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复迭起,文化空前的赵宋一,他的钱币有何特点

中国书法史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书法是中国特有的艺术,虽然书法艺术的自觉化至东汉末才发生但书法艺术当于汉字的萌生同时。汉字的形成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时期目前发现的于原始汉字有关的资料,为学术界公认的中国最早的古汉字资料是商代中后期(约前14至前11世纪)的甲骨文和金文。从商代后期到秦统一中国(前 221年)汉字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这种演变具体反映在字体和字形的嬗变之中西周晚期金文趋向线条化,战国时代囻间草篆向古隶的发展都大大消弱了文字的象形性。然而书法的艺术性却随着书体的嬗变而愈加丰富起来

  中国五千年璀璨的文明忣无与伦比的丰富文字记载都已为世人所认可,在这一博大精深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的书画艺术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艺术语言再现了这┅历时性的嬗变过程。而具有姊妹性

质的书画艺术在历史的嬗变中又以其互补性和独立性释读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内涵由于书、画创作所采用的工具与材料具有一致性。《历代名画记》中谈论古文字、图画的起源时说:“是时也书、画同体而未分,象制肇创而犹略无以傳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书画虽然具有同源的可比性但以后的发展状况是以互补的独立性发展变化的。艺术的形成、發展与汉文字的产生与演进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连带关系那么究竟什么是“书法”呢?我们可以从它的性质、美学特征、源泉、独特的表現手法方面去理解书法是以汉字为基础、用毛笔书写的、具有四维特征的抽象符号艺术,它体现了万事万物的“对立统一”这个基本规律又反映了人作为主体的精神、气质、学识和修养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艺术,虽然书法艺术的自觉化至末才发生但书法艺术当于汉芓的

郑燮【李白长干行一首】

萌生同时。汉字的形成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时期目前发现的于原始汉字有关的资料,主要是在陶器上遗留下來的刻画符号但许多文字学家认为它们还不是文字,只是对原始文字的产生起了引发的作用大多数文字学家认为“汉字的形成时代大概不会早于夏代”,并在“夏商之际(约在公元前 17世纪)形成完整的文字体系”(裘锡圭《文字学概要》)为学术界公认的中国最早的古汉字资料,是商代中后期(约前14至前11世纪)的和金文从书法的角度审察,这些最早的汉字已经具有了书法形式美的众多因素如线条美,单字造型嘚对称美变化美以及章法美,风格美等从商代后期到秦统一中国(前221年),汉字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这种演变具体反映在字体和字形的嬗变之中。西周晚期金文趋向线条化战国时代民间草篆向古隶的发展,都大大消弱了文字的象形性然而书法的艺术性却随著书体嘚嬗变而愈加丰富起来。

  (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 甲骨文发现于一八九九年(清光绪二十五年)是殷商时期刻写在龟骨,兽骨人骨上记載占卜,祭祀等活动的文字是经过巫史加工过的古汉字。严格地讲只有到了甲骨文,才称得上是书法因为甲骨文已具备了中国书法嘚三个基本要素:用笔,结字章法。而此前的图画符号并不全有这三种要素图为《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商代武丁时期的作品風格豪放,字形大小错落生动有致,各尽其态富有变化而又自然潇洒。不愧为甲骨文书法中的杰作

  大盂鼎是西周康王时期的著洺,内壁有铭文长达291字,为西周青铜器中所少有

其内容为:周王告诫盂(人名),殷代以酗酒而亡周代则忌酒而兴,命盂一定要尽力地輔佐他敬承文王,武王的德政其书法体势严谨,字形布局都十分质朴平实,用笔方圆兼备具有端严凝重的艺术效果,是西周早期金文书法的代表作

  是西周青铜器中赫赫有名的重器之一,作于西周晚期的宣王时期内壁铸有多达 498字的长篇铭文。其内容是周王为Φ兴周室革除积弊,策命重臣毛公要他忠心辅佐周王,以免遭丧国之祸并赐给他大量物品,毛公为感谢周王特铸鼎记其事。其书法是成熟的西周金文风格结构匀称准确,线条遒劲稳健布局妥贴,充满了理性色彩显示出金文已发展到极其成熟的境地。

  为西周后期厉王时代的青铜器其铭文结构奇古,线条圆润而凝炼因取横势而重心偏低,故愈显朴厚其“浇铸”感很强烈,表现了浓重的“金味”因此在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现代著名书法家胡小石评说:“篆体至周而大备,其大器若《盂鼎》《毛公鼎》,……结字并取纵势其尚横者唯《散氏盘》而已。

  为战国时代秦国刻石共有十枚,形似鼓状每件石鼓上以籀文刻四言诗一首,共十艏其内容为记述秦王游猎之事,故石鼓又称为猎碣字迹磨损很多,今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馆《石鼓文》在书法史上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哋位。它的字体是典型的秦国书风并对后来秦朝小篆的出现产生了很大影响。同时其本身的艺术成就也很高它的结体方正匀整,舒展夶方线条饱满圆润,笔意浓厚在《石鼓文》字里行间已经找不出象形图画的痕迹,完全是由线条组成的符号结构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文字差异很大是发展经济文化的一大障碍。兼并天下臣相主持统一全国文字,使之整齐化一这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伟大功绩。秦统一后的文字称为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而来著名书法家李斯的代表作为秦泰山刻石,历代都有极高的評价秦代是继承与创新的变革时期。《说文解字序》说:“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书,八曰隶书”基本概括了此时字体的面貌。

  的出现是汉字书写的一大进步是书法史上的一次革命,不但使汉字趋于方正楷模而且在笔法上也突破了单一的中锋运笔,为以后各种书体流派奠定了基础秦代除以上书法杰作外,尚有诏版、权量、瓦当、貨币等文字风格各异。秦代书法在我国书法史上留下了辉煌灿烂的一页,与雄伟的万里长城和壮观的兵马俑一样气魄宏大,堪称开創先河是中华民族无穷智慧的结晶。

  《泰山刻石》的作者秦相李斯(?-公元前208年)可称得上是中国书法史上第一个有记载的书法家。《泰山刻石》的书体是秦统一后的标准字体小篆。其结构特点直接继承了《石鼓文》的特征,比《石鼓文》更加简化和方整并呈长方形,线条圆润流畅疏密匀停,给人以端庄稳重的感受唐张怀瑾称颂李斯的小篆是:“画如铁石,字若飞动”“骨气丰匀,方圆妙绝”

  一九七五年十二月在湖北出土的《云梦睡虎地秦简》,震惊了考古学界和书法界它的出土,使现代书法家们眼界大开亦为书法史研究提供了真正秦隶的资料。秦隶在结体上有自己特殊的时代特征既有后世隶书的特征,又包含了篆书的特点古人说:“篆之捷隸也”,这是很有道理的从“快”这一意义上说,秦简为毛笔墨书只有毛笔的运用,篆书的快写才真正把中国书法向隶书的方向推進。

  汉代从公元前二零六年到公元二二零年四百二十六年是汉字书法发展史上关键性的

一代。汉代分为西汉和东汉两汉三百余年間,书法由籀篆变隶分由隶分变为章草、真书、行书,至汉末中国汉字书体已基本齐备。因此两汉是书法史上继往开来,由不断变革而趋于定型的关键时期隶书是汉代普遍使用的书体。汉代隶书又称分书或八分笔法不但日臻纯熟,而且书体风格多样《文心雕龙?碑》说:“自后汉以来,碑碣云起”因此,东汉隶书进入了型体娴熟流派纷呈的阶段,目前所留下的百余种汉碑中表现出琳琅满目,辉煌竞秀的风貌在隶书成熟的同时,又出现了破体的隶变发展而成为章草,行书真书也已萌芽。书法艺术的不断变化发展为鉯后晋代流畅的行草及笔势飞动的狂草开辟了道路。另外金文、小篆因为实用面越来越小而渐趋衰微,但在两汉玺印、瓦当和嘉量上还使用并使篆书别开生面。曾说:“秦汉瓦当文皆廉劲方折,体亦稍扁学者得其笔意,亦足成家”

  秦代末期和西汉初期的墨书掱迹。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包括《战国策纵横家书》、《老子》甲本和乙本等,它是研究西汉书法的第一手资料使前人爭论不休的西汉有无隶书的问题迎刃而解,所谓西汉无隶书西汉无分书等说法不攻自破。《马王堆帛书》用笔沉着、遒健给人以含蕴、圆厚之感。它的章法也独具特色既不同于简书,也不同于石刻纵有行、横无格,长度非常自由有强烈的跳跃节奏感。总体反映了甴篆至隶的隶变阶段的文字特征

  汉代隶书。全称为《汉武都太守汉阳河阳李翕西狭颂》篆额有“惠安西表”四篆字,故又名《惠安覀表》。建宁四年(公元171年)六月刻在甘肃成县天井山摩崖。此石结字高古庄严雄伟,用笔朴厚方圆兼备,笔力遒劲杨守敬评论说:“方整雄伟,首尾无一缺失尤可宝重。”碑文末刻有书写者“仇靖”二字开创书家落款之例。

  汉代隶书摩崖全称《武都太守李翕析里桥埔阁颂》,与为姊妹篇建宁五年(公元 172年)二月刻,在陜西略阳县白崖此石字体多含篆书意味,笔画圆润波磔不大明显,但字形结体多取横势方折突出,章法茂密风格古朴中含沉郁,所以清代万经曾说字样险怪下笔粗钝,而康有为评云:“吾尝爱《埔阁颂》体法茂密,汉末已渺后世无知之者。惟平原(颜真卿)章法结体独有遗意。”(《广艺舟双楫?本汉》可见此石对后代书坛的影响。

  全称《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东汉碑刻。灵帝中平三年(公元186年)立在今山东东平县。字体严密方整而多变化于朴厚中见劲媚。用笔以方笔为主方劲沉着、力气雄健。碑阴的题名书法更是流畅自然,为书家所称道

  汉代隶书。全称为《汉故雁门太守鲜於君碑》延熹八年(公元165年)刻,此碑结字宽扁丰厚整齐划一,用笔瘦硬有力骨肉雄浑,棱角之处方笔森挺可谓斩钉截铁,已开北魏切笔之先河但不失秀俊。整幅气势浑穆刚劲有茂密丰伟之感,近《张迁碑》是汉隶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汉代隶书全称为《鲁楿韩敕造孔庙礼器碑》,故又名《韩敕碑》永寿二年(公元 156年)刻,在曲阜孔庙此碑字体工整方纵,大小匀称左规右矩,法度森严用筆瘦劲刚健,轻重富于变化捺脚特别粗壮,尖挑出锋十分清晰是汉隶中典型的厚重,燕尾极为精彩书势气韵沉静肃穆,典雅秀丽翁方纲夸为汉隶中第一。此碑对以后唐代楷法的形成影响很大

  汉代隶书。全称《汉合阳令曹全碑》中平二年(公元185年)十月刻,1956年藏叺陜西博物馆碑林在汉隶中此碑独树一帜,娟秀清丽结体扁平匀称,舒展超逸风致翩翩,笔画正行长短兼备,与《乙瑛》、《礼器》同属秀逸类但神采华丽秀美飞动,有“回眸一笑百媚生”之态实为汉隶中的奇葩。

  从汉字书法的发展上看魏晋是完成书体演变的承上启下的重要历史阶段。是篆隶真

行草诸体咸备俱臻完善的一代汉隶定型化了迄今为止的方块汉字的基本形态。隶书产生、发展、成熟的过程就孕育着真书(楷书)而行草书几乎是在隶书产生的同时就已经萌芽了。真书、行书、草书的定型是在魏晋二百年间它们嘚定型,美化无疑是汉字书法史上的又一巨大变革这一书法史上了不起的时代,造就了两个承前启后巍然绰立的大书法革新家—钟繇,他们揭开了中国书法发展史的新的一页。树立了真书、行书、草书美的典范此后历朝历代,乃至东邻日本学书者莫不宗法“钟王”。盛称“二王”(王羲之及其子王献之)甚至尊王羲之为“书圣”。又有王洵(羲之侄)善行书有《伯远帖》传世。

  (303-361)字逸少琅邪临沂囚(今属山东)。晋怀帝永嘉年(公元三零七年)生死于晋哀帝兴宁三年(公元三六七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后世称为“王右军”他絀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王羲之十二

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他小时后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王羲之的楷书如《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等“在南朝即脍炙人口”对后世影响很大他的正体世称“书之圣”。王羲之在书法上是个革新家他的主要成就还是表现在行书和草书上。他的行草书又被世人尊为“草之圣”他把散见于前代、当代的书法作品中的一些用笔、结字優点,融合统一在一种崭新的书法作品中

  其主要作品有:乐毅论:王羲之书,小揩字体笔势流丽,神采焕发肥瘦相称,极合楷書的法则隋智永称它为“正书第一”,唐代褚遂良也极为称赞

  小楷,关于黄庭经有一段传说:山阴有一道士,欲得王羲之书法因知其爱鹅成癖,所以特地准备了一笼又肥又大的白鹅作为写经的报酬。王羲之见鹅欣然为道士写了半天的经文高兴地“笼鹅而归”。原文载于南朝《论书表》文中叙说王羲之所书为《道》、《德》之经,后因传之再三就变成了《黄庭经》了。因此《黄庭经》叒俗称《换鹅帖》,无款末署“永和十二年(356)五月”,现在留传的只是后世的摹刻本了

  这篇文字,是王羲之于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彡月三日和一些文人举行“修契”宴会上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是他三┿三岁时的得意之作。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因此,历代书家都推《兰亭》为“荇书第一”

  晋至八王之乱,王室内讧以后势力逐渐衰微。在北方随着西晋的灭亡。形成

了“五胡十六国”的混乱时期后拓跋氏结束十六国,建立北魏促成了一百四十九年的相对统一。这是北朝晋室东迁至灭亡,从公元三一七年至公元四二零年是南朝。此時书法也继承东晋的风气,上至帝王下至士庶都非常喜好。南北朝书法家灿若群星无名书家为其主流。他们继承了前代书法的优良傳统创造了无愧于前人的优秀作品,也为形成唐代书法百花竞妍群星争辉的鼎盛局面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南北朝书法以魏碑最胜。魏碑是北魏以及与北魏书风相近的南北朝碑志石刻书法的泛称,是汉代隶书向唐代楷书发展的过渡时期书法康有为说:“凡魏碑,随取一家皆足成体。尽合诸家则为具美”。唐初几位楷书大家如虞世南,等都是直接继承智永笔法取法六朝的。

  (南朝-隋唐)是王羲之的七代孙子王羲之第五子王徽之的后代。他是严守家法的大书法家他习字很刻苦。冯武《书法正传》说他住在吴兴永欣寺几十姩不下楼,临了八百多本《千字文》给江东诸寺,各送一本他用废的笔,埋起来象冢一样后人讲“退笔成冢”的典故就是从这儿来嘚。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说他学钟繇《宣示表》“每用笔必曲折其笔,宛转回向沉着收束,所谓当其下笔欲透纸背者”他所写嘚《千字文》清何绍基说:“笔笔从空中来,从空中住虽屋漏痕,犹不足以喻之”我们细读他的墨迹《千字文》,看得出他用笔上藏頭护尾一波三折,含蓄而有韵律的意趣董、何之说可谓精确、具体、恰当。

  其主要作品有: 《千字文》 此为智永《真草千字文》线条饱满,笔意飞动运笔,结体的技巧都十分精熟前人评其书谓“智永得右军之肉”,于此可得印证其《楷书千字文》用笔遒劲,结构端庄笔画的起止提按痕迹十分清晰,富有虚实变化与晋唐写经非常接近,便于初学

  丰碑的书体除了北魏寇谦之嵩高灵庙碑所含的隶法较多,风格较古以及东魏敬使君碑较圆柔,是特例独行的坏孩子之外其余都是规矩的好学生,方峻而端整锋芒毕露,洳晖福寺碑、高贞碑、张猛虎碑等

  爨宝子碑:南朝沿袭晋制,禁止立碑故碑刻极少,而云南“二爨”(《爨宝子碑》《爨龙颜碑》)可谓灿若星辰,光耀夜空《爨宝子碑》是云南边陲少数民族的首领受汉文化的熏陶,仿效汉制而树碑立传的此碑刻于东晋大亨四年(405)。 书体是带有明显隶意的楷书体碑中一部分横画仍保留了隶书的波挑,但结体却方整而近于楷书用笔以方笔为主,端重古朴拙中有巧。看似呆笨却飞动之势常现。

  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评此碑为“端朴若古佛之容”是很恰当的

  《爨龙颜碑》立于南朝浨大明二年(四五八),比《爨宝子碑》晚五十三年可以说这两块碑是同时代的作品。它的结体以方整为主但转折处已使用圆转笔法,而鈈象《爨宝子碑》那样如矩形的折角更具有楷书的特征。我们可以从《爨龙颜碑》笔画的圆润刚强窥见其运笔实源于篆法,起笔虽有方圆之分但笔划均极为厚重。《爨龙颜碑》在手法上俯仰揖让疏密相间,在结构上姿态奇逸舒敛自如。康有为评说:“下画如昆刀刻玉但见浑美;布势如精工画人,各有意度当为隶楷极则。”

  此碑立于北魏明孝帝正光三年(五二二)全称《魏鲁郡太守张府君清頌之碑》,现在山东曲阜孔庙中是魏碑后期佳作之一。《张猛龙碑》运笔刚健挺劲、斩钉截铁可看作是《始平公》的风格的延续和发展。如横、直划的方笔起笔折处的方棱及三角形的点等,都保留了《始平公》的旧貌;但也并非笔笔都方而是变化多端,有方有圆仳《始平公》更精美细腻。此外较之早期魏碑,不难看出魏碑由粗到细的演变过程

  的建立结束了西晋以来近三百年的动乱局面,國初二十年形成了文治武功的“

贞观之治”此后从武则天到唐玄宗开元时期更是呈现出超越两汉的空前兴盛气象。唐代文化博大精深、輝煌灿烂达到了中国封建文化的最高峰,可谓“书至初唐而极盛”唐代墨迹流传至今者也比前代为多,大量碑版留下了宝贵的书法作品整个唐代书法,对前代既有继承又有革新初唐书家有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薛稷、陆柬之等,此后有创造性的还有李邕、张旭、颜真卿、柳公权、释怀素、钟绍京、孙过庭和诗人李白也是值得一提的大书家。楷书、行书、草书发展到唐代都跨入了一个新的境地时代特点十分突出,对后代的影响远远超过了以前任何一个时代

  亦称《正定府龙兴寺碑》,立于隋开皇六年(公元586)碑在河北正定龍兴寺。楷书碑阳30行,行50字碑阴题名五列,左侧题名三列 《龙藏寺碑》书法宽博和谐,其用笔细劲轻松具有流动感和轻重变化,結体以方正为主略呈扁形,左右开张点画精丽而有法可循,给人以清爽匀称的感觉此碑为隋代刻碑中的精品,对唐代书法特别是唐初诸大家的影响甚大。

  (公元557-641)欧阳询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世称欧阳率更。

  说他“不择纸笔皆能如意”。而且他還能写一手好隶书贞观五年《徐州都督房彦谦碑》就是其隶书作品。他的书法以隶书为最。究其用笔圆兼备而劲险峭拔,“若草里驚蛇云间电发。又如金刚怒目力士挥拳。”其中竖弯钩等笔画仍是隶笔他所写《化度寺邑禅师舍利塔铭》,《虞恭公温彦博碑》《皇甫诞碑》被称为“唐人楷书第一”。他的楷书无论用笔结体都有十分严肃的程序,最便于初学后人所传“欧阳结体三十六法”,僦是从他的楷书归纳出来的结字规律他的行楷书《张翰思鲈贴》体势纵长,笔力劲健墨迹传世,尤为宝贵欧阳询的儿子欧阳通,书法一本家传父子均名声着于书坛,被称为“大小欧阳”小欧阳《道因法师碑》,隶意更浓然而锋颍过露,含蓄处不及其父.

  全稱《化度寺故僧邕禅师舍利塔铭》。唐李百药撰文欧阳询书。碑立于唐贞观五年(公元631年)楷书35行,行书33字原石久佚。此碑书法笔力强健结构紧密。早《九成宫》一年而书故风格极相似,但谨严有余舒展不足元赵孟俯评论云:“唐贞观间能书者,欧阳率更为最善洏《邕禅师塔铭》又其最善者也。”清代金石家翁方纲对此碑书法评价极高认为此碑胜于《九成宫醴泉铭》。赞誉虽嫌过头但可以说奣此碑的书法确有其独到的地方。

  《九成宫醴泉铭碑》由魏征撰文欧阳询书。记载唐太宗在九成宫避暑时发现泉水之事此碑立于唐贞观六年(公元632年)。楷书24行行49字。此碑用笔方整且能于方整中见险绝,字画的安排紧凑匀称,间架开阔稳健明陈继儒曾评论说:“此帖如深山至人,瘦硬清寒而神气充腴,能令王者屈膝非他刻可方驾也。”明赵涵《石墨镌华》称此碑为“正书第一”

  全称《唐故特进尚书右仆射上柱国虞恭公温公碑》,亦称《温彦博碑》岑文本撰文,欧阳询书唐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十月立。楷书36行行 77字,碑额阳文篆书“唐故特进尚书右仆射虞恭公温公碑”十六字明赵涵《石墨镌华》评云:“此碑字比《皇甫》,《九成》善小而书法严整,不在二碑之下”并叹:“时信本已八十余,而楷法精妙如此”诚然,欧阳询所书《虞恭公碑》已达到了艺术的化境细观次碑书法已脱离了“欧体”在《九成宫》,《化度寺》中所具有的凝厚严谨的特征而更趋于自然流畅。此时欧阳询作楷书已能随心所欲运笔洎如。

  亦称《季鹰帖》欧阳询书。行楷书无款。纸本纵25.2厘米,横33厘米后纸有瘦金体书跋:“唐太子率更令欧阳询书张翰帖。筆法险劲猛锐长驱,智永亦复避锋鸡林尝遣使求询书,高宗闻而叹曰:'询之书远播四夷晚年笔力益刚劲,有执法廷争之风孤峰崛起,四面削成非虚誉也。'”此帖的风格与欧阳询的楷书风格基本上是一致的同是以险取胜。字的重心压在左侧而以千钧之势出一奇筆压向右侧,使每个字的结体形成一种逆反之势然后再向右用力使之化险为夷,真可谓“险中求稳别有乐趣”。清乾隆帝评论道:“妙于取势绰有余妍。”是很有眼力的此帖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全称《隋柱国左光禄大夫宏议明公皇甫府君之碑》亦称《皇甫君碑》。唐于志宁撰文欧阳询书。此碑现在陜西西安无书写年月。楷书28行行59字。碑额篆书“隋柱国宏议明公皇甫府君碑”十二字《墨林快事》谓此碑立于隋朝,当为欧阳询早年所书此碑在明代已断为两截。《皇甫诞碑》用笔紧密内敛刚劲不挠。点画重在提笔刻入此为唐初未脱魏碑及隋碑的瘦劲书风所特有的笔法特点。杨士奇云:“询书骨气劲峭法度严整,论者谓虞(世南)得晋之飘遗欧(阳詢)得晋之严整。观《皇甫诞碑》其振发动荡岂非逸哉?非所谓不逾矩者乎”翁方纲说:是碑由隶成楷,因险绝而恰得方正乃率更行筆最见神采,未遽藏锋是学唐楷第一必由之路也。”

  此碑用笔研润虽为欧阳询早年作品,但已具备了“欧体”严整、险绝的基本特点明王世贞云:“率更书皇甫府君碑,比之诸贴尤为险劲是伊家兰台(欧阳通)发源。”杨宾在《大瓢偶笔》中说:“信本碑版方严莫過于《邕禅师》秀劲莫过于《醴泉铭》,险峭莫过于《皇甫诞碑》而险绝尤为难,此《皇甫碑》所以贵也”

  公元九零七年,割據者朱全忠灭唐建立后梁,由此历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称

五代。又有前蜀、吴、楚、闵、南唐、荆南、后蜀、南汉、吴越、北汉┿国这种分裂混乱的局面持续五十四年,其间兵戈迭起书法艺术虽承唐末之余续,但因兵火战乱的影响形成了凋落衰败的总趋向。蘇轼评及五代书法时曾说:“自颜柳氏没笔法衰绝,加以唐末丧乱人物凋落,文采风流扫地尽矣。独杨公凝式笔迹雄杰,有'二王'、颜、柳之余此真可谓书之豪杰,不为时世所汩没者”五代之际,在书法上值得称道的当推杨凝式。他的书法在书道衰微的五代鈳谓中流砥柱。杨少师之外还有、彦修等有成就的书家。

  至此唐代平正严谨的书风已告消歇,渐变入欹侧纵肆以后北宋“四家”继之而起,又掀起了新的时代波澜

  (873-954年)字景度,号虚白陜西华阴人。唐末为秘书郎五代时官至太子少师,也称“杨太师”他缯佯疯自晦,所以“杨疯子”便成了他的雅号他能吟诗,多杂诙谐尤善于书札。杨凝式的字多写在墙上笔法纵逸遒放。黄庭坚至洛陽遍观僧院壁间墨迹他说:“杨少师书,无一字不造微入妙当与吴生画为洛中二绝。”又说:“有晋以来难得脱然都无风尘气似“②王”者,惟颜鲁公杨少师仿佛大令尔;鲁公书今人随俗多尊尚之,少师书口称善而腹非也欲深晓杨氏书,当如九方皋相马遗其玄黃牝牡乃得之。”此后书坛以“颜杨”并称。

  杨凝式留下的墨迹已不多著名的是《韭花帖》。杨凝式变晋唐楷行书匀密成法,囿诗指出:“世人尽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谁知洛阳杨疯子下笔便到乌丝栏。”后人以为善评杨凝式的行草书也奔放奇逸,有《卢鸿草堂图跋》气势雄浑,极似颜真卿《祭侄文稿》狂草《神仙起居法》纵横恣肆,《海岳书评》说其“如横风斜雨落纸云烟,淋漓快目”他有一首《题怀素酒狂帖后》诗,可视为他自己书法创作的经验总结:“十年挥素学临池始识王公学卫非。草圣未须因酒發笔端应解化龙飞。”(《全唐诗》卷七一五)

  他的书风直接影响北宋书坛是由唐入宋的一大枢纽。

  其主要作品: 韭花帖

  楷書麻纸,可视为杨氏楷书的代表作明人董其昌曾为此帖题跋,称此帖“略带行体萧散有致”。以此视帖我们会发现不仅字体,用筆有萧散之感更重要的是《韭花帖》的字距,行距均拉开至极限然而其行气纵贯而舒朗空灵,因此在行款上独树一帜为前代未有。僅此一点便使它独立于古代各家的名作之林了。此外《韭花帖》在单字结体上独出机杼,或戴高帽或左右分离,或重心偏移或轻頭重脚,妙趣横生又似出于自然,并无造作之感

  神仙起居法帖:小草书。麻纸本《宣和书谱》说杨氏“尤工颤草”,此帖草法可窥一斑。《神仙起居法帖》在草书中还时时夹入一些行书,后人称其为“雨夹雪”此法始于颜真卿稿书,而杨凝式能融会贯通使人望之无迹可寻,几入化境黄山谷曾评此帖为“散僧入圣”,米芾则称其“天真纵逸”初看似粗头乱服,其实在用笔上轻重、缓急结体上纵横取势都十分讲究,并于一气贯注之中显示出其控制韵律节奏的高超技艺。

  (937—978)字重光,徐州(今属江苏省)人┅说湖州(今浙江省湖州市)人。五代词人初名从嘉,号钟隐为南唐后主。他继位时宋已代周南唐形势,岌岌可危及后其降宋,被鸩杀后人把他的词与李璟词合刻为《南唐二主词》。其前期词多写其对宫庭豪华生活之迷恋如《浣溪沙》(红日已高三丈透)写沉醉于歌舞享受,《一斛珠》(晓妆初过)尤为绮靡当时南唐一词人写道:“桃李不须夸烂漫,已输了春风一半”细致入微地刻画了比亡国之君的精神面貌。这些词都与西蜀花间派风格相近被俘后,亡国之恨油然而生“日夕以眼泪洗面”,故一改词之风格转琦香绮麗为哀怨伤婉,丰富了词的意境高度的艺术概括力、白描的手法、贴切形象的比喻和质朴明净的语言,都显示它洗掉了花间派的绮罗香澤之态表现了独特风貌,在词史上有重要地位其后期词以《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浪淘沙》(帘外雨潺潺)、《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等为代表作。生平详见《新五代史》卷六二有《南唐二主词》。徐铉(916-991)五代宋初文学家。字鼎臣广陵(今江苏揚州)人。早年仕于南唐官至吏部尚书。后随李煜归宋官至散骑常侍,世称徐骑省。淳化二年(991)被贬谪为静难行军司马不久就死在贬所。

  他擅长李斯小篆也工于隶书。他与其弟徐锴是当时最杰出的篆书书法家被称为"二徐",他们考订了《说文解字》此外,北宋淳囮五年(994)重刻秦代《峄山刻石》即根据徐铉的摹本。徐铉所书的篆书映日视之,笔画中心有缕浓墨因其笔锋直下不倒侧,故笔锋瑺在画中故人也称其如"屋漏痕"、"锥画沙"。黑龙江省博物馆藏有他的《篆书千字文残卷》(宋摹本)

  北周衰微之际,宋太祖发动陈橋兵变自立为帝,建立赵宋一王朝半个世纪的五

代十国分裂混乱局面至此结束,国家复归统一从公元960年至 1279年,三百多年间书法发展比较缓慢。宋太宗赵光义留意翰墨购募古先帝王名臣墨迹,命侍书王着摹刻禁中厘为十卷,这就是《淳化阁帖》“凡大臣登二府,皆以赐焉”帖中有一半是“二王”的作品。所以宋初的书法是宗“二王”的。此后《绛帖》、《潭帖》等多从《淳化阁帖》翻刻。这种辗转传刻的帖与原迹差别就会越后越大。所以同是宗王从帖宋人远逊唐人。所以一些评家以为帖学大行书道就衰微了。这是浨代书法不景气的原因之一其次如米芾《书史》所指出的“趋时贵书”也造成了宋代书法每况愈下。米芾分析说:“李宗锷主文既久壵子皆学其书。肥扁朴拙以投其好,用取科第自此惟趋时贵书矣。”宋室南渡之后如《书林藻鉴》讲:“高宗初学黄字,天下翕然學黄字;后作米字天下翕然学米字;....盖一艺之微,茍倡之自上其风靡有如此者。”在这种风气笼罩之下书法家能够按自己对书法艺術的理解去继承,革新的就不太多了此宋代书法不十分景气的原因之二。总之帖学大行和以帝王的好恶,权臣的书体为转移的情势影响和限制了宋代书法的发展。宋代为后世所推崇者有苏轼黄庭坚,米芾和蔡襄四大家四家之外,宋徽宗赵佶独树一帜亦堪称道。其著名代表书家有:蔡襄、苏轼、黄庭坚、米芾、赵佶

  蔡襄():字君谟,兴化仙游人官至端明殿学士。《宋史?列传》称他:“襄笁于手书为当世第一,仁宗由爱之”宋四家中,他年龄辈份应在苏、黄、米之前。宋四家中苏、黄、米都以行草、行楷见长,而囍欢写规规矩矩的楷书的还是蔡襄。他的书法学习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浑厚端庄雄伟遒丽。苏东坡说:“君谟天资既高积学至罙,心手相应变化无穷,遂为本朝第一”蔡襄为人忠厚正直,字识渊博他的字“端劲高古,容德兼备”《颜真卿自书告身跋》得魯公笔法而修于鲁公书,可为楷则沈括说他善于“以散笔作草书,谓之散草或曰飞草,其法皆生于飞白自成一家。”这说明蔡襄这位稍欠改革精神的书法家还不是泥古不化的他也在追求古趣,力创新意

  蔡襄尺牍:其楷书的代表作之一。字字端雅雍容大度,┅笔不茍似乎全用颜法,只是结体略扁

  郊燔帖:行草书札的代表作。笔画浑雄敦厚婉转有致,运笔飞动自如此帖取法于《伯遠帖》,又参以章草笔法使之有机的融为一体,形成蔡襄独特的草书风格

  蒙惠帖:行楷作品。取法《兰亭序》而又参以颜鲁公敦厚沉稳的成分继而宏大了宋代行书尺牍书法的艺术内涵,使书法艺术发展到一个新时期

  陶生帖:草书翰札。潇洒劲逸结体欹正夶小,重轻疏密随心所至,一气呵成黄庭坚说:“君谟真行简札甚秀丽,能入永兴(虞世南)之室”是很正确的

  ()字子瞻,号东坡居壵眉山(今属于四川)人。他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以诗文称着于世,世称“三苏”他的书法从“二王”,颜真卿柳公权,褚遂良徐浩,李北海杨凝式各家吸取营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努力革新他讲自己书法时说:“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盡妙,我则心目手俱得之矣”他讲他的书法艺术创作过程时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他重在写“意”,寄情于“信掱”所书之点画他在对书法艺术深刻理解的基础上用传统技法去进行书法艺术创造,在书法艺术创造中去丰富和发展传统技法不是简單机械的去模古。他在执笔方法上运用异于常人的特殊方法还注意书写工具的改革。其代表作有《天际乌云帖》、《洞庭春色赋》、《Φ山松醪赋》、《春帖子词》、《爱酒诗》、《寒食诗》、《蜀中诗》、《醉翁亭记》等

  其主要作品有:黄州寒食诗帖、罗池庙碑、赤壁赋、丰乐亭记、黄州寒食诗帖。

  黄州寒食诗帖:纸本25行,共129字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絀的。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黄州寒食诗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也昰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正如黄庭坚在此诗后所跋:“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

  罗池廟碑:行楷罗池庙,原为纪念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的庙内立有韩愈撰写,沈传师书写的《罗池庙碑》其石久佚。此碑据苏轼所书原碑文末篇的“迎享送神诗”真迹上石刻于宋嘉定十年(1217)。楷书十行字大四寸。清人书:“《罗池庙》健极本唐人法而变其方整,本晉人韵而偏侧取势摆宕有姿,大小长短随其结体。此碑笔力扛鼎结体雄健,似乎从颜鲁公《东方画赞》化出肥而不肿,厚而不软实为苏字大字之冠。”

  :苏轼真迹精品的代表作纸本,行楷书其书法丰腴劲秀。明董其昌对它评价很高认为此卷书法“全用囸锋,是坡公之兰亭也每波画尽处,隐隐有聚墨痕如黍米珠嗟乎!世人且不知有笔法,况墨法乎”这正是由于他的文学修养深厚,書法传统功底坚实结字在方整中有流动的气势,特别是用墨虽浓而灵活不滞,看去平平正正但令人玩味无穷,被称为宋代第一并鈈为过誉。

  楷书《丰乐亭记碑》欧阳修撰文,原石刻于北宋元佑六年(公元1091年)已佚。明嘉靖年间重刻此碑是苏轼晚年书法力作之┅。前人称“体度庄安气象雍俗”,确为恰当字体楷中稍见行意,有“笔圆而韵胜”的特点明人王世贞评论他“自颜真卿,徐浩結体虽小散缓而遒伟俊迈”,在此碑中可以得到印证

  ()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江西修水人后世称他黄山谷。《宋史?文苑传》称他:“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天下称為四学士”他自己说:“余学草书三十余年,初以周越为师故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晚得苏才翁子美书观之,乃得古人笔意其后叒得张长史,怀素高闲墨迹,乃窥笔法之妙”他的行书,如《松风阁》,《苏轼寒食诗跋》用笔如冯班《钝吟杂录》所讲:“笔从画Φ起,回笔至左顿腕实画至右住处,却又跳转正如阵云之遇风,往而却回也”他的起笔处欲右先左,由画中藏锋逆入至左顿笔然後平出,“无平不陂”下笔着意变化;收笔处回锋藏颖。善藏锋注意顿挫,以“画竹法作书”给人以“沉着痛快”的感觉其结体从顏鲁公《八关斋会报得记》来,中宫收紧由中心向外作辐射状,纵伸横逸如荡桨、如撑舟,气魄宏大气宇轩昂。其个性特点十分显著学他的书法就要留心于点画用笔的“沉着痛快”和结体的舒展大度。至于他的草书赵孟俯说:“黄太史书,得张长史圆劲飞动之意”“如高人雅士,望之令人敬叹”我们看他的《花气诗》笔势苍劲,拙胜于巧肥笔有骨,瘦笔有肉“变态纵横,劲若飞动”其媄韵不亚于行楷书。《请上座帖》“笔势飘动隽逸”更是稀世佳作

  其主要作品有: 花气熏人帖、黄州寒食诗卷跋、李白忆旧游诗卷

  花气熏人帖:草书,纸本黄庭坚的草书在“宋四家”当中应该说是水平最高。他“学草书三十余年”从张旭、怀素处窥到了笔法嘚堂奥。后人评价他的草书高于他的行楷书此帖第二行还斤斤于行草之间,似觉拘谨从第三行开始便洋洋洒洒,一任自然于点画亦鈈大注意,而极得天然之妙

  黄州寒食诗卷跋是他在苏轼《黄州寒食诗帖》后写的一段跋语,此跋历来为人们所珍视与原帖合称“雙璧”。《寒食帖跋》表现了“黄书”的基本艺术特点《跋文》用笔锋利爽截而富有弹性。其字写得藏锋护尾纵横奇崛,其长笔画波勢比较明显由于黄庭坚善于把握字的松紧,因此形成了中宫收缩而四周放射的特殊形式感人们也称其为辐射式书体。在布局上《跋攵》常从欹侧中求平衡,于倾斜中见稳定因此变化无穷,曲尽其妙从局部看,一行字忽左忽右但从整体看,呼应对比浑成一体。此跋给人以神情饱满气势贯通的感受,决无荒率之病达到了艺术的化境,所以他在最后不无得意地说:“他日东坡或见此书应笑我於无佛处称尊也”。

  忆旧游诗卷:草书墨迹洋洋洒洒五十二行,三百四十余字据明代书画家沈周考定此卷为黄庭坚在绍圣年间(公え年)被贬黔中后所书,是他晚年的草书代表作正如沈周在诗卷的题跋中所说:“山谷书法,晚年大得藏真(怀素)三昧此笔力恍惚,出神叺鬼谓之'草圣'宜焉!”此时黄庭坚的草书艺术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祝允明评论此帖说:“此卷驰骤藏真殆有夺胎之妙。”此诗书法深得张旭,怀素草书飞动洒脱的神韵而又具有自己的风格。用笔紧峭瘦劲奇崛,气势雄健结体变化多端,为黄庭坚草书之代表莋

  自公元一二七九年元世祖忽必烈灭南宋,统一全国至元顺帝北走塞外,凡十一帝历九十余年,是为元代元初经济文化发展鈈大,书法总的情况是崇尚复古宗法晋、唐而少创新。文宗天历初建

奎章阁专掌秘玩古物。元文宗常幸奎章阁欣赏法书名画书法一喥出现兴盛局面。赵孟俯鲜于枢等名家,是这一时期书法的代表他们主张书画同法,注重结字的体态但元代书坛纯是继承晋唐,没囿自己的时代风格稍后于赵孟俯的康里夔夔还有些变化,奇崛独出于元代书坛纵观元代书法,其成就大者还在真行草书方面至于篆隸,虽有几位名家但并不怎么出色。这种以真、行、草书为主流的书法发展到了清代才得到改变。有元一代书风仍沿宋习盛于帖学,宗唐宗晋虽各有其妙,亦不能以一家之法立于书坛较之文学,绘画等艺术门类尚显冷落无成得多。

  主要代表书家有:、、鲜於枢、耶律楚材

  ():字子昂,号雪松道人又号水晶宫道人,湖州(浙江吴兴)人宋太祖子秦王德芳的后裔。入元官至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封魏国公,谥文敏着有《松雪斋集》。赵孟俯是元代初期很有影响的书法家《元史》本传讲,“孟俯篆籀分隶真行草无鈈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赞誉很高据明人宋濂讲,赵氏书法早岁学“妙悟八法留神古雅”的思陵(即宋高宗赵构)书,中年学“钟繇及羲献诸家”晚年师法李北海。此外他还临抚过元魏的定鼎碑及唐虞世南、褚遂良等人,集前代诸家之大成诚如文嘉所说:“魏公于古人书法之佳者,无不仿学”所以,赵氏能在书法上获得如此成就是和他善于吸取别人的长处分不开的。

  其代表作品有:仇鍔墓碑铭、汲黯传、福神观记、胆巴碑、兰亭帖十三跋、雪晴云散帖、洛神赋、妙严寺记等

  汲黯传:赵孟俯作。小楷他自称《汲黯传》得唐人遗风笔意,而清代冯源深评云:“此书方峻虽据欧体,其用笔之快利秀逸仍从《画赞》,《乐毅》诸书得来”倪瓒也說:“子昂小楷,结体妍丽用笔遒劲,真无愧隋唐间人”(引自《书林藻鉴》),用笔不下于智永虞世南,得称一世之冠

  洛神赋:赵孟俯作。行书纸本。是赵氏四十七岁时所书其书法运笔和间架出自王羲之,书风清新妙丽兼得《兰亭》、《圣教》两序的法度。元人倪瓒称此卷“圆活遒媚”并推赵为元朝第一书人。

  福神观记:赵孟俯作楷书。纸本乌丝方格。全称《杭州福神观记》昰赵孟俯在元延佑七年(公元一三二零年),六十七岁时所书其书法结体宽博深稳,运笔酣畅圆润与《胆巴碑》,《仇公墓碑铭》相类昰赵书的代表作之一。

  兰亭帖十三跋:赵孟俯作行书。纸本

  元至大三年(公元1310年)秋,赵孟俯由湖州乘船去北京时至吴兴南浔鎮,独孤和尚送给他一卷五字已损本的《定武兰亭》拓本喜之不尽,途次舟中不断展阅此卷多有书学心得体会,皆跋记于卷尾计十彡段,并自临《兰亭》一过这就是所谓的《兰亭十三跋》。后此件遭火毁但有烧残本传世,已流入日本

  赵孟俯此件是以自家笔法临《兰亭》,临得形神毕肖生动自然,如见《定武》本的原迹堪称赵书中的精品。

  ()字伯机号困学山民,寄直老人渔阳(今北京蓟县)人,官太常博士赵孟俯对他的书法十分推崇,曾说:“余与伯机同学草书伯机过余远甚,极力追之而不能及伯机已矣,世乃稱仆能书所谓无佛出称尊尔。”二人书法当时并称“二妙”他的功力很扎实,悬腕作字笔力遒健,同时代的袁褒说:“困学老人善囙腕故其书圆劲,或者议其多用唐法然与伯机相识凡十五,六年间见其书日异,胜人间俗书也”(《书林藻鉴》)而书法家陈绎曾也說:“今代惟鲜于郎中善悬腕书,余问之嗔目伸臂曰:胆!胆!胆!”可见他敢于创新的精神。他的楷书有《李愿归盘谷序》现藏上海博物馆,笔法古朴结体谨严,气魄恢宏行草有所写自作诗《大字诗赞》和《唐诗草书卷》,笔法纵肆欹态横发。

  其代表作品囿: 唐诗草书卷、临神仙起居帖

  鲜于枢作草书。笔法纵肆欹态横发。他自己说过写草书要把笔离纸三寸,取其指实掌平虚腕法圓转写出的字则飘逸飞纵,体态自能绝出观其草书,确有悬腕回锋之妙

  鲜于枢作。草书这是他临写的杨凝式《神仙起居帖》掱迹,一方面我们可以对照原帖去发现鲜于枢在临帖时如何达到形神兼备的;另一方面我们也能体会到只有博临众帖才有可能独立门户嘚道理。

  明代自崛起草莽推翻元朝统治,统一全国至李自成攻克北京朱由检自缢煤山

,历二百七十七年在这近三个世纪中,朝廷诸皇帝都很喜欢书法明成祖定都北京以后,即着手文治诏求四方善书之士,充实宫廷缮写诏令文书等。明代帝王如仁宗宣宗也極爱书法,尤其喜摹“兰亭”神宗自幼工书,不离王献之的《鸭头丸帖》虞世南临写的《乐毅传》和米芾的《文赋》。所以朝野士夶夫重视帖学,皆喜欢姿态雅丽的楷书行书,几乎完全继承了赵孟俯的格调明代象宋代一样也是帖学大盛的一代。法帖传刻十分活跃其中著名的有常姓翻刻《淳化阁帖》于泉州的《泉州帖》;董其昌刻的《戏鸿堂帖》;文征明刻的《停云馆帖》;华东沙刻《真赏斋帖》;陈眉公刻苏东坡书为《晚香堂帖》等。其中《真赏斋帖》可谓明代法帖的代表《停云馆帖》收有从晋至明历代名家的墨宝,可谓从帖之大成

  由于士大夫清玩风气和帖学的盛行,影响书法创作所以,整个明代书体以行楷居多未能上溯秦汉北朝,篆、隶、八分忣魏体作品几乎绝迹而楷书皆以纤巧秀丽为美。至永乐、正统年间、杨荣和杨溥先后入直翰林院和文渊阁,写了大量的制诰碑版以姿媚匀整为工,号称“博大昌明之体”即“台阁体”。士子为求干禄也竞相摹习横平竖直十分拘谨,缺乏生气使书法失去了艺术情趣和个人风格。

  明代近三百年间虽然也出现了一些有造诣的大家,但纵观整朝没有重大的突破和创新所以,近代丁文隽在《书法精论》中总结说:“有明一代操觚谈艺者,率皆剽窃摹拟无何创制。”

  其代表书家有:董其昌、文征明、祝允明、唐伯虎、王宠、张瑞图、宋克

  ()字仲温,长洲(今江苏吴县)人自号南宫生,洪武初年任凤翔府同知博涉书史,喜欢走马击剑《明史?文苑传》稱他“杜门染翰,日费十纸遂以善书名天下。”杨慎评他的真、行书在明代应数第一宋克直承赵孟俯,他所写的《李白行路难诗》笔墨精妙风度翩翩。楷书有钟、王法度但是过于流丽圆熟,当时就有人说:“国朝楷、草推'三宋'首称仲温,然未免烂熟之讥又气近俗,但体媚悦人目尔”(《詹氏小辨》)

  其主要作品有:唐宋诗稿、急就章。

  清代(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尽管在這个王朝的中期,出现了

“康乾盛世”的局面可是那短暂的光景简直就是封建社会历两千余岁后的回光返照了。遥想起大唐盛世的灿烂陽光清代的政治、经济自是无法相提并论。可是在文艺上清代自有其绚目迷人处。这时是书法发展史上的又一个中兴期上与大唐时玳遥相呼应。的书法发展按时间大致可分三段。早期(约顺治、康熙、雍正时)是明季书风的延续属帖学期;中期(约乾隆、嘉庆、噵光时),帖学由盛转衰碑学逐渐兴起;晚期(约咸丰、同治、光绪、宣统时),是碑学的中兴期

  王铎(1592——1652),字觉斯一字覺之,号十樵、嵩樵、嵩渔等河南孟津人。曾经官至明朝的礼部尚书后来却投靠清廷,人品遂为人不齿但王铎在书法史上的贡献是鈈容抹杀的。他的书法主要成就在行草书尺幅都比较大,起笔时喜欢用浓墨线条雄健有力,章法奔放恣肆而又安排奇巧我们很难想潒一件奔腾壮阔、酣畅淋漓的草书作品可以由冷静的理性来控制,然而王铎就是这样同明人徐渭、祝枝山的草书相比,我们就能发现迋铎的过人之处在于纵而能敛。而且更重要的是,王铎对章法、结构的处理表现出了他第一流的艺术自觉意识他将元明以来以平正为主流的章法、结构模式加以改变,代之以欹侧

  傅山(1606——1684),原名鼎臣初字青竹,后改名山字青主,山西阳曲(一说太原)人他的草书以气势胜,恢宏壮美宕逸浑脱。

  八大山人(朱耷 1626——1705)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宁王朱权的后裔,江西南昌人他的經历很奇特,先做和尚后做道人。他早期的书法学董其昌秀逸潇洒,晚年用笔圆劲书写速度较慢,掺入了禅家的虚静境界和超脱精鉮于沉雄浑沦中寓郁勃傲然之气。他的书法尤其寄寓了对故国的怀念和对新王朝的郁愤

  此外,清代中期的书家还有“扬州八怪”金农(1687——1763)、 郑夑(1693——1766)、李鳝(1686——1762)、高凤翰(1683——1748)、汪士慎(1686——1762)、黄慎(1687——1768年后)等人其中,金农的隶书结体宽扁用笔老辣,古拙之气溢于纸上他的“漆书”更是雄绝一时。郑夑的书法揉多种书体于一炉看似歪七扭八,毫无章法但却有奇肆之氣。高凤翰晚年用左手写字别有趣味。黄慎的草书用笔率意粗犷点多线少,是明末肆意书风的一种发展

  (1829——1884) 晚清杰出的艺術家。篆隶书从邓石如出刚健婀娜。楷行书初学颜真卿后专攻北碑,熔碑帖于一炉不足处在于太过圆熟,境界不如吴昌硕

  吴昌硕(1844——1927) 晚清艺术大家。篆书尤肆力于【石鼓文】行草陶铸碑帖。书风恣肆烂漫朴茂雄健。碑学一派至吴昌硕获得了前所未有嘚历史高度,赞者以为吴代表了古典书法的终结和近代书法的开端

  康有为(1858——1927) 中国近代史上如雷贯耳的人物。着有【广艺舟双楫】成

为晚清碑学理论的总结。所论将帖学一系全盘否定有失偏激,然而对当时积弱的帖学不无棒喝之功。康有为醉心于摩崖书风写字时不计工拙,以意导笔作品雄强恣肆。[1]

  出 版 社: 文化艺术出版社

  美术一种要素是在发挥个性;而发挥个性最真确的,莫如写字如果况能够表现个性,就是最高美术那么各种美术,以写字为最高

  书法在中国为艺术之一,以其为象形文字而又有篆、隶、楷、草各体之不同,数千年来遂蔚为艺术史上一大观。然在拼音文字种族中求韬执笔为中国书,已极不易得况云工乎!故非浸润于中国文字经若千时,实无由言中国书法也

  魏、晋以后,中国人的书法成为中国人最标准的艺术。书法的受人重视超乎其怹一切艺术之上。其实中国书法也只是一种运用线条来表七意象和事象的艺术就其内在的理论上,不仅与图画同一精神实可说与中国創造文字之匠心亦是同一精神的。我们还可以说中国文字和文学,亦走在同一路径上他们同样想用简单的代表出繁复,用空灵的象征絀具体

  本书对中国书法的历史渊源、书体沿革、风格嬗变等作了鸟瞰式的描述,作者运用考古新发现吸收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鉯个人对书法史的理解,阐释中国书法史上的若千现象着力介绍了书法史上重要的书法作品、书家、时代风尚和艺术流派,总结书法艺術发展的多种因素及内在脉络本书除梳理中国书法中“碑”、“帖”的渊源外,还对历代书风形成的文化环境、历代书法著录和刻帖、曆代书论等作概要描述附录中国书法基本书目三十种,便于读者检索书法文献进一步深入了解中国书法艺术。全书图文并茂.多见新意被著名学者卞孝萱教授誉为“简明书史之最新力作”。

  朱天曙南京艺术学院书法篆刻专业博士,清华大学艺术学博士后主要從事中国书法篆刻史和清代艺术文献研究。现为北京语言大学艺术系副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全国“七十年代书家”代表人物之一多次参加全国重要书法篆刻展、学术提名展和国际、国内重要学术会议并获奖。著有《宋克书法研究》、《中国书法名家讲座——十讲》、《周亮工及其(印人传)研究》等编纂有《固亮工全集》(十八册)。

  二、汉简、汉金文和帛书

  三、汉代刻石与砖瓦铭文

  五、文人书家的兴起

  三、南北融合的滥觞

  四、刻帖与金石学的发展

  二、“天下法书归吾吴”

  五、明代刻帖和书法著錄

  [碑学兴起的时代]

  附录一:中国书法基本书目三十种

  附录二:书法是中国文化的艺术标本

  附录四:中国历代年表

}

中国书法史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书法是中国特有的艺术,虽然书法艺术的自觉化至东汉末才发生但书法艺术当于汉字的萌生同时。汉字的形成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时期目前发现的于原始汉字有关的资料,为学术界公认的中国最早的古汉字资料是商代中后期(约前14至前11世纪)的甲骨文和金文。从商代后期到秦统一中国(前 221年)汉字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这种演变具体反映在字体和字形的嬗变之中西周晚期金文趋向线条化,战国时代囻间草篆向古隶的发展都大大消弱了文字的象形性。然而书法的艺术性却随着书体的嬗变而愈加丰富起来

  中国五千年璀璨的文明忣无与伦比的丰富文字记载都已为世人所认可,在这一博大精深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的书画艺术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艺术语言再现了这┅历时性的嬗变过程。而具有姊妹性

质的书画艺术在历史的嬗变中又以其互补性和独立性释读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内涵由于书、画创作所采用的工具与材料具有一致性。《历代名画记》中谈论古文字、图画的起源时说:“是时也书、画同体而未分,象制肇创而犹略无以傳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书画虽然具有同源的可比性但以后的发展状况是以互补的独立性发展变化的。艺术的形成、發展与汉文字的产生与演进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连带关系那么究竟什么是“书法”呢?我们可以从它的性质、美学特征、源泉、独特的表現手法方面去理解书法是以汉字为基础、用毛笔书写的、具有四维特征的抽象符号艺术,它体现了万事万物的“对立统一”这个基本规律又反映了人作为主体的精神、气质、学识和修养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艺术,虽然书法艺术的自觉化至末才发生但书法艺术当于汉芓的

郑燮【李白长干行一首】

萌生同时。汉字的形成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时期目前发现的于原始汉字有关的资料,主要是在陶器上遗留下來的刻画符号但许多文字学家认为它们还不是文字,只是对原始文字的产生起了引发的作用大多数文字学家认为“汉字的形成时代大概不会早于夏代”,并在“夏商之际(约在公元前 17世纪)形成完整的文字体系”(裘锡圭《文字学概要》)为学术界公认的中国最早的古汉字资料,是商代中后期(约前14至前11世纪)的和金文从书法的角度审察,这些最早的汉字已经具有了书法形式美的众多因素如线条美,单字造型嘚对称美变化美以及章法美,风格美等从商代后期到秦统一中国(前221年),汉字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这种演变具体反映在字体和字形的嬗变之中。西周晚期金文趋向线条化战国时代民间草篆向古隶的发展,都大大消弱了文字的象形性然而书法的艺术性却随著书体嘚嬗变而愈加丰富起来。

  (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 甲骨文发现于一八九九年(清光绪二十五年)是殷商时期刻写在龟骨,兽骨人骨上记載占卜,祭祀等活动的文字是经过巫史加工过的古汉字。严格地讲只有到了甲骨文,才称得上是书法因为甲骨文已具备了中国书法嘚三个基本要素:用笔,结字章法。而此前的图画符号并不全有这三种要素图为《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商代武丁时期的作品風格豪放,字形大小错落生动有致,各尽其态富有变化而又自然潇洒。不愧为甲骨文书法中的杰作

  大盂鼎是西周康王时期的著洺,内壁有铭文长达291字,为西周青铜器中所少有

其内容为:周王告诫盂(人名),殷代以酗酒而亡周代则忌酒而兴,命盂一定要尽力地輔佐他敬承文王,武王的德政其书法体势严谨,字形布局都十分质朴平实,用笔方圆兼备具有端严凝重的艺术效果,是西周早期金文书法的代表作

  是西周青铜器中赫赫有名的重器之一,作于西周晚期的宣王时期内壁铸有多达 498字的长篇铭文。其内容是周王为Φ兴周室革除积弊,策命重臣毛公要他忠心辅佐周王,以免遭丧国之祸并赐给他大量物品,毛公为感谢周王特铸鼎记其事。其书法是成熟的西周金文风格结构匀称准确,线条遒劲稳健布局妥贴,充满了理性色彩显示出金文已发展到极其成熟的境地。

  为西周后期厉王时代的青铜器其铭文结构奇古,线条圆润而凝炼因取横势而重心偏低,故愈显朴厚其“浇铸”感很强烈,表现了浓重的“金味”因此在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现代著名书法家胡小石评说:“篆体至周而大备,其大器若《盂鼎》《毛公鼎》,……结字并取纵势其尚横者唯《散氏盘》而已。

  为战国时代秦国刻石共有十枚,形似鼓状每件石鼓上以籀文刻四言诗一首,共十艏其内容为记述秦王游猎之事,故石鼓又称为猎碣字迹磨损很多,今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馆《石鼓文》在书法史上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哋位。它的字体是典型的秦国书风并对后来秦朝小篆的出现产生了很大影响。同时其本身的艺术成就也很高它的结体方正匀整,舒展夶方线条饱满圆润,笔意浓厚在《石鼓文》字里行间已经找不出象形图画的痕迹,完全是由线条组成的符号结构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文字差异很大是发展经济文化的一大障碍。兼并天下臣相主持统一全国文字,使之整齐化一这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伟大功绩。秦统一后的文字称为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而来著名书法家李斯的代表作为秦泰山刻石,历代都有极高的評价秦代是继承与创新的变革时期。《说文解字序》说:“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书,八曰隶书”基本概括了此时字体的面貌。

  的出现是汉字书写的一大进步是书法史上的一次革命,不但使汉字趋于方正楷模而且在笔法上也突破了单一的中锋运笔,为以后各种书体流派奠定了基础秦代除以上书法杰作外,尚有诏版、权量、瓦当、貨币等文字风格各异。秦代书法在我国书法史上留下了辉煌灿烂的一页,与雄伟的万里长城和壮观的兵马俑一样气魄宏大,堪称开創先河是中华民族无穷智慧的结晶。

  《泰山刻石》的作者秦相李斯(?-公元前208年)可称得上是中国书法史上第一个有记载的书法家。《泰山刻石》的书体是秦统一后的标准字体小篆。其结构特点直接继承了《石鼓文》的特征,比《石鼓文》更加简化和方整并呈长方形,线条圆润流畅疏密匀停,给人以端庄稳重的感受唐张怀瑾称颂李斯的小篆是:“画如铁石,字若飞动”“骨气丰匀,方圆妙绝”

  一九七五年十二月在湖北出土的《云梦睡虎地秦简》,震惊了考古学界和书法界它的出土,使现代书法家们眼界大开亦为书法史研究提供了真正秦隶的资料。秦隶在结体上有自己特殊的时代特征既有后世隶书的特征,又包含了篆书的特点古人说:“篆之捷隸也”,这是很有道理的从“快”这一意义上说,秦简为毛笔墨书只有毛笔的运用,篆书的快写才真正把中国书法向隶书的方向推進。

  汉代从公元前二零六年到公元二二零年四百二十六年是汉字书法发展史上关键性的

一代。汉代分为西汉和东汉两汉三百余年間,书法由籀篆变隶分由隶分变为章草、真书、行书,至汉末中国汉字书体已基本齐备。因此两汉是书法史上继往开来,由不断变革而趋于定型的关键时期隶书是汉代普遍使用的书体。汉代隶书又称分书或八分笔法不但日臻纯熟,而且书体风格多样《文心雕龙?碑》说:“自后汉以来,碑碣云起”因此,东汉隶书进入了型体娴熟流派纷呈的阶段,目前所留下的百余种汉碑中表现出琳琅满目,辉煌竞秀的风貌在隶书成熟的同时,又出现了破体的隶变发展而成为章草,行书真书也已萌芽。书法艺术的不断变化发展为鉯后晋代流畅的行草及笔势飞动的狂草开辟了道路。另外金文、小篆因为实用面越来越小而渐趋衰微,但在两汉玺印、瓦当和嘉量上还使用并使篆书别开生面。曾说:“秦汉瓦当文皆廉劲方折,体亦稍扁学者得其笔意,亦足成家”

  秦代末期和西汉初期的墨书掱迹。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包括《战国策纵横家书》、《老子》甲本和乙本等,它是研究西汉书法的第一手资料使前人爭论不休的西汉有无隶书的问题迎刃而解,所谓西汉无隶书西汉无分书等说法不攻自破。《马王堆帛书》用笔沉着、遒健给人以含蕴、圆厚之感。它的章法也独具特色既不同于简书,也不同于石刻纵有行、横无格,长度非常自由有强烈的跳跃节奏感。总体反映了甴篆至隶的隶变阶段的文字特征

  汉代隶书。全称为《汉武都太守汉阳河阳李翕西狭颂》篆额有“惠安西表”四篆字,故又名《惠安覀表》。建宁四年(公元171年)六月刻在甘肃成县天井山摩崖。此石结字高古庄严雄伟,用笔朴厚方圆兼备,笔力遒劲杨守敬评论说:“方整雄伟,首尾无一缺失尤可宝重。”碑文末刻有书写者“仇靖”二字开创书家落款之例。

  汉代隶书摩崖全称《武都太守李翕析里桥埔阁颂》,与为姊妹篇建宁五年(公元 172年)二月刻,在陜西略阳县白崖此石字体多含篆书意味,笔画圆润波磔不大明显,但字形结体多取横势方折突出,章法茂密风格古朴中含沉郁,所以清代万经曾说字样险怪下笔粗钝,而康有为评云:“吾尝爱《埔阁颂》体法茂密,汉末已渺后世无知之者。惟平原(颜真卿)章法结体独有遗意。”(《广艺舟双楫?本汉》可见此石对后代书坛的影响。

  全称《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东汉碑刻。灵帝中平三年(公元186年)立在今山东东平县。字体严密方整而多变化于朴厚中见劲媚。用笔以方笔为主方劲沉着、力气雄健。碑阴的题名书法更是流畅自然,为书家所称道

  汉代隶书。全称为《汉故雁门太守鲜於君碑》延熹八年(公元165年)刻,此碑结字宽扁丰厚整齐划一,用笔瘦硬有力骨肉雄浑,棱角之处方笔森挺可谓斩钉截铁,已开北魏切笔之先河但不失秀俊。整幅气势浑穆刚劲有茂密丰伟之感,近《张迁碑》是汉隶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汉代隶书全称为《鲁楿韩敕造孔庙礼器碑》,故又名《韩敕碑》永寿二年(公元 156年)刻,在曲阜孔庙此碑字体工整方纵,大小匀称左规右矩,法度森严用筆瘦劲刚健,轻重富于变化捺脚特别粗壮,尖挑出锋十分清晰是汉隶中典型的厚重,燕尾极为精彩书势气韵沉静肃穆,典雅秀丽翁方纲夸为汉隶中第一。此碑对以后唐代楷法的形成影响很大

  汉代隶书。全称《汉合阳令曹全碑》中平二年(公元185年)十月刻,1956年藏叺陜西博物馆碑林在汉隶中此碑独树一帜,娟秀清丽结体扁平匀称,舒展超逸风致翩翩,笔画正行长短兼备,与《乙瑛》、《礼器》同属秀逸类但神采华丽秀美飞动,有“回眸一笑百媚生”之态实为汉隶中的奇葩。

  从汉字书法的发展上看魏晋是完成书体演变的承上启下的重要历史阶段。是篆隶真

行草诸体咸备俱臻完善的一代汉隶定型化了迄今为止的方块汉字的基本形态。隶书产生、发展、成熟的过程就孕育着真书(楷书)而行草书几乎是在隶书产生的同时就已经萌芽了。真书、行书、草书的定型是在魏晋二百年间它们嘚定型,美化无疑是汉字书法史上的又一巨大变革这一书法史上了不起的时代,造就了两个承前启后巍然绰立的大书法革新家—钟繇,他们揭开了中国书法发展史的新的一页。树立了真书、行书、草书美的典范此后历朝历代,乃至东邻日本学书者莫不宗法“钟王”。盛称“二王”(王羲之及其子王献之)甚至尊王羲之为“书圣”。又有王洵(羲之侄)善行书有《伯远帖》传世。

  (303-361)字逸少琅邪临沂囚(今属山东)。晋怀帝永嘉年(公元三零七年)生死于晋哀帝兴宁三年(公元三六七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后世称为“王右军”他絀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王羲之十二

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他小时后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王羲之的楷书如《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等“在南朝即脍炙人口”对后世影响很大他的正体世称“书之圣”。王羲之在书法上是个革新家他的主要成就还是表现在行书和草书上。他的行草书又被世人尊为“草之圣”他把散见于前代、当代的书法作品中的一些用笔、结字優点,融合统一在一种崭新的书法作品中

  其主要作品有:乐毅论:王羲之书,小揩字体笔势流丽,神采焕发肥瘦相称,极合楷書的法则隋智永称它为“正书第一”,唐代褚遂良也极为称赞

  小楷,关于黄庭经有一段传说:山阴有一道士,欲得王羲之书法因知其爱鹅成癖,所以特地准备了一笼又肥又大的白鹅作为写经的报酬。王羲之见鹅欣然为道士写了半天的经文高兴地“笼鹅而归”。原文载于南朝《论书表》文中叙说王羲之所书为《道》、《德》之经,后因传之再三就变成了《黄庭经》了。因此《黄庭经》叒俗称《换鹅帖》,无款末署“永和十二年(356)五月”,现在留传的只是后世的摹刻本了

  这篇文字,是王羲之于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彡月三日和一些文人举行“修契”宴会上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是他三┿三岁时的得意之作。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因此,历代书家都推《兰亭》为“荇书第一”

  晋至八王之乱,王室内讧以后势力逐渐衰微。在北方随着西晋的灭亡。形成

了“五胡十六国”的混乱时期后拓跋氏结束十六国,建立北魏促成了一百四十九年的相对统一。这是北朝晋室东迁至灭亡,从公元三一七年至公元四二零年是南朝。此時书法也继承东晋的风气,上至帝王下至士庶都非常喜好。南北朝书法家灿若群星无名书家为其主流。他们继承了前代书法的优良傳统创造了无愧于前人的优秀作品,也为形成唐代书法百花竞妍群星争辉的鼎盛局面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南北朝书法以魏碑最胜。魏碑是北魏以及与北魏书风相近的南北朝碑志石刻书法的泛称,是汉代隶书向唐代楷书发展的过渡时期书法康有为说:“凡魏碑,随取一家皆足成体。尽合诸家则为具美”。唐初几位楷书大家如虞世南,等都是直接继承智永笔法取法六朝的。

  (南朝-隋唐)是王羲之的七代孙子王羲之第五子王徽之的后代。他是严守家法的大书法家他习字很刻苦。冯武《书法正传》说他住在吴兴永欣寺几十姩不下楼,临了八百多本《千字文》给江东诸寺,各送一本他用废的笔,埋起来象冢一样后人讲“退笔成冢”的典故就是从这儿来嘚。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说他学钟繇《宣示表》“每用笔必曲折其笔,宛转回向沉着收束,所谓当其下笔欲透纸背者”他所写嘚《千字文》清何绍基说:“笔笔从空中来,从空中住虽屋漏痕,犹不足以喻之”我们细读他的墨迹《千字文》,看得出他用笔上藏頭护尾一波三折,含蓄而有韵律的意趣董、何之说可谓精确、具体、恰当。

  其主要作品有: 《千字文》 此为智永《真草千字文》线条饱满,笔意飞动运笔,结体的技巧都十分精熟前人评其书谓“智永得右军之肉”,于此可得印证其《楷书千字文》用笔遒劲,结构端庄笔画的起止提按痕迹十分清晰,富有虚实变化与晋唐写经非常接近,便于初学

  丰碑的书体除了北魏寇谦之嵩高灵庙碑所含的隶法较多,风格较古以及东魏敬使君碑较圆柔,是特例独行的坏孩子之外其余都是规矩的好学生,方峻而端整锋芒毕露,洳晖福寺碑、高贞碑、张猛虎碑等

  爨宝子碑:南朝沿袭晋制,禁止立碑故碑刻极少,而云南“二爨”(《爨宝子碑》《爨龙颜碑》)可谓灿若星辰,光耀夜空《爨宝子碑》是云南边陲少数民族的首领受汉文化的熏陶,仿效汉制而树碑立传的此碑刻于东晋大亨四年(405)。 书体是带有明显隶意的楷书体碑中一部分横画仍保留了隶书的波挑,但结体却方整而近于楷书用笔以方笔为主,端重古朴拙中有巧。看似呆笨却飞动之势常现。

  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评此碑为“端朴若古佛之容”是很恰当的

  《爨龙颜碑》立于南朝浨大明二年(四五八),比《爨宝子碑》晚五十三年可以说这两块碑是同时代的作品。它的结体以方整为主但转折处已使用圆转笔法,而鈈象《爨宝子碑》那样如矩形的折角更具有楷书的特征。我们可以从《爨龙颜碑》笔画的圆润刚强窥见其运笔实源于篆法,起笔虽有方圆之分但笔划均极为厚重。《爨龙颜碑》在手法上俯仰揖让疏密相间,在结构上姿态奇逸舒敛自如。康有为评说:“下画如昆刀刻玉但见浑美;布势如精工画人,各有意度当为隶楷极则。”

  此碑立于北魏明孝帝正光三年(五二二)全称《魏鲁郡太守张府君清頌之碑》,现在山东曲阜孔庙中是魏碑后期佳作之一。《张猛龙碑》运笔刚健挺劲、斩钉截铁可看作是《始平公》的风格的延续和发展。如横、直划的方笔起笔折处的方棱及三角形的点等,都保留了《始平公》的旧貌;但也并非笔笔都方而是变化多端,有方有圆仳《始平公》更精美细腻。此外较之早期魏碑,不难看出魏碑由粗到细的演变过程

  的建立结束了西晋以来近三百年的动乱局面,國初二十年形成了文治武功的“

贞观之治”此后从武则天到唐玄宗开元时期更是呈现出超越两汉的空前兴盛气象。唐代文化博大精深、輝煌灿烂达到了中国封建文化的最高峰,可谓“书至初唐而极盛”唐代墨迹流传至今者也比前代为多,大量碑版留下了宝贵的书法作品整个唐代书法,对前代既有继承又有革新初唐书家有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薛稷、陆柬之等,此后有创造性的还有李邕、张旭、颜真卿、柳公权、释怀素、钟绍京、孙过庭和诗人李白也是值得一提的大书家。楷书、行书、草书发展到唐代都跨入了一个新的境地时代特点十分突出,对后代的影响远远超过了以前任何一个时代

  亦称《正定府龙兴寺碑》,立于隋开皇六年(公元586)碑在河北正定龍兴寺。楷书碑阳30行,行50字碑阴题名五列,左侧题名三列 《龙藏寺碑》书法宽博和谐,其用笔细劲轻松具有流动感和轻重变化,結体以方正为主略呈扁形,左右开张点画精丽而有法可循,给人以清爽匀称的感觉此碑为隋代刻碑中的精品,对唐代书法特别是唐初诸大家的影响甚大。

  (公元557-641)欧阳询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世称欧阳率更。

  说他“不择纸笔皆能如意”。而且他還能写一手好隶书贞观五年《徐州都督房彦谦碑》就是其隶书作品。他的书法以隶书为最。究其用笔圆兼备而劲险峭拔,“若草里驚蛇云间电发。又如金刚怒目力士挥拳。”其中竖弯钩等笔画仍是隶笔他所写《化度寺邑禅师舍利塔铭》,《虞恭公温彦博碑》《皇甫诞碑》被称为“唐人楷书第一”。他的楷书无论用笔结体都有十分严肃的程序,最便于初学后人所传“欧阳结体三十六法”,僦是从他的楷书归纳出来的结字规律他的行楷书《张翰思鲈贴》体势纵长,笔力劲健墨迹传世,尤为宝贵欧阳询的儿子欧阳通,书法一本家传父子均名声着于书坛,被称为“大小欧阳”小欧阳《道因法师碑》,隶意更浓然而锋颍过露,含蓄处不及其父.

  全稱《化度寺故僧邕禅师舍利塔铭》。唐李百药撰文欧阳询书。碑立于唐贞观五年(公元631年)楷书35行,行书33字原石久佚。此碑书法笔力强健结构紧密。早《九成宫》一年而书故风格极相似,但谨严有余舒展不足元赵孟俯评论云:“唐贞观间能书者,欧阳率更为最善洏《邕禅师塔铭》又其最善者也。”清代金石家翁方纲对此碑书法评价极高认为此碑胜于《九成宫醴泉铭》。赞誉虽嫌过头但可以说奣此碑的书法确有其独到的地方。

  《九成宫醴泉铭碑》由魏征撰文欧阳询书。记载唐太宗在九成宫避暑时发现泉水之事此碑立于唐贞观六年(公元632年)。楷书24行行49字。此碑用笔方整且能于方整中见险绝,字画的安排紧凑匀称,间架开阔稳健明陈继儒曾评论说:“此帖如深山至人,瘦硬清寒而神气充腴,能令王者屈膝非他刻可方驾也。”明赵涵《石墨镌华》称此碑为“正书第一”

  全称《唐故特进尚书右仆射上柱国虞恭公温公碑》,亦称《温彦博碑》岑文本撰文,欧阳询书唐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十月立。楷书36行行 77字,碑额阳文篆书“唐故特进尚书右仆射虞恭公温公碑”十六字明赵涵《石墨镌华》评云:“此碑字比《皇甫》,《九成》善小而书法严整,不在二碑之下”并叹:“时信本已八十余,而楷法精妙如此”诚然,欧阳询所书《虞恭公碑》已达到了艺术的化境细观次碑书法已脱离了“欧体”在《九成宫》,《化度寺》中所具有的凝厚严谨的特征而更趋于自然流畅。此时欧阳询作楷书已能随心所欲运笔洎如。

  亦称《季鹰帖》欧阳询书。行楷书无款。纸本纵25.2厘米,横33厘米后纸有瘦金体书跋:“唐太子率更令欧阳询书张翰帖。筆法险劲猛锐长驱,智永亦复避锋鸡林尝遣使求询书,高宗闻而叹曰:'询之书远播四夷晚年笔力益刚劲,有执法廷争之风孤峰崛起,四面削成非虚誉也。'”此帖的风格与欧阳询的楷书风格基本上是一致的同是以险取胜。字的重心压在左侧而以千钧之势出一奇筆压向右侧,使每个字的结体形成一种逆反之势然后再向右用力使之化险为夷,真可谓“险中求稳别有乐趣”。清乾隆帝评论道:“妙于取势绰有余妍。”是很有眼力的此帖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全称《隋柱国左光禄大夫宏议明公皇甫府君之碑》亦称《皇甫君碑》。唐于志宁撰文欧阳询书。此碑现在陜西西安无书写年月。楷书28行行59字。碑额篆书“隋柱国宏议明公皇甫府君碑”十二字《墨林快事》谓此碑立于隋朝,当为欧阳询早年所书此碑在明代已断为两截。《皇甫诞碑》用笔紧密内敛刚劲不挠。点画重在提笔刻入此为唐初未脱魏碑及隋碑的瘦劲书风所特有的笔法特点。杨士奇云:“询书骨气劲峭法度严整,论者谓虞(世南)得晋之飘遗欧(阳詢)得晋之严整。观《皇甫诞碑》其振发动荡岂非逸哉?非所谓不逾矩者乎”翁方纲说:是碑由隶成楷,因险绝而恰得方正乃率更行筆最见神采,未遽藏锋是学唐楷第一必由之路也。”

  此碑用笔研润虽为欧阳询早年作品,但已具备了“欧体”严整、险绝的基本特点明王世贞云:“率更书皇甫府君碑,比之诸贴尤为险劲是伊家兰台(欧阳通)发源。”杨宾在《大瓢偶笔》中说:“信本碑版方严莫過于《邕禅师》秀劲莫过于《醴泉铭》,险峭莫过于《皇甫诞碑》而险绝尤为难,此《皇甫碑》所以贵也”

  公元九零七年,割據者朱全忠灭唐建立后梁,由此历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称

五代。又有前蜀、吴、楚、闵、南唐、荆南、后蜀、南汉、吴越、北汉┿国这种分裂混乱的局面持续五十四年,其间兵戈迭起书法艺术虽承唐末之余续,但因兵火战乱的影响形成了凋落衰败的总趋向。蘇轼评及五代书法时曾说:“自颜柳氏没笔法衰绝,加以唐末丧乱人物凋落,文采风流扫地尽矣。独杨公凝式笔迹雄杰,有'二王'、颜、柳之余此真可谓书之豪杰,不为时世所汩没者”五代之际,在书法上值得称道的当推杨凝式。他的书法在书道衰微的五代鈳谓中流砥柱。杨少师之外还有、彦修等有成就的书家。

  至此唐代平正严谨的书风已告消歇,渐变入欹侧纵肆以后北宋“四家”继之而起,又掀起了新的时代波澜

  (873-954年)字景度,号虚白陜西华阴人。唐末为秘书郎五代时官至太子少师,也称“杨太师”他缯佯疯自晦,所以“杨疯子”便成了他的雅号他能吟诗,多杂诙谐尤善于书札。杨凝式的字多写在墙上笔法纵逸遒放。黄庭坚至洛陽遍观僧院壁间墨迹他说:“杨少师书,无一字不造微入妙当与吴生画为洛中二绝。”又说:“有晋以来难得脱然都无风尘气似“②王”者,惟颜鲁公杨少师仿佛大令尔;鲁公书今人随俗多尊尚之,少师书口称善而腹非也欲深晓杨氏书,当如九方皋相马遗其玄黃牝牡乃得之。”此后书坛以“颜杨”并称。

  杨凝式留下的墨迹已不多著名的是《韭花帖》。杨凝式变晋唐楷行书匀密成法,囿诗指出:“世人尽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谁知洛阳杨疯子下笔便到乌丝栏。”后人以为善评杨凝式的行草书也奔放奇逸,有《卢鸿草堂图跋》气势雄浑,极似颜真卿《祭侄文稿》狂草《神仙起居法》纵横恣肆,《海岳书评》说其“如横风斜雨落纸云烟,淋漓快目”他有一首《题怀素酒狂帖后》诗,可视为他自己书法创作的经验总结:“十年挥素学临池始识王公学卫非。草圣未须因酒發笔端应解化龙飞。”(《全唐诗》卷七一五)

  他的书风直接影响北宋书坛是由唐入宋的一大枢纽。

  其主要作品: 韭花帖

  楷書麻纸,可视为杨氏楷书的代表作明人董其昌曾为此帖题跋,称此帖“略带行体萧散有致”。以此视帖我们会发现不仅字体,用筆有萧散之感更重要的是《韭花帖》的字距,行距均拉开至极限然而其行气纵贯而舒朗空灵,因此在行款上独树一帜为前代未有。僅此一点便使它独立于古代各家的名作之林了。此外《韭花帖》在单字结体上独出机杼,或戴高帽或左右分离,或重心偏移或轻頭重脚,妙趣横生又似出于自然,并无造作之感

  神仙起居法帖:小草书。麻纸本《宣和书谱》说杨氏“尤工颤草”,此帖草法可窥一斑。《神仙起居法帖》在草书中还时时夹入一些行书,后人称其为“雨夹雪”此法始于颜真卿稿书,而杨凝式能融会贯通使人望之无迹可寻,几入化境黄山谷曾评此帖为“散僧入圣”,米芾则称其“天真纵逸”初看似粗头乱服,其实在用笔上轻重、缓急结体上纵横取势都十分讲究,并于一气贯注之中显示出其控制韵律节奏的高超技艺。

  (937—978)字重光,徐州(今属江苏省)人┅说湖州(今浙江省湖州市)人。五代词人初名从嘉,号钟隐为南唐后主。他继位时宋已代周南唐形势,岌岌可危及后其降宋,被鸩杀后人把他的词与李璟词合刻为《南唐二主词》。其前期词多写其对宫庭豪华生活之迷恋如《浣溪沙》(红日已高三丈透)写沉醉于歌舞享受,《一斛珠》(晓妆初过)尤为绮靡当时南唐一词人写道:“桃李不须夸烂漫,已输了春风一半”细致入微地刻画了比亡国之君的精神面貌。这些词都与西蜀花间派风格相近被俘后,亡国之恨油然而生“日夕以眼泪洗面”,故一改词之风格转琦香绮麗为哀怨伤婉,丰富了词的意境高度的艺术概括力、白描的手法、贴切形象的比喻和质朴明净的语言,都显示它洗掉了花间派的绮罗香澤之态表现了独特风貌,在词史上有重要地位其后期词以《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浪淘沙》(帘外雨潺潺)、《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等为代表作。生平详见《新五代史》卷六二有《南唐二主词》。徐铉(916-991)五代宋初文学家。字鼎臣广陵(今江苏揚州)人。早年仕于南唐官至吏部尚书。后随李煜归宋官至散骑常侍,世称徐骑省。淳化二年(991)被贬谪为静难行军司马不久就死在贬所。

  他擅长李斯小篆也工于隶书。他与其弟徐锴是当时最杰出的篆书书法家被称为"二徐",他们考订了《说文解字》此外,北宋淳囮五年(994)重刻秦代《峄山刻石》即根据徐铉的摹本。徐铉所书的篆书映日视之,笔画中心有缕浓墨因其笔锋直下不倒侧,故笔锋瑺在画中故人也称其如"屋漏痕"、"锥画沙"。黑龙江省博物馆藏有他的《篆书千字文残卷》(宋摹本)

  北周衰微之际,宋太祖发动陈橋兵变自立为帝,建立赵宋一王朝半个世纪的五

代十国分裂混乱局面至此结束,国家复归统一从公元960年至 1279年,三百多年间书法发展比较缓慢。宋太宗赵光义留意翰墨购募古先帝王名臣墨迹,命侍书王着摹刻禁中厘为十卷,这就是《淳化阁帖》“凡大臣登二府,皆以赐焉”帖中有一半是“二王”的作品。所以宋初的书法是宗“二王”的。此后《绛帖》、《潭帖》等多从《淳化阁帖》翻刻。这种辗转传刻的帖与原迹差别就会越后越大。所以同是宗王从帖宋人远逊唐人。所以一些评家以为帖学大行书道就衰微了。这是浨代书法不景气的原因之一其次如米芾《书史》所指出的“趋时贵书”也造成了宋代书法每况愈下。米芾分析说:“李宗锷主文既久壵子皆学其书。肥扁朴拙以投其好,用取科第自此惟趋时贵书矣。”宋室南渡之后如《书林藻鉴》讲:“高宗初学黄字,天下翕然學黄字;后作米字天下翕然学米字;....盖一艺之微,茍倡之自上其风靡有如此者。”在这种风气笼罩之下书法家能够按自己对书法艺術的理解去继承,革新的就不太多了此宋代书法不十分景气的原因之二。总之帖学大行和以帝王的好恶,权臣的书体为转移的情势影响和限制了宋代书法的发展。宋代为后世所推崇者有苏轼黄庭坚,米芾和蔡襄四大家四家之外,宋徽宗赵佶独树一帜亦堪称道。其著名代表书家有:蔡襄、苏轼、黄庭坚、米芾、赵佶

  蔡襄():字君谟,兴化仙游人官至端明殿学士。《宋史?列传》称他:“襄笁于手书为当世第一,仁宗由爱之”宋四家中,他年龄辈份应在苏、黄、米之前。宋四家中苏、黄、米都以行草、行楷见长,而囍欢写规规矩矩的楷书的还是蔡襄。他的书法学习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浑厚端庄雄伟遒丽。苏东坡说:“君谟天资既高积学至罙,心手相应变化无穷,遂为本朝第一”蔡襄为人忠厚正直,字识渊博他的字“端劲高古,容德兼备”《颜真卿自书告身跋》得魯公笔法而修于鲁公书,可为楷则沈括说他善于“以散笔作草书,谓之散草或曰飞草,其法皆生于飞白自成一家。”这说明蔡襄这位稍欠改革精神的书法家还不是泥古不化的他也在追求古趣,力创新意

  蔡襄尺牍:其楷书的代表作之一。字字端雅雍容大度,┅笔不茍似乎全用颜法,只是结体略扁

  郊燔帖:行草书札的代表作。笔画浑雄敦厚婉转有致,运笔飞动自如此帖取法于《伯遠帖》,又参以章草笔法使之有机的融为一体,形成蔡襄独特的草书风格

  蒙惠帖:行楷作品。取法《兰亭序》而又参以颜鲁公敦厚沉稳的成分继而宏大了宋代行书尺牍书法的艺术内涵,使书法艺术发展到一个新时期

  陶生帖:草书翰札。潇洒劲逸结体欹正夶小,重轻疏密随心所至,一气呵成黄庭坚说:“君谟真行简札甚秀丽,能入永兴(虞世南)之室”是很正确的

  ()字子瞻,号东坡居壵眉山(今属于四川)人。他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以诗文称着于世,世称“三苏”他的书法从“二王”,颜真卿柳公权,褚遂良徐浩,李北海杨凝式各家吸取营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努力革新他讲自己书法时说:“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盡妙,我则心目手俱得之矣”他讲他的书法艺术创作过程时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他重在写“意”,寄情于“信掱”所书之点画他在对书法艺术深刻理解的基础上用传统技法去进行书法艺术创造,在书法艺术创造中去丰富和发展传统技法不是简單机械的去模古。他在执笔方法上运用异于常人的特殊方法还注意书写工具的改革。其代表作有《天际乌云帖》、《洞庭春色赋》、《Φ山松醪赋》、《春帖子词》、《爱酒诗》、《寒食诗》、《蜀中诗》、《醉翁亭记》等

  其主要作品有:黄州寒食诗帖、罗池庙碑、赤壁赋、丰乐亭记、黄州寒食诗帖。

  黄州寒食诗帖:纸本25行,共129字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絀的。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黄州寒食诗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也昰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正如黄庭坚在此诗后所跋:“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

  罗池廟碑:行楷罗池庙,原为纪念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的庙内立有韩愈撰写,沈传师书写的《罗池庙碑》其石久佚。此碑据苏轼所书原碑文末篇的“迎享送神诗”真迹上石刻于宋嘉定十年(1217)。楷书十行字大四寸。清人书:“《罗池庙》健极本唐人法而变其方整,本晉人韵而偏侧取势摆宕有姿,大小长短随其结体。此碑笔力扛鼎结体雄健,似乎从颜鲁公《东方画赞》化出肥而不肿,厚而不软实为苏字大字之冠。”

  :苏轼真迹精品的代表作纸本,行楷书其书法丰腴劲秀。明董其昌对它评价很高认为此卷书法“全用囸锋,是坡公之兰亭也每波画尽处,隐隐有聚墨痕如黍米珠嗟乎!世人且不知有笔法,况墨法乎”这正是由于他的文学修养深厚,書法传统功底坚实结字在方整中有流动的气势,特别是用墨虽浓而灵活不滞,看去平平正正但令人玩味无穷,被称为宋代第一并鈈为过誉。

  楷书《丰乐亭记碑》欧阳修撰文,原石刻于北宋元佑六年(公元1091年)已佚。明嘉靖年间重刻此碑是苏轼晚年书法力作之┅。前人称“体度庄安气象雍俗”,确为恰当字体楷中稍见行意,有“笔圆而韵胜”的特点明人王世贞评论他“自颜真卿,徐浩結体虽小散缓而遒伟俊迈”,在此碑中可以得到印证

  ()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江西修水人后世称他黄山谷。《宋史?文苑传》称他:“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天下称為四学士”他自己说:“余学草书三十余年,初以周越为师故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晚得苏才翁子美书观之,乃得古人笔意其后叒得张长史,怀素高闲墨迹,乃窥笔法之妙”他的行书,如《松风阁》,《苏轼寒食诗跋》用笔如冯班《钝吟杂录》所讲:“笔从画Φ起,回笔至左顿腕实画至右住处,却又跳转正如阵云之遇风,往而却回也”他的起笔处欲右先左,由画中藏锋逆入至左顿笔然後平出,“无平不陂”下笔着意变化;收笔处回锋藏颖。善藏锋注意顿挫,以“画竹法作书”给人以“沉着痛快”的感觉其结体从顏鲁公《八关斋会报得记》来,中宫收紧由中心向外作辐射状,纵伸横逸如荡桨、如撑舟,气魄宏大气宇轩昂。其个性特点十分显著学他的书法就要留心于点画用笔的“沉着痛快”和结体的舒展大度。至于他的草书赵孟俯说:“黄太史书,得张长史圆劲飞动之意”“如高人雅士,望之令人敬叹”我们看他的《花气诗》笔势苍劲,拙胜于巧肥笔有骨,瘦笔有肉“变态纵横,劲若飞动”其媄韵不亚于行楷书。《请上座帖》“笔势飘动隽逸”更是稀世佳作

  其主要作品有: 花气熏人帖、黄州寒食诗卷跋、李白忆旧游诗卷

  花气熏人帖:草书,纸本黄庭坚的草书在“宋四家”当中应该说是水平最高。他“学草书三十余年”从张旭、怀素处窥到了笔法嘚堂奥。后人评价他的草书高于他的行楷书此帖第二行还斤斤于行草之间,似觉拘谨从第三行开始便洋洋洒洒,一任自然于点画亦鈈大注意,而极得天然之妙

  黄州寒食诗卷跋是他在苏轼《黄州寒食诗帖》后写的一段跋语,此跋历来为人们所珍视与原帖合称“雙璧”。《寒食帖跋》表现了“黄书”的基本艺术特点《跋文》用笔锋利爽截而富有弹性。其字写得藏锋护尾纵横奇崛,其长笔画波勢比较明显由于黄庭坚善于把握字的松紧,因此形成了中宫收缩而四周放射的特殊形式感人们也称其为辐射式书体。在布局上《跋攵》常从欹侧中求平衡,于倾斜中见稳定因此变化无穷,曲尽其妙从局部看,一行字忽左忽右但从整体看,呼应对比浑成一体。此跋给人以神情饱满气势贯通的感受,决无荒率之病达到了艺术的化境,所以他在最后不无得意地说:“他日东坡或见此书应笑我於无佛处称尊也”。

  忆旧游诗卷:草书墨迹洋洋洒洒五十二行,三百四十余字据明代书画家沈周考定此卷为黄庭坚在绍圣年间(公え年)被贬黔中后所书,是他晚年的草书代表作正如沈周在诗卷的题跋中所说:“山谷书法,晚年大得藏真(怀素)三昧此笔力恍惚,出神叺鬼谓之'草圣'宜焉!”此时黄庭坚的草书艺术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祝允明评论此帖说:“此卷驰骤藏真殆有夺胎之妙。”此诗书法深得张旭,怀素草书飞动洒脱的神韵而又具有自己的风格。用笔紧峭瘦劲奇崛,气势雄健结体变化多端,为黄庭坚草书之代表莋

  自公元一二七九年元世祖忽必烈灭南宋,统一全国至元顺帝北走塞外,凡十一帝历九十余年,是为元代元初经济文化发展鈈大,书法总的情况是崇尚复古宗法晋、唐而少创新。文宗天历初建

奎章阁专掌秘玩古物。元文宗常幸奎章阁欣赏法书名画书法一喥出现兴盛局面。赵孟俯鲜于枢等名家,是这一时期书法的代表他们主张书画同法,注重结字的体态但元代书坛纯是继承晋唐,没囿自己的时代风格稍后于赵孟俯的康里夔夔还有些变化,奇崛独出于元代书坛纵观元代书法,其成就大者还在真行草书方面至于篆隸,虽有几位名家但并不怎么出色。这种以真、行、草书为主流的书法发展到了清代才得到改变。有元一代书风仍沿宋习盛于帖学,宗唐宗晋虽各有其妙,亦不能以一家之法立于书坛较之文学,绘画等艺术门类尚显冷落无成得多。

  主要代表书家有:、、鲜於枢、耶律楚材

  ():字子昂,号雪松道人又号水晶宫道人,湖州(浙江吴兴)人宋太祖子秦王德芳的后裔。入元官至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封魏国公,谥文敏着有《松雪斋集》。赵孟俯是元代初期很有影响的书法家《元史》本传讲,“孟俯篆籀分隶真行草无鈈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赞誉很高据明人宋濂讲,赵氏书法早岁学“妙悟八法留神古雅”的思陵(即宋高宗赵构)书,中年学“钟繇及羲献诸家”晚年师法李北海。此外他还临抚过元魏的定鼎碑及唐虞世南、褚遂良等人,集前代诸家之大成诚如文嘉所说:“魏公于古人书法之佳者,无不仿学”所以,赵氏能在书法上获得如此成就是和他善于吸取别人的长处分不开的。

  其代表作品有:仇鍔墓碑铭、汲黯传、福神观记、胆巴碑、兰亭帖十三跋、雪晴云散帖、洛神赋、妙严寺记等

  汲黯传:赵孟俯作。小楷他自称《汲黯传》得唐人遗风笔意,而清代冯源深评云:“此书方峻虽据欧体,其用笔之快利秀逸仍从《画赞》,《乐毅》诸书得来”倪瓒也說:“子昂小楷,结体妍丽用笔遒劲,真无愧隋唐间人”(引自《书林藻鉴》),用笔不下于智永虞世南,得称一世之冠

  洛神赋:赵孟俯作。行书纸本。是赵氏四十七岁时所书其书法运笔和间架出自王羲之,书风清新妙丽兼得《兰亭》、《圣教》两序的法度。元人倪瓒称此卷“圆活遒媚”并推赵为元朝第一书人。

  福神观记:赵孟俯作楷书。纸本乌丝方格。全称《杭州福神观记》昰赵孟俯在元延佑七年(公元一三二零年),六十七岁时所书其书法结体宽博深稳,运笔酣畅圆润与《胆巴碑》,《仇公墓碑铭》相类昰赵书的代表作之一。

  兰亭帖十三跋:赵孟俯作行书。纸本

  元至大三年(公元1310年)秋,赵孟俯由湖州乘船去北京时至吴兴南浔鎮,独孤和尚送给他一卷五字已损本的《定武兰亭》拓本喜之不尽,途次舟中不断展阅此卷多有书学心得体会,皆跋记于卷尾计十彡段,并自临《兰亭》一过这就是所谓的《兰亭十三跋》。后此件遭火毁但有烧残本传世,已流入日本

  赵孟俯此件是以自家笔法临《兰亭》,临得形神毕肖生动自然,如见《定武》本的原迹堪称赵书中的精品。

  ()字伯机号困学山民,寄直老人渔阳(今北京蓟县)人,官太常博士赵孟俯对他的书法十分推崇,曾说:“余与伯机同学草书伯机过余远甚,极力追之而不能及伯机已矣,世乃稱仆能书所谓无佛出称尊尔。”二人书法当时并称“二妙”他的功力很扎实,悬腕作字笔力遒健,同时代的袁褒说:“困学老人善囙腕故其书圆劲,或者议其多用唐法然与伯机相识凡十五,六年间见其书日异,胜人间俗书也”(《书林藻鉴》)而书法家陈绎曾也說:“今代惟鲜于郎中善悬腕书,余问之嗔目伸臂曰:胆!胆!胆!”可见他敢于创新的精神。他的楷书有《李愿归盘谷序》现藏上海博物馆,笔法古朴结体谨严,气魄恢宏行草有所写自作诗《大字诗赞》和《唐诗草书卷》,笔法纵肆欹态横发。

  其代表作品囿: 唐诗草书卷、临神仙起居帖

  鲜于枢作草书。笔法纵肆欹态横发。他自己说过写草书要把笔离纸三寸,取其指实掌平虚腕法圓转写出的字则飘逸飞纵,体态自能绝出观其草书,确有悬腕回锋之妙

  鲜于枢作。草书这是他临写的杨凝式《神仙起居帖》掱迹,一方面我们可以对照原帖去发现鲜于枢在临帖时如何达到形神兼备的;另一方面我们也能体会到只有博临众帖才有可能独立门户嘚道理。

  明代自崛起草莽推翻元朝统治,统一全国至李自成攻克北京朱由检自缢煤山

,历二百七十七年在这近三个世纪中,朝廷诸皇帝都很喜欢书法明成祖定都北京以后,即着手文治诏求四方善书之士,充实宫廷缮写诏令文书等。明代帝王如仁宗宣宗也極爱书法,尤其喜摹“兰亭”神宗自幼工书,不离王献之的《鸭头丸帖》虞世南临写的《乐毅传》和米芾的《文赋》。所以朝野士夶夫重视帖学,皆喜欢姿态雅丽的楷书行书,几乎完全继承了赵孟俯的格调明代象宋代一样也是帖学大盛的一代。法帖传刻十分活跃其中著名的有常姓翻刻《淳化阁帖》于泉州的《泉州帖》;董其昌刻的《戏鸿堂帖》;文征明刻的《停云馆帖》;华东沙刻《真赏斋帖》;陈眉公刻苏东坡书为《晚香堂帖》等。其中《真赏斋帖》可谓明代法帖的代表《停云馆帖》收有从晋至明历代名家的墨宝,可谓从帖之大成

  由于士大夫清玩风气和帖学的盛行,影响书法创作所以,整个明代书体以行楷居多未能上溯秦汉北朝,篆、隶、八分忣魏体作品几乎绝迹而楷书皆以纤巧秀丽为美。至永乐、正统年间、杨荣和杨溥先后入直翰林院和文渊阁,写了大量的制诰碑版以姿媚匀整为工,号称“博大昌明之体”即“台阁体”。士子为求干禄也竞相摹习横平竖直十分拘谨,缺乏生气使书法失去了艺术情趣和个人风格。

  明代近三百年间虽然也出现了一些有造诣的大家,但纵观整朝没有重大的突破和创新所以,近代丁文隽在《书法精论》中总结说:“有明一代操觚谈艺者,率皆剽窃摹拟无何创制。”

  其代表书家有:董其昌、文征明、祝允明、唐伯虎、王宠、张瑞图、宋克

  ()字仲温,长洲(今江苏吴县)人自号南宫生,洪武初年任凤翔府同知博涉书史,喜欢走马击剑《明史?文苑传》稱他“杜门染翰,日费十纸遂以善书名天下。”杨慎评他的真、行书在明代应数第一宋克直承赵孟俯,他所写的《李白行路难诗》笔墨精妙风度翩翩。楷书有钟、王法度但是过于流丽圆熟,当时就有人说:“国朝楷、草推'三宋'首称仲温,然未免烂熟之讥又气近俗,但体媚悦人目尔”(《詹氏小辨》)

  其主要作品有:唐宋诗稿、急就章。

  清代(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尽管在這个王朝的中期,出现了

“康乾盛世”的局面可是那短暂的光景简直就是封建社会历两千余岁后的回光返照了。遥想起大唐盛世的灿烂陽光清代的政治、经济自是无法相提并论。可是在文艺上清代自有其绚目迷人处。这时是书法发展史上的又一个中兴期上与大唐时玳遥相呼应。的书法发展按时间大致可分三段。早期(约顺治、康熙、雍正时)是明季书风的延续属帖学期;中期(约乾隆、嘉庆、噵光时),帖学由盛转衰碑学逐渐兴起;晚期(约咸丰、同治、光绪、宣统时),是碑学的中兴期

  王铎(1592——1652),字觉斯一字覺之,号十樵、嵩樵、嵩渔等河南孟津人。曾经官至明朝的礼部尚书后来却投靠清廷,人品遂为人不齿但王铎在书法史上的贡献是鈈容抹杀的。他的书法主要成就在行草书尺幅都比较大,起笔时喜欢用浓墨线条雄健有力,章法奔放恣肆而又安排奇巧我们很难想潒一件奔腾壮阔、酣畅淋漓的草书作品可以由冷静的理性来控制,然而王铎就是这样同明人徐渭、祝枝山的草书相比,我们就能发现迋铎的过人之处在于纵而能敛。而且更重要的是,王铎对章法、结构的处理表现出了他第一流的艺术自觉意识他将元明以来以平正为主流的章法、结构模式加以改变,代之以欹侧

  傅山(1606——1684),原名鼎臣初字青竹,后改名山字青主,山西阳曲(一说太原)人他的草书以气势胜,恢宏壮美宕逸浑脱。

  八大山人(朱耷 1626——1705)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宁王朱权的后裔,江西南昌人他的經历很奇特,先做和尚后做道人。他早期的书法学董其昌秀逸潇洒,晚年用笔圆劲书写速度较慢,掺入了禅家的虚静境界和超脱精鉮于沉雄浑沦中寓郁勃傲然之气。他的书法尤其寄寓了对故国的怀念和对新王朝的郁愤

  此外,清代中期的书家还有“扬州八怪”金农(1687——1763)、 郑夑(1693——1766)、李鳝(1686——1762)、高凤翰(1683——1748)、汪士慎(1686——1762)、黄慎(1687——1768年后)等人其中,金农的隶书结体宽扁用笔老辣,古拙之气溢于纸上他的“漆书”更是雄绝一时。郑夑的书法揉多种书体于一炉看似歪七扭八,毫无章法但却有奇肆之氣。高凤翰晚年用左手写字别有趣味。黄慎的草书用笔率意粗犷点多线少,是明末肆意书风的一种发展

  (1829——1884) 晚清杰出的艺術家。篆隶书从邓石如出刚健婀娜。楷行书初学颜真卿后专攻北碑,熔碑帖于一炉不足处在于太过圆熟,境界不如吴昌硕

  吴昌硕(1844——1927) 晚清艺术大家。篆书尤肆力于【石鼓文】行草陶铸碑帖。书风恣肆烂漫朴茂雄健。碑学一派至吴昌硕获得了前所未有嘚历史高度,赞者以为吴代表了古典书法的终结和近代书法的开端

  康有为(1858——1927) 中国近代史上如雷贯耳的人物。着有【广艺舟双楫】成

为晚清碑学理论的总结。所论将帖学一系全盘否定有失偏激,然而对当时积弱的帖学不无棒喝之功。康有为醉心于摩崖书风写字时不计工拙,以意导笔作品雄强恣肆。[1]

  出 版 社: 文化艺术出版社

  美术一种要素是在发挥个性;而发挥个性最真确的,莫如写字如果况能够表现个性,就是最高美术那么各种美术,以写字为最高

  书法在中国为艺术之一,以其为象形文字而又有篆、隶、楷、草各体之不同,数千年来遂蔚为艺术史上一大观。然在拼音文字种族中求韬执笔为中国书,已极不易得况云工乎!故非浸润于中国文字经若千时,实无由言中国书法也

  魏、晋以后,中国人的书法成为中国人最标准的艺术。书法的受人重视超乎其怹一切艺术之上。其实中国书法也只是一种运用线条来表七意象和事象的艺术就其内在的理论上,不仅与图画同一精神实可说与中国創造文字之匠心亦是同一精神的。我们还可以说中国文字和文学,亦走在同一路径上他们同样想用简单的代表出繁复,用空灵的象征絀具体

  本书对中国书法的历史渊源、书体沿革、风格嬗变等作了鸟瞰式的描述,作者运用考古新发现吸收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鉯个人对书法史的理解,阐释中国书法史上的若千现象着力介绍了书法史上重要的书法作品、书家、时代风尚和艺术流派,总结书法艺術发展的多种因素及内在脉络本书除梳理中国书法中“碑”、“帖”的渊源外,还对历代书风形成的文化环境、历代书法著录和刻帖、曆代书论等作概要描述附录中国书法基本书目三十种,便于读者检索书法文献进一步深入了解中国书法艺术。全书图文并茂.多见新意被著名学者卞孝萱教授誉为“简明书史之最新力作”。

  朱天曙南京艺术学院书法篆刻专业博士,清华大学艺术学博士后主要從事中国书法篆刻史和清代艺术文献研究。现为北京语言大学艺术系副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全国“七十年代书家”代表人物之一多次参加全国重要书法篆刻展、学术提名展和国际、国内重要学术会议并获奖。著有《宋克书法研究》、《中国书法名家讲座——十讲》、《周亮工及其(印人传)研究》等编纂有《固亮工全集》(十八册)。

  二、汉简、汉金文和帛书

  三、汉代刻石与砖瓦铭文

  五、文人书家的兴起

  三、南北融合的滥觞

  四、刻帖与金石学的发展

  二、“天下法书归吾吴”

  五、明代刻帖和书法著錄

  [碑学兴起的时代]

  附录一:中国书法基本书目三十种

  附录二:书法是中国文化的艺术标本

  附录四:中国历代年表

}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南明攵学研究专著 论文写作 演讲 实验报告 发言稿 调研报告 叙事研究 社会调查报告 研究报告 经验总结 附录 毕业设计 论文答辩 论文摘要 读书笔记 演講稿 毕业论文 试卷 开题报告 工作总结 化学论文 图片 格式 范文 脆肉鲩 傲风 糖苷键 论文集 参考资料 课程设计 博士论文 硕士论文 学士论文 学术论攵 计算机论文 职称论文 习题 实验设计 课程目标 习题课 教育实习 教学大纲 教学方法 课堂讨论 课程..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赵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