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大统治者者的基本功就是虚伪,驾驭臣下也是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英國纳菲尔德生物伦理学协会近日发布报告说在充分考虑科学技术及其社会影响的条件下,通过基因编辑技术修改人体胚胎、精子或卵细胞细胞核中的DNA(脱氧核糖核酸)“伦理上可接受”

    纳菲尔德生物伦理学协会是一家相当于民间智库的独立机构,它基于调查研究而得出基因編辑“造人”在“伦理上可接受”的结论是否能为社会广泛认同可能并不确定。但是这至少反映了一种社会趋势,一些人认为可以為基因剪刀“造人”开绿灯。

国际社会对基因编辑婴儿从一开始就是坚定的红灯警示现在却有人准备开绿灯,这个转折过程的时间之短囹人吃惊2015年,中山大学副教授黄军就因团队进行胚胎基因编辑遭到国际生物医学界的反对当时有人预测,世界上首次诞生基因编辑活產婴儿可能还要50~100年但是,从那时到现在才三年就已经有人呼吁为基因编辑婴儿开绿灯了,这是否意味着基因编辑婴儿的诞生为时不遠了呢?

    基因编辑“造人”技术具有巨大的社会需求和实用性目前已知有超过4000种遗传性单基因疾病,影响全球超过1%的新生儿从理论上講,基因编辑技术可以帮助预防这些疾病让每个家庭都获得健康婴儿。这显然比胎儿出生前的基因检测更先进

    不过,纳菲尔德生物伦悝学协会提出基因编辑婴儿“伦理上可接受”的同时给予了严格的限定条件。其一基因编辑婴儿必须确保并符合未来出生婴儿的福祉;其二,符合社会的正义和团结不会增加歧视和分裂。这两个条件看似简单但实际操作起来非常复杂和困难。

    仅仅从技术上看基因編辑要符合婴儿的福祉就是一个难题。黄军等人对胚胎修改β地中海贫血的致病基因时,试验了86个废弃胚胎细胞最终只有28个基因被成功編辑修改,成功率约为33%显然,这个成功率并不足以获得安全性和成功率的保障也让人们对此技术抱有疑虑。

    现在研究人员进一步發现,有“基因魔剪”之称的CRIsPR—Cas9基因组编辑技术并不精准脱靶率较高。这也意味着如果使用基因剪刀修改致病基因,如地中海贫血的致病基因也有可能把正常的基因剪掉;或者导致胚胎或生殖细胞上的基因发生重组,导致残障婴儿的出生毁灭婴儿的福祉。因此基洇编辑婴儿技术如果没有100%的准确性,尚不可能用于临床“造人”

    另一方面,即便技术有保障基因编辑技术被批准用于“造人”之前,还需要专业界和社会对它的应用和各种潜在可能性进行广泛而充分地讨论;而且需要深入和全面的研究来建立临床安全标准制定相应嘚监控和审核措施;还要充分评估它对个人、群体和社会的负面影响,到最后才可能立法

    以英国而言,目前允许人体胚胎研究但英国法律不允许对人类胚胎进行基因编辑后移植入子宫。因此即便伦理和技术都为基因编辑“造人”开绿灯,但要让法律开绿灯还有很长嘚路要走。

(选自张田勘《基因编辑“造人”可以开绿灯了》,《中国青年报》2018年7月20日)

  1.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项是(   )

    A . 近日关于基因编辑“造人”在“伦理上可接受”的结论来自民间机构,这一结论不可信 B . 尽管基因编辑婴儿技术有巨大的社会需求和实用性,但国际社会对此技术向来坚决反对 C . 社会普遍认为基因编辑“造人”在“伦理上可接受”还需要的两个限定条件,条件苛刻因而难以实现 D . 基因编辑“造人”技术的准确性达100%以后,就可以用于临床“造人”了

  2.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昰(   )

    A . 文章第六段以黄军等人的试验为例意在说明现在基因编辑技术的成功率并不高。 B . 文章中作者多处引用数据如第四、六段,使论證准确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C . 文章采用了对比论证意在说明基因编辑“造人”要让法律开绿灯路还很长。 D . 全文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題——解决问题的结构思路符合读者的接受规律。

  3.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英国某协会对基因编辑“造人”在“伦理上可接受”的结论,反映出社会对此有所包容 B . 在黄军团队进行胚胎基因编辑遭反对三年之后,有人就准备对基因编辑开绿灯了 C . 使用基因剪刀修改致病基因,如果能够避免正常基因被剪和发生基因重组则意味着此技术的成熟。 D . 基因编辑技术被批准用于造人需经历複杂的过程即使法制健全的西方发达国家也需要很长时间。

}

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①我们搬走了鸟会落在剩下的几棵树上。更多的鸟会落到别人家树上也许全挤在我们砍剩那几棵树上,叽叽喳喳一阵乱叫鸟不知噵院子里发生了啥事。但它们知道那些树不见了筑着它们鸟窝的那些树枝乱扔在地上,精心搭筑的鸟窝和窝里的全部生活像一碗饭扣翻茬地上

    ②我们带不走那些鸟。带不走筑着鸟窝的树枝那些枝繁叶茂的树砍倒后,我们只拿走主干其余的全扔在地上。我们经营了多尐年才让成群的鸟落到院子一早一晚,鸟的叫声像绵密细雨洒进粗糙的牛哞驴鸣里那些鸟是我们家的。我们一家十六只耳朵听鸟叫從此那些鸟将没人听地叫下去,都叫些什么我们再不会知道

    ③大多是麻雀在叫。麻雀的口音与我们相近一听就是很近的乡邻。树一房高时它们在树梢上筑窠好像有点害怕我们,把窠藏在叶子中间以为我们看不见。后来树一年年长高鸟窠便被举到高处,都快高过房頂一房高了可能鸟觉得太高了,下到地上啄食不方便又往下挪了几个树枝,也不遮遮掩掩了

    ④夏天经常有身上没毛的小鸟从树上掉丅来,像我们小时候从炕上掉下来一样扯着嗓子直叫。大鸟也在一旁叫它没办法把小鸟弄到窝里去,眼睁睁看着叫猫吃掉叫一群蚂蟻活活拖走。碰巧被我们收工放学回来看见了赶快捡起来,仰起头瞅准了是哪个窝里掉下来的爬上树给放回去。

⑤一般来说爬树都是峩的事四弟也很能爬树,上得比我还高不过我们很少上到树上去惹鸟。鸟跟我们吵过好几次架有点怕惹它们了。一次是上去送一只尛鸟爬到那个高过房顶的横枝上。窝里有八只鸟蛋的时候我偷偷上来过一次蛋放在手心玩了好一阵又原放进去。这次窝里伸出七八只尛头全对着我叫。头上一大群鸟在尖叫鸟以为我要毁它的窝伤它的孩子,一会儿扑啦啦落在头顶树枝上边叫边用雨点般的鸟粪袭击峩。一会儿落到院墙上对着我们家门窗直叫,嗓子都直了叫出血了。那声音听上去就是在骂人母亲烦了,出门朝树上喊一声:快下來再别惹鸟了。

    ⑥另一次是风把晾在绳上的红被单刮到树梢正好蒙在一个鸟窠上,四弟拿一根棍上去取惹得鸟大叫了一晌午。

    ⑦除叻麻雀有时房檐会落两只喜鹊,树梢站一只猫头鹰还有声音清脆的黄雀时时飞来。它们从不在我们家树上筑窠好像也从不把黄沙梁當个村子。它们往别处去飞累了落在树枝上歇会儿脚,对着院子里的人和牲畜叫几声

    ⑨镰刀用完了就挂到墙上。锨立在墙角别满院孓乱扔。

    ⑩我觉得它们像一些巡逻官高高在上训我们,只是话音像唱歌一样好听乘人不注意飞下来叼一口食,又远远飞走飞出院子飛过村子,再几年都见不到

    ?那些麻雀会认人呢。我对父亲说昨天我在南梁坡割草,一只麻雀老围着我叫我以为它想偷吃我背包里嘚馍馍。我低头割草它就落在地上对着我叫。后来我才发现是我们家树上的一只鸟左爪内侧有一小撮白毛,在院子里胆子特别大敢赱到人脚边觅食吃,所以我认下了刚才我又看见它,站在白母羊背上捡草籽吃

    ?鸟是认人呢。大哥也说那天他到野滩打柴,就看见峩们家树上几只鸟也不知道它们跑那么远去干啥。是跟着牛车去的还是在滩里碰上了。它们一直围着牛转叽叽喳喳,像对人说话夶哥装好柴后它们落到柴车上,四只并排站在一根柴禾上一直乘着牛车回到家。

}

中国古代的驭臣之术主要是指君主驾驭和控制臣属的诡诈手段。同时驭臣之术的基本原则和手法,也运用于官僚阶层内部的各种上下级关系之中

    作为一种政治斗争掱段,驭臣之术受到了中国古代大统治者者的高度重视无论是在政治思想领域内的揣摩研讨,还是在实际政治斗争中的具体运用中国古代的大统治者者都有许多发明和创造。

    《韩非子》中的驭臣之术中国古代大统治者者从理论上对驭臣之术的重视,应该说是从春秋战國时期开始的在中国封建社会初期的一些政治思想家的言论中,驭臣之术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这种状况,与当时的社会变革有着密切的关系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政治制度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奴隶制的分封制被封建制的郡县制所取代。奴隶主贵族的政治支配权逐步转迻到了封建官僚手中一个庞大的由各级官僚构成的特殊的社会集团与封建专制主义同步得到了发展。如何处理君臣关系成为摆在封建夶统治者者面前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先秦诸子纷纷就此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儒、道、墨、法、纵横诸家,各倡其道皷噪一时。其中韩非作为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驭臣之术做了最集中、最系统、最直接、 最露骨的论述传世《韩非子》一书的基本内容,都是关于君臣关系的理论其中的很多章节就是有关“术”的专篇,所以有的学者径直把韩非称之术家”这位冷峻犀利的“法术家”,从维护君主个人的绝对专制出发综合了法家“法”、“术”、“势”三派的理论主张,强调了“术”对君主的极端重要性怹认为:“人主 之大物,非法则术也”①“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杀生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之所执也。……君無术则弊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此不可一无皆帝王之具也“②。由上可知韩非的“术”,实际上统统指的是君主驭臣之术

 一、《韓非子》用了相当的篇幅,精心论证了“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有关这方面的内容,我们暂不做详论下面仅就《韩非子》中有关驭臣の术的各种运用方法略作论述。

    郭沫若先生认为:韩非的“术”是“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东西,玩弄起来似乎很不容易摩捉”,其重偠的大纲有下列七种:

(4)毁坏一切伦理价值;

(6)罚须严峻赏须审慎;

(7)遇必要时不择手段③。

    郭先生所列举的大多是驭臣の术的运用原则就其具体手段和运用方法来说,《韩非子》中有着更为丰富生动的论述例举如下:

     第一,诱以利禄威以刑罚。君主控制臣属的基本手段不外乎利诱和威胁两种。

韩非称之为“二柄”:“明主之所导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戳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人主自用其刑德则群臣畏其威而归其利矣“④在韩非看来“赏罚者,邦の利器也”“邦之利器,不可以示人”⑤赏罚之权必须由君主独擅,其权柄绝不可下移只有使臣属对君主有所依赖和有所畏惧,才能使他们不得不为君主所用倘若“人主非使赏罚之威利出于己也,听其臣而行其赏罚则一国之人皆畏其臣而易其君,归其臣而去其君矣”致使出现“君反制于臣”⑥的局面。韩非还形象化地指出:君主以“二柄”驭臣犹如驯鸟一般,“夫驯鸟者断其下翎焉断其下翎,则必恃人而食焉得不驯乎?夫明主畜臣亦然令臣不得不利君之禄,不得无服上之名夫利君之禄,服上之名焉得不服?”⑦

    第②“深蒙不露”,秘不可测君主必须在臣属心目中永远保持一种神秘而不可捉摸的形象。

     君主的意向和决断绝不能让臣属事先能够猜测揣摩。君主行事须“函掩其迹,匿其端”使“下不能原(缘)”⑧。君主用人更须诡秘,“其用人也鬼” “鬼则不困”⑨。臣属对君主莫测其高深自然就增加了畏惧感,“明君无为于上群臣竦惧乎下”如果“主上不神”,就会出现“下将有因”的弊端从洏破坏君主的权威。为了保守机密君主每当“欲发天下之大事”时,应当“独寝”以免“梦言而使人知其谋也”

    第三,“事成则君收其功规败则臣任其罪”君主必须永远是真理的化身和正确的象征。一旦犯有错误须将责任推由臣属承担。

    韩非主张“圣人不亲细民,明主不躬小事”君主“无为”不承担具体事务,就可以避免发生错误事情由臣属去办理,罪责由臣下去承担而功劳则永远属于君主。

    第四“挟知而问”,“倒言反事”君主不可轻易信赖臣属,应当想方设法对他们进行各种检查监察君主可以通过明知故问或者故意说错话和办错事的办法,检查臣属是否真正忠诚

《韩非子》中曾例举了一些事例:“韩昭侯握爪而伴亡一爪,求之甚急左右因割其爪而效之。昭侯以此察左右之不诚”“卫嗣公使人为客过关市,关市苛难之因事关市,以金与关吏乃舍之。嗣公为关吏曰:‘某時有客过而所与汝金,而汝因遣之‘关市乃大恐,而以嗣公为明察“在这种阴险诡诈的检查办法面前臣属不知不觉中就会上当受骗洏被君主抓住把柄。

    第五“疑诏诡使”。君主的真实意图不可暴露要采用间接曲折的方式督察臣属,使臣属在莫名其妙中感到君主无所不在、无所不知的“神明”从而不敢有所隐情。

“周主亡玉簪令吏求之,三日不能得也周主令人求而得之家人之屋间。周主曰:‘吾知史之不事事也求簪三日不得之。吾令人求之不移日而得之。‘于是吏皆耸惧以为君神明也。”“商太宰使少庶子之市顾反洏问之曰:‘何见于市?‘对曰:’无见也太宰曰:’虽然,何见也‘对曰:’市南门之外,甚众牛车仅可以行耳。‘太宰因诚使鍺:’无敢告人吾所问于女‘因召市吏而诮之曰:’市门之外,何多牛屎!‘市吏甚怪太宰知之疾也乃惊惧其所也。“

    第六“言默皆有责”。为了督责臣属君主必须设法将臣属置于动辄获咎的境地。遇事时君主应使臣属发表意见,妄发意见和不发意见者俱获罪责“主道者,使人臣有必言之责又有不言之责。

     言无端末、辩无所验者此言之责也;以不言避责持重位者,此不言之责也人主使人臣言者必知其端以责其实,不言者必问其取舍以为之责则人臣莫敢妄言矣,又不敢默然矣

     言默皆有责也“臣属发表意见,必须言必有當“不得陈言而不当”,“不当则罪”臣属发表的意见必须记录在案“言陈之日,必有筴籍”以作事后查验、算帐 时的证据。总之臣属言有责,不言亦有责言不必当更有责。如此苛责之下臣属自顾不暇,安敢胡言乱语只能惶惶然唯上命从之。

    第七装聋作哑,假装糊涂君主要善于掩饰自己,必要时应装聋作哑、假装糊涂

   “听言之道,溶若甚醉唇乎齿乎,吾不为始乎;齿乎唇乎愈惛惛乎。彼自离之吾因以知之”“见而不见,闻而不闻知而不知”,从而“以闇见兹”洞察真情。

    第八防臣、“备内”。君主必须对臣属时时抱有戒心保持高度的警惕。

     “人主之患在于信人信人则制于人”不仅臣属不可信赖,而且“同床”的夫人孺子、“在旁”的咗右近臣以及“父兄”之辈均属“八奸”之列,更须防备 “乱之所生六也,主母、后姬、子姓、弟兄、大臣、显贵”这些都是君主朂危险的敌人。君主在日常生活中应如临大敌,刻意防范“不食非常之食”。

    第九“罚莫如重而必”。韩非虽然主张君主对臣属要賞罚“二柄”并用但他更强调的是重刑。

    “刑胜而民静赏繁而奸生。故治民者:刑胜治之首也;赏繁,乱之本也“重刑者非为罪人”“重一奸之罪而止境内之邪,此所以为治也”也就是要杀鸡给猴看杀一儆百。

    第十行暗杀,“除阴奸”君主对于用一般的赏罚掱段不易控制的臣属必须尽早除之,以免留下后患

    “赏之誉之不劝,罚之毁之不畏四者加焉不变,则除之”对于那些“位至而任大”、可能对君主形成威胁的臣属必须不择手段地处死:“诛而名实当,则径(诛)之生害事,死伤名则行饮食。不然而与其仇。此謂除阴奸也”这就是说:凡能找到借口者,便光明正大地直接处死;倘若“明杀”不便则设法暗杀,或暗中在饮食中下毒或假手他囚、借刀杀人。

    第十一只要对君主有利,应容忍臣属做坏事什么坏人也可以使用。“有道之主不求清洁之吏,而务必知之术”

    君主必须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通过参照比较,不仅可以做出正确的抉择而且可以对臣属进行有比较有区别的具体考察。“观听不参则诚鈈闻听有门户则臣壅塞”,“一听则愚智不分责下则人臣不参”。

君主使用臣属须官任其职,以职课功“听其言而求其当,任其身而责其功”臣属不尽职责和超越职责者均当处罚,“臣不得越官而有功”“越官则死”《韩非子》中还举出了“越官则死”的实例:韩昭侯醉寝,典冠好心为其加衣御寒结果好心不得好报。韩侯醒后“罪典衣杀典冠。其罪典衣以为失其事也;其罪典冠,以为越其职也”这样使臣属既不敢失职误事,又不敢越权行事易于为君主所驾驭。

     上述十三种仅仅是《韩非子》所论述的君主驭臣之术中嘚主要部分,其他一些具体手段《韩非子》中还有不少论述总的来看,韩非所主张的“术”除少数属于积极的考课监察方法之外,绝夶多数都是君主用以驾驭臣属的阴谋诡计和狡诈手腕

韩非子以及先秦其他一些法家人物关于驭臣之术的理论和主张,不可避免地带有深罙的时代痕迹和阶级烙印在春秋战国之际的特定历史时期,随着封建制度的诞生和地主阶级政权的建立大统治者集团内部的矛盾特别昰君臣之间的矛盾有了突出的发展。如何调整和处理君臣关系对于巩固地主阶级政权、维护封建大统治者秩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囸是出于这个需要,韩非用赤裸裸的语言做出了直截了当的回答

     韩非子的回答,针对新兴地主阶级所面临的重大政治课题提出了强化君主专制、巩固大统治者集团内部、发挥官僚机构效能的一些方法和途径。这些“锦囊妙计”对于正在苦苦寻求大统治者策略的封建社會初期的专制君主来说,无疑会有“雪中送炭”的感觉难怪乎韩非的主张受到了秦始皇的高度重视和赞赏。

     但是韩非子直接把那些“呮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阴谋诡计诉诸于笔墨,公然将地主阶级的阴险毒辣赤裸裸地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这显然会同大统治者者所极力宣揚的封建政治道德产生冲突。特别是在封建制度巩固之后地主阶级需要的是更加虚伪、更富于欺骗性的政治理论。血淋淋、阴森森、赤裸裸的《韩非子》难免被束之高阁,成为明日黄花

    当战国时代的帷幕悄然降下,中国封建社会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分散割据的众多諸侯小国被大一统的强盛帝国所取代,君主专制制度已经走向成熟并更为巩固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地主阶级开始更换了大统治者手法法家过于露骨的政治理论已经不能适应需要而被摒弃。韩非之后 那种公然为阴险毒辣的驭臣之术张目的言论,在大统治者阶级的政治思想论坛上近乎绝迹然而,这并不意味着驭臣之术随同韩非之流一起埋入了历史的坟墓尔虞我诈的君臣之争,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的始終驭臣之术虽然不再轻易诉诸于笔墨、形之于纸帛,但却依然在暗中被揣摩研究并施虐于现实的政治舞台在“仁义道德” 外衣的掩饰丅,中国古代实际政治斗争中的驭臣之术较之封建社会早期法术理论家的“纸上谈兵”,显得更为丰富多彩也更其阴险毒辣。

二、驭臣之术在实际政治斗争中的运用:

     驭臣之术的运用无非有着两个方面的用意,一是驱使臣属为君主效力二是防止臣属犯上作奸。从上述目的出发中国古代的大统治者者在长期的政治斗争实践中,不断发明和发展了形形色色的驭臣手段其中最重要者,有笼络赏赐之术、防范惩罚之术、树威立尊之术、平衡牵制之术等等以下分别论述之。

      第一笼络赏赐之术笼络赏赐是中国古代最常用、最基本的驭臣掱段,主要作用在于诱臣、用臣

      大统治者者在实际运用笼络赏赐之术的过程中,一般具有着如下原则:选择施惠的内容分割施惠的过程、掌握施惠的时机、注重施惠的姿态。这些原则都是为了同一个目的即最大限度地获得施惠的效果。

      选择施惠的内容笼络赏赐之术嘚基本特征,就是君主对臣属施以一定的恩惠笼络和诱使臣属效忠于君主。施惠既然是为了笼络施惠的内容当然就首先应该满足受惠鍺最迫切的需要和最热衷的欲望。

在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下官职即代表着一定的权力、地位、名望和财富。对于沉浮在宦海之中的臣屬来说追逐官爵职位无疑是效忠君主的最主要的动力。所以中国古代的君主们通常选择官爵职位作为施惠的主要内容,即所谓古人所雲:“八柄驭下以爵为先”除了官职、财物等有形的赏赐之外,大统治者者还常常玩弄一些无形赏赐的手法使受赐者得到某些方面的榮耀和宠遇。施惠者实际所费无几却同样达到了笼络臣属的目的。具体手法如:礼仪上的优待如“入殿不趋” 、“奏事不名”、“宫內赏乘肩舆”等等;赐予某些微不足道的“御用”之物,使受赐者感受特殊的荣耀;赐姓名使受赐者成为与皇族同姓的“国姓爷”;死後赐予美谥、陪葬皇陵等等。这种手法主要是使受赐者获得某种精神方面的满足,产生“忠君”的狂热

   “分割”施惠的过程。君主必須不断地满足臣属加官晋爵的欲望才能换取他们持续的忠心。但是臣属升迁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而官爵的晋升却不能没有止限 在這个难题面前,狡诈的君主们奉行着“分割”恩惠的原则就是把官爵分割得越来越细,种类尽可能地繁等级尽可能地多。一步登天固嘫可喜但只能使臣属获得一次满足。只有让臣属在众多的仕途台阶上一步一步地逐级登攀就等于增添了他们不断升迁的希望和心理满足的次数。“恩惠应该是一点儿一点儿地赐予”以便使受赐者更多地“品尝恩惠的滋味”同样的赏赐内容,分割开来逐次赐予同一次性地全部赐予,其效果是完全不同的它可以对受赐者起到“吊胃口”的作用, 造成受赐者对施惠者持续的依赖和仰仗

    正是出于这种目嘚,中国古代官爵制度的发展呈现出种类等级越来越繁多细密的趋势先秦时代的官制和爵制,总体尚称简约

     秦汉时期,官爵制度逐步唍备到了唐代,品、爵、勋、阶之制更为系统繁密:文官有九品三十等文散阶有三十九级,武散阶有四十五级另有九等爵、十二转 (转即级)勋。秦汉爵制侯爵以上者不过关内侯、彻侯外加诸侯王共三等而已。东汉末年滥封滥赏,增设丁县侯、乡侯、亭侯等新的爵位曹操当政后,新设名号侯十八级、关中侯十七级、关内外侯十六级清代不但有自恩骑尉至公九等功臣封爵,另有自奉恩将军至和碩亲王十二等的宗室封爵宦海茫茫,仕途荡荡当臣属们为一次又一次的加官晋爵而弹冠相庆时,当然会为皇恩浩荡而感激涕零地山呼萬歲

掌握施惠的时机。施惠的时机对于施惠的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施惠本是为了用臣和诱臣,倘若施惠不能及时便会使臣属沮丧失朢,难以发挥激励和诱导臣属的作用素末楚汉相争,实力相对弱小的刘邦之所以能够最终战胜“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西楚霸王项羽一條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项羽在施惠驭臣方面的失策。项羽虽然“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但当臣属“有功当封爵”时却舍不得及时施惠,“印?敝忍不能予”,以致部将纷纷背离相比之下,刘邦就要狡诈得多当其部将韩信率兵平定齐国并自請立为“假齐王”时,刘邦克制内心的恼火假意埋怨:“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迅速封韩信做了真齐王。这一招果嘫安抚稳定了韩信驱使 他为帮助刘邦夺取天下而拚死卖命。

注重施惠的姿态施惠的效果,有时并不完全取决于施惠的内容而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于施惠的姿态。施惠而不以施惠者自居、故作尊重受惠者的姿态往往可以起到增加笼络效力的作用。相反倘若把恩惠视为“嗟来之食”,则只会引起受惠者的屈辱和反感达不到笼络的目的。刘邦在萧何的极力推荐下勉强同意拜韩信为大将。又是根据萧何嘚建议刘邦改变了“拜大将如呼小儿”的轻率做法,“择良日斋戒,设坛 场具礼”,经过一番郑重其事的姿态性表演终于笼络收垺了韩信。

    中国古代的一些著名的“纳贤”之举例如周公的“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曹操闻贤士谋臣来奔“跌出迎の”,刘备“三顾茅庐”邀请诸葛亮出山等等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出自求贤若渴的诚意,又在多大程度上属于故作礼贤下士的姿态其实昰很难说得清的。

“士为知己者死”这是中国古代“士”阶层的传统心态。大统治者者的施惠姿态很容易激发“士”的知遇感,使他們肝脑涂地而心甘情愿战国末年,燕国太子丹企图行刺秦王嬴政为了笼络刺客荆轲,太子丹“恣荆轲所欲以顺适其意”。荆轲以瓦塊投水击龟玩耍太子丹便“捧金丸进之”;荆轲随口说“千里马肝美”,太子丹“即杀马进肝”;荆轲称赞鼓琴美女的手好太子丹便將美女之手“断以玉盘盛之”赐给荆轲。荆轲为“太子遇轲甚厚”所感终于以死相报,走上了“壮士一去不复还”的道路类似太子丹嘚养士施惠姿态,势必会造就一批荆轲之类的所谓“死士”这种驭臣手法,与“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的情况有所不同它更着重的是通過施惠姿态而对受惠者所产生的精神感召力量,而并不是单纯由施惠内容对受惠者所产生的物质吸引力量

    在中国古代的政治舞台上,由於“忠诚”、“义气”、“报恩”等政治道德观念的盛行大统治者者通过施惠姿态而驭臣的手段常常可以发挥极其有效的作用。

    第二防范惩罚之术防范惩罚如同笼络赏赐一样,也是中国古代大统治者者最基本的驭臣手段它的作用,主要在于防臣、制臣古代君主防范懲罚臣属的基本原则有如下几种。

     “罚重而必”的原则对于专制君主来说,谋反篡逆的现实威胁多数来自他的臣属所以君主们常常感箌“防臣”重于“防民”。中国古代的许多严酷刑罚实际上主要是针对臣属制定的。奴隶社会的所谓“刑不上大夫”、只是运用于“大夫”即奴隶主贵族与奴隶或普通奴隶主以及平民发生矛盾的场合一旦臣属(包括“大 夫”们)与君主之间发生了利益冲突和矛盾对立,僦很难逃脱被惩罚的命运君主们利用严刑峻法防范和惩戒犯上的臣属,绝不会轻易饶恕宽贷为了斩草除根、不留后患,对于臣属的惩罰常常伴随着一场满门抄斩、株连同党的血腥屠杀唐代李隆基诛灭韦氏,凡韦氏身高在马鞭以上的男性后代通通被斩尽杀绝明代朱元璋诛灭功臣蓝玉,“磔于市夷三族”,文武大臣“坐党论死者可二万人“类似的记载充斥着历代的史书。有罪必罚、轻罪重罚、一人犯罪众人受罚的原则自然可以起到威胁和震慑臣属的作用,使他们不敢萌生异志“刑于将过”的原则。

中国早期封建社会的一些政治思想家积极主张“禁奸于未萌”、“刑用于将过”意即尚未形成事实的“过”,亦应受到惩罚这种主张确实适应了君主防臣的需要。為了防患于未然君主们常常采取“先下手为强”的措施,提前清除可能对自己形成潜在威胁的臣属对于君主来说,需要防范的重点當然是那些重臣、权臣、功臣、能臣。专制君主无法容忍权势声望逼己或者才干能力过己的臣属当重臣的权势足以与君主相抗衡时,他們的末日也就为期不远了那些恃才自傲、锋芒毕露的能臣,则是自惭形秽的君主必欲除之而后快的对象共同夺取天下的功臣,更是会使新王朝的开国君主经常感到一种无形的威胁对于上述几种类型的臣属,君主们总是抱有极高的警惕并且总是不乏种种“合法”的理 甴对他们进行防范性的诛杀或其他惩罚。

春秋末年越王勾践依靠谋臣范蠡、文种,完成了报仇复国的大业识趣的范蠡立即挂冠隐去,後来发财做了富商他曾给文种赠送了一段后世流传很久的名言:“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文种恍然大悟“称病不朝”,可惜为时已晚最终被迫自殺。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文种的命运带有很大程喥的必然性。只要臣属被君主视为隐患则不 管有过无过,都会在“刑于将过”的名义下被及时清除罪及无辜当然是不可避免的。

    “心悝震慑”的原则为了防范臣属的不轨行为,中国古代的君主常常利用监视、侦缉、告密等手段想方设法地探知臣属的种种隐情,并有意识地表现出他们对臣属的各种情况了如指掌使臣属在君主无所不在的 “神明”面前不敢有所隐瞒。这就如同将一把随时都可能落下的血淋淋的剑时刻高悬在臣属的头上,使他们心理上感受到强烈的恐惧和震慑任何不检点的行为, 都可能已被君主所掌握;任何时刻嘟可能受到君主突如其来的惩罚。

    唐代武则天时期“疑天下人多图己,又自以久专国事且内行不正,知宗室大臣怨望心不服,欲大誅杀以威之乃盛开告密之门”,“于是四方告密者蜂起人皆重足屏息”,造成了严重的政治恐怖局面

据史书记载,当时“朝士多因叺朝默遭掩袭,以至于族与其家无复音息。故每入朝者必与其家诀曰:不知重相见不!”在如此恐怖的政治环境中,臣属战战兢兢人人自危,当然就易于被君主所防范和控制到了明代,特务政治更是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臣属的一举一动,常在君主所派遣的特务的监视之下大臣宋濂“尝与客饮”,明太祖朱元璋“密遣人侦视”次日,朱元璋佯作不知地询问宋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哬物”幸亏宋濂“具以实对”,得到了君主“诚然卿不朕欺”的一句夸赞。我们不难想象出每当宋濂想到自己的一切都被君主侦缉嘚一清二楚,一定会心有余悸而后怕不已“责罚有术”的原则。

   三、中国古代的君主们在对臣属实施惩罚的时候如同赏赐施惠之术一樣,同样有着许多虚伪的姿态和狡猾的手腕历史上的“责臣之术”,常见者有如下几种类型:

    君主通过栽赃诬陷、攀染罗织等手段将種种罪名强加在臣属头上,使他们在人们心目中成为“罪不容诛”的“乱臣贼子”如此一来,君主对他们的惩罚便成了从天意、顺民心嘚义正辞严的行动了历代开国君主诛杀功臣,多采用这种手段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对于专制君主来说,只要产生了惩罚臣属的需要和欲望总是可以找到各种“正大光明”的惩罚理由。

在毫不犹豫地对臣属实施惩罚的同时做出种种姿态,表明这种惩罚是迫于国法军纪不得已而为之并非出自君主的本愿。经过这种表演一方面使被惩罚的臣属死而无怨,另一方面也使君主显得既坚持原则又富于囚情提高了君主在更多的活着的臣属心目中的形象。三国诸葛亮曾经进行了一次“挥泪斩马谡”的成功表演与诸葛亮颇有私交的马谡洇打败仗被处死,诸葛亮在下达处死命令的同时“为之流涕”,“自临祭待其遗孤若 平生”。这番表演取得了戏剧性的效果:不仅马謖本人“虽死无恨于黄壤”而且全军为诸葛亮的行动所感,“十万之众为之垂涕”如果说诸葛亮的眼泪尚有一部分 诚意的话与其同时玳的曹操则会流出完全是虚伪的眼泪。

    一代黠雄曹操尤忌才能过己者,“诸将有计画胜出己者随以法诛之”。每当临刑之际曹操总莣不了“对之垂涕嗟痛之”,大有一副惜才的姿态然而表演毕竟是表演,演过之后被诛者“终无所活”

     君主先给臣属冠之以严重的罪洺,使他们自知死期将临当臣属陷入绝望的境地之后,君主又略施薄恩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处罚。这种手法即可以巩固惩罚的后果,叒可以收到笼络的效能死到临头却又幸免于难的臣属,既会为施之于前的“严谴”而诚惶诚恐又会为施之于后的“薄恩”而感恩不尽。“法外施恩”的原 则中国古代的君主们虽然坚持“罚重而必”的督责臣属的原则,但在某些情况下又会以豁达宽宏的姿态出现,“法外施恩”网开一面,当罚而不罚本应受到 惩罚的臣属得到了宽恕,必然会产生强烈的负疚和报恩之感死心踏地地为君主效力。春秋时代的秦穆公曾亡失“善马”“岐下野人共得而食之者三百余人,吏逐 得欲法之”。善马既已被食处罚食马者也不能令其生还。秦穆公索性做人情地说:“吾闻食善马肉不饮酒伤人”“皆赐酒而赦之”。若干年后秦晋交兵,秦 穆公受伤被围当年食马肉者“皆嶊锋争死,以报食马之德”解救了秦穆公的危难,并生俘了晋国国君楚庄王曾赐群臣酒宴,“日暮酒酣华烛灭,乃有引美人衣者媄人援绝其冠缨”,要求楚庄王点烛查办“绝缨者”庄王不愿因辞酒失礼而辱士,命“群臣皆绝缨而上火尽欢而罢”。后当楚晋交战の际有一大臣作战特别勇敢,庄王怪而问之那人回答说:“臣乃夜绝缨者也“,“臣往者醉失礼王隐忍不暴而诛,常愿肝脑涂地、鼡颈血溅敌久矣”从上述两例中可以看出 君主“法外施恩”,在一定的条件下非但不会松弛对臣属的防范和控制反而会增加君主人格仩的感召力,驱使臣属更加自觉自愿地效忠君主

    第三,树威立尊之术威严是有效行使权力的重要条件之一君主只有保持一种威严的形潒,才能够服臣和威臣

     为了树立自己的威势尊严,促使臣属产生尊敬、信赖、崇拜、顺从、畏惧之感中国古代的君主们经常使用着如丅手段。显示才能和政绩君主的威严,首先来自治 理国家的杰出才能以及大统治者期间所取得的显赫政绩但是,并不是每一位君主都具有杰出的才能都能取得显赫的政绩。

    在这种情况下君主们往往不得不借助于一些诡诈的手法,其中包括:

    (一)人为地寻找显示“攵治武功”的机会制.造虚幻中的“伟大胜利”。或者对外发动战争谋求边功,以便炫耀于国内;或者在内部诡谲地树立某些假想的“敵人”以便将他们制服,使自己显得更加伟大

    (二)鼓励臣属歌功颂德,掩饰君主昏庸无能和政事腐败黑暗的真相君主绝对“英明”,形势永远“大好”王莽末年,关东蝗灾“流民入关者数十万人”,“饥死者十七八”当权者却“市所卖粱饤肉羹”,自欺欺人哋认为“居民食咸如此”

    (三)以各种形式大肆宣扬君主的“丰功伟绩”。秦始皇兼并六国后巡行天下,先后在泰山、琅邪、之罘等哋“刻石颂秦德”赞颂秦皇“功盖五帝,泽及牛马”

    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夫妇合葬墓前,既有为李治歌功颂德的“述圣纪碑”只囿因其功德难以用文字表达而立的武则天“无字碑”。这种刻石、立碑的行为都是企图使君主的“丰功伟绩”昭示天下并永垂千古。

     刻意制.造“神秘感”君主的威严,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臣属对君主所怀有的神秘感中国古代的君主们在制.造和维持自己的神秘形象方面昰不遗余力的。那些高大巍峨的宫殿建筑并不完全是出于生活舒适的需要;那些繁琐细密的宫廷仪式礼节,也不是在做无谓的表演这┅切都是为了体现君主的神秘与尊严。在这种庄 严神秘的氛围中臣属们必然会强烈地感受到一种感染情绪的无形力量,迫使他们肃然起敬汉高祖刘邦“以布衣提三尺取天下”,建国之初朝仪未备,“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刘邦不能忍受这种无视君主澊严的状况,起用儒生叔孙通制朝仪经过一番整顿,朝会之际“自诸侯王以下莫不振恐肃敬”, “无敢喧哗失礼者”刘邦这时心满意足,发自内心地说:“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

    为了维护神秘的形象,君主们总是深居简出自觉与臣属保持一定的距离。秦二世即位后赵高建议:“先帝临制天下久,故群臣不敢为非、进邪说今陛下富于春秋,初即位奈何与公卿廷决事”?

    事即有误示群臣短也。天子称朕固不闻声“。于是秦二世”常居禁中“,“公卿希得朝见”类似的情形在历代君主中并不少见。臣属与君主谋面尚苴不易自然也就不会形成“近之则不逊”的局面。

    运用权力增加威严权力与威严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威严有助于权力的有效行使權力的诡诈运用同样有助于增加威严。

    中国古代的君主们在运用权力来增加自己的威严方面主要有如下手段:

     (一)权力的独断专擅。朂高权力和最终决定权集中在君主手中臣属所有的有限权力来源于君主,并随时可能被君主收回

    “君无戏言”,一言九鼎这种凌驾於一切臣属之上的权力地位,通过在实际中的反复显示和有意表现必将在臣属心目中造成君主的威严高于一切的心理形象。

    (二)权力嘚频繁运用权力只有在行使过程中才能得到体现。长期闲置不用的权力便容易被人们所淡忘。

     君主们是不会轻易放过那些行使权力并顯示威严的各种机会的西汉昭帝死后,昌邑王刘贺被征召即位这位由藩王入宫承继大统的新君主,擅权树威之心过于急 切即位仅27天,下达诏令“凡千一百二十七事”结果引起权臣霍光的不满一场朝臣政变又将刘贺撵下了君主的宝座。

    君主行使权力的过程绝不會让臣属事先能够有所猜测。君主的运筹策划和行权处事就是要有意识地使臣属无法捉摸揣摩。喜怒无常的君主、天威不测的结果常瑺使臣属怀有“伴君如伴虎”的恐惧之感。

     君主的威严还在于他对臣属命运的决定性作用。臣属的荣辱安危和生杀予夺往往系于君主嘚一念之间。君主在实际行使权力的过程中常常有意地造成臣属结局的强烈对照反差,或者“天门九重谒圣人龙颜一解四海春”,或鍺“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如此一来,臣属便会在自身的遭遇中深切感受到君主至 高无上的权力和威严。

    利用法律维护尊嚴在中国古代,君主的尊严得到了法律的保护为了维护君主的尊严神圣不可侵犯,历代的法律 都有许多细密具体的规定以汉代法律為例:擅入君主住所,是为“阑入”罪;冲犯君主出行道路车骑是为“犯跸”罪;咒骂君主,是为“祝诅”罪;诈称君主诏书是为“矯诏”罪;不执行君主命令,是为“废格”罪;侵犯君主特权是为“僭越”罪;对君主礼节不周,是为“大不敬”罪君主的一切,都茬法律保护之 下君主的陵土不得擅动,君主的姓名不得触讳……甚至君主使用的器物和牲畜,臣属也得对之礼而敬之
    东汉时,曾有虤贲“当阶置弓于地”被人斥责曰:“天子之弓,当戴之于首上何敢置地?”遂以“大不敬”的罪名被“付狱治罪”

    第四,平衡牵淛之术是中国古代君主驾驭群臣的重要手段之一。

    这种手段的基本原则是:在君主高度集权的前提下寻求权力分布的某种平衡,形成便于为君主所操纵的权力结构;利用臣属中不同集团和派系之间的矛盾实行“以臣制臣”,以便君主处在超然的位置坐收渔人之利。具体手法有如下数种

     抑损相权。相权的逐步衰落是中国古代官制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变化。这个变化是君主实行权力平衡术的必然結果秦汉时代,封建中央政权确立了丞相制度 在当时郡县制全面取代分封制的历史背景下,实行丞相制度无疑加强了中央集权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相权与君权的矛盾开始突出起来。“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由于丞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处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特殊地位很容易对君主造成威胁,或鍺说很容易使君主感到威胁君主为了加强自己的专制权力,纯不会允许另一个权力中心的存在必然想方设法削减丞相的权力。自 西汉後期开始相权渐见侵夺。至东汉初期政事悉归尚书台,丞相不过备员论道而已除了从制度上转移相权之外,后代的君主还采用了多設丞相职数、缩短任职 时间等办法来分散和限制相权

    秦汉初期的丞相,只有一至二人到了唐代,中书、门下、尚书三省的长官俱为宰楿宰相同时在位者常有十人左右。

     据有的学者统计唐代立国近300年,共任用宰相368人平均任职时间为四年左右。在武则天夶统治者的21年中任用宰相76人,其中在职时间不满一年者多 达19人睿宗在位仅有两年时间,任用的宰相却多至32人如此眾多的宰相同时在位,哪里还谈得上集中的相权如此频繁的调动和短暂的任期,也使宰相难以形成自己的势力

    明代初年,随着君主专淛的进一步发展明太祖朱元璋一不做二不休,干脆废除了丞相制度中央六部及地方官府 直接对君主负责。丞相制度的历史演变反映叻专制君主的如下心态:君权应当是集中的、无限的、稳固的,而其他任何臣属的权力则应当是分散的、有限的、不稳 固的

    换句话来说,就是君主不能容忍宰相拥有与自己并驾齐驱或仅次于自己而凌驾于众人之上难予制约的特殊地位君主总要千方百计地削弱或贬损宰相嘚权势,尽可能地频繁更换宰相以防其日久坐大,形成尾大不掉威胁君主的权力和地位。

    以微臣制贵臣、以小制大、以践抑尊这是古代君主实行“以臣制臣”时常用的手法。在君主看来那些既有尊贵的地位又手握实权的臣属是难以控制的,容易造成权力结构的不平衡解决的办法之一就是实行“权”、“位”分割术,让职高位尊的贵臣受制于职卑位贱的微臣

     南朝的宋、齐二代,君主利用典签作为監视和控制王侯方镇的工具典签本系五品小吏,官位不高但却被授予了超越其官职的实权。“刺史行事之美恶系于典签之口”,典簽“威行州郡权重蕃君”,发挥了一种制抑贵臣的重要作用南齐的一位诸侯王为典签所制,无奈对母亲哭诉:“儿欲移五步亦不得,与囚何异”

     南朝出现的“寒人掌机要”,亦属同一种情况清代学者曾对此有一段评论:“至宋齐梁陈诸君,则无论贤否皆威福自巳,不肯假权于大臣……于是不得不用寒人,人寒则希荣切而宣力勤便于驱策,不觉倚之为心膂”以近臣制权臣。这是古代君主“鉯臣制臣”的又一种手法主要表现为君主对宦官的倚重。

孤独的君主深居在宫中怀疑猜忌的目光总是扫向那些掌握实权的文武大臣,呮有整日厮守在身边的宦官似乎还可信赖因此,君主常常派遣宦官去监视权臣的行动并分割和牵制他们的权力。秦二世任用宦官赵高為“中丞相”直接掌握朝政大权。唐代中后期君主常在各镇及出征讨叛之军中委派宦官为监军,与统帅分庭抗礼明代的宦官,多有充任税使、矿监者分赴各地课敛诛求。这些实例反映出宦官监视和牵制活动的范围是极广的,朝政、军政、财政无所不包。宦官主歭朝政朝臣的正常职权便被侵夺;宦官充任监军,率军主将便会多方受到掣肘;宦官直接敛财地方官府使不能有所隐匿。

重臣君主茬“整肃朝纲”、“严明法纪”的幌子下,假手“酷吏”大肆杀戮重臣,借以改变君臣之间的力量对比运用这种手段的最典型的代表,莫过于女皇武则天武则天大统治者初期,李唐宗室和朝廷大臣中反对者甚多为了巩固自己的大统治者,武则天先后重用了周兴、索え礼、来俊臣等著名的“酷吏”运用种种残酷的刑法,迫害和杀戮政敌并广为株连,大量冤杀不易控制的元勋重臣和皇室子孙当政敵被消灭殆尽、女皇的大统治者已安然稳固之后,武则天又反手一掌将陷害杀戮大 臣的罪名全部推在周兴、来俊臣等酷吏头上,并将他們一一治罪

    利用臣属之间的矛盾。臣属中总是存在着各种不同的集团和派系利用他们之间的矛盾是中国古代君主经常玩弄的政治平衡術之一。只要不至影响到君主的利益君主不仅不会努力去消除臣属间的矛盾,反而会在一定程度上有意制.造和保持臣属对立的状况

     群臣互斗,只会造成君主居上操纵、公而制之的有利态势狡诈的君主,总是游移于群臣互斗之上对任何一方既不过分依重又不轻易贬斥。或者坐山观虎斗使臣属之间互相牵制,便于君主操纵控制;或者借用一方的力量消灭另一方中可能危害君主的势力;或者借此抑彼,防止另方的势力过度发展以免对君主形成潜在的威胁。

    武则天就是利用酷吏的力量消灭了自己的政敌反过来又为自己的政敌“报仇膤恨”,处死了来俊臣等酷吏来俊臣处死后,“仇家争噉(来)俊臣之肉斯须而尽,抉眼剥面披腹出心,腾蹋成泥”武则天看到囻愤之大,又下诏书历数来俊臣的罪恶宣布“宜加赤族之诛,以雪苍生之愤”

    武则天“以臣制臣”的伎俩可谓“一箭三雕”:既消灭叻颇具实力的政治反对派,又防止了酷吏势力的过度膨胀且扮演了“为苍生雪愤”的“圣主”的角色。

    驭臣之术的历史命运驭臣之术的產生和发展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在中国古代的政治斗争舞台上驭臣之术之所以得到大统治者者的格外青睐,它的发展之所以能在理论仩、实践上、制度上得到多方面的丰富多彩的体现是同君主专制和官僚政治的社会现实及其特殊需要分不开的。

    所谓驭臣之术实际上僦是处理君主专制与官僚政治之间相互关系的政治斗争手段,应该说它是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必然产物

     在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夶统治者结构中,官僚集团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君主的绝对专制,必须通过官僚阶层的中介才能得以实现因而,对于君主来说驾驭囷控制官僚比直接大统治者民众显得更为重要。中国古代的所谓“政治权术”实际上主要内容就是“人君南面之术”,即驭臣之术以往有不少学者也明确指出了这一点。

如有学者认为:君主的“所谓寝食不安所谓宵旰图治,在天下已定或大定之后主要还不是为了对付人民,而是为了对付臣属君主治史比治民更重要术的作用则在于治吏君主和官僚虽然同属大统治者集团,但在具体利益方面难免存在種种矛盾冲突之外用韩非子的话来说,就是“君臣之利异”、“上下一日百战”频繁的王朝更迭会使野心勃勃的臣属产生“彼可取而玳也”的奢望,梦想有朝一日自己也能皇袍加身尝尝做皇帝的滋味。一顶顶的王冠落地也会使神经过敏的君主无时不刻高度警惕着自巳身旁的文武大臣,生怕他们之中又会冒出新的“真命天子”

    君主既是臣属获取权势福贵的来源,又是臣属随时丧失名禄地位的“克星”和觊觎最高大统治者权的障碍臣属则既是君主必须依赖的力量,又是君主刻意提防的对象这种历史现实,客观上要求君主必须掌握┅整套驾驭和控制臣属的有效手段否则便无法建立和维持稳定的大统治者秩序。

    正是适应这种需要各种驭臣之术:赏赐术、笼络术、權力分割术、防范术、惩罚术、监察术、平衡术、牵制术、震慑术、树威立尊术、……就在君臣“上下一日百战”的实际斗争中纷纷诞生並不断发展起来。

驭臣之术的高度发达对于中国古代政治的发展产生着多方面的深刻影响。在政治制度方面驭臣之术的影响最为明显。驭臣之术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表现形式的制度化。君主的驭臣意图常常体现在某项制度的设立或变化之中。例如:丞相制度的历史演变体现了君主抑损相权的意图;官爵制度的日趋细密化,体现了君主分割恩惠、增加笼络效力的意图;汉高祖刘邦重修朝仪制度是為了体现“皇帝之贵” 、使臣属“莫不振恐肃敬”;唐代实行宦官监军制度,是为了以天子近臣牵制军事将领防止他们拥兵自重、尾大鈈掉;宋代实行的禁军“三司”制度和“更戍”制度,则是为了分割将领掌握的兵权割断将领与士卒之间的固定关系,“兵无常帅帅無常师”,以便君主集由掌握兵权

     制定政治制度的出发点,仅仅建筑在如何便于君主驾驭控制臣属的基础上这种状况势必会造成既定淛度的不分理性,并会在实际运作中产生种种弊端以官爵制度 为例;君主以官职做为笼络赏赐臣属的手段,在事实上导致了两种后果┅是出于笼络赏赐的需要,官职的设置不断增多官僚队伍持续膨胀,大大超出治理政事的实际需要从而造成大量的冗官冗员。二是用囚不当任非所能,官职的授予不是根据政事的需要和本人的才能而是作为一种恩典由君主随心所欲决定,这样必然 会影响官僚队伍的整体素质唐代武则天和中宗大统治者时期,滥封滥赏甚至卖官鬻爵,正员官职不敷赏用又增设斜封、待阙、员外、同正、试、摄、檢校、判、知 官等诸种名目,以致时人讥嘲说:“选人冗冗甚于羊群,吏部喧喧多于蚁聚”,“补阙连车载拾遗平斗量,把推侍御史椀脱校书郎”再以宋代的“三司”制 度和“更戍”制度为例:宋代君主根据五代时期禁军将领权势过大的前车之鉴,制定了一系列的汾割兵权的政策其主要原则是将禁军的调兵权与率兵权分割开来, 中央最高军事领导机关枢密院掌握名义上的调兵权但却没有统率军隊之权;禁军三司(即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虽然平时掌握军队的统率权,但却没有调动军队之权同时,禁军的驻屯地点頻繁更变将领却不能随同调动。

    “将不得专其兵”此即所谓“更戍”制度的要害实行上述制度,虽然可以起到防止禁军将领专横跋扈、加强君主专制军权的作用但却不可避免地严重破坏了军队正常的管理指挥体系,大大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宋王朝的军队特别软弱,茬同辽、夏、金、元的战争中屡战屡败这种结局显然同宋代君主所制定的只图驭臣、不顾国政的制度有着必然的因果关系。

     在政治道德方面驭臣之术无疑也会产生广泛的影响。一切权术都是重“术”不重“德”的为了达到目的不惜采用一切手段。君主驭臣之术尽管常瑺披着“制度 化”、“道德化”的外衣但却无法完全掩饰其阴险毒辣、狡猾诡诈的本质。驭臣之术的盛行一方面撕破了笼罩在君臣关系之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促成了所谓 “君仁臣义”的古代政治道德的进一步沦丧;另一方面它又丰富了古代政治道德的内容,促使其洎行修补被冲破的篱笆增加了古代政治道德的完善性、虚伪性、欺骗性。

    在政治关系方面驭臣之术的影响更为直接。君臣关系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政治关系之一这种关系处理得妥善与否,常常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安危兴衰和某个特定政权的生死存亡实际运作中的驭臣の术,或者可以起到“润滑剂”的作用调节斡旋君臣之间的关系,维系大统治者集团内部的团 结;或者可以起到“腐蚀剂”的作用激囮君臣之间的矛盾和对立,造成政局的动荡不安除了君臣关系之外,在官际关系中同样可以看到驭臣之术的影响

    在等级分明的官僚制喥下,上司对于下级无异于一个个小“君主”君主驭臣之术难免上行下效、推而广之,成为广泛意义上的以“上”驭“下”的手段

     在政治理论方面,驭臣之术同样具有一定的影响先秦诸子的政治理论中,驭臣之术占有相当的分量特别是法家的政治理论,更是充满了研究探讨驭臣之术的内容秦汉之后,大统治者阶级的政治理论家们仍然将君主驾驭臣属的方法和手段做为极为重要的研究课题实际运莋中的驭臣之术,不仅为中国古代政治理论的不断丰富 和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基础而且促成了政治理论朝着实用化和虚伪化发展的必然趋勢。

    驭臣之术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导致了自身的对立而即臣属弄君之术的产生。君臣“上下一日百战”作为交战的双方,必然会各有各的“高招”君既有驳臣之术,臣则有弄君之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臣属弄君之术,当然是与君主驭臣之术同时产生的

     但昰,由于交战双方并非势均力敌弄君之术显然不会具有如同驭臣之术那般的有利发展条件。驭臣之术可以公然形之于纸帛无须担心道德的谴责;弄君之术则面临着“欺君之罪”的威胁,只能战战兢兢地在暗中揣摩驭臣之术可以借助于制度的力量,有效地施展身手;弄君之术却无此“法宝”只能依靠诬诈手段本身孤军 奋战。

    上述原因也就决定了历史上的弄君之术常常具有“非道德化”和“非制度化”嘚特点就其具体手法而言,大致有如下数种:

    一抗君之术。臣属抗君殊属不易。古代抗君之途有三:一是自重二是结党,三是恃悝所谓“自重”,就是借用君主无法控制的外部力量提高自己的身价, 增加与君主相抗衡的实力具体种类有拥兵自重、借外患自重、借外援自重等等。借外患自重者如南朝刘宋政权的黄道成。萧道成在南兖州刺史任内率军防御北 魏南侵。因其“在军中久民间或訁(萧)道成有异相,当为天子”宋明帝大为不安,决定将萧道成召回京城萧道成“不欲内迁”,便伪造北魏军队将要进犯的 假情报迫使宋明帝不得不因防备外患的需要而准其留任。

    借外援自重者如近代的清朝大臣李鸿章、袁世凯以及恭亲王奕?等人。他们利用与“洋人”的特殊关系增添了自己与清廷当政者相抗衡的政治砝码。拥兵自重的实例历史上更是多见。所谓“结党”就是拉帮结派,組成一定的政治集团

    面对人多势众、一呼百应的群臣朋党,孤家寡人的君主有时也会无奈其何地做出一定让步历史上的许多“篡逆”の臣,往往就是通过培植党羽的方法发展个人势力,造成与君主分庭抗礼的形势逐步迫使君主就范。

    所谓“恃理”就是抓住某些有悝的名目,利用有利的时机孤注一掷,犯颜直谏甚至采用预留遗言、随棺面君等方法,做出一番不成功便成仁的姿态企图使君主慑於舆论、道德的压力而做出让步。

    使用此种抗君之术者既有鲠直愚忠之士,也不乏沽名钓誉之徒

    一是隔绝言路,封锁消息蒙蔽君主。唐代奸相李林甫“欲蔽塞人主视听自专大权,明召诸谏官请曰:‘今明主在上群臣将顺之不暇,乌用多言!诸君不见立仗马乎食彡品料,一鸣辄斥去悔之何及!‘“在李林甫的威胁下,”自是谏争路绝矣“

    二是诱使君主脱离实际政务臣属瞒天过海,盗用君主名義行使大权例如明代宦官刘瑾“杂构戏玩娱帝,侯帝娱则多上章奏,请省决”明武宗玩兴正浓不胜其烦。自是“(刘)瑾不复奏倳无大小,任意剖断悉传旨行之,上(武宗)多不之知也”

    三是拥立年幼无知或昏懦无能的君主掌握实权的重臣如操纵魁儡一般,将君主玩弄于股掌之上

    四是翻动如簧之舌,或花言巧语或危言耸听,欺骗愚弄那些庸怯糊涂的君主先秦时代的纵横家们便是玩弄此种欺君之术的行家里手。

     其三谀君之术。谄媚讨好、阿谀奉承这也是臣属弄君的一种手段。君主本性喜谀臣属便投其所好,目的则是為了自己求官固宠历史上的谀君之术,常有灵验奇效唐代朱前疑上书武则天:“臣梦陛下寿满八百”,即刻官拜拾遗尝到谀君甜头嘚朱前疑不肯罢休,再次上书“自言梦陛下发白再玄、齿落更生“,于是又 升迁为驾部郎中时隔不久,朱前疑第三次上书奏云:“聞嵩山呼萬歲”,结果武则天又赐给他只有高官才能佩带的“绯算袋”谀君之术常使君主昏昏然、飘飘然不知不觉中便上了臣属的圈套。

    其四避君之术。中国古代的臣属避君之术大致有两种情形。

    一是积极的避君之术即主动创造条件,首鼠两端狡兔三窟,保持多種选择的可能随时留有另谋高就和抽身退步的出路。战国时代的孟尝君就是成功地运用此种避君之术 的典型代表他在受到齐王猜忌的凊况下,采用冯驩所献纳的“狡兔三窟”之计形成了齐国、魏国以及封邑薛城三地同时欢迎他前往的局势。“三窟已就孟尝君 “高枕為乐”,“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

    二是消极的避君之术,即在无奈的情况下为了避免君主加害,趁早急流勇退脱离权力中心,归隱田园索性溜之乎也。

    总之中国古代的驭臣之术,作为剥削阶级大统治者集团内部的一种政治斗争手段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痕迹。

    ① 《韩非子难三》② 《韩非子。定法》③ 郭沫若:《十批判书》新文艺出版社版,第357页

    ④⑥  《韩非子。二柄》⑤ 《韩非子六微》⑦ 《韩非子。外储说右上》⑧ 《韩非子主道》⑨ 《韩非子。八经》《韩非子扬权》《韩非子。外储说右下《韩非子内储说上》《韩非子。南面》《韩非子备内》《韩非子。八奸》《韩非子心度》《韩非子。六反》《韩非子八说》《宋書。谢庄传》马基雅维里:《君主论》潘汉典译本43页。

    《史记淮阴侯列传》《史记。鲁周公世家》《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注引《曹瞒传》《史记刺客列传》及注引《燕丹子》《明史纪事本末》卷十三《商君书。开塞》见《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资治通鉴。唐纪十九》

《三国志蜀书。马良传附马谡传》及注引《襄阳记》《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注引《曹瞒传》见《史记秦本纪》《群书治要》卷四十三引《说苑。复恩》《汉书王莽传》《史记。秦始皇本纪》《史记叔孙通列传》《汉书。霍光传》李白:《赠从弟南平呔守之遥》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太平御览》卷347引谢承《后汉书》《史记陈丞相世家》《汉书。百官表》参见张晋藩、王超:《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453页。

    《南史吕文显传》《南史。巴陵王子伦传》赵翼:《二┿二史札记》卷12《南朝多以寒人掌机要》《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二》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姩版第63页

    刘泽华:《先秦政治思想史》,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297页

    《韩非子》之《内储说下》、《扬权》《史记。项羽本纪》

    《文献通考》卷153《兵制五》《朝野佥载》卷一、卷四《资治通鉴宋纪十四》《资治通鉴。唐纪三十》《明史纪事本末》卷四十三《明通鉴》卷四十二《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二》《战国策。齐策四》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注册时字号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