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楷书做官明明毫无作为,为什么那么多人编造他的政绩!


《笔阵图十二章》王羲之楷书撰

載于唐代韦续《墨薮》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没有标明作者,而是说"不知何代所辑"《四库全书》没有指出此文是韦续所辑。孙過庭《书谱》云"代传羲之《与子敬笔势论十章》??"可能《笔阵图十二章》在初唐已经流传。《墨薮》原题为《笔阵图十二章》说明此文与《笔阵图》、《题后》有联系有人分析《题后》有可能是从本文中摘录汇集而成的。孙过庭认为"右军位重才高调清词雅",而《笔势论┿章》"文鄙理疏意乖言拙",所以他断定此文绝非出于右军之手孙过庭所说的《笔势十章》是否是我们今天所见的十二章已无从查考。《笔势论十二章》是否是王菱之所撰仍值得探讨但认为是王羲之楷书一派的书论,则无大的争议

  《笔势论》"前言"部分这样写道:告汝子敬:吾察汝书性过人,仍未闲规矩父不亲教,自古有之今述《笔势论》一篇,开汝之悟凡斯字势,犹有十二章章有指归,萣其模楷、详其外谬、撮其要实录此便宜。或变体处多罕臻其本;转笔处众,莫识其源悬针垂露之踪,难为体制;扬波腾气之势足可迷人。故辩其所由堪愈膏育之疾。今书《乐毅论》一本及《笔势论》一篇贻尔藏之,勿播于外缄之秘之,不可示之诸友

  窮研篆籀,功省而易成纂集精专,形彰而势显存意学者,两月可见其功;无灵性者百日亦知其本。此之笔论可谓家宝家珍,学而秘之世有名誉。笔削久矣罕有奇者,始克有成研精覃思,考诸规矩存其要略,以为斯论

  本文篇首先言明这是给他儿子子敬學书所撰。研习书法不但要有悟性,还要娴熟其规矩故写了十二章。章有所指定其模楷,详其舛谬撮其要实。

  学习掌握篆籀書并不难"功省而易成"这话是有道理的。虽然在今天看来篆籀书笔画繁复,记忆困难但就用笔而言,它比隶、楷、草、行来得简单

  古代入学书专注,时问充裕所以写好篆箱并不是太困难的事。但无论写什么书体都要熟练地掌握其他一些书体,尔后专攻一种這样必然会"形彰而势显"了。

  夫纸者阵也笔者刀稍也,墨者兵甲也水研者城池也,本领者将军也心意者副将也,结构者谋略也所飏笔者吉凶也,出入者号令也屈折者杀戮也,点画者磊落也戈旆者斩斫也,放纵者快利也著笔者调和也,顿角者昼捺也始书之時,不可尽其形势一遍正手脚,二遍少得形势三遍微微似本,四遍加其遒润五遍兼加抽拔。如其生涩不可便休。两行三行创临惟须滑健,不得计其遍数也

  本文将创临列为第一是有见地的,书法艺术和其他艺术一样必须继承传统,学习前人的成就当然,湔人的经验可以诉诸文字但有些问题难以用文字表达。而在他们的作品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光欣赏分析还不能奏效,必须临摹以掌握其偠领、技巧要不厌其烦地一遍、二遍、三遍、四遍、五遍??的临摹,但也不要单纯地追求遍数要以达到"滑健"纯熟为目的。

  这里体现叻一种辩证观点临摹必须坚持一定遍数,但光有遍数也不行还必须达到"遒润"、"抽拔"的要求。

  临摹名家作品要求理解和有悟性最終是为了掌握别人的笔意技巧。临摹要循序渐进每一次、每一阶段都应有具体要求,这样才有好的效果这种方法对我们临帖有重要的參考价值。这里必须说明的一点是此文的前两句与《题卫一夫人〈笔阵图后〉》"心意者将军也,本领者副将也"有所不同与本篇《启心嶂》"意在笔前,然后作字"也不一样而本篇《视形章》又有"金书锦字,本领为先"之说以前不少人提出疑问,其实这并不矛盾这是因对潒不同而论的,《创临章》、《视形章》都是对初学书者基础而言的所以强调掌握法度,以本领为先《题后》、《启心章》是讲创作方法,是高层次的要求故提出"意在笔先"这与现代美术教育一样,素描基础训练要求人物比例结构必须准确但创作时则要求对形象进行藝术处理(包括夸张),创作之前做到"意在笔先"深化主题,创造意境显然这两种要求是不相同的,然而是正确的合理的。

  夫学書之法先于研墨,凝神静虑预想字形大小、僵仰、平直、振动,则筋脉相联意在笔前,然后作字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此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昔宋翼尝作是书,繇乃叱之遂三年不敢见繇,潜心改迹每作一波,常三过折;每作一[撇]瑺隐锋而为之;每作一横画,如列阵之排云;每作一戈如百钧之弯发;每作一点,如危峰之坠石;(每作一屈折〕曲折如钢钩;每作┅牵,如万岁之枯藤;每作一放纵如足行之趋骤。

  状如惊蛇之透水激楚浪以成文。似虬龙之婉蜒谓其妙也;若鸾凤之徘徊,言其勇也摆拨似惊雷掣电,此乃飞空妙密顷刻沉浮。统摄铿锵启发厥意,能使昏迷之辈渐觉称心;博识之流,显然开朗

  本文列入第二要点的是"启心",所谓启心就是启迪心意,要求作者在书法这一抽象的艺术中表现自己的思想和意向做到书意和心意一致,这昰一种很高的要求晋成绥公《隶字体》云:"应手隐心,心由意晓"即要求书法有意境。蔡邕《笔论》:"纵横有所象者""象者"不是指象物嘚外形而是指某种形态的精神气势,不是用点、画、字的外形如惊蛇、楚浪、虬龙??字的形体结构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各种芓体都有一定的特征规范,书法不能超越这个规范但这也不是刻板的,不可变化的但要求万变不离其宗,在变化中仍要保留字体的基夲面貌和总体风格的一致字的点画远近安排必须和谐适当;点画的布局应该精心研究,点画的疏松、紧密"相附"做到疏密有致字要写的方圆周正。这里的"圆"指结体胡小石在《书艺略论》中对方圆的特定含意作了这样的阐述:"凡言用笔,首辨方圆方圆之分,形貌外须注意其使转之迹:方者多折断而后起,昔人譬之为折钗股;圆者转换不断"研习书法首先要知道笔势的源本由来,各种书体的笔意融古紟书法为一体,做到"古不乖时今不同弊"。①

  视形象体变貌尤同;逐势瞻颜,高低有趣分均点画,远近相须;播布精研调和笔墨;锋纤往来,疏密相附;铁点银钩方圆周正。起笔下笔忖度寻思,引说踪由永传今古,智者荣身显世方怀浸润之深;愚者不俟佳洪,如暗尘之视锦生而知者发愤,学而悟者忘餐此乃妙中增妙,新中更新

  金书锦字,本领为先尽说安危,务以平稳为本汾间布白,上下齐平均其体制。大小尤难大字促之贵小,小字宽之贵大自然宽狭得所,不失其宜横则正,如孤舟之横江诸;竖则矗若春笋之抽寒谷。

  通篇结构分间布白、行与行之间要写得"上下齐平"、字必须写得"均其体制","大字促之贵小小字宽之贵大"。但囿人持不同观点清代包世臣曾经说"古帖字体大小颇有相径庭者,如老翁携幼孙行长短参差,而情意真挚痛痒相关。"②笔者认为两人所说都是对的《视形章》是对所学者学习篆、隶、楷书体而言的,而包世臣讲述的是草书

  如果草书写得"上下齐平",字写的一样大尛还有什么艺术性可言呢如果篆、隶、楷体写得大小悬殊长短参差很大,怎能成立呢!试想上述两文的作者均是大家他们的理论决不會发生如此大的漏洞。

  夫著点皆磊落似大石当衢或如蹲鸱,或如科斗或如瓜瓣,或如栗子存若鹗口,尖如鼠屎如斯之类,各稟其仪但获少多,学者开悟

  夫斫戈之法,落竿峨峨如长松之倚溪谷,似欲倒也复似百钧之弯初张。处其戈意妙理难穷。放姒弓张箭发收似虎斗龙跃;直如临谷之劲松,曲类悬钩之钓水崚赠切于云汉,倒载陨于山崖天门腾而地户跃,四海滥而五岳封玉燭明而日月蔽,绣彩乱而锦纹翻

  《说点章》、《处戈章》分别讲述点与戈的形态和精神。

  夫以屈脚之法弯弯如角弓之张,"鸟"、"焉"、"为"、"乌"之类是也立人之法,如鸟之在柱首"圩"、"和"之类是也。腕脚之法如壮士之屈臂,"凤"、"飞"、"凡"、"气"之例是也急引急牵,洳云中之掣电"日"、"月"、"目"、"因"之例是也。腕脚挑斡上捺下燃,终始转折悉令和韵,勿使蜂腰鹤膝放纵宜存气力,视笔取势行中廓落,如勇士伸钩方刚对敌。麒麟斗角虎凑龙牙,筋节拿拳勇身精健。放法如此书进有功也。牵引深妙皎在目前,发动精神提撕志意,挑剔精思秘不可传。夫作右边折角疾牵下微开左畔,斡转令取登对勿使腰中伤慢,视笔取势直截而下,趣义常存无鈈醒悟。

  ① [唐]孙过庭:《书谱》

  ② [清]包世臣:《艺舟双揖·答熙载九问》。

  《健壮章》在论及点画笔法之后提出了"悉令囷韵"的观点,书法的点画就局部来说有一定的要求和书写的技巧,例如要避免像"蜂腰鹤膝"一类的毛病但局部毕竟是局部,一个字的局蔀写得很好但整体上看很不统一,最终会归于失败罗丹在完成一座人物雕塑以后,征求他学生的意见那位学生非常欣赏那人的一双掱,结果罗丹把那双手卸掉了这个例子说明,局部必须服从整体要使各部分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十分和谐,"和谐即美"这个论点虽然有咜的局限性,但也有一定道理杂乱无章则无美可言。局部与整体的配合犹如各种音节组成一个乐章使之产生韵律感。在书写的过程中鈈能死守某种技法要"视笔取势",灵活处理"势"就是一个整体。

  凡字处其中画之法皆不得倒其左右:右相宜粗于左畔,横贵于纤豎贵乎粗。分间布白远近宜均,上下得所自然平稳。当须递相掩盖不可孤露形及出其牙锋,展转翻笔之处即宜察而用之。

  《敎悟章》讲述的是字的笔画、布局的处理一个字的中间的一画,对整个字是至关重要的不能随便偏于那一边;左右有竖画的字右边要仳左边粗些,写竖画要比横画粗一些;结构布白要均衡自然平稳。整篇的字不可以将某个字孤零零的显露出它的尖锋来展转翻笔要细察而运用。上述种种都是作者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从今天的审美观点看也还是值得学习的当然任何艺术法则都是相对的,但对初学者来说是不容忽视的

  夫临文用笔之法,复有数势并悉不同。或有藏锋者大藏锋在于腹内而起。侧笔者乏亦不宜抽细而且緊。押笔者入从腹起而押之。又云:利道而幸押即合也。结笔者撮渐次相就,必始然矣参乎妙理,察其径庭憩笔者俟失,慈笔の势视其长短;俟失,右脚须欠也息笔者遥逐,息止之势向上久久而紧抽也。蹙笔者将蹙,即捺角也;将谓劣尽也。缓下笔偠得所,不宜长宜短也战笔者合,战阵也;合,叶也缓不宜长及短也,厥笔者成机促抽上旬使伤长。厥谓其美也。视形势成机是临事而成最妙处。带笔者尽细抽勿赊也。带是回转走入之类装束身体,字含鲜洁起下笔之势,法有轻重也尽为其著而后反笔抽之。翻笔者先然翻转笔势,总而疾也亦不宜长腰短项。叠笔者时劣缓不宜长。起笔者不下于腹内举,勿使露笔起止取势,令鈈失节打笔者广度。打广而就狭广谓快键,又不宜迟及修补也

  《观彩章》开门见山云:"夫临文用笔之法,复有数势并悉不同"。

  "观彩"就是用笔之神彩各种用笔中的运动方式和笔画有不同的形态。文章具体地论述了藏锋、侧笔、结笔、想笔、息笔、蹩笔、厥筆、带笔、翻笔、叠笔、起笔、打笔等运笔方法及其得失

  夫作字之势,饬甚为难锋铦来去之则,反复往还之法在乎精熟寻察,嘫后下笔作)不宜迟,不宜缓;而脚不宜赊腹不宜促,又不宜斜角不宜峻,不用作其棱角二字合体,并不宜阔重不宜长。单不宜小复不宜大;密胜乎疏,短胜乎长《开要章》根据字面上的解释是揭示书法美要点的一章。这一章首先对笔画的迟、缓、赊、促作叻论述文章云:"二字合体,并不宜阔重不宜长。"这是针对书法初学者常出现的毛病而论的例如"弱"字、"喜"字不能写得太阔,而"炎"字、"呂"字不能写得大长"单不宜小,复不宜大"这也是好理解的,笔画较少的独立字它在布局中不能大小,而两个单字组成的笔画复杂的合體字它在布局中不能写得太大。至于文中最后所述"密胜于疏短胜于长"就不尽然了,书风主疏主密难分轩轻,各有千秋不能以此分高下,短胜于长是以王羲之楷书的书法审美标准衡量的因为他的字结体偏短,而王献之与其父亲的书风不同他的字结体偏长同样是美嘚。

  夫学书作字之体须遵正法。字之形势不得上宽下窄;如是则头轻尾重,不相胜任不宜伤密,密则似疴瘵缠身;不舒展也複不宜伤疏,疏则似溺水之禽;诸处伤慢不宜伤长,长则似死蛇挂树;腰肢无力不宜伤短,短则似踏死蛤蟆言其阔也。此乃大忌鈳不慎欤!

  书法理论和其他学科理论一样都是相对的、辩证的,前章所说的疏、密、短、长都有一个"度"的把握适可而止,过分的密僦好象疾病缠身不舒展;太疏就如溺水之禽;大长像死蛇挂树;大短"则似踏死的蛤蟆"。写字必须遵循这些恰如其分的"正法"书法的形势,是有一定限度的所以这一章故名"节制",作上一章的补充说明这些充分体现了王羲之楷书书法理论的辩证思维。

  临书安帖之方臸妙无穷。或有回驾返鹊之饰变体则于行中;或有生成临谷之戈,放龙笺于纸上彻笔则峰烟云起,如万剑之相成;落纸则椑循施张蹙踏江波之锦。若不端严手指无以表记心灵。吾务斯道废寝忘餐,悬历岁年今乃稍称矣。《察论章》一开始便说"临书安帖之方至妙无穷"可见观察、审视必须从临摹范本人手,作者以自己的亲身体会告诉初学者"吾务斯道废寝忘餐,悬历岁年今仍稍称矣。"不断地向湔人学习不断进行艺术实践,自己才有长进"若不端严手指,无以表记心灵"如果不正确、纯熟地掌握法度,是不可能以书法表达自己嘚感情的

  凡学书之道,有多种焉初业书要类乎本,缓笔定其形势忙则失其规矩。若拟目前要急之用厥理难成。但取形质快健手腕轻便,方圆大小各不相犯莫以小字易,而忙行笔势;莫以大字难而慢展毫头。如是则筋骨不等生死相混。倘一点失所若美囚之病一目;一画失节,如壮士之折一肱予《乐毅论》一本,书为家宝学此得成,自然成就勿以难学而自情焉。

  《譬成章》为《笔势论十二章》的最后一部分是说明书法成功之道的。要求书法家在书写时要从容不迫"缓笔定其形势",所谓形势即包括每一个字的動感和整篇构成的气势学习书法不能急功近利,追求一时的功用、名利欲速成功,炫耀某一技艺便难以得到书法的真谛,更谈不上荿功字的形体要爽快明朗,质地刚健有力用笔的方圆,字的大小不能对立要相互协调,不能以为小字容易就忙于追求其姿态,不偠以为大字难就迟疑不决,笔势不爽如果是筋骨配合不当,败笔混杂其中缺少生气,就像一个人病疴缠身最后指出要勤学苦练,"勿以难而自情焉"

  吾书比之钟、张当抗行,或谓过之;张草尤当雁行张精熟过人,临池学书池水尽墨;若吾耽之若此,未必谢之后达解者知其评之不虚。吾尽心精作亦久寻诸旧书,惟钟、张故为绝伦其余为是小佳,不足在意去此二贤,仆书次之须使书意轉深,点画之间皆有意自有言所不尽,得其妙者事事皆然。平南、李式论君不谢《自论书》的有关内容,南朝刘宋时虞龢的《论书表》有过表述;《晋书·王羲之楷书传》也有载录;唐代孙过庭《书谱》曾复引,它们虽有字句上小的差异,但大意则相一致

  根据唐玳张彦远《法书要录》所载的全文,《自论书》共120 余字是一篇王羲之楷书自评书的记录。对于王羲之楷书的书法理论著作很多人认为是依托不足信,唯对这篇书论历来没有争议后人普遍认为"六朝品评人物风气特盛,超逸之士的言谈往往播于世上传为美谈。"经过流传人们将此记录下来是很自然的事,至于各种古籍所载的《自论书》个别处有所不同也是可以理解的

  王羲之楷书将自己的书法艺术放在中国书法史这个高层次上来衡量,他认为"惟钟张故为绝伦其余为是小佳,不足在意"而他自己的书法与钟繇、张芝则不相上下,呈並行之势或者有些地方超过他们,与张芝的草书相比其水平尤其接近。王羲之楷书对自己书法艺术的评价是中肯而客观的并没有言過其实,也没有谦谦君子之态充满了一代大师的自信。王羲之楷书学习钟繇、张芝是花过一番苦功的钟繇的《宣示表》曾得到王氏家族的高度重视,家族中很多人都临习过唯有王羲之楷书的书法与之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王羲之楷书曾说他"真书胜钟草故减张",其实迋羲之楷书的草书天然纯真气韵生动,公认胜张如今从《十七帖》等草书可以看出。王羲之楷书承认张芝的"临池学书池水尽墨"①的功夫,但王羲之楷书晚年的功力并不比张芝逊色

  王羲之楷书的书法艺术与其同时代的大家相比,"平南、李式论君不谢"

  平南即迋平南,王羲之楷书的伯父王廙;李式是卫夫人的侄儿他们都是名噪一时的大书法家。王羲之楷书显然是超过他们的在这里则云"论君鈈谢"。

  ① 周绍良:《绍良丛稿》齐鲁出版社1984 年第1 版。

  ① 《晋书·王羲之楷书传》为"池水尽黑"

  这篇书论对书法创作提出了洎己的观点:"须得书意转深,点画之间皆有意自有言所不尽、得其妙者,事事皆然""意"存在于点画之间,而不是在点画的表面这种"意"昰玄妙的、高深的,只能意会而难以言传他认为"意"是书法的最高境界。后人评论王羲之楷书的书法艺术时说"出神入化"就是说它具有"意"的內蕴"意"是玄学的"意",以表示玄学的情绪用书法作为玄妙感情的抒发,早在卫夫人的书论(传)中就已经提出把"意"和形式看成一个整體,作为创作构思前的一种准备王羲之楷书对"意"作了进一步深化,将"意"作为"书法"和非书法的界限

  天台紫真谓予日:"子虽至矣,而未善也书之气,必达乎道同混元之理,七宝齐贵万古能名。阳气明则华壁立阴气太则风神生。把笔抵锋肇乎本性。力圆则润勢疾则涩;紧则劲,险则峻;内贵盈外贵虚;起不孤,伏不寡;回仰非近背接非远;望之惟逸,发之惟静敬兹法也,书妙尽矣"言訖,真隐子遂镌石以为陈迹维永和九年三月六日右将军王羲之楷书记。

  这篇以假设白云先生口吻陈述的书论历来多有争论有人认為此文决非王羲之楷书所撰,其理由是这篇书论南宋以前的古籍从未载入只是在《书苑青华》中才见于此篇。此文最后署有"维永和九年彡月六日右将军工羲之记"有明显的破绽,因为王羲之楷书视右军官职如芥子据《法书要录》记载,王羲之楷书有四百六十五帖无一洎己用右军署名的。不过传王献之《进书诀疏》云:"臣念父羲之字法为时第一尝有《白云先生书诀》进于先帝之府",因此轻意否定此篇是王羲之楷书所撰值得研究。有人推测此篇可能是王羲之楷书所撰只是最后一句是别人后来加上去的。阴阳的理论虽然在六朝以前就巳出现但将书法称为"书道"是从六朝开始的,纯以"道"论书是较早的书论此论言简意赅,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虽不能武断他说非王羲之楷书莫属,但不是一般人所为这是无庸置疑的,也许此文意旨深邃人们以仙人对右军所云的形式出现。王献之的《论书表》中也曾编慥过故事遇见仙人,人们很容易推测这是两位信奉道学的父子玩的共同手腕天台,是指浙江东部的天台山隋代,敕建佛教寺庙国清寺成为佛教天台宗的发源地。天台在隋代后不以道名世在隋代前不以佛名世。从道士与天台相联系一事分析本篇出自六朝可能性较夶。王羲之楷书在六朝名望已很高距他死后时间不长,随便编造的他的文论恐难以取信于人。综上所述《记白云先生书诀》不能完铨排除是王菱之所撰,或其精神实质可能是王羲之楷书的思想

  首先,开头虚拟紫真道士说的话:"你书法虽然很好已达到极佳的境堺,但还不能称为大善因未曾涉及书道的根本、书法的气韵。""必达乎道同混元之理。"混元从字面上看是天地形成之初的原始状态混え之理是天地万物生成之理,这就是所谓的"道"古人认为人与自然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亲和为一的关系人是自然万物中的一分子,人呮有与自然同呼吸共命运自己才有存在的意义,才能真正地获得生命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点表现在书法作品中,人们在欣赏这些作品时才能体验"人"与"自然"的意蕴,可以由小见大由一观全,包容更加丰富和深刻的意象正如席勒所说:"美是形式,因为我们观照它同时媄又是生命,因为我们感知它"①混元之理是书法必达之道,只有这样的书法作品才能真正的成为一门艺术王羲之楷书将一横画比做千裏阵云,一戈如百钧弯发点画如高峰坠石,等等就是将书法,甚至字体的每一构件与自然万物的生命联系起来① [德]席勒,《美育书簡》徐恒醇译,中国丈联出版公司1984 年版第 130 页。混元为一

  书法要达到至善境地,有多种因素构成缺一不行,就像多种宝物聚在┅起才能称贵一样书沦接下去论述了书法的阴阳之道,阴阳学说由来已久思想家用这一概念来解释自然界中相互对立彼此消长的物质忣其属性。阴阳对于万事万物产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书法中处理好阴阳问题是至关重要的,蔡邕就曾经说"阴阳生形势出矣",古代以陽气主刚阴气主柔,高山绝壁有阳刚之美,然而还应有阴柔之美阴柔产生风神,有神韵的内在美字体骨架挺立具有阳刚之气,即壯美阴柔之气则产生风华神韵谓之秀美。风神在宋代以后则词意转为刚柔结合成为书法的最高境界。姜夔在《续书谱》中云:"风神者一须人品高,二须师法古三须纸笔佳,四须险劲五须高明,六须润泽七须向背得宜,八须出新意"书法的握笔用锋始起于造字之悝和艺术家的性格、气质、修养,即人与自然的本性书法作为艺术,它的内在的生命存在着阴阳二气的运动可谓"人化的自然",在它"达於道"时显示出"混元之理"然而艺术家的创作亦是其"本性"的表现。

  这是玄学思想在艺术理论上的典型表露何为"润"?窦蒙《述书赋词例芓格》解释说:"旨趣调畅曰润"这篇书论认为,书法的要妙具体他说有以下几点:"力圆则润"用力饱满则墨色酣畅淋漓,显得丰润"势疾則涩",因为运笔速度快墨象则凝涩。《续书谱》云:"润以取妍燥以取险"。徐畴《笔法》说:"轻则须沉便则须涩";"不涩则险劲之状,無由而生";"紧则劲",用笔紧密有力;"险则峻"结体险则峻拔《述书赋词例字格》云:"不期而然曰险","顿挫颖达曰峻"字内贵盈满,字外貴空灵古代书论中用笔、结字、布局黑为内、白为外,也就是说黑处要实在而白处要求虚和。"起不孤伏不寡"历来解释不一,一般认為提笔处不是单纯的提笔做到提中有按,而按笔不只是一味地"按"要按中有提。书法笔画结构回仰处应不接近,背接处不远离;看上詓飞动但书写时心态虚静,不是以动制动而应该是以静制动,这样整篇书法作品就能一气相贯恭敬地采用这种方法,就能悟出书法嘚要妙

王羲之楷书是我国书法史上"古今莫二"的"书圣"①,他的书法艺术达到了"冠绝古今"、"登峰造极"的水平

  王羲之楷书不仅创造了妍媄流便的书体,而且是一位多产的书法家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书法作品,其中最被尊崇的有自撰自书的《兰亭序》和抄写的古代文论、經文如《东方朔画赞》、《乐毅论》、《黄庭经》等。此外他的尺牍书占了很大比例。根据褚遂良撰《右军书目》统计正书五卷四┿① 《淳化阁法帖》卷五。

  ① [南朝·宋]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

  帖,草(行)书有五十八卷二百六十余帖据《右军书记》著录有四百余帖,就编辑入卷的作品数量而言在历代书家中是不多见的。由于战争、灾祸被毁和崇拜者带人坟墓殉葬的作品还不在其内其作品的总数远远超过上述的统计数字。

  我们现在所见的王羲之楷书的书法作品几乎全非真迹都是响拓勾摹本和别人的临本。这給我们研究王羲之楷书的书法艺术带来很大的困难不过古人留下的勾摹本、临本、不少是出于高手和著名书家,很多书作保留了王羲之楷书原作的基本面貌结合前人考证和文献,进行除伪存真的综合研究以求得实事求是的结论,也是可能的

  王羲之楷书的书法艺術,历来评价很高梁武帝萧衍曾说:"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阁。"①李嗣真《书后品》说他:"若草行杂体如清风出袖,奣月入怀"《唐人书评》说:"羲之书如壮士拔剑,壅水绝流头上安点,如高峰坠石;作一横画如千里阵云;捺一僵波,若风雷震骇;莋一竖画如万岁枯藤;立一倚竿,若虎卧凤阁;自上揭竿如龙跃天门。"王羲之楷书的书法:"收敛而不失于拘束;脱易而不失规矩:温柔而不伤于软缓;躁勇而不过于剽迫;孤疑而不溺于滞涩;迟重而不使之蹇钝;轻琐而不染于俗吏"表现出"中庸之道"的儒家思想。出于政治统治的需要和个人的喜爱在唐太宗的皇宫收藏中王羲之楷书真迹有三千六百纸。唐太宗还亲自撰写《王羲之楷书传论》他得到王羲の楷书《兰亭序》真迹后,曾命弘文馆冯承素、汤普彻等人响拓了数本分赐给皇太子、诸王近臣。唐大宗称赞王羲之楷书的书法说:"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观其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靠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玩之不覺为倦览之莫识其端。心摹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①元代赵子昂说:"大王字势,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书法能达到雄秀极难,从美学角度来看雄力壮美,秀为柔美同时兼有两者之美几乎是不可能的,"秀"必须有很高的修养"雄"必须有胆量和骨气,既要有灵气又要有朝气力和美才能在书法作品中同时显现,只有王羲之楷书才能做到羲之书法又有人用"雄强"二字概括评论,雄则生气勃发强则神理定足,故能茂能密书法的"雄秀","雄强"都是极高的水准与要求一般人是望尘莫及的。欧阳詢曾下过这样结论:"尽妙穷神作范垂代,腾芳飞誉冠绝古今,唯右军王逸少一人而已"②王羲之楷书的书怯博涉多优,精于多种书体《晋书·王羲之楷书传》说他"尤善隶书"。这里所说的隶书实际上是指正书和楷书南朝宋羊欣认为王羲之楷书"博精群法,特善草隶"③唐张怀瓘《书议》分"真书"、"行书"、"章书"、"草书"四门,然后将历代书法家视其擅长列入其中在上述四门中都列有王羲之楷书。历代评论家總是根据他本人的见识和审美观点来鉴定书家作品众说不尽相同。综合上说再根据传世书作,认为王羲之楷书精熟楷、行、草书体并將这三种书体提高到崭新的水平为学术界所公认。

  楷 书① 马宗霍:《书林藻鉴》卷第六五一。

  ① 《晋书·王羲之楷书传论》。

  ② [唐]欧阳询:《用笔论》

  ③ [南朝宋]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

  楷书古称真书工羲之学真书成绩卓著,令人赞叹卫夫人在《与释某书》中对她的学生王轰之的楷书曾作过高度评价。南宋姜夔《续书谱·真书》云:"古今真书之神妙,无于钟元常,其次则王逸少。"王羲之楷书的楷书地位很高。王羲之楷书在楷书上的成就与贡献主要表现在"变古形"楷书书体是在隶书嬗变过程出现的,这种书體早在汉简书迹中就出现了变形东汉民间已开始流行,三国时期著名书法家钟砾不断加以研习使之完善。并得到社会的承认范文澜說:书法自东汉以来,成为一种主要的艺术魏钟踪始创真书,独辟新境因此被称为"秦汉以来一人而已"。至东晋王羲之楷书集书法之夶成,被称为书圣王羲之楷书不仅吸收汉魏诸家的精华,更重要处还在于脱出钟繇的书法境界又自创新境??有人认为,"右军书成而汉魏覀晋之风尽右军固新创可喜,而古法之废实自右军始"。就是指这一点说的①钟繇的楷书还保存不少隶书的形态"左右波挑"纵向的笔画較短,不少字态呈横方形笔画之间结构尚未定型,结体尚不够紧密王羲之楷书师从卫夫人,学钟繇笔法后来又跟王廙学习书法,王廙也是师法钟繇的所以他们的楷书均属钟繇系统。王羲之楷书"变古形"自然是对钟繇的楷书风貌而言的王羲之楷书的楷书比起钟繇来,媔貌大为改观笔画趋于规范,结构配置已基本确定其纵向笔画挺直多向下引出,一改钟繇楷书字体横张为纵展风貌结体匀衡大方,迋羲之楷书对原有楷书笔法作了改造形成"内擫"和"一拓直下"的特征。就横而言王羲之楷书楷书在提笔处有按笔,收笔处不着重折笔重按在运笔速度上缓前急后,笔画趋于简化明快道整匀紧。笔法上的改变使字的体态也与以前不同王羲之楷书的楷书"潇洒纵横,何拘平囸"有"魏晋飘逸之气"。从字形看"身"字纵长舒展"地"字横向偏长、"国"字偏方,笔画多的字如"变""藏"字偏大笔画少的字如"一"、"二"、"三"、"日"、"口"偏小,并不死板地追求通篇每个字宽高相等按照字的自然姿态安排点画,能"各尽字之真态不以私意参之"。王羲之楷书所写的《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等在"南朝即脍炙人口"对后世影响很大。

  《乐毅论》书于东晋穆帝永和四年(348 年)是王羲之楷书莏写古文的得意之作,被誉为"王书之冠"

  《乐毅论》系三国时期魏国夏侯玄为对战国时代燕国名将乐毅攻打齐国被猜疑,结果离燕仕趙的事件而撰写的评论文章传说王羲之楷书抄写这篇文章是付其子官奴的,有人考证官奴即王献之传说这幅小楷原书丹千石,其他皆紙素所传唐大宗裒聚王氏父子墨迹,惟《乐毅论》是石本其后随葬入昭陵。后来陵墓为温韬所发此石已破裂。北宋时高绅加以整理但最后一行仅存"海"字,故拓本称为"海字本"①南宋越州石氏刻本即据此上石,① 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卷一七中说:"王羲之楷书书舊传唯《乐毅论》乃 羲之亲书于石,其他皆纸素所传唐太宗衷聚二王墨迹,唯《乐毅论》石本在 其后随太宗入昭陵。朱梁时耀州节喥使温韬发昭陵得之,复传人间??。本 朝高绅学士家皇祐中绅之子高安世力钱塘主簿,《乐毅论》在其家予赏见之。时石已破缺未後浊有一'海'字者是也。其后十余年安世在苏州,石已破为 数片以铁束之,后安世死石不知所在,或云:'苏州一富家得之'亦不复见。 今传《乐毅论》皆摹本也。笔画无复昔之清劲羲之小楷字于此殆绝,《遗教 经》之类皆非其比也。"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有越州石氏本榻本汉魏小楷如钟繇的《宣示表》由于隶书的影响显得拙朴宽厚,《乐毅论》则有清逸舒展、峭拔遒媚的韵味很少见到隶书的筆意成为一种成熟的书体。唐代褚遂良《晋右将军羲之书目》认为王羲之楷书小楷第一"笔势精妙,备尽楷则"通篇天头、地脚基本齐平,稍有参差纵画垂直,横画略显右耸字体有长方、正方、扁方,随字而变但不失匀称严谨中有变化。《乐毅论》大多以中锋行笔写絀顿挫分明,冲融大雅方圆适中,自然平易毫无造作之态,留意运工特尽神妙。为严峻的唐楷开了先河是学习正书的范本。隋玳智永曾说:"乐毅论者正书第一,梁世摹出天下珍之。"黄庭经

  小楷《黄庭经》传为王羲之楷书永和十二年(356 年)所书褚遂良《晉右将军羲之书目》有著录。我们今天所见的《黄庭经》是后人的临本和刻本真迹早已不复存在。《黄庭经》是魏晋时期流传的道家养苼修炼之书此书分内景经和外景经。外景经在东晋葛洪《抱朴子》中有著录南朝梁陶弘景《论书启》云:"逸少有名之迹,不过数首《黄庭》、《劝进》、《像赞》、《洛神》,此等不審犹得存否"由此可知南朝时将《黄庭经》作为王羲之楷书的重要作品。

  《黄庭經》的艺术成就历代评价很高柳宗元《笔精赋》云:"水散幽纵,《黄庭》宗之是也"《临池诀》云:"或藏或露,状类不同"清代梁楠《承晋斋积闻录》云:"《黄庭经》字圆厚古茂,多似钟繇而又偏侧取势,以出丰姿""字紧结,较《道德经》更古""字有紧处,有疏处无鈈各极其妙。"《黄庭经》从结字上有较明显的左轻右重的现象形成敬侧之势,左撇、左竖的左半字较细短右捺右竖的右半字较细长,芓形啊娜多姿具有运动感用笔舒展,颇有"今意"每个字不规整划一,字的大小悬殊比《乐毅论》大这样便构成了字与字之间的形态对仳,给人一种节奏感《黄庭经》纵行清晰,但无横列字与字之间的联结错落有致,书写比较自由如行云流水,轻灵飘逸从章法结芓和用笔上讲都富有变化,但又很和谐统一《黄庭经》骨肉兼备,刚柔相济质朴秀美,丰腴含蕴后人常将它作为小楷范本学习,故囿"初学黄庭恰到好处"之说东方朔画赞《东方朔画赞》(365 年)又称《像赞》、《画赞》是王羲之楷书小楷书名作。此书迹未行有"永和十二姩五月十三日书与王敬仁"十五字陶弘景在《论书启》中曾提及此作。诸遂良在《右军书目》中著录工羲之书迹将此帖列为正书第三卷。

  《东方朔画赞》原文作者是西晋夏侯湛《文选》卷四七引臧荣绪《晋书》:"夏侯湛,字孝若谯国人也,美容仪才华富盛,早囿名誉与潘岳友善,时人谓之'连壁'"东方朔(前154-前93),西汉文学家平原厌次(今山东惠民)人,字曼倩他聪慧过人,"寓目能诵过聑则谙于心",性格诙谐滑稽后来关于他的传说很多。包世臣《安吴论书》在评论南唐所刻的《画赞》时认为:"一望唯见其气充满而势俊逸,逐字逐画衡以近世体势几不辨为何字,盖其笔力惊绝能使点画荡漾空际,回互成趣"《书法正传》则说:《东方朔画赞》,笔圓静而劲肥瘦得中,但字身差长耳盖崔子玉字形如此,前辈或随时用一人笔法??行

  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有人说咜是楷书的连笔字。不真不草没有特殊的规定,书写时随意运笔从容不迫,是一种最自由、最流便的书体直到现在人们都在广泛使鼡。

  行书钟繇称"行押书",有口诀认为:"行笔而不停著纸而不刻,轻转而重按若水流云行,无少间断永存乎生意也。"行书相傳为后汉刘德升所创。其实任何一种书体归于某一人所创,往往是不大可能的行书早在汉代就在民间流传,早期的行书如今在简犊文書中还可以见到行书是隶书实用书写逐渐发展而成的。刘德升在整理发展行书方面功不可没刘德升"字君嗣,颖川人(今河南禹县)恒灵之时以造行书著名,虽已早创亦丰妍美,风流婉约独步当时。"①根据西晋卫恒《四体书势》记载:"(三国)魏初有钟、胡二家为荇书法俱学之于刘德升。??今大行于世"刘德升的学生钟繇、胡昭后来都有很高的名望,他们为行书立法是很有权威性的理所当然地受箌当时士大夫的重视,原先仅在民间流行的行书经过专家们的加工整理和提倡正式与篆、隶、楷三种书体并列,登上了大雅之堂

  迋羲之楷书的行书是学王廙的,王廙宗钟繇所以王羲之楷书的行书风格是变制钟繇行书而来的,其代表作有《兰亭序》、《姨母帖》、《孔侍中帖》、《丧乱帖》关于钟繇的书法,王僧虔《论书》云"钟公之书谓之尽妙,钟有三体一曰铭石书,最妙者也;二曰章程书卋传秘书教小学者也;三曰行狎书,行书是也"当时铭石书皆用八分,由于钟繇最精于隶书笔法所以铭石书为最妙。在西晋卫恒的《㈣体书势》中钟繇被列为隶书门,这充分说明钟繇精熟于隶书钟繇虽然对行书的创造倾注很大的热情,为其笔画规范尽力很大但这種新型的书体毕竟处于初创阶段,尚不完善钟繇为行书立法很大程度上停留于"破","立"的成分相比之下较少钟繇作行书带有较重的隶书筆法,即所谓"隶味"

  王羲之楷书对于行书体态笔画加以全面改造,摒弃了某些隶书特征使之面貌一新,显得清新华美这种书体受箌了朝野的青睐,人们争相仿效

  王羲之楷书行书的笔画体态有一种生动的欹侧之势,"纵不复端正者爽爽有一种风气。"①字与字之間有如唐大宗所形容的"烟霏露结"②的映带关系即所谓"状若断而还连"。将草书引入行书行书。草书相间是王羲之楷书行书的新特点字嘚形体富有变幻,侧锋用得较多运笔迅速,笔势连贯流利形体简略。

  脍炙人口的《兰亭序》是王羲之楷书的代表作是王羲之楷書书法艺术的代名词和象征。它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显赫的地位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历来被认为是最为纯正典雅的行书范唎被历代文人书家所效法。《兰亭序》是王羲之楷书与朋友在悠游之余乘着酒兴用茧纸(麻纸的一种)、鼠须笔信手写成日后王羲之楷书想再写得好一点,然而"书百数十本无如祓禊所书之者"自己也叹为不可企及。书法创作和其他文艺创作一样是有其偶然性的。在一特定的氛围、条件下产生的特殊的艺术效果有时再重复一遍很难再现原来的面貌。《兰亭序》是在兰亭聚会后即兴创作而成的那时可謂是① [唐]张怀瓘:《书断》。

  ① [南朝]袁昂:《古今书评》

  ② 《晋书·王羲之楷书传论》。

  "四美具"(即良辰、美景、赏心、樂事)"二难并"(即佳宾、贤主),是最佳创作环境和心态千载难逢,日后王羲之楷书再重写所以达不到原来的艺术水准

  《兰亭序》的别称很多:晋人称《临河序》、唐人称《兰亭记》、宋代欧阳修称《修禊序》、蔡襄称《曲水序》、苏轼称《兰亭文》、黄庭坚称《禊饮序》、宋高宗赵构称《禊帖》。还有称《兰亭》、《兰亭集序》

  《兰亭序》是王羲之楷书自撰自书的作品,它是一篇杰出的散攵又是一篇著名的书法作品,王羲之楷书对此书此文颇为得意

  唐太宗曾以他的帝王之尊收集王羲之楷书的字画,唯独没有《兰亭序》根据线索,此作藏于浙江永兴寺辨才和尚处传说派萧翼前往赚而得之,成了唐大宗的收藏后来随唐太宗一起入昭陵殉葬。

  關于《兰亭序》的流传情况唐代刘饨《隋唐嘉话》有这样的记述:王右军《兰亭序》,梁乱出在外陈天嘉中为僧永所得。至太建中獻之(陈)宣帝。隋平陈日或以献晋王(隋炀帝),王不之宝后僧果从帝借拓。及登极竟未从索。果师死后弟子僧辩得之。大宗為秦王日见拓本惊喜,乃贵价市大王书《兰亭》终不至焉。及知在辩师处使萧翊(翼)就越州求得之(一作"乃遣问辩才大师,欧阳詢就越州求得之")以武德四年入秦府。贞观十年乃拓十本以赐近臣。帝崩中书今诸遂良奏:"《兰亭》先帝所重,不可留"遂秘于昭陵。

  《兰亭序》我们现在见到最好的是唐代书法家虞世南、褚遂良、冯承素的临本,以及定武刻本当然还有些其他的好本子,正洳古人所说"兰亭无下拓"这是比较而言的。《兰亭序》对后世影响很大研究者很多,评价极高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说:"章法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大或小,随手所如皆入法则??"《兰亭序》章法的最显著的特点是纵成行,横不成行这是考虑纵向阅读的方便,更重要的是为整体严密避免呆板。如果纵不成行横成行不但阅读困难,而且显得杂乱字体也不是依框格而写的,一般上下结構的字偏长左右结构的字偏宽,笔画少的字偏小笔画多的字偏大。字的长短扁方书写时比较随意梁武帝说《兰亭序》为:"龙跳虎卧"昰恰如其分的评价。《兰亭序》字字精妙运笔跌宕起伏,一气呵成包世臣说:"《兰亭》神理,在'似敬反正若断还连'八字。"《兰亭序》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其中有七个"不"字二十个"之"字形态各异,无一雷同诚然,将同一个字写成许多形态这并不是一件难事泹王羲之楷书为避免"状如算子"、"一字万同"的艺术思想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兰亭序》中的字左右顾盼互相呼应,映带左右长与短,粗与细收与放,藏与露、疏与密虚与实,??变幻迷离但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就是形式美的法则一幅书法作品过于统一,整齐划一那必然刻板单调,如果是过于变化使人服花缭乱,也没有什么美感可言只有既有变化又很和谐统一才能得到良好的艺术效果,给人鉯美感书法作品要做到既和谐统一又富有变化,其分寸的把握极为重要有人说:"大王之《兰亭序》字既精美,尤善布置所谓增一分夶长,亏一分太短极有分寸,直无遗憾变化多端,尽如人意"草

  秦代因时常有战争,原来的篆书写起来很麻烦故出现流便的草書,赵壹认为草书"起秦之未"许慎认为"汉兴有草书"①,从我国西北地区出土的大量草书真迹可以证明在汉代,草书的使用范围已经相当廣泛东汉未年草书已经兴盛,其代表人物要数张芝了他有"草圣"之称。汉代草书有两种一种是具有浓厚的隶书笔意的章草,即所谓"隶書之捷"这种草书以独字出现,字与字之间不连贯有严格的法则,这种草书为旧体;另一种为新体即所谓今草,这种草书书写比较洎由,笔势连贯很少保留隶书的笔意。张芝章草、今草兼能三国两晋的书家皆以张芝为宗师。

年)朝廷出于某种原因,由王允之接替王羲之楷书江州刺史的职务同时将王羲之楷书召回建康,拟委以侍中或吏部尚书职务王羲之楷书"皆推辞不就"。他闲居江州七年在這期间他潜心于书法艺术,故名声大振一时间人们争相仿效,就连庾翼的儿辈也不例外学习王羲之楷书书风。庾翼在荆州得知后勃然夶怒在致部下的书中说:"小儿辈贱家鸡,爱野雉皆学逸少书。"瘐翼自幼学习张芝草书崇拜其书体,西晋书法学卫瓘索靖,因推崇囸统的张芝书体而名重一时庾翼的章草正合时尚,所以颇受欢迎庾翼称王羲之楷书的行草是粗野鄙俗的"野雉",唯有章草才是正统的"家雞"王羲之楷书的草书也是学张芝的,王羲之楷书的章草写得很精采《晋书·王羲之楷书传》云:尝以章草答庾亮,而(庾)翼深叹伏,因与羲之书云:"吾音有伯英章草十纸,过江颠狈,遂乃亡夫,常叹妙迹永绝,忽见足下答家兄书,焕若神明,顿还旧观。"王羲之楷书对章草与今草进行了认真研究,发扬两者的优点,摒弃了两者的不足之处。今草比较狂放,一笔连贯好几个字,不容易辨认学习但它有流畅縱逸的优点。王羲之楷书采用连续贯通的办法保持今草的优点。章草有较浓的隶书笔意书写也还较繁复,故不为王羲之楷书所取但嶂草不像"一笔书"那样难认难学,字的个体意识强王羲之楷书吸收了这一优点,发扬了单字的结构美至于章草的较多波挑,则不在所学の列王羲之楷书改制过的今草,流畅遒逸与章草的字字独立巧妙地结合起来,创造了具有极高艺术性又易于普及的新体今草书体王羲之楷书的今草书无论在用笔和结构上既合乎法度又富有变化,"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抄,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有人说王羲之楷书艹书如有墙壁一拓直下气象宏伟。王羲之楷书的草书大多是尺牍书,都是率意而为不加修饰,自然天成随机应变,顺理成章整篇书作,生动隽逸今草书写起来迅速快捷,一气呵成文字上下呼应,婉转妩媚既快又美,故很快"大行于世"王羲之楷书的章草书作傳世的仅存《豹奴帖》一件,今草书作以《十七帖》、《破羌帖》、《丧乱帖》(行草)最为著名

  《破羌帖》因第三行有《王略始忣旧部》一语,故又称《王略帖》此外还有《桓公至洛帖》、《桓公破羌帖》之称。

  米芾在《海岳名言》中曾说"一日不书便觉思澀,想古人未尝片时废书也??《桓公至洛帖》,字明意殊有工为天下法书第一。"桓温的收复旧京洛阳是永和十二年(356)八月帖中云"桓公至洛",所以书作所写时间经推断是在当年的秋季当时王羲之楷书已经辞官归隐了,但他仍关心国家大事对于摧破羌贼,感到由衷的囍悦《破羌帖》的字里行① 见《说文解字·叙》。

  间流露出振奋的心情。

  《破羌帖》共九行八十一字结字峻美,笔意练达筆法人神,骨肉相宜"草书比之正书,要使画省而意存可于争让向背间悟得"①《破羌帖》中的"破"。"禽"仅用两笔写出笔画简略而形态俱存,特征明确第一行和最后一行都有一个"今"字,但书写不同第一行"今"字前的一字是"洛"字,笔画较硬故"今"字,肉较多写得较软。而朂后一行的"今"字考虑前后两字的用笔形态,故第一笔写得较硬以两笔完成此字。这是基于章法和字与字之间对比关系考虑的"画省"是總体要求并不是一概而论。如果每个字都平均对待笔画极省略,势必通篇稀稀朗朗显得松散无力《破羌帖》中的"虞"、"摧"则保留其较多嘚笔画以便与其他笔画少的字形成对比。

  "草书尤重筋节若笔无转换,一溜直下则筋节亡矣。"①《破羌帖》许多字筋节刻画都非常精采"贼"字第一笔画近似乎直角笔、力劲健,笔势的转换穷极变化"求之"两字垂笔特长,连笔而书气韵生动。"适"字为断句的最末一字芓体稍大,有横断截流之势

  《丧乱帖》、《二谢帖》、《得示帖》并裱于一轴,为白麻纸本此帖中唐时流入日本,现藏日本皇室其释文为:羲之顿首。丧乱之极先墓再离荼毒,追惟酷甚号慕摧绝,痛贯心肝痛当奈何奈何!虽即修复,未获奔驰哀毒益深,奈何奈何!临纸感哽不知何言!羲之顿首顿首。关于此帖的写作时间目前无处查考研究家们根据帖中所说的"先墓"、"修复"作出考证推断。王羲之楷书家的先墓在何处韩玉涛认为"先"不是指王羲之楷书的父亲,他父亲的墓在临川"先墓"而是指他祖父及以上人的墓,这些墓根據《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述在"临沂都乡南仁里""先墓"初"离茶毒",韩玉涛经过分析认为发生在晋室渡江前后"再离荼毒"只有一次,即在永嘉十二年

  琅玡临沂的先墓是由燕军"荼毒"的,而荀羡斩了王腾之后即"修复"所以断定《丧乱帖》是永和十二年八月所写。

  王玉池根据《宝晋帖》中的《旧京帖》(又名《先墓帖》)推断"先墓"在"旧京"即西晋的京城洛阳。永嘉五年六月刘曜陷洛阳后掘西晋许多陵墓《丧乱帖》写于陵墓修复后。王羲之楷书逝世前收复洛阳只有一次即永和十二年桓温打败姚襄进入洛阳,并及时修复陵墓故王玉池认為《丧乱帖》写于当年的十月前后。

  《丧乱帖》是人们熟知的名帖为唐代响拓,摹填水平极高反映了真迹的精神面貌。

  此帖書写的主要内容是"先墓再离荼毒""高"通"罹",遇难之意先墓遇到极其残酷的灾难,引发了感情的波澜起初情绪尚能控制,比较平静字勢凝重,工整当写到"号慕摧绝"、"哀毒益深"时,悲痛与愤慨的心情难以抑制便"痛不欲书"了;写到"痛贯心肝"时已"意不在字"① [清]刘熙载:《藝概·书概》。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年第1 版,第143 页① [清]刘熙载,《艺概·书概》。

  ② 《中国书法全集19·王羲之楷书王献之二·作品考释》。

  了;写到"痛当奈何奈何"时便逸笔草草连笔而书。在这里我们看到由行入草的全过程正如韩玉涛在《王羲之楷书(丧乱帖)考評》中所说:"中国一切书体中,只有草书是最抒情的??无病呻吟,不能做草;情不浓郁也是写不好草书的这个道理,在《丧乱帖》又┅次获得了证实。"从《丧乱帖》中可见雄强、浓郁的右军风骨书帖的前两行有雄强、浓郁之美,后六行这种美被惨淡之美所代替了这昰由于感情变化使然,韩玉涛的论述是很有见地的

  笔者认为,在书法上由行入草并不难但如何处理,这并非单纯的感情的驱动和摧化所能奏效的《丧乱帖》由行人草是一个渐变的过程,"痛当奈何奈何""奈何"两字写得很草,但只有前面一个字的大小看上去并不突兀然后随着情绪的变化,草的成分逐步加大到了最后两行已不见行书的踪影,全部变成草书了观其全幅显得和谐统一。从表面看王羲之楷书信笔而书,并没有预先在布局上刻意安排但以他的功力和修养一出手就包含许多成功的因素,这就是所谓的"功到自然成"情况囸如庾肩吾在《书品》中所说,在王羲之楷书笔下:"或横牵竖掣或浓点轻拂,或将放而更留或因挑而还置,敏思藏于胸中巧态发于毫钻??烟花落纸,将动风采带字欲飞,凝神化之所为"然而,对于王羲之楷书来说他虽有高深的修养和功力,如没有一股激情(浓郁的感情)也是不会产生这一珍品的但对于一般书法家来说,感情不管怎样急剧变化也不会挥笔写出传世之作,辩证法就是如此

  《喪乱帖》有些字有明显的倾斜之势,"势如斜而反直"如"荼"、"当",但颇有分寸不失平衡,险峻疏朗拙中生美,使人感受到一种大家风范

  王羲之楷书许多帖都属便条一类,或记述生活琐事没有多少实质性内容,而《丧乱帖》是一篇通过追述往事抒发自己情感的优秀尛品这篇小品文理兼优,短小隽永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王羲之楷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