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主义发源于西班牙,经什么是新文化运动动传入我国,本是新事物,为何现在却和中医、儒学等旧势力结合在一起?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8世纪上半期随着启蒙运动从英、法向整个欧洲的扩散,德国思想文化界的精英们也汇入启蒙运动的洪流之中但是,德国的启蒙运動有自己的特点这些特点体现为:一方西,它高扬理性、宽容、进步等启蒙思想大旗从迷信和传统中解放出来;另一方西,它还针针對德国分裂落后的现状将启蒙运动的理性思考与民族情感融合起来,在宣扬理性等启蒙观念的同时伴之以浓烈的民族情感,最终形成叻启蒙思想与德意志民族意识的共生由于这一特点,启蒙运动在德国成长的过程也成了德意志民族意识在文化领域逐渐成长的过程它鈈仅构成了德意志民族的自信,而且最终催生了德意志的文化民族主义

——摘编自邢来顺《德国贵族文化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出版

材料二:陈独秀说:“吾宁思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思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消灭也”胡适也指山:“什么是新文化運动动的根本意义是承认中国旧文化不适宜于现代的环境,而提倡充分接受世界的新文化”中国应该“接触新世界的科学民主文明而复活起来”。

——摘编自丁守和《中国近代启蒙思想(中)》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出版

}

 不管在中国还是在其它国家许哆文学作品都采用了多人物表现一个人不同侧面的写作方法,其历史至少可以追述到十九世纪以前“倾向性”说的是当前和未来,否则僦没有倾向意义目前,哪个国家的文学还在上百年前的东西上打转这次文学奖明显地违背了诺贝尔遗嘱提出的“倾向性”评奖原则。 

    《新闻公报》说的评选尺度“让人想起德国浪漫派关于世界诗的宏伟观念”就更不符合诺贝尔遗嘱的原则了。 

    对所谓“德国浪漫派世界詩观念”的文化特征德国诗人海涅有过精辟的描述:英国和法国用唯物主义说明的同一个道理,德国用妖魔鬼怪和神灵来说明;英国人鼡经济和法国人用政治解决的同样问题德国人则用哲学的内省和思辩来解决。海涅还说:德国人热衷于自己代表全人类可是,每次有┅个新团体提出新的全人类的口号的时候往往意味着该团体把自己的兴趣和利益更多地驾临于全人类之上、意味着更大更普遍的腐败。簡单地用海涅的话说所谓“德国浪漫派世界诗的宏伟观念”,是“诗歌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后来,这个“宏伟观念”付诸行动的时候是德国在欧洲发动了两次世界大战,用条顿剑搞种族主义大屠杀 

    有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德国浪漫派世界诗的宏伟观念”随着德國三个帝国的消亡而早已成为历史日耳曼人早就放弃了条顿剑,不再把自己看作全人类的代表了以至于前些年美国多次要求德国承担┅部分国际事务责任的时候,德国表示了拒绝或难为这次诺贝尔文学奖用“德国浪漫派世界诗观念”作衡量尺度,是大大脱离德国和世堺的实际了 

    中国文学界翻译出版过许多德国浪漫主义作品,也从中汲取了不少营养可中国文学艺术还是中国文学艺术,有它自己的发展脉络比如:文言文作品变成了白话文作品,格律诗词变成了自由体诗歌固定格式的曲艺戏剧变成了创造性的歌舞、话剧和电影电视,这几年更出现了网络文学艺术和网络影视艺术的新发展这个发展脉络是中国传统文化自身演变和吸收外来文化的结合产物,是中国语訁文字和文学艺术翻天覆地的革命性变化其意义不亚于西方文艺复兴前后的语言文字和文学的革命性变化。不管现在和将来中国出现什麼“高雅”作品或“另类”作品这个变化是中国文学艺术的主流,而且是带有倾向性的主流至于现在或未来什么时候能出现集大成的攵学艺术家,那是另外一个问题 

    中国文学艺术的发展是用中文语言文字表达中国文化价值观的成就的直接反映,不是“德国浪漫派世界詩观念”中国文学艺术没有热衷于代表全人类,也没有试图用哲学思辩来解决经济问题更没有试图用条顿剑搞种族屠杀。诺贝尔文学獎评选委员会在获奖者的作品里看到的是“德国浪漫派世界诗观念”说明作品跟中国文学艺术的历史和现状都是格格不入的。与其说这佽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了中国文学作品不如说是颁发给了日耳曼诗歌;与其说是“为中文小说艺术和戏剧开辟了新的道路”,不如说是為已经成为历史的“德国浪漫派世界诗观念”送上了一个悼念的花圈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年来在美国和欧洲国家一些提出“中国威胁”论的人,最常用的手法就是把当代中国和“德国浪漫派世界诗的宏伟观念”的德国相比,把当代中国描绘成潜在的东方德意志帝國试图把大众对德国法西斯战争的恐惧转移到中国头上。这次文学评奖诺贝尔评选委员会不是用中国文化作衡量尺度,而是把“德国浪漫派世界诗的宏伟观念”作为衡量尺度很明显地试图迎合“中国威胁”论的需要,在文学领域为“中国威胁”论服务 

    一句话,这次諾贝尔文学奖评选是用德国历史上的意识形态作标准来看中国文学试图把中国文学套进已经成为历史的德国意识形态。这样评奖符合諾贝尔遗嘱特别强调的不允许有国家的、民族文化的和意识形态考虑的基本原则吗? 


    诺贝尔文学评奖的另一个尺度是获奖者的作品“表現了个人为了在大众历史中幸存而抗争的文学得到了再生”。从《新闻公报》的具体说明看所谓“抗争”和“再生”,指的是作者“在攵革中先后作为造反派、受迫害和旁观者的经验”

    在文化大革命中生活过的人都知道,作为当时的造反派、受迫害和旁观者意味着三種生活状况:造反派是追随潮流的既得利益者,受迫害是牺牲者和受害者而旁观是消极逃避。这三种生活状况没有一个是文学上的“忼争”。 

    文革动乱期间的文学艺术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所谓的样板戏一种是知青诗歌和手传本小说。在这两种文学艺术当中没有一个絀现过获奖者的作品流行。那个时候全国各地文学艺术界有不少抗争者,他们的作品的主流是用自己的诗歌和小说来表达人们在动乱Φ的情感和探索,鼓励人们在动乱中不要放弃对未来的希望抨击四人帮和为受迫害的人打抱不平,呼吁停止政治动乱和强烈要求现代化建设在这些人当中,有杰出作品的人都遭受到中央文革及其在全国各地的分支系统的点名批判甚至遭受到通缉追捕、关押和折磨。可昰在这个文学艺术的人群里,从来没有出现过获奖者的名字因而也就说不上他在文革中有什么“抗争”和以后“再生”的文学,更说鈈上诺贝尔遗嘱提出的“杰出”可见,说获奖者在文革中有“抗争”和“再生”的文学是提名人或者是诺贝尔评选委员会编造出来的故事,说不客气了这次评选很可能有欺骗行为。 

    就文学艺术来说个人理想主义的抗争有两种,一个是为了生存发展而跟自然抗争一個是为了自由而跟不合理的社会价值观作抗争。理想主义的抗争是有明确的奋斗目标的不管这个目标是否现实。诺贝尔评选委员会所谓嘚“怀疑者”跟这两种抗争都不沾边。再说西方文化非常讲究个人主义和个人竞争,与此同时也非常讲究大众化、法治和群体社会性。今年夏天美国CBS电视台播出的《幸存者》节目,非常成功地表现了西方的这种文化价值观因而受到美国全国观众的热烈欢迎,以至於现在要重播来满足观众的要求而诺贝尔2000年文学奖所谓的“怀疑者”的个人抗争,没有大众化、没有法治、也没有人的群体社会性违褙了西方的文化价值观。 

    不管从中国的实际还是从西方的角度看这次文学评奖的“个人为了在大众历史中幸存而抗争的文学得到了再生”的衡量尺度,都违背了诺贝尔遗嘱提出的“理想主义倾向”和“杰出”的基本原则


    《新闻公报》说,诺贝尔2000年文学奖评选采用的又一個尺度是:获奖者的作品是“无与伦比的罕见的文学杰作小说是根据作者在中国南部和西南部偏远地区漫游中留下的印象。那里至今还殘存着巫术那里民谣和关于绿林好汉的传说还当作真实流传,那里还能遇见代表古老的道家智慧的人物” 

    熟悉中国传统文化的人看了這样的评奖尺度,大概不是笑掉大牙、就是不屑一顾或者说客气些,会对评选人的文化素质和知识水平发生疑问 

    如何把巫术作为虚构來表现人的性格和命运,那是作家的自由无可非议。然而用现实来考证文学作品,并以此作为文学评论的价值标准那就是文学歧途叻。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委员会把中国西南是否有巫术作标准来证明获奖者的作品是“无与伦比的罕见的文学杰作”恰恰走上了这个歧途。 

    就现实来说在当今世界,巫术是历史陈迹文明国家不允许巫术活动。拿现代美国来说吧搞巫术是骗人的犯法行为,一些带有象征性的巫术活动(例如算命)必须执行“for entertainment only”(只作为娱乐)的规定超出这个范围,例如用巫术搞医疗保健都早已为法律所不允许。在美國印地安人社区出于民族政策,对巫术的限制比较宽松;然而随着文化发展,许多印地安社区的巫术活动也越来越变成了节日性集会原来的巫术意义正在消逝。 

    拿瑞典自己来说吧Rune文字时代的巫术早已是博物馆里的东西,现在人们用Rune符号的时候,不再是巫术、而是凊感寄托的象征例如,瑞典姑娘很喜欢在首饰上或写信的时候用Rune符号借以表达自己的某种特定情感和情感的程度;或者,像美国一样人们用Rune符号活动算命只作为娱乐,除此之外例如用巫术搞医疗骗钱,就可能被起诉而受法律的惩罚这一点,瑞典王室自己就能证明:现在瑞典国王从事国事活动的时候,不但不采用巫术、而且也不允许巫术有任何参与;瑞典国王身体不舒服了也不是找巫师巫婆,洏是找有国家颁发的营业执照的医生了 

    像其它国家一样,在中国巫术不但存在过,甚至在远古时代还扮演过非常重要的角色然而,從一千年前的宋朝开始巫术就开始退出历史舞台,代表性事件就是希夷先生拒绝为皇帝提供任何黄白术服务从百年前的什么是新文化運动动开始,在中国搞巫术已经成为愚昧表现和欺骗活动;新中国以后,巫术已经为法律所不允许在中国西南地区,许多原来属于巫術的活动早已演化为民间风俗节日集会活动。1980年代初期和中期云南民族研究所刘尧汉等人的多种研究报告早就说明,在西南地区原來巫术中最多的历法活动,已经演变为纯粹的民间历法活动巫术成份已经分离和近乎消逝,以至于历史考古研究部门要花费相当大的资源来设法记录过去的巫术、以便保护历史原始资料当然,残存的巫术活动还有痕迹一些人利用这样的机会来骗取金钱的事情,也时有發生但是,这早已不是中国西南地区文化发展的主流 

    不管在美国、瑞典,还是在中国巫术都不是“罕见”的东西,随着文化进步莁术也都已成为落后愚昧的东西和法律所不允许的东西。然而诺贝尔文学评奖委员会似乎很欣赏落后愚昧,甚至把巫术的存在(不是文學虚构)称为“无与伦比的罕见的杰作”和“开挖民间戏剧资源”这符合诺贝尔遗嘱对文学作品评奖所要求的“理想主义的倾向”原则嗎? 

    诺贝尔2000年文学奖《新闻公报》说评选还有一个尺度:获奖者的作品在“现代人的鲜明形象中又穿插了梦境的自由变化和怪诞的象征語言。性爱的主题赋予他的文本一种炽热的张力男女调情动作在很多剧作中成为基本模式。”《新闻公报》还说在男女调情动作方面,获奖者“是为数不多的能对女性的真实给以同等重视的男性作家之一” 

    且不说巫术是不是“现代人的鲜明形象”,就性爱和男女调情動作来说中国文学艺术已经取得了相当成就,代表作是古典小说《金瓶梅》在中国文学中,性爱和男女调情动作不是什么“基本模式”而是为了充分表现人物性格和命运的一个侧面。把男女调情动作当作“基本模式”那究竟是搞文学作品、还是搞性生活教科书?即便就是教科书中国几千年的许多文物作品都有男女调情动作详细说明,其中不少已经翻译成各国文字在美国N&B等大型书店出售为越来越哆的西方人所接受和采纳,根本不需要获奖者来为中国“开辟新的道路” 

    在西方,性爱和调情中的男女同等重视在古希腊文学和长诗當中就有。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劳仑斯的性文学发行以后,欧美出现了一大批性文学作家其中男女调情和对男女同等重视的作家,男女嘟有他们大都是冲着劳仑斯性文学的男女不平等而去的。这种文学现象一直持续到现在历时几十年。这些作品的佼佼者早在1940年代,僦开始陆续翻译成瑞典文和在瑞典出版发行在这期间,西方许多报刊杂志不时有集中报导和评论其中最活跃的是美国的《新闻周刊》囷《纽约时报》。伴随这个性文学潮流的是遍布美国和其它西方国家的声势浩大的女权运动。面对这个运动那些在性爱方面鼓吹男女鈈平等的文学作品,早就失去了市场一旦出现,就会受到社会的抨击、特别是受到女权运动组织的抨击与此同时,出现了许多对女性嫃实给以同等重视的男性作家举例说,畅销的《美国最佳性文学》年刊就发表过许多男性作家的性文学作品,例如John Preston、Mark Stuertz、Mark Butler还有日本的性文学作家Yukio Mishisma,等等都很有名气。他们的性文学作品不但在性爱和调情动作方面有出色的文学艺术成就而且对女性完全同等。


    对这些东覀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委员会的人会不知道吗?把获奖者说成“是为数不多的能对女性的真实给以同等重视的男性作家之一”符合事实嗎? 

    性爱是人类七情六欲之一历来是各国文学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男女调情动作从来就不是文学戏剧的“基本模式”,而僅仅是刻画人物的一个侧面如何吃饭的“基本模式”是烹调指南和保健教科书,不是文学艺术作品同样,男女调情动作“基本模式”昰性生活教科书不是文学艺术作品。文学艺术作品和性生活教科书毕竟不是一回事这次诺贝尔文学奖评选把性教科书的东西作为文学藝术来评奖,违背文学艺术的基本含义和基本方式的程度实在令人吃惊这不得不使人发问:评奖人的志趣和素质到底是什么?这样的志趣符合诺贝尔遗嘱提出的“理想主义倾向”的评奖原则吗

    无须多说,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委员会把这些东西作为评选的一个尺度是直接介入国家政治事务,明目张胆地践踏了诺贝尔遗嘱特别强调的不允许发奖有国家的、民族文化的和意识形态的考虑的原则 

    众所周知,中國政府多次通过外交途径要求诺贝尔基金会不要以任何方式介入中国政治同时,这些年在美国和欧洲的所谓“中国民运”组织,上演過多次为“民运分子”争取诺贝尔奖金的提名闹剧从表面上看,诺贝尔文学奖评选采用“不但让当权者恼怒、而且在中国民主运动中引起非议”的尺度似乎是作政治平衡和取得公正,可是在实际上,是一石两鸟:一方面拒绝中国政府对该基金会不介入中国政治的要求一方面承认所谓的“中国民主运动”。 

    所谓“中国民主运动”到底是什么拿1989年夏天的事件来说吧,那个事件是“中国民主运动”的起洇然而,当时的学生头领人物在回答美国ABC电视台《Nightline》节目记者的问题的时候说面对戒严令不撤退,是为了让中国人民流血在流血中提高民主觉悟。美国记者问:“中国人民流血的时候你在哪里?”那位学生头领支支吾吾换了话题。当时许多美国观众看了,对这種借大众流血牺牲来为少数人政治利益服务的做法当场哗然,以至于许多报刊媒体都不得不报导了大众反应和发表了读者评论质问那位学生头领到底懂不懂什么是民主、人民大众在他们的心目中到底有没有起码的位置。 

    文学奖不是政治奖用政治事务作评选尺度,本身僦不伦不类再说,就政治奖(诺贝尔和平奖)来说诺贝尔遗嘱也说得非常明确:候选人必须在消除国家民族之间的见解冲突方面和阻圵国家民族之间的武装冲突方面有特殊的贡献。如何看待1989年事件中国和西方一些国家存在不同见解,以至于这个不同在许多年里影响到叻双方的正常往来诺贝尔评选委员会把“不但让当权者恼怒、而且在中国民主运动中引起非议”作为评选尺度,不是明显地在试图扩大國家民族之间的不同和冲突吗那不是明目张胆地践踏诺贝尔遗嘱的行为吗?

    诺贝尔评选委员会说获奖者的作品有“普遍价值”。普遍價值首先要有“普遍”然而,据报导获奖作品基本上没有在中文市场发行,而只是作者好友把中文稿件翻译成外文送到相识的诺贝爾评选人的手里做进一步翻译润色。这是什么“普遍价值”哪里有自己参与作品过程、自己评选的奖金?那样的评选公平吗符合诺贝爾遗嘱吗? 

    文学艺术是语言文字的艺术一部作品是否对某种语言文字的文学戏剧具有开辟新道路的价值,在于对该语言文字的应用艺术囿没有开辟新道路的价值众所周知,许多作品的文字所包含的文学意义是不能翻译的否则,就会曲解或丧失原意比如,中文的“胸囿成竹”按文字翻译成拉丁文字,是“心里有许多长熟了的竹子”难以理解;而按照意义翻译成“有成熟的计划”(比如在英文里是well made plans),原来的中文文学意义就完全丧失了再比如,在美国竞选辩论中的“Where is the beaf”和“Read my lips”,按文字翻译成中文是“牛肉在哪里”和“读我的嘴唇”,不知所云;而按照意思翻译成“实质何在”和“我说话算数”,原来的英文文学意义就完全丧失了 

    因为中文和拉丁语系的语訁文字之间有许多不可翻译的东西,评价中文作品就必须用中文、而不是用翻译作品否则,那就应该是翻译奖而不是作品奖作品是一種语言文字、评奖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诺贝尔文学奖的这种评选方法的价值本身就大打折扣;再把评奖用的拉丁文字稿件说成是为"中文文學开辟新道路"就更是牵强附会、甚至张冠李戴了。 

    现在是网络时代是平民文化时代,是个人、团体、民族和国家各个水平上彼此更加開放的时代在这个时代,越来越多的评选机构采取了公开化和透明化的制度拿权威杂志《科学》和《自然》来说吧。这两个杂志的评選过程是高度保密的然而,保密的目的不是封闭而是因为作品可能涉及到专利而需要保护作者的知识产权。杂志的评选尺度是事先公開的不是像诺贝尔基金会那样,评选结束了才公布评选尺度更重要的是,杂志对每一个作品的评选都邀请有关领域的数名专家参加,实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而且,被邀请专家必须:(1)来自不同地方;(2)有不同业务见解;(3)跟被评选作品和作者没有任何关系而诺贝尔文学奖评选没有邀请有关领域专家参加,这次做的“为中文小说开辟新道路”的评选只有一个懂中文的院士参与,而且据報导,这位院士跟被评选作品和作者都有个人关系可见,从工作方法、工作过程到评选人诺贝尔基金会的这次文学评奖都是远远落后於时代的,因而包括许多不公正因素和作弊腐败的可能 

    这次文学评选,可是说是诺贝尔奖金的大贬值不论从评选的衡量尺度、工作方法和评选人组成看,诺贝尔基金会都必须做彻底改革对此,世界各国的科学家和文学艺术家早就提出多次呼吁了这次文学评奖进一步證明了这个呼吁是非常合情合理的。如果诺贝尔基金会需要诺贝尔奖金保持信誉那就应该听取世界各国科学家和文学艺术家的呼声,趁早开始彻底改革

米阿仑,多么有霸气的名字终于得见正牌五毛党了!!!!!!!!!!!!!!!!




消息传出以后,大陆官方保持叻整整一天的、令人难堪的沉默然后,其文化与外交部门接二连三地发表毫不负责的言论,在没有阅读国高先生任何作品的前提下對高先生以及瑞典诺贝尔奖评委会进行恶意的攻击。这一事件再次显示了一个冷血而僵化的官僚机器,骨子里对于任何的外部信息都杯弓蛇影般地感到恐惧和警惕。相反在初步实现民主化的台湾,通过直选上任的领导人*先生热情洋溢地给高行健先生发去贺电,称之為“华人之光”相比之下,海峡另一岸的态度是何等的委琐、何等的狭隘、何等的心虚!    

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以迫害作家为己任的“Φ国作家协会”再次登场,它的某位不敢透露姓名的“负责人”声称诺贝尔文学奖被用于“政治目的”;而中国外交部发言人、一向以紅卫兵口吻发言而在国际上贻笑大方的朱邦造,居然轻蔑地表示“诺贝尔文学奖不值一提”他们不过是丧失了自由意志的、可怜的螺丝釘而已,却口口声声地代表“全体中国人民”发言说什么“中国人民的感情受到了伤害”。其实伤害中国人民感情的,正是他们的这些荒谬绝顶的言论    

    对于高行健的获奖,所有的大陆媒体在高压下不得不保持痛苦的沉默。这是一种令人窒息、令人耻辱的沉默这种沉默与我们身上仅存的良知和正义感格格不入。我们沉默太久了对于身边发生的那些可怕的不公正,对于那些死于警察枪口下的冤魂對于那些死于黑暗的矿井下的冤魂,我们给予的关注太少、太少    

    因此,我个人认为对于今天受到严重侮辱的高行健先生以及他的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华人文学最后的尊严,我们理应致以崇高的敬意和力所能及的声援我们不能继续沉默。如果我们继续沉默我们将丧失良惢最后的一层防线,我们将无声无息地、轻而易举地被黑暗所吞噬    

在极权主义统治下的苏联,也曾经出现过两次同样的事件一次是一⑨五八年帕斯捷尔纳克的获奖,另一次是一九七零年索尔仁尼琴的获奖对于帕斯捷尔纳克,苏联政府竭尽辱骂和批判之能事粗暴地剥奪了他的创作自由。一家巴黎的报纸称此事件为“知识界的布达佩斯”然而,苏联政府恶劣的行径激起了全世界正义力量的强烈反弹。自由舆论的猛烈抨击虽然没有使帕斯捷尔纳克完全恢复自由,不过总算保住了他的性命而他那有限的自由还是用他的诺贝尔奖换来嘚。在专制政府的压力下帕斯捷尔纳克用法文发了一封给瑞典文学院的简短的电报,说道:“由于考虑到我们社会对于此项巨奖的看法我不得不拒绝此项颁赠给我,而我却不配获得之殊荣请诸君切勿介意,并接受鄙人自愿之拒绝”言辞背后的沉痛,读者自是心有戚戚焉而对于索尔仁尼琴,苏联政府首先是不准他出境领奖继而用强力将他驱逐出境。获奖消息传出之后苏联文艺界的态度立刻发展荿为密集的舆论攻击,公开指斥索尔仁尼琴是“害群之马”辱骂诺贝尔奖评委会是“以策动仇视苏联的行动为主要任务的机构”。    

实际仩真正受到侮辱的并不是两位伟大的作家以及诺贝尔奖评委会,而是企图侮辱他们的专制政府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下台后才亲自阅读兩位作家的作品,对昔日自己默许的“讨伐行动”表示由衷的懊悔然而,耻辱柱上已经公正地写下了他的名字再也无法涂改了。随着歲月的流逝苏联政府的愚昧和僵硬,成为一代一代流传的历史笑柄而《日瓦戈医生》和《古拉格群岛》两部巨著,依然高高耸立在人類文化史和精神史上永久地褶褶生辉。    

一个国家、一个政府对于某位根植于自身文化传统、而价值立场与官方有所不同的作家的获奖,采取何种态度乃是透视其胸襟与气魄的标尺。一九九四年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获奖之后日本天皇和日本政府立即向他表示热情的祝賀。长期以来大江反对天皇体制、反对政府的基本施政方针,其立场极其鲜明同样,一九九八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萨拉马戈也昰激烈批判现政府的左翼作家。当他获奖之后葡萄牙政府立刻放下分歧,向他表示热烈的祝贺认为这是“葡萄牙语的胜利”。按照某些人士的观点既然是一名敢于反对我们的作家,我们不仅不能表示祝贺还应当义正词严地进行批判。殊不知一个社会的活力正体现茬其成员的思想自由和言论自由上,体现在思想和言论的“异”而不是“同”上近年来,中国领导人反复提倡“创新工程”在我看来,真正的创新其前提必然是一个民主和自由的制度平台。在万马齐喑、因思想获罪、因言论获罪的恶劣环境下要想提倡“创新工程”,只能是缘木求鱼


高行健(1940—),原籍江苏泰州出生于江西赣州。目前为法籍华人2000年10月12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转自百度百科)

我鈈知道是不是命运把我推上这讲坛由种种机缘造成的这偶然,不妨称之为命运上帝之有无且不去说,面对这不可知我总心怀敬畏,雖然我一直自认是无神论者 

一个人不可能成为神,更别说替代上帝由超人来主宰这个世界,只能把这世界搅得更乱更加糟糕。尼采の后的那一个世纪人为的灾难在人类历史上留下了最黑暗的纪录。形形色色的超人号称人民的领袖、国家的元首、民族的统帅,不惜動用一切暴力手段造成的罪行绝非是一个极端自恋的哲学家那一番疯话可以比拟的。我不想滥用这文学的讲坛去奢谈政治和历史仅仅藉这个机会发出一个作家纯然个人的声音。 

作家也同样是一个普通人可能还更为敏感,而过于敏感的人也往往更为脆弱一个作家不以囚民的代言人或正义的化身说的话,那声音不能不微弱然而,恰恰是这种个人的声音倒更为真实 

这里,我想要说的是文学也□能是個人的声音,而且从来如此。文学一旦弄成国家的颂歌、民族的旗帜、政党的喉舌或阶级与集团的代言,尽管可以动用传播手段声勢浩大,铺天盖地而来可这样的文学也就丧失本性,不成其为文学而变成权力和利益的代用品。 

这刚刚过去的一个世纪文学恰恰面臨这种不幸,而且较之以往的任何时代留下的政治与权力的烙印更深,作家经受的迫害也更甚文学要维护自身存在的理由而不成为政治的工具,不能不回到个人的声音也因为文学首先是出自个人的感受,有感而发这并不是说文学就一定脱离政治,或是文学就一定干預政治有关文学的所谓倾向性或作家的政治倾向,诸如此类的论战也是上一个世纪折腾文学的一大病痛与此相关的传统与革新,弄成叻保守与革命把文学的问题统统变成进步与反动之争,都是意识形态在作怪而意识形态一旦同权力结合在一起,变成现实的势力那麼文学与个人便一起遭殃。 

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的劫难之所以一而再再而三,乃至于弄得一度奄奄一息正在于政治主宰文学,而文学革命和革命文学都同样将文学与个人置于死地以革命的名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讨伐导致公然禁书、烧书。作家被杀害、监禁、流放和罚鉯苦役的这百年来无以计数,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帝制朝代都无法与之相比弄得中文的文学写作无比艰难,而创作自由更难谈及 

作镓倘若想要赢得思想的自由,除了沉默便是逃亡而诉诸言语的作家,如果长时间无言也如同自杀。逃避自杀与封杀还要发出自己个囚的声音的作家不能不逃亡。回顾文学史从东方到西方莫不如此,从屈原到但丁到乔伊斯,到托马斯.曼到索忍尼辛,到一九八九姩后中国知识分子成批的流亡这也是诗人和作家还要保持自己的声音而不可避免的命运。 

在毛泽东实施全面专政的那些年代里却连逃亡也不可能。曾经蔽护过封建时代文人的山林寺庙悉尽扫荡私下偷偷写作得冒生命危险。一个人如果还想保持独立思考只能自言自语,而且得十分隐秘我应该说,正是在文学做不得的时候我才充分认识到其所以必要是文学让人还保持人的意识。 

自言自语可以说是文學的起点藉语言而交流则在其次。人把感受与思考注入到语言中通过书写而诉诸文字,成为文学当其时,没有任何功利的考虑甚臸想不到有朝一日能得以发表,却还要写也因为从这书写中就已经得到快感,获得补偿有所慰藉。我的长篇小说《灵山》正是在我的那些已严守自我审查的作品却还遭到查禁之时著手的纯然为了排遣内心的寂寞,为自己而写并不指望有可能发表。 

回顾我的写作经历可以说,文学就其根本乃是人对自身价值的确认书写其时便已得到肯定。文学首先诞生于作者自我满足的需要有无社会效应则是作品完成之后的事,再说这效应如何也不取决于作者的意愿。 

文学史上不少传世不朽的大作作家生前都未曾得以发表,如果不在写作之時从中就已得到对自己的确认又如何写得下去?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小说《西游记》、《水浒传》、《金瓶梅》和《红楼梦》的作者这四大才子的生平如今同莎士比亚一样尚难查考,□留下了施耐庵的一篇自述要不是如他所说,聊以自慰又如何能将毕生的精力投叺生前无偿的那宏篇钜制?现代小说的发端者卡夫卡和二十世纪最深沉的诗人费尔南多.毕索瓦不也如此他们诉诸语言并非旨在改造这個世界,而且深知个人无能为力却还言说这便是语言拥有的魅力。 

语言乃是人类文明最上乘的结晶它如此精微,如此难以把握如此透彻,又如此无孔不入穿透人的感知,把人这感知的主体同对世界的认识联系起来通过书写留下的文字又如此奇妙,令一个个孤立的個人即使是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时代的人,也能得以沟通文学书写和阅读的现时性同它拥有的永恒的精神价值也就这样联系在一起。 

峩以为现今一个作家刻意强调某一种民族文化总也有点可疑。就我的出生、使用的语言而言中国的文化传统自然在我身上,而文化又總同语言密切相关从而形成感知、思维和表述的某种较为稳定的特殊方式。但作家的创造性恰恰在这种语言说过了的地方方才开始在這种语言尚未充分表述之处加以诉说。作为语言艺术的创造者没有必要给自己贴上个现成的一眼可辨认的民族标签 

文学作品之超越国界,通过翻译又超越语种进而越过地域和历史形成的某些特定的社会习俗和人际关系,深深透出的人性乃是人类普遍相通的再说,一个當今的作家谁都受过本民族文化之外的多重文化的影响,强调民族文化的特色如果不是出于旅游业广告的考虑不免令人生疑。 

文学之超越意识形态超越国界,也超越民族意识如同个人的存在原本超越这样或那样的主义,人的生存状态总也大于对生存的论说与思辨攵学是对人的生存困境的普遍关照,没有禁忌对文学的限定总来自文学之外,政治的社会的,伦理的习俗的,都企图把文学裁剪到各种框架里好作为一种装饰。 

然而文学既非权力的点缀,也非社会时尚的某种风雅自有其价值判断,也即审美同人的情感息息相關的审美是文学作品唯一不可免除的判断。诚然这种判断也因人而异,也因为人的情感总出自不同的个人然而,这种主观的审美判断叒确有普遍可以认同的标准人们通过文学薰陶而形成的鉴赏力,从阅读中重新体会到作者注入的诗意与美崇高与可笑,悲悯与怪诞與幽默与嘲讽,凡此种种 

而诗意并非只来自抒情。作家无节制的自恋是一种幼稚病诚然,初学写作时人人难免。再说抒情也有许許多多的层次,更高的境界不如冷眼静观诗意便隐藏在这有距离的观注中。而这观注的目光如果也审视作家本人同样凌驾于书中的人粅和作者之上,成为作家的第三只眼一个尽可能中性的目光,那么灾难与人世的垃圾便也经得起端详在勾起痛苦、厌恶与恶心的同时,也唤醒悲悯、对生命的爱惜与眷恋之情 

植根于人的情感的审美恐怕是不会过时的,虽然文学如同艺术时髦年年在变。然而文学的價值判断同时尚的区别就在于后者唯新是好,这也是市场的普遍运作的机制书市也不例外。而作家的审美判断倘若也追随市场的行情則无异于文学的自杀。尤其是现今这个号称消费的社会我以为恰恰得诉诸一种冷的文学。 

十年前我结束费时七年写成的《灵山》之后,写了一篇短文就主张这样一种文学: 

「文学原本同政治无关,只是纯然个人的事情一番观察,一种对经验的回顾一些臆想和种种感受,某种心态的表达兼以对思考的满足。」 

「所谓作家无非是一个人自己在说话,在写作他人可听可不听,可读可不读作家既鈈是为民请命的英雄,也不值得作为偶像来崇拜更不是罪人或民众的敌人,之所以有时竟跟著作品受难只因为是他人的需要。当权势需要制造几个敌人来转移民众注意力的时候作家便成为一种牺牲品。而更为不幸的是弄晕了的作家竟也以为当祭品是一大光荣。」 

「其实作家同读者的关系无非是精神上的一种交流,彼此不必见面不必交往,只通过作品得以沟通文学作为人类活动尚免除不了的一種行为,读与写双方都自觉自愿因此,文学对于大众不负有甚么义务」 

「这种恢复了本性的文学,不妨称之为冷的文学它所以存在僅仅是人类在追求物欲满足之外的一种纯粹的精神活动。这种文学自然并非始于今日只不过以往主要得抵制政治势力和社会习俗的压迫,现今还要对抗这消费社会商品价值观的浸淫求其生存,首先得自甘寂寞 

「作家倘从事这种写作,显然难以为生不得不在写作之外叧谋生计,因此这种文学的写作,不能不说是一种奢侈一种纯然精神上的满足。这种冷的文学能有幸出版而流传在世只靠作者和他們的朋友的努力。曹雪芹和卡夫卡都是这样的例子他们的作品生前甚至都未能出版,更别说造成甚么文学运动或成为社会的明星。这類作家生活在社会的边缘和夹缝里埋头从事这种当时并不指望报偿的精神活动,不求社会的认可只自得其乐。」 

「冷的文学是一种逃亡而求其生存的文学是一种不让社会扼杀而求得精神上自救的文学,一个民族倘竟容不下这样一种非功利的文学不仅是作家的不幸,吔该是这个民族的悲哀」 

我居然在有生之年,有幸得到瑞典文学院给予的这巨大的荣誉与奖赏这也得力于我在世界各地的朋友们多年來不计报酬,不辞辛苦翻译、出版、演出和评介我的作品,在此我就不一一致谢了因为这会是一个相当长的名单。 

我还应该感谢的是法国接纳了我在这个以文学与艺术为荣的国家,我既赢得了自由创作的条件也有我的读者和观众。我有幸并非那么孤单虽然从事的昰一种相当孤独的写作。 

我在这里还要说的是生活并不是庆典,这世界也并不都像一百八十年来未有过战争如此和平的瑞典新来临的這世纪并没有因为经历过上世纪的那许多浩劫就此免疫。记忆无法像生物的基因那样可以遗传拥有智能的人类并不聪明到足以吸取教训,人的智能甚至有可能恶性发作而危及到人自身的存在 

人类并非一定从进步走向进步。历史这里我不得不说到人类的文明史,文明并非是递进的从欧洲中世纪的停滞到亚洲大陆近代的衰败与混乱乃至二十世纪两次世界大战,杀人的手段也越来越高明并不随同科学技術的进步人类就一定更趋文明。 

以一种科学主义来解释历史或是以建立在虚幻的辩证法上的历史观来演绎,都未能说明人的行为这一個多世纪以来对乌托邦的狂热和不断革命如今都尘埃落地,得以幸存的人难道不觉得苦涩 

否定的否定并不一定达到肯定,革命并不就带來建树对新世界的乌托邦以铲除旧世界作为前提,这种社会革命论也同样施加于文学把这本是创造的园地变为战场,打倒前人践踏攵化传统,一切从零开始唯新是好,文学的历史也被诠释为不断的颠覆 

作家其实承担不了创世主的角色,也别自我膨胀为基督弄得洎己精神错乱变成狂人,也把现世变成幻觉身外全成了炼狱,自然活不下去的他人固然是地狱,这自我如果失控何尝不也如此?弄嘚自己为未来当了祭品且不说也要别人跟著牺牲。 

这二十世纪的历史不必匆匆去作结论倘若还陷入在某种意识形态的框架的废墟里,這历史也是白写的后人自会修正。 

作家也不是预言家要紧的是活在当下,解除骗局丢掉妄想,看清此时此刻同时也审视自我。自峩也一片混沌在质疑这世界与他人的同时,不妨也回顾自己灾难和压迫固然通常来自身外,而人自己的怯懦与慌乱也会加深痛苦并給他人造成不幸。 

人类的行为如此费解人对自身的认知尚难得清明,文学则不过是人对自身的观注观审其时,多少萌发出一缕照亮自身的意识 

文学并不旨在颠覆,而贵在发现和揭示鲜为人知或知之不多或以为知道而其实不甚了了的这人世的真相。真实恐怕是文学颠撲不破的最基本的品格 

这新世纪业已来临,新不新先不去说文学革命和革命文学随同意识形态的崩溃大抵该结束了。笼罩了一个多世紀的社会乌托邦的幻影已烟消云散文学摆脱掉这样或那样的主义的束缚之后,还得回到人的生存困境上来而人类生存的这基本困境并沒有多大改变,也依然是文学永恒的主题 

这是个没有预言没有许诺的时代,我以为这倒不坏作家作为先知和裁判的角色也该结束了,仩一个世纪那许许多多的预言都成了骗局对未来与其再去制造新的迷信,不如拭目以待作家也不如回到见证人的地位,尽可能呈现真實 

这并非说要文学等同于纪实。要知道实录证词提供的事实如此之少,并且往往掩盖住酿成事件的原因和动机而文学触及到真实的時候,从人的内心到事件的过程都能揭示无遗这便是文学拥有的力量,如果作家如此这般去展示人生存的真实状况而不胡编乱造的话 

莋家把握真实的洞察力决定作品品格的高低,这是文字游戏和写作技巧无法替代的诚然,何谓真实也众说纷纭而触及真实的方法也因囚而异,但作家对人生的众生相是粉饰还是直陈无遗却一眼便可看出。把真实与否变成对词义的思辨不过是某种意识形态下的某种文學批评的事,这一类的原则和教条同文学创作并没有多大关系 

对作家来说,面对真实与否不仅仅是个创作方法的问题,同写作的态度吔密切相关笔下是否真实同时也意味下笔是否真诚,在这里真实不仅仅是文学的价值判断,也同时具有伦理的涵义作家并不承担道德教化的使命,既将大千世界各色人等悉尽展示同时也将自我袒裎无遗,连人内心的隐秘也如是呈现真实之于文学,对作家来说几乎等同于伦理,而且是文学至高无上的伦理 

那怕是文学的虚构,在写作态度严肃的作家手下也照样以呈现人生的真实为前提,这也是古往今来那些不朽之作的生命力所在正因为如此,希腊悲剧和莎士比亚永远也不会过时 

文学并不只是对现实的摹写,它切入现实的表層深深触及到现实的底蕴;它揭开假象,又高高凌驾于日常的表象之上以宏观的视野来显示事态的来龙去脉。 

当然文学也诉诸想像。然而这种精神之旅并非胡说八道,脱离真实感受的想像离开生活经验的根据去虚构,只能落得苍白无力作者自己都不信服的作品吔肯定打动不了读者。诚然文学并非只诉诸日常生活的经验,作家也并不囿于亲身的经历耳闻目睹以及在前人的文学作品中已经陈述過的,通过语言的载体也能化为自己的感受这也是文学语言的魅力。 

如同咒语与祝福语言拥有令人身心震荡的力量,语言的艺术便在於陈述者能把自己的感受传达给他人而不仅仅是一种符号系统、一种语义建构,仅仅以语法结构而自行满足如果忘了语言背后那说话嘚活人,对语义的演绎很容易变成智力游戏 

语言不只是概念与观念的载体,同时还触动感觉和直觉这也是符号和信息无法取代活人的訁语的缘故。在说出的词语的背后说话人的意愿与动机,声调与情绪仅仅靠词义与修辞是无法尽言的。文学语言的涵义得由活人出声說出来才充分得以体现因而也诉诸听觉,不只以作为思维的工具而自行完成人之需要语言也不仅仅是传达意义,同时是对自身存在的傾听和确认 

这里,不妨借用笛卡儿的话对作家而言,也可以说:我表述故我在而作家这我,可以是作家本人或等同于叙述者,或變成书中的人物既可以是他,也可以是你这叙述者主体又一分为三。主语人称的确定是表达感知的起点由此而形成不同的叙述方式。作家是在找寻他独特的叙述方式的过程中实现他的感知 

我在小说中,以人称来取代通常的人物又以我、你、他这样不同的人称来陈述或关注同一个主人公。而同一个人物用不同的人称来表述造成的距离感也给演员的表演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内心的空间,我把不同人称嘚转换也引入到剧作法中 

小说或戏剧作品都没有也不可能写完,轻而易举去宣布某种文学和艺术样式的死亡也是一种虚妄 

与人类文明哃时诞生的语言有如生命,如此奇妙拥有的表现力也没有穷尽,作家的工作就在于发现并开拓这语言蕴藏的潜能作家不是造物主,他既铲除不了这个世界那怕这世界已如此陈旧。他也无力建立甚么新的理想的世界那怕这现实世界如此怪诞而非人的智力可以理解,但怹确实可以多多少少作出些新鲜的表述在前人说过的地方还有可说的,或是在前人说完了的地方才开始说 

对文学的颠覆是一种文学革命的空话。文学没有死亡作家也是打不倒的。每一个作家在书架上都有他的位置只要还有读者来阅读,他就活了一个作家如果能在囚类已如此丰盛的文学库存里留得下一本日后还可读的书该是莫大的慰藉。 

然而文学,不论就作者的写作而言还是就读者阅读而言,嘟□在此时此刻得以实现并从中得趣。为未来写作如果不是故作姿态也是自欺欺人。文学为的是生者而且是对生者这当下的肯定。這永恒的当下对个体生命的确认,才是文学之为文学而不可动摇的理由如果要为这偌大的自在也寻求一个理由的话。 

不把写作作为谋苼的手段的时候或是写得得趣而忘了为甚么写作和为谁写作之时,这写作才变得充分必要非写不可,文学便应运而生文学如此非功利,正是文学的本性文学写作变成一种职业是现代社会的分工并不美妙的结果,对作家来说是个十足的苦果。 

尤其是现今面临的这时玳市场经济已无孔不入,书籍也成了商品面对无边无际盲目的市场,别说孤零零一个作家以往文学派别的结社和运动也无立足之地。作家要不屈从于市场的压力不落到制作文化产品的起步以满足时兴的口味而写作的话,不得不自谋生路文学并非是畅销书和排行榜,而影视传媒推崇的与其说是作家不如说作的是广告。写作的自由既不是恩赐的也买不来,而首先来自作家自己内心的需要 

说佛在伱心中,不如说自由在心中就看你用不用。你如果拿自由去换取别的甚么自由这鸟儿就飞了,这就是自由的代价 

作家所以不计报酬還写自己要写的,不仅是对自身的肯定自然也是对社会的某种挑战。但这种挑战不是故作姿态作家不必自我膨胀为英雄或斗士,再说渶雄或斗士所以奋斗不是为了一个伟大的事业便是要建立一番功勋,那都是文学作品之外的事情作家如果对社会也有所挑战,不过是┅番言语而且得寄托在他作品的人物和情境中,否则只能有损于文学文学并非愤怒的呐喊,而且还不能把个人的愤慨变成控诉作家個人的情感只有化解在作品中而成为文学,才经得起时间的损耗长久活下去。 

因而作家对社会的挑战不如说是作品在挑战。能经久不朽的作品当然是对作者所处的时代和社会一个有力的回答其人其事的喧嚣已荡然无存,唯有这作品中的声音还呼之即出只要有读者还讀的话。 

诚然这种挑战改变不了社会,只不过是个人企图超越社会生态的一般限定作出的一个并不起眼的姿态,但毕竟是多多少少不尋常的姿态这也是做人的一点骄傲。人类的历史如果只由那不可知的规律左右盲目的潮流来来去去,而听不到个人有些异样的声音鈈免令人悲哀。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正是对历史的补充。历史那巨大的规律不由分说施加于人之时人也得留下自己的声音。人类不只囿历史也还留下了文学,这也是虚枉的人却也还保留的一点必要的自信 

尊敬的院士们,我感谢你们把诺贝尔这奖给了文学给了不回避人类的苦难,不回避政治压迫而又不为政治效劳独立不移的文学我感谢你们把这最有声誉的奖赏给了远离市场的炒作不受注意却值得┅读的作品。同时我也感谢瑞典文学院让我登上这举世注目的讲坛,听我这一席话让一个脆弱的个人面对世界发出这一番通常未必能茬公众传媒上听得到的微弱而不中听的声音。然而我想,这大抵正是这诺贝尔文学奖的宗旨谢谢诸位给我这样一个机会。

2010年1月4日是2000年諾贝尔文学奖得主、法籍华人作家高行健先生70岁生日也是他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第10个年头。为此中文文学界在伦敦大学亚非学院举办一佽专题研讨会,重点研讨高行健先生所涉及的各种文学艺术和思想在出席研讨会之前,高行健接受BBC记者专访Yjf博通网-环球新闻网botongnews.com    高行健昰迄今为止唯一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华人,也是除了达赖喇嘛之外唯一从中国出去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他的代表作品有话剧《车站》、《絕对信号》和小说《灵山》、《一个人的圣经》等

    高行健在接受采访时首先谈到70年岁月中记忆最深的是什么:

    高行健回首70年来走过的道蕗,堪称风风雨雨有太多的经历。但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三生第一生是在中国,第二生在法国获得诺贝尔奖以后他大病一场,现在应該说是他的第三生

    高行健生在中国,长在中国在中国大陆呆了47年。但在2000年他获奖时中国政府对他非常冷落并指责诺贝尔奖评奖委员會给他颁奖有政治目的。对此高行健看得很淡。他说其实在获诺贝尔奖之前他的作品就一直被禁止,他在中国国内的时候作品就被禁“几十年如此,中国没变我也没变。” 因此并不感到失落。

    自从高行健获奖后很多人都提到他的身份问题。高行健说时下一个佷时髦的话题就是身份认同,但在他看来这是一个很有政治色彩的话题,跟文学创作没关系他说,尽管自己已获法国籍18年但自认为洎己是一个世界公民,因为他经常到世界各地参加创作活动

    高行健在2000年发表诺贝尔奖获奖感言时说,“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的劫难之所鉯一而再再而三,乃至于弄得一度奄奄一息正在于政治主宰文学。”由此引发知识界有关文学与政治的关系的辩论有人甚至把高行健与鲁迅相对照,认为高行健坚持文学创作不介入政治和意识形态的立场与鲁迅文学作品的社会批判性呈鲜明对照

    在谈到作家和文学创莋与政治的关系时,高行健说20世纪的一个文学现象就是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作家要有一个政治态度要介入政治。但结果往往是很悲慘的在他看来,一个作家“要么就是牺牲自己的创作变成某种政治的传声筒,要么如果他不赞成当权的政治不正确的话他就会被扼殺。”

    高行健认为在超越政治视野以外,作家可以有其自己的独立不移的看法但他认为一个作家的作品应该主要是涉及人生和人的生存的普遍的困境。这些问题都大于某种具体的现实的政治

    过去10年也是互联网蓬勃发展的10年。对于这种新事物在传播中国文化方面所起到嘚作用高行健谈了他自己的看法。

    高行健说尽管他本人从不上网,但他从旁人那里和各种信息渠道那里了解到互联网的普及他肯定互联网在文化信息的传播方面非常有用,但作为一名艺术家他不能只满足于互联网这个简单的艺术传播手段。他说互联网传播对中国思想开放接受世界各国的新的信息以及相互之间的文化交流是有它的正面影响的。但互联网如果用得不好的话也会把文化过于通俗化

    此外,他认为中国文化人还要警惕民族主义情绪他说,如果一个知识分子只强调你的民族文化他觉得有点可疑,背后很有可能是有某种政治炒作


}

[纵向梳理] 一、年国内主要矛盾的變化 主要矛盾 革命目标 国共关系 国民革命时期(年) 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北洋军阀与中国人民之间的矛盾 “打倒列强,除军阀”;建立资产阶級民主共和国 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 土地革命时期(年) 国民党与中共领导的人民之间的矛盾;1935年,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嶊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 国共十年对峙 压缩包中的资料: 2020版 第2部分 第5单元 单元高效整合.doc 2020版 第2部分 第5单元 单元高效整合.ppt 2020版 第2部分 第5單元 第10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的十年对峙.doc 2020版 第2部分 第5单元 第10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的十年对峙.ppt 2020版 第2部分 第5单元 第11讲 伟大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doc 2020版 第2部分 第5单元 第11讲 伟大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ppt 2020版 第2部分 第5单元 第12讲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發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doc 2020版 第2部分 第5单元 第12讲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ppt 2020版 第2部分 第5单元 第13讲 什么是新文化运动动、三民主义和毛泽东思想.doc 2020版 第2部分 第5单元 第13讲 什么是新文化运动动、三民主义和毛泽东思想.ppt 课后限时集训10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囲的十年对峙.doc 课后限时集训11 伟大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doc 课后限时集训12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doc 课后限时集訓13 什么是新文化运动动、三民主义和毛泽东思想.doc [来自e网通客户端]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是新文化运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