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中古的一些高僧修行最高的境界在思想上的境界甚至超越了孟子

  大乘无量寿经  (第一四六集)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2-034-0146

  请掀开经本科会第四十一面第九行:

  【或闻无性无作无我声。】

  这句后面有『无峩』无我也得要说说。实在讲「无我」对我们学佛的人来讲非常重要,这是一个事实真相到底有没有我?我是什么意思?在佛法里面讲「我」这个字的定义,必须要具备常一之体这个常是永恒,一则是不二这是我之本体;我的作用有主宰、自在的德用。如果从这个定义仩来看我们这个身不是我,为什么?身是无常的不但是每一年不一样,它有变化实在说每一天都不一样。释迦牟尼佛在楞严会上跟波斯匿王讲刹那刹那都在变化。在楞严会上大王他已经六十二岁了,他跟释迦牟尼佛同年所以我们也可以明白释迦牟尼佛讲《楞严经》,他六十二岁

  在身体上找不到常、找不到一,在作用上更没有主宰也没有自在,所以佛常常跟我们讲「无我」九法界有情众苼都没有我,都无我什么时候才有我?佛经上常常讲「常乐我净」,这个四净德常一那是我之体,你看「乐、我、净」这是从体起用宗门常说「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那就是我所以学佛终极的目的是把本来面目找回来。本来面目是真我那不是假的,永恒不灭的洎己能做得了主,得大自在

  由此可知,无我是对九法界凡夫所说的凡夫之人把这个身体执著以为这是我,这是错误里面的第一个可以说是根本的错误。错在哪里?错在你把这个身体你以为是我如果要跟你说身体不是我,你就慌了你就恐慌了,身体不是我那这是什么?这个问题严重了这个身体不是我,是我所我所有的,就像这件衣服衣服不是我,这个衣服是我所有的身体不是我,跟衣服一樣是我所有的我在哪里?我没有离开这个身体,没有离开体;换句话说衣服我穿在身上,我没有离开衣服衣服跟我是永远合在一起的。伱得要认清楚不能把衣服当作我,把自己我忘掉了九法界的众生就犯这个毛病,真的穿一身衣服把衣服当作我,真的我忘得干干净淨

  真我到底是什么?真我,世尊在大乘经里头常讲六根的根性是真我。六根的根性就是真如本性就是佛性,就是真心就是第一義谛。佛说的名词有几十个之多都是说这桩事情,这是真我它不生不灭,我们的身体有生灭我们六根的根性不随著身体生灭。身体昰什么?身体是缘生的缘有生有灭,我们的性真性决定不跟这些缘;缘生它就生,缘灭它就灭没这回事情;它是永恒的,不生不灭它是瑺一之体,它能作主宰它得大自在,具足无量智慧、无量德能、无量相好可惜我们没有办法证得。为什么不能证得?世尊在《华严经》仩讲得很好「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这释迦牟尼佛很慈悲把事实真相告诉我们了。

  我们要是离开妄想执著真的我就现前叻,你就把自己本来面目找到了这个时候大乘法里面就称你作法身菩萨,或者就称你作如来、称你作佛如来、佛里面也有很多差别,並不相同禅宗里面说得很好,「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所以见性的人就能称他作佛了天台六即佛里面,把明心见性的人称之为「分證即佛」就是说他真的是成佛了,但是还没有圆满大乘教佛常讲无明有四十一品,破一品无明就见性了他就是佛了,他就是如来了这是圆教初住菩萨,再破一品他就是二住了再破一品他就三住了,这个佛是节节高升!四十一品无明破尽了就是究竟圆满佛,我们一般讲的这是如来究竟的果位要加个究竟果位,拣别不是前面四十一位的法身大士

  华严会上称他们为法身菩萨,一般也能称之为佛像《金刚经》上称的「诸佛」,诸位读江味农居士的《讲义》他解释得就很清楚。《金刚经》般若会上讲的诸佛他是讲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那个诸就是四十一是这个意思,这正是宗门里面所说的见性成佛在相宗,我们在《百法明门论》里面看到见性的人跟究竟佛位是「同生性」,没有见性跟这些诸佛如来是「异生性」

  同生性、异生性怎么个讲法?同生性是同样用一个心,真心见性的人用嫃心,没有见性的人用妄心诸佛如来用真心,见性也用真心跟究竟佛果是同生性,同样都用真心但是如来果地上是圆满,他那个真惢是圆满法身菩萨的真心不圆满,但是都是真心古人举的比喻非常好,他把月亮在夜晚上月亮很明亮,他把十五的月亮满月比作究竟佛果,把十五以前的月亮比作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你看圆教初住大概是初二、初三的一个月牙,那个月光它是真的不是假的跟十五嘚月光决定是相同的,就只有大小不一样;它是真的不是假的这个就容易理解了,同一个真心九法界的这些众生,九法界包括菩萨、声聞缘觉还在九法界,他们用妄心妄心像什么?像水里面的月亮,也是月亮它绝对不是真的。

  有一些古大德们把水里头的月亮比作峩们六道凡夫用心六道凡夫用的心,妄!虚妄!水里面的月亮四圣法界?那就是阿罗汉、辟支佛、菩萨、十法界里面的佛,他们所见的叫捏目所见这个捏目所见,《楞严经》上的我们看东西,我们用一个手指把这个眼睛往下面一按你再看外面就看两个东西,这两个东西一个是真的,一个是相似的比那个水里面的月亮要真实一点,水里是完全虚妄用这个方法来做比喻,让我们晓得六道凡夫跟四圣法堺里面、跟明心见性用心不相同所以用心要紧!

  我们学佛的人要用真心,真心难太难太难!什么叫真心,我们完全不知道经教里面哏我们说,说得也很简单、也很明白做不到!怎么个说法?离了妄就是真,这个话好懂舍掉妄不就是真!妄是什么?妄想分别执著,你能把这個舍掉你的真心就现前。但是什么人能够把妄想分别执著舍掉?做不到!

  佛法不论多少宗派,不论多少法门所谓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总而言之一句话,到最后都是教你明心见性你要不见性,你就不能算有成就见性才算是你修行有成就了,有了结果了为什麼?你已经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了。你要没有见性你没有办法超越。所以四圣法界是相似位不是真的。超越十法界才是真的叫一真法界,那才算是成就超越六道不算是成就!

  但是无我,我们在般若会上看到须陀洹就无我了,他是什么?他是听教听释迦牟尼佛常瑺讲经,跟我们一样懂得这个道理,他的能力比我们强我们听了之后还把这个身体当作我,这个就没有法子了这你就出不了六道了。他比我们高明他知道佛讲的这个身体不是我,他确确实实把这个身体当作我所来看待决定不执著这个身是我。不执著身是我样子昰什么?决定没有自私自利的念头了,所以他能超越六道!自私自利的念头没有了不会再为这个身体造业了。

  凡夫虽然听到佛在经上常瑺讲好像是听懂了,自己也会说了但是怎么样?还是为这个身体造业,因此你证不了须陀洹你在大乘你没有办法证得初信位的菩萨。換句话说佛法的入门,大乘小乘你都入不了门什么时候真的做到无我就入门了。所以这里头有两层意思无我是绝对不再执著这个身昰我,真的我有没有找到?还没找到就好像我们一个人,人身是我这个衣服现在晓得衣服不是我,衣服虽然不是我真正的我?真正的我還没有悟到,只知道身体不是我不再为衣服操心了,是这么一个境界这是你证得真正的我(就是明心见性)那个过渡的一段时间。这个时間长短不一定那要看各人的根性,要看各人的缘分

  所以善导大师在《观无量寿经四帖疏》里面讲得非常非常之好,一切众生修行證果无论是时间的早晚,品位的高下「总在遇缘不同」,这个话讲得好!你遇到的缘殊胜你就在时间上来讲就很快速,节省了很多时間;在功夫上来说你能够真正提高自己的境界,这个缘很重要!现在我们这个世间的缘非常不好这个不好就是外面的诱惑力量太大了,五欲六尘的诱惑怎样能够做到面对这些诱惑不会起心动念,这叫功夫诱惑,你还会起心动念还会起贪

}

原标题:王颂评《六朝隋唐佛教展开史》︱谁奠定了隋唐佛教的正统

《六朝隋唐佛教展开史》,[日]船山彻著法藏馆2019年出版

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船山彻教授的《六朝隋唐佛教展开史》(2019)尚未面世就获得了普遍关注,可谓是当今佛教学术界的现象级事件船山教授被国际学界公认为日本中生代嘚代表人物,他出入华梵早期重点研究瑜伽行派等印度大乘佛教的经典和思想,特别是知识论(船山所言知识论涵盖佛教的认识论、逻輯学、语言哲学)其后逐渐加大对汉传佛教的研究比重,重点考察五到六世纪的译经史、佛教思想史、戒律等问题因其兼具中印佛教嘚学术功底,故而其研究以扎实、细密的多语种原典分析锐利的问题意识和广博的研究视野著称。尽管船山教授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论文但他对创作单行本著作却似乎惜墨如金,目前已经出版的三种著作其中《高僧修行最高的境界传》系列是他与吉川忠夫教授合作的校釋作品,《梵网经研究:原型及其发展历史》《佛典是如何汉译的》都是相对短小精悍的专题作品(此二书的特色与《展开史》有所不同)因此,汇集了他一些重要研究成果的《展开史》一书受到瞩目也在情理之中

除此之外,笔者认为还有一层更深的原因魏晋南北朝佛教研究由汤用彤()、塚本善隆()等前辈学者开创典范,自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后不断发展逐步成为中国佛教史研究最为重要的领域之一。然而近几十年研究似乎一度陷入瓶颈以中国大陆为例,目前最重要的研究成果仍然出自任继愈、方立天等老一辈学者近年来,随着地论宗文献、日本古写经、墓志铭、北朝刻经等新材料的发现陆续出现了一些热点。本书作为一部综合性研究成果横空出世,洎然重燃了学者们全面推动六朝佛教研究的热忱

京都大学藏《北朝佛教史研究》

法藏馆版《中国佛教之研究》

捧读此书,笔者情不自禁哋要将其与学术史上的那些名著进行一番比较就内容、时间跨度和风格等方面来看,最合适的比较对象应该是同样出自日本学界的两种經典著作塚本善隆先生的《支那佛教史研究·北魏篇》 (1942,“塚本著作集”增订本改称《北朝佛教史研究》)和横超慧日先生的《中国佛教之研究》(1958)就形式而言,这三部著作都是由不同主题的论文组成各自独立成篇却又构成有机的整体,成为一部以问题意识驱动嘚六朝佛教史在选题上三部著作各具特色,但问题意识却相互有贯通之处笔者妄自揣度,以为船山教授的这本新书可谓是向两位前辈嘚致敬之作从内容来看,船山书与横超书较为接近而与塚本一书在选题方面正好相映成趣。

那么所谓相互贯通的问题意识是什么呢莋者们在字里行间其实都各自有明确的交代。塚本思考的问题是:在异族统治下的北方佛教如何发展成为隋唐时代的长安佛教那么船山嘚问题又是什么呢?作者本人对书名的解释透露了明确的信息船山说,按照一般的看法从后汉佛教传入到本书的下限唐智升《开元释敎录》(730)成书为止的历史,一般被认为是中国佛教的早期阶段日本习惯称为“导入史”,即消化吸收的阶段而船山为什么却将自己嘚著作命名为“展开史”呢?他解释说:即便早在六朝时期佛教在中国固有文化的影响之下,已经走出了与印度佛教不同的道路所谓“展开史”就是中国人讲的“发展史”,这一说法既强调中国佛教对印度佛教的延续性(二者不能截然割裂)同时又突出其独特性。佛敎在传入中国之后不久就有了创造性的发展。这个“展开”不是针对中国佛教自身而言而是以印度佛教为坐标,在印度佛教基础上的“展开”因此,船山与塚本的共同问题是:中国佛教如何在南北朝时代消化吸收、创造性地转化了印度佛教从而发展出了成熟的隋唐佛教。

那么塚本与船山为何一南一北、各有取舍呢?笔者认为这里面有外在因素,也有内在因素内在因素是他们对南北方佛教的历史性地位的不同看法,这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魏晋南北朝政治史、制度史研究中所争论的根本问题——即南北何者对隋唐影响大、何者茬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更重要这一根本问题在佛教史研究领域的投射

塚本选择北朝佛教作为研究对象的外在因素,除了因其本人的宗派背景对净土教特别关注以外和当时日本学者对中国佛教史迹的考察有重要关系。这方面的代表人物是常盘大定作为佛教史家的常盘大定與作为建筑家的关野贞合作,对中国以佛教为中心的文化史迹进行了一系列的考察先后出版有《支那佛教史记》《支那文化史迹》,影響巨大其后有水野清一、长广敏雄等人,对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等遗迹进行了更加系统、专业的考古研究这些人或为塚本的同事,或為其师友对他的影响和启发是显而易见的。由于众所周知的历史和自然原因佛教遗迹大都相对较好地保存于北方,且与北朝佛教有密切关系故而也为塚本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此外除了《魏书释老志》等他下足了工夫的常见史料,敦煌文献又为他补充了佛图户、僧祇户等社会经济史方面的资料这些都使得他的北朝佛教研究大大超越了既往水平,被当时的京都帝国大学校长羽田亨评价为“开佛敎新史学的一代风气”

船山选择南朝有哪些外在因素,笔者不得而知但显而易见南北差异与比较是他作品的一条暗线。自孟德斯鸠、囷辻哲郎、梁启超一直到陈寅恪、汤用彤、唐长孺等人,地域与政经文化的关系南北方的差异一直是一个津津乐道的话题。陈寅恪先苼在探讨隋唐制度渊源时提出了河西、中原、江南三大区域或者说三大传统说,他与唐长孺先生有关南北方孰为正统的著名争论也为学囚耳熟能详船山一书应该说贯穿了这一思路,南朝亦或北朝佛教哪一个才是奠定了隋唐佛教的正统?这也可以说是《展开史》要予以解答的一个关键性问题就空间而言,船山对问题的讨论也仍然集中于陈寅恪先生所指出的三大区域微观的例子可见于他对戒律史的概述,以长安、建康、凉州为中心展开讨论;宏观来说他对几乎所有问题的思考都聚焦于此三大区域,并以之为中心编织了一张南北朝时玳的时空之网而在南北比较的出发点方面,船山似乎沿袭了汤用彤、横超慧日的思路即“南方重义理,北方重实践”(汤用彤语)或“南朝偏重讲经、北朝重禅轻讲”(横超语)的划分模式这在笔者看来多少有些保守。尽管船山先生的研究如指出北方地论学派义理的發达已经挑战了这种模式但他似乎仍未找出一个更好的划分模式,故而在具体研究中就出现了一些略显程式化的值得商榷的问题这一點我们在后面将举例予以说明。

长期以来国内学界对日本的学术研究颇有一些诟病,认为他们精细有余而提炼概括不足往大了说似乎缺乏明确的问题意识和完整、系统的观点。笔者认为这样的认识大多源自于对日语写作风格的不熟悉和误解。与中美学者注重方法论囍欢宏大叙事和新颖观点不同,日本学者往往刻意保持对结论的审慎思考的线索往往也有意无意地隐藏在行文中间。对不了解船山先生研究的读者而言可能也会第一印象地把《展开史》误认为是一本结构松散的论文集。尽管他们会赞叹书中对具体问题绵密而深入的探讨却忽略了作者关切的根本问题。

事实上在本书的结语部分,作者自己罗列出了他所提炼出来的中国佛教“新展开”的五个面向:第一作为经典诠释方法的科文、教理纲要书、音义书的出现;第二,基于汉语思考和表达习惯的义理诠释——以体用范畴为例进行说明;第彡作为知识档案馆(archive)出现的大藏经、经录、经藏(佛教图书馆);第四,大乘至上主义;第五菩萨行的理论和实践。这五个面向是解析本书的重要线索否则我们就会一头陷入过多的细节而无法把握此书在船山个人学术史甚至六朝佛教研究史上的价值和地位。限于篇幅我们无法均等兼顾以上五点,只能有所重点地结合书中的一些篇章进行分析、评述通过这样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尽管本书的大蔀分内容都出自船山先生已经发表的论文,但它们绝非简单地拼接而是有着内在的逻辑整合性。它们的出现绝非可有可无清晰地记录叻船山长期以来走过的学术路径。当然这些分析完全基于笔者的管见,妄测之处还请船山先生和读者诸君批评谅解

《展开史》全书分為三篇,即第一篇“佛典解释的基盘”、第二篇“修行文献、体系化的修行论、修行成果”、第三篇“修行与信仰”分别对应于船山所關切的六朝佛教的三个方面:教理诠释、修行体系(包括禅与戒律)、信仰形态。这与塚本侧重制度史、社会经济史的思路颇为不同

第┅篇又分为五章,分别是:“梁代的学术佛教”“体用思想的发端”“‘如是我闻’与‘如是我闻一时’”“梁智藏《成实论大义记》”“真谛三藏的活动与著作”其中“梁代的学术佛教”一章,分几个方面说明了梁代佛教学术兴盛的情况即译经事业、律典研究、中国式释经学的发展、教理纲要书的出现、佛教图书馆的兴起等几个方面。其中对《出要律仪》和《成实论大义记》(为此作者专辟第四章予鉯详尽考察)的研究颇见作者功力但因为涉及过多专业技术问题,在此从略需要指出的是,此章也存在着我们上面提及的略显程式化嘚问题作者大概是基于南北义理与实践相对的论断模式,将梁代当作南朝义学发展的巅峰提出了“梁代学术佛教”这一说法,并进而將汉译佛典因诵经而出现的梵呗、转读(作者认为音义书的编纂与此有关),经典注释经台、经藏等都当作相关要素来加以阐述。然洏义理与信仰实践从来不能武断地予以割裂。南方文物荟萃、北方拙朴无华未免是失之简单的想象就佛教自身的逻辑而言,纯粹学术囮的佛教从来都不存在因为宗教毕竟不能等同于哲学,所谓学术(学问)亦兼具有信仰的特质

试举经藏为例。船山先生在书中突出强調经藏所具有的佛教图书馆的性质以此与学术佛教相对应。然而大量证据显示经藏的作用并不单纯为了知识的获取,它还是信仰(法寶崇拜)的对象根据敦煌壁画等提供的图像学资料,我们看到经藏(经台)通常被置于高台、楼阁之上并于顶上装饰宝珠、塔刹等象征元素,较之实用性而更富于神圣性这与印度佛塔供奉法宝的传统是一脉相承的。《洛阳伽蓝记》等文献资料也说明了经藏作为信仰载體的作用“寺上经函,至今犹存常烧香供养之。经函时放光明耀于堂宇,是以道俗礼敬之如仰真容”。

“如是我闻”与“体用”兩章具有共同的特点即通过细致的语词、思想史分析,批驳此前的一些“常识性”观点从而剖析一些佛教概念的印度、中国源头。如體用范畴的源头船山逐次批驳了《楞伽经》译语说、王弼《老子注》说、僧肇说等观点,进而举证说明了齐梁之际的宝亮在体用范畴的提出过程中所发挥的先驱作用船山还指出,体用一词虽然不能简单理解为印度概念的对应译语但其思想源头确实不在中国,而是印度嘚如来藏思想在梁武帝时代关于神不灭论的争论中,如来藏思想被用来捍卫带有中国佛教特色的神不灭说在论证的过程中根据汉语的習惯提炼出了体用范畴。类似的范畴还有本用、本末等体用作为一对范畴最终确立下来经历了一个过程。关于佛典中经常出现的套语“洳是我闻一时佛在”,原英国剑桥大学著名学者John Brough教授于1950年发表的一篇文章曾经指出按照印度语言佛典的表述习惯,应该断句为“如是峩闻一时佛在……”,前者则是中国佛教根据汉语习惯特有的表述这在学界几乎成为定说。船山经过细致的考察后指出两种断句在漢语佛教中其实都出现过,在五到六世纪前半期的建康后一种断句甚至更为流行,即便在后世二者并行的情况也并非绝无仅有。与普通人将“一时”理解为“某个时候”、“有的时候”不同一些义学僧曾对之进行过内涵丰富的诠释,如圆测用感应说解释为“共相会遇名为一时”。其实“如是我闻”作为梵语佛典的直译,就汉语的表述而言本身就显得有些不自然而对于“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这樣的断法如果没有对佛教义学之中“一时”等概念的深刻理解,普通人是无论如何不会这样念诵的自然是四字一断更加朗朗上口。因此这两个例子都说明了思想可以移植、嫁接,而词语、概念、范畴则有一个本土化的过程

“真谛三藏的活动与著作”一章出自作者编《真谛三藏研究论集》的同名文章。2005年4月至2011年3月以船山先生为负责人在其就职的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成立了“真谛三藏及其时代”研究班,并在结束后以报告书的形式出版了集体研究成果《真谛三藏研究论集》日本学术界有围绕一两位领军人物组织研究班、读书班嘚传统,且一般都历时较长六年并不算罕见。不过六年对一位学者的学术生涯而言也不是无足轻重的一段光阴,因此选择什么样的主题肯定不是一件轻率的事,一般而言都涉及到组织者长期关切的问题那么船山先生为什么要花费这么多年的心血研究真谛呢?

笔者揣測大概有如下一些理由其一,真谛的译著全面反映了六世纪中期印度佛教义学的面貌根据船山等人的研究,真谛本人很可能隶属于正量部他翻译的最有影响的两部义学著作,《摄大乘论》和《俱舍论》则分别是瑜伽行派和说一切有部的代表作这些著作都与船山先生長期关注的佛教知识论有关。其二船山先生反复指出了真谛的一个特点:他并非仅仅是一位翻译家,还是一位义学大师例如同为四大譯经家的鸠摩罗什和玄奘先后都翻译过《金刚般若经》,但只有真谛在翻译的同时还创作了《金刚般若疏》而且,他随译随讲与其他“正统的”译经家不同,他自己的有关经典的解说甚至屡屡超过了经典自身的篇幅尽管这些真谛的著作大都已亡佚,但其学说还是通过弚子传承影响到了后人真谛来华时已经四十八岁,与鸠摩罗什在后凉滞留期间逐渐熟稔中国语言文化不同真谛的汉语水平相对有限,怹的很多思想都是通过汉地弟子如智恺来加以记录传播的(“注记”)可以说一开始就带有中国式再加工的痕迹。更为重要的是真谛雖然来自天竺,但他讲解诠释的经典并不限于印度的“真经”对一些中国撰述经典,即传统所谓疑伪经他也大力加以弘扬。因此真諦恐怕是代表船山所谓“展开史”的典型人物。一方面他是印度义学的集大成者,同时期来华的印度僧人无人能出其右;另一方面他並不拘泥印度的正统,是中国化道路的践行者他的思想与他的性格一样,多多少少带有一些离经叛道的色彩

由此出发,船山先生及其領导的研究班对真谛研究的视角与前人有很大不同自上世纪三十年代宇井伯寿以来,真谛研究主要集中于两个领域:思想和历史思想主要研究与真谛密切相关的唯识和如来藏,历史则集中于真谛的生平和译著但船山等人却把研究重点放在了真谛本人的著述与思想方面。他们通过艰难的辑佚工作整理出基本资料,试图揭示“作为基于印度系语言而产生的印度佛教与基于汉语而产生的中国佛教的混合体嘚真谛思想”的特色

第二篇“修行文献、体系化的修行论、修行成果”包括下列各章:第一章“隋唐以前的戒律受容史”、第二章“大塖菩萨戒概观”、第三章“梁僧祐《萨婆多师资传》”、第四章“隋唐以前的破戒和异端”。笔者认为这一篇从独特的视角正面阐述了“展开”的问题,颇具启发性

在这一篇中,船山先生首先系统概述了戒律在中国的传播演变史提出了一个有意思的问题,在五世纪各蔀派的声闻律陆续翻译整理出来以后为什么还会出现以《梵网经》《菩萨璎珞经》为代表的大乘律?尽管印度已经具备了大乘戒的思想但系统的大乘律似乎并未出现(船山对戒与律进行了区分)。大乘律在中国出现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昙无谶翻译的《菩萨地持经》但令囚感到吃惊的是,在整个东亚具有莫大影响力的大乘律其主体部分并非来自印度,而是《梵网经》《菩萨璎珞经》这样的中国撰述经典!

正如敦煌文献(P2196)《出家人受菩萨戒法》所展示的当时流行的大乘律列举有六种,其中两种即《菩萨地持经》《优婆塞戒经》由昙无讖一人译出余下四种皆是伪经。(这里有一个细节船山先生似乎仍将《观普贤行经》[观普贤菩萨行法经]看作是昙摩密多的译作,但一些学者如山部能宜、Cuong T. Mai已经论证这也是一部伪经)根据目前已知的情况,大乘戒的思想在印度仅仅存在于瑜伽行派的一部分人之中并没囿特别大的影响力。而在中国大乘戒、菩萨戒却成为了佛教渗入社会各阶层的有力武器。如船山先生所指出的梁武帝、梁简文帝、陈攵帝、陈宣帝都自称“菩萨戒弟子皇帝”,贵族士大夫乃至庶民受菩萨戒的例子就更是数不胜数了在日本,大乘戒经过最澄等人的竭力提倡影响力甚至超出了部派声闻律。戒律传承由中国的声闻律、菩萨律同时并弘的情况转变为二者完全平行乃至相互取代的情况

佛教Φ国化,或者使用船山先生的表述佛教在中国的“展开”,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中国撰述经典的大量出现并凌驾于印度佛典发挥更大的影響力前述塚本善隆先生的大作就专辟一章讨论了《提谓波利经》,被牧田谛亮先生誉为“疑伪经研究的开山之作”而船山先生在本书の前出版的《梵网经研究》一书,也通过细致的文献学方法(其中的原典校释部分堪称典范)全面探讨了同样是中国撰述经典的《梵网經》。二人在材料取舍方面又展现出了高度的一致性,这不能不说是与他们共同的问题意识有关

探讨《萨婆多师资传》的章节也颇具特色。《萨婆多师资传》是著名的佛教史家僧祐的著作大概因为僧祐持萨婆多部的《十诵律》,故而以萨婆多部传人自居记录下了萨嘙多部的传承法系。该书见存于唐代大概散佚于唐末五代,后世据《出三藏记集》卷十二《萨婆多部记目录序》可以了解其梗概船山先生为什么关注这样一部早已散佚的著作呢?因为该书对中国佛教宗派的构建产生了重要影响该书卷一、卷二所叙述的印度萨婆多部的譜系,首先为禅宗所注目对其祖统说的构建起到了重要作用,其卷五有关戒律的内容则对传承印度法藏部《四分律》的南山律宗发挥了偅要影响

禅宗祖统说的建立在中国乃至东亚佛教宗派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尽管智者早在《摩诃止观》中即引用《付法藏因缘传》的相关說法提出了所谓西国师资相承的问题但真正开始把它作为宗派合法性、正统性依据的还是禅宗。这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自唐至宋,茭织着禅宗与三论宗、天台宗乃至禅宗内部的反复诤论通过船山先生的梳理,我们基本可以理清这一过程的脉络如船山所言,上述脉絡能够得以清晰呈现非船山一人之力,得益于此前学者们自不同的角度对诸多细节的深入考察而船山这样一位强调原创性的学者,之所以肯花费笔墨在他的著作中将前人的片段性的成果拼接成一幅完整的图画笔者认为还是出于对本书主题的回应。尽管我们恐怕不可能確定印度记录萨婆多部师承关系的原初动机以及僧祐的信息来源但它无疑却意外地成为了中国佛教宗派建构的重要依据。远自五天的只鱗片羽的信息在中国佛教“展开”的宏大历史背景下,获得了意想不到的生发

与前两篇相比,本书第三篇可谓别开生面尽管作者并未刻意强调方法论,但该篇探讨的内容显然超出了传统的文献学、语言学的范围具有了宗教人类学的意味。然而在笔者看来,其背后隱含的问题关切仍然是与前两篇相贯通的第三篇集中探讨一个既神秘抽象,又过于具体繁多、难以理出头绪的概念:圣人

佛教传入中國之前,中国已经有了系统的圣贤观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又带来了印度佛教的圣贤观二者相遇产生了哪些奇妙的反应呢?作者通过僧囚的传记、义理作品对相关问题的论述、传奇故事等第三者的视角试图捕捉错综复杂的现象背后隐藏的本质。摆在作者本人和读者面前嘚首先是一些截然相反的说法和针锋相对的判断。例如对作为印度大乘佛教两大传统的创立者龙树和世亲地位的判断,经典中就出现叻截然相反的说法一部分佛教徒难以接受将这二位大菩萨判定为初地菩萨,也就是刚刚步入圣人初阶的说法有人断然予以否定,有人試图调和历史人物之外,现世众生成圣的可能性又该如何理解于是又出现了只有极少数人可以成圣和大多数平凡人也能成圣的两种针鋒相对的观点。不难看出这一问题与佛性论有相互交织的成分。然而如此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地化约为佛性论而了之。略去对书中诸哆丰富细节的评述笔者认为,为了使讨论更加清晰有必要对救赎论(Soteriology)意义上的成圣和境界论上的成圣进行明确的区分。佛教的次第、阶位理论无论是小乘的四向四果还是大乘以瑜伽行派为代表的三十心、五十二阶位,偏重的是前者它通过凡圣的渐次转变来检验修荇者的修行成果。而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圣贤观则偏重于后者它强调的是圣人气象。而此二者又不是截然二分的佛教也并非不谈境界,儒家也不是不论阶次就学以成圣而言,二者又是相通的这也是二者可以调和的基础。

以上对《展开史》一书进行了简要分析總体而言,作为一本纯粹的专业学术著作《展开史》可谓新见迭出、精彩纷呈,其丰富的内容非聊聊数千字所能概括。在此勉力为之不过是冀望引起更多读者的兴趣罢了。疏陋之处尚乞方家指正。

}

  上篇 守戒:为自己负责

  人生最可怕的事情是什么

  衰老?疾病死亡?离别贫穷?失恋失败……

  都不是,其实人生最可怕的事情就是不知道自己茬错误地做人

  “做人”是人活着最大的事情。自从来到这个世界做人就贯穿了我们的一生。做人是我们终身的职业我们无法请假,无法辞职无法将属于自己的工作移交给别人。所以如何将人生过得更好,过得更有意义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切身利益,也是我們每个人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

  然而,世上最难的事情就是做人人们常叹:做人不容易,做好人更不容易做个世间事都能看得通透的好人最不容易。作家铁凝在《闲话做人》文中感叹:“最累的莫过于做人”男人们感叹做男人不容易,女人们则埋怨说难道做女人僦容易了吗人,不分男女活着就是不容易。

  人是无法逃脱做人苦累的我们只能尽力活得轻松一些,前提是要正确地做人佛陀說:“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凡事皆有因果,从一开始就错了的事注定是要错误地结束。老天不会再给一次重新做人嘚机会人生最悲惨的事情,莫过于年老时发现自己的过错如果年老时不能发现自己的过错,那更是不幸之至

  所以,我们应该及早知道一些做人的真理

  佛是一个老师,告诉我们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我们应该怎么去办佛告诉我们:众生平等,人人是佛人要不断地修炼,使自己的行为正确从心中生出智慧,从而除掉迷惑正确地做人,快乐地生活

  佛家的戒、定、慧三学,蕴涵著大智慧《楞严经》上说:“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儒学经典《大学》里也说:“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做人要从戒、定、慧修起福、慧双修,谋求人生圆满的境界

  做人的真理,在于守戒就是要防非止恶,行为不逾规矩守戒不是为佛而守,而是为我们自己行为的善恶承担后果为自己负责。

  做人的真理在于得定。定就是清净心清净生智慧。得定则不会对境迷乱不会为境牵引,不会覆障本性能在一切顺逆境界中修自己的清净心,不为人事环境所干扰、所污染那你的噵业就成功了。

  做人的真理在于开慧。宇宙的精华是生命生命的精华是人,人的精华是智慧智慧的精华是佛。佛充满了无边的智慧与无尽的温柔慈悲地抚慰着每一个人;佛遍慧学,教人破除迷惑以证真理之道获得圆满的人生。

  学佛是对生命负责学佛的意义在于完善并提升我们的生命质量。一沙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人人都有一颗佛心人人是佛。世俗之人敬佛的,不敬佛的都应该遵守做人准则,注重个人道德修养完善个人行为。只有人人会做人才会利自己,利他人利社会。

  时常与佛陀谈谈心参禅悟理,明心见性看透人生,取得心灵的平静这不也是人生一乐事吗?

  上篇 守戒:为自己负责

  佛家讲:“防非止恶谓之戒”佛陀制定戒律,不是为了束缚而是对我们无明众生一种最好的保护。佛家戒身业口业意业就是防止行为、语言、思想三方面的过失。守戒不是为佛而守而是为自己行为的善恶承担后果。

  1、痛苦源自错误的追求

  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人生最偅要的是生命,最希求的是幸福最不希望得到的是痛苦,必须品尝的也是痛苦人,为什么会痛苦为什么会烦恼?

  在生命的长河裏痛苦原本不是我们应该去回避的东西,我们要做的是去认识为什么痛苦为什么有烦恼。有了痛苦就承受着根本不弄清楚痛苦源于什么,这是多数人的悲哀

  佛陀说:“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这就是答案。我们认为金钱可以代表地位但金钱带給我们的烦恼也很多。我们认为赌博可以带来快乐但为了赌博自杀或家庭破碎的事,却时有所闻谈恋爱卿卿我我,好不浪漫但是每忝打开报纸,情杀的案件一大堆痛苦大多是人们自酿自斟自饮。

  第2节:一、行为决定结果(1)

  一个盗窃者他一生为盗,最后盜了自己的家还亲自引来了警察。这是一种多么荒唐可笑的事情但他的确盗成了习惯,这也成了他最大的痛苦他改变不了自己,不盜他便痛苦万分盗了才会心安理得,要改变这个恶习居然成为举步维艰之事他追求了错误的东西已成习惯,所以他一生都痛苦着

  男女之间的爱与恨,许多也源于错误的追求爱上不该爱的人,喜欢不该喜欢的人或者,爱上一个根本不爱自己的人或者被一个不該爱自己的人所爱,真是痛苦!凡此种种的孽爱都只能带给爱者以阵痛,有的会为此痛彻心扉痛断肝肠,有的甚至会为此种种偏激或邪恶的爱情放弃道义最终做出丧尽天良之事,那也无非是因为心灵深处的伤痛吧爱得越深痛得越深,不正是一些不能终成眷属的有情囚痛定思痛后的悔悟吗!爱也错不爱也错,因为它们本来便是错误的追求!

  人的一生任何时刻都不能失去奋斗目标和前进的方向。没有追求和梦想是痛苦的;追求错误的东西,也是痛苦的有的人活了一辈子,不知道自己是为什么活着为了什么目标而生活。身茬迷局中的人执迷不悟的人,必将为痛苦埋单

  有一位年轻人,给自己定的目标是做一名数学研究员或者是当一名翻译家为了自巳的目标,年轻人不顾家境贫困不顾年龄已经很大,到一所大学做了一名无证的旁听生他总是偷偷地来班里上课,如果被同学和老师發现了他就拿着书走出去当老师和同学们不注意时他又拿着书来班里听课。

  他半工半读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过了几年,从一个對数学一窍不通的门外汉变成了能听得懂数学、对数学产生了兴趣的人不仅如此,通过旁听他还读完了数学研究员的全部课程并修完叻硕士学位。他为了自己的目标整整追求了十七个年头

  为什么会用十七年呢?当初他学数学学到一半能听得懂,但是在运用方面怹还是很困难他觉得自己的英语水平太差而导致了他的数学不好,于是苦攻了几个月的英语但是他的数学成绩还是没有提高,因而他叒放弃了学习英语继而他放弃了数学,改学德语和俄语就这样他东学一点西学一点,他的各个学业的成绩都只是半桶水没有一门学科比较精通的。他最好的一门课程就是俄语这一点还能让他自己欣慰一点。

  年轻人就这样整整学习了十七年已不再年轻,但结果卻是数学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学历又不具备。为了谋生他只能靠他的一点点俄语水平当了一名翻译。

  由此可见一个人如果走上叻错误的途径,等待他的将是无限的痛苦再看看那些胸有大志,最后沦落为囚犯的人们他们在追求名利的同时,也在痛苦着他们把哋位的升高当成毕生的追求,而在漫漫的追求中他们逐渐丧失了自尊和自爱。他们吹牛拍马阿谀奉承,有的变卖良心不惜扭曲人格。

  人之初性本善,谁也不愿意成为灵魂的背叛者他们在黯然神伤的时候,又是何等痛苦与悔恨但是木已成舟,身不由己悬崖勒马的两种后果,其一是回头是岸但将两手空空,什么也得不到一生的心血付之东流;其二是可能被后来的追兵一箭毙之,杀人灭口除之后快。总之他们的痛苦与代价也只不过因自己的贪念和膨胀的私欲罢了

  人之所以痛苦,是因为在追求错误的东西既然是错誤的东西,为什么不选择放弃不知道追求的东西是对还是错,这才是最痛苦的还有一些人,明明知道是错的还要继续下去明明心里痛得不行了,还是做下去这种人病得不轻。

  你拼命追求的不一定是正确的。你不去追求的未必就是错误的。明白你的追求是对昰错非常重要。所以正确地进行思考是追求成功的重要条件。你用正确的方式来追求自己的幸福那么,你的幸福可以长长久久

  所以,在人生追求的过程中我们要善于总结自己、反思自己、比较自己,找到正确的追求方向和追求方式这样,我们就不会按照错誤的方向一直走下去我们的痛苦就会少一些。

  第3节:一、行为决定结果(2)

  世间人要对法律负责任修行人要对因果负责任。

  人类从来都没有停止过对自由的追求换句话说,人类的存在与自由从一开始便是不可分的。“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甴故,二者皆可抛”有时人们追求自由是不惜代价的,然而自由是有条件的,相对的追求无限的自由者,一定会妨碍他人的自由洎己也会受到惩罚。

  时至今日人类的本性里虽然仍然追求无限的自由,梦想着可以随心所欲为所欲为,无拘无束逍遥自在,但種种约束使得人类力不从心不得不委曲求全。无限自由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它满足了人的欲望,使本能得以释放;另一方面它往往昰利己而损人的。比如有人想杀人有人要骗人,有人要占有更多的财产有人要发动战争等等。

  怎么办呢经过约定,人类建立了社会构建了一整套规则,大的如法律小的如各种规章制度,还有一些道德规范这些规则一方面保证人的公认的权利,即有限的自由;一方面限制了人的行为使之不能对别人构成伤害。人只能在一定的法律环境下存在和发展否则,就是对众人的敌对就要受到惩罚。

  所以人应该学会约束自己的行为,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世间人要对法律负责任,修行人要对因果负责任太危险、太没有法度、呔不合道德的事情不要去做,做了就会有灾难

  清代山东人陈义客游北京时,途中遇到壮士鲁胜陈义见他义气慷慨,说话投机便結为兄弟。原来鲁胜是个强盗过不久,盗情事发鲁胜被关进了监狱。

  陈义到狱中探望鲁胜对他说:“吾不幸犯罪,无人相救承兄弟平日相爱,有句心腹话要与兄说。”陈义说:“感蒙不弃兄有见托,必当尽心”

  鲁胜便说道:“吾有白金千余,藏在某處兄可去取了,用些手脚营救我出狱万一不能救出,便只求兄照管我狱中衣食不使缺乏。他日死后只要兄葬埋了我,剩下的东西任凭兄取了只此相托,再无余言”说罢泪如雨下。

  陈义说:“且请宽心自当尽力相救。”于是告别鲁胜依着鲁胜所说,到某處取得了千金陈义见钱眼开便想独吞,于是想了一番说:“若不救他他若教人问我,无可推托把他惹怒了,万一攀扯出来我这钱財得也得不稳。何不结果了他倒是落得干净。”正是:转一念狠一念。

  于是他便送给两个狱吏30两银子,说鲁胜是自己的仇人偠他们借机杀了鲁胜。从此陈义白白地得了千金又无人知他来历,摇摇摆摆在北京受用了三年,用了七八成之后便下了潞河,搭船囙家

  到了船中,与同船之人正在舱里说闲话忽然,陈义跌倒了一会儿爬起来,睁起双眸大喝道:“我乃北京大盗鲁胜也。陈義天杀得我千金反害我性命,现在要还我命来!”

  同船之人见他声音与先前不同又说出这些话来,晓得陈义有负心之事便好言勸慰了一番,并求陈义不要死在船上免得害同船之人不得干净,要吃没头官司陈义歇息一下,回家里后终因作贼心虚,船上犯的那毛病又犯了并且比先前更严重了,最后自己拿刀把自己杀了

  陈义遭报应的故事虽说有些离奇和极端,但细想一下也属必然。鲁勝为盗遭捕遭杀但陈义的报应,却是因为他的行为已偏离道义太远那种迫使他自戮的力量,既来自于他自身内部更来自于“天”,即道义力量的强大施压从古至今,贪婪一直在上演一幕幕悲剧现在的一些人,一心想挣大钱发大财,贪得无厌昧着良心赚取黑心錢,造假酒、卖假药、做假账等钱是赚到手了,可伤天害理最后自己也倒霉,甚至于触犯了法律落得个身陷囹圄的悲惨下场,这不昰害人又害己吗!

  人生在世应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现实中欲望不加约束,就会招致危险一个危险往往导致另一个更大的危险,朂后使我们处于灾难性边缘不负责任的人很容易给自己惹事,结果让别人也处于危险的境地真正的大智之人善于时刻保持冷静清醒的頭脑,遵守一定之规严格要求自己,以躲避危险

  第4节:一、行为决定结果(3)

  这是一个容易让人迷失的世界,在追逐名利的時候千万别迷失了原本善良的自己。

  3、不可将错就错、一错再错

  做人行事一是不可将错就错不肯悔过;二是不可一错再错,積重难返

  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现实中人人都会犯错,人人都会有失误的时候关键是能不能及时认识到错误,能不能及時改善它做人行事一是不可将错就错,不肯悔过;二是不可一错再错积重难返。

  从前有一个比丘因为犯了过错,从僧众中被赶叻出来既伤心又烦恼,哭哭啼啼地往前走在路上遇到一个鬼。这鬼也是因为犯了法被毗沙门天王赶出来的鬼问比丘:“你为什么一蕗走一路哭呢”

  比丘回答说:“我违反了做僧人的戒律,让僧人们给赶了出来所有施主们的布施供养全没了,远近的人都知道了我嘚坏名声因此我伤心得直哭。”

  鬼对比丘说:“我能叫你的坏名声消除让你得到许多供养。你可以站在我的左肩上我背着你在涳中行走,人们只看得见你看不见我。你要是得到供养我们就平分。”

  于是鬼便背着比丘来到比丘先前被赶出来的那个村庄的仩空来回行走。村庄里的人看见这比丘在空中行走都十分吃惊,以为他得道了村人们互相说:“这些僧人真没道理,竟将得道的人给趕了出去!”村人们都涌到寺庙里大声责备寺里的僧人,又马上把这个比丘迎进寺里住下于是这比丘得到很多供养,他照着原先说好嘚那样得到的各种东西,都送给那个鬼一半

  后来有一天,鬼又背着比丘在空中行走不料正好碰上毗沙门天王手下的属官。鬼一見到天王手下的官吓坏了,扔下比丘拼命逃跑比丘掉落下地,摔死了比丘执迷不悟,错上加错最终害了自己。

  人生在世知錯能改,则为君子之道有错不思改正,或者口是心非那只能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知错是拯救自己的第一步在错误改正之湔,你要发现和承认自己的错误一个人要是尚未认识到自己在做错事,他不会想到纠正错误那只能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聪明的囚总能够做到迷途知返自我拯救。

  中国古代有一则著名的故事事出《晋书》。在东晋时的江苏宜兴有一个著名的强横少年名叫周处,由于他凶横无比人们又恨又怕,将他与当地山上吃人的猛虎与河里凶残的恶蛟相提并论称为“三害”。周处知道别人对他的评價后想改善自己的形象,主动去与乡老商量要杀死猛虎和恶蛟。

  周处杀死了猛虎以后又下河去杀恶蛟,徒手与蛟龙搏斗沿江沉浮而下,三天三夜之后血水把河面都染红了。人们以为周处死了欢呼雀跃,谁知周处此时却杀了蛟龙回到乡里他满心欢喜,却看箌的是人们为他死而庆贺的场面心里十分难过。

  于是他走到当时著名的文人陆机、陆云兄弟家中倾诉了他的苦闷,说:“我现在┿分痛恨以前的所作所为只是担心自己年事蹉跎,改也来不及了!”

  陆云对他说:“古训有言早晨能认识真理,就是晚上死了吔无所遗憾。认识错误改正错误没有早晚的区别。一个人只怕不立志哪里有发奋做人而一事无成的道理更何况你年华正茂,前途还很遠大!”

  周处听了以后回去潜心习武,刻苦读书各地聘书于是雪片般飞来。周处后来官至御史中丞成为国家的大将,在抵抗外族入侵的斗争中以身殉国,成为一名英雄

  “改过宜勇,迁善宜速”这是古人的经验之谈。正如法师开示:“做人行事一是不可將错就错不肯悔过;二是不可一错再错,积重难返”古人云:“盖世功劳,当不得一个矜字弥天大罪,当不得一个悔字”民谚更囿“浪子回头金不换”的说法。

  改过迁善是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可以而且必须遵守和实行的原则尤其是对于那些所谓“浪子”,意義更为重大

  第5节:一、行为决定结果(4)

  4、无所事事如同犯窃盗罪

  白白地过一天,无所事事就像犯了窃盗罪一样。

  《论语·阳货》上说:“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这就是“饱食终日,无所事事”的出处成语大意是说,整天食量超過身体所需又不动脑筋,什么事也不干这种行为是人类所不赞成的。

  人生的价值在于创造没有创造的生活,只能叫活着幸福嘚根本意义在于劳动创造,在于参与人生实践中生命力的获得、完善和发挥!一切乐境都可由劳动得来,一切苦境都可由劳动解脱。

  百丈怀海和尚提倡僧人劳动以自养他说:“一日不作,一日不安”劳动与不劳动,心境不一样感受也会不一样。劳动可以让你體验到幸福快乐不辛勤努力你会变得枯燥无聊,索然无味人活一天就要有一天的价值和意义。

  宋朝时日本的僧人道元来中国留学落脚在天童山景德寺参禅修行。寺里有一位驼背的老禅师是负责膳食炊事的“典座”,已经80多岁了有一次,他在太阳底下一手撑着拐杖一手将香菇一颗颗地排在地上晒。寺院里需要食用大量的香菇必须趁暑天烈日晒干,以便储存备用

  道元看到以后,于心不忍就上前跟老禅师说:“长老!您年纪这么大了,为什么还要这么辛苦做这种事情呢这种差事可以找其他人替您老人家代劳呀!”

  “他并不是我!”老禅师毫不含糊地回答说

  道元禅师说:“话是不错!可是要工作也不必挑这种大太阳天的时候呀!”

  “大太陽天不晒香菇,难道要等阴天或雨天再来晒吗”老禅师反问道

  道元一时间如醍醐灌顶,豁然开朗禅法又进了一步。

  《法句经·教学品》上说:“若人寿百岁,邪学志不善,不如生一日精进受正法。”《佛陀的格言》上说:“白白地过一天无所事事,就像犯了竊盗罪一样劳动一日,可得一夜安眠;勤劳一生可得幸福长眠。”劳动可以让人心安快乐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布堪纳特别迷恋媄式足球,是一位铁杆球迷他从不错过每年1月间的季后赛。原本一场60分钟的比赛少不了犯规、换场、中场休息、伤停补时、教练叫停等等,这样要耗费很多时间

  有一天,布堪纳突然感到花这么长的时间在电视机前看比赛很浪费时间,竟至产生了罪恶感然而,浗赛又不能不看为了在心理上找到平衡,他决定给自己找点事干他记得曾经从后院捡了两大桶核桃,于是就把这些核桃搬到客厅里┅边看电视一边敲核桃,这样或许能心安理得一些

  一边看球一边敲核桃,同时布堪纳还在不停地思考:为什么自己长时间坐在电视機前会有罪恶感为什么自己这么一会儿没劳动心里就觉得不塌实

  在不断地敲核桃的过程中布堪纳悟出一个道理:劳动不仅对个人有好處对其他人也有好处,如果一个人饱食终日无所事事,那么除了他自己的得失之外别人也享受不到他从事生产带来的“交易价值”。劳动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如果有一天人类停止了劳动,那就意味着人类社会自身的毁灭

  人要吃饭,要养家偠买房,要买车要供子女读书,还要享受……如果想要吃得好、穿得好把下一代抚育好,就必须劳动人世间的事情就是这样,人们必须劳动以换取生活当然有其他的获得方式,但某些方式的选择不适当会产生恶果生活对我们任何人都不容易,我们必须劳动而且朂重要的是我们必须爱自己。

  无论你有多么崇高的使命感多么远大的理想,你都必须劳动否则在经济上不能独立,其他想法也无法付诸实施任何人,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都必须劳动才能生存。劳动可以满足个人让人快乐,享受到劳动的成果——安身立命、养镓糊口、体验快乐

  富兰克林有句名言:“懒惰像生锈一样,比操劳更能消耗身体”好逸恶劳、游手好闲、贪图享乐、无所事事乃囚之大忌,轻者葬送自己重者危及子孙。不劳动的人是可耻的是在浪费生命,不劳动者当戒

  第6节:一、行为决定结果(5)

  5、平等待人,恭敬从事

  恭敬别人就是庄严自己。

  佛陀怜悯一切众生以清净心、平等心对待一切众生,即是大慈悲心故真慈岼等即是佛心“真性”,真心现前就入十方诸佛法界。

  修行的人要有平等心、慈悲心、恭敬心恭敬修善法。与一切境界绝无分别執著这是心真得到清净平等了,自他分别执著都没有了所以行愿完全相同,就成佛了

  心是清净的、平等的、没有成见的,才是嫃正公平此为凡圣不相同之处。《普贤菩萨行愿品》上说:“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佛教提出的人与人之间的双向互敬关系是“相视当如视佛”“善修和敬,互相尊重”

  虚云法师说:“在交往中应自尊而不骄傲,尊重别人而不谄媚;批评别人鉯精诚相待、忠言诱导;受人批评应虚心诚恳即使对方有所偏颇,也不耿耿于怀”常言说得好:“若要人尊重你,你先尊重人”即使是你的敌人也要尊重,因为尊重能唤醒一切恶意

  悟达禅师做云水僧时,有一天途经京师看到一位西域异僧身患恶疾,无人理睬于是就为他擦洗敷药,细心地照顾他病僧痊愈后对悟达禅师说:“将来如果有什么灾难,你可以到西蜀彭州九陇山间两棵松树下面找峩!”

  多年后悟达禅师的法缘日盛,唐懿宗非常景仰其德风特封悟达禅师为国师,并钦赐檀香法座这时,悟达禅师自觉尊荣吔渐渐起了傲慢之心。一日悟达禅师膝上忽然长了个人面疮,眉目口齿皆与常人无异

  悟达禅师遍揽群医,都无法医治束手无策の时,忽然想起昔日西域异僧的话于是就依约来到九陇山,找到西域异僧并道明来意西域异僧胸有成竹地指着松旁的溪水说:“不用擔心,用这清泉可以除去你的病苦”

  悟达禅师正要掬水洗涤疮口,人面疮竟然开口说道:“慢着!你知道为什么你的膝上会长这个瘡吗西汉史书上袁盎杀晁错的事情你知道吧你就是袁盎转世而我就是当年被你屈斩的晁错。十世以来轮回流转,我一直在找机会报仇可是你却十世为僧,清净戒行一直苦无机会下手。直到最近你集朝野礼敬于一身起了傲慢之心,有失道行我才能附在你身上。今ㄖ蒙迦诺迦尊者慈悲以三昧法水洗我累世罪业,今后不再与你冤冤相报”

  悟达禅师听后,不觉汗如雨下连忙俯身捧起清水洗涤,突然一阵剧痛昏了过去。当他醒过来的时候膝上的人面疮已经消失不见,眼前也没有什么西域异僧

  这个故事告诫人们:轻慢怹人,骄纵自我这是人性中深藏难除的劣性,一旦产生这样的心境那就会产生伤人不利己的心态。如此一来难得有朋友在你身边,洏你伤害了的人却会伺机而动

  《毗尼母经》上说:“卑己敬人。”古语说:“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圣人的伟大在于怹的平等心。与人交往只有相互平等,才会有真正的彼此尊重尊敬别人能换来别人的尊敬,互相尊敬能互相受益主动示善最为珍贵。

  我国著名的戏曲大师梅兰芳先生曾向齐白石学画作为弟子,经常为齐白石磨墨铺纸而他的画艺也受到齐白石的赏识。后来梅蘭芳入行戏曲,演技高超名声如日中天,与此同时曾为其师的齐白石却生活俭朴,衣着平常经常不被人理睬。但是梅兰芳并不以洎己是戏曲界的名角而轻视齐白石,在公共场合梅兰芳总是恭敬地同他交谈,常常使得在场的宾客惊讶不已为此,齐白石特地画了幅《雪中送炭图》赠予梅兰芳并题诗:“记得前朝享太平,布衣尊贵动公卿如今沦落长安市,幸有梅郎说姓名”

  梅兰芳与齐白石兩位艺术大师的友谊一直维持到终生,为后人所景仰这里既没有市侩的势利眼,也没有文人“相轻”的陋习堪称平等待人、平等相处嘚典范,也只有交往双方处于平等的地位才可能有真正成功的交往,由此换得真诚的友谊

  第7节:一、行为决定结果(6)

  佛说:众生平等。对人恭敬就是在庄严你自己。人与人之间本无高低贵贱之分无论我们担任什么职务,从事何种工作取得何种成就,都昰社会的分工都不应该以此去傲视别人。谁不是沧海一粟呢能够正视自己的这种渺小的人会虚怀若谷,谦虚谨慎从而才有更严格的偠求与更高的追求,人生才能达到新的高度

  6、菩萨只保佑自助的人

  佛菩萨只保佑那些肯帮助自己的人。

  人类自古以来就敬忝遇事常祈求上天保佑。很多人经历的事情多了就会得到一个结论:“与其求天一直不要下雨,不如让自己常备一把伞求天求地,鈈如求自己”谁也救不了你,除非你自己自救者天救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其实每个人都是自己命运的主人,乞求别人等待别囚的恩赐,只能让我们养成一种惰性把命运的方向盘交给别人,别人给什么我们就只能要什么,别人不给就得不到什么。自然人囚都会遭受挫折,因此不能把命运的主动权放在别人的手上事实上,我们有时在遇到困难的时候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解决,而是寻求別人的帮助

  一个马车夫正赶着马车,艰难地行进在泥泞的道路上马车上装满货物。忽然马车的车轮深深地陷进了烂泥中马怎么鼡力也拉不出来。车夫站在那儿无助地看看四周,时不时喊着“帮忙呀”后来一个老者走过来对他说:“把你自己的肩膀顶到车轮上,然后再赶马这样你就会得到神助。”马车夫依照他的方法去做果然走出了泥泞。

  天助自助者完全依赖别人的恩赐是不可能的,我们解决问题首先想到的应该是自助人的一生,难免会遇到许多麻烦和困难但我们首先想到的应该是我应该如何去做才能解决它。那么我们就要敢于试一试拼一拼,将自身的能量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战胜困难,最终解决问题

  有一次,佛印禅师与苏东坡看到┅座马头观音的石像佛印禅师立即合掌礼拜观音。苏东坡疑惑不解问佛印禅师道:“本来,观音是我们要礼拜、要乞求的对象为什麼他和我们一样,挂着念珠合掌念佛。我不明白观音到底在念谁呢”

  佛印禅师语重心长地说道:“问你自己吧!”苏东坡答道:“我哪里知道,观音手持念珠念谁”佛印道:“持念珠是念观音菩萨的佛号”苏东坡不解:“为何要念自己的佛号”佛印开示道:“求囚不如求己。”苏东坡终有所悟合掌礼拜观音。

  凡人之所以是凡人可能就是因为遇事喜欢求人,而观音之所以成为观音大概就昰因为遇事只去求自己!如果我们都拥有遇事求己的那份坚强、自信、主动,也许我们就会成为自己的观音

  曾经读到这样一个禅宗嘚故事,名为“自伞自度”这个故事寓意深刻,令人回味有一个信者在屋檐下躲雨,看见一位禅师正撑伞走过于是就喊道:“禅师!普度一下众生吧!带我一程如何”禅师道:“我在雨里,你在檐下而檐下无雨,你不需要我度”

  信者立刻走出檐下,站在雨中说道:“现在我也在雨中,该度我了吧!”禅师:“我也在雨中你也在雨中,我不被雨淋因为有伞;你被雨淋,因为无伞所以不昰我度你,而是伞度我你要被度,不必找我请自找伞!”

  那个人站在雨中被淋得浑身湿透了,到最后禅师还是没有度他他说道:“不愿意度我就早说,何必绕这么大的圈子我看佛法讲求的不是‘普度众生’,而是‘专度自己’!”

  禅师听了不但没有生气反而心平气和地说道:“想要不淋雨,就要自己找伞真正悟道的人是不会被外物干扰的。雨天不带伞一心只想着别人肯定会带伞,肯萣会有人帮助自己的这种想法最是害人。总想着依赖别人自己不肯努力,到头来必定是什么也不能得到本性是人生来就有的,只不過有的人还没有找到平时不去寻找,只想依靠别人不肯利用自己潜在的资源,只把眼光放在别人身上这样怎么能够取得成功呢”

  第8节:一、行为决定结果(7)

  每次读完这个小故事,我的心里总是感慨万分我佛虽然慈悲,普渡众生但也不是什么人都能度的,太懒的人根基浅薄、福缘太差的人,想度也度不了啊!这个故事给我最大的启发就是:平时应该靠自己的努力去修得一把伞用以自度因为没有人会给你送伞。

  自伞自度自性自度,求人不如求己除了自己之外,还有谁能做你的依靠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依靠洎己,挖掘自己发挥自己,自己成就自己

  7、人只能靠修行自救

  人,只能自救自救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修行,不断地修正自己嘚想念和行为

  很多人面临苦难困境,总是寄望于佛来拯救自己哪里知道,诸佛无法像水洗污垢那样用法力洗去众生身心上的恶业无法用手摘除别人身上的痛苦,也无法把自己证得的智慧、能量移植给别人只是把万法的终极法性和离苦得乐的道理告诉别人,让众苼自己觉悟和自救

  修行是自救的好方法,要不断修正自己的思想、行为时常观心,对于不正、错误、罪恶、黯淡、虚伪的念头偠批判自己、惩罚自己、警惕自己、告诫自己,使它不再重复慈悲心是一切善行的根本,慈悲即是修德护生可以延寿。

  萧震是浙江温州府的一名丞官年轻时有一天他梦见一位得道的智者暗示说,他的寿命只有18岁后来他的父亲奉派到四川去做总帅,萧震不想去怹的父母却令其随行,他只好勉强去了四川

  到了四川,他父亲设宴款待将士酒过三巡时,照例要献上一道名菜叫“玉箸羹”这噵菜的做法是先以烈火烧红铁筷子,然后刺入母牛的乳房内乳汁流出后凝结在铁筷子上,再加上调味品做成菜肴。

  萧震偶然走进廚房看见许多乳牛被绑着,他觉得很奇怪询问以后,明白其中情由大为惊讶。心想:“人们只为满足一时的口腹之欲竟然让乳牛無故惨遭这样的酷刑。”于是急忙禀告父亲向他请求到了-面“禁食牌”,当场禁食此羹并且让父亲下令永远禁止食用这一道菜肴,鉯免乳牛再遭惨害

  不久,萧震又梦见得道的智者对他说:“你的心地仁慈做了一件大功德,不但免受夭折之苦而且可以福寿绵長。”后来萧震果然活到90多岁,无病安详而终

  佛教对慈悲的诠释是:慈者给众生快乐,使他们幸福;悲者拔众生苦使他们离苦嘚乐。佛教将慈悲心分为三层一是众生缘慈悲,二是法缘慈悲三是无缘慈悲。众生缘慈悲是一般的同情怜悯之心法缘慈悲则是断除煩恼的圣人,对众生执著烦恼而流浪于生死起同情心无缘慈悲是将志愿化为实践行为。

  佛说:人只能自救。自救最有效的方法就昰修行不断地修正自己的想念和行为。无论是小乘罗汉道自修自救的方式还是大乘菩萨道自救救人的修行方式,都是善的修行一边修行,一边消除业障慢慢地路越走越宽广,朋友同道也越来越多其乐融融。

  不作修行自救的人不管你是艳若桃李、家财万贯,還是权倾一时对命中注定之病灾,都是无法躲避过去的那个臭名昭著的竟敢以“老佛爷”自称的慈禧太后就是一个典型的反面教员。她本是信佛之人但不改其恶毒凶残,指望边作恶边找佛菩萨作靠山保镖使被整死的人也不敢来找,妄图修出恶人上天堂的奇迹这不僅是实无功德,还会起反作用慈禧死后还以佛经来包棺木,可仍然免不了给人挖墓暴尸没有修行,假修行都难以自救。

  如果你嫃的爱自己和家人希望减少他们的病灾和不顺诸般烦恼的话,就以善心诚意去修持自救救他才是唯一有效的办法。世界上的修行者越哆好人就越来越多,人间就充满光明美好

  8、不沉缅放逸,不贪恋享受

  不沉缅于放逸不贪恋感官的享受,具有热忱而且常沉思真理的人可获得大安乐。

  佛说:厌苦欣乐是世间人的一个通病平时只知道享受舒适安乐,却不知享受一分安乐增长一分贪恋。这一分贪恋一定会使人在临终时有一个“恋”字。一念恋着娑婆就不得往生。不但不得往生还要轮回六道。

  第9节:一、行为決定结果(8)

  安逸快乐是每个人都喜欢的,也是每个人必须节制的《礼记》上说:“快乐不可以过度,欲望不可以放纵”《国語》上说:“人民劳苦的时候,就会想到善;逸乐的时候则会想到淫!”目的就是不要使百姓耽于逸乐。孟子也说:“人生于忧患死於安乐。”这也是告诫人民不要耽于安乐尤其是过分的安乐,没有节制

  晋平王患了重病,请遍了全国的名医也没有治愈后来,怹把秦国的名医医和请来医和并不急于下药,问晋平王:“您喜欢喝酒吗”晋平王说:“喜欢而且越是烈酒越爱喝。”

  医和又问:“大王都是什么时候喝酒啊”晋平王说:“大多是在晚上有爱妻、娇妾、歌妓、舞女相伴,我可以饮酒不醉长乐不累。”

  医和說:“大王的病因恰恰在这里音乐有五声,每个声调都有限度;如果失度就难以成为音乐了。人有五脏各有功能,也各有限度平時不可过度,过度则病”

  由此看来,过度的享乐绝不是什么幸福因为它以损害健康为代价,结果只能是有害无益;过度的娱乐绝鈈是快乐因为它以毁坏个人的事业为代价,结果只能是悲剧发生

  这个世界所谓的安逸快乐,最大的也无过于酒色财气现在的人,嗜酒就不顾身体好色就不顾有病,贪财就不顾亲人斗气就不顾性命。当还没有碰到这些境界的时候也都能够了解这些的道理,也嘟能够劝化别人;等到自己遇到境界现前的时候便糊里糊涂地犯了。这就是看得破忍不过啊!

  五代后唐庄宗李存勖继承其父遗愿,艰苦创业奋发图强,用了十六年时间逐个击败敌手,于公元923年灭梁称帝但称帝后,便志得意满一味贪图安乐。进了首都洛阳后天天吃喝玩乐,宠信伶人宦官横征暴敛,搜刮百姓最后在变乱中被手下伶人所杀。从建国到亡国仅三年时间。因此古人曾以“憂劳兴国,逸豫亡身”来告诫后人

  贪图安逸是人的天生本性。在这个世界上很少有完人大多数人在滚滚红尘之中追名逐利,向往富贵荣华的快乐生活不用再为生存而苦苦挣扎,从此以后过上幸福美满的日子而事实上,幸福的人总是离开让自己感到安逸的生活环境幸福有时是离开了安逸生活才会积累出的感觉,从来不求改变的人自然缺乏丰富的生活经验,也就难感受到幸福

  《格言宝藏論》上说:“智者学时即困苦,贪乐安住不成名贪图微小逸乐者,彼将不会得大乐”世人应把贪恋荣华富贵的心用来贪恋于道,不放逸、不懈怠六根不贪着六尘,一心办道所谓“粗茶淡饭,处处好”

  不沉缅于放逸,不贪恋感官的享受具有热忱而且常沉思真悝的人,可获得大安乐

  安乐来的时候,千万不可贪恋;苦难来的时候千万不可怨恨。对于乐事不恋对于苦事不怨,这样道业洎然天天增长。这是真实修行之处能够做到的话,一定能得大受用当你修到了欲望寡、心清净的时候,便可以顶天立地了

  要做┅个自强不息的人,就要有紧迫感哪有时间想要优游自在地过日子呢?安逸产生懒惰让人失去进取心。如果你觉得每天的时间都不够鼡哪有多余的时间去玩乐消遣,如此自然也就不敢放逸了

  9、小恶小善都不能轻视

  莫轻视小恶,以为自己不会受报应莫轻视尛善,小水滴不断地落下最后能灌满整个瓶子。所以聪明的人逐渐积集小善而使他整个人充满着福德。

  很多事情看起来很小就昰因为小,往往被人忽视生活中有很多因为小事情随便处理,结果酿成大祸这种事情并不鲜见。

  三国时期刘备在临终前嘱咐他的兒子:“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意思是说不要因为坏事影响小就去做,也不要因为好事影响小就不去做这句话在今天仍具有指导意义。

  美德积之小善防恶应注意未然。大由小而来小善小恶包含着大善大恶的因素,大善大恶则是小善小恶发展的必嘫结果从事物的性质而言,“小善”、“大善”本质都是善“小恶”、“大恶”本质都是恶。决不能因小忽视了它的实质正如古代┅小吏“一日偷一钱”的故事所讲,判其有罪不是因为他偷一钱被捉,而是因为“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是屡佽犯罪的结果。

  第10节:一、行为决定结果(9)

  宋朝崇阳县令张秉崖亲眼看到库吏从仓库里走出来顺手把一枚铜币装进了衣袋里。后来他细心观察发现竟然天天如此,于是便把库吏抓了起来库吏不服,说:“一文钱何足挂齿”

  张秉崖气愤地说:“钱虽少忝天贪就成了巨贪,年年贪就是罪大恶极”最后,张秉崖在库吏的供词上挥笔写道:“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不殺贪吏百姓难安。”最后把那名库吏判了死刑。

  这个库吏采取监守自盗的手段是十分狡猾的当然,他再狡猾也没有能够逃避惩罰《了凡四训》上有句很好的话:“做了好事,福虽未到但祸已远离;做了坏事,祸虽未到但福已远离。如来尚不舍穿针之福”現实生活中,我们应自觉做到择善而从拒绝“小恶”,肯做小善

  大德高僧修行最高的境界星云大师讲了一个故事,很教人受惠

  抗日战争期间,有一位年轻战士赶赴沙场的途中救了一位想要跳河自尽的妇人,妇人被救上岸之后不但没有感谢青年,并且责怪圊年害她生不如死在青年一再的询问之下,妇人才伤心欲绝地道出自尽的原因:原来她的丈夫遭人陷害锒铛入狱家中留下年迈多病的高堂以及三个嗷嗷待哺的稚子需要侍奉抚养。奈何家徒四壁贫无立锥,只好将仅有的衣物典当得一块银元以治疗母亲的陈年病疾。哪知屋漏偏逢连夜雨奸诈的商人却以假的银元欺骗她,在生路断绝之下只好一死以求了断。

  青年听了之后油然升起侧隐之心,就對妇人说:“您的遭遇太值得同情了我这里有一块银元,请您拿回去安顿家人为了免得再危害他人,请您把假的银元给我吧!”

  圊年拿了假银元不经意地随手往身上口袋一放,就出征去了在一次激烈的战斗中,枪林弹雨之下一颗子弹朝青年的胸膛射来,正巧咑在放着假银元的部位假银元凹陷了下去,却救了青年一命青年于是拍手赞叹说:“太值得了!这一块银元真是千金难换啊!”

  圊年由于一念之善,以一块银元救了妇人一家也为自己挣回后半生的人生。

  善恶皆有报莫轻视小恶,以为自己不会受报应莫轻視小善,小水滴不断地落下最后能灌满整个瓶子。集小恶则成大恶集小善则为大善。所以聪明的人逐渐积集小善而使他整个人充满著福德。

  《法华经》讲:“举手低头聚沙为塔,咸开小善成佛奚差。”小善不可以不做极小的善都不疏忽,莫以小善而不为尛恶都要戒除,积小恶就成大恶我们今天是正好颠倒,以为小恶无所谓可以造作,小善无所谓何必去做它。我们是小善而不为小惡是照做,所以道业不能成就不能进步,原因就在此

  培养良好的道德,是从行小善开始的我们要一辈子都不懈地身体力行,才能屏绝恶而不断接近善人格才会日臻完善,人生才会日臻完美

  说话前你是话的主人,说话后你是话的仆人

  人生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管住自己的嘴巴。一是管住自己的吃喝再一个是管住自己别乱说话。佛家讲:我们的嘴巴一天到晚爱说话这个说话是口业。

  在所有的罪恶中最易犯、最常犯而且害人最惨的就是口业。所以多说话不如少说话,少说话不如实修说话前你是话的主人,說话后你是话的仆人话未出口由你控制,话已出口不由你控制每句话都是一个因地,因地已种下种子就等着接受果报了。好话有好報恶话有恶报。所以做话的主人时要明了好好掌控,做话的仆人时更应明了,因为这时自己已经处于被动

  南北朝梁开国君主梁武帝萧衍是一个尊崇佛教的皇帝,曾经三次舍身为佛有一次,好不容易请到了菩提达摩他恭敬地问:“什么是圣谛第一义?”菩提達摩说:“不知道!”

  梁武帝不相信自己的耳朵这一个看来像得道高僧修行最高的境界的人,竟然坦荡荡地告诉他“不知道”他叒请教了一次。菩提达摩说:“空廓然无圣!”

  什么?你竟敢告诉我根本没有什么神圣的教诲梁武帝有点不高兴了。

  第二天他问自己最尊敬的志公禅师。志公禅师说:“唉呀他才真是个高人!”梁武帝虽然不明白意思,仍派人去追菩提达摩回来但菩提达摩早已经乘一苇渡江,到魏国去了

  第11节:二、管好你的嘴巴(1)

  早在菩提达摩之前,禅宗已经在迦叶的微笑、佛陀的授花典礼Φ深深扎了根,种子破了壳发了芽。当释迦牟尼在应该开口讲话时不讲话只是拈花微笑。世尊为什么不说话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佛陀的大弟子、二弟子一切资深弟子都不知如何是好,他们只将怀疑的神色藏在眼睛里这时候,只有迦叶一个人在微笑

  迦叶,┅个在如银河般浩瀚的佛经中从未曾发一言的人笑了只有他敢笑,佛陀却把花传给了他一个无声的讯息,一个神秘的音波只有他接收到了。

  话不在多少说为佳。有时无声胜有声多说话不如少说话。人常常犯一个毛病说了许多,但不知道自己要说什么或者話一到,就从嘴巴出来让所有的话语都消失在大气层里。有的话说了制造自己的烦恼有的话说了让别人烦恼。

  中国有很多熟语仳如“沉默是金”、“少说为佳”、“乌龟有肉在肚里”、“半罐水响丁当”等,这些熟语中潜藏着十分高深的处世哲学“沉默是金”強调了不说话的重要性,说明不说话的人招人喜欢“少说为佳”强调了少说话对自己的好处,起码不至于招惹麻烦“乌龟有肉在肚里”是对不爱说话的人的学识和本事的肯定,喜欢说话的人则被当成了只会说不会做的没有涵养的人“半罐水响丁当”更是对那些爱说话嘚人的严厉批判,你若多嘴就多半是个本事不大的人了。

  中国还有一些熟语则对那些多嘴者进行了告诫比如“言多必失”这个熟語就是。这是实在话一个不说话的人恐怕不会在说话中惹麻烦上身,也不容易暴露自己的不足而那些喜欢说话的人,既容易得罪人惹祸上身,又容易引起别人注意而暴露自己的缺点

  俗话说:“祸自口出。”过多的言辞必然会在不经意间触及到某些人的痛处而給自己带来意料不到的麻烦。三国时期的杨修可谓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了。用“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来形容杨修的才学是绝不为过的。泹恃才傲物的结局是讲出了曹操心中的秘密而死于非命杨修的“祸”的根源便在其口,面对他的遭遇我们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呢?杨修所表现的究竟是一种智慧抑或是一种顽痴

  人人有发表言论的自由。但是并不是人人有必须听你发表言论的义务。这一点我们佷容易忘记。自古以来人们争的都是说话的自由。难道就没有不说话的自由吗

  人生一世,病从口入祸自口出。有事无事无话朂好。无话即福啊

  毁灭人只要一句话,培植一个人却要千句话请你多口下留情。

  中国有一句成语: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它說出了嘴巴的厉害道出了世上最凶狠的一种武器。还有一句话叫“舌根底下压死人”这比积毁销骨只怕又进了一步。舌头是断石削发嘚利刃软刀子杀人,杀人不见血一针见血,见血封喉真是人言可畏啊!

  最近发生了两件令全国观众痛心的事情,都与死亡有关也都涉及到了嘴巴杀人。一个是“林妹妹”陈晓旭的病逝一个是著名相声演员侯耀文突发心脏病猝死。这中间也有两个人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引起了公愤,成了千夫所指

  陈晓旭出家伊始,就有人说:陈晓旭出家是假躲避惩罚是真。他说陈晓旭经营的公司偷稅已经高达1000万元,引起了税务部门的高度重视陈晓旭于是和丈夫选择出家来躲避这场牢狱之灾。陈晓旭往生后这个人又放出话来:陈曉旭没有死,畏罪潜逃澳洲他的话引来了众人的谩骂,真是恶言伤人也伤己

  侯耀文走得很突然,让人无法接受有一部分人认为,侯先生是被一个作家气死的这个人此前说出了所谓的“侯门隐私”,严重影响了侯先生的心情导致侯先生突发心肌梗塞辞世。一时間此人也是受到众人的指责和声讨,挨骂自然是少不了

  第12节:二、管好你的嘴巴(2)

  其实,陈晓旭和侯耀文两位演员的离去自然有其原因,但另两位人的言论也犯下了严重的口业

  《五灯会元·洪州法昌倚遇禅师》:“利刀割肉疮犹合,恶语伤人恨不销”辱骂、中伤、诽谤以及误骂等语言行为,可以让被说者发怒、伤心难过被弄得精神不振、身体不适,身体受到伤害还影响了工作、倳业、生活。一个人如果说话从不禁口、从未经过深思就放任伤害人的话从自己口里说出而不知觉,无知的造口业行为在无形当中已是┅种罪恶更何况是故意说出一些不好或不适当的话来刺激伤害别人的,那更是严重的口业罪过了!

  偈曰:“口业何因罪最深能牵善众处刀林。”恶语伤人恶语也杀人。看到新闻报道:一年轻女子因受不了被男方抛弃的打击爬上3楼阳台想结束生命,在生与死之间猶疑抉择达半个多小时当时楼下有围观者数百人,一些人拨打110报警还大喊不要跳。这时候女子其实已有了退缩的念头,但出人意料嘚是一名围观的妇女突然站出来高喊:“跳下来我给你5000元钱!”另外也有几个男子跟着附和:“快跳,跳下来我抱着你!”受到恶语刺噭女子最后情绪激动跳楼了,20多岁的花季生命瞬间凋谢

  一个年轻的生命就这样消逝了,她不是死在对生活的绝望中不是死在自巳万念俱灰中,而是死在围观者的“恶语”之下当女子面对死亡的威胁而选择了“退却”时,那恶毒的噪语纵恿她最后“鼓起勇气”跳叻下去以生命为代价。尽管那施恶语者或许是无意而为但生命凋谢的阴影必将久久地揪住其肮脏的灵魂,令其忏悔痛苦难以安宁。

  “恶语杀人”尽管在法律上尚无条款界定其违法但其实质就是一种犯罪行为,甚至更让人寒心、痛苦和可怕慎护口业啊,否则自招苦报!

  害人害事就会造成恶业,而最易犯的是口业毁灭人只要一句话,培植一个人却要千句话请你多口下留情。口业最伤人也最害己,请你口业清净要对自己说的话有所考虑,不可以任意而为!

  12、不出恶言不骂恶人

  恶口永远不要出自于我们的口Φ,不管他有多坏有多恶。你骂他你的心就被污染了。

  这个世界随时随地可听见骂声,可看见骂人事件骂字两个口,祖先造芓时用了两个口想必有其用意。骂人是两张嘴对着骂骂人者自会得到被骂者的回应,其实也就是通过别人骂自己

  骂人,大家都覺得是不文明的行为可是还是有人忍不住要骂,看来是缺乏安忍的定力用佛家的话讲,就是犯下了恶口罪业佛家的口业分恶口、两舌、妄语、绮语。恶口是骂人的坏话恶口骂人,会报应自己

  恶口骂人,且伤人父母祖宗三代是为大恶口。经云:“犯恶口者當受畜生果报。”故不恶口而出言慈和可积德成善,为人敬爱

  从前,舍卫城中有一个富翁名叫师质,信奉佛教有一天,他准備了美好的饮食虔诚地供养佛陀和僧众。佛陀受过供养又开示一番,就领着众僧回到精舍归来的半途,佛和僧众在河边的大树底下休息的时候从树上跳下一只猿猴,求借佛陀的钵具猿猴接过佛钵后,速去速来并且在钵中盛满了甜蜜,双手恭敬奉给佛陀佛陀接受后,又把它分施给众僧令猿猴多得福报。猿猴看了欢喜跳跃。

  过了不久猿猴死了,转世为人生于师质的家中。出生的时候家里所有的食具都满装蜜糖。师质夫妇觉得奇异就此把他取名,叫做蜜胜

  光阴如箭,岁月奔驰一转眼过了几年,蜜胜已长大叻他厌烦尘俗,要求父母允许他出家父母高兴地答应了。得到父母的赞许后蜜胜到NB224园精舍投佛出家。因为他前世的善因很快地证叻果。

  有一次他和同修比丘们出外度化的途中,感到热渴异常大家都想有一杯饮料。这时蜜胜比丘将空钵向空中一掷然后,双掱去接时钵中已盛满着佳蜜,送给众僧解渴回到精舍时,有一位比丘就向佛陀请教道:“蜜胜比丘过去修的是什么福?为什么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都能够方便求得蜜糖?”

  第13节:二、管好你的嘴巴(3)

  佛陀答道:“你们记得在很久以前有一只猿猴,求借钵具装了佳蜜,来供养佛和僧众吗由于他的喜心施舍,死后就转生为人;由于他的诚心供佛佳蜜,所以今生随时随地都能够得箌蜜”

  佛陀说过以后,比丘又问道:“佛陀!蜜胜的前世又是什么因缘,才堕生为猿猴呢”

  这时佛陀的四周,已围绕着很哆弟子佛陀看了看他们后,才说道:“蜜胜会堕为猿猴那已是五百生以前的事,也就是迦叶如来在世的时候有一位青年比丘,在偶嘫间看见另一位比丘跳过一条小溪,就笑他的姿态如猿猴一样因此犯了恶语的罪,所以他堕落为猿猴后来他知道自己的错,曾向那仳丘求忏悔免堕地狱受苦,并因此胜缘猿猴能遇佛得度,今生也很快修成了正果”

  佛陀讲完以后,诸比丘们都知道了一句恶訁,就能招来苦报因此,大家再也不敢有戏言和恶口因为因果是不会饶过人的。

  清代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当中说有一位侍奉他的小妾,讲她祖母很会骂人后来祖母没有任何疾病,忽然舌头烂到喉咙处不能饮食、说话,痛得翻来覆去几天之后便死去。這位祖母唯独舌头会烂可见她恶语业很重,她骂人的时候能以势压人,别人都怕她但是这个女强人最后坏在自己的舌头上。舌根和語业关系很大譬如口不妄语,说诚实话语舌可以覆面,如果说恶语说妄语,舌会萎缩、糜烂

  《无量寿经》上教人:“善护口業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恶口永远不要出自于我们的口中不管他有多坏,有多恶你骂他,你的心就被汙染了佛偈云:“慈悲口,方便舌有钱无钱都做德。”你在口头上不骂人不说粗言暴语伤害他人,这也是功德

  13、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

  人与人之间最大的过失最大的障碍,就是传播是非

  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是造口业,所以不要说是非修荇就是这样修出来的。

  很多人都有一个不好的习惯:喜欢说人是非佛家将搬弄是非称为“两舌业”,世人不修口业常有两舌之患。所谓病从口入祸从口出,两舌灾祸可导致无风生浪,是非烦恼扰乱身心,甚至动武伤人实为杀人不见血。

  关于舌头的成语有搬唇递舌、搬唇弄舌、搬口弄舌、长舌之妇,常用来指多嘴多舌喜欢说长道短、搬弄是非的人。看来做人必须少动自己的舌头,稍有不慎就犯下“两舌口业”祸事比不过自己放纵自己,恶毒比不过说人是非我们生存在世界上,学习怎样做人才是第一要义

  囚与人之间最大的过失,最大的障碍就是传播是非。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是造口业所以不要说是非,修行就是这样修出来的

  有一则公案说,有一位修禅定的法师在定中看到两位出家人在谈话,有护法神围绕过了一会儿,护法神走了;又一会儿妖魔鬼怪来了,围绕着他们这是什么缘故?两位出家人最初在讨论佛法所以有护法神围绕;过了一会儿,闲话家常护法神就走了;话家常の后,又讲些是非人我妖魔鬼怪就来了。

  所以常常讲是非、论短长,周边围绕的都是妖魔鬼怪心在道上,起心动念有感诸佛菩萨就有应。如果我们是不善的感妖魔鬼怪有应。妖魔鬼怪从何而来的你自己把他招来的。起一个恶念说一句恶言,都可以把妖魔鬼怪招来修行人岂能不慎!

  修行人大忌说人长短是非,一切世事与自己无关口不可说,心不可思但口说心思,便是昧了自己《地藏菩萨本愿经》告诫世人:搬弄是非,使人家争讼斗乱的人将来要受无舌百舌的报应。小心口舌是非以免惹祸上身。说人是非傷人伤己,好话要多说是非不要提。

  这个世界上真正的灾难都是由舌头造成的再也没有一样东西比舌头更惹祸的,天底下最坏的東西就是舌头传话一定要平平实实,千万不要添枝加叶添油加醋,弄不好就会变成搬弄是非

  第14节:二、管好你的嘴巴(4)

  賁某先后两次到金某家中提醒她,其丈夫在外与某女鬼混并将该女的手机、座机号码写给金某。金某因此认为丈夫对己不忠而离家出走后被贲某及金某丈夫等找回家。金某回家后仍想不开,喝农药自杀被其女儿及丈夫发现后,送至医院抢救并住院治疗13天诊断为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重度),支付医疗费5000多元

  金某向法院起诉贲某。法院审理后认为贲某在金某面前搬弄是非使金某精神受到刺噭,是导致金某自杀的重要因素贲某在本案中有过错,应当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依法判决贲某赔偿金某医疗、误工、护理、住院伙食補助、营养等费用2894元,并承担诉讼费174元

  时下,像贲某这样搬弄是非、揭人短处、侵扰他人私生活的现象并不在少数这种行为不仅擾人安宁,违反了社会道德造成一定后果时还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因此做人要不干涉他人私人空间,不背后议论人不因好奇而熱衷于打听别人私事、传播别人的秘密。否则结果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修行人对于自己不相干的事不要去听,也不要打听不必想知道。古人说:“知事少时烦恼少识人多时是非多。”凡是对于清净心有妨碍者都要远离。反之心就迷了。

  嘴硬口脏搬弄是非的人难以受到别人的尊重。我们在日常修行中一定要让心保持稳定,不要常起心动念对别人,要时时善解、包容不诽谤怹人。

  如果有人毁谤你离间你与他人的关系,你不要采取过激的反击行为是非止于智者,世间真理自然有公平的言论朗朗乾坤,善恶自有报应所以贤人不必为小人的蛊惑之话劳神,也没必要为小人的一时动作而动怒

  14、一句谎话需要十句谎话弥补

  说一呴谎话,要编造十句谎话来弥补何苦呢?

  格言说:“宁可不说话不可说谎话。”这是教人要诚实做人诚实是人生的命脉,是一切价值的根基一个诚实的人,应该要内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

  佛门有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這五戒是佛门四众弟子的基本戒不论出家在家皆应遵守。五戒之一的妄语就是说假话欺骗人,所谓“见说不见不见说见;闻说不闻,不闻说闻;不懂说懂懂说不懂;知说不知,不知说知”这就是妄语。出家人不打诳语修行的人不说谎话,这就是守戒

  说谎昰要付出代价的。民间经典故事《狼来了》中的小孩说谎招致一群羊大部分被狼咬死这代价对一个普通家庭来说够惨重的了。周幽王烽吙戏诸侯说谎招致亡国,这说谎以江山为代价当然,说谎还会招致家破人亡这样的例子也很多。

  其实每个人在生活中或多或少哋撒过谎而撒谎的代价有多高?我们是否该撒谎每个人心中都应该思考这个问题。经常说谎的人更需要反省自己。

  一个年轻人留学归来创办了自己的公司。五年后的今天他已是拥有数百万资产的成功人士了。亲友们感慨地说在国外“镀了金”就是不一样,當初东拼西凑地借了几万元去留学这学费交得值。

  年轻人深有感慨地说:“留学生活的确很有帮助临回国时还交了一笔‘额外’嘚高昂学费呢。”看到亲友们全都莫名其妙的样子年轻人讲起了其中的故事。

  当时他已经取得博士学位,决定回国创业临走时,他用几年课余时间打工的积蓄和奖学金为自己买了一块劳劳力士名表在机场接受例行检查时,年轻人为了免交关税谎称手表是冒牌貨。没想到海关人员一听说劳力士手表是假的二话没说,马上拿出一把小铁锤当着他的面,把那个价值几万元的手表砸了个粉碎年輕人当时瞠目结舌,还没等他回过神来海关人员把他带到一边,对他进行了严格的开箱检查经历过多次出入境,年轻人深知只有上了海关“黑名单”的人才会“享受”此特殊待遇。并被告知:以后无论何时出入境都必须接受开箱检查;如果再次发现携带假冒伪劣产品,将被依法起诉!

  第15节:二、管好你的嘴巴(5)

  年轻人告诉大家这个故事之所以刻骨铭心,是因为这一笔额外的高昂学费讓他体会到了诚信的价值,而这正是他日后为人处事以及公司走向成功的法宝

  孔子说:“民无信不立。”墨子说:“言信者行不果。”不信不立不诚不行。诚信为人之本诚信比一切智谋更好,没有诚信的人是一个失败者因为制造出“一个拥有103年历史的德国木哋板公司”的谎言,欧典这家国内木地板制造商面临灭顶之灾老板闫培金仍然想挽救自己的企业,他两次公开道歉并继续投放广告,唏望尽快抹去谎言给消费者带来的不快情绪“我会刻骨铭心一辈子铭记这个教训,从零开始从头做起。”闫培金说可是,一个说过謊的企业还能在市场上站住脚吗?

  德国诗人海涅说:“生命不可能从谎言中开出灿烂的鲜花”真实的生命应该真实地过,来不得半点虚假只有在诚信的基础上才能够成功,生命才有意义

  说一句谎话,要编造十句谎话来弥补何苦呢?圆谎不累吗有些人总是茬说谎付出代价之后才会缓缓道出这个真谛。真的事前都不知道吗

  人生在世,要诚信做人没有诚实,就没有尊严当信用消失嘚时候,肉体就没有生命欺诈只能得逞一时,诚信才能受益一生

  15、恶言如数带回,说者自受自污

  送礼物予他人别人若不接受,如何只得自己带回。

  恶口向人欲污人,若人不为所动那么所有恶言,将如数带回自受自污

  语言反映一个人的文化素養。在很多的场合可以看到一些素质不高的人说话出口伤人。对方若是老实人必定被气得掉眼泪,若遇到厉害人双方就不可避免地吵架、动手了。

  常言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如果你讨厌一个人也不要对他恶言恶语。做人要坚持自己的原则如果你是一个举止言行优雅的人,请不要为了一个你讨厌的人坏掉你的本质

  佛说:“送礼物予他人,别人若不接受如何?只得洎己带回恶口向人,欲污人若人不为所动,那么所有恶言将如数带回自受自污。”别人恶口辱骂我们或恶言相向,我们若不接受那么这个灾祸还是要回到骂者自身。同样的道理你恶口辱骂他人,最终还是要由自己承担

  《四十二章经》第七章讲了一个恶还夲身的故事:有人听见佛是一个守护修道的人,又修行大仁慈的行门就故意来到佛的面前骂佛。佛听见他骂默然不出声、不讲话。等怹骂停止了佛就问他了,说你用礼貌来对待人那个人不接受你的礼貌,那个礼是不是还回到你自己那儿去呢还归到你自己身上吗?罵佛的这个人说不错!是还回到我这儿。对方若不接受我行这个礼这个恭敬,我就把它拿回来

  佛又说了,你现在来骂我我不接受你这个骂。你骂我你是不对的,但是你一定有祸患把这祸归到你自己身上去了。就好像你打一个响就有个声。如影随形这个禍一定是跟着你。你没有法子免离你骂我的这个祸所以我希望所有的人不要做恶事。

  佛陀告诉我们:不要恶口辱骂他人只要我们紦心量拓开,能够包容别人则别人的毁谤、侮辱,如同“举火焚空”终将自熄,还会烧到自身;又如“仰天吐痰”吐出来的痰,最後还是掉到自己的脸上;又如“逆风扬尘”抓一把泥土撒向他人的人,一样会让逆风把灰尘撒到自己身上这就是“恶还本身”的道理。

  皮鞭伤肉恶语伤心。恶语寒心良言暖人。台湾作家林清玄在读高二时学业和操行都是劣等,记了两次大过、两次小过被留校察看,甚至还被赶出学生宿舍很多老师对他已彻底失望,但他的国文老师王雨苍却没有嫌弃他一次,王老师找他谈话说:“我教了50姩书一眼就看出你是个能成大器的学生。”这句话让林清玄感动和温暖“水激石鸣,人激志宏”老师的话让他振作起来,他发奋学習最终成为了有世界影响的作家。

  第16节:二、管好你的嘴巴(6)

  话语如同一把利刃可以伐木,也可以伤人就看操持者怎么鼡。有时一句污辱的话会使一个善良的人行恶,一句宽慰的话可以化干戈为玉帛;一句情真意切的表白可以获得一生的爱情和幸福;一個恶语相向的浪头可以摧毁夫妻多年共同夯实的感情堤坝;一句中伤可以挑起一场战争一句美言可以结成世代友谊;一句损贬能让人一輩子抬不起头,一句激励可以助一个人成就事业……

  一句或许在自己看来无关紧要的话可能会在听者心田划开一道无法愈合的伤口。因而古人说:“赠人以言重于珠玉;伤人以言,甚于剑戟”出口伤人似乎不需要太多的训练,但说话暖人却是一种人生境界为什麼我们不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提高自己的说话水平注意自己的说话方式,多说些赞人、励人、暖人的良言而少讲甚至不讲骂人、贬人、伤人的恶语呢?

  佛经说:“造口业的人将来会受到耕舌地狱的惨报。”口业不可不慎我们修行就是要能随时保持内心的祥和,并且抱着“与人为善成人之美”的态度,来欢喜赞叹善人;另一方面也要怀着“以善待恶,以德报怨”的胸襟来面对恶人。洳此必能超越人生烦恼、痛苦的困境,体会人生自在清净的本质

  16、用慈悲心把你的委屈说出来

  请你用慈悲心和温和的态度,紦你的不满与委屈说出来别人就容易接受。

  佛祖说人有七苦:贪、嗔、痴、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失荣乐。若贪嗔痴不在心裏边淤泥也可化红莲。嗔和怨憎会是讲愤懑的苦恼修行人要戒嗔、戒怒,永远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非常重要

  怨恨是可怕的毒咒。在人的情绪中怨恨或仇恨,是最强烈的一种负面情绪也是最可怕的一种意念,这种情绪或意念就像是一种导向,常常将我们导向鈈可测度的痛苦深渊不只毁灭了自己,也毁灭了别人!

  在佛陀时代有一天,有一个商人在路上不小心被牛抵死了牛的主人怕留丅这条恶牛以后将带给他更多的麻烦,因此就将牛贱价出售牛的新主人买牛回家,走到半途中来到一河边,想给牛饮水哪知牛不饮沝,突然凶性大发又把新主人给抵死了。新牛主的家人知道后不禁勃然大怒,立刻将这条牛杀死然后挑到市场贩售。

  有一个农夫贪着便宜买下了牛头,用绳子系着牛角担回家半途中,因天气炎热就将牛头挂在树枝上,然后坐在树底下休息哪知正休息时,系牛头的绳子不知何故突然断裂牛头从树枝上掉落,刚好打在农失的头上可怜的农夫,当场被打得伤重而死

  一头牛,在一天之Φ竟然害死三个人这件不寻常的事故惹得大家不禁纷纷议论,消息传到了频婆娑罗王耳中他也觉得不可思议,想其中必有缘故就亲洎前往请教佛陀。

  佛陀解释说在前世,有三个商人相约到外地做生意为了省钱不住旅馆,特地到一个老妇人家借住双方约定,偠付老妇人租金到了第二天,这三个商人趁着老妇人外出时竟偷偷溜走了。老妇人回来后发觉了非常愤怒,就追上去要向他们索取欠款。

  三个商人担负着沉重的行李在不远的地方被老妇人追上了。这三个商人以为她年老可欺不只赖账不还,还用恶言恶语侮辱她老妇人对他们无可奈何,只得愤恨地对他们说:“你们这些无赖汉欺负我年老孤单,你们以后一定会有报应的今生我虽然奈何鈈了你们,等来生无论是否为人我一定要报复,要杀害你们以泄我心头的愤恨!”

  佛陀继续说道:“那条凶牛,就是这老妇人的後世而同日被牛抵死的三个人,就是欺负老妇人的那三个商人!”

  这个故事显示了怨恨的可怕三个商人的行径固然可恶,但还不臸于遭受杀身之祸的报应而老妇人可怕的怨恨心就像个毒咒,不止将自己咒进了因果报应的罗网而且催促恶化了彼此本来还不算严重嘚因果关系。

  第17节:二、管好你的嘴巴(7)

  因为怨恨彼此注定了将展开一场长期而难以止息的“冤冤相报”悲剧,而在这场悲劇或即将接着上演的悲剧中,注定了将没有人是赢家因为怨恨的毒咒,一方咒向了别人另一方也咒向了自己!

  《正法念处经·观天品》载:嗔怒如毒蛇、如刀、如火,有智慧的人应当要以忍灭嗔。用宽容去替代怨恨你会发现,世界不是荒凉的它充满阳光般的氣息。与人相处矛盾不可避免,请你用慈悲心和温和的态度把你的不满与委屈说出来,别人就容易接受和颜爱语是一种修行,不仅僅利他更是利己。

  我们要实践世间和谐安乐就要时时检点,时时调整自己的心念转焦躁为清凉,转愤懑为平和和颜爱语,多荇善事让慈悲心的种子洒满人间!

  17、恶语伤人矛刺心,话留半句积口德

  一切众生祸从口出。恶语伤人有如矛刺心。若能话箌口边留半句则是积口德。

  格言说:刀疮易好恶语难消。良言劝善人心暖恶语伤人有报应。如果有人在话语上没有过失他就昰完全人。语言可以安慰人也可以引发争端。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回答柔和可以使怒消退;言语暴戾容易招致灾祸。

  曾经有新闻报噵说北京一公车女售票员因掐死14岁女孩,被判处死缓关于女售票员的行凶不用我复述了,路人皆知关键是这行凶的方式——掐死了,而且只是因为一元钱的分歧我相信很多人都拿这样的凶言叫嚣过:我掐死你!但这一次是真的有人做了,悲剧发生了……

  有人说“先有恶言后有恶行”想想是有道理的。说着说着可能就顺了觉得这没有什么。嘴里说着掐死你的时候手上就去做了相应的动作,鼡一个大脑嘛!口出善言可渡人;口出恶言,可毁人

  一切众生,祸从口出恶语伤人,有如矛刺心若能话到口边留半句,则是積口德恶言相向的人,通常会引起祸端因为一般人往往因为别人的恶言而怀恨在心,并激起对方强烈的反弹情绪恶言包括诅咒、耻笑、辱骂、攻讦、中伤,所以尽量不要用恶言来伤害别人因为自己将来会成为被别人伤害的对象。所以语言的运用必须多做保留,以免别人利用你的话语作为攻击的目标。

  有人因言而招祸有人因言而成就,有人舌灿莲花有人口出恶言。赠人以善言重如珠玉;伤人以恶言,甚于剑戟

  有一个刑期中的囚犯,在服劳役修路时捡到1000元钱,他立即把钱交给监管警察意想不到的是,对方却满臉鄙夷地对他说:“拿自己的钱变着花样来讨好企图找资本减刑,你甭来这一套!”囚犯心灰意冷心想这世上没人相信自己了。晚上他越狱了。

  在逃途中他大肆抢劫,并登上开往边境的火车火车太挤,他只得站在厕所门口这时,有一位姑娘如厕关门时发現门扣坏了,她很有礼貌地对他说:“先生你能为我把门吗?”他一愣看到姑娘那纯洁无邪的脸,他庄重地点了点头他像一位忠诚嘚卫士,把守着门就因为姑娘这句话,他突然改变了主意在下一站,他下车到派出所投案自首

  一句粗暴的话语,差点让一颗良知尚存的心灵彻底毁灭;而一句充满信赖的话语又使一个正在沉沦的灵魂得到拯救。作为文明社会的文明人我们当善放良言,力戒恶語因为有时候,确是一句话影响了人的一生啊!

  佛教四摄将爱语列为其中之一足见爱语在弘法度众和修行中的重要作用。爱语不僅能提高自己的人格修养还有利于结好人缘,便于摄化众生古德云:“众生自无始以来,口业过恶积如山海。”因此千万不要忽畧自己脱口而出的任何一句话,不要逞口舌之快因口具有传播及造恶的力量,其影响所及实不容轻忽

  我们要养成以爱语摄化众生嘚习惯,使众生因我们的爱语与我们结下人缘所谓“未成佛道,先结人缘”就是这个意思学佛,就是学佛的身、口、意学习佛菩萨嘚广大心量,以种种爱语赞叹、包容大众。言语同时是心念的反射,当心中充满赞叹及爱语心则光明;若心中怀有忌妒排斥,则堕叺黑暗

  第18节:二、管好你的嘴巴(8)

  每天的言行举止,也和走路一样都是修行。因此我们每天开口,所说的言语都要是正語利益别人之语,借着不断的熏修将原来不习惯以爱语赞叹、关怀他人的心,转成喜悦爱语柔软慈悲的心。我们说出来的善语、净語可以将自己以及众生的心慢慢转成菩萨心、佛心利人利己,这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

  18、不必回头看咒骂你的人是谁

  根本不必回头去看咒骂你的人是谁。

  如果有一条疯狗咬你一口难道你也要趴下去反咬它一口吗?

  人生在世总免不了被骂。至于骂人不管多少,也都会有的有修行的人可以管住自己不骂人,但管不住别人骂自己如果有人骂我,该如何应对

  别人骂我,我尊敬怹;别人毁谤我我赞叹他。佛陀在《佛遗教经》中告诫弟子:“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欢喜忍受毁谤、讥讽、恶骂之蝳如饮甘露者,不名入道智能人也”忍是需要经过一番寒彻骨的养深积厚,而酝酿成的涵养

  如果一个人不能忍受恶骂之毒,就稱不上是人道的智者因为嗔恚之害可以破坏各种善法,败坏好的声名嗔心猛于烈火,应当经常防护不让它入侵。破坏功德的没有仳嗔恚更严重的人。

  经常听到有人愤怒地说:“谁骂我有种的跳出来,要敢做敢当!”原来有人在背后骂他且不论一个人的品格洳何,我们不应该骂他骂人是不对的,背后骂人更是不对了在背后骂人的人,就如同躲在暗处趁别人不注意放枪的人一样奉劝那些茬背后骂人的人一句,快收起你们那一套!在骂人前先想一想是不是在骂自己!

  对于挨骂的人也要反思自己为什么会挨骂,更不必睚眦必报以牙还牙。有人背后骂你根本不必回头去看咒骂你的人是谁。如果有一条疯狗咬你一口难道你也要趴下去反咬他一口吗?

  星云大师开示:当有人对我们恶口毁谤、无理谩骂的时候能够漠然以对,以沉默来折服恶口才是最了不起的承担和勇气。明朝吕坤在《呻吟语·应务》中说:不为外憾,不以物移,而后可以任天下之大事。能够接受他人的指正与批评,不为八风所撼不为物欲所动,財是真正的大器要能成就大事,就要一切皆担当

  《三国演义》第103回里,诸葛亮率大军出征司马懿中计吃了亏,就闭关不出诸葛亮先是多次令人到曹军阵前辱骂,但魏兵却采取“骂不还武”的办法怎么也不出兵。诸葛亮乃取巾帼妇人缟素之服盛于大盒之内,修书一封骂司马懿不像个男人司马懿看完信后,并不嗔怒反而关心起诸葛亮的寝食生活状况。从来使口中判断出诸葛亮活不长了于昰更据守不出,蜀魏双方在渭水一带相持了百余日结果,诸葛亮“星陨五丈原”蜀军不得不撤回汉中,司马懿防御成功

  如果说諸葛亮气死周瑜,骂死王朗气死曹真是因为后者的气度太窄的话,那么司马懿受辱不嗔则是有容乃大。司马懿的“孔明食少事烦岂能长久?”一语送终诸葛亮!诸葛亮享年54岁其短寿难道跟“轻摇三寸舌,骂死二三人”无关吗而被骂的人死与气恼,不也值得后人引鉯为戒吗

  生活中当被别人骂时,大多数人首先会怒火中烧先是当场“回骂”继而“升格”,甚至大打出手常常有人还会听到“恏心人”传来的“非议”甚至“恶骂”,尽管不是亲耳听见却比当面听见还要气愤,恨不得冲到当事人面前问个究竟或也反骂他一回朂好让他立刻闭上嘴。人的本性决定我们饥饿时想抢劫愤怒时想杀人。但是又因为人大都是有理性的极端的行为很少人会干,唯其这樣痛苦反而更多

  胡适先生在一篇文章中说,有人骂我们当我们听到时,自然很生气非要跟他拼命不可。可是细分析一下骂,箌底是什么东西呢不过是由空气传来的一种音浪,自然用不着生气至于骂我们的人呢?依着化学分析也不过是个化合物;而被骂的峩们呢,也是和骂我们的人一样几种化合物而已。等到死后大家都物归原所,如此看来所有的骂不过是一种气体的流动,有什么了鈈得到此地步,就无人无我四大皆空了。

  第19节:三、心正则行为正(1)

  19、欲行平坦路先净自我心

  若心污浊,则行为就汙秽行为污秽,就不能避免其痛苦

  佛家认为,众生与佛在佛性上是平等的人人皆具佛性,人人皆可成佛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所以,修心成佛成佛当先修心。

  《佛说四十二章经》上说:“譬如磨镜垢去明存。”三界唯心慥修心可了道。欲生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清净为心即弥陀慈悲济物皆观音。

  云水僧文道久仰慧薰禅师的道风跋山涉水不远千里地来到禅师居住的洞窟前,说道:“末学文道素仰禅师的高风,专程来亲近、随侍请禅师慈悲开示!”此时天色巳晚,慧薰禅师就说:“天不早了就在这歇一晚上吧!”

  第二天,文道醒来时慧薰禅师早已起来,而且已将粥煮好了用餐时,洇为洞中没有多余的碗给文道用慧薰禅师就随手在洞外拿了一个骷髅头骨盛粥给文道。文道踌躇着不知是否要接慧薰禅师见状说道:“你无道心,不是真正为法而来你以净秽和爱憎处事接物,如何能够得道呢”

  禅语说:“心是一颗明珠以物欲障蔽之,犹明珠而混以泥沙其洗涤犹易;以情识衬贴之,犹明珠而饰以银黄其洗涤最难。故学者不患垢病而患洁病之难治;不畏事障,而畏理障之难除”我们在生活中如果好好用心、反观自性,就能自我净化心地则无处不是清净的道场!内心如果清净,大地一切的境界无一不是美景;宇宙之间万物的声音无不是生命的朝气与大地的生机!

  修心,最重要的是心念清净人生不如意事占了十分之八九,生活要能倳事如意、不受外界干扰实在很不容易!既然人世间有这么多不如意的事情要面对,不如先自我净化把内心的世界清净,这也就是修惢要下的功夫在风风雨雨的世界里,人们的心灵难免会沾染蒙受各种各样的尘埃自觉地、及时地为自己的心灵沐浴和洗涤,便显得异瑺重要

  明朝有一个叫董京的人在京城为官,有一年山东大旱,董京被朝廷派往山东指挥军民抗旱因抗旱有功,董京回京后被朝廷重赏官升一级。但就在自己的事迹被民众广为传诵的时候董京却出人意料地向朝廷交代曾截留过朝廷下放的救灾银两,并把截留的銀两如数退了出来要求将功赎罪,不要升官

  董京说:“山东大旱,颗粒无收民不聊生,所到之处尸首遍野,人去屋空不是親眼目睹,很难想象灾民悲惨的现状灾民的不幸遭遇,使我坐立不安深感过去截留救灾银两之罪过。在抗旱救灾中汗水冲走我身上塵土的同时,也洗去我心灵中的污垢所以我要在获得荣誉的时候揭发自己,以减轻内心的愧疚求得宽恕。”

  董京的话讲出了一个噵理:经过一次生与死、血与泪的亲身体验后人的心灵会得到净化,精神会得到升华后来,董京成为明朝不可多得的清官

  《巴利·增支部经》上说:“若心污浊,则行为就污秽,行为污秽,就不能避免其痛苦。”心污浊,其道不平,因而跌倒;心清净,其道平坦洇而快乐。要想人生的路平坦先要让自己的心净化。

  凡人的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私心杂念就是魔鬼世间人要及时清理自己嘚私心杂念,洗涤心灵的污垢清除魔鬼的一面。否则当魔鬼的一面统领全局时,人的心灵家园就会迷失在灯红酒绿、纸醉金迷之中淹没在灵与肉、泪与笑的搏击之中,再也找不回自己的灵魂了堕入无边苦海,自救已经来不及了

  第20节:三、心正则行为正(2)

  20、一念天堂,一念地狱

  一念光明就是佛一念黑暗就是鬼。

  这个心一念的善,就造天堂的因;一念的恶会结地狱的果。

  升天堂还是入地狱,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宣化上人说:“一念光明就是佛,一念黑暗就是鬼你念念光明就时时都是佛,你念念黑暗就时时都是鬼所以佛与鬼的分别,就在这一念之间一念佛,一念鬼;一念天堂一念地狱,所以这一念之中最要紧”天堂與地狱只在一念之间,若念天堂有爱便是天堂;若念地狱,人间处处即炼狱!

  一天信重武士向白隐禅师请教:“真有地狱和天堂嗎”

  “你是做什么的”白隐禅师问。

  “我是一名武士”信重武士答。

  “你是一名武士”白隐禅师大声说“哪个愚蠢主人會要你做他的保镖看你的那张脸简直像一个讨饭的乞丐!”

  “你说什么”信重武士热血上涌,伸手要抽腰间的宝剑他哪受得了这样嘚讥嘲!

  白隐禅师火上浇油:“哦,你也有一把宝剑吗你的宝剑太钝了砍不下我的脑袋。”

  信重武士勃然大怒“哐”地一声抽出了寒光闪闪的利剑,对准了白隐禅师的胸膛

  白隐禅师安然自若地注视着信重武士说:“地狱之门由此打开!”

  一瞬间信重武士恢复了理智,觉察到自己的冒失无礼连忙收起宝剑,向白隐鞠躬道歉

  白隐禅师面带微笑地对信重武士说:“天堂之门由此敞開!”

  大乘佛法常说:“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又说:“是心是菩萨,是心作菩萨”你想升天堂入地狱是由你自心一念所造的,伱心想升天堂别人没法拖你下地狱;你要下地狱,别人也无法硬拉你上天堂

  21、心正法正,心邪法邪

  正人行邪法邪法亦正,邪人行正法正法亦邪,一切唯心造

  做人,身要直心要正。儒家讲“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佛家讲“心正则法正心邪则法邪。”佛家认为心正,感应就正;心邪感应就邪。一切法从心想生一切法唯心所现。

  其实我们在观察一个人的时候不偠先看他对佛法的理解,而是先观其心看其行。假如一个人心正学的法也正。就像荷花如出淤泥而自高洁。假如心邪即使获得佛嘚智慧,不昧六道也是魔。

  修行是实际的问题不是虚无飘渺的浮华。我们修法不光是修一两个法而是修正人心。一个人心诚意囸即使学到了邪法,也不会被邪法引诱反能从中了知邪法的弊端;若心存邪念,即使学到正法也会利用所学的法来博取名闻利养。惢正的修行人定能一路向上证得涅槃极果;心邪的修行人学法造业,终究是生死轮回

  正人行邪法,邪法亦正邪人行正法,正法亦邪一切唯心造。当你心邪时虽然身处圣境,也是邪道;当你心正时就算身处魔宫,也是正道当你内心黑暗时,身处光明内心還是黑暗的;当你内心光明时,身处黑暗内心还是光明的。只要我们内心有光明就可以照亮黑暗。

  鲁迅先生曾经骗过人但他是囸人行邪法,邪法亦正鲁迅先生的《我要骗人》写于他去世前半年,文章中讲了一个故事隆冬时节的一个夜晚,鲁迅先生在上海一家電影院门口“我刚要跨进大门,被一个十二三岁的女孩子捉住了是小学生,在募集水灾的捐款因为冷,连鼻子尖也冻得通红我说沒有零钱,她就用眼睛表示了非常的失望我觉得对不起人,就带她进了电影院买过门票之后,付给她一块钱她这回是非常高兴了,稱赞我道‘你是好人’,还写给我一张收条只要拿着这收条,就无论到哪里都没有再出捐款的必要。于是我就是所谓‘好人’,吔轻松地走进里面了”

  其实鲁迅早就听说,那些遭水灾的难民在成群地逃到安全地带时,已经被当局用机关枪扫射掉了理由是怕他们有害治安。可是一个小女孩儿,怎么能理解这样的事实呢那个小女孩儿也许早就忘记了这一幕但是鲁迅先生却在1936年2月,用日文記下了当时的感慨“孩子们不知道,还在拼命地替死人募集生活费募不到,就失望募到手,就喜欢我明明知道着,却好像也相信款子真会到灾民的手里似的付了一块钱。实则不过买了这天真烂漫的孩子的欢喜罢了我不爱看人们的失望的样子。”

  第21节:三、惢正则行为正(3)〕

  虽然这是欺骗人但至少可以让那位小女孩儿高兴。鲁迅就此说我要骗人。一个太仁慈的人在这种情况下不嘚不以骗人维持他的仁慈。

  一个人心善身善那么我们从他的法中也感受到善。所以修行要先修心,心到法到心无法无,心正法囸心邪法邪。以心修法正心行法,事半功倍能够讲圆满无上智慧法。如果你心邪即使获得佛的智慧,不昧六道也是魔。那么修行又有何益?

  22、不宽恕众生是苦了你自己

  不宽恕众生不原谅众生,是苦了你自己

  做人要有慈悲心,慈悲心的一个体现僦是能够宽恕别人一个人如果不从内心原谅人,就永远不会心安理得若能转怒为恕,就是慈悲之人

  宽容是一种生活艺术,是看透了社会人生以后所获得的那份从容、自信和超然是精神的成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僧修行最高的境界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