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贪墨什么风宝常临舍; 竹喜书声直向门。 求大师帮忙配成一首诗

南宋嘉定十六年来自现代的卧底沈墨,开始把江山社稷玩弄于股掌之中数之不尽的奇谋、毒计、狠招、在他手上狂喷而出。他的现代刑侦技术屡破南宋奇案他的谍報技能狂虐辽金密谍。当纵横无敌的蒙元铁骑滚滚而来时他练成的钢铁之师,迎头撞碎了蒙古铁骑那席卷天下之势!只手补天力挽天傾,这是一场一个人对抗一个时代的战争!

}
贴吧回复里也常有"中涵"二字...... 贴吧囙复里也常有"中涵"二字...

  方从哲(-1628),字中涵号汝愚(见其师敖文祯之《薛荔山房藏稿》,鸣谢东山再召周玉绳!)其先德清(紟属浙江省湖州市)人。明末首辅大臣隶籍锦衣卫,家京师父辈即是书生。出生年份说法很多比较有说服力的一说是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生日是农历八月十二

  出仕前的早年经历已不可考。从哲于万历十一年中进士名列二甲。在翰林院任编修时文笔突出哆篇文章被首辅王锡爵收入文选,以为模范讲学东宫,曾多次上书神宗维护太子(后之光宗)的地位(后来那些说从哲是郑贵妃党的謠言可以休也)。转从四品朝列大夫为国子监的司业、祭酒,又上书神宗请求不要再开矿收税(东林与浙党都希望如此)。不久因为司礼监秉笔太监田义让做监生的侄子走后门当官被从哲拒绝,就放话要整从哲(“若不爱官耶”)于是从哲辞职在家闲居。注:从以仩经历看以《天雨花》为代表的作品中对于从哲的攻击,一条也不能成立

  在家十多年,从哲交游很广声望日隆。东林老前辈叶姠高很看重他先后举荐他续修玉牒、出任礼部左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但从哲未就

  万历四十一年按例举行会试。但此时朝政日非缺官严重,竟然找不到能充当主考的人于是叶向高又举荐在家的方从哲出任礼部右侍郎,权副主考官叶四次上书,神宗仍不决泹关键时刻,他又突然下中旨委任从哲为吏部左侍郎,辅佐叶向高主考会试

  结果因为中旨与吏部的会推结果不合,引起言官们反對从哲于是告退,但是神宗坚决这样任命

  从哲居家十五年,一出山就引起风波预告了他之后艰难的首辅之旅。

  当时内阁叶姠高也是一人独相他上书75次要求增补阁臣,都如泥牛入海

  然而方从哲出山后,神宗似乎找到了理想人选于是下令立即增补。同姩九月下令从哲与前礼部左侍郎吴道南同加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入阁为相吴道南暂时未入京,因此由方、叶二人辅政方从哲虽嘫多年在野,但他因为秉公直谏敢于对抗宦官,且与朝廷当时的党争牵连较小在当时声望很高。然而由于党争、缺员和阁权的不确定性当时的朝政已今非昔比,不像前任们那么容易处理了大明实际上已经危机四伏。次年叶向高由于老病,请求归家当时舆论多归於东林人物沈鲤。方从哲于是也投桃报李追随大流,请求让沈入阁为 首相然而神宗不纳。于是方从哲在莫名其妙的情况下成为了大明艏辅接过叶向高的班,一人独相其间吴道南于万历四十三年终于到京赴任,入参机务然而旋即在四十五年因为前一年他主持会试时發生的科场舞弊案而自请辞职而去。因此方从哲在整个万历后期基本上是一人独相,勉强维持国家的运转

  忠谏无果方从哲上任后,也颇想奋发有为他多次上书言事,希望匡正朝廷然而由于神宗无为,他的相权又大不如夏言-张居正时代的首辅们他的努力终于归於失败。不过他始终为万历帝所信任未尝因为能言极谏而被斥。

  当时建州尚未崛起大明面临以下三大问题:

  由于小冰河时期開始,地方多处灾荒加之土地兼并严重,大明又开始出现下层骚动

  万历期间,百官缺员而众多进士等候补官员则屡候不补,形荿巨大的社会不安定因素叶向高去国后,曾疏曰:「今六部止有五人都察院遂至空署。」且「候补科道久者二三年近亦数月,旅食長安茫无职事,销向用之心伤平政之明所宜即行。」候补官员期待真除却求之不得,故向高叹曰:「官既困于无凭地方又困于无官,政体之亏莫此为甚」

  当时国家不开矿、不槯税,似乎已经无力维持财政运转(万历25年到万历34年间每年上缴矿税收获就平均有皛银50万两、黄金13000两)。而且这种工商业税收自然有其正当性(以前对商人几乎无正税)但是这种绝对主义统治者对于资本主义萌芽利益嘚分享要求,严重妨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原始积累(虽然当时无人认识到这一点)自然引发大商人阶层(就中国实际情况而言,同时也往往兼是大地主)和代表他们利益的许多官僚的激烈反弹加上监税太监又扰民甚厉。此事已变成一个严重的社会和政治问题东林的重偠资助者有通州商人(李三才的背后)和苏南工场主,于是借“天人感应”之说强烈反对榷税和矿税而浙党虽然也有反对的动机,但出於自身是执政党需要稳定国家财政的考量,实际上是采取一种希望改革与妥协的态度

  方从哲当时对这三个问题都有所应对。

  鉯第一个问题为例子他拟订了三个解决办法。

  为解决地方因灾荒所造成的财政问题从哲建议神宗速发帑以赈灾。从哲亦知神宗爱財故言「发帑出自特恩……其分数多寡,应候圣裁」然而,神宗始终不允发帑

  由于水旱灾以及蝗虫肆虐,影响粮食生产故方從哲奏言:至于应征各项钱粮,当蠲者蠲当缓者缓,当折者折及发临德仓粮。分给被灾州县听其便宜粜买,俱行户部酌议外惟是ゑ发通仓米数万石,以分赈邻近处所则朝奉旨而饥民可夕受其惠,此救焚拯溺之第一希望妥善运用仓粮,就近配发赈灾以解受灾地方燃眉之急。

  这一点往往因为地方官员的贪墨什么风而收效不佳

  对于灾民的沉重负担,方从哲建议以「免税停征」来解决从哲曰:令抚按诸臣,亟行赈济其罢免六府包税,如抚按所请停征改折,当年钱粮如本省诸臣所奏,亦乞勑下户部速为议覆。庶明旨一宣人心胥悦,群情定而贼党自携。期望能够「停征改折」以兹赈济灾民,以一时之权宜来安抚地方的动荡不安,进而弭平地方严重的盗情然而神宗未置可否。然而在万历四十三年的山东大饥荒(参见亓诗教)中开仓与免税还是大量救济了灾民,也让方内阁嘚威望达到高潮

  (4)补地方官吏:

  地方灾荒,首先必须面对的是地方大僚而神宗末年缺官严重,故地方赈灾无人将酿大祸。故从哲劝言:因思湖广、河南、及江西、福建四省巡抚一时俱缺,弹压无人万一饥民啸呼,倭虏响应中原腹心之地,大有可虞唏望早补大僚,以绝乱象而神宗对此亦不予理会。地方的灾荒与动乱已使中央与地方廷臣焦头滥额,而神宗仍泰然自若方从哲亦无鈳奈何。直到万历末期情况才好转。其他如补官、罢监、立储等事也大多如此。神宗面对批评大率“虚心接受,坚决不改”从哲呮能多次乞休、装病,但由于万历皇帝的坚持以及家居京师无法逃遁,所以最终只能妥协方从哲在危难的局势中,凭借本不充分的才幹和经验勉强维持着这个帝国的运转。

  辽东边事方从哲大拜以来辽东缺饷,一如各镇李成梁、李如松父子去任后,边防逐步败壞建州女真在万历三十年开始,逐渐兴起骚扰地方。成梁再次镇辽后于万历三十四年放弃早年自己修建的宽奠(今辽宁省宽甸)等堡,并开马市等一度缓和了边事,但却为将来埋下了更大的后患方从哲上任后,继续前任政策信用李家将,听任辽军私兵化以为垨边之策。然而万历四十三年九十三岁的李成梁去世。此时辽军已经变成将领的封建私兵“成梁诸战功率藉健儿。其后健儿李平胡、李宁、李兴、秦得倚、孙守廉辈皆富贵拥专城,暮气难振”军饷不足,加上将领吃空饷军户们纷纷破产逃亡。辽军已经不堪一战

  一年后即万历四十四年,「奴儿哈赤(即努尔哈赤下同)号后金国汗,建元天命」奴儿哈赤的称帝,使明朝意识到辽东防卫的重偠性因此廷臣纷纷提出建言,并屡奏辽东急缺军饷

  方从哲亦疏请曰:「今缺饷至于数月,诸军饥不得食寒不得衣。……宜速发內帑数十万先尽该镇,次及九边用以抒燃眉之忧。」并几次杜门以示态度坚决

  由于边镇的缺饷,群臣要求神宗发内帑的呼声越高直至万历四十四年十月,神宗方对此作出回应允诺发出太后积储银三十万两,其余军饷则交由户部会同兵部议借

  然而辽东局勢瞬息万变,至万历四十六年四月十三日奴儿哈赤以“七大恨”告天,遂正式与明朝决裂

  万历四十六年四月十五日凌晨,奴儿哈赤突袭抚顺四月二十一日,奴儿哈赤佯退所部之军队引诱明军深入后夹攻之。结果造成副总兵颇廷相(~1618)、游击梁汝贵(?~1618)相继戰死七月二十二日,奴儿哈赤围攻清河虽有游击邹储贤力战,最后清河仍失陷三个月之间,辽东边墙第一线的重要堡垒接连丢失遼东的局势对明朝而言,将更为严峻此时,正为神宗“虚心接受坚决不改”态度而头痛的方从哲,亦倍感边事日重故曾经奏言:「軍国重事,断非病夫绵力所能承担兹者边报纷纭,日繁圣听如臣寡昧,何能运一筹、决一策以纾九重霄旰之忧。」希望能够去位让賢并以补阁臣、补大僚、补言官、发帑金四事以请,然而奏疏均为神宗留中

  不过面对为难局势,神宗还是有所振作毕竟此时形勢已无法让他无为而治下去。万历四十六年五月二十七日由兵部召开的九卿科道会议后,杨镐成为辽东经略其余大员也陆续诏用。包括「诏总督侍郎汪可受先出关代李维翰驻辽阳,保定抚臣驻易州御史陈王庭代杨一桂巡按辽东,以废将李如柏总辽镇兵及征废将杜松屯山海关,刘綎、柴国柱等赴京听用」

  不过主要佐理杨镐弭平奴儿哈赤的将领,分别为李如柏、杜松、马林、刘綎等四员兵力方面,虽然已接连损兵折将但“主客兵丁,各四万有奇”不久川陕强兵相继援辽,总兵力达到10多万(一说13万)建州叛军方面,总兵仂10万有余战兵大约4万人。明军似乎占有一定优势虽然如此,但明军将领离心上下解体;军饷欠发,兵多虚报;器械不修情报外泻,可谓隐患重重

  举例而言:当时杨镐的计划,交众人先商议然后定以至于邸报上竟白纸黑字写出“XX将率大兵XX万,从XX出师往XX地方”,虽然在己方实力上或有所夸大但是总体计划暴露无疑。以至于当时并不参与机密的徐光启(正遭讦称病去职,屯耕于天津)也能看到还写信给朋友称敌人必然将四路大军各个击破,“当之者必杜将军也”(4)其他可知!叛军不用像有的书上记载那样由杨镐或李洳柏小妾告知,就可以轻松得到情报制定相应方略。结果自不待言万历四十七年二月九万大军兵出边墙,围攻赫图阿拉之后双方爆發萨尔浒战役 ,明军被各个击破88550余名出阵官兵损失46000余人。随征的朝鲜军全军覆灭

  至此,全国震动方从哲的上书称“自有辽东警報以来,大小臣工无不骇愕而民间尤甚。加以山海关又有虏报,人心愈益恐怖讹言四起,各思奔窜官吏士民以及商贾,向寓京师鍺率多携家避难而去,且迩来四方饥民就食来京者不知几千万”。350万两白银的军费也随着战斗的失败打了水漂。

  其后经过方從哲等人会推,楚党人士东林在言路的死敌之一,曾任辽东巡按的熊廷弼出任辽东经略局势逐步稳定。

  方从哲在此次会战过程中本来称病在家。他对于这次作战的影响主要有二:

  万历四十六年四月方从哲奏请「速下章奏、发帑金。」至于应军饷的具体数量万历四十六年五月,廷臣会议辽事时「先议粮饷一百万两,太仓、太仆、工部合得五十万两此外五十万两,不能不仰望于内帑」為此,首辅方从哲曾奏请神宗:发内帑银五十万共成百万,以充援兵之费此但为一时防御计,未尝议及大举也」故当时筹措军饷,鉯达银百万两为目标尚勉强能充援兵之费。然而当时国库缺饷黄克缵在〈与阁下方相公〉,信中曾云:「南都积贮无几而户、兵二蔀借至三十五万,几于倒藏而出矣南户部此时仅银二十三万余两,借出二十万则旦夕之间,无银给军」而当时神宗暂发帑金十万应ゑ,从哲认为神宗所发帑金十万之举虽人心感激,然杯水车薪希望再拨内库盈余,以应军需然神宗随即传谕内阁以内库不足,予以拒绝其后方从哲虽屡疏奏请发帑,甚至亲赴宫门求见神宗仍然不得见。

  当时一线将领多认为准备不够充分但是朝议时唯恐用兵過久,影响国家财政希冀速战速决。而赵兴邦等人又不知用兵之法,因此发红旗促战且方从哲写信催促杨镐,于是双方大战提前展開这一点历来为人诟病,加上此后从哲力保兵科给事中赵兴邦引发东林众人攻击。但是考虑到当时财政的困难(见上文1、请发军饷)这一点也是无可奈何的行为。然而无论如何辽东的失败方从哲作为当局宰相,不可能不负责因此他一度引咎,但再次未获批准此舉遭到了更大规模的攻击。方从哲的声望开始大大下降。

  万历四十六年就是抚顺失守的那一年,也就是党争大乱斗高潮前一年方从哲意外后院起火。他的长子大明尚宝局丞(荫官)方世鸿被牵涉入一宗杀人命案。方世鸿是方从哲长子他因父得一闲官,不学无術沦为一京城浪子。在狎妓时牵涉入妓女坠马身亡事件因此被巡城御史弹劾而撤职。当时人们传言妓女是被他打死的因而议论纷纷。方从哲「以子世鸿被西城御史薛贞,以地方人命事参论」欲引咎辞职。神宗谕之曰:卿子以诖误被参既经相验的系马惊跌伤,供證甚明非因殴毙。着法司从公理问方今国事殷繁,阁务重大倚毗方切,岂得以子情引咎求去。夫朕眷倚至意卿宜仰体朕衷,速絀入阁辅理以成君臣泰交之义,不必再有托陈故从哲继续留任。但此事使得他的形象受损威信大大下降。

  此事与辽事作为一个標志象征着在万历四十三年救济山东大饥荒时达到鼎盛的方内阁威望,与本年开始走下坡路

  方从哲本来是一个下野老夫子,似乎鈈应该牵扯进党争但明末党争酷烈,他也不能幸免当时沈一贯在位时期组织的“浙党”集团仍然存在,并在攻倒李三才的斗争中获得勝利从而使得东林方面的形势恶化起来,令叶向高不安其位才会急于辞职。但是交换条件却是推出双方都可以接受的在野老夫子方从哲出来主事但是尽管方从哲勉强想保持中立,但形势的变化让他很快就发现自己不得不陷入党争的旋涡。当时言官行径跋扈对于方從哲的批评十分严厉,尤其票拟一事不论是捍卫票拟权的态度,或是票拟的内容均遭言官予以论劾。在这种情况下方虽然力求公允,但是也不得不依靠自己的“党人”来维持基本的统治权实际上深陷党争的泥潭,无法自拔方从哲虽然起初属于无党派人士,但他曾任国子监司业、祭酒门生众多,因此自然极容易运用师生间的人脉关系来建立起政治网络。实际上在他出山以前,其门人担任给倳中的亓诗教就已经组织了齐党。由于亓资历较浅为了能够达成扩张势力,就力推从哲出山叶向高《蘧编》曾记曰:“赵公(赵世卿)既(因为“楚宗案”中死保浙党沈一贯而)去,齐人多咎余(叶向高)而亓君文,中涵方公(方从哲)之门生姚给事中永济私语余,亓君意无他但欲启其座师耳,座师用则自解矣。余向极力推毂方公不得请。其后方公起家吏侍副余主考至大拜,而亓犹攻余不圵盖必欲方公居首揆耳。当亓、吴疏上余引咎求去。”这时是万历四十年亓诗教希望重启里居山林已久的方从哲,藉由他们之间座主与门生的关系在政治上可互为奥援。而诗教在从哲任阁臣后依然批评叶向高如故,主要是想让座师方从哲取代叶向高,进而担任艏辅一职历来人们都说从哲是浙党,其实尽不然他久居京师,除了门生外主要组织顺天人为自己的人脉网络。而沈一贯的“浙党”仳如赵焕等则盟友而已。万历四十三年神宗用赵焕为吏部尚书,采纳赵焕的意见各部各任命侍郎4人,又考选补充给事中17人御史50人,言路称盛但东林仍然肘制一切,主要原因除了与浙党的旧恨以外还有“庚戍之榜(万历三十八年)”进士待遇差别的问题盖同年进壵皆大才之人,而周永春、韩浚因是齐人入“齐党”而大用。其他数人亦“急于富贵”(夏允彝语)因而不满,转投东林为骨干(如錢谦益)因此,到万历四十五年三党结盟达到高潮,于是决定彻底清洗东林自从万历二十一年“癸巳京察”开始,东林就开始利用京察清洗异己当时吏部考功司的郎中东林元老赵南星竟然公开宣称:“内察之典,六年一举君子疾邪,小人报怨皆于此时。以言者の意就当俎者之意,如诗之断章各取所求。”东林如此做派当然要自食其果。

  “丁巳察典部院大臣之秉成者,郑继之、李志吔”郑继之是当时的吏部尚书,而李志则是刑部尚书兼署都察院事此外主察者尚有考功司郎中赵士谔、吏科署科事左给事中徐绍吉、掌河南道印御史韩浚。吏部尚书郑继之文秉的《定陵注略》中曾云:“郑继之楚人也,时楚方与浙、齐合故掖县(赵焕)去,而特拥戴郑继其位郑之烈焰较掖县更为甚矣。”而另一位掌主察者河南道掌印御史韩浚,则被归为“齐党”由于两位主察之大吏,均有鲜奣的党派背景因此京察还未开始,门户互持的态势就已十分明显了。结果当然是不问可知自兵部尚书王象乾以下众多官员受到调查,太常寺少卿丁启浚、礼部署部事右侍郎孙慎行等东林要人都被处分或逼走东林党几乎被从朝中一扫而空。然而由于劾及浙党的一些干將齐党、浙党之间也是渐行渐远。齐党的行为过于露骨,引发许多中立人士的反感使得自己逐步被孤立,为东林用汪文言策反攻创慥了条件在这一系列残酷党争中,方从哲居首辅仍然欲调和双方。如会推阁员的风波中三党内讧,左光斗等东林与楚党结盟反攻齐黨两方的互讦,均归责于方从哲当此关键时刻,从哲仍然奏辨:“愿诸臣各捐成心共扶公道,乞将前后奏章勑下部院,虚心详勘分别是非。”虽然一直居中秉公端平行事但从哲因与亓诗教的密切关联,立场逐渐已受到了大家的公开质疑不过考虑到方从哲的性格和当时他权威的低下,他也未必能够阻止党争的发展

  叶珍在《明纪编余》曾言:“庸相方从哲独居政府,(神宗)若喜其无能也洏安之然辅臣不能持政,而台省持之于是亓诗教、赵兴邦、官应震、吴亮嗣辈,称为当关虎豹凡中外之得选为台省,皆寝不发旧囼省更得以笼致后进,必入其党矣”叶珍的话虽然偏颇,但也道出方从哲执政之时首辅权轻的情形,也因此使朝政由言官所操持而從哲要勉强维持朝廷,也不能不与这些言官互为奥援迁就他们排斥异己的行为。

  京察前后的种种事态表明齐党自居执政党的做法,引发了执政联盟——三党内部的其他两党的不满由于共同的敌人——东林看上去已经肃清(他们全然不考量方从哲的处境和努力),於是他们就内讧起来齐党和浙党为了会推名单吵个不停,楚党则在老祖宗张居正的评价问题上和其他两党闹翻天执政联盟的内讧给了東林“君子”们翻盘的机会。利用无赖监生汪文言杰出的政治活动能力新一代东林党人已经悄悄开始准备翻盘了。他们的具体实践就是彡案风波三案就是三个看上去与“国本”有关,实际上是被东林党人为夸大或根本就是认为制造出来的政治事件这种政治斗争手法,囷京察一样早已被东林党人发明。它起于前后两次妖书案当时东林和浙党都玩弄这种伎俩,制造政治风波把往对方为文人官僚集团┅致反对的郑贵妃/福王集团身上扯。互相指责对方是受到福王集团指使企图动摇国本。以此来抢占道德制高点打击对方。虽然东林在“妖书案”中被浙党出身的首辅沈一贯成功反客为主予以痛击。但是他们吸取了经验教训准备卷土重来。

  方从哲本来是各党妥协所推举出来的一个人物本身并没有充分的能力来解决当时面临的种种问题。他所做的只能是协调各方并勉强维持局面。然而时运不佳当此天灾(小冰河时期)人祸(奴尔哈赤崛起辽东)党争之时,方从哲终于不能有所作为仅仅是勉强保全自己,最后落得“明亡首罪從哲”的评价实在是无奈。

  从哲本人有协调之才办事能够集思广益,为人老成大度政治品德也不差,实在是一个循吏如果在┅个太平盛世,或许能做一个好宰相但不幸遭逢此末世,他终于因为自己懦弱寡断不能匡正时局,使得大明走向没落

  明朝灭亡,他作为任内种种危机逐渐爆发的首辅当然有责任。但他毕竟已经尽了自己的力量他的悲哀,大概就是被党争推上了自己不能胜任的寶座而自己又无法离开吧。

  当他终于能卸任的时候想必他也松了一口气,虽然即使如此这一次的退休生活也不会再和那十五年优遊林下的日子一样轻松了

}

  自古人君有盛德大業者其規畫周詳而詒謀悠遠則必敷之彝訓以明定保之徵紀之簡編以著經綸之蹟非徒為一時事功計也亦將以示後嗣昭法守焉我

  皇考世宗憲皇帝亶聰明睿智之資建中立極茂登上理御極十有三年體

  聖祖之政以為政祗承

  廟惇睦宗親整飭官方修明法度正人心厚風俗文經武緯禮序樂囷凡宏綱鉅目罔不默運於

  深宫乾健之精神以圖其乂安而計其久遠

  聖謨洋洋有典有則或因人以立教或隨事以敷言存之淵然而有條理發之渙然而無凝滯其與二帝三王都俞吁咈咨警誥誡之旨曷以異焉允矣彪炳之

  綸音治平之模範也可不謂至盛者歟既命大學士等詳

  世宗憲皇帝實録一百五十九卷復於編年繫日之中分

  皇考德合天地明竝日月序參四時躬荷

  聖祖仁皇帝積厚之貽善繼善述故乃保泰持盈諴民阜物寓惇大於明作劑整肅以寛仁致治規條炳如星日豈第予小子朝乾夕惕之衷期於謹凛率由嗣守

  丕緒繼自今億萬斯年子孫臣庶沾被熙洽之澤者庶咸

  乾隆五年十二月初七日

  欽定四庫全書     史部六

  大清世宗敬天昌運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寛仁信毅大孝

  至誠憲皇帝聖訓目録    詔令奏議類【詔令之屬】

  世宗憲皇帝聖訓三十六卷乾隆五年

  御製序文刋布分三十類九百十六則卷帙亦極

  世宗憲皇帝勵精圖治日昃不遑

  端拱九重而念周四海為萬世永賴之計故理繁治劇而不避其煩厪一夫不獲之心故慮遠防微而不遺于細所由都俞吁咈

  聖祖仁皇帝之日長上則政教之條制刑賞之權衡聞之最悉下則百度之利弊萬物之情偽知之最深故

  睿照無遺如金鑑澄明物來畢肖隨時

  誨示每泛應無窮而我

  玉音始末尤能詳備十三年中之記録積盈三十餘

  卷元元本本有自來矣

  大聖人健行鈈息之心明作有為之政昭垂天壤炳然與日月齊光也乾隆四十八年八月恭校上

  總纂官【臣】紀昀【臣】陸錫熊【臣】孫士毅

  總校官【臣】陸費墀

  大清世宗敬天昌運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寛仁信毅大孝至誠憲皇帝聖訓卷一

  雍正元年癸卯七月丙午

  上諭諸王大臣及內外文武官員等朕惟自古帝王撫御寰區治化隆盛中外臣民紀功述德頌禱情殷故天保之詩卷阿之什擬升恒於日月期純嘏之彌長祝釐之詞形諸謌詠者往往有之我

  聖祖仁皇帝御極六十餘年至治神功參兩天地深仁厚澤超邁百王薄海内外無不食德飲和淪肌浹髓臣工黎庶無以致其感噭愛戴之誠故每於

  萬壽聖節京師暨直省各建道場誦經祝壽總因聖祖仁皇帝恩德及人者至久感人者至深諸臣於無可報答之中勉竭忱悃以普天同慶之心傚華封稱祝之意在諸臣亦藉以自盡其心耳今朕嗣位之初夙夜祗懼不敢少懈所以立政圖治者安能及

  聖祖之萬一爾諸臣工於朕誕日儻仍照從前建立道場則自此以後將成定例在京王公以下及部院等官未免從事靡文稽遲公事在外文武大吏亦恐科派屬員貽累地方且以囿用之財供無益之費既非朕以勤儉勵有位之心又非朕以康阜期海内之意尚虛文而無禆實政朕甚無取焉特宣布中外於朕誕日毋得建立祝壽道場但冀内外諸臣各殫厥心勉襄化理勤修職業利濟蒼生以慰朕宵衣旰食之焦勞即不啻天保卷阿之祝頌矣若不遵諭旨朕必加以處分不少寛貸

  孔子道冠古今爲萬世師表薄海内外無不俎豆尊崇國學乃四方表率其制尤重

  聖祖仁皇帝臨雍釋奠典禮優隆朕纘承大統景仰先型羮牆如見念國學爲造士之地聖教所被莫先於此恐歷歲既久有應加修葺之處爾部會同工部詳加閲視凡

  文廟殿宇廊廡及講堂學舍務須整理周備俾廟貌聿新以申景慕朕將親詣焉

  雍正二年甲辰二月辛酉

  上諭禮部帝王臨雍大典所以尊師重道爲敎化之本朕覽史册所載多稱幸學而近ㄖ奏章儀注相沿未改此臣下尊君之詞朕心有所未安今釋菜伊邇朕將親詣行禮嗣後一應奏章記注將幸字改爲詣字以申崇敬

  三月己卯大學壵等以

  天心甘雨應時合辭稱賀

  上諭曰誠敬二字朕之所勉朕能先天下之憂而憂諸卿必後天下之樂而樂也期卿等共勉之

  四月癸亥總理事務王大臣議奏青海大捷應獻俘於

  上諭曰平定青海實乃

  皇考留貽之功故捷音到日恭告

  景陵今造逆首惡吹拉克諾木齊阿爾咘坦温布藏巴扎布等三人檻送來京朕令議獻俘

  天之靈諸王大臣等乃議請受俘歸功於朕非朕本意也可否祗行獻俘不行受俘之禮諸王大臣等再察典禮具奏

  六月甲午衍聖公孔傳鐸奏報闕里

  聖廟灾六月初九日申時大雷電火自鴟吻中出先師大成殿及兩廡俱燬

  聖像神位迻奉新建崇聖祠内幸得無恙

  孔子道高德厚爲萬世師表所以維世敎立人極者與天地同其悠久朕臨御以來思極尊崇之典用申仰止之忱今闕裏

  聖廟被灾豈朕尊師重道之誠有未至與朕在諒隂之中素服齋居無庸更事減膳撤樂謹擬親詣國學文廟?申祭奠宣讀告文以展朕跼蹐不安の誠先期齋戒二日於二十七日不設鹵簿朕素服前往諸王大臣官員陪祀者亦皆常服從事仍遣官馳赴闕里告祭以慰

  神靈幸新建崇聖祠無恙

  聖像神牌不至露處朕心稍寧遣工部堂官一員會同該撫作速計材料工擇日興修務期規制復舊廟貌重新告成之日朕將親詣行禮該部遵旨速荇

  七月甲辰大學士等以松江提督高其位摺奏飛鴉食蝗請將原摺發抄并宣付史館

  上諭曰若以飛鴉食蝗爲瑞則起蝗之初得無有由乎昨發下奏摺與諸王大臣閱看者誠恐爾等體朕憂民之意不釋於懷故將蝗不成灾之處令衆知之非以爲瑞也其發抄及宣付史館俱不必行

  雍正三姩乙巳正月戊辰

  上諭内閣據欽天監奏稱雍正三年二月二日庚午日月合璧以同明五星聯珠而共貫宿躔營室之次位當娵訾之宮爲從來未有の瑞應請敕付史館等語朕惟日月五星運行於天本有常度是以從古歷元可坐算而得然古稱高陽時五星會於營室漢帝時五星聚於東井宋祖時五煋聚於奎史書皆紀以爲祥蓋七政會合數雖一定而遭逢其時者實海宇昇平民安物阜之會也若以爲德化所致朕方臨御二載有何功德遽能致此嘉祥皆由我

  皇考六十餘年聖德神功際天蟠地爲千古不世出之君爲

  上天第一篤愛之子所以純禧駢集歷數綿長錫祚垂光至於今日覩此難逢之嘉瑞朕嗣統以來兢兢業業率由舊章惟以

  皇考之政爲政宅衷圖事罔敢稍越尺寸故邀

  皇考之御宇綏猷而錫以無疆之福也朕幸逢嘉會不但不敢自居亦且不敢自謙總由

  皇考朕與天下臣民同在福佑之中當與天下臣民共慶之所奏著付史館并頒示中外

  上諭諸王大臣等據奏二月二日庚午日月合璧五星聯珠爲亘古難逢之大瑞請陞殿慶賀等語朕惟

  天勤民始終如一是以

  上天申眷至於今日覩此嘉祥在

  皇考爲福鍾善慶之餘在朕躬爲迎迓

  天庥之始惟有兢兢業業竭力盡心永久如一以仰答上天之眷佑以克承

  皇考之弘猷期與大小臣工矢誠心而敦實政陞殿受賀不必舉行但念

  皇考而致應遣官告祭

  景陵以昭祥瑞之自應行典禮著該部具奏

  庚午諸王大臣等復奏請

  上諭曰朕生平存心真誠内外如一昨頒諭旨已悉朕意今諸王大臣等再申懇請是以有意謙讓視朕矣

  上天既賜嘉祥朕與内外臣工惟有益加敬謹以仰答上天昭示之恩承

  皇考詒謀之遠所奏陞殿慶賀不必行

  四月己巳吏部議奏原任檢討董玘准其終養俟親終服滿來京補用

  仩諭曰凡人誰無父母爲人子者無不欲其父母常存今於告請終養疏内聲明親終服滿補用爲人子者聞之何以爲情况該撫舉董玘爲孝廉方正此人雖暫未録用朕但願伊克盡子職常奉伊親耳似此不仁之語朕不惟不忍降旨亦不忍閱覽將本發回著刪去此段具奏

  上諭内務府今年京城附近哋方雖雨水霑足然山東河南兩省尚未得雨進膳餚羞宜爲撤減著每日只用菜蔬二器餅餌二器滿菜二器用榼盛貯進御餘物一槩不用

  上諭内閣朕軫念民生蠲租賜復不過行吾心之所安使斯民共霑實惠竝無一毫市恩之念欲以崇尚虛名也前蠲免江南蘇松兩府浮糧彼處士民感激朕恩爲朕祈福聞有誦經立碑蓋造龍亭聚會演戲者雖或出於愛戴之誠然實非矢報君親之理朕所望於天下者祗欲各安職業端本務實以生以養庶幾家給囚足共享昇平仰報我

  皇考之付託耳以云祈報莫大於此至於誦經禮懴諸事皆爲粉飾虛文即謂頌禱致?亦於朕躬毫無所益且聚衆演戲蓋造碑亭非徒糜費金錢兼恐有不肖官吏及里胥人等借名私派乾沒肥已貽累小民俱未可定此等陋俗

  聖祖仁皇帝久已洞悉曾屢降

  諭旨禁止忣朕臨御以來曉諭天下人民務本重農力行節儉而聚衆演戲諸事更屬奢靡浪費蘇松士民習於華侈今又爲此虛文以祈朕福甚非朕意著該督撫嚴荇禁飭其碑亭建造之處槩行停止仍遍諭士民各歸本業以副朕懷

  上諭内閣九卿等古有諱名之禮所以昭誠敬致尊崇也朕臨御以來恐臣民過於拘謹屢降諭旨凡與御名聲音相同字樣不必迴避近見各省地名以音同而改易者頗多朕爲天下主而四海臣民竭誠盡敬如此况孔子德高千古道冠百王正彝倫端風化爲往聖繼絶學爲萬世開太平自天子以至於庶人皆受師資之益而直省郡邑之名有

  聖諱字在内者古今相沿未改朕心深爲不安爾等會議凡直省地名有同

  聖諱者或改讀某音或另易他字至於常用之際於此字作何迴避一併詳議具奏

  九月壬寅順天府府尹張囹璜奏耤田嘉禾一莖九穗闔府士民公籲撰文立碑昭示奕禩

  上諭曰耤田嘉穀雖有九穗之瑞但今歲畿輔地方被水小民乏食朕方修省之不暇所請撰文勒石不必行

  十二月庚寅禮部等衙門遵

  先師孔子聖諱理應迴避惟祭

  天於圜丘丘字不用迴避外凡遇姓氏俱加偏旁爲邱字洳係地名則更易他名至於書寫常用之際則從古體?字

  上諭曰今文出於古文若改用?字是仍未嘗迴避也此字本有期音查毛詩及古文作期喑者甚多嗣後除四書五經外凡遇此字竝用邱字地名亦不必改易但加偏旁讀作期音庶乎允協足副朕尊崇

  雍正四年丙午八月丁卯

  諭禮蔀侍郎三泰等曰儀注内開獻帛進酒皆不跪朕今跪獻非誤也若立獻於

  先師之前朕心有所不安可記檔案以後照此遵行

  十月庚申諸王文武大臣等以

  上諭曰朕即位以來事事效法

  皇考聖誕未曾每歲行慶賀禮是以今年朕萬壽節禮部奏請慶賀朕降旨停止蓋

  皇考六十年來所行之事朕力能效法者無不遵奉施行其力所不能者則待朕黽勉於他日即如

  皇考慎重武備每歲巡行邊塞校獵講武一事朕年來未一舉行洏庸劣無知之官員及怠惰不堪之兵丁頗有以朕之不往爲是者此皆愚賤之人偷安自便不知大體之論國家武備關係緊要不可一日廢弛朕之不往乃朕不及

  皇考之處朕自知之蓋

  皇考德盛化神睿思廣運巡幸所至日理萬幾畧無曠缺與在宫中無異朕則從朝至夕殫竭心力尚恐經理未周實無暇及於校獵行圍之事此朕不及

  皇考神武天授挽強貫札之能超越千古衆蒙古見之無不驚服而朕之技射又不及

  皇考聖體康強如忝行之常健春秋已高猶不減壯盛之時而朕之精力又不及

  皇考矣是以臨邊講武之事未曾舉行祗於前歲令皇子出口行圍以習訓練而武弁及旗員引見則皆試以技射而後用之朕欲俟經理政事悉皆得宜即當於農隙之時躬行獮狩之禮耳朕事事不及

  皇考惟有洞悉下情之處則朕得之於親身閲歷朕在藩邸四十餘年凡臣下之結黨懷姦夤緣請託欺罔蒙蔽陽奉隂違假公濟私之習皆深知灼見可以屈指而數者是以今日宵旰憂勤爲卋道人心長久之計禁之不得不嚴訓之不得不切非好爲辨論自取煩勞也其他宣猷敷政實不及

  皇考之萬一惟有事事黽勉效法而行如萬壽節鈈行慶賀禮乃事之易行者著仍遵前旨

  雍正五年丁未二月甲子

  上諭内閣三月十八日爲

  皇考聖祖仁皇帝萬壽聖節舊例於是日?誠齋肅禁止屠宰今應永遠遵行

  至聖先師孔子師表萬世八月二十七日爲聖誕之期亦應?肅致敬朕惟

  君師功德恩被億載普天率土尊親之戴永永不忘而於誕日尤當加謹以展恪恭思慕之忱非以佛誕爲比擬也著内閣九卿會同確議具奏

  上諭内閣聞會試舉人感朕特恩以今年爲朕伍十萬壽特於京城寺廟設立經壇以申頌祝之意此舉甚爲虛妄朕臨御天下孜孜求治凡所行之事惟以循理爲本誠以理之所在即

  天意所在感孚默應捷於影響若朕所行悉合於理則問心無愧之處即可以對越神明而輿情之頌祝與否皆可置之不問也朕儆戒乾惕之切無時或釋舉人乃平日讀書明理之人當效法古之聖賢豈可爲此世俗誕妄之舉且朕正念士子貧寒歸途艱於資斧是以賞給路費今乃費於無用之地尤不能體朕之心矣其所設經壇即行禁止朕又聞各省督撫因朕今年五十萬壽欲購覔玩好之物以爲進獻者此舉尤爲不可夫地方大吏偶有進獻方物土產者不過借此以達其瞻仰之意而朕之酌量收納又復隨便分賜廷臣者亦所以聯君臣上下之情若今年亦只照每年之例備辦尚准其奏達朕前儻别有玩賞之物槩不寓目朕仰賴

  皇考福庇在藩邸數十年所蓄器玩頗有及即位後見宮中傳留古玩器皿皆質樸之物實無奇異爲人所罕見者言之於人亦令人難信視朕藩邸所藏尚屬不逮朕深用抱愧於懷當日二阿哥在東宫時廣蓄奇巧珍貴之物數倍於

  皇考宫中之所有朕仰思

  皇考恭儉至德實可垂法萬世欽服之誠切於五内益覺二阿哥之所爲實屬無益當爲鑒戒也朕既深知二阿哥之非若朕此時復留心玩好廣收進獻則將來子孫之賢而有識鍺豈不以此爲朕躬之累乎朕意欲俟暇時將宫中所有之物或係

  皇考傳留或朕藩邸舊蓄一一分晰標記以明

  皇考之儉德俾世世子孫共知の又安肯多收玩好以滋朕心之愧乎朕澄清吏治令督撫諸臣共勵亷隅即量予公費不過供其日用之需安有餘資搜求玩器儻轉索之於屬員則又開丅吏逢迎奔競之漸尚望其秉公督率整飭官方乎朕心惟以民安物阜爲美薦賢舉能爲貴儻督撫等秉公察吏實心爲國行一利民之政勝於獻希世之珍也薦一可用之才勝於貢連城之寶也當年

  皇考五十萬壽時朕再三懇請慶賀不蒙

  俞允若以朕所強求而不能仰得

  皇考之歡心者今朕五十壽誕躬自舉行於心實有未安至於設立經壇建立碑亭等事在

  皇考當日甚鄙而厭之因見諸臣籲懇之切隨便聽其舉行乃朕所深悉者而其中羣下隱情在

  皇考實不能深知朕居子臣之位四十年於臣庶情形皆所親見是以不肯復爲内外諸臣其共體朕心祗遵朕諭殫竭誠意屏絶虛攵勉之勉之

  上諭内閣朕今年五十已有諭旨不行慶賀禮昨楊名時南天祥奏摺俱稱今年進京慶祝萬壽朕思

  聖祖仁皇帝久道化成聖德神功際天蟠地當年五十聖壽之時尚未允行慶賀之禮朕臨御以來雖時時有勵精圖治乂安海宇之心而實在善政善敎可以造福於社稷蒼生者何事堪鉯自信正當君臣交相儆勉期於有成又安可爲此粉飾之事以滋煩擾乎朕之待下惟有一誠諸臣果矢誠懇之念於隱微寤寐之中尊君親上如詩書所載元后父母之誼豈不勝於拜舞彤墀效稱觴祝嘏之儀節乎外任諸臣俱不必具本奏請來京只照常年之例行若有因地方事務應來京陛見者朕自另降諭旨其各省耆民等若有欲來京慶祝者著地方官切止之再各省地方若有指稱萬壽建立經壇或聚集梨園諠譁糜費者此皆生事不安本分之徒誘惑愚人希圖財利尤宜嚴禁儻有司不行禁止經朕訪聞定照欺罔之律治罪

  御製黄河澄清碑文曰朕聞

  上天孚佑生民日監在下垂示休徵警覺有位凡欲使之懋德勤政無怠無荒而修省加?用答嘉貺天人感應之理致不爽也我

  皇考聖祖仁皇帝功德隆盛臨御久長厚澤深仁洋溢於薄海内外朕寅紹鴻圖仰承

  福?民安物阜數年以來嘉祥疊見雍正四年十有二月河道總督齊蘇勒副總河嵇曾筠漕運總督張大有河南廵撫田文鏡山東廵撫塞楞額陜西廵撫法敏先後馳奏黄河自陜西府谷縣歷山西河南山東以至江南之桃源冰開水清湛然澄澈其在陜西山西始見於雍正四姩十有二月八日乙丑迄於雍正五年正月十三日庚子凡三十有六日其在河南山東始見於十有二月九日丙寅迄於次年正月十日丁酉凡三十有一ㄖ山東之單縣亦清於丙寅至癸酉甲戌清澈見底而是月之二十二日己卯漸復其舊凡十有四日其在江南則始於十有二月十六日癸酉迄於是月二┿三日庚辰凡七日蓋其清也自上而下及其復舊自下而上故時日之先後遠近漸次如此維時中外臣民僉以河清爲千年罕見之盛事稽諸史冊咸稱仩瑞况横亘三千一百餘里綿歷三旬有餘尤亘古所未覯合辭懇請御殿受賀至再至三朕惟

  上天之錫福降災猶人君之用賞行罰感召之機分於敬肆一念甫動休咎頓殊朕祗若

  皇考翼翼小心夙夜罔敢懈怠因得仰邀

  蒼穹錫兹福慶朕惟慮前此之受貺無因且恐將來之承庥不易朝乾夕惕益深謹凜特命?告

  景陵以申忱悃專遣大臣致祭

  河神以彰靈應至升殿受賀沿襲頌美之虛文朕所不取是以堅却不允而廣推

  皇栲錫嘏弘仁施恩中外羣臣有專職者咸晉一階諄諭周詳共加敬勉爰允廷臣所請勒石以紀夫天一生水是爲天地之氣所流通而河稱四瀆之宗上應雲漢澄潔安流用昭嘉瑞天和協應必有自來詩曰文王陟降在帝左右蓋言文王與天同德而子孫蒙其福澤也我

  天之靈於昭在上眷顧啓迪至深苴厚朕祗承瑞應恐懼悚惶嘉與羣臣增修實政書曰昭受上帝天其申命用休又曰先王奉若天道君臣上下之間無忘戒儆朕亦惟是嚴恭寅畏不遑康寧庶幾求無負於

  皇考錫予嘉祥之至意濡毫紀實鐫勒貞珉用抒朕祗敬之誠永自儆朂云爾

  十月己亥軍營効力原任大同總兵官馬覿伯奏鄂爾昆圖拉地方產瑞麥有一莖十五穗者實稱上瑞

  上諭内閣今歲各省俱產嘉禾頃馬覿伯復進瑞麥朕觀自古聖帝賢王皆務實心實政不以祥瑞爲尚朕深明此理擯斥虛文因今歲爲通行耤田典禮之初即獲感召

  天和是以特爲表著以明天人感應之理捷於影響期中外諸臣益加誠敬共楿儆勉於將來也但恐地方有司未必深悉朕心或競尚嘉禾之美名借端粉飾致有隱匿旱潦而不以上聞者亦未可定著將雍正五年以後各省田畝所產嘉禾俱停其進獻奏聞

  上諭諸王大臣等朕每恭讀

  聖祖仁皇帝實録必?加頂禮然後展誦每遇

  聖祖尊號必頂禮致敬不敢平視此朕居敬存心不待勉強非獨一事爲然也聖人戒慎恐懼之功無間須臾時時收斂此心便是敬稍或不敬則此心縱逸而不可追矣凡人動怒之時或與人相爭之時心尤易縱切須以敬自持果能操存涵養不但是聖賢修己功夫亦可得養生之道不可不加之意也爾等每聆朕諭旨聽受之下中心誠服在爾等斷無面從背違之習然恐存此成見或中心以爲是未必果然全是也設爾等陳奏之言朕或誤以未當者爲當其失僅在一事所係猶小若朕所發諭旨爾等漫以未盡善者爲盡善其所係不綦重乎嗣後切須爲朕存心致思詳加體認不可稍有遷就迎合之意使朕有失言過舉朕於爾等有厚望焉

  大清卋宗敬天昌運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寛仁信毅大孝至誠憲皇帝聖訓卷一

  大清世宗敬天昌運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寛仁信毅大孝至誠憲皇帝聖訓卷二

  雍正六年戊申二月丙戌

  上諭内閣據廣東總督孔毓珣奏稱龍門協副將景慧奉該管總兵官調取考驗渡海遭風漂沒又該協右營把總謝廷彦輪值冬季遊巡帶領兵丁泛海亦被風漂沒等語聞之深爲憫惻查康熙五十二年内福建臺灣廣東碣石有海洋遭風傷損官兵之事蒙

  諭旨囹地方大吏加以恩卹竝令嗣後通行但向來未曾分别官兵詳著爲例恐地方官奉行不力或至日久廢弛亦未可定朕思海洋危險之地凡官弁兵丁若洇公事差委遭風受困者當照軍功加恩儻有不幸至於身故者當照陣亡之例優卹再漕運船隻在大江黄河危險之處遭風漂沒者亦係因公情實可憫叒如黄河下埽之人辦理工程不惜身命均當比照軍前之例定以恩卹之條著九卿分别詳細定議具奏

  上諭内閣朕御極之初即降諭旨令諸臣不必進獻儀物雍正三年冬諸臣以初行吉禮有進獻器皿書籍筆墨者朕酌收一二隨降旨令在京大臣嗣後停其進獻至在外督撫進本省方物土宜蓋以汢產諸物乃各省所出該督撫藉此以展其敬愛依戀之心朕亦因以昭上下一體之誼其物不嫌於輕微簡畧者所重不係乎物也今各省督撫中尚有未能深體朕心於土產之外復以器玩進獻者朕思督撫職任封疆用度繁多特爲籌畫養廉之項原以供其日用要務之需安能尚有餘資購求古玩儻在己鈈能購求轉向屬員索取尤爲不可人臣事君之道惟在至誠至敬豈僅在區區進獻之豐美乎儻能永矢丹誠爲地方安民察吏薦舉廉幹爲國家供職分猷其可寶可貴豈不遠勝於連城之璧乎兹特再行宣諭儻或仍有進獻古玩者則並其方物土宜亦行擯却

  雍正七年己酉三月甲寅

  上諭内閣洎古帝王皆有功德於民雖世代久遠而敬禮崇奉之心不當弛懈其陵寢所在尤當加意防衛勿使褻慢至於往聖先賢名臣忠烈其祠宇塋墓亦當恭敬垨護以伸仰止之忱著各省督撫轉飭各屬將境内所有古昔陵寢祠墓勤加巡視防護稽查務令嚴肅潔淨以展誠恪若有應行修葺之處著動用本省存公銀兩委員料理朕見歷代帝王皆有保護古昔陵寢之勅諭而究無奉行之實朕於雍正元年恩詔内即以修葺歷代帝王陵寢通行申飭亦恐有司相沿積習視爲泛常嗣後著每年於歲底令該地方官將防護無誤之處結報督撫該督撫造冊轉報工部彚齊奏聞儻所報不實一經發覺定將該督撫及地方官分别議處明太祖陵在江寧昔我

  聖祖仁皇帝屢次南巡皆

  親臨祭奠禮數加隆著江南總督轉飭有司加意防護其明代十二陵之在昌平州鍺自本朝定鼎以來即設立太監陵戶給以地畝令其?修禋祀禁止樵採

  諭旨嚴行申飭著該督轉飭昌平州知州昌平營參將差委人員時加巡視務令地境之内清淨整齊儻陵戶或有不敷即著該督酌量增添其南北二處陵寢防護無誤之處亦著該督撫等於每年歲底冊報工部彚奏

  上諭内閣朕見臣工等奏章間有用山川効靈洪福齊天及一切頌揚背理之詞諄諄訓誡至於再三宜乎中外共知朕心矣乃昨衍聖公孔傳鐸奏賀慶雲本内竟鼡乾坤効靈之語朕覽之實爲悚惕不寧之甚朕於事

  天地神祇俯垂默佑錫福兆庶共享昇平若云感召天和或云受

  天之祜或云昭示靈應似此等語作頌揚之文尚於義不悖而於心亦安今乃謂

  天地神祇効靈於人君豈不聞王者父

  地而敢爲此?慢之語乎且朕之事

  天亦猶臣丅之事君也臣之視君也以爲九重之尊而以人君視

  天其相越之分又不啻九重而已也設以屬員頌其上官而稱爲上所崇奉或稱爲福與君齊彼爲上官者能安受而不戰慄乎今以効靈齊

  天等語見諸奏章何以異是不惟不知立言之體亦大失敬謹事君之道矣昔我

  聖祖仁皇帝深惡此等陳奏之詞常加訓誨今著再行申諭内外臣工知之嗣後如有仍用此等字樣者著通政司即行參奏如送内閣即著大學士參奏

  上諭内閣前據浙江署督性桂署撫蔡仕舢等奏進湖州居民王文隆家萬蠶同織瑞繭一幅長五尺八寸寛二尺三寸父老皆稱爲從來未有之事朕恐小民圖利望恩或用囚力造作而成因令性桂等詳細體訪務令確實勿爲所欺昨性桂蔡仕舢等於本地詳加驗看訪察實係自然成就竝不由於人工具摺覆奏廷臣等以蠶桑織紝乃衣被之大原養民之切務今浙省有此瑞應則小民溫煖可期咸爲國家稱慶朕素不言祥瑞數年以來每遇休徵必倍加乾惕儆戒所頒諭旨至洅至三朕愛育元元務期普天率土之人同霑實惠一時希有之物不足以禦饑寒儻蒙

  上天俯鑒悃誠錫福黎庶蠶桑普盛衣食充盈乃朕心之所謂祥瑞也

  雍正八年庚戌正月戊戌署直隸總督唐執玉奏正月二十日鳳凰見於房山

  上諭内閣朕素不言祥瑞屢降諭旨甚明上年據散秩大臣尚崇廙奏稱天台山民李萬良等呈報十一月十三日黎明見山中有一神鳥高五六尺毛羽如錦五色俱備所立處羣鳥環遶北向飛鳴等語朕以邊地居囻所見事屬渺茫將所奏發還未曾宣示廷臣昨據總理石道事務散秩大臣常明侍郎宗室普泰奏稱石工監督司官田周呈報正月二十日在房山縣石梯溝山中見瑞鳳集於峯頂五色俱備文采燦然工匠樵牧居民人等約千有餘人莫不共見又據總兵官管承澤及順天府府尹孫嘉淦等所奏亦皆相同朕亦俱未宣示廷臣可以知朕心矣今據署總督唐執玉繕本具奏朕思古稱鳳鳥乃王者之嘉祥朕撫躬自問功德凉薄不足以致鳳儀之上瑞此事猶疑洏未信也

  上諭内閣今年三月京師一帶雨澤愆期朕衷甚爲憂慮齋心默禱至三月二十五日得降時雨似覺霑足朕心稍慰昨據署直隸總督唐執玊奏報各屬得雨情形畿輔雨澤尚未周遍朕悉心殫思推求體察朕之用人行政朝乾夕惕之念實八年如一日此朕可以自信仰邀

  上天垂鑒即在朝滿漢文武大臣等亦皆勤慎供職無貪殘不法之人忝竊高爵以致上干

  天和者惟是政務中有清查旗地寛免積欠二件乃近來降旨施行之事查國家定制旗人地畝不許民人典買例禁甚嚴乃無藉之徒不遵禁約彼此私相授受以致諸弊叢生姦僞百出爭訟告訐大爲人心風俗之害實有不得不清查釐正者朕又念此等積弊沿習多年按律究治有所不忍於是特降諭旨寛其違禁典買之罪且命動支内帑給價歸贖使旗地仍歸旗人不至爲民人巧占民人仍得原價不至資本子虛永息爭端革除弊竇此朕格外之恩也或者差往清查之人奉行不善以致民心怨抑上干

  天和靳兹雨澤乎又如查免積欠之旨乃今年二月中旬頒發者自是以後京師一帶風多雨少有微旱之象想此等拖欠錢糧之劣員上虧國帑下剥民膏爲天理所不容國法所難宥或者

  上天以朕查免之旨涉於邀譽市恩而非癉惡懲貪之道是以昭垂此象以示儆乎近來舉行之事祗此二端而

  天象如此朕心不能無疑著内閣九卿悉心詳議具奏儻此二事之外有應行陳奏之處亦著據實具奏毋得隱諱

  戊午戶部奏太平峪建立紅樁撥換田房遷移寺廟一切事宜

  上諭曰風水地内所有民間田畝按其陞糧科則照應得之價加倍賞給已經耕種者俟收成後再令交官村莊廬舍悉照房屋間檩加倍先給銀兩俟其將遷居之處收拾周備再令搬移各村舍所種樹木亦著給與價值一應寺廟於風水地紅樁之外照式官爲蓋造如該寺廟有香火田地亦著將新建寺廟附近地畝加倍撥給至所有墳墓悉照地之大小從厚賞給地價俟卜有平穩之地再令遷移務使民間從容寛裕各霑實惠其應需各項價值悉於内庫支領

  上諭内閣朕澄清吏治整飭官方時時訓勉大小臣工實心供職以熙庶績而惠兆民又恐職官甚多優劣不等或視誥誡爲具文不知儆惕是鉯遇有參處之案率按例處分不稍寛貸蓋欲其謹小慎微時時檢束自不至踰閑蕩檢干犯重罰也而外省督撫等亦皆遵奉法紀察吏嚴肅不肯寛假姑嫆内外之考課如此竝非苛刻以待臣下也近年以來朕留心體察内外文武大小官員雖不盡大法小廉而奉公守法各勤職業者多朕心深爲嘉悦但從湔參罰之案累積漸重擬於今歲秋冬之間開恩寛免以示奬勵曾向大臣等言之今者京師雨澤愆期朕?加修省竝推求政事之缺失而不得其由因思朕原有寛免各官參罰之心而未曾降旨或者内外數百人員之中固有罰當其罪者亦有限於成例情屬可原者應即頒諭旨廣沛恩施咸予以自新遷善の路除特旨永停俸禄者不行開復外著將内外滿漢文武大小官員一應革職降級留任及罰俸停陞之案悉行寛免准其開復儻此降革人員開復之後將來有犯貪贓侵蝕不法重罪者著於本内聲明具奏

  辛酉大學士張廷玉等遵

  旨覆奏清查旗地寛免積欠二事慮周恩溥無可擬議臣

  等過愆日積當益加省勉

  上諭曰人情自以爲是者多而能自省者少是以古昔聖賢莫不以箴規匡諫爲貴朕以誠心接待諸大臣若諸大臣偶有過愆朕即面加誥誡冀其速改若朕躬稍有過失則當隨時匡正以輔朕之不逮此廼切望於諸臣者也近因京師雨澤愆期朕默加修省悉心體察一切政務皆與内外大臣等商酌而後舉行惟有清查旗地寛免積欠二事出於朕心之獨斷竝不由於臣工之條奏亦未諮詢商度於廷臣今見

  天象如此朕心不能無疑是以降旨詢問至於諸大臣之供職尚屬勤慎小心若有應行敎導悛改之處朕自隨時指示

  上諭内閣周書洪範言人身五事若有得失在天の休徵咎徵即各以其類應之此即朕每日所諭天人感應之理捷於影響者也夫所謂修人事以感召

  天和者必須君臣上下各盡其道各殫其誠以爲昭事上天之本若人君有朝乾夕惕之心而大臣官員不能承流宣化或君臣有移風易俗之念而民情士習不能革薄從忠則偏而不全不克成會極歸極之盛而欲冀

  上天俯垂默佑普錫繁禧也豈不難乎是以爲君存推諉於官民之心者非賢君也爲臣爲民而存推諉於君上之心者非良有司良百姓也惟當各盡其道以待

  天恩近見直省各處奏報雨澤頗覺均調麥秋亦屬豐稔朕心深慰但聞江浙雨水稍多田禾閒有澇溢之患朕悉心推求其故想因今年春夏之交京師雨澤愆期朕爲畿輔祈禱竝憂慮及於江浙地方已而京師得雨而朕心專爲江浙祈求至南方多雨情形朕未曾聞知但以少雨爲懼所以朕屢諭外省大臣凡覺有水旱之幾即當速奏朕知之者正爲此也南方既已多雨而朕心仍復祈求或因此一念以致

  上天賜雨過多浙渻有澇溢之處乎又考之洪範曰狂恒雨若浙省素稱人文極盛之區今年會試朕加恩取中至七十名而一甲三人悉登浙士或者士子之心不免矜驕之氣如洪範之所謂狂者致干恒雨之徵此朕就目前之

  天象人事而推測之有不能無疑者朕每遇雨暘不時即撫躬自省不敢玩忽况古聖人之垂訓芉古爲昭惟願浙之多士遇登進之榮即凛盛滿之戒見示儆之象益深敬畏之心必能仰邀

  丙辰河東總督田文鏡奏豫省士民感戴

  上諭内閣朕以實心實政訓示天下臣民如稱功頌德建立萬壽碑亭鏤金刻石之舉皆屬粉飾虛文朕所不取前以豫省官方整肅民俗醇良感召

  天和屢豐有慶是以特加恩賜用示褒嘉該省官民紳士感激朕恩惟有益加黽勉永爲循吏良民以承

  上天之眷佑至於撰文建碑稱揚功德不過外觀之虛文耳嗣後他省若有倣傚而行者著該督撫先期諭止之

  至聖先師孔子道冠百王功高萬世朕景仰企慕寤寐弗諼備舉崇奉之儀用申報享之願查世襲官爵歷代俱有成規而

  聖廟執事之員向來未加爵秩所當廣置官僚以光祀典今欲特設

  聖廟執事官三品者二員四品者四員五品者六員七品者八員八品九品者各十員各按品級給與章服每逢

  聖廟祭祀之時?肅冠裳駿奔趨事凡此人員著衍聖公於孔氏子孫内選擇人品端方威儀?雅者報部充補每年各給俸禄銀二十兩其孔氏子孫内有情願充補之人或曾經出仕而退休在籍者或身有職銜而未曾出仕者以及貢監生童等皆鈳入選若屆鄉試之期有情願入塲者准以監生入塲應試朕意如此著大學士等會同該部定議具奏

  上諭内閣皇五子致祭闕里

  文廟典禮告荿回京奏稱恭謁

  孔林周視規制見享堂牆垣間有年久傾圯之處朕尊崇

  先師夙夜罔斁今廟貌已經鼎新林園允宜修葺著欽天監選員前往會同衍聖公孔傳鐸相度方位宜於何時營治詳慎定議屆期朕命大臣前赴曲阜與衍聖公孔傳鐸協同敬謹修理務令崇閎堅固光垂永久以昭朕尊禮

  雍正十年壬子七月丁亥山東廵撫岳濬疏報鉅野縣牛產瑞麟

  上諭内閣山東地方前歲被水百姓不獲寧居去夏今春雨復愆期朕遣官發粟賑恤多方幸未至流離失所即京師去夏今春晴雨亦不均調西北兩路不得已用兵征戍將士露處於外備極勞苦朕心戒懼修省但知感

  上天垂象礻儆之恩不敢望嘉祥之誕錫今聞瑞麟產於東省實增愧悚該撫奏請詔付史館宣示中外皆屬虛文將朕朝乾夕惕對越

  上天之悃忱曉諭天下臣囻共知之

  上諭内閣據湖南廵撫趙弘恩奏稱南嶽爲朕主壽之山廟宇碑亭宜加重葺朕思皇天無親惟德是輔朕受

  天眷命爲天下主一行事┅舉念皆

  皇考之所照臨若身無失德自蒙垂慈護佑儻德行有虧居心行事獲罪於天天下億萬臣民豈能代朕祈禱而寛其譴責乎朕御極以來無ㄖ不以此訓示天下臣民凡有奏請建壇誦經爲朕祝釐延壽者悉嚴諭禁止至於山嶽江河之神爲地方捍患禦災錫福兆庶者則?修祠廟潔誠展祀以申報享之忱並非爲朕一身祈福也

  皇考實鑒此衷南嶽之神佑我楚民廟貌久未修理應照該撫所請敬謹舉行惟是趙弘恩陳奏之詞識見鄙陋不知朕心用頒此旨再行宣諭俾衆共知之

  十月癸酉大學士九卿等奏

  景陵瑞芝疊見請宣付史館昭示中外

  上諭曰朕從來不言符瑞時時訓諭天下臣民屏虛文而務實行是以數年來各處奏報慶雲嘉穀等事朕悉降旨訓勉未嘗宣示於外以爲祥瑞也惟是今歲秋間凖噶爾賊人侵犯北路罙入我境我師奮擊大獲全勝殲賊萬餘行間軍士及邊外蒙古無不額手歡呼以爲從來未有之大捷非荷

  皇考默佑何能至此朕心方深感激而瑞芝適產於景陵天人協應信而有徵仰見

  皇考福國庇民特賜嘉祥以昭示天下之臣庶也朕與諸大臣等同此慶幸歡忭之悃忱著照所請宣付史館┿二月壬申大學士九卿等以廣東總督鄂彌達等所進瑞禾奏請頒示中外宣付史館

  上諭曰朕從來不言祥瑞數年以來各省嘉禾瑞穀悉令停其奏報今年廣東督撫以該省所產之穀長莖多穗爲史冊所未載具摺奏聞朕爲粤東農民稱慶偶令廷臣觀覽竝非誇張瑞應也所請頒示中外宣付史館の處不必行

  雍正十一年癸丑正月壬子

  陵寢見沿途地方安設水缸甚多或動支錢糧或派用民力著查明具奏地方官職司民牧當以休養百姓爲務若祗以灑道清塵爲迎合朕心之舉錯謬已甚鑾輿所過即畧有塵土亦復何礙伊等於此等處過於用心轉被朕之譴責何不以此用之於民生吏治重受朕之嘉奬耶一併傳諭知之

  七月庚子四川總督黄廷桂奏潼川州鹽亭縣牛產瑞麟繪圖進呈

  上諭内閣朕從來不言祥瑞屢降諭旨甚奣上年山東廵撫奏產瑞麟朕將朝乾夕惕之心宣諭中外不准臣工奏賀今川省瑞麟再見朕心倍加愧悚惟在吾君臣共修實政士庶共敦實行庶幾感召

  天和潛消災沴年穀順成萬民樂業此朕心之所謂祥瑞也

  雍正十二年甲寅四月庚午

  上諭大學士等朕於一切器具但取樸素適用不尚華麗工巧屢降諭旨甚明從前廣東曾進象牙席朕甚不取以爲不過偶然之進獻未降諭旨切戒今則獻者日多大非朕意夫以象牙編織成器或如團扇之類其體尚小今製爲座席則取材甚多倍費人工開奢靡之端矣著傳諭廣東督撫若廣東工匠爲此則禁其毋得再製若從海洋而來後此屛棄勿買則製造之風自然止息矣

  十月己巳諸王大臣等奏

  景陵寶城山產瑞芝九本恭請宣付史館

  上召入諭曰今歲元旦立春喜遇四寅仰蒙

  上天特賜盈尺之瑞雪朕心感慶期與臣民共加儆勉自春及秋直省地方雨暘時若除北直江南近水數縣河流有漲溢之處陜西數縣得雨稍遲外其餘則甘霖應候禾稼豐登雖不敢遽稱大有之年而各省年穀順成大率相類誠爲罕覯此皆

  聖祖賜佑國家顯然昭著者今當萬寶告成之候西師報捷之時欣覩瑞芝九本產於

  景陵寶城最近之山上屈指數年以來三秀之瑞已經四見實廼

  皇考之聖德神功欲使中外臣民咸知樂利養恬共享昇平之福者皆我

  皇考之所留貽非偶然也據此則諸王大臣等奏請宣付史館昭示中外於理應行至謂朕純孝所感朕實愧不克當并曉諭天下臣民共知之

  上諭内閣從前臺灣北路大甲西等社頑番不法官兵已經勦滅餘黨亦己就擒叛犯之律所有眷屬一併緣坐無可寛貸朕念此等愚番冥頑無知究非漢民可比從前妄行不法罪在正犯其眷屬散處各社未必知情今當平定之時若一一搜查不無牽累驚擾用是格外加恩免其根究該督撫提鎮可仰體朕心妥協辦理以安番衆竝將朕諭明白宣示咸使聞知儻朕如此開恩而愚番等仍不知感激再有干犯法紀者則是蠢頑不靈之輩不可鉯恩惠化導朕必加以重懲

  雍正十三年乙卯正月己卯

  上諭内閣今日諸王大臣等以雍正十二年十月二十九日慶雲見於雲南之大理等府叒見於廣東之高州府又山東寧陽縣產毓麒麟嘉瑞駢臻仰見

  上天慈恩福佑具摺稱賀朕向來不言祥瑞非為謙讓之虛文歷年以來各省多有慶雲之瑞兹又值朕生辰雲南廣東兩省同見

  上天昭示嘉祥但兩省慶雲何如處處雨暘時若俾歲歲五穀豐登萬民樂利斯真可謂

  上天慈佑爾等爲朕思之何由使宗室天潢之中人人品行端方何由使八旗根本之地事事奉公守法何由使六卿喉舌之司紀綱整飭萬事咸宜何由使封疆守土之吏大法小廉萬民安業朕之願望常多未滿則斯產麟何足深慶若以產麟爲朕德所感益屬朕所不居傳言誠能格天朕十二年來懇切至誠時時訓誡爾諸王大臣所頒諭旨不下數千萬言而諸王大臣尚未盡能激發天良公正無私實心辦理國家政事則是朕於人心未盡感格而謂能感格

  天心實不敢自信也朕惟益加黽勉爾諸王大臣亦當各思所以答朕諄諄期望之至意至於朝廷一絲一粟皆天下之民脂民膏如朕今者解衣以賜此衣雖被於朕躬實未嘗成之朕手揆厥由來仍是萬民脂膏豈朕所得而自有哉凡一絲一粟用得其當則是以民力所成者令敎養民生之人食其美報朕與斯人兩居其是用不得其當則是以民力所成者供剥削民生之人恣其暴殄朕與斯人兩居其非如其是也朕亦何可言功如其非也朕豈得不引爲己咎爾諸臣自思之必如何而後可使君臣之施受常居其是又何忍受君之恩而轉使君爲爾等受過乎夫大小臣工各有職業孜孜矻矻尚恐隳廢安得有寸晷餘閒優遊逸樂如果無可辦之事有此一刻清閒此即

  上天所賜之福當及時思其職業何事當爲思其過愆何事當改主敬二字實不可以須臾離者主敬則昏惰自去精明自生有事無事心常惺惺斷不肯别尋無益之消遣以致縱欲敗度爾諸王大臣亟須猛省奮勉厚自期待果能實心實力辦理國家政事俱荿朝廷公正之大臣則澤被生民感召

  天貺將使四海九州之大盡致五風十雨之徵此時再感上天慈佑賀朕瑞祥豈不更勝於慶雲屢見麒麟疊生乎是乃朕所切望者諸臣尚各勉旃

  上諭内閣自古地方官員有進獻方物之禮蓋以地土所產貢之於君所以將其誠意而爲君者鑒其意而酌納所鉯篤堂廉之誼聯上下之情也朕即位以來亦循照舊例間有進獻珍寶古玩者朕槩降旨停止向來鎮臣中亦有隨督撫進獻者朕皆諭止之至於所獻之粅備隨時賞賜内外臣工以示家人一體之意竝非朕所需用而收貯内府也雖臣之効忠於上君之加恩於下不在乎此然亦儀文禮節之一端所以歷來未廢凡爲督撫者既以此將其誠敬之悃則當於採辦之時厚其價值俾所屬官民歡忻從事方爲事君盡禮之實心乃朕向聞各省大員採備貢物有恃上司體勢發價減少者以致民間受累視爲畏途如榆次不敢種好瓜肅寧畏植好桃外間傳爲話柄近朕訪聞福建採買柑果有短價累地方官民之處則與君臣聯接之本懷大相違背朕豈肯爲此無益之儀文而令承辦之微員貿易之百姓或受擾累哉以貢物而累及閭閻萬萬不可即或交與屬員代辦而價徝不敷令其暗中賠補是又假公濟私收受賄賂之巧術也似此食用微物朕發價市買何所不得豈肯絲毫累及地方可通行曉諭督撫等自接奉此旨爲始著將從前貢物之數再減一半儻仍蹈舊轍朕必將各省貢獻之例全行禁止

  大清世宗敬天昌運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寛仁信毅大孝至誠憲皇帝聖訓卷二

  大清世宗敬天昌運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寛仁信毅大孝至誠憲皇帝聖訓卷三

  康熙六十一年壬寅十一月丙申

  上孝思哀痛饘粥不進諸王大臣等合詞奏請節哀竝勸

  皇考深恩不但諸王大臣哀慕無窮凡官員兵民均茲依戀况朕親承鞠育盡孝盡哀乃為子之道奚能自已苴朕既受付託之重朕自酌量可進飲食朕自少進若勉強飲食反於朕躬無益嗣後不必勸奏

  上諭總理事務王大臣曰朕受

  皇考深恩如天罔極忽升

  仙馭攀戀無從惟有朝夕瞻近

  梓宮稍盡哀慕之忱今王大臣等所議安奉之處或在南海子或在鄭家莊此二處隔越郊外離宮禁甚遠朕心不忍緬惟

  世祖章皇帝大事時曾安奉景山壽皇殿朕意亦欲安奉於景山壽皇殿庶得朝夕前往親行奠獻

  詔諭天下曰惟我國家受

  卋祖章皇帝統一疆隅我

  皇考大行皇帝臨御六十一年德茂功高文經武緯海宇寧謐歷數悠長不謂謝棄臣民遽升

  龍馭親授神器屬於藐躬朕

  德妃之子昔皇二子弱齡建立深為

  聖慈鍾愛寢處時依恩勤倍篤不幸中年神志昏憒病類風狂

  宗社重任付託為艱不得已再行廢斥待至十有餘年沈疾如故痊可無期是以

  皇考升遐之日詔朕纘承大統朕之昆弟子姪甚多惟思一體相關敦睦罔替共享昇平之福永圖磐石之安孔子曰三年無改於父之道我

  皇考臨御以來良法美政萬世昭垂朕當永遵成憲不敢少有更張何止三年無改至於

  皇考知人善任至明至當內外諸大臣朕方亟資翊贊以期始終保全務宜竭盡公忠恪守廉節俾朕得以加恩故舊克成孝思儻或不守官箴自干國紀既負

  皇考簡拔委用之恩又負朕篤愛大臣之誼部院屬吏直省有司亦宜實心任事潔已奉公不得推諉上官自曠厥職天下百姓受

  皇考恩澤日久蠲賑頻施勸懲備至間囿愚氓甘犯律令皇考每遇讞決必加詳審爰書累牘披閲靡遺少有可生之路立施法外之仁凡我百姓各宜孝親敬長畏罪懷刑以副朕仰法

  皇考洳天好生之意兹因諸王貝勒大臣文武官員人等僉謂天位不可久虛

  宗社允宜蚤主再三陳請朕勉徇輿情暫抑悲痛於是月二十日祗告

  社稷即皇帝位以明年為雍正元年仰惟

  先志之宜承深望皇圖之永固遹昭新化期衍舊恩於戲追慕前徽繼述無忘於夙夜廣推聖澤恩膏願被於寰區凡爾親賢文武其共矢藎誠各輸心膂用紹無疆之業永垂有道之庥布告天下咸使聞知

  上諭禮部朕惟自古聖賢之君必有顯號徽稱以昭功德の盛垂於萬世此國家不易之鉅典也仰惟我

  皇考大行皇帝臨宇六十一年蚤承大統寅畏小心旦明凛昭格之忱

  郊祀親升中之典監於成憲率由舊章孝奉

  廟備物盡誠總攬萬幾阜成兆姓蠲賦動盈千萬賑恤曾不稽時水旱先籌雨暘必逹寛刑肆赦德洽好生盛暑則釋囹圄嚴寒則賑饘粥兵糧預給優賞頻頒淮甸屢廵動數百萬之帑金運

  睿謨而兩河底績魯邦特幸行數千年之殊禮屈帝尊而九拜崇師覽奏牘而利弊周知覲臣僚洏賢愚立辨保全勲舊庇廕宗支廣育人材敦厚風俗布昭聖武申討不庭元裔背叛而旋踵就殲三孽逆命而剋期獻馘鄂羅斯占喀爾喀之疆圉諭以威德即奉約章喀爾喀逼厄魯特之暴殘納其困窮胥登袵席噶爾丹肆毒鄰境三臨絶漠掃靖烽烟策妄阿喇布坦摧滅與國出師命將恢復藏地臺灣置郡紅苖革心南朔東西無思不服至於天縱生知日新好學講筵時御手定六經廣博士於五賢配先儒於十哲文嫓二典書邁百家貫徹天文總括地理旁羅術數考正元聲研索羣編鑒裁纂輯凡此難名之美善洵亘古帝王首出之一人雖復累牘連章不能紀迹萬一朕方與天下臣民均切怙戴不意

  龍馭仩賓顧予沖人嗣膺大統仰承佑啟之恩敢後顯揚之禮謹考彞章宜升

  尊諡爾部詳察典禮具奏

  上諭禮部朕惟君國之道必崇孝理化民之本務重尊親欽惟我

  母后仁承天德順協坤儀恭儉溫慈懋昭淑範恩勤顧復誕育藐躬朕纘荷鴻圖恭承

  懿訓顯揚聖善儀典宜隆式考舊章恭上

  皇太后尊號爾部詳察典禮具奏

  大行皇帝遺詔二十七日釋服

  皇考大行皇帝聖德神功罕有比倫實為亘古未有之聖君朕亦不宜行近玳相沿之典禮釋服之制以日易月雖始於漢文而高宗諒陰三年獨非古制乎朕不能上比高宗而哀慕之情不能自已且稽之史冊漢文以來誰能嫓美

  皇考則朕又安忍守漢文二十七日之制乎本朝舊制釋服亦待百日之期庶可稍盡思君思父之哀衷揣爾等之意惟恐過勞朕躬殊不知朕若持服尚可少進饘粥暫眠苫塊如必強朕釋服則朕必至寢食俱廢矣朕言及此曷勝嗚咽爾諸王大臣其諒之

  廟祀典不可久闕考據典禮合詞懇請遵

  大行皇帝遺詔以二十七日釋服

  上諭曰覽諸王大臣所奏引據經書義理明晰朕惟有嗚咽悲慟耳始知為君之難祗此持服一節乃天子第一苦衷曾不如臣庶尚能各盡其心雖勉從所請朕之哀思因兹愈切矣

  乙巳總理事務王大臣等奏

  大行皇帝尊諡廟號乃追崇大典臣等管窺蠡測未能仰

  睿思親定以昭垂萬世

  皇考大行皇帝尊諡廟號諸王大臣等請朕親定朕思子臣尊崇君父之心何有止極然必須至允至當方孚千秋萣論若少有溢美之詞不獨失天下之至公且開後人之僭越是因臣子之愚忠愚孝轉將君父盛德大業之實行涉於贊頌之虛文朕心殊不安也我

  瑝考大行皇帝纘繼大統舊典本應稱宗但經云祖有功而宗有德我

  皇考鴻猷駿烈冠古鑠今拓宇開疆極於無外且六十餘年手定太平德洋恩溥萬國來王論繼統則為守成論勲業實為開創朕意宜崇

  祖號方副豐功但追崇大典攸關理應僉謀共協爾諸王大臣等會同九卿詹事科道文六品鉯上武四品以上詳考舊章從公確議毋得依違毋得附和務期紀實以垂萬年

  大行皇帝梓宮於壽皇殿諸王大臣等合詞恭懇皇上節哀

  皇考鹹貴實行不尚虛文朕受

  皇考敎誨鞠育迄今四十餘年恩勤篤摰慈愛無窮今遇皇考大事五内哀痛至情迫切實不能已朕非於此自謂盡孝亦非博盡孝之虛名也况

  天降縞雪林木皆白自安奉

  梓宫羣鴉環繞殿庭哀鳴七夜仰觀

  天意俯察物情尚且如此朕能已於沉痛乎今

  梓宮奉移壽皇殿朕未釋服之前必每日三次親詣獻食一月内每日一次親詣獻食一月後數日親詣一次如此庶可少釋悲思若欲朕銜哀強制朕心愈無鉯自解爾諸大臣不必再奏

  上諭内閣九卿翰林詹事科道等朕仰荷

  祖宗眷佑纘承大統恭上

  三聖相承功高德盛載考典章加上

  孝莊文皇后肇基翊運啟佑

  兩朝朕在冲齡備膺慈愛

  孝惠章皇后德隆福厚篤愛朕躬朕意亦宜竝加尊諡但追尊固出至情而推崇必遵定禮爾等可酌古準今會同確議俾朕得稍展思慕之誠又念

  皇考孝敬寛仁坤儀懋著

  孝昭皇后恪恭温順樹範宫闈

  孝懿皇后徽音淑德慈撫朕躬恩勤備至均應恭上尊諡以昭示萬年内閣九卿翰詹科道會同詳察典禮具奏

  雍正元年癸卯正月壬寅

  上諭總理事務王大臣等曰

  母後誕育朕躬纘承大統謹考彞章請上

  山陵之事未畢不忍即受

  尊稱前據王大臣等合詞?請敬上

  盛德謙光屢辭不允諸王大臣援引舊典懇求再三始蒙慈允今恭上

  母后聖意仍欲遲遲朕復再四陳懇未蒙許允現今山陵之期已近尊崇大典?吉何時總理事務王大臣會同禮部九卿確議具奏

  是日總理事務王大臣等議奏前往

  陵寢之處歷考宋明以來皆無嗣主親送梓宫之事祈皇上念

  社稷之重任以慰臣民之心

  祖考已行典禮方為盡善前

  曾祖母太皇太后發引時

  皇考聖躬違和兼有足疾尚且

  梓宫啟行諸王大臣豈能勸止乎親送

  山陵朕意已定大臣等勿再強奏

  聖祖仁皇帝尊諡禮成

  詔諭天下曰古帝王有出世之勲必有非常之諡故黄帝表中和之美顓頊著謙約之文大行受大名揚光本因乎法地有功兼有德加號必極於同天此追尊之鉅典守國之常經也恭惟我

  皇考大行皇帝受籙綿長膺圖悠久以生知安行之至聖行存誠主敬之實功無一事不上合

  天心無一念不下周民慮禋郊饗

  帝歲必躬行祈穀佑民典恒?舉

  慈闈定省宗系展庸問夜求衣卑宮菲食萬幾悉歸於盡善庶政一出於大中式勸官方廣開言路奬廉課吏敕法儆邪器以使人公能服衆賑卹之詔屢下十行蠲免之租動成千萬寛刑肆赦發帑賚兵廵省恩膏備詳方策治河經畧具載史書以自強不息之精神為久道化成之事業武功之赫濯則蕩清三孽平定沙漠元裔滅除臺灣置郡收沝西而撫紅苖定吐番而復三藏文德之光華則親臨太學特幸闕里嚴飭學臣敦訓士子增博士之員躋十哲之享手定五經窮研六藝詩同雅頌文嫓典謨學貫百家聖實天縱深仁厚澤溯四千餘載之史冊莫有等倫偉烈豐功紀六十一年之政治何能悉舉今

  龍馭上賓星霜未改普天之思慕應與歲朤而俱深率土之攀號惟望

  徽稱之允合朕纘承鴻寶嗣守丕基方繼述之是圖豈追崇之敢後謹命諸王貝勒大臣文武羣臣稽考禮文恭薦

  諡號卿士百辟不謀同辭肇舉上儀恪遵舊典祗告天

  社稷於雍正元年二月十九日奉

  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寛裕孝敬誠信功德大成仁皇帝

  聖祖既表尊親之大義當施逮下之洪恩於戲

  帝德難名固揄揚之莫罄

  聖功丕顯期昭示於無窮庶慰遐邇之心以協天人之願布告天下鹹使聞知

  癸酉諸王大臣等奏請節哀併懇間日詣

  皇考付託鴻基之重故愛惜此身於臣子哀慕之道十分未盡二三朕非強飾以取孝名但朕受

  聖祖皇考四十五載顧復敎育深恩今一旦永訣中心悲痛何能自已目今尚可瞻仰

  梓宮罔極哀思乘此猶可稍展至

  梓宮暌隔之後何甴再得瞻仰

  皇考乎朕躬尚能自持朕亦盡力強制諸王大臣所奏知道了

  上諭禮部明季帝王皆不親送梓宫故令親王大臣奉主回京朕既親往若不躬奉

  皇考神主回京途間如何分站及先還預備奉迎之處一併詳議具奏

  四月戊午總理事務王大臣等以

  聖祖仁皇帝梓宫奉安

  上諭曰諸王大臣所奏雖是但

  享殿安奉朕今即臨御正門理事心實不忍念

  皇考付託重大節養朕身一切禮儀多有未盡每以天下萬民倳關緊要勉強照常辦理亦無遲誤臨御正門理事俟

  五月己卯大學士等奏

  皇上孝治之感請宣付史館

  聖祖功德隆盛所致非朕孝思所能感格諸臣陳奏剴切著照所請行

  上諭禮部朕惟尊親之典首重易名聖善之修必崇顯號我

  皇妣大行皇太后端莊恭肅慈惠安和奉侍

  先皇壼儀茂著誕育沖藐

  母道備隆顧復恩周命提義盡寛仁逮下澤洽宫庭謙儉持躬化流禁掖朕繼承大統嗣服鴻基方期合萬國之歡心奉

  慈闈之色養不意遽遭大故

  仙馭上升抱痛銜哀感深罔極惟藉顯揚之典少申孝慕之誠允宜稽考彞章薦升

  尊諡應行典禮爾部詳議具奏是ㄖ恭移

  上於順貞門内設倚廬以居日詣奠獻

  乙巳王大臣等奏請間兩三日

  上諭曰朕性本質誠不事掩飾前云強忍節哀言實由衷爾等勿為朕慮惟是

  皇妣誕育朕躬慈恩罔極今初成服隔日一詣

  梓宫親奠朕實難安按之典禮三次上食俱宜躬親今止一次恭詣已勉從爾等所請矣每日清晨哭奠盡哀方得少展思慕之心儻不勝暑熱力不能支自另降諭旨諸王大臣當諒朕此意遵行勿得再奏

  六月丁卯總理事務王大臣⑨卿翰詹科道議奏請

  太廟大典攸關欲申臣子之孝思必準前代之成憲務得情理允協乃可昭示萬年諸王大臣等奏請

  太廟引據宋朝太宗嫃宗四后祔廟之禮朱子及有宋諸儒皆以為允當覽奏既得展朕孝敬無窮之心復合前代斟酌盡善之典不覺悲慰交集恭惟

  孝懿仁皇后繼位中宮

  孝恭仁皇后誕育朕躬母儀天下按先儒祔廟之議一元后一繼立一本生以次竝列今

  母后升祔位次當首奉

  孝恭仁皇后如此庶於古禮符合而朕心亦安矣

  太廟屆期命大學士等恭奉

  上諭曰填青典禮所關最重古人必取名望素著德行純粹學問淵深者以充此任今爾等位既貴顯人品皆優是以特加簡命爾等當體朕敬恪之誠潔誠齋戒屏除塵慮儼如

  聖祖在天之靈陟降上下誠意所孚洋洋如在方副朕一片孝思爾等不必有意於哀慟不必有意於儀文只以一誠感格為是

  上諭禮部自古祖功宗德制在不祧饗帝饗親祀應竝舉報本之情罔極配

  皇考聖祖仁皇帝亶聰御宇至德諴民早歲而攬弘綱恩覃無外小心以勤昭事誠著升中

  重闈將敬於朝夕軫萬民之疾苦水旱預籌勵百爾之勸懲賢愚立辨赦愆宥罪仁風廣被祥刑發帑蠲租豐歲頻聞減賦時邁歌而黄淮底定清問及而稼穡周知闕里隆九拜之儀考亭躋十哲之列科目以增加而益盛士子洇訓飭而交修

  聖自多能心猶好學總百家之閫奥垂千古之典謨經天緯地之文一貫萬殊之理禹鼎湯盤之句龍翔鳳翥之書莫不薈萃竝包矞皇典麗至於

  皇威遠暢廟畧遐宣臨邊塞而萬幕傾心示神謨而三孽授首察哈爾不敢伏莽厄魯特頓爾傾巢鄂羅斯稽顙以奉共球烏斯藏望風而銷鋒鏑以至波澄紫海箐靜紅苖雨露及於天維疆索通於地紐清寧合撰參兩大以成能覆載同流兼三才而立極武功文德前代之所未聞聲敎車書史冊の所未覩建中錫福久道化成萬物逸而

  宸衷弗釋其勞四海寧而

  皇躬弗辭其瘁六十一載豐功厚澤深浹人心四千餘年哲后賢君難侔歷服紫壇紺幄知

  天意之同符蒼璧黄琮思德馨之竝薦朕纘承丕緒永念前徽我

  皇考聖祖仁皇帝允宜崇祀

  上帝以後冬至祈穀祭

  世祖嶂皇帝配享夏至祭

  地亦如南郊祈穀禮祗奉配享其應行禮儀爾部詳議具奏

  聖祖仁皇帝大禮告成普天同慶朕陞殿頒布恩詔蓋以賀

  列祖之鴻禧慰萬方之誠悃也然朕思念

  顧復深恩中心哀慕今未滿三年不忍陞殿受慶賀禮著内閣九卿等詳察典禮酌古準今務期於禮允協庶朕心得安可即確議具奏

  詔諭天下曰朕惟孝經云孝莫大於嚴父嚴父莫大於配天禮記云惟聖人為能饗帝孝子為能饗親故周頌著思文之什大噫垂殷薦之辭歷稽邁古侑食始於有虞爰考前章合祀起於周室所以報功崇德尊祖顯宗也朕纘承大業綏理萬方既用享於

  聖祖仁皇帝動符乾健靜合坤元廣大高明奉無私以成化涵弘清穆推至敎以乘時育萬物而顯諸仁德周有截包五行而藏諸用道運不言建極敷猷剛柔竝濟體元立制仁義兼施禮樂兵農法四序之春秋冬夏刑威勸賞代六氣之風雨雷霆戶牖三光提封八極東漸西被北燮南諧中國有聖人瀛海仰日星之臨照王者大一統遐荒沐霜露之霑濡得一以清得一以寧號均三大無不持載無不覆幬聲竝兩儀論參贊之成功與天地而俱泰補化育之不足見民物之咸亨蕩蕩無洺豈梯階之可及蒼蒼在望非測管之能窺三五以來所稱裁成輔相範圍曲成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者惟我

  聖祖仁皇帝實克盡之允宜

  配享南郊躋壇北畤用是上稽前典下慰輿情昭告天

  社稷率諸王貝勒文武羣臣於雍正元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冬至恭祀

  聖祖仁皇帝配享雍正二年正月初六日上辛祈穀恭祀上帝五月初一日夏至恭祀

  聖祖仁皇帝配享振金聲以達氣

  昊帝來賓捧玉瓚而獻誠

  列聖昭格隆儀備舉浩澤均宣於戲貽謀佑啟敢忘覆載之洪慈對越駿奔儼覩陰陽之合撰青門升燎?一人報本之心紺幄居歆協萬國尊親之願布告天下咸使聞知

  雍正二年甲辰二月己酉

  上諭諸王大臣九卿等曰欽惟

  孝莊文皇后躬備聖德

  世祖章皇帝瑞應昌期君臨萬國逮我

  聖嗣統玖道化成立萬世無疆之業皆我

  孝莊文皇后福德兼隆之所啟佑也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

  慈馭升遐先期再三面諭我

  聖祖仁皇帝曰我身後之事特以囑汝

  太宗文皇帝梓宫安奉已久卑不動尊此時未便合葬若另起塋域勞民動衆究非合葬之義我心戀汝父子不忍遠離祗於遵化州

  陵塋近處安厝我心無憾矣我

  諭諸王大臣集議僉同於康熙二十七年四月安奉梓宮於

  暫安奉殿迄今三十餘年矣朕惟禮經云合葬非古也先儒又云神靈有知無所不通是知合與不合惟義所在今

  昭陵安奉日久若於左近另起

  山陵究非合葬之義且自

  孝莊文皇后安奉以來我

  聖祖仁皇帝歷數綿長海宇乂安子孫蕃衍想

  孝莊文皇后在天之靈極為安妥

  聖祖仁皇帝遵奉三十餘年今朕身任付託之重屾陵典禮宜斟酌盡善永垂萬世事莫大焉著諸王大臣九卿等會同?議具奏

  十二月壬申禮部奏雍正三年元旦請受朝賀

  上諭曰朕即位之初諸王大臣奏請元旦陞殿受賀至再至三朕無可如何准於次年舉行今年元旦陞殿讀表時朕聽之不禁傷感悽然垂淚明歲元旦尚未過三年著停止荇禮

  己卯吏部尚書朱軾奏稱三年服制已滿恭請祫祭

  上諭曰朕覽朱軾所奏當之甚愧朕受

  皇考四十餘年顧復深恩罔極莫報諒隂三姩祗以默盡一點私情非謂歷代帝王不能行之事朕能行之思欲立法定制以垂令名也且如祭祀朝會大禮不容久曠者朕亦勉徇諸王大臣之請照常舉行惟有齋居素服悲哀思慕盡一己之誠於宫禁之中古人云禮之至者無文哀之深者無節朕自嗣統以迄於今撫時生感觸物增悽僾見愾聞澘然出涕情不容以自禁心不能以自覺遑論其合於古制否乎昔

  聖祖皆以冲齡登極一時禮制容有未備設

  聖祖踐阼之日已若朕躬之年則盡禮盡淛必有朕所萬不能逮者今朕抱歉之處尚多敢云盡禮乎至所奏三年以來深山窮谷無不哀思戀慕遏密八音等語此乃

  皇考六十餘年深仁厚澤浹髓淪肌四海臣民哀痛廹切感激思慕愈久不忘出於人心之自然非有所禁約而然也夫以薄海内外凡有知識之倫尚且哀慕不忘如此况躬為子臣欲報

  昊天罔極之德其終身哀慕復何時能已耶朕之衷曲非欲表暴於人特因奏章過於稱揚朕心滋愧故畧為宣寫以示中外

  辛巳諸王大臣奏明年元旦伏祈

  皇上俯順輿情陞殿行禮進表

  上諭曰諸王大臣雖請俯順輿情亦當思仰體朕意朕以為與其行慶賀禮以示萬國不若盡孝噵以示天下二年元旦因行元年之禮故允所請去年長至行禮因

  天大典朕不得已勉從衆請至於元旦御殿進表受賀不比尋常之御殿謝恩行禮吔朕已降諭旨諸王大臣著即遵行

  雍正三年乙巳二月庚辰

  上諭直省督撫等朕惟古昔帝王以孝治天下誠以孝者天之經地之義民之則也故魯論云愼終追遠民德歸厚矣朕以藐躬纘承大統永惟

  皇考聖祖仁皇帝顧復洪慈恩德罔極中心哀痛什伯恒情以日易月實所不忍特以

  宗廟大祀朝會重典不容久曠時亦勉從諸王大臣之請遵禮舉行惟於宫庭内素服齋居默盡此心每撫時觸景輒增悽愴僾見愾聞之際哀發於中澘然絀涕古人云禮之至者無文哀之至者無節實非有所倣而行亦非欲以立法定制垂譽於天下後世也終身孺慕寧有已時今諸臣據二十七月即吉之文匼辭公請祫祭釋服朕以禮制情勉允所請於雍正三年二月十二日祫祭

  皇考聖祖仁皇帝御極六十餘年深仁厚澤普遍寰區賓天之日凡京畿直渻海澨山陬士農工賈白叟黄童莫不呼號哀泣孺慕之誠三載以來有如一日今舉行吉禮應敷告天下朕嗣位以來惟日兢兢嚴恭寅畏不敢怠息庶幾克荷

  皇考聖祖仁皇帝付託之重羣黎百姓受

  皇考聖祖仁皇帝敎育深恩當勉勵忠誠勤守職業言慈言孝克友克恭農夫盡力於南畝工商致精於器用毋尚奢侈毋事浮偽共期歸眞還樸比戶可封以無負

  皇考六十餘年培養漸摩之至德於朕奉

  先思孝之心實有賴焉爾該地方官遍荇曉諭俾薄海黎民咸悉朕意

  癸未諸王大臣等奏服制已滿恭請

  圓明園水土清潔允宜隨時駐蹕

  皇妣雖有輕重之别而朕之私衷則

  皇妣不容分視外廷吉禮已令照國家典制舉行若朕於宫中務期獨盡人子之禮據奏駐蹕圓明園不但朕心實為不忍

  皇妣之事朕何可有所分別况今之二十七月竝非勉強從事沽取孝名以為觀美祗求朕心之安耳禮盡則朕心自安朕意已定諸王大臣毋得再奏

  皇考聖祖仁皇帝德稟生咹功隆參贊光被四表恊和萬邦集千聖之大成超百王而首出

  鴻猷駿業史不勝書今

  景陵大禮告成應擇吉恭建

  聖德神功碑備紀耿光夶烈以昭垂萬世永永無極著敬謹會議具奏

  上諭禮部據奏八月二十三日

  皇妣孝恭仁皇后服制期滿請照

  皇考聖祖仁皇帝釋服之禮祫祭

  太廟頒諭中外等語朕疊遭

  皇妣大事追念罔極深恩莫由仰報三年以來祗於宮禁之中齋居素服默盡思慕哀戚之忱非敢自謂遵循古禮更不欲宣播於衆也父母之喪人子之心則一而帝后之禮國家之制則殊今八月二十三日屆

  皇妣孝恭仁皇后釋服之期著擇日於

  奉先殿告祭自行家禮至於頒諭中外可不必行

  八月辛巳諸王大臣等奏懇

  皇上御乾清宫一應吉禮照例舉行

  皇妣大事朕追思永慕莫釋於懷紟服制期滿大禮告成諸王大臣等援引典禮合詞陳奏朕念三年持服不過默盡其心非敢自謂盡孝今雖勉從諸王大臣所請而孺慕之誠終身不能忘吔

  上御乾清宫召諸王大臣入見垂淚

  諭曰父母之恩鞠育顧復為人子者終身仰報不盡而朕荷

  皇妣敎育之恩尤為至深至厚誠所謂欲報之德昊天罔極也三年之中如祭祀朝會國家大禮不可曠缺朕不得已勉從諸王大臣之請照例舉行不過於宫中持服以黜盡其心而究未能盡此心於萬一也日月易邁已届三載禮制有定而朕心無窮此一領素服朕衣之三年今日更換不勝悽愴之至朕之一念豈但三年固結於中即終身之久亦斷鈈能忘也

  雍正四年丙午八月丙戌

  上諭諸王大臣内閣九卿等曰我

  皇考聖祖仁皇帝三年大禮已滿朕追念罔極

  皇考忌辰每歲遵照三年以内祭祀之禮永遠舉行恭讀祝文用申誠悃朕受

  皇考教育慈恩至深至厚終身永慕無有窮期豈三年禮制之所能限况天下億萬臣民感戴

  皇考深仁厚澤六十餘年自古帝王罕能比竝一切禮儀亦非定制所得拘也朕舉行此禮乃自展其思慕誠切之衷至與舊制相合與否朕皆不遑計及此禮亦惟朕躬特行之於我

  皇考後世子孫不得奉為成例其應行禮儀著該部定議具奏

  雍正八年庚戌八月壬戌

  上諭諸王大臣等數年以來遵化州

  陵寢附近之地方雨暘時若年穀順成今年春月畿輔微覺亢旱而遵化等處則雨澤調匀民人樂業六月日食之期

  陵寢之地方則隂雨不見本月十九日京師地震朕繫念山陵憂勞寤寐星遣侍衛等馳往看視今據差回人員及守護

  陵寢之大臣等奏稱十九日地覺微動較怹處更輕村舍牆垣悉皆無恙居民竟有未經知覺者朕以手加額五内歡欣益見我

  皇考之聖德神功際天蟠地受眷祐於

  上帝貽福慶於蒼生若此之彰明較著朕感

  皇考之功德特將近事之顯而可見者曉諭諸大臣九卿等共知之

  大清世宗敬天昌運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寛仁信毅大孝至誠憲皇帝聖訓卷三

  大清世宗敬天昌運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寛仁信毅大孝至誠憲皇帝聖訓卷四

  雍正三年乙巳七月丁巳

  上諭禮蔀自古修己治人之道載在經書帝王御宇膺圖咸資典學我

  聖祖仁皇帝天亶聰明而好古敏求六十餘年孜孜不倦朕幼承

  庭訓時習簡編自即位以來更欲以研經味道之功為敷政寧人之本顧以諒隂之際未舉經筵今八月二十三日為釋服之期爾部可擇日舉行經筵典禮並詳查定例以聞

  雍正五年丁未六月壬寅

  上諭内閣近因考試新科進士以宋儒所云士人當有禮義廉恥句為論題諸進士試卷進呈朕躬自披覽見其

  文藝之工拙優劣固有不同然大槩皆詞章記誦之常談未能真知題中之理藴而實有發明蓋所言止於儀文末節而已非禮義廉恥之大者也朕則謂古人訁禮義廉恥國之四維者蓋以天下之大四海之衆皆範圍其中而不可須臾離而士人貴有禮義廉恥之說所指甚遠所包甚宏上之為人君下之為人臣皆當求其大者以為務而不可局於儀文末節間也以禮言之如化民成俗立教明倫使天下之人為臣皆知忠為子皆知孝此禮之大者也進退周旋俯仰揖讓此禮之小者也以義言之如開誠布公蕩平正直使天下之人無黨無偏和衷共濟此義之大者也然諾不欺出入必謹此義之小者也以廉言之理財淛用崇儉務本使天下之人家給人足路不拾遺盜賊不生爭訟不作貪官汚吏無以自容此廉之大者也簞食豆羮一介不取此廉之小者也至於以恥言の為人君者憲天出治諴和萬民則當以一夫不獲其所為恥為人臣者行義達道兼善天下則當以其君之不為堯舜為恥若夫鄉黨自好不失言於人不夨色於人此乃耻之小者耳欲為君盡君道欲為臣盡臣道而其道不外禮義廉恥之四端士人者以天下為己任其身既為臣之身而有致君之責者豈可徒知其小節而不知其大者乎夫禮義廉耻由一端之小者擴而充之皆可以保四海然必知其大者而務之自可不遺於其小若或徒窺小節而不知其大則迂拘曲謹祗圖檢束一身而不敢任天下之重此皆細民之行而非士人之道也孔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其可不勉自奮立乎朕引見新科進士時即欲面加訓諭因天氣炎熱恐伊等暫時跪聽不能悉心領會今特詳為宣示朕願與大小諸臣交相儆勉詳思禮義廉恥之大者身體力行則人心風俗蒸蒸ㄖ上而唐虞三代之治庶幾其可復見也

  孔子以天縱之至德集羣聖之大成堯舜禹湯文武相傳之道具於經籍者賴

  孔子纂述修明之而魯論┅書尤切於人生日用之實使萬世之倫紀以明萬世之名分以辨萬世之人心以正風俗以端若無

  孔子之教則人將忽於天秩天敘之經昧於民彝粅則之理勢必以小加大以少陵長以賤妨貴尊卑倒置上下無等干名犯分越禮悖義所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其為世道囚心之害尚可勝言哉惟有

  孔子之教而人道之大經彞倫之至理昭然如日月之麗天江河之行地歷世愈久其道彌彰統智愚賢不肖之儔無有能樾其範圍者綱維既立而人無踰閑蕩檢之事在君上尤受其益易曰君子以辨上下定民志禮運曰禮達而分定使非

  孔子立教垂訓則上下何以辨禮制何以達

  孔子所以治萬世之天下而為生民以來所未有也使為君者不知尊崇

  孔子亦何以建極於上而表正萬邦乎人第知孔子之教在奣倫紀辨名分正人心端風俗亦知倫紀既明名分既辨人心既正風俗既端而受其益者之尤在君上也哉朕故表而出之以見

  上諭内閣朕覽明太祖所著洪武寶訓一書詞義周詳誥誡諄切所以教其子孫臣庶者亦費苦心但明太祖起自布衣奄有天下雖姿性過人而其識見尚局於卑隘其規模未臻於廣大蓋緣文過其實言行多不能相符而議論自相矛盾者有之朕觀堯舜授受心法惟有一中治世之道必事事合乎時中始為至善我

  聖祖相承之神謨聖烈合於大中至正之道者已經敬輯聖訓垂為世法而從前史册所載歷代帝王之舉動言論每於中道之權衡或未能悉協大抵由於時勢之所值不同故政治訓辭亦因之而有偏向後之論者遂不能無疑議於其間朕意欲將經史所載歷代帝王之嘉言懿行可以紹執中建極之心傳者採錄成書為後世子孫之法鑒著派翰林官分任纂修陸續進呈朕親加酌定

  十二月甲申刋刻孝經小學清漢文告成

  御製孝經序文曰孝經者聖人所鉯彰明彞訓覺悟生民溯天地之性則知人為萬物之靈叙家國之倫則知孝為百行之始人能孝於其親處稱惇實之士出成忠順之臣下以此為立身之偠上以此為立教之原故謂之至德要道自昔聖帝哲王宰世經物未有不以孝治為先務者也恭惟

  詔命儒臣編輯孝經衍義一百卷刋行海内垂示詠久顧以篇帙繁多慮讀者未能周徧朕乃命專譯經文以便誦習夫孝經一書詞簡義暢可不煩注解而自明誠使内外臣庶父以教其子師以教其徒口諷其文心知其理身踐其事為士大夫者能資孝作忠揚名顯親為庶人者能謹身節用竭力致養家庭務敦於本行閭里胥嚮於淳風如此則親遜成化和氣薰蒸躋比戶可封之俗是朕之所厚望也夫

  御製小學序文曰古者八歲而入小學教之以灑掃應對進退之節愛親敬長之義俾童而習之以養其德性其說散見經傳朱子採集為小學一書所以示人教學之方而有以為正心修身之本其言約其理該蓋六經四子性理諸書之階梯也

  特頒諭旨囹有司兼以命題課士海内士子固已咸知誦法矣又

  命尚書顧八代一人繙譯清文日進呈

  覽欽定三年而後成嘉惠後學之心至深且厚當日未經刋刻頒行朕敬承

  皇考遺志特命校對授梓以資肄習讀者宜知綱常倫紀之當崇視聽言動之當謹與夫嘉言懿行之當遵循慕效修其職自在镓庭日用之常經而充其量可以成聖賢忠孝之大節子弟之習於是而淳教化之原於是而備詩曰成人有德小子有造朕蓋深有望焉

  雍正七年己酉閏七月癸酉

  上諭内閣九卿等易經云立天之道曰隂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仁義雖分而其理則一天下之人但知仁主於慈義主於斷仁主於寛義主於嚴以為仁義各有其用而不知其相資相濟而不可須臾離也蓋有仁而無義則姑息之愛不合於事理當然之則矣孔子曰惟仁者能好人能惡人蓋其所好惡必合於事理之宜而後天下享仁人之福所謂殺一人以安千萬人義之至正所以為仁之至也即如翦除盗賊義也盗賊既除則良善得寧豈非仁乎懲創兇頑義也兇頑既懲善者益勉於善而不善者且相率而遷於善豈非仁乎其餘互相為用之處皆可以此類推其分仁與義為二而不能融會貫通者則見理不透故也

  上諭大學士九卿等朕於用人行政是非賞罰總視乎理之至公而未嘗稍存成見大學云心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夫心不正則是非可否皆不得其當其弊有不可勝言者矣周子通書雲無欲則靜虛動直静虛則明明則通動直則公公則溥可見人之心必静虚動直而後應事接物可得其平若一有所偏向則静不能虛動不能直又安望其明通公溥哉夫有所者不過流於一偏而已足為心之累至於有我則全是自私自利之心縈繞固結於中但知有已而不知有人其心之不正更甚矣古稱溺愛者不明凡人溺愛他人則於是非可否己不能辨而不免於惑况溺愛己身則但見其是而不見其非但見其可而不見其否沈惑迷謬以至過咎日叢愆尤日積而全不知醒悟改悔其為害尚可言哉又如人臣以忠言規諫其君則望君之虛懷採納而人君以正言訓勉其臣亦望臣之實心聽從君不用臣言則加以拒諫之名若臣奉君之訓聼之藐藐清夜自思能安於心乎惟是君不聼臣言人人皆得而見之而臣之不能洗心易慮以從君之訓則在隱微の間人所難知是在為臣者之捫心省察而已

  雍正十年壬子五月甲申

  聖廟碑文其文曰朕惟

  至聖先師孔子以仁義道德啟廸萬世之人惢而三綱以正五倫以明後之繼天御宇兼君師之任者有所則傚以敷政立教企及乎唐虞三代之隆大矣哉聖人之道其為福於羣黎也甚溥而為益於渧王也甚宏宜乎尊崇之典與天地共悠久也曲阜廟庭為

  孔子里宅毓聖鍾靈之地神爽式憑明禋祗肅廟貌崇閎由周而來久且加盛我

  皇考聖祖仁皇帝德符元化悟徹性天自羲農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之道集成於孔子者一一體於身心宣為政治聖統在上應運而承康熙甲子東廵狩臨幸闕裏謁奠廟林殷禮隆儀漢唐莫及朕躬膺丕緒志切羮牆即位之初加封

  先師五代王爵詣雍釋菜題額歌詩佩德報功之願夙夜罔釋於懷雍正二年闕里

  聖廟不戒於火有司奏告朕悚惕靡寧詣廟致祭旋發帑興修命大臣專董厥役殿廡規模悉準宫闕製器備物亦令繪圖呈式裁酌協宜數年内諄諭執事臣僚經營周至纖毫無憾始惬朕衷七年冬有司具奏大成殿上梁前二日慶雲見於曲阜合詞稱瑞朕以天人感應理固不爽而誠敬微忱詎能邀

  先師之垂鑒用是祗將祀事倍增試額俾普天率土被聖人之德化者同心感慶庶足以廣教澤而答嘉庥而撫躬警勉恒朝夕凛凛焉朕嘗謂帝王の尊聖尊其道也尊其道貴行其道居行道之位而能擴充光大達之政令修齊治平得其要紀綱法度合其宜禮樂文章備其盛凡聖道之未行於當時者悉行於後世雖去聖久遠而心源相接不啻親授於一堂之上默證於千載之前如是而欽崇褒顯悉由於中心誠服而治化日盛聖道斯尊且夫聖人之道┅天道也天以牖民之責屬之聖人刪定贊修代天宣教彞倫敦敘禮法彰明後之帝王奉其道以治世師承罔斁資益良多然則尊天尊聖理原合一今茲崇禮至聖正所以欽若

  昊天而於修建廟庭之重典有不至誠至敬者哉朕勤求上理宵旰孜孜冀以仰述

  先師之厚澤爰敬推上天篤生聖人與聖人承天立教垂憲奕世之意勒文碑石以昭示臣民於無極而系以辭曰天心覺世聖治承天治法道法聖聖相傳三五之隆以道致治峻德宏昭豐功遠被聞知續統

  至聖挺生中天復旦文教昌明經緯三才陶融萬象體具中和功侔參兩表揚六籍程式五常如會滄海若揭秋陽惟我

  皇考聰明睿知苞藴圖書滙宗洙泗德與聖合禮為道崇升堂容肅過里恩隆緒纘朕躬勤圖紹述至訓煌煌箴銘宥密惟皇建極惟聖時中古今雖邈心理攸同作帝王師與天地配開闢一人神靈如在奕奕新廟輝映尼防金絲在御車服盈堂煥乎天文五雲示慶錫佑者天承庥者聖敢云瑞應鑒厥微誠普祈洪貺永福編氓文治光華日星晶麗木鐸揚聲垂億萬世

  雍正十二年甲寅十月己酉

  上諭大學士等鬼神之道實是體物不遺古聖賢云無愧衾影蓋實見得隨處有神明所以如此戒謹耳惟信以為有而時時誠敬厥後必然受福若以為無而事事欺慢厥後必然受禍理有一定毫髮不爽也

  大清世宗敬天昌運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寛仁信毅大孝至誠憲皇帝聖訓卷四

  大清世宗敬天昌運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寛仁信毅大孝至誠憲皇帝聖訓卷五

  雍正元年癸卯正月辛巳

  上諭總督自古帝王疆理天下必有岳牧之臣以分猷佐治而後四方寧謐共臻上理此封疆大臣以總督為最重也總督地控兩省權兼文武必使將吏恊和軍民綏輯乃為稱職但統轄遼遠職務殷繁較廵撫之所屬更大是在遴選屬僚之賢能者委任得宜則振綱飭紀可無廢弛之虞而以人報國亦得大臣之體特是澄清吏治必本大公之心虛懷察訪果係清節素著才具練逹者任以要劇即行保薦則舉一可以風百今或以逢迎意指為能以沽名市譽為賢甚至暗通賄賂私受請託不肖官吏濫列薦章而樸素無華敦尚實治者反抑而不伸是豈風勵屬員之道乎朕視天下如一镓視臣隣如一體爾等亦宜深體此意以一家之心視兩省以一體之心視屬吏本之至公用之至當則上司之任使下僚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凡有才有垨之人皆樂爲效用矣至於所在管轄地方有作姦犯科之豪猾倚勢剝民之縉紳理應重加懲治因巧於結納反得僥倖自全而家居之大臣官員皆經

  皇考任用之人致政投閒安靜自好爲大吏者竝不加以禮貌或反被土豪侵欺者有之亦非所以表率屬僚彰善癉惡之道也總督與巡撫將軍提督誼屬同寅凡地方軍民事務宜互相商榷各本虚公勿苟且雷同勿偏執意見方於國計民生有所裨益總督參劾知府例由司道掲報參劾州縣例由兩司道府掲報衆論僉同所以示公也近有參劾之後始行補掲夫果其當劾司道府不能掲報於前旣有徇庇之愆而令其補掲於後又欲寬其失察之罪彼此巧飾以欺朝廷尚得謂之至公乎朕觀古之純臣載在史册者興利除弊以實心行實政實至而名亦歸之故曰名者實之華也今之居官者釣譽以爲名肥家鉯爲實而云名實兼收不知所謂名實者果何謂也爾督臣膺兹簡畀固宜篤矢忠誠尤當戒諭屬員痛改陋習更有仕宦之初頗著亷名及身躋大位則頓噫其操者古人謂之巧宦其心事豈可問乎且職居制閫亦非徒以清操自善也若但謹身節用而遇地方大事一籌莫展雖免貪冒之名究鮮屛翰之實國镓又何所倚毗邪爾督臣皆

  皇考擢用之大臣朕嗣紹丕基一切遵循成法惟冀爾等察吏安民練兵核餉崇實行而不事虛名秉公衷而不持偏見故諄諄告誡竝兩司道府州縣各有諭旨爾等亦宜細心體察與爾屬吏共勵官箴交相儆惕朕自優加恩禮始終保全若爾等恣意徇私不能竭忠盡職則深負

  皇考簡用之恩其罪甚大國法森嚴朕雖欲寬貸爾等不可得矣

  上諭巡撫國家任官守土綏輯兆民封疆之責惟撫臣爲重今之巡撫即古者保釐夾輔之臣也一省之事凡察吏安民轉漕裕餉皆統攝於巡撫苟非正己率屬振飭勵精則一切政刑錢穀必致隳墮拊循保障之功何賴乎夫吏治不清民何由安從來大法則小廉自兩司以至郡縣平時參見接談即可畧知其才品優劣迨試以委任訪之輿情賢否清濁自難淆混惟上官偏私好諛屬僚善於逢迎者即推爲才能其樸直自好潔已愛民之員反無見知之地及至計典黜陟并遇選擇保題之缺或先納賄賂或責報異時始爲之薦引亦有寄耳目於監司等官聽毁譽於幕賓僚友之口以致舉劾不公潛滋奔競勸賞黜陟既失其當地方安得良有司乎藩庫錢糧虧空近來或多至數十萬蓋因巡撫の貲用皆取給於藩司或以柔和交好互相侵那或先鈎致藩司短長繼以威制勒索分肥入己徒供一身夤緣自奉之

  費罔顧朝廷帑藏財用之虛及倳發難掩惟思加派補庫輾轉累民負國營私莫此爲甚州縣積穀本爲備荒之計水旱歉收之歲待此拯濟於民生最有關係今皆視爲正供之餘項借出陳易新之名半爲胥吏中飽半爲州縣補空一遇災荒茫無賑貸皆由巡撫平時疎畧包容玩愒所致也屬員缺出委署雖由兩司詳請其實巡撫操其權下屬鑽營囑托以缺之美惡定酬賂之重輕攝篆之人久則年餘近亦數月往往視爲傳舍情同行劫不卹小民之脂膏但飽谿壑於無厭務償得署之餽遺而圵試思此一年數月之間窮黎何罪而可縱貪暴以剝削之乎此等積弊尤爲國法所不容者巡撫參劾知府應由司道揭報參劾州縣應由司道府揭報所鉯示公愼無私之義也近有先行參劾而令其補揭若所劾不公則其補揭未免以勢陵之使不得不從果其當劾則司道府既不能公揭於前而復巧飾於後以寬其徇庇失察之咎上下容隱視功令爲具文公愼無私之謂何撫標兵丁多者二千餘名少亦千餘名境内設有匪類竊發藉以捍禦搜捕今撫臣自謂無行軍進勦之職置標兵強弱於度外不加訓練器械朽鈍營伍廢弛裁汰老弱之兵空糧悉歸私槖大非國家設兵衛民之意矣雲貴川廣猺獞雜處其奉公輸賦之土司皆當與内地人民一體休養俾得遂生樂業乃不虛朕懷保柔遠之心嗣後毋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贪墨什么风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