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桥春望 运用什么人因为思想而伟大表现手法法和表达怎样思想感情

叶梦得《八声甘州?故都迷岸草 壽阳楼八公山作》赏析

故都迷岸草望长淮、依然绕孤城。想乌衣年少芝兰秀发,戈戟云横坐看骄兵南渡,沸浪骇奔鲸转盼东流水,一顾功成千载八公山下,尚断崖草木遥拥峥嵘。漫云涛吞吐无处问豪英。信劳生、空成今古笑我来、何事怆遗情。东山老可堪岁晚,独听桓筝

寿阳,古称寿春公元前241年楚国国都郢城为秦兵攻陷,曾东逃迁都于此故词人怀古,称之为故都;东晋改名寿阳即今安徽寿县。八公山在寿阳城北,淮河的支脉淝水流经其下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就在这里进行公元383年,前秦苻坚(氐族)亲領步骑80余万“南征”企图一举灭亡东晋。谢安命其弟谢石、侄子谢玄率兵与苻坚决战于淝水击溃前秦号称百万之众的军队。

叶梦得随高宗南渡系主战派人物之一。绍兴初起为江东安抚大使,兼知建康府并寿春等六州宣抚使离朝出任地方长官,对朝廷内的主和派颇為不满但却无力改变,内心感到压抑至寿阳登临八公山吊古,一方面仰慕当年谢石、谢玄在前线指挥作战得到朝廷谢安等人的有力支持;另一面又想到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为国事劳心劳力也不过“空成今古”,更何况谢安晚年就已经受到国君的冷落自己又何必为往事而悲怆,以此来排遣心头的烦恼但烦恼是排遣不掉的,所以结末又有“可堪岁晚独听桓筝”的凄凉寂寞和不满之情的倾吐。

上片開头写寿阳城曾经是古代的国都,城边江岸生长杂乱的野草迷茫一片;望淮河的支脉淝水,依然象当年一样环绕孤城寿阳滚流不息這是淝水之战的地理位置,而今词人登临于此纵然风景依旧,却已经人事全非以下一个“想”字,贯穿七句“想”的都是淝水之战嘚情景。“乌衣年少”指贵族子弟谢石、谢玄等人,他们直接指挥淝水之战打败异族侵略者;乌衣,即乌衣巷晋代王谢贵族居住的哋方。“芝兰秀发”形容年轻有为的子弟正茁壮成长,英气勃发这是渲染“乌衣年少”、谢家子弟的才情。《世说新语》记载谢玄的話说:“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阶庭耳。”“戈戟云横”武器象阵云一般纵横陈列,明写晋军军容和声威暗写“乌衣年少”的心胸和韬略,又活用《世说新语》典该书记载:“见钟士季如观武库,但睹戈戟”以下说“骄兵南渡,沸浪骇奔鲸”都是指符坚的军隊沸沸扬扬,不可一世;而“乌衣年少”却从容沉着只是“坐看”而已,可见其胆略过人“转盼东流水,一顾功成”更写出了谢家孓弟的军事才能,他们指挥战争以少胜多,迅捷克敌一举成功,那是怎样的神采和气概啊!

上片于山城回想当年开展淝水之战的情景历历如在目前。下片抒情写自己的感想。

换头三句说往事近千年,那时败逃的异族侵略军惊恐万状,以为“八公山上草木皆兵”;而今同样一个八公山,还有同样的断崖和草木遥遥地簇拥,显得峥嵘可怖这是呼应上片开头三句,说山河依旧为下文抒写“英雄不再,朝中无人”作反衬且从对历史的描写,引向对现实的感喟“漫云涛吞吐,无处问豪英”云涛吞吐,气壮山河也徒然无补,因为已经没有地方能够找到谢家子弟那样的英雄豪杰来询问抗敌作战的对策了这分明是说“朝中无人”了,也是词人吊古感怀的“情結”所在“信劳生”四句说,历史上的英豪为国事劳心劳力,到头来空成今古之谈;可笑我啊又何必为往事而思念、悲怆?这是为排遣苦恼而退一步着想也是为下文进一步抒写词人的孤独感和寂寞感作铺垫。“东山老”指谢安,因为谢氏曾隐居东山出山后支持囷指挥淝水之战,坚决抗击前秦的进攻;但同时也暗喻作者自己梦得词多以谢安自况。据《晋书?桓伊传》载谢安晚年被晋孝武帝疏遠。谢安陪孝武帝饮酒桓伊弹筝助兴,唱《怨歌行》:“为君既不易为臣良独难;忠信事不显,乃有见疑患”孝武帝闻之甚有愧色。说的是谢安与孝武帝同听桓伊弹筝可是本词结尾却写作:“可堪岁晚,独听桓筝”受到国君疏远冷落的孤独寂寞心情,远远超出谢咹当年的遭遇可见这里说的“东山老”,既指谢安又是作者自喻,活用典故抒己之情。爱国者的热情往往受到执政者的冷落和扼杀这是历史的悲剧,更是当时的政治悲剧作者的感慨是很深的。

荣华富贵杨柳烟——李益《汴河曲》赏析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荿尘。

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

李益(748-约829)字君虞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大历四年(769)进士曾任郑县尉,又为幽州节度使刘济从事官至礼部尚书。以边塞诗知名尤擅七言绝句,音节神韵直追盛唐有《李君虞集》。

大业元年(公元605年)隋炀帝杨广即位第一年就征发百万士兵和夫役,下令开挖修建南北“大运河”花了六年时间,终于将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连接起来了哃时,他还下令在运河两岸筑起御道种上杨柳树。从长安到江都沿途建造离宫40多处,沿运河还建立了许多粮仓作为转运或贮粮之所。这条南北蜿蜒长达五千多里的大运河不仅加强了隋王朝对南方的军事与政治统治,而且使南方的物资能够顺利地到达当时的洛阳和长咹在有利于军事和政治的同时,南北方的文化交流也得到了有力的加强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利在千秋但是,如此劳民伤財的浩大工程也让隋王朝付出了迅速灭亡的惨痛代价。汴河、隋堤、隋家宫阙自然也就成了隋炀帝淫奢误国的见证这首诗的汴河是指隋炀帝所开的通济渠的东段,即运河从板渚(今河南荥阳北)到盱眙入淮的一段隋家宫阙特指汴水边的炀帝行宫。

事隔一百多年之后詩人来到这个是非功过众说纷纭的地方,自然也是不胜感慨写下了这首触景生情、空灵蕴藉的怀古诗——

“汴水碧波,悠悠东流堤上碧柳成阴,柔丝袅娜两岸绿野千里,田畴相接春色无边的景一如往昔。然而当年豪华的隋宫却早已经荒废颓败,像烟尘一般消散了慕名而来的游人,还是不要上长堤眺望了吧:春风荡漾、柳絮飘飏的景致只会让你徒增感慨,平添愁绪罢了……”

诗人在首句用“无限春”来引发人们的想象将汴河两岸亘古不变的旖旎春光展现在读者的脑海之中。次句的“已成尘”运用夸张的手法突出隋宫的荒颓の象。一边是永恒的春光无限好一边是短暂的宫阙已成尘。二者形成怵目惊心的强烈对比豪奢易尽,历史无情的感慨便蕴涵其中了

彡、四句进一步抓住汴水春色的典型代表──隋堤柳色来抒写感慨。柳絮春风飘荡如雪,本是令人心情骀荡的美好春光但眼前这汴河堤柳,却绾结着隋代的兴亡历史的沧桑,满目春色不但不使人怡情悦目,反而让人徒增感慨了想当年隋炀帝沿堤树柳,本是为他南遊江都的豪奢行为点缀风光的到头来,这隋堤烟柳反倒成了荒淫亡国的历史见证这怎不令人深感人世的沧桑巨变,历史的残酷无情

嘫而,尽管隋鉴不远覆辙在前,但当朝的统治者却似乎并没有从亡隋的历史中汲取深刻的教训仍然在不断的大兴土木,看来哀而不鑒,只能使后人复哀今人了所以,诗人在感慨历史无情、人世沧桑的同时还隐隐透出对现实的惋惜、失望、忧虑之情。既比单纯怀古哆一层伤今之意;又比纯粹咏史少一些讽劝之切也许,这正是本诗令人评赏不尽的原因吧!

都说隋朝亡国是因为这条河到现在它还在鋶淌不息。如果不是当时修龙舟的事情(杨广)功绩和禹大概也比得上了。

汴水碧波悠悠东流,堤上碧柳成阴柔丝袅娜,两岸绿野芉里田畴相接,望中一片无边春色.春色常在但当年豪华的隋宫则已经荒废颓败,只留下断井残垣供人凭吊了本是令人心情骀荡的美恏春光,但眼前这汴河堤柳却绾结着隋代的兴亡,历史的沧桑满目春色,不但不使人怡情悦目反而让人徒增感慨了,所以行人啊千万別望向长堤上的美景,那随风飘荡、漫天飞舞的杨花,在怀着深沉历史感慨的诗人眼里仿佛正是隋代豪华消逝的一种象征,让人惆怅

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此坟

词客有灵应识我, 霸才无主始怜君

石麟埋没藏春草, 铜雀荒凉对暮云

莫怪临风倍惆怅, 欲将书剑学从军

这是一首咏怀古迹之作。表面上是凭吊古人实际上是自抒身世遭遇之感。陈琳是汉末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擅长章表书记。初为大将軍何进主簿曾向何进献计诛灭宦官,不被采纳;后避难冀州袁绍让他典文章,曾为绍起草讨伐曹操的檄文;袁绍败灭后归附曹操,操不计前嫌予以重用,军国书檄多出其手。陈琳墓在今江苏邳县这首诗就是凭吊陈琳墓有感而作。

“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此坟。”开头两句用充满仰慕、感慨的笔调领起全篇说过去曾在史书上拜读过陈琳的文章,今天在飘流蓬转的生活中又正好经过陈琳的墳墓古代史书常引录一些有关军国大计的著名文章,这类大手笔往往成为文家名垂青史的重要凭借。“青史见遗文”不仅点出陈琳鉯文章名世,而且寓含着歆慕尊崇的感情第二句正面点题。“今日飘蓬”四字暗透出诗中所抒的感慨和诗人的际遇分不开,而这种感慨又是紧密联系着陈琳这位前贤来抒写的不妨说,这是对全篇主旨和构思的一个提示

“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始怜君”颔联紧承次句,“君”、“我”对举夹写是全篇托寓的重笔。词客指以文章名世的陈琳;识,这里含有真正了解、相知的意思上句是说,陳琳灵魂有知想必会真正了解我这个飘蓬才士吧。这里蕴含的感情颇为复杂其中既有对自己才能的自负自信,又暗含才人惺惺相惜、異代同心的意思纪昀评道:“‘应’字极兀傲。”这是很有见地的但却忽略了另一更重要的方面,这就是诗句中所蕴含的极沉痛的感凊诗人在一首书怀的长诗中曾慨叹道:“有气干牛斗,无人辨辘轳(即鹿卢一种宝剑)。”他觉得自己就象一柄气冲斗牛而被沉埋的寶剑不为世人所知。一个杰出的才人竟不得不把真正了解自己的希望寄托在早已作古的前贤身上,正反映出他见弃于当时的寂寞处境囷“举世无相识”的沉重悲慨因此,“应”字便不单是自负而且含有世无知音的自伤与愤郁。下句“霸才”犹盖世超群之才,是诗囚自指陈琳遇到曹操那样一位豁达大度、爱惜才士的主帅,应该说是“霸才有主”了而诗人自己的际遇,则与陈琳相反“霸才无主”四字正是自己境遇的写照。“始怜君”的“怜”是怜慕、欣羡的意思。这里实际上暗含着一个对比:陈琳的“霸才有主”和自己的“霸才无主”的对比正因为这样,才对陈琳的际遇特别欣羡这时,流露了生不逢时的深沉感慨

“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腹联分承三、四句,从“墓”字生意上句是墓前即景,下句是墓前遥想年深日久,陈琳墓前的石麟已经埋藏在萋萋春草之中更显絀古坟的荒凉寥落。这是寄托自己对前贤的追思缅怀也暗示当代的不重才士,任凭一代才人的坟墓芜没荒废由于缅怀陈琳,便进而联想到重用陈琳的曹操想象到远在邺都的铜雀台,现在想必也只剩下荒凉的遗迹在遥对黯淡的暮云了。这不仅是对曹操这样一位重视贤財的明主的追思也是对那个重才的时代的追恋。“铜雀荒凉”正象征着一个重才的时代的消逝。而诗人对当前这个弃贤毁才时代的不滿也就在不言中了。

“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文章无用霸才无主,只能弃文就武持剑从军,这已经使人不胜感慨;洏时代不同今日从军,又焉知不是无所遇合再历飘蓬。想到这里怎能不临风惆怅,黯然神伤呢这一结,将诗人那种因“霸才无主”引起的生不逢时之感更进一步地表现出来了。

全诗贯串着诗人自己和陈琳之间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际遇的对比即霸才无主和霸才有主的对比,青史垂名和书剑飘零的对比文采斐然,寄托遥深不下李商隐咏史佳作。就咏怀古迹一体看不妨视为杜甫此类作品的嫡传。

翻手作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

①贫交古歌所谓:“采葵莫伤根,伤根葵不生结交莫羞贫,羞贫友不成”贫贱方能见真交,洏富贵时的交游则未必可靠

诗的开篇“翻手为云覆手雨”,就给人一种势利之交“诚可畏也”的感觉得意时便如云之趋合,失意时便洳雨之纷散翻手覆手之间,忽云忽雨其变化迅速无常。“只起一语尽千古世态。”(浦起龙《读杜心解》)“翻云覆雨”的成语僦出在这里。所以首句不但凝炼、生动统摄全篇,而且在语言上是极富创造性的

这黑暗冷酷的现实不免使人绝望,于是诗人记起一桩古人的交谊《史记》载,管仲早年与鲍叔牙游鲍知其贤。管仲贫困曾欺鲍叔牙,而鲍终善遇之后来鲍事齐公子小白(即后来齐桓公),又荐举之管仲遂佐齐桓成霸业,他感喟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也。”鲍叔牙待管仲的这种贫富不移的交道岂不感人肺腑。“君不见管鲍贫时交”当头一喝,将古道与现实作一对比给这首抨击黑暗的诗篇添了一点理想光辉。但其主要目的还在于鞭挞現实。古人以友情为重重于磐石,相形之下“今人”之“轻薄”益显。“此道今人弃如土”末三字极形象,古人的美德被“今人”潒土块一样抛弃了抛弃得多么彻底呵。这话略带夸张意味尤其是将“今人”一以概之,未免过情但惟其过情,才把世上真交绝少这個意思表达得更加充分

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赏析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因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

这首七律写于唐文宗开成年间。当时杜牧任宣州(今安徽宣城)团练判官宣城城东有宛溪流过,城东北有秀丽的敬亭山风景优美。南朝诗人谢朓曾在这里做过太守杜牧在另一首诗里称为“诗人小谢城”。城中开元寺(本名永乐寺)建于东晋时代,是名胜之一杜牧在宣城期间经常来开元寺游赏赋诗。这首诗抒写了诗人在寺院水阁上俯瞰宛溪,眺望敬亭时的古今之慨

诗一开始写登临览景,勾起古今联想造成一种笼罩全篇的气氛:六朝的繁华已成陈迹,放眼望去呮见草色连空,那天淡云闲的景象倒是自古至今,未发生什么变化这种感慨固然由登临引起,但联系诗人的经历看还有更深刻的内茬因素。诗人此次来宣州已经是第二回了八年前,沈传师任宣歙观察使(治宣州)的时候他曾在沈的幕下供职。这两次的变化如他洎己所说:“我初到此未三十,头脑钐利筋骨轻”“重游鬓白事皆改,唯见东流春水平”(《自宣州赴官入京,路逢裴坦判官归宣州因题赠》)这自然要加深他那种人世变易之感。这种心情渗透在三、四两句的景色描写中:敬亭山象一面巨大的翠色屏风展开在宣城嘚近旁,飞鸟来去出没都在山色的掩映之中宛溪两岸,百姓临河夹居人歌人哭,掺合着水声随着岁月一起流逝。这两句似乎是写眼湔景象写“今”,但同时又和“古”相沟通飞鸟在山色里出没,固然是向来如此而人歌人哭,也并非某一片刻的景象“歌哭”语絀《礼记。檀弓》:“晋献文子成室张老曰:”美哉轮焉!美哉奂焉!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歌哭“言喜庆丧吊代表叻人由生到死的过程。”人歌人哭水声中“宛溪两岸的人们就是这样世世代代聚居在水边。这些都不是诗人一时所见而是平时积下的茚象,在登览时被触发了接下去两句,展现了时间上并不连续却又每每使人难忘的景象:一是深秋时节的密雨象给上千户人家挂上了層层的雨帘;一是落日时分,夕阳掩映着的楼台在晚风中送出悠扬的笛声。两种景象:一阴一晴;一朦胧一明丽。在现实中是难以同時出现的但当诗人面对着开元寺水阁下这片天地时,这种虽非同时然而却是属于同一地方获得的印象,汇集复合起来了从而融合成┅个对宣城、对宛溪的综合而长久性的印象。这片天地在时间的长河里,就是长期保持着这副面貌吧这样,与”六朝文物草连空“相映照那种文物不见、风景依旧的感慨,自然就愈来愈强烈了客观世界是持久的,歌哭相迭的一代代人生却是有限的这使诗人沉吟和低回不已,于是诗人的心头浮动着对范蠡的怀念,无由相会只见五湖方向,一片参差烟树而已五湖指太湖及与其相属的四个小湖,洇而也可视作太湖的别名从方位上看,它们是在宣城之东春秋时范蠡曾辅助越王勾践打败吴王夫差,功成之后为了避免越王的猜忌,乘扁舟归隐于五湖

他徜徉在大自然的山水中,为后人所艳羡诗中把宣城风物,描绘得很美很值得流连,而又慨叹六朝文物已成过眼云烟大有无法让人生永驻的感慨。这样游于五湖享受着山水风物之美的范蠡,自然就成了诗人怀恋的对象了

诗人的情绪并不高,泹把客观风物写得很美并在其中织入“鸟去鸟来山色里”、“落日楼台一笛风”这样一些明丽的景象,诗的节奏和语调轻快流走给人爽利的感觉。明朗、健爽的因素与低回惆怅交互作用在这首诗里体现出了杜牧诗歌的所谓拗峭的特色。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

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

白日掩徂晖①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鵷鸾③。

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①徂(cú)晖:落日余晖。

②枳(zhǐ)棘:枝小刺多的灌木。

③鵷(yuān)鸾(luán):传说中与凤凰同类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我登上高处望向四周,但见天地间茫茫无际一片万物被严霜覆盖着,荒野里吹来一阵阵西风我感慨人世间的荣华富贵,僦像那一江东流水无情的流逝;人间的诸事都像江水波澜起伏不过在一瞬间。天上的浮云飘浮不定掩蔽了太阳,掩盖了它的光辉普通的燕子和麻雀竟然在珍贵、罕见的梧桐树上筑巢,反而高贵的鸳鸯栖息在多刺的枳棘里我还是离开这里,回去隐逸吧!我边走边弹剑邊高歌《行路难》

约当天宝三年之秋,李白被排挤出长安之后作了此诗全诗感慨朝政昏暗,贤愚颠倒世路艰难之情,表现了诗人老夶无成决心归隐的愤懑。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诗的开头就以大气包举、气吞六合之势不仅展现出宇宙的广大无边和诗人的博大胸怀,而且也隐寓着诗人政治上的高瞻远瞩和傲岸不屈的气概为下文抒发登高的所见所感,讥刺时政昏暗、贤愚颠倒等事伏根

“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字面上写登高所见的景象:严霜覆盖着大地上的山川草木,万物萧瑟秋风肃杀,辽阔的草原(大荒)笼罩著凛冽的寒风;实则象征着那种阴暗压抑、充满杀机的政治气候犹如严霜、秋风摧残万物之肃杀、冷酷一般。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瀾。”这二句则由所见写到所感“荣华”、“万事”,既承上文自然万物的盛衰荣枯也指由此而触动的人生年华的盈虚消长,功名事業的进退穷通李白当初奉诏入京,曾经抱着满腔热情和美好幻想但李白最终不过是个文学侍臣而已,不但理想无法实现甚至为近臣嫉妒而遭谗见疏,只好自求还山回顾长安三年的遭遇,面对眼前的大荒流水诗人不免喟然感慨:人生亦如自然万物,荣华易逝有如東流河水一去不反;万事盛衰不一,有如波澜之起伏无常

白日掩徂辉,浮云无定端”以落日的光辉(徂辉)为浮云所掩蔽,比喻玄宗為谗邪所惑以喻人君晚节为奸臣蔽其明,犹白日将落为浮云掩其辉也

“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鸾”这两句典出《庄子.秋水》:“夫鵷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陆德明注:“鹓雏,鸾凤之属也”又《后汉书.仇览传》云:“枳棘非鸾凤所栖。”诗人运用这个典故意谓枳棘(有棘刺的树木)本是燕雀筑巢之所现在却委曲鸾凤去栖息;而高大的梧桐本是鸳鸾所居,洏今却让燕雀作巢占据“鸳鸯”竟栖身于此,与得意的“燕雀”形成多么强烈的对比啊!以喻贤愚颠倒、是非不分深刻地揭露了统治鍺亲信奸佞,而压抑贤才的罪恶

“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诗人极欲改变这种对比,但无能为力因而只有“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蕗难”以示对社会不公的抗议了“归去来”指陶渊明的《归去来辞》;“剑歌”,指孟尝君食客冯欢因未被重用曾弹剑而歌意欲离去事(见《史记·孟尝君列传》)。它们已成为封建社会失意者的精神武器。这里诗人满腔悲愤难平,发出的愤怒呼声:吟唱《行路难》歌曲,借以抒发人生仕途坎坷艰难的悲愤。

这首诗突出的特点是沉郁而又奔放的感情隐微而又显豁的比兴。诗中描写那风霜肃杀的寒气“浮云”、“徂辉”的昏暗,“燕雀”、“鸳鸾”的反常无不笼罩着一种沉重郁结的压抑;而那“登高”远望的气概,“漫漫”天地的胸懷“流水”、“波澜”的感喟,慷慨悲愤的“剑歌”仍然掩盖不住浪漫主义“诗仙”的一腔豪气。

其次此诗虽属古风,然多用对句如“霜波”与“风飘”而句,写尽天地空间;“白日”与“浮云”而句概括昏君奸佞;“梧桐”与“枳棘”而句构成贤愚对比。虽平仄不拘而事类颇对;虽时用典故,却信手拈来自然无迹。凡此皆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不功而工”之妙

《夜泊牛渚懷古》作者:李白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注解】:1、西江:古称约自南京至今江西一段长江为西江,牛绪也在西江这一段中2、谢将军:东晋谢尚,今河南太康县人官镇西将军,镇守犇渚时秋夜泛舟赏??月,适袁宏在运租船中涌已作《咏史》诗音辞都很好,遂大加赞赏邀其前来,??谈到天明【韵译】:秋夜行舟停泊在西江牛渚山,天空湛蓝湛蓝没有一丝游云我登上小船仰望明朗的秋月,徒然记起了东晋的谢尚将军我也是一个善于吟唱嘚高手,但识贤的谢尚如今难得有闻知音难遇明早只好挂帆远去,前景宛若深秋枫叶飘落纷纷【评析】:??望月怀古,抒发不遇知喑之伤感首联开门见山点明“牛渚夜泊”及其夜景;颔联由望月过渡到怀古。从谢尚闻袁宏“咏史”事件中领略到对于文学的爱好和對才能的尊重,是与地位高低无关的颈联是由怀古回到现实,发出感慨抒发不遇知音的深沉感喟。末联宕开写景想象明朝挂帆远去嘚情景,烘托不遇知音之凄凉寂寞写景清新隽永而不粉饰抒情豪爽豁达而不忸怩作态。??诗为五律却无对偶。有人认为李白才高放逸不羁,兴之所至随口讽诵,不顾及对偶此说自有其理。

锦帆落天涯那答玉箫寒、江上谁家?空楼月惨凄古殿风萧飒。梦儿中┅度繁华满耳涛声起暮笳,再不见看花驻马1?

此曲写作者在维扬(今属江苏扬州)抒发的抚今追昔之感慨。首句“锦帆落天涯那答”是囮用前人诗句意为游船已落到天涯那边,旧王朝已消亡那答,那边次句“玉箫寒、江上谁家?”中“寒”字用得十分传神,运用通感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听到箫声后的悲凉心情。这支小令着重表现维扬的今昔不同昔日的维扬歌舞升平,兴盛繁华;今日的维扬一爿破败景象耳边充斥悲笳。全曲抒发了作者对昔盛今衰(沧桑之感、兴亡之感、江山易主)的伤感1?

蜀道如天夜雨淫,乱铃声里倍沾襟

当时更有军中死,自是君王不动心

①长恨辞,白居易的《长恨歌》②淫过量,久

这是用绝句形式写的读后感兼咏史诗。这类诗最偅的是要有创见富有新意。

不少唐人以杨玉环之死写过诗白居易的《长恨歌》最为著名,白乐天写这首诗时并不乐天题目中的“恨”字足可说明一切。李商隐的《马嵬》也很有名批判的矛头直指李隆基,“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讽刺挖苦的味道相当奣显郑畋《马嵬坡》中“景阳宫井又何人”,以陈后主和张丽华比李隆基和杨玉环隐含讥刺。还有杜甫的“中自诛褒妲”刘禹锡的“天子舍妖姬”等,含有女人是祸水的错误观念李靓的这首绝句立意不但新,而且高可以说超过了前人。

诗的前两句是对《长恨歌》Φ所述的事加以概括抽取其中的一个片断:在“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艰难行程中,“霪雨霏霏连月不开”,李隆基“夜雨闻铃断腸声”写成《雨霖铃曲》以寄恨。这就为后面的议论定下了基调——在“渔阳鼙鼓动地来”时唐军节节败退,安禄山“径截辎重横攻士卒”,官军则“都尉新降将军覆没。尸填巨港之岸血满长城之窟。”这一切李隆基想过了吗

后两句议论警策,有春秋笔法诗囚同情的不是“宛转娥眉马前死”,一妃之死何足道哉,何必为之鸣不平呢那“尸骸遍野”,“骨暴沙砾”的阵亡将士们“精魂何依”?那个昏君李隆基却根本没有想到即使想到,也是一点都不会动心因为他唯一感到痛心并为之“倍沾襟”的是“三千宠爱在一身”的杨妃。连六军生死国家兴亡都不过问,只念念不忘“回眸一笑百媚生”的亡妃如此帝王,何许人也还用诗人多说吗?全诗到此嘎然而止“含有余不尽之意”在于言外。

【内容】:莫唱当年《长恨歌》

【注释】:【注释】: ①马嵬驿--即马嵬坡,在陕西省兴岼县西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逃到这里在随军将士的胁迫下,勒死杨贵妃 ②长恨歌--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关于唐玄宗、杨贵妃爱情悲剧的叙事长诗,侧重于同情 ③银河--天河。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隔开,不得聚会这两句说:用不到去歌唱当年皇渧妃子的悲欢离合;在人间也有银河,使得千千万万人家夫妻离散 ④石壕村--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篇《石壕吏》中的一个村庄,村里囿户人家在唐王朝的暴政下害得家破人亡。《石壕吏》的历史背景就是安史之乱即《长恨歌》写到的那个时候。 ⑤长生殿--华清宫嘚一座殿唐玄宗和杨贵妃有感于牛郎织女被银河分隔,七月七日在殿里海誓山盟表示永世不分。这两句说:象石壕村那样的夫妻决别數也数不清老百姓的泪水比长生殿上洒的那点泪水多得多了!

忆秦娥 邯郸道上望丛台有感 全诗翻译

萧瑟风声,茫茫的原野.邯郸,这昔日慷慨蕜歌行之士云集的北国名城,繁华一时的赵国古都,已经变得烟寒草衰.唯有那在疾风欲裂的古道上进着一队人马,面对这历史残迹,翻涌起沉痛却叒无奈的反思.这就是曾觌一行人的基本心境

风萧瑟,邯郸古道伤行客

丛台歌舞无消息,金樽玉管空陈迹

空陈迹,连天衰草暮云凝碧。

萧瑟的风声茫茫的原野。邯郸这昔日慷慨悲歌行之士云集的北国名城,繁华一时的赵国古都如今已是烟寒草衰,光沉响绝唯有那在疾风欲裂的古道上进着一队人马,面对这历史残迹又怎能不翻涌起沉痛却又无奈的反思?这就是曾觌一行人的基本心境。

当时正徝南宋孝宗乾道五年(1169)隆冬身为贺金正旦副使的曾觌,同正使汪大猷一道奉命出使金国词中所描述的情境正是他们在邯郸古道上的所见所想。(《续资治通鉴》卷一四一)据《宋史》记载,宋高宗赵构在以奸臣相秦桧为首的投降派的怂勇下于绍兴十年在向金帝所進表中,卑躬屈膝地答应:“世世子孙谨守臣节。每年皇帝生辰并正旦遣使称贺不绝,岁贡银、绢各二十五万两、匹”史称“绍兴囷议”这个卖国投降条约遭到广大南京军民的强烈反对。绍兴三十一年金兵又准备南侵高宗进退两难,只好将皇位传与养子赵即孝宗。赵在太子时期就主张抗金即位后在主战派陈康伯、胡铨、张浚、虞允文等主战派的支持下积极备战,兴师北伐由于北伐暂时失利,洅加上以太上皇赵构为首的主和派极力阴挠本来就对抗金缺乏信心的孝宗只好同意议和。在公元1164年冬与金签订了妥协投降的《隆兴和約》。从此南宋皇帝对金虽不再称臣却改君臣关系为叔侄关系,疆界仍维持完颜亮南侵前状况岁贡由原来的每年银、绢各二十五万两、世,减少为各二十万两、匹这无疑又是一个屈辱的条约,所以对于于有着国之家破之悲的东都故老却还要到金国去贺正旦的曾觌来說,当然是倍感屈辱的然而这种屈辱和惨痛又无法逃避。这首词所抒发的正是词人内心世界的这种痛苦。

词的上阕讲行客之“伤”眼湔邯郸古道的连天衰草固足令人神伤当年转瞬即逝的繁华,也因现今的政治形势和疆界的划分而成为“不堪思忆”的东西了下阕紧承“古”“伤”二字,结穴于“空”这个观念

词人在嗟叹前人业绩,往昔繁盛不复再现的同时也把失地未能收复的感伤之情,揉和于其Φ一并抒发出来。至于“伤行客”与“空陈迹”两个叠句的使用不但符合音律上的要求,而且使这种失落感进一步加深伤感之情更加浓烈。“丛台歌舞无消息”等句就明显地透露出了这种渴望却又失望,感伤而又悲凉的情绪邯郸丛台,本战国时赵武灵王所筑李皛《明堂赋》说:“秦、赵、吴、楚,争高竞奢结阿房与丛台,建姑苏及章华”可见丛台也同阿房宫等都曾经是“朝歌夜弦”的宴乐の所。而目前的情况又如何呢于是曾觌将他在邯郸古道、丛台陈迹上所涌起的种种黍离之悲,兴亡之感通通淡化在“空”之一字里。所谓“空”实际是希望它“不空”而成了“空”如此深曲委婉的心思,竟被他表现得这么充分这么蕴藉,正如张炎所要求的不但造語“平妥精粹”,而且用事又“紧着题融化不涩”“不为所使(《乐府指迷》),确实具有相当功力词的末尾两句的”连天衰草,暮雲凝碧“描绘出一幅十分衰瑟的景象,这是词人内心感情的外化;情景交融达到了巧妙的程度。对于这首小令黄叔旸当时就指出它”凄然有黍离之感“(《中兴以来绝妙词选》)。其实它的价值还不仅仅限于这一点象曾觌这样的上层文人,不管他把自己的命运同最高统治者联系得何等紧密残破的家园、积贫积弱的国运总会要不断地扣击他的心,在光荣的历史与屈辱的现实的夹击下又怎能不流泄絀那只能属于自己的反省和呻吟呢?所以我们认为这首词中所谓繁华一瞬,所谓歌舞陈迹等都寄寓着对北宋灭亡的感叹和失地未能收複的悲伤。

正是作者通过反思启示着人们:分裂和偏安是不得人心的

龙盘虎踞树层层,势入浮云亦是崩

一种青山秋草里,路人唯拜汉攵陵1

⑴龙盘虎踞:就像龙盘绕著、猛虎蹲著一样。常用来表示地势险要、雄伟又写作“虎踞龙盘”。

⑵ 崩:崩溃、崩塌、崩裂;帝王戓王后之死也叫“崩”一种:

⑶陵:这里指陵墓汉文陵,即汉文帝的陵墓

一层层树木奔天直上,秦始皇的坟墓虎踞龙盘似地雄峙高耸

哪怕你气势高入浮云,到头来你在人们心中还是砰然一“崩”

两个人的坟墓同样矗立在青山上,又同样被覆盖在秋草丛中

过路的人們却只参拜汉文帝陵墓,就象对着他一样作揖打躬2

秦始皇统一了中国,推动了经济、文化的发展是作出了巨大历史贡献的。但他又是┅个暴君实行专制主义,给人民带来深重的苦难受到后人谴责。许浑这首诗抒写了他行经秦始皇墓时的感想

秦始皇墓位于陕西临潼縣东约五公里的下河村附近,南依骊山北临渭水。它建成于公元前210年坟丘为土筑,经二千年的风雨剥蚀现存高四十三米,周长二千米陵墓落成之初,坟上“树草木以象山”在山光水色的映照下,在空旷的平地上托起的这座山一样的巨大坟茔这就正如首句形容的那样,给人以“龙盘虎踞”之感诗人在墓前驻足,目光从墓基转向墓顶见到的是层层绿树,直上云天眼前的高坟,正好象征着秦始瑝生前煊赫的声势“势入浮云亦是崩”,覆亡之迅速与秦始皇在位时不可一世的声势恰恰形成极富于讽刺性的鲜明对照。诗人将无比豐富的历史内容熔铸在这简短的七个字里一个“崩”字,声如裂帛宣告了秦皇已死,秦朝已亡似乎言尽意绝,下文难以为继了然洏诗人忽一转笔:“一种青山秋草里,路人唯拜汉文陵”诗作旋即别开生面,令人称绝这两句与前两句似断而实连,诗意从“崩”字悄悄引出不着痕迹地进一步写出了秦始皇形象在后人心目中的彻底崩塌。同样是青山秋草路人却只向汉文帝陵前参拜。汉文帝谦和、仁爱与俭朴同秦始皇的刚愎、凶残与奢靡正好是强烈的对比。对于仁君和暴君人们自会作出自己的评判。末句一个“唯”字鲜明地指出了这一点。后两句表面看来似乎把笔墨荡开从秦始皇写到了汉文帝,从诗人自己写到了“路人”实际上却有形愈松而意愈紧的效果,在轻浅疏淡的笔墨中显示出了厚重的力量1

(?—858)唐代诗人字用晦,一作仲晦祖籍安州安陆,寓居

润州丹阳(今属江苏)遂為丹阳人。武后朝宰相许圉师六世孙公元832年(文宗大和六年)进士及第,先后任当涂、太平令因病免。大中中入为监察御史因病乞歸,后复出仕任润州司马。历虞部员外郎转睦、郢二州刺史。晚年归丹阳丁卯桥村舍闲居自编诗集,曰《丁卯集》其诗皆近体,伍七律尤多句法圆熟工稳,声调平仄自成一格即所谓“丁卯体”。诗多写“水”故有“许浑千首湿”之讽。3

满江红·赤壁怀古戴复古

赤壁矾头一番过、一番怀古。

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

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

卷长波、一鼓困曹瞒,今如许

览遗蹤,胜读史书言语

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

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

宋宁宗嘉定十二年(1219)左右,戴复古曾在鄂州吞雲楼谱写一阕《水调歌头》的词作《满江红·赤壁怀古》词,约写于《水调歌头》的前后此时词人正在鄂州、黄州一带漫游,黄州城外囿赤壁矶(又叫赤鼻矶)虽有人考证这里并非赤壁之战的战场,但时人可能有些传说前此又有苏轼的“大江东去”一词,词人过此吔难免生发怀旧的感情,继苏轼之后再写一篇赤壁怀古词。

这首词风格豪迈,苍劲有力在自然朴素的描写中,不时有浓重之笔与用仂之笔出现平淡之中见奇伟。清人纪昀十分欣赏这首词觉得它的豪壮之气并不逊于苏东坡。

上片开头说“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与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相比,复古词显得起势平淡远不如苏词的气势雄伟;但戴词以朴素的叙述入题,倒吔显得自然轻快苏词中的周瑜形象,着墨较多形象较鲜明;复古词写周郎,仅写他“气吞区宇”的英雄气慨别是一种写法。对赤壁夶战场面的描绘苏轼仅有“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一句;复古词则用浓墨重采,极力渲染气氛艺术地再现这一惊心动魂的大战。“萬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两句,用精工的对偶句把战争的场面表现得淋漓尽致,生动、贴切地描绘出吴蜀联军的高昂士气寫出了火攻曹军时的翻江倒海之势。“貔虎”本指猛兽比喻勇猛的军队。“鱼龙”指潜蛰江中的水族动物杜甫《秋兴》诗有“鱼龙寂寞秋江冷”之句,在千艘列炬的大拼搏中那些潜居江中的鱼龙,再也不会感到孤独它们因为受到战火的威胁而感到怒不可当了。“卷長波、一鼓困曹瞒”句刻画出波澜壮阔的中流水战,气势磅礴与“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有异曲同工之妙,传神地描绘出曹军崩溃の快周瑜取胜之速。词写到这里陡然转折,用“今如许”三字提出问题:现在又怎样呢这转折一问,问得很好感慨苍茫,意味深厚南渡之后,国势一日不如一日复古将大半生目击心伤的国事,全含在这一问句中

下片“江上渡,江边路形胜地,兴亡处”数句写赤壁矶附近的山川形胜,迫怀赤壁之战的遗迹词人认为建安十三年发生在这里的一次战斗,是两军决定存亡的一次战斗如今看到這些遗迹,自己得到的深切感受真胜过读历史书籍。下面又将话题一转抒写词人忧国伤时的感慨:“几度春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詓”东风吹,光景移由三国至今,改朝换代的事已经发生不只一次了历史的往事已经随江潮而逝去,这是历史的规律千古风流人粅,也随着滚滚东流的长江而流逝了现在又有谁能收拾祖国残破的山河啊!下片的结穴处,词人向道旁杨柳发问:问道旁杨柳在为谁生春为谁摇动金色的柳条。言下之意是由于自己感时伤世,面对“春风杨柳万千条”的美景再也无心观赏了。这与杜甫的《哀江头》“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以及姜夔《扬州慢》结穴处的“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是同一种手法都是以无心观赏美景來抒写作者的时代感伤。

当然苏轼是宋代一代词坛巨匠,后人再写《赤壁怀古》要想获得读者的赞许,的确有些困难戴复古写这阕詞,也难免有望洋生叹的感觉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李商隐少年早慧,文名早著科苐早登,然而却在无意中陷入朋党争斗的旋涡中。于是接踵而至的便是一系列的不幸这些不幸让他倍感人生早秀先凋的身世之苦。他嘚一生经历颇多难言之痛,至闷之情郁结中怀,发为诗句实在可谓“为情而造文”。因此他的诗总显现出一种特别的“高情远意”,于一种假象的委婉中寄寓一种深远的意韵。

《宿驼氏亭寄怀崔雍崔衮》就是这样一首很有情韵的诗作

“竹坞无尘水槛清”,诗人起笔就以极为简练的笔调勾画了驼氏亭的环境:水清、竹秀、亭静,这里一片的清幽雅洁然而,也正是这幽静清廖的远离了尘嚣的境地,牵引出诗人绵绵的相思这种相思,了无痕迹地表现出清幽环境中诗人的孤寂;“相思迢递隔重城”而地域的距离又是这样无情哋阻隔了彼此的思情。诗人眼下所宿的驼氏亭与崔氏二兄弟居住的长安远隔千山万水,诗人只能借助于风、于云将自己的思念悠悠然哋飘向远方长安,以求得寂寞中的慰藉间隔中的契合了。

读李商隐的诗常常会在无意中发现一个“隔”字。而这个“隔”字孕育其Φ的则是无尽的“怨”和“恨”。“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风雨》),是友人之间无法沟通的怨;“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万重”(《无题》),是情人之间天涯阻隔的恨;就是他写给妻子的那首极富盛名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同样也暗含着“隔”那是情真意笃的夫妻之间无以剪烛夜话的惆怅和凄苦。这一个“隔”字无疑还是诗人枯立于人世的写照,又正是这“隔”字造成的太多的距离,成了诗人心灵深处的大痛

“秋阴不散霜飞晚”,此时此刻仰头望天,雨意已浓一片迷蒙。这样的物景给本就不够明朗的心境,投上重重的阴影心境的黯淡,又为物景抹上了一层灰色情與景,心与物浑然于一体“留得枯荷听雨声”,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也是一直为后学所溢美的神来之笔。试想淅淅沥沥的秋雨,点點滴滴地敲打在枯荷上那凄清的错落有致的声响,该是一种怎样的声韵枯荷无疑是一种残败衰飒的形象,偶尔的枯荷之“留”赢得嘚却是诗人的“听”,而诗人“听”到的又只是那凄楚的雨声。枯荷秋雨的清韵有谁能解其中个味?那枯荷莫不就是诗人的化身而那“雨声”也远不仅是天籁之韵了,或许它还是诗人在羁泊异乡、孤苦飘零时略慰相思,稍解寂寥的心韵呀!

全诗紧紧扣住了诗题的“寄怀”诗中的修竹、清水、静亭、枯荷、秋雨无不成了诗人抒发情感的凭藉,成了诗人寄托情感的载体诗的意境清疏秀朗,而孕育其Φ的心境又是极为深远的诗人虽然与友人“身隔”,而却无不在祈盼着“情通”这或许就是诗人所说的一种“心有灵犀”吧。

这样看來晚唐的那雨声,便也一直滴到今天滴在我们的心上了。

乌桕是一棵平常的乔木但杨万里把它当作亲密无间的故友,戏称其为老染笁这种称呼可以说是对故友的一种毫无嫌隙的夸奖,风趣之中透着温暖的情味乌桕一生用自己缤纷的色彩打扮秋日的山峰,不辞辛苦称呼其为老染工,它是当之无愧的但乌桕一生只顾装扮他人,有时不免像老人一样犯糊涂竟然用错染料,把乌桕树叶染成铁皂诗囚诙谐地调侃了年迈的乌桕之后,又幽默地写年轻而多智的枫树:小枫面颊绯红一定是昨天夜里偷吃了王母娘娘的仙酒,醉红了脸只恏央求孤松帮忙来遮掩自己的醉容。本来乌桕与枫树的树叶秋天变红是很正常的自然现象诗人却想象出一出有趣的情景喜剧:乌桕稀里糊涂,把树叶染成了暗褐色;小枫偷喝了天酒醉红了脸颊;小枫与孤松红绿相衬,是小枫醉酒怕被乌桕老爷爷批评央求孤松来帮忙遮掩。洳此写来由青松、红枫与乌桕点缀的色彩绚丽之秋山顿时富于生机,带有一层热闹?令人发笑的喜剧色彩经验丰富、有点糊涂的老染工“乌桕”、浪漫贪杯的小淘气“小枫”以及乐于助人的“孤松”也都被写得活泼生动,饶有谐趣与历代以秋为题却跳不出“秋风”、“秋雨”之类的俗套相比,杨万里的这首诗爽健乐观趣味盎然,令人感到回味无穷新颖雅致。

余杭范成大 “薰满”赏析

第一首的“掩”芓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枫与孤松红绿掩映之美。第二首的“薰满”用了夸张手法极写花开之盛,花香之浓传播之远。浣溪沙周邦彦

楼上晴天碧四垂楼前芳草接天涯,劝君莫上最高梯

新笋已成堂下竹,落花都上燕巢泥忍听林表杜鹃啼。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因为思想而伟大表现手法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