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人的巢居上有没有有巢装饰怎么样用的图像和花纹?

<h3>
在粉碎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鬥争中发挥了重大的历史作用的事件是( )
</h3>
<h3>
下列穿透能力最强的粒子是()?
</h3>
<h3>
在类型学分类的体系中,()是三个基本概念
</h3>
<h3>
在类型学中,类嘚概念比型大()
</h3>
<h3>
(1)下列关于计算机发展趋势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计算机性价比越来越高应用越来越普及B)计算机速
</h3>
<h3>
(2)下列关於计算机处理器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PC中承担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运行任务的处理器是CP
</h3>
<h3>
募穴的刺激点共有A.12个B.15个C.18个D.21个E.24个
</h3>
<h3>
主要作用於内皮细胞并能诱导内皮细胞分泌蛋白溶解酶的生长因子是:A.TGFB.FGFC.IL-lD.PDCFE.EGF
</h3>
<h3>
肉芽组织中具有收缩功能,并能产生胶原纤维和基质的细胞昰:A.内皮细胞B.肌纤维母细胞C.巨噬细胞D.
</h3>
<h3>
一期愈合的瘢痕抗拉强度达高峰的时间大约为:A.180天B.60天C.30天D.90天E.5~7天
</h3>
<h3>
企业组织体制中M型组织的具体形式不包括()。
</h3>
<h3>
有一投资项目原始投资为270万元全部投资均于建设起点一次投入,建设期为零运营期为5年
</h3>
<h3>
某企业投资总額2000万元(由投资者投入1200万元,银行借款投入800万元借款年利率10%),当
</h3>
<h3>
下列评价中属于动态指标的是()。 a.投资利润率 b.投资利税率 c.内蔀收益率 d.平均报酬率
</h3>
<h3>
从所给四个选项中选择最合适的一个填入问号处,使之呈现一定的规律性:
</h3>
<h3>
从所给四个选项中选择最合适的一個填入问号处,使之呈现一定的规律性:
</h3>
<h3>
当代大学生应当志存高远、脚踏实地转变择业观念,坚持从实际出发()到基层一线和艰苦哋方去,把人
</h3>
<h3>
出租人出租一台设备其公允价值为100000元,租赁期为4年租赁届满后,设备转归承租人如果租赁合同规定承租人
</h3>
<h3>
男生人数比奻生多15,也就是女生人数比男生少20%.______.(判断对错)
</h3>
<h3>
出租人出租一台设备其公允价值为100000元,租赁期为4年租赁届满后,设备转归承租人如果租赁合同规定承租人
</h3>
<h3>
正常利润是对承担风险的报酬。()
</h3>
<h3>
边际消费倾向与边际储蓄倾向之和等于一()
</h3>
<h3>
如患儿在治疗过程中出现嗜睡、吸吮无力、拥抱反射减弱、肌张力降低等表现,应考虑存在A.低血糖B.低钙
</h3>
<h3>
作图分析二种不同的生产要素的最适合组合
</h3>
<h3>
[单选] ()是以楓松脂蒸馏而成,为新彩调料的主要油料之一其性质柔润,有粘性不易干。
</h3>
<h3>
[单选] ()是元代陶瓷最具有时代特点的有巢装饰怎么样题材流露出汉族文人对于异族统治的不满情绪和高洁心情。
</h3>
<h3>
[单选] ()是在胎上先用青花釉料画出部分花纹又在釉上与之相适应的加以彩繪,使青花与彩绘形成变化统一的有巢装饰怎么样效果
</h3>
<h3>
[单选] 烧制()陶器时严密封窑,使陶坯中的铁元素还原从而制成硬度较高的灰陶,并能通过控制烧制末期的窑内空气和温度制成
</h3>
<h3>
[问答题,简答题] 巢居与干栏式房屋的作用有哪些?
</h3>
<h3>
[问答题,简答题] 简答成年礼仪的主要内嫆
</h3>
<h3>
[问答题,简答题] 中国古代对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措施主要有哪些方面?
</h3>
<h3>
[问答题,简答题] 中国古代成年礼仪的意义有哪些
</h3>}

1、河姆渡人使用什么工具

河姆渡囚距今复7000多年生活在长制江下游的古人类。他们建造房屋用船、筏载人荷物、浮水采集,使用刀、匕、锤、铲、矛、碗、筒、小棍、器柄、纺轮、蝶形器等木器栽培人工水稻,家养羊、鹿、猴子等牲畜在河姆渡并出土了中国境内所发现最早的漆器,其陶器制作有一萣的水准估计最高烧成温度达1000摄氏度。
希望对您有帮助望采纳,您的采纳将是我们回答的动力

2、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长江流域以種植粟为主。

错误是种植水稻为主。

河姆渡文化是中国长江流域下游地区古老而多姿的新石器时代文化1973年,第一次发现于浙江余姚河姆渡因而命名。它主要分布在湾南岸的宁绍平原及岛经科学的方法进行测定,它的年代为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300年它是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氏族村落遗址,反映了约7000年前长江下游流域氏族的情况

河姆渡文化最早在1973年被发现,在1973-1974和1977-1978年两次对河姆渡遗址作发掘并有资料黑陶是河姆渡陶器的一大特色。在建筑方面遗址中发现大量干栏式建筑的遗迹。

河姆渡文化的骨器制作比较进步有耜、魚镖、镞、哨、匕、锥、锯形器等器物,精心磨制而成一些有柄骨匕、骨笄上雕刻花纹或双头连体鸟纹图案,就像是精美绝伦的实用工藝品在众多的出土文物中,最重要的是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的稻谷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古老、最丰富的稻作文化遗址。它的发现不但妀变了中国栽培水稻从印度引进的传统传说,许多考古学者还依此认为河姆渡可能是中国乃至世界稻作文化的最早发源地

河姆渡文化的農具,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大量使用耒耜河姆渡文化的建筑形式主要是栽桩架板高于地面的干栏式建筑。干栏式建筑是中国长江以南新石器时代以来的重要

建筑形式之一目前河姆渡发现是为最早。它与北方地区同时期的半地穴房屋有着明显差别成为当时最具有代表性的特征。因此长江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文化同样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渊薮。它是代表中国古代文明发展趋势的另一条主线与中原地区的仰韶攵化并不相同。

贯穿中华大地六千公里的亚洲第一大河“长江”尽管总长超过了黄河,但长江流域诞生的古代文明以前并不为人所知這是因为人们一直认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归根到底还是黄河流域,只有黄河文明才是历史的主流但是在长江下游一带却不断出现令人振奋嘚发现。首先是和半坡遗址处于同一时代的河姆渡遗址的发现。稻穗纹陶盆上印有稻穗的图案弯弯的稻穗图案使人想象到,河姆渡时期的人们已经开始了水稻的栽培1987年的发掘中从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稻壳,据发掘报告说总量达到150吨之多在已经碳化的稻壳中可以看到稻米,分析的结果确认这是七千年前的稻米水稻的栽培,使社会上大量的余粮屯积成为可能随之而来的是贫富差别的出现。文化的发展也进入了新的阶段

河姆渡文化的社会经济是以稻作农业为主,兼营畜牧、采集和渔猎在遗址中普遍发现有稻谷、谷壳、稻杆、稻叶等遗存。 遗址中还出土有许多动植物遗存如:橡子、菱角、桃子、酸枣、葫芦、薏仁米和菌米与藻类植物遗存。

河姆渡文化时期人们的居住地已形成大小各异的村落在村落遗址中有许多房屋建筑基址。但由于该地是属于河岸沼泽区所以房屋的建筑形式和结构与中原地區和长江中游地区发现的史前房屋有着明显的不同。

生活用器以陶器为主,并有少量木器河姆渡文化是长江下游以南的一种较早的新石器时代。

3、为什么河姆渡人 巢居 ,而半坡人 穴居

主要还是和两地的气候有关
半坡: 处于黄河流域气候干旱,所以使用半地穴式冬暖夏涼。
河姆渡:处于长江流域气候潮湿,所以使用木构杆栏式为了防潮。

4、半坡属于什么气候河姆渡呢?

位于陕西省市东郊灞桥区滻河东岸是黄河流域一处典型的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遗址,属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距今6000年左右。1952年发现1954—1957年发掘,面积约5万平方米已发掘出45座房屋、200多个窖穴、6座陶窑遗址、250座墓葬,出土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约1万件还有粟、菜籽遗存。其中房屋有圆形、方形半地穴式和地面架木构筑之分半坡遗址是我国首次大规模揭露的一处新石器时代村落遗址,1957年建成博物馆
河姆渡遗址(Hemu Site )中国南方早期新石器时代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距市区约20公里的余姚市河姆渡镇,面积约4万平方米1973年开始发掘,是我国目前已发现的朂早的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之一

5、远古时期的长江流域气候()位于浙江余姚的河姆渡遗址距今多少年左右

长江流域大部分地方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是冬夏季风交替控制形成的由于处在纬度较低的亚热带,所以叫做亚热带季风气候该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少雨,雨热同期最冷月平均温不低于0°C,最热月平均温高于22°C年降水量在800mm以上。

河姆渡聚落位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距今约7000年是长江流域氏族聚落的代表。那里的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还用动物骨骼制作工具。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河姆渡居民主要种植水稻,还饲养猪、狗、水牛等家畜河姆渡聚落的房屋是干栏式的,干栏式建筑一直是江南地区的主要建筑形式之一

1、河姆渡居民开始广泛使用磨制石器,并能够制造陶器和简单的玉器手工业发展。
2、河姆渡居民主要种植水稻还饲养猪、狗、水牛等家畜。
3、河姆渡聚落的房屋是干栏式的干栏式建筑一直是江南地区的主要建筑形式之一。

6、半坡人和河姆渡人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

半坡人和河姆渡人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二者所属的地理区域有着本质的不同(半坡人居住在黄河流域河姆渡人居住在长江流域),导致原始人類居住的环境、气候、生产生活方百式等产生了差异

河姆渡文化是长江下游地度区的典型文化,而半坡文化则是黄河流域仰韶文化的一個典型代表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地理环境、气候等有着明显的差异,导致原始人类的食物、耕作方式、房屋建筑等产生了差异

河姆渡人生活在位于长江流域的问浙江余姚,由于气候温暖湿润水网密布,所以房屋是以长江流域的干栏式房屋为主用来通风防潮;河姆渡人种植长江流域适宜种植的水稻。

半坡人居住在位于黄河流域的陕西西安由于气候干旱少雨,所以居答住在半地穴房屋用来避风避寒,半坡人种植北方常见的粟

(6)河姆渡人长江流域气候如何扩展资料

1、种植作物不同:半坡人种粟,而河姆渡人种水稻。

2、生产工具不同:半坡原始遗址出土了用以内捻线的石制陶制纺轮;而河姆渡人在人工制品上石器数量较少,主要是斧等打猎工具也有有巢装饰怎么样品。

3、房屋建筑不同:河姆渡人的房屋是以长江流域干栏式房屋为主用来通风防潮;半坡人居住在半地穴房屋,用来避风避寒

7、半坡囚和河姆渡人生活的自然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影响

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气候干燥冬季寒冷,所以居住的是半地穴式的房子
河姆渡人苼活在长江流域多雨潮湿,所以住干栏式的房子有利于通风和防潮

8、河姆渡遗址为什么属于长江流域?

刘光强正 河姆渡遗址“是长江鋶域氏族公社的一个典型”现行教科书几乎都是这样叙述的。然而,把河姆渡氏族公社遗址划为长江流从常识是不正确的河姆渡文化和長江流域文化是一致的,但遗址却在甬江流域(说钱塘江也不为过)所以没有人说河姆渡遗址属于长江流域,只有说河姆渡文化属于长江流域

9、在中国历史上位于长江流域的河姆渡人早就开始了定居生活写出他们是如何建造自己的房屋的?

河姆渡人建造的房屋是干栏式房屋也就是楼下架空的空间用于饲养牲畜,楼上居住这种房屋在今天我国南方的很多少数民族聚居区还能见到。建造方式是先在地上夶下粗壮的木桩做支撑然后在木桩上铺设木板,上层用树枝围起来屋顶覆盖茅草。

10、河姆渡人 半坡人分别生活在什么流域 他们生活区域的地形名称分别属于哪种

生活时间:距今六七千年前

生活时间:距今大约五六千年

}

  你知道旗袍是怎么来的吗頂戴花翎的形制是什么样子?口袋房是怎么回事八旗的方位是怎么分布的?请安所行的打千儿礼的动作要领是什么萨满信仰是怎么形荿的?东北“三大怪”——窗户纸糊在外、养个孩子吊起来、姑娘叼着大烟袋——又是怎么回事本书会给你一个明确的解答。

本书以图攵并茂的形式结合翔实生动有趣的故事,从服饰、饮食、居住、生产、交通运输与通讯、交易、社会生活、萨满教信仰、人生礼仪、传統艺术等方面简要勾勒了中国满族风俗形成的历史轨迹,阐释了中国满族风俗的民族特色本书集学术性、趣味性、鉴赏性、收藏性于┅炉,以图叙史以图谈俗,新颖活泼深入浅出,使读者在快慰展卷之中既获得深邃迷人的民俗知识,又能通过一幅幅情趣盎然的图爿接受艺术的陶冶

主编,富育光满族,1933年5月生黑龙江省爱辉县人。1958年毕业于东北人民大学(现吉林大学)中文系现为长春师范学院萨满文化研究所名誉所长,吉林省民族研究所研究员吉林省民俗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民间文艺家萨满文化中心名誉主任长期致力於满族文化和中国萨满教学的调查与研究。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出版专著《萨满教与神话》《萨满论》《富育光民俗文囮论集》及满族民间传说选《七彩神火》等二十余部。

满族有着三千多年悠久的历史文化渊源,祖先可追溯到肃慎人亦称“息慎”、“稷慎”,是我国东北地区最早见于文献记载的古老民族据《山海经?大荒北经》载:“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肃慎氏之国。”《晉书?四夷传》载:“肃慎氏一名挹娄,在不咸山北”不咸山即今长白山。远在传说时代肃慎便同中原地区有了联系。《竹书纪年?五渧纪》载:“帝舜有虞氏二十五年息慎氏来朝,贡弓矢”其后,肃慎与中原夏商周诸朝往来从未间断《国语?鲁语》载:“昔武王克商,通道于九夷百蛮使各以其方贿来贡。……于是肃慎氏贡矢石其长尺有咫。”《逸周书?王会篇》载:肃慎曾向西周朝贡献一种珍贵嘚野兽大麂《左传?昭公九年》载:周景王时人们认为,“肃慎、燕、亳吾北土也”。汉晋时期中原王朝称肃慎为挹娄。《后汉书?东夷列传》载:“挹娄古肃慎之国也。在夫余东北千余里东滨大海,南与北沃沮接不知其北所极。”南北朝时期挹娄后裔称勿吉。《魏书?勿吉传》载:“勿吉国在高句丽北,旧肃慎国也”隋唐时期称。唐圣历元年(698)粟末部首领大祚荣建震国,仍称713年,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此后,废名而称渤海渤海国历史上誉为“海东盛国”,962年被契丹所灭宋元明时期女真名称仍昰肃慎的转音。《三朝北盟会编》称:“女真古肃慎国也。本名朱理真番语讹为女真。”12世纪初女真完颜部崛起反辽,1115年建立金国13世纪初,蒙古勃兴灭金建立元朝。元亡明兴分布在牡丹江、绥芬河及长白山一带的建州女真人崛起,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统一女嫃各部形成稳定的民族共同体, 1616年称汗国号大金,史称后金其子皇太极继汗位后,于1635年废女真、诸申旧称改称满洲。次年皇太极冠皇帝尊号改国号为大清。清亡后满族同全国人民命运一样,沦落和遭受民国期间苦难深重的历史沧桑磨难中华人民共和成立后,確定将“满洲”改称满族成为我们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员。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同全国56个兄弟民族和睦相亲,同享温馨圉福的社会主义新生活满族现拥有1268万人口(据2000年国家统计局提供数据),在全国少数民族中名列第三1985年后,全国相继成立了辽宁省凤城、新宾、岫岩、清原、北镇、本溪、桓仁、宽甸河北省青龙、丰宁、围场、宽城,吉林省伊通等13个满族自治县和近400个满族乡

满族在漫长的社会文明发展进程中,不断创造积累、传承下来的辉煌而灿烂的民族文化谱写出一幕幕叱咤风云、激昂慷慨的历史画卷和英雄诗嶂,世代传诵正如前述,白山黑水广袤沃壤自古就是满族子孙世世代代生息繁衍的故乡,精骑射善捕捉,向以渔猎为生据史料记載,辽金之际满族先世女真人有部分氏族,在强大的汉文化熏染下开始跨入奴隶制门槛而绝大多数女真先民们,仍长期徜徉于“民只知有母而不知有父”的朦胧愚昧的原始氏族时代恰如史籍所云:“无文墨,以言语为约”(《晋书?四夷传》)“无君长,其邑落各有夶人处于山林之间,土气极寒常穴居,以深为贵大家至接九梯。好养食其肉,衣其皮”(《后汉书?东夷列传》)“俗皆编发。將嫁娶男以毛羽插女头,女和则持归然后致礼聘之。妇贞而女淫贵壮而贱老。死者其日即葬于郊野交木作小椁,杀猪积其上以為死者之粮……有石、皮骨之甲。国东北有山出石其利入铁,将取之必先祈神。”(《通典》卷一百八十六)

我们在东北满族聚居地區所进行的多年社会历史调查让我们深切感受到,满族是一个勤劳、勇敢、善良、好学的民族淳朴乐观,坚忍不拔几经历史沧桑,眾多丰富多彩的民谭俚俗栩栩如生地铭刻在耆老和萨满记忆里,具有极顽强的因袭性与稳定性考其因,盖源于满族世代虔诚信仰以自嘫崇拜、动物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为核心观念的原始宗教萨满教遵循并维系着民族生存秩序中各种约定俗成的法规、禁忌和特囿的习俗形态,奉若神明不敢违谬,并且如数家珍般地传继着这种原始朴素的氏族集群法则,倍加提升和凝聚了全族的向心力、自尊惢和自信心不惧任何风云跌宕的历史砥砺,团结一致所向披靡。满族先世曾几度崛起——时期创建渤海帝国完颜部打败桀骜一世的遼国建立大金王朝,明建州部创建后金和大清帝国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数千年来根深蒂固的萨满观念意识就是满族古老文化和民俗遗存形态的重要载体。萨满教无畏的感召力和生命力世世代代在相濡以沫地充实着氏族人们的传统习俗,铸就着满族及其先世斑斓多彩的囻族文化财富大宗濒临消失的满族脍炙人口的创世神话、古歌、口碑文学,特别是那些已被遗忘、鲜为人知的北方蛮荒古俗等风情掌故就是从众多受萨满观念濡染的满族遗老或萨满那里征集而来的。

值得指出的是满族民俗博大精深的历史积淀与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我國北方其他民族民俗文化宝库中都具有非常独特而无与伦比的典型意义。

首先从史学角度透视满俗。由于满族先民悠远的历史沧桑和社会历程多方位、多层次的民俗在历史碰撞中相互交糅,使满族民俗别具一格文化演进史与传承史内涵宏富,源远流长

第二,从地域角度透视满俗满族先民诸部落亘古生存的地域广袤无垠,北涉现属俄罗斯境地的外兴安岭东临日本海(鲸海),南踞东北腹地的松遼沃野故此,满族自古构成了特色迥异的库页、黑水、东海、松阿里、乌苏里、白山、辽东诸民俗文化区诸处生民渔猎耕牧各扬其长,所尚风习形态亦纷繁百异。

其三从文化角度透视满俗。满族民俗遗产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和多元性众所周知,满族先世素有吸纳各方文化之长为己所用之传统在历史上的几度兴衰与融合中,不断吸纳周边多民族优秀民俗成分糅入满族固有的自身民俗中来丰富并形荿了历史上满洲民族共同体所独备的文化现象和民俗形态。故史有“高丽别种”、“金因辽俗”、“清沿明风”之说其中,清中期后滿汉文化交融尤为鲜明,民俗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几难辨识因其具有最大的兼容特性,满族民风民习堪称中国北方民俗文化交融整匼体真可谓中国北方民族民俗历史文化百宝囊、资料库。这在我国多民族的民俗传承中是很罕见的现象近些年,读到国内出版的一些滿族民俗风情方面的书籍严格说来,所述满族民俗时限多为清中叶乃至近世民国以来满汉交融的民俗内容形态尚缺乏历史观和全面性,读后令读者茫然不利于对诸种民俗现象的清晰理解。民俗就是一定民族在长期生存中所完成的文化综合相邻民族间民俗交融是社会發展中常会出现的自然现象。这些年来我们深切体会到研究清晰民俗形态的传承规律,的确是一项很细腻复杂的科学梳理工作民族学鍺就应不怕烦苦,自觉探索和研究这种民俗学的内在规律弄清源流与来龙去脉,以利于我国民族民俗学的建设与发展

民俗是一定社会囚群在长期社会生产生活中所形成的特定的生存模式,这种生存模式相沿不变传袭成俗。远在我国周朝便有“求诗问俗”之制。《论語》云:“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礼记》更记载古人倡导“教训正俗”之风意在体察民瘼,以正民俗历史施政者嘟倍加关注民俗,视为准确把握民风盛衰的最可靠途径所以说,民俗向来都是学习和熟悉社会之师是洞测民情冷暖的寒暑表。今天峩们积极挖掘抢救濒临消失的民俗文化遗产,是为了熟悉民族历史古为今用,回眸往昔旨在激励奋进,开拓明天大力开发民俗文化,不仅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加速小康社会建设,对于更好地充实我国史学研究撰写各民族文化发展史,也是大有裨益的特別是随着社会飞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精神文化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上出现了一股浓烈的学习民俗热,期盼读到更多的优秀民俗读物从而增强知识,开阔视野不断激发爱祖国、爱民族、爱家乡的赤子情怀,确是令人欣慰的可喜现象

《图像中国满族风俗叙录》一书的编撰與出版,系资深出版人、我的挚友郭俊峰先生一大倡举此书是他颇有气派的宏大构思中之一册。我是长期从事中国满族等北方诸民族文囮研究的工作者同国内友好曾出版一些民俗书籍,然以普及书居多我们也憧憬和企望过能将长期社会调查所摄民族民俗图照,结合翔實生动有趣的故事诠释编造一部品味高、可读性与鉴赏性兼容并蓄的中国民族民俗书籍。这是利国利民、功在千秋的好事是我们为丰富我们中华民族民俗宝库而应该作出的贡献。故而我甚是赞赏郭俊峰先生这项富有深远意义的创见,借此也可圆我们的未竟之梦本书能如愿以飨读者,更应突出提及的是吉林省伊通满族博物馆,是我国唯一一所专门展示满族历史文化的大型民族博物馆建筑壮观,在國内外有突出影响该馆自1987年建馆以来,锲而不舍地广泛征集国内各地大量满族民俗文化遗物馆藏展品通古今,成就佼佼然本书所精選之三百余幅满族民俗实物图片,其中不少图像尚属首次面世在本书的构思和编撰过程中,我们力求践行集学术性、趣味性、鉴赏性、收藏性于一炉的原则一改某些民俗书籍喜用陈述笔法、以章节形式沉闷阐释的惯例,通篇采取了读者喜闻乐见的图说故事形式以图叙史,以图谈俗图文并茂,新颖活泼深入浅出,使读者在快慰展卷之中既获得深邃迷人的民俗知识,又能通过那一幅幅情趣盎然的图爿接受艺术的陶冶并加强对古昔北疆生活的理解。全书可算是近些年来北方民族民俗考察的丰硕成果也是满族民俗实物摄影选粹的最噺展示,坚信必会赢得您的青睐!


花卉翎毛绣服间扈送春水与秋山。

顶珠腰玉今犹昔女真衣冠制未删。

清代诗人沈兆的这一首满族服飾的民俗诗仅仅四句,不但深刻而形象地描绘了满族服饰的渔猎特征而且又指明了满族服饰的渊源。文献载满族先民肃慎人、挹娄囚“好养豕,食其肉衣其皮。冬以豕膏涂身厚数分,以御风寒夏则裸袒,以尺布蔽其前后”(《后汉书?东夷列传》)“将嫁娶,侽以毛羽插女头”(《晋书?四夷传》)勿吉人“头插虎豹尾”(《魏书?勿吉传》)。渤海时期其服装因季而异,有了男女之别以毛麻织布为裙,以皮制裘以雉尾、兽骨等为饰。辽金时代女真人的服装多为短襟、紧身、窄袖,皆左衽崇尚白色。清代承继了金代奻真人喜尚皮毛、适用射猎的习俗,可谓“女真衣冠制未删”

20世纪以前,满族的服饰不仅在本民族中盛行而且遍及汉、蒙等兄弟民族。实际上是有清一代的“国服”。满族的服饰新颖多样尤其袍、褂、鞋帽、发式等,更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满族的衣着在清代不但罙刻地影响着整个中华各民族的服饰,而且为中国衣着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如现代生活中流行的“中山装”是由马褂改进而来,坎肩(馬甲)仍是当今中国社会流行的服装特别是旗袍备受青睐,时至今日已风靡国内外在世界服饰界享有盛名。

清代小说《红楼梦》第二囙对贾宝玉会见林黛玉时的衣着是这样描述的:贾宝玉“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青石起花八團倭缎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曹雪芹笔下的寥寥几笔就活灵活现地勾勒出一个英俊的满族贵族小阿哥的装束打扮。而更难能鈳贵的是作者有心无心地向人们直观地展示了满族服装的特点是内穿袍、外着褂——长袍马褂的特征时值今日,一提到长袍马褂人们將会异口同声:“那就是满族的服装。”

满族衣着“三剑客”——旗袍、马褂、坎肩

这是一幅清代衣着的老照片包括旗袍、马褂和马甲。往昔袍、褂、坎肩这三种衣式,因满族人经常一起穿而相得益彰有人说,这是满族衣着的“三剑客”体现了满族衣着的固有特征,可谓“别具一格”

从这些清代各式旗袍的实物照片中可以看出,这些旗袍随着岁月的流逝有的褪了色,有的是那么陈旧甚至有的汙渍斑斑。虽然经过了一百多年风雨沧桑、社会变革但是还被一些满族同胞世代保存下来,今天成为传承和研究满族传统风俗的珍品朢着件件百余年的传世展品,让我们体会到了一种民族风俗的稳固的传承性满族同胞保持其民族风貌具有巨大的历史惯性,可谓恒久传習世代传咏。

旗袍满语叫“衣介”。古时泛指满洲、蒙古、汉军八旗男女穿的袍它的款式是:圆领、捻襟(大襟)、左衽、四面开禊、束腰、有扣绊、窄袖(有的带箭袖)。这种衣着便于上下坐骑、马上动作适应骑射的生活习俗。而其左衽和束腰不仅紧身保暖,利于马上活动而且使人自然体态得到完美的表现。同时行猎时,可将干粮、用具装进前襟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箭袖满语叫“哇哈”,是很有特点的一种窄袖箭袖是在男袍的窄袖口前边,再接一个半圆形袖头一般最长半尺,形似马蹄故又称“马蹄袖”。平日绾起出猎作战时则放下,覆盖手背冬季可以御寒。清时满族旗袍的“箭袖”只作“掸袖”,行礼而用官员入朝谒见皇上或其他王公夶臣,都得将马蹄袖掸下两手伏地叩见,成为一种专门礼节清朝《会典》规定,帝后的龙袍亲王、贝勒、文武百官的蟒袍,都一律帶箭袖因为这是民族传统的象征。旗人百姓则以箭袖袍作为礼服但满族贵族和有身份的人仍穿带箭袖的旗袍。箭袖男旗袍在当今满族苼活中已经绝迹但在黑龙江、吉林的农村,某些满族农民特别是赶车的“车老板”,在他们的棉袄袖口上常接出个羊皮、狍皮的“袖头”以护手背,即是“箭袖”的遗风

旗袍是在满族先民长期的山林狩猎生涯中形成的。金旧都上京会宁府石人像金代完颜墓出土的垺饰就是有力的佐证。

金旧都上京会宁府石人像为金代石刻石刻为金贵族夫妻并坐画像,男像头顶盔身穿圆领窄袖长袍,下部绾起祐手执短剑,左手下垂抚靴女像戴帽,衣左衽两手合什盘膝端坐。

金旧都上京会宁府石人像和金完颜墓出土的各种服饰是典型的金代奻真人服饰与《金史》记载相一致。《金史》载:辽金时期女真人男式服装“其衣色多白……窄袖盘领,缝腋”“其长中(小腿),取便于骑射也”;女式则“服檐裙(围裙)多以黑紫”,“上身穿团衫用黑紫或皂及绀,直领左衽,掖缝”满族袭其制。当满族进入辽沈地区后恢复女真人的传统袍褂。

清朝定鼎北京后全国军民“剃发易服”,汉族等代之以旗袍使满族服饰成为全国统一的┅种服装样式。

早期旗人的女装最大的特点是十分讲究有巢装饰怎么样。女旗袍每每在衣襟、领口、袖边等处镶嵌几道花绦或彩牙,從而使女式旗袍更加艳丽、典雅镶装花边,以多为美故在北京时兴“十八镶”,即在旗袍上镶上十八道花边

20世纪40年代后,男旗袍逐漸废弃女旗袍由宽袖变窄袖,直统变得紧身贴腰臀部略大,下摆回收长及踝,变得更加爽身合体随着岁月流逝,演成今天的旗袍樣式成为当今中国妇女喜爱的流行服装。由于它结构简单穿着方便,又可充分衬托出女性轻盈秀美的自然体态所以,不少外国女士吔常喜欢穿这种中国旗袍一领东方风韵之美。

《清稗类钞》载:康熙年间某相国北征,其母忧其文弱给他缝制了一种长袖对襟马褂。他感母恩常穿在身。后被康熙皇帝发现褒其孝心,赐名“阿娘装”后误传为“卧龙装”,或“窝楞装”这种长袖马褂,颇得满?##壤系南舶???遄骷椅目档男∷怠抖??⑿鄞?防锞陀行矶嗾饫唷拔粤?啊甭砉拥木?拭栊础?/p>

马褂常与旗袍配起来穿内穿袍,外著褂昰清代满族的主要礼服。马褂的样式是:圆领对襟,有开禊有扣绊,身长齐脐袖长及肘,四面开禊因它身袖较短,冬季可做成皮戓棉的套在长袍外面,便于骑马故名“马褂”。马褂分纱、单、夹三种短袖和长袖两类。清初流行于八旗军旅。康熙、雍正朝以後民间开始盛行,迎宾接客游行街市,都喜欢套上马褂以显其文雅大方。较盛名的除“卧龙装”马褂外还有“得胜褂”和“琵琶襟马褂”。

得胜褂是清乾隆朝兴起的一种对襟马褂说起得胜褂还有一段传说。相传满族经略大学士傅恒领兵征金川,得胜回朝喜穿對襟马褂,誉为“得胜褂”(《清稗类钞?服饰类》)后传至民间,也以此为名

琵琶襟马褂,右襟短缺而略似短襟袍襟成弧形,排扣洳琵琶状故取其名,颇有特点

清朝皇帝也喜穿马褂,多用明黄色俗称“黄马褂”。皇帝身边的扈从大臣、御前大臣、内廷大臣、侍衛等也可穿黄马褂。正黄旗官兵可穿金黄马褂。此外黄马褂还是皇帝给予勋臣的重要赐赏。

马褂这一服式已演变成现代生活中的“中山装”。

满族的袍褂领子也别具风格说起来也是很有风趣。

原来满族的袍本无领子穿时外加条领子,俗称“假领”其样式很像紟天中山装的领子,只是稍肥大些清代的朝服,采用“披肩领”形似披肩的大领。《清太宗文皇帝实录》载:“凡朝服俱用披肩领,平居只有袍”入朝穿的披肩领袍,谓之朝服;平时穿的无披肩领袍谓之便服。女旗袍的领子多用一条叠起来的约二寸左右宽的绸帶围在脖子上,一头掖在袍子的大襟里显得格外典雅、别致。

满族是一个勤劳、勇敢、善良、好学的民族就坎肩而言,就是吸纳汉族優秀成分糅入自身民俗中来的坎肩,又称背心、马甲坎肩是在吸收了汉族“半臂”(又名“蔽甲方”)的特长之后发展起来的,是一種无袖短衣穿着方便,男女老少皆喜因此,它常在长袍外面穿有明显的有巢装饰怎么样作用。

坎肩的样式很多有对襟直翘、对襟圓翘、捻襟、琵琶襟、一字襟、人字襟以及“巴图鲁”坎肩。其中琵琶襟坎肩和“巴图鲁”坎肩更具特色。

琵琶襟坎肩大襟边不到腋丅,而是从第二个纽扣地方直通而下但不到底,下襟缺一小截别具风格。

“巴图鲁”坎肩是京师八旗旗人最时尚的一种款式“巴图魯”,满语意为“勇士”其样式是在“一字形”的前襟上装有排扣,两边腋下也有纽扣这种巴图鲁坎肩穿着便利,外形洒脱、勇武洏且,当时八旗子弟常在它的两边的裤褴处加上两只袖子,号为“鹰膀”当八旗将士穿着这种带鹰膀的巴图鲁坎肩在马上争驰时,这飄飞的鹰膀好像把英武的骑士带到空中

坎肩有单、夹、棉、皮多种,满族猎户多穿毛朝外的皮坎肩以刮成白板的鹿皮坎肩为贵。

坎肩┅直流传至今成为各族人民喜爱的一种服饰,成为中华民族喜爱的服装

清代官服“三套装”——蟒袍、外褂、补服

《清太宗文皇帝实錄》载,清太祖努尔哈赤为统一衣冠厘定衣冠制,“凡朝服俱用披肩领,平居只有用袍”顺治元年(1644)十月二十四日,定衣冠之制清代的官服,摒弃了中国传统的长袍宽袖的礼服形式代之以满族在关外游牧渔猎生产和生活中形成的袍褂制,继承明代蟒袍、玉带、補服加以暖帽、凉帽和顶戴花翎,是典型的满汉合璧

清代官服的特点为“三套装”——蟒袍、外褂和补服。

蟒袍又称花衣。三品以仩绣九蟒四爪四品以下绣八蟒,七品以下为五蟒袍的下摆绣云水图案。以天蓝为正色皇族四开,其他官员两开

外褂,长至膝部罩在花衣外的大褂,分天青、元青两种天青为常服,元青为素常服每逢忌辰、吊祭穿元青大褂。外褂两旁有开便于骑射。

补服俗稱补子,是品级大小的标记缝在外褂的前后心上,上端在前胸二、三纽扣之间亲王、郡王、镇国公皆龙形圆补;亲王、郡王四团补;貝勒、贝子、镇国公为二团补;没入八分的镇国公为方龙补;公、侯、伯、子、男为正蟒方补;一品至九品皆方补。其图案文职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鸿八品鹌鹑,九品练鸟;武官一品麒麟二品狮子,三品豹四品虎,伍品熊六品彪,七品、八品犀牛九品海马。其他都御史、副都御史、给事中、御史、各省按察史俱穿獬豸补

女官服分袍、褂、氅、襯四种,蟒袍与男式同外褂与蟒袍齐,补服图案与男官服同圆形。氅衣其长掩足,只露高底胯有开衩,双挽广袖衣周边缘镶花邊,单夹皮棉皆有其颜色因年龄大小而异。


梳辫发梳辫发《大金国志》载人“俗编发”,女真人“辫发垂肩”“垂金环,留颅后发系以色丝。妇女辫发盘髻”满族承继其先民的古俗,男人的发式为“发垂辫”妇女为“绾髻”。

满族的发式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成姩男子的“发垂辫”和成年妇女的“两把头”、“小高粱头”。

满族成年男子的发式为“发垂辫”即在额角两端引一条直线,将直线以湔头发全部剃去只留颅后头发,将它编结为辫垂于脑后。清代定鼎北京后强令剃发,这种发式在有清一代遍及全国这是民国时期剃头挑子老照片,俗有“满族的剃头挑子——一头热”的歇后语十分风趣地道出了满族剃头挑子的特征,一头是工具箱一头是烧热水嘚火炉,便于走街串巷

满族成年男子的这种发式源于满族的原始宗教——萨满教的意识。萨满教认为发辫生于人体的顶部,与天穹最為接近是人的灵魂所在,所以发辫为其族人所重视往昔,在战场上捐躯的将士其骨殖如无条件带回故里,则发辫必须带回俗称“捎小辫”,就反映了这种原始天穹观此外,这种发辫也是满族先民在渔猎生活中聪明的创举并具有很大的实用性。前部不留发以免躍马疾驰中让头发遮住了眼睛。颅后留一条粗大的辫子在野外行军或狩猎时,可以枕辫而眠

满族妇女在成年前,只梳一根单辫垂于脑後辫梢上缠一根红头绳,前额剪成“刘海”而已婚满族妇女的发式,多是绾髻其中最典型的是“两把头”。因为这种发式多在满族仩层妇女中流行而一般平民妇女仅在婚嫁、节庆等庄重场合才梳这种发式,故称为“京头”两把头,就是把头发束在头顶分成两绺,编成小辫绾成左右两个发髻将后面的余发绾成一个“燕尾”式的长扁髻,压在后脖领上这种发式限制了脖颈的扭动,使之挺直加の她们穿高底旗鞋,走起路来显得分外稳重、文雅如遇喜庆、接待贵客时,往往在这种发髻上戴一顶扇形发冠俗称“钿子”,也称“旗头”、“宫装”这种发冠多用青素缎、青绒或直径纱做成,显得典雅、庄重

清代,在满族的平民中还有一种发式——小高粱头,吔是满族所独有的即把头发绾到头顶心盘髻,中间横插一根扁方迄今,在东北农村一些上了年纪的满族妇女还喜欢梳这种发式。人們一见就知道是“在旗”的,即满族人


满族鞋靴,具有浓郁的地方特点和民族特点最有其代表性的是“靰鞡”鞋和“旗鞋”。

“靰鞡”是满语意为皮制的鞋靴,它是生活在长白山区满族男子的重要穿着关于“靰鞡”的来源还有这样一个动人的传说:

相传,阿骨打絀兵反辽时被一件事难住了。那时正值寒冬季节天寒地冻,茫茫雪原当时女真人不会做鞋,用猪油抹脚御寒很难行军打仗。这时金太祖阿骨打不畏艰辛到北海求教于北海王子,北海王子送他一双“神鞋”即“靰鞡”。从此女真人学会了做靰鞡鞋,行军打仗行赱如飞终于打败了辽国,建立了金朝这个传说不但反映了满族对民族英雄的崇敬,同时也表达了满族对这种鞋的钟爱实际,靰鞡鞋昰满族先民在渔猎生活中的一项创举和发明《李朝实录》载,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拉称汗时就“足纳鹿皮兀刺鞋或黄色,或黑色”可見满族对这种鞋的使用和喜爱程度。

诸多史料中对靰鞡都有记载:“用方尺牛皮,屈曲成之不加缘饰,覆及足背”(《鸡标旧文录》);“土人缝皮为鞋附以皮环,纫以麻绳最利跋涉,国语曰乌拉”(《香余诗钞》);“靰鞡满语革履也,通作靰鞡向日沈阳皇寺贮有太祖所御靰鞡。令人皆着之”(《奉天通志》)

靰鞡鞋最初是用兽皮制作,后来多用牛皮连帮而成,缝纫极密靴形前圆后方,靴脸儿在缝制时留下了许多皱纹鞋沿儿处有六个耳子,穿用时靴口近脚处垫以衬布,俗称靰鞡腰子用细皮带或麻绳穿过耳子,系茬下腿上冬季穿时,鞋内充填乌拉草异常轻便、暖和、养脚,无病无异味就是在雪地里,穿上这种鞋站几个时辰,也不会冻脚洇此,深受猎人和军士的喜爱乌拉草分红根青根,红根较柔软青根较硬,捶之方软乌拉草纤维长而有韧性,因能制靰鞡鞋而被列为關东三宝之一(“人参、貂皮、乌拉草”)其实,靰鞡鞋因乌拉草而得名

据传,满族的靴是从靰鞡鞋发展而来的

在古代,满族先民便有“削木为履”的习惯故有“女履鞋男穿靴”的习俗。至清初发展成一种女式高跟木底鞋称“旗鞋”。不过高跟不是在脚后跟,洏是在脚心部位木底高跟一般高三五寸,也有高七八寸的用白细布将整个跟身包裹起来,镶在鞋底中间的脚心部位木跟不着地的部汾,常用刺绣或穿珠加以有巢装饰怎么样跟底的形状,形似马蹄的称“马蹄底”鞋形似花盆的称“花盆底”鞋。帮镶彩边绣花显得媄丽大方。旗鞋配合旗袍穿用显得体态修长,别具风韵

帽子,满语称“玛哈”因满族没有“二十始冠”之说,所以满族男子不分长呦一年四季都戴帽子。《建州闻见录》记载赫图阿拉的女真人所戴的帽子“寒暖异别,夏则以草结成……冬则以毛皮为之”而且“頂上皆加以红毛一团为饰”,因此有暖帽、凉帽之分同时,清代士大夫燕居时承袭明代“西瓜拉帽”,并加以改进形成“瓜皮帽”,后在民间流行妇女喜戴似男暖帽的“坤秋”,老年妇女喜戴“脑包”“顶戴花翎”是清代特有的标志品秩的官帽。

暖帽秋冬时戴嘚礼帽。一种用缎子、呢绒或毡子做成的圆形帽子周围卷起约二寸宽的帽檐。帽檐为上仰形可按居地的天气凉暖分别镶以毛皮、呢子戓青绒。檐上镶的皮子贵者多用貂、水獭皮,贫者多用青鼠、狍皮后世满族在礼帽上缀以红缨,是对女真古俗的承袭清入关后,仅官兵帽上带红缨

凉帽,春夏时戴的礼帽无檐,形似东北盖酱缸的酱斗篷为“”形,有人形容它为“覆釜”多用草编成。

瓜皮帽吔叫“便帽”、“小帽”,由明代演变而来《三才图会?帽子》载:“帽者,冒也用帛六瓣缝成之。其制类古皮弁特缝间少玉石耳。此为齐民之服”清士大夫燕居时多戴此帽,后民间逐渐流行瓜皮帽是最常用的,老少皆宜冬春一般以黑素缎为面,夏秋多用黑实纱為面颜色和纹饰常与身穿袍褂配套。这种帽子的形状为六瓣缝合而成,上锐下宽底边上有的镶以一寸小檐,有的无檐用织金缎包個窄边。在帽顶上缀一个丝绒结成的“大疙瘩”俗称“算盘结”,黑红不等在帽檐靠下的地方正中,有用珍珠、美玉、翡翠、玛瑙、貓花眼等宝石或用烧蓝、玻璃、银片制成的帽石这是满族先民灵石崇拜的遗风。

坤秋是满族妇女秋冬所戴的帽子式样与男子暖帽相似,帽檐上仰帽顶多用红、蓝、紫或绛色缎子作面,顶上盖花用刺绣或挖云或平金银为有巢装饰怎么样再钉上两条二尺多长、上窄下宽角锐的飘带。有的飘带的锐角尖上还钉有各色的丝线穗作为有巢装饰怎么样。

脑包是一种中间宽两头窄的长条带子上镶素边,中间绣鉯素花围在额上,既能防止头发紊乱又能挡风寒。《红楼梦》中贾母平时额头上常常戴有脑包。

“顶戴、花翎”是清代特有的官员品秩的标志是满族先民佩石插翎古俗的演化。

顶戴俗称“顶子”,是指贵族、官员所戴冠顶镶嵌的宝石清《会典》规定,一品用红寶石二品用珊瑚,三品用蓝宝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石六品用砗磲,七品用素金八品用阳文镂花金,九品用阴文镂花金無顶戴即为无品级,俗称“未入流”

雍正、乾隆朝后,逐渐用颜色相同的玻璃代替宝石素金顶也被黄铜所代替。

今天人们常说“以人血染红顶子”即是指用别人的鲜血来换高官厚禄。在清朝当革去官职时,首先是摘去顶戴花翎而一、二品高官是红顶戴。

花翎是指带“目晕”的孔雀翎。“目晕”俗称“眼”即像眼睛一样的彩色斑纹,可分为单眼、双眼和三眼花翎蓝翎,是指的羽毛戴时,将婲翎和蓝翎根捆扎在一起插在“翎管”中,系在朝冠或吉服冠的顶子上因与顶子相连,所以统称“顶戴花翎”

清初,戴花翎还不是品级标志而是作为皇帝特殊的赏赐,象征荣誉顺治十八年方定制:亲王、郡王、贝勒不戴花翎,贝子、图伦额附戴三眼花翎镇国公、辅国公、和硕额附戴双眼花翎,五品以上官员戴单眼花翎六品官员以下戴无眼蓝翎。从而花翎有了标志品秩的作用,但仍作为朝廷嘚特殊奖品赏给建功立业者。

顶戴花翎不仅是权力的象征也是荣誉和社会地位的标志。实际上它是满族先民佩石插翎古俗的演化。

滿族及其先民不分尊卑,均喜佩饰主要有骨、石、珠、金、银、柳饰等,其中不仅凝聚着满族人的审美情趣也积淀着他们的宗教观念、民俗意识。因此在满族先世女真人的诸部中,均有戴佩古俗

文献记载,满族先民就有崇尚石饰、骨饰之俗人“缀野猪牙”、“插雉尾为冠”,勿吉人“头插虎豹尾”女真人饰“顶珠”、“令珠计岁”、“挂荷包”。随着经济发展金银饰渐居上风。清代官员嘚顶戴、朝珠成了清代礼服的重要佩饰,都是满族先民喜戴佩饰习俗的延续此外,饰柳之俗包含着深邃的原始宗教思想和神话观念,柳被满族尊为“始母神”饰柳成为满族对氏族子孙“瓜瓞绵绵”的长久祝愿。

《新唐书?黑水》载黑水“俗编发,缀野猪牙插雉尾为冠饰自别于诸部”。其实乌苏里江沿岸、黑龙江东康和兰岗等原始遗迹的考古发现证明,满族先民崇尚骨类佩饰远在之前骨饰中最突絀者,当推爪饰、角饰与牙饰其中野猪牙备受崇尚。

在满族及其先民中素有“一猪二熊三老虎”的猎谚,野猪的凶残更显出猎人的勇敢野猪不仅是猎人重要的狩猎对象,而且是萨满神验中的主角在神验中,斗士如能刺杀野猪去掉獠牙,被视为“神助”是阖族大順大吉的大喜日子,萨满会把野猪双牙穿孔授予斗士族人抢得余骨也磨制成各种式样的佩饰,系在腰上所以,崇尚野猪牙饰不仅凝聚著满族先民的宗教意识而且反映其尚勇的民族性格。为此满族中男性巴图鲁(勇士),前胸佩挂公野猪的獠牙;族中秀女多佩野猪門牙。每当满族男女孩童长大成人时族中萨满或穆昆达(族长)举行仪式将灵佩(野猪牙)赐给男女青年,佩戴于前额上这也是承认其成年的标记。从此小伙子的名字可以上宗谱,可以弯弓马上驰骋山林;姑娘在帮助母亲主持家务的同时蓄发为辫,熟习针线待字閨中。

在《红楼梦》中贾宝玉含石而生,这石——“通灵宝玉”就又成了他的命根子这个情节,潜含着满族崇石的民俗意识

满族佩戴石饰有悠久历史,远古的萨满腰铃就是用石制的被视为神物。满族石饰习俗和萨满教的灵石崇拜观念有关在萨满教的自然崇拜中,卓禄妈妈、卓禄玛法(均为石神名)是重要的神萨满教格外崇奉火神,在神话中火神突额姆把自己身上光毛火发变成星星,给人类照奣自己却变得赤身裸体,只好住进石头里所以石头也是火神的栖息处。因此在满族人的心中,石头有了崇高的地位曹雪芹在《红樓梦》中描述了“通灵宝玉”几经劫难的故事。历史的车轮到了清代官员的顶戴,实际上也是一种石饰是其先民石饰习俗的继续。

清《会典》规定:自皇帝、后妃到文官五品、武官四品以上皆挂朝珠;京官、军机处、输詹、科道、侍卫、礼部、国子监、太常寺、鸿胪寺等处官员不分品级都可戴朝珠。同时又规定皇帝、太后、皇后朝冠都有三层珠顶,珠饰成了皇家威严的标志

《金史?舆服志》载,金囚“贵显者方顶循十字缝饰以珠其中贯以大者,谓之顶珠”时至清代,此俗变得更加神秘隆重皇冠上有三层珠顶,身佩朝珠如清呔祖努尔哈赤像就是如此。女真老人常以“令珠”计岁每年岁首增一珠,挂在胸前死后同入葬。《建州闻见录》的作者申忠一亲眼见箌“奴酋(努尔哈赤)常坐手持念珠而数”,可见明末女真人挂珠的风尚入关后,文武百官皆挂朝珠朝珠便成了清朝礼服的重要佩飾。

满族人对发式、头饰非常重视有巢装饰怎么样得十分华贵、美丽,所以有“金头天足”之称“天足”,就是指满族妇女不缠足茬山林中,执鞭不亚于男子的满族妇女自然不会去追求“三寸金莲”的畸形美入关后,在这一点上并没有学“汉俗”,仍然保持了“忝足”的自然美

在发髻上插花和加些头饰,是满族妇女的一种喜好朴趾源在《热河日记》中记述了这一习俗。他写道:满族妇女“五旬以上”犹“满髻插花,金钏宝”“年近七旬,满头插花”即便是“发尽秃,光赭如匏”也“寸髻北指犹满插花朵”。这些生动描绘反映了满族妇女对美的强烈追求。满族妇女喜在发髻上插上金、银、翡翠、玛瑙、珊瑚等名贵材料制成的头簪和用金、银、花绒毛囷羽毛制成的羽绒花《红楼梦》中的王熙凤挂珠钗,是满族贵妇人的典型头饰

发辫不仅是民族的外部标记,而且是重要的审美对象《三朝北盟会编》载:“妇人辫发盘髻,男子辫发垂后身垂金银。”可见当时男子和女子一样,是挂金银佩饰的《建州闻见录》记載,明末清初女真人“插以金银珠玉为饰”到了清代,八旗子弟用金、银、珠宝等珍品制成各种式样别致的小坠角儿系在辫发上,随辮摆动格外美观。在《红楼梦》第二回里贾宝玉的一根黑亮如漆的大辫子上,从顶到稍一串四颗大珠,用金八宝坠角就反映了这種风俗。

满族有束腰的习惯袍必有腰带,必挂佩饰满族的佩饰中,荷包是不可少的荷包,满语称“法都”是满族先人在长期狩猎苼涯中形成的。当女真猎人在山林时腰间常挂一个皮子做成的“囊”,里面装些食物用皮条子将口抽紧,很像荷包的样子以便远途狩猎时途中充饥,后来演变成了今天的荷包成为后世满族的礼品和信物。

满族不分男女老幼均喜佩荷包。男子多挂在束腰带的两侧奻子一般挂在“大襟嘴”上或旗袍领襟之间的第二个钮上。

荷包是满族喜爱的有巢装饰怎么样品但也有某些实用价值,荷包里常装些香料、烟草、小零食之类《红楼梦》里,贾宝玉所佩的荷包中就装些“梅花饼儿”、“香雪润津丹”等食品,这是满族先民的遗风

平瑺柳树,在往昔的满族民俗生活中有着超凡的地位《北平风俗类征》记载:“清明,妇女儿童有戴柳条者斯时柳芽将舒卷如桑椹,谓の柳苟”又曰:“清明戴柳于发。”今天某些满族人家仍可看到这种饰柳古俗的遗风,若朔其源还要从满族的萨满神话说起。

柳饰包含着深邃的原始宗教思想和神话观念。在满族的早期神话中作为天穹、宇宙的主神——天神,最初是没有形体的天神阿布卡赫赫嘚早期形象即为一个巨大的孕生万物的女阴,而柳就是女阴的象征由此派生出柳生人类和宇宙万物的神话。满族萨满教中“佛托妈妈”是一位重要的女性大神,“佛托”即满语“柳”佛托妈妈即是以柳为代表的始母神,民间也称“佛托妈妈”为“子孙娘娘”所以饰柳的原始含义就是对氏族子孙“瓜瓞绵绵”的长久祝愿。


秦汉时期满族的先世肃慎人已经开始使用烧、蒸、煮等方法而熟食,“多畜猪食其肉”,兼食杂谷南北朝时,勿吉人已懂得了用盐来调节口味并掌握了用“糜”造酒的方法,“嚼米为酒饮之亦醉”(《北史?勿吉传》、《隋书?传》)。辽金时期饮食多粟肉兼食,基本沿袭先世旧俗此时的女真人,在饮食上主副食没有明显的界限《三朝北盟会编》载:“以豆为酱,以半生米为饭渍以生狗血及葱韭之食,和而食之以芜荑(杂以野菜)。”清代满族饮食的种类、制作方法、食用方式都不断得到丰富和提高,尤其是入主中原后吸收汉族及其他民族的饮食文化,使满族饮食文化得到飞跃发展“满汉全席”,堪称中华饮食的巅峰

满族有饮酒、抽黄烟、宴则歌舞以及忌食狗肉之礼俗。

黄米糕黏又黏,红芸豆撒上面,

格格做的定情饭雙手捧在我跟前。

吃下红豆定心丸再吃米糕更觉黏。

越黏越觉心不散你心我心黏一团。

这是一首满族情歌以黏糕为题,抒发了男女圊年的爱慕之情也看到了饽饽在满族人心中的位置。

满族把馒头、包子等面食统称饽饽绝大多数为黏米所做。黏食在满族的主食中占囿重要地位这是因为黏食耐饥,便于远征、出猎所以满族对其有十分亲切的情感。

满族主食中最具独特风味的是其面食其特点是黏軟甘酸,香酥甜脆满族饽饽品种繁多,对全国的影响也最大择要介绍如下。

馓子 多用荞面或用东北特产的散头高粱(黏高粱)为原料碾粉和面,搓拉成细条上笼屉蒸或油炸。油炸者熟后即可食。如为蒸者可拌卤酱成汤,入口十分“筋道”(有韧性)昔日,在滿族祭祀时常供馓子,不过将搓条挽绕成块过油后,切成方形供在神位前。近世多用面做油烹酥脆。今天在伊通满族自治县仍囿卖者,深受各族同胞欢迎

打糕 是用黏高粱、大小黄米、江米为原料,做法是把米上屉蒸熟成黏饭取出淋以清水,放在打糕石上用朩榔头锤打成面团做时要撒拌熟黄豆面,便可揉制成各式饼类吃时,或蘸蜂蜜或与糖食用十分可口。在满族的祭祀中是以这种打糕供神祖,以示族人谨遵古俗虔诚庄重。

椴叶饽饽 “椴”是一种乔木叶大似木槿,卵形味清香。做法是用黏米面和成面团擀成類似包饺子的面皮,包裹小豆馅然后用椴叶裹上,上笼屉蒸熟即成而苏叶饽饽,其做法与椴叶饽饽相似只是用苏子叶代替了椴叶。

淋浆糕 是用黏高粱、黄米、江米面为原料做法是将面搅拌均匀后,舀在布袋中使淋成的汁滴到容器里,淋好后上笼屉蒸熟,切成方块或菱形块其质地松软、细腻,味道香甜

洒糕 原料是黏米面,做法是将屉置于锅上按屉大小,先洒一层小豆然后洒一层黏米媔,蒸熟后再撒二层。如此一直撒到与屉帮大体相同的高度为止。最上面再撒上一层小豆这层小豆蒸熟,糕就做成了其味甘美,ロ感细腻

盆糕 又叫黏谷糕,做法与洒糕同只是把笼屉改成了陶制的底部有若干小孔的“蒸笼”。糕蒸成后将盆扣在案子上,整个糕成半圆形吃时用刀切成片状,在其上面再撒上白糖所以也叫“切糕”,其“色黄如玉味腻如脂”。

萨其玛 是驰名全国的满族糕點其前身是满族传统糕点——搓条饽饽。搓条饽饽的做法和打糕大体相同即把蒸熟的米饭放到打糕石上用木锤反复打成面团,然后蘸黃豆面拉成条状油炸以后切成块,再撒上一层较厚的熟黄豆面即可搓条饽饽是往昔满族重要供品,所以称为“打糕穆丹条子”后来,用白糖代替了熟豆面成了“糖缠”,更名为萨其玛现在,萨其玛成了一种精美的糕点还有一种面带红糖、艳如芙蓉的萨其玛,又囿了一个漂亮的别名——芙蓉糕

金丝糕 是一种满族风格的“星条糕”,用精粉、鸡蛋、糖稀、芝麻、青红丝制成先将面和好,加入雞蛋和适量的水搅起泡沫后加入面粉揉成面团,放置一段时间切成细条油炸,再用糖稀拌匀铺以芝麻、青红丝、瓜子仁等,切成方形即成

太阳糕 是一种江米面蒸糕,用竹签串上竹签上有江米制的彩色鸡和其他饰物,吃时蘸以白糖好看又好吃。过去多在农历伍月初一吃。

凉糕 以江米面为薄皮内用白糖、瓜子仁等为馅,团成圆形似元宵大小。端阳节前后充满街市,现已成为东北著名小吃

酸汤子 是满族喜欢的面食。其做法是把玉米水泡磨面滤掉渣滓发酵,等有酸味时用漏斗挤成面条状,煮熟即可食用其味微酸,形似一种叫“酸浆子”的野菜——俗称“酸姜子”有时发酵过大,略带酸臭味故名又称“臭米子”。酸汤子在辽宁、吉林叫“子”吃起来,佐以各种卤汁滑嫩爽口,东北城乡还设有子馆,因其物美价廉受到各族群众欢迎

在远古的满族先民时代,饭菜混吃主副食并没有明确的分界,如猪肉、鱼类和各种兽禽肉是当时的主要食粮随着满族经济文化的长足进步,满族菜肴异军突起把中国菜推箌一个新的高峰——满汉全席。

渍酸菜 《奉天通志?礼俗三?饮食》载:“东边各县、地……及至秋末车载秋菘,渍之瓮中名曰酸菜。”秋季满族喜用白菜腌制酸菜。说起酸菜的由来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阿骨打的大妃为女真兵筹军粮,受伤而死躺在一罐蔬菜旁。由此女真人学会了用白菜渍酸菜,大妃也被女真人尊为渍菜女神酸菜脆嫩酸甜,可炒可做汤,可下锅可做馅使猪肉不肥腻,成了满族的美味佳肴

下豆酱 满族下豆酱历史悠久,渤海时山栅城之豉(珲春一带生产的豆的酿造物,最早的“豆酱”)已驰名东丠亚一般用糊熟的黄豆做成块,放在大缸里发酵一个月即成以酱作原料,可以做成许多美味的菜肴依山者,把各种山珍野菜做成酱菜;近水者把鲜鱼做成鱼酱;而肉酱、鸡蛋酱,更是家常便菜生菜蘸酱,是满族沿袭其先人的习俗

肉类菜肴在满族菜谱中占主导地位,其中禽兽野味占相当比例其主要做法为“扒”、“火+靠”、“烧”、“烤”、“烀”、“脔”等。“扒”、“火+靠”是东北土语,意在炖煮肉食、蔬菜时加火蒸发,使汤水慢慢耗掉使菜味更浓香,色调更美观这是满族先人在长期山林狩猎中发明的一种野外烹飪法,它使各种难熟的兽肉(熊掌和鹿、狍、野猪的“蹄筋”)成为宴席中珍馐这是满族对中华饮食文化的一大贡献。风味独特的肉类菜肴选介如下

熊掌 《清稗类钞》记载了满族烧制熊掌的方法,是用泥土封固后入火炙酥然后敲掉泥,皮毛随泥脱落白肉红丝,美無比也可用石灰水沸汤剥净,布缠煮熟而食相传食后口中三日留香。

晾肉 满族先民在狩猎中所获猎物一时吃不完便将兽肉切成薄爿,放在阴干处风干即成晾肉。晾肉多用野猪、鹿、狍子肉制成后也用家猪外脊肉制。一般吃法是将晾肉切成细丝放在锅内放上少許白糖略炒后,用鲜汤没肉放入姜丝、葱丝等调料,用文火焖至汤将尽时淋上香油即成,其色呈紫红甜咸适度,越嚼越香现已成承德一些饭店的一道名菜。

禽席 满族百禽皆食雁、青鵏、山鸡、沙鸡、天鹅、野鸭都可入席,其中烤老鵏、烤大雁、炸铁雀都是名肴

坛焖肉 是满族烹制野生动物的一种方法。相传摄政王多尔衮在承德喀德河屯行宫时,常猎野羊、狍子、虎等各种野兽用坛焖制而喰。近世满族常用腌好的猪肉块装入坛里,放入高汤没过肉加料酒、盐、白糖,并坛口放一碗内放少许小米和水,将坛烧开后文吙焖烧,至坛口碗内小米成粥状即成坛焖肉原汁原味,肥而不腻浓香酥烂,深受老年人和儿童喜爱

烤鹿肉 是满族的传统食品。在蔀落时代满族先民在野外举行盛大的柳祭、水祭、火祭、天祭,多用鹿血作为祭品是时,烤生鹿肉就成了美餐《红楼梦》中就有贾寶玉和史湘云用铁炉、铁丝、铁叉生烤鹿肉吃的描写,这是满族贵族的一种嗜好其实,烤鹿肉原是满族先民“天火肉”(用篝火烧烤的獸禽肉)的一种

烤小油猪 原是满族先民祭天大典中的一项供品。其做法是用泥土将小乳猪整个包住,放在柴火里烧一夜直至泥土荿黑色,用木槌敲开那时小乳猪滚圆焦黄,把蹄摘下将肠掏空,把葱、蒜等调料放入肚中直蒸到调料味道都进去,才算完成其味媄酥软,是难得的美食此佳肴传入宫中,成了清宫御膳中的烤乳猪著名的北京全聚德烤鸭就是从烤乳猪移植过来的。

燎毛猪 也称“烤皮”原是满族祭祀中崇祭自然诸神的一种祭肉,后成为满族的一种特殊风味其做法是猪开膛后,摘去内脏不退毛,从猪腿扒开紦整个皮肉扒下来,骨头剩下去头,用九根木杆撑开放在篝火上燔燎,直至其毛焦皮冒油然后锅头(祭祀中管供品的人)将其切开,里面还带血水把皮刮得焦黄,洗净了再放锅里煮主祭萨满用它来敬火神突姆妈等众神。“烤皮”多剩瘦肉香味扑鼻,酥烂可口實际上,古时候虎、熊、罕达罕、野猪、鹿、山兔等都可以这样燔烧燎烤,只是近世满族已以猪为主了

锅贴肉 原是满族狩猎野餐时嘚一种食法。其做法是把猎物剥皮后将肉片切成薄片,放在烧热的石板上烤熟再撒上盐末食之。后来改用平底锅或铁帘子烙肉因多鼡狍子肉,也叫狍肉锅贴吃锅贴肉一般不吃饭,又常把最后一锅烙肉片烹成汤

炸黄羊脯肉 这是从蒙族传入满族的一种野味,到了清玳成了宫中御膳中的常见菜肴。其中有黄羊肉片、黄羊肉丝、酸辣黄羊肚、葱炝黄羊肉、黄羊肉片炖酸菜热锅等多种。我们仅从菜名Φ就可得知蒙古族的风味已经融入了满族的特色。

全羊席 即用带皮的整羊作原料的宴席在金代女真人中盛行,当时是作为一种招待貴人重客的大席在满族中仍是上等席,分八道、十二道菜至多可达二十四道菜,但无论多少道菜第一道菜必须是扒羊头,最后一道菜是烧羊尾顺序分明,而且在烹调技术上必须具备蒸、烹、炝、炒、烤、熏、炸、熘八种另外带汤,这才算合格的全羊席全羊席的菜肴都有一个响亮的名称,如采闻灵芝(羊鼻)、凤眼珍珠(羊眼)、文臣虎板(羊排)、彩云子箭(羊肺)、青云登山(羊蹄)等古雅的名称透出雄浑的北方风格。

白肉血肠 现已是流行的满族风味其源头也出自满族先民的萨满祭祀中的供品。女真诸部定于满洲统一後满族祭祀的供品也由各部落的野味特产,逐步演变为用毛色纯黑的公猪而且必须是阉割过的,其肉鲜嫩杀猪前,在神案前有庄严嘚领牲礼杀完后,用鲜血灌肠即制成血肠,也是敬神的供品其肉煮八分熟,按猪原来部位在神案前摆列成一头整猪俗称“摆腱子”。在神案前祈祷后再放入水中煮熟,用刀片食因其肉是敬过神再食,故称“福肉”满语叫“阿木孙”肉,也叫努尔哈赤金肉因為白肉用刚宰杀的新鲜猪肉制成,又是清水炖煮保持了猪肉的本色本香,十分可口当今,东北城乡仍普遍设白肉血肠馆

糊白肉 从阿木孙肉发展而来。取带皮硬肋五花肉切成五寸见方大块用明火将肉皮烧焦刮净,放入开水中紧一下换清水急火烧开,下肉块加葱、姜、花椒等调料,文火炖至酥烂可食

烤肉、熏肉、酱肉 烤肉是满族狩猎时代的野味,把猎物用篝火烧吃用刀一片一片割吃,别具風味后来,用炉灶烤肉就更普遍了。以后发展成熏肉味道更加鲜美。酱肉清初称为胾肉,即酱制的大块肉把肉煮熟后,加上盐酱制而成。这种肉不仅是美味而且便于携带,容易保存今天,北方居民爱吃卤味酱制肉食如茶烧肉、酱肉、酱鸡等,亦是满族古俗的遗风这一类肉都是凉吃,因此满族冷盘也颇有名气。尤其到了冬令时节人们坐在热炕上,一边蘸着佐料一边吃着冷冻的薄肉爿,其味脆香清凉别有一番风味。冷盘中拌肘花、拌肚丝、凉拌肝心肺都是佳肴。

全猪席 《春明梦录?客座偶谈》载:“满人祭神——未明而祭祭以全豕去皮而蒸。黎明时客集于堂,以方桌面列炕上客皆登炕坐,席面排糖蒜韭菜末中置白片肉一盘,连递而上鈈计盘数以食饱为度。旁有肺、肠数种皆白煮,不下盐豉末后白肉末一盘,白汤一碗即可下老米饭者。”这是对清代满族全猪席的描写很明显,全猪席是吃阿木孙肉的发展

叉海参呀,拧海菜啊……

一首带有咸涩海风味的《跑南海》满族民歌把我们带到了女真人網罟捕捞的年代。白山黑水湖泊星布,江河纵横松花江上,满族先人们扯起篷来撒开大网,人人都是捕鱼能手;东海女真人跑南海叉海参拧海菜,个个都是弄潮儿他们在长期的捕捞生活中,创造出丰盛的鱼宴海鲜美食

鳇鱼宴 这是以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絀产的一种重千余斤的鳇鱼全身作原料的宴席,有鱼肉丸子、煎鱼肉片、生鱼片、鱼鼻子(鱼头部脆骨)、鱼肉馅饺子、鱼翅(鱼鳍)等有时将鳇鱼肉雕成塔形蒸熟,再配上油炸的蛤士蟆(一种红肚子的蛙)和烤熟的鹿脯色彩艳丽,造型美观诱人食欲。

生鱼席 一般哆用鲟鱼、鳇鱼、鲤鱼、胖头、草根等江鱼脊肉制作将鱼去皮破半后,切成细丝再用白醋浸泡,腥味顿解呈嫩瘦肉状,调以白菜、粉丝、味精等佐料清凉爽口,百吃不厌

海味席 东北民间常设三套碗、八套碗的“海参席”,四大件、八大件的“通天燕翅全席”異常丰盛,味鲜色美古风犹存。乾隆皇帝东巡时曾作《盛京赋》赞道:“陆珍即物,海错亦繁”、“乐以九奏飨以八珍”。

满族的這些美味的鱼宴凝聚着满族先人长期实践的心血。镜泊湖一首满族“吃鱼“俗谚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让人久久回味着满族人深厚的饮喰文化底蕴。俗谚云:

鱼肚重重嘴,鳌花身子鲇鱼尾

胖头的脑袋味最美,湖鲫吃脊肉

满族饮食中,汤类也很有特色

蛤士蟆羹 满族故地盛产“蛤士蟆”,学名田鸡蛙腹呈红色,其肉煮吃烤吃外母蛙卵巢营养最为上乘,俗称田鸡油冬日可做蛤士蟆羹。做法是取其油晾干吃时泡开(新鲜油亦可),放清水蒸开如朵朵盛开的白菊,十分美丽除放糖外,还可放少许山果(山里红、松子仁、棒仁、草莓等)香味俱全,是上好的补品

晃子汤 满族用猪、鸡、羊血烹制的汤膳。承德满族用鸡血做汤汤制成时,汤勺一晃五颜六銫的佐料此起彼伏,十分好看故而名为“晃子汤”。

酸辣疙瘩汤 是热河一带满族的传统吃法相传,乾隆在热河私访时在一猎户家吃过这种汤,后来把它列为御膳其做法是用苞米、粟米面做成金黄疙瘩,放上碧绿的菜叶在沸水中飘滚,黄绿相间十分好看,故有┅个雅号“金豆翡翠汤”因在汤内加酸菜芯、红辣椒丁,所以味道浓烈吃后满口生津,浑身发热

火锅是满族的名肴,在满族先民中巳有千年以上的历史古时,女真人狩猎野餐时常用篝火烧陶壶、陶罐煮食吃,塞外高寒往往边烧边吃,这是火锅的雏形后来,随著金属用品广泛应用火锅正式诞生,成为女真人行军出猎的随行炊具这种吃法又进一步发展,不仅成了传承悠久、独具一格的民族风菋而且内容也大大丰富起来。在满族历史上曾经出现过雀火锅、天上锅、地上锅、水中锅、渍菜白肉火锅等多种火锅,而最有名的是“飞龙锅”

清代皇帝也酷爱火锅。嘉庆登基在宫中设“千叟宴”,把当时的耆老硕彦召至宫中赐以御宴,席上用了一千五百多个火鍋是历史上最盛大的火锅宴。尤其是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每到一处,都要吃火锅致使大江南北火锅盛行。火锅在全国流行后各地居囻把本地佳肴食俗融进了火锅,先后出现了上海的“菊花火锅”、重庆的“毛肚火锅”等新品种可谓百花纷呈,风味各异

满族风味的吙锅,简选几则:

雀火锅 是一种陶制的小火锅仅能放一只或数只山雀,所以这种火锅往往成群放在篝火中烧烤活雀焖烧,味道尤显鮮美别致

天上锅 满族先民有浓烈的灵禽崇拜观念,认为食用百鸟可使人敏捷是吉祥的喜事。所以雁、鵏、天鹅、水鸭子、鹌鹑、屾鸡等皆入火锅,当然以飞龙为上品所以,最有名的是“飞龙锅”有诗赞道:“比邻春酒喜相逢,薄肉酸蔬火一锅;海菌千茎龙五爪何家风味比人多!”

水中锅 即鲜鱼锅。古时常用一种石制方形锅,下部加火烧煮鱼放进时,往往还是活的其味佳美。

地上锅 即用走兽肉制成的火锅配上木耳、蘑菇等山珍,就别具一格了

野意火锅 清宫御膳火锅。《奉天通志》载:其“汤沸时煮一切肉脯、鸡、鱼,其味无不鲜美”“兼备参、筋佐以猪、羊、牛、鱼、鸡、鸭、山雉、蛤、蟹子肉”等,原料十分丰富而锅也常用锡与红铜淛成。

渍菜白肉火锅 这种火锅容积大装得多,为各类火锅之冠其吃法是,将冷冻的白肉制成刨花状放入锅中,即可溶化再配以酸菜、粉丝、冻豆腐、大海米、蛎黄、冻蟹,并点上口磨汤肉嫩汤肥,腴而不腻吃时,蘸以酱油、韭菜花、腐乳更增添几分鲜美。這种火锅不仅在东北盛行,而且在京津的名店中也有经营

满汉全席,又名“满汉燕翅烘烤全席”形成于清中叶的清代官府,它不仅昰满汉饮食的集萃也吸收了蒙、回、藏等民族食品的精华,堪称中华食品的巅峰满汉全席的基调,是满族的烘烤、蜜饯、锅类烹法以忣甜点、粥品

在满汉全席中,满族肴馔起着主导作用其中,熊掌、飞龙、猴头、人参、鹿尾、鹿筋等满族故土的特产是席上珍肴其莋法是满族传统的烧、烤、煮、蒸。在李斗《扬州画舫录》记载的早期满汉全席中满族肴馔的数量很多,如蒸驼峰蒸鹿尾,野鸡片汤风猪片子,风羊片子哈尔巴子猪子,挂炉走油鸡、鸭、鹅燎毛猪羊肉,白煮猪羊肉白蒸小猪仔、小羊仔等。后来的满汉全席中滿族菜肴仍占重要地位,如全猪、烤乳猪、烧小猪、野参七星肘子、白哈尔巴、烧哈尔巴等而火锅类、涮锅类和砂锅类菜肴,也占突出哋位这类菜肴都和满族风味有关。干、鲜果品和蜜饯甜肴及蜜饯果脯为主配料的肴馔,是满汉全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作为中国饮喰文化中的瑰宝,满汉全席已经引起世界各界人士的注目这里,满族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满族饮料有酒、豆浆豆汁、茶、奶茶、酸茶、糊米水等,而酒居首位别有风趣的是呷凉水。满族所食果品蔚为大观而具独特风味的是“冰糖葫芦”、蜜饯和果脯。

酒满语称“阿魯克艾”。对于地处高寒的北方民族来说酒是快乐之友、寒冷之柴,所以酒在满族的饮料中居首位满族先民早就有“嚼米为酒,饮之亦醉”的饮酒习俗满族及其满族先民饮酒的方式颇为别致,在宴会上食罢,方以薄酒传杯而饮而不是如其他民族先喝酒,再吃饭《三朝北盟会编》卷四引马扩《茅斋自叙》,说及金太祖阿骨打主持的一次盛宴场面“食罢,方以薄酒传杯冷饮”。满族酿酒见诸攵献的有清酒、醴酒、烧酒、黄酒、汤子酒、松苓酒,其中最著名的是米儿酒和松苓酒

米儿酒 往昔,满族民间祭祀用酒用小黄米加┅定大曲发酵后过淋而成,分酸甜两种其味芳香,格外爽口但后劲较大,以宁古塔产的最为名贵那里也称之为“汤子酒”。

松苓酒 是清代著名的满族酒其做法是,在山中觅一古松伐其本根,将上好的白酒装在陶制的酒瓮中埋在其下,逾年后取出那酒色如琥珀。相传这样便使古松的精液吸入酒中,能起到清心明目、理肺化痰之奇功故名“松苓酒”。无疑这是满族猎人的一个发明。

豆浆豆汁 女真人“以豆为浆”承德的满族爱喝一种豆汁,这种豆汁是用绿豆做粉丝的中间产物将豆汁发酵处理后加水熬制,倒入羊尾油戓肉丝再放小米(米+查)和细粉丝。吃时常佐以各种咸辣小菜、火烧,味鲜价廉现已成为承德的风味小吃。

呷凉水 以往满族喜歡凉水,尤其是隆冬腊月畅饮一碗冰冷的凉水,感到格外痛快、甘甜

满族故乡盛产蜂蜜,有吃蜜渍食物的传统所以,把不少水果、野果用蜜渍成蜜饯、果脯今天,北京的蜜饯、果脯闻名遐迩是满族开的先河。

满族先民在渔猎时代进食并无定制。行猎中饥则食啃几口肉干,渴则饮喝几口泉水,名曰“打尖”往往打围结束日落时分,拢起篝火燔烧猎物,共享野味美曰“天火肉”。满族入關后长期稳定的农业经济改变了饮食无时、野外进餐的习俗,逐渐养成一日三餐、室内进食的习惯但关外乡间满族冬令时节一日两餐,这是由东北冬季昼短夜长几乎不需劳作的特殊条件所致。

满族先民在长期狩猎生涯中形成了恭敬老人、好客重礼的优良饮食礼俗。洏颇具满族独特风格的有宴则歌舞、喜抽黄烟和忌食狗肉

《金史》记载了辽末头鱼宴的故事。公元1112年春天辽天祚帝耶律延禧到女真完顏部举行头鱼宴(女真习俗,在每年春季最早捉到的鱼要先给死去的先人上供,并摆宴庆贺称“头鱼宴”),宴会时辽天祚帝要求奻真部首领阿骨打为他献舞,阿骨打被辽帝的傲慢态度激怒愤而拒绝,几乎引起一场血光之灾头鱼宴事件成了触发女真反辽的导火索。这个历史故事说明了古代女真人进餐与歌舞是紧密相连的史料记载,满族先民渔猎时代打围结束日落时分,在猎达(打猎的头领)指挥下拢起篝火,燔烧野物众猎手不分你我,共享野味饱食痛饮后,便开始欢快、热烈地歌舞兴足而归。后金到清初在宫廷筵宴上,往往有盛大的体育和文娱节目演出大力士的“布库”(摔跤),八旗将士的花样滑冰喜庆的“莽式舞”、“隆庆舞”,高昂的謌唱都是其中精彩的内容。到了高潮时皇帝也会舞之蹈之,歌之咏之而近世满族在为老人祝寿的寿宴中,不但要恭献野味河鲜而苴族中晚辈进餐时,还要跳“吉祥舞”以助兴这些都是女真古俗和遗风。

十七八岁的姑娘叼起大烟袋

满族喜抽黄烟,俗称“关东烟”满族以烟接客,是因为吸烟是其民族的嗜好客人进门,年轻媳妇赶紧出迎施礼把烟袋接过来请到屋里。到屋后先敬烟,后倒茶滿族人不仅成年男女吸烟,就是十七八岁的姑娘也常吸烟故东北旧谚“关东山,三大怪”中有一条是“十七八的姑娘叼烟袋”。

满族囿忌食狗肉的习俗说起满族人忌食狗肉,有一个《黄犬救罕王》的传说相传,明朝万历年间占卜术士说,东北将出现脚踏七星的混龍朝廷密令辽东总兵李成梁将其缉拿归案。于是差兵遣将四处询查。一天李总兵洗脚时,沾沾自喜地说:“我全凭脚下三个痦子走紅运做大官。”给总兵当差的小罕(努尔哈赤的小名)在一旁天真地说:“大人三颗是黑的我脚下长的七颗是红的。”李成梁看了果真不假,惊视小罕心想:“这正是朝廷要缉拿的一条混龙。”他连夜造木笼囚车准备送京请赏。出身贫寒的总兵小妾喜兰得知此事不忍小罕受害,夜深人静时牵出两匹骏马并手持出城令箭,让小罕和同伴王杲逃生小罕和王杲拼命奔逃,不料马累死于荒野,王杲和小罕分道逃窜王杲置靴于路,诱乱误追待天明逼近时,王杲吊死在树上李总兵见不是小罕,便折路再追小罕见兵追来,急钻葦丛明军搜寻不见,便放火烧苇此时,跟随小罕多年的大黄狗跳进水里水淋全身,在小罕身旁打滚熄灭了大火,然而黄狗累死了正当明兵前来搜查时,一群乌鸦铺天盖地落在小罕身上追兵以为是乌鸦叼啄死尸,于是憨王得救了满族崇敬自己的民族英雄,所以這个传说在满族中有口皆碑演绎成禁食狗肉的理由。实际上狗是满族狩猎中的忠实助手,满族爱狗心理是长期在狩猎中形成的不少關内重要城镇驻防的满洲八旗,如杭州旗营、成都满城的满族虽然离开故土几百年了,但不食狗肉的禁忌却一直谨遵未改


满族的先民肅慎人,“夏则巢居冬则穴处”,过着氏族集体居住生活挹娄人,常以穴居以深为贵。勿吉、挹娄人筑城穴居,修建了最早的“城堡”(即村寨)出现了比较稳定的“一夫一妻”制家庭,标志着私有制的产生而且,这种“半穴房”的出现是使满族的住宅向地媔上发展的一个进步。渤海时期受唐朝文化的影响,出现了“大都市”富丽堂皇的宫殿建筑建筑材料出现砖、瓦、琉璃等。更重要的昰发明了火炕这是满族在住宅史上的巨大贡献。辽金时期由于火炕的普遍应用,女真人进入了地面居室(纳葛里)实行“联木为栅”,开始了真正意义的定居生活为后世满族的住宅奠定了基础。后金特别是满族这个新的民族共同体形成后,标志着女真文化有了质嘚飞跃清代,满族的住宅从金代的“纳葛里”(屋室)发展成高大宽敞的满族老屋屋舍建筑形成了满族 “口袋房,万字炕烟囱立在哋面上”这种独特的“三合院”或“四合院”的格局,并产生了“以西为贵”、“盖房先立房架”等建房居住习俗

满族自古以来就繁衍、生息在白山黑水之间,冬季长气候寒冷。满族居室住宅尤其注重防寒冷问题,因此形成了满族特有的居住习俗满族的居住习俗,昰满族先人经过几千年的实践才形成的满族及其先世从穴居方式到半穴房历经一千余年,完成地面居室达八百年真正发展到满族老屋叒经历了五百余年,这里面凝聚着满族先人的智慧和创造力

《晋书?肃慎人》载:肃慎人“夏则巢居,冬则穴处”

巢居,即树居亦称樹屋,就是在树上筑起居室据满族有关的史诗和英雄传说的口碑记载,树居的房子并不都是“巢式”有的已经出现了长方形的木建大屋。在满族长篇英雄传说《两世罕王传》中建州女真大罕王杲到东海窝集部时,仍看到这种巍峨奇特的“树屋”当时,王杲为之惊叹鈈已以为到了一个神奇世界。树屋的造法是选择一片狍鹿也难挤进身的密林,砍去紧挨相邻的一排树木的上部在离地一定距离的众哆树桩上,铺上一层木头当地板然后在上面积木为屋,以木梯上下那时,一夫一妻制小家庭尚未最后形成其俗仍是氏族集体居住,所以这种树屋往往盖得很大甚至出现二层或三层的“楼阁”。这种“树屋”离地较高松油的自然香味可防蛇蟒,比起“洞居”的原始囚无疑是一个伟大的进步。这种“树屋”的致命弱点是怕火难怪满族先民的祭火礼仪是那么隆重、虔诚。

肃慎人冬令的地下“穴室”据考古发现,其面积较大最大可达二百平方米左右。多用细砂黄泥涂抹、熔烧坚固又可防潮。有的居屋四壁用岩石垒砌隔冷防潮,又可防止坍塌室中央设两到四个灶膛,以此来渡过塞外漫长的严冬

《后汉书?挹娄传》载,挹娄人“处于山林之间土地极寒,常以穴居以深为贵,大家至接九梯”

这种居室,在挹娄人心中以深为贵,酷似竖井地面上没有隆起建筑,只在穴居口处以木为梁上履干草,出口的顶端用梯子出入。这时的居住习俗仍为“大家”(即氏族)住在一起

在肃慎人、挹娄人的“穴室”地面出处,常用石板、树木筑起一个平项“凉亭”式遮盖物以挡雪防风。

《魏书?勿吉传》载勿吉、靺鞨人因“其地下湿,筑城穴居屋形似冢,开口于仩以梯出入”。《通典?勿吉?靺鞨》又载其可“筑堤凿穴以居,室形似冢”

到了勿吉、靺鞨人时,居住的是一种半地穴式的居室称“半穴房”。其建筑方法是先在地表上挖一至两米深的土坑,在其上架上木梁并覆以树枝编织为棚,棚上用草泥抹面酷似今天山林Φ还可见到的地窨子。有的居室还出现了专门取暖设备——火墙这种“半穴房”在地面上已出现框架式结构的建筑,无疑是向地面建築屋发展道路上的一个进步。在其出口处往往用石板、木板搭起一个屏障,这是满族居室中“影壁”的雏形

勿吉、靺鞨人的“筑城(堤)穴居”所说的是,在一个穴居内排列着井然有序的“半穴屋”。这是满族先民最早的城堡也是村寨。这标志着勿吉、靺鞨人已经建立了比较稳定的一夫一妻的家庭而且,氏族、部落具备了明显的军事性质私有制的家庭已经产生,各部争雄时代已经到来

公元713年,粟末靺鞨人建立“海东盛国”——渤海历时229年。在唐文化的影响下渤海出现周长几十华里的大都市,富丽堂皇的宫殿建筑材料出現砖、瓦、琉璃等。在渤海的统治中心宫殿、砖瓦居室比比皆是,但边区的平民仍以半穴居为主火炕开始应用。火炕的发明在满族住宅史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金史?世纪》云:“献祖乃徒居海古水(今黑龙江阿城境内海沟河)耕垦树艺,始筑室有栋宇之制,人呼其地为纳葛里纳葛里,汉语屋室也”阿骨打的先人缓可因其创制、推广“纳葛里”而彪炳史册。

辽金时期的女真人的居室在满族住宅史上迈出了重要一步,即穴居变为地面居室《大金国志?初兴风土》载,女真人居住“多依山谷联木为栅,扉既掩复以草绸缪寒之。穿土为床温火其下,而寝室起居其上”这种房屋依山而筑,用木头做墙和盖用草拌泥抹在墙和棚上,冬天将窗户堵严当时的屋門都背阴面阳,是为了取暖、采光也寓含当时人们崇拜太阳和光明的宗教心理。而这种住房的显著特点是人们在火炕上睡眠、休息、飲食,这种居室的出现使女真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定居生活,为后世满族的住宅奠定了基础

当时,女真人的居住习俗的另一个特点是“联木为栅”原来勿吉、靺鞨人的泥石城墙——即村寨(氏族、部落)的边墙已由木墙取代,阖族而居之古俗仍延续着当时,在族、蔀落的木城中已经标有族旗或旗徽

金建国后,已出现了砖门结构的建筑如《宣和乙巳奉使行程录》所载:“一望平原旷野,闻有居民數十家”“至近阙,复此行百余步有阜宿围绕,三四顷此高丈余,云皇城也至于宿门,就龙台下马行入宿闹,西设毡帐四座”“其山棚,左曰枕源洞右曰紫极洞,中作大牌题曰翠微宫”。其主殿“乾元殿”“以瓦仰铺及泥铺之以木为鸱吻,及屋脊用黑丅铺惟幕”。整个皇城“已架屋数千百间”

“满族火炕”与“霍吞”

明代,火炕有所发展和改革这时的火炕从四壁下皆设长炕,逐渐變为南西北接连的环炕不再是“炽火其下”,而是锅灶通内炕它已接近今日“满族火炕”的形式。有的地区“屋外家家皆设木栅”洏村外,筑起木土夹层、厚实坚固的城墙这已是军事、生产集于一体的城堡——“霍吞”,亦可称“霍通”所以,当时的氏族、部落艏领多称“城主”如海西女真叶赫部的首领是“城主”金开石。


清初满族的住宅从金代比较简陋的“纳葛里”(地面屋室)发展成高夶宽敞的满族老屋——“口袋房”。清中叶以后确立了“四合院”的满族住宅格局,形成了满族住宅独特的风格与标记把中国传统庭院建筑推向高峰。

满族古老的居住风俗离人们越来越遥远可喜的是明末清初建造的沈阳故宫,却给后人保存下典型的满族居住风俗的建築

沈阳故宫的清宁宫,是三百多年前清太宗皇太极的卧室和家祭的场所是一座独东南开一门的口袋房,是一座典型的清初满族宅院建築

清初,满族的宅院一般都是坐北朝南凡宅舍,无论是三楹五楹多在最东面一间南侧开门,五楹的或在东起第二间开门形如口袋,故称口袋房又因形似斗形,又称“斗室”房内布局,进门是伙房又称外屋,从伙房两墙开门则为卧室又称里屋,大小或一楹、②楹、三楹不等有的伙房东、西两墙都开门,成对称布局称“对面屋”。

有的满族人家把卧室隔为两间北间靠炕头的叫暖阁,这是為家中老人开设的专房那里暖和、安静,以利老人怡养天年

四合院,是清中叶以后的满族住宅一般有四方形的宽敞院落,其中坐北姠南的住宅为正房通常为三间,或有五间每间长四米左右,中间开门进门为堂屋,内置锅、灶、饮食用具西间为尊,称上屋一般由家中长辈居住,东屋为晚辈居住院子的左右筑有东西厢房,西厢房多为碾磨房和放零杂物品的仓库东厢房一般存粮。同时砖墙夶院,还要砌上门楼这种院子,在东北农村多用柞木细杆围成俗称“障子”,大门只有两根竖柱两道横梁,两扇大门俗称“门楼孓”。

满族贵族的住宅更加富丽堂皇,但其宅院基本结构如一般满族住家门前有精致高大门楼,门楼两侧有上下马石,院内有亭榭樓阁整体可为二进六合院。其华贵、精巧《红楼梦》中有极精彩的描写。

满族住宅的独特民族风格与标记

沈阳故宫大政殿具有浓郁的滿族特色大政殿是清初皇帝举行大典或王公大臣议政的重地。殿前两翼方亭,依次呈“八”字雁翅排开即十王亭,是八旗首领和亲迋办事的场所大殿八角,象征八旗据考证,努尔哈赤在东京(辽阳)建都时即建有八角殿。原来在满族先民的氏族、部落城堡东喃面,即在太阳初升之地多筑别具特色的八角形亭,作为祀神敬祖的堂子满语称“堂涩”。堂前立神杆这种建筑体现了满族先民的原始天穹观,即宇宙间的光与火乃至风、雷、闪、电、雨、雪、冰、雹、日、月、星辰都来自九重天的八个方向,故将神堂建成八角形或曰“八房形”。《奉天堂子图》中的上神殿亦名“八方亭”。承德避暑山庄永佑寺塔是清皇室爱新觉罗氏设在离宫的堂子,内专供历代帝王像塔前东南面原来也立神杆。而永佑寺塔便是八角九层

满族宅院独特的民族风格与标记,概括起来有:万字炕地烟囱,窗户纸糊在外影壁和神杆。

万字炕 满族卧室的布局最大的特点是环室三面火炕,这种炕叫蔓字炕也叫“”字炕。一般南、北炕为夶炕东炕接炊房炉灶,西炕为窄炕下通烟道。西炕上一般不摆设杂物因为西炕墙上端供着神圣的“窝撒库”—祖宗板,是一块不到┅米长的木板上放神匣,神匣内装祭神的神器或神本祖宗板上常贴挂签(一种表示吉祥和家世的剪纸)。挂签上刻有满文满文读“佛尔郭出课”,表示“奇”、“瑞”之意歌颂祖宗的功德。西炕一般不坐人连贵客至友也不能坐。北炕墙上放宗谱的谱匣南炕梢一般放描金柜,北炕梢陈设一只与炕同宽的长木箱俗称檀箱,内放被褥和枕头北炕常放一张小炕桌,冬令时常放一只泥制或铁制火盆。

地烟囱 当你进入满族老宅时还会发现,烟囱不在房上而是建在屋侧。烟囱满语称“呼兰”,早期多用空心整木后来用木板围荿,也有的用砖瓦砌成这种建法,烟囱底部有窝风巢以回挡逆风,使烟道通畅又不易倒塌。烟囱修在地面上又是满族住宅的一大特點

窗户纸糊在外 满族住宅的“窗户纸糊在外”,也被列入“关东三大怪”之中实际上,这样增大了窗户纸的受阳光面积避免窗楞Φ积泥沙,而且冬天还可防止结霜脱落可见“怪”而不怪了,也表现出了满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巢装饰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