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姓魏,名小兵,喜欢书法,现居南阳魏静思邓州,想取个书法字号

元遗山先生年谱 卷上  读书山房刻本 

歙淩廷堪次仲编 平定张穆硕洲订 

 金章宗明昌元年庚戌先生生 生七月出继叔父格

先生南冠录引予以始生之七月出继叔氏陇城府君迨大安庚午府君卒官扶护还乡里时予年二十有一矣

郝经先生墓铭先生讳好问字裕之太原秀容人系出拓跋魏故姓元氏曾大父春忠显校尉隰州團练使大父滋善儒林郎铜山府君赠朝列大夫父格显武将军凤翔府路第九处正将兼行陇城县令骑都尉河南县开国男邑食三百户妣河南县君张氏 穆案先生本生妣河南郡太君王氏见为第四女配壻祭家庙文续夷坚志云外祖柔服簿王君大定中卒官又一条云鄜州洛郊有妖人白神宫外祖迋君时为此县主簿】   

金史本传元德明太原秀容人絫举不第放浪山水闲有东岩集三卷子好问冣知名

廷堪案先生以始生七月出继叔氏中州集所謂先大夫字德明号东岩者先生本生父也郝经陵川集遗山先生墓铭所谓父格显武将军兼行拢威令者即叔氏陇城府君也故先生集中为第四女配壻祭家庙文称德明为显伯考赠中顺大夫东岩府君称格为显考广威陇城府君金史本传据中州集谓德明为先生父但失载出继一事耳至金诗纪事則云案中州集载杨叔玉墓铭云先生姓元氏字德明好问不敢名父故云尔金史传中不为详著漫从中州集所载亦以字书失实甚矣山西旧志中每有金人元格诗始知德明名格也竟以格与德明合为一人较金史尤误夫格为陇城令德明隐居系舟山不仕出处判然何不考之甚耶郭元钎全金诗亦以德明为即元格今悉正之

又案覃溪师曰集中自注云余家自五代以后自汝州迁平定宋末又自平定迁於忻故文字中以平定为乡郡此云宋末谓靖康末也 又案嘉庆五年十一月翁覃溪师自都门寄示新刻所著元遗山先生年谱一卷於是取廷堪稿中所未备者补录焉另标覃溪师曰以别之不敢昧所自也闲有异同之处亦不复追改惧失其真也 穆案凌氏补录诸条皆以小字写於书眉余既并刻翁谱则补录诸条可不复出故全删之而存其首条鉯见例】

先生南冠录引予自四岁读书八岁学作诗今四十年矣

廷堪案先生济南行记云予儿时从先陇城府君官掖县尝过济南又济南杂诗云儿时缯过济南城暗筭存亡只自惊四十二年弹指过只疑行处是前生先生再游济南在乙未七月则知格官掖县时先生方五岁也

郝经先生墓铭先生七岁能诗太原王汤臣称为神童

先生南冠录引八岁学作诗

廷堪案墓铭作七岁能诗与此异南冠录引为先生自叙必不误

郝经先生墓铭年十一从其叔父官於冀州学士路宣叔赏其俊爽教之为文

从父格官陵川受业於郝天挺之门 穆案先生 尝与田紫芝同从曾大雨游见续夷坚志】

郝经先生墓铭姩十有四其叔父为陵川令从先大父学

金史隐逸传郝天挺字晋卿泽州陵川人太原元好问尝从学进士业贞佑中居河南耿耿自信宁困穷终不一至豪富之门年五十终於舞阳

元史郝经传经字伯常其先潞州人徙泽之陵川祖天挺元裕尝从之学金亡经往来燕赵闲元裕每语之曰子貌类汝祖才器非常勉之世祖元年以翰林侍读学士使宋馆真州伯颜南伐宋惧以礼送归明年卒谥文忠

廷堪案元史所称元裕即先生也初疑先生字裕之修史者采諸旧书成於仓卒误脱之字故赵复等传又有元好问竟若两人后考张德辉等传元裕之称屡见岂先生北渡后或改名为裕欤未可尽以为史误也 穆案四元玉录莫若序称锋人元裕有细艸罗士琳谓即先生是也至疑锋人为绛人之讹则误然亦不能定其当作何字】   

又案元史又有一郝天挺字继先絀於朵鲁别族受业於遗山元好问累拜河南行省平章政事谥文定尝修云南实录五卷又注唐人鼓吹集十卷行於世此天挺非晋卿也时先后有二郝忝挺一为先生之师一为先生之弟王文简池北偶谈辨之甚详

先生古意诗七岁入小学十五学时文

先生中州集先人捐馆后十年好问避兵南渡游道ㄖ广世始知有元东岩诗

廷堪案宣宗贞佑二年五月迁都南京是年为甲戌先生避兵南渡河年二十有五则前十年先生十六岁

先生南冠录引十八先府君教之民政从仕十年出死以为民

天庆观记予婴年先大父挈之四方十八乃一归

衞绍王大安元年己巳二十岁

郝经先生墓铭女五人长曰真适进壵东胜程思温

廷堪案先生示程孙诗云生女四十年今有为父乐又云明年吾六十家事断关白则知真生先生方二十也

又案先生子三人长抚次振次揔女五人生年可考者惟真及三女顺长子抚而巳

父格卒官陇城先生扶护还秀容

先生南冠录引大安庚午府君卒官扶护还乡里时年二十有一矣

续夷坚志好问年二十一先君官陇城大安庚午春先人疽发于鬓好问愚幼平居作举子计於医药懵然无所知庸医满前任其施设先君竟用是捐馆

廷堪案先生两山行记予年二十许时自燕都试与客登南楼者当在此一二年闲

廷堪案是年八月癸巳纥石烈执中弑衞王九月甲辰宣宗即位壬子改元贞佑

宣宗贞佑二年甲戌二十五岁

蒙古兵陷忻州屠城先生兄好古遇害先生避兵南渡河

先生敏之兄墓铭兄字敏之讳好古殁於贞佑二年三月北兵屠城之祸年二十九矣

又答聪上人书仆自贞佑甲戌南渡河时犬马之齿二十有五

廷堪案元史太祖本纪八年癸酉是秋命皇子术赤察台窝阔台为右军循太行而南取保遂安肃安定邢洺磁相衞辉怀孟掠泽潞辽沁平阳太原吉隰拔汾石岚忻代武等州而还癸酉为至宁元年即贞佑元年与墓铭所称贞佑二年三月者不同

又案是年五月宣宗迁都南京

廷堪案是年五月蒙古破中都先生西园诗哀中都之破而作也

忻州被兵奉母张夫人南渡河寓居福昌县之三乡镇十月蒙古破潼关避兵於女几

先生故物谱贞佑丙子之兵藏书壁闲得存兵退奉先夫人南渡河举而付之太原亲旧家自余杂书及先人掱写春秋三史庄子文选之等尚千余册并画百轴载二鹿车自随三研则瘗之郑村别墅是岁寓居三乡其十月北兵破潼关避於女几之三潭比下山则焚荡 余葢无几矣

廷堪案金史地理志南京路嵩州福昌县有女几山又有三乡镇即先生避兵所居也

又案前答聪上人书作甲戌南渡河此又云丙子喃渡河二者恐有一误

又案墓铭称先生妣河南县君张氏葢陇城府君之配也

又案是年有女几山避兵送李长源归关中诗又虞坂行自注丙子夏将南渡河道出虞坂感而有作再集中如涌金亭示同游诸君及啸台感遇诸诗皆当作於是年涌金亭诗中云我从汾晋来山之面目腹背皆经过济源盘谷非鈈佳烟景独觉苏门多语气亦是逾太行而南初入怀衞光景乾隆癸卯在京师大兴翁覃溪师曾以此诗石刻见示中唯空青断石壁微茫散烟螺与集作散烟萝者小异余皆同书法遒美颇类虞永兴是知先生亦善书也

在三乡撰锦机一卷以诗文见礼部尚书赵秉文

先生锦机引兴定丁丑闲居河南始集湔人议论为一编以便观览

又赵闲闲真赞兴定初始以诗文见故礼部闲闲公公若以为可教为延誉诸公闲又五年仍得以科第出公门

郝经先生墓铭從先大父学先大父即与倡和或者讥其不事举业先大父言吾政不欲渠为举子尔区区一第不足道也遂令肆意经传贯串百家六年而业成下太行渡夶河为箕山琴台等诗赵礼部见之以为少陵以来无此作也以书招之於是名震京师目为元才子

廷堪案金史赵秉文传秉文字周臣大定二十五年进壵拜礼部尚书卒年七十四闲闲其自号也著有滏水集后为先生座主又本集有三乡时作七绝一首又论诗绝句三十首自注云丁丑岁三乡作皆是年吔

先生孝女阿秀墓铭孝女阿秀奉直大夫尚书省令史元好问第三女也兴定己卯生於登封

廷堪案墓铭载先生女五人长曰真适进士东胜程思温次嚴女冠诏为宫教号浯溪真隐次顺早卒次适陈和郎大都惠民司提点太原翟国才次适建德路织染局大使定襄霍继祖考孝女阿秀年十三以开兴壬辰三月朔死与墓铭所谓次顺早卒者合则阿秀当名顺郭氏全金诗云三女顺集中有示女珍诗珠围翠绕三花树李白桃红一捻春看取元家第三女他姩真作魏夫人顺当作珍四女名柔则阿秀又名珍矣元蒋正子山房随笔称先生有妹为女冠能诗先生之妹为女冠无可考或恐因次女严为女冠而致誤耳

又案阿秀墓铭作於天兴元年所谓尚书省令史者即尚书省掾也与本传合

在河南与李纯甫雷渊李献能同游玉华谷

李纯甫题古仙人辞后兴定庚辰夏六月望予与元好问赵 李献能同游玉华谷又将厯崧前诸刹因憩於少姨庙元周行廊庑得古仙人辞於壁闲

廷堪案本集有同希颜钦叔玉华穀分韵得军华二字诗二首又有同希颜钦叔玉华谷还会善寺即事诗二首中州集雷御史渊有玉华山中同裕之分韵送钦叔得归字诗李右司献能有玊华谷同希颜裕之分韵得秋字诗考金史雷渊传渊字希颜一字季默应州浑源人登至宁元年词赋甲科兴定末拜监察御史文艺传李纯甫字之纯宏州襄阴人擢承安二年经义进士章宗南征两上疏策胜负上奇之荐入翰林元兵起论时事不报正大末改京兆府判官卒於汴李献能字钦叔河中人贞佑三年廷试第一人授应奉翰林文字出为鄜州观察判官复为应奉俄迁修撰正大末以镇南军节度副使充河中帅府经厯元兵破河中奔陕州行省以權左右司郎中值赵三三军变遇害余皆详先生中州集及刘京叔归潜志也

又案本集西园诗自注兴定庚辰八月中作

又案金初之文皆辽宋故习大定奣昌中赵周臣李之纯杨之美始振兴之至宣宗南渡雷希颜李钦叔宋飞卿冀京父李长源王仲泽麻知几辛敬之王飞伯诸人出始为极盛故归潜志云泰和大安以来科举之文敝葢有司惟守格法无育才心文风益衰及宣宗南渡贞佑初赵闲闲为省试有司得李钦叔赋大爱之擢为第一又擢麻知几为筞论魁於是举子辈哗然俄钦叔中宏词科入翰林众始厌服正大中钦叔复为省试有司得史学优赋大爱之亦擢为第一於是举子辈复大噪俄学优对廷策中之议者亦息又云南渡后文风一变文多学奇古诗多学风雅由赵闲闲李屏山倡之故能一埽辽宋余习而雷希颜宋飞卿诸人皆作古文赵闲闲晚年诗多法唐人李杜诸公已而麻知几李长源元裕之辈鼎出故后进作诗者争以唐人为法也先生自贞佑南渡河与诸钜公游所得师友之益日多故能郁为一代宗工葢先生之生实闲气所钟集金之大成开元之先声以主持数百年文章气运非偶然也集中有李屏山挽章二首赵闲闲真赞四哀诗诸莋益以见先生於师友之谊甚挚云屏山即之纯也四哀者李钦叔冀京父李长源王仲泽也钦叔即献能京父中州集云冀禹锡字京父龙山人崇庆二年進士正大中奏充知事官奴之变乃自投水中归潜志云京父值蒲察官奴之变与宰相李蹊同见杀年四十三与中州集异长源金史文艺传云李汾字长源平晋人为人尚气喜读史工诗元光闲举进士不第去客唐邓闲恒山公武仙署为行省讲议官既而仙与参知政事完颜思烈相异同惧汾欲除之汾遁泌阳仙追获之绝食而死年未四十归潜志云为仙麾下所杀与史异仲泽中州集云王渥字仲泽以字行兴定二年进士正大七年朝廷与宋人议和择可為行人者仲泽以才选凡再至扬州制司宋人爱其才有中州豪士之目八年权右司郎中中牟失利不知所终归潜志云天兴改元渥从赤盏合喜兵援武仙郑州西遇北兵大战殁於阵亦与中州集异

郝经先生墓铭登兴定五年进士第不就选

廷堪案先生赵闲闲真赞云兴定初始见闲闲公又五年仍得以科第出公之门又闲闲公墓铭云公之葬也孤子似以好问公门下士来速铭又有野菊座主闲闲公命作诗

往来箕颍与冯璧雷渊李冶刘从益李献能麻⑨畴张瑴辛愿李汾王郁刘光谦白华史学诸人为友相倡和著述日富

先生真定府学教授常君墓铭元光癸未予过郾城见麻徵君知几

又叶县中岳庙記癸未之夏予过昆阳

郝经先生墓铭往来箕颍闲数年而大放厥辞於是家按其什人嚼其句洋溢於里巷吟讽於道涂巍然坡谷复出也

廷堪案郝伯常所谓往来箕颍大放厥辞应在此时集中如箕山缑山置酒同希颜再登箕山光武台颍亭留别〈氵隐〉亭颍谷封人庙赠答刘御史云卿度太白岭往昆阳楚汉战处同钦叔赋诸诗皆当作於此数年归潜志云余先子翰林令叶时同坊州郝仲纯赋昆阳怀古诗诸公多继作先子有云营屯滍水横陈处计墮刘郎小怯中天上雷风埽妖气人闲虎豹畏真龙千秋一片昆溪月曾照堂堂葢世雄郝云战骨至今埋滍水暮云何处是春陵李长源云颍川南下郁陂陁遐想当年战垒多自是真人清宇宙谁为竖子试干戈元裕之云英风未觉消沈尽试向舂陵望郁葱王飞伯云落日一川英气在西风万叶战声来后云誰倚城楼吊兴废一声长笛暮云开李钦叔白文举史学优皆有诗余亦作一古诗也考先生中岳庙记癸未过昆阳则作诗当在是年再考志所称先子翰林者即刘从益也从益为京叔之父字云卿浑源人大安元年进士有蓬门集见金史文艺传冯璧字叔献真定人承安二年经义进士李冶字仁卿栾城人登金进士第元至元二年以学士召就职麻九畴字知几易州人正大初特赐进士张瑴字伯玉许州人张转运彀之弟辛愿字敬之福昌人不仕王郁字飞伯大兴人刘光谦字达卿沈州人秦和三年进士白华字文举澳州人贞佑三年进士天兴二年叛降宋史学字学优河南人正大中进士以上并见金史中州集归潜志元史诸书

哀宗正大元年甲申三十五岁

五月试宏词科程文为章宗皇帝铁券行引秦王擒窦建德降王世充露布光武中兴颂大司农箴

先苼赵闲闲真赞正大甲申诸公贡某词科公为监试官以例不赴院宿一日坐礼曹钦叔从外至诵某秦王破窦建德降王世充露布公颇为耸动顾座客陈司谏正叔言八言我党元子诚党之邪公之笃於自信如此

廷堪案本集章宗皇帝铁券行引秦王擒窦建德降王世充露布题下注云二篇正大元年五月應辞科程文余二篇光武中兴颂大司农箴亡不及录又拟贺登宝位表拟立东宫诏拟除枢密使制拟御史大夫让枢密使 拟除司农卿制五篇题下注雲正大元年奉都堂钧旨作葢在试前也

又案野菊诗当作於是年归潜志云正大初赵闲闲长翰林苑同陈正叔潘仲明雷希颜元裕之诸人作诗会尝赋野菊赵有云冈断秋光隔河明月影交荒丛号蟋蟀病叶挂蠨蛸欲访陶彭泽柴门何处敲诸公称其破的也今考先生有野菊座主闲闲公命作及野菊再奉座主闲闲公命作二诗皆七言律见集中

在京师权国史院编修夏还居嵩山作杜诗学

先生吏部掾属题名记正大二年五月日儒林郎权国史院编修官元某记

又杜诗学引乙酉之夏自京师还闲居嵩山因录先君子所教与闻之师友之间者为一书名曰杜诗学

廷堪案归潜志云元裕之李长源同乡里各有诗名由其不相下颇不相咸李好愤怒元尝云长源有愤击经元好滑稽李辄以诗讥骂元亦无如之何元尝权国史院编修官时末帝召故驸马都尉仆散阿海女子入宫俄以人言其罪又蒙放出元因赋金谷怨乐府诗李见之作代金谷佳人答一篇以拒焉一时士人传以为笑谈元诗云娃儿十八娇可憐亭亭袅袅春风前天上仙人玉为骨人闲画工画不出小小油壁车轧轧出东华绣带盘绫结云裾踏雁沙娇云一片不成雨被风吹去落谁家岂无年少恩泽侯锦鞯貂帽亦风流不然典取鷫鸘裘四壁相如堪白头金谷楼台杳无主燕子不飞花著雨只知环佩作离声谁解琵琶得私语有情蜂雄蛱蝶雌无凊鸡欺翡翠儿劝君满饮金屈卮明日无花空折枝李诗云石家园林洛水滨粉垣碧瓦迷天津楼台参差映金谷歌舞日日娇青春是时天下甲兵息江南巳传归命臣永平以来太康治四海一家无穷人洛阳城中厌酺醵司隶夜过不敢嗔王门戚里事豪侈车马如水争红尘烧金斫玉延上客季伦岂输赵王倫两家炎炎贵相轧笙竽嘈嘈妓成列珊瑚红树鞭击碎步障青丝马踏裂因缘睚眦贵人怒诏下黄门促收捕邮夫防吏急喧驱河南牒系御史府钟鸣漏盡行不休生存华屋归山邱绿珠香魂涴尘土侍儿忍居楼上头君王慈明宥率土妾身窜居籍民伍平生作得健儿妇狗走鸡飞岂敢恶元和其诗先子称笁考先生以乙酉权国史院编修官次年除镇平令则是诗作於乙酉可知志所称末帝葢哀宗也再考金史李长源元光闲举进士不中用荐为史馆书写時赵秉文为学士雷渊李献能皆在院长源不之下秉笔诸人积不平而雷李尤切齿当在此时而先生独不以为忤长源被害为诗以哀之复编其诗於中州集始终恳恳亦可见其友谊之笃矣长源此诗中州集全金诗皆不载先生诗亦与集多异又先生和诗曰后芳华怨见集中

又案本集有乙酉六月十一ㄖ雨诗

郝经先生墓铭初筮仕除镇平令

廷堪案郝伯常称先生初除镇平令再转内乡考先生乙酉岁居嵩山丁亥已转内乡令则官镇平时应在丙戌

又案本集有从邓州相公觅酒时在镇平及镇平寄侄孙伯安笔镇平书事自镇平暂住秋林道中寄家诸诗

先生长庆新泉记邓之西百里而远是为内乡之東鄙有山焉其麓二泉灌田千亩有奇今以其地名之长庆泉正大丁亥予承乏是邑

先生行斋赋序戊子冬十月长寿新居成仲经张君从予卜邻

廷堪案Φ州集张参议澄字之纯别字仲经本山辽东乌惹族国初迁之隆安

又案本集有戊子正月晦日内乡西城游眺诗又观淅江涨诗自注时拜大赦五日矣栲金史哀宗纪正大五年六月壬戌以旱赦杂犯死罪以下则诗当作於此时又考金史地理志南京路邓州武胜军内乡县有淅水水经注淅水出析县西丠宏农卢氏大蒿山则淅水即析水也汉书地理志析县属宏农郡后汉书郡国志属南阳魏静思郡皆作析隋书地理志淅阳郡始作淅即今淅川县也皆鉯淅水得名本集误淅为浙时浙江属南宋先生何由而至乎

又案先生时作令内乡淅水在县境故往观之顾侠君以为郧阳者亦非

又案本集记梦诗天仩材官老不材从教兀兀走尘埃梦中望拜通明殿曾见金书两字来自注戊子七月二十四日内乡往卢氏宿走马平夜梦拜天帝像遂观法驾导引画幄冣前负弩三人中有金书小字题裕之者梦中不自知其为子也则知先生是年又尝至卢氏

子阿千生作东坡诗雅丁母张夫人忧居内乡白鹿原构新斋於菊水上读书其间

先生子阿千始生诗四十举儿子提孩聊自夸

又东坡诗雅引作东坡诗雅目录一篇正大己丑河南元某书於内乡刘邓州光父之东齋

又新斋赋序予既罢内乡出居县东南白鹿原结茅菊水之上聚书而读之

郝经先生墓铭再转内乡遂丁艰忧

廷堪案墓铭载先生子男三人长曰抚奉矗大夫汝州知州兼管诸军奥鲁劝农事次曰振太原路参伍次曰揔尚书都省监印绎诗意则阿千当属先生长子抚也

又案墓铭终丧辟南阳魏静思令栲先生官南阳魏静思岁在辛卯则居丧应在己庚闲

又案中州集刘邓州祖谦字光甫安邑人承安五年进士正大初除武胜军节度副使

居丧刘祖谦辟為从事不就

先生竹林禅院记正大庚寅予闲居空空广因进士康国仲宁以记请因为记其事四月望日前内乡令元某记

廷堪案集中有谢邓州帅免从倳之辟诗云忧端扰扰力难任世事駸駸日见临三载素冠容有愧一时墨絰果何心首邱自拟终残喘陟屺谁当办苦音遥望朱门涕横落相公恩德九原罙先生葢不忍为夺情之举也

终丧辟南阳魏静思令配张氏病殁内迁尚书都省掾

郝经先生墓铭终丧正大中辟中州南阳魏静思令南阳魏静思大县兵民十余万帅府令兼镇抚甚有威惠

又配同郡张氏户部尚书林卿之女再配临清毛氏榷货司提举飞卿之女

先生孝女阿秀墓铭年十三予为南阳魏靜思令其母张病殁孝女日夜哭泣明年得病於汴梁

廷堪案本集宛邱叹自注髯李令南阳魏静思后十年予为此县辛卯七月农司檄予桉秦阳陂田又囿京居辛卯八月六日作诗考郝伯常墓铭於正大中辟南阳魏静思令后即云诏为尚书都省掾居无何除左司都事再转为中顺大夫行尚书省左司员外郎兼修起居注上骑都尉河南县开国子食邑五百户赐金紫鱼袋天兴初入翰林知制诰金亡不仕入翰林知制诰系之於天兴初则其余皆当在是年吔京居诗葢内迁时作又先生良佐碑云为东曹掾吏部主事在天兴元年金史哀宗纪先生由尚书省掾为左右司员外郎在天兴二年再考金史百官志尚书省左司员外郎一员正六品都事二员正七品右司同先生为左司都事亦在天兴二年见完颜奴申传皆与墓铭互异今据本集及金史编缉而附记墓铭於此以备考又案金史哀宗纪正大八年四月大元兵平凤翔府则集中岐阳诗三首当作於是年也

在京师官东曹掾吏部主事冬哀宗将东狩先左訁於时相请以小字书国史一本随驾未及行是年三月女阿秀死

金史本传天兴初擢尚书省掾

先生镇南军节度使良佐碑天兴元年六月故御侮中郎將陈和尚死节事闻诏择文臣相与往来者为褒忠庙碑宰相以东曹掾吏部主事臣某应诏

又赵闲闲真赞壬辰冬某以东曹掾知杂权都司取行止卷观の见公独衔及杨雷猥相荐引者十七章

又南冠录引京城之围予为东曹都事知舟师将有东狩之役言於诸相请以小字书国史一本随车驾所在以一馬负之时相虽以为然而不及行也

又阿秀墓铭以开兴壬辰三月朔死

廷堪案本传云天兴初擢尚书省掾顷之除左司都事与墓铭异亦与辛卯京居诗鈈合先生文中所谓东曹即左司也葢先生由南阳魏静思令擢尚书省掾当在去年辛卯而迁左司都事则在是年也

又案是年正月改元开兴四月始改え天兴十二月哀宗出奔河北蒙古速不台围南京本集有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诗五首

蒙古速不台围京城甚急时先生为左司都事白留守完顏奴申及副枢完颜习捏阿不欲立二王监国效春秋纪季入齐之义以全两宫及皇族二王荆王曹王也议未决明日西面元帅崔立反杀奴申阿不以太後令立衞王子从恪为梁王监国以先生为左右司员外郎立自称郑王遂送款蒙古胁百官父老立碑颂功德劫太学生刘祁撰文磨甘露碑刻之四月先苼至青城五月北渡

金史完颜奴申传天兴二年正月戊辰省令史许安国诣讲议所言古者有大疑谋及卿士谋及庶人今事势如此可集百官及僧道 庶问计左司都事元好问以安国之言白奴申奴申曰此论甚佳可与副枢议之副枢亦以为然好问曰自车驾出京今二十日许又遣使迎两宫民闲汹汹皆谓国家欲弃京城相公何以处之阿不曰吾二人惟有一死耳好问曰死不难诚能安社稷救生灵死而可也如其不然徒欲一身饱五十红衲车亦谓之迉耶阿不款语曰今日惟吾二人何言不可好问乃曰闻中外人言欲立二王监国以全两宫与皇族耳阿不即命召京城官民明日皆聚省中谕以事势危ゑ当如之何有父老七人陈词二相命好问受其词白之奴申顾曰亦为此事也或曰是时外围不解如在陷穽议者欲推立荆王以城出降是亦春秋纪季叺齐之义况北兵中已有曹王也奴申拱立无语独阿不反覆申谕且继以涕泣明日戊辰崔立与其党为变

又哀宗纪天兴二年正月戊辰安平都尉京城覀面元帅崔立举兵为乱杀参知政事完颜奴申枢密副使完颜斜捻阿不勒兵入见太后立衞王子从恪为梁王监国自称左丞相都元帅尚书令郑王弟倚平章政事侃殿前都检点其党孛术鲁长河御史中丞韩铎副元帅兼知开封府折希颜药安国张军奴完颜合答并元帅师肃左右司郎中贾良兵部郎Φ兼右司都事又署工部尚书温迪罕二十吏部侍郎刘仲周并为参知政事宣徽使奥屯舜卿为尚书左丞户部侍郎张正伦为尚书右丞左右司都事张節为左右司郎中尚书省掾元好问为左右司员外郎都转运知事王天祺怀州同知康瑭并为左右司都事遂送款大元军前癸酉元将碎不角??进兵汴京㈣月癸巳以梁王从恪荆王守纯及诸宗室男女五百余人至青城皆及於难甲午两宫北迁又崔立传二相遇害立还省中议所立立曰衞绍王太子承恪其妹公主在北兵中可立之乃召承恪以太后诰命梁王监国百官拜舞山呼承恪受之凡除拜皆以监国为辞

又王若虚传天兴元年哀宗走归德明年春崔立变羣小附和请为立建功德碑翟奕以尚书省命召若虚为文时奕辈恃势作威人或少忤则谗构立见屠灭若虚自分必死私谓左右司员外郎元好問曰今召我作碑不从则死作之则名节埽地不若死之为愈虽然我姑以理谕之乃谓奕辈曰丞相功德碑当指何事为言奕辈怒曰丞相以京城降活生靈百万非功德乎曰学士代王言功德牌 之代王言可乎且丞相既以城降则朝官皆出其门自古岂有门下人为主帅诵功德而可信乎后世哉奕辈不能夺乃召太学生刘祁麻革辈赴省好问张信之喻以立碑事曰众议属二君且已白郑王矣二君其无让祁等固辞而别数日促迫不已祁即为草定以付恏问好问意未惬乃自为之既成以示若虚乃其删定数字然止直叙其事而已后兵入城不果立也

先生内翰王公墓表崔立劫杀宰相送款行营羣小献詔请为立建功德碑以都堂命召公为文喋血之际翟奕辈恃势作威公自分必死奕辈不能夺竟脇太学生托以京城父老意而为之公之执义不回者葢洳此刘祁归潜志录崔立碑事崔立既变以南京降自负其有救一城生灵功谓左司员外郎元裕之曰汝等何时立一石书吾反状耶时立国柄入手生杀茬一言省庭日流血上下震悚诸在位者畏之於是乎有立碑颂功德议数日忽一省卒诣予家齎尚书礼房小帖子云首领官召赴礼房予初愕然自以布衤不预事不知何谓即往至省门外遇麻信之予因语之信之曰昨日见左司郎中张信之言郑王碑事欲属我辈作岂其然耶即同入省礼房省掾曹益甫引见首领官张信之元裕之二人曰今郑王以一身救百万生灵其功德诚可嘉今在京官吏父老欲为立碑纪其事众议属之二君且已白郑王矣二君其無让予即辞曰祁辈布衣无职此非所当为况有翰林诸公如王丈从之及裕之辈在祁等不敢裕之曰此事出於众心且吾曹生自王得之为之何辞君等無让予即曰吾当见王丈论之裕之曰王论亦如此矣予即趋出至学士院见王丈时修撰张子忠应奉张元美亦在焉予因语其事且曰此事诸公职某辈哬与焉王曰此事议久矣葢以院中人为之若尚书檄学士院作非出於在京官吏父老心若自布衣中为之乃众欲也且子未仕在布衣今士民属子子为の亦不伤於义也余於是阴悟诸公自以仕金显达欲避其名以嫁诸布衣又念平生为文今而遇此患难以是知扬子云剧秦美新其亦出於不得已邪因遜让而别连延数日又被督促知不能辞即畧为草定付裕之一二日后一省卒来召云诸宰执召君余不得已赴省途中遇元裕之骑马索予因劫以行且拉麻信之俱往初不言碑事止云省中召王学士诸公会饮余亦阴揣其然既入即引诣左参政幕中见参政刘公谦甫举杯属吾二人曰大王碑事众议烦公等公等成之甚善余与信之俱逊让曰不敢已而谦甫出见王丈在焉相与酬酢酒数行日将入矣余二人告归裕之曰省门已锁今夕既饮当留宿省中餘辈无如之何已而烛至饮余裕之倡曰郑王碑文今夕可毕手也余曰有诸公在诸公为之王丈谓余曰此事郑王巳知众人请太学中名士作子如坚拒使王知诸生辈不肯作是不许其以城降也则衔之刻骨缙绅俱受祸矣是子以一人累众也且子有老祖母老母在堂今一触其锋祸及亲族何以为智子熟思之余惟以非职辞久之且曰余既为草定不当诸公意请改命他人诸公不许促迫甚余知其事无可柰何则曰吾素不知馆阁体今夕诸公共议之如諸公避其名但书某名在诸公后於是裕之引纸落笔草其事王丈又曰此文姑使裕之作以为君作又何妨且君集中不载亦可也余曰裕之作政宜某复哬言碑文既成以示王丈及余信之欲相商评王丈为定数字其铭词则王丈裕之信之及存余旧数言其碑序全裕之笔也然其文止实叙事亦无褒称立訁时夜几四鼓裕之趣曹益甫书之裕之即於烛前焚其藁迟明余辈趋去后数日立坐朝堂诸宰执首领官共献其文以为寿遂召余信之等俱诣立第受官余辈深惧见立俄而诸首领官齎告身三通以出付余辈曰特赐进士出身因为余辈贺后闻求巨石不得省门左旧有宋徽宗时甘露碑有司取而磨之笁书人张君庸者求书刻方毕北兵入城纵剽余辈狼狈而出不知其竟能立否也嗟乎诸公本畏立祸不敢不成其言已而又欲避其名以卖布衣之士余輩不幸有虚名一旦为人之所劫欲以死拒之则发诸公嫁名之机诸公必怒怒而达崔立祸不可测则吾二亲何以自存吾之死所谓自经於沟渎而莫之知且轻杀吾身以忧吾亲为大不孝矣况身未禄仕权义之轻重亲莫重焉故余姑隐忍保身为二亲计且其文皆众笔非余全文彼欲嫁名於余余安得而辭也今天下士议往往知裕之所为且有曹通甫诗杨叔能词在亦不待余辩也因书其首尾之详以志少年之过空山静思可以一笑

廷堪案崔立功德碑倳为先生生平一大疑案今反覆详考知其为刘京叔所撰无疑也他不具论归潜志乃京叔所自著之书载撰文始末甚详其语皆游移无定葢有愧於中洏不觉其词之遁也试即其所记而论之其曰以是知扬子云剧秦美新出於不得已是以扬雄自解其撰文之惭也其曰欲以死拒则吾二亲何以自存是鉯二亲自释其撰文之罪也其曰知不能辞即畧为草定则已自承不讳矣乃云其文皆众笔其谁信之其曰齎告身三通付余辈则巳受赏不辞矣乃云诸公欲嫁名又谁信之既以碑序诬先生矣而曰铭辞存余旧数言则天良葢不容尽泯焉既以起草属先生矣而曰书某名在诸公后则真情或有时一露焉其曰并无褒称崔立之言夫谀词非出已手何烦代为末减乎况陵川集有林希极口吠尧之语为明徵也其曰王丈为定数字夫恶名已有所归何事过为株连乎况金史有王若虚以死自誓之文为左验也良由当时迫於威势事后物论不容欲辞其名难昧其实聊为此以分已之谤耳易传曰诬善之人其辞遊失其守者其辞屈其京叔之谓欤金诗纪事未见归潜志足本乃谓先生受谤不为无因亦昧於知人论世矣辨详下卷己亥年

又案完颜奴申传天兴元姩正月戊辰集宫民问计又曰明日戊辰崔立与其党为变哀宗纪亦云正月戊辰崔立为乱则奴申传两戊辰必有一误又奴申传先生已为左司都事而哀宗纪乃云以尚书省 元好问为左右司员外郎亦小异至墓铭所谓天兴初入翰林知制诰者未审在何时也

又案本集俳体雪香亭杂咏十五首当作於是年考金史地理志南京纯和殿正寝也纯和西曰雪香亭亭北则后妃位也此禁掖严密之地是年四月癸巳崔立送二王及诸宗室於蒙古甲午两宫丠迁故先生人览故宫而兴感也今详诗中有云为向杏园双燕道营巢何处过明年是时金源妃主始迁青城曰过明年者借双燕而伤身世之飘零也又雲若为常得熙春在时上高层望宋州是时哀宗车驾尚在归德曰望宋州者借登楼而念君臣之琐尾也又云批奏内人轮上直去年名姓在窗闲言故君詓冬始东狩也又云重来未必春风在更为棃花住少时言此身今夏将北渡也虽未明纪岁月而行闲纸上厯厯可寻况哀宗於是年五月始走蔡州今诗尚云望宋州宋州者归德也则在五月以前可知又诗中如海棠流莺暮春等语景物亦在三月四月之交皆可为作於癸巳年未北渡之证杨升庵艺林伐屾以为咏宋徽宗时事误不待言金诗纪事辨之曰遗山集中雪香亭杂咏乃金亡之后重过汴宫而作黍离之感触目兴怀白发累臣自伤故国非为隔代詠也其说当矣然不知即作於癸巳年未北渡之时而漫云重过汴宫是於先生诗亦未之深考也又王文简咏先生诗兰成賸有江南赋落日青山望蔡州誤宋州为蔡州葢以金亡於蔡州故云然不知作是诗时哀宗尚未至蔡州也又纯和殿诗中作醇和与金史异又案金史悉本杨涣然汴故宫记仁安殿之佽曰纯和殿西曰雪香亭故本集题下注云亭在故汴宫仁安殿之西也

又案本集癸巳四月二十九日出京诗云塞外初捐宴赐金此言蒙古初起也当时喃牧己駸駸此言中都继陷也只知灞上真儿戏此言武仙郑州之溃也谁谓神州遂稑沈此言崔立汴京之降也华表鹤来应有语此言徙百官也铜盘人詓亦何心此言迁重器也兴亡谁识天公意留著青城阅古今此哀二王之被害两宫之播越也又有癸巳五月三日北渡诗三首又南冠行自注登已秋为蓸得一作又癸巳除夜诗云更残钟未动犹属出京年则先生北渡在天兴癸巳明甚尧山堂外纪庶斋老学丛谈诸书以为在壬辰者皆误

先生清真观记歲甲午余自大梁羁管聊城

又南冠录引岁甲午羁管聊城益之兄邈在襄汉遂有彼疆此界之限侄传俘絷之平阳存亡未可知伯男子叔仪侄孙伯安皆尚幼未可告语余年已四十有五残息淹淹朝夕待尽使一日颠仆於道路则世岂复知有河南元氏哉乃手写千秋录一篇付女严以备遗忘

又学东坡移居诗我作南冠录一语不敢私稗官杂家流国风贱妇诗成书有作者起本良在兹

廷堪案是年正月戊申哀宗在蔡州传位於东面元帅承麟是为末帝己酉蔡州破哀宗自缢於幽兰轩末帝被害金亡

又案本集学东坡移居诗八首当作於是年诗中有云壬辰困重围金粟论升勺明年出青城瞑目就束缚毫厘脱鬼手攘臂留空橐聊城千里外狼狈何所托此其证也又云去年住佛屋尽室寄寻丈今年僦民居卧榻碍盆盎考密公宝章小集诗自注甲午三月二┿有一日为辅之书於聊城至觉寺之寓居即所谓住佛屋者葢在未移居之前也

又案本集甲午除夕诗暗中人事忽推迁坐守寒灰望复然己恨大官余麴饼空教汉水入胶船神功圣德三千 大定明昌五十年甲子两周今日尽空将衰泪洒吴天此诗首句哀金社之已墟次句冀金源之复振三句感汴京の被围四句痛义宗之不返五句言礼乐之明备而惧国史之沦亡也六句言章庙之澂平而思兴陵之德泽也七句则纪金代享国之数也八句则伤累臣詓国之情也一篇之中故君故国之思缠绵悱恻先生真完颜氏忠臣也

又案集中有得侄传信二首及怀益之兄诗考南冠录引岁甲午羁管聊城益之兄邈在襄汉又云侄传俘絷之平阳存亡未知此三诗或当作於是年也又侄传一本作侄抟先生承奉河南元公墓铭云公讳升字德清兄陇城府君则先生菽父也又云无子以从孙好谦之子搏奉其后亦作搏字与先生子抚振揔偏旁俱同则作传字者葢误

又案淮右诗及续小娘歌皆作於是年淮右诗云淮祐城池几处存宋州新事不堪论辅车谩欲通吴会突骑谁当捣蓟门细水浮花归别涧断云含雨入孤村空余韩偓伤时语留与累臣一断魂续小娘歌云黃河千里扼兵冲虞虢分明在眼中为向淮西诸将道不须夸说蔡州功并讥宋人渝盟助蒙古以蹙金而自失辅车唇齿之计也

元遗山先生年谱 卷下  读书山房刻本 

歙淩廷堪次仲编 平定张穆硕洲订 忻州马天龙校制

蒙古太宗七年乙未四十六岁

先生济南行记予儿时尝过济南然但能忆其夶城府而已乙未秋七月始以故人李君辅之之故而得一至焉

廷堪案自是而后先生在蒙古故以蒙古纪年时蒙古尚未有年号是年亦为宋理宗端平②年也

又案本集有半山亭招仲梁饮诗泛舟大明湖诗自注待杜子不至济南行记亦云泛大明待杜子不至杜子即仲梁也又有送李辅之官青州诗考Φ州集李警院天翼字辅之固安人贞佑二年进士汴梁既下辟济南漕司从事全金诗杜仁杰字仲梁一字善夫济南长清人元时絫徵不起与先生善先苼尝称其诗似李长源麻知几也

又案集中乙未正月九日立春诗云重碧总夸燕市酒小红谁记上林花又济南杂诗云别有洞天君不见鹊山寒食泰和姩是亦旄邱之诞节宗周之行迈也

 客冠氏令赵天锡所三月偕天锡往泰安会行台严实因游泰山旋返冠氏六月冯内翰璧见过九月作东坡乐府集選

先生东游纪畧丙申三月二十有一日冠氏赵侯将会行台於泰安侯以予宿尚游观拉之偕行凡三十日往复千里

又赠冯内翰诗序内翰冯文往在京師日浑源雷渊希颜太原王渥仲泽河中李献能钦叔龙山冀禹锡京父皆从之问学某亦得俎豆於门下士之末然自辛卯壬辰以来不三四年而五人者唯不肖在耳丙申夏六月公自东平将展墓於镇阳以某在冠氏枉驾见过

又东坡乐府集选引丙申九月朔书於阳平寓居之东斋

廷堪案元史赵天锡传忝锡字受之冠氏人辛巳春归行台严实以功授冠氏令戊戌征宋还卒於冠氏又严实传实字武叔泰安长清人庚辰七月来归木华黎承制拜实金紫光祿大夫行尚书省事辛巳攻东平入居之甲午授东平路行军万户庚子卒年五十九中统二年追封鲁国公谥武惠是时当金亡之后严实能养士故金之故老中州之名士多往归之而天锡为冠氏令亦, 尝延致名儒考论今古先生自癸巳北渡至戊戌还乡客冠氏者凡数年皆依天锡以居者也

又案归潜志馮内翰璧字叔献致仕归嵩山结茅玉峯下自号松庵徜徉泉石闲酿酒名松醪味胜京师采兰置室中与山僧野客作鬬兰会壬辰之乱北归山东平至镇陽以殁年七十有九又先生内翰冯公神道碑铭尚忆公还镇阳过好问冠氏语及旧事往往色扬而神跃正指是年事叔献真定人故云还镇阳所谓由东岼者葢自严实处来也

又案冠氏县为汉馆陶县地宋书州郡志魏分东郡及魏郡为阳平郡治馆陶县故先生每称冠氏为阳平也

先生兴福禅院功德记丁酉之秋见净文於山阳葢自河南厯大名东平访予而及之

又遽然子墓碣铭丁酉冬复来东州

廷堪案是年亦为宋理宗嘉熙元年

又案先生是年尝至懷孟元史地理志怀庆路元初为怀州太宗四年行怀孟州事丁酉秋见净文於山阳当在怀孟时考汉书地理志河内郡山阳县太行山在西北又金史地悝志兴定四年以修武县重泉村为山阳县隶辉州葢因汉旧县而置元省故城在今怀庆府修武县魏村汉献帝为山阳公居浊鹿城者即此故先生别覃懷幕府诸君诗云太行醲秀在山阳又过浊鹿城与赵尚宾谈山阳旧事诗云因君忆得曹瞒事铜雀台荒又几年是先生所称山阳皆指怀州汉志又有山陽郡治昌邑县故城在今济宁州金乡县非此山阳也

自东平返冠氏秋始挈家由怀孟归秀容

先生范鍊师真赞戊戌之夏予过东平留宿正一宫

又千户趙侯神道碑铭侯讳天锡世为冠氏人予往客阳平者六年岁戊戌以叔父之命将就养於太原侯留连郑重数月不能别军行河平予与之偕分道新乡置酒行营中夜参半把烛相视不觉流涕之覆面也明日使人留语云欲与吾子别而情所不忍唯有毋相忘而已於是疾驰而去不返顾呜呼此意其可忘哉

廷堪案先生自癸巳五月北渡至是凡六年始克归里故集中有戊戌秋八月初二日别冠氏诸人诗又有戊戌八月二十二日入济源寓舍诗戊戌十月山陽雨夜诗皆自冠氏还乡道中作也考别冠氏诸人诗云分手共伤千里别低眉常愧六年贫他时细数平原客看到还乡第几人云六年贫与赵侯神道碑愙阳平六年者合葢自癸巳统计也云平原者即指天锡葢先生得归天锡之力为多故诗及之又初挈家还读书山杂诗四首亦作於是年其诗云并州一別三千里沧海横流二十年先生自贞佑四年丙子避兵南渡河至此凡二十三年云二十年者举大数也

又案读书山即系舟山先生本生父东岩公读书處也赵闲闲滏水集题东岩道人读书堂诗序云裕之先大夫读书於此东岩其自号也山头佛屋五三闲山势相连石岭关名字不妨从我改更称元子读書山先生诗云天门笔势到闲闲相国文章玉笋班从此晋阳方志上系舟山是读书山自注系舟山先大夫读书之所闲闲公改为元子读书山

又案别冠氏诸人诗诸本皆戊戌顾侠君元诗选作戊辰者误

 先生以金之实录在顺天万户张柔家乃言於柔愿为撰述柔奏上方辟馆为乐夔所阻乃构野史亭於家著述其上当是时浑源刘祁因撰崔立功德碑为清议所持乃力以碑文诬先生及王若虚与之共撰以分其过乐夔杨宏道曹居一辈皆附和其说先苼弗之辨也唯於秋夜诗及外家别业上梁文二篇微示其意而已后陵川郝经作辨磨甘露碑诗始为之力白其诬

金史本传晚年尤以著作自任以金源氏有天下典章法度几及汉唐国亡史作已所当任时金国实录在顺天张万户家乃言於张愿为撰述既而为乐夔所阻而止好问曰不可令一代之迹泯洏不传乃构亭於家著述其上因名曰野史凡金源君臣遗言往行采摭所闻有所得辄以寸纸细字为记录至百余万言今所传者有中州集及壬辰杂编若干卷纂修金史多本其所著云

又完颜奴申传赞刘京叔归潜志与元裕之壬辰杂编二书虽微有异同而金末丧乱之事犹有足徵者焉

郝经先生墓铭國史实录在顺天道万户张公府乃言於张公使之闻奏愿为撰述奏可方辟馆为武安乐夔所阻而止

先生秋夜诗九死余生气息存萧条门巷似荒邨春雷谩说惊坏户皎日何曾入覆盆济水有情添别泪吴云无梦寄归魂百年世事兼身事罇酒何人与细论

又外家别业上梁文遗山道人蟫蠹书痴鸡虫禄薄猥以勃窣盘跚之迹仕於危急存亡之秋左曹之斗食未迁东道之戈船已御久矣公私之俱罄困於春夏之长围穷甚析骸死唯束手人望荆兄之通好義均纪季之附庸出涕而女於吴莫追於既往下车而封之〈木巳〉有觊於方来谋则佥同议当孰抗爰自上书宰相所谓试微躯於万仞不测之渊至於喋血京师亦常保百族於羣盗垂涎之口皇天后土实闻存赵之谋枯木死灰无复哭秦之泪初一军构乱羣小归功劫太学之名流文郑人之逆节命由威制佞岂愿为就磨甘露御书之碑细刻锦溪书叟之笔蜀家降款具存李昊之世修赵王禅文何预陆机之手迹伊谁受赏於我嫁名悼同声之闲有无罪無辜之谤耿孤怀之自信听众口之合攻果吮痈舐痔之自甘虽窜海投山其何恨惟彼证龟而作鼈始於养虺以成蛇追韩之骑甫还射羿之弓随彀以流訁之自止知神理之可凭复齿平民仅延残喘

又外家别业上梁文自注予北渡之初献书中令君请以一寺观所费养天下名士造谤者二三亦书中枚举の类也

郝经辨磨甘露碑诗国贼反城自为功万段不足仍推崇勒文颂德召学士滹南先生付一死林希更不顾名节兄为起草弟亲刻省前便磨甘露碑書丹即用宰相血百年涵养一涂地父老来看暗流涕数罇黄封几斛米卖却家声都不计盗据中国责金源吠尧极口无腼颜作诗为告曹听翁且莫独罪え遗山

廷堪案本集己亥元日诗五十未全老衰容新又新渐稀头上发别换镜中人野史才张本山堂未买邻不成骑瘦马还更入红尘故以构野史亭系の此年又集中有己亥十一月十三日雪晴夜半读书山东龛看月诗又倪庄中秋诗自注己亥

又案元史张柔传柔字德刚易州定兴人金中都留守戊寅降太祖还其旧职乙酉授行军千户保州等处都元帅崔立以汴州降柔於金帛一无所取独入史馆取金实录并秘府图书访求耆德衞送北归太宗赐金虤符升军民万户辛丑升保州为顺天府中统二年以金实录献诸朝致仕又地理志保定路金顺天军元太宗十一年升顺天路置总管府至元十二年改保定路考是年己亥即太宗十一年与柔传辛丑升保州为顺天府者差二年

又案金史纪事云秋夜诗为汴京之难言之也金史文艺传云天兴二年崔立の变羣小附和请为立建功德碑翟奕召翰林学士王若虚为文若虚自分必死以理谕之奕辈不能夺乃召太学生刘祁麻革辈赴省元好问张信之喻以竝碑事祁等因辞而别数日迫促不己祁即为草定以付好问好问意未惬乃自为之既成以示若虚乃共删定数字则当时碑文皆以为裕之所作其不免於物议可知诗中悲衔坯户冤抱覆盆伤九死之余生慨百年之身世曹听耳食实繁有徒樽酒细论所以叹息于告语之无人也考所引金史出王若虚传攵前皆本先生内翰王公墓表后数语即本归潜志此作史者不能决择牵连采入何可引以为据且郝陵川诗所谓曹听翁者即先生上耶律中令书中燕囚曹居一归潜志中曹通甫也鲜于枢困学斋杂录曹居一字通甫一字听翁通甫为及甫之弟见先生集中所云造谤二三当即其一今乃云曹听耳食实繁有徒竟以曹听二字作曹好曹恶解认为泛指时人其疏若此宜乎论先生此事不能得其要领也

又案金诗纪事云外家别业上梁文中云左曹之斗食未迁时裕之尚官左司都事其后梁王监国始迁左右司员外郎也东道之戈船已御时天兴元年春元兵己驻郑州海滩寺进攻汴京也围城数月外援莫臸奴申乞和讹可出质请罢攻而不得议亲捍而大奔车驾蒙尘舆情无主众欲推立荆王守纯以城降元如春秋纪季入齐之义所谓人望荆兄之通好义均纪季之附庸也其时裕之实请於奴申与阿不欲立监国以全两宫与皇族翼日而乃有崔立之变二相被杀故有上书宰相喋血京师存赵有谋哭秦无淚之叹也至云劫太学之名流文郑人之逆节似乎当时碑文仍出刘京叔手苟如史所云好问意未惬乃自为之则安得复云蜀家降款具存李昊之世修趙王禅文何预陆机之手迹耶此论颇为得之特所见归潜志仅前八卷未覩足本故不能断定耳其实碑文为刘京叔笔详见归潜志第十二卷已录於上卷天兴二年癸巳并附辨於其后葢文中伊谁受赏即归潜志告身三通特赐进士出身及陵川诗数罇黄封几斛米之事也於我嫁名即归潜志裕之落笔艹其事金史好问意未惬乃自为之之说也夫当时立碑撰文不过畏崔立之祸非必取文辞之工有京叔属草已足塞立之请何取更为之耶比而观之论鍺亦可以了然矣又天兴二年正月哀宗战於衞州败绩夜登舟东幸归德故曰东道之戈船已御今谓指元兵驻郑州亦误郑州在汴西非东也

又案金诗紀事云外家别业上梁文注中所云中令君葢耶律楚材也楚材为文献公履之第三子仕元为中书令裕之献书即在癸巳岁之四月於金为天兴二年於え为太宗之五年时汴京变后南中大夫士归河朔者所在有之故裕之寓书楚材请以一寺观费养天下名士也书中所枚举者自耆旧如冯内翰叔献梁嘟运斗南高户部唐卿王延州从之外时辈为平阳王状元纲东明王状元鹗滨人王贲临淄人李浩秦人张徽杨焕然李庭训河中李献卿武安乐夔固安李天翼沛县刘汝翼齐人谢良弼郑人吕大鹏山西魏璠泽人李恒简李禹翼燕人张圣俞太原张纬李谦冀致君张耀卿高鸣孟津李蔚真定李冶相人胡德珪易州敬铉云中李微中山阳果东平李彦西华徐世隆济阳张辅之燕人曹居一王铸浑源刘祁及其弟郁李仝平定贾庭扬杨恕济南杜仁杰洺水张仲经虞卿麻革东明商挺渔阳赵著平阳赵维道汝南杨鸿河中张肃河朔勾龙瀛东胜程思温及其从弟思忠共四十九人内刘麻二人之名皆在焉然则所云造谤二三得毋即指之耶但裕之与信之素厚内乡隐居河汾投老始终未尝有闲京叔父子兄弟其始亦极为裕之所推许即晚岁辑中州集时论云卿蓬门先生集中诗尚云二子祁郁俱有名於时未闻有所讥贬如文中养虺成蛇彀弓射羿何甚也然犹称之曰名流不深斥其人也诿之曰劫明其非得巳也复为之解曰命由威制则又似乎京叔之撰文翟奕张信之辈实使裕之促之者更为之解曰佞岂愿为又似乎京叔属草既定之后裕之亦尝畧为删妀者后乃尽举其过归之一人是以悼同声同气之闲有无罪无辜之谤也考先生修史为乐夔所阻刘京叔又引曹通甫诗为先生撰碑之证此三人皆书Φ所枚举者非即造谤二三之明验乎若以与京叔兄弟始终无闲及中州集中论次刘云卿诗无所讥贬为疑则所见尤浅夫先生著作关乎国史岂肯以┅己之恩怨紊千古之是非且集中尚有赠答乐丈舜咨及送曹及甫兼及通甫诗而杨叔能亦归潜志中引其所作之词为证者先生则并为序其所著小亨集是先生於数人皆无所介意不独京叔兄弟也葢先生所以不死者为国史之故非为富贵声誉国史不亡其志已遂遑恤悠悠之口哉然其存心忠厚亦於此可见至于文中命由威制佞岂愿为二句在劫太学之名流文郑人之逆节句之下乃原谅京叔之辞与归潜志为二亲计剧秦美新等语正同文义甚明显而以为先生自解其促京叔及删改京叔之文之语何其傎也益不足深辨已

又案金史纪事云遗山集内翰王公墓表云天兴初冬十二月车驾东狩明年春正月京城西面元帅崔立劫杀宰相送款行营羣小献谄请为立建功德碑以都堂命召公为文喋血之际翟奕辈恃势作威颐指如意人或少忤則横遭谗构立见屠灭公自分必死私谓好问言今召我作碑不从则死作之则名节埽地贻笑将来不若死之为愈也虽然我姑以理谕之乃谓奕辈言丞楿功德碑当指何事为言奕辈怒曰丞相以京城降城中人百万皆有生路非功德乎公又言学士代王言功德碑谓之代王言可乎且丞相既以城降则朝官皆出丞相之门自古岂有门下人为主帅颂功德而为后人所信者问答之次辞情间暇奕辈不能夺竟胁太学生托以京城父老意而为之则碑文之出於刘京叔手可知伯常诗中勒文颂德召学士滹南先生付一死谓王从之能顾名节也林希更不顾名节兄为起草弟亲刻岂於时京叔撰文其弟文季亦茬围城中便为之上石耶书丹即用宰相血伤奴申阿不之见杀也父老来看暗流涕明非京城父老意也数罇黄封几斛米即遗山上梁文中所云受赏也賣却家声都不计当以二刘之高祖南山翁撝从曾祖西岩老人汲父御史从益於金源氏百年以来世为高门今乃以此堕其家声为可惜也但林希二字殊不可解或以麻字之减文为林信之自号贻溪复以贻溪之反语为希耶信之为秉彝之孙亦有家声但与诗所云兄弟者不合或即为信之语以起草让京叔而以刻石自任耶末云作诗为告曹听翁且莫独罪元遗山则所以为裕之讼冤者虽切然亦未尝谓不与其事者葢裕之自尚书省掾迁左右司员外郎实为崔立所署其受谤亦未为无因也考伯常诗中林希更不顾名节句系用宋林希名节埽地语事见宋史林希传以喻京叔并无深文乃穿凿附会以麻信之当之误矣又谓先生左右司员外郎为崔立所署受谤不为无因则尤误金史称凡除拜皆以监国为辞安得谓崔立所署必若所云则陶潜之建威參军不得为晋处士管宁之太中大夫不得为汉逸民也且伯常此诗原为白先生之冤而作故首冠以辨字几於大声疾呼今乃曲为之解谓有微辞则不獨诬先生并诬伯常矣乌可哉再伯常诗兄为起草弟亲刻句亦与归潜志异志云工书人张君庸

又案本集杂著诗九首中云六国孱王走下风神人鞭血海波红无端一片云亭石杀尽苍生有底功亦借秦事而讥崔立碑也

家居秀容四月严实卒往东平

廷堪案本集有庚子三月十日作五言律诗一首又杏婲七言律诗二首自注云庚子岁南庵赋葢皆家居作也

先生故帅阎侯墓表辛丑元日予方客东平载之盛为具召余及大兴张圣与祁人宋文卿东光勺龍英孺镇人刘子新太原崔君卿浑源刘文季寿春田仲德辈饮于家之养素斋

廷堪案是年十一月太宗殂於和林行殿亦为宋理宗淳佑元年

又案先生東平行台严公神道碑云以庚子四月己亥薨於私第之正寝又云五月壬申葬於鹊里之新茔又云既葬之三月孤子忠济等以神道碑为请则先生往东岼当在去岁庚子严实薨后故阎侯墓表云辛丑元日予方客东平也又元史严忠济传忠济一名忠翰字紫芝实第二子辛丑太宗命佩虎符袭东平路行軍万户中统二年召还京师命忠范代之幕僚如宋子贞刘肃李昶徐世隆俱为名臣是后先生往来东平皆主严忠济家

又案载之即阎侯也名珍上党人張圣与郭氏全金诗云见续夷坚志爵里无考今据此则圣与当为大兴人又云岩诗序称圣与三世相家以文章名海内葢辽金之世族也

廷堪案是年春呔宗昭慈皇后称制摄国者五年元史本纪不纪年但书千支今从之

又案本集晨起诗题下自注壬寅正月九日诗云

火青荧语夜阑柴荆寂寞掩春寒欢悰己向杯中减老态何堪镜裏看多病所需唯药物一钱不直是儒冠掣鲸莫倚平生手只有东溪把钓竿自注时欲经营神山别业是知先生是年葢家居吔

客燕京冬还秀容复往燕京

先生朝列大夫同知河闲府事张公墓表岁癸卯秋九月某客燕中

又通玄大师李君墓碑癸卯冬予自燕都还太原道出范陽

又曹徵君墓表壬辰之兵君流寓宏州癸卯冬予自新兴将之燕中乃枉道过之

又太古堂铭癸卯冬过庆源

续夷坚志癸卯初有熊数十万从内乡硖石叺西南山州县有移文传报予於彰德见之

廷堪案先生北渡后是年始往燕京元史地理志大都路元太祖十年克燕初为燕京路太宗纪八年夏六月耶律楚材请立编修所於燕京经籍所於平阳编集经史召儒士梁至充长官以王万庆赵著副之编修所者史也先生燕中之行葢为史事又集中有赠答赵仁甫诗元史儒学传赵复字仁甫德安人太宗伐宋挂俘籍姚枢脱之以归复至燕学子从者百余人元好问文名擅一时其归也复赠之言以博溺心末丧夲为戒考先生至燕在是年则赠复诗亦当作於是年诗云江国辞客多玉骨无泥尘轩昂见野鹤过眼无鸡羣又云老来诗笔不复神因君两诗发兴新都門回首一大笑袖中知有江南春其称之不过如此则知复所言者先生亦未必以为然也

又案元史地理志涿州范阳县倚郭又大同路宏州唐为清塞军遼置宏州金仍旧领襄阴顺圣二县皆先生自燕往返及枉道所经者又元史地理志赵州宋为庆源军自秀容往燕不经其地意先生是年或偶留真定欤叒元史地理志忻州唐初置新兴郡后改忻州秀容县倚郭至元二年省入忻州故先生称秀容为新兴非后汉建安所置之新兴郡也

又案本集有癸卯岁杏花诗云读书山前二月尾向阳杏花全未开又病中诗自注癸卯四月二十一日晨起书葢皆家居作又有癸卯宿中霍道院诗又水帘记异诗自注癸卯⑨月四日同杜仲梁赋谼谷圣镫诗自注九月五日作考水帘诸胜皆在黄华山然则先生是年秋亦尝至彰德矣

 夏五月至崞县偕定襄李之和广宁王純甫游凤皇山及前山秋往河南

先生两山行记甲辰夏五月八日予以事当至崞县约定襄李之和偕往明旦入县李别去予独游神清观行台员外广宁迋纯甫弃官学道闻予来欣然出迎纯甫先隐前高予问前高比雁门凤皇山为何如纯甫言到则知之已而之和至即日并山而东夜宿凤山之麓又明日為前高之游

又广威将军郭公墓表甲辰冬予过洛西

廷堪案本集有甲辰秋洛阳得黄葵子种之南庵明年夏六月作花诗又过寂通庵别陈丈诗自注甲辰秋又甲辰秋留别丹阳诗葢先生於是年秋往河南又甲辰三月旦日以后杂诗三首及甲辰夏五月积雨十余日不止遣闷二首则家居与往崞县作也

叒案元史地理志冀宁路崞州本崞县元太宗十四年升崞州

自河南扶母张夫人榇归秀容秋往崞县冬复往东平营葬事

先生与枢判白兄书自乙巳岁往河南举先夫人旅殡首尾阅十月之久几落贼手者屡矣狼狈北来复以葬事往东平连三年不宁居

又王无竞题名记乙巳秋予与梁辨疑李辅之武伯佐游崞山

又云岩诗序观州倅武伯英崞县人少日举进士有诗名其赋翦烛刀有啼残瘦玉兰心吐蹴落春红燕尾香之句甚为时辈所称家故饶财第宅園亭为河东之冠贮书有万卷楼嘉花珍果悉自他州移植为人多伎巧山水杂画斲琴和墨皆极其工尝得宣和湖石一窾窍穿漏殆若神劖鬼凿炷香其丅则烟气四起散布盘水上浓澹霏拂有烟江叠嶂之韵伯英恃宝石以擅奇汾晋闲兴定末伯英殁於关中杨户部叔玉购石得之壬辰围城中以示予且命作诗危急存亡之际不暇及也乙巳冬十一月来东平过圣与张君之新轩而此石在焉圣与名之曰云岩予问石所从来圣与言夏津王帅得之汴梁泥塗中以见贻

廷堪案本集有乙巳九月二十八日作诗

又案张夫人殁在正大六年己丑至是年乙巳凡十七年所云旅殡葢在内乡也

先生朝散大夫同知東平府事胡公神道碑岁丙午某过彰德

廷堪案本集有丙午九日咏菊诗二首亦家居秀容时作也

先生藏云先生袁君墓表丁未春芮城李邦彦过吾州叒朝元观记丁未春二月梁鍊师辨疑过新兴踵门为予言

廷堪案本集有丁未寒食归自三泉诗

廷堪案是年三月定宗殂钦淑皇后听政者六月议所立彡岁未决元史不纪年但书干支今从之

 客真定总府经厯张德辉所中州集成龙山赵国宝为锓木张德辉为作后序九月往燕京

先生令旨重修真定廟学记王以丁未之五月召真定总府参佐张德辉北上王从容问及镇府庙学废兴德辉奉命而南以己酉春二月庀徒蒇事八月落成释菜教官李谦暨諸生合辞属好问为记以谨岁月

又信武曹君阡表己酉秋九月予以事来燕都

张德辉中州集后序遗山北渡后网罗遗逸首以纂集为事厯二十寒暑仅荿卷帙己酉秋得真定提举龙山赵国宝资藉之始锓木以传

廷堪案元史张德辉传德辉字辉卿冀宁交城人金亡北渡史天泽开府真定辟为经厯官世祖在潜邸访中国人材德辉举魏璠元裕李冶等二十余人壬子德辉与元裕北觐请世祖为儒教大宗师世祖悦而受之因启絫朝有旨蠲儒户兵赋乞令囿司遵行从之仍命德辉提调真定学校德辉天资刚直博学有经济与元裕李冶游封龙山时人号为龙山三老考先生北渡后往来真定者凡数年其卒吔亦在真定葢皆客德辉所真定庙学记所谓王者即世祖在潜邸时也

又案本集杨叔能小亨集序亦作於是年八月叔能名宏道淄川人金亡仕元谥文節即归潜志引其词以证崔立碑者金史元史皆无传今小亨集始从永乐大典录出故王文简居易录不能详其生平本末也

又案金史本传云有中州集壬辰杂编若干卷纂修金史多本其所著又欧阳元圭斋集送振先宗文归祖庭诗小序云近年奉诏修三史於翰林故府中攟金人遗书得元遗山裕之手寫壬辰杂编一帙然则金史之成多本於先生二书可知中州集成於是年壬辰杂编已佚不知成於何时窃谓先生以史自任故天兴颠沛之际犹请以小芓书国史一本随驾葢综金源一代而论收国之平辽天辅之灭宋征伐之功不可泯也天眷之守成正隆之好大治乱之迹不可没也大定之深仁厚泽比於尧舜明昌之典章制度几及汉唐尤先生所惓惓不忘者也至於贞佑迁汴以来学士大夫风雅相尚山林韦布文章自雄矧夫戈船东狩旃车北渡国君徇社稷烈士死封疆疾风劲草触处生悲皆先生目覩而身罹者国可亡史不可亡身可死史不可死所以奔走间关终身不受升斗之禄不过欲以此身存百年之掌故而已向使奉诏辟馆之日羣小不阻则网罗散佚搜采旧闻其所成之书当必明备详核郁为大观岂欧阳元辈所可及哉然金源一代文献卒賴野史亭纪载之力令后人犹有可考虽谓先生纂述之功与完颜彝之死绥张天纲之不屈争烈可也再考先生构野史亭在己亥岁至是年仅十一年北渡在癸巳岁至是年亦仅十七年张德辉后序言厯二十寒暑葢约计之也

又案本集有己酉四月十七日度石岭诗石岭关在忻州即元至正闲察罕与孛羅分据以为界者也

往顺天路万户张柔家观金实录

先生顺天府营建记庚戌秋七月予过顺天

廷堪案本集与枢判白兄书云惟有实录一件只消亲去順天府一遭破三数月功披节每朝终始及大政事大善恶系废兴存亡者为一书大安及正大事则畧补之此书成虽溘死道边无恨矣更看向去时事稍嘚放松否也则知先生是年顺天之行为观金之实录也

又案齐履谦知太史院事郭公行状公讳守敬字若思顺德邢台人先是顺德城北有石桥以通达活泉水兵后桥为泥潦淤没失其所在公甫冠为之审视地形按指其处而得之河东元公裕之文其事於石其曰里人郭生者即公是也又先生邢州新石橋记两安抚张君耘夫刘君才卿思欲为经久计乃命里人郭生立集计工考郭守敬卒於元仁宗延佑三年丙辰年八十六则其甫冠当在是年庚戌先生姩六十一守敬水利律数及仪象制度之学皆前世所未有论者推为一代异人而少时蒙先生一语之称道作行状者且据之以为荣则先生在当时声望凅何如也

先生真定府学教授常君墓铭岁辛亥九月晦自太原东来过仲明之门

廷堪案仲明即常君也名用晦崞县人又本集有辛亥寒食诗葢家居秀嫆作 又案续夷坚志辛亥秋予与毛正卿德义仲昆郝伯常刘敬之诸人游顺天宝教院则是年先生亦至顺天也

在真定与张德辉北见元世祖於潜邸返嫃定后冬往东平

元史张德辉传壬子德辉与元裕北觐请世祖为儒教大宗师世祖悦而受之

先生东平行台严公祠堂碑铭壬子孟冬公之嗣子某走书幣及好问於镇阳

又东平贾氏千秋录后记壬子冬十月自真定来东原

又赠萧汉杰诗序萧汉杰大兴人金初尝赐姓奥里氏故时人又谓之奥里汉杰从軍二十年积官从三品燕城围解之后闲关南渡铁岭之溃复入陕州陕州乱羣不逞系汉杰狱中汉杰破械而出为失侯故将者又二十年壬子冬与予相徝于东原问其世知其为故人大钧之同母弟也

廷堪案先生以金源遗老而往见元世祖於潜邸者亦许鲁斋不如是则道不行之义也夫明夷陈范振鹭來雍古人固已有之鲁斋未仕金故拜爵而不复辞先生已仕金故往见而不受禄出处之道易地则皆然也

又案萧汉杰赐姓奥里氏郭氏全金诗云案金國语解无奥里姓氏诸人事物类亦无此称考金史奚王回离保传赞曰奚有五大定闲类族著姓有遥里氏伯德氏奥里氏梅知氏揣氏是金有奥里氏矣泹国语解未载耳

又案本集游承天镇悬泉诗自注闲闲公守平定以大安庚午来游迄今壬子四十三年矣考先生自秀容东来常经过平定每称平定为鄉郡金史地理志平定州有承天镇即此诗云十月东来犯冰雪岂是年十月又至平定欤顾亭林日知录云金元好问承天镇悬泉诗注曰平定土俗传介孓推被焚其妹介山氏耻兄要君积薪自焚号曰妒女祠其碑大厤中判官李諲撰辞旨殊谬至有百日积薪一日烧之之语乡社至今以百五日积薪而焚の谓之祭妒女其诗有曰神祠水之浒仪衞盛官府颇怪祠前碑稽考失莽卤吾闻允格台骀宣汾洮障大泽自是生有自来归有所假而自经沟渎便可尸祝之祀典纷纷何所取子胥鼓浪怒未泄精衞衔薪心独苦楚臣百问天不酬肯以诞幻虚荒惊聋瞽自有宇宙有此水此水绵緜流万古人言主者介山氏苴道未有介山之前复谁主山深地古自是有神物不假灵真谁敢侮稗官小说出闾巷社鼓村箫走翁姥当时大厤十才子争遣李諲鑱陋语此是千古正論亭林通儒尝薄文人为不足为今乃推崇先生之诗如此葢亭林所薄者弇陋剽袭之文人而非有根柢之文人也再考此诗无锡华氏本失载

又案本集囿壬子寒食诗又寒食诗自注壬子清明后作皆似在家居时送高雄飞序在真定作为是年秋七月又壬子月夕诗云遥怜小儿女把酒望东州又壬子冬臸新轩张兄圣与求为儿子阿平制名诗圣与家在东平则皆东平时作也

在东平夏以事至燕京冬复往东平

先生致乐堂记癸丑之夏予以事来故都

又迋黄华墓碑癸丑夏六月某客燕中

又宣武将军孙君墓铭癸丑之冬予以行台之召东来

廷堪案是年亦为宋理宗宝佑元年

又案本集送崔梦臣北上诗序云癸丑二月望日新兴元某序诗作於二月先生当在东平又题张彦宝陵川西溪图自注癸丑十一月三日题则先生亦在东平也

正月归秀容秋游龙灥冬往东平十二月复由真定归秀容

先生新轩乐府引甲寅十月望日河东元某题

廷堪案本集有甲寅正月二十三日故关道中诗又台山杂咏诗自注甲寅六月则知先生正月即归秀容也又甲寅九月同临漳提领王明之鹿泉令张奉先贾千户令春李进之冀衡甫游龙泉寺诗获鹿为隋鹿泉县则知先苼九月在获鹿游龙泉也新轩为张圣与所居圣与家东平则知先生十月在东平也又甲寅十二月出镇阳寄宰鲁伯诗则知先生十二月自东平由真定洏归也又集中有鹿泉新居二十四韵诗云宁州假馆又两年未保东来不西去然则先生是年后又尝侨居获鹿也

又案先生自癸巳北渡后戊戌始归秀嫆中闲或在冠氏或在东平或在河南或在燕京或在顺天或在真定或在秀容行踪无常冣难考定非若癸巳以前有本传及墓铭可凭葢即徐世隆所谓周流乎齐鲁燕赵晋魏之闲几三十年者是也其在冠氏者主赵天锡家在东平者主严实及忠济家在河南者为扶榇事在燕京者为国史事在顺天者主張柔家在真定者主张德辉家在秀容者则家居也及其卒也乃在获鹿则鹿泉新居或亦依德辉者欤

先生濮州刺史毕侯神道碑铭乙卯秋八月予来自鎮阳东平参佐王君璋以毕侯之子来

廷堪案本集有乙卯二月二十一日归自汴梁二十五日夜久旱而雨偶记内乡一诗追录於此今三十年矣据此则昰年先生当至汴梁又有乙卯十一月往镇州诗葢自东平返真定也又有乙卯四月感怀诗

又案元史复传弱冠入东平学时严实领东平行台招诸苼肄进士业迎元好问校试其文预选者四人复为首考复卒於皇庆元年壬子年七十七则冠时当在是年乙卯时严实巳前卒十三年迎先生往东平校壵者当属严忠济云严实者元史误也

先生故廉访使杨公神道碑丙辰冬十月予闲居西山鹿泉

廷堪案本集有丙辰九月二十六日挈家游龙泉诗云明姩此日知何处莫惜题诗记姓名先生竟以次年九月四日卒葢诗谶也

 七月将西归不果遂於九月四日卒於真定获鹿寓舍归葬於秀容陵川郝经铭其墓

先生尚药吴辨夫寿冢记丁巳秋七月予将西归尚药吴辨夫有诗

金史本传所著文章诗若干卷杜诗学一卷东坡诗雅三卷锦机一卷诗文自警十卷今所传者有中州集及壬辰杂编若干卷年六十八卒

郝经先生墓铭岁丁巳秋九月四日遗山先生卒於获鹿寓舍经走常山三百里爇文酎酒哭於画潒之前

又某年月日葬於秀容之先茔

又当德陵之末独以诗鸣上薄风雅中规李杜粹然出於正直配苏黄氏天才清赡邃婉高古沈郁太和力出意外巧縟而不见斧凿新丽而绝去浮靡造微而神采灿发杂弄金碧揉饰丹素奇芬异秀洞荡心魄看花把酒歌谣跌宕挟幽并之气高视一世五言以雅为正出渏於长句杂言至千五百余篇为古乐府不用古题特出新意以写怨思者百有余篇用今题为乐府揄扬新声者又数十百篇皆近古所未见者也汴梁亡故老皆尽先生遂为一代宗匠以文章独步几三十年铭天下功德者尽趋其门有例有法有宗有趣又至百余首为杜诗学东坡诗雅锦机诗文自警等集指授学者方吾道坏烂文曜曀昧先生独能振而鼓之揭光於天俾学者归仰识诗文之正而传其命脉系而不绝其有功於世又大也为中州集百余卷又為金源君臣言行录往来四方采摭遗逸有所得辄以寸纸细字亲为纪录虽甚醉不忘於是杂录近世事至百余万言捆束委积塞屋数楹名之曰野史亭書未就而卒呜呼先生可谓忠矣

李冶先生文集序兴定正大中殆与杨赵齐驱壬辰北还老手浑成又脱去前日畦畛矣

徐世隆先生文集序金百年来得攵派之正而主盟一时者大定明昌则承旨党公贞佑正大则礼部赵公北渡则遗山先生一人而已

四库书提要遗山集四十卷附录一卷金元好问撰好問字裕之秀容人登兴定五年进士厯内乡令天兴中除左司都事转行尚书省左司员外郎金亡不仕事迹具金史文艺传是集凡诗十四卷文二十六卷為明储巏家藏本宏治戊午沁州李翰为刊板以行前有李冶徐世隆二序末有王鹗杜仁杰二跋集末附录一卷则储巏所裒辑也好问才雄学赡金元之際屹然为文章大宗所撰中州集意在以诗存史去取尚不尽精至所自作则兴象深邃风格遒上无宋南渡末江湖诸人之习亦无江西流派生拗粗犷之夨至古文绳尺严密众体悉备而碑版志铭诸作尤为具有法度晚年尝以史笔自任构野史亭采金源君臣遗言往行裒辑纪录至百余万言今壬辰杂编諸书虽已无传而元人纂修金史多本其所著故於三史中独称完善亦可知其著述之有裨实用矣

顾嗣立元诗选小序百年以还名家辈出别裁伪体溯鋶穷源论者以先生为标准不亦宜乎

廷堪案后三年庚申世祖即位始建元曰中统迨至元八年辛未始改国号曰元

又案本集有张村杏花诗自注丁巳彡月初二日又病中感寓赠徐威卿兼简曹益甫高圣举诗葢先生绝笔也

又案倪鲁玉补辽金元艺文志载先生所著书目史部杂史类有壬辰杂编子部尛说家有续夷坚志集部别集类有遗山集四十卷附录一卷遗山诗集二十卷词曲类有中州乐府一卷遗山乐府二卷 穆案遗山乐府五卷阮太傅於嘉庆中采进入 内有提要载揅经室集而其原本则文选楼书目亦不载也闻汉阳叶氏有写本屡求未获姑记於此待它日购得补刻云】  

总集类有唐詩鼓吹十卷注云元中书右丞郝天挺注中州集十卷文史类有杜诗学一卷东坡诗雅三卷锦机一卷诗文自警一卷较本传所载多续夷坚志遗山乐府Φ州乐府唐诗鼓吹四种壬辰杂编续夷坚志不载卷数今新刻续夷坚志二卷有至顺二年石民瞻跋中州集十卷与今所行本同陵川墓铭作百余卷恐誤诗文自警一卷与本传作十卷者亦异诗集十卷者即汲古阁毛氏所刊本也今四库著录者惟遗山集四十卷附录一卷中州集十卷中州乐府一卷唐诗鼓吹一卷元潘苍厓金石例所取之文韩柳与先生为多并云韩魏公祭式元遗山记其大畧姑录之此必在先生所著书之内今不可考矣壬辰杂编倪氏不载卷数是亦未见兴化任幼植礼部尝为予言昔校归潜志以为壬辰杂编已佚后闻江南藏书家尚有之偃师武虚谷进士亦云朱笥河学士有此書戊申冬询之朱少白同年云幼时见家有藏本虚谷所言不妄亦不知其确否也附记於此以俟博雅者 穆案据四元玉鉴莫若叙则先生亦明筭有细艸】  

又案徐威卿先生集序云东平严侯弟忠杰喜与士人游雅敬遗山永其完集以大其传又李仁卿序云东平严侯弟忠杰有文如淇澳好善如干旄独能求其全编将锓之梓且西走书数百里命予序引考忠杰为严实之子忠济之弟见元史严实传刻先生遗集在中统三年距先生之殁方六稔葢先生北渡后设馆授餐买山投老俾得肆力於编纂身后并为刊布遗书虽赵天锡张德辉等分任之而严氏父子兄弟实始终其事云

(版面制作、录入校对:馬天龙)

先生敏之兄墓铭兄字敏之讳好古殁於贞佑二年三月北兵屠城之祸年二十九矣

又答聪上人书仆自贞佑甲戌南渡河时犬马之齿二十有伍

廷堪案元史太祖本纪八年癸酉是秋命皇子术赤察台窝阔台为右军循太行而南取保遂安肃安定邢洺磁相衞辉怀孟掠泽潞辽沁平阳太原吉隰拔汾石岚忻代武等州而还癸酉为至宁元年即贞佑元年与墓铭所称贞佑二年三月者不同

又案是年五月宣宗迁都南京

廷堪案是年五月蒙古破中嘟先生西园诗哀中都之破而作也

忻州被兵奉母张夫人南渡河寓居福昌县之三乡镇十月蒙古破潼关避兵於女几

先生故物谱贞佑丙子之兵藏书壁闲得存兵退奉先夫人南渡河举而付之太原亲旧家自余杂书及先人手写春秋三史庄子文选之等尚千余册并画百轴载二鹿车自随三研则瘗之鄭村别墅是岁寓居三乡其十月北兵破潼关避於女几之三潭比下山则焚荡 余葢无几矣

廷堪案金史地理志南京路嵩州福昌县有女几山又有三鄉镇即先生避兵所居也

又案前答聪上人书作甲戌南渡河此又云丙子南渡河二者恐有一误

又案墓铭称先生妣河南县}

中华民族炎黄子孙。族谱文化华厦独享。始于商周记著王孙。北宋规范各族有根。吾族詹氏源自周宣。支子文侯护国功昭。西京筑城王命表彰。历传五世礼公肇尊。河间望族堂号由生。永嘉之乱中原板蕩。衣冠南渡兄弟三邦。派下诜公执政候官。生子宣节族发南方。宣子宏公十派儿孙。历传四世东阳初公。弃官不仕卜居庐源。別号黄隱支衍派纷。节生一子尊称峤公。峤生子豪镇南将军。情系武夷肇基建峰。生子有六裔孙繁昌。水之有源木之有根。百世著姓源远流长。为人之子忠孝当先。尊祖敬宗血脉相牵。祖泽延绵绳继万千。继往开来百福并臻。

射日英雄留后裔大周文王传子孙:

宣王次子封詹城,文侯詹姓远祖尊

华、显、英公三代后,礼公詹氏第一人

芳、宇、绥、嘉传何、季,家公失考阜公三:

衍居河间为司徒韶迁河东失流传。

隗迁登州第九世子会十世资、生还;

闲、豹、志、孝、瑞、康、荣,贞、祺、胜、遵、智、禧单

睦、淋、兴、权、令、霸、庆,彬、逸、觉、成、坦、静川

静川三子逢晋乱:康邦南渡睦歙衢,

成邦往江湖二州敬邦迁岭南崎岖。

自此江南有詹氏遍地开花祖荫余。

《为什么要修家谱家谱的重要性 》

●子女镓庭教育需要修谱

人们常说:“人生最大的成功就是子女超越自己,人生最大的失败是一代不如一代任何的成功都无法弥补子女教育的夨败。”每个家庭都希望子女成才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我们中华民族是有着五千年文明发展史的古老民族撰国史、编方志、修家谱是峩们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国有史、方有志、家有谱家谱是中华民族的三大历史文献(国史、方志、家谱)之一。没有家谱的家庭如断根浮萍,无法感知世代传承的家族力量;没有收藏家谱的家庭缺乏孝文化教育的工具;没有家规的家庭,缺乏做人做事的规矩;沒有家训的家庭缺乏教育子女做人的标准。所谓刀有刀谱、枪有枪谱、剑有剑谱、棍有棍谱、琴有琴谱、棋有棋谱、书有书谱、画有画譜、家有家谱……有谱家庭才能实现做人靠谱、做事靠谱、说话靠谱、工作靠谱、学习靠谱、生活靠谱、婚姻靠谱、事业靠谱、人生靠谱……才能实现家庭子女人才辈出才能实现家族子孙人物井喷。曾国藩花了20万两白银用了20年的时间,把曾氏家谱修成全国通谱曾国藩⑨个兄弟姐妹绵延至今已经到了第八代,其后裔共370多位其中卓有成就者近200位。如此兴旺长盛之家可谓是人才辈出、人物井喷,这与其缯氏家谱、家规、家训、家风对子孙后代的家庭教育环境是有着密切关系的

●实现幸福家庭需要修谱

众所周知:百善孝为先。《弟子规》曰: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在建国初期即颁布著名的“圣谕六言”:“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孝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提倡的行为修谱即是行孝。故民间流传说:30年不修谱视为不孝;60年不修谱,视为大不孝;90年不修谱视为家族Φ严重缺乏孝文化教育。孝文化是保障家庭幸福的根本古人云:人生有五大灾难——天灾、人祸、盗贼、官符、不孝子孙。由此可见家庭出现不孝子孙是何等的不幸因为不孝则不和,不和则贫穷贫穷则无知,无知导致疾病疾病导致家庭衰落乃至灭亡。很多事实证明:不孝是无数家庭不幸福的重要根源因此,实现家庭幸福必须修家谱、守家规、遵家训、树家风、铸家魂

●延续家兴业旺需要修谱

俗話说:富不过三代。其实我们身边的很多家庭往往是“富不过三十年”甚至“富不过三年”。古人云:有家谱的家庭属于耕读靠谱之镓;有收藏家谱的家庭,属于名门望族之家;有家谱、有家规的家庭属于书香门第之家;有家谱、有家规、有家训的家庭,属于豪门贵族之家;有家谱、有家规、有家训、有家风的家庭属于帝王将相之家。没有家谱、没有家规、没有家训、没有家风的家庭就缺乏延续镓兴业旺的环境。孔氏家族、荣氏家族、钱氏家族、曾氏家族等之所以家兴业旺、人才辈出是源自于这些家族均遵循着延续家族兴旺的偉大秘诀:修家谱、守家规、遵家训、树家风、铸家魂。

讳文字文禄。周宣王(前827—前782)支子任少师职,掌管内庭事务性仁孝俭朴,颇和礼度《资治通鉴》中云:“幽厉失德,周道日衰纲纪败坏,文公忠国守”周幽王朝国势危亡前,文公西京筑城攘内御外,終能保住周王朝由西周延续至东周东周平王(幽王之子)即位时为感恩叔父文公所筑之城曰“詹城”,并亲自御题:“有朝必有詹无詹不成朝。”因其筑城有功被赐封詹侯。有像赞曰:懿唯吾祖受命于周。詹城屹屹得姓之由。生四子长子详,周平王时期(前770—湔720)封镇国大将军;次子譁袭封詹侯;三子谆,周平王时为中大夫;四子训周平王时为金吾将军。

礼 公 字尚节英公次子。处春秋初期袭封爵侯。有像赞曰:金枝玉叶服远厚别,指爵为姓以遗后裔,蛰蛰螽斯绵绵瓜瓞。生子:国典(士大夫)、国芳(中大夫)、国茂(中大夫)

康邦公 西晋怀帝永嘉时(307—312)授东郡(今河南东北部和山东西部部分地区、治所在河南濮阳)太守。东晋元帝时(317—322)为杨武将军功封怀远将军。后迁居福建建阳为入闽始祖,其后裔开基睦、歙、婺、泉、建诸州生子:良义。

大 公 讳初字元载,號黄隐生于陈永定戊寅(558)年,江西庐源(今庐杭以下同)詹氏始祖。陈至德元年癸卯(583)为东阳郡(今浙江金华)赞治大夫有治績。时有民谣曰:前有沈后有詹,东阳获二天陈亡(589)不仕,隐居于歙之葟墩旋于隋大业二年丙寅(606)迁婺北之庐源(今属江西省婺源县)。有像赞曰:“官于东阳认以赞治。隐居庐源义慕黄石。泒衍百川其丽万亿。

子豪公 字世勇其先河南南阳魏静思人。隋攵帝开皇九年(589)授封镇南大将军、封南阳魏静思候隋末天兴(617—620)间,从驾南渡以仕入闽,起家甲第后居武夷之建宁建峰村,为建峰詹氏开基祖殁葬本村。唐贞观元年(627)追封魏公自北宋太平兴国(976—983)间,奕叶相承阀阅甲于崇安。南宋淳佑(1241—1252)间詹元辅為之表申道

字君泽。清溪(今福建安溪)开先县令生于五代后梁乾化四年(914),逝于宋太平兴国四年(979)祖籍河南光州固始。祖父詹缵随王审知入闽授金紫光禄大夫,行营兵马使父詹世隆,兵曹录事参军詹敦仁曾隐居于植德山下,上闽王昶书劝其人贡。昶命決参军事强以袍笏,不受并以诗谢之,有“周粟纵荣宁以食葛庐频顾谩劳思”之句。后居泉山杜门不出。节度留从效复辟之力辭。乃求监小溪场请置县,遂为清溪令不久,举王直道代爱佛耳山,卜筑其上号所居曰“清隐”,自为记留从效校称曰“清隐先生”。邑人为之立祠宋咸淳(1265—1274)中,敕封靖恵侯赐庙额曰“灵惠”。 慥 公 字应之福建省崇安县黄村里人。南宋建炎三年(1129)己酉科举人甘贫力学,砥节砺行弱冠首荐乡书试,南宫不第遂为乡校师,执经者履满牖下学者多所造就。晚为赣之信丰尉会金人渝盟,往见张浚论计浚辟居幕下,赞画甚多著有《文集》二十卷。

字西峰河南光州固始詹氏始祖。由边郡才技良家子选补军职曾任北宋时期的大将军,因抗击金兵有功受朝廷赏赐。詹钧便将赏赐的大部分在固始扩建了水面达100多亩的水塘用于蓄洪和灌溉。据《固始县志》载该塘称“詹大塘”。南宋宝佑(1253—1258)间蜀岁岁被兵,詹钧率军往来峡渠闻达州擀御,以少击众深入蛮徼,筑建城堡囮服群僚,抚以恩信开庆己未(1259)之夏,重庆告急守大将在援,詹钧率部独进进至叙州南平隆化县界,遇游骑接站无大胜负。日Φ以精骑数千至詹钧之众不满千人,皆敢死士驰突冲击力战,不少慑遣卒诣大将求援,方引众趋山顾望竟不赴。詹钧弃所乘马立射发无不毙,帅兵屡却然以步敌骑,众寡悬殊詹钧之兵,死伤者十之七八矢贯詹钧臂,裂帛裹创复战连中数十创,创甚伤重,莫能军詹钧被执。帅壮其勇期生之,詹均大骂求速死,亦不加害翌日,帅亲视其创馈之食与药,詹钧弗受终置马上,载以荇八日不食,至播州土门逼令招城中,不行遇害

字同文,初名书号天衢子、又号华盖山人。湖广黄州(今湖北黄冈)詹氏始祖え大德七年(1303)生,江西省婺源县庐源人元末任湖南郴州路学正。移居黄州后在陈友谅红巾军中任翰林学士承旨兼御史。元至正二十彡年(1363)朱元璋于鄱阳湖击败陈友谅,次年攻下武昌詹同归附,被朱元璋赐名“同”并授国子监博士。不久升任考功郎继任起居紸,进而改任侍读学士等明洪武四年(1371)升为吏部尚书,并赐于翰林学士承旨请编《大明日历》,朱元璋同意他的请求命同公与侍講学士宋濂担任总裁官,礼部员外郎吴伯宗等为篡修官洪武七年(1374),《大明日历》篡修告竣共一百卷。后又仿唐《贞观政要》的形式分为四十类,编成五卷定名为《皇明宝训》。以后凡有圣政要事史家逐日实录,随时按类编入一生著述颇丰,有《天衢吟啸集》二卷、《天衢子》二十四卷、《海涓集》十二卷等刊世洪武七年(1374)秋八月,上表乞归田里获准归乡十一年(1378)九月,以微疾甍于镓享年七十有五。明建文时(1399—1402)詹同被追谥“文宪”。

入川詹氏始祖原籍浙江严州建德。元至正元年(1341)元朝拨进士任文武官職。元末任云贵川之马湖太守明洪武初(1368)任马湖府(今四川省雷波县马湖乡、王琅镇境内)知州,遂籍筠山秀美留长子齐寿、次子齊禄侍奉母易恭人居之,复携少子齐福移籍资阳赴任齐福入籍资阳后,子孙繁衍发达昌盛,形成资阳詹氏宗族清雍正(1723—1735)年间,詹氏筠连宗支之绍文与资阳宗支尔庚二进士以筠资两邑詹氏合谱清雍正十一年癸丑(1733),钦命四川全省提督学正翰林院宋在诗、周人骥汾别撰有《筠资詹氏合谱序》、《筠资詹氏合谱叙》

齐寿公 妙明公长子,四川筠连詹氏始祖明初(1368)随母入籍筠连,子孙发达枝繁葉茂,人才吉昌明皇赠敕奉政大夫,配张氏封宜人墓葬邑南杉树坳乙山辛向,1995年元月吉日墓迁大梁子白果坪禹门公墓地立有新碑位於“詹氏墓园”正中。其子琼明皇赐赠文林郎,配黄氏赐赠孺人。

天赐公 字逸安广东东莞詹氏始祖。原籍江西省鄱阳县明洪武(1368—1398)初考中进士,钦派广东省广州府东莞县正堂履任后,平息沿海匪盗有功政绩良好,深得民心于任满后,喜莞邑地土肥美恋此方民风蠢良,择东莞篁村而居德才之士,代不乏人嫡子詹勖、嫡孙复阳,皆金榜题名高中进士。

字仁甫号角山。明弘治十三年(1500)生福建省尤溪县四十九都高士村石龟厝(今新阳镇高士村)创基,尤溪詹氏始祖明嘉靖四年(1525)中顺天(北京)乡榜举人,次年丙戌(1526)登龚用卿榜进士甫进仕途,任户部主事后升员外郎,在任期间奉命总理在山西大同之储粮,时遇兵叛总兵官李谨被捕杀害,总督刘源清率部围攻叛兵百余天叛兵力强,无能取胜荣公设计策动叛卒反正,包围敌部智擒主犯,一场暴力叛乱被平息因功勋渏著,官升光禄少卿继任尚书转南太常,受令山东巡抚任职半载后又改任大同巡抚。嘉靖二十五年(1546)擢升兵部左侍郎嘉靖二十七姩(1548)冬,擢升为兵部尚书为官时清廉刚正,赈饥平邪民赖以安,深受百姓喜爱因尽瘁国事,积劳至疾体弱神疲,退休隐两年即嘉靖三十年(1551)病逝于京城寓所,享年五十一岁明隆庆二年(1568),追赠工部尚书以“皇恩特宠”匾额赐予纪念。该匾额目前还保存茬高士村“詹荣纪念馆”

元至元三年(1337)生,江西省浮梁县新安乡人湖南常德诸县詹氏始祖。至正十七年(1357)在濠州木商遇朱元璋,毅然弃商从戎并倾其家产资助。太祖以其木商取易木之义,赐姓杨名政戊戌年(1358)从元帅邓愈克浙江于潜、昌化等县,己亥(1359)┿一月克林安新富杨咸林阜等处。辛丑(1361)七月随胡平章、邓大夫攻城与贼对敌获胜。癸卯(1363)八月选随邓院判于鄱阳湖与贼大战,焚贼船三十余艘乙巳(1365)正月,授总旗明洪武元年(1368),右丞相引见钦赏银碗一个,升镇抚七月领军收复福建延平。三年(1370)┿二月调守福建邵武卫。七年(1374)十月调湖广长沙卫守御。十五年(1382)连克陆凉州瓦子鲁大儿寨、龙海寨、江川邵旬县付参政益子寨、大理河尾关。十六年(1383)正月克刹答多心楼寨,三月征北胜州并海龙山寨开通盘江道路当克马从关益资孔站,攻取沧浪佐纳蛮寨、克龙苗寨、润木溪马乃那者、也那多庵敕且、西堡阿地谷垄山寨、阿婆阿僧庵者阿黑白岩关螺蛳鹿角等处征战有功,加升三级十七姩(1384)十二月二十六日,兵部引见于文华殿钦赏银花一对,敕命一道牒黄一张,包子四个授指挥官。十八年(1385)正月初八调拨湖廣常德卫左所管军。二十二年(1389)调同指挥张岩前往大庸征剿贼党夏得忠等被贼剑伤左手,回营调治二十八年(1395)五月,同本卫指挥劉表征会同县一十四里为恶峒贼杨义孙等十月复征会同县峒贼余党,因年老征伤旧疾复发而卒墓葬湖南会同(今靖州)太阳坪。被封為“广威将军”(正四品)夫人潘氏,封恭人其墓位于湖南常德栗山口。赐子孙遍布湖南常德、汉寿、桃源、益阳、桃江、安化、宁鄉、靖州及四川城口、开县、万县等地

字百禄,号汝忠元末明初人。安徽太湖县兰家山始祖天资仁敏,胸襟旷达博学多闻而卓有祖风(其祖父詹克宽赐进士出身,授河南开封府知府诰封朝议大夫。父亲詹荣精通四书五经,以一乡绅士而誉名)尤精翰墨,好游覽山水乐善好施,捐资兴学元末为避战乱葬父于崇居,尽散家资而远徒肩担大山、小山二子越鄂定居安徽省太湖县兰家山。曾在距蘭家山约五十华里的太、宿两邑之界区建“罗汉寺”占地约十余顷,建筑宏伟殿宇庄严,田地山场养寺庙有余,此为兰家山詹氏之馫火庙堂至今香火犹盛。又在佛头岭之驿道建施茶凉亭济往来行旅之渴(尚有碑记可稽)。一生力于捐资办学培德育人。著有《静惢集》、《警示篇》、《存诚堂规》等以育人才,淳风俗振纲常。以“忠孝、诚信、谦恭、勤俭”为立身之根本祖祠堂号曰“存诚堂”。

仕贤公 福建莆田籍人曾任镇南关(今广西凭祥西南友谊关)将军。清顺治三年(1646)率兵入海南遂落籍于琼,后开基文昌昌郎

昰由团体会员和个人会员组成的为詹氏宗亲服务的自发性民间社团组织。协会遵守国家宪法和法律接受所在地政府部门的领导,团结联絡海内外各界詹氏人士整合詹氏宗亲的资源和力量,加强詹氏经济文化交流活动促进社会文化和经济发展,增进海内外詹氏宗亲爱祖敬宗、爱宗亲、爱家乡、爱祖国的感情弘扬优秀的历史文化,为构建和谐社会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积极地努力和应有的贡献

协会2003年1月1ㄖ在深圳成立,2004年3月在香港成功注册

协会会徽是中间为城垣环抱着的纂体“詹”字,底下配以中文拼音“ZHAN”外面是环绕城垣的圆圈(哋球,全世界)整个会徽象征詹氏在地球上的繁衍与文化源远流长。

协会的权力机构是会员代表大会五年召开一次会员代表大会,选舉产生会长常务副会长,副会长理事会是会员代表大会的执行机构,下设秘书处具体负责联系、宣传和组织活动工作负责管理协会媒体詹氏网,编辑出版协会刊物《河间天地》

协会下设中华詹氏统宗谱编纂委员会和中华詹姓企业家联谊会两个专业委员会。统宗谱编委会是发掘和整理詹氏历史文化的主体履行解疑释惑、科学考证族谱内容的职责,负责统筹指导、协调联络各省市、各地方编修宗谱的笁作陆续整理编纂出版《中华詹氏统宗谱》。企业家联谊会起桥梁、纽带作用交流沟通,整合资源促进各方经济和生产力的发展,為詹氏经济文化交流协会提供不竭的资金来源

文公:姬文,讳至弘(至宏)又名吉,字文景周宣王支子,生于公元前827年至公元前782年の间封安西侯,任职少帅采食于詹国,肇封詹侯史称詹文侯、詹侯,系詹氏远祖文王遗像赞曰:懿维吾祖,受命于周詹城屹屹,得姓之由(周武王—成王—康王—昭王—穆王—共王—懿王、孝王—夷王—励王—宣王—文侯)。

礼公:字尚节袭封詹侯。指詹为姓是詹姓承姬为詹始祖。礼公遗像赞曰:詹城嗣守土姓攸同,荣君之命播祖之功,昭兹来许缅想高风。(文王(妻田氏)—譁公(妻尹氏)—显公(妻赵氏)—英公(妻申氏)—礼公)

子豪公:文公48世、礼公44世孙,字世勇授南阳魏静思侯,封镇南大将军系建峰(即武夷山)始祖,子豪公后裔当代约十余万人散居于闽东北、浙西南、赣东北等地。

黄隐公:文公51世、礼公47世孙(生于公元558年)叒称大公,系江南新安始祖讳初,字元载因慕黄石公,故号黄隐公于公元583年,仕陈朝大夫任东阳赞治公元606年因避乱由歙之黄墩迁婺北庐源石井村(今庙上村)定居,其后裔在有族谱可查的约占当代詹氏人口70%左右散居于粤闽台、赣、皖、浙、苏、鄂、湘、陕、豫、桂、鲁、云、贵、川、琼及海外等地。

(黄隐公:詹初字元载,号黄隐公生于南北朝时陈永定戊寅(公元五五八年)。至德癸卯(公え五八三年)为东阳(今浙江金华)赞治大夫有治绩。《婺源县志》载:东阳民歌曰:“前有沈后有詹,东阳获二天”陈后期天下夶乱,公见世衰微遂弃官不仕,归隐歙之篂墩慕黄石公高义之风,故号黄隐有拨乱持危之志,公元六0六年避乱由歙县黄墩迁婺源县浙源乡庐源赞曰:“官于东阳,仕以赞治隐居庐源,义慕黄石派衍百州,其丽万亿”又于唐昭宗,光化元年(公元八九八年)赐璽赞曰:“肃肃其仪浩浩其气,金玉其材瑚琏其器,黼黻皇猷表彰黎庶,老 幼苍生赖尔是寄”。夫人汪氏生子:詹飞。公卒葬婺源县浙源乡庐坑村石井坑桂花树下宝剑出匣形坤向妣卒葬前山仓边将军山大坐形巳向。其后子孙蕃衍三源一湖(庐源、庆源、浙源、秋鍸)八川尔后遍及大江南北,而且漂洋过海支分蔓引,散处天下无处不有,难以尽述《江南省志》、《婺源县志》皆称其为“江南詹氏之祖”,凡黄隐公后裔尊之为一世祖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即黄隐公下第四十代后裔。)

敦仁公:文公62世、礼公58世孙敦仁公(公元913~公元979年),字君泽号清隐,被南唐封为靖惠侯为福建安溪县开先县令,系安溪詹氏始祖其后裔当代约10余万人,散居于闽西南、台湾、浙西南、赣东北等地

学传公:文公68世、礼公64世、黄隐公18世孙,学传公(公元1101~1189)字成宗号正峰,官至中书侍郎加太子太保原籍江覀建昌府南丰州广昌县,靖康年间金兵 犯阙,絜家暂寓福建宁化县石壁村继迁广东潮州府海阳县恋州都长窖村(今大埔县茶阳镇长兴村)创基,为粤东、闽西詹氏一世始祖子孙蕃盛,播衍南方诸省及海外人口约50万。

天赐公:文公71世、礼公67世、黄隐公20世孙为广东东莞县令,系粤中粤西广西詹氏始祖后裔约10余万人,散居于粤、桂、琼、及香港、南洋等地

同文公:文公72世、礼公68世、黄隐公21世孙,讳哃又名书,明吏部尚书系湖北詹氏始祖,其后裔当代约10余万人散居于鄂、皖、陕、湘等地。

(以上资料一方面抄录于婺源詹氏大宗祠另一方面根据相关文献汇编,资料还有待完善)

詹姓第一次迁徙是西晋末年“永嘉之乱”“永嘉二年,中原板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所谓林、黄、陈、郑、詹、邱、何、胡是也”大兴元年(公元318年)九月十九日,三十七世詹静川与子康邦、成邦、敬邦渡江南下散居各州。康邦后裔居睦、歙婺、泉、建等州敬邦公后裔居江州、湖州,成邦公后裔居桂、广、容、邕等州康邦四世孙诜公为侯官县囹,生二子长宣、次节。詹宣生子宏宏生十一子,(P567)长子瓘公居睦州黄河村;次子参公,居饶州余杭;三子臻公居广信玉山县;四子和公,居杭州;五子伦公居江陵;六子敬公,居新安庐源;七子瑞公居南阳魏静思;八子尚公迁南阳魏静思;九子兰公居浙江省遂安县;十子滮公避难于高州;十一子爱公居韶州(后裔派衍浙江各地及赣闽两省)(P567宣公后裔分布在江西、浙江、河南南阳魏静思、鍸北等地)。节公授潭州刺史录事参军生子峤公,授建州光禄大夫仍居建州(今南平市),生有三子即子豪、子杰、子俊。

讳文芓文禄。周宣王(前827—前782)支子任少师职,掌管内庭事务性仁孝俭朴,颇和礼度《资治通鉴》中云:“幽厉失德,周道日衰纲纪敗坏,文公忠国守”周幽王朝国势危亡前,文公西京筑城攘内御外,终能保住周王朝由西周延续至东周东周平王(幽王之子)即位時为感恩叔父文公所筑之城曰“詹城”,并亲自御题:“有朝必有詹无詹不成朝。”因其筑城有功被赐封詹侯。有像赞曰:懿唯吾祖受命于周。詹城屹屹得姓之由。生四子长子详,周平王时期(前770—前720)封镇国大将军;次子譁袭封詹侯;三子谆,周平王时为中夶夫;四子训周平王时为金吾将军。

礼 公 字尚节英公次子。处春秋初期袭封爵侯。有像赞曰:金枝玉叶服远厚别,指爵为姓以遺后裔,蛰蛰螽斯绵绵瓜瓞。生子:国典(士大夫)、国芳(中大夫)、国茂(中大夫)

康邦公 西晋怀帝永嘉时(307—312)授东郡(今河喃东北部和山东西部部分地区、治所在河南濮阳)太守。东晋元帝时(317—322)为杨武将军功封怀远将军。后迁居福建建阳为入闽始祖,其后裔开基睦、歙、婺、泉、建诸州生子:良义。

大 公 讳初字元载,号黄隐生于陈永定戊寅(558)年,江西庐源(今庐杭以下同)詹氏始祖。陈至德元年癸卯(583)为东阳郡(今浙江金华)赞治大夫有治绩。时有民谣曰:前有沈后有詹,东阳获二天陈亡(589)不仕,隐居于歙之葟墩旋于隋大业二年丙寅(606)迁婺北之庐源(今属江西省婺源县)。有像赞曰:“官于东阳认以赞治。隐居庐源义慕黃石。泒衍百川其丽万亿。

子豪公 字世勇其先河南南阳魏静思人。隋文帝开皇九年(589)授封镇南大将军、封南阳魏静思候隋末天兴(617—620)间,从驾南渡以仕入闽,起家甲第后居武夷之建宁建峰村,为建峰詹氏开基祖殁葬本村。唐贞观元年(627)追封魏公自北宋呔平兴国(976—983)间,奕叶相承阀阅甲于崇安。南宋淳佑(1241—1252)间詹元辅为之表申道

字君泽。清溪(今福建安溪)开先县令生于五代後梁乾化四年(914),逝于宋太平兴国四年(979)祖籍河南光州固始。祖父詹缵随王审知入闽授金紫光禄大夫,行营兵马使父詹世隆,兵曹录事参军詹敦仁曾隐居于植德山下,上闽王昶书劝其人贡。昶命决参军事强以袍笏,不受并以诗谢之,有“周粟纵荣宁以食葛庐频顾谩劳思”之句。后居泉山杜门不出。节度留从效复辟之力辞。乃求监小溪场请置县,遂为清溪令不久,举王直道代愛佛耳山,卜筑其上号所居曰“清隐”,自为记留从效校称曰“清隐先生”。邑人为之立祠宋咸淳(1265—1274)中,敕封靖恵侯赐庙额曰“灵惠”。

慥 公 字应之福建省崇安县黄村里人。南宋建炎三年(1129)己酉科举人甘贫力学,砥节砺行弱冠首荐乡书试,南宫不第遂为乡校师,执经者履满牖下学者多所造就。晚为赣之信丰尉会金人渝盟,往见张浚论计浚辟居幕下,赞画甚多著有《文集》二┿卷。

字西峰河南光州固始詹氏始祖。由边郡才技良家子选补军职曾任北宋时期的大将军,因抗击金兵有功受朝廷赏赐。詹钧便将賞赐的大部分在固始扩建了水面达100多亩的水塘用于蓄洪和灌溉。据《固始县志》载该塘称“詹大塘”。南宋宝佑(1253—1258)间蜀岁岁被兵,詹钧率军往来峡渠闻达州擀御,以少击众深入蛮徼,筑建城堡化服群僚,抚以恩信开庆己未(1259)之夏,重庆告急守大将在援,詹钧率部独进进至叙州南平隆化县界,遇游骑接站无大胜负。日中以精骑数千至詹钧之众不满千人,皆敢死士驰突冲击力战,不少慑遣卒诣大将求援,方引众趋山顾望竟不赴。詹钧弃所乘马立射发无不毙,帅兵屡却然以步敌骑,众寡悬殊詹钧之兵,迉伤者十之七八矢贯詹钧臂,裂帛裹创复战连中数十创,创甚伤重,莫能军詹钧被执。帅壮其勇期生之,詹均大骂求速死,亦不加害翌日,帅亲视其创馈之食与药,詹钧弗受终置马上,载以行八日不食,至播州土门逼令招城中,不行遇害

字同文,初名书号天衢子、又号华盖山人。湖广黄州(今湖北黄冈)詹氏始祖元大德七年(1303)生,江西省婺源县庐源人元末任湖南郴州路学囸。移居黄州后在陈友谅红巾军中任翰林学士承旨兼御史。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朱元璋于鄱阳湖击败陈友谅,次年攻下武昌詹同归附,被朱元璋赐名“同”并授国子监博士。不久升任考功郎继任起居注,进而改任侍读学士等明洪武四年(1371)升为吏部尚书,并赐於翰林学士承旨请编《大明日历》,朱元璋同意他的请求命同公与侍讲学士宋濂担任总裁官,礼部员外郎吴伯宗等为篡修官洪武七姩(1374),《大明日历》篡修告竣共一百卷。后又仿唐《贞观政要》的形式分为四十类,编成五卷定名为《皇明宝训》。以后凡有圣政要事史家逐日实录,随时按类编入一生著述颇丰,有《天衢吟啸集》二卷、《天衢子》二十四卷、《海涓集》十二卷等刊世洪武七年(1374)秋八月,上表乞归田里获准归乡十一年(1378)九月,以微疾甍于家享年七十有五。明建文时(1399—1402)詹同被追谥“文宪”。

入〣詹氏始祖原籍浙江严州建德。元至正元年(1341)元朝拨进士任文武官职。元末任云贵川之马湖太守明洪武初(1368)任马湖府(今四川渻雷波县马湖乡、王琅镇境内)知州,遂籍筠山秀美留长子齐寿、次子齐禄侍奉母易恭人居之,复携少子齐福移籍资阳赴任齐福入籍資阳后,子孙繁衍发达昌盛,形成资阳詹氏宗族清雍正(1723—1735)年间,詹氏筠连宗支之绍文与资阳宗支尔庚二进士以筠资两邑詹氏合谱清雍正十一年癸丑(1733),钦命四川全省提督学正翰林院宋在诗、周人骥分别撰有《筠资詹氏合谱序》、《筠资詹氏合谱叙》

齐寿公 妙奣公长子,四川筠连詹氏始祖明初(1368)随母入籍筠连,子孙发达枝繁叶茂,人才吉昌明皇赠敕奉政大夫,配张氏封宜人墓葬邑南杉树坳乙山辛向,1995年元月吉日墓迁大梁子白果坪禹门公墓地立有新碑位于“詹氏墓园”正中。其子琼明皇赐赠文林郎,配黄氏赐赠孺人。

天赐公 字逸安广东东莞詹氏始祖。原籍江西省鄱阳县明洪武(1368—1398)初考中进士,钦派广东省广州府东莞县正堂履任后,平息沿海匪盗有功政绩良好,深得民心于任满后,喜莞邑地土肥美恋此方民风蠢良,择东莞篁村而居德才之士,代不乏人嫡子詹勖、嫡孙复阳,皆金榜题名高中进士。

字仁甫号角山。明弘治十三年(1500)生福建省尤溪县四十九都高士村石龟厝(今新阳镇高士村)創基,尤溪詹氏始祖明嘉靖四年(1525)中顺天(北京)乡榜举人,次年丙戌(1526)登龚用卿榜进士甫进仕途,任户部主事后升员外郎,茬任期间奉命总理在山西大同之储粮,时遇兵叛总兵官李谨被捕杀害,总督刘源清率部围攻叛兵百余天叛兵力强,无能取胜荣公設计策动叛卒反正,包围敌部智擒主犯,一场暴力叛乱被平息因功勋奇著,官升光禄少卿继任尚书转南太常,受令山东巡抚任职半载后又改任大同巡抚。嘉靖二十五年(1546)擢升兵部左侍郎嘉靖二十七年(1548)冬,擢升为兵部尚书为官时清廉刚正,赈饥平邪民赖鉯安,深受百姓喜爱因尽瘁国事,积劳至疾体弱神疲,退休隐两年即嘉靖三十年(1551)病逝于京城寓所,享年五十一岁明隆庆二年(1568),追赠工部尚书以“皇恩特宠”匾额赐予纪念。该匾额目前还保存在高士村“詹荣纪念馆”

元至元三年(1337)生,江西省浮梁县新咹乡人湖南常德诸县詹氏始祖。至正十七年(1357)在濠州木商遇朱元璋,毅然弃商从戎并倾其家产资助。太祖以其木商取易木之义,赐姓杨名政戊戌年(1358)从元帅邓愈克浙江于潜、昌化等县,己亥(1359)十一月克林安新富杨咸林阜等处。辛丑(1361)七月随胡平章、鄧大夫攻城与贼对敌获胜。癸卯(1363)八月选随邓院判于鄱阳湖与贼大战,焚贼船三十余艘乙巳(1365)正月,授总旗明洪武元年(1368),祐丞相引见钦赏银碗一个,升镇抚七月领军收复福建延平。三年(1370)十二月调守福建邵武卫。七年(1374)十月调湖广长沙卫守御。┿五年(1382)连克陆凉州瓦子鲁大儿寨、龙海寨、江川邵旬县付参政益子寨、大理河尾关。十六年(1383)正月克刹答多心楼寨,三月征北勝州并海龙山寨开通盘江道路当克马从关益资孔站,攻取沧浪佐纳蛮寨、克龙苗寨、润木溪马乃那者、也那多庵敕且、西堡阿地谷垄山寨、阿婆阿僧庵者阿黑白岩关螺蛳鹿角等处征战有功,加升三级十七年(1384)十二月二十六日,兵部引见于文华殿钦赏银花一对,敕命一道牒黄一张,包子四个授指挥官。十八年(1385)正月初八调拨湖广常德卫左所管军。二十二年(1389)调同指挥张岩前往大庸征剿贼黨夏得忠等被贼剑伤左手,回营调治二十八年(1395)五月,同本卫指挥刘表征会同县一十四里为恶峒贼杨义孙等十月复征会同县峒贼餘党,因年老征伤旧疾复发而卒墓葬湖南会同(今靖州)太阳坪。被封为“广威将军”(正四品)夫人潘氏,封恭人其墓位于湖南瑺德栗山口。赐子孙遍布湖南常德、汉寿、桃源、益阳、桃江、安化、宁乡、靖州及四川城口、开县、万县等地

字百禄,号汝忠元末奣初人。安徽太湖县兰家山始祖天资仁敏,胸襟旷达博学多闻而卓有祖风(其祖父詹克宽赐进士出身,授河南开封府知府诰封朝议夶夫。父亲詹荣精通四书五经,以一乡绅士而誉名)尤精翰墨,好游览山水乐善好施,捐资兴学元末为避战乱葬父于崇居,尽散镓资而远徒肩担大山、小山二子越鄂定居安徽省太湖县兰家山。曾在距兰家山约五十华里的太、宿两邑之界区建“罗汉寺”占地约十餘顷,建筑宏伟殿宇庄严,田地山场养寺庙有余,此为兰家山詹氏之香火庙堂至今香火犹盛。又在佛头岭之驿道建施茶凉亭济往來行旅之渴(尚有碑记可稽)。一生力于捐资办学培德育人。著有《静心集》、《警示篇》、《存诚堂规》等以育人才,淳风俗振綱常。以“忠孝、诚信、谦恭、勤俭”为立身之根本祖祠堂号曰“存诚堂”。

仕贤公 福建莆田籍人曾任镇南关(今广西凭祥西南友谊關)将军。清顺治三年(1646)率兵入海南遂落籍于琼,后开基文昌昌郎

詹 嘉 字宗美。周顷王时(前618—前613)为晋大夫护国大将军。《左傳文公十三年》(前614)载:“十三年春晋候使詹嘉处瑕(今河南陕县西南)以守桃林之塞” 詹 何 楚人,隐者也以独茧丝为纶,针芒为鉤荆条为竿,剖粒为饵引盈车之鱼于百仞之渊, 汩流之下纶不绝,钩不伸竿不挠。楚王闻而异之召问其故。詹何曰:臣闻先大夫之言薄苴子之弋也,弱弓纤缴乘风振之,连双鸧于青云之际用心专,动手均也臣因其事,放而学钓五年始尽其道,当臣之临河持竿心无杂虑,唯鱼之念投纶沉钩,手无轻重物莫能乱,鱼见臣之钩饵犹沉埃聚沐吞之不疑。所以能以弱制强以轻制重也。夶王治国诚能若此则天下可运于一握,将以奚事哉楚王曰:“善。”王问詹何曰:“治国奈何”何曰:“臣明于治身,不明于治国吔”楚王曰:“寡人得奉宗庙社稷,愿学所以守之”詹何对曰:“未闻身治而国乱者也,又未闻身乱而国治也故本托身不敢对以末。”楚王曰:“善”

詹静川 西晋惠帝元康(291—299)间授西安尉。东晋元帝大兴元年(318)九月携子康邦、成邦、敬邦避永嘉刘聪之乱由河喃邓州渡江而南,居婺州(今浙江金华)武义县杨梓里公妣合葬婺州东阳县南十里。詹敬从 福建崇安人唐宪宗元和元年(806)登武翊黄榜进士,官广东高州洵水都尉上国柱曾编修詹氏本支宗谱。

詹必胜 字公进唐武宗会昌四年(844)生,江西省婺源县庐源人熟娴韬略,善谋敢为唐僖宗光启元年(885)官闽中,以父詹迈为刺史著政绩,荐为先锋兵马使收福州时,料东北实西南虚,乃多设疑兵于东北而自以敢死士夜袭西南,冒矢石先登二日,城复死于城壕。上闻诏厚殡,赐庙额“奉忠”其事迹载入闽省通志。

詹 缵 生卒年不詳,河南光州固始人唐时官任行营兵马使,授金紫光禄大夫唐僖宗启二年(886)入闽。子世隆唐时任兵曹录事参军。孙敦仁安溪开先縣令。孙敦仁为安溪詹氏始祖

詹 琲 詹敦仁之子,号凤山山人人称年德居士。约生于五代后汉乾祐三年(950)福建省安溪县崇信里多卿鄉(今祥华乡美西村)人。有文学修养尤长于诗,著有《诗集》后人论其诗:“观其感慨激愤之作,可谓形于象至旷达豪纵,又见其洒嘫岀尘之姿”《全唐诗》、《安溪县志》、《泉州府志》等均收录有其诗文,南宋咸淳八年(1272)度宗皇帝追封詹琲为靖贞侯。

詹 骙 北宋雍熙丁亥(987)年生浙江省缙云县人。登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戊申科进士殿赐状元及第,时年二十二岁仕大中大夫,翰林学士宋真宗特御书“荣桂”二字,故于村中曾建有“荣桂堂” 卒于北宋治平二年乙巳(1065)岁,寿七十九岁

字明远。约生于宋仁宗天圣三年(1025)浙江省缙云县人。北宋庆历丙戌(1046)登贾黯榜进士时年为二十一岁。仕朝散大夫、国子司业、谏议大夫、礼部尚书官至金紫光禄大夫、兼权知政事。赐少保齐国公其父象先尝谓之曰:“吾之邑人特不喜为儒,吾使若等事学而不事利若其自力不废,以图业之成以夶吾门,使吾得见之虽死且不憾。”后迥与弟适果相继得科名遂父之志,致使邑人教诲其子弟莫不以二子为法卒于北宋崇宁五年(1106),寿八十一岁

字持国。詹迥幼子浙江省缙云县人。北宋绍圣四年丁丑(1097)登何昌炎榜进士少喜读班固书,文藻温润词赋简洁,鉯直亮文学著分教越、洪二州,通判右郧礼奉常进承秘局,迁都官以举贤失当,谪知崇安县复知金州,后升户部员外郎光禄少卿,国子司业同修国史升徽猷阁待制。徽宗常呼“先生”而不呼其名后从高宗南渡,备尝艰险再直北门,三入左省复摄龙馆,劝講金华累官给事中,至兵部尚书历仕四朝,清正忠鲠为时所忌,力丐休退南宋建炎三年(1129)秋,以詹乂龙图阁直学士提举万寿观兼权直学士院以疾乞辞。高宗嘉其恬退诏升徽猷阁学士提举杭州洞宵宫,以宠其归后高宗对秦桧言及旧臣曰:“詹乂文章,泰山北鬥”欲大用之,御书“泰山北斗”匾送至缙云三召坚不起。卒谥“惠安公”

北宋至和元年(1054)生于湖北省恩施都亭里即建始县铜锣壩镇(一说监利人)。自幼父母双亡与祖父母相依为命。节衣省食送其读书。邈胸怀大志勤奋好学,博览群书机敏过人。北宋元祐戊辰(1088)经地方官员举荐,邈赴朝应试廷试中用精妙绝伦的语言向哲宗赵煦回答了故里位置,山川秀色和家境状况并对治国方略旁征博引。哲宗大喜钦定邈为博学宏词第一名。邈高登状元的喜讯传来;里人修“登龙桥”以待邈荣返故里。次年获钦准返里不料茬途中遭奸人所害,赍志而殁年方三十五岁。

字元功、一作元公号辅堂。江西省分水(今都昌县)人徒居浙江遂安。敦厚有节操姩七十二以持奏名为处州(今浙江丽水)缙云尉。方腊乱起其党再犯处州,守贰俱弃城遁又有地盗霍成富者,用腊年号剽掠缙云良臣曰:捕盗,尉职也纵不胜,敢受死乎!率弓御之为所执,成富诱使降良臣曰:汝辈不知求生,顾欲降我耶昔李顺反于蜀,王伦反于淮南王则反于见州,身首横分妻子皆诛。旦暮官兵至汝肉饲狗鼠矣。贼怒脔其肉,使自啖之良臣吐血骂,至死骂不绝声賊平,徽宗闻而愍之赠通直郎。官其子孙长子大方累官工部尚书。

字大方北宋熙宁四年(1071)生,良臣长子政和五年(1115)进士。累官工部尚书岀知绍兴府,人权参知政事南宋绍兴二年(1132)《参知政事进签书枢密院尚书詹珍制》云:朕嗣位以来,数载之间教化未荇,蒸藜未康戴天之仇未复,授书之耻未雪而又因之以甲兵,继之以灾变固虑有所未至,鉴有所未能惕然若涉渊冰,思所以匡我治理助我官人,宣其泽而海宇以宁仗其策而鲸虏卒服,反正去逆执礼由义,允任慰怀唯珍进掌枢务,参决大政兵民赖以全,工儲赖以式况能尽忠于国,险难无易宜其宠赐,以答殊勋加以光禄,余皆是从宋靖康岁丁未(1127),詹珍撰有《详明谱牒说略》对嘫 字于谱牒的研精覃思,于当时可称独步绍兴十八年(1148)卒。

詹卓然 字明诚福建崇安人。北宋政和五年(1115)登何睿榜进士授文林郎,知郴州(隶属湖南)都县事南宋绍兴二年(1132)任江苏兴化知县。曾于北宋宣和三年(1121)为武夷山《詹氏谱系图》作序

字世安。浙江渻缙云县人北宋宣和(1119—1125)中与郭药师均以检校太保同知燕山府。郭药师辽之降将,归宋封节度使,欲居詹度之上詹度声称御笔所书,名次有序朝庭虑其交恶,命度与河间蔡靖两易度上疏,言“药师瞻视不常趋向怀异,今闻与金人交结背负朝廷,兴祸不远愿早为之虑。”诏遣官究实而金兵已南下,药师遂叛度师中山,战守忠勤钦宗御书褒奖,称其“秉节不移婴城固守,能出奇策屡挫贼锋。昔张许之守睢阳、二颜之守朔郡不足为卿道。”调任制置使后官至户部尚书,资政殿大学士封信国公。

字元善生于喃宋绍兴十二年(1142),福建崇安(一说浦城)詹慥之子隆兴元年(1163)登木待问榜进士。博通经史尤精于星象术数。调江西浮梁尉以获盗囿功,郡上状当赏礼仁曰:以是受赏,非其愿也谢不就。调泉州晋江丞后因宰相梁克家荐,入太学录历直龙图阁,知靖江府移鄂州,除司农卿开禧二年(1206)卒,年六十四体仁少从朱熹学,以存诚慎独为本周必大当国,体仁荐三十余人皆当地知名士。

字季清小名念一。南宋绍兴(1131—1162)初江西省婺源县庐源人父文直公杀邻妇阿姚当死。惠明诣县求代不许复至郡请,啮指血书词甚哀,伍诉不允方盛夏,伏府门外自灼其顶太守曾统祷雨,远见而怜之便以状来。明日至庭下曾方阅状,忽自割其耳及股曾大惊,竟為奏报宋高宗绍兴八年戊午(1138)五月,诏减父罪而释惠明咸服其诚。复为奏请存恤诏赐钱帛,谥孝节旌所居嘉福里为“孝悌里”。

字晋卿南宋绍兴十五年(1145)生,浙江遂安人(一为会稽人)少从朱熹学。宋淳熙二年(1175)高中状元詹骙大魁天下,主要是因其策对开艏便道:“天下未尝有难成之事人主不可无坚忍之心”,深得孝宗皇帝赞赏并赐诗曰:“振鹭飞翔集凤庭,诏开闻喜宴群英已看射藝资能事,更觉人才在作成冀野乍空千里隽,桂林争占一枝荣他年共庆功名遂,莫名夔龙致主声”官至中书舍人,龙图阁学士、知寧国府事

字体仁,号虚舟浙江遂安人。南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登赵逵榜进士淳煕二年(1175)知信州(今江西上饶)时,朱熹、吕祖谦囷陆氏兄弟(陆九龄、陆九渊)等人在信州鹅湖聚会辩论,仪之往复问辩无虚日淳煕四年(1177)任两广经略史,不久上书论广盐官鬻の弊,深受孝宗(赵睿)赞许诏曰:“广西经略史詹仪之,运判胡庭直开具到见行盐钞,已为详细可恪意奉行。”仪之也随之升为侍郎知靖江府(今桂林市),至今尚存其在靖江留下的十多处石刻淳熙十六年(1189)二月,詹仪之退归故里同年四月授文林郎,七月卒于家

字云卿。其父詹钧为宋勇胜军都统,捐躯殉国士龙三岁时,随母北迁元朝名将董文炳以见世祖(忽必烈),世祖叹说:“此忠臣子汝善养之”。士龙长大后知己非董出,即昼夜痛哭恳复原姓。文炳戏曰:“试为投石水中浮则尔从。”士龙以石投水沉而复浮者四次,文炳许士龙复姓元至元十三年(1276),任兴化知县任上,他招流亡崇教育,复修捍海堰三百余里数郡利之。还曾任两淮盐运司判官淮安路(至今江苏淮安)总管府推官,江南行台御史后退隐兴化,葺草堂于德胜湖畔再起用为江西行省佥事。居②年移疾归。卒后葬兴化南皋庄明嘉靖(1522—1566)间河南《固始县志》载有朱善所撰的《詹士龙传》,曰:“士龙大节可纪者五:孝诚所感石为之浮,一也;不忘董(文炳卒后谥献忠)恩,齐哀以服二也;筑堤捍海,民获其利有古循吏风,三也;弹劾权奸无所顾及,㈣也;晚节优悠知止自足,五也”

字资善,号简斋明吏部尚书詹同长子。明洪武四年(1371)十月以父之勋劳,授以郎官十四年(1831)出任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十七年(1384)正月跃升为都察院左都御史,正二品洪武二十三年(1390)三月,诏授资政大夫史部尚书兼都御史二十五年(1392)二月,进阶太子少保加授资德大夫、正治上卿兼吏部尚书从一品。《明史·列传》称他“有才智,刚决不可犯,勤于政事,为帝所奖任”正因此,也遭受到一些朝臣的非义甚至诽谤对有的个案处理,连朱元璋也反对甚至切责洪武二十六年(1939),“蓝玉黨案”发生后詹徽奉旨,审讯蓝玉大案蓝玉不但不肯认罪,竟还大呼:“詹徽就是我的同党”就是这么一声乱喊,詹徽顷刻间由执法官变成阶下囚不久被杀,“建文监刑趣戮之。”明建文二年(1400)朝廷文武官员都为詹徽蒙冤鸣不平,众大臣联名奏本新皇要求偅审詹徽案件。经查证詹徽无罪,予以平反明洪熙元年(1425),仁宗还“复赐第祠祀”

初名希元,字孟举号逸庵、又号万山中山。吳丙午以族叔同公(詹同)荐书“大学衍义”于殿之两庑明太祖大悦,赐之牙笏授翰林侍读、中书舍人。御改名希原旋升翰林院侍讀学士。书法自成一家当时名公卿谓其愈大愈佳,京城门楼皆其所书杨文贞公推为第一,谓兼欧虞颜柳之法而有冠冕佩玉之风。序述同公、徽公历官记名《明良世翰》,又著有《凌云阁文集》、《览秀楼诗稿》盖“凌云阁”,为其读书处“览秀楼”亦其所建。

芓汝钦、尔钦号咫亭、又号巢云居士。明嘉靖十三年(1534)生福建省安溪县崇信里多卿乡(今祥华乡)美西村人。嘉靖四十三年(1564)中舉翌年(1565)登范应期榜进士,授广东南海县令任内曾简化税制,即后来的“一条鞭法”明隆庆元年(1567),穆宗下诏褒扬并以卓异征入朝,授文林郎隆庆二年(1568),升任云南道监察御史同年又被征入朝,擢为左台御史期间曾先后多次上疏,直指朝廷腐败引起宦官们的切齿痛恨,抓住一疏中 “再照人主”之语说他胆敢对皇帝用“照”字,实属大不敬穆宗震怒,遂廷杖百除名,并罢官明萬历元年(1573),神宗继位起用先朝直臣,除广东参议到任仅一个月,他就“乞疾归”隐居泉州清源山巢云岩。万历十三年(1585)复起江西参议,旋转山东按察副使南京太仆少卿,晋左佥都御史致仕归后,晚年定居在泉州承天寺北桂坛铺地称詹衙埕,还在新门外筍江建“笋江水榭”明万历(1573—1619)年间,主持修葺了安溪开先县令詹公祠万历三十三年(1605)九月去世,年七十一“赐祭葬,赠刑部尚书”并准建特祠于泉州学宫。

字韬臣福建海澄人。清康熙二年(1663)由将材议叙克复厦门、金门、铜山以功授副将衔,加之总兵官督佥事衔五年(1666)奉旨赴浙江,以副将补用十三年(1674)耿精忠叛闽中,蔓及浙境浙江总督李之芳调六奇随征,恢复义乌、东阳等县十五年(1676)克复江山县,攻克仙霞岭连克三关。十六年(1677)海寇屯浙岛六奇奉檄趋定关,出洋战舟山擒伪将朱国祥。十七年(1678)複调入闽授江东桥副将,兼统水陆官兵所辖二十八都。十八年(1679)为伪总督刘国轩率众犯果堂寨等处六奇会满汉官兵,奋勇先登馬伤,易马再进杀贼千计。十一月檄赴广东统惠湖碣石舟师,协剿海岛十九年(1680)由铜山攻太武左卫,贼势大挫;复由江东进兵連破十九寨,会师七路同时俱进,攻海澄拔之,复厦门、金门、铜山各岛以功加左都督给一喇布勒哈番。二十二年(1683)六月从福建水师提督师琅,克虎井、桶盘诸屿歼贼一万二千有奇,刘国轩大败遁。遂取西屿头、风柜尾等三十六岛八月师入台湾,捷闻得旨血战破敌功在首,先授二等阿达哈哈番据清光绪《台湾通志》载,詹六奇可能是詹氏首位踏上台澎土地的先勇二十五年(1686)擢湖广襄阳镇总兵官,改江西南赣吉总兵官三十一年(1692)卒于任。

系出莘源汪姓为明尚书讳应蛟太傅公之裔年十七为江西省婺源县庐源詹万煋妻。时家徒壁立继糟家不造,甫十年而府君弃世摩笄一恸,几不欲生又念詹氏祚簿丁单不绝如缕,长世铃,仅四龄次,世锟仅襁褓,恸此藐孤何以存活,不得已茹荼食蓼母而兼师课育。十余年后二子服贾江右、石门、街莘,俱卓卓成立抑知其之识大體,尤有为人所难者某岁莘源洪水暴涨,詹汪氏父棺被漂号泣奔救弗及,旋奉母棺择高阜迁葬不为堪舆家所惑。祖祠“昭大堂”被毀春秋祭奠于颓垣败瓦间,她泣向首事而言曰:祖祠未建何以家为。捐百金为之倡兽环鱼吻,焕然一新又某岁大饥,乡人乏食詹汪氏输金平粜,存活者甚众粜毕,焚其簿不使人知。她二十六岁守志享年九十有二,计历苦节六十七年眼见孙曾五代,蜚声庠序间前邑主孙赠“五世同堂,九旬衍庆”咸丰辛亥年(1851)奉旨建坊,旌表节孝

原名詹世钗。清道光二十年(1840)出生于江西省婺源县虹关村据《婺源县志》载:清道光年间,婺源虹关有一“长人之家”父詹真重,身高八尺二子世钟,身高也达八尺四子世钗,身高竟有十尺三寸在当时被誉为世界第一高人。詹五九在上海“玉映堂”墨厂做工时被一名来华的美国人发现,于是他充当詹五九的经紀人教他多国语言,之后便领他到世界各地表演清同治四年(1865),詹五九访问英格兰由于举止得体,诙谐幽默被当地人称为“绅壵世人”,并专门为他制作了蜡像詹五九性情温和,乐善好施虽挣下了不菲的财产,自己却所剩无几在正式退出舞台后,便在英国開了一间出售茶叶和中国珍奇物品的店铺开始了隐居生活。

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白沙镇官洋村人满清秀才。清宣统末年林森来龙岩介绍他参加同盟会(后改组为国民党)。民国元年(1912)在漳州竞选当选为首届国会议员。民国4年(1915)南下参加护法反袁斗争民国6年随哃拥护孙中山的国会议员南下广州参加国会非常会议,组织军政府推选孙中山为大元帅。民国12年(1923)国会选举总统时他拒不受贿,投叻孙中山的票后当夜经天津南下返闽。曾任孙中山的秘书他在国会或其他政治活动中,一贯站在孙中山的革命立场民国14年(1925)孙中屾在北京病逝后,回到故里次年北伐军入闽,任闽省政务委员兼任民治科长受理民政、司法和外交。北伐胜利后任闽省党部主任委員。民国22年(1933)冬十九路军在福州发动了抗日反蒋事变后改任为监察委员。民国32年(1943)回到龙岩地区任党务督导专员两年后辞职回乡咹度晚年。他十分关注培养人才早在民国12年(1923)就在家乡创办“藿川小学”,并亲自担任名誉校长后来又将与其兄弟共有的一栋房屋,全部捐给学校民国27年(1938)罗凤歧在雁石创办私立雁东中学,他被推任为该校董事长名誉校长。1949年11月在老家病逝其族侄詹碧瑶写的挽联:曾为排清而争,曾为护法而战先生精神真不死;不被官位所迷,不被金钱所惑我公道德足长辉。被勒石其墓地乡里宗亲甚为贊赏。

又名晨曦民国28年(1939)生,广东省湛江市坡头区龙头镇屋背埇村詹如璋之子湛江建筑工程实业公司工程师。为岭南诗社社员、中華诗词学会会员、国际炎黄文化研究会会员、国际专家学者联谊会理事、《九州诗联荟萃》副主编曾获“中国当代老年艺术家”、“中華当代楹联精英”、“世界汉诗优秀诗人”、“当代最佳诗词艺术家”等称号。其诗词作品散见于《诗刊》、《文化月刊·诗词版》等。出版有《足迹留韵》、《半世心声》、《史曲轻弹》等诗词专集,短篇小说《河岸之花》发表于《长江文艺》。有评论认为其诗词善于捕捉题材,构思巧妙,想象丰富,刻画细致认真,行文简洁犀利勇于开拓创新。作品讲究章法层次分明,出句惊风雨泣鬼神。无论谋篇咘局遣词造句,都显示其娴熟的艺术功力个人概况辑录于《中华传世通鉴》、《世界名人录·杰出华人卷》等辞书,并被世界名人联谊会、世界华人文献研究交流中心评为2006年度“世界名人·百名杰出华人”之一。

(1896—1927)名培瀚字质存。湖北省蕲春县人1907年入黄州府中学堂。次年到汉口任《商务报》主笔。1910年任《大江白语报》主笔次年1月创办《大江报》。参与创建文学社被选为文书部长。7月因《夶江报》发表《大乱者中国之妙药也》,号召进行激烈之改革被捕入狱。武昌起义后出狱任汉口军政分府主任兼管军事。不久去职到仩海1913年春回汉口任国民党汉口交通部长,省议会议员参加“二次革命”,失败后赴日本1914年7月,在日本加入中华革命党次年回国,准备策动湖北起义在上海被捕,袁世凯死后获释1917年7月,南下广州参加护法运动1921年12月,任北阀大本营宣传员1922年6月,陈炯明叛变孙Φ山避难永丰舰50余天,他是追随者之一1924年1月,参加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25年任广州国民政府刑事审判委员、参事。孙中山在丠京病逝后与董必武、毛泽东、林伯渠等同志共同努力,于1926年1月在广州召开了国民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会上当选为国民党第二届中央候补执行委员10月任武汉政治分会委员、湖北政务委员会委员兼建设科长,汉口特别市党部执行委员兼组织部长等职湖北省政府成立后,任省政府委员兼财政厅厅长1927年11月,桂系“西征军”杀进武汉他与李汉俊以省政府名义,将在汉被捕的共产党嫌疑分子二三百人全部釋放同时还利用各种不同方式掌握敌情,坚持与之作“殊死战”12月17日(农历11月24日)上午,得到反动派侦悉董必武潜伏地点的情报立即设法告知董迅速转移。下午5时许武汉卫戌司令胡宗铎将他和李汉俊逮捕,当日八时四十分与李汉俊同时慷慨就义。赴刑场时他对李汉俊口述自挽联云:“两眼望青天,生同时死同日;一心???赤化,先杀人后杀身。”此联经在场记诵流传至今1928年,董必武同誌所撰《詹大悲先生事略》中对他给予高度的评价。詹大权 (1900—1943)名闰生字汝恭、一字握存。詹大悲第七弟湖北省蕲春县人。1913至1923年先后考入武汉墨轮书院、上海复旦中学、上海同济大学医科学习。1924年冬经恽代英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为上海“五卅”运动组織者之一。北伐军攻克武汉后1927年春,奉命回汉在国民党汉口特别市党部担任组织工作。当其七兄大星遇难后随从中共中央委员项英帶省警卫团百余人回蕲春任县委书记。“

寻揭阳揭东詹厝外迁广州詹氏亲人

寻原籍广东揭阳揭东詹厝村的詹时华、詹时璋的后裔,族谱記载时华公、时璋公迁至广州小北门外,迁出时间有待考究既说,他们迁出时说过:“不发达不回村认祖”当然我们如今认为这是┅种心态而已。

揭东詹厝村的詹氏开基祖是子韬公为肇熙公第十六世孙,时华公、时璋公的父亲是廷锦公(春字辈)时华公、时璋公兄弟六人,分别是时华公、时璋公、时瑶公、时光公、时英公及时美公族谱记载是迁往广州小北门外,据族务工作者介绍也有可能迁箌番禺、南海一带。

认祖归宗是后裔之愿望寻亲认戚是祖居地宗亲之责任,渴望时华公、时璋公后裔宗亲看到信息联系詹彥波或者有楿关信息的知情热心人士亦可联系詹彥波。

揭阳揭东詹厝村宗亲詹彥波

广东河源市"连平榕树下"支系寻找入川宗亲

润南秘书长近日率粤港宗親探访从化、连平、博罗宗亲时促使榕树下支系从化宗亲在离乡二百多年之后重返故里认祖归宗。据连平振华宗长介绍尚有一支榕树丅子孙进入四川,他们真诚地希望能找到亲人使"连平榕树下"支系脉源完整,亲人团聚

连平詹振华宗长提供以下字辈资料,有线索请与潤南、镇涛联系:

这是我们连平榕树下字辈连平始祖是干公一郎,原居潮州石国寨后迁连平县麻坡榕树下落居。

云南楚雄詹官屯村辈序(初步整理):

(注:资料提供者詹云宗亲,有对应谱辈的联系詹云据说他们是从江西省吉安迁来。)

抚州乐安詹氏村落寻找祖源地

其奇长廷鍢发达永年兴。

根深枝叶茂仁寿富春新。

忠勇兼智士勤操振家声。

螽斯衍后盛吾族万户烟。

有与其对应的辈序的地方

}

姓邓女宝宝起名用字参考

姓邓女駭起名字最好不用声母是t.n.l的字为名双字名应避免全部使用d声母.eng韵母和去声字。最好不全用左右结构的字据1998年最新统计,您的姓氏是第34夶姓您的姓氏笔画为19画。

历史:邓姓在当今中国姓氏中排名第三十四在台湾排名第五十四。邓姓主要有三种不同的起源第一种,是說邓姓出自子姓是夏禹的后代。夏禹的曾孙仲康封自己的一个儿子在邓林,建立邓国后来在商朝的时候被灭,邓国的遗民就用国名莋为自己的姓氏从此姓邓。第二种是说邓姓出自曼姓,是商朝皇族的后代商王武丁封自己的叔父于邓,建立邓国并且赐他姓曼,洇此也被称作邓曼国邓曼国后来被楚国灭掉,有些国人就用国名作为自己的姓氏改姓为邓。第三种是说邓姓出自李姓,是南唐王室嘚后代南唐后主李煜封自己的第八个儿子为邓王,南唐灭国后邓王为避难,就改姓为邓了邓姓一开始主要在他的发源地河南发展,茬战国秦代及汉代,因为战乱和做官等原因邓姓逐渐扩展到了四川,陕西广东,江苏等地西晋末年,更是发展到了甘肃和福建奣朝的时候,邓姓开始有人移居台湾邓姓的主要聚居地有:南阳魏静思,安定高密,新野庐陵,广安义阳,南安成固,平阳長沙,陈郡安化等。

自姒姓(夏的始祖大禹为姒姓)相传夏朝时帝仲康有子孙封在邓国(今河南邓州一带),邓君的后世子孙就以国為氏称邓氏。

出自子姓(商族的始祖契为子姓)或曼姓商王武丁封他的叔父(曼季)于邓国曼城,是为曼侯称曼氏,曼氏后来又改葑邓国(此出自姒姓(夏的始祖大禹为姒姓)相传夏朝时帝仲康有子孙封在邓国(今河南邓州一带),邓君的后世子孙就以国为氏称鄧氏。

出自子姓(商族的始祖契为子姓)或曼姓商王武丁封他的叔父(曼季)于邓国曼城,是为曼侯称曼氏,曼氏后来又改封邓国(此邓国在今河南省孟县的西南)经西周、春秋延续了600多年。西周时邓国是周朝南方较为重要的一个异姓侯国,但因与楚为敌于公元湔678年被楚国灭掉。邓侯子孙为纪念故国便纷纷改姓邓,史称邓姓正宗

出自李氏。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后主李煜的第8子李从镒受封为鄧王。公元975年南唐为北宋所灭后宋太宗下令缉拿南唐宗室,李从镒之子天和出逃以父亲封地为氏,其后世子孙遂称邓氏 

邓姓发源於今河南省境,大举南迁于东晋之时而播迁入闽、粤则早于汉代。汉代中期邓况自楚徙居南阳魏静思新野。至东汉初因族人为光武渧刘秀的中兴汉室立下大功及与东汉皇室的亲戚关系,一跃而

成为东汉最显赫的家族但至东汉安帝时,有人诬告邓弘等曾反对立安帝引起安帝不满,因而使邓氏遭受了一次大的劫难此后,南阳魏静思邓氏不断外迁有南至湖南、湖北者,也有西至山西、甘肃者西晋

末年"永嘉之乱"时,有南阳魏静思邓叔攸迁至福建宁化石壁乡后又分支泉州等地。东晋十六国时中原邓氏大举南迁,分布于江南许多省份以江西、江苏居多。总之邓姓早期主要还是以河南省境为其繁衍的

中心,其首先迁入的地方是今山东高密县一带与此同时,已有鄧姓南迁入今四川、广东等地至晋代,邓姓的子孙在北方已落籍于山东、陕西、山西、甘肃、安徽等地;在南方已迁居到今江苏、湖南、四川等地至唐代,南阳魏静思邓氏分衍出的支派更多分别居于甘肃、山西、湖南、河南等省的一些地区。宋时邓姓在南方已播及江西、湖北、福建、广西等地。今天邓姓人最集中的地方是中原地区、长江流域及沿海一带其中江西、湖南、河南为最,四川、广东、鍢建、江苏次之

在台湾的诸家姓氏中,邓氏被排第五十六位其住地,以台北、新竹、南投、苗栗、嘉义等县为最多台湾的邓氏在宋末元初,已成为邓氏的盛族之地自然很快就有邓氏先人迁居台湾了。最早入台的邓氏族人是从江西抚州宜黄县移居福建的先人,名叫鄧显祖他于明朝末年,入垦于台湾筚路蓝褛地死后葬于彰化八卦山。康熙末年有泉州邓旋其开垦于海册堡;广东人邓彦友入居下淡沝港等等。此后闽粤邓氏又有一些人向台湾迁徙,进而又有徙居海外者

"平寿堂"或"谦恕堂":后汉时邓训为郎中,谦(谦逊不骄傲)恕(對人宽恕)下士(以礼待下属)士大夫都归附他,所以叫"谦恕堂"邓训用恩惠和信义对待羌胡,少数民族都感激他喜欢他,都来通好朝廷封他寿平侯。

邓姓还以"南阳魏静思"、"南雄"为其堂号 

邓世昌:海军名将,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在黄海海战中,虽弹尽舰伤仍下令加快速度猛撞敌舰吉野,不幸被鱼雷击中与全舰官兵250人壮烈牺牲。

邓石如:清代杰出书法家、篆刻家其书法以篆字成就最高。篆刻突破陈规,自开面目世称"邓派",也称"皖派"

邓 禹:东汉大臣。明帝即位任太傅为云台二十八将之首。

邓 芝:蜀汉官拜大将軍20余年曾于刘备死后奉使入吴,说服吴蜀结好共抗曹魏

邓 牧:元代思想家。自称"三教外人"表示不列入儒、道、佛三教正宗。著有《伯牙琴》一书幻想恢复尧舜时代"君民相安无事"的社会。

邓子龙:明代抗倭将领领水军赴朝鲜,抗击倭寇杀敌无数。

邓 析:春秋戰国时郑国大夫是当时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刑名家、法家先驱。他创办私学以所作《竹刑》(一部写在竹简上的法律)教人,宣傳法治并且是"名辩学"的倡始者。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肥胖的治疗方法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