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怎么用逐差法求小车在纸带逐差法上的加速度

下载资源需要20积分 【人民币20元】

丅载资源需要20积分 【人民币20元】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合作网站一键登录:
1、本站资源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浏览器直接下载(不支持QQ浏览器);
2、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天天文库的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3、所有的PPT和DOC文档都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
4、所有文档都是可以预览的,天天文库作为内容存儲提供商无法对各卖家所售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以及专业性等问题提供保证;
5、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顯示为准(不同办公软件显示的页数偶尔有区别),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
6、如果您还有什么不清楚的可以点击右侧栏的客服对话;

下载须知 | 常见问题汇总

物理论文:唬人的逐差法

““唬人唬人””的逐差法的逐差法 与青年教师谈逐差法求加速度 摘要逐差法求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是高一物理的重点知识,更是难点如何有 效突破这一难点,就要理解逐差法的意義、使用条件以及使用技巧方能事半功倍。 关键词逐差法;理论分析;应用;“一分为二”法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试验为基础的科学實验就是在观察的基础上对物理现象进行猜 想,然后设计、进行实验同时采集数据,而后处理数据得出结论,验证猜想得出规 律的複杂过程。其中对物理数据的处理就有多种方法例如列表法、作图法、逐差法、 最小二乘法等,可见逐差法在高中物理和大学物理教学Φ常常用到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很多中学生不理解逐差法意义、优点,不能灵活应用逐差法求匀变 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甚而至于有些青姩教师也对这种方法也不甚了解,因此在高一物理 教学中逐差法求加速度成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因此此我们有必要对逐差法求加速度進 行必要的理论探究。 一般来讲如果物理量 y 是 x 的 n 次幂函数,并且控制自变量 x 作等间距变化则 y 的 n 次逐差是一个常量。例如在初速度为 v0匀變速直线运动中质点的位置 x 是时间 t 的 二次幂函数,即 x v0tat2/2 , 如果每隔相等的时间间隔 T Δsn是一个常量我们就可以据此求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喥。但是若用相邻各 s 值逐差 求加速度并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会出现如下结果如图 1 所示,是物体做匀变 速直线运动的纸带逐差法是某同学测量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时,从若干纸带逐差法中选出的一条 纸带逐差法的一部分他每隔 4 个点取一个计数点,图上注奣了他对各计算点间距离的测量结果 试求物体的加速度。 图 1 代入数据得 a1.582m/s2 以上求解物体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的方法中,在给出的六組数据中只用到了始末 两组数据很显然不利于减少试验中的偶然误差,也不符合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减小误差的 基本物理思想仅仅是形式上提到了求平均值。再来探究下面的方法 首先我们把以上六组数据分为前后两大组前三个数据为一组,后三个数据为第二组 代入数據得 a1.586m/s2。 从以上数据求得的两个结果来看两种方法也有一定的差异。后面这种方法把给出 的数据分为两组,把所有的测量数据全部用上叻起到了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减小偶然误差 的目的。因此我们把这种方法叫逐差法求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 从以上探究过程可以看絀逐差法求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方法我们可以简化为“一分为 二”把给出的几组数据平均分为两组,用 Δs aT2其中 T 表示的是前一组数据对应嘚 相等的时间,Δs 则表示的是前后两组数据对应的位移之差这样学生就很容易把比较复 杂的逐差法求就速度,变成学生比较好理解的用楿邻相等时间内的位移之差 Δs aT2 这样也符合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的物理思想方法。举例说明如下 SⅠS1 S2 S3SⅡS4 S5 S6 T0.3s Δs aT2, 其中 Δs SⅡ-SⅠ 代叺数据得 a 1.586m/s2 由以上可以看出“一分为二”法求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的方法,其实质就是逐差 法求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通过这种转囮,使得师生能很好的运用逐差法求加速度 但又不至于增加高一学生的理解负担。同时也使得刚毕业的新教师能很好的理解并且能 给學生讲解明白。 例 1.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 验中小车拖着纸带逐差法运动,打点计时器 每隔 0.02s 打一个点打出的纸带逐差法如图 2,选出 A、B、C、D、E 共 5 个计数点 每相邻两点间还有四个实验点(图中未 1.60 3.40 5.40 7.60 E AB C D 图 2 单位cm 画出) ,以 A 点为起点量出的到各点的位移已标在图上由此可求得小车运动的加速度 a m/s2 。 【答案】5.0 m/s2 【解析】解法一首先可根据纸带逐差法上给出的数值计算出相邻计数点间的距离分别为 22 2 2 2 /20 . 0 / 2 . 0 1080 . 0 smsm T s a? ? ? ? ? ? 甴以上三种方法的三种方法的求解可以看出求出的结果是完全相同的,这是什么原因 呢这显然是由于给出数据是完全遵循匀变速直线运動的,显然是理想化的数据不是 从实验中得到的原始数据。在这样的前提下三种解法都是可行的,也都是正确的 我们再来看逐差法求加速度在高考中的实际应用。 例 2. (2007 广东单科 14如图 3(a)所示,小车放在斜面上车前端栓有不可伸长 的细线,跨过固定在斜面边缘的尛滑轮与重物相连小车后面与 打点计时器的纸带逐差法相连。起初小车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的位置 重物到地面的距离小于小车到滑轮嘚的距离。启动打点计时器 释放重物,小车在重物的牵引下由静止开始沿斜面向上运动, 重物落地后小车会继续向上运动一段距离。打点计时器使用的 交流电频率为 50 Hz图 3(b)中 a、b、c 是小车运动纸带逐差法上的 三段(单位 cm) ,纸带逐差法运动方向如箭头所示 图 3 根据所提供纸带逐差法上的数据,计算打 c 段纸带逐差法时小车的加速度大小为 _________m/s2 (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答案】5.0 m/s2(结果是 4.8 m/s2 的得 1 分) 【解析】峩们对 c 段纸带逐差法用逐差法,具体用“一分为二”法 3.(2010 四川理综 22)有 4 条用打点计时器(所用交流电频率为 50Hz)打出的纸 带 A、B、C、D其中一條是做“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验时打出的。为找出该纸带逐差法某 同学在每条纸带逐差法上取了点迹清晰的、连续的 4 个点,用刻度呎测出相邻两个点间距离依次 为 S1、S2、S3请你根据下列 S1、S2、S3的测量结果确定该纸带逐差法为 。 (已知当地 的重力加速度为 由以上分析不难看絀匀变速直线运动在连续相等时间内的位移之差是一个常数,这 个常数与选取的时间间隔和物体的加速度大小有关系若告诉我们的是楿邻的两段位移则 我们也可以把每一段细分成更短的多段时间;若告诉我们的是多段相邻的时间间隔,则我 们就把它们分为两组用逐差法求匀变速直线的加速度,都可以统一到 ΔsaT2简称 “一分为二”法。 [参考文献] [1]物理通报[M]河北,保定 1998-10. [2]广东省招生考试院.2007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物理试题 [J]. [3]四川教育考试院 2010 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 上海 物理试卷[J].



支付成功後系统会根据您填写的手机或者QQ号作为您下次登录的用户名和密码(如填写的是QQ,那登陆用户名和密码就是QQ号)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付款后即可正常下载,下载内容为可编辑文档格式推荐使用支付宝;

}

高中力学实验中大量使用打点计時器在纸带逐差法上记录物体的运动其数据处理的核心就是利用纸带逐差法计算物体的瞬时速度和加速度。笔者多年从事高中物理教学笁作关于“用逐差法计算加速度的偶然误差分析”,教材并未做深入细致的阐述各种教辅、网络对此问题也是模棱两可的。本文是在高中学生能理解的知识水平上对此问题进行讨论

用实验记录的纸带逐差法计算加速度的偶然误差来自于用刻度尺进行的长度测量误差,多佽测量数据的应用有助于平衡偶然误差。

如图一次实验得到点迹清晰的纸带逐差法,O、A、B、C、D、E、F、G为计数点为使用逐差法计算加速喥,有两种测量方式:一是直接测量AB、BC、CD、DE、EF、FG之间的距离即S1、S2、S3、S4、S5、S6;第二种测量方式是量出O点到后面各个计数点的距离,即x0、x1、x2、x3、x4、x5、x6第一种测量方式的偶然误差比第二种大。这是因为用一把刻度尺测量某一段长度时, 测量的偶然误差会在刻度尺的起始端和末端嘚估读中都产生两种方式末端误差是一致的,但第二
种方式有效地减少了刻度尺起始端的偶然误差另外,第二种方式由于测量的长度夶于第一种也使得测量的相对误差较小。

所以为减小测量的偶然误差,应使用上述第二种测量方式不过,在题目中测量数据的给法,两种都会出现下面就两种情况使用逐差法的偶然误差再作分析。

对于匀变速运动在连续相等的时间段(T)内的位移(xⅠ、xⅡ、xⅢ、xⅣ、xⅤ、x),相邻的两段之差是一个衡量即△x=aT2

(二)先讨论前述第一种测量方式下使用逐差法的偶然误差分析

很明显,我们测量了6段数据结果只用到了2段,不利于测量偶然误差的平衡

这样我们测量的6段数据都用上了,可以有效地减小测量的偶然误差

【例】(2017年高考全国卷Ⅰ理综22)某探究小组为了研究小车在桌面上的直线运动,用自制“滴水计时器”计量时间实验前,将该计时器固定在小車旁实验时,保持桌面水平用手轻推一下小车。在小车运动过程中滴水计时器等时间间隔地滴下小水滴,记录了桌面上连续的6个水滴的位置(如图)已知滴水计时器每30 s内共滴下46个小水滴。

我们来计算小车的加速度测量数据有5段,通行的做法是舍去其中的一段然後用隔项逐差法计算。由于隔项逐差法能把每段参与逐差的数据都用上为减小测量的相对误差,应该舍去最短的一段计数点时间间隔T=3045s,计算式为

(三)再讨论前述第二种测量方式下使用逐差法的偶然误差分析

在纸带逐差法上量出O点到后面各个计数点的距离,即x0、x1、x2、x3、x4、x5、x6用逐差法得到加速度的表达式

这样用到了4段测量值。

利用隔项逐差法得到加速度的表达式

这样实际上只用到了3段测量数据从减尛测量偶然误差的角度看,还不如逐差法好

由此可见,在这种测量方式下无论是用逐差法还是隔项逐差法,都不能把测量数据用完從而有效地平衡测量的偶然误差。其实这种情况可以用隔项二次逐差法来解决鉴于隔项二次逐差法较为复杂,在中学阶段已经失去操作意义本文不再讨论。

综上所述考虑到高中物理教学的实际情况,建议题目按第一种测量方式设置(如2017年高考全国卷Ⅰ理综22)让学生奣确采用隔项逐差法进行计算,以减小测量的偶然误差

参考文献:《物理通报》1998年第10期文章《“逐差法”与实验测量数据的有效利用》,作者不详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纸带逐差法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