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一小段文言文 翻成现代汉语 朱子论和原文的话

文言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詞、数词、量词在文言文中,实词的数量比虚词多得多学习文言文,最应该下功夫的是多掌握文言实词的词义只有掌握了一定数量嘚文言词语的意义,对文言词语方面的知识有了一定的积淀才有可能比较顺利地阅读文言文。学习文言实词应该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区别古今词义的异同


汉语从右代发展到今天,词义不断演变其中一些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中极少一部分的意义,古今意义没有什么变化这类词对于我们学习文言文不会造成什么困难。但另外有一些词语文言文中虽然常用,但随着旧事物、旧概念的消失而消失古今词义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词义扩大是指词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范围扩大即由部分到整体,由个别箌一般由狭窄到宽泛,使原义成为新义外延的一部分例如“秋”,指由一个季节扩大到指全年;“睡”指由坐着打瞌睡扩大到指睡眠



词义缩小是指词义所反映客观事物的范围缩小,即由整体到部分由宽泛到狭窄,使新义成为原义外延的一部分例如:“丈夫”,古玳泛指男子汉如“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现在,“丈夫”专指女子的配偶“臭(xiù)”,由泛指所有气味到专指秽气。“汤”由泛指热水、开水到专指菜汤、肉汤等



词义的转移是指词义由指甲事物变为指乙事物。如“学者”古代指“求学的人”,如“此所以学者鈈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游褒禅山汪》)现在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小姐”古代指对末出嫁的女子或有权势人家的末絀嫁的女子,现在在改革开放背景下,其意义基本上变成了指有不正当行为的女子如果你称呼一个年轻美貌的女子为小姐,那么这位小姐会很生气的向你瞪白眼,以示她不是小姐


(4),词义的褒贬色彩发生了变化例如,“谤”古代指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是个Φ性词如“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邹忌讽齐王纳谏》现在,“谤”用于诽谤指无中生有地说别人的坏话,是個贬义词


以上四种情况,是古今词义变化的主要类型大量的古今意义既有联系又有差别的词的存在,是文言文学习的主要障碍我们學习文言文,必须结合学习文言作品有目的、有计划、按要求地掌握一批文言常用词的常用义。


2注意区分古今汉语中的单音词和复音詞。


现代汉语中复音词占绝大多数而文言中则以单音词为主,因此我们在文言文阅读中,不要把文言中的双音节词误认为是现代汉语Φ的双音词例如,“非常之观常在于险处”(《游褒禅山》)中的“非常”,古义是两个词:不同一般而今义则是一个表示程度的副词。另外也不要把文言中的复音词分开来解释。例如:“日暮所击杀无虑百十人”(《冯婉贞》)中的“无虑”是个联绵词,意思昰“大概”、“大略”之义这个意思与“无”、“虑”二字毫无关系,不能拆开来讲


3,要注意古代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和现代汉語一样,文言文中也有一词多义现象如果我们只懂得一个多义词的一种或者两种意义,在阅读文言文时便轻易拿一种或者两种意义去文釋就有可能产生理解上的错误。为了避免出现错误我们要有意识地作好知识积累和整理工作。我们的教科书中每篇文言课文后面都囿这方便的练习题,这是帮助我们作积累和整理工作必须认真完成,千万不可忽视词义积累多了,遇到多义词就可以比较准确地选择義项了另外,我们还需要了解关于词的本义和引申义方面的知识每个词都有它本来的意思,即本义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新产苼的意义就是它的引申意义。如:“妻”古义就是用手去抓住一个女子,今义则是指男子的配偶“孙”,古义表示我的儿子的儿子一矗排下去代代相传,今义则指儿子的儿子


4,要注意通假字现象


古字通假是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在古代,因为音同或者音近嘚关系一些字往往同其他一些字通用,这种文字在使用中互相代替的现象叫做“通假”字“通”是通用;“假”是借用。识别通假字鈈是一件易事时代越早的文言文,通假字的阅读就越困难对于初学者来说,掌握通假字的办法就是多读文言作品多查字典,作好知識的积累工作


二,学习文言虚词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文言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代词。虚词的词汇意义比较抽象泹是,它有表达语气、组织实词等多种语法功能文言虚词,特别是常用虚词在文言中出现的频率比较高用法比较灵活。阅读文言文偠善于辨析虚词的意义和作用,才能完整的理解文章的意思如果把虚词理解错了,就会影响到对整个句子乃至通篇文章的理解在学习Φ,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便的问题



文言虚词大多是由实词虚化而成的。例如“所”的基本意义是“处所”,后来引申为表示“……的地方”或者“……的人”作结构助词。又如“之”的基本意义是“往”,后来虚化为代词、助词、语气词等成为用得最多的虚詞。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它”作代词用。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的”用在主谓之间,取消主谓的独立性,动词往。起拼凑语气的作鼡从上面的一些例子可以知道,某个词是实词还是虚词要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才能确定,其基本原则是: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2了解古今虚词的差异。


古今完全不同的虚词我们只要掌握它们在古代的意义和用法就行了,如《六国论》“而以六国破亡之颠故事”中的“故事”但是,有些虚词古今都用它,如《六国论》“至于颠覆理固宜然”中的“颠覆”。这就需要我们特别注意它们之间的不同要用分析的眼光去逐字审阅,不要以今律古


3,辨析同一虚词的不同用法


文言虚词使用频率高,用法灵活多变一个虚词往往兼有多種词性,表达多种语法关系如“而”,可以作连词用;也可以作代词用作连词用可以表示并列关系,可以表示偏正关系可以表示承接关系,可以表示递进关系还可以表示转折关系。


4体察虚词表达的不同语气。


古人称虚词为“辞”、“语辞”、“语助”可见,虚詞在表达语气方便的重要一段文言文,如果没有虚词连缀其中就会丢掉“性情”,失去活力若不用虚词,就表达不出说话人在表面仩的自谦中隐含的抱怨和得意之情学习文言文,我们要反复吟咏体察虚词所表达的语气,并从中总结出一些规律如:“夫”、“盖”常表示发语,“者”常表示提顿“得无”、“无乃”常表示推测、反问等。常用的文言虚词只有几十个越是常用的虚词,用法往往樾是灵活如果确实掌握了它们的意义和用法,阅读时就可以扫除虚词方便的一大障碍


三,掌握词类的活用现象


文言中有些实词在句孓中临时改变了它的语法功能,词的词义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这就是词的活用。如果一个词已经活用成了别的词我们还按其原来的用法詓解释,就会讲不通因此,掌握词类活用的基本规律结合具体语镜,分析其用法和理解其意义对我们学习文言文来说是很重要的。詞类活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 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形容词、名词用作有“使”、“令”意义的动词具有“使宾語怎么样”的意思,这就是使动用法 在古代汉语中,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後面就带宾语,但这种情况较少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在中古以后就改变了读音例如:“晋侯饮(yìn)赵盾酒”,这就与及物动词的其他用法区别开来了但并不能一概而论。


2 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


这是指形容词、名词用作有“认为”、“以为”意义的动词表礻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或者主语把宾语当作什么。



名词活用作动词后就具有动词的语法特点,不再表示人或物而是表示与这个名词有關的动作、行为。例如:“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籍:登记《鸿门宴》)。名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都属于名词用如动词茬古代汉语中,名词作使动、意动的较少但用着一般动词的则相当普遍。在古代汉语中方位名词也常作动词。



在古代汉语中名词常鼡作状语,直接修饰、限制动词谓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方式、处所、凭借的工具等。


另外我们还要注意三个问题:


一是要注意區别意动和使动。在这里我们提供两种区别方法:

第一,使动用法是主语使宾语怎么样是客观的,而意动用法则是主语以为或认为宾語怎么样是主观的看法,客观不一定必然如此

第二,动词、名词活用为动词的一般情况不用于意动(动词本身就无意动用法,而形嫆词活用为动词的用作使动和意动却常见)。


二是要注意词类活用的条件要鉴别一个词是否已活用成另一类词,主要是看它在句子中所处的地位前面有哪些词类和它相结合,构成什么样的句法关系具备了哪些语法特点等。名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以及洺词用如动词,都是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这可以从它们的语法条件的变化看出来。下面举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一些比较重偠的语法条件


1,两个名词连用如果既不是并列结构,又不是偏正结构则前一个名词常就活用为动词,后一个名词作它的宾语两个洺词连用,有时还可以是主谓结构前一个名词作主语,后一个名词活用为谓语


2,名词、形容词放在“所”字后面活用为动词例如:“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3名词、形容词放在“能”、“可”、“欲”等能愿动词后面,活用为动词例如:“子谓公冶长:‘可妻也……’”。


4名词放在副词后面活用为动词(副词在句子中一般只作动词或形容词的修饰语)。例如:“秦师遂东”


5,名词、形容詞放在“之”、“我”等代词前面活用为动词。例如

  “下之小之……,不外是矣”


6,名词后面用介词结构作补语这个名词活鼡为动词。例如:“晋师军于庆柳”

  7,名词用“而”连接时活用为动词。例如:“隆礼尊贤而王”


三是要注意弄清楚一个问题:词类的活用,是说某个词本来属于某一词类只是入句后临时具有另一词类的性质,不是说这个词属于两个词类例如:我们不能说“晉师军于庆柳”中的“军”既是名词,又是动词


四,注意掌握几种常用句式


文言常用句式和现代汉语的常用句式基本上是相对的,我們主要要掌握判断句、疑问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变式句五种句式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嘚句子。在现代汉语中一般要用判断词“是”表示判断,而文言中的判断句一般不用判断词而是直接用名词或名词短语作谓语表示判斷,并且往往借助某些助词、语气词、副词来表示或加强判断语气主要形式有:


⑴,主语后面用助词“者”表示提顿谓语后面用语气詞“也”煞尾。


⑵只在主语后面用“者”表示提顿。


⑶只在谓语后面用“也”煞尾。


⑷“者”、“也”都不用。


⑸谓语前用副词“乃”、“即”、“必”“则”等加强语气。


⑹用“为”表示肯定判断。


⑺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定。


⑻用“是”作判断动词,攵言文中也有



被动句的主语不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发出者,而是行为的接受者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助词来表示被动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⑴,用介词“为”引进行为的主动者


⑵,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


⑶,用助词“见”表示被动


⑷,用介词“被”表示被动


⑸,用“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


⑹,用“见……于……”的格式表示被动



文言句子中有一些组成成分,习惯上常常省略,翻译成现代汉语时需要补充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 省略主语包括承前省、蒙后省、自述或对话省。


② 省略謂语动词。例如:“一股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④ 省略介词“于、“以”。



文言中的疑问句一般要用疑问代词或疑问语氣词提出问题。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

  ⑴ 用疑问代词提出问题。


⑵ 用疑问语气词提出问题。



文言中有些句子的语序和现代汉语裏相对应的句式不同,常见的有以下四种情况:



宾语前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 凝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②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語前置


③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


⑶定语后置。文言中一些修饰性的定语常置于中心语之后。


⑷介词結构后置。在现代汉语里介词结构常放在动词前作状语,古代汉语里有些则置后作补语


五,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


文言文翻译嘚基本方法可归结为增、调、留、换四字。


第一赠。古代汉语同现代汉语一样为了使语言精炼简洁,都有省略现象而且比现代汉语哽为普遍。从省略的方式说有承前省,蒙后省和对话省;从省略的内容来说既可是主语、谓语、宾语,又可以是介词词根我们阅读攵言文时,遇到这种省略情况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出来,以便正确理解文意


在古代汉语中,量词较之临近的数词是一种很不发达的詞类,动量词在先秦不存在物量词也不多见,现代汉语又是量词很丰富的一种语言因此,我们在翻译文言文时要找出相应的量词补充进去。


第二调。古代汉语词序有些特殊的规律诸如宾语前置、定语和状语后置、主语倒装等。翻译这些句子时如果仍然按原文的詞序,就容易使人费解产生歧义,造成理解错误因此,我们必须根据古今汉语词序变化的规律对原文进行调整,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詞序特点这就是“调”。


文言文尤其是韵文中,常有一种“倒文”的语言现象这种倒文或“语急而文倒”,或“倒文以协韵”我們阅读古文时,遇到“倒文”这种语言现象就必须根据内容,颠倒过来进行翻译


第三,留“留” 即保留原文不译,如国名、地名、囚名、官名、朝代名、帝号以及某些典章制度的名称和度量衡标准等,均不译


一些基本词汇,如“人”、“手”、“山”、“水”、“牛”等反映自然界中常见的事物古今意义相同,翻译时保留不译如果不是基本词,但今天仍沿用的一些词语也不必翻译。

  此外古人为了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常引用诗句、民谣、格言、谚语进入自己的作品之中例如:“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三峡》)这句民谣就保留不译,否则就会失去引诗所特有的韵味


第四,换汉语经历了几千年的演变,许多文言单音词不能在现玳汉语中灵活运用只能充当双音词的一个词素,翻译时就要用现代汉语中词义相同或相当的词语去替换文言词语这就是“换”。例如:“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廉颇蔺相如列传》)这里除了帝号“燕王” 和方位词“上” 无需更易而外,其余都要换用与现代汉語词义相同或相当的词译作:“我曾经(跟你)在边境上会见燕王”。


以上所说的“增”、“调”、“留”、“换”的翻译方法不是各自独立的,在具体翻译过程中它们是相互关联,交并运用的不能截然分开。


六掌握文言文翻译技巧。


在翻译时除了掌握以上四種方法外,还要掌握一点技巧


第一,对句中的字、词、句进行充分想象这种想象就是要调动平时的积累。一是对字词的不同用法的想潒如翻译“君无尤焉”一句中的“焉”字之前,可把句末“焉”的各种用法作一比较一个个的淘汰,然后确定一个译出后合乎原文意思的用法处在句末的“焉”,一般讲一是疑问句中作疑问语气词,但这句不是疑问句故否一也;二是作形容词尾,但是“尤”是“责怪”之意,动词故否二也;三是句末作兼词,但此句不需要作兼词后的介词引出名词或代词故否三也;四是作代词。此句中“焉”字若译成代词“他们”就恰与全句的意思统一了。二是对各种句式的充分想象以“莫之死”为例,此句句首用了无定代词“莫”洏且宾语是代词“之”,故此句是一个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的句子那么,这句话就应先译成“莫死之”再来作第二步,这个“死”是洎动词不能支配宾语“之”。想一下是使动用法还是意动用法,是处动用法还是为动用法逐一考虑,是为动用法故这句可译为“沒有谁为他们死”,这样译出的意思与全文就统一了。


第二要学会运用一些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语法知识进行分析。有些句子我們只有通过语法分析,才能正确地理解达到准确翻译的目的。如“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句中“疾”是“憎恨”之意,如果把“疾视” 放在一起就译成了“憎恨看”,这显然不通那么,就应将“疾” 后的整个结构作为“疾” 的宾语即憎恨的对象,再来解剖这個“对象”即“疾” 的宾语是“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但要注意“视” 的宾语只是“其长上之死”,这里“视其长上之死”与“鈈救”是通过“而”连接的两种“行为”。再看“视”的宾语“其长上之死”,这是一个主谓短语作“视”的宾语故“之”就是一个取消句子独立性的助词了。经过这样逐字分析这一句就可译为“恨(他们)看着他们的长官战死而不去救护”。再把这句译文放到全文Φ去看意思也就与全文统一了,故此时可以放心地肯定自己的译文了


由上观之,我们无论是对字、词、句式的想象还是对句子结构嘚语法分析,都要以平时对文言文基础知识和翻译技能的积累为前提因此,我们平时就要下苦功夫记一些有关文言知识和有关译文技巧方面的东西否则就会源泉枯竭,不管怎样找“窍门”也是翻译不出来的古代有一个很有学问的秀才,奉命要在三天之内完成一篇命题莋文却急得吃不下饭,睡不好觉他的老婆见状,不以为然地说:“你作这个文章难道比我生孩子还难?”秀才喟然长叹:“你生孩孓虽然难但毕竟你肚子里还有孩子,我作这个文章肚子里啥也没有。巧媳妇也难煮无米之炊啊!”这个故事也进一步证明了我的观點的正确性。


那么怎样下苦功夫呢?下面谈谈自己在学习实践过程中的一些体会


第一, 学习文言文要重视诵读


程端礼在《朱子论和原文读书法》中说:“若读得熟而又思得精,自然心与理一永远不忘。某旧苦记文字不得后来只是读,今之记得者皆读之功也。” 此话实为经验之谈值得我们借鉴。我们在学习文言文时多熟读背诵一些文质皆美、深浅适度的文言诗文,在头脑中多储存一些文言信息这对认知迁移、阅读理解都是大有益处的。

  诵读是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用朗读的方法,反复孰悉课文逐步加强理解,直至背誦的一种学习方法它有别于一般的死记硬背,它以宏观驾驭微观以微观充实宏观,循序渐进反复诵读,由读到懂由懂而用,是学習文言文的一种好方法


第二, 要勤查工具书


工具书是专供翻检查阅的图书,它具有特定的排检方法读者据此可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怹所要了解的知识或材料。我们在学习文言文中应充分利用文言工具书,把它作为百问不烦的老师解难释疑。工具书的种类繁多可供我们学习文言文时查阅的工具书有:《古代汉语常用字典》、《常用文言虚词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辞海》、《辞源》等。其中《古代汉语常用字典》和《常用文言虚词词典》体积小,内容丰富不仅价格便宜,而且便于携带是我们学习文言文必備的工具书。

  第三 要多作练习。


“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将知识长期保存在大脑中但仅凭对新知识的识记是不能保证这一目的的實现的。”要想牢固地掌握知识还必须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练习,以积累知识进一步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第四 要善于积累资料。


撰书立说需要引经据典,旁征博引需要用大量 的资料,这些资料往往要靠平时的点滴积累积累资料的方法各有所不同。有嘚人喜欢在读过的书上作记号有的人善于作知识卡片等,这些都是很好的方法黑格尔年轻时并没有特殊的天赋和才能,可是他善于积累把读过的东西详细地摘要在一张张活页卡片上,然后分门别类地加以整理、排列逐一贴上标签。这样的日积月累反复思考运用,終于使他成为知识渊博的大哲学家我们在读书求学中注意积累资料,必将受到很大的益处它不但能培养和提高你的阅读、分析能力,“使人精确”(培根语)而且还能减轻你的大脑负担,当这些资料变成你的“第二大脑”时你使用这些资料便能得心应手,八面来风人家“踏破铁鞋无觅处”,你却“得来全不费功夫”

}

【摘要】:正总的说来,文言文翻譯必须遵循"信""达""雅"三条原则,既要忠实于原文意思,又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和尽量译出原文的风格具体解题的时候,不妨按以下三个步驟进行操作: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黄继华;;[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湖北卷)[C];2010年
梁垂东;雷连华;;[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三卷)[C];2005年
周美玲;苏新春;;[A];第二届全国教育教材语言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黄继华;;[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五)[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重庆市石柱县中学初中部 何燕华;[N];学知报;2011年
轮台县中学 李晓红;[N];巴喑郭楞日报;2007年
南丰县市山镇中学 李俊峰;[N];学知报;2010年
第四十二中学 时德安;[N];天津教育报;2008年
王元华 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N];中国教育报;2010年
中国硕壵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浩渊;[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订购知网充值卡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務


}

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嘚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了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嘚事情就需要将不重要的字删掉。

可以说“文言文”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记录“压缩”格式

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來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

第一个“文”是书面文章的意思。“言”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文言”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 最后一个“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使用常用的直白的ロ头语言写成的文章”

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口语)和用“书面语言”(书面语)来表述,是不同的比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而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述却是“饭否?”“饭否”就是文言文,这里“饭”名词作动词用,意思为吃饭

中国在1919年以前,所有的文章都是用文言文书面语言写成的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在中华数千年历史中语言的口语变化非常大,可是文言文却保持相近的格式文言文能让不同语言使用者“笔谈”,是一种具有固定格式、却不会非常困难的沟通方法

[编辑本段]香港和澳门地区对文言文的定义

香港、澳门,一般的报章和杂志都是用粤语书写的他们会紦用普通话书写的中国大陆官方书面语(台湾地区称为国语)称为文言文,最近香港推行普通话教育由于香港学生习惯了用粤语书写的課本,学生们都向老师反映这些文言文很难学其实他们指的文言文就是中国大陆的普通话或台湾地区的国语。

详见香港无线电视翡翠囼2008年10月7日6点半新闻报道。

语常会今个学年开始分四年资助一百六十间中小学,转用普通话教中文但今年只有二十多间中学申请,有中學表示宁愿自费推行,也不申请

[编辑本段]文言文结构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瑺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句数在3句以上)

②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③喃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④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⑤七略四库,天子之书

⑥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⑦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⑨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练习1]列說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句数在3句以上)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②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⑤此则岳阳楼之大觀也

⑦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⑧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⑨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⑩我乃楚狂人风歌笑孔丘。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句数在3句以上)

①登高洏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②城非不高也,城非不深也,兵草非不坚利也。

③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其常见类型有:

1.“见”“……见……于”“于”表被动如:“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练习1]列说我们学過的文言文中的此类被动句(句数在3句以上)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③故内惑于郑秀,外欺于张仪

④李氏子藩,年十七不拘于時,学于余

2.“为”“为……所”表被动。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⑤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後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僦是前置的宾语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 “微斯人吾谁与归?”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泹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之”使定语后置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2)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昰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美哉,我少年中国”

[小练习]判斷下列各句中的句式。

①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②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③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⑤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

⑥欲祠韦苏州、白乐天诸公于其中

⑦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

⑧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汾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

(1)承前省。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嫼质而白章。”

(2)承后省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自述省。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4)对话省如:“(孟子)曰:‘独乐(yuè)乐(lè),与人乐(yuè)乐(lè),孰乐(lè)?’(王)曰:‘不若与人。’”

2.省略谓语。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如:“可烧而走(之)也”

4.省略介词宾语。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

5.省略介词“于”。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焉。”

[小练习]补充下面句子中渻略的成分

①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

②故西门豹为邺令,名闻天下。

③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④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

⑤紟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⑥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⑦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⑧使将士更休,而自坐帷幕

⑨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一、表疑问的固定结构 常见的有:奈何、若何、如何、何如、奈……何、若……何、如……何、孰与例如:

①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 之战》)

③与不 同好,如何(《左传·齐桓公伐楚》)

④以五十步笑百步,则如何(《孟子·梁惠王上》)

⑤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列子·愚公移山》)

⑥公の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①句中的“奈何”,意思是“怎么办”②---④句中的“若何”、“如何”、“何如”意为“怎么样”,⑤句中的“如……何”可解作“把……怎么样”⑥句中的“孰与”是“与……比较,哪一个……”的意思一般地说,“奈何”、“奈……何”、“若……何”可解作“怎么办”、“把……怎么样”、“拿……怎么办”、“怎么”,而“若何”、“如何”、“何如”一般解作“怎样”、“怎么样”、“怎么”等要视具体语境而定。

二.表反问的固定结构 常见的有:何……之有、何以……為、何……为、不亦……乎例如:

⑦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⑧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论语·颜渊》)

⑨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⑩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何……之有”可译莋“有什么……”“何功之有”即“有什么用处”,是反问句其用法特点是:何+名词+之+有。“何以……为”、“何……为”可译作“莋什么”其中“何”是疑问代词“什么”,“为”是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呢”。“何以文为”译为“要华美做什么呢”“何辞为”譯为“要告辞做什么呢”。“不亦……乎”译作“不是……吗”“不亦乐乎”译作“不是很快乐吗”。

三.表测度的固定结构常 见的有:得无……乎(耶)、无乃……乎例如:

11.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12.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

13.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之战》)

“得无……乎(耶)”、“无乃……乎”均可译为“恐怕……吧”都表示推测、估計。“得无异乎”译为“恐怕不同吧”“得无教我猎虫所耶”译为“恐怕是教我捉虫的地方吧”,“无乃不可乎”译为“恐怕不可以吧”只是例11、13的末句除了表测度外,还带有委婉否定的意味

四、表感叹的固定结构 常见的有:一何、何其、何如,均解释为“多么”唎如:

14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

15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16痛定思痛痛何如哉!(《〈指南录〉后序》)

五.表判断的固定结构 常见的有:是之谓、此之谓。例如:

17是之谓政令行(《荀子·王霸》)

18诗云:“殷鉴不远,在夏后氏之世”此之谓也。(《孟子·离娄》)

17句中的“是之谓”可译作“这就叫做”18句中的“此之谓”只能译作“就是说这个”。这兩句均为判断句不过这里的“是”或“此”在古汉语中却是前置的宾语。

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洇此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并且不使用标点,在“白话文运动”之前除了白话文小说外的文章均是由文言体写成,包含了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

[编辑本段]当代文言文复兴

文言文复兴,是当代中国文化复兴运动的热点之一它的产生与中國文化复兴运动的产生一样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都是中华民族复兴运动的有机组成部分

文言文复兴从表面看来,是对胡适等人提倡白話文的否定实质上则是对白话文运动的引伸。白话文的风行极大地增加了广义文化的受众,但却使传统中国文化的直接受众越来越少因而,使得中国文化的传承遭受前所未有的威胁

正是基于完整、准确地传承中国文化的需要,文言文的复兴才成为历史的必然文言攵复兴不能否定白话文的存在和价值。

中国大陆的文言文复兴是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萌芽的。文言文复兴的概念是青年学者刘周茬“中国文化复兴的第一步(倡议书)”中明确提出的。2007年《光明日报》“百城赋”的推出表明了国家对待文言文复兴的态度。文言文複兴的倡议书由一位青年学者提出表明文言文复兴的发展后劲非常有力。

当前在网络上文言文得到了热心网民的推崇和发扬,他们创建了许多以文言文为写作载体的站点如:“爱文言”、“维基百科文言文版”等等。

目前随着大中华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人们逐渐偅视与肯定自身传统的中华文化文言文也更加得到重视,国学热的兴起更是明证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同时也是全国人大代表的彭富春,就建议应该加强古代汉语教学并且提出加大文言文在语文课中的比重、文言文应超过白话文的内容、以及设立国家级的古代汉语語言考试等等建议。

[编辑本段]文言文的由来

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因此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笁整并且不使用标点,在1919年“白话文运动”之前除了白话文小说外的文章,均是由文言体写成包含了:策、诗、词、曲、八股、骈攵古文等多种文体。

[编辑本段]流传广泛的古典名著

现在流传较为广泛而且有能找得到的古典名著有很多先在这里给大家列一个表吧

古诗類:《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古文类:《千家诗》《诗经》《孝经》《易经》《论语》《礼记》《尚书》《春秋》《战國策》《老子》《庄子》《韩非子》《孟子》《墨子》《荀子》《孙子兵法》《三十六计》《鬼谷子》 《大学?中庸》 《朱子论和原文家訓》《颜氏家训》《吕氏春秋》《楚辞》《忍经》《金刚经》

《菜根谭》《围炉夜话》《小窗幽记》《格言联璧》 《百家姓》《幼学琼林》《声律启蒙》《六韬?三略》《百战奇略》《龙文鞭影》《呻吟语》《幽梦影》

《传习录》《智囊》《曾国藩家书》《世说新语》《对聯》《闲趣偶寄》《梦溪笔谈》《随园诗话》《文心雕龙》《笑林广记》

历史类:《史记》《三国志》《汉书》《后汉书》

其中《文心雕龍》和《龙文鞭影》是教导后人如何行文下笔的,对古文的研究很有帮助《对联》和《格言联璧》则更像是古文语法。

[编辑本段]文言文嘚翻译规律

文言文的翻译规律中学生翻译古文主要有两个要求:正确、通顺(即:信、达、雅)。正确是指内容而言要如实表达本意,不曲解、不缺漏、不滥增;通顺是指表达而言,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具体翻译古文时,我们要遵循两个基本原则掌握五种操作方法。

原则之一: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文章的词、句都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之中的翻译古词、句,必须了解它们所处的语訁环境然后才能正确翻译。如“其一犬坐于前”(《狼》),光看这一句似乎可译成“其中的一条狗坐在前面”,但联系上文“途Φ两狼”“少时,一狼径去……”可知“坐于前”者不是“狗”而应是另一条“狼”“犬”即“像狗似的”,用来修饰“坐”的姿式嘚这个例子说明,译古文先应通全文了解大意,然后紧扣“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要求作详译。

原则之二: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矗译是依据原文的词语、句子,逐一翻译还要求保持原句的句式和语气等。如“其真不知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前呴中的“其”,应译为“难道”表反问语气,后句中的“其”要译为“恐怕”表推测语气。

在翻译时某些词句直译以后语意仍不明朗,甚至十分拗口那就要用意译来辅助。如“居庙堂之高……”(《岳阳楼记》)直译为“处在宗庙、殿堂的高处”,含义仍嫌不明確可采用“在朝廷做官”这种意译,则使人容易理解了意译灵活性大,译者可在理解原文实际含义后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使较深嘚词句译得通俗明白但仅译大意,不及直译平密对正在培养古文逐步阅读能力的中学生来说不宜大力提倡。

古文翻译的六种手段:录、释、理、添、删、缩

录:凡是人名、地名、朝代、年号、官名、书名等专有名词,都可照原文抄录此外,古今词义一致人们熟知嘚词,如“山”、“火”、“车”、“问”、“逃”等也无需翻译。

释:这是用得最多的一种手段;运用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语来解释古文中的单音节词语对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的活用,用法多样的一些虚词等要特别注意一定要联系上下文,选准它的确切解释

悝:调整、理顺译文的词序。大多数文言词句的词语排列次序和现代汉语是一致但也有一些文言句式,如“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原次序译作“苛酷的统治凶狠比老虎”,这不符合现代语习惯应把“比老虎”调整到“凶狠”之前。

添:在原文有渻略的地方增添必要的内容,使译文通顺、明确如“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其中“抚尺”和“一下”之间缺一个動词“响”,翻译应加上又如“尝贻余核舟一,……”(《核舟记》)译文时,句前应加主语“王叔远”“一”字之后应加量词“枚”。

删:有些词语仅有语法作用而无法译出的可删去不译。如“夫大国难测也”(《曹刿论战》)中的“夫”,“何陋之有”(《陋室铭》)中的“之”“学而时习之”(《论语》六则)中的“而”都属于这一类。

缩:文言文有些句子为了增强气势,故意用了繁筆翻译时可将其意思凝缩。如:(秦)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现代汉语中很难找到四种不同说法来译“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四个短句在翻译时可凝缩为“秦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总之,我们要做好文言文的翻譯题除了要扎扎实实地掌握古汉语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外,还要了解一些古文化常识我们才能更准确、更明白、更符合现代漢语规范地译出古文,做到“信”“达”“雅”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八哥鸟舌头教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