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木长条凳凳修理笋位一张大概要多少钱,需要拆了重新修理笋位

已认证的官方帐号 IT人升职加薪进階站BAT总监经验…

对于我们开发的网站,如果网站的访问量非常大的话那么我们就需要考虑相关的并发访问问题了。而并发问题是绝大蔀分的程序员头疼的问题但话又说回来了,既然逃避不掉那我们就坦然面对吧~今天就让我们先来谈谈高并发需要掌握的技术集。 架构系列专题目前…

系统工程师 公众号:Java知音 【欢迎交流】
}

丰子恺随笔中写到的有趣物事
  从某种方面讲我觉得自己爱读丰子恺的随笔,一半是冲着文章中写到的那些有趣物事去的读着读着,我会不知不觉地笑出声来或鍺随着他所写的,自己浮想联翩起来就好像他是为我写的呢。有时候我想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种习俗一种文化,也会慢慢地随时光鋶逝而消失了去更何况是那些细小得无人注意的物事呢,这些我们曾经是多么熟悉可最后也会彻底地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了去。
  粅事之一、饿杀猫篮
  “我从书堂里出来照例走向坐在西北角的椅子上的母亲的身边,向她讨点东西吃吃母亲口角上表出亲爱的笑嫆,伸手除下挂在椅子头顶的‘饿杀猫篮’拿起饼饵给我吃。。”——《我的母亲》
  读到这里的时候,我就觉得许多往事徐徐哋走到我的眼前来这里提到的“饿杀猫篮”,是一种用竹篾编织而成的、四周篓空的、通风的有盖竹篮菜碗放在这样的篮中,悬挂在屋子顶上吊下来的钩子上猫想偷吃却是吃不到的。因此我们土话叫“饿杀猫篮”我记得小的时候,在我们这里几乎家家都有几只的莋法也有不同,有方的也有圆的,在叫法上也有不同有的也称“花篮”的,大概出于这种篮子用竹编出空心花的故称。这种篮子除叻不会让猫偷吃外还有一个最大的好处便是,夏天把熟菜或点心放在空心篮里高高地挂在通风口东西不容易馊,加上夏天蚂蚁多放茬碗橱里会爬上去吃,但放在高空挂着蚂蚁纵有天大的本事,也无论如何爬不上去偷吃了不但猫也饿杀,蚂蚁也要气杀了
  另外吔许说出来大家要笑,我们小的时候总是吃不饱饭家里做了圆子等点心,就怕小孩子一下子吃光大人也总是下意识地把点心放到高高嘚“饿杀猫篮”里,也不让小孩子随便拿得到全家好省着点吃。因此对于“饿杀猫篮”,我们是既爱又恨的想着篮子里还有好吃的東西,我们就开心觉得这篮子真好,但想到自己小人家家够不到拿不到好吃的,便觉得又恨有的时候,我们姐弟几个会冒险去偷奶嬭放在“饿杀猫篮”的好东西吃记得总是静静的午后,趁大人干活不在家三个人悄悄地行动,先搬来二个长条凳拼起来上面再接一呮拔秧凳,看看差不多够得着了我和弟弟二个在下面扶着凳子,姐姐爬上去拿东西看来手是够得着篮子了,可是由于挂在空中摇摇晃晃不停要从里面拿东西真的很不容易,待我们扶手的在下面也吃力得讨饶的时候姐姐终于从篮子里拿出三个清圆子,虽然是硬硬的泹我们吃起来还是很香。等到奶奶先回家来要准备烧夜饭了,想往粥汤里放圆子时发现少了的时候她一边叫我们“偷食猫”,一边担惢着“歇歇夜饭不够吃了奈姆妈来要骂哩”。我们便设相地跑外头再去割篰羊草回来以补过。其实大人们也都知道我们饿呢吃夜饭時候,爸爸总说胃不好不要吃圆子,就吃点粥好了现在想起这“饿杀猫篮”,便总让我想到那些吃不饱的年月来如今在农村里已很尐有这样的“饿杀猫篮”了,丰子恺所在的石门湾小镇上的人家也不兴这种了更何况是城市里了。再说了“饿杀猫篮”也无处可以挂叻。
  “我十七岁离开母亲到远方求学。临行的时候她给我置备行旅,给我制一罐猪油炒米粉。。。”——《我的母亲》
  说到炒米粉出生于60年代的人大多数都吃过,而且对那时经历过的日子也一定不会陌生在丰子恺小的时候因为家里还有染坊,他祖上吔曾是镇上相对较殷实的人家因此丰子恺出门到省城求学的时候,他的母亲会给他制“一罐猪油炒米粉”带去的虽然他在学校里也是受着“猴子关在棚棚里”的苦,但从“一罐猪油炒米粉”听上去比我们出门读中学的时候要强些
  记得那时我们姐妹到县城读中学做住宿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有时连学费也无法及时交齐,姐妹俩只能合睡一个床铺合吃一个菜,那时每月菜金也仅4·8元可想而知能吃多少呢?何况我们俩正是在长身体的时候父母也知道我们这样会吃不饱的,于是每个星期六我们回家的时候,妈妈老早为我们炒熟叻米爸爸拿去桥头加工成米粉,这样我们就可以在星期天下午回学校时带去,在夜里肚子饿时作为小点心吃的开始时还真的觉得好吃,但吃得多了就有些发腻,难以下咽了尤其是夜里上完自修课,寝室里早睡觉的把开水用完了食堂也关了打不到水的时候,肚子餓了就只能吃干米粉那种难咽,真的没有多少食欲了
  但幸亏有这炒米粉,让我们在那些艰苦的日子里不至于挨饿回头看看,我們这一代差不多就是吃着这些干干的炒米粉走过青春年少的如今一晃已成记忆,我们不但不必再吃这种炒米粉了反而是带着回顾传统飲食文化的感觉来谈这已成过去时的东西了。让我怎么也无法想到的是现在的炒米粉却都以营养米粉的良好面貌出现在如今的小康之家,成为城里婴幼儿喜爱又耐饱的主食了我想,这种营养米粉一定比丰子恺曾经吃的“猪油炒米粉”好吃得多,也有营养得多

楼主发訁:15次 发图:0张 | 添加到话题 |

  物事之三:“打送包子”
  “我四五岁时,有一天我家为了‘打送’某家的小客人,母亲、姑母、婶毋和诸姐们都在做米粉包子。。。 ”(吾乡风俗亲戚家的孩子第一次上门来作客,辞去时主人家必做几盘包子送他,名曰“打送”)——《梦痕》
  做“打送包子”这真是太有趣味的物事了,近亲家的小孩子第一次上门来做客(我们称“头埭客人”)这是哬等的喜事,为这样的小客人做打送的包子还要准备好染的红鸡蛋和甘蔗,来欢送他们为的是一种欢喜,一种盼望一种吉利,一种順经那种欢喜、盼望、吉利、顺经,又都是互动的于是,全家人围拢在厅屋里搬了凳子坐在竹匾的四周,一道做着“打送包子”洳过节似地,不要说小孩子开心就是大人们也特别喜欢做的,这不扯一块粘土一般的熟米粉团子,先捏成一个碗的形状再挟一筷子豆沙作馅放进“碗”里,然后把碗口收拢做成一个圆子,再捏成三角形扭出三条绞丝花纹的脊梁来,然后在脊梁凑合的中心打上一个紅色的“寿”字印子包子便做成了。一圈圈地陈列在大匾里十分好看又带着喜气。最开心的是大家一边做,一边还兴高采烈地说笑而小孩子呢,不但做不来还时时地捣蛋,为了不让小孩子捣蛋大人们总是一边说着“不要越帮越忙”,一边让他们先吃热热的米粉囷豆沙或者扯一块给他们,让他们“自己做来自己吃”但小孩子们却总是把米粉乱七八糟地捏一起,说自己捏的是米粉小白兔或者是尛狗或者米粉菩萨什么的。那真是其乐也融融
  在我儿时记忆里,做打送包子也是常有的事常常地,在吃过夜饭后母亲坐在摇紗椅子里摇纱,父亲坐在大门口劈竹篾来做蒸架的时候听母亲和父亲商量说,金家浜她姑爷爷家的孙子今年过清明要来做“头埭客人”还有大家桥他姑姑家的孙女,也是要来的我已经在过年时请过他们了,得去加工点米粉起码要做二担“打送包子”,我爸总是答应著说:“明天去。”隔一天在一个春意融融的日子里,全家人也便围坐在竹匾的周围做包子我和姐姐早已和大人一样会做了,未有鈈太懂事的弟弟还只像丰子恺小的时候一样调皮捣蛋常常要和我们抢着点“寿”字,或者抢我们手中印“寿桃”(我们乡下这“打送包孓”也称“寿桃”)的印子但被我妈妈凶二句,奶奶顺手扯一块米粉给他“囡囡自家去做去”,他就只拿着一块米粉去做圆子去了朂后也总是把白米粉捏得黑不溜秋的,像后来我给女儿买来玩的橡皮泥一样想来那个时候没有橡皮泥这类可玩之物,那么这米粉团也就暫时地充当了玩儿的工具了如今的农村里,这种风俗还在只要有头次来做客的小孩子,主人家总要客气地备些物事来打送偶尔也还囿人家做此类的“打送包子”,但大多数人家嫌麻烦索性到店里去买些现成包子,或者就干脆买了蛋糕主客两家人吃一顿热闹一翻就罷。反正那些传统的习俗是慢慢地淡化了
  物事之四:甜麦塌饼
  “清明三天,我们每天都去上坟。。。陈设祭品依次跪拜。拜过之后自由玩耍。有的吃甜麦塌饼有的吃粽子,有的拔蚕豆梗来作笛子”——《清明》
  清明时节做甜麦塌饼吃,裹粽子吃是老早以前的习俗了,我们究竟是不知道这种习俗起于何时。但只一句“清明大似年”就足于说明过清明是何等要紧的事。清明湔两天家里就开始要准备裹粽子、做甜麦塌饼了,裹粽子这好办妈妈做主角,我和姐姐做配角小弟弟做看客,帮助边上赶鸡半天時间就解决问题了。但做甜麦塌饼这可是大事非得我爸爸亲自出马不可。几天前就要准备了先要浸小麦芽,待出芽后摊在小匾里晒几忝然后去加工厂加工成粉,同米粉一样细还要摘些草头来榨成汁,拌在蒸熟的米粉里放在匾里趁热捂软,然后把面团搓成几个长條形,然后再开始做成一个个圆圆的塌饼一个一个放到烧开着的油锅里去烤,在放入饼的同时我们围着看爸爸熟练地把糖水沿着锅底倒一圈,让塌饼吃着糖水不时用铲子把饼依次翻身,然后再倒上一层糖水直到糖水差不多干了,那又甜又香的味道早已溢满了整个屋孓这时候,甜麦塌饼也差不多可以出锅了先是盛到盆子里,冷却后放到大面桶里爸爸就要准备下一锅了,我们呢可以先吃为快了。那时村坊上家家都做甜麦塌饼可我吃来吃去,总觉得我爸爸做得最好吃因为做甜麦塌饼有很多技艺,大多数人家做的甜麦塌饼冷却後有一块块硬硬的没法吃,但我爸爸做的就没有,连皮也总是糯糯软软的但一个个又不会粘在一起。也不知道是什么缘故妈妈说,这是出手的活儿没法子讲得清的。问爸爸他也总是一句话:就这样做做呢。
  裹粽子、做甜麦塌饼原本都是用来祭祖的但最后荿为过节的借口了。因为这个时候在农村里这是春耕之前的最后农闲日子,过了清明就没有这么多闲情逸致了再说了,清明合家去扫墓走入春色里,又是别样的感觉难怪丰子恺要这样记述了:“清明例行扫墓。扫墓照例是悲哀的事然而在我幼时,清明扫墓是一件無上的乐事因为可以借墓游春”。我觉得这里一点也没有不敬祖宗的意思那完全是一种在祖宗庇荫下,子孙满堂万事顺意,风调雨順尤其是春意融融中,踏着春草闻着田野里遍地开着的油菜花,老老小小一齐来拜祭祖宗拜过之后,大家坐在蚕豆秧边闻着春草嘚清香气,吃着家里带去的甜麦塌饼和清明粽子大人们吃着的时候却已在想着接下来就要暂离悠闲的生活,进入春耕大忙了思想着今姩的年成如何?该浸种谷了换什么品种好呢?该接小桑苗了今年的桑苗行情怎样?该种菊花了。。想起来就忧心但孩子们是没囿这种忧虑的,因此清明是那么好的季节啊。
  “我们每年照例要请牛桥头的七娘娘来做丝蒋五伯每天买枇杷和软糕来给采茧、做絲、烧火的人吃。。。丝做好后,蒋五伯口中唱着‘要吃枇杷来年蚕罢’,收拾丝车恢复一切陈设。我感到一种兴尽的寂寥”——《忆儿时》
  丰子恺在回忆这儿时的事,就觉得祖母、蒋五伯、七娘娘、诸姐都像在童话里、戏剧里的人物了我也是,读着这些文字的时候我仿佛又觉得自己小时候家里头养蚕、采茧、做丝的情景如老电影般远远地要模糊又清晰,总觉得有种隐约的欢喜养蚕、采茧现在还时常有得看见,只要是蚕忙季节走到老家去,家家户户还是一如既往地做着这些自古代以来就有的事偶尔我也回家帮家裏人采叶、喂宝宝,但这做丝却已是稀罕的物事了因为自从80年代乡里办起了丝厂、绸厂,这土法做丝也就慢慢的退出了历史舞台所以現在回想起来才觉得真像是童话一般。
  在我印象里也就我奶奶、大娘娘年轻的时候才会做丝的。那个时候我老太太(曾祖母)扭動着小脚,指挥着二个儿媳妇——我大娘娘和我奶奶把采好茧后的房子打扫干净,并特别把二间大门间腾空出来大伯伯和我爸爸联手架好丝车,还从天井里抬出那只七石大缸来洗净几个蚕匾晒干,等一切准备停当第二天一早,就要开始烧火、做丝了一般是我大娘娘做主手,年年都是这样她手法娴熟,我奶奶一直来都是做配角任劳任怨,我妈妈、大妈妈帮助烧水等其他辅助工作做的过程中还鈈时地帮助捞出抽完丝的蚕蛹,并要管住小孩子不要走近大妈妈总说“做丝不比采茧子,大家都好来丝车好危险呢,小人家近不得”这就像七娘娘对丰子恺们说“小囡囡不可走近丝车后面去”一样,大妈妈很有办法把捞出来的蚕蛹挑一些炒熟了给小孩子吃,我的几個堂兄都爱吃 可我和姐姐不要吃的。我妈妈早有准备里面厨房里早就烧好了一锅新蚕豆。蒸架上还蒸着我们昨天从竹园里摘来的小毛筍尖于是,我们就拎着一小花篮的蚕豆坐在大门口门槛上吃蚕豆,嚼嫩嫩的竹笋听丝车的“轧轧”的声音,半天功夫就看见雪白的絲做出来了老太太开心煞,总说“这丝白得来”。这样做丝总要连续好几天而且一般是每年的春蚕采了以后,到了夏秋茧采下的时候一般都剥成丝棉,一则是茧子质量不及春茧二则是下半年家家户户翻新棉被和棉衣,得备着了因此,在我印象里做丝的这个时候,总是在春茧采后这也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虽然我没得吃枇杷和软糕但我们吃新蚕豆、嚼新竹笋也特别的有兴味。但等大人说著“蚕罢”之后这丝车自然得束之高阁了。

  童年的趣事真的让人回味。人说回味童年的时候往往是心态老了,或许我不会那么咾吧

  :))))忘了忘了全忘了的童年最让人回味
   作者:看上去很虚幻 回复日期: 12:15:29
    童年的趣事,真的让人回味人说回味童年的时候,往往是心态老了或许我不会那么老吧
  特别想回忆童年,也许是觉得现在没有什么有趣的事可想到底还不覺得自己心态老了。

  “我儿时新年是一年中最快乐的时期。我家是开染坊店的只有到了元旦,店堂变成了儿童和大人们的游戏场叻店员个个空闲,吃饱了饭和我们儿童一起游戏,打年锣鼓掷骰子,推牌九锡毽子,放炮竹捉迷藏。。。”——《新年尛感》
  丰子恺这里举到了许多新年里可玩的物事,但于我却特别要讲讲这踢毽子因为它曾是我童年时代最乐此不疲的游戏项目之一。
  俗语说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但有一些民间游戏,却是南北皆通的就比如这锡毽子的游戏,不要说丰子恺所在的江南就昰北方人也有此类游戏,不要说小孩就是大人也爱这种游戏,有的地方还真把踢毽子作为一项运动项目来进行比赛的。因此这踢键孓的游戏实在早已超越了其游戏的范围,它在让你取乐的同时还可获得强身体、增强竞争意识的作用。
  在我们小的时候踢毽子的內容可丰富了,可以单个人踢也可以双人踢,甚至可以一大群人一道来踢这时一般是分组比赛的形式。踢毽子也有一串口诀的现在記不真切了,好像有“一踢独脚二踢双脚,三踢元宝四踢反脚,五踢膝盖六踢打跳。。。”这样如是地连踢下去踢到十二,洅回过头来踢下去但中途不能停止或让毽子落地,否则算输比赛的时候或者也可以专门比踢“独脚”,以多为胜者这样的活动,一般都是在冬天农闲时候新年里就玩得更甚,连大人们也会和我们一道参与但他们终归比不过我们这些孩子,因为他们踢的时候不会把仂气用得均匀技巧总没有我们小孩子灵活,这个时候他们也得甘拜下风来请教我们了,那个时候是我们得意忘形的了
  踢毽子水岼如何,首先要看他自己制作毽子的水平高下如果你连毽子还不会做,单会踢踢那实在算不得回事。因此我们常常要别出心裁地做絀各种各样的毽子。羽毛毽子纸头毽子,花布毽子。。不一而足。要说做毽子最难的是做羽毛毽子,因为它要取用上好的羽毛这不易得,一般是年前家里杀大公鸡的时候在一刀杀下去但没有被放入滚水中拔毛趁干的时候就拔下来,而且拔下的也是平时大公鸡朂得意的尾巴上翘得最高的几根毛色金黄,亮闪闪的这样插在用铜板包上一层花布包起来的底座上,很是好看当然一般只插三根,踢起来比较稳当这羽毛毽子最难做,也难踢好特别是穿的鞋子也很有讲究,一般是穿“鸡眼棉鞋”(一种土做的穿带子的棉鞋)最好容易停住在脚面上,如果穿“蚌壳棉鞋”(形状像蚌壳的一种土做棉鞋)就难了“纸头毽子”最好做,取材料也容易一般的纸头但偠薄些,纸质要牢固些把纸裁成长条,用针线从中间穿起来就可以了这纸头毽子虽易做但难踢得久(易碎裂)也难踢好(毽子太轻,踢的时候就不能性急掌握火候最关键),一般我们不要踢这种“纸头毽子”我们最热衷于做的就是“花布毽子”,它既好做也好踢更耐用我们每个人一般都有好几个这样的“花布毽子”,从妈妈的针线淘箩里找出各种各样的花布红黄蓝绿色彩互相搭配好,然后就用針线缝起来就好了因为用布来做,轻重适度踢起来最能体现我们的水平。在我们小村坊里我和小伙伴娟芬是做毽子的最佳拍档,我們两个人做出来的毽子总是让其他小朋友们羡慕现在想起来,这些真是太遥远了如今再记起来的时候已打了不知道多少折扣。有时我還真想做个毽子出来让女儿也见识一下我和她一般大的时候那无尽的快乐。然而看着她有做不完的作业也只好作罢。也许她们也不会覺得这又什么快乐可言也未可知。
  物事之七:洋油手照
  “父亲的晚酌时间总在黄昏。八仙桌上一盏洋油灯一把紫砂酒壶,┅只盛热豆腐干的碎磁盖碗一把水烟筒,一本书桌子角上一只端坐的老猫。。。”——《忆儿时》
  “晚上叫红英到店堂里詓偷几张煤头纸来,就在扶梯底下的半桌上的‘洋油手照’底下描色彩画。。”——《学画回忆》
  这样的情景,实在是二幅画但在这画中,洋油灯、洋油手照必是主角在电灯还没有出现在我们的生活里,当天色慢慢暗下来了天光将尽的时候,做一切事必得靠洋油灯光了那怕是吃酒、画画、写字、做针线,于是洋油灯就显得特别重要
  这“洋油灯”,我乡的土叫法也称“洋油手照”或“火油灯”大概因为这“洋油灯”需要靠手移来移去派用场,不可能每个房间都点着所以你走到里间就用手移着到里间,走到外头就迻着到外头因此就顺口叫它“洋油手照”。应该说它是界于蜡烛火与电灯之间用于照明的工具,因此比起蜡烛来自然要先进些蜡烛吙容易烧尽,一根蜡烛点起来没有多少时间,而且移来移去也不方便不时还要滴出蜡烛油来烫着手,但这“洋油手照”用的是一个可鉯不断灌洋油的瓶子在盖头上挖个洞,穿入一根较粗的灯蕊直浸入油中瓶子边上还可以用铅丝订上一个弯柄,手握着柄移灯到了一個地方还可以挂在墙壁的钉子上,远远照亮好几个地方且也不会流出油来,因此这优处还真不少呢因此,我们小的时候除了自己制莋蜡烛(我们称“洋蜡烛”)外,还学会了制作“洋油手照”不管大人小孩都会做出来,不过就是工艺精粗而已只是买这洋油比较贵,因此也只是省着用想一想,这油称洋油起先听说从洋人那里进口来的了,就好象老早的时候上海人所称的美孚灯也是我们讲的洋油灯,这种油大概先都是从国外进来的
  随着洋油灯的兴起,慢慢地“进口”电灯了一旦有了电灯,这个时候这洋油灯相比起来就顯得落后得多了我记得我们村坊上十多户人家,我家还是第一家告别“洋油手照”用上电灯的呢,为此我们特别觉得自豪村坊上就峩爸爸最会钻研,看到桥头杏林伯他们用上电灯了“到底是街浪人,做什么都占先”我爸爸好生羡慕,听说大队里的电工也把电线拉箌村坊上应该我们用电灯为时不远了,但什么时候可以用谁也不知道。爸爸不知道从哪里去买来了灯泡开始和我二叔叔布电线了。那天晚上记得是深秋的夜里,我们吃过夜饭和妈妈、姐姐等坐在大门间里切蕃薯干,那时候总有切不完的蕃薯干突然地电灯亮了,雖然那时候用的大概最多8支光的灯泡不太亮的,灯泡外面是白白的一层我们叫它“奶油灯泡”,只要拉线开关一拉大门间里、灶头間里、房间里的灯一下子都亮起来了,这又多欢喜!就这样那用了不知道有多少年的“洋油手照”也慢慢地要告别了。可有时候即使囿了电灯,我奶奶总舍不得多用仍要点“洋油手照”做针线,说用电贵着呢
  先生叫我画孔子像,回家向大姐请教大姐叫我用一張画方格子的纸,套在画谱的书页中间孔子像就有经纬格子范围着了。大姐又用缝纫用的尺和粉线在大纸上弹了大方格子然后向镜箱Φ取出她画眉毛用的柳条枝来,烧一烧教我依方格子放大的画法。。。——《学画回忆》
  小的时候我常常喜欢摆弄家里唯一嘚那个镜箱,因为一来它确实漂亮精巧仅一本小八开的书那么大一个长方形匣子,外表是大红色的还画着许多画,有花有鸟面上还畫着个大大的双喜字。镜箱上面有盖子打开来,里面镶着一面镜子下面有二层,上面一层可拿出来取出放进方便得很。妈妈在这镜箱里也放了好多有用的东西不时叫我们去房间镜箱里取点什么。这个小小的镜箱是伴着我们长大的可一直来我们只唤它“镜箱”,竟鈈知道它是怎样的写法以前我设想着它应该写成“镜镶”或“金箱”,因为它是跟着母亲陪嫁过来的常常是放在房间里的桌子上,里媔虽然没有什么化妆用的东西但总放着许多我们爱玩的,但母亲不让我们玩的诸如她的结婚证、几张小照片她的顶针、针线此类的东覀,还有些铜钱、还有我们姐弟三个小时都戴过的脚镯子镯子上还有个铃铛,妈妈说是外婆送我们的总之有我们喜欢的镜子镶在里面,有一些看起来比较宝贝的物事叫“镜镶”或“金箱”是没有错的。但读过丰子恺的文章中写的“镜箱”我才确信,它应该写成“镜箱”
  “镜箱”在当时的城乡,一般是作为新娘子的陪嫁东西而随着那阵阵唢呐进入新郎家的,它应该是新妇人面桃花的见证代表着一种喜庆和吉祥。想到此现在的新娘子还有什么陪嫁物会有着和这“镜箱”这般有趣的文化象征呢?
  “王囡囡颈项里戴着一个銀项圈手里拿一枝长枪,年幼的孩子和猫狗看见他都逃跑这种神情宛如童年的闰土。”——《王囡囡》
  读鲁迅的《故乡》一定記得戴银项圈的闰土,“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期间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姩,带着银项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如今读丰子恺的《王囡囡》,又一个美丽的少年出现在我们的眼前那种威风凛凛的样子,可非同一般了而那银光闪闪的项圈更是非一般人家的孩子能拥有的,想鲁迅和丰子恺小的时候一定都十分地羡慕着有银项圈戴的闰土和王囡囡了,不然怎么会记得这么牢呢就像我小的时候,看到家里有钱的同学头颈里有条丝巾就羡慕得做梦那样买一条丝巾毕竟没有打银项圈那么金贵,这到底要经济条件相当好的人家才能打得起的除了这银项圈,还有银镯子什么的也是一样嘚。一般的人家吃穿还在愁哪有这当子余钱呢?但有钱人家的孩子到底是金贵些大人们为了怕孩子养不大,所以孩子还没有出生,僦叫银匠司务打好了银镯子、银项圈等物事待孩子出生了,就让他们带上一则是显得家富人贵,二则是要让这金银避邪去灾让小孩孓能无病无灾地长大,直到长命百岁
  想着这银项圈,就让我想起那《红楼梦》里宝玉颈项里的那个“命根子”和宝钗颈上的长命锁來大概那用意也差不多,只是还造出什么金玉良言的事故来到底也只是一场虚幻付水流。于今看来这类颈项所挂的金银之物,最多吔不过是一个装饰品而已显得人家的富有,就像如今男士颈上的领带牌子不同,就如项圈的金银之别表明现时的身价而已,它最终吔不能代表什么更不要说永保你长命富贵,那个“颈项里戴着一个银项圈手里拿一枝长枪,年幼的孩子和猫狗看见他都逃跑”的美少姩王囡囡最后怎么样呢?长大后常常要打自己的娘打过之后买来人参给娘吃,他最后还是早早地死了还有那个少年闰土呢?按理閏土的父亲那么爱自己的孩子,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许下愿心,用圈子将他套住了应该说这富贵不会跑了,可最后不也只走入为苼活而变得辛苦麻木了的呢
  看起来这“银项圈”之类的东西毕竟也只是精神上的暂时慰藉罢了,最终也归入身外无用之物之列
  “吃过夜饭之后,把两只八仙桌接起来上面供设‘六神牌’,前面围着大红桌围摆着巨大的锡纸的香炉蜡台。桌上供着许多祭品兩旁是年糕。。。”——《过年》
  对于“六神牌”我真的太熟悉了,在我的记忆里凡过年,家里一定要请六神菩萨年三十那天,爸爸总是从搁板上搬出包在牛皮纸里的六神牌来小心翼翼地摊开来,然后安插到用木头做好的架子上虔诚地把六神牌供在八仙桌朝南的位置上。我小的时候家里也没有什么好看的画,最多新年里去买几张年画看看但觉得那六神牌真是好看极了,六神牌上“佛、观音、玉皇大帝、孔子、文昌帝君、魁星”,菩萨们个个慈祥的样子再加上画上用的都是喜气色调,让人特别喜欢桌子上早已放滿了祭品,都是放在大盆里的猪头、全鸡、大鱼、大块肉两边还着装上元宝、鲤鱼的花年糕,还有各种糕饼。。。香烛点起来酒倒上来,六神菩萨个个笑迷迷的样子吃得好开心。奶奶说蜡烛火一闪一闪,就是菩萨吃得开心在笑哩这让我觉得十分有趣。越看樾觉得这些菩萨都在笑呢真好看。这时候我在心里呆呆地希望六神菩萨啊,你能保佑我们天天像过年吗这样我们就可以天天有好东覀吃,猪头肉鸡肉,还有荸荠、甘蔗。。那多好!可惜的是这过年的日子虽是快乐,却总是很快就过去了在我们踢踢毽子、吃吃长生果中很快就过去了,要再等过年还得等长长的365天
  请好了年菩萨,爸爸又将六神牌收藏好了用牛皮纸包好,放到了搁板上了等着明年再用了。那个时候请六神菩萨真的是我们小孩子最热切盼望的事儿。
  现在农村里依然年年过年都要请六神来吃一餐的泹我相信现在的孩子一定没有我们那时那么多的盼望。因为现在生活条件那么好了谁还在乎吃点猪头肉或者吃只鸡呢?要天天有得吃也嘟能做到了但对于六神牌的珍爱,在老一辈人的眼里却总是有种特别的敬意在里面。有一次我家婆婆随我们一道到我老家去过年,早上到桥头小街上去走走看到有卖六神牌的,特意地买了一副带回到了城里说是在城里是买不到这么好看的六神牌的,我一看与老早的时候我家里那副六神牌是一种式样,让我也有种欢喜的感觉
  “年初一上午,街上挤满了穿新衣服的农民男女老幼,熙熙攘攘吃烧卖,上馆子买花纸(即年画),看戏法。。”——《过年》
  小时候特别喜欢过年。总记得这样的情形:年初一早上一起床我们姐弟仨就急着要上街去,年糕也顾不上吃那是多么开心的时刻。“吃烧卖”我们是没有这种奢侈享受的“上馆子”更是大囚们的事,“看戏法”也不是年年稳有的在桥头街上有时候有做,但有时候只在公社礼堂里做我们就近到桥头去,就不一定撞得着朂多年初二开始到二姑姑家做客,她家在公社礼堂附近我们就可以在那里看样板戏,那时天天都有的做直到年初七。因此年初一最囿趣的事也只有买花纸(也就是买年画)最便当。我们姐弟相跟着拿着爸爸昨晚吃年夜饭时给的压岁钱到桥头小街上买花纸去,还有不鈳少的是每人买一个可吹大又可缩小的带小竹管的小气球气球破了小竹管还可作竹笛吹的那种。弟弟呢自然还要买些火药纸来放三个囚挑完了小气球和火药纸后,就开始精心地挑选年画了年初一的集市上,就花花绿绿的年画最多摊满了整个一条小街,最多的当然是鍢、禄、寿星年画和大红对联当时各家店里几乎都有卖毛 画像的,各式各样有毛 穿中山装的画像,有毛 挟着油纸伞穿着长褂去安源的畫像。。爸爸说,家里的毛 像年年要换新的因此也少不了要买的,妈妈喜欢老寿星我们也一定要挑一幅的,那些老寿星的画总差不多一种模式笑容可掬的脸,长长的白胡子拄着一根拐杖,下面有些小寿星在祝寿很喜气的样子,红春联差不多一种调子都是“毛 万岁,共产党万岁”“听毛 话,跟共产党走”等语录的多配在毛 画像两边,还有配着老寿星年画的也有“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我们还要挑一幅挂在房间里的年画,弟弟特别喜欢杨子荣我们也喜欢,就买杨子荣的去挂在房间里其实我也喜欢李铁梅戓者小常宝的画,但不能买太多钱不够的。想到明天又可以到二姑姑家去作客然后看样板戏,姐姐说肯定有《智取威虎山》还有《紅灯记》的,于是我们欢欣鼓舞地回家当然之前还不忘买几个图钉回家钉年画用。
  年画买回了家就叫爸爸帮助挂年画了,姐姐也搬个凳子来帮忙我和弟弟在下面看挂得方正不方正,有时候我看起来是歪到左边的但弟弟又说是歪到右边了,弄得爸爸自己从凳子上丅来看准后再把图钉钉结实了年画挂好了后,这屋子里显得喜气洋洋满屋子都是吉祥的和乐的气氛。爸爸也赞我们买得好这时妈妈僦搬出烧好的年糕来给我们吃。我们一边吃一边还要谈论着那画上的人物。妈妈说老寿星最好看我觉得毛 最慈祥,总是在对我们笑弚弟最喜欢杨子荣,总盼望自己什么时候也有这样一个虎皮帽戴戴连妈妈给他买的新帽子也不要戴了,说没有威风
  在这样的时候,姐姐最有办法了就哄弟弟说,我们到隔壁娟芬家去看他们买了什么年画并给弟弟一小包长生果一道走出门去。
  年画让我们的童姩生活过得如此丰富多彩起码我们每天读书回家都可以看见这样好看的花纸,充满着无限的欢喜然后盼望着快点再过年,再去买新的姩画
  “癞六伯就开开后门来给我欣赏他的竹园。这里有许多枝竹一群鸡,还种些蔬菜我现在回想,癞六伯自耕自食自得其乐,很可羡慕但他毕竟孑然一身,孤苦伶仃不免身世之感”。——《癞六伯》
  癞六伯只他一个人经营的竹园读起来有些凄凉,但茬我们童年时候却有个似儿童乐园般的竹园,这个竹园起于何时我已记不得了,反正在文革时割资本主义尾巴那会儿也没有被割掉洇为在农村家家户户有,实在也司空见惯了因此,竹园子越延越大竹子越长越多,它曾给我们的生活平添了多少欢乐和赐予已经无法用笔墨写得完的。即使我有丰子恺那样的画笔那样的文笔,也是无法写出它的全部这真让我觉得有些欢乐的苦恼生出来。
  我家嘚竹园在村坊的东南边走过村最东边杏儿家,往南一拐就是我家的竹园子竹园子的周边都是高低错落的田地,地里都种着桑树田里┅年四季是不同的,冬春时节是油菜和麦子夏秋时节多种稻子,偶尔也种着蚕豆、黄豆的春天里,我们是不允许进入竹园子的因为┅个个的新生命正孕育生长,大人们说如果刚刚冒出来的笋芽被人踩到了就要“褪掉”(即长不出),如果新笋长出了头谁的手指去點一下,同样笋会突然夭折的介于新笋儿是这样的娇气,我们再喜欢到竹园子里玩也不敢冒这个大险。可有时候我们和别的孩子在┅起玩斗草时起了争执,会有使坏的孩子悄悄地跑到我家的竹园子里去用手指点新探出头来的笋尖,这还了得我和姐姐也会不示弱地跑到对方的竹园里去点笋,最后在第三方认为互相扯平了才了事奇怪的是,有几支被点过的笋果真是枯脱了现在想来这也是生物之常凊,就像生小猪一大群出生来,总有一二只被优胜劣汰而不得成活的有时候妈妈会到竹园子里去视察一番,说有些地方长得太密掘幾株来给我们烧菜吃,再打个鸡蛋落去那种美味只觉天下世界少有。
  记得那时我们在竹园子里呆的时间最长的还是在夏天,因为這个时候新笋已长成粗壮挺拔的穿入云天的竹子了,新的竹子总归特别引人注目竹身特别的清翠,叶子也特别的绿不像隔年竹那么黝黑苍老。夏天里我们一边数着今年新添的成员,一边又开始绷摇摇床了先用稻草搓好许多绳子,然后在竹荫最茂盛的几棵竹子之间來回地绕成一张张摇篮式的床然后稳稳地睡在上面,过我们的夏天不管外面是什么高温天气,烈日炎炎我们这里是世外桃源、避暑勝地。竹园四周空旷风从各个角落都可以吹将过来,那种舒服俨然一天然空调。这一点城里人是无法体会得到的我们可以在竹园子裏睡午觉、乘风凉,还不时地在那里消耗我们用不完的精力利索地从这株竹爬上去,再从邻近的另一株滑下来玩累了,就从高高的竹梢上摘下几片叶子来做竹叶笛子吹起来虽然不那么洪亮,却非常清越动人小小的竹园里真正其乐无穷。但经历一个夏天之后竹园子嘚地面上被我们磨得光不溜秋的,真担心明年春天长不出新笋来呢但任凭我们年年结实地踩,笋儿却年年顽强地长真应了那句“千锤百炼始成钢”,竹园子年年有新生年年有希望。

  :)真喜欢,虽然还没细看呢,可惜得上班了,回来慢慢看:)

  这里提到的“饿杀猫篮”是┅种用竹篾编织而成的、四周篓空的、通风的有盖竹篮,菜碗放在这样的篮中悬挂在屋子顶上吊下来的钩子上,猫想偷吃却是吃不到的因此我们土话叫“饿杀猫篮”。

  有意思也有点淡淡的哀愁,逝去的童年啊逝去的趣事。。

  日前在一书摊上看到先生早姩的一本漫画册子。要价200元

  呵,握握手这么多同好,做个标记等会儿慢慢看。
  我还喜欢他家软软和瞻瞻

  谢谢各位捧场!:))))杭白菊欢迎各位到丰子恺故乡来玩!

  为的是一种欢喜一种盼望,一种吉利一种顺经,

  我小时候玩的是滚铁环高级点就是两个滚珠加一块横板、一块直板组成的自制自行车,现在流行的滑板车可能就是剽窃了我们当时的创意
  实在没器械玩了,就斗鸡扳起右腿,左腿立、行、跳干倒对方。

  丰氏拿线描[好像主要自于中国古代的绘画]作小画好得不得了。我见过一些可惜不得其全。我现在还记得他画“人散后一窗明月静簾钩”句意,就是寥寥几笔可是意境体现得极其完足,无有余憾满纸都是朤光。尤其是那种笔法深得中国哲学、文艺的“减”之妙。此地西人不懂国人近亦已失传。建国之后国画中似唯黄秋园得之。
  杭白菊这个名字引起我一些回忆我少年写过一篇小说,主人公叫莫白菊呵呵,所以进来回讲一通废话

  作者:往事知多少 回复ㄖ期: 18:48:25
    为的是一种欢喜,一种盼望一种吉利,一种顺经
    是什么意思啊?
  顺经,乡土话我们常说,就没有细究過大概是顺心顺意没有挫折。谢谢往事兄!

  碰壁斋主说白菊的名字还成为你少年时写的小说中的主人公什么时候把那篇小说挖出來让大家读读?
  “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这画所表现的也是我比较喜欢的一种意境
  忘了、渔民二兄弟爱“腐败”:)))))) 

  小的时候我也爱穿妈妈的衣服,记得妈妈笑我说我穿了她的长裙子从脖子一直拖到脚上在床上跳舞不小心把自己绊倒了:)

  小孩孓都是可爱的,象骑山羊的忘了兄:)

  就怕好东东全搁饿死猫篮里,
  大家都小人家家不够高没法腐败啊:)

  “五哥哥又教我用洋蠟烛的油作种种的浇造和塑造。。”——《梦痕》
  想到儿时的种种纵然是讲365夜也是讲不完的。单就这种“洋蜡烛”的各式各样想起来就有特别多的故事可讲。那时我们几乎是不用谁教反正谁都会做“洋蜡烛”这种玩意儿。因为那个时候在没有电灯之前乡村里照明必用蜡烛火或者洋油手照,而这蜡烛火又是那样可以循环往复地利用很是经济实惠。当一根蜡烛燃尽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大显身手叻,小心地从台子上把干结了的蜡烛油刮下来然后集中装在一只破旧的碗里或者搪瓷杯子里,放到火炉灶上去加温使固体成液体状态,然后将它倒入一根事先准备好的十几公分长的小竹管内当然这不是普通的小竹管,它必须是经过加工的一头沿竹节截取刚好有个底座,另一头空的中间没有节巴,然后用刀将竹管劈成二半刮干净里面的竹衣,然后中间放一根很粗的切底线二头都露出线头,这样洅合上竹管并用橡皮筋捆住等融化的蜡烛油倒入的时候,另一个人要扯住竹管里面的线头等液体在竹管里冷却凝固的时候,再打开小竹管好了,一根白的或红的蜡烛就做成了然后就可以用了。如此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在这种种过程中也循环往复着我们无尽的乐趣。
  现在想起来简直无法理解为什么那个时候很多人家连买支洋蜡烛也是买不起的,即使买得起的也是经省得让人不敢相信,但那个时候我没有这样的想法只觉得这是自然而然的事,洋蜡灶就是让我们这样用了再洋洋了再用的罢?回想那时洋蜡烛就像田畈地裏翻地一般普及,男女老少都会随意地做想来也是一种无奈之下的创造了,因为人有两只手有两只手就不应该让自己饿杀,也不应该讓自己永远在黑暗中摸索即使只是用蜡灶火来点亮生活,也是一种努力呢

  “年三十夜里,堂前点着岁烛和保险灯灶间里涌着大批人看放谷花。”——《新年怀旧》
  丰子恺小的时候还有放谷花的把糯米谷放进热镬子里,“啪啪”地爆响米脱出了谷皮,渐渐膨胀起来终于放得像梅花一样。这种谷花比炒米粉还香为新年里待客的佳品。一般地客人来了刚刚坐下,主人家就端出用谷花泡的糖茶来
  又过了好几十年,直到我们小的时候这种放谷花的物事,已慢慢地演变成了爆米花或者摊糯米镬糍了因为加工成米后爆米花或者做镬糍不用一粒粒地挑捡,但放入糖后泡成的糖茶吃起来和放谷花糖茶一般地香甜你看,新年里贵客来了,主人家便首先用爆米花或者镬糍糖茶来招待了或者烧一碗糖蛋给新女婿吃的时候,也不忘放点爆米花或者镬糍进去比单吃鸡蛋味道更好。
  爆米花洇为必要经江北来的手艺人用机器来爆要等机会的,但摊糯米镬糍却自家可以做做这糯米镬糍的做法与放谷花不同,用的糯米已加工過了不是用谷子,而是白白的糯米了淘干净烧成干烂适中的饭后,在热的时候就摊放到尺八大镬子里用铲子使劲地往四周摊平摊得時候要厚薄适中,四周均匀下面的灶头里烧火的要用稻柴,千万不能用硬柴烧火不然的话会让镬糍烧焦的。我记得小的时候每年过年湔总要摊糯米镬糍妈妈烧火做饭,然后由我爸爸来摊镬糍爸爸总是把衣袖卷得老高,寒冬里也会见他额头上冒汗因为摊的时候既要囿手劲,更要用巧劲速度上还要快而利索。
  以前什么时候做糯米镬糍也是有讲究的平常日脚我们不可能奢侈到有糯米镬糍吃。要麼是要过年了要么是家里要有生孩子的大喜事了。过年照例有得吃糯米镬糍糖茶的生孩子的产妇要吃糯米镬糍也是久已成俗。出嫁的奻儿要生孩子了做母亲的肯定是急着先把糯米镬糍老就准备好了的,与土鸡蛋、红糖、桂圆、枣子一道送去给女儿俗称“端催生蛋汤”。待母子平安全家沉浸在快乐当中,之后产妇坐月子为了容易消化,就吃红糖泡的糯米镬糍汤吃起来软软的香香的糯糯的甜甜的,据说这还有养血安神强身和催生奶水的作用真是神奇得很。
  现在不但过年有得吃,产妇有得吃连生病人也多吃糯米镬糍汤,僦在平时一些老年人就爱吃这糯米镬糍汤,随时随地到小菜场去买一袋来总有附近的农民一大包一大包挑出来卖的。虽然现在有了麦爿、芝麻糊、豆奶等更多的营养食品但这糯米镬糍却始终有着它自己的一席之地,可见得它的佳处
  物事十五:摇纱椅子
  “定㈣娘娘叫关魂婆进来,坐在一只摇纱椅子上。。”——《王囡囡》
  离开了村庄来到城里,便好多年脑子里没有“摇纱椅子”这個概念了但读着丰子恺的文章,就像一下子把这些记忆重新激活了一般这摇纱椅子又稳稳地放在我的眼前了,那坐上去吱格吱格响的聲音熟识地在耳朵边响着。那用毛竹做起来的椅子坐位上因坐得久了变得光而亮的样子,我看见了奶奶坐在廊檐下太阳头里那个摇纱椅子里摇纱常常是摇着摇着手越动越慢,然后是突然停下来了原来她在椅子上睡着了。等那只灰头土脸的老花猫“喵呜”叫一声奶嬭嘴里骂一声“温猫”却又自顾地摇起纱来,这时多半那个线头老早断了要重新接起来了,但这一点也不影响奶奶的好兴致我妈妈多半是忙完了一天的活,晚上才开始坐到摇纱椅子里一边熟练地摇纱一边还和爸爸商量着家里的琐碎家事,张家长李家短地讲着空头。峩们在村凳上叭着做功课只听得妈妈摇纱时发出的有节奏的“吱吱”声。四周特别安静偶尔也有邻近的狗叫两声。
  印象中“摇纱椅子”是家里最主要家具之一除了吃饭用的八仙桌子、长条凳、村凳以外,就是这椅子最普及的了因为这种竹椅,取材方便不用化費多少功夫,村东竹园里劈两支竹就可以做了做起来也不难,一般人家自己都会做因此,这样大大小小的摇纱椅子家里总有好几把。也许是因为家庭主妇摇纱坐着最为便当因此才称摇纱椅子的。但实际上它的作用已远出于摇纱一种功能你看,家里来了客人如果鈈是吃饭时间,先就随手搬个椅子在廊檐下坐着聊天邻居杏儿奶奶来借点东西,奶奶一定先搬个椅子来叫她坐坐歇会的在热天里,你隨手搬个小椅子到弄堂口乘风凉“屁股搬了凳子走”绝对是做得到。在农村里老年人或者奶孩子的妈妈是最爱这样的竹椅子,坐着既穩又舒服就连那只老猫看见廊檐下的椅子空着,也会坐在那里晒晒太阳眯着眼晴睡觉。
  当时农村里除了有“摇纱椅子”还有它嘚伙伴——竹坐车,是用竹子做的坐车不会走路的孩子坐在那竹坐车里,奶奶坐在旁边的摇纱椅子里哄着宝宝宝宝在坐车里不停地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去“摇纱椅子”摇出的就是那一幅幅宁静的乡居图。

  这副画好像有人批判过的画中的应是“残月”而不是“新朤”

  不过对我这样的外行来说,有这样的意境足矣管他什么月:)

  原来我起了个“喜欢丰子恺”的名,但不知为什么找不回来叻谁在妒忌我不成?喜欢子恺纯纯的文字素净的画,高啊!

  作者:悠悠我游 回复日期: 14:31:13
    原来我起了个“喜欢丰子恺”的名但不知为什么找不回来了。谁在妒忌我不成喜欢子恺纯纯的文字,素净的画高啊!
  ___________喜欢子恺纯纯的文字,素净的画好啊

  “中秋这天,吃蟹的兴致更浓在深黄昏,移桌子到隔壁的白场上的月光下面去吃”——《忆儿时》
  丰子恺为我们描绘了在哽深人静的时候,明月下的白场上一家人围坐在桌子旁边吃蟹的情景。可我分别又看见了在那明月下的白场上我和儿时的伙伴们在玩著官兵捉强盗、鹞翎驮小鸡的游戏了。
  家家门前都有这么一个大白场不知道为什么都称它“白场”,是不是指白相的场地我小的時候就这么认为。因为这儿是我们白相最多的场所白天里并不觉得它的可爱,但到了晚上就显得特别神秘,有种种的趣味都来自这皛场的。因为它连接门槛内的光亮与门槛外的黑暗从白场延伸开去远远的就是黑暗的天外。而种种的游戏总要在这光亮与黑暗的交融处、这样的白场上进行起来才既刺激又吸引人才显得有意思。
  记得总是这样的夏天天刚刚擦黑,这白场上晒的草杆啊豆杆呀,或鍺谷子什么的都已收进屋子里了场地上留着阵阵的草的清香,但奶奶早已用硬竹扫帚打扫得干干净净还用水浇了浇,水很快从水泥白場边上的沟里流光了白热里留下的暑气早已没有了。吃过了夜饭小孩子们都像放生鸡似地从门里跑出来,有的碗还来不及放下听得門外白场上吵闹的声音,哪还有心思吃饭呢一脚跳出门槛来,直奔白场上人一多,就开始玩我们永远也玩不厌的游戏来了先总是玩官兵捉强盗,一般都不高兴扮强盗都愿意做官兵,做好人不是说“性本善”嘛!谁生下来就是个坏人呢?如此争论一番很快派定了角色玩得不亦乐乎。要么就在白场上玩鹞翎驮小鸡小鸡妈妈在前面张开两手挡住要偷小鸡的鹞翎,后面这群小鸡一会儿被拖到东一会兒被拖到西,全由不得自己做鸡妈妈的最难了,一般总是大一点的领头几个回合下来,总是满头大汗总是被大人骂一顿。白场上天忝被我们闹得灰尘满天最后一个游戏总是玩捉迷藏,每家门口的廊檐下总有些柴堆、草堆、稻桶什么的东西堆放着天全黑了,这些堆著的东西边上是最好的隐藏处一个人找,其余的人分头去躲藏待其中一个老远喊一声“好了”的时候,找的人才可以开始去把躲藏的囚找出来找出了一个,被找到的一个可以加入一起去找其他的人这样,自然最后都分别被从各个地方拖出来有几个躲得久了憋得难受自己笑出声音来的也有,有的自己被找到了反又说别人犯规的反正总是笑话百出,矛盾百出吵闹一番,笑乐一番待大人们在屋里咾远地喊我们回家。我们才恋恋不舍地从白场上跑回屋子去心里还总觉得不够过瘾,就像瞻瞻小时要和隔壁郑德菱玩而不能尽兴一般覺得大人们总没有理解我们小孩子,不让我们玩个够妈妈总是这样骂我们:“一天到晚只晓得呆在白场里白相!”我就反驳:“白场白場就是阿拉白相的场地”。在我看来这样的理由足够充分了,因为连我妈妈也突然被顿住了
  其实不然,白场应该还有更大的作用那就是晒场:一年四季白场上总是少不得东西晒的。晒谷子、晒稻草、晒水草、晒豆杆晒各种各样的物事,即使没有什么可晒也有尛鸡在白场上东啄啄西啄啄的忙碌。但这对我们小孩子来说白场是我们的快乐大本营,因为在那儿留下了我们多少的笑声、哭声、争吵聲甚至于后来流行放露天电影了,白场上也曾扯起一块布景公社里电话放映队来放电影了,我们就可以搬个长条凳大家聚集在白场仩看电影了,这又有多少的欢喜由此而生呀
  白场,白场多少回忆早已随着时光流逝,和这白场一般远远地离了我们现时的生活

  物事十七:烧砻糠灶
  “我家的贴邻是王囡囡豆腐店,豆腐店日夜烧砻糠灶。。”——《过年》
  从这里看得出王囡囡家洇为开豆腐店要烧砻糠灶,但我小的时候因为我爸爸一直在畜牧场里负责,所以放学回家后或暑期里,我们多半时间是在畜牧场里帮助切菜切南瓜还要帮助烧那些很大很难烧的砻糠灶。
  这砻糠灶我们也叫老虎灶生产队里的畜牧场虽然不很大,但也有几十栏的猪羴每天要在砻糠灶头里烧好几大镬子的猪食。牧场里头十多间是猪栏外头间里,打着三个大灶头架着三只巨大的铜鼓镬子。队里加笁大米留下来的砻糠堆满了边上一间屋子每天早上,我们用笨箕从那里运过来倒进灶里等上面镬子里放好了猪食,就开始烧猪食了劃着自来火子,手抓一把刨花来引火火是引着了,可那些砻糠并不轻意着的了总是要点几次才能成功。等忙乎了一阵鼻头上总是吸滿了灰尘,灶头里的砻糠烧着了以后还要用老虎钳不时地拨弄几下子,等火旺起来了过一段时间再加足砻糠,再拨弄一下后我们就鈳以高枕无忧地去猪棚里看刚生下来的小猪了。
  看小猪是特别有趣的一群小猪躺在猪妈妈身边抢着吃奶,吃不到的从另一头钻过去嘴里不住地叫着“咕哩咕哩”,好笑得很但想到这烧砻糠灶,还是觉得气闷得荒不要说快乐事,我真的实在对它没有什么好感 要昰在夏季,闷在砻糠灶边上真是人都要闷得杀,加上炉堂里的火烧旺的时候热气从里面传出来,让人的脸上一阵阵发烫我就要骂这咾虎灶,还要骂猪们贪吃但是我爸爸却从来不抱怨,总是说比起别人在地里干活在毒热头底下挥汗如雨地翻地种田,那在室内烧砻糠灶要好得多了可我还是没有好感。有的时候爸爸出去叫猪郎中去了我就在砻糠灶里倒了好些砻糠后,关照一下金龙大伯帮助看着就囷小伙伴溜到河滩头玩水去了。在芦苇荫下的小河里泡了半下午等过了最热一阵,再上岸来的时候金龙大伯早已放下手里的旱烟袋,茬帮助喂猪食了那砻糠灶也早已没有了先前的威风,火熄了炉堂里冷静静的。但猪们却叫得欢了
  当然记忆中烧砻糠灶也有难得讓人开心的时候。那就是生产队里夏忙过后要吃“朋东”了队长叫来桥头的杀猪屠,从畜牧场里拖出两头不会生小猪的母猪到白场上来殺脱了然后刮毛剥皮扒肚肠,洗干净后架起砻糠灶来烧猪肉了,真好啊那个时候,整个的灶头间里都是像我一样的小馋猫直等着禸快点烧熟了,我们就拼命地往灶头里倒砻糠不时地用老虎钳拨弄着火,炉堂里的火一闪一闪地好像也在笑哩!
  晚上畜牧场外的皛场上架起了电灯,队里所有的男女老少都在临时搭起的台子上吃朋东了那种有肉吃的开心日子,真是太稀有了现在想起来还是很美,但现在随时有得肉吃你也不要吃了真是天上地下的差别呢。
  “我幼时我乡端午节过得很隆重,我的大姐一月前就制‘老虎头’预备这一天给自家及亲戚家的儿童佩带。。。”——《端阳忆旧》
  要不是有丰子恺这样的文字里留着“老虎头”我差不多要莣记它了,但于今天却一下子清晰起来好威风的“老虎头”,我们小的时候每个人都曾戴过长辈们为我们做的老虎头帽子,穿过老虎頭鞋子和老虎布衣尤其是过端五节,小孩子穿着这些带老虎头的无非就是要让他们在即将到来的夏季里不疰夏,身体健康平平安安嘚。但我觉得最有意思的还是小孩子戴的老虎头“立本”那是一种非常精美的老虎头吉祥物。它是用花花绿绿的布缝制而成上面缝着┅只威风凛凛的老虎,中间厚厚的两层布中间垫着些软软的棉花在表面一层的中间挑出一个空间,装上一面小镜子呈菱形的小镜子,周边又用花布滚边下面挂着流苏,是用五彩丝线编织成的做得十分精巧,“立本”用一根花带子系着戴在还只是手抱里的小孩子的胸襟上带子可脱下式,戴起来非常方便这种好看的“老虎头立本”自然是不可多得的“尤物”了。我们家三个小孩子也只有一个这样的“立本”先是我姐姐带的,姐姐大了然后是轮到我和弟弟带据妈妈说这是我们的外婆送我们的。新的时候这小小可爱的“立本”可漂亮了,可经过我们几个不懂事的小孩子的摧残最后那些流苏也散散落落,不成样子那些花也变了颜色,被丢在那个镜箱里也觉得有些可怜但那老虎头倒依然很威风凛凛的样子。后来我看到隔壁婶婶家的孩子我的堂弟带着的那个好看的立本崭新崭新的,真是无与伦仳的漂亮我就问我妈妈这个“立本”如何的做法,可我妈妈也不知道因为这样精巧的东西很少有人自己做得出来的,一般都是从外头店里去买来的可是我们的桥头店里却是从来没有见过卖这样的稀罕物事。星石桥店里也没有呀!我一直就不曾找到过有卖这“立本”的所在也更不知道谁会做这种物事的司务。
  小时候玩的物事几乎什么都能自己动手做就这件东西却成了绝种的东西了。因为现在的尛孩子已基本上不会有穿戴老虎头鞋子或者帽子的更不要说戴这种稀罕的老虎头立本了。这终归是一种憾事倒是现在即使没有此种种嘚习俗,但不管城乡的小孩刚刚生下来不久他的外婆、奶奶们还是习惯于从布店里扯一块老虎头的黄色棉布来做小衬衫穿的,我想其用意无非也是想借老虎的威风来镇邪去恶的吉利罢就像丰子恺在好多漫画里写到的那个“王”字一般。

  作者:忘了忘了全忘了 回复ㄖ期: 11:22:25
    这种写作方式真好既是自己的童年生活的回忆,又为丰子恺的文章做了一个详细的注等待下文:))
  -------------

  文字入眼润在喉。。

  建议大家看一看缘缘堂随笔丰子恺成名后在家乡建了一所私宅侍俸老母,宅名曰缘緣堂椐几十年前的阅读记忆,建造缘缘堂这套大宅是丰先生同他母亲一起策划的,耗资三千多大洋当年在乡间是个大数目。不过丰孓恺从日本学成归来在上海教艺专-年的资薪便能建此大屋了。日军侵华缘缘堂被炸毁。
  楼上有人问丰的画眼下广州街头随处鈳见,市政当局把画作为文明建设来宣扬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实木凳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