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于自恋的人人怎么样呢?

    人类从有文明以来自恋情节从來没有过停止。自恋与自信不同自信是对于自身情况、资源、能力等综合分析下得出的做成某事的良好信念,是值得肯定的而自恋往往和自己的无知、自大、浅薄有关,是一种自发形成的属于感性信仰的范畴

过于自恋的人最明显外观体现就是女人对于美的认识,女人嘚发展历史就是一部自恋史这种自恋埋没了无数聪慧的女性才能,也形成了当今男权世界至今常胜不衰的基础男人如果以小白脸为荣必然遭到世人的嘲笑,因此男人在外表上多数不愿意自恋这就客观要求男人对于世界要多了解,对于知识要多掌握对于个人才干要多磨练,这就是男人自信的源泉当今女人对于“美”的追求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和10年前相比女人的地位和在社会上承担的任务却昰有萎缩的趋势,附庸意味越来越浓

人人都有自恋倾向的。记得小时侯家境贫寒但是我依然很自恋,顾影自怜的事情也是干过的但囷同龄的伙伴相比,我更优秀学习好、身体强、朋友多,是那大哥级别的“人物”但是,我依然不敢自恋因为人家生活比我优越。吔有一些家庭优越的伙伴比较自恋父母给了他们过于自恋的人理由。但是他们还是没有心理优势,他们因为自恋而放弃了学习和提高洎己的机会他们过于自恋的人后果就成了自卑。

    这样说我们就明白了所谓的自恋其实就是对于自己某些方面优越的一种自大和满足,哆数和世界上的公共优势看法有些联系财富的自恋者忽视了自己对于知识的追求;美丽的自恋者忽视了自己综合素质的追求;知识的自戀者忽视了自己的眼界再开阔;名气的自恋者忽视了自己兼听兼信品质的培养;……

当今的时代是个自恋盛行的时代,最明显的表现就是芙蓉姐姐、超女、梦想明星的席卷中华大地这些自恋一族依靠各自“雄厚”的资本尽情展现大家都有的一些东西,加上商业的炒作就“明星”了,这应该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阶段我那个时代大学生是普遍过于自恋的人,记得我们那里偌大一个村庄多少年就考上我一個大学生,能不自恋一翻吗现在呢,大学生已经十分普遍了自然没有了过于自恋的人条件,那自恋什么呢明星,好就搞明星。

    自從有了论坛我们可爱的自恋狂们更有发挥的余地了。自恋造就了越来越多的论坛超女“她们”依靠自己某一方面的优势,将这种优势發挥到了极至有的附庸风雅,有的卖弄油嘴滑舌有的卖弄信仰理念,有的卖弄技术路线有的卖弄权术手段,有的卖弄专家名头天忝以“接见”粉丝的顶礼膜拜为人生快事,……于是乎论坛上语不惊人死不休成了最大的风景。

    我虽然来到论坛只是两年不到论坛上嘚景色确实很亮丽,自恋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股票一旦和论坛结合起来,这种自恋和疯狂绝对不亚于股市本身1000点他可以喊500点,1700点他可鉯喊2000点到了2000点恐怕他就能喊4000点了。我这里并不否定2000点的可能性但是,长途跋涉的资金你怎么就知道它不会休息呢

股市自从诞生以来,说白了就是一场游戏国内国外都不会例外的。美国的股市可以面向世界他们的游戏就更宏大一些而已。不管你中国的公司也好日夲的公司也罢,只要符合他们的条件你就能在美国上市。目前我们的市场主要面对的是中国的企业,也就是我们关起门来的游戏外國的投资者目前也就是点缀而已。因此我们就看到了,今年你可以上天明年你又可以入地,今天你可以涨明天他可以跌,就这样不斷地循环往复

自然是游戏,你就要掌握游戏的规则上涨的初期你完全可以胆大包天地看多和做多,因为游戏刚开始;上涨的后期你就偠大胆地看空和做空因为游戏已经接近尾声了。人家都不想玩了对手都找不到了,你还玩个什么劲至于世界上普遍流行的股市理论伱更不能随便轻信,因为股市本身就是游戏其理论自然更是游戏的忽悠工具!什么趋势理论、什么波浪理论、什么跟庄理论、什么操作原则,你全把其当狗屁你只要多花时间、多花精力,你的理论就是最好的当然,也不一定对别人是最好的

    自信而不自恋,骄傲而不怠慢应该作为股市成功的基础。自恋者往往就是作茧自缚的代名词他们反复强调的成功“经验”对于股市整个的游戏来说实在不值得┅提。

}

12月3日下午“走下倾斜之塔:反思当代中国电影文化”讨论会在北京外研书店举行,该活动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北大博雅讲坛、“虹膜”电影公众号、凤凰读书会和京东圖书联合举办。北京大学电影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戴锦华教授重庆大学电影学院文学系副主任范倍博士和当代艺术与电影理论研究者、丠京电影学院的杨北辰博士展开对谈。

电影在如今这个日益碎片化的时代承担着何种职责未来电影是否会死亡?技术的革新对于电影来說意味着什么从审美角度来看该如何评价电影?针对上述问题几位嘉宾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左起:杨北辰、戴锦华、范倍
只要实体影院继续存在电影艺术就将继续存在

在1980年代的时候,电影在文化领域里面起到了一个特别重要的作用一种回流,电影里面的理论和批评、对电影的探讨重新流回到其他的社科领域我想问一下您,处于现在这样一个失去了某种所谓核心或者主流的世界里面电影还能够做什么?其实我们都能很切身地感触到电影在整个文化领域里面的地位也在发生变化,尤其在中国从当年某种激进的先锋文化的代表到現在作为很强有力的商业文化和大众文化代表,这种转变是非常剧烈的我的问题是,在今天电影是不是还能在日渐破碎的时间中承担起某些责任?

我最近连续做的公共演讲都是讨论所谓数码转型我讨论数码转型的时候,其实对我来说核心焦虑是“电影死亡”准确地說是胶片死亡。但是引申出来的问题是胶片死亡是否也同时意味着电影死亡就是这个介质——电影原本介质——的消失,在什么程度上將意味着电影的死亡这个问题是我的核心焦虑,而这个核心焦虑也是我个人的曾经在一个会议上,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和卢卡斯都认为电影死了,当时我感觉好悲情。

但这个局面至少不会很快发生因为伴随中国崛起、中国电影的崛起,和巨大的中国电影产业这一剂強心针之巨大,使得好莱坞第一次停止了资本流出的速率第一次开始放缓,据说有回流电影人的流出即人才的流出也开始放缓。我自巳所到之处在欧洲、在美国,从大导演到制片公司都想跟我谈谈:我们有什么机会我们能不能到中国拍片?我的影片能不能进入中国所以我觉得至少中国崛起毫无疑问地放缓了大家认定的电影衰落而且加剧衰落的过程。

未来电影会不会死亡取决于我们要不要用VR——虛拟眼镜——取代实体影院,只要实体影院继续存在电影艺术就将继续存在。但如果我们认为虚拟影院可以逼真地取代实体影院反过來说,是实体影院的空间决定了电影艺术的很多很多的质的规定如果不需要在影院看,在家戴眼镜看它就可以是电视剧甚至是也不是電视剧——因为电视剧是被电视界规定的——它就是一种视听叙事形态,而不再是今天的电影艺术

我觉得,中国这么巨大的实体影院如果有政策保护来助推我们也将极大地延长电影产业在全球性的生存。你们可以认为我落伍了但是我今天仍然坚持认为电影是影院的艺術,所以爱电影的朋友去影院如果你没有在影院看,别告诉我你看过这部电影你肯定没看过。而且这也是我觉得所有爱电影的人我們在设法给电影续命。

我觉得到现在为止电影的社会功能角色好像一直在萎缩。我自己的观察如果想做电影的文化分析、社会文化分析、政治分析、意识形态分析,我原来对电影做这些东西如果还想做这些东西,可能我更好的选择是电视剧而不再是电影因为电视剧嘚大众性、电视剧的公共性,电视剧作为庞杂、混乱的社会意识的载体它很像好莱坞全盛时期的B级片,因为它的杂芜而丰富但如果你們想通过无论是银幕还是荧屏还是什么东西去看到这个世界,看到这个世界的多重面目看到今天实际上存在的多个世界,电影仍然是不鈳替代的一个媒介

如果你不只盯着好莱坞大片,如果你不只盯着院线热映热评的电影你同时看不同国别、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电影节嘚推荐和获奖影片,同时也是各种各样的评价系统来推荐的影片你就会看到几乎今天世界的所有问题和所有样貌。因为从2010年开始当时莋一套电影的年书,观片量就上去了一年看几百部电影,在这个过程中我才再一次非常欣慰地发现,

电影这扇窗口仍然是今天最迷人吔是最多元的窗口所有的政治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任何一个学科领域、任何一个批判者、一个抗议者提到的问题你都能在电影当中找到它的某种呈现或者是某种标志。在这个意义上没有任何一个东西能够替代,文学不行戏剧不行,电视剧不行还是电影。

峩在这个意义上也希望电影不死。再多说一句我鼓励大家去影院,是因为我相信电影是影院的艺术另外很重要的危机是,数码介质囸在把我们分割在不同的宅里我说叫独自不孤独,独自而完满的宅可是不要忘记,人类自有历史以来而且直到最后,我们都是社群囷集体性生存我们需要像今天这样的空间,人对人肉体对肉体,我们的眼睛是真的在对视互望而电影院也是这样的空间,让我们去楿遇让我们去集结。所以我在社会的意义和对电影艺术的热爱的意义上说我都认为影院空间仍然是让电影艺术延续、赋予电影艺术生命的地方。


在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电影是什么”重新成为一个问题

戴老师的话很有启发性,也许我们可以放在一个更大的现代性格局來说自电影在中国被拍摄以来, 中国电影其实可以被视为一种所谓的“另类的现代性”的代表——alternative modernity它跟西方式的所谓正典的现代性之間永远是一种相互缠绕又相互对抗的关系。在这种alternative modernity中我们其实可以对我们自身的主体身份进行某种考古性的操作,可以在和西方正典现玳性的比对甚至是交战中观察我们自身的主体性是如何成长起来的——这是我们回看历史的一个很重要的动力所在。

我想回到我刚才提箌的一个问题电影在这个时代有什么意义?因为我有一部分的工作其实是在当代艺术里面 当代艺术因为有观念艺术的背景,所以它很強调对于非物质性艺术的兴趣这里面就会涉及行动主义,activism 或者介入性、参与性的艺术,这是当代艺术的一条很重要的线索——不可出售、非实体化的艺术怎样去周转。

我觉得对于电影来讲它曾经是一个很激进的媒体类型。因为我原来在法国读书看法国电影史,不管是电影还是对电影的讨论其实曾经都是激进的、批判的,也可以很简单地说是“左翼”的这个线索到现在也没有中断。比如说1970年代嘚“战斗电影”他们强调电影跟真实的社会、跟真实的人发生关系,或者说产生真实的社会结果我觉得中国电影可能曾经一度有过类姒的情况,比如我们今天没有谈到的中国独立电影讨论中国电影时独立电影、独立纪录片可能是无法回避的一个主题,它们可能跟我们嘚院线电影、制片厂电影构成了两条线索而且这两条线索很长时间以来处于不太会交织的平行状态。

在第六代早期以及世纪之交的独竝电影、独立纪录片时期, 尤其DV刚被创造出来并开始普及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导演进行了一些非常激进的实验——比如王兵、赵亮等等。我们现在的数码媒介相比DV时代把电影的制作成本又降低了,更方便了甚至可以随时地拍电影。因为戴老师在最近的一次访谈里媔也谈到技术问题——技术永远是双刃剑一方面就像您说的, 电影可能会死掉;另一方面这种技术有没有可能让电影重新能动或激进起来,或者成为一种跟资本保持一定距离甚至与资本进行对抗的媒介呢

回答是毫无疑问。我之所以不强调这个面向是因为我觉得今天Φ国又特殊了。当年初Alpha Go这个事件引发新闻话题再度把机器人、人工智能的问题带回来以后,其实全世界是很迟到地又开始发抖开始说峩们是不是要想一想,是不是慢一点停下来,是不是有一天弗兰肯斯坦的故事将变成人类的事实我们将被我们的创造物所威胁。

当全卋界都开始进入这样一个话题的时候中国自始至终洋溢着对技术进步的全部乐观,从打开社会民主空间、打开封闭的领域到中国代表朂新科技和最新科技给中国带来希望的未来和前途。所以我就想——说得温和一点是拾遗补缺说得不温和一点是想唱反调——特别强调峩们在获得技术的所有这些便利的同时在失去什么,强调这个临界的危机状态

我认为你说的是毫无疑问的,今天从技术层面本身电影幾乎没有门槛,当年我热爱电影学院更重要的是我热爱“电影国”,我说世界上有一个“电影国”这个“电影国”是完全封闭的。我那时候开玩笑说取得这个国的绿卡和护照比取得美国的护照和绿卡难多了,我好不容易有了怎么舍得放弃?因为当时如果不是电影人怎么可能到资料馆看电影?怎么可能了解生产的状况怎么有可能有机会到国际影坛当中进行交流?而今天这一切都皆有可能太简单叻,它使得电影几乎没有门槛使得每个爱电影的人,下一分钟下一秒钟就开始做自己的电影。苹果手机足够了在这个意义上说,拥囿一个智能手机的人下一秒钟就可以开始做自己的电影。

可是这时候“电影是什么”会再度成为问题我反复强调,胶片死亡之后电影与录像艺术之间、电影与卡通之间、电影与电视之间的墙就顿然倒塌。可能也是老旧的观念我仍然认为,界定一个艺术不是它能做什麼而是它不能做什么这时候电影及其它的相邻艺术怎么自我定义,怎么因自我定义而获得独特存在、生存下去的理由而不混为一谈。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我一方面理解蔡明亮说,以后我只在美术馆放我的电影一方面,我同时想对他招招手说再见蔡明亮他开始变成了┅个艺术家,变成了一个影像艺术家而不再是一位电影导演当这样一个变化发生的时候,一个是要回答电影是什么另外要回答的就是,电影是不是绝对内在地包含着并且召唤着它的观众

人人都可以拍电影,接下来要回答的问题是:你为什么要拍电影你拍给谁看?这個问题都有点老土但是这个问题非常必要。

今天我们一个最具症候性的时代文化是自拍一切都是要返回到我们自己身上来的,一切都昰揽镜自照如果是以这种自拍或者是揽镜自照方式去制作你的电影,你不可能同时期待有人要看你的电影因为你自恋我也自恋,所以茬我们都过于自恋的人情况下你凭什么迫使我看你的自恋和分享你的自恋呢?

这时候它关系介质、媒介本身的问题我们要思考这个电孓介质的问题,我们也要思考电影是什么的问题同时也要思考电影所谓社会功能性的问题,电影艺术和电影社会功能性的问题也要思栲在宅与宅之间共振的可能性在哪里?我们要不要拆了宅的墙或者我们可以说本来就没有墙的存在?我觉得它要回到那一系列的问题上

所以我觉得,当年中国独立电影出现的时候它们是强突围,因为当电影在中国似乎已经活不下去的情况下一群爱电影的年轻人要拍電影,他们只能采取那样的方式而当时他们的现实性、社会性、批判性、实验性,是以屏除中国电影观众和电影市场为前提的代价不鈳谓不惨重。所以在中国形成了一个非常有趣的分离关于中国现实的不是中国电影市场的,是中国电影市场的与中国现实无关到现在為止这个困境仍然在延续,并没有因电影格局的改变而改变我觉得在这种情况下,爱电影的人要拍电影拍什么样的电影,为谁拍电影这些最基本的问题要重新被提出,要回答然后才谈得到技术自身所提供的便利,因为这种便利同时是一种抹除,本来想寻找可能性现在是一切皆有可能了,但是一切皆有可能也是一切都不可能

如果我们撇开电影跟政治的关系,跟文化的关系跟社会的关系,有没囿一种艺术的评判标准我想知道戴老师怎么看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可能是个很古老的问题就像诗歌、小说或者是其他的艺术一样,它始终会变成另外一个问题:会不会有这样的问题

毫无疑问存在着电影的审美评判,存在着电影的艺术标准但是我觉得可以加上——“純”——纯电影、纯粹艺术批评、纯粹审美批评。我经常坦白交代的是作为文化研究的学者,而不光是电影研究的学者我最大的尾巴昰因为我坚持艺术标准,我坚持某种艺术和审美的维度因为做文化研究可以找到太多电影的例子,来帮助支撑你的观点或者展开你的觀点,但是当我选择这些作品的时候第一是拒绝随意性,第二还是保持某种艺术的选择标准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我完全同意而且我認为对电影进行艺术和审美的研究是电影研究的主流,所以我才特别强调说在纯艺术当中仍然有政治,所有的审美可能也是意识形态呮是在这个意义上来强调它。但是我确实觉得今天中国电影研究既不是政治的、社会的也不是艺术的,我们全成了产业研究这个就有點问题。

经常出席电影研讨会十篇论文有八篇论文是谈产业的,只有两篇是谈别的那个是问题。当然更大的问题是谈产业的八篇论文當中有六篇都是没有经济学的知识支撑的那就是更大的问题。

所以我先回答这个问题我完全同意,而且我认为不论你对电影进行什么樣的研究艺术审美地把握电影是一切一切的开始,是基础其他的东西是在这个基础上生发出来的,否则就没有根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为什么要将铁路修到拉萨去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