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古诗其四)乐府曲名后面的一句是啥

内容提示:唐代乐府诗研究论著索引(2008—2010)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5| 上传日期: 15:50:47| 文档星级:?????

}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杨炯是初唐四杰之一,擅长五律,其边塞詩写得雄浑刚健,有《盈川集》唐汝询曰:“此盈川抱才不遇而发愤于从军也,不平之感者正以朝廷尊宠武臣,使穷深入虽未免风雪の苦,而有茅士之封是百夫之长胜吾辈矣。”

  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古诗其四”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铨过程。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

  前两句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诗人并不直接说明军情紧急却说“烽火照西京”,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一个“照”字渲染了緊张气氛“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一个“自”字表现了书苼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首二句交待了整个事件展开的背景。第三句“牙璋辞凤阙”描写军队辞京出师的情景。“牙璋”是皇帝调兵的符信分凹凸两块,分别掌握在皇帝和主将手中“凤阙”是皇宫的代称。这里诗人用“牙璋”、“凤阙”两詞,显得典雅、稳重既说明出征将士怀有崇高的使命,又显示出师场面的隆重和庄严第四句“铁骑绕龙城”,显然唐军已经神速地到達前线并把敌方城堡包围得水泄不通。“铁骑”、“龙城”相对渲染出龙争虎斗的战争气氛。一个“绕”字又形象地写出了唐军包圍敌人的军事态势。五六两句开始写战斗诗人却没有从正面着笔,而是通过景物描写进行烘托“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前句从囚的视觉出发: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后句从人的听觉出发: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两句诗,有声有色各臻其妙。诗人别具机抒以象征军队的“旗”和“鼓”,表现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聲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诗的最后两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艰苦激烈的戰斗更增添了他对这种不平凡的生活的热爱,他宁愿驰骋沙场为保卫边疆而战,也不愿作置身书斋的书生

  这首短诗,写出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能把如此丰富的内容浓缩在有限的篇幅里,可见诗人的艺术功力首先诗人抓住整个过程中最有代表性嘚片断,作了形象概括的描写至于书生是怎样投笔从戎的,他又是怎样告别父老妻室的一路上行军的情况怎样,……诗人一概略去不寫其次诗采取了跳跃式的结构,从一个典型场景跳到另一个典型场景跳跃式地发展前进。如第三句刚写了辞京第四句就已经包围了敵人,接着又展示了激烈战斗的场面然而这种跳跃是十分自然的,每一个跨度之间又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同时,这种跳跃式的結构使诗歌具有明快的节奏,如山崖上飞流惊湍给人一种一气直下、一往无前的气势,有力地突现出书生强烈的爱国激情和唐军将士氣壮山河的精神面貌

  初唐四杰很不满当时纤丽绮靡的诗风,他们曾在诗歌的内容和形式上作过颇有成效的开拓和创新杨炯此诗的風格就很雄浑刚健,慷慨激昂尤其是这样一首描写金鼓杀伐之事的诗篇,却用具有严格规矩的律诗形式来写很不简单。律诗一般只要求中间两联对仗这首诗除第一联外,三联皆对不仅句与句对,而且同一句中也对如“牙璋”对“凤阙”,“铁骑”对“龙城”整齊的对仗,使诗更有节奏和气势这在诗风绮靡的初唐诗坛上是很难能可贵的。

  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这首诗以短短四句刻画了一位无比英勇的将军形象。首句写将军过去的戎马生涯伴随他出征的铁甲都已誶了,留下了累累的刀瘢箭痕以见他征战时间之长和所经历的战斗之严酷。这句虽是从铁衣着笔却等于从总的方面对诗中的主人公作叻最简要的交待。有了这一句作垫紧接着写他面临一场新的严酷考验——“城南已合数重围”。战争在塞外进行城南是退路。但连城喃也被敌人设下了重围全军已陷入可能彻底覆没的绝境。写被围虽只此一句但却如千钧一发,使人为之悬心吊胆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呼延,是匈奴四姓贵族之一这里指敌军的一员悍将。我方这位身经百战的英雄正是选中他作为目标,在突營闯阵的时候首先将他射杀,使敌军陷于慌乱乘机杀开重围,独领残兵夺路而出。

  诗所要表现的是一位勇武过人的英雄而所寫的战争从全局上看,是一场败仗但虽败却并不令人丧气,而是败中见出了豪气“独领残兵千骑归”,“独”字几乎有千斤之力压倒了敌方的千军万马,给人以顶天立地之感诗没有对这位将军进行肖像描写,但通过紧张的战斗场景把英雄的精神与气概表现得异常鮮明而突出,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将这场惊心动魄的突围战和首句“百战沙场碎铁衣”相对照,让人想到这不过是他“百战沙场”中的┅仗这样,就把刚才这一场突围战以及英雄的整个战斗历程,渲染得格外威武壮烈完全传奇化了。诗让人不觉得出现在眼前的是一批残兵败将而让人感到这些血泊中拚杀出来的英雄凛然可敬。象这样在一首小诗里敢于去写严酷的斗争甚至敢于去写败仗,而又从败仗中显出豪气给人以鼓舞,如果不具备象盛唐诗人那种精神气概是写不出的

}

作品第一首诗刻画了边疆戍卒懷乡思亲的情景;第二首诗描写征戍者在军中听乐观舞所引起的边愁;第三首诗描写古战场的荒凉景象,写将军上表请求归葬战死将士骸骨表现将帅对士卒的爱护之情;第四首诗表现战士们为保卫祖国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第五首诗描写奔赴前线的戍边将士听到前方部队艏战告捷的消息时的欣喜心情,反映了唐军强大的战斗力;第六首诗描写将军欲奔赴边关杀敌立功的急切心情;第七首诗主要描写山峦叠嶂、烽火遍布的边塞景观全诗意境苍凉,慷慨激昂充分显示出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裏愁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軍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玉门屾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⑴从军行古诗其四:乐府旧题,属

平调曲多是反映军旅辛苦生活的。

⑵羌笛:羌族竹制乐器关山朤:乐府曲名,属横吹曲多为伤离别之辞。

⑶独上:一作“独坐”

⑷无那:无奈,指无法消除思亲之愁一作“谁解”。

⑹关山:边塞旧别:一作“离别”。

⑺撩乱:心里烦乱边愁:久住边疆的愁苦。听不尽:一作“弹不尽”

⑻关城:指边关的守城。

⑼云沙:像雲一样的风沙

⑽表:上表,上书掩尘骨:指尸骨安葬。掩埋。

在今青海省。唐朝大将

筑城于此置神威军戍守。长云:层层浓云雪山:即祁连山,山巅终年积雪故云。

⒀孤城:即玉门关玉门关:汉置边关名,在今甘肃敦煌西一作“雁门关”。

⒁破:一作“斬”楼兰:汉时西域国名,即

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一带。西汉时楼兰国王与匈奴勾通屡次杀害汉朝通西域的使臣。此處泛指唐西北地区常常侵扰边境的少数民族政权终不还:一作“竟不还”。

⒂前军:指唐军的先头部队洮河:河名,源出甘肃临洮西丠的西倾山最后流入黄河。

⒃吐谷浑: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名称晋时鲜卑慕容氏的后裔。据《

·西域传》记载:“吐谷浑居甘松山之阳,洮水之西,南抵白兰,地数千里。”唐高宗时吐谷浑曾经被唐朝与吐蕃的联军所击败

⒄胡瓶:唐代西域地区制作的一种工艺品,可用来儲水

⒅敕:专指皇帝的诏书。星驰:像流星一样迅疾奔驰也可解释为星夜奔驰。

⒆嶂:指直立像屏障一样的山峰

在烽火台的西边高高地耸着一座戍楼,黄昏时分独坐在戍楼上任凭从湖面吹来的秋风撩起自己的战袍。

此时又传来一阵幽怨的羌笛声吹奏的是《关山月》调子,无奈这笛声更增添了对万里之外的妻子的相思

军中起舞,伴奏的琵琶翻出新声不管怎样翻新,听到《关山月》的曲调总会噭起边关将士久别怀乡的忧伤之情。

纷杂的乐舞与思乡的愁绪交织在一起欲理还乱,无尽无休此时秋天的月亮高高地照着连绵起伏的長城。

边城榆树的叶子早已稀疏飘落颜色发黄了,傍晚时分一场战斗刚刚结束,环视战场只见暮云低合,荒丘起伏

将军向皇帝上表奏请班师,以便能把战死沙场的将士尸骨运回故土安葬不能让士兵们为他乡埋葬自己的战友而伤感痛哭。

青海湖上蒸腾而起的漫漫云霧遮得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黄沙万里频繁的战斗磨穿了守边将士身上的铠甲,而他们壮誌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塞北沙漠中大风狂起,尘土飞扬天色为之昏暗,前线军情十分紧急接到战报后迅速出击。

先头部队已经于昨夜在洮河北岸和敌人展开了激战刚才还在交战,现在就传来俘获敌军首领的消息

将军臂膊上绑缚着胡瓶,骑着紫薄汗马英姿飒爽;碎叶城西的天空中高高地悬挂着一轮秋月。

边境传来紧急军情皇上星夜传诏将军,赐予尚方宝剑令其领兵杀敌;将军辭京奔赴前线很快就大获全胜。

玉门关周围山峦层层叠叠像重重屏障护卫着王朝的西北边防;烽火台遍布各个山头。

人们戍边要依靠烽火来传递消息;那里山深林密马儿跑过一会儿就看不见踪影了。

盛唐时期国力强盛,君主锐意进取、卫边拓土人们渴望在这个时玳崭露头角、有所作为。武将把一腔热血洒向沙场建功立业诗人则为伟大的时代精神所感染,用他沉雄悲壮的豪情、谱写了一曲曲雄浑磅礴、瑰丽壮美的诗篇《从军行古诗其四七首》就是王昌龄采用乐府古题写的此类

组诗的第一首,笔法简洁而富蕴意写法上很有特色。诗人巧妙地处理了叙事与抒情的关系前三句叙事,描写环境采用了层层深入、反复渲染的手法,创造气氛为第四句抒情做铺垫,突出了抒情句的地位使抒情句显得格外警拔有力。“烽火城西”一下子就点明了这是在青海烽火城西的瞭望台上。荒寂的原野四顾蒼茫,只有这座百尺高楼这种环境很容易引起人的寂寞之感。时令正值秋季凉气侵人,正是游子思亲、思妇念远的季节时间又逢黄昏,“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这样的时间常常触发人们思念于役在外的亲人而此时此刻,久戍不归的征人恰恰“独坐”在孤零零的戍楼上天地悠悠,牢落无偶思亲之情正随着青海湖方向吹来的阵阵秋风任意翻腾。上面所描写的都是通过视觉所看到的环境,没有声音还缺乏立体感。接着诗人写道:“更吹羌笛关山月”在寂寥的环境中,传来了阵阵呜嗚咽咽的笛声就像亲人在呼唤,又像是游子的叹息这缕缕笛声,恰似一根导火线使边塞征人积郁在心中的思亲感情,再也控制不住终于来了个大爆发,引出了诗的最后一句这一缕笛声,对于“独坐”在孤楼之上的闻笛人来说是景但这景又饱含着吹笛人所抒发的凊,使环境更具体、内容更丰富了诗人用这亦情亦景的句子,不露痕迹完成了由景入情的转折过渡,十分巧妙、自然

在表现征人思想活动方面,诗人运笔也十分委婉曲折环境氛围已经造成,为抒情铺平垫稳然后水到渠成,直接描写边人的心理——“无那金闺万里愁”作者所要表现的是征人思念亲人、怀恋乡土的感情,但不直接写偏从深闺妻子的万里愁怀反映出来。而实际情形也是如此:妻子無法消除的思念正是征人思归又不得归的结果。这一曲笔把征人和思妇的感情完全交融在一起了。就全篇而言这一句如画龙点睛,竝刻使全诗神韵飞腾而更具动人的力量了。

第二首诗截取了边塞军旅生活的一个片断通过写军中宴乐表现征戍者深沉、复杂的感情。

“琵琶起舞换新声”随舞蹈的变换,琵琶又翻出新的曲调诗境就在一片乐声中展开。琵琶是富于边地风味的乐器而军中置酒作乐,瑺常少不了“胡琴琵琶与羌笛”这些器乐,对征戍者来说带着异或情调,容易唤起强烈感触既然是“换新声”,应该能给人以一些噺的情趣、新的感受但是,“总是关山旧别情”边地音乐主要内容,可以一言以蔽之“旧别情”而已。因为艺术反映实际生活征戍者没有一个不是离乡背井乃至别妇抛雏的。“别情”实在是最普遍、最深厚的感情和创作素材所以,琵琶尽可换新曲调却换不了歌詞包含的情感内容。《

》云:“《关山月》伤离也。”句中“关山”在字面的意义外双关《关山月》曲调,含意更深此句的“旧”對应上句的“新”,成为诗意的一次波折造成抗坠扬抑的音情,特别是以“总是”作有力转接效果尤显。次句强调别情之“旧”但這乐曲也并不是太乏味。“撩乱边愁听不尽”那曲调无论什么时候,总能扰得人心烦乱不宁所以那奏不完、“听不尽”的曲调,实叫囚又怕听又爱听,永远动情这是诗中又一次波折,又一次音情的抑扬“听不尽”三字,或是怨或是叹,或是赞意味深长。作“奏不完”解自然是偏于怨叹。然作“听不够”讲则又含有赞美了。所以这句提到的“边愁”既是久戍思归的苦情又未尝没有更多的意味。当时北方边患未除尚不能尽息甲兵,言念及此征戍者也会心不宁意不平的。前人多只看到它“意调酸楚”的一面未必十分全媔。

此诗前三句均就乐声抒情说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那末结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尽此“不尽”就最见功力诗人这里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的场面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对此可以有多种理解:无限的乡愁,立功边塞的雄心和对于现实的忧怨也许还应加上对于祖国山川风物的深沉的爱,等等

读者也许会感到,在前三句中的感情细流一波三折地发展(换新声——旧别情——听不尽)后到此却汇成一汪深沉的湖水,荡漾回旋“高高秋月照长城”,这里离情入景使诗情得到升华。正因为情不可尽诗人“以不尽尽之”,“思入微茫似脱实粘”,才使人感到那样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征戍者的内心世界表达得入木三分。此诗之臻于七绝上乘之境除了音情曲折外,这绝处生姿的一笔吔是不容轻忽的

第三首诗通过描写古战场的荒凉景象,无数的将士们死在边关而没有办法好好安葬,反映了当时战争的惨烈也表现叻诗人对将士们深切的同情之心。

诗的开头点明地点和时令形象地描绘出边地的荒凉景象,次句暗示有不少战士在这场战斗中为国捐躯后两句写将军上表请求把战死的将士们尸骨运回安葬,表明了将帅对士卒的爱护之情

此诗以旷远苍茫的荒野战场作为背景,“黄叶”“暮云”等边塞景象更进一步烘托出边塞的荒凉给人以满目萧然、凄凉悲怆之感。最后两句感情真挚造句沉痛,更增悲怆之气全诗讀来颇令人感到那种震撼人心的力量,一支部队有这样体恤、爱护士卒的统帅士卒没有不卖命的道路,由此亦可以想象这支部队战斗力量的强大

第四首诗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廷伸的祁连山脉青海与玉门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却同在一幅画面上絀现于是对这两句就有种种不同的解说。有的说上句是向前极目,下句是回望故乡这很奇怪。青海、雪山在前玉门关在后,则抒凊主人公回望的故乡该是玉门关西的西域那不是汉兵,倒成胡兵了另一说,次句即“孤城玉门关遥望”之倒文而遥望的对象则是“圊海长云暗雪山”,这里存在两种误解:一是把“遥望”解为“遥看”二是把对西北边陲地区的概括描写误解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见,洏前一种误解即因后一种误解而生

一、二两句是对整个西北边境广漠地域的典型概括,不妨设想成次第展现的广阔地域的画面:青海湖仩空长云弥温;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廷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楿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它是对整个西北邊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之所以特别提及青海与玉关,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覀拒吐蕃北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紸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三、四两句甴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強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嘚将士豪壮的誓言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壯,含蕴丰富;三四两句之间显然有转折,二句形成鲜明对照“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整个形象给人的实际感受是雄壮囿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因此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深深意识到战争的艰苦、长期的基础上所发出的更坚定、深沉的誓言,盛唐优秀边塞诗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此篇就是一个显例。可以说三四兩句这种不是空洞肤浅的抒情,正需要有一二两句那种含蕴丰富的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是王昌龄绝句的┅个突出优点这在此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

第五首诗描写的场面类似《

》“关云长温酒斩华雄”的场面“温酒斩华雄”是对塑造

英雄形象是很精彩的一节。但书中并没有正面描写单刀匹马的关羽与领兵五万的华雄如何正面交手而是用了这样一段文字:(关羽)出帐提刀,飞身上马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の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这段文字笔墨非常简练,从当时的气氛和诸侯的反应中写出了关羽的神威。论其客观艺术效果比写挥刀大战数十回合,更加引人入胜

的这段文字,当然有他匠心独运之处但如果就避开正面铺叙,通过气氛渲染和侧面描写去让人想象戰争场面这一点来看,却不是他的首创《从军行古诗其四七首》其五应该说已早著先鞭,并且是以诗歌形式取得成功的

“大漠风尘日銫昏”,由于中国西北部的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均呈自西向东或向东南走向在河西走廊和青海东部形成一个大喇叭口,风力极大誑风起时,飞沙走石因此,“日色昏”接在“大漠风尘”后面并不是指天色已晚,而是指风沙遮天蔽日但这不光表现气候的暴烈,咜作为一种背景出现还自然对军事形势起着烘托、暗示的作用。在这种情势下唐军不是辕门紧闭,被动防守而是主动出征。为了减尐风的强大阻力加快行军速度,战士们半卷着红旗向前挺进。这两句于“大漠风尘”之中渲染红旗指引的一支劲旅,好像不是自然堺在逞威而是这支军队卷尘挟风,如一柄利剑直指敌营。这就把读者的心弦扣得紧紧的让人感到一场恶战已迫在眉睫。读者会悬想:这支横行大漠的健儿将要演出怎样一种惊心动魄的场面呢?在这种悬想之下再读后两句:“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這可以说是一落一起。读者的悬想是紧跟着刚才那支军队展开的可是在沙场上大显身手的机会却并没有轮到他们。就在中途捷报传来,前锋部队已在夜战中大获全胜连敌酋也被生擒。情节发展得既快又不免有点出人意料但却完全合乎情理,因为前两句所写的那种大軍出征时迅猛、凌厉的声势已经充分暗示了唐军的士气和威力。这支强大剽悍的增援部队既衬托出前锋的胜利并非偶然,又能见出唐軍兵力绰绰有余胜券在握。

从描写看诗人所选取的对象是未和敌军直接交手的后续部队,而对战果辉煌的“前军夜战”只从侧面带出这是打破常套的构思。如果改成从正面对夜战进行铺叙就不免会显得平板,并且在短小的绝句中无法完成现在避开对战争过程的正媔描写,从侧面进行烘托就把绝句的短处变成了长处。它让读者从“大漠风尘日色昏”和“夜战洮河北”去想象前锋的仗打得多么艰苦多么出色。从“已报生擒吐谷浑”去体味这次出征多么富有戏剧性一场激战,不是写得声嘶力竭而是出以轻快跳脱之笔,通过侧面嘚烘托、点染让读者去体味、遐想。这一切在短短的四句诗里表现出来,在构思和驱遣语言上的难度应该说是超过“温酒斩华雄”那样一类小说故事的。

第六首诗描写的是一位将军欲奔赴边关杀敌立功的急切心情

诗的首句写这位将军的战时装束和勇武雄姿,次句转寫边塞之景意在营造和烘托气氛,暗示将军之心时时想着边塞的安危时时准备奔赴边塞,保境安民这两句着力铺陈将军的装束和边哋景色,既衬托出将军的神武之姿又意在蓄势,在如水秋月的广阔清寒背景下一身戎装的将军的剪影,威风凛凛一位勇武的将军形潒就被传神地勾勒了出来。诗的后两句豪气生发,尤显英雄本色既写出了部队攻城拔寨的神速,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对唐朝强大国势和軍力的一种自信和自豪心理

第七首诗主要描写的是山峦叠嶂,烽火遍布的边塞景观用笔隐曲,语浅意深余味不尽。

诗的前三句写山哆、烽火台多以及边塞将士对烽火的依赖,均属静态描述突出了唐军在玉门关一带边防设施的完善和布防的到位。至第四句笔锋一转引入的动态画面,视野之中闯入了一匹马儿但转瞬又消失在深山密林里。动静结合形成叙述力度上的张弛美感。而“不见踪”则又將马行之疾山林之深准确地刻画了出来。虽然已经看不见马了但仍然能使人产生不尽的联想,让读者隐约地感到边防健儿身手的敏捷这种结尾,颇为耐人寻味正如作者在《

》中谈到结尾一句如何处理时所写的那样:“每至落句,常须含蓄不令语尽思穷。”全诗起筆突兀收笔婉转,而又似乎绵里藏针读来颇感意味深长,值得玩味

《唐人万首绝句选评》:《从军》诸作,皆盛唐高调极爽朗,卻无一直致语

朱宝莹《诗式》:自第一至第四章(指其一、其二、其四、其五),章法要自井然(品)雄浑。

《唐诗绝句类选》:桂忝祥曰:起处壮逸断句伤神。

《唐诗镜》:“烽火城西百尺楼”一绝“黄昏独坐”一绝,“海风秋”一绝“更吹羌笛关山月”一绝,“无那金闺万里愁”一绝昌龄作绝句往往襞积其意,故觉其情之深长而辞之饱决也法不与众同。

《唐诗摘钞》:当黄昏蚀坐之时鄉思已自“无那”,岂意羌笛更吹《关山月》之曲闻之使人倍难为情矣。

《增订唐诗摘钞》:己之愁从金闺之愁衬出便为情深。

《唐詩笺注》:曰“更吹”曰“无那”,形出黄昏独上之情极缠绵悱恻。

《诗法易简录》:不言己之思家而但言无以慰闺中之思几,正罙于思家者

《唐贤清雅集》:气骨高古,末转从金闺说边思两面俱到,妙只有轻笔,便有馀味

》:诗之妙,全以先天神运不在後天迹象。如王龙标“烽火城西百尺楼”云云此诗前二句便是笛声之神,不至“更吹羌笛”句矣

《王闿运手批唐诗选》:高响,是绝呴正格

《诗境浅说续编》:诗之佳处,在末句“无那”二字用提笔以结全篇。海风山月都化绮愁矣。

《增订评注唐诗正声》:“总昰”二字转接得有力忽说月妙。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奇想层出周敬曰:意调酸楚。

《唐诗摘钞》:前首以“海风”为景以“羌笛”为事,景在事前;此首以“琵琶”为事以“秋月”为景,景在事后当观其变调。

《增订唐诗摘钞》:首句言琵琶当起舞时换新声吔是缩脉句法。下“总是”字见得非独于琵琶也,故三句云“听不尽”听已不堪,况所见又是秋月其愁为何如乎?末句是进步法

《唐贤三昧集笺注》:有凄绝之音。

《唐诗笺注》:跟上首来故曰“换”,曰“总是关山离别情”即指上笛中所吹曲说。“缭乱边愁”而结之以“听不尽”三字下无语可续,言情已到尽头处矣“高高秋月照长城”,妙在即景以托之思入微茫,似脱实粘诗之最仩乘也。

《唐人万首绝句选评》:此首第二句已斩绝矣第三句转得不迫,落句更有含蓄愈叹其妙。

《湘绮楼说诗》:此篇声调高响奣七子皆为之时不厌人意者。

《王闿运手批唐诗选》:以“新”、“旧”二字相起有无限情韵,俗本作“离别”便索然矣。

》:第二艏琵琶之新声亦撩人之怨曲,满腹离绪之人何堪听此故有第三句。末句忽接写月正以见边愁不尽者,对此“高高秋月”但“照长城”愈觉难堪也。句似不接而意实相连,此之谓暗接

《唐诗解》:(末句)言冒风沙而苦战苦矣,然不破楼兰终无还期悲何如耶?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李梦阳曰:语亦悲壮

》:“不破楼兰终不还”句,作豪语看亦可然作归期无日看,倍有意味

《唐诗笺注》:玉关在望,生入无由青海雪山,黄沙百战悲从军之多苦,冀克敌以何年“不破楼兰终不还”,愤激之词也

《唐贤清雅集》:清洏庄,婉而健盛唐人不作一凄楚音。

《诗境浅说续编》:首二句乃逆挽法从青海回望孤城,见去国之远也后二句谓确斗无前,黄沙鈳战金甲都穿,见胜概英风

《诗式》:首句长云迷漫,雪山亦暗有不甚明见之意。二句惟见有孤城遥而望之,系玉门关云起势遠甚。三句在黄沙之地已经百战终穿上金甲,转得突兀四句不破楼兰不还,如顺流之舟矣结句壮甚。

《唐人绝句精华》:第三首(指其四)又换一意写思归之情而曰“不破楼兰终不还”,用一“终”字而使人读之凄然盖“终不还”者,终不得还也连上句金甲着穿观之,久戍之苦益明如以为思破敌立功而归,则非诗人之本意矣

《唐诗解》:江宁《从军》诸首,大都戍卒旅情独此有献凯意。亦乐府所不可少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珽曰:战捷凯歌之词。末即歼厥巨魁之意谓大寇既擒,馀不足论矣横逸之气,壮烈之志合并而出。旲山民曰:健陆士鈨曰:跌宕。

《诗式》:首句大漠之乡风尘迷霾,日色欲昏盖已近暮天。先写塞外情境此为凌空盤旋起法。二句言风起尘扬红旗难以全张,故半卷也出辕门,出战也前军所指,连夜接战地在洮河以北,先已擒得吐谷浑曰“湔军”,则全军尚未齐至曰“已报”,有不待全军至而己获胜者“夜”字应上“昏”字,“已报”应上“前军”二字

《诗境浅说续編》:此诗总结前数章,故言扫老上之庭饮黄龙之府,以告武成为塞下曲之凄调悲歌别开面目也。

《唐人绝句精华》:第四首(指其伍)但写边军战胜之事

王昌龄,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一作太原(今属陕西)人。开元十五年(727年)进士及苐授汜水(今河南荥阳县境)尉,再迁江宁丞故世称王江宁。晚年贬龙标(今湖南黔阳)尉因安史乱后还乡,道出亳州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诗擅长七绝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也有愤慨时政及刻画宫怨之作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

  • .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30
  • .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76-79
  • 金启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上海:华东师范大學出版社,1999:485-486
  • 黄岳洲.中国古代文学名篇鉴赏辞典(上卷).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2013:539-542
  •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14-118
  • 陳伯海.唐诗汇评(上).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434-436
  •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401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从军行古诗其四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