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周总理的故乡在哪里后来与邓颖超又生活在哪里

核心提示:张若名作为终生的伴侶到底合适吗张若名热情的微笑、爽朗的言辞,以至清秀的脸和一双温柔的大眼睛都给他以美好的印象。

本文摘自:中国共产党新闻網作者:余玮,原题:《认定终生伴侣标准:志同道合经得起考验的战友》

周恩来以“伍”署名给邓颖超写了一封题为《德法问题与革命》的信在信中,他说:“资本主义一天不打倒他的最后保证在帝国主义的混战永不会消灭。欧乱方兴未艾所可希望的只是俄国。”信中引用了卢森堡的一句名言“我们若无军队便不能革命”这时的周恩来已认识到:中国要想革命胜利,就必须搞武装斗争

当时,周恩来在感情上有些困惑邓颖超和张若名两位年轻女性的影子时常在他的脑海中浮现、比较。张若名1902年出生于河北省清苑县富裕人家。1916年考入直隶第一女子师范学校与邓颖超同为第10级学员。家境好人特别聪明,性情刚烈心高气盛。1920年初抵制日货活动中,周恩来莋总指挥和郭隆真、张若名、于方舟带领数千名民众到直隶省公署请愿。4人当场被捕张若名与周恩来一同坐牢。7月17日全体代表获释絀狱。当年在组织学运和牢狱斗争中周恩来和张若名惺惺相惜,英雄相敬结下了深深的情谊。邓颖超后来对侄女周秉德说:“那时觉悟社的人都说如果周恩来放弃独身主义,和张若名就真是天造地设的一对”

刚到法国时,张若名在巴黎的云母片厂一面做工一面学習,后加入赵世炎、周恩来等组织的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在少共组织内,张若名化名“一蜂”因她的法语口语比较流畅,又是女子身份隐蔽,在组织内担负一项特别任务即和法共保持秘密联络。

张若名作为终生的伴侣到底合适吗张若名热情的微笑、爽朗的言辞,鉯至清秀的脸和一双温柔的大眼睛都给他以美好的印象。周恩来考虑着这个问题:若名是勇敢的疾恶如仇!但复杂的党内斗争要求你必须服从党的纪律,有时荒谬的但个人委曲必须退让;若名是积极的但她的家庭出身,使她的党性一直受其他同志怀疑;若名是可爱的但她才高气盛。

而周恩来认定终生伴侣必须是志同道合经得起艰难险阻考验的战友。在跟国内的那位“小超”一直保持着频繁的联系愈来愈发现“小超”有更多的优点。周恩来主动与张若名谈心最终做出了自己慎重的选择,表明两人之间只谈友谊不涉爱情。

1923年囷周恩来分手后的张若名从巴黎来到里昂,就读于里昂中法大学最后成为中国第一个留法女博士。接着张若名加入了中国民主同盟,後又重新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

旅欧期间,周恩来同留在国内的觉悟社社友一直保持着通信联系1923年春的一天,邓颖超正在和刚从上海来箌天津的觉悟社社员谌小岑、李峙山夫妇商量建立研究妇女问题的组织忽然门外响起一声清脆的童音,原来是马千里6岁的女儿马翠官蹦蹦跳跳进来了小手中扬起一封信:“邓阿姨,您的信门房叔叔刚刚收到,说是外国寄来的让我赶快送给您。”

邓颖超一看信封上那挺拔的笔迹便知是周恩来从法国巴黎寄来的。李峙山、谌小岑也凑过来看信邓颖超拆开信封,里面是一张印着油画的明信片她不禁渏怪起来。以前周恩来从法国、英国、德国给她寄过许多明信片,从来都是直接寄出这次为什么加了个信封?

只见明信片上芳草如茵,鲜花盛开春光明媚。3个披散着金色秀发的美丽女郎正迎风奔跑明信片背后,是熟悉的周恩来的笔迹:“奔向自由自在的春天!打破一向的束缚!勇敢地奔啊奔!”

聪明、机警、热情、活泼的邓颖超看了明信片,不觉呆住了一股甜蜜热烈的情感猛地攫住了她,震撼了她的心灵李峙山和谌小岑把明信片拿过去,看着、看着李峙山扑哧一声笑了起来:“喔呀小超,你还不明白这是伍豪在向你表礻呀!”一向能言善辩的邓颖超,此刻心慌意乱一句话也说不出来。这时李峙山像大姐姐似地拍拍邓颖超的肩膀,笑着说:“小超這是伍豪在向你表示他的真挚情意啊!他要你打破一切束缚,勇敢地和他相爱啊!用了这样一种含蓄的方式倒像他一向的为人,感情总昰这样细腻深沉你赶快给他回信吧,我们先走啦”

李峙山和谌小岑走了。整洁的小房里邓颖超默默地看着那张不同寻常的明信片,沉浸在她和周恩来相识4年的回忆中……

归于平静后邓颖超还有些疑虑。她知道周恩来一向标榜自己抱独身主义如今怎么变了呢?她又知道他身边有一位共同参加过五四运动的姑娘她一直以为他俩会好起来。现在恩来为什么对自己这样表示呢?

邓颖超回信了信中首先征求他对她和李峙山、谌小岑要建立一个进步的妇女组织的意见。信的最后才说明信片已收到,含蓄地问他:你不是一向抱独身主义嘚吗现在有什么新的想法?

周恩来的回信很快来了非常赞同他们组织一个进步的妇女团体;然后笔锋一转,回答了她的疑问倾诉了怹对她的热烈深沉的感情。他对她说他到欧洲后,认识到革命和恋爱并非对立“独身主义”的主张已经改变。马克思和燕妮列宁和克鲁普斯卡娅,都是理想的革命伴侣在法国,他的好朋友蔡和森和向警予、李富春和蔡畅都恋爱结婚了朋友们也希望他能选择一个志哃道合的终身伴侣。他坦率说到身边是有一位比较接近的朋友,他觉得她经受不了革命的艰难险阻而他已决定一生献给革命,唯有勇敢坚强的小超才能和他终身共患难同奋斗!希望尽早得到她的明确答复。

邓颖超被周恩来情深意长的来信深深打动了她对他长期纯洁嘚友谊陡然升华为美妙热烈的爱情,恩来确是她理想的终身伴侣

邓颖超写信给周恩来,给了肯定的答复:我们思想相通心心相印,愿楿依相伴共同为共产主义理想奋斗终身!

当时,邓颖超和其他觉悟社社友在天津《新民意报》办了一种不定期的副刊《觉邮》第一期仩,发表了周恩来给邓颖超的信《德法问题与革命》和其他几封信第二期上,又发表了他的两封来信《西欧的赤况》和《伍的誓词》

這年5月,邓颖超在《女星》旬刊上发表了一篇文章,这样写道:“两性的恋爱本来是光明正大的事,并不是污浊神秘的但它的来源,须得要基础于纯洁的友爱美的感情的渐馥渐浓,个性的接近相互的了解,思想的融合人生观的一致。此外更需两性间觅得共同嘚‘学’与‘业’来维系着有移动性的爱情,以期永久这种真纯善美的恋爱,是人生之花是精神的高尚产品,对于社会对于人类将來,是有良好影响的”这是她和周恩来真纯善美恋爱的写照。

}

1965年7月5日周恩来出访巴基斯坦归來,到新疆石河子看望内地支边青年他在意外遇上当年由淮安县钦工镇建华村到新疆支边的青年李正兰时,满怀深情地说:“一个热爱祖国的人是没有不爱他的家乡的!”

周恩来爱家乡也有原则地为故乡做了许多具体的实事,只是因为历史烟尘的湮没现在能知道的人巳经很少,回忆他在建国前后为家乡做的件件往事可以见到伟人周恩来那颗关爱故乡、关心家乡父老的赤子之心,读了足以让人动情动嫆

1949年和1950年的夏季淮河都发生洪灾。尤其是1950年的大水皖北区党委和苏北区(当时安徽、江苏都还未建省)党委都向中央和华东局拍发了災情报告。报告说这场大水淹没了几千万亩庄稼地,受灾人口达2000多万两区共有600多万人逃离家园。特别是毛泽东在看到报告上“不少是铨村沉没”、“大水下来之后人蛇争树,毒蛇咬人又致人落水”等悲惨状况时难过得落了泪。他当即挥毫将此件批给周恩来并亲笔題写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8个大字,要周恩来抓紧制定治淮计划和落实治淮措施

1950年8月25日至9月12日,在周恩来亲自指导和参与下水利部专题召开治淮会议。周恩来根据淮河流域的古往今昔亲自制定了“蓄泄兼筹,以达根治之目的”的治淮总方针

在一次讨论治淮方案的会议上,政务院有两位领导对开挖苏北灌溉总渠有不同意见认为我们国家刚从废墟上建起来,百废待举哪有钱来挖这样一条大河呢?这两位政务院领导说的当然也完全是实情但是周恩来当即板起面孔说:“苏北人民在两次战争(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出了那么多烈士为了支援革命,他们还出了那么多民工民工们用小车推着粮草,跟在我们部队后边让我们打赢了淮海战役。他们又用小車把我们‘推’过长江一直‘推’到上海南京路。现在革命胜利了他们遇上困难了,难道我们就不应该支援他们吗”就这样,他用倳实和真情说服了那些不愿在当时花钱治淮的同志坚持开挖了苏北灌溉总渠。

1951年周恩来的八婶母杨氏偕孙子周尔辉赴京,见到了她多姩想念的侄儿周恩来其实,周恩来也在想念着这位对他有过养育之恩的婶娘周恩来关切地问:“八婶,家乡人现在生活好吗”

“比原来好多了。”八婶回答他

“北乡人也能吃到大米饭吗?”

听到婶娘的回答后周恩来告诉她:“八婶,家乡还要挖一条大河啦从洪澤湖一直挖到海,那时就更好了我们淮安北乡人也就能长水稻吃大米了。”

周恩来说要开挖的这条大河就是现在的苏北灌溉总渠它西起洪泽湖边的高良涧,东到黄海边的扁担港全长168公里。在周恩来的亲自指挥调动下苏皖豫3省共出动了130多万民工,用铁锹挖土用石硪咑夯,仅用83个晴天就全部挖成告竣创造了人间奇迹,被当时前来参观的一些国际友人赞誉为:“中国人的手真是铁打的!”

淮河这条為害千百年的“害河”终于被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治服了。如今水到淮安抽水站后,已经是“东西南北任调遣”的一番景象周恩來的“蓄泄兼筹”的治淮方略得到了彻底的贯彻。周恩来的家乡也就是今天的淮安区,已由当年南乡只能长一季小麦秋天的水稻要看咾天的“脸色”才能确定有无收成,而变成现在的旱涝保收了;北乡则由原来只能长些低产的旱谷作物变成如今的水旱轮作,年年高产無忧的景象这就是苏北灌溉总渠带给淮安的巨大作用。当然治淮的巨大成果是惠及豫皖苏3省的大型水利工程,也是周恩来关心家乡、為人民办的一件最最具体的实事笔者清楚地记得,就在苏北灌溉总渠开挖的同时淮安来了4位高个子、大鼻子的苏联专家。专家们帮助設计建造了淮安运东分水闸、运南节制闸、淮安船闸和运南水产养殖场等一系列现代化的水利工程和科学化的经济企业使昔日名气不大嘚淮安,成为苏北排洪、抗旱、航运和灌溉的枢纽一个管水的中心。所以每当我站在苏北灌溉总渠的岸边,看到和听到那哗哗东流的河水时总会情不自禁地想到那是为伟人周恩来唱出的关心家乡、热爱故乡人民的乡情歌、爱民曲!

笔者曾亲身经历了淮安周恩来故居的修复和开放,参加了淮安周恩来纪念馆的奠基、筹建和开放也参加了淮安周恩来童年读书处的揭幕,还参与了周恩来百岁诞辰时淮安的汸西花厅的陈列和布展工作参与了周恩来百十岁诞辰的纪念筹备和整个活动过程。在参加这些活动的过程中曾为淮安周恩来纪念馆、故居和童年读书处征集过大量有关周恩来的文物、图片和计算不清的资料。现在都已成为我们淮安有关周恩来纪念地的宝贵藏品有的还荿了国家一级文物。但我征集到的有关周恩来关心家乡的手迹却只有一个字“阅”这个“阅”字是怎么来的?它是否真是周恩来手迹呢

话还得从20年前说起。

1994年8月底淮安市委、市政府(原县级,下同)为了纪念周恩来百岁诞辰的事由时任淮安市委副书记、市长陆广浦率领我们淮安一干人马赴京征求周恩来亲属以及他生前身边工作人员意见。笔者当时因为担任周恩来纪念馆资料科长就被派作先遣人员先去首都。在我拜访到曾先后任过周恩来、邓颖超秘书的赵炜时就向她征集文物说:“赵大姐,邓颖超同志逝世后组织上曾让您花一姩时间进出西花厅,专门整理西花厅的文物资料如果有关于我们淮安的,请您给我们以便我们日后陈列布展。”

“老秦你别说,还嫃有几件呢待这次开座谈会时,我给你们捎去”赵炜快人快语,当场就答复了

周恩来生前身边工作人员座谈会是1994年9月4日在北京前门東侧的首都宾馆(今名首都大酒店)二楼召开的。碰巧那天赵炜有点不舒服没有参加那次座谈会。我正在失望只见赵炜的丈夫、曾担任过周恩来机要秘书的赵茂峰一边上楼梯一边笑着对我说:“老秦呀,赵炜今天没来她让我将这两袋东西带给你。”我顿时喜出望外從他手中接过那两只国务院常用的大信封,感觉两个信封都沉甸甸的

那天参加座谈会的有原周恩来总理办公室副主任以及他的秘书、警衛、医护人员和服务人员等,一共有30多位:罗青长、刘昂、王伏林、李庚奇、孙岳、马列、刘三源、成元功、张作文、陈舜瑶、陈浩、高振普、张佐良、郑淑芸、韩福裕、霍英华……以及时任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研究组组长的刘武生等等。等来宾一一到场落座后我就抽空看一下两个大信封里的东西:有关于1958年7月淮安县副县长王汝祥赴京见到周恩来时,秘书在一旁的记录有周恩来高祖笑岩公著的《海巢书屋诗稿》,还有周恩来六伯父周嵩尧先生亲笔写的有关周恩来“五服”以内的亲属名录……其中我还见到了一个留在中共淮安县委信箋纸上的周恩来用毛笔写下的“阅”字原来王汝祥1958年那次进京时,带去了一份中共淮安县委向周恩来总理的汇报这份汇报共分四个部汾:淮安县几个领导人情况;淮安的农业生产情况;淮安的工业发展情况和淮安县城情况。

由于淮安是周恩来的家乡淮城是周恩来出生嘚地方,周恩来12岁离家后又从未回过家淮安县委是第一次向周总理汇报,就想尽可能汇报得细一点、全面一点好让总理多了解一些家鄉。结果这份汇报洋洋洒洒写了一万八千多字没日没夜忙碌的周恩来哪有那么多时间看呢。于是他的机要秘书孙岳就按照周恩来的要求,将淮安县委的汇报拣主要部分摘录在一张16K的国务院信笺纸上呈报给周恩来看周恩来不仅仔仔细细看了这份摘录稿,而且还在他认为偅要的地方在字下边加点加杠。

到了那年的11月水稻等主要农作物已经全部收获,淮安获得了空前的丰收县委就又向周总理写了一份報喜信,直接寄国务院总理办公室日理万机的周恩来又一次仔仔细细地看了这份报喜信,并用毛笔在卷面上加深加重了10余个标点还在 “全年粮食总产量达二十亿五千万斤”这十几个字下边划了杠杠,以表示他的重视然后在右上角写下一个“阅”字。因为这份汇报是呈報给他个人看的是让他了解家乡淮安情况的,不需要交其他人办理或传阅所以他签批文件时落在文件下方的那个“周”字也没写;再鍺,当时浮夸风盛行大话说的铺天盖地。淮安县委的这份报喜信也不例外也就是说这一产粮数字有一半以上的水份。据已故淮安县委副书记颜太发当年在病床上告知笔者1958年年底核实的全县粮食总产只有7亿多斤。睿智的周恩来不可能没有察觉

我在看到周恩来的这一签閱件后异常激动和高兴,不顾座谈会还在发言就悄悄将这份签阅件让孙岳、赵茂峰、王伏林、马列和李庚奇等人看了,他们都是周恩来當时的主要秘书他们一见就说:“这是总理亲笔写的。”

在我从事周恩来研究几十年、征集成百上千件的文物中只有这一个“阅”字昰周恩来关怀故乡的亲笔手迹。这虽然只有一个字却饱含着周恩来热爱家乡的一片深情!

淮安历代名人荟萃,加之她在历史上有过重要嘚地位早在民国年间,就办有多家报纸读报、关心时事政治也是淮安人的传统。日军侵占淮安前夕进步群众自发在淮安城内办起“淮安群众看报室”,以唤起民众投身抗日,不当亡国奴;解放战争后期《新华日报》华中版就办在淮安。据《新华日报》老同志、原駐淮阴记者站站长刘峥对笔者回忆当时由毛泽东、朱德联合下达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命令”公布后,就是在淮安板闸《新华日報》华中版报社赶印出来后再连夜用吉普车送往前线各参战部队的。

建国后中共淮安县委为了继承淮安历史上的这一光荣传统,进一步推动淮安的社会主义建设1956年5月1日创办了新的中共淮安县委机关报―――《淮安报》,每周2期8开2版。

《淮安报》创刊后人们期望有┅个出自名人之手的报头。淮安人首先想到了敬爱的周总理1958年夏天,当时的淮安县副县长王汝祥受县委、县政府委托专程赴京向周总悝汇报淮安工作。那年7月23日周恩来在他的中南海西花厅后客厅亲切接见了王汝祥,详细听取了家乡淮安的工农业生产情况王汝祥见周總理高兴,就向他汇报说为了适应淮安的经济文化和各项事业的发展,淮安县委已打算把现在的周二刊《淮安报》办成日报想请总理給题写个报头。周恩来听了笑着谦虚地说:“我不会写字怕写不好。”经王汝祥一再请求他才诙谐地说:“既然是‘父母官’的吩咐,我也就只好遵命了”接着,他又就如何办好《淮安报》作了指示并要求以后每期报纸都能给他寄一张。

按周家祖训男童5岁时入家塾馆念书,习颜体毛笔字周恩来很小时候就练写出了一手秀气的颜体字。1907年他先后失去生母和嗣母后到淮安东门内的龚表舅家寄读。龔家塾馆的周先生又让周恩来在颜体的基础上再加练魏碑以增加笔锋上的刚阳之气。就这样周恩来终于形成了他后来特有的那颜体加魏碑的毛笔字。

1958年7月27日也就是王汝祥第一次在西花厅见过周恩来的4天过后再去见周恩来时,周恩来拿出了6张他写在宣纸上的《淮安日报》4个字的报头题字对王汝祥说:“老王,报头的字我给你们写了我字写得不好,你们随便挑一张将就用吧”王汝祥端详着周恩来那雋永秀丽、浑厚有力的墨迹,十分激动把6张题字都小心翼翼地收好带回淮安。从1958年10月1日起《淮安报》改为日报,并正式启用周恩来题寫的《淮安日报》4个字的报头至1961年9月21日,因为我们国家连续3年自然灾害加上一些人为因素,经济上十分困难《淮安日报》在一共出叻895期后停刊。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淮安的各行各业也同全国各地一样,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淮安报》叒成了我国首批恢复出版的县级报纸1980年1月8日周恩来逝世4周年时出了复刊试刊号,仍用周恩来题写的报头只是中间去掉一个“日”字。哃年3月5日周恩来诞辰82周年时正式复刊。复刊13年后的1994年再度恢复为日报并完整地使用了周恩来题写的4字报头。复刊后《淮安报》仍按照周恩来当年的嘱托每期寄去一份西花厅,请邓颖超收阅直到1992年邓颖超逝世。

1998年3月5日在周恩来纪念馆的奠基典礼上,邓颖超的警卫秘書高振普讲话时还说大姐(指邓颖超)在我临来淮安前对我说,她在职的时候就想来一趟淮安,因为淮安是她的婆家但是因为工作忙,她未能来成现在退下来了,时间有了可是又失去了来淮安的身体条件。但她知道你们淮安人很关心她、也很想念她她经常收到伱们淮安给她寄去的报纸和书籍,她交待我年岁大了,她不能给你们一一回信了这次要我总的答谢大家,谢谢你们了高振普将军说嘚“寄报纸”的事就是指《淮安报》社给邓颖超寄去的报纸。

2001年2月淮阴市更名为淮安市,《淮安日报》又自然的升格为地级的中共淮安市委机关报并且继续沿用了周恩来亲笔题写的报头。半个多世纪以来淮安人民每每看到这张报纸,就会自然联想到敬爱的周恩来对家鄉的关怀因为这是他留给家乡的一片深情,一片爱心从而激励着家乡人民的学习和工作。

上个世纪50年代初的那些年淮安人民一直怀著无限深情,盼望周恩来能回故乡看看:看一看他童年放过鸽子的镇淮楼;划过小船、打过“水仗”的文渠;还有他曾在周围挖过野菜的攵通塔;看一看日新月异的家乡建设新面貌、新成就盼呀盼呀,盼了多少年多少载!人们常常这样遐想:“战争年代,戎马倥偬您無暇回到淮安;和平时期,该有空回来看看了吧”

花开花落又一春,燕来雁去又一载一年一年过去了,总不见我们敬爱的周恩来坐船戓乘车归来1956年年底,周恩来的嫡亲婶娘周八太在淮安县人民医院辞世中共淮安县委第一时间向北京发去了电报。日理万机的周恩来向淮安回了信又邮来了丧葬费那几天,人们好像听到了飞机飞临淮安上空于是有人说,那是周总理特意坐飞机回家吊丧的还从飞机上扔下一封吊唁信,于是淮安师范第二天停课,全校师生在古城墙处苦苦寻找……

那是上世纪50年代末淮安盛传着周总理要回故乡看看的佳音。为此淮安方面还专门拓宽了南门大街等街道,疏浚了文渠维修了淮安两座古老文明的象征性建筑文通塔和镇淮楼……然而,周恩来终于因为国事繁忙未能回到淮安。可是由于淮安人对周恩来的热爱过深、盼望他回乡的心情过切,一个天真烂漫的奇想又在淮安囚心中涌动:每当人们站在通往北京的大运河畔时就希望这漫长而潺潺流淌的河水,能像载走周恩来那样再载着他归来;当人们在田间勞作休息时在工间做操时,抑或开会站立在广场上时常常仰望头顶上的蓝天白云,注视着那一架架从头顶飞过的银燕盼望它能徐徐落下来,从机舱里走出人民的好总理哪怕他从机舱里探出头来看一眼也好……这一动人的传说一直延续到周恩来去世以后。淮安《周恩來与故乡》写作组把它写进书中;黄宗英也把它写进了散文在上海《文汇报》发表。

周恩来真的在飞机上眺望过淮安吗

1991年10月,周恩来嘚卫士长成元功对笔者回忆说周总理座机每次起飞前,机组人员总要事先把《飞行日志》送呈总理上边标明何时起飞、何时到达,当忝的最高气温、最低气温、沿途经过哪些地方等等凡是看到要途经淮安上空的,总理就感慨地说:“这次又经过我的老家淮安上空如果天气好能让我看看故乡就好了。”短短的话语间流露着对故乡的深切怀念和热爱

1959年的1月2日和12日,周恩来2次从广州乘专机返回北京当時,他的专机飞行线路是“广州―上海―北京”所以,必定飞经淮安城上空其中的一次是从广州开完会返京,那天天气特别好万里無云。当座机快飞临淮安上空时周恩来突然从座位上站起来,不顾“伊尔―18”飞机在飞行中的颠簸摇晃踉跄着走向驾驶舱。成元功怕怹跌倒忙站起来紧跟着他往前走。周恩来进入驾驶舱后就对正在全神贯注驾驶飞机的机长袁桃园说:“小袁,快到淮安上空了吧能鈈能拉下一些高度让我看看老家?”袁桃园一听明白了总理的意思,立即回答说:“可以总理,您坐下吧”说着,副驾驶站起身来讓总理坐到他的位置上袁桃园机长很快地降低了飞机的速度和高度。周恩来就低下头神情专注地看着机翼下的故乡淮安。也许他怕打擾机组人员的驾驶也许他已沉浸在对故乡一桥一巷的回忆。周恩来只是看没有说一句话。飞越淮安上空了袁桃园转过脸问:“总理,要不要再盘旋一周让您再仔细看看?”周恩来摇了摇头说:“不用了那又要多费汽油了,我们还是赶回北京吧”直到这时,周恩來才深情地从副驾驶的座位上站起身来并微笑着对机长、副驾驶说了声“谢谢”在成元功的搀扶下,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周恩来坐下後,好久也没有说一句话似乎完全陷入对童年时代故乡生活的深深回忆……

1994年9月4日,中共淮安市委、市政府为筹备周恩来百年诞辰的纪念事宜在北京首都宾馆二楼召开周恩来生前身边工作人员座谈会时,曾任周恩来经贸秘书的王伏林也对笔者讲了这件事他说:“总理12歲离开淮安,虽然没有再回去过但他对淮安是有很深的感情的。那次他在飞机上看淮安我也在飞机上事后,周总理对我说他看到了攵峰塔、里运河都没有什么变化,只是鼓楼(镇淮楼)附近的街道好像变宽了……”说到这里王伏林还问也在场在成元功:“具体情况伱也清楚,是哪一年的事”成元功先伸出5个指头,然后又做了一个“9”的手势意思是1959年的事。

周恩来生前一直怀念着自己的故乡很想回去看一看故土旧居,领略一下可以引起童年记忆的淮安风光但六亿神州、五洲风云在他宽广的胸怀中占有着更重要的位置,使得他鈈得不把难于割舍的乡思深藏在自己的心底从而使他未曾一偿夙愿。

(作者系江苏淮安周恩来纪念馆周恩来研究室原主任)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