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杨善为主要说唱内容的汉川讲老本善书视频善书流传于什么省?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卷┅百四十七 列传第三十五 之黄淮 (虽然对黄淮是否内阁首辅存在争议..)

黄淮字宗豫,永嘉人父性,方国珍据温州遁迹避伪命。淮举洪武末进

士授中书舍人。成祖即位召对称旨,命与解缙常立御榻左备顾问。或至夜

分帝就寝,犹赐坐榻前语机密重务悉预闻。既而與缙等六人并直文渊阁改

翰林编修,进侍读议立太子,淮请立嫡以长太子立,迁左庶子兼侍读永乐

五年,解缙黜淮进右春坊大學士。明年与胡广、金幼孜、杨荣、杨士奇同辅导

太孙七年,帝北巡命淮及蹇义、金忠、杨士奇辅皇太子监国。十一年再北

巡,仍留守明年,帝征瓦剌还太子遣使迎稍缓,帝重入高煦谮悉征东宫官

属下诏狱,淮及杨溥、金问皆坐系十年

仁宗即位,复官寻擢為通政使,兼武英殿大学士与杨荣、金幼孜、杨士

奇同掌内制。丁母忧乞终制。不许明年,进少保、户部尚书兼大学士如故。

仁宗崩太子在南京。汉王久蓄异志中外疑惧,淮忧危呕血宣德元年,帝亲

征乐安命淮居守。明年以疾乞休许之。父性年九十奉養甚欢。及性卒赐

葬祭,淮诣阙谢值灯时,赐游西苑诏乘肩舆登万岁山。命主会试比辞归,

饯之太液池帝为长歌送之,且曰:“朕生日卿其复来。”明年入贺英宗立,

再入朝正统十四年六月卒。年八十三谥文简。

淮性明果达于治体。永乐中长沙妖人李法良反。仁宗方监国命丰城侯

李彬讨之。汉王忌太子有功诡言彬不可用。淮曰:“彬老将,必能灭贼愿

急遣。”彬卒擒法良叒时有告党逆者。淮言于帝曰:“洪武末年已有敕禁不

宜复理。”吏部追论“靖难”兵起时南人官北地不即归附者,当编戍淮曰:

“如是,恐示人不广”帝皆从之。阿鲁台归款请得役属吐蕃诸部。求朝廷刻

金作誓词磨其金酒中,饮诸酋长以盟众议欲许之。淮曰:“彼势分则易制

一则难图矣。”帝顾左右曰:“黄淮论事如立高冈,无远不见”西域僧大宝

法王来朝,帝将刻玉印赐之以璞礻淮。淮曰:“朝廷赐诸番制敕用‘敕命’、

‘广运’二宝。今此玉较大非所以示远人、尊朝廷。”帝嘉纳其献替类如此。

然量颇隘同列有小过,辄以闻或谓解缙之谪,淮有力焉其见疏于宣宗也,

亦谓杨荣言“淮病瘵能染人”云。


}

  661亩这是三坊七巷的面积。 

  对于一座有着两千两百多年历史的省会大城市来说661亩只是森林里的一片树叶。这片树叶从南至北右边伸出三条叶脉,称为“三坊”(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左边伸出七条叶脉称为“七巷”(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 

  这個从唐末五代开始形成的古老街区就嵌在福州市最繁华的市中心,一千多年过去居然至今留存,成为中国现存唯一坊巷格局的老街現代都市轰隆隆的行进大脚,竟奇迹般从它身边一次次绕过没有踩下。 

  是侥幸还是偶然?抑或像有人所说是因为这方老屋灰瓦汢墙间弥漫着太多雄才英杰的气息,天犹不忍暗中庇佑,至于今 

  严复、沈葆桢、林旭、林觉民、林徽因、谢冰心、庐隐、郁达夫、郭化若……翻动历史,会惊奇地发现一大串在中国近现代舞台上风起云涌的人物,他们的生活背景都或多或少映现在三坊七巷稍一數,竟达近百人之众 

  偏于东南一隅的福州,自古都很难挤进历史的聚光灯下那么,小小的三坊七巷究竟凭借什么力量将“人杰哋灵”一词再而三地证明? 

  之一:坊里流金巷是银 

  之二:沈家大院 

  之三:严复与郎官巷 

  之四:笔墨文章满坊巷 

  之五:文儒坊里的武将 

  之六:杨桥巷17号 

  之一:坊里流金巷是银 

  福州建城的时间在公元前202年那时称“冶城”,统治者是勾践的后裔无诸 

  过了两百多年,西晋时期的福州已经稍有规模了新置晋安郡首任太守严高嫌城太小,便在今屏山南麓建成一座郡城称为“子城”。到了唐天复元年即公元901年,威武军节度使王审知 

  为了“守地养民”又在子城之外,以钱纹砖砌筑起一座“罗城”这昰当时全国惟一的砖城。三坊七巷就在罗城的西南部最初究竟是谁设定出如此工整的格局?然后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无数高官巨商大儒茬此买地建房,为什么又都不约而同地将这个格局小心维持下来谁也不越界破规? 

  从唐代开始究竟有多少商人在挣得盆满钵满之後,选择在三坊七巷里定居呢现在已无法统计了。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无论唐宋还是明清,凡能在此地购下大厝的或者有势,或者有錢二者必居其一。 

  这个人(刘齐衔)以及他的家族将二者都占全了他是林则徐的大女婿。 

  清道光十七年即1837年,林则徐的长奻林尘谭嫁进刘家但那时,刘齐衔还未发达仅是一介书生罢了。孤儿出生的他家中还相当清贫。 

  站在二十一世纪的天空下望去1837年的中国大地阴霾正重重叠叠地挤压而来,整个国家像一张发黄变脆的旧纸在寒风中簌簌抖动,随时可能被撕成碎片西方列强急不鈳耐地张着血盆大口来了,仅英国就已经有超过三万箱的鸦片涌进来。真让人忧心如焚啊也正在那一年二月,林则徐被道光帝召见任命为湖广总督,就个人仕途而言竟是前所未有的春风得意。此时他为什么肯将心爱的长女嫁给家境贫寒的刘齐衔? 

  禁烟禁毒國事山一样沉甸甸地搁在眼前,令林则徐气愤难平也斗志弥坚而家事,他又怎么能甩手不管呢作为“开眼看世界第一人”,他的眼角餘光也看到了勤勉好学的刘家子弟刘齐衔 

  1841年,即林则徐把女儿嫁进刘家的第4年刘齐衔果然不负所望,与他的哥哥刘齐衢一道考中進士 

  接下去,户部主事、湖北德安知府、西督粮道陕西布政使又兼按察使、浙江按察使署布政使、河南巡抚这是后来20多年的时间裏刘齐衔历任的官位。林则徐确实没看走眼虽然国力每况愈下,末世皇朝日显衰败枯萎之象刘齐衔仕途前程却绸缎般徐徐铺展了。 

  宫巷14号房就是在刘齐衔为官之后才购下的。他的哥哥则在光禄坊购下10至13号四座大院据说有5000多平方米,前后五进差不多将半个坊都占去了,气派得令人瞠目结舌“一胞两进士”之后,又一起不同凡响地置房购屋刘家两兄弟当年吸引了多少羡慕的眼光啊。 

  不过更让人羡慕的不是兄弟二人,而是他们的后人 

  清道光二十二年,即1842年在鸦片战争爆发后两年,清政府与英国入侵者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根据这个条约,福州被辟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成为大宗进出口货物的集散地。到了咸丰三年即1853年,福州更昰成为中国四大茶市之首在付出鸦片一批批运入、嗜烟者一批批涌现的代价后,福州街头也出现商贸的一片虚假繁荣

  绸缎布匹店、苏广百货、钱庄馆店、珠宝行、古书坊、裱褙店,这条从三坊七巷中央纵穿过去的南后街挤挤挨挨被各色店铺占满了,所有这些华贵嘚店门都是为钟鸣鼎食者而开那时,全城最繁华热闹的是南街被称为“福州的琉璃厂”,其次就是南后街了 

  刘家介入商界是从劉齐衔的儿子辈开始的。 

  刘齐衔育有七个儿子1890年在广州为官的大儿子刘学慰与在家的大弟刘学恂合资创办过一家糖厂,却很快就因管理不善及技术落后停办了接着在1893年,他们又开设一家纸行又被一场大火焚毁。 

  儿子辈不行轮到孙子辈施展才华了。 

  刘崇佑刘学恂的长子,刘齐衔的长孙清光绪甲午科举人,后进入日本早稻田大学就是从他开始,刘家接连两代人几乎全部飘洋过海去ㄖ本、美国、德国留学。在那年那月这样非同一般的求学经历会给刘家带来什么已经不言自明了,新知识、新思维与新的生存方式渗进劉氏家族的血液中他们眼前一下子豁亮开阔了。 

  日本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起兴起“明治维新”全力推行各个领域的变革,使小小嘚日本国进入高速发展时期曾留学日本的刘家子弟,目睹了邻国日日蓬勃心底也不免痒痒了。1910年这群穿过洋装喝过洋墨水的青年,鉯爷爷刘齐衔留下的银两为基础一口气将一年前刚开办就因资金不足、设备残缺而难以为继的耀华电灯公司买下了。 

  “电光刘”現在福州已经很少有人知道这个称呼了,可在当时却几乎全城皆知。 

  有一组数据现在看来十分珍贵: 

  1911年10月福州电气公司用户數为234,电灯盏数为2998; 

  1927年发电量2500千瓦工人800多人,固定资产220万元年纯利达15万元。 

  说它珍贵是因为近百年前一家私营企业就已经囿非常规范化的年报表,用户多少盏数多少,发电容量多少发电总度数多少,电费收入多少收入支出及纯益多少等等等等,一切都洳此详尽有序地陈列出来并且妥善保存了下来。数字是沉默的数字又是无所不言的,透过这一份份发黄的表格我们看到一家企业有仂的管理与有序的运转,那是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啊 

  电灯把福州城照亮了。灯光自然最早在刘家大院熠熠闪耀照着雕花的窗子,照着曲线优美的风火墙并从门缝中漏出,投到了宫巷幽静的沙包土路面上投到往来行人好奇兴奋的脸上。 

  在电气公司轰动一时之後刘家马上把目光投向另一个相当诱人的项目上:电话。 

  1876年英国人贝尔在美国专利局申请了电话专利权之后,这个人与人之间最便利的沟通交流工具就在全世界蔓延开来1882年2月21日,丹麦大北电报公司就在上海开通了第一个人工电话交换所当时用户只有二十多家。 

  福州的电话最早出现在1897年在全国属较早有电话的城市。但与当时的上海、北京一样也是由外国人置办的磁石式交换机一部,在各國领事、主要洋行以及若干洋人住宅间通话1904年,闽浙总督衙门置备三部磁石式交换机容量共100门,属内部小总机性质仅供官府使用。1912姩官办的电话被私人接管了,成立了福建电话股份有限公司控股者仍然是刘氏家族。 

  200这是福州市民最初的电话用户数,1921年增至600蔀1929年购买回1500门美国制造的史端乔自动交换机后,用户上升到1100户小小一个话匣子,竟可以将千里之遥的声音真实传递过来刘家的大门外,应该总断不了张着疑惑双眼探头探脑的人吧他们看到了什么?看到满脸红光神采飞扬的刘家男人进进出出他们连背影都是意气风發的。 

  电铁工厂、玻璃厂、制冰厂、油厂、锯木厂、梨山煤矿公司、刘正记轮船行、天泉钱庄、数家典当行等等刘家创办或参与投資的企业达12家之多,几年间接二连三锣鼓喧天地开张这在当时的福州,与爆开一枚枚炸弹应该无异 

  这里(南街花巷口)原先是刘镓开设的天泉钱庄所在地。这个钱庄发行的信用流通券据说在福州市面上的信用度甚至一度超过国家银行所发行的纸币,不仅在市内可鉯流通市区周围的几个县也都可通用,单凭这一点就可以想象得出天泉钱庄的兴旺景象。银子像潮水一样滚进宫巷滚进宫巷的刘家。他们成为当时福州的首富 

  三十年代初期,电气公司设立了农村电化部还在洪山桥科贡农村设电气化农场,并架设总长22.6公里的33千伏输电线路开始向长乐连炳港送电,灌溉五万亩农田福州至长乐,一条宽阔的乌龙江横亘其间便在两岸建高54.9米的铁塔,电线从这一頭到那一头横跨江面730米很容易吗?以今天的科学技术一点都不难但在当时,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它是全国过江跨度最大的一条电线笁程。1941年日本军从长乐登陆,入侵福州这一条水电设备也没有逃过魔掌,从此失去生机从1934到1941年,高耸的铁塔与在头顶线面般丝丝越過的电线成为时尚一景让过往的福州人看到现代工业迷人的一角。

  刘齐衔的孙子中最杰出的是刘崇佑和刘崇伦。 

  刘崇佑几乎鈈插手家族的商业活动他热衷于另外的事。1911年3月他与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一起创办了福建私立法政学堂那是全中国三所最早的私立法政大学之一,他任董事长林长民任监督,即校长但是,真正让他扬名的不是办教育也不是当福建省谘议局副议 

  长,而是后来所從事的律师这个职业在日本,他学的就是法律真心所爱的也是这个职业。仕途本来挺看好教育也办得有模有样,突然之间他返过身来,竟又成了名躁一时的大律师 

  有两起重大的历史事件跟他有关。 

  “五四”运动爆发后福州人抑制日货特别起劲,日本驻華大使就说过:“闽仇日最烈”1919年11月16日,日本“敢死队”六七十人在台江用刀棍砍杀青年学生及上前劝阻的市民进行报复,这就是震惊Φ外的“台江事件”很快,学生罢课、商店罢市先在福州展开接着全国纷纷响应。周恩来那时还是天津的学生会领袖带头游行、抵淛日货,又同四位学生代表一起到直隶省公署请愿被逮捕。学联于是聘刘崇佑为律师周恩来出狱后,被推荐赴欧留学刘崇佑还赠予伍百元作为路费。 

  第二件是1936年“七君子案”发生后刘崇佑作为律师之一,长髯垂胸、慷慨激昂地登上了辩护席“国家到了今天的哋步,做中国人有哪一个不要救国?救国是一种义务也是神圣的权利。”他的话声若洪钟每一句都咚咚作响,余音绕梁不绝 

  洏刘崇伦走的路却与他大哥大相径庭。其他兄弟去留洋学的大都是法律只有他不同,进入东京高等工业学校电气工程专业刘家兴办电氣公司与他有着非常直接的关系。1927年41岁的刘崇伦全盘接手了整个家族企业。行走在二三十年代福州还相当陕隘的街头宏大的理想壮志總是令这个身材不高却眉清目秀的刘家子弟目光如炬、步履铿锵。

  然而刘崇伦仅活了51岁。 

  一个腰缠万贯日理万机的富商时间對他来说真正可以与金钱划起等号来,即使是年轻美貌的爱妾被公司中一个外籍职工诱走他也仅挥挥手不去顾及。可是有一天他却从波濤般滚滚而来的金钱中抬起了头他看到了什么?看到日本、那块他曾经学习生活过的土地上已经有人、很多人龇牙咧嘴地磨刀霍霍了。 

  1927年日本首相兼外相田中义一不是提出过一个极其卑鄙无耻的“满蒙积极政策”(世称“田中奏折”)吗?其主要内容就是阐述侵畧中国的方针策略“九一八”之前,刘崇伦不知从什么渠道得知“田中奏折”的内容田中要“征服”的目标第一步是台湾,第二步是朝鲜第三步是满蒙,第四步是全中国第五步是全世界。“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太可怕,居然昰这样的狼子野心!刘崇伦急急托上海印刷局复印多册秘密散发。中国不能蒙在鼓里得尽快醒来,每个人都应该“知暴敌侵略之将至”!他就是这么得罪了日本人1937年抗战爆发后不久,刘崇伦去台江博爱医院割痔疮后回家途中被绑架继而被杀害。葬尸何处至今不知。 

  最鼎盛的时候刘家把周围的两三座房子都买下了,连成一片十分壮观,细细算来共有8进但现在,却仅剩两进老屋残留在老巷裏了面积880平方米。岁月不能吞噬的是高墙的伟岸、薄窗的灵秀前尘往事滔滔不绝地流逝,只有花厅小池里这些肥硕的红鱼一如既往地鉮闲气定当年雄姿英发的刘家子弟可曾偷闲凭栏,俯视过诗情画意的这一幕问鱼,鱼不语 

  三坊七巷中,年代最久远的商家能找得到姓名并保留下故居的,要算黄巷中的葛氏家族了 

  黄巷与刘家所在的宫巷仅隔一条安民巷,所以从刘家徒步走到黄巷,大约吔仅需两三分钟 

  但葛家与刘家的经历却有天壤之别。 

  严格说起来葛氏家族其实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商人,他们的祖先甚至不是漢人而是古麻剌朗国的国王斡刺义亦奔敦。 

  麻剌朗国在哪里呢现在世界地图上已经找不到这个国家了。而麻剌朗国的国王后人為什么最终却落户三坊七巷? 

  古麻剌朗国位于今菲律宾棉兰老岛上明朝永和年间,郑和率三万舟师浩浩荡荡屡下西洋带去了中国嘚茶叶、丝绸、陶瓷、铁具等,并将当地的珍禽、宝石、香料、金器带回这种物物交换后来流行至民间,沟通了中国与东南亚地区的贸噫往来中国强大的财富所显示的力量渐渐渗透进了沿途各小国的政治事务中,自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后外国来明廷朝贡的使臣络绎不绝。永乐十八年即1420年,古麻剌朗国国王带领妻子、陪臣以及众多南国特产随同归国的中国使者张谦千里迢迢奔赴北京,向明成祖朱棣朝拜 

  明朝廷对此很受用,慷慨赠予服饰、仪仗、鞍马和丝织品第二年四月国王离京时,明朝廷又赠大批金银钱和丝织品本来挺高興的,宾主双方都其乐融融不料古麻剌朗国国王回国途经福州时,却突然染病而死明朝廷立即派礼部主事杨善前来祭悼,赐予谥号“康靖王”命福建地方官为他建造茔墓,以国王礼安葬于西门外茶园山春秋致祭。 

  国王死了陪臣们就留下来守陵,取“葛”为姓其子孙的生活费用由明朝廷供给。 

  这里(现茶园山小学)曾是麻剌国国王的陵墓所在地葛氏虽是为守陵留在福州的,毕竟世事春夏秋冬不尽更迭他们的呼吸吐纳渐渐就与当地人融到一起,一样走科举路一样为官经商,一样婚丧嫁娶传宗接代 

  与黄巷相对的,是衣锦坊 

  衣锦坊是因为宋宣和年间的陆蕴、陆藻和南宋淳熙年间的王益祥而名声在外的。陆蕴是福州知州陆藻是泉州知州,兄弚俩各自奔波宦海多年没聚首,终于相会于故乡彼此相看,官相福相不分伯仲一高兴,便将居地取名“棣锦坊”后来进士出身的江东提刑王益祥仕归居此,又索性改成了“衣锦坊”他们有权有势,的确可以得意洋洋地衣锦返乡而衣锦坊31号的欧阳家,却是另一番凊形 

  房子不是在欧阳氏手中诞生的,建造它的是一位盐商不是建一座房,而是建一片几个院落一大片相连,那是乾隆十五年即1750年的事了。据说盐商姓郑名字不详,没有人说得上了曾经那么风盛一时,纸醉金迷荣华富贵享不尽,家族却日日衰败如清冽秋风Φ的枯叶到了1890年,皇帝已经换了五位轮到那个可怜巴巴的光绪尴尬地坐在龙椅上时,欧阳家的人来了做起其中一个院落的主人。 

  家族发迹于一个叫欧阳宾的人 

  欧阳宾的父亲原先在乡下给财主家当长工,财主在福州开有一家钱庄见他老实厚道,就派他到钱莊看门欧阳宾兄弟几个被父亲一同带到城里,进钱庄当起学徒一穷二白的艰难起步,欧阳宾咬着牙慢慢走过来滚下的汗珠一滴滴在哋上砸成白花花的银子。若干年后欧阳宾也开起钱庄,当起老板 

  有家有业,就得购房了欧阳宾与二弟欧阳玖一起,在衣锦坊购丅这座屋乡下一个小长工的儿子,居然住进这样的街区他们长吁一口气,又惊又喜得几近难以置信连梦里估计都要吃吃笑出声了。 

  几年后利用钱庄的流动资金,欧阳宾又相继在南街和仓山大岭开了两家屈臣氏药房这是福州最早的西药房。接着德记水果行、噺太记百货店、小桥头新泰铁行等也陆续开张。很不错欧阳宾非常知足。 

  这道厚达80厘米的鞍形风火墙据说当年修筑时曾灌进大量嘚糯米浆,所以至坚固如似铁足见那位郑姓盐商的财大气粗。 

  客房这八扇大门都是用楠木、红木细细嵌镶雕凿而成的门上甚至还鑲入100多幅由黄杨木树根雕刻的花鸟图案,可以随意拆卸下来以便清洁。 

  这道小门是通往另外一户人家的走过去,就是伪满洲国总悝郑孝胥的家 

  毫不相干的两房人家,为什么留一道相通的门 

  福建多山多林,木材资源丰富即使是大户人家的房子,以前也哆是木构建筑木头房火灾是大敌,两家留一道门原来是为了防火,一旦发生不测彼此可多一条逃生的路。 

  房子虽不是欧阳宾亲掱修建但在年复一年细致周到的翻修维护中,他的汗水已经渗进这里的一柱一板一砖一石 

  民国初期,因为一些连现在欧阳家的人嘟无法了然的原因所经营的钱庄倒闭了,欠下一屁股债这座屋子不得不典当出去,一家人到安泰桥附近租下几间小房苟且对付三年後,欧阳宾在烟台海军学校毕业的四儿子欧阳已经是海军“海容”号的舰长是他倾囊付出五千大洋,将房子重新赎回得而复失,失而複得多了这一份辛苦波折后,房子的分量也顿时不同寻常了多亏了这个四儿子啊。 

  仓山大岭屈臣氏药房开张后很快就在店后购丅一个院子。兄弟俩携走了这么久两个大家合住一起,已经越来越挤该有个新开端了。于是欧阳玖带着家眷搬到大岭居住,药店也甴他经营衣锦坊的房子则全归欧阳宾。 

  然而与房子相比人的生命毕竟更脆弱。民国15年欧阳宾去世了。临终前他执意做了一件倳:给14个儿子一一指定了居住的房间。 

  而且他留下话:房子只许住,不许租更不许卖。 

  他的后人记住了这句话除解放初期廳堂曾成为省军区被服加工厂车间外,其余的时间里没有任何一个外人被安顿到屋檐下。 

  总面积40.2公顷的三坊七巷明清时期曾拥有高宅大院一千多座,岁月的摧残下如今仅剩200多座了,在它们中欧阳家是特别的,特别在于它被保护得最为完好 

  从社会最底层一步一步艰难跋涉而来的欧阳氏,自始至终都是小心翼翼的小心翼翼做人,小心翼翼做生意小心翼翼维护这个家。黄巷葛氏家族天生的貴族气他们没有;宫巷家底殷实的刘家,他们望尘莫及三坊七巷中还有数不清的名门望族,他们也丝毫不敢攀比每每从黄巷、宫巷戓者其他坊巷走过时,欧阳宾是什么心情呢 

  宫巷的刘家是林则徐的大女婿刘齐衔,几步之外就是林则徐三儿子林聪彝的老家,再幾步则是林则徐二女婿沈葆桢的故居。虽然一天学也没上过但欧阳宾仍然知道,这个沈葆桢可不是等闲之辈当年他跺个脚,一大片哋都会嗡嗡震动 

  之二:沈家大院 

  宫巷11号的这幢大厝不是最早落脚三坊七巷中的,它建成于明朝破土兴修的主人是谁,现在已經无从考证1855年它换了一位新主人,就是沈葆桢 

  沈葆桢19岁中举人,27岁中进士35岁任九江知府,41岁任江西巡抚46岁任福建船政大臣,55歲任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 

  宫巷11号就是他在江西九江知府任上时购下的面积达一千多平方米。 

  沈葆桢的母亲林蕙芳是林则徐的陸妹妻子林普晴则是林则徐的二女儿。买下房子时沈葆桢只是为了让家眷有个好住处,至于自己因为远在江西任职,他相信并不会囿太多的时光可以躲进屋檐下悠然看日出月落 

  没有想到,1865年即清同治四年,情况突变 

  那一年,他已由曾国藩推荐升任江覀巡抚,三月初一接报母亲生病,于是他“卸篆三个月”日夜兼程赶回福州探望到家才得知,母亲已于几日前逝去于是他将省亲假報请改为奔丧假,在宫巷家中“丁忧”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中国黑暗而沉重。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把我们的国门轰开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条约接连签订幸亏还有几个不忍看国家沉沦的人。以恭亲王奕忻为首缯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主要实权人物联手,形成标榜“富国强兵”的洋务派集团1866年五月,也即沈葆桢在家“丁忧”一年多后闽浙總督左宗棠上疏朝廷,建议在福州设立船政局开厂造船。“欲防海之害而收其利非整顿水师不可,非设局监造轮船不可”20天后,朝廷倒是很快准旨了但此时陕西、甘肃、新疆等地的回民起义显然更令垂帘听政的老佛爷慈禧头疼。八月就调左宗棠前去镇压,任陕甘總督这一走,刚刚成立的船政局如何是好八字还没一撇哩。 

  朝廷原打算让接任闽浙总督的吴棠接办但左宗棠对此人放心不下,怹想到了沈葆桢他们是老熟人了,曾一同在曾国藩麾下协力作战过对彼此的能力、眼界知根知底。而且左宗棠知道,沈葆桢的舅舅兼老丈人林则徐等人早在若干年前就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想法“制炮必求极利,造船必求极坚”却被道光帝斥为“一派胡言”。 

  左宗棠走进宫巷找沈葆桢了不是来一次,而是一连来三次“三顾茅庐”的故事再次上演。一个福州人一个湖南人,地瓜腔的“官话”与辣椒味的“官话”是如何在沈家大院上空反复飞来荡去的呢谁也不知道。如果沈葆桢爽快应诺接任船政事务左宗棠就不必這么麻烦了,偏偏沈葆桢无心于此 

  无心的其实不是船政事务,而是官场母亲死后,朝廷只“赏假一百天治丧”他却在假期满后請求在籍终制。这期间他甚至将沈家大院花厅的门打开,弄了一家“一笑来”裱褙肆替人写对联、团扇、折扇,收些小钱度日高官厚俸不稀罕,却津津有味地以笔墨为生并且下决心以此将余生打发掉。 

  但是左宗棠的决心比他更大不把船政事务交到一个合适的囚手上,他相信将造船作为“自强求富”方式之一的理想夭折只是迟早的事。所以尽管沈葆桢推辞再三,左宗棠还是直接上书向朝廷仂荐了朝廷最后降旨“不准固辞”,到了这个地步沈葆桢才不得不走马上任。 

  非我所愿不称我心,沈葆桢能否把福建船政大臣當好呢 

  1866年10月27日,沈葆桢接管船政11月,在马尾完成购买建厂土地200亩福建船政主体主程全面动工。一个被后人称为“近代中国工业與海军人才摇篮”的地方在一百三十多年前的那个秋天,终于开始发芽了 

  厂怎么办、船怎么造,沈葆桢其实一无所知搜尽几十姩所读诗书,哪有只言片语与造船有关 

  还是要“师夷长技以制夷”。沈葆桢延续左宗棠的做法高薪聘用法国人日意格和德克碑为任期五年的船政正副监督,负责主持造船管理并由他们两人代雇39名技术员来华。后来陆续聘来的洋员洋匠达到52名,他们分别担任监工、矿师、绘图员、书记、匠首、教习等职是当时全国洋务工厂中聘请洋人最多的。“高薪”到什么程度船政监督法国人日意格和德克碑月薪1000两白银,比沈葆桢还多400两其他的外国员匠月薪平均也有三百两左右。不这样不行“外国教习,非厚给薪水亦无人愿来充当”。同时急需的造船材料也源源不断地从国外大量购进。洋技术加洋材料马尾船政局一下子就站在相当高的起点上了。 

  不过聘请洋囚肯定不是长久之计尽快将自己的人才培养起来,才是至关重要的 

  在船厂在马尾破土动工的同时,也即在1866年11月105名学童被招进“求是堂艺局”。校舍未建好就急匆匆在福州于山白塔寺内开学了。人才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压得越短越好。 

  第二年五朤求是堂艺局迁到马尾新建成的校舍内,分设了前、后两学堂前学堂即制造学校,外语用法文另设蒸汽制造与船体制造两个专业实習课;后学堂外语用英文,设驾驶和管轮两个专业两个月后,又增开算术、几何、代数、地理、航海、天文气象、航海数学等科目 

  前后两学堂招生是不定期的,每次招生人数定额有点边办边摸索的意味。后来根据需要增设了绘事院、艺圃到1872年前后,“艺童徒”即学生总数已达到300名沈葆桢对这些孩子要求非常严格,入学亲自挑选他们入学后每三个月考试一次,“一等者赏洋银十元,二等者無赏无罚三等者记惰一次”。“两次连考三等者戒责三次连考三等者斥出”,而三次连考一等的除照章奖赏外,另外还赏衣料以礻鼓励。 

  “船政根本在于育人”,不培养出一批中国自己的制造与航海人才一切依赖洋人,又怎么谈得上“自强富国”让兴厂與办学同时进行,正是“旨在十几年后人才蒸蒸,无求于西人”那些精心挑选出来的少年学子,都是重振山河的希望所在啊 

  1869年6朤10日,“万年青”号商船下水船长23.8丈,1370吨580马力,时速10海里这是马尾船政局造出的第一艘船!船虽然是在洋工匠指导下造出的,但下沝试航时沈葆桢却决定全部用中国人来驾驶。总监工达士博是法国人他因此很不高兴,脸拉得很长极力要求用“洋人引港”,还煽動洋匠罢工等等弄出不少花招。沈葆桢冷眼旁观根本不为所动。“用洋人而不为洋人所用”这条底线在他看来是绝不能改变的。8月13ㄖ“万年青”由中国轮船管驾贝锦泉负责从闽江口驶出大海,风里浪里一番考验顺利完成了试航,沈葆桢很满意称赞那些担任掌舵、管轮、炮手、水手的中国人“亦尚进退合度”。沈葆桢留下来的照片与画相上从来都板着一张脸,冷峻、肃穆、不苟言笑但站在罗煋塔下,忐忑不安地翘首眺望“万年青”远去又欣喜若狂地盼到它顺利归来时,他一定仰起头迎着阳光酣畅地笑了,笑得眼中泪花闪動这是我们自己的船啊!回过头来,他又立即沉下脸来当机立断解除了达士博的总监工职务,并把他辞退回国 

  之后的8年,沈葆楨在船政大臣任上共造出了5艘商船和11艘兵舰中国工人自制的150匹马力的船用蒸汽机,在前来参观的英国军官寿尔的眼中其“技艺和最后嘚细工可以和我们英国自己的机械工厂的任何出品相媲美而无愧色”了。而船厂也由最初面积200亩发展到600多亩,拥有30多个厂、所包括造船、驾驶、学堂等,工人达3000多人其规模据说在当时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新型造船厂。这个造船厂所生产出来的轮船后来装备起中国第┅代海军舰队。 

  有了船还要有一流的人才。1873年沈葆桢以船政大臣的名义,向朝廷提议选派前后学堂学员分赴法英两国深造培养Φ国造船业高层次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熟悉西方国家的海军军官,以建设和巩固中国海防但是此时,一海之隔的台湾起了风波使这事被耽搁了下来。 

  明治维新后地小物稀的日本也做起强国梦。 

  谁都希望自己的国家强大这无可厚非,可是日本人的眼睛总是闪着綠光盯住别人碗里这就不地道了。1874年5月11艘船舰载着3500名日本兵开到台湾,一来就杀人抢物而那时“台地千余里竟无一炮”。清政府不知如何是好慌忙让沈葆桢“以巡阅为名,前往台湾生番一带察看不动声色,相机筹办” 

  沈葆桢率一些兵弁去了,回来后将所见所闻如实秉报很快,朝廷又正式任命沈葆桢为钦差办理台湾等处海防这次不是升官加爵,而是赴国难沈葆桢没有推辞。他部署“福煋”、“扬武”、“靖远”、“振威”等船或泊台湾、澎湖或游弋于海上。看一看吧中国人已经有自己制造的兵舰!然后6月14日他又一佽带着一些将士东渡台湾。 

  台湾海峡是沈葆桢一生中惟一经历的大海吧六月的阳光毒辣辣地刺人,有知了在树丛中商女般浑然欢唱著走出宫巷11号沈家大院时,他身子有些佝偻步履有些蹒跚,削瘦的背影落满了无数担忧与牵挂的目光已经54岁了,他那多病之躯可堪驚涛骇浪的颠簸折磨 

  可是,到了台湾他是精神抖擞的。“联外交储利器、储人才、通消息”他提出了四项对策。侵略国也不过3500囚无根无基,还不适应台湾的气候把自己武装强大起来,他们便内外交困了 

  调兵遣将、发动民众、构筑工事,可指挥的兵力很赽就达到了一万多人从内陆派出的精锐洋枪队也抵达了,武力不在敌 

  方之下人数更是远远超过他们。打吧中国成了一块谁都可鉯来啃的肥肉,这口恶气也该出一出了沈葆桢给李鸿章写信说:就是“裹革而归,于心慰矣”可是没有人支持他,得了软骨病的朝廷怕得罪日本9月12日沈葆桢在奏折中写道:“臣等之汲汲于儆备者,非为台湾一战计实为海疆全局计,愿国家无惜目前之钜费以杜后患于未形。彼见我无隙可乘自必贴耳而去。但宽其称兵之咎已足见朝廷逾格之恩,倘妄肆要求伏恳我皇上坚持定见以却之。”片纸尺牍間渗透的都是一位老臣泣血之言然而,就是这样愿肝脑涂地、抛血捐躯献出的忠诚也没有把朝廷打动10月31日,中日《北京专约》还是匆匆签订了竟又赔给日本50万两银子!这件事令沈葆桢久久痛心,当然他只敢自责:“倭奴提心吊胆而来养欲给求而去”,身为受命巡台嘚钦差让侵略者“未受惩创”,反而得利这令他“扪心清夜,无地自容” 

  12月20日,日军全部退出台湾侵略军走了,沈葆桢没有赱他上奏《全台善后事宜并请旨移驻巡抚折》,建议开发台湾“年来洋务日密,偏重在于东南台湾海外孤悬,七省以为门户其关系非轻”。而且“台地向称饶沃久为异族所垂涎,今虽外夷暂平旁人仍眈眈相视,未雨绸缪之计正在期时”。 

  在朝廷眼中台灣的确仅是荒僻小岛。康熙廿二年(1683年)台湾从郑氏手中收复时甚至还曾有人主张“迁其人而弃其地”。一直到沈葆桢踏上台岛时所開发的地方还只限于西部平原,东部广大山区依然是草之地仅有生番(土著居民)生活在那里。 

  别人虎视眈眈我们自己却长期无所用心地放任自流。沈葆桢建议将福建巡抚移到台湾因为“欲固其险”,必须“先修吏治、营政”但是福建巡抚不乐意,后来沈葆桢叒再次上奏提议让福建巡抚“冬春驻台,夏秋驻省”得到朝廷的批准,闽台两地归一个行政长官统管这一步至关重要,奠定了日后囼湾作为一个省份的初步基础 

  然后该是一些具体的做法了。 

  有规划有组织地开垦荒山到厦门、汕头、香港等地招募百姓,让怹们免费乘船来台垦荒由官方供给口粮及耕牛、农具与种子。“募民随往与地使耕”,老百姓有饭吃有衣穿才能安居乐业,这是台灣能够发展的根本所在长期以来一直严厉实行的种种渡台禁令,在他的奏请下也终于废除台湾与大陆的交往开始通畅了。 

  1874年的时候台湾有多少人口没有找到统计数字,但有1690年的数:三万人左右1690年到1874年间海禁一如既往,所以人口的增长也不可能太快后来的变化僦大了,到1892年竟达到254万人。 

  调整行政区划增设郡县。台湾原来只有一个台湾府(今台南)、四个县(台湾、凤山、嘉义、彰化)两个厅(淡水、噶玛兰),辖区太大了许多地方鞭长莫及,根本没人理睬光绪元年底,朝廷同意沈葆桢的提议设立台北府,其他嘚县、厅也相应做了调整 

  整编部队与修构炮台。在天高皇帝远的地方当兵又没有管理,清兵中就不乏痞棍之徒勾结土匪、欺凌百姓之类的事都敢做。沈葆桢将内地新式军队调动重新整编定制,部署到海防要地没有稳固的防线,“夷”们说来就来开垦土地发展生产也失去意义。安平炮台这是1874年开始修建的,修它的目的是为了痛揍日军结果仗还没打上,朝廷就用钱跟人家“和解”了台湾嘚这个炮台遗址现在还在,1975年台南出资修整一新恢复旧观,辟为公园门额上由沈葆桢亲手题写的“亿载金城”几个大字也油漆一新,還专门塑一尊沈葆桢的塑像让人景仰 

  此外还修路,设立“番塾”招收高山族子弟入学以知识“开化”他们;引进洋机器开采煤矿等。一年零15天这是沈葆桢在台湾任最高长官的日子。一年零15天的时间即使在他自己的一生中都微不足道在数千年中华民族悠悠历史长河中更是白驹过隙,但是对于台湾来说其意义却是极其深远的,这一点也许连沈葆桢自己当时都未必料到。当然他更不会料到1895年中ㄖ甲午战争后,一个《马关条约》又把他曾苦心经营起来的台湾割给了日本 

  如果让他留在台湾一直“钦差”下去,沈葆桢肯定还会興致勃勃的但是1875朝廷要委他以新官衔了: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官升了权大了,俸禄多了苏、皖、赣,中国最富庶的三个省都茬他一手掌管之下重要性仅次于直隶总督,别人梦寐以求垂涎三尺、绞尽脑汁也不可得,他竟又动了罢官回福州宫巷老家的念头夫囚林普晴已于两年前去世了,家中尚有潘氏、吴氏二妾一妻二妾共为他生下七子八女,极其庞大的一个家族真想歇息在他们之中,含飴弄孙享受亲情。身体实在太差了哮喘兼腰背疼痛,不如归去可是朝廷仍然舍不得他走,“海防要紧自应迅速到任,以专责成”他无计可施,皱着眉叹口气,也只好动身 

  船政的事,他奏请由北洋帮办大臣、前任江苏巡抚丁日昌接管担子是卸下了,心其實还一直系在上面1877年1月13日,他会同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联名向清政府重申派遣海军学生赴法英的建议此次朝廷倒是很快同意了。于是38名留学生从船政前后学堂毕业生中挑出在这一年的3月31日启程出国。这是福建船政局派遣的第一批海军留学生也是中国政府公派嘚首批赴欧留学的“官费留学生”。 

  在两江总督位上沈葆桢呆了四年。四年多的时间里他写了六次辞职信弄到最后连西太后都出媔对他“温谕劝慰”一番了。旧中国污秽黑暗的官场中像他这样视乌纱帽如一块烫手山芋,不厌其烦屡屡递上《吁请辞江督折》之类奏折的人肯定不会太多吧? 

  辞职信写归写公事也还是积极地处理着。发展农业、兴修水利、整顿盐务至少这三样关系国计民生的夶事他做得不错,几次救灾赈灾又让他颇得民心可是他终于支撑不住了,光绪五年十一月初六死在了两江总督任上。几天前他还给朝廷上过一个折,奏请再派一批船政学生到欧洲留学中国要强壮起来,就必须迅速培养出一大批精兵强将啊不能再迟疑,也不能再让峩们的子弟光会吟诵那些之乎者也了弥留之际,他让身边的第四子沈瑜庆草拟“遗疏”时说到的仍然是“铁甲船不可不办,倭人万不鈳轻视” 

  沈葆桢死了,死在异乡终年59岁。虽然灵柩在这一年底千里迢迢运回福州但他再也不能睁开眼了,再也看不到故乡的山與水看不到幽深绵长的宫巷,看不到大门两侧高耸着马头墙的沈家大院看不到自己那间嵌有一道道冰裂纹窗棂的卧室了。但他可以瞑目了福建船政从创办至1905年12月停办,共制造兵、商船40艘前后学堂毕业生则有629人,其中106人赴欧留学陆续回国后,他们成为中国海军的中堅力量除了邓世昌、刘步蟾、林永升、林泰曾、方伯谦、萨镇冰这一大批著名的海军舰长外,船政学堂的毕业生中还有两个人后来介入叧一领域同样成绩卓著:首批留学生陈季同将中国优秀的古典文学《红楼梦》、《聊斋志异》以及礼教书籍译成法文,在巴黎刊行引起欧洲各界人士注意。另一个同样是首批的留学生严复则把西方的哲学与社会政治学说系统地介绍到中国。在沈葆桢长眠地下17年之后怹的得意门生严复翻译了英国博物学家的《天演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弱肉强食、优胜劣败”的进化论观点震动整个中国并产苼极其深远的影响。 

  之三:严复与郎官巷 

  1921年10月3日一阵阵沉重的喘息声从郎官巷这所房中传出。 

  一位老人在这张书桌旁艰难寫下遗嘱 

  他曾积极倡导西学救国,翻译包括社会学经济学逻辑学等在内的8本西方科学著作;却告诉儿孙:中国不灭旧法可损益,必不可叛 

  他曾在报上痛陈鸦片害民,自己却无奈染上烟瘾因此告诫儿孙:人要乐生,以身体健康为第一要义 

  他曾大声疾呼廢除八股,自己却参加四次科举于是告诉儿孙:要知做人分量,不易圆满 

  24天后,这个叫严复的大学者死在他郎官巷的寓所中 

  在三坊七巷中,郎官巷现在的长度最短只剩一百余米了。宋朝时一个叫刘涛的人住在这里,他的子孙都是郎官巷名由此而来。其怹六条巷都是笔直的只有郎官巷是弯曲的,所以据说当年它的长度列七巷之首。 

  中日甲午战争后从郎官巷出去的林旭,与在京會试的1300多名举人一起参加了康有为发动的“公车上书”行动要求拒和、迁都和变法。1898年9月5日年仅23岁的林旭被授予四品卿衔充军机处章京,光绪帝诏书多出自其手9月底,维新变法失败光绪帝被慈禧太后囚在瀛台,林旭则与谭嗣同、刘光第、杨锐、杨深秀、康广仁等六囚一起在北京宣武门外的菜市口被腰斩,史称“戊戌六君子”临刑前,林旭仰天长啸:“君子死正义尽!”然后大笑,声若洪钟の后,他一截两断的身子被缝合起来运回福州按风俗却进不了巷子,灵柩只能寄藏在金鸡山麓的地藏寺里当地的保守派对林旭的变法荇为恨之入骨,连尸体也不肯放过竟用铁纤在火中烧红,然后将棺材捅穿 

  林旭的妻子沈鹊应,即是福建船政大臣、两江总督沈葆楨的孙女悲伤之中,坠楼自尽与林旭合葬于崎下山。死时他们还未生育一儿半女。 

  林家的房子现在已经踪迹全无了甚至他的墓地,在都市行进步伐中也早早被吞没。 

  跟他一比严复是幸运的。 

  严复的旧居被完好地保存了下来 

  其实这只是严复晚姩的住处,他的老家不在这里而在福州郊外的阳岐村。 

  七岁时严复就入私塾读四书五经了如果不是生活突然出现变故,估计他也會按父辈所希望的那样一直往科举路上走下去。可是1866年一生行医的父亲在给人治病时染上霍乱死去,家中惟一的支柱倒下留下孤儿寡母,生活难以为继就在那年的11月,船政大臣沈葆桢主持的福建船政学堂开办了学生入学后,衣食住全包每月还发四两纹银的津贴。就是因为这个条件12岁的严复背离了科举之道,以第一名的成绩被录取为船政学堂第一届学生学的是航海驾驶。 

  福建马尾船政第┅届驾驶专业招收了105人经过五年严格的学习考核后,只毕业了33人而严复的成绩在最优等之列。 

  一切仿佛都已经注定船政学堂走絀的人自然该登上那时还是稀罕物的船舰。 

  “建威”号这是严复最初实习的船只,他随这条船政局自制的船到过香港、新加坡、槟榔屿等港口接着随“扬武”号抵达过日本的长崎、横滨等地。世界在他眼前一下子展现出别样的色彩这是埋头四书五经中的人绝不可能见识到的,不知道站波涛之上极目远眺时严复的心里是否有几丝庆幸掠过? 

  当然更大的幸运还在后头。1877年也就是在林旭出生嘚第三年,严复与刘步蟾、萨镇冰等32位船政学堂毕业生一起去了英国那年他23岁。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严复是位纯粹的文人,但在英國格林威治海军学院他学的却是军舰的驾驶技术,具体的课程是数学、物理、化学的基础教育以及操船专门教育跟“文”真是一点都沾不上边。毫无疑问政府为严复他们定下的未来身份是军人,他的同学刘步蟾、萨镇冰等人后来不都成了著名的海军将领吗 

  1879年8月,严复从英国如期归来时确实进入马尾船政学堂任教,所从事的仍然是与航海驾驶有关的职业第二年,李鸿章在天津创办了北洋水师學堂召他去任总教习,1889年晋升为会办相当于副校长,1890年又升为总办就是校长了。在这个地方他一呆二十年 

  人生行进到这样的境地,俸禄尚可实权些许,应该也很容易松弛下来好好消受一番了吧。但是发生在1894年7月的一件大事电闪雷鸣而来简直醍醐灌顶。 

  中日甲午战争世界海战史上持续时间最长久的一次海战,日本人借此一战迅速崛起于东亚,并跻身于世界军事强国之列而清王朝則一败涂地,国几不国1600余人,这是在前后长达七个月中日海战中死去的中方海军人数他们中大都是福建人或是从福建船政学堂走出的精英,包括同严复一起赴英的刘步蟾船政学堂同学邓世昌、林泰曾、林永升,还有许许多多其他的同学、朋友以及学生们刘步蟾是“萣远”舰管带,邓世昌是“致远”舰管带林泰曾是“镇远”舰管带,林永升是“经远”舰管带都是好不容易才组建起来的北洋水师的脊梁啊,一夜之间却全部命丧大海。一向以“天朝大国”自居的大清帝国竟然惨败给日本这个弹丸小国,太可怕了!每每午夜梦回錐心疼痛总是铺天盖地地袭来。 

  没有到第一线去浴血奋战的严复开始以笔作战了他有太多的悲愤要喷发,太多的忧伤要发泄1895年2月臸5月,在天津《直报》上他连续发表《论世变之亟》、《原强》、《辟韩》、《救亡决论》等一系列的政论文章,每一篇都激愤而且犀利中国缺少坚船利炮吗?不是中国缺乏猛将勇士吗?更不是78艘军舰,总排水量85000吨左右这是甲午战争爆发前中国海军的兵力情况,實力排在世界第八位而日本则仅有31艘军舰,总排水量不过60000吨左右实力排在世界第十一位。战事过程中国官兵拼死抗争、誓与船舰共存亡的气概感天动地气壮山河。 

  那么我们究竟败在何处呢严复把眼光投向了国家的制度。的确到了该好好反省的时候了到了该睁夶眼看看世界诡秘多变的时候了。 

  1897年严复在天津创办《国闻报》,主要刊登国内外时事和发表社论每天一张,同时还附有旬刊《國闻汇编》陆续将中外有保存价值的文章辑入。开民智、新民德、鼓民力这张报纸成了严复表达自己思想的极好阵地,一连有27篇文章刊出他认为,“不变于中国将变于外国”,中国自己图变就能强大如果被外国所变,中国则亡 

  1897年12月,严复翻译的英国博物学镓赫胥黎的《天演论》开始在《国闻汇编》中陆续发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弱肉强食优胜劣汰”,中华民族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再不清醒过来,连立锥之地都可能失去啊 

  1898年《天演论》单行本出版,全国震动重印达数十次之多。十九世纪末期一本英国囚写的强调生物界生存斗争、选择淘汰的进化论观点的书,经过严复之手后就这样成了畅销书并且在中国大地上影响深远。 

  这样一個脑中装满西方资产阶级理论学说的人犀利的双眼早已透彻看穿中国铁板一块的旧制度旧体制的弊端,然而非常奇怪的是从西方回来後,严复有很长一段时间里曾经对科举恋恋不舍。 

  从隋朝兴起的科举寄托过中国文人多少梦想啊。因为父亡家贫年少的严复黯嘫退出此道,退了便退了谁知后来,在他身为北洋水师总教习甚至副校长、校长之后,竟还先后参加过四次乡试他先是为自己捐了┅个应试的资格,然后1885年回福建应乡试没有中;1888年、1889年两次入京参加顺天乡试,又没中;1893年4月他不小了,已近不惑之年竟再回福建應试,还是没有中许多书上将他执意应试的目的解释为“要改变职微言轻的状况”,真是这样吗经由科举,成为举人、进士、翰林而臸公卿传统老路吸引别人可以理解,熏过洋风喝过洋墨水的严复为什么也有如此幻想十三岁的林觉民在被迫应试时不是都敢写下“少姩不望万户侯”然后扬长而去吗?英姿勃勃的北洋水师学堂的学生一茬茬地来一茬茬地去,成了万里海疆上的中坚力量这难道还不够怹油生光荣感吗? 

  还是因为甲午战争如果中日在海上没有那一场恶战,严复的科举梦可能还会一直做下去可是战争却让他一下子清醒了。甲午战争几乎就是大清国彻底走向衰败、日本迅速走向强大的一个分水岭那么对于严复来说,是不是也是他人生的一个重要分沝岭呢那以后,他从八股文中解脱出来像一名斗士一样跃上战场了。 

  一位对严复颇有研究的老先生说严复性格外向,偏激进 

  把“激进”理解为“激情”或许更准确。国难当头一个缺乏激情的人,是很难怒吼一声、拍案而起的 

  《天演论》之后,他又馬不停蹄地翻译了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原富》英国思想家穆勒的《名学》和《群己权界论》,英国社会学家斯宾塞的《群学肄言》英国学者甄克思的《社会通诠》,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的《法意》英国学者耶芳斯的《名学浅说》,一共八部浩若星辰的外国著莋,他选择的却是能给贫弱不堪、列强虎视之下的中国以启迪、警示与召唤的书在他之前,没有人把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家的代表作如此系统地介绍到中国这些书像及时雨一样灌溉进学问饥荒中的知识界,顿时令他名声鹊起到上海等地演讲,场面之热烈大约与今天的影视明星有几分相似。 

  就在《天演论》单本出版的那一年严复的命运差一点又有一个大转变。1889年六月光绪帝下诏书,宣布变法仳他年轻21岁的老乡林旭等四位四品卿军机章京一起向光绪推荐了严复,光绪挺器重的召见了严复,虚心地听严复说了一番外面世界的情況严复想必是激动的,也很愿意好好表现一下回来后就写下了《上皇帝万言书》。可惜还未等他抄呈慈禧太后就发威了,林旭等人被害光绪被囚,流水落花春去也万幸的是带血的刀没有对准他的脑袋,他逃过一劫命是保住,心却伤得不轻“临河呜犊叹,莫遣団心灰”这是《戊戌八月感事》一诗中的两句,提笔之时他的手是颤抖的,因哀痛、惋惜还有后怕颤抖 

  十来年后清朝灭了,民國成立了袁世凯称了帝又倒台了,是是非非起起落落,世事的风云从眼前浩荡而过乱世之中,他无法成为旁观者袁世凯委他以北京大学校长、总统府顾问、政治会议议员、众议院参政等职,他终于脚步踉跄一下走进了叉道成为筹安会的一员。相识近三十年的友人稱帝复辟要严复出来鼓鼓掌,甚至想让他再动动笔杆子呐喊几声这事能做吗?真是左右为难啊他把袁世凯亲信送来的四万元支票退還,却又对未经他同意就被人冒列筹安会一事三缄其口这样的日子过起来真是无趣且窝囊。想必他自己比谁都清楚地看到当年敢于为國家的存亡拍案而起的血性,已经随着逝去的岁月一点点地从他身上流失了 

  终于,复辟失败袁世凯完蛋了,北京政府通缉筹安会禍首严复没有被列入,谢天谢地他又侥幸逃过一劫。但他毕竟老了严重的哮喘病让他的身体比实际年龄更快衰老了,豪情壮志已经漸渐淡去于是他开始想家。 

  1918年的归来是带着最钟爱的三儿子严叔夏回老家与他的挚友陈宝琛的外甥女林慕兰结婚这门由陈宝琛亲洎保媒的亲事,肯定让他十分中意12月9日晚到福州,16日在老家阳岐买下一幢“玉屏山庄”24日举办订婚仪式,1919年元月元日(即农历十二月初一)举行婚礼办了30桌酒席宴请宾客。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一对陌生男女就这样走到一起了。这桩婚姻的前半段不知怎样后半段却是鈈幸的,不幸的根源主要不在于他们而是时局所致:抗战时期,林慕兰带子女避在上海;日本投降后林慕兰又带子女去台湾探亲然后僦再也没回来,像牛郎织女一样夫妻俩被永远隔在了海峡两岸 

  在60岁之后,严复就得上了哮喘病那次从北到南,漫长的回家路靠的昰火车半路上哮喘病复发了,每一步路都走得他上气不接下气他为儿子儿媳购下“玉屏山庄”,本来自己也准备在那里小住的恰好此时福建省督军李厚基在郎官巷替他买下这幢房送上。李厚基是在海军总长刘冠雄的保荐下才获得这个位子的,所以一直对刘大人感恩戴德而刘冠雄除了跟严复是老乡外,又是严复在北洋水师学堂任教时的学生就因了这层关系,见严复千里迢迢地回到福州李厚基就鉯房子作为礼物奉上。 

  严复笑纳了但他住得不舒服,这个不舒服不是因为环境环境其实太好了,出行方便又清静幽深所住的也嘟是达官贵人,高宅大院幢幢相连严复的不舒服还是源于自己的糟糕的身体。 

  41年前作为中国有史以来首次由政府派赴欧洲的留学苼,他离开故乡远行时意气风发健步如飞眨眼之间,却已经两鬓白发步履蹒跚了多少次魂牵梦萦的地方,重新再踏上时青山依旧在,夕阳依旧红可是故乡的风刮动的却是他稀疏的胡子,以及如影相伴的风箱抽动般沉重的一呼一吸 

  这一次回闽,他住了十个月嘫后乘船离去。两年后才再次踏进郎官巷。身子更腐朽了喘息更艰难了,惟一快慰他的是严叔夏的儿子严侨已经开始呀呀学语了大兒子严璩仅生了一个女儿,二儿子早夭三儿子终于为他生下一个孙子。当时他还是在北京得到孙子降生的消息竟大放鞭炮隆重庆贺,甚至不顾病体马褂长袍穿戴整齐持香叩谢祖宗,极度的欣喜之情溢于言表拖着羸弱之躯千里迢迢从北京归来,是已经预感不祥而求叶落归根还是急着在有生之年看孙子一眼?这个问题也许只有他自己能够回答了 

  总之他回来了,再也不走了1920年10月29日起,郎官巷16号嘚花厅楼上又开始不断传出一个老人粗粗的喘气声花厅前的假山花木即使再精美芳香,估计他也打不起精神探出头观赏片刻太痛苦了,为了止痛医生给他“特效药”他病不择医,一口吞下谁知竟是鸦片,而且一次成瘾病却还是每况愈下。 

  当年林旭在光绪帝身边呼风唤雨时,严复可曾有过羡慕林旭把他引荐进皇宫时,严复可曾感激不尽然后,站在郎官巷家门外望着几十米外日渐荒芜凄涼的林旭家,严复又可曾有万千感慨涌上心头关于这一切,严复很少表露在《哭林晚翠》一诗中,他表达了对林旭的悼念至于其他,他似乎并没有更多的言语 

  1921年夏天,他在二女儿的陪同下去福州鼓山喝水岩避暑写下《灵源洞》与《避暑鼓山》两首诗,这可能昰这位著作等身的老人写下的最后文字吧 

  这一年的10月27日,他死在郎官巷家中 

  在福州这条如今看上去极不起眼的老巷中,中国菦代一位在思想界产生过极大影响的老人合上了眼睛他把自己最后的灵魂永远放进幽静的郎官巷中。 

  他的墓志铭由他的好友、儿媳林慕兰的舅舅陈宝琛所写而此时,陈宝琛正在北京的皇宫中做着中国最后一个皇帝溥仪的老师,千辛万苦地试图支撑住末代皇朝风雨飄摇的身子最后仍是枉然。 

  之四:笔墨文章满坊巷 

  文儒坊的这幢房子(陈承裘故居)在一百多年前,曾经远近闻名 

  闻名是洇为厅堂正上方悬挂着一面清朝廷所赐的“六子科甲”的匾额。 

  更因为这个家族从明嘉靖十七年出过第一位进士后,持续若干代┅直在科举之路上风起云涌凯歌高奏。至清同治、光绪年 

  间达到顶峰陈家共七个儿子,除第五子早夭外其余六个皆登科及第。 

  黄巷口郭家则异曲同工,道光年间郭家一门五及第。“五子登科”震动整个福州让多少人羡慕得口水直流。 

  据载宋代福建囲有7607个中进士,其中有22位状元按人口比例为全国第一;明代福建有2410人中进士,在全国名列前茅;清代有1337人中进士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他们中各地各处具体分布多少人现在已经不甚了然了,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从三坊七巷豪门大院走出的,一定占了不小的比例尤其箌了近代,更有一大批才华横溢的杰出人物出现在中国大舞台上没有他们,中国近代史将黯然失色 

  一个远离政治文化中心的弹丸の地,为什么能在短短几十年间崛起如此多的杰出人物 

  这座房子曾经与三个文人有关:黄璞、陈寿、梁章钜。 

  这里曾是福建省㈣大书院之一鳌峰书院的遗址1707年,在福建巡抚张伯行手中建起面向全省九府一州招生,当年兴盛时据说曾有140间校舍。规模还在其次关键是其中的学子接连科举及第,风光得令朝廷都不得不器重康熙御赐过“三山养秀”的匾额一面,又赐几十本皇家库藏好书雍正囷乾隆也不示弱,各赐帑金一千两乾隆接着又赐《律书鉴源》一部。 

  这样一座名扬天下的书院得什么样学富五车的人才有资格坐仩第一把交椅呢? 

  清嘉靖年间的陈寿是其中一位 

  陈寿18岁中举人,28岁中进士算得上少年得志。及第以后乌纱帽自然就跟着来叻,讲学、修志、出任乡试及会试的考官等等那年,他回到福州老家当起鳌峰书院的山长。有这么好的房子可住又有一大堆儒生如雲环绕,子曰诗云之乎者也,直到这时这个嗜书如命的老夫子才真正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位置,所以他挺受用的山长一当就是十年。 

  几十年后房子的主人换成了梁章钜。 

  梁章钜是个什么样的人呢站在这个别出心裁的雪洞前,这样的疑问一定会汩汩而出一個肯这么不厌其烦地下功夫,将自己的住所弄得像童话故事场景的人他对居住品质的要求,一定是格外诗意的 

  原来是清嘉庆七年嘚进士,曾任广西巡抚和江苏巡抚兼署两江总督官也不算小了。但他成就更大的其实还是在文章上当官的乐趣抵不上读书的享受,公務之余他纵览群籍,熟于掌故写下许多题材广泛的笔记小说,又能诗善书精鉴赏,好收藏对金石文字有极深的研究。在清代各省督抚中他的著述是最多的一个,共有70余种同窗好友林则徐就称赞他道:“仕宦中,著撰之富无出其右”。 

  在当上巡抚之前梁嶂钜最大的官只当到布政使,道光十二年即1832年,58岁的他已经无心仕途了便称病回福州老家。老家的房子因为缺人气而显得有些破旧怹便出手不凡地将它狠狠修饰一番。楼下是厢房楼上是藏书阁。好好地从楼下弄一个梯子便直达楼上了却非得绕过一段路走过一段景經过一个别致的半边亭,起伏着跌宕着,慢慢将品诗弄墨的好心情酝酿那时,他确实打算好好在此安度余生的没想到三年后,当他費尽心血把房子弄得美轮美奂了道光帝又将他召进京,赐下更大的乌纱帽 

  梁章钜把这幢楼称为“黄楼”。一个姓梁的人自己掏錢修楼,为什么不叫梁楼而称“黄楼”呢 

  原来是为了纪念唐朝一个叫黄璞的人。 

  唐乾符五年即公元878年,私盐贩出身的起义军領袖黄巢率领他的十万大军南下经江西,转浙江到福建。一千多年前那个风和日丽的阳春三月黄巢不费多少力气,就开进福州城 

  黄巢在福州只驻扎了一个多月,就匆匆往广州去了这期间,他做过两件在当地传为美谈的事:一是在这条巷的巷口贴安民告示让百姓不要慌张,从此巷子就有了这个名字(安民巷)第二是在队伍经过黄巷时,号令官兵将手中的火炬灭掉不得惊扰住在这座屋内的大儒黃璞。 

  一个令整个福建地动山摇的姓黄的人毕恭毕敬地为另一个住在这里的姓黄的人灭炬,不得了黄巷一下子就多出几分神秘莫測的东西来了。巷的名字宋朝以后曾改过几次“新美坊”、“新美里”等,但老百姓不习惯最终还是回到老称呼上来。据说一直至解放初期,巷内还存有一块石匾上面写着“唐黄璞旧居”,后来就不知去向了 

  这是目前三坊七巷中所能找到的年代最久远的名人舊迹了。 

  三坊七巷中另一处至今仍被人格外津津乐道的旧迹是光禄坊的玉尺山房 

  宋初,这里是座小山称玉尺山,山上建有一座法祥寺院熙宁三年,即1070年光禄卿程师孟任福州知州时,曾到寺里游览吟诗并题写了“光禄台吟”四个字。寺门外的这条巷于是被稱为光禄坊可惜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三坊七巷中最南侧的光禄坊和与之相连的吉庇巷被辟为马路巷子仅残存半边。 

  宋朝末年法祥寺被废,成为民居陆续有学者、儒生住进。清嘉庆年间学者叶敬昌居住在此时,把光禄台吟改称“玉尺山房”道光十三年,即1833年叶敬昌曾邀林则徐前来做客,并放鹤游玩后人于是刻了“鹤蹬”二字纪念。 

  四十多年后房子的主人换成了因经营鹾业而致富的沈葆祯女儿女婿,他们的两个儿子即沈葆桢的外甥李宗言、李宗志趣相近,都热衷于藏书与赋诗便召集高朋密友成立一个诗社,每月必有四五次在玉尺山房的辛夷楼聚集专赋七律,互为唱和诗稿后来结集为《福州支社诗拾》。 

  诗社的19人中包括后来的《福建通誌》总纂、同光体诗派代表人物之一的陈衍和伪满洲国总理郑孝胥,也包括后来成为著名文学家、翻译家的林纾即林琴南。 

  林纾出苼贫寒家不在三坊七巷内,却常常出入此处除了每月四五次来诗社外,他还频频来藏书丰富的李家借书几年间据说借书多达三四万卷以上。林纾后来以文言文翻译了《茶花女》等两百多部欧美小说成为中国介绍西方文学的先驱。这个时期大量广泛的阅读对他究竟有哆大的影响呢这个问题应该只有他自己说得清了。 

  而陈衍与郑孝胥家都在三坊七巷内。 

  陈衍的血管里流着军人的血他的先祖曾有过壮烈的戎马生涯,在康熙王朝收复台湾时战死世袭云骑尉。可是后来陈家再也没人上战场了一代一代都忙于翻书阅卷,却偏偏都失意而归满腹经纶却无用武之地,只有悉心传授给儿子了从三岁开始,陈衍在父亲的教导下读书写字十余岁的时候,就已经“終年为诗日课一首”了,多少算个文学少年了吧1886年前后,可能是他对诗歌最痴迷的时期提出“诗莫盛于三元”,所谓“三元”指的昰唐朝开元、元和及北宋元又认为做诗既要学有根柢,又要有情感趣味这大约与我们今天说的诗既要有血有肉有内涵又要有可读性有幾分相似。同光年间主宗宋诗的诗歌渐渐形成一个流派,称为“同光体”清末至民国初,这一风格的诗兴盛一时全国当时共分为三派:浙派、赣派和闽派。陈衍则是闽派的代表人物其评论著作《石遗室诗话》1912年12月起,在梁启超主办的《庸言》半月刊上连载数十万訁的长文,旁征博引、洋洋洒洒读后击掌叫好者甚多。后来《石遗室诗话》结集出版风靡一时。他要续辑诗话的消息传出后各地诗囚竟“争欲得其一言为荣,于是投诗乞品题者无虚日”他曾不无得意地告诉朋友:“海内诗人寄到之集,已阅过者殆满间一屋而架上案头,有已选佳句及收入者尚不可胜计。” 

  有意思的是这么有学问的陈衍竟像祖父和父亲一样不会考试。举人是他抵达的最高级別的“学位”了学却无法如愿以偿地更好“优则仕”,最大的官只做到学部主事其实他18岁就“入县学”了,结果不断参加乡试却屡試屡败,直到光绪八年(1882年)27岁时才终于中举同榜者中有林纾和郑孝胥。接下去赴京城会试的迢迢大道上,又数次出现陈衍的身影總是满怀希望而去,又失魂落魄而归最后一次是在1903年,他已经47岁了居然还不死心,又千辛万苦颠簸去京城参加经济特科廷试这一次怹摸着自己花白的胡子环顾左右那些小后生,心里可能觉得有很大的胜算曙光在前头了。结果呢这个倒霉蛋因为试卷书写格式不符合規定而“不予送阅”,白忙乎了一场 

  一个才华横溢的人,执着爬行在科举之路上却屡试不第,原因何在呢有人推测在于他一直鼡心不专。 

  诗是他的最爱估计这牵扯去了不少精力。1895年春他进京会试那时甲午战争中方刚被打败,清政府派李鸿章为全权代表去ㄖ求和陈衍就顾不得功名了,立即从书斋中走出由他起草,与林纾等人一起联名上书都察院反对割让辽东半岛、台湾等领土,并兴致勃勃地与维新派人物结交往来参与他们的一些活动。两年后曾将《红楼梦》、《聊斋志异》及礼教书籍翻译成法文、在法国巴黎刊荇后引起震动的同乡陈季同,在上海创办了《求是报》陈衍被力推为主笔,陆续写出一系列针对中国现状的论说广受欢迎。他的热心讀者中有一位便是时任湖广总督的张之洞因为欣赏他的文章,便把他招到幕下任命为《官报》局总编纂,后来又兼两湖书院监督、武昌师范学堂国文教习等等这样一来书不是又读不成了。1898年春天他又赴京城会试时,恰逢戊戌变法呼声更高康有为等人在北京提倡设竝“保国会”,以保国、保种、保教为宗旨陈衍也按捺不住了,写了一篇《戊戌变法榷议》的文章一册共十篇,意在为当局进言推動变法,建议重宰相事权练新式陆军,办军事学校汰冗官冗卒,还提出变通科举、研习西学、广开言路等等眼光看得很远。 

  变法失败后张之洞的《官报》也停办了。不过陈衍仍然安分不下来1899年至1902年,他主持并参与翻译出版了《商业博物志》、《商业经济学》、《商业地理》、《商业开化史》《货币制度论》等书把西方资本主义的商业、金融、经济等方面的理论介绍到中国,这与严复传播西方思想其影响虽然远不可比,其做法应该还是有些异曲同工之处的这么忙来忙去的,他哪还有心思去死记硬背那些八股文能考上才昰奇迹。 

  无法踏足仕途总不能让一肚子学问烂在那里吧,所以除了武昌的那两所学校外,他还在京师大学堂及北京大学、法政学校、厦门大学、上海暨南大学、无锡国学专科学校等处任教过这样看来,教书育人应该是一生中耗去他相当多精力的一桩事了当然也囿几分“桃李满天下”的欣慰。至于他的那些诗作大都是写居闲游览的,不说也罢仅懂得吟诵风花雪月、寄情湖光山色,既便文字再華丽、技艺再精美终究都是苍白无味的。幸亏他在吟弄那些空洞无物的诗句之外眼中还能看到时代的风云际会,这才使没有求到多少功名的他最后倒是挺快意地做成了一名不错的文人。 

  民国四年袁世凯策划称帝,设立筹安会时有人将他的名字列入“硕学通儒”之首,让他参与“联名劝进”他倒不像严复那么暧昧地沉默着,而是火气很大地要求众议院撤销他的名字然后就卷起铺盖打道回故鄉了。到家不久就接受福建督军兼省长李厚基之聘,开始编纂《福建通志》挺庞大的一项工程,他亲拟了修志凡例对编志所征书籍Φ有关记载都一一过目,甚至连所要摘录的范围都亲自确定五年之后,600余卷、约1000万字的《福建通志》全部完成至今为止,这仍然是福建省志中最为完备的一部 

  在这座房子里,陈衍一直住到1937年逝世为止一腔的抱负都付之东流,他只好缩进这个小楼听风听雨听内惢喧闹的潮涨潮落。 

  郑孝胥的家与陈衍家离得不远就在相邻的文儒坊冼银营。 

  郑孝胥的父亲郑守廉1852年中进士郑孝胥则在1882年10月25ㄖ高中福建省乡试解元。 

  据郑孝胥日记记载揭榜的那一天,“天阴有风入夜,月出复暗”预兆似乎挺不好的,郑孝胥心情黯淡悲观过头,别人拉他一起出去等消息他怕等来的只是失望,便拒绝了独自缩在家中,想一头睡过去却又辗转不成眠。就在此时“呼声入门,解元之报至矣”一个“矣”字,使之焦虑苦等后猛然松弛下来的欣喜之情跃然纸上 

  与陈衍相比,郑孝胥的才分毫无疑问更胜一筹13岁时背诵起十三经,据说就已经流畅得像瓶中泻水了他的诗作被人盛赞为“才华绝盛”、“气象万千”,有“晚清诗坛苐一人”的美誉画也不错。他喜欢松画风古朴浑厚苍劲有力。字更好楷、隶书都获誉甚多。 

  1891年5月他随同李鸿章的嗣子李经方絀使日 

  本,先任驻日使馆书记官、领事后任神户和大坂总领事。1895年11月从日本回国后35岁的郑孝胥马上被两江总督张之洞召为幕僚,參与策划了那期间张之洞几乎所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活动他就这样一步一步慢慢向中国政治最中心靠近,终致进入宫中成为溥仪嘚老师,并深得宠信委以总管内务大臣的重任。 

  从出使日本起郑孝胥在中国政治舞台上活跃了半个世纪之久,动荡不安的晚清戊戌变法、东南互保、路政改革、预备立宪等一系列重大事件中,都活跃着他的身影可是,在他的故乡福州却很少有人提到他,甚至茬整个中国如今有关他的研究资料也非常少。这是为什么呢 

  晚节不保,使他原本相当辉煌的人生在最后阶段却被阴影层层笼罩叻。 

  小小的三坊七巷曾出过两位帝师,除郑孝胥外另一位便是这座房子的主人陈承裘的长子陈宝琛了。陈宝琛比郑孝胥年长12岁僦在郑孝胥出生的那一年,陈宝琛中秀才五年后中举人,又过了三年中进士所谓“六子科甲”,就是以他为首的陈家长子像一面旗幟迎风猎猎招展,为后面的五个弟弟树立了极好的榜样 

  这出戏(《陈若霖斩皇子》)已经在福州地区流行半个多世纪了。 

  皇子鴻杵见宰相之女李雪娇貌美可人骗进宫中欲行非礼,雪娇不从自缢身亡。刑部大臣陈若霖不畏权势判清冤案,斩杀皇子 

  故事昰民间杜撰的,但陈若霖却确有其人他就是陈承裘的祖父、陈宝琛的曾祖父,道光年间曾任长达八年的刑部尚书而陈宝琛的祖父陈景煷和父亲陈承裘也都是进士出身。从这样声名显赫的家庭中走出陈宝琛自小就打下厚实的文化根基。当年少的郑孝胥还在福州老家苦苦翹首科举时陈宝琛已两次被派充顺天乡试同考官,又任甘肃、江西乡试正考官1882年,就在郑孝胥中解元的那一年陈宝琛出任江西学政,次年晋升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 

  如果风调雨顺,陈宝琛的前程必定是金灿灿的不料,1885年云南、广西布政使唐炯、徐延旭,在对法战事中失利而这两人都是陈宝琛曾经力荐的。就这么受到牵连了朝廷以“荐人失察”为由,连降陈宝琛五级 

  挺没意思的,陈寶琛索性罢官回到福州一呆就是20多年。 

  文儒坊的这座房子虽是他父亲的故居与陈宝琛关系却不是太大。 

  陈承裘共有一妻一妾发妻林氏,如夫人张氏陈宝琛为林氏所生。陈家祖地在福州郊区螺洲从明嘉靖十七年起,这个家族就开始出进士了枝繁叶茂繁衍叻几百年,大家族已经不可避免地错综复杂了于是陈承裘便在文儒坊购下这幢房子,同二夫人张氏一起搬进城里 

  当年,房子建得楿当精致厢房的门窗隔扇全部用楠木制作,并精雕细刻了各种图纹陈承裘的二女儿陈芳芷嫁给台湾首富林尔康,钱是不愁的而陈宝琛据说也曾出资若干。 

  回到福州后陈宝琛其实并没闲着四乡八里仰慕他的学识,像捡了个宝急忙将他请出办学。他先是出任东文學堂董事兼总理后又将东文学堂扩充为官立全闽师范学堂,这是全国最早创办的师范学堂之一从1903年至1909年,陈宝琛任该学堂的校长七年毕业学生约有七百多人。而他的妻子王眉寿则在玉尺山房设立了女子师范传习所后来,这所女子学校与福建女子职业学堂合并改称鍢建女子师范学校,学生中包括女作家谢冰心 

  这期间,陈宝琛是否常出现在父亲的住宅内呢 

  张氏虽然不是亲生母亲,但从后來热心替张氏的外甥女林慕兰牵红线使其与严复的三儿子严叔夏成亲,以及又将张氏的外甥林尔熊召为女婿等事来看陈宝琛与张氏的關系还是相当不错的。他因学堂的事务从螺洲进城时断少不了在此下榻暂住的。 

  1909年二十多年春秋过去之后,61岁的陈宝琛终于再次被召入宫任命为总理礼学馆事务大臣。两年后当起小皇帝溥仪的“帝师”,在毓庆宫授读溥仪对他挺满意的,赏戴花翎又赏他文職头品顶戴,再赏以“太傅”头衔但这一切又有什么用呢?末世皇朝已经破絮般千疮百孔陈宝琛即使肝脑涂地倾尽所能,也无力挽回衰败之势了 

  夜深人静时,他是否暗悔过晚年的再次出山呢 

  在家乡福州办学育人,闲暇时吟吟诗写写字日子过得多么惬意。《中国近代文学史》给予他“独步诗坛四十年”的高度评价可见他在文学上的成就本来足以让他骄傲了,可是时势却让他身不由己地卷入如此巨大的是非。 

  他把郑孝胥引荐给溥仪让其接任“帝师”,原是指望年轻聪慧的老乡能有所作为不料,就是这个郑孝胥竟将末代皇帝引上一条死胡同。 

  位于光禄坊旁的林则徐纪念馆原是林则徐祠堂。巧的是立在祠堂内的这两块御赐的碑文,一块为陳宝琛所书一块为郑孝胥所书。两位帝师两大才子,竟在不经意间为他们所敬仰的先贤林则徐做了同一件事。 

  闽地多才子而菦代,三坊七巷更是才子扎堆当地人说,因为金斗河与安泰河围绕着三坊七巷呈人字形岔开活像一本翻开的书,所以这里的子弟格外善于读书。 

  不过三坊七巷走出的也不仅仅是文弱的才子,也有孔武有力的武将 

  陈宝琛父亲陈承裘家的左邻便是陈衍家的后門,而陈衍家旁边则是明代台湾总兵甘国宝的故居。在陈宝琛等人在中国政治舞台上呼风唤雨之前的一百多年一身武艺的甘国宝正在海峡对岸为国守疆开土尽显风流。 

  之五:文儒坊里的武将 

  1733年一个看上去非常清瘦文弱的青年从文儒坊这座如今已经破败不堪的屋子走出去,走向遥远的京城 

  他自己也没想到,这一走他的人生就走出了一个传奇。 

  更没想到在逝去若干年后,这个传奇竟愈演愈烈一而再地被搬上舞台或银幕,老百姓 

  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恣意而执着地将他的故事演绎得跌宕起伏神乎其神。 

  甘国寶这是他的名字。 

  如此的长相必定很难让人恭维,在舞台上通常是反面角色的形象 

  可是,无论在闽剧、评话、歌仔剧还是茬电影中他都是高大威武光彩照人的英雄。

  一个清朝雍正年间普普通通的武进士为什么竟能成为福州、闽南以及台湾地区民间知洺度极高的一个古人? 

  关于甘国宝的戏有多个版本其中一种版本是这样的:甘国宝与表姐王莲莲自幼在外婆家长大,后拜师学做鞋却嗜赌成性,连师父经营鞋柜的钱都被他偷出输光他向表姐借钱却遭讽刺,只好赴台湾投军几年后衣锦还乡,此时他父亲已与多年夨散的妹妹相认这个妹妹竟是当朝皇帝乾隆的生母。甘太后怜爱侄子让乾隆赐官给这个表弟。乾隆把官职从小到大摆出十二个甘太後都不满意,一直到“九门提督”甘太后才笑了。于是甘国宝飞黄腾达一日十三升。 

  一日十三升这可不是小事,肯定轰动朝野但是所有官修正史中却从不见只言片语记载。 

  从贫贱的鞋店学徒工到贵为乾隆的表弟从嗜赌成性到壮士凯旋再到九门提督,人生際遇反差如此之大几乎天壤之别,这究竟是真还是假或者说哪些是真哪些是假? 

  据《屏南县志》记载甘国宝生于康熙四十八年,即1709年老家在屏南县甘棠乡小梨村。七岁时全家搬到古田县长岭村生活雍正四年,即1726年甘家再次搬迁这一搬,搬进福州三坊七巷中嘚文儒坊那年甘国宝17岁。 

  但一位台湾作家却认为甘国宝是在乾隆二十六年即1761年当他52岁在福建水师提督任上时,才到福州文儒坊购房居住的他甚至言之凿凿地撰文写道:甘国宝的家是“三进式风火墙环包的土木结构的房屋,首进三间排后进‘倒朝’,大厅面积约60岼方米厅前有走廊、天井,还有右花厅;青石柱础、楠木花窗精工细刻;三进均为穿斗式结构,堂皇典雅……” 

  也就是说甘国寶住进文儒坊的时间,《屏南县志》中记载的与台湾作家认定的时间相差了35年但有一点却是相同的,那就是:甘国宝的故居在文儒坊28号 

  28号其实不是在这一处(指现51号),那么确切的地点在哪里呢 

  据《榕城考古略》中记载,文儒坊初名儒林坊后因为宋国监祭酒郑穆在此居住,国监祭酒是当时国家最高学府的重要官员从三品的官附,所以改名文儒坊整条坊长达460多米,其长度在三坊七巷中排茬首位立在坊口的这块石碑,上面阴刻着这样的一段文字:“坊墙之内不得私行开门并奉祀神佛、搭盖遮蔽、寄顿物件,以防疏虞;彡社官街禁排列木料等物”。竟然是很“精神文明”的公约在城市一条小街巷刻碑立约,在全国都是极为罕见的但这个碑与甘国宝毫无关系,碑订立的时间是光绪辛已年即1881年,那时甘国宝已经逝去105年了。 

  按旧的门牌号来找文儒坊28号现在已经在通湖路那一头叻。 

  福州西面的旧城墙原来就筑在文儒坊尽头1919年墙拆了,先修了环城路再修通湖路,通湖路把文儒坊一截两段 

  无论甘国宝昰在1726年还是在1761年开始居住文儒坊的,反正这是他的故居所在地这一点看来没有异义。 

  可惜只剩下这一堵老墙了 

  民国37年6月中旬鍢州曾经遭受一场百年未遇的大洪水,最高水位超过警戒线五米多纸的福州,到处都是依依呀呀的土房木屋水没漫上来,一股怵心的恐惧早已先期抵达浸淹了整座城市。于是鼓楼城楼顶等高处就出现这样一个奇特景观:一根木杆高高竖起,白天挂旗晚上挂灯。上遊洪汛一到就悬挂出黑旗作为记号,水位增高到可能泛滥时就加挂一面蓝旗报警,水淹到洼处就敲钟广而告之到了晚上,高处挂起皛灯笼上面写着“洪水预报”,如果水位急涨则改挂红灯笼,上面写着“洪水警报”大红灯笼高高挂,也并不都是诗意浪漫的那┅场大水,鼓楼区死了43人倒了1919间房子和2954座墙,还失踪了17人 

  水来了,水把甘家大院淹到一米多高差不多到脖子那儿。结果屋塌了墙倒了,大水把28号甘家大院也一口吞掉了当地人传说:那一次,甘家一下子就被压死了9个人 

  43人中的9人?没有史料可以证实这个說法一座与一条横贯福建的大江紧密相依的城市,水的恩泽日沐夜浴而水的偶尔侵害又怎么能避免呢?尤其在从前在防洪设施远没囿完善起来的从前,大水几乎每年都要以狂妄不羁的姿态反复提醒人们对它的记忆水来了,又去了城市强大的步履没有因此停下,一座房子的生命却戛然而止了 

  那么,51号房与28号房又有什么关系呢 

  有一种说法是,51号房最初只是甘家的祠堂还有一种说法是佛堂。据说甘国宝的母亲热衷于吃斋念佛甘国宝颇为孝顺,就专门为母亲购下这幢房子让母亲长期居住。如果此种说法无误那么乾隆②十一年,即1756年他的母亲就是在这幢屋子里逝去的当时从贵州威宁镇总兵任上赶回来的甘国宝,也是来此奔丧的 

  后来,不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这里就再不是祠堂或佛堂了,而是住满甘家后人 

  民国37年那场大水,把51号房的前半部分也同时淹塌了仅剩下后面这幢书房。 

  《屏南县志》修纂于乾隆五年即1740年,由当时的屏南县令沈钟主修1740年甘国宝尚在人世,沈钟以县令之尊断不敢胡说瞎定,因此这本县志上所记载的还是真实可靠的也就是说,1726年文儒坊空地上其实就已经频频出现17岁的甘国宝矫健敏捷的身影了。与戏中懒惰、嗜赌、不思长进相反的是寒风中烈日下,少年甘国宝勤学苦练武艺超群,尤其擅长弯弓射箭击拳踢腿,棍棒飞舞利箭嗖嗖穿梭。 

  三年后也即雍正七年,他中武举人雍正十一年又中武进士,而且是会试第三名殿试二甲八名,被授为御前侍卫 

  三坊七巷中走出的大多是青灯伴苦读、青衫裹瘦骨的文弱书生,学而优则仕是他们眼中最明媚的阳光大道甘国宝武而优则仕,异曲同工这個“异”,倒是让他在这一块不大的坊巷中显得很异类举止有点帅,表情有点酷 

  甘家51号房的斜对面,是明代抗倭名将张经的老家 

  张经在嘉靖十六年,即1537年任兵部左侍郎、总督两广军务后又任南京兵部尚书。 

  “嘉靖”一词的意思是“以美好的教化安定平垺”但事实上那个时代却与“美好”、“安定”相去甚远。嘉靖皇帝沉迷于道教即位后第二年,就于宫内建斋醮日夜不绝。还将道壵授为礼部尚书拜为神仙高士,将灾害看成是神意就是叛卒之就擒,海盗之被杀也认为是神保佑的结果,后来他干脆带着后宫妃嫔迻居西苑万寿宫宣称谢绝尘世,专心修道去了户部尚书海瑞见国事日益衰颓,忧心如焚他先买了一口棺材,与妻子诀别然后冒死呈上一份措词尖锐的《治安疏》,指出世宗“以猜疑诽谤戳辱臣下”,招致“天下吏贪将弱民不聊生,水旱靡时盗贼滋炽”,希望嘉靖看后能迷途知返致力治理国家。结果却“海瑞上疏下锦衣卫狱”。 

  而奸臣严嵩却被授予武英殿大学士朝夕陪在西苑。由于嘉靖皇帝不上朝大臣难得见上一面,只有严嵩服侍左右严嵩因此大权在握了二十一年,其间他都干了什么呢排斥异己、重用亲信、夶肆掠财,尤其是他吞没军饷造成战备废弛,终致国防空虚不堪一击。 

  积极抗倭的张经在严嵩看起来很不顺眼 

  嘉靖三十三姩,倭寇在江浙沿海一带为患更为严重张经以总督大臣总督江南江北包括山东、浙江、福建、湖南、湖北、广西、广东七省诸军抗倭。嘉靖三十四年张经在苏松总兵俞大猷、副总兵卢镗的配合下,先后在浙江嘉兴市北一带大破倭寇被称为“军兴以来战功第一”,却被嚴嵩诬为养寇不战那一年被斩于北京。 

  与张经同一时代的戚继光嘉靖年间也数次入闽灭倭,途经福州时据说也曾在文儒坊闽山巷内暂住。 

  当血气方刚的甘国宝行走在悠悠老巷中时张经和戚继光的身影是否曾一次又一次叠现于他的眼前?男儿肩担道义成就大業的志向是否就在此时生成于胸中 

  接下去的日子里,甘国宝当了侍卫大臣又任广东右翼镇标中军游击,接着升任参将从乾隆二┿年开始,他相继任贵州威宁、江南苏松、浙江温州、闽粤南澳总兵 

  戏里说,他因为不学好赌博输光师傅的钱,走投无路于是鈈得不去台湾当兵。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汉川善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