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不爱哭。饿了也不哭怎么哭,饿也不哭,拉大便也不哭

原标题:小孩一不满足就发脾气哭闹,这么做轻松搞定~

有很多妈妈问,孩子一不满足就发脾气哭闹怎么办?比如说下面两个案例。

案例1:儿子1周岁,一旦有不满足的事情就大声哭闹,有些是明显不合理的,此时如果将他放在一边任他哭是否可以?

案例2:我家女儿三岁半了,最近几个月不知怎么来形容她的个性,动不动就发脾气、跺脚、摔东西,有时还拍桌子、打人,要不就生气,自己上床睡觉。反正是她错了你不能说,你要顺着她才好,以她为中心,哄着才好,我该怎么办呢?

发脾气也好,哭闹也好,都是孩子常见的一个表达与发泄的途径,父母对此不用过度反应和担心。

我们要做的,首先是保持自己的淡定与平和,接纳孩子的情绪,你淡定了,孩子才会更容易平复情绪;

其次是适当的沟通,不能满足的要坚持,但也要教会孩子如何合理地表达自己的情绪与需求。

“冷处理”是很多父母都知道的基本应对原则,需要注意的是,对于不同年龄的孩子,“冷”的程度与方式应该有所区别,不能简单地“一冷到底”,否则容易伤害孩子的安全感。

处理孩子发脾气哭闹的基本步骤

婴儿在出生后就知道用哭声来表达各种需求,比如尿了拉了、饿了、困了、生病了等,这是一种生存的本能。随着宝宝的心智发展,除了哭,宝宝会逐步学会用语言以及非语言的表情、肢体动作等表达自己的意思。但对于低龄的孩子而言,由于语言表达能力尚不完善,还是会本能地用哭闹来表达自己想要满足的需求和欲望,这是很自然的事情。

除此之外,哭也是人类发泄情绪的一个基本方式之一,比如生气、痛苦、难过、伤心等情绪的表达,通常都伴随着哭,成人大都如此,孩子自然也不例外。需求得不到满足,孩子也会产生生气、愤怒、难过等负面情绪,而因为不知道如何更合理地发泄,因此往往也会基于本能用哭闹来发泄。

理解了这一点,家长就会对孩子的哭闹抱有更多的同理心,而不是孩子一哭闹就大加训斥、或者是烦躁不安,恨不得孩子马上闭嘴。

所以,当孩子发脾气甚至哭闹时,你要做的很简单,那就是淡定接纳孩子的一切表现,孩子越闹,你越冷静,同时:

1、制止孩子的不良行为。比如砸东西、打人,要控制住孩子的小手,告诉他这是不对的,这样会把妈妈弄痛,但不要给孩子贴标签,比如“怎么这么不讲道理?怎么这么不懂事!没有礼貌!”之类;

2、告诉孩子你很理解他。比如“你现在是不是很生气?妈妈理解你,因为你想要的那个玩具没能得到;但无论如何,妈妈都爱你。”切记,这个时候,别着急解释你的理由,孩子的情绪没有平息,你越解释只会越刺激孩子,让他越激动;

3、引导孩子用更合理的方式去发泄情绪。比如“如果你还是很生气,你可以试试去打枕头、撕报纸,或者找个没人的地方大喊几声‘我很生气’,这样你就会觉得好多了,妈妈生气时也经常用这个办法。”同时最好能把这些可供发泄的材料递到孩子手里,甚至不妨做一些示范,总之,发泄的基本原则是“不伤身不伤财”(既包括自己也包括他人的“身”和“财”);

4、等孩子情绪平息后,告诉他为什么不能满足他的要求。比如“因为家里已经有3个类似的玩具了,所以这次不能给你买。但爸爸依然爱你。”一定要认真耐心地告诉孩子具体的理由,不能不回应不处理,否则孩子还是会心存不满甚至留下心结。

5、教会孩子用语言来表达需求和感受。比如“妈妈,我很喜欢这个玩具,你不给我买,我真的很生气!” 告诉孩子发脾气哭闹并不能产生任何作用和效果,而好好说话、合理谈判、讲出自己的想法和理由却能得到更多的回应与帮助。

总之,能满足的需求可以尽量满足,不能满足的一定要坚持原则,比如不合理的甚至危险的要求决不能答应。有的家长经不住孩子哭闹就随意满足,这就相当于变相对孩子的行为给予奖励。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把哭闹当成要挟与控制大人的手段。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那些情绪比较剧烈、个性特别执拗的孩子,上面5个步骤中的前4个步骤通常可能需要循环重复几次甚至更多次,需要足够的时间,孩子才能逐步平静下来。这个时候就像一场艰苦的拉锯战,考验的是家长的耐心与对孩子的信心,绝对不能半途而废。

请相信,每个孩子都能管好自己,每个孩子都有潜在的自制能力,只不过有的孩子需要更多一点时间。这种能力,需要父母用“最深的爱、最温暖的接纳、最温柔的坚持”才能逐步唤醒。慢慢地,孩子就会明白家长的底线,学会遵守规则并放弃这种发脾气哭闹的方式。

不同年龄的孩子发脾气哭闹时要区别对待

2岁前:安抚,转移注意力,配合非语言帮助孩子理解

比如本文开头案例1中1周岁的孩子,放在一边任他哭闹就是不合理甚至“不人道”的行为。因为这么小的孩子还理解不了逻辑与规则,放在一边任他哭闹,对家长和孩子都是一个考验。家长会因为心疼孩子而左右为难,情绪难免变得焦虑,孩子的安全感也会因此受到挫败,最终只能导致情况变得更糟糕。因此,对于2岁前的孩子,千万别迷信什么“哭声免疫法”:哭就不抱,不哭才抱。

这种情况下,最好的做法是,将孩子抱在怀里,轻拍和抚摸她的后背,同时可以温柔地对她说:“宝宝很生气对不对,妈妈知道了,妈妈爱你。”不断重复这类动作及语言,通过这种方式安抚孩子,同时利用别的事物转移注意力,通常孩子就能比较快地平静下来。孩子越小,情绪越不稳定,注意力也就越容易转移。

比如我女儿蓝蓝哭闹时,我最常用的转移她注意力的办法有两个,一是抱着她去看客厅里的照片墙,让她指认哪个是爸爸哪个是妈妈,二是对她说“我们去看书哦!我们去看大卫、看汤姆!(绘本中的主人公名字)”,这两个办法屡试不爽,因为她很小的时候我就培养了她对这两样事物的兴趣。

需要注意的是,这个阶段的孩子语言理解能力有限,单纯讲道理或者说不对,孩子不一定能很好地理解,但他们都能看懂一些大人的表情、听懂一些语气。所以,如果孩子除了哭闹还有一些不良行为,你想要制止,建议配合一些语气和表情来让孩子理解你的意思。

比如最简单的办法是严肃冷静地看着她的眼睛,用低沉缓慢的语气语调告诉她:“宝宝你错了,不可以这样!妈妈生气了!”然后沉默一会。通常宝宝这个时候会适当安静下来,看着你,你要继续保持严肃的样子、继续沉默,连续几次后通常宝宝就知道这个行为是不可以的了。

2-6岁:温柔地坚持,适当延迟满足、变通满足

从2岁左右的“第一叛逆期”,到5岁左右的“第二叛逆期”,2-6岁儿童的冲动行为,如发脾气和挑衅是很常见的。有意思的是,愤怒恰好证明孩子的智力在发育,他们并不是“被宠坏了”或者“品性恶劣”,他们只是还没意识到,自己的愿望并非都能立即实现。

所以,当孩子无理取闹时,你可以拥抱他,轻拍抚摸他,用友善、平静的语气和他说话,安抚他的心情,向孩子表明,你接受他的怒气,你理解他的“疾苦',无论怎样,你爱他。你可以一直重复这些动作和语言,但绝不能松口答应他要求。这就是所谓“温柔地坚持”。

“温柔坚持”的力量究竟有多大?来看一位妈妈的反馈吧!她说:昨晚孩子哭闹很晚坚持要吃巧克力,我抱着哭泣的他告诉他妈妈爱他,但是不会给他那么晚吃巧克力,因为会长蛀牙,他一直哭闹,我一直抱着他亲吻和抚摸他,我老公当时要吼他,我要老公回避了,我告诉儿子哭出来好受些就哭吧,妈妈陪着你,但是巧克力明天才能吃,过了好长时间他不哭了,突然说妈妈我爱你。我整个人就像如释重负一样的轻松状态。

当然,对于孩子某一些可以适当满足的需求,你也可以偶尔用延迟满足或者变通的办法,来引导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欲望。

比如孩子闹着要吃零食,但零食时间还没到,你就可以安慰她情绪的同时告诉他“现在还不到吃零食的时间,再过一个小时就可以吃了!”或者“今天咱们已经吃过了,要到明天才能再吃!”这就是延迟满足。

如果孩子闹着要买某个很贵的玩具,你可以建议她“哇,那几个玩具看起来好像更好玩哦!好特别的设计啊!宝贝你自己去选一个好不好?”(那几个更便宜)。6岁以前的孩子通常并不太在意东西的价格,他们对一切新事物都充满好奇,所以,利用孩子的好奇心给她其他的替代选择,这就是变通满足。

在处理孩子的无理取闹时,冷代表的是“原则”,热代表的是“安抚”。2-6岁这个阶段是孩子多项心理品质塑造与形成的关键时期,一定要注意“冷热”均衡,冷中有热、热中有冷,不能简单一冷到底,伤害孩子的安全感。所以开头的案例2中提到的3岁半小女孩的处理,就应该更多地遵循这个原则。

6岁以后的孩子应该要有一定的自制能力了,所以这个阶段的孩子如果无理取闹,除了温柔地坚持,建议大家可以适当采用更直接的冷处理方式。

比如,当孩子对你友善的安抚和提供的建议帮助无动于衷时,最好让他单独和他的怒气待在一起,你可以马上离开房间,把他隔离开来。

另外,对那些性格本身就比较暴躁固执的孩子,冷处理的频率也可以相对更高一些,来帮助孩子更好地体验和养成自制力。

当然,除了以上讲到的基本步骤和方法,你也可以在孩子2岁左右,就开始配合一些相应的绘本和故事反复讲解,来让孩子逐步认知和理解情绪,学会表达情绪,学会合理地发泄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人与人之间的缘分,只不过是互伴一段,然后渐行渐远。

长按二维码点选(识别图中二维码

有时候突然就不想工作了,有时候会突然想要喝几杯,有时候会想要独自旅行!

长按二维码点选(识别图中二维码

作为风水门外汉,欲知风水事,速来风水学知识百科!

长按二维码点选(识别图中二维码

女人应当懂得基本的健康常识,会生活的女人,才会工作,更会照顾好自己的家庭。

长按二维码点选(识别图中二维码

分享心理学入门知识、实用心理技巧、心理学与读心术等内容,教你怎么去看懂人心。

长按二维码点选(识别图中二维码

}
 宝贝吃手有规律 宝宝刚出生时,口唇接触妈妈的乳头就会自发地作出吃奶的吸吮动作,这是一种生理性的吸吮反射。当他们在饥饿时,无论口唇碰到什么东西,都会引起吸吮反射,甚至在熟睡中也会自发的出现吸吮动作。 稍大一点,饥饿时大多数宝贝(占婴儿的90%)会将自己的手指放在口中吸吮,这是一种正常现象,爸爸妈妈不必太在意。 2~3岁后,宝宝饥饿时会要求吃东西,这种吸吮手指现象逐渐消失。 宝宝4岁了...
 宝贝吃手有规律 宝宝刚出生时,口唇接触妈妈的乳头就会自发地作出吃奶的吸吮动作,这是一种生理性的吸吮反射。当他们在饥饿时,无论口唇碰到什么东西,都会引起吸吮反射,甚至在熟睡中也会自发的出现吸吮动作。 稍大一点,饥饿时大多数宝贝(占婴儿的90%)会将自己的手指放在口中吸吮,这是一种正常现象,爸爸妈妈不必太在意。 2~3岁后,宝宝饥饿时会要求吃东西,这种吸吮手指现象逐渐消失。 宝宝4岁了,还吃手,甚至出现咬指甲、咬被角、咬衣服袖口的现象,就可能是行为问题,需要进行矫治了。 宝贝吃手有原因 宝贝需要吸吮。刚出生的宝宝对吸吮有一种天生的需要,如果吸吮没有得到满足,他就会想办法自己满足自己——吸吮手指,这是一种替代和安慰。 吃手是宝宝对爱的呼唤。爸爸妈妈或看护人很少和宝宝肌肤相亲,很少陪宝宝说话、做游戏,宝宝饥饿、患病时不能得到及时的抚慰,吃手是宝宝的一种自慰方法,其中多少有些无奈。 吃手是宝宝排遣压力的方法。如果宝宝的生活环境、看护人经常更换,或爸爸妈妈对宝宝要求过严,经常训斥打骂宝宝,家庭关系紧张等等,在较大心理压力下,宝宝会通过吃手来排遣内心的压力。 吃手是宝宝对抗孤单寂寞的方法。现在的家庭一般都是一个宝贝,孩子不免孤单,如果孩子常独自在家里玩玩具、看电视,接触不到同龄的伙伴和新鲜事物,不免会感到寂寞,孤独和乏味,孩子会用吃手来排遣孤单和寂寞。 妈妈爸爸的态度强化——宝宝吃手。当宝宝紧张焦虑时、饥饿时、无聊时或模仿其他孩子偶尔吃手时,爸爸妈妈见了,严厉训斥,令宝宝更紧张,反而强化了宝宝吃手。也有的妈妈爸爸对宝宝吃手看之任之,不及时找原因,进行矫治,让吃手成为一种固癖。 宝贝吃手害处多 手 宝宝常吃手,小手浸泡在口水里,受到牙齿的压迫,时间一久容易出现手指蜕皮、肿胀、感染、变形。 牙 小手放在嘴里,影响出牙,时间一久可能会引起牙齿排列不整齐,牙齿闭合不良。 卫生 宝宝的小手东摸西动,粘了不少脏东西,一吃手,脏东西就入口了,容易引起腹泻、感染寄生虫等。 心理 如果宝宝形成了吃手的坏习惯,不仅影响宝宝的身体健康,也容易产生紧张、焦虑、自卑、抑郁等不良情绪情感,影响宝宝的心理健康。 应对吃手有对策 1、让宝贝享受吮吸的快乐。妈妈要尽可能用母乳喂养宝贝,让他充分享受吮吸的快乐。如果要断奶,要及时添加辅食和配方奶,逐渐过渡,让宝宝有一个适应过程,切忌突然断奶,让宝宝感到焦虑和没有安全感。 2、多陪陪宝宝。爸爸妈妈要多搂抱、多陪伴宝宝,仔细分辨宝宝的各种要求,满足他的各种需要,有条件的妈妈可以为宝宝做抚触按摩,睡前给宝宝讲轻松愉快的故事,读朗朗上口的儿歌,让宝宝愉快地入睡,时时感到安全、幸福、满足。 3、给小嘴找个依靠。当宝宝吃手时,妈妈可以给宝宝一块磨牙饼干,让他的小嘴啃啃,或来个安慰奶嘴或磨牙棒替换一下小手。 提示:安慰奶嘴和磨牙棒要注意清洁和消毒。 4、为宝贝营造宽松、温馨的气氛。妈妈爸爸最好为宝宝营造一个温暖、舒适、稳定、宽松的成长氛围,让宝宝快乐成长。 5、伙伴多多,活动多多。妈妈爸爸可以让宝宝多和小伙伴一起玩耍,鼓励他广交朋友,多接触外面的新鲜世界;为宝宝安排丰富多彩的活动,尽量不让他一个人闲着,他就想不起来吃手了。 6、请医生帮帮忙。如果宝宝满4岁了,还吃手,妈妈爸爸就应当带着宝宝一起咨询心理医生,和医生一起分析宝宝吸吮手指的原因,根据不同原因进行纠正,轻的可指导爸爸妈妈满足宝宝情感需要等措施,重者采用行为矫治方法。 厌恶疗法在宝宝经常吸吮的手指头上抹黄连素等无毒的苦味剂,或缠上纱布,让宝宝吸吮时产生厌恶感,减少或消除这种不良行为。 负性疗法让宝宝在一段时间里反复不停地吸吮手指,直到他感到不舒服、不愉快为止,促使他慢慢改掉这种习惯。 特别提示:在矫治过程中,妈妈爸爸的态度要和蔼,语言动作要轻柔,以关爱鼓励为主,不要大声呵斥、打骂宝宝,宝宝有进步时,要及时给以表扬。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宝宝不爱哭。饿了也不哭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