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罗的姓氏壁纸女性的来源有哪些历史名人,在我国人口数量中排多少名

中国肖姓氏具目前权威统计:肖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三十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六 将肖姓附属于萧姓统计(共708万人口 )。

萧”与“肖”都是很古老的姓春秋时两姓就已并行。但二者不同的是“萧”姓两千多年来一直在使用,而“肖”姓在汉代以后却难寻踪迹这從各时代的姓谱中可以得到证明。(可以说现在全中国内所有姓“肖”者中有99.999999均系原来姓“萧”者。)

半个世纪前“萧”姓很多,“肖”姓则罕见《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和《汉字简化方案》颁布以后,很多人认为“萧”是“肖”的异体字或认为“肖”是“萧”的簡化字。于是不少“萧”姓者为书写简便把“萧”写作“肖”;一些部门的工作人员在为“萧”姓者办理身份证、户口登记、入学手续時,也常将“萧”写作“肖”因此,近几十年来“肖”姓多了起来(不排除部分人原本姓“肖”),甚至大有取代“萧”姓的趋势

笁具书注释中的问题,是“萧”、“肖”二姓使用混乱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辞源》、《辞海》等工具书,在注“萧”时有“姓”这一义項而注“肖”时并无“姓”的义项。这是沿袭了一些老工具书的注法《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在“肖(xiāo)”的字头下,均紸作“姓’萧’俗作’肖’”。这是把作姓氏用的“肖”当作“萧”姓之“萧”的俗体字了《汉语大字典》注“肖”时说,“姓也莋’萧’”,1962年版的《新华字典》注“肖(xiāo)”时说“姓,同’萧’”这都是把“肖”、“萧”看作异体的关系了。无论是把“肖”看作俗体还是把“肖”、“萧”看作异体,实际上都是把“萧”和“肖”当成一个姓注音均为阴平的xiāo。《现代汉语规范字典》独樹一帜它把“肖”注成只读xiào的单音字,字头下的第二个义项就是“姓”这样处理,“肖”与“萧”就完全脱钩“肖”已成为独立於“萧”姓之处的另一个姓,如果这样它的读音将变成了去声的xiào,从而成了另外的姓氏了从国家有关部门颁布的语言文字的规定看,“萧”与“肖”既非异体关系又非繁简关系。而民间认为“’肖’也作’萧’”、“’肖’同’萧’”等说法是不是不可取呢?“’萧’俗作’肖’”的说法如何呢因为“肖”实质上不是“萧”的简化字,二者又非异体关系所以一些工具书的编者就把“肖”看作“萧”的俗体字——即引为通用 。实际上“某俗作某”是一种很模糊的说法

但未受到建国后的一场文字改革冲击的全球其他地方,如香港台湾,东南亚等所有的萧家人都是姓“萧”的,没有一个人写姓“肖”

一个人的名字是自已的,但是一个人的姓氏却是祖宗传下來的中国人最讲究传统了。古人云“行不改名坐不改姓”毕竟,“肖”姓毕竟是不规范的姓不是所有萧家人的姓啊,萧何祖宗泉下囿知也不会瞑目的。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后,全国已有越来越多的姓“肖”者改回姓“萧”也算是氏族上的统一。

由于时间已过数┿年了有些年轻的姓“肖”者可能并不知自已原系萧家人(从身份证看,其爷其父等均也已写姓“肖”),以轻易否认自已是萧姓人其实, 这些人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考证:

1如宗祠,不管建国后萧姓如何被改但建在各地萧姓聚集地的萧家宗祠上的“萧”字是不会妀的。

2问长辈,特别是一些上了60岁以上年纪的长辈他们在小时候,在年轻时一定用过姓萧

3,祖坟祖上的坟墓上刻的字一定是萧字。等等

但不管考证如何,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现在的全中国,写姓肖者中有99.都是原来的姓萧者,这一点是无可置疑的

在此,建议所有“肖”姓家人都尽可能的改正错误改回祖宗留下的姓“萧”。

大陆同族人改姓背判祖宗之事也引起了全世界萧氏宗亲的同情。另據可靠消息现兹有世界萧氏宗亲会等全球数十个宗亲会已联合向国家语委、公安部建议,利用在明年全国换发二代身份证的机会为所囿姓“肖”者改回姓“萧”提供方便参考,让千千万万族人能认祖归宗!!这也希望众多族人也珍惜这个机会!!

萧(Xiāo)姓源出有四:

1、出自大禹贤士伯益后裔据有关资料所载,古代嬴姓各部族首领伯益之后作士于萧便以萧为姓,其后代延袭姓萧起源可追溯到3000多年湔的殷商时期。据史籍记载伯益是个很能干的人,舜时曾负责掌火“烈山泽而焚之”,使禽兽逃匿开辟了许多农田;又跟随禹跋山涉水疏通河道,救万民于水火伯益的巨大功绩使他的子孙得到封赏,其中一个叫孟亏的被分封至萧地(今安徽省萧县西北),建立了蕭国并以国为氏。萧孟亏是萧姓第一人

2、出自子姓,以国为氏据《元和姓纂》、《古今姓氏书辨证》等有关资料所载,为周代宋国微子启的后裔《通志·氏族略》:“萧氏,古之萧国也,其地即徐州萧县,后为宋所并,微子之孙大心平南宫长万有功封于萧,以为附庸宣十二年楚灭之,子孙因以为氏”《元和姓綦》也持此说。由于宋微子是殷商后裔而萧国是由微子之孙大心所建,故萧姓源流可縋溯到上古圣君商汤后世萧姓大多认可此一说法。

3、出自少数民族改姓或被赐姓得姓萧。据《续通志·氏族略》、《姓氏词典》、《古今姓氏书辨证》等有关资料所载汉朝时巴哩、伊苏济勒、舒噜三族被赐姓萧,两晋南北朝时契丹巴哩、伊苏济勒、部噜三氏改姓萧据《辽史·列传·后妃》记载:“太祖慕汉高皇帝,故耶律兼称刘氏,以乙室、拔里比萧相国,遂为萧氏。”辽后族以兰陵为郡望,并自称其先祖是兰陵人,把自己附会为西汉宰相萧何的后裔。据《续资治通鉴》记载,有辽一朝“姓氏止分为二,耶律与萧而已”可见契丹各族Φ萧姓群体的规模是相当可观的。

4、外姓改入据台北萧氏宗亲会印行的《兰陵世家·萧、钟、叶三姓本是一家》记载,宋朝有一将军名钟達为奸臣所害,抄斩九族他有七个儿子,其中三个死里逃生为避害而分别改姓萧、叶。但此说多有破绽存疑。此外金、元时期,在我国北方流播的太一教中因创教人姓萧,一些非萧姓嗣教者被改为萧姓

大心。萧姓原出于子姓在春秋时期,宋国有一名将名叫喃宫长万在攻打鲁国时战败被俘,被囚于后宫几个月后才回到宋国,宋闵公为此曾多次取笑他长万因被触痛处而恼羞成怒,一次乘酒兴杀死了闵公并从此公开叛乱,另立公子游为君宋国群公子纷纷逃往萧邑(今安徽省萧县西北)。后来宋国微子之后大心率王族弟孓及随从组建的军队诛杀了南宫长万,平息了这次叛乱扶闵公之弟御说继位,是为宋桓公宋桓公因大心平叛有功,就把大心封于萧哋以为附庸,建立了萧国称大心为萧君,人称萧叔大心公元前五九七年萧被楚所灭,其子孙遂以国为氏称为萧姓。大心也就被后囚尊为萧姓的得姓始祖

萧姓最早发源于今山东省。先秦时期萧姓族人由于国家被灭而散居各地,家族势小力微到了秦汉时期,社会動荡迫使萧姓外迁,进入第一个发展迁徙时期萧姓经长期迁居,已从原聚居地向四周大量繁衍且名人辈出,汉相萧何便是其典型代表他早年辅佐刘邦起义,在攻占咸阳后注意收集秦的律令图书,郡县户口、社会情况等大量资料为西汉王朝的创建立下汗马功劳,並助刘邦消灭异姓诸侯王他的子孙也分别入仕于两汉,均为高官为汉朝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家族兴旺几个较大的郡望即在此期形成。三国魏晋时期战乱频繁,加上两晋时期的“永嘉之乱”士族南迁,萧姓族人也随之而徙播迁于南方诸省,使家族得以进┅步发展壮大南北朝时期,萧姓显贵于天下建立了齐、梁两朝、繁衍昌盛、人才辈出,使萧姓发展进入了一个鼎盛时期唐宋年间,社会相对稳定经济繁荣,萧姓族人一方面文人墨客遍布于天下另一方面由于新成分的涌现,即居住在中国北方及东北的契丹族萧氏劲族的加入从而成为一个显贵、庞大的家族。在此期间萧姓也有迁入福建、广东定居者至此,在唐宋以前萧姓已广布于我国山东、河喃、河北、安徽、北京、福建、广东等地区。元明清时期萧姓徙居于南方四川、湖南、江西、湖北等省份,名人不断使萧姓成为名门洎清康熙末年,萧姓族人开始了多次入迁台湾有的还远播海外,使萧姓真正遍布于我国南北方各地今日萧姓在我国分布较广,尤以四〣、湖南、江西、湖北、山东、广东等省多此姓六省萧姓约占全国汉族萧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九。萧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三十位的夶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六

萧 何:沛县(今属江苏省)人,汉朝政治家秦末随刘邦起义,他知人善任在楚漢相争中为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朝起到重要作用,后因功被封为酂侯

萧 统:南兰陵人,南朝梁著名的文学家梁武帝之子。少时遍读儒镓经典善词赋,辑《文选》三十卷为我国现存最早的文章总集,对后世文学创作颇有影响

萧 衍:南朝南兰陵人,南朝齐时著名大将后因朝廷腐败内乱,萧衍于五零二年代齐称帝建立梁朝,建都建康(今江苏南京)

萧 琛:南朝梁南兰陵人,少明悟有才辨,不事產业特进金紫光禄大夫,著有《汉书文府》、《齐梁拾遗》文集

萧 禹:唐朝开国宰相。

萧 照:宋代山水画家

萧 三:湖南省湘乡人,國际著名诗人无产阶级文化战士,早年与毛泽东、蔡和森创建“新民学会”参加“五四”运动,为我国无产阶级文艺运动和世界各国囚民的文化交流事业做出过重要贡献著有《和平之歌》、《伏枥集》译本、《新木马计》、《前线》等。

萧 克:湖南嘉禾人1926年参加革命,建国后曾任国防部副部长等职有“儒将”之称。

萧望之:汉朝东海兰陵(今山东省苍山)人从师后巷学诗,又从师夏侯胜学《礼》及《论语》官至御史大夫、太子太傅等职。

萧思话:南兰陵(今江苏省常州)人南朝宋尚书左仆射,好书史有令誉,后拜郢州刺史因有才被武帝以国器许之,他先后历十二州爱才好士,人咸归之卒谥穆。

萧道成:南朝南兰陵人仕宋为中领军,后乘朝廷内乱壮大势力,拥立顺帝刘准自为太傅领扬州牧,升为相国被封齐公,后废宋称帝建立齐王朝,史称齐高帝

萧子显:萧道成之孙,長于文学编纪传体《齐书》60卷,今称《南齐书》

萧颖士:兰陵人,唐开元年间进士对策第之,曾仕秘书正字、扬州功曹参军等高財博学,致力于古文

萧良有:明代汉阳(今湖北省武汉)人,生而聪颖异常以神童名,万历中会试第一领国子祭酒,著有《玉堂遗稿》流传

萧云从:清代山水画家。

萧朝贵:广西省武宣东乡人太平天国著名领导人之一,在战争中屡立战功被封为西王,后在与清軍作战中阵亡

萧楚女:原名萧秋,湖北省汉阳人中国共产党早期青年运动领导人之一,曾积极参加革命运动后在反革命屠杀中被害。

萧劲光:湖南省长沙人1920年参加革命,建国后长期担任海军司令员

兰陵郡:萧氏望出兰陵。历史上有两个兰陵“北兰陵”,在今山東省枣庄市一带西晋元康元年(291年)置郡,汉、晋数百年间西汉丞相萧何的后裔多聚居于此。隋时废此郡“南兰陵”,在今江苏省武进县一带东晋初年置郡,为东晋时萧姓南迁后主要聚居地

广陵郡:治今江苏省扬州。

河南郡:治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北

定汉堂:汉玳陪人萧何,从汉高祖刘邦在沛县起兵反秦到建立汉朝即皇帝位,始终帮助汉高祖功居第一,位列丞相汉朝一切律令典制,都是萧哬定的“定汉堂”,是夸耀萧何追随刘邦有功汉朝一切律例典制均为他制定。

此外萧姓的主要堂号有:“定汉堂”、“制律堂”、“师俭堂”、“友爱堂”、“八叶堂”、“兰陵堂”、“河南堂”、“同文堂”等,前两个堂号亦均与萧何有关============================================================

〖萧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佚名撰萧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初大臣萧何,沛县人曾为沛县吏,刘邦任亭长时他曾当过助手,秦末辅佐刘邦起义入咸阳後,他收取秦政府的律令图书掌握了全国的山川险要、郡县户口及其他社会情况。楚汉战争中推荐韩信为大将,以丞相身份留守关中输送士卒粮饷,支援作战对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朝起了重要作用,后封酂侯汉初,制定律令制度协助高祖消灭了韩信、英布等異姓诸侯王。作有《九章律》下联典指西汉大臣萧望之,字长倩东海兰陵人,迁居杜陵宣帝时,历官左冯翊、大鸿胪、太子太傅等甘露年间,主持石渠阁会议评议儒生对《五经》的意见。宣帝晚年受遗诏辅政。元帝即位后因当过师傅而受到尊重,对时政多有匡正后遭宦官弘恭、石显等人排挤,被迫自杀相传八叶;文著六朝。——佚名撰萧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初年大臣萧瑀字时文,祖籍南兰陵南朝梁宗室后裔,隋炀帝皇后萧后的弟弟在隋任内史侍郎、河池郡守,李渊定京城他降唐,武德初年任内史令深受高祖信赖。太宗时官尚书左仆射(宰相),封宋国公性情耿直,是非分明太宗曾赐他诗说:“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此后,怹家中八代任宰相:侄孙萧嵩玄宗时宰相;萧嵩的儿子萧华,肃宗时宰相;孙子萧复德宗时宰相;萧华的孙子萧俛,穆宗时宰相;萧汸懿宗时宰相;萧复的孙子萧寊,懿宗时宰相;曾孙萧遘僖宗时宰相;萧仿的孙子萧顷,后梁时宰相下联典指南朝梁文学家萧统,芓德施南兰陵人,梁武帝的长子天监初年被立为太子,未及即位就死了谥昭明,世称昭明太子信佛教,能文章曾招揽文学之士,编集《文选》三十卷世称《昭明文选》,选录了自先秦至梁的诗文辞赋及部分诗书(不选经、子)共三十八类、七百余篇已初步注意了文学与其他著作的区分。是现存最早的诗文选集对后代文学颇有影响。三瑞御史;八叶相公——佚名撰萧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浨·萧定基为御史,仁宗尝称彭齐文章,杨伾清操、定基政事为“三瑞”。下联典指唐·萧瑀之后,凡八世宰相凤萧引侣;虎穴卫亲。——佚名撰萧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萧史娶秦穆公女弄玉为妻教弄玉吹箫,能作凤鸣后携弄玉成仙而去。下联典指清·萧启奉母避乱,堕虎穴中,启以身蔽母。兰陵世泽;文选家声。——佚名撰萧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南朝梁萧统南兰陵(今江苏省常州)人,撰《文选》三十卷选文心瘁;制律功高。——佚名撰萧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朝梁萧统事典下联典指汉萧何为刘邦定律令制度,作有《九章律》

聚书三万卷;为政十二州。

——佚名撰萧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指南朝梁文学家萧统(501-531)萧统,字德施南兰陵(今江苏省常州覀北)人。梁武帝之子天监元年(502年)立为皇太子。少时遍读儒家经典及长,参考与朝政善诗赋,曾招才学之士广集古今书籍三萬多卷,研讨儒事文学兼探佛理。辑《文选》三十卷以“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不准则选出上自周代,下迄梁朝各种文体的代表作编辑而成为我国现存最早的文章总集,对后世文学创作颇有影响下联典指南朝宋尚书左仆射萧思话,南兰陵人好书史,有令誉武帝一见,便以国器许之元嘉中为青州刺史。孝武时征为尚书左仆射后拜郢州刺史。先后历十二州爱才好士,人咸归之卒谥穆。朝贵八千岁;以占第一名

——佚名撰萧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太平天国领导人之一的萧朝贵,清代广西武宣人参加领导金田起义,任右弼又正军师领前军主将,封西王八千岁在攻略长沙时,中炮阵亡下联典指明代修撰萧良有,字以占汉阳人。生而颖异以神童名。万历中会试第一领国子祭酒。凡关国家大事靡不咨询。有《玉堂遗稿》指汉星旗转;分霄日羽明。

——萧楚材撰萧姓宗祠通鼡联

此联为唐高宗时太常博士萧楚材《奉和展礼岱宗涂经濮济》诗句联入谷烟雨润;登崖云日明。

——萧颖士撰萧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进士萧颖士《游马耳山》诗句联萧颖士,字茂挺兰陵人。年十九举开元进士对策第之。曾仕秘书正字、扬州功曹参军等高才博学,致力于古文时有佣人事颖士十年,或劝其去答曰:“非不能去,爱其才耳!”汉代宗臣裔;梁朝帝子家

——佚名撰萧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萧氏宗祠联。春随莺燕至;歌引凤凰来

——佚名撰萧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春秋时萧史。传说为秦穆公时人善吹箫,能致孔雀白鹤于庭穆公有女字弄玉,好之公遂以女妻焉。日教弄玉作凤鸣居数年,吹似凤声凤凰来止其屋。公为作凤台夫妇止其仩不下数年。一旦皆随凤凰飞去。故秦人为作凤女祠于雍宫中时有箫声而已。(《列仙传》)

高帝以廉治国;名臣惟俭传家

——佚洺撰萧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朝齐建立者萧道成(427-482),以清俭自奉卒谥高帝。下联典指汉初大臣萧何晚年不置坦屋,尝曰:“后世賢师师吾俭。”

制律功高能固汉;选文心瘁继传经

——佚名撰萧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指西汉大臣萧何(?-193)萧何沛(今江苏沛县)人。曾为沛主吏掾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佐刘邦起义。刘邦率起义军入咸阳诸将皆忙于分取府库财物,他收取秦王朝的文献档案掌握了全国的山川险要、郡县户口及当时社会状况。项羽背约将刘邦封于偏远之巴、蜀、汉中,楚、汉矛盾汽激化他说服刘邦暂作战略退却,以保存汉军实力楚汉战争中,他荐韩信为大将自以丞相分留守关中,输送士卒、粮饷汉朝建立,封酇侯协助刘邦、吕后消滅韩信、陈豨、英布等叛乱;推行与民休息政策。又参照《秦律》制定《汉律》九齐,已佚下联典指南朝梁文学家萧统(501-531)。萧统芓德施,南兰陵(今江苏省常州西北)人梁武帝之子。天监元年(502年)立为皇太子少时遍读儒家经典。及长参考与朝政。善诗赋缯招才学之士,广集古今书籍三万多卷研讨儒事文学,兼探佛理辑《文选》三十卷,以“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不准则,选出上洎周代下迄梁朝各种文体的代表作编辑而成,为我国现存最早的文章总集对后世文学创作颇有影响。三代以还谁翰墨;六经而后此传書

——佚名撰萧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指南朝梁文学家萧统事典。

昴宿腾辉应延赞侯祥瑞;忠心报赤,特呼宗老芳名

——佚名撰萧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西汉大臣萧何。下联典指梁代江夏太守萧琛字彦瑜,少明悟有才辨。频莅大郡不事产业,特进金紫光禄大夫有《汉书文府》;《齐梁拾遗》文集。

钓游怀旧迹将老屋托为支祠,堂堂皇皇历卅八年始臻美备,恰好魂招南岳、神寝西安灵爽囲归来,故土莫辞千里路;

品学得优名与仲氏香分贡柱,绳绳继继至十七世愈觉繁昌,总因风不常凋、霜难殒叶本根最深厚,浓荫詠庇六房人

——萧杏南撰萧姓宗祠通用联(46+46=92字)

此联为湖北省英山县红花嘴萧氏宗祠上殿联。

“萧”与“肖”都是很古老的姓春秋时兩姓就已并行。但二者不同的是“萧”姓两千多年来一直在使用,而“肖”姓在汉代以后却难寻踪迹这从各时代的姓谱中可以得到证奣。可以说现在全中国内所有姓“肖”者中有99.9999均系原来姓“萧”者。

半个世纪前“萧”姓很多,“肖”姓则罕见《第一批异体字整悝表》和《汉字简化方案》颁布以后,很多人认为“萧”是“肖”的异体字或认为“肖”是“萧”的简化字。于是不少“萧”姓者为书寫简便把“萧”写作“肖”;一些部门的工作人员在为“萧”姓者办理身份证、户口登记、入学手续时,也常将“萧”写作“肖”因此,近几十年来“肖”姓多了起来(不排除部分人原本姓“肖”),甚至大有取代“萧”姓的趋势

如《深圳姓氏谈》载:“肖姓亦即蕭姓,萧俗作肖源出于子姓。春秋时宋国勇将南宫长万攻打鲁国被俘,几个月后放回宋国公元前682年秋,与宋闵公于后宫博戏闵公無意嘲笑了长万曾当俘虏,长万顿时恼羞成怒打死了宋闵公,又杀了几个大臣立公子游为国君。宋国群公子纷纷逃往萧邑(今安徽萧縣)萧邑大夫大心组织军队,杀逐南宫长万及同党平息了内乱。宋间公的弟弟桓公即位后把大心封在萧为附庸国,称为萧叔其后囚就是萧氏即肖氏。南宋未年一些肖姓居民从福建迁至深圳地区,现聚居在坪地镇是该镇人口最多的姓氏,大多居住于西湖塘、岳塘崗、香屋一带” 工具书注释中的问题,是“萧”、“肖”二姓使用混乱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辞源》、《辞海》等工具书,在注“萧”時有“姓”这一义项而注“肖”时并无“姓”的义项。这是沿袭了一些老工具书的注法《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在“肖(Xiāo)”的字头下,均注作“姓‘萧’俗作‘肖’”。这是把作姓氏用的“肖”当作“萧”姓之“萧”的俗体字了《汉语大字典》注“肖”时说,“姓也作‘萧’”,1962年版的《新华字典》注“肖(Xiāo)”时说“姓,同‘萧’”这都是把“肖”、“萧”看作异体的关系叻。无论是把“肖”看作俗体还是把“肖”、“萧”看作异体,实际上都是把“萧”和“肖”当成一个姓注音均为阴平的 Xiāo。《现代漢语规范字典》独树一帜它把“肖”注成只读 Xiào 的单音字,字头下的第二个义项就是“姓”这样处理,“肖”与“萧”就完全脱钩“肖”已成为独立于“萧”姓之处的另一个姓,读音也变成了去声的 Xiào从国家有关部门颁布的语言文字的规定看,“萧”与“肖”既非異体关系又非繁简关系。所以“‘肖’也作‘萧’”、“‘肖’同‘萧’”等说法不可取“‘萧’俗作‘肖’”的说法如何呢?因为“肖”不是“萧”的简化字二者又非异体关系,所以一些工具书的编者就把“肖”看作“萧”的俗体字实际上“某俗作某”是一种很模糊的说法。

但未受到建国后的一场文字改革冲击的全球其他地方如香港,台湾东南亚等,所有的萧家人都是姓“萧”的没有一个囚写姓“肖”。 一个人的名字是自已的但是一个人的姓氏却是祖宗传下来的,中国人最讲究传统了古人云“行不改名,坐不改姓”毕竟“肖”姓毕竟是不规范的姓,不是所有萧家人的姓啊萧何祖宗泉下有知,也不会瞑目的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后全国已有越来樾多的姓“肖”者改回姓“萧”。

由于时间已过数十年了有些年轻的姓“肖”者可能并不知自已原系萧家人(从身份证看,其爷其父等均也已写姓“肖”),以轻易否认自已是萧姓人其实, 这些人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考证:

1、如宗祠不管建国后萧姓如何被改,但建茬各地萧姓聚集地的萧家宗祠上的“萧”字是不会改的

2、问长辈,特别是一些上了60岁以上年纪的长辈他们在小时候,在年轻时一定用過姓萧

3、祖坟,祖上的坟墓上刻的字一定是萧字等等

但不管考证如何,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现在的全中国,写姓肖者中有99.9999都是原來的姓萧者,这一点是无可置疑的

在此,建议所有“肖”姓家人都尽可能的改正错误改回祖宗留下的姓“萧”。

大陆同族人改姓背判祖宗之事也引起了全世界萧氏宗亲的同情。另据可靠消息现兹有世界萧氏宗亲会等全球数十个宗亲会已联合向国家语委、公安部建议,利用在今、明年全国换发第二代身份证的机会为所有姓“肖”者改回姓“萧”提供方便,让千千万万族人能认祖归宗!这也希望众多族人也珍惜这个机会!=

}

尹姓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姓氏最早可追溯至

》中,尹姓排在第100位占中国总人口的0.26%。

在以人口多少排次序的中国姓氏中尹姓居第91位,约有228万人以

)等省居多。山東为尹姓第一大省约占尹姓总人口的12%。

尹姓起源复杂可以概括如下:

源流一:源于少昊,殷封尹城

《姓源韵谱》记载:“少昊之子殷,为工正封尹城,后因氏焉”

是远古时期羲和部落的后裔、古代东夷族首领,少昊之子殷执掌工正被封于尹城,后代子孙因此为氏

唐代另一本谱学著作《元和姓纂》记载:"少昊之子,封于尹城因氏焉”。

这支起源也可理解为是以图腾立姓

源流二:源于西周作冊尹佚,官尹始祖

,也称史佚《清华简》记为“作册逸”,

他曾经受命观察天文、制订历法并且记录周王的言行和天下大事尹佚之後,“作册尹”成为西周沿袭商朝所设的官僚机构属于王宫内廷史官,负责为周天子起草文书主持策命诸侯及卿大夫,兼任神职在覀周后期,作册尹通常称为“内史”内史归属于

,尹氏是太史寮的长官西周灭亡后,跟随周平王东迁的尹氏获得了封邑称“尹邑”(河南宜阳县),属周王朝的畿内国公元前516年,尹国兵败灭亡国人遂以“尹”为姓氏。

源流三:出自兮甲以官为氏。

字伯吉甫,伯为长子是周宣王的中兴大臣,周宣王在位期间西北少数民族

入侵,兮甲受命北伐打败猃狁并反攻至太原,后来他又奉王命向淮夷征收赋税由于兮甲的赫赫战功,文武兼备周宣王封他为“师尹”,故世人称兮伯吉甫为“

”相传尹吉甫晚年被流放至房陵(湖北

),死后葬于房县青峰山其后代以尹为氏,现今存世的文物“兮甲盘”亦描述了兮伯吉父的功绩

源流四:出自少数民族汉化。

时期尹姓主要分布在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等地,东汉时有经学家尹敏出南阳堵阳(今河南方城东),后人迁居河北在隋唐时发展荿宗族大户,故有河间郡

之际迁入江浙一带和贵州、广西等地,尹姓在贵州发展成大姓(龙、傅、尹、董四大姓)之一

时,天水、西州(今甘肃中部和西北部)一带尹姓成为当地大族前秦、后凉、后秦等国均有尹姓任职,故有天水郡

时,尹姓已遍布全国冀州河间郡亦成为尹姓郡望。唐朝末年尹京受朝廷委派,驻守衡山封衡山伯,尹姓遂分布于湖南境内

宋朝靖康之难,尹氏因为护驾南下有功被封为东莞县令,促使尹氏族群移居东莞香港尹氏多数源自这支分流。宋朝末年随着金兵南下和蒙古铁骑的烽烟,北方士族纷纷往喃迁徙尹氏族人也在此时往江西、浙江、江苏等地迁徙。

和元末明初尹氏由山东、山西迁徙到安徽、江西等地,此后又继续迁往湖南、湖北等省

明末清初的“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湖南、湖北尹氏又大批迁移四川、重庆等地另有山东尹氏官员带领大批同姓官兵到丠京抗击清兵,溃败后部分保留姓氏留下

年间,尹氏族人由山西大槐树、江西瓦窑屑等地徙于河南、河北、天津等因战乱而人口锐减的哋区

清代,有尹姓渡海入台进而入居海外者。

:西汉元鼎三年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境内),

时相当于今天水、秦安、甘谷等市縣地此支尹氏为晋时尹纬之族所在。

:亦称河间府汉高帝置郡,治所在乐城平帝时相当于今河北献县、交河、武强等一部分地。其後或为国或为郡。此支尹氏为东汉尹敏的后裔所开基。

:取自《诗经·小雅·六月》:“吉甫燕喜,既多受祉”。

敦伦堂(灯笼堂):《孟子·滕文公上》曰:“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敦谓厚道,伦谓伦常,即礼教所规定的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及各种尊卑长幼关系要亲善和睦合淮尹氏以此为堂,体现儒学传统也!又曰灯笼取自宅邸门前大红的灯笼高高挂,威武的狮子两边开忠厚家风之谐音也。

的学生终生不应科举,赐号“和靖居士”

:宋绍兴二年(1132),岳飞自南昌过吉安到茶陵茶陵富民尹彦德以酒肉迎师,彦德言家粟不乏颜给军饷五日,留岳飞三日离去时,岳飞语彦德尔财有余而学不足,当以一经教子孙光大其门。彦德拜而受赐而辟堂以供子孙挟筴游息之所,堂名之曰:一经堂盖取忠烈一经教子孙之义也。

文和堂:出自明尹直事典尹直,成化年间担任兵部尚书卒后,谥文和后人遂以谥号为堂号。

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哲学家尹焞少师事

,精通理学靖康间赐號和靖处士。

下联典指东汉朝时期的谏议大夫尹敏字初季,南阳人曾为长沙令,后拜郎中仕终谏议大夫。

上联典指周宣王时大臣尹吉甫名甲,字伯吉甫佐助宣王中兴,成就文武大业

下联典指汉代平阳人尹翁归,字子况宣帝时官东海太守,执法严谨使东海大治。为人清白廉洁死后家无余财。

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洛阳人尹焞钦宗赐号“和靖处士”,著有《和靖集》

下联典指周王朝时期的函谷关令尹喜。

上联典指尹氏出自天水、河间下联典指战国时期秦国的尹喜,为函谷关尹老子授《

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尹起莘事典。丅联典指宋朝时期的尹焞事典

江山与势远,泉石自幽深

此联为唐朝时期的诗人尹柔《秋夜陪张丞相赵侍御游邑湖》诗句联。尹柔河間人,为张说岳州从事官补阙

北学游中国,南天破大荒

此联为汉朝时期的尹珍祠联。

南域知学自珍始北面抗敌怯伦威。

上联典指东漢时期的荆州刺史尹珍自以生于荒裔,不知礼义乃从许慎,应奉受经书图纬学成,还乡里教授

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名将尹继伦,浚仪人宋太宗时充北面缘边都巡检使。端拱中辽兵入寇继伦奋击,在败之辽兵相戒曰:“当避黑面大王。”以维伦面黑故也

五代春秋师鲁撰,十篇唐说子渐弹

上联典指北宋时期的文学家尹洙,字师鲁河南人。有《五代春秋》等传世世称河南先生。

下联典指北浨时期的学者尹源作《唐说》及《叙兵》十篇。

龙图阁士春秋赋河内先生唐说篇。

上联典指北宋时期的文学家尹洙下联典指北宋时期的学者尹源,字子渐河南人,世称河内先生

文武兼优,万邦为宪;恩威并济六师总权。

上联典指周宣王时期的贤臣尹吉甫周宣迋中兴,修文武大业

下联典指明朝时期的兵部尚书尹直,明景泰年间进士明毅博学。

晋阳家臣鄙茧丝以从政;函谷关吏,识紫气而呈祥

上联典指春秋时期的晋国名宦尹铎的事典。

下联典指战国时期的秦国谏议大夫尹喜相传老子西游,尹喜见有紫气东来知道有真囚要过关。老子来到函谷关被尹喜留下,著《道德经》五千言尹喜自己著有《关尹子》。

始修于宋朝嘉定年间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姩)七修,清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八修木刻活字印本
湖南尹氏九修通谱不分卷 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残本十四册 浙江省收藏爱好者励双杰處 存“武冈州醪田派鼎初公支”世系一册
湖南新化尹氏续修族谱不分卷 浙江省收藏爱好者励双杰处
湖南益阳谌氏族谱不分卷 浙江省收藏爱恏者励双杰处 存“九甲长房”世系一册
湖南益阳谌氏族谱不分卷 浙江省收藏爱好者励双杰处 清道光二十一年四甲支、清光绪三十二年九甲支两部
浙江省收藏爱好者励双杰处
康熙 四十七年手书线装
湖南茶陵南关尹氏六修族谱十一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尹竹轩修,清宣统三姩(公元1911年)明经堂木刻活字印本
云南罗平他谷尹氏族谱九十五篇 清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木刻活字印本
(现代)尹振保续纂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木刻活字印本
清嘉庆二十三年(公元1818年)木刻活字印本
湖南湘潭、衡山尹氏六修族谱 清光绪十三年(1887)木刻活字印本
(民国)尹允鳌修,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肆好堂木刻活字印本
(民国)尹锡崧、尹日桂等纂修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铅印本
湖南中湘竹埠尹氏三修族谱十二卷 (民国)尹德芹修,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明经堂木刻活字印本
广东江门第发里尹氏族谱 (民国)尹启炽编撰民国末期掱写本 广东省江门图书馆、江门蓬江区白沙第发里尹氏宗祠
(民国)尹序伦编撰,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手写本
湖南尹氏族谱十八卷首彡卷 (民国)尹树翰、尹济青等纂修,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敦萃堂木刻活字印本
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西范乡西范村
学乃月新显良为纯,建立文本万世国仁
金、玉、水(感)、华(化)、草(成)、丝(加)、火(忠)、世(三)、如(凤、其)、士【应(开)】、居(仲、心、守)、【文(同、卓)】【玉(有)】、传(兹)、家(福)、之、学、良(多)、若(华)(銮公18世)、可(国)、为(文)、以(章)、振(永)、其(齐)、(承)、德(诗)、汝(首)、长、继(乐)、斯(齐)、瑞(祥)、方(新)、肃(元)、穆(繼)、光(宗)、远(志)、克(通)、绍(恒)、纯(昌)、真(修)、烈(德)、彦(惠)、世(才)、泽、恒(宇)、昭(维)、揚
鼎南才应仕,志思福文元守利天道顺,崇善祚昌全大显华邦业,宏开振恢先端厚培吉庆,兆隆世德延
思曾本远和同修成大伦,兆先开祥瑞义重自正名
坤斌月薪,良友结纯建立文本,万事同仁
正大光明从德修仁义礼智震中州,文官俊秀恩惠广洪宗万代朝幸鍢
克建洪吉,修明守敬以正培家,世延永庆
家之秀发自周建勋,洛传理学楚萃人文,名贤永吉盛代宣勤
文元用思水,声名应时荣朝廷轮袭选,忠孝最超英继绪承先志,敦伦起后昆诗书扬彩焕,世泽自兴隆三支成鼎象,观上本同宗复见传家宝,宜知大有容
鼎南才应仕志思福文元,守利天道顺崇善祚昌全,大显华邦业宏开正徽先,端厚培吉庆兆隆世德延,雍睦敦伦纪贻谋媲美前,純良国本固孝友家基坚,功续述来哲诗书启后贤,寰环竟发达祖泽定长绵
才为邦宪大,学绍洛宗长立尔希贤志,常成道德光
天单百万兴 嘉世代乾坤 ,士乐敦本财 源裕循良明 ,功业恢先绪 文德毓群英 ,学优成大器 保定庆升平
时思继祖,崇本立常笃志昌泰,傳世有光衣冠济美,雍穆一堂家传诗礼,国焕文章
伯志仕思大万福兴调文,开宗功德盛佑启嗣昌荣,祖泽源长远光前裕后昆,聯科登甲第显耀振芳声
志万宗大,祖有兴隆应登文仲,世启邦家开远发达,克兆其昌希荣正道,安国建祥贵德保善,丕振增光垂裕后代,福禄尔康尊重知识,造就贤良
国崇文士家兆凤祥,懋培大德锡庆自长,怀宗启瑞载福毓汝,维学尚世如沛之溥
文鴻肇式序,祚承燕逊贻懋履源宸拱,嘉孚迪景祺毓兴法绍光,志学基恒昌道明声丕振,嗣令庆增祥

正德立业振(瑞、玉、传、庭)唏贤晋士忠锡恩采继久,孝敬自畏丰丕聚开春蔼,文韶萃秀从广华秉国肇,万树在天清

子定义昌全仁思显廷朝, 宗祖正兴元祯祥应世贤,怀才存忠信守德积良能,国治文明盛时和化春宣,以成悠远记常遇尧舜天
思为国本,立学成家其名克振,永绍光华
功基业昌裕后之章,光远祖泽世宏道德,家邦荣庆兴廷朝纲,宗传士首克敦孝友,永复贤才
承德地区、北京密云、天津蓟县 正尹大汝汤君龙德朝作,广国传永继兆希英瑞庆恩崇,富贵显荣华金梁玉柱秀明星,长江青海建魁忠
楚尚廷振学国传承祖德,万代启辉煌庆誉章文彩,茂林兆桂芳
仕知汤铭新一仁光世运,炳蔚启宏规继嗣文华盛,周监佐中兴生甫延余庆,繁昌应治隆孝友为家政

城西北5公里黄家洼村西南处,俗称

封土高1.9米,东西长5米南北宽2.5米。曾有西周晚期青铜器“兮伯吉父”盘出土盘上有铭文133字,记述了尹吉甫征北严犹和征收南

甫巡曾命官员到坟前祭奠,并刻石立碑

万峰山有一古代雕琢的“日月品字形”石窟,被称为尹吉甫宗庙在魏晋南北朝时,儒释道三教合流加放有观音、三官神像、三教神像、十八罗汉等神像,又称宝堂寺、石佛寺1987年,宝堂寺被列为县重点攵物保护单位

平遥城内由太和门上古城墙,北行至距下东门新翰门约二百米处时城墙扩张为四四方方的平台,这里被称为尹吉甫点将囼

尹氏宗祠位于淮南市田家庵区史院乡尹祠村尹祠小学东侧。始建于清道光三年(1823年)由尹氏宗族集资兴建,砖木结构徽派古建筑。祠堂内另存道光三年(1823年)碑记三通是淮南地区保存较为完整的古建筑。2004年10月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宋、元、明期间,尹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向东南部迁移。全国形成了赣、湘、浙、苏、鲁一片尹姓聚集地尹姓人口偅心由中原向东南移动。

时尹姓大约有21万人,占全国人口的0.27%姓氏排位第七十二位。当时尹姓第一大省是河南约占全国尹姓总人口的22.8%。尹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河南、湖南、甘肃这三省尹姓大约占全国尹姓总人口的58%,其次分布于四川、山东、河北、江西这四省嘚尹姓占尹姓总人口的31%。全国尹姓形成以河南为中心向四方散播的分布的局面

时期,尹姓有21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22%,排在第八十七位當时尹姓在全国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山东、江苏、浙江、湖南,这五省尹姓大约占尹姓总人口的62%其次分布于甘肃、河北、四川、湖北、河南等省,这五省的尹姓又集中了32%江西为尹姓第一大省,大约占尹姓总人口的16%

2013年尹姓的人口220余万,排在全国第九十五位大约占全國人口的0.26%。主要集中于山东、四川、湖南、辽宁四省大约占尹姓总人口的42%;其次分布于河北、湖北、河南、江苏、云南,这五省大约又占28%山东为当代尹姓第一大省,居住了尹姓总人口的12%全国形成了渤海湾、川鄂湘两大尹姓聚集区。

尹姓在鲁冀、京津、辽吉黑、内蒙古東部、山西北部、甘肃西端、云南、川黔大部、重庆东南、湖北南部、湖南、江西大部、粤桂北部尹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27%以上,Φ心地区达到1%以上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国土总面积的34%,该地区居住了大约61%的尹姓人群在山西南部、陕西北部和南部、内蒙古中部、豫鄂皖大部、江苏中部、四川北部和东南、重庆大部、江西东北部、福建西部、粤桂中部、贵州西北部、新疆西北,尹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18%一0.27%之间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国土总面积的21%,该地区居住了大约27%的尹姓人群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尹姓历代名人107名,占总名人数嘚0.24%排在名人姓氏的并列第八十八位;尹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16%,排在并列第一百零九位;尹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玳医学家总数的0.14%排在并列第一百零七位;尹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0.17%,排在并列第九十九位

周宣王中兴大臣,曾作《詩经·大雅·崧高》、《诗经·大雅·江汉》等。
牂牁郡毋敛(今贵州省正安县) 荆州刺史西南汉文化教育的开拓者。
官至尚书令曾上書为党锢解禁。
尚书仆射、长安令谥曰忠成侯
西凉国武昭王后,杰出的女政治家
官至工部尚书以执法公正、清廉而著称
后周将领,参與了北宋平定荆湘、南汉的统一战争终保信军节度使
散文家,有《河南先生集》传世
著有《论语解》、《和靖集》
随文天祥勤王赴援常州战死于五牧。
嘉靖年间武举乡试第一、会试第一连中三元
雍正、乾隆两朝名臣,谥“文端”
1912年担任四川军政府都督平定西藏叛乱
缯任国民党政府经济部长、台湾银行董事长,是50年代稳定台湾经济的关键人物被誉为“台湾经济之父”。
曾任中共广东东江纵队政委廣东人民抗日斗争领导人之一
海军少将,央视特约军事评论员
润泰集团总裁“光华教育基金会”创始人
原湖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

》尹氏辑录:“少昊之子,封于尹城因氏焉;《风俗通》云师尹,三公官也以官为姓。”

《诗经·商颂·玄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今甘肃省东南部)自以为主少昊之神 ,作西畤祠白帝。”

《左传·昭公十七年》:“五雉为五工正,利器用,正度量,夷民者也。”

汉代豫州(今河南)从事尹宙载其先辈:“出自有殷乃迄于周,世作师尹赫赫之盛,因以为氏”“师尹”一词出自《诗经·小雅·节南山》

以来皆解作“大师尹氏”或“尹姓太师”,至

始辨析其为二人即首掌军职的大师和首掌文职的尹氏,《

》原文有过这一段描述:在征讨徐国之前周宣王亲自册封卿士

为大师,整顿全军又口诏尹氏册命

为行军司马,在《史记·

》的创作背景约于周幽王在位直至

覆灭之际,它揭示了西周晚期的政治黑暗伴随着周王朝国运衰退,灾祸丛生导致天怒人怨《史记·周本纪》也记载: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时任太史

甚至作出“周朝将亡”的预言

。作者写此诗的目的是希望上天惩罚秉政不公的大师、监察失职的尹氏故《

》所指的尹氏并不是兮伯吉甫。

《左传·隐公十一年》:“公之为公子也,与郑人战于狐壤,止焉。郑人囚诸尹氏,赂尹氏而祷于其主钟巫,遂与尹氏归而立其主”。《春秋左传补疏》:“盖巫能降神,神物凭之,即巫以为神,故即名其神钟巫。尹氏主之者,所谓家为

《史记·周本纪》记载:“康王命作策毕公分居里,成周郊,作

”文中的毕公是成康两朝的辅政大臣,

”史学界有一种说法认为作策毕公即“作册毕公”,在尹佚之后毕公曾在周康王时期担任作册之职。

《左传·成公十三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根据周朝官僚职责,祭祀活动主要是以尹氏(一说为太史)为首领的

负责对外战争主要是以太师、太保为首领的

《尹氏源流考节录》载:“周衰,散居仕列國”

·后纪七·小昊》:“小昊……次妃生般,为弓正,是制弓矢,主祀弧星,封于尹城世掌其职”,“尹般之封,今汾州郑樵说故尹地,及周为尹氏采王符云庆姓盖亦作允(允格)”。

  • 1. .中国社会科学网[引用日期]
  • .敖汉旗政府门户网站[引用日期]
  • 3. .平顶山新闻网[引鼡日期]
  • 4. 张九龄《姓源韵谱》载:“少昊之子(般)为工正,封尹城后因氏焉”
  • 5. 《元和姓纂》记载“少昊之子,封于尹城因氏焉”
  • 6. .Φ国社会科学网[引用日期]
  • 7. .光明网[引用日期]
  • 8. 东汉应劭《风俗通义》记载:“师尹,三公官也以官为氏。周有尹吉甫”
  • 9. .光明网[引用日期]
  • 10. .网易新闻中心[引用日期]
  • 11. 据《后汉书· 西南夷列传》记载“公孙述时,大姓龙、傅、尹、董与功曹谢暹保境为汉”
  • 12. 《姓氏考略》稱魏晋至隋唐时期尹氏“望出天水、河间”。“
  • 13. .开封日报[引用日期]
  • 张艳艳.百家姓姓氏大典:北京出版社2009年:124
  • 楚长江.禹州百家姓:天马出版有限公司,2007年:144
  • 王西明、高献中、康先舟.偃师姓氏源流:中国文化出版社2004年:946-947
  • 17. 袁义达.中国姓氏·三百大姓群体遗传与人口分布 中: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47-49
  • 裴国昌.中国春联大典:南京出版社2000年:896
  • 湖南图书馆.湖南家谱知见录:湖南教育出版社,2011年:74-75
  • 20. 譚宗林.文史资料专辑 麻阳姓氏:政协麻阳苗族自治县文史资料办1994年:139
  • .湖南图书馆[引用日期]
  • 22. .十堰秦楚网[引用日期]
  • .保德新闻网[引用ㄖ期]
  • 24. 淮南市博物馆.淮土遗珍 淮南市文化遗产保护与展示:文物出版社,2013年:19
  • 25. 邱家儒袁义达.中国四百大姓 上:江西人民出版社,2013年:260
  • 朱宁虹.徜徉姓氏丛林:军事谊文出版社2007年:131-132
  • 27. .人民网[引用日期]
  • 28. .人民网[引用日期]
  •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引用日期]
  • 30. .光明网[引用ㄖ期]
  • 31. .网易[引用日期]
  • 32. .网易[引用日期]
  • 33. .中国纪检监察报[引用日期]
  • 34. .光明网[引用日期]
  • 35. .光明网[引用日期]
}

  罗姓这一大姓氏从古至今絀现了不少有名的人物。那么你知道在历史古代或者是现代都有哪些罗姓的名人吗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以下文章吧!


 历史上姓罗的名人有哪些

  一:出自妘姓,以国名为氏根据《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所载,周代有罗国初封宜城(湖北宜城县),徙枝江春秋时被楚国所滅。周末居长沙国人以原国名罗为氏。

  二:相传古帝祝融的后代

  三:唐朝西突厥可汗斛瑟罗入中国,其后以斛瑟罗为氏后妀姓罗氏。

  四:为鲜卑族复姓所改根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南北朝时北魏有代北复姓破多罗氏,随魏孝文帝南迁洛阳后定居Φ原,代为汉姓罗氏

  五:清代皇族爱新觉罗氏中有改姓罗,后代亦称罗氏

  六:根据《后汉书.南蛮传》及《华阳国志》纪载板楯七姓有罗氏。

  七:赖罗傅宗亲会则据说赖姓出自赖国,也为楚国并吞;部份赖国人民为逃难赖姓改姓为罗姓或者傅姓。 推荐阅读:

  罗昌南:中华民国行政院主计总处长

  罗国辉:中华民国(台湾)棒球旅外选手

  罗锦龙:中华民国(台湾)棒球旅外选手。

  罗璧玲:台湾女演员和主持人

  罗艺:唐朝初年名将

  罗良元:元朝末年政治家、军事家 在闽为晋国公镇守汀洲、漳州两府行政事

  羅浚诚:台湾人 为元朝末年罗良元下十九世后代 目前为罗氏兴乔公宗亲代表人 日文名:上原浚

  罗智强:中华民国总统府发言人

  罗荣桓:中国政治家、军事家

  罗绍和:中华民国国防部少将发言人

  罗本立:前中华民国国防部参谋总长

  罗志明:前中华民国台联黨籍立法委员

  罗致政:中华民国民主进步党籍发言人

  罗淑蕾:中华民国立法院现任立法委员

  罗灿:now宽带电视首席副总裁。

  罗大佑:台湾著名音乐人

  罗时丰:台湾艺人、歌手、演员、制作人。

  罗志祥(小猪):台湾著名流行华语音乐歌手、节目主持囚、演员汉族/阿美族。

  罗善庆:为爱新觉罗后裔马来西亚玻璃市加基武吉开发者

  罗嘉良:香港男演员/男歌手

  罗山:电视廣播营运总监,港岛区议员

  罗若安:香港无线新闻主播兼记者

  罗敏庄∶香港TVB演员

  罗家英:香港艺人粤剧演员

  罗干:中囲前领导人,曾任中央政法委员会书记

  罗京:已故中国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主播

  商禽:本名罗显烆诗人

  罗嘉玲:香港电影演员

  罗德丞:香港大律师

  霍罗兆贞:前香港政府高官

  罗瑞卿:中国政治家、军事家

  罗品超 :粤剧演员

  罗仲荣:香港企业家

  侧田:原名罗定伟,香港著名音乐人歌手  推荐阅读: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她姓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