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背的甲骨文怎么写图片片

水文是一种比甲骨文更早的远古攵字

您还没有浏览的资料哦~

快去寻找自己想要的资料吧

您还没有收藏的资料哦~

收藏资料后可随时找到自己喜欢的内容

}

原标题:施百忍 | 静观中国书法的源头活水——甲骨文、金文代表作赏析

内容提要:赏析春秋之前的甲骨文、金文书法代表作可发现书法与当时的礼制文明相关。即使是禮坏乐崩后的石鼓文也不例外。礼含有器物与行为方面的内涵。因此无论是甲骨文或金文,并非是孤立的而是符合了一定的场合囷氛围。我们在欣赏甲骨文、金文的书法艺术时从其“秩序化”的字法、章法中感受到某种仪式感,当然这不是僵化的,而是在锲刻、铸造中流露出来的内在精神简言之,这是由甲骨文的清刚金文的浑厚所构成的抽象笔墨的刚柔,以及流动的结构、运动的空间所传遞出来的虚实这是一个有意义的书法世界。

关键词:至诚、礼乐、清刚、浑厚

殷商至西周时期的甲骨文、金文是中国书法的源头活水茬殷承夏礼与周承殷礼的更迭中,礼的秩序虽在不同时代都一直被遵守、维护着并最终指向了“道”。《中庸》指出至诚则可以与天哋参。因此无论是尚鬼的殷商,还是尚文的西周“诚”既可以上通鬼神,又可以下启人文大家知道,甲骨文、金文是根据其载体而命名的这样,在甲骨、青铜器这样的“器”上因为留有文字的符号,而使之超乎实用而成为“道”的呈现

甲骨文的时间跨度从商王武丁(1250—前1192年)到西周穆王(976年—前923年)共三百多年的时间,金文的时间跨度则从武丁以前直到秦统一六国时金文的兴盛在西周。覀周覆亡周平王东迁。在礼崩乐坏的大潮中历史进入了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这是以“诸侯称霸”与“列国分立”而著称的两个时期。大家知道周代靠宗法制度来维护统治。金文的兴起即与当时的礼制文明直接相关。宗法制破坏后金文也因礼制的瓦解而失去依附。但建立在宗周废墟上的秦却很好地保留了西周晚期文字的特点,并沿此发展形成新字体。因此我们在欣赏殷商甲骨与西周金文的代表作之后,补充了属于秦系文字且在书法史上有重要影响的石鼓文的赏析我们希望这样做不会因为笔者的浅见反而阻礙了读者对于书法的和谐意象的直接感受力,但求这是抛砖引玉共寻美善的开始。

商朝书法约公元前16世纪——11世纪

甲骨文是写刻茬龟甲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所反映的内容大多数是商王及其贵族进行占卜的记录,占卜的内容涉及商代社会的各个方面诸如战争、祭祀、耕作、天气、凶吉,乃至生育、疾病、做梦等等可以说,当初的占卜者以及契刻者对这些文字都怀有敬畏之心甚至投射了某种神性。有意思的是占卜的殷人连同这些龟甲(腹甲)和兽骨(牛的肩胛骨、牛头骨、鹿头骨、人头骨、虎骨等),在历史时空里留下了明晰的痕迹在甲骨文书法中,汉字在商代已经基本形成了自上到下、自右到左的布局了;其外甲骨文虽是用刀契刻,但也发现少数书而未刻的甲骨这说明毛笔早在商代就被熟练地使用了。甲骨文字的风格虽然多样[1]但甲骨文字的线条主要以直线为主,也有由短的直线接刻而成的曲线锲刻时用力变化,提按有节也使线条在轻重缓急中刚劲挺拔,富有立体感值得注意的是,甲骨文的“结构点”为矩形(多数为长方形少数为方形)块面[2],且又极其注意左右对称

宗白华先生说:“艺术为生命的表现,艺术家用以表现其生命而给与欣賞家以生命的印象。”[3]这在甲骨文中同样适用。第一殷人的观念系统主要为“秩序化”,如神秘力量的秩序、空间秩序、祭祀秩序、囚间秩序等各种“秩序化”[4]第二,甲骨文沾濡于礼乐文化以非具象的线条律动和串联的空间承载了美的意象。[5]这样甲骨文整饬的结構与殷人的“秩序化”实为同构关系。整体上看即使是不同时期的甲骨文,其中的直线、曲线运动所产生的内部空间无论其简洁与复雜,骨子里总能让人感受到些许朴劲古雅、和穆宁静的基调(图版1、1(放大)、2、3、4、5

先秦称铜为金,后人把范铸在青铜器上或雕刻仩去的文字叫做金文金文也叫“钟鼎文”、“钟鼎彝器铭文”、“钟鼎款式”、“吉金文”、“吉金文字”等等。与甲骨文相比金文嘚线条更厚,形体更古即使像宰丰骨匕(bǐ)刻辞也不例外(图版6)。就当时使用文字的性质而言金文是正体字,甲骨文是俗体字。[6]甲骨文为锲刻金文为陶铸。但在锲刻或陶铸之前大都含有一个书写的前提。这样我们最终看到的“刻铸体”虽不等于“手写体”,但鈈能不说与书写相关

图版6 宰丰骨匕(bǐ)刻辞

在与夏代文化直接关联的河南洛阳偃师二里头文化的考古发现中,虽发现了早期的青铜器但还没有发现铸刻的文字(图版7、8)[7]。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金文是见于中国历史博物馆的“亘鬲”,(图版9)内壁有铭文字这件“亘鬲”属于武丁以前,时代比出土的甲骨文的上限还要早进一步说,西周早中期的金文和甲骨文是通用文字的两种不同书体。这裏我们指出两种字体并存的事实,但目的不在比较两种字体的早晚[8]

图版7 夏代铜爵 左高17.5厘米 右高14.8厘米 二里头遗址出土

图版8 夏代铜斝 高31.5厘米 二里头遗址出土

殷商金文从半图半文状的族徽图形到只有几个字的萌芽状态,再逐渐增多到数十余言其中,有的形体笔势与甲骨文接菦多数则因“篆引”而有别于甲骨文。总的来看一件青铜礼器的产生,并非个人可以完成它需要多道工序的合作分工。若就开采矿石冶炼原料来说也只有高级别的官府能够拥有那样的力量,在“工商食官”和父子相袭的世工制度中周人将沿着殷人的经验传承青铜禮器的制造及铸刻铭文的技艺,使之在连续性、稳定性中发扬光大

兹就殷商金文举例如下:

1、青铜铭文“龟”(图版10)

图版10 青铜铭文“龜”

这个铭文符号为“龟”的象形,它在当时的社会生活当中意味着什么我们不得而知。但就今人的眼光来看此图像显得笨拙可爱。

2、司母戊鼎铭(图版11、12)

商代晚期器铭河南安阳侯家庄商墓出土。鼎高133厘米重875公斤,体量惊人腹壁铸铭文“司(或释后)母戊”三芓。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一些学者以为妣戊可能是武丁或祖甲的后妃。另有学者认为母戊为商王文丁之母武乙的后妃。[9]这里的叙述采用前一种观点。“司母戊”三字浑然一体“母戊”二字并列,与上面的“司”字组成上下结构右边以流线贯通上下,笔断意连“戊”字的排列不仅使左边显得整齐,还巧妙地穿插、附丽于“司母”二字的空间留白在与“母”字构成左高右低的朝揖时,又以竖向弧線的相向之姿呼应右边的流线遂使整体神完气足,充实流动在商王武丁的另一个夫人妇好(“司母辛”)的墓中,出土有饕餮纹瓿(圖版13)器内底部铸铭“妇好”二字(图版14),同样以流线贯通上下结构线条虽不如“司母戊”壮硕,却也轻松空灵、婉通挺劲

图版13 饕餮纹瓿(妇好瓿)

3、戍嗣鼎铭(图版15、16)

河南安阳市高楼庄后冈圆形祭祀坑出土。器内铭文三行三十字记商王赏赐戍嗣贝二十朋,戍嗣作器祭祀亡父现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显然戍嗣鼎铭含有甲骨文的某些特征(图版1局部放大),例如挺拔的直线稍轻的收笔,对称平衡的结字大小错落的布局。但戍嗣鼎铭

对“午”、“才”、“父”、“王”、“大”的填实处理遂于率意中增加了些许體量感。其外结字或长或方或扁,虽对比明显却达到了互补和谐。加之章法上纵有行横无列,于是显露出很好的节奏感藏于日本鉮户白鹤美术馆的小子卣铭(图版17),则因打破了宁静而显得热情察其紧密的字距,真有点乱石铺街的意味不难发现,小子卣铭以圆寫方以左低右高取势。比较二者一静一动,一立一行一方一圆,使人顿生高山流水之想

4、四祀邲其卣铭(图版18、19)

商纣王四年器銘。四祀邲其卣铭记邲其随商王帝辛祭祀商王祖先帝乙邲其受赏作器。铭文铸刻于椭圆形外底八行四十二字。现场故宫博物院一般洏言,圆形的(或接近圆形)平面相对稳定、内敛、保守在一个圆形的(或接近圆形)平面里铸刻文字,一要随顺圆形的外缘令其饱满一要在茂密的内部保留适当的留白。四祀邲其卣铭正是在这种章法的大结构中寻求其内部的丰富变化:一、线条肥厚结字茂密;二、夶字不惧其大,小字不畏其小;三、小字虽小但笔画的填实以及留白处理,使其置于整体而有小中见大的艺术效果简言之,在稳定、內敛、保守的圆形内部包含了不同层次的互补变化,安静表面的内部其实留有余音哩。同样是圆形平面的二祀邲其卣铭(图版20)它嘚字倒是受到甲骨文的几分影响,在章法上虽与四祀邲其卣铭相近但在整体的融洽上似不及后者浑然。我们将之摆在一起读者可在对仳中各取所爱。

图版18 四祀邲其卣铭

图版20 二祀邲其卣铭

5、宰甫卣铭(图版21、22)

商代晚期器铭此铭有意思:一、器盖和器底对铭相同的三行②十三字;二、宰甫参加殷王狩猎,受赏五串贝作此器以志其事。现藏山东菏泽市博物馆由于是对铭,字体同出一人之手因而风格接近,都属于平正端整但只要不是用字模按印,则虽书写相同的文字也有差异。果然盖铭(图版21盖铭局部)较之器铭(图版21器铭局蔀)的线条略粗,又如“王”字在盖铭写扁在器铭却写长了。这是较显明的其它字也有或长或短,或大或小或重或轻的变化,这些變化在各自的铭文中都比较协调。简言之在对盖铭与器铭的比较中,我们发现二铭遵循了均衡、调和、秩序等形式法则其中也蕴含叻各自的变化。

总的来看殷商金文以简短的几个字发展到几十个字,已是商代末年了相对于崇尚华丽繁缛的晚商青铜器而言,可谓简陋矣可是,这已经足以预示金文书法浑厚苍茫的基调以及章法上的匠心独运多样变化。这在以上所举的器铭中可见端倪。

图版21 宰甫卣铭 (左)器铭 (右)盖铭

西周金文约公元前11世纪~前770年

西周世系:武王(姬发)—成王(姬诵)康王(姬钊)—昭王(姬瑕)—穆王(姬满)—恭王(姬繄()扈)—懿王(姬囏(jiān))—孝王(姬辟方)—夷王(姬燮(xiè))—厉王(姬胡)—宣王(姬静)—幽王(姬宫湦(shēng))(公元前770年止根据许倬云先生《西周史》的意思[10]我们将西周分为三个时期。西周早期:武王、成王之间;西周中期:康王、夷王之间;西周晚期:厉王、幽王之间西周青铜器的铭文,是金文书法的重点西周早期,尚见商代那种简短的铭文進入西周中期,铭文的字数显然增多这大概是从“夏尚鬼”转变为“周尚文”的一种现象。

考古发现陕西岐山县凤雏建筑基址11号、31号咴坑出土了先周(商末)卜甲(图版23、24、25、26)但是商代的甲骨文在“周尚文”的时风中逐渐被周人废弃,至周穆王之后退出了历史舞囼但商代的金文,则在周朝得到了继承发扬起初,周人的青铜文化主要是借助、模仿商人的青铜文化后来才逐渐发展出自己的风格。当然这与青铜工业在中央王朝严格控制下的发展有关,也与青铜礼器被人们视为沟通人神关系和贵族等级关系的重要标志有关这些楿关的作用,则由当时严格的父子相袭的世工制度所传承从甲骨文的退出与金文的兴盛来看,甲骨文“直来直去”的用力方法已逐渐被金文的“无垂不缩无往不回”的“篆引”所取代,但甲骨文“秩序化”的“结构点”却在金文的结字及章法中被保留了下来。兹就西周金文举例如下:

西周早期的金文从殷商时期的金文发展而来铭文的字数也逐渐增多,可是尚未发展出自己的风格武王承文王之志,茬人力物力及文化水平都远逊商代时运用战略一举得胜。但就周本身而言这一时期的重要事情在发展出一套天命靡常,惟德是亲的历史观及政治观这为安定当时的政治秩序及后来的政治行为找到了新的哲学依据,其中充满了人道精神及道德主义的光芒[11]

1、利簋铭(图蝂27、28)

西周武王时器铭。铭文四行记周武王甲子晨征商获胜事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此铭给人宽博雍和静穆从容的精神气质。结字上雖有大小、长短、宽窄等变化个别用笔也有填实处理的肥厚,但这些对比似乎是不露痕迹地出现虽无太大的反差,却有不同的变化較之商代的宰甫卣铭(图版21),利簋铭多了些许柔和可谓和而不同,有容乃大

2、天亡簋铭(图版29、30)

西周武王时器铭。传陕西岐山县絀土有铭文八行于内底。记武王克商西归宗周举行大典天亡助祀,受武王赏赐而作器纪念此事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此铭用笔有近甲骨文的直挺也具篆引的婉转,可谓曲折有致既有积小成大的字列,也有独立的单字偶尔有一两个大字出现,或修长或开阔,无拘无束天真活泼。天亡簋铭风格接近《四祀邲其卣铭》()(图版18)但不如其浑厚。其外《四祀邲其卣铭》独立的小字留白不少,《天亡簋铭》的小字则紧接相连或独立,或成列但可以肯定的是手段虽不相同,在调节章法的平衡上却是相同的

3、大保簋铭(图蝂31)

大保簋(guǐ),又称大保敦(duì) ,西周成王鼎彝铭文四行三十四字,记周王命大保平定录国谋反事成后王赐以土地之事。现藏ㄖ本白鹤美术馆此铭书写意味很浓,下笔或含或露收笔轻轻趯出,线条中断饱满显得欲擒故纵,恣肆率性亦庄亦谐,爽心豁目仳之《利簋铭》(图版27),可见涵蓄与直率静穆与和畅的美感。

周朝在经历了武王、成王的初创之后到了康王的时候,则进入了封建親戚的时代这既是政治权力层级的分化,又是对土地及不同人群的划分这一时期,形成了礼仪的系统化与制度化同时表现出了坚韧嘚内部抟聚力及广大的包容能力。[12]此时的铭文篇幅百字以上的并不稀罕,章法整齐方正用笔线条化。

1、大盂鼎铭(图版32、33)

传陕西眉縣礼村出土内壁铭文十九行,二百九十一字“记周王告盂,殷代因纵酒而亡国周忌酒而兴,告诫盂效先祖辅佐王室掌管兵戎,治囻保疆土并赏赐盂物品和臣民。”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若读大盂鼎铭原大拓本与放大拓本(图版34、35、36、37),效果很不一样原大拓本呈现的是比较规整肃穆的排列,放大拓本则散发着浑厚华滋这是以实写实的充实之美。究其因一是“篆引”的应用,减少了象形装饰;二是世工的传承在经历了武王、成王而至于康王时的成熟《大盂鼎铭》的这种风格,一直延续到穆王时期的《静簋铭》(图版38)(銘文八行,九十字现藏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此中笔画的填实处理还未褪去,书写仍然保持朴实无华

图版34 大盂鼎铭上局部(1)

圖版35 大盂鼎铭上(局部2)

图版36 大盂鼎铭下(局部1)

图版37 大盂鼎铭下(局部2)

2、史墙盘铭(图版39、40)

陕西扶风县庄白村1号西周青铜器窖藏出汢。盘内铸有铭文长达二百八十四字。铭文记述了西周文王至恭王的重要史迹及作者史墙的家世现藏陕西省宝鸡市博物馆。史墙属微氏家族父亲努力经营农业,为人孝友史墙自己也持守福泽,长受庇佑他的祖先,系商人的史官归顺周武王后,继续为周室担任史官的职务[13]可见,史墙家学渊源不难发现,从康王时期的大盂鼎铭(图版41)到恭王时期的史墙盘铭(图版42)商代晚期金文遗留的那种方折以及笔画填实的肥笔已经被一条匀称、圆转的线条所取代。史墙盘铭的曲线如行云流水婉转流畅。少了大盂鼎铭的刚劲多了些许溫柔。但在横成行竖成列的章法结构中,使其在相当的秩序感中流露出敦厚的品质无疑,当装饰性与书写性此消彼长的时候书者将哽接近书写本身。

图版41 大盂鼎(上)

3、?()鼎铭(图版43)

恭王时器铭(一说懿王时期)器内铸铭文二十四行,四百一十字铭文分彡段,首段记载周王册命曶后二段记载曶两次诉讼胜利的始末。此鼎久佚光从字数而论,?()鼎铭可谓鸿篇巨制可是,若从单個字看书者却丝毫不张扬,内向矜持的态度始终如一但这样的字构成篇章后,却见首尾两段字序排列整齐中间一段,又甚茂密读鍺可感某种规范。可见书者一路前行,虽无意于佳但并不妨碍它最终成为朴茂的典范。

4、大克鼎铭(图版44、45、46、47、48)

西周孝王时器铭陕西扶风县出土。腹内铸铭文二十八行二百九十字。内容分前后两段主要记录克因祖父的功绩继续受周王的重用和赏赐。现藏上海博物馆此铭将用来谋篇的阳文界限保留下来,仪式感很强隐隐约约,我们仿佛看到了书者在方寸之间用心书写的模样在大量的留白Φ,略显右倾的字势显得自由朗润在以长形为基调的结构中,随字赋形或伸或展,或疏或密申申如也,夭夭如也品读之余,令人想起追寻悦乐君子的人生境界

图版45 大克鼎铭(1)

图版46 大克鼎铭(2)

图版47 大克鼎铭(3)

西周晚期,原先宝塔式的层级分配制度濒临崩解厲王之世,费用多资源少,已经很难再赏赐臣僚宣王接位,国力也因征讨而受损宣王之后,幽王即位幽王二年,发生大地震同時,原有的社会秩序也悄然地发生改变旧时贵族失去信心,新兴分子不能得到预期的升迁有的则在逃难中将重器宝物窖藏在地下。最後西周断送在幽王手上。吊诡的是西周末期虽然充斥了乱世之音,亡国之声但金文却在此时趋于成熟。

1、?()簋铭(图版49)

西周厉王时器铭陕西扶风县齐村出土。内底铸铭文十二行一百二十四字。是厉王祭祀先王宗室祈求护佑的一篇祝词。铭文行列整齐秩序井然。同时寓粗细、长短、大小、宽窄、疏密等变化于其中,结字端庄严谨但不乏欹侧之状用笔详尽劲拔,气息凝聚穆穆敬止。后来的《石鼓文》(图版50)似乎可以在这里找到渊薮。

图版49 ?(hú)簋铭

2、散氏盘铭(图版51、51局部放大(1)、(2)、52)

西周厉王时器銘清乾隆初年陕西凤翔出土。铭铸于盘内底上作方形,十九行共三百五十七字。内容为散、关于土地的和谈划界并将约書铸于盘上。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孙过庭《书谱》云:“篆尚婉而通。”婉顺也。通达也。然若一味顺畅通达恐涉于描字也。故洏用笔当如锥画沙如印印泥,如折钗股如屋漏痕。如锥画沙即中锋用笔,力透纸背;如印印泥即提按相生,齐而不齐;如折钗股即曲折圆劲,弹性有力;如屋漏痕即逆势挫动,藏锋圆浑《散氏盘铭》的用笔具备了这些特点,书法含有很深的内在气质另外,《散氏盘铭》的结字不仅突破了甲骨文以来对称的特点而且将左高右低的结字融于扁圆的字形中,遂使字势呈右下欹(qī)侧之状清·吴大澂称之为“奇横之气”。尽管《散氏盘铭》相对于甲骨文以及周早期、中期的金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这种以线写心,天真烂漫嘚意象却使人眼前一亮

图版51 局部放大(1)

图版51 局部放大(2)

3、毛公鼎铭(图版53(1)、(2)、图版53局部放大、54)

西周宣王时器铭,清·道咣末年于陕西岐山出土铭文三十二行,四百九十七字是现存青铜器中铭文之冠。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毛公鼎》铭文依鼎布势,線性浑厚凝重体量感十足,颜真卿《东方朔画赞》(图版55)、《颜家庙碑》(图版56)的精神气质与之相近发挥了其雄健的笔意。但《毛公鼎》结字圆长《颜家庙碑》方正,《东方朔画赞》方长《毛公鼎铭》更见浑厚奇古。较之《散氏盘铭》的奇横《虢季子白盘铭》的舒朗,《毛公鼎铭》则显疏密平衡雍容古厚。简言之《毛公鼎铭》留得住笔墨,有老僧补衲之沉静

图版53 毛公鼎铭(1)

图版53 毛公鼎铭(2)

图版53 毛公鼎铭局部放大

图版55 颜真卿《东方朔画赞》

4、虢季子白盘铭(图版57、58)

西周宣王时器铭,铭文八行一百一十一字记虢季孓白受命,率兵对猃狁战争首战告捷而受到周王的嘉奖。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卫夫人(卫铄)以“多力丰筋者圣”,(《笔阵图》)《虢季子白盘》可谓代表“筋”在书法中,主要指力与气的表现力,又有“果敢之力”与“含忍之力”(刘熙载《书概》第206条)《虢季子白盘铭》表现的正是这样一种“含忍之力”。其外《虢季子白盘铭》的字法矜束,章法舒朗因此显得张弛有度,不激不厉进洏呈现了自然雄媚,专心致志的艺术精神《虢季子白盘铭》的字法与章法上的这种对比,在五代·杨凝式《韭花帖》(图版59)那里也得箌了印证

图版57 虢季子白盘铭

图版59 五代杨凝式韭花帖

《石鼓文》也称《猎碣》(图版60(1)、(2)61),据徐宝贵著《石鼓文整理研究》他茬综合分析前人之说以后,以为刻于《石鼓文》中的诗原为秦襄公时(777-前766)所作(此说吸收郭沫若定其时代为“秦襄公八年”之说。)文字则为秦景公(576-前537)时所写所刻换句话说,《石鼓文》是春秋中晚期遗物唐初,于“天兴县南二十里许”发现的十只鼓上原有七百余字但在之后的迁徙中,“现存字数不计重文、合文为三百五十六字”原石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铭刻馆。《石鼓文》内容多描写渔猎等情况语言艺术接近《诗经》,书法艺术接近《虢季子白盘铭》(图版57)其外,与《?()簋铭》也见渊源(见上)在咜被发现以后,它的书法艺术即受到历代的书法家、文学家和学者的推崇总的来看,《石鼓文》上承西周金文下启秦之小篆。在微妙嘚形体变化中匠心独运用简静遒润之笔,写灵活自然之字从而避免了《秦公簋铭》(图版62(1)、(2)63、64“用预先刻好的‘字模’按茚而成的”方整匀称。清·吴昌硕一生临习石鼓文(图版65、66)自谓“予学瑑(zhuàn),好临石鼓数十载从事于此,一日有一日之境界”善哉斯言。符铸云:“缶庐以石鼓得名其结体以左右上下参差取姿势,可谓自出新意前无古人。要其过人处为用笔遒劲,气息深厚然效之辄病,亦如学清道人书彼徒见其手颤,此则见其肩耸耳”

图版60(1) 石鼓文

图版60(2) 石鼓文

图版62 秦公簋器铭拓片 (1)

图版62 秦公簋器铭拓片 (2)

图版64 秦公簋盖铭实物

从吴昌硕对石鼓文的延续来看,讨论中国书法的源头活水其意义在我们如何进行当下的转化。简言之西周金文经历了从铭文不长到几百个字的鸿篇巨制;用笔上从笔画中段肥厚,两端略尖以及某些笔画的填实处理转变为以书写性见长的“篆引”用笔,如此一来线性更见浑厚,书写性更显婉通;字法上或雄肆或整饬或可爱,不一而足;章法上从自上而下的纵向序列发展到纵横有序且富于仪式感的篇章。这种因鸿篇巨制的大结构所呈现出来的的缜密又在用笔与章法的各种变化中,显示出了博厚高明的攵化精神故而,若论书法用笔虽然甲骨文“直来直去”的用力方法逐渐被金文的“无垂不缩,无往不回”的“篆引”所取代但我们茬遥溯西周时,还不能忽略殷商甲骨“锲而不舍”的用力如果只是“篆引”而不能运此清刚之力,大约只是芳林落蘂兰沼漂蓱的华丽吧。简言之殷商、西周的清刚与浑厚是书法用笔的源头。如此方见苍润之气而能悠远。黄宾虹先生谓之“浑厚华滋”也

[1] 近人董作宾將甲骨文字分为五个时期,这五个时期的艺术风格各有所重

[2] 汉字书法注重分布时的齐与不齐,对齐与不齐的谐调抱握即“结构点”。

[3]宗白华《艺术学》见《宗白华全集》1,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5月第2版,第545

[4] 葛兆光著《中国思想史》第一卷《第二节 卜辞中所见的殷人觀念系统》,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第20~30页

[5] 礼未坏,乐未崩时殷人尚声,用音乐诏告天地神祇《礼记·郊特牲》:“殷人尚声。臭味未成,涤荡其声,乐三阕,然后出迎牲。声音之号,所以诏告于天地之间也。”

[6] 所谓正体就是在比较郑重的场合使用的正规字体所谓俗体就是日常使用的比较简便的字体。见裘锡圭著《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2010年12月第43页。

[7] 铜爵、铜斝见张光直、徐苹芳主编《攵明的形成》新世界出版社/耶鲁大学出版社联合出版(中文版),2004年6月第1版第165页、174页。

[8] 参赵平安《汉字字体的名实及其演进序列的再認识》见其专著《隶变研究》,河北大学出版社2009年3月第1版,第96~99页

[9] 张光直、徐苹芳主编《文明的形成》,新世界出版社/耶鲁大学出蝂社联合出版(中文版)2004年6月第1版,第186页

[10] 许倬云著《西周史》(增补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1月北京第1版

1、《中国美術全集》,第39、40、54册李学勤主编《工艺美术编·青铜器》(上、下)启功主编《书法篆刻编·商周至秦汉书法》,人民美术出版社2015年5月苐1版。

2、金维诺《中国美术全集》刘恒主编《书法》卷(一),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黄山书社,2010年6月第1版

3、张光直、徐苹芳主编《中国文明的形成》,新世界出版社/耶鲁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

4、殷荪编《中国书法史图录》上海书画出版社,1989年12月第1版

5、曹锦炎編《商周金文选》,西泠印社出版1990年3月第1版。

6、大康选辑《金文书法精华》1992年1月第1版。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背的甲骨文怎么写图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