不得不说,8700K开盖难度比6700K小不少,吹风机一吹,转两三下就开了。

两代顶盖合影。8代顶盖外形和6代确实不同。

由于我的绝缘漆固化失效了,这次的绝缘措施就改用704涂上触点,效果一致。

合体,看不出曾经被开过盖。

这是开盖时的操作,然后当时我开完盖就发顺丰过去了,然而jr收到之后,却发现,液金侧漏了!还好侧漏得不是很严重,我让他用硅脂封住顶盖和基板的缝隙,防止漏到主板上,万幸我黑胶涂得不算很厚,CPU厚度并没有增加多少。实际上液金侧漏不影响使用,但是因为前面提到了,黑胶固化的时候需要10个小时,所以卖家是建议开完盖马上上机,固化的时候不会回弹,但是邮寄的话会造成这个问题,万幸我涂得不厚,回弹不严重,没把主板针脚压坏,还是能正常点亮的。

烤P95第三项半小时,不掉线程,温度

经过测试,温度还是令人满意的,这颗U显然还有降压空间,可以降到1.28V甚至更低做进一步的测试。温度表现令人满意,当然和强大的H115i 280mm水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盖楼房一张长到蓝天上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