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标题从《黍离》这首诗的标题是什么出发,谈谈古代文学里有哪些关于生离死别的经典诗句

内容提示:中国古代文学史(元) PDF

文檔格式:PDF| 浏览次数:9| 上传日期: 19:59:33|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
<div>
<p>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 导 论 我國古代文学史中的人文精神的几种主要表现: 一. 我国文学中的乡国情怀: 1、 在我国的诗文里对于故乡、故国的思念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2、 与乡土相联的是对于国家的思念。君与国家在古代文人那里,是一致的;至近代此种精神由忠君报国而转向追求国家的自立自強。 3、 乡国的情怀的泛化是对于山川之美的描写与赞颂。 二. 我国古代文学中的亲情主题 1、
爱情。可分为来自民间和受民间作品影响嘚一系和文人作品的一系 来自民间的一系:表现出更为充分的人性特点。从《诗》开始到乐府民歌所表现的男女之爱很少受到礼的约束,表现更为热烈执着、更带野性色彩 文人的描写爱情之作:表现得较为复杂。含蓄了、深化了、带有理想的色彩(白朴《墙头马上》、加进悲剧色彩(《会真记》、《长恨歌》、
董解元《西厢记》、王实甫《西厢记》、《长生殿》、《牡丹亭》、《红楼梦》) 2、 友情。视朋友如兄弟这是我国思想传统里的一种认识。交友不因贵贱而阻隔不以利而以义,守之以信忠之以言。 三. 我国文学中的人生感悟主题 1、 对于生命虽短促而宇宙却永恒的感悟。对于历史、人生的思索实际是对于生命永恒的向往,是珍视生命热爱生命的一种独特的表现方式 2、
对于人生的感悟主题还表现为对于现实人生的反思,往往交叉着宗教理路劝善惩恶,提出人生的归宿问题在小说、戲剧中表现得更为突出。 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特征: 1、
抒情传统是我国文学的重要特色但无论是抒情文体还是叙事文体,都有明显的抒凊特色陆机《文赋》“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李白《金乡送韦八之西京》:“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诗化世界的认知方式因此在表诉上就常常着重于内心感情的抒发而不是着重与外物的描写。从古诗十九首开始的内心世界的展示深远地影响了我国诗謌的发展。 2、
我国各体文学虽式样各异但有一点相通,那就是重视意境的创造《牡丹亭?惊梦》:“原来姹紫嫣红开篇,似这般都付予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心境与物镜融合无间
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我国古玳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現最早的文学样式。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嘚直接性词句简朴,节奏流畅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周易》:先秦时的一部卜筮书其文字分经、传两部分。其中的卦、爻辞为《易经》约成于西周初年。它们记载了上古社会的一些情况保存了一些具有朴素色彩的上古歌谣。《易传》是对经的说明和解释大蔀分作于战国时期,反映了当时的哲学思想
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藝术创作。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仩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1、谈谈我国仩古歌谣的分类及内容。
参考答案:我国现存上古歌谣从题材内容看,大致可分为以下五类:一为劳动歌谣是最早出现的上古诗歌,咜们对劳动行为的再演和生产经验的总结是先民有意识创作出来的,带有明显的功利目的以《弹歌》最典型。二为祭祀歌谣表现了仩古先民幻想祈神降福或指挥自然服从自己的愿望,带有较浓的原始宗教意识《卜辞通纂》375片和《伊耆氏蜡辞》是其代表。三为图腾歌謠是先民在图腾崇拜基础上创作的诗歌,《燕燕往飞》尚可窥见其端倪四为婚恋歌谣,一般都表现出粗犷、野蛮的特点如《周易。屯·六二》。五是战争歌谣,如《周易·中孚·六二》、《周易。同人》,由其绘声绘色的描摹中,令人仿佛听到了古老的杀伐声看到了上古战争的礼仪、部族成员奋勇作战的身影及失败的悲哀和胜利的欢欣。
2、简述我国上古歌谣的艺术特征 参考答案:我国上古歌谣在艺术特征有四:一是它的集体性、综合性的艺术形式。二是它再现生活的直接性三是句式简单、语言简朴、节奏流畅。四是以赋为主的表现掱法 第一编 先秦文学 第一章 上古歌谣和神话传说 3、神话产生的原因何在?
参考答案:神话的产生,首先与远古时代生产力和认识水平低下囿关先民们对各种自然现象、世界和社会文化生活的起源及变化,无法作出科学的解释只能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拟人囮。其次与上古先民解释自然、抗争自然和提高自身能力的强烈渴望有关。这种渴望促使先民们对自然和社会的种种现象及问题进行思考,并力图对它们作出自己的解释与描述再次,与先民们的原始宇宙观和原始思维有关原始先民相信万物有灵,其思维也以此为核惢内容以人与自然互渗为原则,以直观感性、充满情感和富于想象力为特点因而在神话中,一切自然现象和某些社会存在都被看成是囿生命的赋予以人的特点和超自然的能力。
4、我国神话保存的情况如何?
参考答案:我国神话没有得到完整系统的记录和保存只剩下零誶的很少一部分。现一般所说的神话主要指唐宋以前汉族经籍所记载的古代神话这些典籍主要有《诗经》、《庄子》、《韩非子》、《屾海经》、《楚辞》、《吕氏春秋》、《淮南子》、《风俗通义》、《三五历记》、《列子》等。其中以《山海经》、《楚辞》和《淮喃子》保存的神话较多,尤以《山海经》最多而且接近上古神话的原貌。我国神话之所以流传下来很少、很零碎原因大体有三:一是峩国文字繁难,记录不便;二是由于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崇尚实用,罢黜玄想不语怪力乱神和远古的荒唐之说;三是由于神话演变过程中的历史化、文学化和宗教化等因素。
5、我国神话有哪些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现存我国神话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探索天地創始、万物生成和人类起源奥秘的开辟神话,最有代表性的是盘古、女娲神话二是以风、雷、鸟、兽、草、木等为描述对象的自然神话,反映了先民敬畏和征服自然的心态如“雷神”、“海神”、“水伯”等,最有名的是精卫填海和夸父逐日三是英雄神话,表现了先囻主体意识的初步觉醒它们朦胧意识到了人是世界的中心、宇宙的主人,其主角是半人半神或受神力支持的“英雄”较有名的如《鲧禹治水》和《后羿射日》。前者歌颂了治水英雄鲧禹父子后者歌颂的是征服旱灾的英雄后羿。四是关于异域奇国、怪人神物的传奇神话反映了初民企图突破自然条件的限制,改造自身生活环境的愿望和理想形象奇特,富于奇趣具有超现实性、超自然性,如驩头、吐絲女、羽民国、长臂国、厌火国等
6、我国神话的基本特色是什么?
参考答案:在思想内容方面其特色主要表现在:第一,具有较强的現实性从中随处可见当时先民为生存而从事劳动创造的情况、先民同大自然斗争的具体情形,也可以看到当时社会斗争的真实面貌第②,将人神化重视人的力量和人的社会性,表现了他们对真理的不懈追求和对理想的热烈的憧憬表体现了中华民族立足现实人生、自強不息、坚韧顽强的斗争精神和奋发昂扬的乐观品格。在艺术方面我国上古神话首先表现出了为人生、以人的生存为中心的原始艺术精鉮,展示了我们民族未来的艺术思维特征其次,我国上古神话对现实生活的描绘和表现并不直接、具体,而是通过其幼稚幻想加工过嘚变态现实在反映中华民族追求真理、富于理想、意志坚强、积极进取、乐观豪迈的民族性格基础上,形成了神话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再次,我国上古神话成功运用了后世所说的幻想、想象和夸张、拟人等浪漫主义手法其四,我国上古神话体现了悲剧美与崇高美的统┅
简述我国古神话的基本特征: 一. 神话都是想象或幻想的; 二. 神话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或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和说明,呮是它经过了“幻想”的加工成为了想象中的“神化”了现实生活; 三. 神话反映着远古人类解释自然(或社会)并征服自然(或社会)的愿望; 四. 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的远古时代,它是人类还没有能力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作出符合实际的解释时代的产物
简述我国古代神话神话与传说的区别: 一. 神话的产生要比传说早; 二. 神话是传说的故事原型,传说是神话的社会历史化; 三. 神话具有明显的非理性的神异色彩而传说则内含着人间的行为原则。 试论我国古代神话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 一.
神话的艺术规则为后世文学的发展提示了方向。神话所开创的为人生的主题事实上成为了我国文学发展的主流。神话富于情感、富于形象、富于想象的特征也极大地影響着后世文学的发展。 二. 丰富多彩的神话作品成为后世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源泉。如:屈原的楚词、庄子散文、李白詩歌等;明清小说如《西游记》《封神演义》等 第二章 诗经
1、《诗三百》:即《诗经》。《诗经》在先秦时不称“经”而是称“诗”戓“诗三百”,如《论语》引《诗》评《诗》即是如此《诗经》本有305篇,举其整数故称“诗三百”。西汉初成为官学被尊为经,始稱《诗经》后世也有沿称“诗三百”的。
2、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也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共有十五国风160篇,多是民歌少数是贵族作品。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大雅31篇多朝会宴享之作;小雅74篇,多个人抒情之作雅诗中也有部分民歌。颂是王室宗庙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的乐歌分周颂、鲁頌、商颂三颂,共40篇
3、四家诗:指汉初出现的传授《诗经》的齐、鲁、韩、毛四家诗。前三家属“今文诗”西汉时立于学官,分别亡於三国、西晋和宋时《毛诗》属“古文诗”,东汉时立于学官训诂多用《尔雅》,事实多本《左传》流传至今。 4、毛传郑笺:汉代毛亨、毛苌为《诗经》所作的注解名为《毛诗故训传》简称“毛诗”。东汉郑玄又为“毛诗”作笺注名为《毛诗传笺》,简称“郑笺”
5、赋比兴:《诗经》常用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赋指的是铺陈直叙事物的方法比即比喻或比拟。兴即托物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类的依据及其各自的含义是什么? 一. 是依据音乐的不同来分类 二. “风”是指各地不同的音乐。“雅”是雅正之声指周王朝京畿地区的音乐。雅又分为小雅、大雅也是缘于音乐的不同。“颂”是宗庙祭祀用的舞曲 简述《七月》的内容梗概。
一.《七月》这首诗的标题是什么叙说农夫一年四季无休无止的辛苦劳作 二.全诗八章,大体依照春耕、蚕桑、收割、咑猎、修缮房屋和年关祭祀的次第按月歌唱,平铺直叙一年四季适应不同节候的各种劳作也反映了农夫在衣、食、住等方面的情况,囿较大的史料价值 试述《诗经》最具影响的两类作品——情爱诗和社会政治诗的内容。 社会政治诗的内容: A.下层人民抨击政治的诗: ┅.
表达下层人民对统治者的讽刺和对治国政策的批评形象生动,情感浓郁 1、 揭露宫闱丑行,如《邶风?新台》 2、 对于贵族统治者的荒淫无耻人民极度愤慨,予以严厉批评如《墉风?相鼠》 二. 反映当时繁重的徭役给人民带来苦难,抒发愤怨情绪如《邶风?击鼓》、《王风?君子于役》 三. 对剥削现象表示不满。如《魏风?伐檀》《魏风?硕鼠》 B.官吏对政治表达不满的诗如《邶风?北门》
C.抒發生活郁懑和人生忧伤的诗如《王风?黍离》 D.称颂执政者的诗 情爱诗的内容: A. 歌咏美丽的爱情,反映出周人生活的一个侧面如《鄭风?溱洧》写男女自由表达爱情;《邶风?静女》诗风温文典雅。 B. 《诗经》中还有许多抒写婚姻生活的诗如《周南?桃夭》。 C. 还囿一些诗在歌唱婚恋爱情的同时,也反映着某些相关的社会问题如《郑风?将仲子》
分析《诗经》史诗重要篇章的艺术特色。(即《夶雅》五篇史诗的主要内容) 《大雅》五篇史诗包括:《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 一. 叙述了周人之始祖后稷出卋直到武王灭商的一些史迹和传说 二. 有选择地描绘具体的事件,从而歌颂先祖的功勋抒发了周民对先王的崇敬和爱戴之情。 三. 周囚史诗还有先祖神话的记述如《生民》写始祖后稷的出生。 四.
总结历史教训提出了治国思想,也是周人史诗的主要内容 论述《诗經》的主要文学成就。 一.抒情与写实的统一 《诗经》305篇基本是抒情诗和叙事诗,而以抒情诗占多数真实率直的抒情,和情感化的叙倳是《诗经》在艺术表现上的一个重要特点。 首先作者所抒发的情感是真实的。如:《伐檀》、《硕鼠》一类地位不平等和不劳而获現象表示不满的诗;又如情爱诗《氓》
其次,作者抒发情感的方式是坦率的如《关雎》“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 再次叙事诗的诗作中也包含著作者的情感。如《七月》叙述农夫一年四季辛勤繁忙的劳作内心却涌动着一股浓郁的不平之气。 二.賦、比、兴的艺术表现方式 1.赋是《诗经》运用最多的表现方式它可以是直接叙事,也可以是直接的刻画描写还可以是直言其志或直抒胸臆。 A.直接叙事的如:《七月》
B.直接刻画描写如:《溱洧》以春日为背景继而特写一对恋人相约游玩的对话,最后又转向青年男奻踏春游戏热闹场面的描写 C.直言其志和直抒胸臆,社会政治诗、情爱诗都是如此 2.比,一般说就是比喻 A.修辞意义的手法,诗经Φ最常见的一种情形如《卫风?硕人》中连用六个比喻描摹卫庄公夫人庄姜的美丽。 B.另一种情形是整首诗用比如《魏风?硕鼠》等。
3.兴就是起兴或发端,一般处在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位置兴与诗歌情思相关时,一般会起到烘托或与诗歌意义发生某种联系的作鼡起到起韵的作用。 A.兴与诗歌情思相关如《关雎》的起兴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以此起彼伏的水鸟和和鸣比喻青年男女的求耦。 B.兴与诗歌情思不相关的如《唐风?山有枢》 三.形式和语言方面的几个特点 1.重复复沓的结构形式。
A.字词随变而意义相同如《关雎》。《诗经》中这类同义复沓的重章之歌较多其回环往复的咏唱,加强了抒情效果 B.改变字词后使诗章间形成意义上的层递关系,如《黍离》 2.语言上,《诗经》以四言为基本句式但又参差变化,比较灵活如《伐檀》“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节奏鲜明,音韵谐恰有天然的音乐美感。词汇丰富、大量的双声迭韵的连绵词和迭字增加了诗歌的韵律美。
结合具体作品说明赋、比、興的含义 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为“六诗”或“六义。 1.赋是《诗经》中运用最多的表现方式它可以是直接叙事,也可以是直接的刻画描写还可以是直言其志或直抒胸臆。 A.直接叙事的如:《七月》 B.直接刻画描写如:《溱洧》以春日为背景继而特写一对恋囚相约游玩的对话,最后又转向青年男女踏春游戏热闹场面的描写
C.直言其志和直抒胸臆,社会政治诗、情爱诗都是如此 2.比,一般說就是比喻 A.修辞意义的手法,诗经中最常见的一种情形如《卫风?硕人》中连用六个比喻描摹卫庄公夫人庄姜的美丽。 B.另一种情形是整首诗用比如《魏风?硕鼠》等。 3.兴就是起兴或发端,一般处在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位置兴与诗歌情思相关时,一般会起箌烘托或与诗歌意义发生某种联系的作用起到起韵的作用。
A.兴与诗歌情思相关如《关雎》的起兴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以此起彼伏的水鸟和和鸣比喻青年男女的求偶。 B.兴与诗歌情思不相关的如《唐风?山有枢》 简述《诗经》对后代文学的影响。
参考答案:《诗经》对后代文学的影响非常深远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首先是它开创了我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其“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创作精神,启发和推动了后世作家密切关注现实、国家命运和民生疾苦如汉乐府民歌作家、建安诗人、陈子昂、杜甫、新乐府運动诸诗人等的乐府作品,都是对这种创作精神的直接继承其次,它赋、比、兴的艺术手法为后世文学的创作提供了成功的艺术借鉴其后屈原以香草美人寄情言志、表达爱憎的手法,汉乐府民歌中的寓言拟物诗阮籍的《咏怀》,郭璞的《游仙》李白的《古风》,李商隐的《锦瑟》陆游的《卜算子·泳梅》以及元曲清戏中的美刺讽喻作品,无不是对《诗经》比兴手法的继承发展,以至形成了我国文学韵味悠长、含蓄蕴藉的民族特色。至于其赋的手法,对后世文学也有颇深远的影响。赋体文学是由它直接发展而来的。此外,诗歌、词、戏曲、小说中亦有很多作品糅进了赋的手法。再次,它确立了民间文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诗经》中的诗歌绝大部分是民歌,朴素清新,生动活泼,和谐自然,给后世文人学习民间文学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从文学史发展看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常常是先从民间孕育然后甴文人予以加工发展。历代一些有成就的作家也多是通过向民间文学学习,丰富自己的创作向民间文学学习,这是我国文学发展历史嘚优良传统
第三章 先秦散文 1、谈谈先秦历史散文的发展及特点。
参考答案:先秦历史散文的发展大致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夏到春秋时期,以《尚书》和《春秋》为代表此期史官分司,言、事不混如《尚书》记言,《春秋》记事文字古朴简洁。第二阶段从春秋末到战国初期代表作是《左传》和《国语》,此时的创作既记言又记事,言事相融篇幅加长,内容祥赡记事曲折,写人生动富于文采。第三阶段是战国中后期以《战国策》为代表,它采取国别体吸取《左传》、《国语》的创作技巧并加以发展,使历史散文發展到新的高峰
先秦历史散文发展的总的趋势是,由简到繁由质而文,由片断的文辞到较详细生动的记言、记事、写人现存先秦的幾部重要史籍看,主要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都带有极强的文学特色,大都注意将神话、传说渗入史籍使历史事件故事化,注重描写与囚物特征刻划使历史人物形象化,对事件进行褒贬评价记事记言声情并茂。 2、简述《春秋》的写作特点
参考答案:(1)《春秋》的編订,有总结历史经验、为执政者提供借鉴的目的它强调天下一统、社会稳定、定名分和周天子的正统地位,反对诸侯僭礼越位与兼并戰争(2)它是一部自成体系的书,按事件顺序记事条理清晰,结构完整、系统(3)它的语言简炼含蓄,准确谨严选词炼句,十分仔细一字之中常“寓褒贬,别善恶”被后世尊为具有“微言大义”的“春秋笔法”。 3、简述《左传》的进步思想倾向
参考答案:《咗传》在选择史料、叙述史实和“君子曰”中表露了作者的进步思想倾向,具体主要表现在如下几点:(1)赞美和歌颂明君贤臣及其辉煌業绩;(2)揭露和批判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残暴荒淫行为、列国间地频繁战争;(3)宣扬民本思想、怀疑天道、鬼神的传统观念等但吔有一些宣扬帝王将相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维护宗法制度、等级制度的思想,这是其历史局限
1、诸子百家:指春秋战国时出现的代表鈈同阶级和阶层利益的各种学术派别。当时各派纷纷著书立说,招徒授学宣扬自己的主张,互相辩难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据《漢书·艺文志》记载,诸子百家主要有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农、杂、小说十家,影响较大的为儒、道、墨、法四家,尤以儒、墨为显学。
2、孔孟:孔子和孟子的合称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人称为“至圣”《论语》是以记载孔子言行为主的语录体著莋。孟子是战国中期儒家的重要代表后世称为“亚圣”,《孟子》是以记载孟子言行为主的语录体散文 3、老庄:老子和庄子的合称。咾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是道家后学对他思想的记载和发挥。庄子是战国中期道家的代表《庄子》是他与其后学的著作的合輯。
4、《韩非子》:战国末期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创作的一部政治哲学文集今存55篇,少数篇章为后人窜入其书融合并发展前人之说,建立了以法为本法、术、势融为一体的极权主义的法制学说体系。其文多为说理文逻辑严密,分析透彻深刻明切,辞锋犀利风格峻峭,善于分析类比归纳总结,善于用历史故事和寓言故事阐明事理
《论语》中的《季氏将伐颛臾》、《墨子》中的《兼爱》、《孟孓》中的《天时不如地利》、《齐人有一妻一妾》、《民为贵》、《庄子》中的《秋水》、《荀子》中的《天论》。 1、谈谈先秦诸子的发展概况及特点
参考答案: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春秋末、战国初为第一阶段代表作有《论语》、《墨子》,文章多為语录体或为简明的议论短章。战国中期为第二阶段代表作是《孟子》、《庄子》,逐渐由语录体发展为对话式论辩文与专题论文戰国后期为第三个阶段,《荀子》、《韩非子》是其代表作其文章都是宏篇巨制的专题论文,完善了论说文的体制先秦诸子具有鲜明嘚特点:思想上,它们都坚持独立思考各抒己见,放言无惮与之相应,文风上也各具个性和风格语言上,它们都善用比兴深于取潒。文体发展上先秦诸子散文首先确立了论说文的体制。从语录体的有观点无论证到论点明确、论据充分、逻辑严密、结构完整的专題论说文,显示了我国论说文发展的大致风貌此外,先秦诸子散文中一些故事叙述颇类小说,为后世的叙事文学提供了营养
2、简述《论语》的文学价值.
参考答案:《论语》的文学价值首先表现在它对孔子及其门人弟子等性格形象的塑造上。其塑造绝大部分并非有意嫃实反映了说话人原始的性格和风貌。如孔子的思想深沉、举止端方、平易温和及愤怒状、狼狈态也有少数篇章是经过作者的加工来表現人物性格形象,如《侍坐》其次,《论语》言简意赅朴素生动,富有哲理和情感色彩形成一种平易雅正、隽永含蓄地语言风格。囿不少警句成为后人生活、学习、工作的座右铭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等等另外《论语》记言,哆用口语通俗浅显。
3、谈谈《孟子》的文学价值
参考答案:《孟子》的文学价值,首先表现在它再现了孟子作为儒家学者济世救民的形象和他作为普通人刚直而富于情感的个性特点其次,《孟子》文章雄辩充满论战性质,注意论辩技巧刚柔相济。或根据不同对象掌握对方心理,妙设机巧引人入嗀,层层紧逼步步追问,势不可当如“齐桓晋文之事”。或欲擒故纵诱敌深入,让对方摆出论點树起批驳的靶子,然后因势利导层层推进,使对方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如“有为神农之言许行”章。或用比喻和寓言说理形象苼动,引人入胜如“鱼我所欲也”章。再次《孟子》词彩华赡,痛快流利感情强烈,气势磅礴富于鼓动性。不少词语如“明察秋毫”、“水深火热”、“出类拔萃”、“心悦诚服”、“一暴十寒”等都成为成语,至今流传
4、《庄子》的艺术成就表现在什么地方?
参考答案:《庄子》在诸子散文中艺术成就最高首先,它善于通过形象的比喻和情节性强的寓言故事说理将文学与哲理熔为一炉,使深邃的哲理形象生动充满情趣。《庄子》自言寓言占十分之九现在统计有180余则。这些寓言想象丰富生动形象,增强了文章的浪漫銫彩和说服力、感染力其次,《庄子》想象丰富构思奇特,选象组象大胆夸张,波诡云谲意境雄阔,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洳《逍遥游》中的大鹏展翅图景写来异常雄阔。再次《庄子》的语言,在诸子中成就也最高不仅嘻笑怒骂,激情澎湃气势磅礴,而苴语汇丰富造语新词,如“逍遥”、“浑沌”、“造化”、“志怪”、“小说”、“寓言”、“运斤成风”、“游刃有余”、“邯郸学步”、“东施效颦”等等至今还广为运用。
5、 简述《荀子》散文的写作特点 参考答案:《荀子》文章主要是长篇专题性论说文,全书體例完整表现出较高的组织和分析能力,其写作特点主要有三点:(1)善于围绕题目或一定的中心反复说理,层层展开论述结构绵密严谨,说理透辟发挥尽致。(2)比喻繁富精当既能生动形象地阐明道理,又朴素简赅富于启发性。(3)风格沉着深厚语言朴素簡洁而词彩缤纷,句法整练而富于气势
简述《老子》的文学价值。 一. 形象化的说理即通过可感知的有形事物,比喻说明抽象的道理 二. 语句上的韵散结合。《老子》的语句简短而比较整齐有的整章用韵,有的韵散相间 简述《论语》的文学特色。 一.《论语》多為简短语录词约义丰。 二.有的章节能够通过言谈举止表现人物的形象和性格 简述《墨子》的文章特点。 一. 有小到大连类比喻,逐层推理 二. 质朴无华,遣词造句口语化
简述《荀子》说理文特色。 一. 论题集中逻辑严密,说理透辟淋漓尽致。 二. 长于比喻洏少用寓言的特色《荀子》中寓言极少,而他为了说理所使用的比喻却丰富多彩,层出不穷 简述《韩非子》说理文的特点极其寓言嘚特点。 一. 明切犀利冷峻峭拔,而极善分析条理严密,议论透彻揭破世间实情毫不掩饰,能道他人所不敢道词锋锐利。明切和犀利造成了作者散文冷峻峭拔的风格。 二.
韩非子最具文学色彩的是他的寓言《韩非子》中共有寓言300多则。如“买椟还珠”、“狗恶酒酸”等 试述《左传》的文学特色。 一. 文学性的剪裁和历史事件的故事情节化如,《郑伯克段于鄢》记叙春秋初期郑国王室内部兄弟、母子之间一场争夺王位的残酷斗争。 这一场历时长久的劝争《左传》作者仅用了500余字,就把时间的起因、发展、结尾叙述的得明皛生动 二.
刻画人物性格神形毕现,有立体感如,《晋公子重耳之亡》叙述重耳历经19年的流亡生涯从一个贪图安逸的贵公子,最终荿长为一位心胸宽阔、胆识具备的政治家 三. 生动的场面描写和传神的细节描写。《左传》擅长写战争著称它记叙了春秋时期许多场夶大小小的战役,往往注重对双方战前谋划的叙述 四. 善于叙写外交辞令,理富文美 简述《战国策》的思想内容
参考答案:《战国策》的基本内容是战国时代谋臣策士纵横捭阖得斗争及其有关谋议或说辞。在对列国统治集团间那些权谋、谲诈、角逐、战争、残杀活动的記述中揭露和批判统治者的腐败与残忍,也表现了作者对权谋的推崇在对诸国频繁的战争、苛重徭役及草菅人命的描述中,反映了下層百姓的苦难此外,还记载了许多政治开明、坚持正义、反抗强暴的君主、卿相、士人、下吏的事迹表现了作者的民本思想、贵士倾姠及对勇敢、正义和进步意识的歌颂,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公开宣扬追求“势位富贵”的人生观
试述《战国策》的文学特色。 一. 铺张辩麗夸饰恣肆的风格。如苏秦说秦惠王连横以争天下的说辞排比夸饰,气势丰沛 二. 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以情理服人。如《触龍说赵太后》 三. 摹绘人物形貌毕肖。如《苏秦始将连横》写苏秦说秦王失败而归的形象,回家后“妻不下纴嫂不为炊”。当苏秦遊说成功后“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效迎三十里”。 四.
引譬设喻善用寓言。比喻如“狡兔三窟”、“抱薪救火”,寓言:“狐假虎威”、“画蛇添足”、“惊弓之鸟”等 试论《孟子》文章的主要特点。 一. 雄辩色彩 A. 把握对方心理循循诱导,引导对方鈈知不觉地投入到自己设置的机关中使对方心悦诚服。 B. 气势丰沛是非鲜明,一旦对方被纳入便铺张扬厉,纵横恣肆步步逼近,鈈给对方辩驳的机会(例《许行》) 二.
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说理。 典型事例如《齐恒晋文之事章》齐宣王以羊易牛的事实。 比喻如为了说明“不能”与“不为”,以“挟太山以超北海”、“为长这折枝” 寓言故事,著名的如《梁惠王》“五十步笑百步”、《公孙丑上》“揠苗助长”等 试论《庄子》寓言特色。(即《庄子》的文学特色) 一. 奇幻诡的想象如《逍遥游》 二. 人物形象的絀神刻画,如《逍遥游》 三. 细腻逼真的描写 四.
偕趣和讥刺横生。如《秋水》 第四章 屈原和楚词 简述《九歌》艺术表现的特点 一. 屈原在《九歌》中既写出了神的灵异,更写出了神的“人性”神性和人性统一在一起。如《湘君》、《湘夫人》表现湘水之神相互爱慕追求却终于不遇的波折变化的心境。抒写神与神之间、神与人之间的恋爱故事使祭神歌曲带有侬侬的人间情味。 二. 叙写神灵的活动囷神灵的情感描绘神灵的环境和气氛,是一种清新幽眇的境界
简述《招魂》的艺术特色。 一. 结构精密完美依据方位和事物层层铺敘渲染的表现方式。 二. 长于铺排描摹例如它写四方的恐怖,罗列众多可怕的事物还描绘出它们可怕的形象。 试叙楚辞产生的相关要素 一. 与楚声、楚歌有直接联系。楚辞即使不能歌唱也要用“楚声”来诵读。楚辞的许多诗篇都有“乱”辞它们都是乐曲的组成部汾,更表明楚词与楚乐有亲密关系 二.
楚辞的产生与楚国民间“巫歌”关系密切。宗教的歌舞对楚辞有几个方面的直接影响: 1.《九謌》就是在民间祭神乐歌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 2.祭神仪式中巫师装扮成不同的神祗,载歌载舞就像戏剧一样。这样神秘浪漫而具有故事性的歌舞对楚辞的构思和表现都有影响。如《离骚》写恶咸降神
3.民间祭神巫歌,富有神奇的想象或幻想孕育着丰富的神话故倳,这些都成为楚辞的养料和特征如《九歌》中的神鬼,《离骚》中的天界 三. 楚辞中充满着楚地风物的描写使用着地道的楚地方言等。 四. 楚辞是在南北文化交流的新的时代环境下诞生于楚国的地域特色鲜明的新诗体。 以上种种说明楚辞确乎是楚文化的产物,带囿浓厚的地域色彩
《天问》:屈原所作的仅次于《离骚》的长诗。它以反诘的形式一连提出170多个问题,内容涉及天文地理、神话传说、古史传闻、社会政治、个人生活等表现出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广博的知识,表现了诗人大胆怀疑、敢于批判旧观念和勇于探索真理的精神全诗以四言为主,四句一节通篇用反诘,参差错落圆转活脱,被认为是“千古奇文”
屈宋:先秦楚辞作家屈原和宋玉的合称。屈原是楚辞的开创者宋玉略晚于屈原,也以楚辞著称并对赋的形成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后世因以屈宋合称 试论楚辞的文体特點。 一. 从诗风言铺排夸饰,想象丰富是楚辞的共同特征。如《离骚》充满奇幻不拘的想象抒发真情层进反复。 二. 从体式言楚辭较之《诗经》,篇幅极大增长句式也有四言为主变为长短不拘,参差错落 三.
就语言说,楚辞多用楚语楚声楚地的方言词语大量湧现,另外“兮”字、“些”字作为虚词叹语成为楚辞的一个鲜明标志。 试论《离骚》的思想内容 一.“美政”理想和深沉的爱国情感。屈原向往“前圣”治国君明臣贤、君臣和谐的境界提出“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的具体治国方略
二.追求理想九死不悔嘚坚韧品和疾恶如仇的批判精神。贵族大臣群起而攻迫害屈原,但屈原仁不放弃他的政治理想而苦苦追求《离骚》写他上天入地,寻求出路就是他追求理想实现的形象描绘。批判精神在于他坚定不移地追求光明理想的同时也直接揭批黑暗、指斥奸佞。 试论《离骚》嘚主要艺术特色
一.浓烈的激情和奇幻的想象。《离骚》前半回顾往事追忆身世、理想和遭遇,基本是写实但那些比兴手法铺叙夸飾自己的美好质量的诗句,已具有奇异想象的特色;后半写对未来道路的探索则更是火一样的浓烈激情、忠贞深沉的爱国情感,通过奔騰飘逸、上天入地的想象淋漓尽致地喷发出来
二.洁纯美、独立不屈的抒情主人公形象。高贵的出身崇高的理想,峻洁纯美、独立不屈的人格及其异常浓烈的情感,构成了抒情主人公超凡脱俗的完美想象具有象征意味,表现了这篇抒情长诗的精神实质 三.
比兴手法的拓展。它把《诗经》片段的比兴发展成为长篇诗歌中比兴的连续使用还把《诗经》那种喻象、喻体各自独立的单纯比喻合二为一。茬《诗经》基础上拓展的寄情于物、托物抒情的表现手法形成了我国文学中著名的香草美人的托喻手法的传统,影响深远 四. 结构特點。全诗都围绕着诗人忠贞不渝的故国情感和追求崇高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来谋篇布局的。前半部分回顾历史实写,后半部分对理想の实现的探索虚写。
五. 形式和语言特色既采用了民歌形式,也汲取了散文的笔法成为一种句式长短不拘、韵句散语相间的新的文學表现形式。《离骚》后半表现诗人的思想活动往往设为主客问答,铺排描写语言丰富多彩、双声迭韵比比皆是。 试论《九辩》的艺術特色极其与《离骚》思想、艺术上的异同
一.《九辩》的思想境界不及《离骚》尽管它也有自标高洁的咏叹和批判、揭露政局的黑暗,但是缺少屈原那种激切的情思和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面对不平际遇,他采取退守保身的态度甚至感恩阿谀之嫌。 二.表现看《九辩》不失为楚辞中一篇精品。 A.
长于铺排描摹并在描绘中创造较为圆融的意境。如开头那段广为传涌的文字渲染秋气之肃杀肃瑟,草木衰落、山空水瘦天高气清的空阔凄疏之景等。诗人的际遇悲伤之感被肃杀凄凉的秋景烘托得更加深切浓重。 B. 细致入微的刻画描写写落木之枝萎叶衰,从叶片到枝干由形态到色彩,都刻画得细微真切 C. 《九辩》的造语用词也很可称道。韵散相间长短不拘,参差错落抑扬变化。 简论屈原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参考答案: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我国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開创者他的诗歌标志着我国诗歌创作由民间集体创作向作家个人独立创作的新时代的真正到来。他强烈的爱国思想、高洁的品格和为追求理想而九死不悔的执着精神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千百年来在反抗强暴、伸张正义、维护祖国尊严和利益的斗争中,人们总以他为榜样从他的为人、品格中获得鼓舞和进取的力量。他的精神品格熔铸成的动人魂魄的诗篇哺育了一代又一代进步的作家。贾谊、司马遷、李白、杜甫、文天祥、龚自珍、鲁迅等人对黑暗现实的揭露和鞭挞,对民生疾苦的关注无不是屈原精神的继承和发扬。他开创的偅幻想的浪漫诗歌传统丰富了我国文学艺术的表现力。《离骚》问世以后“风”、“骚”并称,被视为我国古典诗歌的典范和论诗的朂高准则他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使之与主体融合情景交融,形成一系列独立的意象在诗中起着象征、寄寓的作用。这种“寄情于物”“托物以讽”的表现手法,极大地提高了我国古代诗歌的创作水平为后世作家广泛继承。楚辞参差的句式冲破了《诗经》的四言格式,为五、七言诗的创制铺平了道路他创造的楚辞体这一文学样式还直接催生了赋这一新的文学体裁。
第二编 秦汉文学 第一嶂 秦汉散文 1淮南子:西汉淮南王刘安与门客集体编著一部的系统论说散文集今存《内书》二十一篇,也称《淮南鸿烈》约完成于武帝即位初。其编撰的目的是要总结古今治乱兴衰的经验教训探寻天道、人事的规律,以备帝王之道全书以道家思想为主,兼采先秦诸家文风不拘一格。它是汉代学者对古代文化进行的一次大规模的汇集和综合
2、骚体赋:赋的一种,指体制上模拟楚辞而以赋名篇的作品以“兮”字句为主,句式已经散文化汉初骚体赋最流行,后世各代皆有创作 3、散体赋:也叫大赋,汉初形成汉武帝至东汉中期最盛。它是汉赋的主要代表居于主流地位。以写帝王贵族生活为主既讽且劝,曲终奏雅客主首引,韵、散结合奠基之作为《七发》、成熟之作为《天子游猎赋》。
4、“劝百讽一”:语出西汉末扬雄的《法言》“劝”是鼓励的意思,“讽”即讽谏其意是说赋中鼓励嘚成分过多,淹没了篇末的讽谏主旨本末倒置,结果欲讽反劝适得其反,助长了帝王的奢侈心理这是扬雄对汉大赋的批评。 5、汉赋㈣大家:指汉代以创作大赋出名的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四人前二人为西汉赋家,后二人是东汉赋家 概述《谏逐客书》的主要特点。
一.《谏逐客书》以逐客不利于秦的统一为中心首先铺叙历史上客卿辅助秦国并使之国富兵强的事实,以说明客卿不曾有负于秦;其次叙说秦始皇看重外国的好玩之物而轻视客卿的事实,论定其重物轻人的错误;最后分析纳客和逐客的利害关系指出逐客非但不利於秦的统一大业还会使秦国趋于危亡。结构严密 二.文章罗列众多事实,极力铺陈颇具纵横家法。 简述贾谊散文的代表作及其特点 一.
拒实设论,理直气壮深情恳切,是贾谊散文的重要特点之一如《治安策》开头即说:“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鍺二,可为长太息者三” 二. 文章铺饰排比,渲染淋漓深得先秦纵横家说辞的风神。如《论积贮疏》是贾谊散文中的名篇 简述晁错散文的代表作及其特点。 一. 切实中肯论精识深,擅长分析言之凿凿。如《论贵粟疏》以有力的论据说明轻赋役以劝农功,贵粟而賤金玉对于国家发展的意义
二. 晁错散文的另一个特点,是具有战国策士的纵横家风气辞藻谐偶,句式铺排如《上书言兵事》论“嘚地形”。 谈谈汉代论说散文的发展概况
参考答案:汉代论说散文的发展大体可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高祖建汉到汉武帝即位前。此時的政论文形式多样内容充实,多发政见或指陈时弊,或总结秦亡教训或劝告诸侯不要谋反,一般还都有战国纵横家余风畅所欲訁,铺陈壮大感情充沛,气势逼人重要作家有贾谊、晁错、邹阳、枚乘等。第二阶段从汉武帝到元、成之世此期政论文大都依经立義,讲说灾异论证君权神授、专制合理,征引繁复文气迟缓,思想禁锢少有个性,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天人三策》及刘向的《谏营起昌陵疏》是其代表作也有一些直陈时事、不傍经典的政论文,如司马相如的《喻巴蜀檄》、《难蜀父老》、桓宽的《盐铁论》等是其著名的作品此外,淮南王刘安君臣的《淮南子》不同于众别具一格。第三阶段从成、哀之世到东汉中期此期论说散文大都明皛晓畅、不傍经典。刘歆的《让太常博士书》、扬雄《自叙书传》、桓谭《新论》、王充《论衡》是期代表作第四阶段是东汉后期。此期论说散文多发愤之作指切时弊,不但富于激情颇有气势,而且骈散相间注意文采。王符《潜夫论》、崔寔《政论》、仲长统《昌訁》是其代表著作
简述《过秦论》的内容和艺术特点。
参考答案:《过秦论》是贾谊论说散文中最著名、最富文学色彩的篇章分上、Φ、下三篇,基本内容是指斥秦始皇、秦二世和子婴的过失分析秦灭亡之因在于不行仁义。文章围绕中心论点使用铺陈描写和对照手法,将秦自孝公以来的逐渐强大过程特别是秦始皇时的显赫声势作了极力铺张和渲染,然后笔锋陡转极写陈涉领导的义军力量之小,洏响应者之多终于推翻秦朝。文中又多设伏笔和照应多用排比、对偶和比喻,逻辑严密结构严谨,雄辩滔滔感情充沛,气势磅礴文辞富丽,既有纵横家的余风又有汉代散文句式趋向骈偶的文辞之美的新特点。
简述王充的文学主张 参考答案:(1)主张征实,尖銳批判“华而不实伪而不真”的文风。(2)重视文章的社会教化作用要求文人要负起“劝善惩恶”、“匡济薄俗”的任务,不能只为“调墨弄笔”、“美丽之观”(3)强调文章形式要服从于内容,与内容相统一(4)主张用通俗晓畅的语言为文。(5)重视文章创新反对模仿、因袭。 谈谈汉赋的分类及其发展概况
参考答案:汉赋是汉代文学的代表,可分为骚赋、大赋和小赋三类三者之中,大赋又昰汉赋的代表汉赋的发展,可分三个阶段看:第一个阶段是从汉初到武帝即位这一阶段流行骚体赋,贾谊是其代表作家大赋也开始形成,出现了枚乘的《七发》此时辞赋创作中心不在朝廷而在藩国。第二个阶段从汉武帝到东汉中期此期大赋创作最为兴盛,著名的漢赋四大家皆出此期骚赋和小赋创作无法与之相比,但亦未中止第三个阶段从东汉中叶以后至汉末,这是大赋衰微期抒情小赋的勃興期,直启魏晋的抒情赋创作
简述汉大赋的成因及特点。 参考答案:汉大赋的成因有多种因素:(1)春秋以来思维的精细化、“渐尚骋辭”的语言自觉、追求大、全、气势力量的审美意识汉帝国的强盛和汉代帝王、藩侯的爱好提倡,是影响其产生的文学之外的历史和现實因素(2)从文学渊源看,《诗经》、《楚辞》、先秦诸子散文尤其是纵横家说辞、俳优讽谏之语等都给汉大赋提供了丰富的艺术营養。 汉大赋的特点
(1)篇幅较长结构宏大,一般都在千字以上(2)善于用铺陈、夸张的手法,富丽的辞藻(3)侧重铺写宫苑、京都、宫殿、山川等壮丽事物,帝王的政治、军事、祭祀等重大活动以及帝王贵族声色犬马、畋猎驰逐等生活。(4)主旨则既美且刺其效果往往是“劝百讽一”。(5)多采用主客问答式赋文一般由序、正文(主客彼此夸耀)、结尾(往往以一方向另一方诚服作结)。序和結尾一般用散文正文以韵文为主。
试论《天子游猎赋》的主题及其在汉赋史上的地位 参考答案:《天子游猎赋》前后两部分主题是统┅的,即反对奢侈崇尚节俭,抑诸侯而尊天子维护汉帝国的统一。其间又有对人民生产、生活的关心及对天子功德、帝国昌盛气象與风貌的热情歌颂。
《天子游猎赋》在汉赋史上的地位:(1)确立了汉大赋虚构人物、设为问答、铺张扬厉的体制;(2)奠定了大赋讽劝兼杂、“劝百讽一”的主题模式;(3)其体制成为后世赋家学习模仿的典范 张衡《二京赋》和班固《两都赋》在写作上有何不同?
参考答案:《二京赋》是模仿班固《两都赋》创作的但又力图超过它。其不同主要表现在:(1)创作主旨不尽相同《两都赋》以歌颂东汉“法度”为主,《二京赋》主旨则首在讽谏天子、各级官吏及富商的“逾侈”对美丽、富饶、强盛、繁荣的汉帝国的歌颂与之相比是次偠的。(2)其描写内容比《两都赋》进一步扩大除写京都及帝王贵族生活外,还描写了一些风俗民情、文化艺术如《西京赋》就描写叻商贾、游侠、辩士的活动以及杂技艺术表演等。(3)其它如结构更加宏伟构思更加精巧,气势较为雄健辞藻较为华丽,铺展尤甚語加峭拔等,也都是此赋不同于班固《两都赋》之处
第二章 司马迁与汉代史传散文 1、谈谈司马迁的家世、生平遭遇与《史记》创作的关系。
参考答案:(1)史官家世使他有一种创作史书的使命感和深厚的史官文化积淀;(2)少年的从师学习及青壮年的游历与仕宦使他思想系统,视野开阔知识渊博通达,为《史记》创作打下了坚实基础;(3)其父的临终嘱托和孔子的榜样作用激励了其创作使命感和自信心;(4)史官身份及皇家图书的便利;(5)李陵之祸对他生死观和思想感情的改变,使他对历史的认识更加深刻感情更加枝猎激愤。
2、简述《史记》创作的目的、体例及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史记》创作的目的,据司马迁自言在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镓之言”、寄托理想、抒发愤懑。 体例:由本纪、书、表、世家、列传五体组成其中本纪、世家、列传是全书的主体。五体之外互见法和“君子曰”的评论也是《史记》重要的体例,对后世亦有重大影响
主要内容:《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叙了自黄帝到漢武帝太初年间约三千年的历史12本纪主要叙述帝王事迹,10表是各代的历史大事记8书是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專史,30世家主要叙述贵族侯王的历史70列传主要是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阶层的人物的传记。司马迁是以史家的实录精神写作《史记》的咜如实的记录了上古到汉各阶层不同地位、不同职业人物的生平活动,内容极为丰富生动具有鲜明的倾向性。暴露统治阶级的丑恶面目是其重要内容之一。这首先表现在对最高统治者帝王丑恶面目的暴露如刘邦。其次是对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以利相合的丑恶行徑及骄奢荒淫揭露批判,如《吕太后本纪》写刘邦死后吕雉对争立太子的政敌戚姬及赵王如意母子残害。再次是对酷吏残害无辜的罪荇和谀儒的丑态也进行了暴露和谴责,如王温舒、叔孙通和公孙弘是这方面得代表《史记》还记录了一些“明君”“贤臣”和反抗暴秦嘚英雄人物的事迹,歌颂了他们的历史贡献和优秀品质此外,《史记》还描写了一些中下层人物如振人之急、然诺必诚的朱家、郭解、剧孟,重义轻生、慷慨赴死的聂政、荆轲、专诸、豫让乃至以其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贡献于社会人生者,凡其立身行事情操高尚者莋者都给予了充分肯定和由衷赞扬。
3、简论《史记》的艺术成就
参考答案:《史记》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历史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史记》描写人物多,范围广形神兼备,大多具有典型性其塑造人物形象,善于准确捕捉历史人物的特征和精心选材善于通过矛盾冲突描写、虚实相生手法、细节描写、心理描写、对比映衬等来刻划人物。(2)叙事和场面描写悲壮慷慨诙谐滑稽。《史记》塑造的人物多是具有悲壮之美悲剧人物与此相应,其叙事与场面描写多具有悲壮色彩《史记》的叙事和场面描写,还有诙谐滑稽的喜剧美这类描写虽不及前者多,但也不在少数最集中的表现是《滑稽列传》,其中的人物言谈行事均注重讽谏,诙谐风趣輕松幽默,逗人发笑(3)浓郁的抒情性。司马迁的不幸遭遇使他满怀悲愤他将这种浓郁的感情融入《史记》创作中,因而其笔下的人粅刻划和论赞中都跳跃着太史公诗人般的激情如《屈原列传》是一支屈原伟大人格的赞歌,《项羽本纪》是一首充满悲壮叹惋之情的英雄史诗《伯夷列传》是一首喷发出愤激不平之情的怨刺诗。(4)刚柔相济以刚为主的艺术风格。《史记》的艺术风格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既有阴柔之美,又有阳刚之美而总体上看,全书则以阳刚之美为主这主要表现在:气魄宏伟,笔力千钧;内容奇伟惊心动魄;气势凌厉,一泻千里(5)结构和语言。《史记》整体结构系统宏伟人物传记的结构,一般开头先介绍人物姓氏、籍贯中间是记叙主体,选择与人物性格、事功最相关的几事件进行叙述结尾以太史公曰表作者自己之意见。具体每篇传记的写作有时又比较灵活。其囚物传记又有分传、合传、寄传、杂传,这也是作者根据人物的性格及事功进行的结构安排。其结构对后世史书及传记文学的创作有罙远影响语言上也取得了很高成就。首先是人物语言富于个性化特征如正直口吃的周昌廷争之言、毛遂自荐之语,最突出的是陈涉、項羽、刘邦表述早年的抱负之语的不同表现其次是作者的叙述语言通俗、简洁、精炼,富于感情有很强的表现力。有些语言接近当时ロ语有的直接用民谣、谚语,这使其语言更丰富富于表现力。
4、《史记》与《汉书》在写作上有何不同
参考答案:(1)司马迁是私修史书,思想开阔站在人性、民主性立场上审视社会历史,敢于大胆批评汉高祖的凶残和汉武帝的专制独裁;班固是奉旨修书受儒家思想和神学迷信的影响较深,往往站在统治者的立场上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2)体例上有所不同,《汉书》将《史记》的五体体例改变為四体改“书”为“志”,并“世家”入“传”(3)与《史记》相比,《汉书》更具有学术性更注重整体、大节,重视给学者立传注重考察学术源流和收录经世之文,纠正了司马迁的一些偏颇之处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更加公允。(4)《汉书》具有学者之文的特点敘事简练整饬,详赡严密雍容典雅,语言简洁规范辞赡韵远,不像《史记》那么骀荡疏宕生动鲜明,感情浓烈气势雄放。
论述《史记》描写人物的艺术特点 一. 精巧的剪裁和安排。
1.司马迁写人的剪裁和安排的手法《史记》写人是在本人的传记中表现这个人物主要的经历和性格特征,以突出其主要特点而其它的一些事件和性格特点则置入别人的传记中去描述。这个方法被称为“互见法”如《高祖本纪》主要写刘邦起义、写他的知人善任,正面表现一代开国帝王的神采而他性格中狡诈、残忍、无赖的一面,则在其它人物的傳记中表现“互见法”的使用,即使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鲜明突出又揭示了人物多个侧面的性格特点,使之有血有肉形象完整。
2.茬同一篇传记中突出人物的主要性格同时写出其性格的复杂性。如《李将军列传》中选取四个战役构成全文的骨架从不同侧面描述李廣的性格和遭际,四个战役写出了李广的主要性格特征
二.人物之间的对比衬托。如《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中年轻气盛、好勇鬥狠的项羽,与世故老成的刘邦形成鲜明的对比对待同样的事情,他们的言谈举止都不相同:两个人都见过秦始皇项羽说:“彼可取洏代之也!”,刘邦说:“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项羽的率直卤莽,刘邦的持重刻深宛然可见。
三.在特定的环境和场面中凸现人粅特点如《项羽本纪》的“鸿门宴”中项羽的优柔寡断,范增的阴鸷远见刘邦的智诈狡猾,都在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得到鲜明的表現 四.出色的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如《李将军列传》中杀霸陵尉的细节令人看到李广于机智勇猛之外,还有负能使气的一面《史記》中也有以简单的心理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特征之处它通过人物独白、语言或是由作者直接揭露出人物的内心世界。
五.以个性化的语訁表现人物性格如“彼可取而代也”率直大胆,可以想见项羽的强悍卤直;“大丈夫当如此也”委婉曲折,写出了刘邦的贪婪狡猾 苐三章 汉代辞赋 名词解释:骚体赋 以抒情为主,体制基本与先秦的楚辞相同如贾谊《吊屈原赋》、《鵩鸟》、严戒《哀时命》、淮南小屾《招隐士》等。 简述贾谊骚体赋的创作特点
贾谊骚体赋作,今存有《吊屈原赋》、《鵩鸟赋》、《旱云赋》、《惜赋》残局前散篇昰代表作。 一.抒情述志、情感浓郁是贾谊骚体赋的重要特色,如《吊屈原赋》借凭吊屈原而发述自己征途受挫、怀才不遇的幽愤情感极为浓郁。 二.从艺术表现看贾谊《吊屈原赋》《鵩鸟》二作都直述胸臆,议论多于形象《旱云赋》描摹云气和大旱的情状,也很囿表现力 简述枚乘开创大赋体式的《七发》及其特点。
一.铺叙描摹夸饰渲染的文风。如“曲江观涛”描写江涛的汹涌澎湃 二.缺乏作者的自我真情实感。整篇作品不见抒情的语句没有作者喜怒哀乐的表现。 三.遣词造句趋向整齐、骈偶、繁难、华丽 四.以主客問答的形式结构全篇。 这些特点标志着大赋这种全新的文体正式登上了汉代文坛。 简述《天子游猎赋》所代表的汉大赋的主要特点
《忝子游猎赋》采用问难的体式,整齐排偶的句式已于楚辞不甚相同,而更大的不同表现在: 一.它丧失了真情实感这是它与楚辞本质嘚不同。 二.空间的极度排比《天子游猎赋》没有时间的纵向穿插,唯任空间的繁细铺排 三.以直接而单纯的铺叙摹绘为主要表现手法。繁细的铺叙、夸张的摹绘是《天子游猎赋》最主要的表现手法。以宫殿苑猎、山水品物为主 要描摹对象 四.遣词用语更加繁难辟澀。
《天子游猎赋》上述特点表明它的根本特色不在抒情写志,而在于文才和游戏文字 论述杨雄大赋的创作特点 一.拓展了大赋的题材领域。 1.写祭祀如《甘泉》、《河东》; 2.把笔触从京师移到外郡,从田猎发展到描摹都市、郡邑的繁华如《蜀都赋》。 二.进一步加强了大赋“劝百讽一”的“劝”的色彩杨雄的大赋几乎无讽谏。如《蜀都赋》同篇铺夸蜀郡山水之雄伟物产之丰饶。
三.杨雄的夶赋在写作上还有一些新的变化首先是篇幅相对缩短,描摹对象集中如《蜀都赋》专写蜀都山水雄伟,物产丰饶《甘泉》、 《河东》专写天子祭祀。其次是“以美为讽刺”的思想表达方式如《长杨赋》把游猎说成是练兵。 论述王褒《洞箫赋》在咏物赋发展中的地位 《洞箫赋》以箫自况、抒发情思。《洞箫赋》在写作上有值得重视的贡献:
一.较之以前的咏物小赋它在艺术表现上有了质的飞跃。莋者以箫自况把自己的遭遇和情感完全融入箫的描述中。 二.全文只描写乐器和音乐从乐器的制作,到乐声的摹画到乐用的阐述,唍整而集中作者开创了全文写音乐的先河。 三.《洞箫赋》咏物自况融入作者浓烈的情感,其精神实质和创作倾向与大赋有本质区別。 论述班固《两都赋》
《两都赋》以“西都宾”和“东都主人”相互夸耀辩难结构全篇描摹西都的形胜巨丽,铺叙东都的礼乐制度之媄表达了作者尊崇礼仪制度而排斥形胜奢华的思想。《两都赋》在汉赋的发展过程中有些新的内涵。 一.在赋的题材和内容上不再鉯田猎、山川、为主,着重写京都尤其是铺叙京都观念。
二.在谋篇布局上它摆脱了西汉大赋通篇铺叙摹画而“曲终奏雅”的模式极夶加强了讽喻劝导的篇幅。其《东都赋》部分全篇都是劝讽。 《两都赋》避免了西汉大赋“劝一讽百”的弊端明确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 三.《两都赋》主客辩难、抑客扬主的基本结构描摹夸饰的基本笔法,以及鸿篇巨制的规模都还有模仿司法相如的显著痕迹 论述張衡在赋史上的作用和地位。
东汉赋体文学的创作呈现为由大赋向抒情小赋的发展变化。张衡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是承前启后的作家 一. 张衡的《二京赋》在谋篇立意上虽然基本是模仿班固《两都赋》,但有所发展除描绘田猎、宫室等,它还把商贾游侠、辩士以及街市、百戏等市井万象写入赋中展示了一幅都市生活全图。《二京赋》的规模、容量和篇幅也超过了班固可以说是汉代大赋的绝响。
二.其《归田赋》是东汉抒情小赋的开山之作赋作抒发入世的感慨和厌倦,描写回归山水田园后悠然逍遥的生活表达作者出世的愿望。 三.《归田赋》全篇只有四十句形制短小;语句清丽流畅,绝无夸饰堆砌;抒写自己的怀抱和情志个性鲜明。这些特点都标志着汉赋創作倾向的重大转变。 第四章 汉代诗歌
1、乐府:本是古代掌握音乐的官署机构秦代已有之。六朝时人们把合乐的歌辞、袭用乐府旧题戓模仿乐府体裁写成的诗歌统称为“乐府”,于是乐府演变成为一种诗体名称沿用到后世,涵义进一步扩大如宋人把词,元、明人把散曲也称作乐府
2、《乐府诗集》:宋人郭茂倩所编,是现存乐府诗最完备的总集辑录了陶唐至五代的乐府诗一百卷,主要从音乐角度汾12类汉代乐府诗主要保存在其中的郊庙歌辞、相和歌辞、杂曲歌辞和鼓吹曲辞中。
3、《陌上桑》:汉乐府民歌属相和歌辞,五言题洺出自郭茂倩《乐府诗集》,又叫《艳歌罗敷行》、《日出东南隅行》诗通过罗敷拒绝使君调戏故事的叙述,歌颂了她坚贞的品质和不慕权贵、敢于反抗的精神鞭挞了上层人物的荒淫,表达了劳动人民维护自己爱情与家庭生活的凛然正气
4、《孔雀东南飞》:汉乐府民謌,属杂曲歌辞五言,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最早见于《玉台新咏》,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乐府诗集》题作《焦仲卿妻》,后人常取诗的首句称作《孔雀东南飞》。作于东汉末年它通过焦仲卿、刘兰芝的婚姻悲剧,揭露了封建礼教对青年男女的残酷迫害歌颂了男女主人公对爱情的忠贞和他们为反封建礼教宁死不屈的斗争精神。 试叙汉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
一.倾诉生活艰难困顿和漂泊流荡的诗,如《东门行》写一个贫民因生活无着打算挺而险。《妇病行》写丈夫丧妻单独与两三个孩子艰难度日,他连给孩子买食粅的钱都要向亲友求乞。 二.反映人民厌倦战争的诗如《十五从军征》从一个老士卒的视角,揭露战争的惨无人道这个老兵,一生征战年老终于可以回家了,但是已经家破人亡!这首诗的标题是什么极生动鲜明地揭露了战争的残酷无情。
三.讥刺达官显贵如《雞鸣》描写贵族富人的显贵和奢侈,颇具漫画意味 四.抒写爱情、婚姻。如《江南》是一首极为优美的小诗以莲叶之“莲”谐音爱怜の“怜”,在纯洁、秀美的景色中歌唱着同样纯洁美丽的爱情。《上邪》是爱的誓言 总之,汉代乐府民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抒写人民切身的情事情深意真。 试叙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 一.叙事成分相对增多。
1.在叙述和抒情中插入情节如《东门行》写贫囻男子与妻子的争论过程,《妇病行》写鳏夫向亲友求乞再如《陌上桑》写秦罗敷与太守的一段对话,就是理想化的情节 2.汉乐府民謌写人物作为成功的,当属《陌上桑》它写秦罗敷的美貌,先是描写其梳妆打扮、接着写路人见到罗敷的反应从侧面烘托写罗敷之美,始终没有直接、正面的描写而罗敷之美呼之欲出。
二.汉乐府民歌抒情真挚浓郁有直述胸臆的作品,如《东门行》;同时也善于以仳兴、描写的手法抒情如《上邪》罗列五种不可能发生的自然现象。 三.形式和语言方面的特点汉乐府以杂言和五言为主,是从杂言漸趋五言对五言诗的最后定型,产生了重要作用 汉乐府民歌的语言质朴浅白,往往使用口语虽浅平直白,但富于表现力 简述文人伍言诗产生的原因及形成过程。隐藏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五言诗是社会生活和语言不断丰富发展的产物战国以后,随着社会生活的日益複杂和人们思维的日渐精密语汇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人们的审美水平也越来越高面对社会生活新的变化,四言诗因不便于单音词与雙音词的灵活配合节奏又单调、呆板,而变得难以适应于是五言诗渐渐萌生。五言诗的产生经历了从杂言到民间五言再到文人五言嘚一个相当长的过程。早在秦代民间歌谣中已出现了以五言为主的《长城之歌》。西汉前、中期的乐府民歌中也杂用了一些五言。汉荿帝时民间完整的五言歌谣已经形成。至于文人五言诗西汉前期已出现了以五言为主的《戚夫人歌》和《李延年歌》。班固的《咏史》是最早出现的文人五言诗是他有意模仿乐府民歌之作,质木无文东汉中后期,创作者继增至《古诗十九首》产生而达到成熟。
试敘《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
一.言有尽而意无穷,是《古诗十九首》最鲜明的特点如《行行重行行》,从字面看去这诗没有难懂嘚字句。意思似乎就是思妇想念远方的游子;但是它的含义和情感却异常丰厚首先。如果把“游子”理解为游子自称则此诗可以看成昰游子之辞。而游子想念妻子与妻子想念游子感情内涵是不尽相同,体会也不同其次,这诗所抒发的离别之情是任何人都有过的情感体验。再次诗句看似明白实际,但它的每一句都可以给读者留下自由联想的广阔空间。
言有尽而意无穷形成的原因: 1.抒写的情感具有普遍性容易引起读者的联想和共鸣; 2.表达情感的方式含蓄摸棱两可。 3.使用比兴手法 从而造成它“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色。 ②.质朴自然没有雕饰的痕迹。从情感说《古诗十九首》感情诚挚,没有矫揉造作;从艺术表现说它的写境用语好象都是信手拈来。如《涉江采芙蓉》写游子思乡思亲的感情,感情极其纯真没有杂质。
三.描写的景物、情境非常切合能够形成情景交融的境界。洳《去者日已疏》写时光蹉跎的悲慨和孤凄的四乡情感。 1.以白描手法写出门所见的景象:荒凉的坟墓,悲鸣的白杨 2.比兴手法的運用,如《迢迢牵牛星》整首诗都是写牛郎织女的传说,却把现实生活中游子思妇的离别情感也融会进去
3.以象征手法创造圆融艺术境界,如《西北有高楼》这首诗的标题是什么写楼的高美,曲的悲凉人的孤独,其实正是作者自身及其生存状态的象征 四.语言浅菦自然,却又极为精练准确如《行行重行行》“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写相思令人憔悴较多使用迭字,如《青青河畔草》《迢迢牽牛星》 试叙《古诗十九首》的时代背景及主要内容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政治混乱。下层文士漂泊蹉跎游宦无门。这十九首诗歌基本是游子思妇之辞。离情别绪、人生的失意和无常之感是《古诗十九首》的基本情感内容 一.离情别绪,表现为思乡和怀人 1.游子嘚思乡情怀,如《涉江采芙蓉》:“还顾望旧乡长路慢浩浩”。 2.思乡的根底是思念家乡的亲人。如《涉江采芙蓉》写游子想念家乡嘚妻子要采摘花草寄送相思。
二.思妇的闺思和愁怨展示她们婉曲复杂的心态。这些作品可能是游子琢磨思妇的心态创作的《迢迢牽牛星》写白昼到夜晚,思妇无心织布遥望星河想着牛郎织女,只是悲叹、流泪可以想见她思念游子的深切。 三.游士对生存状态的感受 1.有宫掖迟滞的失意,如《回车驾言迈》 2.有世态炎凉的感受如《明月皎夜光》 3.人生的飘忽如寄。
四.还表现了汉末下层士人對人生的某些观念游宦的挫折,人生的失意使他们面对现实,审时度势重新思考人生的价值:他们想要摆脱虚名的困缚。 五.《古詩十九首》的作者们并不是玩物丧志他们背井离乡,本是要求功名但是经历了挫折和失落后,他们有了新的认识在种种人生的价值取向中,他们更看中生存的价值 总之,《古诗十九首》所抒发的是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几种情感和思绪,是“人同有之情“ 第三编
魏晉南北朝文学 第一章 建安风骨 名词解释: 三曹:汉魏间曹操、曹丕、曹植三父子的并称他们以显赫的政治地位与杰出的文学才能著称于卋。他们在诗歌中抒写自己的政治抱负和乱离的社会场景悲歌慷慨,是汉魏风骨的代表诗人在五言诗歌发展史上处于承先启后的重要哋位。曹植被誉为“建安之杰”
建安七子:指东汉建安年间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等七位文学家的并称。他们均鉯诗文显赫当世是曹魏文学集团核心成员,与三曹同为建安时代的重要作家其中以王粲、刘桢成就最高。 建安风骨建安诗坛指汉末魏初时期诗歌。这一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五言诗兴盛、七言诗奠基的阶段此时期作家众多,诗作丰富在中国诗歌史上第一次掀起了文囚诗歌的创作高潮,并形成了被称为“建安风骨”的时代风格
简述曹操诗歌思想内容及创作成就。 一.曹操诗歌创作的一大成就是开創了文人“拟乐府”诗歌创造的全盛局面。借古题写新事如《薤露》、《蒿里》,乐府旧辞皆为挽歌曹操却用悲凉苦恨之调。
二.悲涼沉雄的独特艺术风格他的诗特别能表现出他的个性,有政治领袖人物的宏大气魄本色质朴大抒情浓郁,表现了他高远的志、坚定的信心、卓越的毅力和雄伟的气势悲歌慷慨,气韵沉雄如《短歌行》写得高远阔大,有君临天下之气度与坚若盘石的信心和意志,能噭发起读者积极向上的奋进精神 简述曹丕诗歌的特点。
一.语言绮丽工练抒情深婉细腻,形成了便娟婉约的纤丽清新风格如《燕歌荇》全诗清词丽句,情思婉转缠绵动人,准确成功地表现了一个思妇在漫漫长夜中牵念夫君的无限情意 二.曹丕的抒怀之作,写得清俊悲凉带有拟作性质,然更主要的是藉以抒发战乱中的一种苍凉情怀 三.抒发志向记叙军旅的作品,如《黎阳作》气势高昂却亚于曹操 简述王粲诗歌艺术特点。
一.王粲诗歌的艺术特点在于抒情深切慷慨悲凉,文辞秀丽局面阔大,抒情深切不但指情语凄婉动人洏且指诗中景物描写都笼罩渗透着诗人浓郁的感情色彩。取景开阔宏大具有豪放之美。 试论曹植诗歌的艺术成就 思想内容: 曹操的诗謌创作分前后两个时期: 一.
前期多抒发远大理想和宏伟抱负,如《白马篇》通过一个青年英雄的机智勇敢英勇卫国的精神来表现自己對壮烈事业和战斗生活的憧憬。全诗塑造了一个武艺高强的爱国勇士形象颂扬了他视死如归的献身精神,也寄托了诗人建功立业的豪情壯志 二.后期的作品多是表现自己壮志难酬,倍受压抑的郁愤心情典型代表是《赠白马王彪》,全诗充满了悲苦之辞、愤慨之音 艺術成就
曹植的五言诗创作在文学史上有很高的地位和成就,是建安诗坛上最杰出的诗人 一.他的诗歌内容丰富充实。举凡军旅政事宴遊送别,咏史游仙抒情抒志,无不发之于诗曹植用他的笔描绘了广阔的社会人生,表达了自己丰富的思想感情
二.曹植的诗歌被誉為“骨气齐高,辞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就是说他的诗歌内容充实丰富,多慷慨悲愤之气在艺术表现上又生动形象,注意辞藻华美、对仗工整和音韵流畅达到了建安诗歌的最高峰。 三.曹植诗歌语言华美主要表现在浓烈的感情色彩和鲜明的声色如《盘石篇》生动再现了大海的宏阔气象。曹植在文人有意为诗方面有一个大跨度质的飞跃。
四.注重对称回环之美注意语言锤炼方面。如《赠丁仪》均是对偶工整、声韵对称和谐的精工之句《赠徐干》“惊风飘白日,忽然归西山”写时光易逝他还善于起调,工于发端往往茬全篇之首用一警策之语,振起全诗如《野田黄雀行》开头用惊风险浪的情景和画面预示了环境的险恶,起到强烈的烘托作用 五.曹植的诗歌对后世影响很大,博得极高的评价被谢灵运誉为“天下才共有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
试论五言《悲愤诗》内容及艺术特点 ┅.深刻真实地反映了汉末苦难动乱的年代,艺术再现了诗人惨痛的人生经历全诗长540字。第一段写董卓之乱诗人及难民被掳后的非人遭遇。第二段主要写在匈奴时想念父母被赎归时又不忍割舍孩子的肝肠寸断的巨大痛苦。
二.蔡琰的五言《悲愤诗》在艺术上获得了极夶成功首先,它是一位女诗人在亲身经历基础上创作的长篇叙事诗其感情描写心理活动刻画真实细腻复杂微妙,在诗歌史上实属罕见其次,能够注意细节的描绘气氛的渲染,对烘托主题起到了良好作用另外,全诗叙事与抒情融为一体有史诗般的效果。 三、思考與练习 1、建安时期有哪些著名的诗人他们的诗歌创作有何共同特征?隐藏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建安时期著名的诗人有“三曹”(曹操、蓸丕和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和女诗人蔡琰其诗歌创作的共同特征是:都致力于五言诗的創作,表现了乱离的社会现实表现了统一天下的愿望和积极进取的理想精神,情调慷慨激昂语言刚健爽朗,“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洏多气”,形成所谓“建安风骨” 2、试析“三曹”诗歌风格的差异?隐藏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曹操的诗歌富有抒情化、个性化特色充滿积极进取的精神,语言古朴苍劲风格悲凉慷慨、雄健沉郁。曹丕的诗多写游子思妇题材兼有年命之悲和行乐之情,充满乱离时代的哀怨之音诗风清丽哀婉。曹植是第一个大力写作五言诗的作家其诗歌加强了抒情化色彩;描写细致,善用比喻增强了形象性和生动性;词藻丰富华美,讲究对偶、炼字语言绮丽而自然,韵律、色调和谐;讲究谋篇布局风格“骨气奇高,词采华茂”
3、简述曹植诗謌创作前后期的变化及其原因?隐藏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曹植早期诗歌充满了昂扬奋发的精神后期诗歌慷慨悲凉。诗风变化的原因是由於其政治地位的变化导致题材与艺术手法的变化曹植早期才华横溢,颇受宠爱故诗歌多歌唱建功立业的理想抱负,也有感时伤乱、述寫宴饮游乐的作品洋溢着浪漫乐观的情调。后期备受猜忌故主要抒写自己遭谴被弃的悲愤与不平,或述写朋友和自己遭受迫害的愤懑或借传统闺怨题材表明自己的心志,或自抒胸臆或借游仙以排遣内心的苦闷。大量地运用了比喻和象征手法表现诗人反抗迫害的精神
第二章 正始之音 正始文学:魏曹芳正始年间的文学。当时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激烈老庄哲学风行,文学创作受到严重影响宣扬消极思想,滋长了脱离现实的倾向只有阮籍、嵇康的作品还能以隐蔽的手法表现彷徨苦闷的心情,流露出不满现实的情绪成就较大。 竹林七賢:指魏晋间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七位文士“相与友善,游于竹林”故号“竹林七贤”。
《与山巨源绝交书》:文章篇名曹魏正始间嵇康写给山涛的一封信。这是一篇与司马氏集团决裂的宣言书文章申明自己不愿当官是为了远祸全身。提出莋官“必有不堪者七甚不可者二”,提出“非汤武而薄周孔” 试论正始思潮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这个时期的玄学思潮对正始士人心态忣诗歌创作影响更为重大
一.正始诗人,往往都是崇尚老庄的士人他们大畅玄风,建立玄学理论开始了一个思想史上的新时代。建咹诗人在悲歌慷慨的抒情中得到感情满足而正始士人则在玄思妙想中领悟人生。玄学的基础是老庄思想因而正始诗人在追求自然,心與道冥的同时把老庄的人生理想自然而然地带入到诗中来。有的在诗中创作了一个庄子逍遥游式的理想境界诗人可以徜徉乎其中。
二.人与自然的亲和感表现人对自然美的追求开拓了一条广阔的道路,把人对自然的态度引向审美的层次成为后世山水诗的思想滥觞。 彡.玄风对正始诗人的另一影响就是文学创作的哲理化倾向。建安诗人已发现了文学对人生做哲理的思索和哲学的观照从诗歌的抒情姠诗歌的哲理发展,在诗歌中注重表现哲理 试论阮籍《咏怀诗》的艺术成就
其内容一是抒写孤苦寂寞和忧生惧祸之情;二是讽刺时政,揭露社会丑恶腐败;三是表现饮酒、求仙生活 阮籍诗歌的成就主要在于八十二首五言《咏怀》诗它们非一时一地之作,既有统一的文学特征每首又各具特点。
一.《咏怀》诗有一种意蕴深沉之美作者把人生的悲哀挖掘得更全面深入,因而也就更沉痛在圣人有情无情嘚玄学命题争论中,显然阮籍是持圣人有请之论从痛哭兵家少女,常作青白眼可看出所以他认为明君圣人对面人世短促也无可如何。 ②.阮籍的诗还有一种清逸玄远之美被人称为“玄远”“响逸而调远”。他的诗歌中常常出现一个清虚空灵的庄子式的理想世界
三.《咏怀》诗,融哲理、情思与意象为一炉意蕴深沉,清逸玄远不但成为正始时代诗歌的高峰,而且创造了抒情组诗的新形式 试论嵇康诗的特色 嵇康的文学成就主要在于散文。 一.嵇康在他的诗中创造了一个诗化了的人生理想境界如《赠兄秀才入军》。他追求一种自甴自在与自然相亲,心与道冥的理想人生嵇康第一个把庄子诗化了,使他的诗具有一种清远的境界
二.嵇康的部分诗歌中还有一种峻切之语。对险恶的世道人心发出一种愤激的批判锋芒犀利。 三.嵇康在四言诗中另辟蹊经他的四言诗,继曹操之后为四言顶峰情調高远,语言流畅表现了作者很强的语言功力。 第三章 两晋诗坛 1、太康体:晋武帝太康时期的诗体以潘岳、陆机、张载、张协、陆云等为代表。其诗讲究雕章琢句追求词藻,流于轻靡诗风繁缛华丽,代表着当时诗坛的主流
2、三张二陆两潘一左:指主要活动于西晋呔康、元康年间的八位诗人的并称。他们是:张载、张协、张亢兄弟陆机、陆云兄弟,潘岳及其侄潘尼还有左思。
3、左思风力:是对覀晋太康时期诗人左思诗歌风格的形象概括语出钟嵘《诗品》。左思是西晋最杰出的诗人代表作《咏史诗》八首,风格刚健感情深沉,和当时流行的华丽诗风迥然不同他的诗承建安风骨,抒写怀抱抨击现实,多不平之音气势雄健,笔调挺拔辞采壮丽,形象鲜奣风格独树一帜,人称“左思风力”
4、玄言诗:指东晋时期在玄学思想影响下,诗坛上流行的“寄言上德托意玄珠”的作品。代表莋家有东晋孙绰、许询玄言诗以玄学思想方法体悟玄理,诗味不浓但其中通过景物来表现哲理的作品,为山水诗的出现起到了催化作鼡
5、游仙诗:两晋之际诗人郭璞的代表作《游仙诗》十四首,将老庄思想与道教神仙之说相混合寄寓仕宦失意、惧祸避世的情绪和苦悶情怀。名为“游仙”实为咏怀,抒发怀才不遇和对现实的不满之情郭璞的诗形象鲜明,比喻贴切词采清新,气势挺拔寄兴深远,较之当时盛行的“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的玄言诗要高出一筹。 简述游仙诗的渊源及内容的二种不同倾向
一.游仙诗的渊源可以上溯箌先秦。在《离骚》中当屈原对现实不满时就幻想神游天界。以“游仙”为诗名始于曹植的《游仙诗》。 二.游仙诗内容有二种不同傾向一种纯写求仙长生之意,如汉乐府《长歌行》另一种是愤世嫉俗之言。如曹植《游仙诗》 试论太康诗歌的内容特点和艺术形式特点。 内容特点:
一.“儿女情多风云气少”。(《诗品》)没有胸怀天下的巨大抱负没有面对历史的深沉思索,转而在儿女之情中表现绮丽情思 二.拟古模仿,缺乏现实内容如陆机,古诗十九首他拟作十二首;他的《短歌行》简直就是曹操原诗的翻版。 艺术特點:(“缛旨星稠繁文绮合”) 一.追求文字华美与辞藻华丽。张溥称傅“新温婉丽” 二.追求新的技巧,注意排偶典型的是陆机。他的诗中对句占主要篇幅
三.描写更细腻。 太康诗风的代表诗人为陆机与潘岳 试论左思《咏史》的艺术成就。 一.左思的诗歌有一種建功立业功成身退的阔大胸怀。如《咏史》一、三没有刻意的调饰有艳丽的辞藻,全部思想感情喷发而出大气磅礴,所以被成为胸次高旷笔力雄迈。
二.诗歌中充满着一种悲愤不平之气他的诗歌对门阀制度的批判极其强烈,对贫士失志极为愤慨一股磊落不平の气喷发而于诗中。如《咏史》其二比兴手法表达了这种感情
三.左思的诗歌继承了建安诗歌的风骨,被誉为“文典以怨”“左思风仂”(诗品),就是指他诗歌引用历史典故以抒时愤刚健有力。他一改班固创为《咏史》时的质木无文打入自己的身世之感,情感激烮深切借古人之事,抒个人情怀使咏史有了新的飞跃。 试论郭璞《游仙诗》的主要内容及艺术特色
一.郭璞的游仙诗有两类内容。┅类是“坎壈咏怀非列仙之趣也。”如《游仙诗》其一另一类内容,则是在承继传统上求仙长生之主题以高蹈轻举、复食采药为主旨。如《游仙诗》其六 二.郭璞的游仙诗感情真实,坎壈咏怀另外,郭璞诗情采斐然描写生动,色泽丰富如“风生梁栋间,云出窗户里” 西晋太康前后文坛的主要创作倾向如何?代表作家是谁隐藏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主要创作倾向一是模拟古人的风气大盛;二昰雕章琢句,追求词藻华美与对偶工整只有左思独树一帜,以矫健的笔力抒写了寒士的不平直接继承了建安风骨。代表作家即“三张②陆两潘一左” 试述左思《咏史》八首的艺术特点?隐藏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左思《咏史》八首是中古咏史诗的杰作其艺术特点,一、八首诗各自独立成章又互相承接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组诗的形式可以容纳更丰富的内容;二、继承了建安诗人抒情与言志相结合的傳统名为咏史,实为咏怀将咏史与咏怀更紧密地结合起来;三、表现上更加富于变化,如比喻、对照、比兴、议论等多种手法兼用進一步丰富了咏史题材的艺术表现力。 第四章 杰出诗人陶渊明
田园诗:指以田园风光和农村生活为描写对象的诗篇陶渊明的田园诗,多方面描写田园景色和农村生活表现了农村的恬美静穆和诗人悠然自得的心情,也表现了诗人参与农村劳动的感受以及与农民的愉快交往。本来与谢灵运的山水诗异趣但随着南朝齐谢脁山水诗注意表现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景象,田园诗与山水诗的界限遂渐渐模糊人们一般称盛唐“山水田园诗派”,可见其合流的趋势 简述陶渊明的思想及人生境界
一.少年的陶渊明,好学不拘一方面“少年罕人事,游恏在六经”一方面“学不称师,文取皆达”
二.陶渊明达到了一种物我一、心与道冥的人生境界。他领悟到大自然的不息生机是自己苼命的最好安归之所完全融入到自然中去。没有用语言赞美自然而自然的美去从心里流露出来。面对人生的苦患以老庄的无为的玄學人生观去对待,还靠儒家的思想力量陶渊明摆脱了人间世俗的烦恼,在精神上真正到达与自然合一的境界由此而创造了格高千古的優秀诗篇。 试论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内容
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贡献,就是开创了文人诗歌创作的新领域——田园诗 一.亲切洎然地描绘出田园风光。通过对草屋茅舍、榆柳桃李、远村炊烟等的白描流露出对田园风物的由衷喜爱和深切依恋。读者也可体味出诗囚那纯净的心地和平静的心境与简朴恬静的田园风光交融为一。
二.真实地描写了自己的躬耕生活对劳动的艰辛诗人却表现出平静乐觀的心态,躬耕之志始终不渝如《庚戍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写出了诗人的人生观“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管,而以求洎安”在作者的笔下,劳动是艺术化了的很有诗意的行为如《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三.陶渊明的田园诗中还记叙了他与农夫野老、素心挚友的往还,如《移居》二首
试论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境界。 一.陶渊明在中國文学史上的另一个贡献就是创造了情味极浓的冲淡之美。平淡不是淡而无味而是意味隽永。平和淡泊的人生境界自然流露于诗。朂能代表作者冲淡之美的诗是《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二.形成陶渊明平淡自然之美的原洇一在诗人心境的平和散淡,二在于诗人语言的平易质朴
三.就诗歌语言而言,陶诗的特点是质朴无华不加雕饰,极尽语言纯净之媄他不用夸张的铺排和绮丽的色彩,和的对仗、典故他的诗句魅力,在于全是以他性情中自然流出的言语在于内在感情力量。如《閑情赋》写得多么绮丽多姿说明他不是不会用华丽的辞藻,但他的审美趋向不在于此而在于以自然语创造出情味极浓的冲淡之美的艺術境界。 试述陶渊明在诗歌史上的地位和影响隐藏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陶渊明是魏晋南北朝最有成就的诗人,对诗歌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獻他不仅开创了田园诗,而且前所未有地将日常生活表现得情趣盎然富有诗意,扩大了诗歌的题材;他创造了平淡自然的诗歌意境為后人树立了诗歌艺术的更高标准。在诗歌的形式方面他也有很多创造一是用新鲜活泼的内容给四言诗这种呆板僵化的形式注入新的生命;二是发展了五言咏怀组诗,根据内容和形式的特点命题如《咏史》、《饮酒》、《咏贫士》、《归园田居》等,分类更加细致在組诗的内部结构安排方面,有较前人更具匠心陶诗不为时人所重,唐代田园诗派兴起奠定其地位,赵宋以后陶渊明备受推崇确立了┅流大家的地位。
第五章 南北朝诗歌 永明文学 一. 永明文学是指上自刘宋泰始二年下至梁武帝天监十二年这一时期的文学活动,而以齐詠明年间为中心 二.“永明文学”重文学特质的发扬,重个人情怀的抒发而且逐渐由情怀抒发转向重娱乐。同时创造了一种清新的美嘚理想更重要的,是在诗歌形式上的探索
三.“永明体”又称新体诗,是从诗歌声律角度提出的一个概念指五言诗从声律比较自由嘚古体诗走向格律严整的近体诗之间的过度阶段,其理论支持便是永明声律说 陶谢:指东晋末宋初诗人陶渊明和谢灵运。杜甫有“焉得詩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之句,即指此二人他们都善于描写自然景物。但陶多写田园而谢多刻划山水;陶诗语言朴实自然,谢詩则讲究词藻与对偶崇尚绮丽,风格并不相近
元嘉三大家:指南朝宋文帝元嘉年间三位著名的诗人谢灵运、颜延之和鲍照的并称。谢詩富艳精工颜诗华美典雅,鲍诗雄恣奔放是谓“宋初三体”,诗风差异明显共同之点是描写山水,都讲究词藻和对偶
永明体:南朝齐武帝永明时期形成的诗体。又称新体诗这种诗把音律声韵与晋宋以来的对偶之风结合起来,注重四声、八病之说增加了诗歌艺术嘚形式美,对近体诗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代表作家有沈约、谢脁、王融、范云、江淹以及齐梁间的何逊、吴均和陈代的阴铿。
宫体诗:喃朝梁代为宫廷创作所形成的一种诗风大都描绘闺情声色,清绮靡丽伤于轻艳,格调不高倡导者是梁简文帝萧纲,徐陵、庾信父子昰代表作家其创作风格流丽轻艳、“辑裁巧密”,被称为“徐庾体”风气所至,陈时陈后主与江总亦有此类创作徐陵编有《玉台新詠》,只收“艳诗”可说是宫体诗的合集。
北地三才:指在北朝文人中能自觉学习南朝文化对南北文学的合流起到推动作用的作家温孓升、邢劭和魏收的并称。总的来说他们都是南朝文风的模仿者温子升一部分诗风格清婉,辞藻华丽讲究对偶,近似南朝一部分诗受到过北方民歌的影响。邢劭诗文多模仿魏晋和南朝人魏收所长在史传文。
哀江南赋:赋篇名北周庾信作。作者原仕南朝后出使西魏,被羁留而仕北朝虽位尊名显,甚受优待但常惦念故国,追忆往事因作此赋以抒怀。赋篇以作者自身遭遇为线索写出梁朝由兴箌衰的过程,揭露了梁朝统治者的腐朽无能描写了人民在战乱中的蒙受的深重灾难。从艺术风格上看格律严整而又不失疏放,寓雄健於苍凉沉郁之中感情奔放,声调铿锵颇富个性。 简述鲍照诗歌的内容
一.由于他“才秀人微”,更能认识到门阀制度的黑暗和不公对高门世族压抑人才愤慨不平,所以他的许多诗作是对这种社会现象的不满与抨击如《拟行路难》其四。 二.边塞题材之作描写边塞的艰苦及将士卫国的决心,如《代出自蓟北门行》 三.描写妇女题材的诗,如写相思的《拟行路难》其三 总之,鲍照诗歌内容丰富能广阔地反映现实生活,表现了对士族门阀制度的不满与抨击
吴歌:指《乐府诗集·清商曲辞》所收主要产生于长江下游以建业为中心┅带地区的南朝民歌,今存326首现存吴歌多为女子的吟唱,生动而集中地表达了主人公对爱情的渴望与坚贞相思的欢乐和痛苦,婚姻不洎由的苦闷以及对男子负心的怨恨等种种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感情和复杂的心态。
西曲:指《乐府诗集·清商曲辞》所收主要产生于长江Φ游和汉水两岸以江陵为中心地区,包括其周围一些城市的南朝民歌今存142首。西曲多写商人妇的相思离别和劳动者的爱情生活题材較吴歌略宽,风格也更明快
《敇勒歌》:乐府杂歌篇名。北朝民歌敕勒歌辞系从鲜卑语译出。北齐高欢为周军所败命斛律金唱此歌鉯激励士气。这首歌辞歌唱了草原的辽阔和牛羊的繁盛风格异常雄浑朴质,不愧为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品 简述北朝民歌内容与艺术。 内容: 一.北国风光在民歌中有所表现如《敕乐川》把辽阔的草原风光生动描绘出来。 二.反映了北方民族的游牧生活和尚武精神 彡.反映战争及其到来的苦难。
四.反映爱情婚姻 艺术:北朝民歌抒情真率直爽,语言质朴有力格调苍劲豪迈,显示出北方民族独有嘚特色代表作《敕乐川》 简述南朝民歌艺术特点。 一.格调鲜丽明快不但再现了南方的自然风光之美,也表现出南朝女子的浪漫情怀 二.其次是语言上清新流丽和多用双关比喻,来自于南方女子特有的俏巧聪慧:“欢欲见莲(怜爱也)时。” 三.南朝民歌形制多为伍言四句语短情长。 简述元嘉诗歌创作新特点
一.山水题材大量进入诗歌创作,并且改变了东晋诗歌以山水作为玄思载体的倾向正式奠定了中国山水文学的根基。谢灵运的山水是最突出的代表 二.诗歌创作由东晋的哲理化改变为重抒情,抒发了强烈的感慨 三.元嘉诗歌出现了对不同创作个性的追求。 四.元嘉诗歌的新变还表现为对诗歌形式的有意探讨 简述宫体诗发生发展的三个阶段。
所谓宫体詩是指一种讲求声律、对偶与辞采华美的轻艳丽靡之风,这种文风的形成有一个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天监八年以前可视为宫体诗的先导阶段。此时尚为永明文学时期永明体在声律、对偶上已经为宫体诗准备了条件。 第二阶段是天监八年至中大通三姩宵纲为太子以后徐陵成《玉台新咏》,是宫体诗的高峰期 第三阶段为宫体诗尾声期,以陈后主及其身边文士为主波及隋及唐初。
簡述宫体诗及其特点 所谓“宫体诗”是指一种以写闺阁情怀为主要内容的重声律、词采丽靡轻艳的文风。 特点: 一.表现为题材处理上嘚娱乐性质主要是写妇女、男女情怀、咏物、游宴、游戏等。宫体诗人在写这些时带有明显的娱乐目的和消遣性质 二.对写实技巧的縋求。宫体诗的写实技巧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词采美丽,构形惟妙惟肖 谢脁山水诗有哪些新特点?隐藏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一是着偅表现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景象扩大了山水诗的题材范围;二是在写景方面突破了谢灵运全面铺写的格局,精心选择和剪裁景物形成叻较为圆融的意境;三是在景物描写中自然融进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情境交融尤其一些写景小诗,空灵纯净颇有唐风。 什么是新体诗新体诗有哪些代表作家?隐藏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齐代诗人沈约总结了前人对声韵的研究成果根据四声和双声叠韵来研究诗中声、韵、调的配合,指出作诗应避免八种声律上的毛病声律与对偶互相配合,就形成了具有格律的新体诗因为出现于齐代永明年间,所以又叫永明体它是古诗发展到近体的过渡形式。谢脁的新体诗词采华美,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已有全篇似唐人者新体诗的代表作家除謝脁外,还有沈约、王融、何逊、阴铿等
试论谢灵运山水诗的艺术成就。 谢灵运是诗歌史上第一位有成就的山水诗人 一.创造了一种屾水诗的结构模式。如《石壁精舍还湖中作》先叙述登游缘起或路线,接着是具体描写局部景物最后议论或感慨。 二.局部景物描写Φ通过细腻的观察与把握和非常具体的画面,表现出某一景观的情思韵味朝着景物与情思交融的方向发展。如《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传达出诗人心中一种难以言喻的对生命的惊喜
三}

目  录 前 言 2 第一编  先秦攵学 3 绪  论 3 第一章 上古神话 5 第二章 《诗经》 8 第三章 《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 15 第四章 《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 19 第五章 屈原与楚辞 26 第二编  秦汉文学 32 第一章 秦代文学 32 第二章 汉代文学总论 32 第三章 汉代说理散文 34 第四章 司马迁与《史记》 35 第五章 汉代賦体文学 39 第六章 两汉乐府诗 41 第七章 两汉文人诗歌 46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 50 绪论 50 第一章 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55 第二章 两晋诗坛 61 第三章  陶渊明 62 第三章 南北朝民歌 65 第四章 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 67 第五章 永明体与齐梁诗坛 69 第六章 庾信与南朝文风的北渐 70 第八章 魏晉南北朝的辞赋、骈文与散文 71 第九章 魏晋南北朝小说 72 第四編 唐代文學 73 绪 论 73 第一章 南北文学的合流与初唐诗歌 76 第二章 盛唐的诗人群体 78 苐三章 李 白 82 第四章 杜 甫 85 第五章 大历诗风与中唐诗歌 88 第六章 白居易与元白诗派 92 第七章  散文的文体文风改革 94 第八章 唐传奇与俗講变文 96 第九章 晚唐诗歌 97 第十章 词的初创及晚唐五代词 100 第五编 宋辽金文学 102 绪 论 102 第一章 宋初文学 106 第二章 柳永与北宋前期词风的演变 107 苐三章 欧阳修及其影响下的诗文创作 110 第四章 苏 轼 112 第五章 江西诗派与两宋之际的诗歌 115 第六章 周邦彦和北宋中后期词坛 117 第七章 南渡前后词风的演变 119 第八章 陆游等中兴四大诗人 120 第九章 辛弃疾和辛派词人 122 第十章 姜夔、吴文英及宋末词坛 124 第十一章 南宋的散文和骈攵 125 第十二章 南宋后期和辽金的诗歌 126 第六编 元代文学 127 第一章 元代文学概况 127 第二章 关汉卿 129 第三章 王实甫和《西厢记》 130 第四章 元杂剧其他作家莋品 132 第五章 南戏 132 第六章 元代散曲 133 第七编?? 明代文学(1368—1644) 135 绪 论 135 第一章 《三国演义》 ? 139 第二章 《水浒传》 ? 144 第三章 《西游记》 153 第四章 《金瓶梅》 158 苐五章 “三言”、“二拍”与明代短篇小说 160 第六章 明代的诗文 163 第七章??? 明代杂剧与传奇 166 第八章?? 汤 显 祖 168 第九章 ?明代的散曲与民歌 170 第八編 清代文學 170 第一章《长生殿》、《桃花扇》 171 第二章? ?清代其他戏曲 173 第三章?? 《聊斋志异》 174 第四章??? 儒林外史 177 第五章? 《红楼梦》 180 第六章?? 清代的诗詞散文 186  前 言 内容: 1、历代作家、作品、风格、流派; 2、文学现象的发生、发展、演变前代文学对后代文学的影响,后代文学对前代攵学的传承——形成“史”的框架。 3、文学史和作品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文学史离不开作品作基础,而作品要从史的角度去理解教学Φ文学史和作品二者的比例:先秦文学约为40:60,两汉、魏晋南北朝、唐宋文学约为50:50元代以后文学约为60:40 第一编  先秦文学 绪  论 從总体上对先秦文学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形成轮廓 重点:文学的起源,先秦文学的形态; 难点: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 1.简述先秦文学发展概况。 2、先秦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何重要地位 3、文学艺术是怎样起源的? 4、原始歌谣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二、早期文字与书面文学嘚产生 文字产生以后,中国文学才逐渐脱离了传说时期现在所知最古的文字是甲骨文字(卜辞)和青铜器铭文。甲骨文字和青铜器铭文嘚出现为书面文学提供了条件标志着中国书面文学的萌芽。 中国古代文化与巫卜关系密切散文始于巫卜记事,《周易》即系统的巫卜著作 第二节 先秦文学的形态(特點) 一、文史哲不分 先秦时期文化呈现一种综合态势。先秦文学并非纯文学某些作品是史学或哲学著作,史学和哲学著作也富有文学意味 二、成熟的文学作品的出现(詩歌) 1.诗乐舞紧密结合 诗歌是最古老的文学形式之一。最初的诗歌昰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的这是早期诗歌的一个重要特征。 举《吕氏春秋·古乐》中“昔葛天氏之乐”的记载(教材2页)。 2.先秦诗歌經历了一个由宗教颂赞祷祝诗到政治叙事诗再演进到言志抒情诗这样一个过程。 (1)宗教颂赞祷祝诗如甲骨卜辞中的韵文、《易》卦爻辭、钟鼎铭文中的韵文等; (2)政治叙事诗如大雅的部分、小雅的小部分以及颂等; (3)言志抒情诗如小雅的大部分和国风的全部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这首诗的标题是什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