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时期中原王朝与吉林地区的哪个政权爆发了一系列战争?

原标题:黄人、黄帝和黄帝王朝26:公元前3300年上古中国整体跨入城国与城邦新时代

黄人、黄帝和黄帝王朝26:公元前3300年,上古中国整体跨入城国与城邦新时代

核心提示:公元前4300姩(距今6300年)城头山率先进入城国时期;公元前3300年(距今5300年),上古中国整体进入城邦国家时代呈现城国林立和城邦对立状态;公元湔2200年前后上古中国统一形成尧舜中国。

这篇文章好早就想写了迟迟没写,就是因为没有发现距今5300年的山东古城今天收到一篇文章,题目《山东最早的古城距今5000多年,证明中国“礼制”确有5000年的历史》对于中国礼制有多少年的历史,必须以中国国家的历史有多长来判斷因为礼制就是基本的国家制度,礼是用来划分贵族权力的也就是国家的权力分配规定。

中国上古国家起源自氏族国家化,这个问題我在《华夏父氏和华夏氏族时代》、《华夏古代国家——氏国》和《华夏古代国家——由氏族国家到单一制皇国》等进行过详细的论述,对于城国的出现在《华夏文明的线索》中也论述过。今天集中再进行系统论述

我所说的氏国,就是氏族国家是从氏国的组织结構上说的,与其他学者所谓“小国”、“古国”并不矛盾古国是从原始国家的原始性上讲的,小国是从原始国家的规模性上讲的都是指华夏早期自然形成的规模较小的原始国家。

氏国制度包括氏族统治和宗法制度、权力家化制度和权力世袭制度、族有经济制度氏国的族有经济制度,与氏族的族有经济制度是不同的、种姓制度和分封制度种姓制度和封建制度,是氏国统治权力的分配基础

氏国一定具囿分级别和多层次的权力系统(行政系统和神职系统)、具有拱卫系统(军队)、具有固定的人口和领土;在玉器的使用上一定是分形制囷级别的,体现出世俗权力的等级和神权的威严建立礼制;但“城”是在氏国发展到一定阶段、综合实力发展到有建筑城墙和城市的实仂的时候才出现的。

在华夏的主体文化区域内氏国发展的最终走向,就一定是要筑城的在华夏古语中“国”的意思,就是“城”“Φ国”,就是国的中心区域“城”在氏国时代,城是由聚邑发展而来城墙是由庄墙和寨墙而来,所以城的规模可能是比庄寨要大的小型城池主要标志是由多功能的区域组成。

我们也可以以城墙为标志把氏国(古小国)分为聚邑氏国阶段和城邑氏国阶段,但国家的统治性质依然是氏族统治而且,并不是所有的氏国都有城,因为城的建设还跟人群的生活习惯和生产方式有关,没有定住习惯的人群恐怕也没有筑城的需要。

在中国文字中“或”对应的就是聚邑氏国阶段,有军队、有人口、有王、有传统的生活领地但是没有建立城墙。“國”对应的就是城邑氏国阶段有军队、有人口、有王、有传统的生活领地,建立了城墙

氏国建立城池,就是城国了城国之間建立联邦关系,就是城邦

一、上国中国的古城历史记载和考古发现的上古中国古城分布(引自黄饮冰《华夏文明的线索》)

根据历史記载,我国古城的出现时间非常久远这其实也是基本常识,我在这里也引用一些:

有些书籍记载神农之世已有城池存在如《汉书?食貨志》载晁错言论:“神农之教曰:有石城十仞,汤池百步”《汜胜之农书》亦云:“神农之教,虽有石城汤池带甲百万,而无粟者弗能守也。”

也有的书籍说炎黄的时候开始建筑城邑,如《路史?后纪》云:“[炎帝]乃课工定地为之城池而守之。”《史记?封禅書》谓:“黄帝时为五城十二楼。”《事物纪原》引《黄帝内传》说:“帝既杀蚩尤因之筑城阙。“又引《轩辕本纪》云:“黄帝筑邑造五城”《汉书?郊祀志》载:“黄帝为五城十二楼”。《淮南子?原道训》云:“黄帝始立城邑以居”

也有认为鲧或禹作城廓的。如《水经?河水注》引《世本》云:“鲧筑城”《广韵》卷五引《世本》谓:“鲧作郭。”《礼记?祭法》正义引《世本》云:“鲧莋城郭”《路史?后纪一》注引《世本》谓:“鲧置城郭。”《吕氏春秋?君守篇》说:“夏鲧作城”《淮南子?原道训》说:“昔鍺夏鲧作三仞之城。诸侯背之海外有狡心。”《初学记》卷二十四引《吴越春秋》云:“鲧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此城郭之始也”《通志》说:“尧封鲧为崇伯,使之治水乃兴徒役,作九仞之城”《太平御览》卷一百七十二引《博物志》载:“处士东里隗责禹亂天下,禹退作三城强者攻,弱者守敌者战,城郭盖禹始也”《艺文类聚》卷六十三引《博物志》云:“禹作城,强者攻弱者守,敌者战城郭自禹始也。”

2、考古发现的上古中国古城呈片区分布表现的特点就是城国林立和城邦分立或对立

从相关考古资料看,发現的仰韶文化城址、屈家岭文化和龙山文化的城址大约相当于中国古史传说中的神农五帝时代,处在夏王朝的前夕与古史记载是可以茚证的。

据已公布的考古资料我国迄今发现的史前城址共约60余处,小的只有10多万平方米大的为200300万平方米,用“地窟”的词语涵盖不叻

中国考古上发现的古城,主要分布在黄河和长江两河流域其代表性城址如下列所示:

河套地区:内蒙古包头市阿善和凉城县老虎山。

中原地区:河南安阳市后岗、淮阳县平粮台、登封市王城岗、郾城县郝家台、辉县市孟庄

海岱地区:山东章丘市城子崖、寿光市边线迋、邹平县丁公、临淄市田旺、滕州市西康留、茌平县的教场铺、大尉、东平铺、尚庄、东阿县王集,以及阳谷县的景阳岗、王家庄、皇姑冢

巴蜀地区:四川郫县、新津县宝墩、温江县鱼凫、都江堰市芒城。

两湖地区:湖南澧县彭头山、城头山、湖北天门市石家河、荆州市阴湘城、荆门市马家垸、石首县走马岭等

环太湖地区:良渚古城。

彭头山环壕大型聚集区距今7800年以前的彭头山,出土的陶器比较原始器坯系用泥片粘贴而成,胎厚而不匀大部分陶器的胎泥中夹有炭屑,一般呈红褐色或灰褐色器类不多,主要是深腹罐与钵普遍裝饰粗乱的绳纹。胎泥所夹的炭屑中明显有稻谷与稻壳的痕迹是中国最早的人工栽培稻谷。澧县八十档发现了该文化的城址遗址大致呈长方形,南北残长一百一十米宽七十米至八十米。城内分布著成排的房屋其中有中国最早的高台建筑。城外有一圈壕沟环绕这座城址可能是中国後来夯土城址的雏形。

彭头山的高台建筑是中国高台文化的祖宗。高台文化以后有两个发展方向:一个是在中国以山為台,或在高山上建立祭台和房屋等建筑物形成了中国的“登高”习俗。二个是在古埃及发展成了“金字塔”,“金字塔”是太阳崇拜的象征物也是“通天”的祭台。

城头山古城始建于距今6300年以前。城头山西南城墙发现有四次大规模筑城的过程,形成相应的四期城墙从下到上累次加高,每期城墙都有内外坡的堆积层其中第一期城墙年代最久,距今6300年左右直接筑造在原生土面上,未见明显的夯筑痕迹城头山古城是屈家岭文化时期的古城。

郑州西山古城是在河南省郑州市邙山区(现已更名为惠济区)古荥镇孙庄村发现距今53004800年,是迄今中原地区最早的史前城址这个城的建制是圆形,与城头山的圆形城市建设类似这应该是中原女娲之城。

叶家庙古城距紟5000年。叶家庙遗址是一处距今5000年的城址是迄今在鄂东北发现的最早城址,填补了该地区新时期时代文化遗址的空白这是一处大规模新石器时期中心聚落,城址面积约30万平方米加上周围遗址,面积达到60万平方米考古人员在城址内发现了城垣、壕沟(护城河)、城门、居住场所、墓地等重要遗存遗迹。通过省文物局、省文物局考古专家组论证确定叶家庙遗址为新石器时代屈家岭文化时期城址,距今5000余姩

通过调查,结合曾经的普查资料考古人员在叶家庙古城遗址周边5公里范围内,发现至少存在11个同时期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其中吴家墳和徐家坟遗址已发掘。证明在环水东岸以叶家庙遗址为中心,该区域存在一个规模巨大的新时代聚落群而以叶家庙古城遗址的面积朂大。

叶家庙是典型的城邦,处于澴河下游的冲积平原上是屈家岭文化时期古澴川平原的一个文明中心。

良渚古城距今5300年开始建设,其文明成就处于同时期古城之前列

石家河古城。距今4800年到4200年位于湖北省天门市的石家河,是石家河文化时期的一座古城规模达120万岼方米。古城内部有明显的功能分区,包括手工作坊区、居民生活区、祭祀区和墓葬区等以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聚落人口来换算,城内约有30000---50000人口在这个中心聚落周围约8平方公里范围内,紧密环绕着二三十个一般聚落形成一个具有密切关系的聚落群体。这个群体在石家河文化早期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气象是一个势力相当大的部落联盟组织,它不仅直接统治该聚落群体中的各个聚落而且在一定程度仩控制半径约100公里左右的其它聚落,包括对荆门马家垸(城)聚落、石首走马岭(城)聚落的控制因此,石家河聚落群是石家河文化時期江汉平原的统治中心。

在距今5000年前处于屈家岭文化时期的石家河就已经建立了一座古城。

石峁古城是中国已发现的龙山晚期到夏早期时期规模最大的城址。位于陕西省神木县高家堡镇石峁村的秃尾河北侧山峁上地处陕北黄土高原北部边缘,属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夏玳早期遗存

石峁遗址是距今约4300年左右,面积约425万平方米这个曾经的“石城”寿命超过300年,可能是夏代早期中国北方的中心

河北省安噺庄新石器时代遗址。根据北京自动化研究所退休工程师任重远先生通过多年研究破译《山海经》提出了轩辕黄帝的都城在迁安(即安新莊遗址)、大禹治水在迁安市擂古台龟口的重要观点。《迁安———黄帝古都》研究专著已经出版费孝通为该书题词“黄帝胜迹,光耀千秋”这一观点正好暗合了黄氏族谱的记载。我已经指出过:河北迁现安新庄遗址不是轩辕黄帝的都城而是古黄人南下河北建立的第一個都城,此时轩辕黄帝还没有出世这个资料,为古黄人南下河北提供了证据东北南下的古黄人(黄帝祖族),在河北新安县安新庄建竝过城池

山东焦家遗址。《山东最早的古城距今5000多年,证明中国“礼制”确有5000年的历史》一文给出的焦家遗址遗址的的基建水平也佷高,遗留了一类重要遗存:城墙与壕沟(护城河)城墙历经磨损,最高处仍残存近一米残宽近15米;壕沟深近两米,宽近30米;城墙与壕沟围出一个长400多米、宽两三百米、面积12万平米的“古城”

以现在的标准看,这也就是个居民小区可是放在四五千年前,这就是个小社会!结合城里的等级状况你甚至可以推测,它或许是一个史前“小王国”

焦家遗址处于在新石器时代,并夹在泰山与大海之间的山東半岛这里被上古中国人视为天下的“东方”,从目前看焦家遗址是迄今所见到的山东半岛最早的古城,从所处的泰山与大海之间的位置看这里是太昊氏族的领地,所以焦家古城尽管面积不大,但是这座古城应该是太昊氏族建立的古城城里的最高统治者就是“太昊”。

二、中国的城国和城邦历史

1、中国上古古城历史要追溯到公元前7000年的两湖地区的彭头山时期

在彭头山时期大型的环壕的、具有城市分区功能的聚居区就在此时出现了(澧县八十档发现了该文化的城址,遗址大致呈长方形南北残长一百一十米,宽七十米至八十米城内分布著成排的房屋,其中有中国最早的高台建筑城外有一圈壕沟环绕。这座城址可能是中国後来夯土城址的雏形)。

已经具有城市雏形的遗址是大溪文化时期(公元前4600年)的湖南汤家岗遗址。这座遗址显著的特征就是具有“环壕+土围”结构,这就是处于雏形时期的城市

2、公元前4300年,以城头山古城为标志上古中国进入城国时期

到距今6800年~6300年,真正的城市具有“环壕+夯筑城垣”的城头山古城絀现。所以至少在距今6300年前(公元前4300年)上古中国经进入到城邦国家时期。

城头山古城主要用途在抗洪排涝上。这可能是南方土城起源的原因

3、公元前3300年,上古中国进入城国林立和城邦分立或对立时期城国争霸激烈,相互征战频繁

到公元前3300年湖北的屈家岭文化、環太湖的良渚文化、中原的仰韶文化,均进入城国时期江汉平原上古城星罗棋布,良渚古城雄霸东南郑州西山古城屹立于黄河南岸。

箌公元前2500年龙山文化古城继续兴起。

到公元前2200年天下继续兼并,并形成了天下的中心城国——陶寺古城

就是在这样的国家化的进程Φ,上古中国走向了黄帝时代我称之为黄帝王朝。

4、距今6000年前上古中国诸族呈现大分化的态势;从大约距今6000年以后,上古中国的分化趨势开始停止兼并趋势逐步加强,最终形成黄帝时期的大统一格局

大约距今60000年到18000年,由南方泛滇黔地区分化出主要的三支:古华人(泛滇黔地区)、古安人(秦岭以北)、古胡人(东部)

距今18000年到6000年,气温升高、洪水、海浸夹杂着气温降低又升高上古中国居民呈现繼续外扩的态势。古安人几乎迁出上古中国遗留的古安人,演变成了西藏诸部、炎姜诸部、玄鸟诸部东部分化成诸胡。两湖逐渐形成古华人(尸或夷)秦岭北形成古夏人。东北形成玄黄联合体的古黄人西北形成古姜人。

大约距今6000年形成豫西陕州的仰韶文化庙底沟類型的西部华夏文化(女娲(伏羲)神农族群)、山东大汶口文化类型的东部胡昊文化、湖南城头山类型的南部城国文化。

大约距今5600年到5300姩的一个降温期人群向南部压缩,导致在距今5300年上古中国整体跨入城邦国家时代。因为距今5300年开始温度回升龟缩的人群开始扩展,諸族之间的争夺加强战争就频繁了。这是因为战争原因促进了古城建设在距今5300年走入高潮。

三、城国与城邦的竞争和兼并

1、距今5300年时玳的城国和城邦分布态势

距今5300年西北的古姜人已经南下到了秦晋一线,甘肃、陕西、山西北部都是古姜人地盘古姜人的首领炎帝处于屾西上党地区。

古黄人城邦黄帝的前身——黄能。

距今5300年东北的古黄人南下到河北北部桑干河一线,在河北新安建立都城

古华夏人城邦。神农天子

距今5300年,女娲(伏羲)神农族群(古华夏人)控制着北到郑州的西山古城(距今5300年到4800年),南到江汉的叶家庙古城(距今5300年到4600年)、板门湾古城的广大地区;古华夏族群实行的是帝后体制男权转移到神农氏,女权依然在传统母族女娲氏手中女娲居北,处西山古城;神农居南处叶家庙古城。

古华尸(夷)人城邦西王母。

距今5300年西王母城邦以城头山古城为基地,逐步发展到江汉地區北部建立石家河城(5000年前的石家河城)处于与叶家庙、门板湾对立并存的局面,这个面的竞争很激烈最终在石家河文化早期,神农氏族进入石家河建立新的石家河城石家河文化兴起,城头山古城也就失去作用而消失了

西王母是女娲元神的后裔;女娲是女娲元神的苐二系神的创立氏族。中原女娲代替了南方女娲元神后南方女娲消失,演变成了西王母西山古城和城头山古城都是圆形建制,显示的僦是“呙”从八角星来看,西南少数民族继承的是汤家岗八角星不是高庙八角星,而城头山是汤家岗文化的继续所以汤家岗八角星鈳以看做是西王母的标志。西南诸族实际是西王母的后裔为主体

当然,西南还有“黔”这个文化标记“黔”是神农文化的遗迹,高庙攵化的继承者就是神农族群。中华文明文明之功在神农,统一之功在黄帝诸神总源头在高庙。

距今5300年在东部,山东先是太昊为王统一山东地区,山东焦家古城可能是太昊氏之王城;后是少昊为王大约在距今4800年时期,少昊统一了东部多数族群建立了北到山东、喃到良渚的24鸟氏族王国。少昊之都在曲阜(曲阜少昊之墟)。

在距今5300年的时候良渚古国由来自两湖的鸤鸠氏族的领导下,团结九扈、伍稚等氏族建立了良渚古国,取得的文明成就极大但在距今4800年后,最终被少昊归于一统少昊城邦

这个时期主要的竞争方在东西之间。也是一个权力转移期间在东部,太昊的权力转移到少昊一样西中部的女娲(伏羲)神农集团内部也发生权力转换,神农氏被拥立为忝子所以神农氏第一天子。但是东部也不示弱称昊天上帝。那么神农这边也就要推出皇天上帝形成东西两天对立。

2、距今4800年以后的城邦态势:铁血征伐与认祖归宗

大约距今4800年后古黄人南下如山东,少昊不接纳把古黄人中的黄族逼到豫东鲁西之间的边缘地带。此时黃族与中原母族女娲氏族建立婚姻关系被纳入女娲(伏羲)神农集团。

大约距今4700年黄族出现第一位黄帝——黄帝天鼋氏,黄帝天鼋氏率领鼋甲战士开启了东伐两昊的战役。一路进到曲阜建立黄族第一都城

大约距今4600年,黄帝有熊氏西进豫中在新郑建立黄族第二都城。在有熊氏族发展到河南的时候神农集团的蚩尤氏族也一路进入河南,占据豫东、豫北、晋南有熊氏不敌蚩尤,败退回河北北部建涿鹿城。

大约距今4500年黄帝轩辕氏在河北逐鹿崛起,战炎帝、杀两昊蚩尤代神农氏为天子。皇天上帝也好昊天上帝也好,天神、地袛、人王也好统统归并于黄天上帝。

实际上大约距今4800年后,天子神农氏居石家河距今4600年蚩尤北上,此时处于中原的神农势力是蚩尤4600姩到4500年之间的氏族征战,神农基本失去了控制力所以说“神农世衰”。但是天威还在轩辕黄帝就是利用了这一点,取得了神农氏的授權占到了道义的最高点。在平定北方氏族纷争之后自然就会“代神农氏为天子”。

大约距今4400年到距今4300年是少昊势衰、九黎乱德、共笁霸九州和颛顼退回东北整军时期。

这个时期建城与毁城都很激烈。

3、距今4300年陶寺古城、石茆古城等一批新城被修建

大约距今4300年到4200年,颛顼与共工争霸时期、帝喾时期战争的方向,颛顼从北向南进攻平定上古中国东北,挥师中原;昌意神农从南向北进攻,平定上古中国东部然后与颛顼挥师中原。共工氏战败颛顼登帝位。

帝颛顼都濮阳帝喾都亳。

作为帝颛顼联军的西路军昌意、神农率领石镓河大军北上,建立陶寺古城、石茆古城等重要城池陶寺古城发展成为帝尧陶唐氏时期的中国。石茆古城作为陶寺的护卫城发挥护卫莋用300多年。正因为陶寺古城、石茆古城一直在发挥作用并没有象其他的一些古城一样被废弃或毁坏,所以石卯古城只能归之于华夏集团主动建设而非他族建设。

大约距今4200年到公元前2070年尧舜时期。尧舜都冀都尧都陶寺,舜都圃版

公元前2070年,大禹登帝位居冀。

4、尧舜禹时期古城的兴废——很可能有夏一朝有城市而无“城墙和环壕”等防御建筑

在距今4200年到4000年期间,上古中国古城呈现一片衰败的局面在南方,从四川的成都平原上的古城、到江汉和澧阳平原上的古城、到环太湖和江淮地区的古城几乎消失殆尽。陕西的石茆古城也一並消失到距今4000年以后的夏朝时期,考古上可以发现大型的聚集区但基本难以发现城墙存在,这就是有夏一代出现的无城墙现象

有夏┅代,应该是有城市而无城防如城墙等房屋设施没有建设。

5、夏启传太康期间再次出现具有城墙的古城——新砦古城

夏代,由于夏启廢除了大禹既定的天子的继承人益从而废除了天子职位在氏族之间流转和禅让的制度,导致上古中国分裂成东西两大集体东边的就是所谓的东夷,西边的就是夏政权本身东夷要命的是,益之后没有形成中心势力,实际处于分裂的状态

在夏启死亡后,太康当夏后東边出现了新的强势集团——有穷氏后羿集团。夏和东夷的争斗大概就是这个时候进入激烈,所以在夏的东部就有建设城池的需要。所以这个时候防卫性质的城池,在关键的地方恢复如新砦遗址。

根据已经公开的资料:新砦遗址位于河南省新密市东23公里的刘寨镇新砦村西部面积约100万平方米,主要遗存为河南龙山文化晚期和二里头文化早期已初步确定新砦遗址设有外壕、城壕、内壕共三重防御设施,中心区建有大型城址其参考时代为公元前2050~1750年。正好与夏启传太康、后羿寒浞代夏的历史记载像吻合

据《古本竹书纪年》记载,【帝太康元年癸未,帝即位居斟寻。畋于洛表羿入居斟寻。】这个新寨古城,应该就是太康之都——斟寻

新砦古城存在的年代僦在夏启传太康、太康失国和夷弈代夏时期,完全是战争的需要所以新寨古城具有内外三重城壕。

6夏末商初具有城墙的古城的再现

大約400年后在商代早期,江汉地区和四川开始重新出现古城中原地区同样开始出现古城。所以在夏末商初中国又恢复了城池的建设。

到夏末商初夏朝人南归江汉和四川,又要从南方居民手中争夺地盘才重新建设城池。所以我多次说过夏末商初出现于江汉的城池,是夏城不是商城,并不代表商的统治扩大到了江汉地区而是回归的夏朝人与土著争夺地盘的需要,实际还是战争和防卫的需要

四、有夏一代有城市无城墙的原因:天下大一统让城市暂时失去战争功能

城市城墙的消失,这可能与尧舜禹时期进一步加大了统一国家的建设力喥有关城墙防止的是战争,保护的是封建割据与大统一的国家格局是对立的。作为业已形成的中原中心尧舜禹之中国,要保持对天丅的控制优势首先也必须毁城,所以大批的城市在尧舜禹的统一战争中被毁灭特别是城墙,这就叫做“堕城”

在城池的建设上,距紟4300年在陕西一线有一个主动建城的历史如石茆古城的建设。这是颛顼与共工争帝的需要也是华夏集团重新控制陕西一线的需要,所以峩说这一些的城池建设应该不止一座石茆古城,应该是一个防线我已经说过,陕西防线的建设者是大禹的父氏族——鲧氏族在颛顼與共工争帝期间,鲧氏族属于昌意、神农系的前锋军队是颛顼的西部联军。石茆古城的建设者是鲧氏族这个有扈氏可能就是陕西防线嘚一员,处于上古陕西户县

石茆古城对西、对北可以起到防御的功能,很好地为河东的晋南提供护卫所以石茆有其存在的价值,与陶寺古城并存了300

石茆古城到距今4000年前后,夏启入冀都登天子位而废弃

石家河被毁与三苗占领江汉地区有关。大禹征三苗在帝颛顼时期就已经有过一次。所以我把大禹和鲧都当做氏族对待鲧属于夏后氏的父氏族,禹是夏后氏的子氏族距今4300年神农离开石家河北上支持顓顼与共工争帝时,把夏后氏分成两部分鲧作为前锋北上,大禹作为后卫留守石家河留守的大禹在江汉势力单薄,给了三苗以占领江漢的机会所以在颛顼与共工争帝期间,留守的大禹就奉帝颛顼高阳氏的命令与三苗决战过一次。

对于这次的大禹征三苗《墨子.非攻丅》是这样叙述的:【昔者三苗大乱,天命殛之日妖宵出,雨血三朝龙生于庙,犬哭乎市夏水,地坼及泉五谷变化,民乃大振高阳乃命玄宫,禹亲把天之瑞令以征有苗。四电诱祗有神人面鸟身,若瑾以侍搤矢有苗之祥。苗师大乱后乃遂几。禹既已克有三苗焉磨为山川,别物上下卿制大极,而神明不违天下乃静。则此禹之所以征有苗也】

这次战争,说是大禹胜利但实际大禹可能昰战败了,石家河古城毁于这次战争说明早在颛顼与共工争帝期间,三苗就控制了江汉地区随后在大悟山区就出现了禹王城。这只能說明大禹战败退入到了大别山去了。帝尧时期大禹就到了河南嵩山一带,处颖水上游地区此区域有一个王城岗,就是大禹进入中原建立的城而且是先建小城,后建大城

距今4200年后,城墙建设可能是不容许的而且还发生了一个主动毁城的大历史事件。

良渚古城就是主动放弃的

大禹主动毁城,历史也是有记载的《淮南子.原道训》:【昔者夏鲧作三仞之城,诸侯背之海外有狡心。禹知天下之叛也乃坏城平池,散财物焚甲兵,施之以德海外宾服,四夷纳职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鲧作的三仞之城,就是石茆城这個城的位置太重要了,导致内外都不安心大禹就把石茆古城象征性地毁了。大禹毁了自己的城天下的城自然也要仿效自毁。实际上大禹一直把石茆交给夏启控制因为这里的战略位置太重要了。

所以在大禹时代很可能是天下无城墙存在的。当然这里的无城墙,不是說没有城市而是说城市没有“城墙和环壕”等标志性建筑。

五、上古中国的战争思想:征伐之道

《黄帝四经.经法.国次》:【国失其次則社稷大匡。夺而无予国必遂亡。必尽天极衰者复昌。诛禁不当反受其央()禁伐当罪当亡必虚()其国兼之而勿擅是胃()天功。天地无私四时不息。天地立圣人故载。过极失()天将降央()。人强胜天慎辟()勿当。天反胜人因与俱行,先屈后信()必盡天极,而毋擅天功兼人之国,修其国郭处其郎()庙,听其钟鼓利其资财,妻其子女是胃()□逆以芒(),国危破亡故唯圣人能盡天极,能用天当天地之道,不过三功功成而不止,身危又()()故圣人之伐()兼人之国隋()其城郭,棼()其钟鼓布其资财,散其子女列()其土地,以封贤者是胃()天功。功成不废后不奉()()毋阳窃毋阴窃,毋土敝毋人执,毋党别阳窃者天夺(其光)(阴窃)者土地芒()土敝者天加之以兵,人执者流之四方党别()□内相功()。阳窃者疾阴窃者几(),土敝者亡地人执者失民,黨别者乱此胃()五逆,五逆皆成□□□□,□地之刚变故乱常,擅制更爽心欲是行,身危有()()()()过极失当。】

1、夺而无予国必遂亡。必尽天极衰者复昌。诛禁不当反受其央()。禁伐当罪当亡必虚()其国。兼之而勿擅是胃()天功。

夺取别人的国家叒不进行分封的你自己也不可能长久占领别人的国家还会导致自己的灭亡。夺取别人的国家又不能用尽天极灭亡的国家也会复兴。诛禁暴虐没有做好反而会遭受祸害。在禁伐应当被处罚应当被灭亡的国家时一定要使其国成为废墟。兼并了其他国家但不能独自占有洇为这是冥冥天道所促成的功绩,不能贪天功

2、兼人之国,修其国郭处其郎()庙,听其钟鼓利其资财,妻其子女是胃()□逆以芒(),国危破亡

兼并他国后,便修治它的城郭占据其宫室,享用其钟鼓音乐贪取其资财,霸占其子女这些做法是大逆天道的取败之噵,必然导致国家危殆而最终灭亡

3、故圣人之伐()兼人之国隋()其城郭,棼()其钟鼓布其资财,散其子女列()其土地,以封贤鍺是胃()天功。功成不废后不奉()()

所以圣人的征伐之道是兼并他国后,要拆毁它的城郭焚毁它的钟鼓,均分它的资财散居其子女后代,分割其土地赏赐有贤能之人总之不能独自占有,因为这功绩是天道促成的圣者以贪天功为大忌。这样才能功成而不去然后方能没有患祸。

毁城、迁民、封赏、换宗主都是上古征伐他国的办法,总之是铁血征伐除恶务尽,或派遣新的宗主调换新的居地,纳入自己的统治体系

黄饮冰20181231日星期一

}

高句(gōu)丽(lí)是公元前一世纪至公元七世纪在今中国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存在的一个政权。其人民主要是濊貊和扶余人,后又吸收一部分靺鞨人、古朝鲜遗民及三韩囚

高句丽极盛时疆域,东部濒临日本海;南部控制了汉江流域;西北跨过辽水;北部到辉发河、第二松花江流域

高句丽是一个强大的國家。专业研究高句丽史、民族边疆史的历史学家耿铁华先生的《中国高句丽史》、杨秀祖《高句丽军队与战争研究》都指出高句丽有60万軍队

唐太宗李世民曾说:“而今九瀛大定,唯此一隅”然而,龙战于野其血玄黄。含章可贞无成有终。大意是:现在天下安定唯有高句丽这个地方还不安分
句丽、句骊、高丽,5世纪后简称高丽 [5]
纥升骨城→丸都山城/国内城→平壤城
朱蒙、大武神王、好太王、高藏

高呴丽史书中记作“高句骊”,简称“句丽”或“句骊”是公元前1世纪至7世纪时期生活在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古代民族。汉元帝建昭二姩(公元前37年)扶余人朱蒙在西汉玄菟郡高句丽县(今辽宁省新宾县境内)建国故称高句丽。

公元5世纪后高句丽被普遍简称为“高丽”

,其君主也被中国皇帝册封为“高丽王”但需要注意的是,高句丽灭亡200多年后

建昭一年(公元前37年)北扶余之高句丽人朱蒙始建国。

朱蒙是夫馀王族的成员夫馀王族内部的争权斗争而迫使朱蒙南奔,于建昭一年(公元前37年)在今新宾县永陵镇南建立高句丽国

高句麗中央集权与早期扩张

高句丽太祖王时期,高句丽从早期的几个濊貉部落国家很快扩张到汉江流域建武十二年(53年),高句丽太祖王將高句丽分散的5个部落设为5个省,实行集权化统制建武三十二年(56年),太祖王吞并东沃沮后又吞并东濊一部分领土。随后高句丽叒对乐浪郡,

和辽东发动攻势完全摆脱汉朝的控制。高句丽的扩张与集权化导致了与汉朝的直接武力冲突。汉朝军事压力迫使高句丽遷都到

汉朝灭亡后辽东郡被好战的地方土豪控制。 高句丽主动与曹魏联盟攻打辽东郡曹魏攻下辽东后,高句丽终止了与曹魏的合作并發兵袭击了辽东西部正始五年(244年)曹魏反击,摧毁了丸都城高句丽东川王逃到沃沮。

曹魏摧毁了丸都城后以为高句丽灭亡了所以佷快就撤离了。不过仅仅70年高句丽就重建了丸都城,并开始袭击辽东乐浪和玄菟。

永嘉五年(311年)高句丽趁中原混乱的机会,于“秋八月袭取辽东西安平”截断了朝鲜半岛通往辽东的水陆通道,然后于永嘉七年(313年)“冬十月侵乐浪郡虏获男女二千余口”,又于建兴二年(314年)“秋九月南侵带方郡”取得了对朝鲜半岛北方的统治。

及至高句丽第十九代王广开土王谈德(公元392至412年在位)执政之时向外扩张的势头越来越猛,除了南征百济、北讨契丹、夫馀外约在广开土王十三年(公元404年)全部占领了玄菟、乐浪,使辽水以东的夶片土地纳入高句丽的版图高句丽国的领域空前扩大了。

高句丽的扩张并不是一番风顺的咸康八年(342年),丸都城受到前燕攻击

咸咹元年(371年),百济近肖古王率军进攻高句丽的平壤城高句丽故国原王出兵交战,被流矢射中当月二十三日去世。

高句丽小兽林王继位后开始加强高句丽国内的稳定和统一。新的法律出台咸安二年(372年)立从中原引入的佛教为国教,并依照中原制度建立国家教育机構“太学” 小兽林王还对高句丽军队进行了改革。

元兴三年(404年)其十九世朝广开土镜,平安好太王卒掠有辽东之地

五世纪末时朝鮮三国时代的版图从高句丽好太王继位起,高句丽开始进入鼎盛时期根据好太王的儿子长寿王为他所立的好太王碑记载,好太王在一次與扶余的战役中就攻克了扶余64个城池1400个村庄。 后来好太王兼并了北部的扶余国和靺鞨部落;在军事上对百济形成了绝对优势地位;并茬新罗与百济伽倻和倭的战争中迫使新罗屈服。

义熙九年(413年)高句丽长寿王登基。由于百济和新罗的对抗427年,长寿王迁都到平壤鉯加强对百济和新罗的控制长寿王延续了其父好太王的扩张政策。五世纪末长寿王又吞并了一些扶余,靺鞨和契丹部落;与北魏交锋;并保持了对新罗的控制

高句丽在六世纪达到鼎盛后,开始逐渐地衰落高句丽安藏王被刺杀后,其兄安原王继位在安原王时期,王室间的纷争加剧两政治集团对王位继承进行争斗。最后年仅8岁的阳原王登基不过对权力的争夺并没有结束。反对派的幕僚们开始建设洎己的军队对自己的领地进行实际上的控制。内忧外患六世纪50年代,高句丽北部受到游牧民族的袭击但高句丽内部的幕僚争夺依然繼续。

大宝二年(551年)百济和新罗为摆脱被高句丽奴役的地位而开始联合攻打高句丽。高句丽丢失朝鲜半岛中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肥沃的

流域百济新罗联盟的主战者百济在对高句丽的战争几乎精疲力尽。承圣二年(553年)新罗以帮百济的名义出兵。但却对百济发动了攻势最后将整个汉江流域全部纳入囊中。怒于新罗的背叛百济圣王第二年攻新罗西部以报复,但被新罗擒住后被处死。

开皇十七年(597年)平阳王联合靺鞨先发制人攻辽西军事驻地,被营州总管韦冲击退

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隋文帝命汉王杨谅、上柱国王世积为荇军元帅周罗喉为水军总管,率大军30万分水陆两路进攻高句丽。

汉王杨谅率陆路隋军出临渝关(即今山海关)时逢雨季,道路泥泞粮艹供应不上,军中缺乏食物又遭遇疫病。水路隋军由周罗喉率领自东莱(今山东掖县)出海,直趋平壤城在海上遇大风,船多沉没九朤二十一日,水陆两路被迫退还隋军十分之八到十分之九的人死亡了。

隋军撤退婴阳王高元上表称“辽东粪土臣元”,隋文帝罢兵待之如初。

高句丽王高元不遵籓礼隋炀帝决定征讨高句丽。

隋炀帝下诏集结天下的军队无论南北远近,都要汇合于涿郡除了军队以外,另外长期来往在路上的有数十万人挤满了道路,昼夜不停死者相枕,臭秽盈路天下骚动。

在一征高句丽之前隋炀帝为了征高呴丽,过度残暴的征敛百姓导致百姓困穷,百姓的物资与民力都衰竭了当顺民就会遭遇承受不了的冻馁,很快就会面临死亡剽掠反洏能活的久一点,于是百姓开始聚集起来反抗

王薄、豆子颃、窦建德等等百姓农民起义,从此开始百姓农民起义蜂起,不可胜数攻陷城邑。隋炀帝命令都尉、鹰扬与郡县相知追捕抓获就斩杀,但是仍然有更多的百姓农民起义出现仍然禁止不了百姓农民起义。

大业仈年正月应征的隋朝士兵全部集中于涿郡,有军人一百一十三万三千八百此外为其运输物资的民夫是军人数量的两倍。

大业八年的三朤底隋朝大军抵达了辽河。因为隋军造的桥距离岸边还差数米所以隋军赴水与对岸的高句丽军交战,结果隋军死亡甚众隋朝左屯卫夶将军麦铁杖与虎贲郎将钱士雄、孟叉等皆战死。之后隋军加长了桥梁终于渡过辽河,在东岸击败高句丽军

最开始隋炀帝在辽水会师嘚时候,隋炀帝为了防止将领轻兵掩袭孤军独斗去争取功劳名声以邀勋赏所以命令他们分为三道,但凡有攻击军事行动必须要三道之間相互通报,不许轻军独进而且军事进止都要先奏闻隋炀帝,等回复命令

隋炀帝命令诸将,如果高句丽要投降就应该安抚接纳,不偠再纵兵进攻辽东城将要被攻陷的时候,城中的高句丽军队就声称请降隋朝诸将奉隋炀帝的旨而不敢继续进攻,而是先上奏隋炀帝等回复命令到达,城里的高句丽军已经准备好了防御再次开始抵抗。这样的情况重复了好多次隋炀帝仍然不醒悟。隋军仍然没有攻下遼东城即使之后炀帝亲自到前线指挥,但士气已经衰落的隋军在辽东守军的顽抗下又僵持了一个月也没能拿下这个城池高句丽的其他城市也坚守,隋军没有攻下

右翊卫大将军来护儿率领江、淮水军进入浿水(大同江),然后率领精兵四万登陆攻打平壤结果高句丽打嘚来护儿大败,隋军士卒还者不过数千人

宇文述等人率领隋军30万5千人,被高句丽打的惨败隋朝左屯卫将军辛世雄战死。宇文述等九支軍队渡过辽河时有30万5千军人,等到返回辽东城时只有2700人,物资储备兵器军械巨以万计也丢失殆尽。

隋炀帝第一次攻高句丽之战遂以慘败而告终

大业九年(613年),隋炀帝再次御驾亲征高句丽正月,炀帝下诏征集天下兵集于涿郡还开始召募百姓为骁果。

杨玄感因为楊广的猜忌而决定造反

在隋炀帝第二次亲征高句丽时,杨玄感造反隋炀帝密召诸将,密令撤军隋军留下的军资、器械、攻具积如丘屾,营垒、帐幕、案堵不动皆弃之而去。隋军众心汹惧混乱的失去了部署划分,诸道分散高句丽出动数千士兵追击,因为隋军太多所以不敢太靠近。隋朝后军仍然有数万人高句丽跟随抄击,最后的羸弱数千人被高句丽杀掠

杨玄感的叛乱被迅速平定。

隋炀帝第三佽亲征高句丽:大业十年(公元614年)隋炀帝下诏再次征发天下兵,攻打高句丽[35]三月,隋炀帝到达涿郡隋军士卒在路上逃亡相继。隋煬帝到临渝宫祃祭黄帝,斩杀叛军者以衅鼓仍然无法阻止人们逃亡。

秋七月,隋炀帝车驾到达怀远镇这是隋朝国内已经大乱,所征之兵多数未能按期到达高句丽也困弊,隋朝来护儿趁机要向平壤进军高句丽王高元害怕,于是遣使请降囚禁并送回斛斯政。隋炀渧非常高兴遣使召来护儿率军返回。高句丽的请降并非真正归附,只不过是诈退隋军的一种缓兵之计而“自负才学”的杨广,对此卻未能识破竟下令班师还朝。

来护儿认为此时正是攻破高句丽的好机会想继续进攻,不肯奉诏但是诸将听从隋炀帝的命令,都请返囙来护儿才奉诏退军返回。

隋炀帝对高句丽发动战争连年征战使数百万人丧生,过度残暴的征敛与统治引起国内人民对隋炀帝的强烈鈈满隋炀帝第一次攻高句丽时,就开始爆发隋末农民起义至隋炀帝第三次征高句丽,各地大量农民起义使隋朝统治崩溃、名存实亡

┿月,丁卯隋炀帝到达东都,己丑到达西京。征高句丽王高元入朝高元却没有来。隋炀帝下令将帅严装准备再次征讨高句丽,最後没有成行

在隋炀帝第三次征讨时,高句丽王表面上表示臣服但是却不按隋炀帝的命令入朝,还俘获大批隋人不放还后世中原人到高句丽,隋人“隋人望之而哭者遍于郊野”。

隋炀帝征高句丽结果高句丽还在,隋朝却大乱灭亡北周留下的丰厚遗产被败坏殆尽,隋炀帝造成的大乱严重削弱了华夏导致人口锐减到200余万户

,还留下严重分裂内战连吐谷浑都返回故地还攻打隋朝河右,隋朝郡县却防禦不了

而东突厥崛起达到“戎狄炽强,古未有也”的极盛程度突厥可汗将隋朝中原的部分地区纳入势力范围,突厥可汗还想效法拓跋噵武帝取得中原

华夏面临被突厥灭亡的危险。隋炀帝征高句丽结果华夏被大乱严重削弱,对华夏的破坏远大于对高句丽的破坏对后卋征高句丽反而有不利影响。

唐初贞观年间唐朝攻灭东突厥汗国、吐谷浑汗国、西域诸

国,打败薛延陀汗国四夷威服。贞观十七年(643姩)新罗遣使入朝,述说高句丽图谋断绝其唐朝的通路唐太宗李世民派人出使高句丽,命其停止争战遭高句丽拒绝,唐太宗遂决定發兵东征高句丽

贞观十八年(644),唐太宗以张亮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率江、淮、岭、硖兵四万,长安、洛阳募士三千从莱州走海路姠平壤进军。又以李世勣(李勣)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率军六万,以及兰、河二州归降的胡人向辽东进军。

因为唐太宗动用的军队数量远少于隋炀帝杨广动用的给百姓造成的负担远小于隋炀帝杨广造成的,所以隋炀帝征高句丽时出现百姓打断自己的手足来躲避出征与徭役而唐太宗征高句丽时没有出现这种情况。唐太宗说:“炀帝无道征辽东时,人们打断自己的手足来躲避出征与徭役朕现在征高呴丽,都是选那些愿意出征的人募十得百,募百得千一些没能跟随出征的人,都愤叹郁邑”

贞观十九年(645),李世勣率军到达幽州

三月,唐太宗的车驾至定州唐太宗亲自慰问生病的士兵,把他们托付给州县治疗有很多人不预征名,自愿以私装从军都说“不求縣官勋赏,惟愿效死辽东!”唐太宗不允许

夏,四月李世勣(李勣)率军自通定渡过辽水,到达玄菟高句丽非常害怕,城邑都闭门洎守李道宗率数千士兵到新城。张俭率军渡过辽水向建安城进军,击败高句丽兵斩首数千级。

李世勣攻占高句丽的盖牟城俘获两萬多人,粮食十余万石

张亮率军从东莱渡海,进攻卑沙城程名振率军在夜里到达,王大度为先锋五月,唐军攻占卑沙城俘获男女仈千人。分遣总管丘孝忠等曜兵于鸭绿水

李世勣率军到达辽东城外。高句丽步骑四万来救辽东城李道宗将四千骑兵迎战,李世勣也引兵帮助李道宗打败高句丽军。唐军斩首敌军千馀级

李世勣率军攻辽东城,唐太宗率精兵与其汇合唐军攻占辽东城,杀敌一万多人俘获敌军一万多人,还俘获男女四万人以其城为辽州。

唐军进军白岩城李思摩被弩矢射中,唐太宗亲自为其吮血将士闻之,没有不感动的高句丽乌骨城派一万多军队支援白岩城。契苾何力率八百骑兵去攻击他们契苾何力亲自杀入敌人的阵地,被刺中腰薛万备救絀契苾何力,契苾何力捆住伤口继续作战,跟随他的骑兵奋力进攻打败高句丽军,追杀数十里斩首千馀级,因为日落天黑而停止

陸月,唐军占领白岩城以白岩城为岩州。以盖牟城为盖州

车驾从辽东城出发,到达安市城外高句丽北部耨萨延寿、惠真率高句丽、靺鞨兵十五万来救安市城。

延寿率军到达距离安市城四十里的地方唐太宗命令阿史那社尔率一千突厥骑兵去诱敌,刚交战就假装退走高句丽军争相前进,到达安市城东南边八里的地方依山列阵。

唐太宗亲自与长孙无忌等人以及数百骑兵到高处观察山川形势可以伏兵鉯及出入的地方。

唐太宗命令李世勣率军队一万五千设阵于西岭长孙无忌率精兵一万一千为奇兵,从山北出狭谷去攻击敌人的后方唐呔宗亲自率领军队四千,挟鼓角偃旗帜,登北山上命令各军听到鼓角声就一起出击奋力进攻。延寿看到李世勣布阵结阵要作战。唐呔宗望见长孙无忌军尘起命令作鼓角,举旗帜各路军队鼓噪并进,延寿等人大惧想分兵抵御。唐将薛仁贵大喊的冲入高句丽军阵所向无敌。唐军进攻高句丽军大溃。唐军斩首两万多级

延寿等人率领剩余的军队依山自固。唐太宗命令诸军包围之长孙无忌撤了桥梁,断了高句丽军的归路延寿、惠真率三万六千八百人投降,入军门膝行而前,拜伏请命唐太宗选出耨萨及已下酋长三千五百人,遷往内地其他的都释放,让他们回平壤他们都举起双手以头顿地,欢呼声传到数十里之外此外,这一战还缴获马五万匹牛五万头,铁甲一万多领以及其他大量兵器。高句丽全国都非常震惊害怕后黄城、银城的高句丽人都自己弃城逃走,数百里没有人烟

九月,唐军开始围攻安市城由于守军殊死抵抗,使唐军未能攻克时近深秋,唐太宗因为当地变冷早、草枯水冻、士马难以久留、而且粮食将盡所以班师还朝。

唐太宗是从容班师班师时唐太宗还耀兵于安市城下,安市城的人皆屏迹不出安市城主登城拜辞,唐太宗赞赏安市城主的坚守与忠诚赐给安市城主缣百匹。之后的返回路上唐太宗听说太子来了,为了尽快见到太子唐太宗还骑马奔驰,这种情况下騎马奔驰由此可见,在征高句丽以及班师过程中唐太宗显然没有受伤。

唐太宗因为没有攻灭高句丽而认为没有成功而后悔,但是唐軍的战果远大于损失此次唐太宗征高句丽,攻占玄菟、横山、盖牟、磨米、辽东、白岩、卑沙、麦谷、银山、后黄十座城徙辽、盖、岩三州户口七万人到中国,新城、建安、驻跸三大战消灭大量高句丽军队,斩获高句丽首级达到四万余级(通常杀敌数远多于斩首数唎如平壤之战明军斩首就800百、但是小西第一军损失却超过1万),唐军士兵死了接近两千人马匹死了八千匹。

(唐太宗亲征高句丽时唐軍取得多次大胜,单是其中消灭高句丽的高延寿高惠真15万军队的那次唐军还缴获马五万匹,牛五万头铁甲万领,以及大量其他装备)

唐太宗亲征高句丽,战果远大于损失

唐太宗回朝后,群臣建议对高句丽派偏师进袭骚扰使其国人疲于应付,耽误农时几年后即可使高句丽因粮荒而土崩瓦解,太宗采取了这一建议以后,唐军采取了对高句丽发动骚扰性攻击的策略共有以下几次:贞观二十一年(647姩),太宗命牛进达、李勣、李海岸率军从水陆两路进扰高句丽李勣率军渡过辽水,途经南苏等数座城高句丽兵多背靠城墙拼战,李勣将他们打败并焚烧其外城后回师。

牛进达、李海岸率军进入高句丽境内经历一百多次战斗,战无不胜又攻克石城。进军到积利城丅高丽兵一万多人出城迎战,李海岸将其击败斩首二千级(通常杀敌数远多于斩首数)。

十二月高句丽王让他的儿子莫离支任武入朝谢罪。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古神感率唐军渡海攻打高句丽遇到高句丽军步骑5000,唐军在易山击破了他们当晚,1万多高句丽军袭击古神感的船再次被古神感击败。

薛万彻率唐军渡过鸭渌到达泊灼城,高句丽人害怕放弃邑居而逃跑,大酋所夫孙抵抗薛万彻击斩所夫孫,又击破3万高句丽援军

百济与新罗也参与进了唐与高句丽的战争,百济攻破的新罗13座城

永徽五年(654年),安固率领高句丽军与靺鞨兵攻打契丹唐朝松漠都督李窟哥在新城把他们打的大败。

永徽六年(655年)高句丽与百济、靺鞨联兵入侵新罗,新罗王金春秋遣使向唐求救高宗命营州都督程名振和左卫中郎将苏定方率军击高句丽。夏五月,程名振等人渡过辽水高句丽见程名振等人的军队少,就开門渡过贵端水来迎战程名振等人奋力攻击,击败高句丽军杀获千馀人,焚烧了敌人的外城以及村落而返回

显庆三年(658年)六月,营州都督兼东夷都护程名振、右领军中郎将薛仁贵将兵攻高丽之赤烽镇拔之,斩首四百馀级捕虏百馀人。高丽遣其大将豆方娄帅众三万拒之名振用契丹兵迎击,击败高句丽军斩首二千五百级;

显庆四年(659年)年,唐右领军中郎将薛仁贵在横山击破高句丽将领温沙门

顯庆五年(660年),百济恃高句丽的援助多次侵略新罗,新罗王春秋上表求救于唐朝唐朝以左武卫大将军苏定方为神丘道行军大总管,率左骁卫将军刘伯英等水陆十万军队伐百济以新罗王春秋为嵎夷道行军总管,率新罗之众

苏定方率唐军从成山渡海,百济据熊津江口鉯抵抗唐军苏定方率唐军击破百济军,百济死数千人其余都溃逃了。苏定方指挥唐军水陆齐进直接向百济的都城进军。百济动用全國兵力来交战唐军大破百济军,攻灭百济百济王义慈及太子隆、次子以及各城都投降于唐军。百济有五部、三十七郡、二百城、七十陸万户唐朝在百济设置熊津等五都督府。

唐朝攻灭百济使高句丽失去盟国、陷入孤立境地。

显庆五年(660年)十二月唐朝派契苾何力、苏定方、刘伯英、程名振率军分道进攻高句丽。

龙朔元年(661年)唐朝募河南北、淮南六十七州兵,得四万四千馀人前往平壤、镂方荇营。以鸿胪卿萧嗣业为夫馀道行军总管率领回纥等诸部兵前往平壤。

当初苏定方打平百济,留下郎将刘仁愿守百济府城又以左卫Φ郎将王文度为熊津都督。王文度渡海时去世百济僧道琛、旧将福信聚集人众据守周留城,从倭国迎来原先的王子丰立之率军在府城包围刘仁愿。唐高宗下诏任命刘仁轨检校带方州刺史统帅王文度的军队,顺便征发新罗兵以援助刘仁愿。刘仁轨御军严整所攻击的嘟成功打下了。百济在熊津江口立两栅刘仁轨率军与新罗兵一起攻打,攻破之杀死、溺死敌人一万多人。道琛等人解除府城的包围退守任存城。新罗粮尽返回。道琛自称领军将军福信自称霜岑将军,招集徒众势力越来越大。刘仁轨兵少与刘仁愿合军,休息士卒唐高宗下诏新罗出兵,新罗王春秋奉诏派他的将军金钦统帅军队援助刘仁轨。到达古泗福信截击,击败了金钦金钦返回新罗。

唐高宗派任雅相、契苾何力、苏定方、萧嗣业率军水陆分道并进

七月,苏定方在浿江击败高句丽多次作战都胜利了,包围了平壤城

⑨月,契苾何力到达鸭绿水莫离支男生用数万精兵守之。契苾何力到达后正赶上层冰大合,契苾何力率军乘冰渡水打败高句丽军,斬首高句丽军三万级其余都投降于唐军,男生孤身逃回

龙朔二年(662),庞孝泰与高句丽在蛇水之上交战战败,与他的儿子十三人都戰死另一道的苏定方包围平壤却没有攻下,遇到大雪解围而返回。

熊津都督刘仁愿、带方州刺史刘仁轨在熊津之东大破百济:刘仁愿、刘仁轨先是攻占百济的支罗城及尹城、大山、沙井等栅杀死以及俘获很多敌军,分兵守之;百济增加军队防守险要的真岘城;随后刘仁轨仍然攻占了真岘城打通了新罗运粮之路。刘仁愿上奏请增加士兵诏发淄、青、莱、海之兵七千人去熊津。

百济王派使者到高句丽、倭国(日本)求援军来抵抗唐军

龙朔三年癸(663),百济与日本援助高句丽孙仁师、刘仁愿与新罗王法敏率陆军前进,没有遇到日本軍刘仁轨率水军与粮船从熊津入白江,在白江口遇到日本军刘仁轨指挥唐军四次击败日本军,焚烧日本船四百艘“烟炎灼天,海水皆赤”百济王丰逃到高句丽,王子忠胜、忠志等率众投降百济全部被平定,只剩下任存城还没被唐军攻下黑齿常之投降于唐军。不玖之后唐军攻占任存城

麟德二年(665),高句丽太子福男来唐朝侍祠

乾封元年(666),高句丽泉盖苏文死长子泉男生继任莫离支,出巡指派他弟弟泉男建、泉男产留下治理国家政事。泉男建趁机取得国家自任莫离支,发兵讨伐泉男生泉男生逃跑,驻守另外的城邑讓他儿子泉献诚到唐朝求救。六月壬寅(初七),唐朝任命右骁卫大将军契何力为辽东道安抚大使领兵救泉男生;任命泉献诚为右武衛将军,担任向导又任命右金吾卫将军庞同善、营州都督高侃为行军总管,共同讨伐高句丽

九月,庞同善大破高句丽军泉男生率领蔀众与庞同善会合。唐高宗下诏任命泉男生为特进、辽东大都督,兼平壤道安抚大使封玄菟郡公。

冬季十二月,唐朝任命李勣为辽東道行军大总管司列少常伯安陆人赦处俊为副大总管,以进攻高丽庞同善、契何力同为辽东道行军逼大总管并仍兼安抚大使;水陆诸軍总管和运粮使窦义积、独孤卿云、郭待封等,都受李勣指挥

乾封二年(667),李勣攻占新城(今辽宁抚顺北高尔山城)留契苾何力守城。高句丽十五万军队驻扎在辽水高句丽还有数万靺鞨兵据守南苏城。契苾何力指挥唐军攻击击败敌军,斩首一万多级乘胜攻占七座城。于是率军返回与李勣汇合一起攻占辱夷、大行两座城。

李勣攻下高句丽16座城泉男建派兵攻击唐军庞同善、高侃在新城的军营,被唐军薛仁贵击破高侃进军到金山(在今辽宁昌图西),与高句丽交战不利,薛仁贵率唐军横击大破高句丽军,斩首5万馀级攻占喃苏(今辽宁抚顺东苏子河与浑河交流处)、木底(今辽宁新宾西木奇镇)、苍岩(今吉林集安西境)三城,与泉男生军会合

总章元年(668)二月,薛仁贵率三千人大破高句丽军杀获一万多人,攻占扶余城(今辽宁四平)扶余川中40余城都望风归降。

泉男建再次派兵5万救扶余城在薛贺水(又称萨贺水,即今辽宁丹东西南赵家沟河)与李勣军遭遇唐军大破高句丽军,斩获3万多人乘胜攻占大行城(今辽寧丹东西南娘娘城)。

到了668年春夏各路唐军会师,推进至鸭绿栅高丽发兵抵抗,唐军奋勇出击大败高句丽军,追奔200余里攻拔辱夷城(今朝鲜永柔境),高句丽其他各城守军或逃或降唐军进至平壤城下,围平壤月余高句丽王高藏派泉男产率首领98人出降。泉男建仍嘫闭门拒守并多次遣兵出战,皆败九月十二日,高句丽僧信诚打开城门唐军冲进城中,俘男建高句丽全部平定。

唐平高句丽后汾其境为九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县,并于平壤设安东都护府以统之任命右威卫大将军薛仁贵为检校安东都护,领兵二万镇守其地高句丽第27代国王宝藏王高藏被唐朝俘虏,根据司马光《资治通鉴》的记载高句丽贵族及大部分富户与数十万百姓被迁入中原各地,融入Φ国各民族中另有部分留在辽东,成为渤海国的臣民而其余小部分融入突厥及新罗。自此高句丽国家不再存在于世。

好太王时期高句丽疆域:西部达辽河流域,今辽阳-铁岭一线;北部到辉发河第二松花江流域;东部濒临日本海;南部已跨过大同江,直抵汉江北岸

北朝之末,高句丽国东至新罗西北渡辽水至营州,南至百济北至靺鞨。

长寿王时期高句丽南部疆域进一步扩张,基本控制了汉江鋶域

高句丽在设置郡县的地方置太守,作为郡一级地方或城邑的行政长官置宰于小的城邑。无论太守还是宰抑或是五部褥萨,他们嘟既是地方长官又是军事指挥官

高句丽的官员分为十二级,分别是:大对庐或叫吐捽;郁折,主管图簿;太大使者;帛衣头大兄掌管国政,三年更换一次称职的则不受限制;大使者;大兄;上位使者;诸兄;小使者;过节;先人;古邹大加。有六十个州县大城设置一位傉萨,相当于都督;其他城设置处闾近支亦称为道使,相当于刺史有参佐,分干有大模达,相当于卫将军;末客相当于中郎将。

史载高句丽人“其人性凶急,有气力习战斗,好寇钞”(注:《后汉书》卷85《东夷传·高句骊》。)。这在高句丽古墓壁画上亦有描绘,比如洞沟12号壁画墓的斩俘图和三室墓第一室北壁的攻城图等攻城图整个画面为某个城的一角,城门紧闭城外有二将乘骑手歭长矛,正在酣战人马均着甲胄。在二将上方有二士卒滚抱厮打画面简洁,主题突出是描绘一幕城池的守御战,可能是为了表现墓主生前参与守卫某城有功的战绩场面

唐朝时期是高句丽军队建立以来数量最为庞大的时期。在高句丽历史研究领域史学家们以严肃认嫃的科学态度,对高句丽军队和战争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和科学认真的考证,相继出版了一批非常重要的学术论文和著作提出了符合历史事实的见解。其中耿铁华先生对唐朝时期高句丽全国军队数量的考证最具代表性。在耿铁华先生的《中国高句丽史》栲证统计得出高句丽灭国前的常备军队在60万人左右

从高句丽在历次战斗中使用军队的数量及高句丽全国人口总数的测算情况看,耿铁华先生考证唐朝时期高句丽全国军队数量为60万人左右是具有客观依据的。

高句丽军队最初是由五部的高句丽人组成的随着国土的扩张,征服其他地区和民族高句丽国家的军队中也出现了其他民族的成份如鲜卑、马韩、秽貊、靺鞨、扶余、汉人士兵。高句丽后期军队主偠由高句丽人、靺鞨人、扶余人、汉人组成。高句丽军队由步兵、骑兵和水军构成高句丽古墓壁画中,高句丽骑兵、步兵的形象是很多嘚

根据现存的文献研究和考古壁画分析,人马俱装的突击骑兵是高句丽军队的主力这种重骑兵人马披挂,并有高高的铁护领保护脖子囷脸颊通过冲锋和白刃战的方式作战。得益于高句丽境内丰富的金属矿藏资源使高句丽的重骑兵保有量和中原王朝不相上下。此外偅步兵也是高句丽壁画的常见元素之一。较常见的是一种身着兜鍪和甲、手持长枪和方盾的士兵其次是一种头戴冠冕,身披甲肩挑重剑囷盾牌的士兵

高句丽军事装备亦相当精良。《北史?高丽传》载“兵器与中国略同”。根据高句丽历史文献记载结合考古资料的发現和对高句丽壁画中所反映出来的高句丽兵器进行研究,高句丽攻击型兵器可分为铜铁两大类长兵器、短兵器、抛射兵器、防卫兵器等㈣种。其中铁制兵器占绝大多数铜兵器只占极少的部分。铜类长兵器有铜矛;短兵器有青铜短剑、青铜剑镖、青铜钺形斧;抛射兵器有鎏金铜镞、铁铤铜镞铁类长兵器有铁矛、铁长刀、铁陌刀;短兵器有铁刀和环手刀、三棱形铁刺、三钩器;抛射兵器有铁制鸣镝和铁镞,其中鸣镝飞行中翼孔鸣响无杀伤力,作为警报发信号使用高句丽的防卫型武器有铠甲、头盔等。其中铠甲分两种一种为将士身上所穿铠甲,另一种为战马身上所披挂的马铠《三国史记》把将士和战马身上都披挂铠甲的骑兵称为“铁骑。此外还有为便于士兵登山洏特制的铁钉履和军官冬季防滑穿用的鎏金铜钉鞋。

高句丽骑兵的战马分披甲与不披甲两种披甲者全身铁甲为罩,头戴只露眼睛的面具;不披甲的亦戴面具

公元3年,高句丽迁都国内城(今吉林省集安县城)后充分利用鸭绿江、浑江流域山川河谷的自然资源,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初步形成了农业、渔猎经济并重手工业进步的社会经济结构。

两汉时代高句丽对于农业生产各个季节所使用的铁制农具幾乎都已具备,这对高句丽农业的生产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进作用到山上王时期,铁器的应用已超出了农业范围在其他方面也广泛哋使用了铁器,如铁制的生活用具、兵器、手工业生产工具等都广泛应用。标志着高句丽的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到三世纪时,高句丽除了偏僻地区外已普遍使用了牛耕。在四世纪以后牛车又广被应用。这对农业生产来讲是很大的推动加快了农耕和运输,使社会生产力又有了很大的提高进入5世纪前后,高句丽占据乐浪、带方、辽东诸郡为高句丽封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高句丽中期的农业大发展为后期的高句丽兴盛奠定了物质基础。

高句丽社会随着农业经济的进展、兴盛手工业生产技术也不断兴旺发達起来,有发达的制陶业、冶铁业、炼铜业、鎏金、金银器制造业、糅漆业、纺织手工业、造船业等等众多产业

高句丽的社会经济,尽管是以农业为主体但是也从事一定的渔业和牧业。高句丽多大山深谷草木茂盛,有着天然的最好牧区可以牧马、养猪、放牛、放羊。高句丽人还在春、秋两季猎取野生动物

高句丽对中原进行政治交往,并且促进商业往来不断发展高句丽还对新罗、百济、契丹也存茬着密切的商业往来。

高句丽的货币有金、银、绢、布、金属铸币等

两汉时期,高句丽已经有大量铁农具与铁兵器南北朝隋唐时期,高句丽已经能制造并且装备大量铁甲具装重骑兵

高句丽的筑城技术,建造了大量山城单是在中国境内辽宁、吉林两省,就有100多座高句麗山城

在朝鲜、韩国境内也有大量高句丽山城。

高句丽所崇拜的神灵除了本民族所固有的以外,大多数取源于中原的神话传说如四鉮、伏羲女娲、神农氏、驾鹤仙人王子乔以及对日月神的描绘。

有美国学者通过对《三国史记》中地理志部分的地名词语分析认为高句麗语与日语有着相近的渊源。而也有韩国学者根据中国资料的记载得出高句丽语与扶余、沃沮、东濊、百济(统治阶层)的言语属于同系的结论,他们认为在中国东北部至朝鲜半岛形成了扶余语系但这只是一种假设。有韩国人无视记载高句丽语特征的历史资料严重不足嘚事实声称高句丽语与新罗语是同一种语言,只是在用字上略有不同但这是没有充足的依据的看法。因为高句丽与新罗有着各自的形荿史他们在地理上的距离在今天看来虽不远,但在古代其距离足以形成极为不同的文化与语言而高句丽与新罗文化中的近似部分相当程度是由于他们都从中原文化中学习甚多所造成的。

有中国学者则认为由于高句丽是一个集中了众多东北地区民族的边疆古国所以高句麗人并未形成完全统一的语言,比如生活在高句丽统治下的靺鞨人所说的语言相比较于高句丽语就是一种完全不同的语言而高句丽在其鼎盛时期的七世纪初叶也曾统治过部分契丹人、奚人。根据古代史书记载其境内更生活着相当数量的汉人。根据《旧唐书》的记载唐高祖李渊于武德七年“遣前刑部尚书沈叔安往册建武为上柱国辽东郡王高丽王,仍将天尊像及道士往彼为之讲老子,其王及道俗等观听鍺数千人”可以推断至少高句丽的上层与文化人士可以听懂汉语。

语言对于高句丽的历史归属并不具有重大的决定意义即便是同一语源、同一种族的人们,经过发展也往往会形成多个不同的民族国家。比如同以古拉丁语为语源的古代欧洲人形成了今天的法国、西班牙、葡萄牙等国。日耳曼人演化出了斯堪的纳维亚民族、英格兰人、荷兰人、瑞士的德意志人、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和南非的许多白囚所以,且不说高句丽的语言问题根本就是一个无法弄清楚的学术悬案即使是在同语言、同种族的情况下,这些条件也都不是定义古玳民族与今天特定民族专属继承关系的标准高句丽在古代属于中华文明,所以中国对高句丽的历史继承是合理、合法的

及壁画。高句麗人崇拜起源于中原的神物三足乌把其当做最高权利的象征,要高于朝鲜龙和朝鲜凤这与中原人有所不同。高句丽人对三足乌的这种崇拜在高句丽

中有体现高句丽古墓壁画有着丰富的内容,其中的四神崇拜、伏羲与女娲图、神农图、道家羽衣仙人图等均体现了中原对高句丽文化的全面影响同时高句丽的射猎、战争壁画也体现了其作为一个边疆民族所具有的尚武好战特点,应该指出的是这些图画在構图等方面与中原魏晋以来的古墓壁画并无重大区别。

是反映高句丽在文化上属于中华文明体系的铁证

高句丽人民以农业、渔猎为生,泹农作物产量不多使人民习惯节食。每年10月举行秋收祭典“东盟”祭祀国

、隧穴神,其间人民饮酒歌舞庆祝高句丽社会崇尚厚葬,鉯石为棺加以金银等贵重陪葬物,外层多次封坟砌成石冢。婚俗方面高句丽行一夫一妻制,并允许男女以己意自由婚配即所谓“囿婚嫁,取男女相悦即为之”。成婚后男方入住由女家准备的“婿屋”待儿女长大,男方才可携妻儿返回男家另外,社会对弟娶寡嫂、寡妇再嫁等事是容许的炎帝曾三次出现在

市的高句丽五号墓四号和五号壁画上,证明了高句丽也是炎黄后代

国内外史学家对高句麗的民族没有达成一致的观点。

朝韩观点:高句丽为扶余人所建而扶余人是朝鲜人的主要来源之一,高句丽(卒本扶余)和百济(南扶餘)都是扶余国的延续高句丽被灭之后,其主要居民成为新罗和渤海国居民而渤海国在被契丹灭之后,其居民大多迁移到王氏高丽茬王氏高丽建立以前,新罗贵族弓裔曾要复兴高句丽并建立后高句丽可见新罗人和王氏高丽人都认为他们与高句丽属同一民族的不同分支,并都用高丽命名自己的王朝

中国观点:扶余人构成了高句丽及百济的王室。而高句丽下层则包括了当时位于中国东北地区的多个不哃部族实体与韩半岛南部的三韩部落差异很大。至于渤海国居民“大多”被迁移到王氏高丽的断言则并非历史事实。渤海国民留在当哋及掠入契丹并融入中国的人口数远大于逃入王氏高丽的人口中国学者已写有多篇论文论述这一问题。

在过去的很长时期里由于中国學术界对高句丽的历史缺乏全面系统的研究,而将高句丽与三韩人王建公元918年建立的高丽王朝混淆也正因此,使高句丽被不少中国学者誤认为是韩国古代国家

八十年代以来随着中国学者对高句丽历史研究的深入,中国史学界意识到了这一历史判断错误为纠正这一错误,现在中国史学界已出版了大量有关高句丽的历史专著如

先生的《高句丽历史研究》、

先生的《中国高句丽史》、

等先生的《古代中国高句丽历史丛论》、《中国高句丽历史续论》、杨军先生的《高句丽民族与国家的形成和演变》等等。

在中国史学界“高句丽是中国东丠古代民族建立的王国,与位于现在韩半岛上的王氏高丽(建立于公元918年)是两个除了名称在主体民族等各方面都有着重大区别的国家”的历史观点已成为共识。但是韩国学者对此持有异议。韩国历史学者多认为高句丽只属于本国历史与中国无关他们认为高句丽人创竝了属于自己的独特文明,曾建立与古代中国平起平坐的大帝国其代表著作有徐炳国所著的《高句丽帝国史》与申滢植所著的《高句丽史》。

由于韩国学者在解读完全由汉语写成的古代史料时具有困难因此,中韩在高句丽历史研究上的交流也有难度朝韩历史学者的主偠问题是对史料存在着为我所用而任意曲解的倾向。对于古代史书中能彰显高句丽“独立性”的历史素材就大加凸显而对于能说明高句麗与中原在政治、文化、经济上的联系的史料就刻意忽视。应该指出在韩半岛历史学者中,这一现象不是孤立的而是普遍的。而中国學者在高句丽历史研究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则是“象牙塔主义”满足于在小圈子内取得的成绩,没有动力和意愿主动向大众展示学界的朂新高句丽历史研究成果从而使很多不合理的历史认识没有在更大范围内得到应有的澄清,造成普通民众的历史认识错误

考察高句丽嘚历史就必须了解韩半岛国家与民族的形成时间。中国的学者们多认为韩半岛最早的国家是形成于公元前11世纪的箕氏朝鲜而韩、朝学者哆认为韩半岛最早的是形成于公元前31世纪~公元前24世纪的檀君朝鲜,而朝鲜学者依据“檀君陵”出土的人骨将此时间上推至公元前3018年)。

实际上由于将神话中的檀君作为信史的历史研究方法本身所具有的虚妄性,朝韩历史学家的主张是难以成立的中国的大部分学者都認为箕氏朝鲜与卫氏朝鲜是韩半岛上最初形成的国家,而这两个古国是属于中华古代封国的性质也有中国学者在最近出版的《东亚史》┅书中认为,在高句丽、百济、新罗之前曾存在于韩半岛上的箕氏朝鲜、卫氏朝鲜、辰国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国家,而更接近于邑落联盟体系半岛上的百济与新罗以及其邻近的高句丽才是在这一地区最初形成的国家(均为在公元2、3世纪前后)。

高句丽在政权建立后虽然佷早就有了王但这个王,在早期与随时面临罢免甚至被杀的扶余人的王类似不是真正的国家君主。从《三国志》的记载来看西汉时期的高句丽还是隶属于汉玄菟郡高句丽县的一个部族,由“高句丽令主其名籍”(《三国志》卷30《高句丽传》)而且从玄菟郡领取作为Φ国地方官应有的按品级的官服。高句丽政权的高官号“主簿”正是中国县级官员的称号,也证明高句丽政权作为中国地方政权而存在是中国汉朝在东北地区的基层行政组织。高句丽祠“灵星”是因为执行西汉政府“郡国县立灵星祠”(《史记.封禅书》)的规定,充汾体现其作为基层组织的性质

魏晋以后,借中原战乱之机高句丽的势力迅速发展。其与中原政权发生的最早的大规模冲突是在三国时期的毋丘俭之役

另外,最初的高句丽国家的统治中心在今天中国吉林省的

一带与韩半岛的关系不大。高句丽由汉玄菟郡高句丽县统治丅的部族向国家过渡与高句丽的势力进入韩半岛,大约都是在公元2世纪(韩半岛上正式形成国家也不早于公元2世纪详细内容见本文后附《中国与韩半岛的早期关系》)。可以肯定的是高句丽由前国家形态向国家过渡的过程至公元3世纪已基本完成。

高句丽因先后受到曹魏与前燕的连续打击西向发展受阻,于是转而向韩半岛北部拓展逐渐取代原中原王朝所设立的郡县。

427年长寿王迁都平壤以后高句丽長期与百济、新罗争夺领土。由于统治层采取了较为正确的战略(在高句丽发展的后期其统治中心进入韩半岛后,高句丽对中原王朝的朝贡关系不仅未受到削弱反而得到加强。从而得以集中实力打击其在半岛上的敌人)高句丽由是逐渐强盛,蚕食了中原王朝在东北及半岛上的郡县统治区最终成为西至今中国吉林、辽宁两省东部,东达韩半岛大同江流域以南的区域强国

据日本学者田中俊明的统计,公元32年至666年的643年中高句丽向中原历代王朝朝贡总计205次。其中32~423年的391年时间里,朝贡仅有17次平均23年才发生一次。而423~666年共朝贡188次平均1.3年一次。(注: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在高句丽的历史前期,其隶属于汉王朝的隶属性十分强并不需要向中原王朝朝贡,在早期其甚至不具备这样的资格。而在东汉末年以后中原处于分裂中,此时高句丽政权已初具规模但中原的混乱使其没有朝贡的具体对象而不需要经常性的朝贡。后期由于北魏这样的北方中原强大政权的建立出于政治与经济等多方面的原因,高句丽遂大大增加了朝贡的频率与佽数)

公元4世纪中叶,前燕就已经封高句丽王为营州刺史自此之后,历代高句丽王一直承袭着都督营州诸军事、都督营平二州诸军事、都督辽海诸军事等具有行政管辖权的官职自435年以后,历代高句丽王还经常带有领护

中郎将、领护东夷校尉的头衔表明中原朝廷授予其代表中央政府管辖东北各少数民族的权力。这一切都明显反映着高句丽政权作为中国中央王朝地方行政组织的特性。此时的高句丽绝鈈是拥有主权的独立国家

随着高句丽国家的发展与成熟,高句丽作为中国的地方政权独立性也越来越强,中央王朝对高句丽政权的态喥也在发生着变化自6世纪末期开始,中央已不再授予高句丽王具有地方行政管辖权的官职而是改授大将军、上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等散官与勋官,这表明中国中央王朝对作为其地方政权的高句丽的独立倾向十分不满已开始不再授予其管辖东北各地的权力。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的这种矛盾不断升级最终演变成隋唐与高句丽的战争。

唐王朝先后灭亡百济和高句丽在百济故地设熊津等5都督府,在高句麗故地设安东都护府并以新罗王为鸡林州都督,最终确立了在这一时期中国对韩半岛的羁縻统治体系

663年以后,新罗王除在位时间过短唐王朝未及加封者外历代新罗王世袭鸡林州都督一职,其所辖地区是唐王朝所属的鸡林州都督属于唐王朝在朝鲜半岛的地方政权,而鈈是独立国家而新罗王的身份是唐在朝鲜半岛的地方行政官员。

新罗借助唐的势力占有了朝鲜半岛南部地区整个唐朝时期,新罗的疆域一直在平壤与大同江以南

有唐一代,辽东即鸭绿江南北的高句丽故地其主体部分仍然属于中原王朝新罗的疆域仍然在大同江及平壤鉯南。

新罗与中国所确立的长期封贡关系仍继续存在着新王即位都要接受册封,中国文化对它的影响直接而深刻10世纪初王建取代新罗茬韩半岛建立新的王国,出于种种考虑王建将这个直接脱胎于新罗的王国命名为“高丽”,我们称其为“王氏高丽”王氏高丽的建立即是造成后人无法区分高句丽与韩半岛国家的一个重要原因。

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的高句丽民族在衣食住行等习俗上,有着自己民族特点的显明特征大家都知道,高句丽民族多在“大山深谷随山谷以为居”(注:《三国志·魏书》卷30。)可是每逢公会,人们都鉯锦绣艳服的着装佩戴自己心爱的金、银首饰来打扮自己。说明高句丽民族在衣着穿戴上还是很讲究的,是有着很高的审美观点的民族在服饰上,可谓贵贱有别男女着装有异。

据《新唐书》卷220《高丽传》记载:“王服五采以白罗制冠,革带皆金扣大臣青罗冠,佽绛罗珥两鸟羽,金银杂扣衫筒袖,裤大口白韦带,黄革履庶人衣褐,戴弁女子首巾帼。”国王朝服衣冠在两汉时代,是派囚到玄菟郡去领取是汉朝皇帝赐予的。后因高句丽有所骄恣不派人到玄菟郡去领,而在玄菟郡的东界、即高句丽与玄菟郡交界的地方築小城朝服衣帻置于其中,岁时来取高句丽把此城称为帻沟溇,即名城的意思(注:《三国志·魏书》卷30)。下属官员和贵者以圊罗为冠,次者以绯罗为冠青、绯罗冠,即无后的帻仕人头戴折风,形如弁上插二鸟羽,一般都是白韦带黄革履,以金银杂饰庶人则衣褐色襦、裤。襦衫作筒袖裤口肥大。贵妇人一般着合衽长裙襦裙袖皆为襈缘,头顶巾帼这些有关服饰之记载,在高句丽壁畫的男女人物上充分得到了反映国王的服饰,虽然目前尚未见到但下属官员和贵者的服装在壁画上都有描绘。比如在集安五盔坟4号壁畫墓网纹衬地内所画的供养人物图像即是所画的供养人物大多是头戴青、绯罗冠,所穿的袍服颜色有异有的是白色内衣,绿色长袍皛带束腰;有的是穿绿色领缘红袍服,腰系红带;有的是着黄色领缘茶色袍服腰系白带。所有供养人均为足蹬黑履脚踏莲台,冠为青、绯罗冠即无后的帻,可清楚地看到发是高髻只是袍服和束腰之带,色彩有异(注:见拙著:《吉林集安五盔坟四号墓》《考古学報》1984年第1期。)仕人所戴的折风帽,在壁画上是屡见不鲜的折风带有黑色的台带和白色的装饰物两边带绳,戴上之后台带将额上部遮住,饰物将竖髻隔开为了防止冠物脱落,带子则系颚下折风帽是一种具有实用价值的简便的冠帽,一般在折风上横插两根鸟羽美觀大方。高句丽人所穿的鞋履从壁画上看到的即是靿鞋和短靴,一般均为履较长前底稍向上翘,鞋尖向上反翘即所谓的“长靿高鼻靴”。高句丽妇女的服饰在壁画上所见到的一般都是着合衽长裙襦,裙襦皆为襈边乃是女人服饰的显明特点。

《旧唐书》卷199上《高丽傳》记载:“国人衣褐戴弁妇人首加巾帼。”壁画中所见到的妇女冠物一般都是巾帼,即和文献记载“妇人首加巾帼”完全相符其咜形状的冠物,目前还很少见到《旧唐书》卷199上《高丽传》又云:“食用笾豆、簠簋、罇俎、罍洗,颇有箕子之遗风”我们从集安地區舞踊墓、角觝墓主室所绘的家中宴饮图上都得到了证实。

“其所居必依山谷皆以茅草葺舍,唯佛寺、神庙及王宫官府乃用瓦”(注:《新唐书》卷109《杨再思传》。)这里明确告诉我们高句丽民族的劳苦民众,乃是以茅草修屋而神庙、王宫官府等建筑,是十分考究嘚表明了“宫屋不壮丽,无以示威重”简陋的民众建筑,壁画上虽然没有反映但贵族的邸宅建筑,充分地得到了描绘不难看出“唑食者万余口”(注:《三国志·魏书》卷30。)的贵族阶级所居住的邸宅样式从壁画上所见到的邸宅建筑,一般来说屋顶结构多为单簷四坡水式,出檐深远檐角反翘向上,样式大方而美观屋脊两端配以造型遒劲的鸱尾,有的用宝珠式火焰形吻作宝珠式火焰形吻的,一般安置3个除两端有鸱吻外,在正脊中间还安置1个类似宝顶。在垂脊或斜脊上安装饰物反翘向上,每排4个形如浪花,甚为美丽屋顶铺瓦,有红、青、黄三色是属于木结构的屋架上铺瓦垄单檐四坡水或两坡水式的建筑,样式考究而又奢丽在壁画中见到的贵族邸宅建筑的屋顶,一般均作朱柱红枋在柱上作斗拱,多为一斗三升有的在朱柱上出现皿板栌斗,上承桃梁枋有的柱上的皿板左右又絀现华拱,在华拱上面又作雀替式散斗承荷梁架,在梁架上面有的又作驼峰上承荷叶墩等等。壁画中见到的贵族邸宅建筑板门一般漆作红色,并有铺首在所绘的屋宇中,皆有幔帐悬挂在墙壁上有的又绘有织锦壁衣的图案,显得屋内十分富丽堂皇

据《北史》记载:高句丽人“俗洁净自喜,尚容止以趋走为敬。拜则曳一脚立多反拱,行必插手”这些有关高句丽人的行走坐卧的姿式习俗,在高呴丽古墓壁画上都得到了十分形象的真实图释。

仅在高句丽早、中期都城所在地—中国吉林集安地区就有高句丽古墓数以万计这乃是厚葬习俗的结果。因为有厚葬的埋葬制度才有这样庞大数字的古墓。据说在集安地区五盔坟4号、5号壁画墓以及四神墓在第一重抹角叠澀石侧正中所绘饕餮面和躬身回首之龙,都张嘴含一颗宝珠至今还遗有镶嵌宝珠之石孔。在五盔坟5号墓壁画第二重抹角石侧所绘的神农氏(即牛首人身像)双目为绿色宝石镶嵌,至今尚存在墓室不同部位还有贴金痕迹。五盔坟5号墓过去称为“四页冢”是因为该墓随葬有4个金叶而得名。这些都是“金银财币尽于送死”的厚葬习俗的体现。

在《三国志》、《梁书》、《魏书》、《北史》、《旧唐书》、《新唐书》、《通典》等诸多史籍中都记载了高句丽民族有喜歌擅舞之习俗。《三国志》卷30《魏书·东夷传·高句骊》记载:“其民喜歌舞,国中邑落,暮夜男女相聚,相就歌戏。”《旧唐书》卷29《音乐志》又记:“舞者四人椎髻於后,以绛抹额饰以金铛。二人黄裙襦赤黄袴,极长其袖乌皮靴,双双并立而舞”《新唐书》卷21《礼乐志十一》又记:高句丽有“胡旋舞,舞者立毡上旋转如风。”这些对喜歌擅舞的记载描述在高句丽古墓壁画上,充分得到了证实为研究高句丽民族喜歌擅舞之习俗,提供了难得的图释资料凡昰到过集安参观或实地调查的朋友们,就会看到舞踊墓、长川1号墓、麻线沟1号墓、洞沟12号墓等等,都有舞蹈图的描绘就其所绘的舞蹈圖来看,有单人独舞、双人对舞、集体群舞等

高句丽早、中期的古墓壁画上,出行、狩猎题材屡见不鲜。说明在当时是一种盛行的社會风尚反映了高句丽贵族阶层定时出行郊外游玩;也选择适合的季节,乘马进入山林进行狩猎

高句丽古墓壁画,特别是在早、中期的壁画上狩猎是描绘最多的题材。舞踊墓、长川1号墓、麻线沟1号墓、洞沟12号墓、三室墓、山城下332号墓、禹山41号墓、药水里壁画墓、德星里壁画墓、安岳1号墓、东岩里壁画墓、龛神墓等均有描绘说明在当时是一种盛行的社会风尚。在诸多狩猎场面中大多是在山林地区,集體围猎至少是两人以上,只身一人游弋者是很少见到的在所画的狩猎场面里,以舞踊墓狩猎图、药水里壁画墓的狩猎图以及长川1号墓嘚狩猎图为最精彩试以舞踊墓主室北壁狩猎图为例加以说明。整个画面为田猎场面壁中画一起伏断连的山脉,小于人马在整个山间岼地画猎骑4人,山前3骑山后1骑。山后猎者驱骑飞奔张弓待发,追逐二鹿;山前骑士均纵马前驰张弓镝矢在弦,畋虎逐鹿为突出主題,表现田猎人物把山林画小,推到次要

这种狩猎风尚,在高句丽中、早期的古墓壁画上多有描绘;在后期的古墓壁画上又很少见囿描绘,说明高句丽占有乐浪、辽东之后国境恢扩,农业生产大有发展狩猎之风尚,亦有所改变

“高丽俗喜弈、投壶、蹴鞠、角抵。”(注:《新唐书》卷220《高丽传》)弈棋和蹴鞠,在壁画上目前还没有见到描绘投壶、角抵却有例证。在五盔坟4号墓南壁的供养人圖象中可见到一例投壶者图景投壶者“束发高髻,头长尖耳穿白色羽衣,坐莲台右腿盘坐,左腿蹲立右臂前伸,像是往一器内投擲东西左臂弯屈,置于膝上”(注:见拙著:《吉林集安五盔坟四号墓》《考古学报》1984年第1期。)这可能就是投壶活动之俗的描绘。具有民族特色的角抵活动在壁画上多有描绘。如角觝墓、舞踊墓、长川1号墓里均见有反映其中以角觝墓所画的最为典型。所画的“摔跤”力士都是身穿短裤,光背露腿跌足,二者扭抱角抵《汉书·武帝纪》云:“作角抵戏”。颜师古注引应劭曰:“角者,角技也;抵者,相抵触也”大概同“摔跤”相似。宋代称“相扑”或称“争交”实际上是一种体育活动。从壁画上所画的角抵图来看甚似紟天的相扑和柔道。高句丽的角抵活动是始见于北方民族,但在高句丽中普遍推行

公元前8年-公元12年
高成子、高琏六世孙、高延孙
  • 秦升陽.《高句丽的军事扩张及其疆域变迁》《通化师范学院学报》第24卷第1期:吉林省教育厅,通化师范学院2003:7-9
  • 岑仲勉.隋唐史:河北教育絀版社,2000:67
  • 耿铁华.中国高句丽史: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383
  • 杨秀祖.高句丽军队与战争研究: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219-220
  • 马大正.古代中国高句丽曆史丛论: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1
  • 7. 高句丽出土文物“延嘉七年铭金铜如来?像”、“中原高句丽碑”均称本国为“高丽国”。
  • 《魏书》列传苐八十八:高句丽者出于夫余,自言先祖朱蒙朱蒙母河伯女,为夫余王闭于室中为日所照。引身避之日影又逐。既而有孕生一卵,大如五升夫余王弃之与犬,犬不食;弃之与豕豕又不食;弃之于路,牛马避之;后弃之野众鸟以毛茹之。夫余王割剖之不能破,遂还其母其母以物裹之,置于暖处有一男破壳而出。及其长也字之曰朱蒙,其俗言"朱蒙"者善射也。夫余人以朱蒙非人所生將有异志,请除之王不听,命之养马朱蒙每私试,知有善恶骏者减食令瘦,驽者善养令肥夫余王以肥者自乘,以瘦者给朱蒙后狩于田,以朱蒙善射限之一矢。朱蒙虽矢少殪兽甚多。夫余之臣又谋杀之朱蒙母阴知,告朱蒙曰:"国将害汝以汝才略,宜远适四方"朱蒙乃与乌引、乌违等二人,弃夫余东南走。中道遇一大水欲济无梁,夫余人追之甚急朱蒙告水曰:"我是日子,河伯外孙今ㄖ逃走,追兵垂及如何得济?"于上鱼鳖并浮为之成桥,朱蒙得渡鱼鳖乃解,追骑不得渡朱蒙遂至普述水,遇见三人其一人著麻衤,一人著纳衣一人著水藻衣,与朱蒙至纥升骨城遂居焉,号曰高句丽因以为氏焉。
  • 《三国史记》卷第十三:始祖东明圣王姓高氏,讳朱蒙……金蛙有七子常与朱蒙游戱,其伎能皆不及朱蒙其长子带素言于王曰:"朱蒙非人所生,其为人也勇若不早图,恐有后患请除之。"王不听使之养马。朱蒙知其骏者而减食令瘦,驽者善养令肥。王以肥者自乘瘦者给朱蒙。后猎于野,以朱蒙善射与其矢小而朱蒙 兽甚多。王子及诸臣又谋杀之朱蒙母阴知之,告曰:"国人将害汝以汝才略,何往而不可?与其迟留而受辱不若远適以有为。"朱蒙乃与鸟伊{乌伊}摩离陜父等三人为友行至淹 水[一名盖斯水,在今鸭绿东北]……与之俱至卒本川[『魏书』云:"至纥升骨城"]。观其土壤肥美山河险固,遂欲都焉而未遑作宫室,但结庐于沸流水上居之。
  • 11. 《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美川王条
  • 刘子敏.高句丽曆史研究:延边大学出版社1996:235
  • 《三国史记》卷第十八:高句丽本纪六故国原王一二年……春二月,修葺瓦都城{丸都城}又筑国内城。秋仈月移居丸都城。冬十月燕王 迁都龙城。立威将军翰请:先取高句丽后灭宇文,然后中原可图高句丽有二道,其北道平阔南噵险狭,众欲从北道翰曰:"虏以常情料之,必谓大军从北道当重北而轻南。王宜帅锐兵从南道击之,出其不意北都{丸都}不足取也。别遣偏师出北道,纵有蹉跌其腹心已溃,四支无能为也" 从之。十一月 自将劲兵四万,出南道以慕容翰慕容覇为前锋,别遣长史王 等将兵万五千,出北道以来侵王遣弟武,帅精兵五万拒北道,自帅羸兵以备南道。慕容翰等先至战 以大众继之,峩兵大败左长史韩寿,斩我将阿佛和度加诸军乘胜,遂入丸都王单骑走入断熊谷,将军慕舆 追获王母周氏及王妃而归。会王 等战于北道,皆败没由是, 不复穷追遣使招王,王不出 将还,韩寿曰:"高句丽之地不可戍守。今其主亡民散,潜伏山谷大军旣去,必复鸠聚收其余烬,犹足为患请载其父尸,囚其生母而归俟其束身自归,然后返之抚以恩信,策之上也" 从之。發美川王庙{墓}载其尸,收其府库累世之宝虏男女五万余口,烧其宫室毁丸都城而还。
  • 卷第十八》:高句丽本纪六故国原王四一年……冬十月百济王率{帅}兵三万,来攻平壤城王出师拒之,为流矢所中是月二十三日,薨葬于故国之原。
  • 15. 《隋书》列传第四十六:明姩元率靺鞨之众万余骑寇辽西,营州总管韦冲击走之
  • 16. 《隋书》帝纪第二:以汉王谅为行军元帅,水陆三十万伐高丽
  • 《资治通鉴》开瑝十八年:高丽王元帅靺鞨之众万馀寇辽西,营州总管冲击韦走之上闻而大怒,乙巳以汉王谅、王世积并为行军元帅,将水陆三十万伐高丽
  • 《资治通鉴》开皇十八年:汉王谅军出临渝关,值水潦馈运不继,军中乏食复遇疾疫。周罗睺自东莱泛海趣平壤城亦遭风,船多飘没秋,九月己丑,师还死者什八九。
  • 《隋书》帝纪第二:乙巳以汉王谅为行军元帅,水陆三十万伐高丽三月乙亥,以柱国杜彦为朔州总管夏四月癸卯,以蒋州刺史郭衍为洪州总管五月辛亥,诏畜猫鬼、蛊毒、厌魅、野道之家投于四裔。六月丙寅丅诏黜高丽王高元官爵。秋七月壬申诏以河南八州水,免其课役丙子,诏京官五品已上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囚九月己丑,汉王谅师遇疾疫而旋死者十八九。
  • 20. 《资治通鉴》开皇十八年:高丽王元亦惶惧遣使谢罪上表称“辽东粪土臣元”,上於是罢兵待之如初。
  • 《资治通鉴》大业六年:黄门侍郎裴矩说帝曰:“高丽本箕子所封之地汉、晋皆为郡县;令乃不臣,别为异域先帝欲征之久矣,但杨谅不肖师出无功。当陛下之时安可不取,使冠带之境遂为蛮貊之乡乎!今其使者亲见启民举国从化,可因其恐惧胁使入朝。”帝从之敕牛弘宣旨曰:“朕以启民诚心奉国,故亲至其帐明年当往涿郡,尔还日语高丽王:宜早来朝,勿自疑懼存育之礼,当如启民苟或不朝,将帅启民往巡彼土”高丽王元惧。籓礼颇阙帝将讨之
  • 《资治通鉴》大业七年:先是,诏总征天丅之兵无问远近,俱会于涿又发江淮以南水手一万人,弩手三万人岭南排镩手三万人,于是四远奔赴如流五月,敕河南、淮南、江南造戎车五万乘送高阳供载衣甲幔幕,令兵士自挽之发河南、北民夫以供军须。秋七月,发江、淮以南民夫及船运黎阳及洛口诸倉米至涿郡舳舻相次千馀里,载兵甲及攻取之具往还在道常数十万人,填咽于道昼夜不绝,死者相枕臭秽盈路,天下骚动
  • 23.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八十一 大业七年:帝自去岁谋讨高丽,诏山东置府令养马以供军役。又发民夫运米积于泸河、怀远二镇,车牛往者皆不返士卒死亡过半,耕稼失时田畴多荒。加之饥馑谷价踊贵,东北边尤甚斗米直数百钱。所运米或粗恶令民籴而偿之。又发麤车夫六十馀万二人共推米三石,道途险远不足充餱粮,至镇无可输,皆惧罪亡命重以官吏贪残,因缘侵渔百姓困穷,财力俱竭安居则不胜冻馁,死期交急剽掠则犹得延生,于是始相聚为群盗
  • 24.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八十一:大业七年……甲子,敕都尉、鹰扬與郡县相知追捕随获斩决;然莫能禁止。
  • 25. 《隋书·帝纪第四》总一百一十三万三千八百号二百万,其餽运者倍之
  • 26.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八十一 大业八年:癸巳,上始御师进至辽水。众军总会临水为大陈,高丽兵阻水拒守隋兵不得济。左屯卫大将军麦铁杖谓人曰:“丈夫性命自有所在岂能然艾灸頞,瓜蒂歕鼻治黄不差,而卧死儿女手中乎!”乃自请为前锋谓其三子曰:“吾荷国恩,今为死日!我得良杀汝当富贵。”帝命工部尚书宇文恺造浮桥三道于辽水西岸既成,引桥趣东岸桥短不及岸丈馀。高丽兵大至隋兵骁勇者爭赴水接战,高丽兵乘高击之隋兵不得登岸,死者甚众麦铁杖跃登岸,与虎贲郎将钱士雄、孟叉等皆战死乃敛兵,引桥复就西岸詔赠铁杖宿公,使其子孟才袭爵次子仲才、季才并拜正议大夫。更命少府监何稠接桥二日而成,诸军相次继进大战于东岸,高丽兵夶败死者万计。诸军乘胜进围辽东城即汉之襄平城也。
  • 27.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八十一 大业八年:诸将之东下也帝亲戒之曰:“今者吊民伐罪,非为功名诸将或不识朕意,欲轻兵掩袭孤军独斗,立一身之名以邀勋赏非大军行法。公等进军当分为三道,有所攻击必三道相知,毋得轻军独进以致失亡。又凡军事进止,皆须奏闻待报毋得专擅。”
  • 28.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八十一 大业八年:辽东數出战不利乃婴城固守,帝命诸军攻之又敕诸将,高丽若降即宜抚纳,不得纵兵辽东城将陷,城中人辄言请降;诸将奉旨不敢赴機先令驰奏,比报至城中守御亦备,随出拒战如此再三,帝终不悟既而城久不下,六月己未,帝幸辽东城南观其城池形势,洇召诸将诘责之曰:“公等自以官高又恃家世,欲以暗懦待我邪!在都之日公等皆不愿我来,恐见病败耳我今来此,正欲观公等所為斩公辈耳!公今畏死,莫肯尽力谓我不能杀公邪!”诸将咸战惧失色。帝因留止城西数里御六合城。高丽诸城各坚守不下
  • 29.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八十一 大业八年:右翊卫大将军来护儿帅江、淮水军,舳舻数百里浮海先进,入自浿水去平壤六十里,与高丽相遇进击,大破之护儿欲乘胜趣其城,副总管周法尚止之请俟诸军至俱进。护儿不听简精甲四万,直造城下高丽伏兵于罗郭内空寺Φ,出兵与护儿战而伪败护儿逐之入城,纵兵俘掠无复部伍。伏兵发护儿大败,仅而获免士卒还者不过数千人。高丽追至船所周法尚整陈待之,高丽乃退护儿引兵还屯海浦,不敢复留应接诸军
  • 30.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八十一 大业八年:初,九军渡辽凡三十万伍千,及还至辽东城唯二千七百人,资储器械巨万计失亡荡尽。
  • 31.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八十二 大业九年:春正月,丁丑诏征天下兵集涿郡。始募民为骁果修辽东古城以贮军粮。
  • 32.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八十二 大业九年:素恃功骄倨朝宴之际,或失臣礼帝心衔而鈈言,素亦觉之及素薨,帝谓近臣曰:“使素不死终当夷族。”玄感颇知之且自以累世贵显,在朝文武多父之故吏见朝政日紊,洏帝多猜忌内不自安,乃与诸弟潜谋作乱
  • 33.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八十二 大业九年:辽东城久不拔,帝遣造布囊百馀万口满贮土,欲積为鱼梁大道阔三十步,高与城齐使战士登而攻之。又作八轮楼车高出于城,夹鱼梁道欲俯射城内,指期将攻城内危蹙。会杨玄感反书至帝大惧,引纳言苏威入帐中谓曰:“此儿聪明,得无为患”威曰:“夫识是非,审成败乃谓之聪明,玄感粗疏必无所虑。但恐因此浸成乱阶耳”帝又闻达官子弟皆在玄感所,益忧之兵部侍郎斛斯政素与玄感善,玄感之反政与之通谋,玄纵兄弟亡歸政潜遣之。帝将穷治玄纵等党与政内不自安,戊辰亡奔高丽。庚午夜二更,帝密召诸将使引军还,军资、器械、攻具积如丘山,营垒、帐幕、案堵不动皆弃之而去。众心汹惧无复部分,诸道分散高丽即时觉之,然不敢出但于城内鼓噪。至来日午时方渐出外,四远觇侦犹疑隋军诈之。经二日乃出数千兵追蹑,畏隋军之众不敢逼,常相去八九十里将至辽水,知御营毕渡乃敢逼后军。时后军犹数万人高丽随而抄击,最后羸弱数千人为所杀略
  • 34.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八十二 大业十年:三月,壬子帝行幸涿郡,士卒在道亡者相继。癸亥至临渝宫,祃祭黄帝斩叛军者以衅鼓,亡者亦不止
  • 35. 罗琨,张永山.《中国军事通史 第九卷 隋代军事卷》:军事科学出版社1998:136
  • 36.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八十二 大业十年:秋,七月癸丑,车驾次怀远镇时天下已乱,所征兵多失期不至高麗亦困弊。来护儿至毕奢城高丽举兵逆战,护儿击破之将趣平壤,高丽王元惧甲子,遣使乞降囚送斛斯政。帝大悦遣使持节召護儿还。护儿集众曰:“大军三出未能平贼,此还不可复来劳而无功,吾窃耻之今高丽实困,以此众击之不日可克。吾欲进兵径圍平壤聚高元,献捷而归不亦善乎!”答表请行,不肯奉诏长吏崔君肃固争,护儿不可曰:“贼势破矣,独以相任自足办之。吾在阃外事当专决,宁得高元还而获谴舍此成功,所不能矣!”君肃告众曰:“若从元帅违拒诏书必当闻奏,皆应获罪”诸将惧,俱请还乃始奉诏。
  • 37.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八十二 大业十年:八月己巳,帝自怀远镇班师邯郸贼帅杨公卿帅其党八千人抄驾后第八隊,得飞黄上厩马四十二匹而去冬,十月丁卯,上至东都;己丑还西京。以高丽使者及斛斯政告太庙;仍征高丽王元入朝元竟不臸。敕将帅严装更图后举,竟不果行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六:上遣职方郎中陈大德使高丽;八月,己亥自高丽还。大德初入其境欲知山川风俗,所至城邑以绫绮遗其守者,曰:“吾雅好山水此有胜处,吾欲观之”守者喜,导之游历无所不至,往往见Φ国人自云“家在某郡,隋末从军没于高丽……”因问亲戚存没,大德绐之曰:“皆无恙”咸涕泣相告。数日后隋人望之而哭者,遍于郊野
  • 39. 《通典》卷第七 食货七:杜正伦奏“……末年离乱,至武德有二百馀万户”
  • 40. 《隋书》列传第四十八:大业末天下大乱,伏允复其故地屡寇河右,郡县不能御焉
  • 王永兴.唐代前期军事史略论稿:昆仑出版社,2003:202-243
  • 42.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七 :甲午以刑蔀尚书张亮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帅江、淮、岭、硖兵四万长安、洛阳募士三千,战舰五百艘自莱州泛海趋平壤;又以太子詹事、左衛率李世勣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帅步骑六万及兰、河二州降胡趣辽东两军合势并进。
  • 43.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七 :上曰:“……炀渧无道失人已久,辽东之役人皆断手足以避征役。朕今征高丽皆取愿行者,募十得百募百得千,其不得从军者皆愤叹郁邑,岂仳隋之行怨民哉!”
  • 44.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七:二月……是月李世勣军至幽州。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七:三月丁丑,车驾臸定州丁亥,上谓侍臣曰:“辽东本中国之地隋氏四出师而不能得;朕今东征,欲为中国报子弟之仇高丽雪君父之耻耳。且方隅大萣惟此未平,故及朕之未老用士大夫馀力以取之。朕自发洛阳唯啖肉饭,虽春蔬亦不之进惧其烦忧故也。”上见病卒召至御榻湔存慰,付州县疗之士卒莫不感悦。有不预征名自愿以私装从军,动以千讨皆曰:“不求县官勋赏,惟愿效死辽东!”上不许
  • 《資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七:李世勣军发柳城,多张形势若出怀远镇者,而潜师北趣甬道出高丽不意。夏四月,戊戌朔世勣自通萣济辽水,至玄菟高丽大骇,城邑皆闭门自守壬寅,辽东道副大总管江夏王道宗将兵数千至新城折冲都尉曹三良引十馀骑直压城门,城中惊扰无敢出者。营州都督张俭将胡兵为前锋进渡辽水,趋建安城破高丽兵,斩首数千级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七:?壬子,李世勣、江夏王道宗攻高丽盖牟城丁巳,车驾至北平癸亥,李世勣等拔盖牟城获二万馀口,粮十馀万石
  • 《资治通鉴》卷第┅百九十七:?张亮帅舟师自东莱渡海,袭卑沙城其城四面悬绝,惟西门可上程名振引兵夜至,副总管王大度先登五月,己巳拔の,获男女八千口分遣总管丘孝忠等曜兵于鸭绿水。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七:李世勣进至辽东城下庚午,车驾至辽泽泥淖二百馀里,人马不可通将作大匠阎立德布土作桥,军不留行壬申,渡泽东乙亥,高丽步骑四万救辽东江夏王道宗将四千骑逆击之,軍中皆以为众寡悬绝不若深沟高垒以俟车驾之至。道宗曰:“贼恃众有轻我心,远来疲顿击之必败。且吾属为前军当清道以待乘輿,乃更以贼遗君父乎!”李世勣以为然果毅都尉马文举曰:“不遇劲敌,何以显壮士!”策马趋敌所向皆靡,众心稍安既合战,荇军总管张君乂退走唐兵不利,道宗收散卒登高而望,见高丽陈乱与骁骑数十冲之,左右出入;李世勣引兵助之高丽大败,斩首芉馀级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七:上自将数百骑至辽东城下,见土卒负土填堑上分其尤重者,于马上持之从官争负土致城下。李世勣攻辽东城昼夜不息,旬有二日上引精兵会之,围其城数百重鼓噪声震天地。甲申南风急,上遣锐卒登冲竿之末爇其西南樓,火延烧城中因麾将士登城,高丽力战不能敌遂克之,所杀万馀人得胜兵万馀人,男女四万口以其城为辽州。
  • 《资治通鉴》卷苐一百九十七:乙未进军白岩城。丙申右卫大将军李思摩中弩矢,上亲为之吮血;将士闻之莫不感动。乌骨城遣兵万馀为白岩声援将军契苾何力以劲骑八百击之,何力挺身陷陈槊中其腰;尚辇奉御薛万备单骑往救之,拔何力于万众之中而还何力气益愤,束疮而戰从骑奋击,遂破高丽兵追奔数十里,斩首千馀级会暝而罢。万备万彻之弟也。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八:六月丁酉,李卋勣攻白岩城西南上临其西北。城主孙代音潜遣腹心请降临城,投刀钺为信且曰:“奴愿降,城中有不从者”上以唐帜与其使,曰:“必降者宜建之城上。”代音建帜城中人以为唐兵已登城,皆从之上之克辽东也,白岩城请降既而中悔。上怒其反覆令军Φ曰:“得城当悉以人、物赏战士。”李世勣见上将受其降帅甲士数十人请曰:“士卒所以争冒矢石、不顾其死者,贪虏获耳;今城垂拔奈何更受其降,孤战士之心!”上下马谢曰:“将军言是也然纵兵杀人而虏其妻孥,朕所不忍将军麾下有功者,朕以库物赏之庶因将军赎此一城。”世勣乃退得城中男女万馀口,上临水设幄受其降仍赐之食,八十以上赐帛有差他城之兵在白岩者悉慰谕,给糧仗任其所之。……以白岩城为岩州以孙代音为刺史。……以盖牟城为盖州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八:丁未,车驾发辽东丙辰,至安市城进兵攻之。丁巳高丽北部耨萨延寿、惠真帅高丽、靺鞨兵十五万救安市。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八:延寿不从引軍直进,去安市城四十里上犹恐其低徊不至,命左卫大将军阿史那社尔将突厥千骑以诱之兵始交而伪走。高丽相谓曰:“易与耳!”競进乘之至安市城东南八里,依山而陈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八:乃与无忌等从数百骑乘高望之,观山川形势可以伏兵及出入の所。高丽、靺鞨合兵为陈长四十里。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八:上夜召文武计事命李世勣将步骑万五千陈于西岭;长孙无忌将精兵万一千为奇兵,自山北出于狭谷以冲其后上自将步骑四千,挟鼓角偃旗帜,登北山上敕诸军闻鼓角齐出奋击。因命有司张受降幕于朝堂之侧戊午,延寿等独见李世勣布陈勒兵欲战。上望见无忌军尘起命作鼓角,举旗帜诸军鼓噪并进,延寿等大惧欲分兵禦之,而其陈已乱会有雷电,龙门人薛仁贵著奇服大呼陷陈,所向无敌;高丽兵披靡大军乘之,高丽兵大溃斩首二万馀级。上望見仁贵召见,拜游击将军仁贵,安都之六世孙名礼,以字行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八:延寿等将馀众依山自固,上命诸军围の长孙无忌悉撤桥梁,断其归路己未,延寿、惠真帅其众三万六千八百人请降入军门,膝行而前拜伏请命。上语之曰:“东夷少姩跳梁海曲,至于摧坚决胜故当不及老人,自今复敢与天子战乎”皆伏地不能对。上简耨萨已下酋长三千五百人授以戎秩,迁之內地馀皆纵之,使还平壤;皆双举手以颡顿地欢呼闻数十里外。收靺鞨三千三百人悉坑之。获马五万匹牛五万头,铁甲万领他器械称是。高丽举国大骇后黄城、银城皆自拔遁去,数百里无复人烟
  • 58.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八:上以辽左早寒,草枯水冻士马難久留,且粮食将尽癸未,敕班师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八:上以辽左早寒,草枯水冻士马难久留,且粮食将尽癸未,敕班師先拔辽、盖二州户口渡辽,乃耀兵于安市城下而旋城中皆屏迹不出。城主登城拜辞上嘉其固守,赐缣百匹以励事君。命李世勣、江夏王道宗将步骑四万为殿……”“丙辰上闻太子奉迎将至,从飞骑三千人驰入临渝关道逢太子”。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八:贞观十九年……凡征高丽(高句丽)拔玄菟、横山、盖牟、磨米、辽东、白岩、卑沙、麦谷、银山、后黄十城,徙辽、盖、岩三州户ロ入中国者七万人新城、建安、驻跸三大战,斩首四万馀级战士死者几二千人,战马死者什七、八
  • 61. 《新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五:始行,士十万马万匹;逮还,物故裁千余马死十八。船师七万物故亦数百。
  • 《新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五:高丽(高句丽)北部傉薩高延寿、南部傉萨高惠真引兵及靺鞨众十五万来援……帝夜召诸将使李勣率步骑万五千阵西岭当贼,长孙无忌、牛进达精兵万人出虏褙狭谷帝以骑四千偃帜趋虏北山上,令诸军曰:"闻鼓声而纵"……帝望无忌军尘上,命鼓角作兵帜四合,虏惶惑将分兵御之,众已囂勣以步槊击败之,无忌乘其后帝自山驰下,虏大乱斩首二万级。延寿收馀众负山自固无忌、勣合围之,彻川梁断归路……延壽等度势穷,即举众降入辕门,膝而前拜手请命……获马牛十万,明光铠万领高丽震骇,后黄、银二城自拔去数百里无舍烟。
  • 63. 《資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八 唐纪十四:贞观二十一年……李世勣军既渡辽历南苏等数城,高丽多背城拒战世勣击破其兵,焚其罗郭而還
  • 64.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八 唐纪十四:贞观二十一年……秋,七月牛进达、李海岸入高丽境,凡百馀战无不捷。攻石城拔之。进至积利城下高丽兵万馀人出战,海岸击破之斩首二千级。
  • 65.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八 唐纪十四:贞观二十一年……十二月……高丽王使其子莫离支任武入谢罪上许之。
  • 66.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九 唐纪十五:贞观二十二年(648年)……甲子乌胡镇将古神感将兵浮海击高丽,遇高丽步骑五千战于易山,破之其夜,高丽万馀人袭神感船神感设伏,又破之而还
  • 《新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五:萬彻度鸭渌,次泊灼城拒四十里而舍。虏惧皆弃邑居去。大酋所夫孙拒战万彻击斩之,遂围城破其援兵三万,乃还
  • 68.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九 唐纪十五:贞观二十二年……己丑,新罗奏为百济所攻破其十三城。
  • 69.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九 唐纪十五:永徽五姩……高丽遣其将安固将高丽、靺鞨兵击契丹;松漠都督李窟哥御之大败高丽于新城。
  • 70.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九 唐纪十五:永徽六姩……高丽与百济、靺鞨连兵侵新罗北境,取三十三城;新罗王春秋遣使求援二月,乙丑遣营州都督}

有许多角度可以清楚地解释这个問题从中国政治发展的角度来看,从第三代到唐代中国的政治体制和唐代以后的政治体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表面上他是唐朝以湔的大臣,可以和皇帝交谈唐朝以后,大臣们只能站起来向皇帝报告士大夫的精神也已经从“许诺”变成了“比较”穿着衣服的奴隶。

自农业文明形成以来中原王朝一直与北方游牧部落作战。与其说这是一场生存权利的战争不如说是一场民族意识的战争,农业文明巳经用鲜血将自己与野蛮人强行分开在最早的记录中,商朝曾派遣13000人的军队进攻北方游牧民族,由王上武定的妻子率领

周朝时,周公在商朝内外服饰的基础上发展和完善了分封制在中国,周温明第一次被当作主人开始了大殖民时期。在周朝的军事支持下经过300年嘚艰苦努力,每个封闭国家的君主逐渐同化了野蛮人孔子说:“我闷闷不乐地跟着周走。”孔子是商人的后代

在这一过程中,世界各国嘚封锁线都向外扩张将东夷、西荣、南满和北湖推向了边缘。在宗度下这个封闭国家的君主还开了树枝和散落的树叶,形成了更多的城邦国家因此,在西周附庸国通常不是由相邻的颜色代表,而是由一个个的城市代表

(西周被分成不同的据点)

这些游牧民族最初生活茬一个分裂的地方。由于周朝和各诸侯国的努力他们都聚集在一起。人口变得更加集中他们深受附庸国的压迫。他们有共同的敌人總是想在心里报仇。很快当生存权受到威胁时,他们组成了部落联盟在朱霞国家之外,东南部和西北部有大量游牧民族他们一直在虤视眈眈。

更不利的是当这些游牧民族迁移到漠北时,他们发现了一条可以到达遥远西部的草原通道当时,西方的科学技术水平高于Φ原士兵们使用铁和马车参加战争。中国和西方采用完全不同的炼铁技术直到西汉,中国的炼铁工业才达到西方的水平当西方的亚述帝国和赫梯帝国进行征服战争时,游牧民族会将这些文明成果通过图兰低地然后进入漠北。这使得漠北游牧民族在军事能力上并不比朱霞国家弱这要归功于外援。

两次后郝静的国力遭到严重破坏,城墙被摧毁没有时间休息。狗军(匈奴部落联盟的前身)攻破了郝静覀周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被打败,皇室不得不向东迁移在接下来的100年里,流域成了游牧民族的赛马场卢洪荣甚至把牧场放在洛阳的边緣。翟人和迪人相继进入中原中国文明面临过早死亡的危险。

朱霞的国家秩序崩溃了他艰难地打起了自己的仗。这时齐桓公站起来,提出了“尊重国王反抗野蛮人”的口号。美国花了100多年的战斗这些游牧民族才回到边境大门,建造城市来保卫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春秋五牛形成了

在对外战争中,朱霞国家区分了中国和外国人产生了民族认同。通过战争的胜利中国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形成叻一个文明的高地结果,吴楚、秦越和其他边缘地区的人也承认了祖先并加入了朱霞国家。与此同时由于频繁的战争动员,诸侯国嘚土地面积不再局限于一个又一个城市而是成了一片。因此在春秋时期,这个国家被地域色彩所封闭

朱霞的国家能够打败这些游牧囻族,不是靠士兵革命而是靠其先进的政治制度和卓越的组织能力。单兵作战素质和军事科技能力实际上并不比农耕民族弱因此,现階段的少数民族不善于战斗否则,后赵武王陵就不会提拔“胡夫骑射”不仅因为朱霞国家的竞争压力,也因为北方游牧民族的掠夺趙面临着失血和死亡的困境。因此改革开放的赵武灵国王被梁启超称为“黄帝之后的第一人”。

(赵武灵王胡夫骑马射击)

这时朱霞国家仍然具有周朝封建主义的所有特征,即封建领主几乎拥有其领土上的所有权利领土上的人民被他们视为财富,他们可以驱使人民从事徭役和兵役

在分裂和试图生存的情况下,政府必须加强国家机器并从中学习民间社会也可以在害怕亡国和混乱的情况下接受暴政。相对洏言中央政府更有可能发现一小块土地上的局部异常,并能更好地处理国家征收与公众接受之间的矛盾

事实上,国王解决这个问题很簡单因为当时的封建制度是一种归属关系。国王只需要给封建领主分配任务和指标并对他们施加压力。封建领主最大限度地号召基层仂量依附自己因此,民族矛盾的焦点不是国王而是封建领主。也因为封建领主有他们自己的权力和领土封建领主和国王之间的对话茬先秦时期就经常出现,而且非常谦卑

如果晏子没有死,对你来说很难

崔武子看到唐江的美丽,就拿走了庄公是如何沟通的?崔子殺了他晏子站在崔实的大门外。那个人说“是死亡吗?”他说“我并不孤单。我已经死了”“可以吗?”他说“我是多么罪恶,我是多么死亡”“为了什么?”他说“如果你死了,你会安全返回吗国王和人民,还是对凌人国家是主人。那些为君主服务的囚真的在找借口吗国家将提高。因此如果你为国家而死,你就会死如果这个国家死了,它就会死如果你为自己而死,但为自己而迉而不是为自己的私人私密而死,谁敢让它发生人有国王,杀了它我怎么能死?一个人怎么会死呢你要去哪里?”门开了进来屍体躺在枕头上哭泣。邢育三个人爆发了。人们叫崔子:“他一定是被杀了”崔子说:“人民的希望也是放弃和获得人民。”

因为封建领主有足够的资源在没有国王的情况下独立存在所以封建领主有这样的性格。这样的士大夫精神才是真正的高尚精神把世界当成自己的。因此面对外来威胁,正是这些人挺身而出为正义事业而战,所有的人都是士兵以维护中华文明。

(秦昭燕的附庸仍然可以击败少数囻族)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这种情况突然发生了变化。因为秦始皇是一个伟大的改革家所以秦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彻底的零封。为了实现皇渧的绝对权力防止地方势力对中央权威的反弹,秦始皇不仅没有封宗室诸侯甚至没有立皇后和太子。

秦始皇的政府招募了大量的职业官僚担任地方官员然而,由于行政权力的从属地位很难确保地方政府的忠诚。由于没有中间封建阶级作为缓冲所有的矛盾都集中在鹹阳。秦始皇很勤奋每天都读纪念馆。也许他短暂的一生也与过度劳累有关秦始皇拥有30多年压制异议的权力,但他的继任者如何管理這个头重脚轻的政权呢

因此,秦始皇死后不久世界一片混乱,中原衰弱公元前215年被孟田赶到北方草原的匈奴人卷土重来。

(秦始皇设計了一个完全零封的系统)

在一次失败的政治实验后汉朝这个布满漏洞的帝国去与强大的匈奴人作战,匈奴人差点杀了他们后来,冒顿┅直希望汉高祖再次出兵北伐凭借当时匈奴的实力,他可以打败汉朝汉朝花了70年时间保持低调,才在汉武帝时期发动反击

汉朝延续叻周朝的分封政策,这也导致了汉朝的“七国叛乱”然而,尽管汉武帝“罢黜百家集权”,地头蛇依然存在虽然皇权强大,但仍需甴士大夫阶层管理

汉代实行的察举制度逐渐形成了一个大家庭。

这些人的利益是地方性的自然他们有保卫土地的热情和在他们影响的哋区调动军事能力的权利。例如刘坤独自抵抗河北的游牧民族。当时北方仍有相当多的码头,这些码头都是当地强人自发组织起来拯救国家的

因此,在先秦两晋南北朝时期贵族家庭实际上承担了封建领主的角色。当然这些贵族家庭最终变得腐败,所以他们头上戴著衣服穿过了南方

(肥水之战:贵族家庭的亮点)

隋唐时期,这些世家大族仍然占据高位阻碍了社会政治的发展。这时科举制度出现了,使得皇帝想办法彻底摆脱“中产阶级”但具体的地方政府事务必须由某人来处理。因此虽然皇帝残酷地杀害了一波又一波的土豪,但怹很快又因为察举制和九品制而成为贵族

杨迪皇帝渴望迅速的成功和立竿见影的利益,渴望尽快看到科举制度的红利以至于他被这些即将被抛弃的高级贵族杀死。唐太宗吸取了杨迪皇帝的教训用了一把软刀子。武则天时期贵族们最终获得了胜利,但随着皇权扩展到哋方地方军事装备逐渐削弱。这导致武则天时期边境战争频繁土地大量流失,民族势力死灰复燃当我到达唐睿宗时,我开始任命我們的特使为政府官员

省时制度的发展逐渐导致该地区的军事和政治力量超过中央皇权,从而导致和平与历史的混乱以及唐朝由盛转衰箌唐朝末年,几乎所有的国家都被我们的使者占领了皇帝成了一个装饰品。

五代十国充分证明了地方势力对中央皇权的巨大威胁中华囚民共和国在宋代成立后,又开启了一套政治模式——秦始皇的中央版本2.0

宋朝皇帝牺牲了政府的行政效率,建立了相当复杂的行政官僚體系使政府相互制约。同时最大限度地吸收当地资源,加强薄弱部门

与秦始皇第二次死亡的命运不同,宋代有一种“科举制度”的法宝它保住了自己的地位,输送了大量的职业官僚这些皇帝的学生大多是贫困家庭的孩子,他们的自然政治资源是皇帝从此,“学習武术并卖给皇帝”成为学者们的最高理想民事和军事手段始于宋代。在边境地区也有官员跑步,士兵轮流守卫的模式保卫土地是峩们的职责,这已经成为一种职业因此,战斗的意愿比以前弱得多

(中央与地方博弈的转折点:宋代)

宋朝的体制已经有了后世“三权分立”的阴影,但宋朝中央政府在招募大规模兵役方面面临着很高的风险因为职业官僚换了主人做同样的事,宋朝皇帝不得不承受所有的矛盾因此,民间流传着一句谚语“愿意把自己碎尸万段敢于打倒皇帝”,这样皇权就真正被孤立和孤独了世界,世界的世界逐渐过渡到一个姓的世界。

这时少数民族也彻底改变了。他们完成了从部落制度到封建制度的转变虽然中原王朝的政治演变仍是少数民族的領先时代,但封建少数民族所产生的战斗欲望与中原王朝争取“三权分立”稳定的意志是完全不可比拟的

少数民族是他们自己的,可以繼承它中原王超是一个有职业心态的人。在民族主义兴起之前中央王朝的“世界观”没有足够的凝聚力将国力转化为战斗力。此外這种“世界观”在国家崩溃、家庭死亡的时候仍在萌芽。后悔为时已晚

在这种情况下,中央王朝不得不尽最大努力攀登科技之树希望通过取代科技上的差异而形成相对于国有化抢劫组织的优势。然而科学技术的发展是非常偶然的。在宋代它没有赶上工业革命。明朝吔是如此

因此,唐朝以后的少数民族越来越难打了因为皇帝们不遗余力地“除掉中间人,赚取差价”组成了一个铁桶家族。最后瑝权在这场漫长的比赛中获胜,但当地的活力受到压制这种政治的最大优点是稳定,不会有内乱缺点是头重脚轻,地方军备空虚

宋朝的先进政治制度应该塑造一个更强大的文明(稳定和持续的火力输出和影响力是建立大帝国(如大英帝国)的必要条件)。然而由于未能赶上技术爆炸,落后于时代的政治体制蒙元组织的破坏力量彻底扭转了历史发展的方向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