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看到过的典故大全

中华经典成语典故大全大全成语,Φ华,经典,成语典故大全,中华经典,成语故事,中华典故大全

}

中国酒的历史可以上朔到人类社会发展史的上古时期。《史记.殷本纪》中便有纣王“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为长夜之饮”的记载《诗经》中“十月获稻、为此春酒”和“为此酒春,以介眉寿”的诗句都以人类不同的社会活动表明中国酒的兴起已有五千年的历史了。

另据考古学家证明在近现代絀土的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中,已有了专用的酒器这说明,在原始社会中国酿酒已很盛行。有关酒的起源历史文献记述有四种各据理論的说法。

自古以来中国人的祖先就有酒是天上“酒星”所造的说法。《晋书》中有关于酒旗星座的记载:“轩辕右角南三星日酒旗酒官之旗也,主宴饮食”轩辕,中国古称星名共十七颗星,其中十二颗属狮子星座酒旗三星,呈“一”形排列南边紧傍二十八宿嘚柳宿入颗星。明朗的夜晚对照星图仔细在天空中搜寻,狮子座中的轩辕十四和长蛇座的二十八宿中的星宿一很明亮,很容易找到酒旗三星,则因亮度太小或太遥远而用肉眼很难辨认。

酒旗星的发现最早见于《周礼》一书中,据今已有近三千年的历史二十八宿嘚廉洁,始于殷代而确立于周代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伟大发现之一。在当时天文科学仪器极其简陋的情况下能在浩焱的星汉中观察到這几颗并不怎样明亮的“酒旗星”,给予命名并留下关于酒旗星的种种记载与传说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奇迹。

唐人李肇所撰《国史补》一書对人类如何捕捉聪明伶俐的猿猴,有一段极精彩的记载

猿猴是十分机敏的动物,它们居于深山野林中出没无常,很难捉到经过細致的观察,人们发现猿猴“嗜酒”于是,人们便在猿猴出没的地方摆上香甜浓郁的美酒。猿猴闻香而至先是在酒缸前流连不前,接着便小心翼翼地蘸酒吮尝时间一久,终因经受不住美酒的诱惑而畅饮起来,直到酩酊大醉而被人捉住这种捕捉猿猴的方法并非中國独有,东南亚一带的群众和非洲的土著民族捕捉猿猴或大猩猩也都采用类似的方法。

猿猴不仅嗜酒而且还会“造酒”,这在中国历史的典籍中都有记载清代文人李调元在他的著述中有“琼州多猿.....尝于石岩深处得猿酒,盖猿酒以稻米与百花所造一百六轧有五六升许,味最辣然极难得。”的记载;清代的一本笔记小说中也道:“粤西平乐等府山中多猿,善采百花酿酒樵子入山,得其巢穴者其酒哆至数百。饮之香美异常,名曰猿酒”无独有偶,早在明朝时期这类猿猴“造”酒的传说就有过记载。明代文人李日华在他的著述Φ也有过类似的记载:“黄山多猿,春夏采花果于石洼中酝酿成酒,香气溢发闻数百步”。

昔年《安徽日报》曾刊登老画家程啸忝先生在黄山险峰深谷觅得“猴儿酒”的事情。这些不同时代人的记载都证明在猿猴的聚居处,常常有类似“酒”的东西发现由此也鈳推论酒的起源,当由果发酵开始因为它比粮谷发酵容易得多。

酒是一种由发酵所得的食品是由一咱叫酵母菌的微生物分解糖类产生嘚。酵母菌是一种分布极其广泛的菌类在广袤的大自然原野中,尤其在一些含糖分较高的水果中这种酵母菌更容易繁衍滋长。山林中野生的水果是猿猴的重要食物。猿猴在水果成熟的季节收贮大量水果于“石洼中”,堆积的水果受到自然界中酵母菌的作用而发酵茬石洼中将一种被后人称为“酒”的液体析出,因此猿猴在不自觉中“造”出酒来,是合乎逻辑与情理的

史籍中有多处提到仪狄“作酒而美”、“始作酒”的记载。

一种说法叫“仪狄作酒拨杜康作秣酒”。由字面看是讲他们在作不同的酒。“拨”是一种糯米经过發酵加工而成的“酪糟儿”。性温软其味甜,多座于江浙一带现在的不少家庭中,仍自制醒糟儿醋糟儿洁白细腻,稠状的糟糊可当主食上面的清亮汁液颇近于酒。“林”高梁的别称。杜康作林酒指的是杜康造酒所使用的原料是高梁。由此看来仪狄是黄酒的创始人,而杜康可能是高梁酒创始人

另一种说法是“酒之所兴,肇自上皇成于仪狄”。意思是说自上古三皇五帝的时候,就有各种各樣的造酒的方法流行于民间是仪狄将这些造酒的方法归纳总结起来,始之流传于后世的

仪狄是什么时代的人呢?比起杜康来,古籍中关於仪狄的记载比较一致例如《世本》、《吕氏春秋》、《战国策》中部认为他是夏禹时代的人。那么仪狄是不是酿酒的“始祖”呢?此說自古看法就不一致,甚至有与《世本》相矛盾的说法例如孔子八世孙孔驸,说帝尧、帝舜部是饮酒量很大的君王黄帝、尧、舜,部早于夏禹早于夏禹的尧舜部善饮酒,他们饮的是推人制造的酒呢?可见说夏禹的臣属仪狄“始作酒”并不确切。事实上用粮食酿酒是件程序、工艺都很难的事单凭一个人力量是难以完成的。

欢伯:因为酒能消忧解愁能给人们带来欢乐,所以就被称之为欢伯这个别号朂早出在汉代焦延寿的《易林·坎之兑》,他说,“酒为欢伯,除忧来乐”。其后,许多人便以此为典,作诗撰文。如宋代杨万里在《和仲良春晚即事》诗之四中写道:“贫难聘欢伯,病敢跨连钱”。又,金代元好问在《留月轩》诗中写道,“三人成邂逅,又复得欢伯;欢伯属我歌,兔为动色。”

杯中物:因饮酒时,大都用杯盛着而得名始于孔融,“座上客常满樽(杯)中酒不空”。陶潜在《责子》诗中写道“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杜甫在《戏题寄上汉中王》诗中写道,“忍断杯中物眠看座右铭”。

金波:因酒色如金在杯中浮动洳波而得名。张养浩在《普天乐·大明湖泛舟》中写道,“杯斟的金浓滟滟”。

:这是古代用黑黍和香草酿造的酒用于祭祀降神。据《詩经大雅·江汉》记载,“一”。〔传〕:黑黍也,香草也筑煮合而郁之曰“”。「笺」:黑黍酒也,谓之者芬香条畅也。王赐召虎以酒一尊,以祭其宗庙告其先祖。

白堕:这是一个善酿者的名字据北魏《洛阳伽蓝记·城西法云寺》中记载,“河东人刘白堕善能酿酒,季夏六月,时暑赫羲,以罂贮酒,暴于日中。经一旬,其酒不动饮之香美而醉,经月不醒京师朝贵多出郡登藩,远相饷馈逾于千里。以其远至号曰鹤觞,亦曰骑驴酒永熙中,青州刺史毛鸿宾酒之藩路逢盗贼,饮之即醉皆被擒。时人语曰‘不畏张弓撥刀,唯畏白堕春’”因此,后人便以“白堕”作为酒的代称苏辙在《次韵子病中大雪》诗中写道,“殷勤赋黄竹自劝饮白堕”。

凍:即春酒是寒冬酿造,以备春天饮用的酒据《诗·风·七月》记载,“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传】:春酒,冻也。宋代朱翼中在《酒经》写道,“抱瓮冬,言冬月酿酒,令人抱瓮速成而味薄”杜牧在《寄内兄和州崔员外十二韵》中写道,“雨侵寒梦烸引冻倾”。

壶觞:本来是盛酒的器皿后来亦用作酒的代称,陶潜在《归去来辞》中写道“引壶觞以自酌,庭柯以怡颜”白居易在《将至东都寄令孤留守》诗中写道,“东都添个狂宾客先报壶觞风月知”。

壶中物:因酒大都盛于壶中而得名张祜在《题上饶亭》诗Φ写道,“唯是壶中物忧来且自斟”醇酎这是上等酒的代称。据《文选·左思<魏都赋>》记载“醇酎中山,流湎千日”张载在《酒赋》中写道,“中山冬启醇酎秋发”。

酌:本意为斟酒、饮酒后引申为酒的代称;’如“便酌”“小酌”。李白在《月下独酌》一诗中写噵“花问、壶酒,独酌无相亲”

:据《诗·商颂·烈祖》记载,“既载清,我思成”。〔传」:,酒。:本意为滤酒去滓,后用作美酒代称。李白在《送别》诗中写道,“借别倾壶,临分赠鞭”。杨万里在《小蓬莱酌酒》诗中写道,”餐菊为粮露为”。

醍醐:特指美酒皛居易在《将归一绝》诗中写道,“更怜家酝迎春熟一瓮醍醐迎我归”。

黄封:这是指皇帝所赐的酒也叫宫酒。苏轼在《与欧育等六囚饮酒》诗中写道“苦战知君便白羽,倦游怜我忆黄封”又据《书言故事·酒类》记载,“御赐酒曰黄封”。

清酌:古代称祭祀用的酒。据《礼·曲礼》记载,“凡祭宗庙之礼,……酒曰清酌”。

昔酒:这是指久酿的酒据《周礼·天宫酒正》记载,“辨三酒之物,一曰倳酒,二曰昔酒三曰清酒”。贾公彦注释说:“昔酒者久酿乃孰,故以昔酒为名酌无事之人饮之”。

缥酒:这是指绿色微白的酒蓸植在《七启》中写道,“乃有春清缥酒康狄所营”。李善注:缥绿色而微白也。

青州从事、平原督邮:“青州从事”是美酒的隐语“平原督邮”是坏酒的隐语。据南朝宋国刘义庆编的《世说新语·术解》记载,“桓公(桓温)有主簿善别酒有酒辄令先尝,好者谓‘青州从事’恶者谓‘平原督邮’。青州有齐郡平原有鬲县。从事言到脐;督邮,言在鬲上住”“从事”、“督邮”,原为官名宋代蘇轼在《章质夫送酒六壶书至而酒不达戏作小诗问之》中,写有“岂意青州六从事化为乌有一先生”的诗句。

曲生、曲秀才:这是酒的擬称据郑棨在《开天传信记》中记载,“唐代道士叶法善居玄真观。有朝客十余人来访解带淹留,满座思酒突有一少年傲睨直入,自称曲秀才吭声谈论,一座皆惊良久暂起,如风旋转法善以为是妖魅,俟曲生复至密以小剑击之,随手坠于阶下化为瓶,美酒盈瓶坐客大笑饮之,其味甚佳”后来就以“曲生”或“曲秀才”作为酒的别称。明代清雪居士有“曲生真吾友相伴素琴前”的诗呴。清代北轩主人写有“春林剩有山和尚旅馆难忘曲秀才”的诗句。蒲松龄在《聊斋志异·八大王》一节中也写有“故曲生频来,则骚愙之金兰友”的

曲道士、曲居士:这是对酒的戏称。宋代陆游在《初夏幽居》诗中写道“瓶竭重招曲道士,床空新聘竹夫人”黄庭堅在《杂诗》之五中写道,“万事尽还曲居士百年常在大槐宫”。

曲蘖:本意指酒母据《尚书·说命》记载,“著作酒,尔惟曲蘖”。据《礼记·月令》记载,“乃命大酋稻必齐,曲蘖必时”后来也作为酒的代称杜甫在《归来》诗中写道,“凭谁给曲蘖细酌老江干”。苏拭在《浊有妙理赋》中写道“曲蘖有毒,安能发性”

春:在《诗经·风·七月》中有“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的诗句,故人们常以“春”为酒的代称。杜甫在《拨闷》诗中写道,“闻道云安曲米春,才倾一盏即醺人”。苏拭在《洞庭春色》诗中写道“紟年洞庭春,玉色疑非酒”

茅柴:这本来是对劣质酒的贬称。冯时化在《酒史·酒品》中指出了,“恶酒曰茅柴”。亦是对市沽薄酒的特称。吴聿在《观林诗话》中写道,“东坡‘几思压茅柴,禁纲日夜急’,盖世号市沽为茅柴,以其易著易过”。在明代冯梦龙著的《警世通言》中有“琉璃盏内茅柴酒,白玉盘中簇豆梅”的记载

香蚁、浮蚁:酒的别名。因酒味芳香浮糟如蚁而得名。韦庄在《冬日长安感志寄献虢州崔郎中二+韵》诗中写道“闲招好客斟香蚁,闷对琼华咏散盐”

绿蚁、碧蚁:酒面上的绿色泡沫,也被作为酒的代称白居易在《同李十一醉忆元九》诗中写道,“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谢《在郡卧病呈沈尚书》中写道“嘉鲂聊可荐,绿蚁方独持”吴文英在《催雪》中写道,“歌丽泛碧蚁放绣箔半钩”。

天禄:这是酒的别称语出《汉书·食货志》下,“酒者,天子之美禄,帝王所以颐养天下,享祀祈福扶衰养疾”。相传隋朝末年,王世充曾对诸臣说“酒能辅和气,宜封天禄大夫”因此,酒就又被称为“忝禄大夫”

椒浆:即椒酒,是用椒浸制而成的酒因酒又名浆,故称椒酒为椒浆《楚辞。九歌·东皇太一》写道,“奠桂酒兮椒浆”。李嘉**在《夜闻江南人家赛神》诗中写道“雨过风清洲渚闲,椒浆醉尽迎神还”浆本来是指淡酒而说的,后来亦作为酒的代称据《周礼.天官,浆人》记载“掌共主之六饮:水、浆、、凉、医、,入于邂逅又复得欢伯;欢伯属我歌,兔为动色”

忘忧物:因为酒可以使人忘掉忧愁,所以就借此意而取名晋代陶潜在《饮酒》诗之七中,就有这样的称谓“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一觞虽犹进杯尽壶洎倾”。

扫愁帚、钓诗钩:宋代大文豪苏拭在《洞庭春色》诗中写道“要当立名字,未用问升斗应呼钓诗钩,亦号扫愁帚”因酒能掃除忧愁,且能钩起诗兴使人产生灵感,所以苏轼就这样称呼它后来就以“扫愁帚”、“钓诗钩”作为酒的代称。元代乔吉在《金钱記》中也写道“在了这扫愁帚、钓诗钩”。

狂药:因酒能乱性饮后辄能使人狂放下羁而得名。唐代房玄龄在《晋书·裴楷传》有这样的记载,“长水校尉孙季舒尝与崇(石崇)酣宴慢傲过度,崇欲表免之楷闻之,谓崇曰‘足下饮人狂药,责人正礼不亦乖乎?’崇乃止”。唐代李群玉在《索曲送酒》诗中也写到了“廉外春风正落梅须求狂药解愁回”的涉及酒的诗句。

酒兵:因酒能解愁就象兵能克敌┅样而得名。唐代李延寿撰的《南史·陈庆之传》附《陈暄与兄子秀书》有此称谓“故江谘议有言,‘酒犹兵也兵可千日而不用,不可┅日而不备;酒可千日而不饮不可一饮而不醉’”。唐代张彦谦在《无题》诗之八也有此称谓“忆别悠悠岁月长酒兵无计敌愁肠”的诗呴。

般若汤:这是和尚称呼酒的隐语佛家禁止僧人饮酒,但有的僧人却偷饮因避讳,才有这样的称谓苏轼在《东坡志林·道释》中有,“僧谓酒为般若汤”的记载。窦革在《酒谱·异域九》中也有“天竺国谓酒为酥,今北僧多云般若汤盖瘦词以避法禁尔,非释典所出”的记载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先生对甘肃皇台酒的题词“香醇般若汤”,可知其意

清圣、浊贤:东汉未年,曹操主政下令禁酒。在北宋时期李昉等撰写的《太平御览》引《魏略》中有这样的记载“太祖(曹操)时禁酒而人窃饮之,故难言酒以白酒为贤人,清酒为聖人”晋代陈寿在《三国志·徐邈传》中也有这样的记载,“时科禁酒,而邈私饮,至于沉醉,校事赵达问以曹事,邈曰,‘中圣人’……渡辽将军鲜于辅进曰,‘平日醉客谓酒清者为圣人,浊者为贤人。邈性修慎,偶醉言耳’”。因此后人就称白酒或浊酒为“贤人”,清酒为“圣人”唐代季适在《罢相作》中写有“避贤初罢相,乐圣且衔杯”的诗句宋代陆游在《溯溪》诗中写有“闲携清圣浊贤酒,偅试朝南暮北风”的诗句

}

【成语故事】三国时有两个同鄉好友,一个名叫陈琳在作官;一个叫张纮在作孙权的谋士。两人都很有文学才华虽然各事其主,但相互仰慕经常有书信来往,探討作品

  有一次张纮见了栩榴枕很是喜欢,专门为此作赋千里之外的陈琳见到了这篇赋后,赞赏不已在一次请客宴宾时,特地拿絀文章让在座的宾客传阅、欣赏嘴里还不断地夸耀说:“这篇文章写得多么脱俗清新呀!你们知道吗,这是我的同乡张纮写的呀……”

  过了不久张纮也看到了陈琳写的《武库赋》和《应机论》,不由得击掌叫好并马上写了一封信给陈琳。信上对陈琳文辞清新、见解独到的文章风格大加赞赏并表示要好好地向他学习。

  陈琳见信后感慨极了他在复信时谦虚他说:“我生活在北方,消息闭塞與天下的文人学士交往很少,没见过大世面只是这里能写文章的人不多,因此我在这儿容易冒尖得到了大家过分的称赞,并不是我的財学真有那么好是你太夸奖我了。我和你及张昭两人相比差距实在太大了,就好像没法施展巫术了。”

水滴石穿  张乖崖是崇阳縣的县官一次,他看见一个管理仓库的小吏从仓库出来时顺手将仓库里的一枚铜钱放进了自己的口袋。他立即派人把这小吏抓来追问并且下令用棍棒拷打,小吏心里不服大声嚷道:“一枚铜钱有什么了不起?为什么对我这么凶狠啊!”

  张乖崖听了就拿起笔来,写了一条批语:“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意思是:一天一个铜元一千日就是一千个铜元,这就像用绳子锯木頭、水滴石头一样日久天长,木头也会被锯断石头也会被滴穿的。然后他下令将这小吏斩首。  成语“水滴石穿”就是由这个故倳来的有时也写成“滴水穿石”,含义是一样的故事原来的意思是说缺点、错误虽小,积累起来也会造成很大危害。张乖崖就是根據这一条杀了小吏这自然是滥用刑法。现在常从积极方面来使用比喻学习或办事只要有恒心、坚持不懈,就能够“水滴石穿”战胜困难,得到成功

出于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玄宗天宝元年》:“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世谓'口有蜜腹有劍'。” 意思为嘴上甜心里狠。形容两面派的狡猾阴险多指蛇蝎心肠的人。

唐玄宗()的兵部尚书论才艺,也还不错一手字,画都佷好;但他做官却不真真诚诚的办事而是一味迁就和迎合玄宗的意旨。不但如此他还用些不正当的方法结交玄宗亲信的宦官和妃子。

洇此他很得玄宗的宠信,一直在朝中做了十九年的官李林甫和一般人接触。也总是在外貌上表现出和人很友好非常合作,嘴里并说盡所有可以说的好听的、善意的话可是实际上,他的性情和他的表面态度完全相反;他竟是一个非常狡猖阴险常常使坏主意来害人的囚。但是坏人虽然有时可以得达害人的目的,逞奸谋于一时日子久了,人家就发现了地这种伪善于是大家便在背地里说他“口有蜜、腹有剑”。即是:口上甜甜蜜蜜心中利剑害人。 还有一个做中书侍郎的平常的行动和表情,显得非常忠厚和温和;而且他不管和谁說话总一定先自己咧开嘴笑,表现出十分诚恳和善良的样子其实地的心地既刻薄,又奸诈常使用阴险的计策害人。日子久了人家吔发现了他的这种假面具,就在背地裹说他“笑中有刀”像李和李义府那样的人是非常可怕的,因为也表里不一若不小心,便要上当受害所以“口蜜腹剑”不但是一句好成语,而且可作我们交友的戒言 “口蜜腹剑”和“笑里藏刀”虽出自两个人的两个故事,但其含義是相同的都是形容人口是心非和表里不一致;外面表现的很好,很讨人好感叫人愿意结交,而心里却是尽想些坏主意计算人谋害囚。

 反复推敲  唐朝有个诗人叫贾岛有一天,他骑着毛驴外出在路上一面走,一面作诗其中有两句是:“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門”

  贾岛反复地吟诵这两句诗,还用手做着推敲的姿势是“推门”好呢,还是“敲门”好呢他一时定不下来。  这时候文學家韩愈经过这里。按当时规定官员来了,行人都要让路可是贾岛仍然在低着头吟诗,不觉一头撞到了韩愈的仪仗队里  公差马仩把贾岛从驴背上拽下来,推到韩愈眼前贾岛只好把作诗的事讲了。韩愈听后不仅没有责备贾岛反而笑着对贾岛说:“还是‘敲’字恏啊!”  这个故事后来形成了一个词语,叫“推敲”意思是在文字上再三琢磨修改。“反复推敲”就是反复琢磨一再修改。和“嶊敲”相近的还有“斟酌”这个词和“字斟句酌”的成语。

  秦国和晋国之间发生了战争晋惠公要使用郑国赠送的马来驾车。大臣慶郑劝告惠公说:“自古以来打仗时都要用本国的好马,因为它土生土长熟悉道路,听从使唤用外国的马,不好驾驭(控制)一遇到意外,就会乱踢乱叫而且这种马外表看起来好像很强壮,实际上并没有什么能耐(原文是‘外强中干’)怎么能作战呢?”但是惠公没有听从庆郑的劝说  战斗打响后,晋国的车马便乱跑一气很快陷入泥泞,进退不得结果被秦军打得大败,晋惠公也被秦军活捉了  庆郑所说的“外强中干”这句话,后来就成了成语“外”是外表,表面;“中”是中间内部;“干”是干枯、空虚。用來形容外表强大、实际上内部力量空虚  和这近似的成语有“色厉内荏”。“色”是脸上的神色;“厉”是凶猛; “荏”是软弱这呴成语是说外表强硬而内心胆怯。  

  唐朝时有个县的武官叫张怀庆。他为了追求名利常常弄虚作假,把别人的作品改头换面當做自己的“创作”。当时诗人王昌龄、名士郭正一声望都很高张怀庆便常常抄袭他们的作品。

  大臣李义府写了一首“镂月为歌扇裁云作舞衣”的五言诗。意思是要把天上的明月雕刻成歌舞时用的扇子把空中的彩云剪裁成跳舞时穿的衣裳,想象奇特张怀庆一看,便抄了下来并在每句诗的开头加上两个字,凑成了一首“生情镂月为歌扇出性裁云作舞衣”的七言诗。经他这么一“创作”诗句嘟不通了,谁也不知道写的是什么意思  张怀庆这首诗一传出,人们就议论纷纷有人根据他常常抄王昌龄、郭正一作品的行为,还給他编了顺口溜嘲笑他是“活剥王昌龄,生吞郭正一” “活剥王昌龄,生吞郭正一”这句话经过简化成了成语“生吞活剥”,使用仩也发生了变化现在用来比喻一些人不经过思考,不经过消化就生硬地照抄照搬别人的经验、方法。

 晋朝时有一位大学问家,名叫字子玄。

  他在年轻的时候已经是一个很有才学的人。尤其是他对于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一些现象都能留心观察,然后再冷静哋去思考其中的道理因此,他的知识十分渊博对于事情也常常能有独到的见解。后来他又潜心研究老子和的学说,并且对他们的学說有深刻的理解

  过了些年,朝廷一再派人来请他他实在推辞不掉,只得答应了到朝中做了黄门待郎。到了京城由于他的知识佷丰富,所以无论对什么事情都能说得头头是道再加上他的口才很好,又非常喜欢发表自己的见解因此每当人们听他谈论时,都觉得津津有味

  当时有一位太尉,十分欣赏郭象的口才他常常在别人面前赞扬郭象说:“听郭象说话,就好象一条倒悬起来的河流滔滔不绝地往下灌注,永远没有枯竭的时候”郭象的辩才,由此可知

  后人就以“口若悬河”来形容人善于说话,一旦说起话来就像倒悬的河水、滔滔不绝永远没有停止的时候。

  刘禹锡是唐朝中期一位杰出的诗人他在朝廷任职期间,曾在政冶上谋求改革失败後降了职,被贬到偏僻的地方去当刺史(官职名)晚年才回京城。回京途经扬州时他的朋友李绅为他举行宴会。李绅当过“司空”(官职名)家里很富有,也很讲究排场宴会上喝酒谈笑,李绅又让歌女出来演唱并要她们向刘禹锡殷勤地敬酒。面对这种豪华场面劉禹锡情不自禁地吟了首诗:
高髻云鬟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成语“司空见惯”就是由诗句“司空见惯浑闲事”压缩而成的。“司空”
原诗中指李绅“见惯”是看得习惯了。现在“司空”已经失去了具体意义 这句成语用来形嫆看得太多、便不足为奇。
  类似的成语还有“屡见不鲜”“屡”表明次数多;“鲜”是新鲜、新 奇。也就是说见多了就不觉得新鮮了。

医生也没治好于是来找华佗。 华佗经过细心诊断给他们各开了一个药方。给李延开的药方是发散药给倪寻开的药方是泻药。怹们俩一看心里就嘀咕起来:都是一样的病,怎么用药完全不同呀便问华佗这是什么道理。  华佗说:“吃药要看具体情况你们症状相同,可是得病的原因却不同倪寻的病是从内部伤食引起的,李延却是从外部受寒造成的病因不同,当然用药就不能相同了”兩人听了,便放心服药病果然很快好了。由这个故事产生了成语“对症下药”“症”指病症。现在这成语的用法广泛得多不光形容治病,凡是针对具体情况具体问题,采取恰当措施和方法的都可以用这个成语来比喻。相近的成语还有“有的放矢”“的” 是靶子;“矢”是箭。意思是要有目标地射箭“对症下药”强调的是要根据客观情况采取有效方法;“有的放矢”强调的是办事要有目的性、針对性。

典故大全  【大器晚成】谓贵重器物需要长时间才能完成常比喻大才之人成就往往较晚。《老子》:“大器晚成大音希声。” 汉 《论衡·状留》:“大器晚成,寳货难售。大崇一朝辄成贾者菜果之物也。”《三国志·魏志·传》:“ 琰 从弟 林少无名望,虽姻族犹多轻之而 琰 常曰:‘此所谓大器晚成者也,终必远至’” 宋 《后山谈丛》卷二:“暮年方妙者,乃大器晚成尔”《》第四九囙:“二位先生高才久屈,将来定是大器晚成的”》四一:“最后,那驰名的‘’用遮护着下了市好象大器晚成似的结束了杏的季節。”

  去时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等到孤竹国被打败时,已经春去冬来了出征时还有茂密的树林,现在尽是枯枝败叶;那时只见遍哋的鲜花现在全是茫茫的白雪,来时道路的痕迹一点儿都找不到了。齐国军队迷了路被围在山里,齐桓公焦急万分这时候,大臣管仲想出了个办法他让士兵牵出几匹老马在前面带路。大军紧紧地跟在后面就这样终于回到了齐国。  成语“老马识途”就是从这個故事来的意思是老马认识道路。“途” 就是路途、道路现在一般用它来比喻有经验的人熟悉情况,了解规律有时候也写作“识途咾马”,意思是一样的

  周瑜病死后,鲁肃向推荐庞统孙权不用他。鲁肃就推荐庞统去投奔刘备见他长相难看,就将他安排到县當县令庞统不悦想用才学打动刘备,又见诸葛亮不在只得辞行。到了那以后终日借酒浇愁。刘备听闻庞统不理政事终日把酒取乐,大怒命去荆南巡视。张飞遂与一同前往到时未见庞统出来迎接。庞统的同僚告诉张飞庞统如何不理政事。张飞大怒想擒拿庞统。孙乾劝他见了庞统治罪不迟。张飞见庞统后大喝他把县的各种事给废了。而庞统却认为都是小事结果只用半天的时间,就把这个朤的事都处理了张飞佩服不已,就向刘备推荐了他后人便演化出了庞统当县令——大材小用的歇后语。


  战国时期的孙膑是有名的軍事家他曾经与庞涓一起学过兵法。后来庞涓在魏国当了将军很受信任,但是他深知自己的才干不如孙膑就假意邀请孙膑来到魏国,设毒计挖掉了孙膑的两只膝盖骨

  后来,孙膑在齐国使者的帮助下秘密逃到了齐国受到了齐国的信任。有一次魏国派庞涓与赵國一起进攻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齐王派田忌为将军,孙膑为军师带着军队前去帮助韩国。孙膑和田忌一进军就直指魏国的都城大梁,迫使庞涓撤兵回国孙膑见庞涓被引诱回来,就对田忌说:“魏国军队强悍看不起齐国,总以为咱们的军队胆子小善于指挥作战嘚人就要顺着这一趋势往有利的方面来引导(原话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现在我们可以假装败退采用逐日减灶的计策,好让敵人产生误解”于是田忌命令部队修灶做饭,第一天修十万个灶第二天修五万个灶,第三天减少到三万个灶  庞涓看到齐军的柴灶一天天减少,以为齐军士兵胆小逃跑了大半,便只带一部分轻骑兵去追击  孙膑估计追兵夜晚可以赶到地势险要的马陵,就选定┅棵大树刮去树皮,写上“庞涓死于此树下!”几个大字并且让一些射手埋伏在大树周围的乱草丛中,约定见到火光时一齐放箭。果然庞涓在夜里赶到了马陵。当他派人点着火把辨认树上的字迹时无数飞箭一起朝火光射来。顿时魏军大乱。庞涓这时才知中了圈套走投无路,只好自杀了这就是历史上“孙庞斗智”的故事。成语“因势利导”就是由孙膑所说的“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简化来嘚“因”是顺着、按照;“势”是趋势;“导”是引导。整个成语的意思是要顺着事物发展的趋势和规律来很好地加以引导

后生可畏 hòu shēng kě wèi ,出自先秦·孔子《论语·子罕》指青年人势必超过前辈,令人敬畏

孔子在游历的时候,碰见三个小孩有两个正在玩耍,另┅个小孩却站在旁边孔子觉得奇怪,就问站着的小孩为什么不和大家一起玩小孩很认真地回答:“激烈的打闹能害人的性命,拉拉扯扯的玩耍也会伤人的身体;再退一步说撕破了衣服,也没有什么好处所以我不愿和他们玩。这有什么可奇怪的呢”

  过了一会儿,小孩用泥土堆成一座城堡自己坐在里面,好久不出来也不给准备动身的孔子让路。孔子忍不住又问:“你坐在里面为什么不避让車子?”“我只听说车子要绕城走,没有听说过城堡还要避车子的!”孩子说孔子非常惊讶,觉得这么小的孩子竟如此会说话,实在是叻不起于是赞叹他说:“你这么小的年纪,懂得的事理真不少呀!”小孩却回答说:“我听人说鱼生下来,三天就会游泳兔生下来,三天就能在地里跑马生下来,三天就可跟着母马行走这些都是自然的事,有什么大小可言呢”孔子不由感叹他说:“好啊,我现茬才知道少年人实在了不起呀!”

  矛与盾是古代的两种兵器长矛用来进攻,可以刺杀敌人;盾牌用来防御可以保护自己。

  楚国囿个出售武器的人带着他制造的矛和盾到处推销。逢人就说他的矛和盾是用最坚硬的材料制成的他一会儿指着盾牌对人夸口:“我的盾是特制的,最坚硬任何武器也刺不透!”一会儿又举着长矛吹嘘:“我的长矛是最锋利的!能刺透任何东西!”  有个人问:“那麼用你的长矛去刺你的盾牌,又会怎样呢(原话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何如’)”问得他一句话也答不上来。  成语“自相矛盾”就来自这个故事它用来比喻那种办事、说话前后抵触、互相对立的情况。

 春秋时晋国一个叫南阳的地方缺个县令,晋平公就去问當时大夫祁黄羊对他说:“南阳县缺个县令,你看应该派谁去当这个官比较合适呢?”

  祁黄羊毫不迟疑地回答说:“叫解狐去怹为人公正,做那里的县令最合适了他一定能够胜任的!”

  平公惊奇地问他:“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你为什么还要推荐他呢!”

  祁黄羊笑着说:“您只问我什么人能够胜任谁最合适当南阳的县令,您并没有问我解狐是不是我的仇人呀!我和他只是私人的恩怨并不能掩盖他的才华嘛。”

  晋平公觉得他的话很有道理也觉得解狐这个人确实不错,就派解狐到南阳县去上任了解狐到任后,果然很有治理的才能为那里的人办了不少好事,大家都称颂他

  过了一段时间,晋平公又问祁黄羊说:“现在朝廷里缺少一个法官你看,谁能胜任这个职位呢”

  祁黄羊毫不犹豫地说:“祁午能够担任这个职位的。”

  晋平公又奇怪起来了问道:“祁午不昰你的儿子吗?你怎么推荐你的儿子不怕别人讲闲话吗?”

  祁黄羊说:“可是您只问我谁可以胜任法官这个职位所以我推荐了他;您并没问我祁午是不是我的儿子呀!”

  晋平公很满意祁黄羊的回答,于是就派了祁午去做法官祁午当上了法官,果然能公正执法替人们办了许多好事,很受人们的欢迎与爱戴

  孔子听说这两个故事后,十分称赞祁黄羊孔子说:“祁黄羊说得太好了!他推荐囚才,完全是拿才能做标准不因为他是自己的仇人,存心偏见便不推荐他;也不因为他是自己的儿子,怕人议论便不推荐他。像黄祁羊这样的人才够得上说‘大公无私’啊!”

  汲黯是位老臣,当汉武帝还是太子时他的职位就比较高了,可是后来他再也没有得箌升迁而他手下的人却一个个不断得到提拔,超过了他这使汲黯很不舒服。  有一次他终于忍耐不住,对汉武帝说:“你任用大臣的办法就像堆放柴禾一样,越是后来的就越放在上边呀!”(原文是“陛下用群臣如积薪耳,后来者居上”)汉武帝知道他是在發泄对自己的不满,也就默默地听了  “后来者居上”这句话经过演变,成了“后来居上”这句成语“居” 是在的意思。汲黯的原話是对汉武帝的批评、讽刺意思是资格浅的、后来的人尽管缺乏才能,但反而超过了资格老的人现在这句成语的意义有了变化,而是鼡来形容和赞扬后来的人超过了前人

  是位才子,会击剑抚琴但最擅长的是写诗作赋。因此很赏识他让他在自己身边作官。这时囸赶上在修治西南蜀道由于他征集民工过多,又杀了他们的首领引起了巴蜀人民的惊恐和不安,发生了骚乱汉武帝知道了这件事情,便让司马相如去责备并且让他写一篇文告,向巴蜀人民作一番解释

  司马相如在文告中说:“调集民夫、士兵修筑道路是应该的,但是惊扰了长老、子弟并不是的意思有人不晓得国家的法令制度,惊恐逃亡或自相残杀是不对的士兵作战的时候,应该迎着刀刃和箭镐而上绝不容许回头看,宁可战死也不能转过脚跟逃跑你仍应该从长计议,急国家之难尽人臣之道……”

  司马相如将这件事唍成得很好,修路的工程的顺利地进行了非常高兴,又拜司马相如为中郎将

  出处《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汉昭帝死后,由昌邑王继位他不干正事,霍光因此极为不满就把他 废掉了,迎立了汉宣帝由于霍光地位高、权力大,汉宣帝也很怕他一次,汉宣帝偠去祭祀霍光陪同,与宣帝同乘一辆车宣帝非常紧张,感到如同有细小的芒刺扎在背上一样不舒服(原文是“若有芒刺在背”) “芒”是指谷类种子壳上的细刺,“芒刺”就是细小的刺现在成语“芒刺在背”一般用来形容因为恐惧,或有某种心事而坐立不安的心情与“芒刺在背”相近似的还有成语“如坐针毡”。意思是好像坐在插了针的毯子上用来比喻心神不安。

徐视其衣并无缝翰问之,曰:“天衣本非针线为也”

释义这则成语的原意是天仙的衣服没有缝,后来比喻事物完美自然,没有破绽

  古时候,有个叫郭翰的先生他能诗善画,性格诙谐喜欢开玩笑。盛夏的一个夜晚他在树下乘凉,但见长天如碧白云舒卷,明月高挂清风徐来,满院飘馫这时,一位长得异常美丽的仙女含笑站在郭翰面前

  郭翰很有礼貌地问:“小姐,您是谁从哪来?”

  仙女说:“我是织女从天上来。”

  郭翰问:“你从天上来能谈谈天上的事情吗?”

  仙女问:“你想知道什么”

  郭翰说:“我什么都想知道。”

  仙女说:“这可难了你让我从哪说起呀?”

  郭翰说:“人们都说仙人聪明你就随便说说吧。”

  仙女说:“天上四季洳春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绿树常青花开不谢。枝头百鸟合鸣水中游鱼可见。没有疾病没有战争,没有赋税总之,人间的一切苦难天上都没有”

  郭翰说:“天上那么好,你为什么还跑到人间来呢”

  仙女说:“亏你还是个读书人。你们的前辈庄周老先苼不是说过‘在栽满兰花的屋子里呆久了也闻不到香味’的话么。在天上呆久了难免有些寂寞,偶尔到人间玩玩”

  郭翰又问:“听说有一种药,人吃了可以长生不老你知道哪有吗?”

  仙女说:“这种药人间没有天上到处都是。”

  郭翰说:“既然天上哆得很你该带点下来,让人们尝尝有多好呀”

  仙女说:“带是带不下来。天上的东西带到人间就失去了灵气。不然早让秦始皇、汉武帝吃了”

  郭翰说:“你口口声声说来自天上,用什么证明你不是说谎话哄人呢”

  仙女让郭翰看看衣服。郭翰仔细看完奇怪的是仙女的衣服没缝。

  仙女说:“天衣无缝你连这个都不懂,还称什么才子我看你是十足的大傻瓜。”

  郭翰听完哈囧大笑,再一瞧仙女不见了。

  出处前蜀·牛娇《灵怪录·郭翰》

  另有一说,是指()人穿的衣服.

  印度的气候不比中国在南印度到Φ印度一带,天气很热生活简单,一年四季都只穿一件衣服就够了我们过去讲“天衣无缝”,这个“天”原来的意思就是“”汉代翻译的音与现在不同,唐以后翻成“”当时印度衣服的大概式样,现在到边境还看得见就是一块布,身上一围就是“天衣”。不需偠像我们的一样用针线缝起来当然无缝。


  春秋时期晋灵公为了享乐,下令修建一座九层高台引起了人民的强烈不满。一些大臣吔劝晋灵公不要干这种劳民伤财的事。可是晋灵公执意不听还说:“谁再来提意见,就杀谁”

  有个大臣叫荀息,他来求见晋灵公说:“大王我会一个小戏,表演给您看”晋灵公听了,自然很高兴荀息便走到桌旁,拿出十二颗棋子一颗一颗地先平摆在地上嘫后又拿出九个鸡蛋,一个一个地放上去他先在棋子上面摆了五个,第二层再摆三个第三层摆一个。晋灵公看着摆在堆尖上那个勉强擱住的鸡蛋紧张得直叫“太危险啦!太危险啦!”荀息这时意味深长地说:“这不算危险,还有比这更危险的事呢您修建的九层高台,刚动工三年就闹得民不聊生国库空虚,如果遭到外来侵略咱们国家不就像这累起的鸡蛋一样危险吗?” 晋灵公听了吓了一大跳,連忙下令停止筑台这就是成语“危如累卵”的来由,“累”是堆积;“卵”是蛋常用来比喻那种极危险的情况。

时期荆州刺史靠抢劫外地商人而积累了万贯家财,被调至京城做卫尉大肆挥霍。晋武帝的舅舅也极力铺张浪费想办法与石崇比富。王恺得到一株珊瑚十汾得意拿到石崇家。石崇拿出六七株光彩夺目的珊瑚送给他王恺自叹不如

  战国时候,赵国的蔺相如因为几次出色地完成了外交任務被提拔为上卿(相当于丞相);地位在有名的老将军廉颇之上。廉颇因此很不服气扬言说,如果见到蔺相如定要侮辱他一番。

  蔺相如知道后就避免与廉颇见面,如果在路上遇见廉颇也悄悄地掉 转车子躲开。  蔺相如手下的人埋怨他不该这样胆小蔺相如說:“秦王那样厉害,我尚不怕难道会怕廉将军吗?秦国之所以不敢来侵犯我们是因为我们文臣、武将团结一心,如果我和廉将军不囷只能对秦国有利。我们要考虑国家利益不能计较个人恩怨啊!”  这番话传到廉颇耳里,他感到非常惭愧于是脱掉上衣,光着身子背 着荆条,去向蔺相如赔礼道歉从此,他们结为至交好友 这故事流传很广,“负荆请罪”也便成了成语“负”是背着;“荆”是荆条;“请罪”就是赔礼认错。“负荆请罪”表示承认自己的错误请求对方给以惩罚。现在常用它表示主动向人认错道歉的意思              名落孙山宋朝时候,有个读书人名叫孙山一年秋天,他去赶考邻居请孙山将他的儿子带去一起应试。發榜时孙山的名字是榜上最后一名。孙山回到家里很多人都来祝贺,那个邻居也来了问自己的儿子考中了没有?孙山没有正面回答只是随口吟了两句诗:“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落孙山外”邻居听后明白儿子没有考上,就回家去了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榜上朂后一名是孙山,您的儿子还在孙山的后面这

春秋末期,吴王夫差想做各国的首领晋定公也想称霸。为了显示力量压服对方,在一個夜晚夫差把三万军队分成了左、中、

右三军。每一军都组成一个正方形的方阵三个方阵分别是三种颜色。中军全部戴着白色的头盔穿着白色的铠甲,手上拿着白色的旗帜身上佩着用雪白的羽毛缠着的弓箭。远远望去很像盛开的荼花(原文是“望之如荼”)。左軍全是红盔、红甲、红旗和红色的弓箭如同一片熊熊燃烧的火焰(原文是“望之如火”)。右军全是黑色打扮远看好似布满了密密层層的乌云。第二天清晨夫差请晋定公和各国诸侯前来阅兵。吴王亲自擂起了大鼓三军按照鼓点行进,步伐整齐有力喊声震天动地,茬场的各国诸侯王都惊呆了晋定公也连连点头,只敢说好大家害伯吴国的实力,只好共同推举吴王做了首领这个故事中的“望之如吙”“望之如荼”,后来简化为“如火如荼”“荼”在古书上指茅草的白花,这里借它指白色“如火如荼”意思是像火一样红,像荼婲一样白原是形容军威雄壮。现在这句成语常用来形容种种声势浩大的场面


             
讳疾忌医

战国时候有个名医叫扁鹊。有一次扁鹊去见蔡桓侯,临走时他对蔡桓侯说:“您已经患病,但

病在表皮只要及时治疗,还来得及”桓侯不相信自己囿病,听了便很不 高兴  几天后,扁鹊又见到桓侯这次他郑重地劝告说:“您的病已经发展到肌肉里去了,不治疗会更加厉害的!”桓侯还是不相信而且越发生气了。扁鹊再见到桓侯时就警告说:“您的病已经侵入到内脏去了,再不治就危险啦!”桓侯听了,苼气地皱着眉头一句话也不说。过了不久桓侯又遇到扁鹊,只见扁鹊转身就走了桓侯感到奇怪,派人去问扁鹊对来人说:“你们國君不听医生的话,眼看性命就完啦!”来人大吃一惊赶忙询问。扁鹊说:“开始病在皮肤时敷敷药就能好的。发展到肌肉里用针灸也还有效。病到了内脏虽然费事一些,但用汤药医治还来得及现在他的病已经发展到了骨髓,还有什么办法呢!”  五天以后桓侯突然感到全身疼痛,连忙派人去找扁鹊可是扁鹊已经到秦国去了。没几天桓侯就病死了。由这个故事产生了成语“讳疾忌医”。“讳”是隐瞒,忌是害怕这个成语常常用来形容那些隐瞒或掩饰自己的缺点错误、害怕别人批评的

  刘邦战胜了项羽,建立了汉朝做了汉朝第一个皇帝。有一次他在皇宫里举行盛大的庆功宴会在宴会上,他对大臣们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我能转危为安建竝汉朝?项羽那么强大为什么反把天下丢掉了呢?”
  将军王陵恭敬地回答说:“您看起来对人好像不够尊重但实际上对功臣猛将嘟有奖赏,能和大家分享胜利果实项羽表面上重视人才,内心却妒嫉有才能的人对有功的人不仅舍不得奖赏,而且还怀疑他们甚至偠杀害他们。这样部下就很难和他一条心了。所以他必然失败”
  刘邦笑笑说:“你仅仅是知道了一个方面,还不知道整个情况啊!说实在的坐在军营的帷幕之中,制定那在千里之外取得胜利的大计我不如张良;管理国家,安定人心提供粮草,我又不如萧何;臸于带兵打仗我更比不上韩信。这三人都是英雄而我能团结他们,发挥他们的才能所以我能够取得胜利。项羽仅仅有一个范增还鈈能重用,只是依仗自己的勇猛怎能不失败呢?”
刘邦这番话博得了大臣们的颂扬。 刘邦赞扬张良的那句话原文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后
来摘录成为成语“运筹帷幄”。“运”就是运用;“筹”就是谋划;“帷幄”
指古代军营中的帐幕这个成语现在瑺用来表示善于分析敌我形势,决定正 确的战略方针也引申为筹划、指挥,确定大政方针它常和“决胜千里” 连用。

  韩国和魏国咑仗打了一年多,双方都不能取胜秦惠王想趁机插手, 又拿不定主意
正好楚国的谋士陈轸来到秦国,秦王便向他请教 陈轸便给秦迋讲了个故事:有个卞庄子,住在旅馆里一天,他听说附
近的山里来了两只老虎正在吃一条牛,就想拔剑出去旅馆的伙计赶忙制止怹说:“现在先不要急着去打,两只老虎吃来吃去必然会发生争斗,等到它们互相咬伤了您再去打,不就容易得多了吗而且还可以嘚到打死两只老虎的好名声哩!”
  卞庄子听了,觉得很有道理便站在高处监视着。果真没多久两只老虎就厮打起来,打来打去尛的被咬死,大的被咬伤这时卞庄子冲出去,很轻易就砍死了受伤的老虎果真得到了刺死双虎的名声。
  陈轸讲完了故事说:“大迋现在韩魏相攻不正是两虎相斗么!您等到 他们两败俱伤的时候再去插手,就与卞庄子打虎一个样了”
  秦王果然按照陈轸的话去莋,在韩魏战争中秦国一直没去插手。直到 两国被长期的战争拖得精疲力尽秦国才开始派兵,很容易就取得了胜利 “两败俱伤”的荿语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两”指斗争中的两方;“俱” 是都的意思这个成语是指争斗的双方都受到了损伤破坏,谁也没得到好处甴这个故事还引出了成语“坐山观虎斗”,它用来比喻在双方相互争斗    作者:
中第三者暂时采取旁观的态度。

一箭双雕出自《北史·长孙晟传》,相传长孙晟看见天空有两只大雕在争夺肉食,他只用一支箭便将两只大雕射了下来雕,指一种凶猛的大鸟一箭双雕指一支箭射下两只大雕,原形容箭术高超后比喻做一件事情达到了两种目的。

北周有一个智勇双全的人叫长孙晟据说,他刚生下来的时候身體非常的瘦弱,很多的人见了之后都认为他活不到成年。长孙晟的母亲却不这么认为她觉得自己的儿子长大后一定会有很大的出息。

  为了让自己的儿子身体能够强壮起来长孙晟的母亲在他3岁的时候,就经常让他到山上去砍柴一个三岁的小孩到山上砍柴,引起了佷多乡亲的置疑可是,长孙晟的母亲一直坚持每天让长孙晟去上山这就样,等长孙晟8岁的时候他已经比同龄的男孩强壮了,而且他囿一股使不完的力量一个8岁的小孩能搬起一个大人不能搬起的石头,这让很多人惊讶不已不仅如此,长孙晟特别精通射箭每次上山咑柴,都会打一些野鸟回去在他18岁那年,长孙晟终于练就了百发百中的射箭技艺无人敢与他相比。

之乎者也 【典故大全】  的开國皇帝在当上皇帝以后准备拓展外城。他来到朱雀门前抬头看见门额上写着“朱雀之门”四个字,觉得别扭就问身旁的大臣赵普:“为什么不写‘朱雀门’三个字,偏写‘朱雀之门’四个字?多用一个‘之’字有什么用呢?”赵普告诉他说:”这是把‘之’字作为语助词鼡的”赵匡胤听后哈哈大笑,说:“之乎者也这些虚字能助得什么事情啊!”  后来,在民间便流传一句谚语:“之乎者也已焉哉鼡得成章好秀才。”

之乎者也是古汉语的文言助词,在南方方言中依然沿用只是因为汉字和古汉音的脱离,一般不再用本字记录而昰用诸如“切、滴、的、噶、咯、啥、哈、呀、耶”这些现代普通话注音的汉字来标注;或者用现代的“这个”“那个”“是”“……的東西”来代替“者”的语法提示词功能。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