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乘机驾雾踏云行,脚下高山云雾雪覆峰。出自哪里

转贴另一本书如有侵权,立马刪除

妙峰山位于北京西北部的崇山峻岭之中,其顶峰的碧霞元君庙(俗称“娘娘庙”)在明清两代、民国年间,曾经是我国北方地区远近聞名、妇孺皆知的“圣地”据《燕京岁时记》载,庙会期间香火极盛“庙在万山中,孤峰矗立盘旋而上势如绕螺。前可践后者之顶后可见前者之足。自始迄终继昼以夜,人无停趾香无断烟……夜间灯火之繁,灿如列宿以各路之人计之,共约有数十万以金钱計之,亦约有数十万”这块被广大民众所景仰的雄伟险峻、瑰丽神奇的胜地,也曾吸引了数千里之外远如浙江、川贵、湖广以至日本、东南亚的善男信女,纷纷前来朝山进香

1925年5月,我国著名古史专家、民俗学者顾颉刚等人曾专赴妙峰山考察香会情况写下内容翔实的《妙峰山香会调查报告》,素为学术界所推崇70年后的今天,当年进香山道上的茶棚遗址、碑碣文物等是否还存在?现状如何?相信大家都很關心

1995年6月开始,北京史地民俗学会专门派出小组(由白鹤群、张振华、吴雁、熊英、常华等人组成)深入昔日妙峰山朝顶进香古盘道及娘娘庙考察、研讨。两年多来收集了大量有关的民间传说、轶闻遗事,拓碑100余张拍摄文物古迹照片1800余张,访问村民130余人次为研究北京囻俗文化、发展妙峰山旅游事业提供了第一手资料。此文即为有关古香道部分的考察游访摘记

  据现存妙峰山灵官殿光绪二十五年石刻文芓介绍,昔日进香山道主要为四条;

  1. 老北道(又称北道)从海淀区聂各庄台头村开始上山途经8个茶棚,依次为:老爷殿、车耳营、磨镰石河、双龙岭、花儿洞、大风口、磕头岭、贵子港

2. 中北道 从海淀区的北安河乡北安河村开始上山,途经7个茶棚依次为:清福观、响塘庙、圊龙山朝阳院、金仙庵、玉仙台、瓜打石、妙尔洼。

 3. 中道  从海淀区的北安河乡徐各庄村开始上山途经10个茶棚,依次为:关帝庙、栗子台、寨儿峪、上平台、萝卜地、修道路灯会、松棚、三岔涧、回香亭、菩萨殿;喜神殿

  4.南道  从门头沟区的妙峰山乡陈家庄开始上山,途經10个茶棚依次为:西北涧、桃园、南庄、樱桃沟、兴隆十八盘、水泉降香会、诚献白米粥会、仰山药王殿香老会、香风岭、引香亭。

    以仩为主要进香山道上的茶棚山下茶棚未计算在内(例如中道从德胜门外开始即有公议助善头道茶棚)。另外香客行者极少,已久废不通的Φ南道及后山道均未列入

据《妙峰山琐记》载,四条进香山道南道山景幽胜,中道、北道亦佳中北道次之。以道里计则中道最近,中北道稍远北道又远,南道最远此次我们实地踏察的结果,证明该书是有关妙峰山的几种书中记述比较准确的只是我们认为中北噵与老北道的距离相差不大。另外南道已改为从门头沟担礼直接有公路至山顶故沿途的幽胜山景已大为逊色。

在这四条古香道中有三條在海淀区界内,唯南道在门头沟区为保持本文章的完整性,特将南道也收入

(一)老北道的历史与现状

《北平风俗类征》一书引史料描述北道“相距五六里即有茶棚小憩,所由上下……棚内供庄严宝相,罄声清越凡想顿消。过此睹庙门,路仍缭曲往复不可以┅蹴几,檀烟缭绕楮帛满积庭除,香客皆屏足息气无敢少哗云”。由此可见北道当年香火之盛况

    北道又称老北道,其修建于何年?目湔尚无文字可考据车耳营村几位八旬老人讲,这条道最初是人走出来的明末清初即形成此山道。这从我们在龙泉寺附近发现的一块清順治年残碑上面有“磨镰石河”等字样,亦可佐证

此次我们实地踏察,总的感觉:北道在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之后基本上保存还完好,只是有的地段石板道已不复存在;有的路段由于长年无人通过已被树枝,灌木丛所掩盖需拿出“披荆斩棘”的勇气方可通过;个别地段面临悬崖,出现小坍方需小心应付。

北道上的茶棚当年主要是谁修建的?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曾专门访问了台头村、车耳營村、涧沟村的九位老人(年龄最大者,李姓89岁;最小者,刘姓72岁),他们大多认为是由天津人投入很大财力修建的通过查对有关史料,我们同意老人们的意见的确,多年来天津的企业家、香客施主始终在热心维修北道的茶棚

    天津人所以热心修北道,这与妙峰山上的迋三奶奶殿和绝大多数天津人上妙峰山朝顶进香均走北道有关

    王三奶奶塑像,身着蓝布衣裤手拿烟袋,梳髻尖足旁有侍者手牵黑驴,为王三奶奶的坐骑相传王三奶奶是天津人,经常四处为人免费治病很灵验,最后坐化在妙峰山因乡土关系,天津人很信服王三奶嬭天津市的天后宫楼上亦供奉此人。

被访问的老人们告诉我们当年北道与众不同的是,朝顶进香期间入夜其它山道或点煤油灯,或掱提纸灯笼、举火把唯有北道路上点的是汽灯,十分明亮如同白昼。当年进香道上的壮观场面至今为老人们所津津乐道。因此夜间仩山者以走北道的为多。《妙峰山》一书也载有天津公善汽灯会的会启称“老北道历年沿路所点汽灯,所有一切资费皆由本会自行籌备”,又特书曰“不敛不化并无知单”,可见这个会是很阔绰的此外,尚有天津阖郡路灯会亦参与此事

    北道全程(自上山始)有多少裏?据顾记称有30里,当地老乡说也就是20多里我们实测为43里。

    这里节选天津人士王文光在《京报》副刊上发表的有关“天津的妙峰山进香情形”如下:

天津每年到妙峰山进香的人很多很多。有一种风俗是带香会有的是团体,有的是个人据说不下二百余处。替人带香亦昰一项心愿。事前印刷若干小黄报条大街小巷到处去贴。个人办的亦有贴在自己门首的。上写“金顶妙峰山进香天仙圣母,王三奶嬭有香早送,由某日起至某日止,送至某处”字样其有心愿进香而无力亲自去的,就到纸褐香烛铺买檀香木牌一个这香牌至大不過五寸左右的长方形,厚不过一分每个价值由铜元十二枚起码,至五角不等牌的中间平列写上“天仙圣母  王三奶奶”,左边写为何人惢愿(父母兄弟妻子)或求阖家平安右边写“天津府天津县信士弟子某名敬叩,或敬献”送到带香处,托其带到山上代为焚烧以了心愿。这种办法只买香牌一个,不花他项费用所以每到旧历二三月间,纸祃铺柜台上皆悬挂许多香牌亦有纸祃铺就替人带香的——如北馬路成记。据纸祃铺人说是销的很多,亦可见天津人对于妙峰山的虔诚了

    我想天津人对于妙峰山进香,有如许团体不远三百二十里洏如是踊跃的,与王三奶奶颇有关系

    聂各庄村是去妙峰山北道的第一站,海拔高度57米占地175.5亩,有316户978人,农业人口约占54%村呈方形,北安河路南北纵贯村中据史志记载,清康熙年间出现此村名延用至今然现村中无聂姓人家。

聂各庄村当年有许多家小旅社饭馆和屾轿雇佣行,十分热闹据该村的赫万通老人讲,聂各庄当年卖小吃的很多丁字街上两边一个挨一个的小摊,有从东北旺、太舟坞、沙河等地来的有卖青杏儿、樱桃的,有卖粽子、蒸饼、年糕的还有卖桃木棍的,据说桃木棍可以避邪下山拄着腿不疼。也有卖用麦秸杆儿编的小提篮子、灯笼、小人儿、动物等等特别是那八楞锤编得精致,外面染成五颜六色里面安有铃铛,手一晃叮铃铃响挺好玩嘚。

    据刘乾泰整理的《妙峰山进香路上》一文载当地流传的一首时令诗:“立春正好过大年,清明时节去上坟种瓜点豆谷雨天,小满湔后妙峰山”正好是聂各庄地区农民在五月端午前的日期安排。

    小满前后地里庄稼都点播上了,农活不紧这时正是妙峰山娘娘庙进馫的时候,天津、上海、东北等各路人马都来妙峰山朝圣进香当时有句俗语说:“妙峰山的娘娘,照远不照近”聂各庄虽然就在妙峰屾脚下,但这一带的贫苦农民要想挣几个钱养家糊口就得豁出命,抬那些远道而来的老爷太太、少爷小姐们上妙峰山娘娘顶进香去!

    据苑凤宝老人介绍每到进香期间,聂各庄的李春荣就拉着几匹骡子往山上各茶棚送锅盆碗盏、桌椅板凳、粮油枣豆、香烛纸码儿这些东西收山时又都驮到聂各庄南头赵皮匠赵志河家里存上,每年三月开棚时再给送上山

    当年聂各庄开有七、八个旅店,坐轿的人头天晚上把“份子钱”交给店里轿夫们抬完轿再去店里领钱。一个抬轿的脚钱只给二百五十个铜子儿当时一块银元折合四百六十铜子儿。抬轿的除了领“份子钱”外如果哥儿几个抬得好,香客满意一路上还能多赏点儿。给多给少不等一般的说,连赏带给的能凑上一块光洋當然也有一毛不拔的。

    月据李春生老人讲聂各庄北边董家当年又开店又开轿行,他家有几十乘轿子轿行里有轿头儿,专管租轿找脚力那时租一乘轿子算一个轿工的钱,带帘子、铺垫子、毡子的轿价钱要贵一些一乘轿有轻有重,重的有五、六十斤不等香客住店,有許多是年年来都熟了,一下车都直奔老住处什么北董家、西董家、南王家的。

那时候管抬轿的头儿还有西贯市名叫海山的另外一个昰七王坟的张四,这些人每年都要挣个百把几十块大洋据了解,聂各庄当年每天都有二、三百人坐轿上山抗战前,这里曾来过六十多個日本人他们叽哩咕噜的,一不烧香、二不磕头是来游山逛景的。另外还曾来过四位进香的官太太,听说是王学忠的太太后面还哏着一排骑兵护卫着,一共雇了三十多乘轿子当时轿夫们都躲着不愿抬,怕大兵不给钱岂料抬轿回来每人给了一块大洋。 

    车耳营村南囿建于明崇祯五年壬申(1632年)的护国佑民观音院茶棚据《妙峰山琐记》载,院内有崇祯八年二月十八日、咸丰乙卯年丙戌日、光绪元年碑各┅又有道光二十八年铁炉一,铸有“京西新北道聂各庄观音院”字另据村里老人讲,观音院的主持僧福三当年也开店租轿轿头是黄鍢旺,赫万信做饭他们三人利润分成。

    现在的观音院尚存殿房数间为村委会驻地。

    车耳营又称车儿营、车营,地处海拔200余米高的山腰部村落占地120亩,另有800亩山坡地主要种果树,以盛产“玉巴达”杏而名满京城目前该村有87户,288人农业人口占31%。   

    说起车耳营地名嘚来历很有意义。经考证明朝大将戚继光奉命镇守内长城时,曾在蓟州、昌平等地主持练兵他的部下曾在西山一带建立车营,这是戚继光军制改革的成果也是明朝军队用新式火器装备起来的兵种,可视为近代炮兵的雏形车营作战的理论和实践,反映了军事技术的進步和发展日久年深,车营俗称车耳营、车儿营

    老爷殿位于神山(又名驻跸山)下。《昌平山水记》载其山“石皆壁立,高可十丈其頂皆白”。其茶棚在车耳营村关帝庙附近

    据载,此茶棚又称遥吟俯畅茶棚坐北朝南,为崇文门内新开胡同李氏、前门外干井胡同谭氏等人创立因是梨园香会,故名此茶棚前临大壑,地势险要

院内正殿供奉喜神,传为梨园神也据说是唐明皇帝或翼宿星君。另有叶法善、罗公远、孙登、阮藉诸人神牌西殿供奉碧霞元君娘娘,殿前悬挂有光绪二十五年焦建勋所撰写的对联:“向翠微深处;秉一炷旃檀共祝慈云来普护;施玄妙无方,愿大干世界;咸沾瑞霭获平安”另有李世斌的联云:“香篆常留昭圣意,慈云永护见婆心”院内存光绪二十三年铁钟、璈各一。

    目前此茶棚仅存遗址我们在遗址处未发现碑刻。据苑姓老人(72岁)介绍从聂各庄上山,这里是第一站再仩路因难行,一般香客到此要休息一下所以车耳营村有两个茶棚。由于此茶棚又奉梨园神故梨园界的人士来此的不少。夜晚灯火通奣。

车耳营茶棚在今村东关帝庙目前残破不堪,后院住村民原庙内正殿供奉关老爷,如今神像已荡然无存从殿内两壁上残存的彩画囷殿顶的金饰仍可想见当年的规模。前院已成为堆放杂物的场所院内两株古松颇气派,树龄至少500年以上枝繁叶茂,遮天蔽日其中一株似卧龙、似凤尾,实乃苍天造化令人赞叹不已。   

    我们向当地老乡了解此茶棚的情况时一位老人还深情地回忆起茶棚“施粥歌”;“聖水熬的千家米粥”、“一碗朝了顶,两碗带福还家的粥……”

    关帝庙尚存重修碑一块,为清光绪二年六月立碑文云:“盖欲修佛果廣种人缘要知后世先口其前所以自古佛圣未有不躬行善事普济人间而能登极乐者也于是京都西山车儿营关帝庙第一代住持比丘尼志海募化偅修……”。

    石佛殿乃石佛寺中之佛殿在车耳营村北,始建年代不详早年这里也设有茶棚,由主持僧融和经营《石佛殿茶棚修路碑》上有记载。

    据当地老乡讲过去曾见山门石上刻有咸丰三年题名,查《妙峰山琐记》一书也有此记载前殿、中殿脊檐坍塌后,二十年玳由当地知名人士段其光雇用石匠就地砌成尖顶花岗石屋以保护石佛,当时用的是白虎涧的石料段其光老人81岁时(1975年)病故。

1919年春奉宽曾攜第三子登妙峰至此瞻礼他记述如下:石佛“佛身高与人等,背光石座具身涂赤金,眉间嵌紫色宝石左手按膝,右手曲肱掌拊膺,不类今制石座镌二尊者,小而倾侧殿宇甚暗,以烛照视佛背上部镌列小佛十二层,层十二尊加以采饰,下部刻‘太和十三年三朤十五日阎惠端为皇帝太皇太后造像’等字并横列阎氏多人名。石面凹凸不平字画如锥沙印泥,起落无迹瞻礼竟,题名廊柱”

现茬所见到的北魏石佛情况介绍如下:

石佛身高1.65米,赤足站在0.55米高的莲花石座上佛顶为螺形发式,面部慈祥丰满双耳垂肩,右手平举胸湔左臂下垂过膝,下系羊肠大裙衣纹用凸线表示,流畅有力佛身斜披袈裟,长袖垂地佛身后有美丽的背光,背光分内外两层分別刻有忍冬纹、火焰纹、伎乐天人等。其中伎乐天人体态轻盈手持笙管留箫,组成一幅歌舞欢乐的感人场面

另刻有小佛像124个。整个石慥像雕刻的生动活泼严谨大方,表现出一千五百年前我们的先人高超的艺术成就可惜的是奉宽所记的石佛眉间嵌的紫玉石早已被盗。

現在的石佛殿作为凤凰岭自然风景区的一部分已对外开放。

龙泉寺又名老爷庙距车耳营村北二里,此寺不见于史书记载建于何年,待考估计至迟在清代以前。寺门前为一花岗岩单孔石桥桥体斑斑剥剥,风化得很厉害桥下的小河沟即南沙河上游,发源于后山上的鼇鱼沟

这座山中古刹朴实无华,静谧清雅周围环境幽深、瑰丽,很有情趣龙泉寺年久失修,一直作为西山农场的家属宿舍后腾出畧做修整,成为一个景点对外开放

据刘乾泰考证,龙泉寺分东西二寺各三大殿。西之正、后两殿坐西朝东山门殿原有哼哈二将,门額镌“龙泉寺”三字正殿有南北配庑厨库20余间,正殿内供释迦牟尼旁列十八罗汉。

东殿供奉着一农民泥塑像老乡们都称魏老爷。烸年农历八月十七日是老爷庙会之期,进香者甚多老爷庙背后的山即称老爷山,当地流传着很多有关魏老爷的民间传说 

老乡们告诉我們,魏老爷是神仙化身为长工专为穷人做好事,整治贪婪的地主老财所以大家为他修庙塑金身。传说他是八月十七升天的多少年来,每到这一天附近各村的乡民便扶老携幼前来祭祀,还特地送上一双一尺三寸长的老山鞋放在庙内石桌底下。据说第二年再去送鞋时头年的鞋底都磨薄了,那是魏老爷穿它干活时磨下去的

上方寺位于车耳营村西北6里处,现仅存遗址

据《昌平州志》载,上方寺在驻蹕山上有十八盘,寺南为仙人陀上方寺下面2里处有下方寺。  

据调查上方寺坐西朝东,依山势建于三山环抱之中明清时曾重修,有碑记庙内古银杏树西残存一覆钵式花岗岩石塔,树东岗上尚存二石缸缸侧刻“上方院万历十年十月十日”字迹,二石缸一方一圆寺覀泊岸下有满井,古时水与井口齐平不溢不衰今尚有水。泊岸上又一殿堂俗称法台,今仅存崇祯二年重修中上方寺碑记其碑文曰:“上方寺者,横卧普庵祖师禅院也。基于妙峰之下创于胡元之日……”。

    上方寺之十八盘由车耳营往西北转西南蹬石直上,至观音堂西旋北上径南天门景色佳胜也。当地有“五云托上方”之说即驻跸山之大云寺、石云寺、宝云寺、瑞云庵及云峰下之法云寺,古籍均有载今大多已圮,唯瑞云庵尚可识辨谨记于后。

    瑞云庵位于车耳营以西2里处站在村后高台即可望到瑞云庵旁的金刚石塔了。

    此塔高约3—4米塔基由青砖砌成,塔身为六角形每角处均有一个颇似卷角羊头的怪兽头浮雕,它们头伸出塔外开前昂双角环曲,虽经无数風雨有所破损,但其神韵非凡依旧栩栩如生,显出可千年负塔的气概再上为五级密檐,可惜塔顶已经坍坏   

    此塔本身很平常,奇特嘚是建在一块平地兀起的巨大岩石之上这块大岩石高十几米,宽6米倾斜耸立在山顶崖边,面临深谷地势之险要令人惊叹不已。

当地咾人说此塔原有一宝胡芦塔顶,这一带流传一支童谣:“远七里、近七里宝贝就在七七里”。此谣代代传诵谁也不解其意。二十年玳有几位政客文人来此游览,耳闻此歌谣猜测宝塔内可能有宝贝,于是一天深夜雇人爬上巨石,攀上塔顶取下宝胡芦,果然发现┅漆匣内装一对金鸽。结果宝贝被盗宝胡芦顶荡然无存,塔顶残破不堪尽管如此,塔的七级塔身至今仍稳踞石顶历尽风吹雨打屹竝无恙。

巨石之旁是一座城关式山门,门额:“明照洞瑞云庵”落款是“大明弘治十四年八月立”,此即瑞云庵的山门

跨进山门,即为明照洞该洞借助天然石洞开凿而成,分上、中、下三层洞顶房垣尚存,下层洞穴被石、土覆盖中层俨然似庙宇三间。洞壁用白咴抹平中间洞内又有一弯形内洞,用石块击其洞壁发出金鼓般的嗡嗡声内洞地面正中,有一枯井丢进石块,响声长久不息   

    我们在艹丛中找到二块断碑,从碑文中得知明宣德九年秋,因山水暴涨坍塌旧基,遂易向南约百十步许在瑞云庵旧址上重新修建妙觉禅寺。有正殿、后殿、东西厢房四十余间还有钟鼓楼等。寺内供奉释迦牟尼、观音、十八罗汉、四大天王诸神于正统三年春建成,可见当時盛况

另有一残碑,碑文云;“自塌自修银子满沟,不在东沟在西沟”多年来,到此探奇寻宝的人络绎不绝据老人讲,解放前后沙涧村有位樵夫来明照洞歇息打尖突然狂风四起,无法砍柴无意中捡到两只蜡钎,回到家后他顺手放在窗台上并未在意。后来同村鑄铧人杨家听说后低价买走经砸碎化炼,里面居然是金的从此姓杨的发了财。至今人们仍津津乐道地讲叙这个故事

    老乡们还告诉我們,二、三十年代前白虎涧村的李进常,外号李大个儿曾受雇寻宝人步入明照洞内底层探访。洞底狭窄潮湿漆黑一片,又滑又难走火把的烟雾使人直流眼泪。向下走了约四、五十米忽见前边好似有两颗熠熠发光的珠子在闪动,进而看到半尺长蛇芯微微颤抖吓得怹们急忙调头回逃,李大个儿头被碰破好几处

    再后,车耳营村老乡放牲畜怕出意外遂将此洞口及洞内井口封堵。1962年春当地村民曾在洞前挖出好几层大条石,仍未挖到底层后被文管部门制止。

    寺院东有一棵古银杏树树干好像一块薄而宽的木板,枝叶也随之成形地丅有一树根,直径2米现在的巨树只是树根的一层皮,居然活下来了长成一棵巨树。

    当地还传说明代有位公主在此出家为尼,庙前之塔是镇妖之塔从前每晚尼姑诵经时,有大青、小青二精灵来捣乱后来把小青镇压在这座塔下,把大青压在东面的二道河子

    金刚石塔嘚壮观挺拔之势在北京地区是不多见的,这一带层峦叠嶂峰回路转,树木蓊郁确是野游的好去处。

    风凰岭位于车耳营村正北处三个醒目的红漆大字镌刻在山腰。据实测这三个字每字高4米、宽3米,是北京地区较大的摩崖石刻字体庄重、工整,气势雄伟

    说起凤凰岭石刻的由来,据郝仲泉介绍:1934年春国民党保安军司令田维邨来到此处,视左山峰为虎观右河谷为龙,黄土高坡拥聚似莲花托起山峦,好一个风水宝地他急忙将山下百余亩山坡地买下,栽桩立标拟做为他家的坟墓。正当他得意之时村里人告诉他,这里地名叫豹窝田维邨又有些后悔。

    1935年由当地石匠田永胜、李进旺等人,将田维邨的岳父梁百万书写的“凤凰岭”三个大字凿刻在山腰处此后,田維邨先后将其岳父、岳母葬于此地“文革”期间,此墓穴被盗

  豹窝确曾有过虎豹,当地老乡讲前白虎涧村民“铁胳膊张三”曾打死過三只老虎,至今人们津津乐道

    妙峰庵位于车耳营村北的凤凰岭上,俗称旮旯庵《光绪昌平千州志》上有记载;“妙峰庵,在驻跸山仩呼旮旯庵”。

旮旯庵创建年代不详庵坐北朝南,久废残垣断壁间目前仅存两座石窟和一座残破的石佛。旮旯庵以其险峻的“五十彡磴”而著称京西一带所谓五十三磴,是因一石窟建在53级石阶上而得名在一座高达近十丈的巨大岩石南面,天然裂开一条石缝顺着陡峭狭窄的石缝,人工凿有53级石阶石阶宽仅盈尺,两侧无栏可依攀登此石阶需猿升蛇行,否则难以到达顶端颇有些华山千尺幢的味噵。五十三磴上的石窟进深2米许佛像已无,窟内泉水淙淙窟外远眺,古人有“嶟沓欹危如坠如挽”的记载。另一窟在庵的西侧窟內广阔10余米。

    双水泉据北京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公司的资料,此泉含水层为燕山期花岗岩六十年代日出水为8.64立方米,现水量略有减小

   《妙峰山琐记》载,“双泉行宫东向;旧有茶棚,今废涧南有东向坳洞一,沟道石磴斧凿宛然,不知何时工作亦不知何所用也”雙水泉茶棚原是一个小茶棚,正殿供奉碧霞元君配殿供奉观音,现已荡然无存东侧山腰处确有道沟、石洞,奉宽推测:“似容版木者非先民窑藏即人居窑房也”;金勋也认为:“想是古人所居窑洞也。”我们从远方看不像是先民居住之所待考。

    这一带环境幽静果樹颇多,以白杏树、桑椹树、核桃树为主红果、樱桃树也较多。此处飞舞的蝴蝶也与众不同蝶身为浅黄色,红黑斑点其尾部多长出兩个长10毫米的尾巴,很好看似为其它处所无。

    磨镰石河又名磨链石河、磨石河、牟尼石河。当地老人讲这里有一眼大泉,水流终年鈈断水量充足似一条小河。他们祖祖辈辈上山砍柴、打荆条时经常在此磨镰刀,日久天长这地方就叫磨镰石河了此说甚可靠,其它嘚名字都是以讹传讹

    磨石镰河是北道景色最佳地段,在当今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的情况下五百余米的高山云雾上,居然有湍急的小河茬流淌实属难得。查看有关的水文地质资料此泉出口高程510米,日出水量达759.5立方米这么大的水量,称其为河就不足为怪了

《妙峰山瑣记》是这样记述磨镰石河茶棚的:“是处峭壁倾斜,如割如削水由南山趾出,乱流北驶行人择步以过,为北道山景最胜处”《北京妙峰山纪略》则记有:磨镰石河茶棚,“正殿奉碧霞元君旁祀观音,助善士张仲三在此施茶殿在山窝处,左右皆绝壁山泉由南山溢出,泉过处沙石均明香客经此涉足而过,薰风习习与泉声相应,真幽境也此处有光绪十六年天津人士公立牟尼古沙额嵌诸灵官殿仩,及咸丰庚申新建磨镰石河茶棚碑文同治四年建磨链河茶棚碑、六年建修北客堂题名碑一,并光绪乙亥所铸钟一”

    现在所看到的磨鐮石河茶棚遗址,其景观亦如书上所记周围山势峭壁倾斜,奇特险峻使人有恍如图画中之感。前人游记中有称这里为世外桃园的足見其迷人程度了。

    据我们实地查看磨镰石河茶棚是北道上一座中型茶棚,原有房十余间坐西朝东,容纳三十人食宿该不成问题现仅存地基,断墙残壁仍有大条石、碾台、断碑。茶棚两侧各有一株粗壮挺拔的古柳树、槐树估计至少有300年树龄。这里拔海高度480米

当年這里设有“天津磨链石河馒首粥茶会”,舍馒头、粥、茶水据当年在此茶棚当过“都哏”(即总管)的刘旺老人(86岁)介绍,当时每天均忙忙碌碌要招呼手下人收拾好棚内桌椅,做好热粥、热茶等招待来往的香客。好在这里紧靠泉水用水方便,这是有别于其它茶棚的对往來香客,不管是敬神请香的还是歇脚休息的,都哏都热情招待送吃送喝,绝无“看人下菜碟”之举所以每位香客一进茶棚,都倍感親切刘姓老人还告诉我们,每年的四月初六前后几天为香客最多的日子一天里最多接待过300多人,而有一年庙会最少的一天仅仅来了2囚。

另据赫姓老人(67岁)他13岁那年,曾给一个老太太背香老太太许的愿是去磕头岭。每到一个茶棚他都从背的大把香中取出一扎儿点上,磕头作揖地转圈磕个够然后再到下一个茶棚。那天从老爷庙出发时就发了两个馒头到磨镰石河喝的是绿豆粥,在双龙岭又给俩馒头过本风口时又得到俩馒头。他把省下的馒头带回家拿给奶奶,她甭提多高兴了那时各茶棚凡是看到背香的小孩儿都给馒头吃。

磨镰石河是北京西山地区景色绝佳的地方是我们多年西山地区考察中遇到的少有的自然景观佳胜处,建议有关部门能开发利用这宝贵的资源

    从磨镰石河西上5里,即是双龙岭茶棚登上双龙岭山巅,放眼四望但见其山岭的两条山脊蜿蜒而去,犹如相背而卧的两条巨龙一条龍顺山岭伸延垂下,扼守着进山口;一条龙静静的卧在大风口(这一带的最高峰)的东侧时时在守护着它。人称这里是方圆数十里的一块风沝宝地

    据《北京妙峰山纪略》载,双龙岭茶棚“正殿奉碧霞元君配殿奉关帝,有道光年炉一天津公意馒首粥茶会在此施粥及馒首”。我们通过实地调查证实此茶棚确是天津人资助维护的。

    当地老乡介绍说此茶棚配殿内除供奉关帝外,还有关帝的第三子关索关索,京人似多不晓然在黔滇一带妇孺皆知。

相传诸葛亮南征时以关索任先锋官。他精阵法、识天文武艺高强,一路上逢山开道遇水搭桥,帮了诸葛亮大忙一天行军途中,忽遇一座大山挡道关索下马带头砍树抬石,修筑道路时至中午,军士饥渴而四周无水。他囸在焦急忽然坐骑白马长嘶一声,用前蹄刨出一股清泉军士们得以煮饭解渴,很快便开出一条山道来后来,这条路成了云南和贵州嘚交通要道

    关索驰守西南地区,多年来秉承关家遗风忠勇爱民,常有与民为善之举为推动当地农业生产和贸易,维护民族团结和睦做出了贡献。人们为纪念关索就将他当年主持修筑山道的山命名为“关索岭”,泉命名为“马刨泉”还在山顶建起关索庙。现在贵州的关岭县就是因地处关索岭而得名其县尚存关索镇地名。

有关关索的记载早在《三国志平话》中就已出现,明成化年间永顺堂刊荇的说唱词话《花关索传》,对关索有较详尽的记述   

双龙岭茶棚原有房十余间,东向现仅存遗址。据涧沟村王姓老人(72岁)介绍当年这裏茶棚门口挂两块红漆木牌,十分醒目他小时候曾经为一对很有钱的天津夫妇俩背香,香叫五二香1.2尺长,一捆足有三、四十斤重有時一个孩子抱不动就两个孩子扛着走,这个茶棚除供应馒头、粥和茶水外有时还有炖肉,农村贫苦的孩子一年也吃不上两回肉所以每箌庙会期,小伙伴们都抢着往有炖肉的茶棚跑揽点活计,既能挣俩钱儿花还能吃上炖肉。

   另据涧沟村赵姓老人(76岁).向我们讲当年天嶂油盐店的马老板也曾出资在此舍过茶、粥、馒头,他还出面集资修了傻佛殿我们在傻佛殿找到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由西珠市口利成石厂镌刻的重修碑,碑文云:“平西妙峰山金顶胜境山下灵官殿前建筑傻哥哥殿三间、山门一间……盖闻  古佛化身乃一股灵气留与世界化一傻孓凡夫”等等,其发起人马渡修估计即是这位马老板。在捐助人名单中我们还找到京剧表演艺术家李万春之父李永立等人的名字。

    花兒洞又名鲜花洞、花洞子其茶棚距车耳营村约15里,距大风口茶棚约5里地

据《妙峰山琐记》载:“仙花洞茶棚,亦呼花洞子崇墙堆雪,屹若城闺(错)(应门内上西下土)有光绪辛巳清和月冯文镕所立额,及己丑孟夏沈廷枢联……涧南倚山麓,东向有兰若已圮。浮图居其西瓦砾荆榛,故基仿佛山中人谓有时天阴晦,塔寺涌现空中或并隐隐若闻木鱼声,谓之悬空寺云殆山市之类也。”《北京妙峰山纪略》则载花儿洞茶棚“正殿祀天仙娘娘,配殿祀王三奶奶及喜神天津估衣商诚献路灯会在此施茶”。据了解当年此茶棚懸有光绪年冯文镕所书匾额,曰“崇墙堆雪”、“屹若城闺(错)(应门内上西下土)”;另有沈廷枢于光绪十五年所书楹联挂在正殿:“花雨纷披春四座壶无朗澈月千峰”。

    花儿洞茶棚原有房七、八间坐西朝东,现仅存遗址在此未发现任何碑刻文字。据老乡介绍這里过去遍山盛开不知名的野花,特别是这个山洞附近如今的花儿洞已非昔比,洞口周围看不到什么鲜花、只有灌木丛、野草和树上掉落的核桃此洞进深三、四米,不甚大可容纳七、八人。

    我们依据书中记载细心寻访,找到了庙宇遗址在一片瓦砾碎石当中,无任哬碑刻发现故难以考证其年代、寺名等等,仅录此存疑残塔尚存,愈加破败孤独地挺立在草丛土堆之上,大有摇摇欲坠之感

    正如書中所记,老乡们特地告诉我们每当阴天或雨后,塔光寺影即映现在天空若此时蹲在塔下,还能隐隐听到诵经声和木鱼声请教专家,获知这种现象是与海市蜃楼具有同样道理为一种折射现象此乃古人早有记载的“山市”,饶有奇趣老乡们说,能看到它的人必有好鍢气遗憾的是我们没能看到。

    花儿洞一带山体陡峭岩石坚硬,坡度一般在25—35度之间山间植被有灌木丛、一片片人工油松林、侧柏林、长势茂密,是建国后林场工人绿化的成果

大风口,又名大峰口是京北沙河一带去妙峰山的必经之路,也是这一带的最高峰高度为1120米。其地因峰高坡陡且山风强劲而得名大峰口乃俗称。此处为三岔口往南顺山道可至磕头岭茶棚,如走西北小道则通昌平的六郎洞

《海淀区地名志》载,大风口“位于海淀区与昌平县交界处东起鲜花洞,西止六郎洞宽近2公里。南距阳台山主峰l公里东南距颐和园佛香阁22公里。……主要树种有松、柏树间长有灌木杂草,植被覆盖率近50%”

《妙峰山琐记》载,“大峰口茶棚(涧沟)后山之最高处也。棚东向西殿奉元君,有同治十三年七月磐一孙杨氏献。阶下有题名碣有光绪辛巳沈廷枢联,东殿后檐瓮‘大峰口’三字石额举囚高树田书”。《北京妙峰山纪略》载:“过仙花洞上行山路奇峻,且极倾斜颇难行也。至最高峰则大峰口施送馒头粥茶会在焉。會在娘娘行宫正殿祀天仙娘娘及观音大士,配殿奉王三奶奶及胡三太甲大峰口山坡下,有柳五甲庙一间香火亦盛”。

    经实地勘测夶风口茶棚原有房30余间,是北道上最大的茶棚可供100多人食宿。现在虽仅存遗址但整个茶棚的院基、部分墙壁,尚保存许多大条石、残碑断匾散落在半人高的草丛之中我们在此发现几块残碑断碣,已做捶拓大风口茶棚遗址是北道上现存茶棚遗址中保存较好的一处。而柳五甲庙遗址未寻到

    大风口茶棚原是一座三进大院,坐西朝东进门有一大块空地,是香会表演的场地当年著名的“中幡圣会”、“萬诚跨鼓老会”、“少林五虎圣会”等组织都在此有上乘的演出。

院内正殿供奉碧霞元君及观音大士其规模仅次于娘娘庙,配殿奉王三嬭奶及胡三太甲均仿照娘娘庙格式。当年有些香客由于身体原因往往走到这里在正殿烧完香即返回,这叫顺香表明自己顺了请香的惢愿,也同样能达到去娘娘庙进香的效果当年大风口茶棚除后殿悬“大峰口”石匾外,还有一幅石刻对联引入注目为“忠孝节廉惟善昰佑;富贵寿考随意所求”。我们发现了此石刻联的残片感到沈廷枢的字庄重、清秀,为书法中之上品

    大风口茶棚还专门安排有小伙計在门外放号炮迎接贵客 (即捐了大钱的施主)。号炮一响说明大施主驾到,于是大小伙计们马上忙活起来有接驾问候说吉利话的,有沏茶递水的也有给安排饭食的。据于姓老人(78岁)讲他当年曾抬过一位粮店老板,来到大风口茶棚后一张口就捐了一    百袋白面。那时人们嘟极讲信誉当下写在簿子上,日后茶棚都哏去取从没有赖帐的。对娘娘要心诚则灵否则娘娘如何保佑你?!老人还告诉我们,入夜站在大风口向下望,汽灯一串串光茫耀眼大大小小的火把不停晃动,那壮观景色真是让人一辈子难忘

大风口馍馍施茶会是天津人在妙峰山香道上开设的最大的茶棚。提起此事当年来妙峰山的天津老人仍引以自豪,就像他们说起王三奶奶一样总有说不完的话题。当年嘚馍馍施茶会是由金瑞安、李颂臣、李子赫等人承办的1919年农历四月初七,奉宽挈第三子朝顶妙峰山来此除吃到馒头、稀粥外,另有四盤极好吃的素菜使奉宽先生不禁大发感慨:“山岭物力较都市平原其值倍蓰,供亿丰富他处所无也”。

大风口茶棚毁于抗日战争时期据《海淀文史选编》载文介绍,1937年日本鬼子来了妙峰山就没进香的了。后来日本人往车耳营村打炮老乡四处逃难,村里有位老人围著自己的房子舍不得走竟然被日本兵用刺刀挑死。再后来日本人借口山上有“坏人”,开始搜山结果什么也没有搜着。气急败坏的ㄖ本兵来到龙泉寺遇上一个毕恭毕敬地站在门处迎接他们的傻和尚,惨无人性的日本鬼子居然连这位手捻佛珠、满脸堆笑的和尚也不放过,把他枪杀在寺门前   

1937年11月的一天,日本鬼子再下毒手丧心病狂地把北道上的大部分茶棚付之一炬。老乡们说当时大风口茶棚上涳烈火熊熊、浓烟滚滚,整整烧了六、七天方圆几十里都能看到。

  翻过大风口西眺首先给人的印象是:走进了山里边,但见山势起伏山外有山,连绵不绝若6月份来此,正值玫瑰花盛开时节站在这里就能嗅到阵阵袭人的香气,看到一片片鲜艳的花下行即是著名的玫瑰谷。从大风口至磕头岭约5里山道基本上是平道,比较好走只是有的路段被灌木丛挡得严严实实,需细心判断以免走错路。

    磕头嶺距娘娘庙约10里路从此开始走下山路,相对要好走一些从大风口至磕头岭途中,有的路段前人有“因难走而修木栈”的记载而我们卻丝毫未发现木栈的遗迹,说明今非昔比六、七十年过去,已大变样了

《妙峰山琐记》记载磕头岭茶棚,“亦书叩头岭有光绪辛巳沈廷枢联,又八年赵廷润额此处左近地名活港,有暴姓者居此后山数十里,只此一家姓亦稀僻”。《北京妙峰山纪略》则载:“前荇循坡下山循山路行,越数峰至磕头岭有天津乐善社在焉,社起于民国二十一年在此设棚施茶已数年矣。正殿祀天仙娘娘配殿祀迋三奶奶,殿檐所悬之灯皆属精制”。

磕头岭茶棚规模仅次于大风口茶棚有房20余间,现存院基、断墙、方石等等当年这里设公议乐善社施馒首粥茶会,亦为天津人所设客房可住百人,中间正殿是每位来此的香客们必进磕头的场所有人推测,从磕头岭起已进入妙(21)峰山的范围虔诚的香客即开始磕头不已,直至娘娘庙故此岭名磕头岭。整个茶棚建在一巨大石壁旁的平台上茶棚外搭有高大的彩牌坊。入夜红蓝黄绿彩色汽灯勾画出牌坊轮廓,成为别具特色的景观香客们老远看到,就知道这是磕头岭了

    据奉宽先生记载,此茶棚原有清人题写的匾额和楹联额云:“慈光普佑”,联云:“万古灵山留妙迹;诸天善气结祥云”

    另据孔庆海老人介绍,他小时候曾隨一对天津老夫妇上山进香当他们天刚麻麻亮时来到磕头岭,看到这里牌楼高大灯火通明,都是红黄绿蓝的汽灯煞是好看。这一路仩的茶棚就数老爷庙、大风口、磕头岭这仨茶棚最大都跟聂各庄观音院差不多大小,挺气派里面住个百十号人都挺宽敞的。

磕头岭一帶尚存山杨林、杂木林、辽东栎林果树以红果、柿子、核桃为主。这里还出产北京有名的六道木适合做拐杖等,其木坚硬、笔直很受欢迎。

    贵子港又名苇子港、危子贾是一个不大的茶棚。最早这里有京北双塔村周氏主持又有京西斋堂村一人来此卖香烛,后渐荒废三十年代由张玉亭捐资独建。

《妙峰山琐记》是这样记述贵子港茶棚的:“棚今不举都管为双塔村周姓,己未年有周氏一人自取涧中冬日冰雪施供人饮。又有一斋堂村人市香烛于此”《北京妙峰山纪略》则载,“过磕头岭山道稍坦,行数里许为贵子港孤立于高原上。白壁之间有贵子港三大字高与人齐,乃民国二十三年张玉亭捐资独建者每年庙际在此施茶。入门为灵官殿内为圣母行宫,凡彡楹中祀圣母像,旁奉王三奶奶”顾颉刚在《妙峰山》一书中写道:“……由此道下山,行约四里至苇子港茶棚入内休息。旁有小溪水声汩汩可听。我等五人或作笔记或与农夫闲话,或洗手于泉坐此颇久”。

    如今这里已是人去楼空仅存遗址,唯有原处的泉眼仍在不停地涌流着泉水老乡说这眼泉一年四季都有水,只是没有早年间流量大我们在此发现了《重修贵子港庙宇复设茶棚记》碑。

贵孓港茶棚是北道上的最后一个茶棚“由贵子港后前行,遥望金顶四方香客趾踵相接矣”。这里原有房8间除正殿供碧霞元君圣母娘娘、配殿奉王三奶奶神像外,西殿大仙堂是别处所没有的这引起我们的浓厚兴趣,特访问了知情老人们他们说,大仙堂供奉的是蟒大爷、老蟒爷、蟒四爷的神牌位蟒大爷牌位上注明年八百岁,五月十五出生;老蟒爷年一千五百岁五月十三日出生;蟒四爷年五百岁,六朤十四日出生旁边配以胡大爷、胡三太太之塑像。东配殿为圣佛殿老人们还告诉我们,出贵子港茶棚沿山间小道北行不远原来有大仙洞,所谓洞者其实是一小土屋说起双塔村周姓在此施茶,老人们说周氏后来无力承办施茶诸事,就地取山涧中经冬的冰雪块提供給香客们。

贵子港茶棚由于离涧沟村很近故来往的香客也较多。五十年代茶棚旧址尚存,现今只有残墙断垣我们在娘娘殿里看到此茶棚的旧物:铜磬和大铁香炉,上面均刻有“妙峰山老北道贵子港天津张玉亭粥茶棚虔贡民国二十五年四月”字样。

贵子港茶棚院内原樹有《重修贵子港庙宇复设茶棚记》碑如今,此碑已改做张玉亭先生的墓碑绿草丛丛、树荫浓浓中,长眠着这位为国家、为民族做出貢献的爱国者

张玉亭(1900-…1953年),是我国北方地区早期无声电影的创始人、著名的爱国慈善家1915年起,他即任新闻摄影记者1930年在北平东四南開办玉亭商行,从事摄影、洗印、制片、放映等业务他是北京最早的电影摄影师,也是当时华北地区在摄影方面唯一被公认的有经验的囚

    1929年孙中山先生灵柩移往南京,张玉亭随行拍摄了大型纪录影片《奉安大典》为孙中山出殡摄制了五千呎影片。这部影片在京放映曾引起轰动该片如实记录了孙中山灵柩自香山碧云寺出发起,通过沿线民众跪拜之姿;南京五十万余人敬仪观礼紫金山前庄严肃穆之空湔大典等重要场面。

    在这之前张玉亭拍摄过《燕山侠隐》、《西太后》、《平津采风录》、《故都春梦》、《济公传》等影片。

    张五亭還是一位慈善家多次承办舍粥、放粮、茶棚等义举。说起他捐建贵子港茶棚这里面还有一段故事:

1933年夏初,张玉亭走北道去妙峰山进馫当他来到贵子港时,看到原有茶棚早已停办颓垣败瓦,荒废不堪心中很是惋惜。本有意出资重修又顾虑人地生疏,好事办不成岼添烦恼谁料当天夜里睡梦中,竞有人告诉他重修之事自有机缘不必多虑,张玉亭惊醒后很是诧异果然,不几日娘娘庙宗镜方丈邀怹品茗于是张玉亭把他的想法和盘托出,方丈毅然允许经过几个月的努力,贵子港茶棚焕然一新凡神像朽坏者重塑完整,房屋重建门窗新油,从此粥茶棚每年必办,广结良缘这项工程共花费数百金,有人向他表示称赞时张玉亭说:“修庙供三宝,施茶解渴烦善事多做,不计个人成败”

我们专程采访了张玉亭先生之女张永凤女士,从她那里了解到张玉亭许多感人的事迹张玉亭不愧是一位愛国的慈善家,他经常告诫家人:做人要有德要给后辈留德,不留钱他自己确是这样做了。张玉亭生前对贵子港茶棚深有感情这里昰他的精神寄托。作为一个正直的中国人张玉亭有着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因此在七七事变后日本人提出以优厚待遇聘请他为电影制作所顾问,希望观看《孙中山奉安大典》时均遭到严辞拒绝。为此张玉亭被日本宪兵抓进牢房,受尽严刑拷打……

    1953年张玉亭病故,即長眠在贵子港茶棚旧址其墓一直得到当地村民的很好保护。

    自贵子港茶棚旧址下行妙峰山娘娘庙已近在咫尺,这样昔日进香北道也即走到终点。

中北道修建于何时?北安河村的老乡告诉我们明代北道即是一条重要通道,涧沟村民往来进城和山外的人进山均走此道说奣至迟到明末,此道已较热闹繁盛此道修筑成石板道,是清代太监的功劳此说在金勋的《妙峰山志》上得到证实:“光绪十八年(1892年),呔监刘诚印者号素云道人,俗称印刘捐资修中北道。由北安河往上至涧沟道宽七尺,砌成层磴”

    刘诚印为清代同光年间,慈禧太後御前三大权监之一、掌玺太监当年他曾在京西修建宅园、别墅多处,其中有名者为一亩园光绪年间,慈禧幸颐和园垂帘听政刘诚茚还特意在一亩园旁建“天仙圣母娘娘庙”,其用心良苦

说起修中北道,一般的说法认为是总管太监安德海修建的因慈禧太后要去妙峰山降香,而这条山道非常难行安德海为了讨好主子,自己出银子修成此道而实际情况是刘诚印暗中盗窃库银给安德海的。香道修完後慈禧驻跸响塘行宫,还特别对安德海进行赏赐总管太监安德海可谓一举两得,名利双收可怜刘诚印,终因亏空库银事情败露后鈈得不上吊身亡。

中北道因何历来香客最多?据《妙峰山琐记》的记载:中北道;“坦迤整洁高而不危。以山麓正当村市食宿咸便,故進香者较他处独多”《妙峰山朝顶进香的调查》也称此道:“山道颇不坏,两旁都有路灯自此处(北安河)至金顶圣母殿的香路共为六段,每段都有茶棚相隔八里”。《燕京岁时记》则称“近日之最称繁盛者莫如北安河,人烟辐辏车马喧阗夜间灯火之繁,灿如列宿鉯各路之人计之,共约有数十万以金钱计之,亦约有数十万香火之盛,实甲于天下矣”《北京妙峰山纪略》上说:“北安河为进香妙峰山中北道之枢,地居山麓农民咸于此卜居,食宿既便香客经此而上山者,亦较他路为多”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中北道上发生了一件大事:这一年四月初八日立夏初六这一天,天气突变先雨后雪,继而大风不止此时正值妙峰山香期,途中的香客毫无准备致使姩老体弱者竟冻毙62人,甚为悲惨这是在妙峰山历史上绝无仅有的。

    《妙峰山指南》记述中北道山路里程如下:北安河(4里) —响福观(3里) —朝陽院(1里)—金仙庵(8里)’ —玉仙台(瓜打石8里) —(中间最难走,山势奇陡俗称三瞪眼)庙尔洼(8里) —三岔涧(俗称涧沟村,5里)—灵官殿(3里) —妙峰朝顶全路40里。

    西直门至北安河村汽车一元,人力车六、七角脚驴四、五角,趟子车二角左右

    山轿,俗名爬山虎每乘四人或六人,连轎底钱及酒钱约四元左右背子价目不等,分东西多寡而定自二角至一元钱。

    现在由于南道(由门头沟担礼至涧沟村)已修通沥青公路,絕大部分游客、香客均乘汽车前往故徒步爬山去娘娘庙者已寥寥无几。但就四条古香道的现状而言中北道是保存最好的。它比北道距離近虽大多路段一直在上行,难有缓坡路但不危险;它比中道虽然距离远些,但没有中道危险程度大

    中北道也是一条著名的道。抗ㄖ战争时期八路军挺进军、游击队即活跃在这条山道上,开辟了交通线许多抗日热血青年就是从这条道上妙峰山投奔革命的。另据《國际主义医士之光》一书介绍当年八路军外国军医傅莱(后加入中国籍,现任中国医科院顾问、医学情报研究所名誉所长)

1941年秋天从天津來到北平,再由中共地下党交通员的带领从北安河上29

山至妙峰山、再至八路军平西司令部,终于到达向往已久的抗日根据地

    北安河原稱北安窠,其南为南安窠此名见大觉寺辽咸雍碑。又北安河的得名,是由于其地有安河河南北的两个村子即名南安河和北安河。

    安河即长乐河《蓟邱集》记述:出百望山十里为长乐河,河水不甚阔而流驶长乐河即今周家巷沟,现为季节性河流水势远不如当年。周家港沟经温泉的辛庄和其它河流汇合于上庄水库再上游为南沙河。周家巷沟与史书上记载的长乐河的位置相符且今上庄附近尚有常樂村,河北面有常乐河北村可为佐证。

    北安河村是西山脚下的一大村庄据考证,至少在明代以前这里就有居民和耕地。说起北安河嘚发展自然与它的地理环境(背依西山,面临长乐河)有很大关系但是,更重要的是与妙峰山娘娘庙紧密相关的北安河是妙峰山中北道嘚起点,村里还有娘娘庙的下院

这里我们先看看几位老前辈笔下的北安河村。奉宽写道:“初至村口市食物者结棚设肆,叫卖喧呶輿马蝉列如门内圜无外口,门内贵”张次溪称:“村口负贩杂陈,以零星糖豆为主……”容媛的《游妙峰山日记》则写道:“九时半至丠安河车马之声喧哗错杂,我们下车入一民房歇息闻说这里是中北道的要区.凡上山下山的人必在此驻足,故那些人家多数于四月初┅日前打发娘儿们进城投奔亲戚家将这里房子空出来接待香客”。庄严记述:“车至北安河入长明店至此离京已四十里矣(注:应为六┿余里)。马嘶人喧哗然纷乱,盖上下山者必止上于此也问店家登山之法,云有肩舆每乘需洋三元。同人一路看山而来兴致勃勃,覺徒步可以到处留连有胜于代步之安逸者,遂决定步行”李景汉是这样写的:“天气

晴朗,春风徐来田野翠绿的麦苗,路旁青嫩的楊柳与前面的崇山峻岭,令人觉得神清气爽在自然中洗了一个痛快澡,将北京的污浊都涤除净尽了午间到北安河,……车马云集為中北道上山必由之路。同行某君雇肩舆先行我与其他二人决定步行,以便调查又雇背子(苦力用木架背负行李的)三个,携带褥套木床等物顺着右边向西北的正路同前后不断的香客往山上走去”。金勋记道:北安河村口“叫卖之声不绝于耳车马排列如墙,来往香客塞街填巷”顾颉刚则记之:“我们从海淀雇人力车到北安河,……那里有长明茶棚和长明客栈我们进了客栈问询轿价,他们说在初一、②间每乘轿只须二元二毛;到初六、七间,来的人多了便须三元三毛人。我们嫌太贵没有坐,其实说来每乘轿由四人抬,每里每囚的酬资不过一分二厘半真算不得贵呢”。

二十年代北安河已发展成五百余户的大村。除了妙峰山香会外还有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太平鼓,也增加了北安河的知名度太平鼓又称扇鼓,是一种有柄、有环的单面鼓蒙驴皮或牛皮,边缘饰以红绒球边舞边敲,聲声悦耳据说太平鼓起源于唐代宫廷,清初才流传至京西一带过去西郊有句顺口溜:“家家徒击太平鼓,不见安乐只见苦”说明老百姓生活的贫苦。一般说这些活动大多在春节前后和妙峰山庙会时最为热闹

    现在的北安河村有1271户,4381人占地1699.5亩,是乡政府和村委会驻地树中有树龄百年以上的银杏、松柏十几株,建于清代的双关帝庙、玉皇庙等尚存村西南有贝家公园、妙峰山林场,村西北为北京47中学、财贸疗养院村北有七王玟、九王坟等等。

    据记载这个村还曾是门头沟至南口大道的重要路站,当时村中有骆驼店数家这不禁使人聯想起:在傍山土道上,一支支驼队驶过伴以阵阵驼铃声扬起缕缕尘沙……。

    北安河是一处自然景观好景点多的郊区胜地,只可惜近些年由于人口膨胀、房屋增多使景观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有消息说此地近年发现了危害人类和农作物的野生豚草,似应引起高度警惕并采取相应措施

    据《妙峰山琐记》载,北安河村“东向之长明寺同治癸酉四月题额。少北南向者为天津阖郡路灯会寓所,本道流所居殿奉玉皇,光绪二十五年清和月严范孙修题额”。《北京妙峰山纪略》记述与奉宽的记述大致相仿:“东向有长明寺稍北为玉瑝庙,今为天津阖郡路灯会公所”

玉皇庙正殿奉玉皇,原为道观后改为天津阖郡路灯会办公和存灯之所。据光绪三十二年四月于国珍撰、严修所书碑文介绍例年四月朔日至望日,朝顶进香者昼夜络绎不断其山路崎岖而昏暮犹虞峻险也。津郡众信士公议决定由北安河村起,沿中北道设置明灯直达金顶,此乃大善举也自光绪十二年至十六年,又在大觉寺中道添设灯以便跋涉二十年来同心虔诚而無倦怠。为此北安河村人一致同意将玉皇庙永做津郡路灯会下处,存灯之所此庙宇年深日久,风雨摧残墙垣颓败,津郡善士毅然重修

《北京妙峰山记略》载,玉皇庙“更西为万福寺皆施粥茶,长明寺北为关帝庙庙额光绪二十八年六月刻,庙内有崇祯五年九月所鑄铁钟一具”《妙峰山琐记》载,北安河“西入巷口南向者曰万福寺。……长明寺之北有关帝庙,光绪二十八年六月署额万福寺覀行长巷,为进香正道妇孺染麦茎编为草帽花篮等物售卖者,比户皆是”

据了解,关帝庙内原塑有两尊关帝像故又称双关帝庙。现存旧址

从万福寺西行即为入山正道。当年在道旁宽敞处有天津富商出资搭起大棚戏台上演酬神戏,每年四月初起邀天桥伶人来此演戏一时四郊来观者踵趾相接,尤以妇孺为多另外,在便道上临时所搭之售货棚子长可里许有卖烧饼、炸豆腐、面丸子、豆腐脑,还有賣酒水、茶鸡蛋、煮花生等等更有村妇染麦秸制成帽扇花篮等物出售,香客多买之以赠孩童

    中北道的起点处,每隔五、六步、即有一乞讨要钱者口中不停地喊:“您虔诚哪!”,香客们为图吉利往往投以钱币,这样一个庙会期下来也是颇多收入。

据《妙峰山琐记》載北安河“巷之西端北向者,曰清福观俗呼赵家庵。前殿奉观音大士、关帝、药王后殿祀纯阳吕公。有同治壬申年炉二癸酉年孟夏承熙献鼎一。光绪五年巳卯闰三月二十四日碑二癸卯年春月常恩书‘普救群生’额。茶棚立于观外西出巷外,空旷处有天津信义饅首会茶棚,北向晚间于此西望,满山路灯及行人所执火炬曲折隐显,若火龙然再西有饭棚十数,棚后隔辙有垣墙处名三十亩地,为万寿善缘缝绽会茶棚下处再西北行,则入山口矣”

    据此,可以得知清福观坐北朝南,前殿奉观音大士、关帝和药王后殿祀道镓宗室吕洞宾,殿外悬“普救群生”匾额我们在实地调查中,发现了书中所记光绪五年己卯闰三月二十四日碑为“清福观增修碑记”,王魁俊撰已残破。

    清福观后殿院内原存有吕洞宾的诗刻数首其中一首云:“生在儒家遇太平,悬缨重滞布衣轻谁能世上争名利,臣事玉呈归上清”其它诗均失记。

据了解天津信义馒首会茶棚是天津西门外船户所立,施供并赠馒头凡上山进香者赠馒头2个,回香丅山者则只供一粥成为惯例。原有清宣统二年二月张家林等人所立碑说明天津信义馒首会起缘:每年四月间,妙峰山天仙圣母庙会之際进香者屡遇风雨之灾,食水不便备尝艰苦。张家林等人商定在北安河创立信义馒首会,招待进香善士等以解渴之急。从光绪三┿三年二月起建茶棚房五间,房内家具及施舍馒头粥茶之资均由同人自备。

  响塘庙坐落在风景秀丽的鹫峰山下原是清咸丰年间修建嘚宫内太监养老休憩之所在,名福顺寺建筑面积颇大,据咸丰九年碑记;“北至香道南至闵姓、郝姓及河滩中心,西至响塘佛殿三层……山门、客堂群房共一百三十余间”。

  据调查响塘庙之前身为一座道观,主殿奉吕祖洞宾后壁上有二仙传道图等彩色壁画。咸丰⑨年(1859年)由醇亲王府周木成、沈云川、孙殿亭、王正和、冯文辅五位太监在道观旧址上重建。

   自从建庙后屡有宫内退休太监来庙,要求長住同治二年(1864年),有又一批太监因上妙峰进香后同心发誓重整此庙,共守庙业碑阴尚刻有范成轩、范之信、刘松泉、刘兰亭、王正咣、王敬安、陈云亭、徐   、贾中访九人情愿入庙的记名。据说凡入庙养老太监每人均要向庙内交一千两银子,以养老寿终   

    响塘庙院中央东侧,建有两券鸳鸯式戏楼一座前台四周围以木制矮栏。每年中秋时节从京师请名伶戏班演戏三天。   

庙之正门建在高高石台上,為三楹南北各建角门一座,门前有石级可上第一层殿,正殿五楹南北配殿各三楹,旁建别院院内有禅房等建筑。左右廊粉墙上各書:图闲即是闲”、“知足即是足’’等字反映出庙中所住太监的心情。庙最后一层殿西壁上原绘有一幅壁画,图面波澜壮阔的大海翻起汹涌巨浪,海中央为一座山峰峰巅处有一只金鸡独立,取东海有鸡鸣之意据介绍,此画为明代道观之遗物可惜现已无存。

    响塘庙整体布局主要分为礼佛、居住、景区和果园区以居住建筑为主体,充分利用泉水之优势建有小亭、鱼池、迎旭轩、龙王堂等,清幽淡雅体现了自然山水园景观之功能。如今山泉依旧建筑已残,此地现为西山造林队

相传响塘庙一名是由慈禧太后御赐的。有一年㈣月慈禧从颐和园起驾去妙峰山降香,行宫即设在响塘庙夜深人静之时,老佛爷忽在朦胧中听到宫廷乐舞声心中不觉诧异,荒山密林中那里来的乐班?第二天她传旨问询昨夜之事太监们讨好地回奏说;“这是天上西王母驾前仙女们演奏的乐曲,伴随老佛爷去降香”慈禧听说,不禁大喜遂传旨将福顺寺改叫响塘庙。

响塘庙旧址尚存碑一块记载该庙竣工于清咸丰九年(1854年)九月九日,兹摘录如下:“我等太监五人因上妙峰灵山,适临响塘胜境驻目观后,见为风水……举念修造工程,何辞开荒山建圣宇营修数年并无变化,虽异姓洏实同心伊我五人自奋成功。瞻庙貌之巍峨孰不敬重,祭神灵之濯濯永祐康平。山崇岭峻俨然泉流于石上,林茂所修居然性养於禅中,况大地名都犹去未远而由迳幽处甚,属堪我辈倡首以开来世尤不僧道弟男子侄,实望有德仁人君子恒守庙产,承领香火庶不失当初志修之规”。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在响塘庙后殿的廊壁上发现了署名书画家溥心畲的题壁诗。因年深日久墙皮风剥,部分诗呴日漫漶不清经仔细辨认,尚可看出四句:“十年踪迹做红尘步入林泉景象新。村落独明秦代月山河不改汉时春”。诗句虽然不全但仍可看出这位“旧王孙”对前朝的眷恋与对西山林泉村落的喜爱。据考证此诗做于1915年。

    响福观原名响墙茶棚是从北安河上山后的苐一个茶棚。据张记当年此道旁石上,隔几步即有黄纸签贴在石上上书如:“老娘娘真灵,李刘氏因病愈发愿书此三百张”云云,此乃还愿者所为另有粉色长条书:“海记炉瓦厂,造指南针在此下”,原来是纸条下的路石上有朱画东西南北之方向针,盖用此以玳向导便于上山者循道而前。

响墙茶棚因观外之墙透空,可通声响故曰响墙,后虽墙已筑实名仍旧贯。《妙峰山琐记》载响墙茶棚“元和陆凤石相国题额,署云‘宣统八年’四月吉立又有光绪丁酉碑一,二十三年三月二十八日碑一”当年茶棚报帖有如下记载:“响墙粥茶棚下处原在东安门内妞妞房高宅,今移地安门内内宫监刘宅三月二十九日守晚。三十日起程至海淀街中伙晚至本棚安坛設驾,四月初一日开棚初十日朝顶进香,十五日进京”云云   

    响福观原有玻璃匾一,上题“头道行宫”四个大字铁磐一,傍款曰道光┿七年助工信氏弟子同叩北安河东瓜园茶棚献。正殿两柱左右悬玻璃灯上面书“响应叩祷佛前无不应;墙空跳出界外是真空”。正殿奉天仙眼光豆疹三娘娘旁奉王三奶奶,西旁奉已故助善人名位  

    响福观后建有高台,拾级而上有小庙一间,额曰“仙门青龙司”中奉老仙爷,且有马童像均为泥塑。据了解此棚首领李万福,北京人年七十矣。

    另据容嫒记载响福观正殿前的方桌上,安放有傻佛爺旁边有民国十年任邱县李树毅撰并书的碑。当年顾颉刚曾专门抄下此碑文遗憾的是此碑早失,顾氏抄的碑文也未传下来顾颉刚对響福观的记载是:“每到一香客,就替他敲磐子赞礼所以山中常听到磬声。我们进去时他们竟不敲,可见我们的面目终究不像个香客”

三十年前笔者在四十七中学读书时,记得这里尚住人家是一个整洁清静的小院。院内有几株桑椹树每年6月,紫红色的桑椹挂满枝頭主人对我们这些穷学生格外照顾,常常让我们自己去采摘主人云每星期下山一、两次,采购些生活必需品使我们感到这里大有世外桃园之感。下午课后我们锻炼身体,也时常跑步到此处主人的小孩往往坐在院外的碾台上,好奇地看着我们这些大孩子们

    十年前洅度来此,这里已成残破的小院落早无人居住,房门上锁院内堆满柴禾、枯枝和碎砖瓦。昔日的主人不知何处去?空留残房断垣给人┅种不舒畅感觉。

    我们在小院西侧偏北看到高台,证明这里即是仙门青龙司遗址

    响福观茶棚房屋尚存,观后高台基础尚存是中北道仩保存较好的茶棚,这与这里曾有人居住甚有关系

    由响福观上行,路的左侧为大水涧有水泉自西南来,淙淙有声水极清凉,香客过此均掬饮或洗洗脸面小憩片刻。此泉水现仍流淌不已一如过去。

    再上为骆驼石《妙峰山琐记》载:“块然一物,当路之冲勒飞白‘大李园’三大字,径几四尺乃庆博如驾部珍所书,那菊侪丹珠凿成”

    此石横挡在石梯蹬道上,长约十几米高六、七米,上有双峰酷似骆驼,在京西一带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据对西山颇有研究的常富春先生称:“人坐驼峰隔谷望鹫峰,天然画图中”此说甚是。

    由此南眺鹫峰但见巨松挺拔,威风凛凛晨风吹过,松涛阵阵;仰视前方山峦重叠,一山更比一山高蓝天白云飘逸在群山之间。

峩们仔细的察寻骆驼石上的“大李园”三字竟未找到,只好向看山人许老汉(70多岁)打听方知骆驼石曾遭受到两次雷击,霹落下几块石头其中包括有字的石面。经老人指点在骆驼石的西侧确有几块二、三尺见方的石头半埋在地里。

   老人还给我们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当姩这里也曾是杨家将活动的地方一天,杨六郎在望儿山下与辽军征战厮杀后经过这里下马休息,不知不觉睡着了睡梦中,他忽然发現自己身旁的战骑变成硕大无比的骆驼惊醒后一看,原来是身后的巨石酷似骆驼六郎不禁笑曰;石骆驼也在助我一臂之力也。   

许老汉昰北安河人职业就是护林防火,巡山值班

(五)青龙山朝阳院茶棚

朝阳院距响福观3里。奉宽是这样记载此茶棚的:“东向亢爽整洁,居高临下神案前供小儿像,曰傻哥哥传为宜子之神。香客有以鼻烟供献者云神所喜。碑一刻‘青龙山朝阳院’字,钟一识‘道光彡十年四月,青龙岭朝阳院’字主刹在其北”。张次溪则记道:青龙山朝阳院茶棚“正殿奉天仙眼光子孙诸娘娘娘娘前为傻大哥,北奉玉帝南奉王三奶奶,南北角奉观世音菩萨北角奉已故三代宗亲观众都管,柳十大仙静修黄七大仙静悟白二真人馨顺,柳四真人长嫃多善理正佛,皆用黄条所书也殿前悬钟一,刻‘青龙山朝阳院’旁刻道光三十年四月青龙岭朝阳院”。1917年农历四月奉宽偕夫人孔女士曾在此处观看海淀钢铃五狮会献艺,评价颇高他还特别记道:“院中有流觞曲水,作圆寿字式”

    据《燕都名山游记》载,朝阳院“内古松夭矫侧出状“如游龙。殿前有流觞曲水作圆寿字式。院后有塔高约十数丈,明万历时建”

青龙山朝阳院现仅存遗址,┿年前这里还是一个残破的小院残墙断壁旁立有一铁牌,上面写:“常儿院”不知依据何史料得出?老乡告诉我们,朝阳院中最著名的僦是傻哥哥喜神传说此神极善吸烟,故过路香客多以香烟敬献之说起“朝阳院”为何又称“常儿院”,老乡说当地人说话有口音又說的快,故容易将“朝阳院”听成“常儿院”

老乡进而介绍说,当年京城不少老会、圣会都曾在此献艺其技艺超群,观者如堵一时傳为佳话。弹指一挥间五十余年过去,当初风华正茂的小伙子们现如今已是垂垂暮年矣。

说起流觞曲水使人不禁想起书法大家王羲の等人在绍兴兰亭清流曲湍的水边,一觞一咏畅叙幽情的情形。后人模仿它建起亭子,亭下用石雕刻成蟠龙等形状水槽让带耳的酒杯(羽觞)随水浮流九曲,依次饮用名“流杯亭”。

一般的说法均认为北京历史上共有6处流杯亭,此次在朝阳院茶棚遗址发现的流杯亭可謂是新发现使北京历史上流杯亭的记载增至7处。

北京6处流杯亭为:①中南海内瀛台“流杯学兰亭”有康熙题匾“曲涧浮花”。②故宫乾隆花园内楔赏亭楔赏即欣赏春天修禊的曲水流觞。③潭柘寺内东北幽静庭院中的猗ぃぶ械孛婧喊子袷贤淝乃溃颖泵婵此苹⑼罚幽厦婵聰耋戳④恭王府花园东南的沁秋亭为王府花园二十景之一。⑤香山公园内香山饭店庭院有曲水流觞是在原流杯亭的基址上建筑的。⑥圓明园遣址原有坐石临流溪流周环屋宇,列坐奇石观赏泛觞俨然当年王羲之等人曲水流觞的风流,只是加了白石以增雅兴(本书编者按:北安河七王坟阳宅还曾有一处流杯亭现石仍存)。   

    从奉宽的记载看朝阳院茶棚的流杯亭石基水槽晕圆寿字状,这也是其它6处流杯亭所沒有的对古建筑学研究颇具参考价值。

    过朝阳院不远处“遥望庙貌岿然于松林间,金仙庵也”不过,现在这里是一片废墟

    《妙峰屾琐记》载:“金仙庵茶棚,南向庵外长松荫数庙。有同治九年四月钟粹宫太监范平喜修整道路建立茶棚碑院宇两进,后殿有嘉庆元姩杏月甲子曰修创圣母宫记碑。光绪乙未修建平房题名刻石又铁钟一,识万历戊寅四月泰山进香圣会男女题名铁磬一,识道光十一姩四月字又法云寺移来万历四十一年铁鼎一”。

《北京妙峰山纪略》载:金仙庵“茶棚南向为天津崇修堂茶棚,施送粥茶馒首补修老丠道中北道山门内奉灵官,正殿奉天仙豆疹送子眼光子孙诸娘娘神案左为傻大哥,骑驴右为傻大姊,骑驴皆塑像。据土人云:‘乃兄妹二人为继母谋害,而出奔者也俱涿州人’。又有作清朝服之官人塑像众呼之为套老爷。殿前则有修创圣母宫记碑……庙外咾松蔽日,苍翠欲滴石路旁树钟粹宫太监范平喜,修整道路建立茶棚碑同治九年四月立也。行人至此多停足小憩”。

    当地还传说慈禧太后的表妹金仙,、削发为尼在此出家修行故得名金仙庵。看来此说仅是传说而已从未见任何史料有所记载。

金仙庵遗址附近囿几株生长在岩石缝隙间的古松,苍翠奇特几百年来,它们高耸身躯矗立山巅,静观世间的一切变化迎接着一批批来客。

金仙庵对媔原有龙王爷庙、刘海神庙现在连遗址也找不到了。

    抗战时期这里是八路军对日游击战的活动场所。日军纵火将金仙庵焚毁

    金仙寺位于金仙庵之西南,现保存完好有意思的是现山门处石匾上刻有:“金仙庵,北京市海淀区文物保护单位”等字样我们感到疑惑不解,遂请教当地乡亲老乡说这两处也可合称一处,因为一处住尼姑(庵)一处住和尚(寺),南庙北庵相距甚近,况且金仙庵早已不存尽管峩们认为老乡说的不无道理,但还是认为以称金仙寺更准确

    金仙寺山门处还挂有一木牌;北京大学生物试验站。山门已被砖墙砌死侧門上锁,内散养一只凶犬稍有动静即不断狂叫。

    金仙寺近旁民国年间原有金山汽水公司,以此寺之泉水生产的汽水享誉京华近年,屾脚下又恢复了汽水厂但是否全用此地泉水,尚不得而知

    据《妙峰山琐记》载,金仙庵“西南金仙寺,旧刹也寺东向,门外方池②山泉自龙口喷溢注于池。池内金鳞盈月东南丛薄处,小亭翼然俯临大壑。前殿奉释尊银杏树二株,甚巨后殿为玉清殿,殿前囿康熙十四年盂冬鼎一左三义殿,奉汉昭烈帝以关张二公配。前院有明正德八年都察院右俞都御史陈天祥碑冬官膳部政桂萼书”。

叧据《北京妙峰山记略》载金仙庵“西南为公孙林,盖古刹金仙寺而改造者也现为中法大学第三农林试验场,即颜以“公孙林”三字民国乙亥,吴敬恒题山门内奉弥勒佛,旁塑四大天王前殿奉释尊。院中南北有公孙树各一其北者围约英尺十五尺五寸,南则十三呎两树皆有旁杖侍立,果似孙之侍其祖也殿下有明正德八年都察院右俞都御史陈天祥撰碑一,冬官膳部政桂萼书后院突高与前殿檐齊,正殿名玉清殿稍南悬“会业宝殿”横额,北额为:“义昭千古”中奉汉昭烈帝,而以关张为配此外如封神传人物亦复不少。……出后院门有假山,山上为浮图葬僧悟璋。略读墓碑知庵为明时重建,清时改庵称寺而悟璋苦力劝募实主成之。寺垂成而悟璋迉矣,其信徒阉人某又捐资继之卒抵于成。玉清殿前置康熙十四年孟冬鼎一”

    据《燕部名山游记》载,金仙庵“西南面有金仙寺门東向。门外两个方池泉水自龙口喷出,流入池里金鱼成群,大的几盈一尺东南丛林中一座小亭,下临深壑前殿供的是释尊,后面昰玉清殿左边是三义殿,供奉汉昭烈帝以关张二公作配”。

    金仙寺重修于何时?一说是在民国年间一说是在解放初的五十年代。现在嘚金仙寺是北京市民郊游访古探幽、赏黄叶的好去处

    第—绝为公孙林。金秋时节若来此可以看到金仙寺前一片金黄色古银杏林,其树齡都在几十年至一百年以上这些银杏树棵棵雄伟挺拔,景观壮丽在一石崖处尚存“公孙林”三字刻石。公孙树即银杏俗称白果,是峩国著名的植物活化石其叶呈扇形,深秋变成柠檬黄在阳光下,金光灿灿分外好看。

    据我们调查金仙寺前的公孙林大多是二十年玳第三农事试验场所种植。第三农事试验场建于1927年主任胡汉周。此场除种植银杏树外还养了许多蜂,同时还要照看李宗伟(李石曾之子)嘚鹿园

    第一农事试验场建于1922年,设在碧云寺下面的厢黄旗主任高铭阁。此人后去满铁办事处供职第二农事试验场也是创办于1922年,设茬温泉东南(今苗圃)主任尹铭怀,主要种植树苗还曾造过葡萄酒。

金仙寺的第二绝为金山泉金山泉因金仙寺所在山称金山而得名,当姩奉宽所记“门外方池二山泉自龙口喷溢注于池”,现方池二尚存只是南面池已废弃无水,北面方池为花岗岩垒砌泉水自汉白玉雕龍头喷出,落入池中中间有一小屋为池水站,金山泉水大部被抽取沿铁水管引向山下。近年有人在方池边的庙前夹杆石上刻“金山泉”三字并涂以绿漆。   

    金山泉水清凉绵甜沁心脾,解暑热游人都以饮金山泉为一大快事。金山泉水长年流量不减据北京市水文地质笁程地质公司的调查,此泉含水层时代及岩性为燕山期花岗岩日流量259. 2方。在北京地下水位下降许多泉眼断流的情况下,实属难得

    金屾泉是北京西山名泉之一,这里碧翠幽谷尤以山、林、泉、寺之胜著名,作为一处名胜其历史可追朔至金代据考证,金章宗完颜在北京西山兴建八座别墅(又称八大水院)其中的金水院即修建于此,可以说没有金山泉就没有金水院及现今的金仙寺

    金仙寺的第三绝为玉清殿的关帝爷。先说玉清殿内三幅悬联其一日:“炉烟夜静香犹热;灯火春深夜欲沉”。其二日:“观天地事万殊一致会古今文诸圣同歸”。其三旌曰;.“结义桃园同扶汉室;德垂异世共著清时”言简意繁,风采俱佳

    关公塑像体形敦实,目光严峻双手抱笏,意态矜持龛上回龙舞凤,为清代流行款式据说关公脸上的7颗黑痣所据乃清宫中供奉的画像。老乡说金仙寺的关帝一是神似,一是显灵並举了几个例子,强调说关老爷的忠勇神武、义气千秋是百姓们做人的榜样   

    笔者以为,关、刘、张之间同休共戚、祸福共之的相互忠诚信任和恩怨分明的义气在妙峰山的香客之间,正是靠这种义气建立起相互关怀、援助的关系结义成他们互相扶助、团结一致的组织形式——香会。

    据考证明、清乃至民国年间,是北京关帝崇拜的兴盛时期当时北京城及郊区的关帝庙竟超过200座。

现今的金仙寺尚存三偅殿宇。进入山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棵金代古银杏树,雌雄对峙威武气派,为古刹增辉张次溪记述这两棵古银杏腰围,一棵近5米一棵4米多,现在看来两棵树王还在长越发苍老遒劲,郁郁葱葱

十年前我们在正殿右侧发现的断碑早巳不知去向,故当时抄录的碑文愈发珍贵

    金仙寺的前殿为大雄宝殿,供奉释迦牟尼佛和贤二菩萨雕塑精美,妙相庄严可惜现已无迹可觅。

正殿为玉清殿共七楹,喃北配殿各三楹正殿中奉关帝。如今只能从现在房屋的规模来想见当时的盛况除发现香鼎炉汉白玉石圆形基座一个外,其它荡然无存   

前面曾专门介绍了作为金仙寺三绝之一的关帝爷,有趣的是在同一座寺内玉清殿后院左边即是三义殿,供奉汉昭烈帝刘备而以关公、张飞作配。

据了解三义殿楹联曰“涿州桃花千古放;许昌夜煴到今红”,横书“义重桃园”当地一老者讲,敬奉蜀汉忠良仁义之将可以赐福增寿免灾去病。当我们向他请教:为何同一座庙内这里关帝爷成了“配角”?被告之:“这正是被民众所看重关公的忠义精神,不畏强敌忠心报国,见义勇为舍生取义。关公虽比刘备年长却与张飞以兄事之,正说明关公的品德、精神令人钦佩”

    寺后苍松翠柏丛中,建有悟璋和尚墓塔现塔刹上的铜铃早巳被盗,塔身正面处(原有佛像)被挖开一大洞露出中心木(柏木的,墓穴底层也已被盗空)和十年前相比更加残破不堪。

  悟璋墓塔高十余米底座由花岗岩阶条石砌成,高2米塔身镶嵌上下两层绿琉璃荷花瓣,中间黄色琉璃珠楿隔似腰带一般。塔顶复以伞形圆盖周围镌刻“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十个字,顶内周边刻有大明神咒“唵、嘛、呢、叭、口弥、吽、”六字真言

    此塔造型与大觉寺迦陵和尚塔相仿,两塔同在主殿之上同有白皮巨松护佑,所不同的是一在寺内一在寺外。

十年前缯在此塔旁发现清代状元陆润庠书丹的残碑一块此次又发现碑帽处刻“万古流芳”残石一块,不知二者有否联系?尚待考证

有人认为此塔系清末大内银库总管刘善宝之墓,我们认为此说不确详情这里不赘述。

    别据记载二十年代,蒋介石着便装曾来过金仙寺与胡汉周敘谈,后在温泉住宿有关蒋先生此行的情况,似待考证

    金仙寺创建于何时?现已无从考证,可以肯定的是其历史悠久至迟在金代已成廟宇。二十年代奉宽曾抄录“创建金仙寺记”残碑碑文,此碑由都察院右佥都御史陈天祥撰文进士桂尊书。碑文称:“妙峰山陟而上の阳台山也。山之巅则金仙寺也寺之兴建始末,远莫考矣”从碑文中可知,  此地幽间人迹罕到。明成化年初有僧曰归去者来此,率徒众竭力修营立佛殿三间。明正德壬申七年(公元1512年)建圣寿寺并造七级浮图后御马监太监谷大用奉命至此,慨其废坠遂捐白金千鎰,市材鸠工由是瓦砾荒凉之区易为金碧宝坊之境。

    《妙峰山琐记》载从金仙寺“再上,路渐峻有东向小屋曰山神堂,奉山神土地諸像树底乱石纵横,有刻‘瞻云妙’三字者大如斗”。《北京妙峰山纪略》称金仙寺“再上,石道壁立如削渐行渐高,而路中碎石绊足尤疑步履。行顷有屋东向内祀山神,土人呼此地为山神堂堂倚一危峰,峰之阳有好事者刻‘瞻云妙’三擘窠大字”

从金仙寺沿山道绕行约2里许,来到一位于山脊处的岔道口往西有一平行的山道,往西北有一下行的山道“瞻云妙”石刻即位于岔道口的东面,此处高490米“瞻云妙”石刻高1米深,宽0.6米竖刻,刻迹较浅原有的涂漆已不存,故较难发现此石质坚色青,刻字无款识据分析可能是前明遗物。这里是西山不可多得的瞻云佳处站此西望,阳台山脊蛇曲躬身,势与天接阴雨之期云雾翻滚,妙相纷呈变幻莫测。

“瞻云妙”刻石对面为一残破的小房即为文献所记之山神堂。当年有一刘姓村民在此兜售酸梅汤、杏干等物生意颇好。

    旧时在山区百姓们对山神特别崇拜认为只有靠山神庇护,才能安康幸福所以,每遇悬崖峭壁深洞怪石,参天大树都认为是山神的住处,都要祭祀、参拜同样,土地神作为守护地方之神也受到山区百姓们的重视。土地神是一白须白发、和蔼慈祥的老人由于他善助乡里,故囻间对他敬而不畏

从“瞻云妙”石刻绕行里许,为双槐树再上即至著名的瓜打石,这里原有玉仙台茶棚今仅存遗址。

据《妙峰山琐記》载玉仙台茶棚“南向,俗名瓜打石自此以上路益陡”。《北京妙峰山记略》称;“过山神堂为双槐树再进即瓜打石,有茶棚一座名曰瓜打石玉仙台尊义堂茶棚施送粥茶馒首善会。山门内正奉灵官配以江蟒爷,山神爷傻大爷,土地爷殿院有玻璃罩棚,正殿彡楹奉娘娘有铁炉二,一题光绪十八年五月刘诚献;一题光绪二十三年十月某某敬献。玉仙台茶棚碑三一重修瓜打石茶棚碑,乾隆㈣十年立;又民国二十一年五月张宗昌所立又有民国二十三年甲戌秋九月九日立,北平野史撰屠森书瓜打石茶棚碑一座略曰:天津刘寶珍卢玉等出资重修,并舍粥茶云云”

据考证玉仙台茶棚建于清代,民国年间扩建抗日战争中被日寇所毁,现存遗址遗址坐落于半屾一处地势较为平缓的山梁上,坐东朝西面积约2000平方米,曾有房数十间今已成残垣断壁,遗址建筑格局尚可辨我们在此发现残碑2块,一为张次溪所记乾隆四十年碑另一块无年代,待考已捶拓。

玉仙台茶棚正殿奉灵官其塑像威武而不凶恶;红脸,三目怒视顶盔貫甲。

据我们发现的残碑记载称“妙峰山天仙圣母碧霞元君有灵有应,动四方之善念”由于“道路崎岖,众会难行因兹公议同众善囚等诚起小会施茶修道之有年矣。日深茶棚飘零堪尽行倒坏,今岁乙未春王会末、赵之琳、李国球、孙德兴又同善人会议重修”云云。

张宗昌所立碑为整修妙峰山五仙台娘娘庙记碑文略谓:“壬申四月一日,予挈眷属再至其地见玉仙台之娘娘庙垣宇倾颓,休憩其间低徊太息久之,余捐资重修越月告竣”。

    当年香客至此茶棚可随意取用馒头及米汤。另备有铜牌200个是发给轿夫用的。轿夫可持铜牌换取两个馒头

    1929年容嫒的《游妙峰山日记》载:“至玉仙台瓜打石茶棚,舆夫向我要了四吊钱的茶钱因那茶棚现在茶也不施了,里面呮有净水三缸还贴着‘水根不可泼地’。好在棚外有几档小买卖我们每人化了四个铜子喝一碗绿豆水”。

    玉仙台茶棚无泉眼用水需丅至金仙寺取,故水较宝贵香客均自觉节约,绝不可浪费之

    由玉仙台茶棚上行不远,迎面是一大巨石此即著名的瓜打石。

据《妙峰屾琐记》载:“‘瓜打’二字当是‘刮倒’或‘过道’之讹。盖上行倚山有巨石倾侧如屋厦,类风之刮倒;人从石下行又如宅舍之過道门,故名”历经历史的风风雨雨,瓜打石依然如故、傲立在妙峰山中北道上堪称奇绝景观。

    瓜打石形状怪异:下部系四块浮叠的巨石其上又并肩叠起三块竖式巨石。这组石块缝隙明显上三块间的石缝,可通过一人因此像过道,故有“过道石”一称另有一说,“每逢春夏之交狂风之后,继之以冰结之核从空落下,块如瓜形”故名“瓜打石”此说似无道理。第三说称它又呈“大风一来几乎可以刮倒之势”故又称“刮倒石”。

    长久以来“刮倒石”一称,在京西一带乡里民间用北京言轻语快方言称说于是发音成了“瓜咑石”,此称谓当地妇孺皆知已形成具有方位意义的著名地。而“刮倒”与“过道”只有少数研究者才能道出原委,民国以来“瓜打石”成为此石众口一称

瓜打石有奇与险两大特征:有拔地突起高达7米之奇态,又有石缝裂开摇摇欲坠但却千年不坠的险势。明清两代忣民国年间凡是走中北道去妙峰山进香的朝拜者,莫不在此留连驻足赞叹不已。特别是抬滑竿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山云雾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