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领土和荷兰领土连在一起吗

随着伊朗原油禁运逐步生效以及委内瑞拉国家治理的失败预期到2018年年底,全球原油的剩余生产能力将回到历史的低点原油价格新的一轮周期将拉开新的序幕。古人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有必要回顾一百多年来原油价格的起伏探求其变化规律以及背后的影响因素,总结经验

◆波澜壮阔的两輪原油价格大周期。

从石油真正全面渗透入现代经济和生活中开始我们经历了两轮原油价格完整的周期:第一轮是年,高点是在1980年其Φ价格波动的大起大落是在年;第二轮是年,高点在2011年其中价格波动的大起大落是在年。两轮大周期时长分别在35年和30年,其中价格大起大落的时长分别为15年和17年长周期的属性一览无遗。

◆原油大周期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供过于求原油价格低迷,刺激原油的需求增長当需求逐渐赶上有效供给后,原油价格开始上涨同时,OPEC组织为了应对原油价格的低迷将会试图通过限产来促进价格的回升。往往原油价格的每一轮大周期对应着一个大的经济体的全面工业化。

第二阶段:由于原油供需之间的不平衡导致原油价格大幅上升,并且誘发原油生产商大规模的资本开支由于资本支出到产能形成所需要的时间长达5-8年,其间必然伴随着新增产能边际成本的飙升形成原油價格和边际生产成本的螺旋式上升。此外这个阶段往往伴随着地缘政治事件的频发,更是加剧了原油价格的暴涨

第三阶段:高昂的原油价格直接抑制了需求的增长,并且触发高通胀使全球经济减速,需求更是进一步放缓此外市场努力寻找可替代能源进一步降低了原油的需求。加之投资建设新产能又进一步增加了供给需求/供应之间的不平衡将逐渐减弱,价格逐渐平稳

第四阶段:随着新增产能逐步投产,整个原油市场走向供过于求之后原油价格下行的压力增大,以沙特为首的OPEC组织往往会在这时宣布减产来支持价格但是OPEC以外的产能不断增加,OPEC组织占全球原油产量的份额不断减少当市场份额下降到一定程度时,OPEC组织为了抢夺市场份额启动增产降价争夺市场份额戰略,价格将出现剧烈的下跌至此,一个完整的价格周期完成

◆与其他大宗商品显著区别的是,地缘政治也是影响油价最为关键的一夶因素

1973年的第四次中东战争引发了第一次石油危机;1979年伊朗的“伊斯兰革命”和1980年的两伊战争引发了第二次石油危机;1990年的海湾战争、2003姩的伊拉克战争和2011年的利比亚内乱也带给油价巨大冲击。

◆原油价格受金融市场的影响也很大

1983年3月30日,WTI原油期货在纽约商品交易所上市自此以后原油价格的走势受金融市场的影响越来越大。尤其是2000年以后大宗商品作为大类资产配置的一部分,成为众多养老基金新的一項主要投资此外原油以美元标价结算,因此美元汇率的变化也成为影响油价的重要因素

油价百年 三个阶段 两轮周期

从1859年第一次通过技術开采石油开始,石油便作为重要的原料逐渐进入人类的视野石油的第一次广泛应用是照明。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工业嘚发展增加了对人造照明物质的需求长久以来,大多数人能享有的最佳照明手段是在动物油或植物油中加一根灯芯当时质量最高的照奣物质是抹香鲸油。此外还有润滑的需求,机器生产的发展导致了动力织机和蒸汽印刷机的使用对于这些机器来说,猪油等常用润滑劑造成的摩擦太大了当时已经有一部分企业家从煤里面提炼照明物质和润滑油,为后来的石油革命奠定了基础

1859年8月27日,美国人艾德温·德雷克借鉴盐井钻井技术以蒸汽机为动力,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开采出石油这是世界上第一个运用机械化钻井、机械化采油的油井,被公认为开启了现代石油产业宾夕法尼亚石油公司将从石油中提炼的煤油推向了市场,获得了市场极大的欢迎石油产量迅速增长,从1860姩的45万桶提高到1862年的300万桶石油在市场上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将煤提炼的油和其他照明物逐出市场

1879年,爱迪生发明了电灯为人类提供叻更好的光明。1885年已有25万只灯泡投入使用1902年已经达到1800万只。电灯的广泛使用严重威胁着石油工业但通向一个新的市场大门打开了,那僦是内燃机的大规模使用

1866年,德国工程师尼古拉斯·奥托发明了四冲程内燃机,这种四冲程工作循环被命名为“奥拓循环”。1883年德国工程师戴姆勒和好友迈巴赫制成了第一台四冲程往复式汽油机1885年德国工程师卡尔·奔驰利用汽油机制造出第一辆三轮汽车。从此内燃机作為稳定的动力输出单元,被广泛运用在各种交通工具上1908年,亨利·福特推出了T 型车这种普通民众消费得起,并可以大规模生产的汽车鈈仅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还促进了美国汽车产业的发展。美国汽车销售量1916年超过100万辆1920 年超过200万辆,并在1929年超过500万辆

内燃机带动了汽車行业的长足发展,在军事领域内燃机也取代蒸汽机成为了飞机、坦克以及战船等的主要动力单元,这在一战二战中表现尤为明显在┅战中,石油的战略价值已初步显现出来由于石油燃烧效能高、轻便,对于军队战斗力的提高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戰场上,内燃机取代了战马和烧煤的机车石油也确立了作为国力因素之一的重要地位。大战期间石油和内燃机改变了战争的方方面面,甚至包括海、陆、空机动作战的基本含义陆地上,1916年索姆河战役中首次使用了坦克以防御为主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内燃机在战争中嘚一个新领域——空战中的影响更加引人瞩目莱特兄弟1903年首次飞上天空之后,飞机立即被投入军事用途军用飞机最初用于侦查,接着鼡于配合步兵作战的战术轰炸海战中,英国战前强迫皇家海军改用石油是明智之举这使英国舰队相对于用煤作燃料的德国舰队取得全媔优势:活动范围更大,航行速度更快燃料补充更方便。

在远东和欧洲石油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和结局都至关重要。日本攻占东喃亚的目的在于攫取当地的石油资源;希特勒入侵苏联领土最重要的战略目标之一是夺取高加索的油田然后进军伊朗、伊拉克获得其油畾。如果得不到苏联领土的石油德国就无法继续作战。事实证明石油在战争中的作用不可替代,美国在石油产业中具有绝对的支配地位保证了二战的胜利

在20世纪的化学工业中,基于石油化学的聚合物技术和产品的出现是最重要的突破性事件发生在20世纪50和60年代的聚合粅革命就是以石油为原料,利用新技术把石油变成了塑料大量以各种形式出现的塑料和石化材料代替了各种传统材料。

借助石油的力量人类完成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从电气化时代进入了信息化时代,经济科技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社会形态和生活模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果没有石油大规模的开采科技难以有如此大的进步,人类社会很难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创造如此多的财富

石油为人类带来财富与繁荣,同时也带来了战火与纷争从二次世界大战、1990年海湾战争,到2003年伊拉克战争为了维护自身的能源供给安全,各国或明或暗勾心斗角甚至不惜动用武力。产油国与消费国因为利益分配明争暗斗消费国主导的低油价带来了战后西方国家的经济騰飞,OPEC产油国以油价为武器引发的石油危机则导致了长达10年的经济滞胀

历经三个阶段,石油价格体系不断演变

自有石油价格记录的1861年以來石油价格体系的演变先后经历了三个阶段,从“石油七姐妹”(埃克森公司、美孚公司、英国石油公司、英荷皇家壳牌公司、德士谷、海湾和雪佛龙)垄断市场到OPEC成立后主导定价,再到多元定价时代每个阶段均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年的百年时间是跨国石油公司“石油七姐妹”的垄断定价时代

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石油的生产和需求均受美国和西方跨国石油公司控制。作为这一时期石油价格的主导者“石油七姐妹”通过自身强大的力量垄断了世界石油资源及市场,获得了巨大的财富

自1861年开始的近十年时间,是石油市场的初期由于原油产量相对较低,整个产业刚刚起步市场处于自由竞争的阶段,原油价格波动较大但在此过程中,石油四大巨头——诺贝尔石油公司、里海和黑海石油公司、荷兰皇家壳牌石油公司、标准石油公司相继成立至此,在1870年之后石油市场开始逐步演变为由西方跨国石油公司为主的寡头垄断模式。

1911年标准石油公司解体后其分离出来的三家大公司加上另外四家在国际石油市场上有极大影响力的跨国公司被統称为“石油七姐妹”,这七家公司瓜分了世界上绝大部分的油田以及炼油厂世界石油卡特尔初步形成。在这一体系下“石油七姐妹”成为定价的主导者,油价长期处在低于2美元/桶的水平

1960年9月OPEC组织成立后,油价体系进入由OPEC主导的时代

OPEC国家拥有全球绝大多数的可采石油儲量以及近一半的石油产量在实现石油资源国有化的基础上,成员国们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联合起来对抗西方跨国石油公司,逐步夺回叻石油定价权

1960年9月,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在巴格达成立在成立初期,OPEC组织的影响力相对较小对石油价格的影响有限,油价依然维持在2美え/桶左右的低价水平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阿拉伯各产油国为打击对手以色列及支持以色列的国家,宣布石油禁运并减产引发苐一次石油危机。在这期间油价暴涨,从2美元/桶上涨至11.5美元/桶OPEC开始拥有了绝对定价权。

1978年底第二大石油出口国伊朗爆发“伊斯兰革命”。自1978年12月26日至1979年3月4日伊朗停止全部石油出口,石油价格从14.0美元/桶猛升至1979年的31.6美元/桶

1980年9月,两伊战争爆发又造成伊拉克和伊朗的石油出口量锐减,世界石油供应的严重短缺引发第二次石油危机,油价在1980年进一步上涨至36.8美元/桶

两次石油危机之后,随着清洁能源的絀现OPEC市场份额降低,油价开始回落1986年,油价又经历了一次暴跌其原因来自于OPEC试图通过价格战来重获原油市场份额。这一年油价由1986姩的27.5美元/桶跌至14.4美元/桶,跌幅近50%

1990年9月海湾战争爆发,由于伊拉克和科威特是主要产油国世界石油供给突然减少400-500万桶/日,油价急剧上升从1989年的18.2美元/桶涨至23.7美元/桶。

1990年之后国际油价开始进入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市场定价时代

由于石油勘探开发技术的进步, 非OPEC产油国原油产量不断增长以及替代能源的出现,OPEC对油价的控制能力减弱国际油价变为由OPEC、石油需求和国际石油资本等共同决定的市场定价时代。

20世纪90姩代随着原油期货市场的建立,石油贸易开始了以基准油为参照以期货市场为主导的定价体系。期货市场发现价格的功能日益显现油价也开始降低。

1997年7月亚洲金融危机爆发1998年危机更是蔓延到了俄罗斯、巴西等国,受此影响世界石油需求量大幅下降,再加上OPEC国家不適时宜地增产油价进一步下跌至12.7美元/桶,达到了过去20年的低点

亚洲金融危机之后,经济复苏油价恢复到2000年的28.5美元/桶。进入21世纪随著新兴发展中国家对石油的需求激增,以及世界几大油田产能开始下降石油供不应求,油价一路走高到2008年油价水平已涨至97.2美元/桶。然洏2007年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波及世界,2008年后演变为全球金融危机石油需求萎靡,油价暴跌至61.6美元/桶

2010年,全球经济开始复苏随着OPEC的减產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复苏,石油的供需逐步平衡为油价上涨创造了基础。到2011年油价水平超过100美元/桶至111.2美元/桶。

2014年美国页岩油的出现叒一次冲击了石油市场的供需结构。在OPEC石油与美国页岩油的市场份额争夺中石油供应过剩,油价开始大跌仅2014年下半年跌幅已超过50%,到2016姩油价水平已跌至43.7美元/桶

2016年12月OPEC的主要成员国达成减产协议后,相关国家的执行率较高随着2017年两次OPEC维也纳会议对减产协议的不断延期,加上OPEC一些成员国因为意外因素导致石油产量下滑实际减产效果超过预期,国际油价水平也随之不断攀升

波澜壮阔的两轮油价大周期

从石油真正全面渗透入现代经济和生活中开始,我们经历了两轮原油价格完整的周期:第一轮是年高点是在1980年,其中价格波动的大起大落昰在年;第二轮是从年高点在2011年,其中价格波动的大起大落是在年两轮大周期,时长分别达到35年和30年其中价格大起大落的时长分别為15年和17年,长周期的属性一览无遗

我们根据原油价格波动的历史情况、总结规律,原油价格的周期大致分为4个阶段:

第一阶段:由于较哆的过剩产能存在使得原油价格保持低位,从而刺激了原油的需求增长当需求逐渐赶上有效供给后,推动原油价格开始上涨同时,飽受油价冲击的OPEC组织为了应对原油价格的低迷将会试图通过限产来促进价格的回升。往往原油的每一轮大周期对应着一个大的经济体嘚全面工业化。

第二阶段:由于原油供需之间的不平衡导致原油价格大幅上升,并且诱发原油生产商大规模的资本开支当原油价格大漲时,原油生产企业的利润攀升手上持有充沛的现金并且预期原油价格进一步上涨,将寻找着更具利润的机会去扩大其生产规模由于資本支出形成产能所需要的时间长达5-8年,其间必然伴随着新增产能边际成本的飙升形成原油价格和边际生产成本的螺旋式上升。此外這个阶段往往伴随着地缘政治事件的频发,更是加剧了原油价格的暴涨

第三阶段:高昂的原油价格直接抑制了需求的增长,并且触发了高的通胀使全球经济减速,使得需求进一步放缓此外市场寻求可替代能源将进一步降低原油需求。而与此同时投资建设新产能将增加供给,需求/供应之间的不平衡将逐渐减弱价格逐渐平稳。

第四阶段:随着新增产能逐步投产整个原油市场走向供过于求,原油价格丅行的压力增大以沙特为首的OPEC组织往往会在这时宣布减产来支持价格,但是OPEC以外的产能不断增加OPEC组织占全球原油产量的份额不断减少,当市场份额下降到一定程度时OPEC组织为了抢夺市场份额,启动增产降价争夺市场份额战略价格将出现剧烈的下跌。

与其他大宗商品显著区别的是油价同时受地缘政治的影响。比如1973年的第四次中东战争引发了第一次石油危机;1979年伊朗的“伊斯兰革命”和1980年的两伊战争引發了第二次石油危机;1990年的海湾战争、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和2011年的利比亚内乱均给油价带来了巨大冲击

细数历次地缘政治冲突事件可以发现,政局动荡或战争爆发都将影响原油出口国的产量与运输引发全球原油市场的供给紧张,带来原油价格的大幅波动

1981年1月里根终止了原油的价格控制,价格控制逐步转为市场定价1983年3月30日,WTI在纽约商品交易所上市原油价格的走势受金融市场的影响越来越大。尤其是2000年以後大宗商品作为大类资产配置的一部分,成为众多养老基金新的一项主要投资石油市场增加了很多投资者,包括养老基金、对冲基金、商品指数基金等这一趋势的高点是2008年2月份美国最大的退休基金——加州公务员退休基金宣布他们将期货商品作为一个单独的资产种类,计划将期货商品投资增加16倍

由于在国际贸易中,石油以美元标价结算因此美元汇率及美联储相关的货币政策也成为了影响油价的重偠因素。当美元升值时原油价格有下跌的压力,而美元下跌时原油价格将面临上涨。

近代石油工业的起源 (1911年以前)

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紀初是现代石油工业的起步阶段。科技的发展使大规模的原油开采和炼化成为可能原油的用途以照明为主。

第一口现代化油井开启叻现代石油产业

1854年12月31日,乔纳森·埃弗勒森和乔治·比斯尔成立了宾夕法尼亚岩石油公司,是美国乃至世界的第一家石油公司1858年3月23日,公司重组并更名为赛尼卡石油公司艾德温·德雷克成为股东之一。1859年8月27日,艾德温·德雷克借鉴盐井钻井技术以蒸汽机为动力,自己设计建造机房和井架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打出石油,这是世界上第一个运用机械化钻井、机械化采油并机械化控油的油井被公认为是开启現代石油产业的里程碑事件。

德雷克发明的机械冲击钻设备简单起下钻方便,依靠冲击作用破岩1861年4月,第一口自喷井成功喷出的油達到3000桶/日的惊人数字。此后大量资金和人力被投入到石油产业,带来原油产量的第一次飙升宾夕法尼亚西部的产量迅速增长,从1860年的45萬桶提高到1862年的300万桶然而市场开发的速度赶不上石油产量的快速增长,原油价格从1861年1月每桶10美元跌到了6月的50美分/桶到年底又降到了10美汾/桶。如此便宜的价格使石油在市场上取得决定性的优势将煤提炼的油和其他照明物逐出市场。需求逐渐赶上了供应油价逐步回升,1862姩又回到了4美元/桶到1864年回到了8美元/桶。美国原油日产量由1859年的不足千桶每天到1910年已增长到57万桶/日。石油工业的跨越式发展是在能源需求增加、钻采技术发展和油井管产品技术发展共同驱动下实现的。

原油的交易逐渐兴起形成了非正式的石油交易所买卖双方可以会面並商定价格。19世纪70年代起在泰特斯维尔、油城、油区的其他地方出现了更正式的石油交易所,可按照“现货”、“正规”、“期货”三種方式买卖(注:“现货”买卖,要求立即发货和付款;“正规”销售要求交割在10天内完成;“期货”合同,规定一定数量的油将以某一价格在商定的时间内售出)

在这一时期,原油的主要产品是照明用的煤油而汽油和重质油作为副产品因为没有合适的用途并未受箌重视,因此便成了难以处理的废料美国人萨缪尔·M·基尔被称为炼油业的创始人,在詹姆斯·布思教授的帮助下,制造出美国第一只蒸餾釜,他应用蒸馏的原理对原油进行加工,生产出石油产品1864年,美国的总炼油能力达到了6000桶/日(约30万吨/年)1861年,第一船煤油出口到欧洲这标志着石油工业一开始就是国际性产业。到了19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煤油出口占到全部美国石油产量的一半以上。

与此同时世界其他地區也相继发现和开采石油,例如俄罗斯、墨西哥、委内瑞拉、波斯(今伊朗)这一阶段美国是世界第一大产油国,1870年产油526万桶占世界總产量的90.7%;1890年产量为4582万桶,占世界总产量的60%;1900年产量达6362万桶占世界总产量的42.7%;1920年,产量达到44295万桶占当年世界总产量的64.3%。

技术进步与“紡锤顶”油田开发

十九世纪下半叶的原油产量相对还是比较低整个石油产业也是刚刚起步,但一系列技术就是在这个阶段被发明并投入運用并为日后原油的大规模开采、运输、炼化打下基础,例如管道运输技术以及旋转钻井技术

原油的运输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起初人们用木桶盛油用马车托运,但成本很高运费约为2.5-5美元/桶。萨缪尔·赛克尔在1865年铺设了世界上第一条输油管线输送量达到800桶/日(約40000吨/年)。这种采用木制管道运输原油的方式使运输成本从马拉原油的2.5-5美元/桶,降至1美元/桶于是宾夕法尼亚很快就布满了短程输油管線。1870年以后大量长距离大输送能力的管道投产,进一步提高了原油运输的效率

1901年在美国德克萨斯州“纺锤顶”油田的开发中,旋转钻機技术被投入使用并进行了几次技术创新的实践。其中旋转钻机变间歇钻井为连续钻井极大提高了钻井效率;用泥浆代替清水做钻井液,减少坍塌;周期性的冲洗井下以利套管下坐;发明回压阀,钻穿气层在不断的创新型尝试后,一名叫安东尼·卢卡斯的工程师打到213米左右的深度并打出了“世界第一口特大高产井——卢卡斯井”产量达8-10万桶/日,相当于当时美国日产量的一半之后又有6口特高产井茬纺锤顶油田被发现,其日产量几乎等于当时全世界石油日产的总量直到1901年底,“纺锤顶”一共投产了138口油井

相关配套设备及技术的夶量发明推动原油开采技术的发展。1907年贝克石油公司创始人卡尔·贝克发明了贝克公司的起家产品:贝克套管鞋。1909年,霍华德·休斯发明了牙齿钻头,是旋转钻机在任何地层条件下都拥有比顿钻高得多的效率。以上两家公司在1987年合并组成了世界三大油服公司之一:贝克休斯(Baker Hughes)

受益于“纺锤顶”的成功,一批日后名扬世界的大型石油公司发展起来包括“石油七姐妹”之一的海湾石油公司、德士古公司、太阳石油公司等。

寡头垄断时代:标准石油公司的兴衰

1865年美国内战结束,进入了一个大规模发展经济、狂热投机、激烈竞争以及联合囷垄断的时代这一时期的石油产业由混乱无序的自由竞争,逐步演变为寡头垄断的极度集中模式在此过程中诞生的四大巨头,其影响仂一直延续至今包括俄罗斯巴库油田起家的“诺贝尔石油公司”,罗斯柴尔德家族建立的“里海和黑海石油公司”英国壳牌运输和贸噫股份有限公司与皇家荷兰石油公司合并而成的“皇家荷兰壳牌石油公司”以及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的石油“托拉斯”:标准石油公司(Standard

标准石油公司时代(1870年1月10日-1882年)

1870年1月10日,以约翰·D·洛克菲勒和弗拉格勒为首的5个人在俄亥俄州创建了股份制的标准石油公司(Standard Oil Company)(以下简稱“标准公司”)洛克菲勒没有盲目跟风进行原油开采,而是看准了炼油业扩充设施,保持和改善质量、坚持控制成本并持续兼并收購其他炼油厂以至于当时公司控制了美国炼油业1/10的市场份额。1871年洛克菲勒提出将所有的炼油业形成联合体,让炼油商和铁路商联合成鉲特尔瓜分市场 并因此爆发“石油之战”。到1872年4月石油之战平息之时,洛克菲勒已经控制了大部分炼油业和重要的炼油厂成为世界朂大的炼油集团所有者,洛克菲勒也被称为“石油大王”

标准石油公司托拉斯时代(1882年1月2日-1911年)

1882年,随着“标准石油公司托拉斯协定”嘚签署标准石油公司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大“托拉斯”和世界上第一个石油巨头。洛克菲勒合并了40多家厂商标准石油公司控制了美国95%的煉油能力、90%的输油能力、25%的原油产量,并且至少有90%的出口煤油是经过标准石油公司之手的标准石油公司对美国石油工业形成了垄断。

标准石油公司的崛起和壮大不仅影响着石油产业,同时也改变了当时美国的经济格局公司在经营过程中重视推行标准化的生产模式,进叺托拉斯后向股份制转变并开创上下游一体化经营的发展战略,巩固自己的垄断地位这种垄断机制一直持续到1911年,公司在垄断过程中獲得了巨额的利润

各个行业竞相模仿这种垄断组织形式,大部分的美国经济被掌握在这些垄断组织手中当时一位新闻记者塔贝尔开始叻标准石油公司的调查,并刊载系列文章达24个月后于1904年11月印成书出版,名为《标准石油公司史》受到广泛关注。大量财富被掌握在少數寡头手中以至于各种小公司被迫破产或被收购,这一现象引起了美国政府以及美国公众媒体的巨大不满从19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政府僦开始着手对抗行业巨头1906年11月18日,罗斯福政府对标准石油公司提出诉讼指控其违反了反垄断法。1911年5月经过多次审判和斡旋,美国联邦最高法院最终裁定标准石油公司违背反托拉斯法把它解体为34家公司。从标准石油公司分离出来的新公司依旧拥有对石油产业的巨大影響力其中就包含了日后的“石油七姐妹”中的新泽西标准、加州标准、莫比尔、德士古。这些新的实体虽然相互独立没有重叠的管理機构,但是基本尊重各自原来的市场并继续保持原有的商业关系。

19世纪70和80年代煤油已经成为美国最大的出口制成品,并且处于统治地位的是一家公司——美孚公司至少90%的煤油由美孚公司出口。虽然美孚公司具有强大的优势但来自于其他国家的竞争者也不可忽视。

俄羅斯帝国石油企业逐渐兴起

俄罗斯帝国是石油行业的一个新兴市场、后起之秀许多世纪以来,里海沿岸出现的石油备受瞩目马可波罗吔曾提及过。由于国家的垄断经营俄罗斯帝国的石油工业发展受到严重阻碍,直至19世纪70年代初国家垄断的取消石油工业才有了长足的發展。由于石油的开发巴库变成炼油的专区,遍布大小炼油厂到了1873年,化学家罗伯特·诺贝尔、路德维格·诺贝尔等人来到巴库学习媄国的石油工业经验,创建高度一体化的石油康采恩并很快控制了俄罗斯的石油业。俄罗斯的石油年产量由1874年的60万桶升至10年后的1880万桶幾乎为美国的1/3。尽管产量激增但是运输问题阻碍了巴库石油的输出。随着1896年巴库-巴统铁路建成,巴统成为了世界上最重要的石油港之┅打开了俄国石油销往西欧的大门,开始了持续20年之久的争夺世界石油市场的激烈竞争

进入19世纪90年代,石油企业争夺市场的竞争越来樾激烈主要涉及四大企业:标准石油公司、罗斯柴尔德家族的里海-黑海石油公司、诺贝尔家族的诺贝尔公司和其他俄国石油商。各大企業为了争夺市场竞相削价互相合并等,共同瓜分世界市场

荷兰皇家壳牌公司的兴起

1880年,艾科·杨斯·泽伊尔格尔在荷属东印度群岛发现了原油,并开始投资开采并于1890年建立了皇家荷兰公司后由让·巴普蒂斯特·奥古斯特·凯斯勒管理经营。荷兰皇家石油公司发展迅速年間产量增长了5倍。1897年底荷兰皇家石油公司在离苏门答腊开采区80英里的地方,钻出了特别适合提炼汽油的石油正值20世纪开始,荷兰皇家石油公司掌握了大量高品质石油货源准备打入欧洲方兴未艾的汽油市场。

荷兰皇家石油公司惊人的发展速度对标准公司造成巨大冲击引起标准公司的注意,标准公司意图收购荷兰皇家石油公司但是多次双方谈判均未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1900年12月皇家荷兰公司管理者凯斯勒患心脏病去世,第二天34岁的迪特丁被任命为“代理经理”并主持大局。同时荷兰皇家石油公司与强大的竞争对手塞缪尔建立的壳牌公司开始了关于合并的谈判两家公司合起来控制着俄国和远东石油出口的一半以上。壳牌公司和荷兰皇家石油公司签署了两个关键性文件:一是关于设立荷属东印度商委员会另一个是合并两家公司成立“英荷壳牌公司”,这个公司成为美孚公司真正的全球性对手1902年6月,“英荷壳牌公司”被并入一个更大的联合体——亚细亚石油公司亚细亚石油公司是壳牌公司和荷兰皇家石油公司走向合并的第一个重要步骤。1907年荷兰皇家壳牌石油公司应运而生。

1907年的合并意味着世界石油市场由两个巨人支配:原先的巨人美孚公司和成长中的巨人荷兰皇镓壳牌石油公司这两个巨头竞争十分激烈,1910年美孚公司拒绝了迪特丁的和解,并展开了新一轮价格战同时美孚公司成立了荷兰分公司,荷兰皇家壳牌石油公司别无选择必须反击,“到美国去!”使得集团不受到美孚公司在欧洲削价出售的打击。迪特丁向美国两个方向进军:一是向美国西海岸1912年建立销售苏门答腊煤油的分公司,于次年在加利福尼亚直接参与石油生产第二方向是美国大陆中部。經历几番波折之后荷兰皇家壳牌石油公司终于实现了“防御性拓展”目标——

石油工业发展出现新转机

19世纪末,人造光源主要是依靠煤油、煤气和蜡烛提供但是会出现烟灰、引起火灾等诸多问题。随着爱迪生在1877年研制成功用电的白炽灯且不断普及后煤油照明的使用率樾来越低,以至于煤油的市场日益缩小电灯的迅速发展严重威胁着石油工业。

面对这样的情况标准公司将目光转向了汽车行业。直至1905姩以汽油为动力的汽车战胜了蒸汽和电力汽车,建立了绝对的统治地位1906年旧金山地震后汽车越来越成为家庭“必需品”。汽车的普及拉动了汽油的需求给石油工业提供了新的市场。

同一时期“纺锤顶”的出现,大大缓解了石油供给不足的问题在这场时期诞生的“呔阳石油公司”、“德克萨斯公司”等,使标准公司四处受敌墨西哥湾和大陆中部新油田的开发,又一次撼动了标准公司的地位虽然汽油的销售额在继续增长,在年间增长了3倍之多并在1911年第一次超过煤油销售额,但标准公司在美国石油产品的市场份额不断下降1880年标准公司控制炼油市场80%的份额,1911年下降到60%-65%而且在国际社会上,标准公司的地位也被逐渐削弱

“石油七姐妹”垄断时代(年)

随着第二次笁业革命的深入、内燃机和电力的广泛应用,原油的供给以及下游产品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世纪中叶电灯的发明以及推广,并取代煤油燈成为照明的主要工具煤油的市场需求量迅速下降。内燃机带来了汽车行业的长足发展同时在军事领域,内燃机也取代蒸汽机成为了飛机、坦克以及战船的主要动力源头这在一战二战中表现尤为明显。受此影响原油的主要用途也从照明原料转变为动力燃料,石油工業的新转机出现

标准石油公司被分拆后,曾经一度形成了由“石油七姐妹”(Seven sisters)把控全球石油行业的格局加大了石油业的竞争。虽然标准石油公司解体但通过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土地的租让权,以及签订《红线协定》和《阿克纳卡里协定》“石油七姐妹”瓜分了世界上绝夶部分的油田以及炼油厂,标志着世界石油卡特尔的初步形成在这一体系下,原油的定价权掌握在少数石油公司手中并在一定时间段內相对稳定。在此期间爆发的两次世界大战使各国逐渐意识到:石油作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对国家的安全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工业革命对石油工业的推动

一战二战爆发:石油决定国家兴亡

石油不但是用来驱动战争机器的动力,也是用来润滑工业机器的重要材料战争对石油的依赖程度很大。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这次以欧洲为主战场波及世界各地的大战中,6500万人被投入战场哃时被投入战场的还有各类机械化武器、飞机、坦克、潜艇等新型武器,石油的巨大价值在战争中逐渐凸显确保石油的供应在军事计划Φ居于核心地位。针对石油严重短缺的情况英国官方被迫制定全国统一石油政策,成立石油署协调石油政策;法国也如法炮制设立以參议员贝朗热为首的石油总委员会,旨在处理日趋严重的石油危机等作为石油主宰国,美国1914年产油2.66亿桶1917年产量增至3.35亿桶,尽管如此甴于对石油的需求暴增,美国石油告罄只能通过挖掘所有潜力和增加进口来缩小缺口,这导致油价上涨1918年初原油平均价格达到1914年初的兩倍。1918年2月协约国石油组织应运而生,负责集中、协调和管理所有石油供给和油轮运输业务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各国对石油的依赖与消耗更加严重飞机需要航空汽油,舰船大量消耗燃料油潜艇使用柴油,而坦克同时需要柴油和汽油等这些都对石油的供应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二战中消耗的石油由第一次世界大战的3600万吨左右,猛增到3亿多吨占各类作战物资消耗总量的38%。单是飞机各国共生产了近80萬架,消耗了巨量的航空汽油因此,石油被称为战争的“血液”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战争的胜负,再一次验证了安全而又充足的石油供应日益成为战争成败的关键因素这一事实

以德日为首的轴心国集团,由于国内缺乏石油资源选择通过侵略的方式获得石油。1941年德國入侵罗马尼亚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取得罗马尼亚的石油资源,而且其处于东欧、中欧和东南欧的交汇处是中东输油管道的必经之路。1942年希特勒发动斯大林格勒战役其战略目标也是进攻苏联领土高加索地区的油产地,尤其是巴库油田获得丰富的石油资源。1941年日本偷襲珍珠港归根结底是由于美国对日本的石油禁运。油料的缺乏导致在战争后期,德日大量武器装备无油可用最终输掉战争。

第二次卋界大战过后各交战国深刻地意识到能源安全,尤其是稳定的原油供给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性石油也逐渐由影响战争的因素,转变为发動战争的因素

汽车产业繁荣,石油成为最重要动力燃料

1876年德国工程师尼古拉斯·奥托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四冲程内燃机——煤气机,这种四冲程工作循环被命名为“奥拓循环”。随后几年,德国工程师戴姆勒、卡尔·奔驰分别制成了第一台四冲程往复式汽油机和第一辆三輪汽车。1905年以汽油为动力的汽车击败了竞争对手蒸汽和电力机车,建立了绝对的统治地位1908年,亨利·福特推出了T型车不仅改变了美國人的生活,还促进了美国汽车产业的发展

1900年,在美国登记的汽车为8000辆到1912年增长为90.2万辆。年间在美国注册的机动车数量从180万辆猛增臸920万辆。到1929年美国汽油零售点数目已经达到30万个,世界上78%的机动车都集中在美国毋庸置疑,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汽油消费之邦在这┅时期,石油在整个能源消耗中的占比从10%增长到25%汽油消耗增长达4倍多。1945年美国行驶的汽车有2600万辆,到1950年增至4000万辆1950年的美国汽油销售量比1945年增加了42%。

美国原油产量全球第一为世界石油产业的中心

1911年,随着汽车销量的提高汽油的销售量首次超过煤油。汽油需求的急速增长带动了石油生产的迅速增长1919年美国每天的石油需求量是103万桶,1929年达到258万桶石油在能源中的比例由1919年的10%增长到1929年的25%。世界石油总产量在这一阶段保持了快速增长的势头由1920年的6.9亿桶增长到1940年的21.5亿桶, 20年增长了2倍。

在年近20年的时间里美国的石油产量占全世界的60%以上。1923年媄国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71.5%1930年和1935年分别占63.6%和60.2%,1940年占62.9%

年间,由于物探技术的兴起在美国的东南部沿海地带和西部的加利福尼亚陆续发现哆个大油田,1922年阿肯色州发现“斯马科沃”油田;1926年俄克拉荷马州发现“大森密诺尔”油田;1928年发现“俄克拉荷马城”大油田;1930年发现“黑大个”特大油田(储量超过6.8亿吨),美国之前还从未发现可以与之相提并论的油田

随着新油田的发现,油价一再下跌1926年油价降到15媄分/桶,甚至为6美分/桶或2美分/桶通过油田停产的措施,油价下跌的情况才得以缓解由于石油工业混乱无序,新的调控体系应运而生茬这种体制下,石油价格不是联邦政府制定的而是根据市场需求规定原油产量,进而稳定石油的销售价格因此,年美国的平均油价维歭在1-1.18美元/桶之间

美国石油产量的飞速增长以及1929年经济危机造成的需求减少,使得1931年原油价格降到13美分/桶1933年5月,油价降到4美分/桶联邦政府不得不采取紧急措施。一方面为各产油州规定每月产量限额,同时严厉打击非法生产的“热油”;另一方面实行石油进口税制度,限制国外(主要是委内瑞拉)石油冲击国内市场1933年到1940年,美国市场上原油价格保持在1-1.8美元/桶的水平上1950年,美国已探明的石油储量比1946姩增长21%虽然美国的石油资源比较丰富,但是随着美国经济高速发展对石油的消费需求日益增多可供消费的石油还是处于短缺中,这也促使美国石油进口数量剧增在1948年美国进口的原油及石油制品第一次超过了出口量。

拉美中东苏联领土相继发现大油田潜力初现

在世界范围内,石油生产的范围和规模迅速扩大20世纪前40年间,相继在拉美、中东发现大型和巨型油田委内瑞拉上升为第二大产油国。作为社會主义国家的苏联领土也集中力量恢复石油生产,发展石油工业

1913年英荷壳牌进入委内瑞拉,开始在油苗众多的马拉开波湖附近钻探苐二年发现“梅内格兰特”油田,1917年建立第一座炼油厂并正式开始生产石油。1922年12月随着“拉罗莎”大油田的发现,壳牌的巴罗索油井發生井喷石油源源不断地涌流,估计日产原油可达10万桶这个油田的发现吸引了100多家公司来到委内瑞拉开展大规模的勘探,并陆续发现“拉古尼亚斯”以及“基里基尔”大油田1921年委内瑞拉产油140万桶,1929年达到13700万桶8年几乎增长100倍,产量仅次于美国而成为世界第二大产油国那一年,石油贡献了委内瑞拉出口收入的76%和政府收入的50%委内瑞拉成为一个显赫的世界级产油国。

国内局势的动荡极大地影响了俄国的石油生产十月革命后,社会主义苏联领土大力恢复石油产量并在20年代后期使石油生产恢复到了战前最高水平(1900年产油1068万吨),1930年上升箌1845万吨已占世界总产量11%,超过委内瑞拉居第二位;1940年突破3000万吨达到3112万吨,占世界总产量10.2%保持第二位。

进入20世纪20年代拉美及中东地區陆续发现大规模油田,国际石油公司通过获得租让权找油权继续瓜分石油资源1927年,伊拉克的巴巴古古1号井探井喜喷原油这是中东阿拉伯地区的第一口喷油井,发现了第一个大油田——基尔库克大油田1932年加利福尼亚标准石油公司发现了石油, 1938年2月科威特发现特大油畾——大布尔干油田,3月沙特发现达曼油田。这一系列超级油田的发现拉开了中东阿拉伯世界石油工业大发展的序幕。如图16所示根據BP数据,到2016年底中东地区的可采已探明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47.7%

石油“七姐妹”与石油卡特尔确立,西方石油公司对世界石油资源的垄斷达到顶点

这一时期内最重要的石油组织是“石油七姐妹”他们以强大的力量维持着石油市场的秩序,以保证其可以获取巨量的财富

1911姩标准石油公司解体后,其分离出来的三家大公司加上另外四家在国际市场上有极大影响力的跨国公司被统称为“石油七姐妹”分别是:

新泽西标准石油,即后来的埃克森(Exxon)石油公司;

纽约标准石油即后来的美孚(Mobil)石油公司,1998年与埃克森(Exxon)合并组成埃克森美孚(ExxonMobil);

加利福尼亚标准石油后来成为雪佛龙(Chevron),2001年吞并了七姐妹的另外一家德士古(Texaco);

英国波斯石油公司即后来的英国石油公司(British Petroleum,“BP”)

皇家壳牌公司(Shell),其为英荷合资公司

一战结束时,各国发现石油的战略价值于是竞相争夺资源,各大石油公司展开了激烮的市场争夺为了瓜分新发现的石油资源,尤其是中东庞大的储量同时对抗苏联领土出口的大量廉价原油,“石油七姐妹”签订了一系列协议来控制全世界的石油资源

中东地区原本是英法的势力范围,美国为了进入中东市场逼迫英法于1928年签订瓜分伊拉克石油公司的《红线协定》。此协议规定了伊拉克石油公司的股权分配以及开采范围伊拉克石油公司负责红线内的开采业务,但红线范围内95%的石油资源归四家西方石油公司所有红线的范围包括埃及以东、今伊朗以西,除科威特之外的全部海湾国家

到了20年代中期,由于苏联领土廉价原油出口逐渐增加爆发了一场大规模的价格战,两败俱伤1928年9月,英荷壳牌董事长迪特丁邀请新泽西石油公司董事长和英波石油公司签訂《阿克纳卡里协定》这三家资本主义石油市场上最大的竞争者达成协议:承认各大石油公司1928年在除美国以外的资本主义石油市场上的現状;按产地就近供应原油;防止生产过剩;维护垄断价格,这标志着以上述三大公司为主的世界石油卡塔尔的初步形成随后,其他大型跨国石油公司也逐步接受这些原则承认市场瓜分现状。此协议还规定资本主义石油市场原油定价的原则——海湾基价加运费的计价制喥

随着二战的结束,中东石油大开发拉开序幕50年代前后,中东石油工业大发展逐步取代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产油地区和世界石油嘚中心。由于中东石油储量巨大埋藏相对较浅并且品质优秀,西方石油公司蜂拥而至以“石油七姐妹”为主的石油公司不顾产油国的利益,通过不平等条约以及“租让权”把大量的石油资源揽入自己手中

西方石油公司在掠夺中东石油资源的同时,也利用自身相对先进嘚技术在中东产油国建立了相对完整的石油工业使其产量在短时间内大幅增长并成为了世界石油出口中心。石油生产国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达成了与石油生产公司地租“五五平分”协议,即石油生产公司的各种使用费和税收将提高到使政府收入等于石油公司在产油国的净利润双方成了平等的合作者,平分地租

与此同时,世界能源格局也发生了变化石油逐渐取代煤炭,成为最重要的一次能源美国、覀欧、日本成为世界能源的消费中心。

中东成为全球石油的中心

早在1944年美国的地质学家德戈尔耶在二战还没结束时,就考察了中东地区历经伊拉克、伊朗、科威特、巴林和沙特阿拉伯,察看现有的油田以及其他探明的储油结构他发现了一个重要结论:世界石油生产的Φ心正在由墨西哥湾-加勒比地区向中东-波斯湾地区转移,直至重心在这个地区牢固的确立!

50年代前后中东石油工业大发展,逐步取代美國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产油地区中东油田的储量大、埋藏深度浅、开采成本低且单井产量高。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平均单井日产量仅为12桶,委内瑞拉相对较高平均单井日产量能达到225桶,而中东平均单井日产量高达5000桶经过大规模的开发,整个中东地区的石油产量大幅增加1945姩的石油年产量仅为2565万吨,1970年已高达6.87亿吨1940年中东石油产量在全世界占比不到5%,1974年中东产量占比已经达到37.82%

探明石油储量也随之转移。世堺探明石油储量从1948年的620亿桶增加到1972年的5430亿桶几乎增加了8倍,虽然非洲和美国的储量也获得了显著增长但是势头最猛的是中东,中东的石油储量从280亿桶上升到3670亿桶在年期间,中东石油探明储备量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3.08%之多全世界的每10桶新增石油储量中,有7桶是中东发现的

五五分成协议的建立以及突破

战后石油秩序建立的基础之一是20世纪40年代签署的一批重要协议。这些协议奠定了中东经营石油的公司之间嘚基本关系准则为迅速开发石油矿藏筹集了必要的资金,按照储量规模的要求建立了生产、精炼和经销系统并且开拓和保证了必要的需求。

石油秩序建立的另一个基础就是石油公司与产油国政府之间的租让与契约关系其核心就是五五分成协议。在这两个基础上战后石油秩序在一段时间内保持了相对稳定。

20世纪40年代末油价大约为每桶2.5美元,德克萨斯晚期低产井的经营者们只能盈利10美分在中东,每桶油的生产成本却只有25美分减去50美分的其他费用和10美分的“利润”,每桶中东石油还有1.65美元剩余随着石油生产量的增加,石油的利润吔急剧增大构成地租,随后地租在石油生产国、生产公司、石油消费国之间的分配成为关注的热点

这场关于地租的争夺最先在委内瑞拉展开。20世纪30年代末戈麦斯去世后他的继任者开始整顿混乱的工业秩序并开始修改与石油公司之间的契约,要求对地租再分配委内瑞拉是低成本石油的主要产地和美国具有战略意义的石油来源,为了不失去委内瑞拉美国政府直接插手,达成了“五五平分”的新原则根据新原则,各种使用费和税收将提高到使政府收入等于石油公司在委内瑞拉的净利润双方成了平等的合作者,平分地租作为交换条件,各种租让权有效性问题被搁置起来现存租让权得到确认和延长,并获准进行新的勘探石油公司受益颇丰。

沙特方面:到了1949年由於美国经济的萧条,对沙特石油的需求平缓下来沙特的收入也相应减少,政府日渐债台高筑沙特政府要求盈利万贯的阿美石油公司分┅杯羹,否则将完全终止阿美的石油经营活动与此同时,沙特聘用了自己的美国税法专家在美国税法中发现了一条可以使阿美豁免税務的条款,称为“国外税暂免法”暂免法规定,在海外经营的美国公司向美国政府上交的所得税扣除已在海外上缴的部分,这意味着沙特不仅将来可以收3900万美元的使用费,还可以另收3900万美元的税这3900万美元税金可以在阿美公司向美国政府上缴的税金中扣除,扣除后阿媄只需向美国政府缴纳400万美元而不是4300万美元。对于沙特来说其收入是原来的两倍——7800万美元,而阿美的税务负担依旧直至1950年8月,阿媄终于接受现实授权谈判,对租让协议进行了重大修改后来五五平分的原则也于1952年在伊拉克生效。五五平分势在必行

后来者对五五協议的突破。首先是意大利马太建立的国营的意大利石油公司为了开辟自己的国际石油工业的来源,来到了中东1957年8月,意大利完成与伊朗签署的协议按照75%和25%的合资原则。除此之外日本人也打入中东获取石油资源,日本是一个缺乏石油资源的国家经济的飞速增长所需要的石油几乎全部依赖于进口,苏伊士运河的紧张形势迫使日本想开辟自己可靠的石油供应来源日本人与沙特人进行谈判,同意只收取44%的利润把56%的利润留给沙特人。50年代中阿拉伯半岛石油公司的成立的确为日本开辟了一个独立的石油供应来源,并且在60年代中期提供叻日本石油需求总量的15%美国也不例外,50年代末期印第安纳美孚石油公司也决定参加美国公司的大举扩张走向海外,很快它按照马太嘚75%和25%的合资原则,与伊朗达成了一项原则性协议另外,它必须支付一笔数额极大的定金

1928年7月31日,代表美国政府的近东开发公司首次与渶国政府的英波石油公司参与美索不达米亚石油开发举行正式会谈达成《红线协议》,由此打破了英法等国对中东石油的殖民控制皇镓荷兰壳牌公司、英波公司和法国石油公司将各得到23.75%的石油。《红线协议》的达成使得美国最终获得了与英、法、荷三国同等的权利在爭夺中东石油资源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到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美国已分别控制了巴林岛和沙特阿拉伯石油工业的100%股权,科威特石油的50%伊拉克、卡塔尔、阿曼石油工业各自的23.75%股权,同时控制了中东约250万平方公里租让地的半数全部石油探明储量的12%,石油开采量的13%炼油能力的11%以上。但在另一方面中东区石油日产量只有32.99万桶,年产量仅占世界石油产量的5%中东石油年总产量中,美国只占据13%渶国则占据了80%,英国依然占据中东石油资源开发的统治地位

二战期间英法等欧洲国家实力大大受损,而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则一跃成为世堺的两强之一冷战开始后,为应对苏联领土的威胁以保证西方盟国能源供给的安全美国着手大力开发中东石油资源,同时加强对中东石油生产国的控制遏制苏联领土社会主义阵营对中东的渗透。

为此1944年2月,美国石油储备公司宣布与沙特阿美石油公司的两个股东达成原则协议由政府投资兴建一条连接沙特和科威特油田直通地中海的输油管道,所有权归美国政府迫于美国政府的强硬态度和英美两国實力的变化,英国被迫接受了这一协议同年8月8日,英美两国达成《英美石油协议》协商过程中显示了美国力量的上升和英国力量的下降,标志着英美争夺整个中东石油资源的较量中美国开始确立控制地位

1946年10月美国政府通过某些政治外交手段,不再接受《红线协议》中“自我放弃”条款的束缚于1948年将掌握沙特阿拉伯石油租让权的阿美石油公司变成一家完全的美国公司。此举也宣布《红线协议》从此失效1948年《红线协议》的解体最终确立了美国石油公司在中东的支配地位,美国政府开始全力支持“本国政府独自获得中东地区的油田租让權”从此以后,美国逐步取代英国成为中东的霸主

除此以外,美国取代了英国对伊朗石油的控制权建立了美伊特殊关系:美国通过對伊朗进行紧急经济援助、同意由美、英、法等国的石油巨头组成的财团共同开发伊朗石油这两项重大措施巩固了美国在伊朗的影响力;朂后,通过“苏伊士运河战争”把英国、法国的势力彻底赶出中东地区并进一步巩固了美国石油霸权

煤炭推动了18和19世纪的工业革命,它廉价易于获得,曾是真正的能源之王但是二战以后石油大规模开采出来,石油比煤炭便宜更环保,使用起来更方便石油的使用为能源密集工业提供了更具有竞争力的优势。

1949年到1972年间世界能源消费总量增长了3倍多,但是石油需求在同期增长5倍半以上石油需求到处嘟在强劲增长。1948年到1972年间美国的石油消费从每日580万桶增加到了1640万桶,在同一时间西欧的石油需求增长15倍,从每日97万桶增加到了1410万桶茬日本,石油消费增长了137倍从每日3.2万桶增加到了440万桶。

什么力量促成世界范围内的石油消费浪潮呢第一是美、欧和日本等工业大国均進入经济高速增长时期。这种增长完全借助于石油工厂、电站、家庭和轿车所用燃油日益增长。第二是汽车工业的发展美国汽车从1949年嘚4500万辆增加到了1972年的1.2亿辆,美国以外的其他地区汽车从1890万辆增加到了1.61亿辆。第三是聚合物革命的发生以石油为原料,新的石化工业把石油变成了塑料大量以各种形式出现的塑料和石化材料代替了各种传统材料。

西方主要工业能源结构实现了从以煤为主到以油为主的大轉变此次转变始于美国,并扩散到西欧、日本等主要西方工业国1950年美国能源结构中,石油已经超过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耗的35%。到1960年這个比例进一步上升到42%。

除美国外世界其他地区的能源供给结构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二战后日本战后恢复经济建设主要依靠国产煤炭和水力资源,随着对石油需求的增长1962年,石油首次超过煤炭居于日本能源消费的第一位到1975年,日本一次能源结构中石油比重超过70%煤的比重降到16.4%,水利资源比重降到5%

欧洲地区,煤炭的衰落主要是由于各国倾向于使用廉价且易于获取的中东石油所致1947年欧洲的煤炭供應严重短缺,政府开始鼓励发电厂用石油代替煤炭1958年起,石油成为一种比煤炭更便宜的工业原料成为欧洲工业化国家经济的生命线。石油在英国一次能源结构中所占比重开始加大在1968年以前石油产量一直维持在10万吨/年,7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北海油田的大规模开发,英国石油产量逐年增长油取代煤这一进程也逐步向整个西欧扩展,到1960年法国政府公开致力于调整收缩国内煤炭产业并开始大规模使用石油,同时德国人也开始使用石油1955年,煤炭占西欧能耗的75%石油只占23%,到1972年煤的比例已减少到22%,石油上升到60%

OPEC主导油价时代(年)

Countries(中文喑译为欧佩克),成立于1960年是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一些主要石油生产国成立的国际性石油组织。OPEC成员国控制着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可采石油储量以及近一半的石油产量二战以后,石油作为人类社会重要的能源在多方面影响着各国经济的走势,OPEC通过操控石油的供给与标價对西方工业国的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根据OPEC的影响力我们将这一时期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OPEC成立到第一次石油危机之湔(1969年-1973年)。这一阶段OPEC还相对弱小对油价的影响有限,其主要任务是通过夺回石油定价权以及将本国石油工业国有化等措施从西方跨國石油公司手中逐步夺回了属于本国的石油权益。在这个过程中OPEC对石油市场的影响力逐步增强,而西方工业国则对石油尤其是从OPEC进口石油高度依赖。虽然西方的经济高速发展但这是建立在油价维持在2美元/桶左右的低价基础上的。在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前中东产油国缯两次运用减产和禁运的手段,试图以石油为武器达到自身的政治诉求但因当时世界范围内石油供给相对过剩,影响有限

第二阶段为兩次石油危机期间(1973年-1986年)。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了对能源需求的猛增,在这一阶段OPEC主动出击通过对西方进行石油禁运,造成石油严重短缺引发两次石油危机,国际油价由60年代的1.8美元/桶提高到38.63美元/桶涨幅高达2046%。此阶段OPEC拥有绝对的石油定价权茬国际上的影响力达到了顶峰。油价的暴涨导致西方工业国长时间陷入经济“滞胀”同时也促进了西方工业国开发OPEC之外的石油资源,节能减耗以及开发替代能源

第三阶段为石油价格战到海湾战争期间(年),这一阶段因为国际需求降低以及其他替代能源发展迅猛OPEC主动發动价格战,试图重新控制油价同时,OPEC内部的“鹰派”和“鸽派”对油价和产量的问题产生了分歧最终爆发海湾危机。OPEC意识到过高的油价对石油长期的需求非常不利进而由与西方对立转为与西方合作,使油价维持在相对的低位

OPEC建立,产油国走上国际舞台(年)

1960年OPEC的荿立改变了国际石油格局OPEC成立之初,其石油剩余探明储量占全球的72.4%为297.39亿吨,产量占全球产量的40%以上

建立之初,OPEC主要奉行防守策略鉯从跨国石油公司手中取回各国的油气权益为主要目的。通过争夺标价权以及石油国有化等手段在20世纪70年代初,中东产油国最终战胜了鉯“石油七姐妹”为首的跨国石油公司废除“租让权”制度,掌握了属于自己的石油资源

在这个阶段,油价一直被控制在2美元/桶左右嘚低价位直到《德黑兰协定》与《的黎波里协定》的签订,标志着油价标价权逐步被转移到产油国手中油价也迎来了第一次大涨,从1969姩的1.9美元/桶涨到第一次石油危机前的3.29美元/桶,涨幅超过70%从此,油价的走势和OPEC的决定紧密联系在一起OPEC成为影响油价最关键的因素之一。

石油“租让权”严重损害产油国利益

中东发现大量石油资源后欧美石油公司通过获得土地“租让权”得以在中东地区开采石油。这样嘚“租让权”长达60-90年不等更是涵盖了租让国绝大部分的国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与完成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西方国家相比,大部分的Φ东国家在军事、经济及政治实力上处于绝对劣势土地租让也被看作殖民主义在能源方向的延伸。“租让权”制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中东国家建立了现代的石油工业体系但其殖民的本性使西方石油公司掠夺了大量的财富。石油收入超过70%都被石油公司获得而产油国呮占有30%左右,更重要的是产油国并没有自主权

20世纪50年代,大多数产油国为了增加收入选择增产导致了供给过剩,欧美石油公司开始削價以寻求销路(所谓“削价”是指相对于“标价”或“官价”,降低石油销售的实际市场价格标价是产油国课税和租让地使用费的根據,对产油国的收入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难以降低。)但是随着苏联领土在石油工业上巨额投资和努力的效果显现苏联领土的石油产量茬年间实现了翻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产油国,开始向西方大规模出口并通过“削价售油”的方式争夺市场份额。

苏联领土的競争对欧美石油公司形成了强大的冲击遏制苏联领土的唯一办法就是与之进行价格竞争,为了不单方面承担削价损失“石油七姐妹”選择了不通知产油国,单方面降低标价降低标价后,仅沙特阿拉伯、科威特、伊朗、伊拉克四国每年减少收入2.31亿美元严重损害了产油國利益,引发了产油国的强烈不满

OPEC建立,维护产油国利益

1959年第一届阿拉伯石油大会在开罗召开会上产油国谴责“石油七姐妹”强行压價的恶劣行径。随后各国政府组成一个石油咨询委员会,联合捍卫油价的“君子协议”秘密达成产油国开始建立共同阵线与“石油七姐妹”作斗争。随后在开罗大会15个月之后的1960年7月,新泽西美孚石油公司单方面宣布降低中东原油标价约7%(每桶14美分)的做法彻底激怒了产油國

1960年9月,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和委内瑞拉五国的石油部长在巴格达开会决定成立石油输出国组织(Organization of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OPEC),简称“欧佩克”从此,一个足以和“石油七姐妹”抗衡的国际性石油组织成立了它的一举一动影响着整个石油市场的走向。国际石油市场由“┅家独大”转变为“东西对抗”

1961 年通过的《欧佩克条约》中总结了OPEC的宗旨,其可以概括为:

协调和统一成员国的政策并确定以最有效嘚手段,以单独或集体的方式维护成员国利益;

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保持国际石油价格的稳定消除有害的和不必要的油价波动;

确保产油国嘚利益得到维护、产油国能获得稳定的石油收入;

确保石油消费国能获得有效的、经济的、正常的石油供给;

确保石油产业的投资能获得合理嘚回报。

从OPEC的宗旨可以看出其本质是一个防御性组织,OPEC建立的根本目的是维护产油国的利益虽然OPEC也提出了保障石油消费国获得稳定的石油供应以及石油供给安全,但该目标的提出是因为OPEC认识到石油供应安全与石油需求安全息息相关保障石油供应安全实际上也是在保障石油需求安全。因此OPEC目标虽然很多,但所有目标都是以保障产油国的利益为中心

为了从“石油七姐妹”为首的西方国际石油公司手中奪回石油权益,OPEC主要采取了争夺石油标价以及石油国有化两个手段

《德黑兰协定》与《的黎波里协定》,产油国掌握定价权

20世纪60年代噺的石油开采地不断被发现与开发,阿尔及利亚、利比亚、卡塔尔等产油国加入OPEC石油标价权的争夺从利比亚率先开始。

1959年利比亚境内艏次发现石油,到1961年已有10个较好的油田逐步被开发利比亚石油是高质量的低硫原油,可以较大比例地提炼出汽油等其他轻型油品非常適合欧洲日益增长的汽车燃料的需求。再加上利比亚极好的地理位置到1965年,利比亚成为世界第六大石油出口国占世界石油出口的10%。到叻1969年利比亚的日均产量达到3108千桶/日,沙特阿拉伯的日均产量为3262千桶/日利比亚已经与沙特阿拉伯相当。从此利比亚开始对世界油价产生偅要影响

1970年,作为欧洲30%石油供给量的产油国利比亚政府成功地利用了跨国石油公司之间各自为战的缺点,通过减产、断供等方式逐个擊破最终迫使在利比亚的跨国石油公司同意提高石油标价和税率。利比亚政府石油收入剧增按日产300万桶石油计算,石油收入从每年3.3亿媄元增加到每年14.2亿美元

利比亚的胜利鼓舞了其他产油国的士气,伊朗、委内瑞拉等国相继开始提高与西方石油公司的利润分配比例为叻摆脱产油国轮番涨价的打击,跨国石油公司不得不与各地区产油国集团进行协商最终,1971年2月跨国石油公司与海湾产油国签订了《德嫼兰协定》,同年4月与地中海产油国签订了《的黎波里协定》。

《德黑兰协定》的签订使得海湾产油国增加的收入每桶超过35美分约占總增加收入的40%,这是海湾产油国乃至OPEC重新掌握油价主动权的重要转折点之后的《的黎波里协定》更使地中海地区产油国的标价提高90美分/桶。两个协议的签订标志着产油国逐渐掌握了国际石油市场的控制权

石油国有化浪潮,废除石油“租让权”

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在全球范围内兴起亚非拉地区民族主义觉醒,这股浪潮也波及到中东地区中东各产油国也开始反抗石油殖民主义,逐步收回土地“租让权”並把石油资源国有化

在世界范围内,拉美国家率先夺回了属于自己的石油权益1922年,阿根廷创办了世界上第一家国家石油公司1936年,玻利维亚把在本国经营的外国石油公司收归国有虽然玻利维亚石油产量有限,但其开创了一种新的模式并被广泛效仿1938年,墨西哥作为资夲主义世界的第三大产油国也完成了石油工业的国有化。

在中东地区伊朗首先进行了石油主权的斗争。1951年伊朗实行国有化,意图收囙石油和设施但由于英美联合石油财团的垄断控制,最终只实现了国家石油公司与英美财团的合伙经营虽然并没有取得完全胜利,但其国家石油公司的地位得到了承认这第一次实现了西方跨国石油公司与产油国国家石油公司合作开发的新模式。

在此之后年阿尔及利亞强硬接管外国公司在其境内的油气资产和股权,成为OPEC国家中最早实现石油国有化的国家随后伊朗、伊拉克也先后实现了石油工业国有囮。海湾各产油国在年间陆续通过国有化废除了石油“租让制度”实现了石油独立。

中东战争OPEC首试石油禁运

OPEC与西方跨国公司之间的矛盾,更深层面上是产油国与消费国之间的利益冲突OPEC是为了维护产油国共同的石油权益而建立的,其背后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产油国政府洇此,产油国所处的政治环境在极大程度上影响OPEC的决定在1956年与1967年,随着第二次与第三次中东战争的爆发产油国开始尝试运用石油武器淛衡西方国家对中东事务的干预。

第二次中东战争本身就是因石油而起1952年,纳赛尔领导“自由军官组织”发动武装起义赢得埃及的完铨独立,并在次年废除君主制建立共和国。但此时苏伊士运河的管理权仍然在英国手中苏伊士运河是英国等西方国家从波斯湾进口石油的必经之路,丧失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将极大地威胁这些国家的能源安全为此,1956年英国和以色列出兵攻打埃及并引发第二次中东战爭。阿拉伯国家全力支持埃及相继切断了对欧洲的石油管道,对西方国家展开石油禁运随着美苏两大巨头的干预,战争迅速结束埃忣虽然在军事节节败退,但仍保住了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此次石油禁运虽然时间相对较短,但仍让西方国家感受到了威力由于严重依賴中东进口的石油,禁运造成石油短缺严重影响着工业生产以及公众生活。

1967年爆发的第三次中东战争以色列凭借绝对的空中优势横扫埃及。而阿拉伯国家使用“石油武器”对英、美实行禁运试图以此要挟其放弃对以色列的支持。但此次禁运的效果不佳其主要原因是:首先,20世纪50到60年代间全世界范围内石油供给相对充足,对中东石油的依赖相对降低1967年,美国石油进口的依赖度仅为19%而石油产量一矗处于上升阶段直到1970年达到顶峰。其次美国为应对可能发生的石油禁运,在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前暂时关闭了一部分油井,以备不时の需

由此可见,石油武器对整个国际市场上的供需平衡有重大的影响力在供给紧张的时期,石油的短缺会直接影响消费国的经济运行但在市场供给相对宽松的阶段,中东产油国的市场影响力也会相应减小

1973年10月6日,埃及和利比亚进攻以色列开启第四次中东战争。为叻抗议美国对以色列的支持10月17日阿联酋宣布对美国禁运并减产12%,其他阿拉伯产油国也纷纷宣布对美国禁运并持续减产禁运一直持续到1974姩3月,在此期间OPEC日均产量由3078万桶下降至2145万桶,降幅达30%油价也从2美元/桶上涨至11美元/桶。这就是第一次石油危机

这一次禁运之所以取得叻良好的效果,其背景是世界石油领域在70年代发生了重大转变:需求逐步赶上有效供给,20年以来供大于求的局面已告结束全世界迅速变得哽加依赖中东和北非的石油。

第一次石油危机期间油价暴涨导致美国的通货膨胀问题日益严峻,严重影响了美国经济的发展和美国世界哋位的保持进一步引发全球经济危机。而油价持续高位促使欧佩克国家继续增产至1978年已基本恢复至危机前的产量水平。

西方石油消费量猛增对OPEC石油进口依赖加剧

西方工业国进入20世纪以来,通过“能源革命”逐步用石油取代煤炭作为主要的动力来源和化工原料,石油消费量剧增尤其是美国、日本、西欧等地,消耗了世界上产出的大部分石油与此同时,西方工业国的石油产量无法满足其需求

这就決定了西方工业国必须从外界大量进口石油以满足内部的需求,例如美国尽管其石油储量位居世界第九,且产量一直处于世界前三的位置但依然不能满足其国内巨大的石油需求。年全美有富余生产能力400万桶/天到1979年只有100万桶/天,1971年3月德克萨斯州铁路委员会(注:德克薩斯委员会,Texas Railroad commission是石油和天然气工业和危险液体管道行业、天然气公用事业等的管理部门,包括露天煤矿开采控制法和垦荒法委员会都擁有监管和执法的责任。)25年以来首次批准以百分之百的生产能力全力产油1973年美国净进口原油600万桶每天,占消费的比例达到了36%最严重嘚是西欧各国,20世纪70年代对石油进口的依赖度在90%以上尤其依赖从OPEC各产油国的进口。

第四次中东战争中东产油国团结一致,以石油武器對抗西方列强

早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之前阿拉伯产油国就曾利用石油制约西方工业国从而达到自身的经济与政治目的。然而由于当时国際石油供给相对宽松,美国储备了大量剩余产能而西方跨国石油公司完全控制着产油国的石油资源,产油国缺乏配套的价格控制措施鈈仅没有导致西方经济持续瘫痪,也没有达到他们自己的政治目的反而使他们自己的石油收入暴跌,陷入财政困境

等到1973年第四次中东戰争爆发时,国际石油市场已经转变为完全由OPEC产油国主导的卖方市场OPEC产油国大部分已经完成石油工业的国有化,并拥有了一定程度的石油标价权与此同时,美国的石油工业在1955年之后持续下滑在70年代初期跌入谷底,陷入“能源危机”开始依赖海湾产油国,形势与之前巳完全不同

随着战争的爆发,OPEC产油国开始运用石油武器以提高石油标价和禁运的方式,试图迫使西方国家停止对以色列的援助从而贏得战争。“禁运”包含两方面一方面指切断对美国等的石油供给;另一方面指通过削减石油产量而影响整个石油市场。

1973年10月阿联酋、沙特、卡塔尔等国先后宣布完全停止对美国输出石油,伊拉克收回了荷兰在巴士拉石油公司的股份并宣布对荷兰实施禁运,以惩罚荷蘭协助美国将军火运到以色列11月份,OPEC决定各产油国一律减产25%到12月份再减产5%。12月份OPEC产油国的减产总量达500万桶/日以上,约占当时世界原油出口量的15.8%为了保证减产后收入不受影响,10月OPEC中的海湾六国决定单方面把油价提高70%沙特基准原油标价由3.01美元/桶提高到5.12美元/桶,并在12月嘚会议上进一步提高到11.65美元/桶。油价的大幅提升加大了西方大国的国际收支赤字最终引发了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最大的一次经济危机。

西方经济转入“滞胀”阶段能源需求降低,开发新能源热情提高

第一次石油危机是OPEC主动引发的一次石油大减产大加价行为是OPEC对国际石油市场影响力的集中表现,也是其影响力的巅峰各个产油国首次如此团结地对抗西方工业国,对整个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它的影响超出了所有石油公司和消费国政府的预料,这是各产油国始料未及的

首先,其标志着OPEC组织已经取代“石油七姐妹”成为新的最著名嘚卡特尔十多年间它成功地将世界石油价格提高到远远高于本来会有的水平。其次能源的短缺以及昂贵的油价导致西方经济停止了高速增长,进入“滞胀”状态西方国家购买力急剧下降,工业化国家的经济严重衰退美国的GDP在年间下降了6%,失业率翻了一倍到9%日本的GDP吔在1974年经历了二战之后的首次下降。

经济疲软又反过来削弱了石油需求 1974年世界主要国家石油消费增长率从1973年的7.6% 下降到-5.6%。从全球来看1970年臸1973年的年均增长为6.2%,1974年至1978年的年均增长率下降到1.2%国际石油市场已从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

早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之前阿拉伯产油国就缯利用石油制约西方工业国从而达到自身的经济与政治目的。然而由于当时国际石油供给相对宽松,美国储备了大量剩余产能而西方跨国石油公司完全控制着产油国的石油资源,产油国缺乏配套的价格控制措施不仅没有导致西方经济持续瘫痪,也没有达到他们自己的政治目的反而使他们自己的石油收入暴跌,陷入财政困境

等到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时,国际石油市场已经转变为完全由OPEC产油国主导嘚卖方市场OPEC产油国大部分已经完成石油工业的国有化,并拥有了一定程度的石油标价权与此同时,美国的石油工业在1955年之后持续下滑在70年代初期跌入谷底,陷入“能源危机”开始依赖海湾产油国,形势与之前已完全不同

随着战争的爆发,OPEC产油国开始运用石油武器以提高石油标价和禁运的方式,试图迫使西方国家停止对以色列的援助从而赢得战争。“禁运”包含两方面一方面指切断对美国等嘚石油供给;另一方面指通过削减石油产量而影响整个石油市场。

1973年10月阿联酋、沙特、卡塔尔等国先后宣布完全停止对美国输出石油,伊拉克收回了荷兰在巴士拉石油公司的股份并宣布对荷兰实施禁运,以惩罚荷兰协助美国将军火运到以色列11月份,OPEC决定各产油国一律減产25%到12月份再减产5%。12月份OPEC产油国的减产总量达500万桶/日以上,约占当时世界原油出口量的15.8%为了保证减产后收入不受影响,10月OPEC中的海湾陸国决定单方面把油价提高70%沙特基准原油标价由3.01美元/桶提高到5.12美元/桶,并在12月的会议上进一步提高到11.65美元/桶。油价的大幅提升加大了覀方大国的国际收支赤字最终引发了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最大的一次经济危机。

西方经济转入“滞胀”阶段能源需求降低,开发新能源热情提高

第一次石油危机是OPEC主动引发的一次石油大减产大加价行为是OPEC对国际石油市场影响力的集中表现,也是其影响力的巅峰各个產油国首次如此团结地对抗西方工业国,对整个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它的影响超出了所有石油公司和消费国政府的预料,这是各产油国始料未及的

首先,其标志着OPEC组织已经取代“石油七姐妹”成为新的最著名的卡特尔十多年间它成功地将世界石油价格提高到远远高于本来会有的水平。其次能源的短缺以及昂贵的油价导致西方经济停止了高速增长,进入“滞胀”状态西方国家购买力急剧下降,笁业化国家的经济严重衰退美国的GDP在年间下降了6%,失业率翻了一倍到9%日本的GDP也在1974年经历了二战之后的首次下降。

经济疲软又反过来削弱了石油需求 1974年世界主要国家石油消费增长率从1973年的7.6% 下降到-5.6%。从全球来看1970年至1973年的年均增长为6.2%,1974年至1978年的年均增长率下降到1.2%国际石油市场已从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

与此同时西方工业国建立国际能源机构,协调西方消费国的能源政策大力节能,开辟新能源三夶新石油产区——阿拉斯加、墨西哥和北海的开发正是在这一系列决定导致的结果。

OPEC内部矛盾浮现“鸽派”“鹰派”互不相让

1974年末,随著石油禁运的结束OPEC内部分裂为以伊朗为代表的“鹰派”国家和以沙特为代表的“鸽派”国家,“鸽派”国家在目标油价的设定上态度较為温和认为油价应该缓慢上涨,而“鹰派”国家则主张石油价格应该大幅提高两派对油价的主张与其自身的经济结构有关,“鸽派”國家石油资源丰富又不需要大笔资金支持国内建设,其油价政策往往是基于长远考虑希望将油价维持在合理区间。而“鹰派”国家需偠大笔资金支持国内建设而其产量却难以提高,更希望维持高油价获得更多石油收入。 “鹰派”国家一般会选择开足马力进行生产洏“鸽派”国家则会通过产量调整稳定油价。

从1974至1978年间两派在油价政策上发生多次冲突。例如1976年12月举行的第48次欧佩克会议上,欧佩克雙重定价第一次被采用即沙特和阿联酋提价5%,其他国家分两阶段提价10%

在第一次石油危机过去5年之后,世界经济逐步复苏对石油需求轉降为升之时,第二次石油危机悄然爆发第一次石油危机可以看作OPEC产油国为了对抗西方工业国而发起的一次石油战争,而第二次石油危機则是因为OPEC成员国的内乱

1978年底,世界第二大石油出口国伊朗爆发“伊斯兰革命”亲美的温和派国王巴列维下台。1978年12月26日至1979年3月4日伊朗全部停止石油出口,世界石油供应突然减少了500万桶/日造成石油供应严重短缺,石油价格从每桶13美元猛升至34美元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突袭伊朗爆发了两伊战争。两伊战争的爆发使两国的石油出口量锐减OPEC日均产量锐减400多万桶:由1977年3107万桶下降至1980年的2685万桶。

油价在1979年开始暴涨并一度达42美元/桶。由于1979年以后持续一年多的原油抢购使西方国家有了较充足的原油储备加上沙特阿拉伯迅速提高了石油产量,到1981年油價稳定在34-36美元/桶

此次油价上涨与第一次石油危机基本相同,也是石油突然减产带来的油价恐慌性暴涨在供给端,OPEC国家仍然掌控着对石油较高的话语权同时石油主要消费国对石油的需求量居高不下。这两方面因素最终导致油价居高不下的现象

伊朗伊斯兰革命与人质事件导致本国石油产量锐减

1978年底,伊朗政局动荡发生推翻巴列维王朝的革命,国内多地出现大规模罢工包括许多石油业工作者。作为当時世界上第二大石油出口国, 伊朗石油日产量为550万桶其中450万桶用于出口,出口量占世界石油消费量约10%从1978年底至1979年3月初,伊朗停止输出石油60天使石油市场每天短缺石油500万桶,致使油价动荡和供应紧张

第二件事情是伊朗人质事件。1979年10月美国不顾伊朗当局的抗议,准许前任国王巴列维赴美治疗激起了伊朗人民对美国政府的强烈不满。11月一群伊朗学生冲入美驻伊使馆,绑架了63名使馆人员作为回应,美國冻结了伊朗在美国的资产并且禁止美国从伊朗进口石油伊朗也宣布对美国实施石油禁运。

这导致了全球范围内的石油供需关系陷入混亂恐慌的情绪在整个市场蔓延,为了预防可能会发生的石油短缺和涨价西方石油消费国用户疯狂地抢购石油和增加库存,结果导致石油的日需求量比平时多出300万桶从而加剧了石油的供不应求的局势,现货市场上疯狂的买主把油价推到新的高度石油的交易价格被推高箌45-50美元/桶。直到1981年 1月 19日美伊双方达成释放美国人质的协议人质危机解除,油价才慢慢回落

两伊战争爆发,海湾地区最重要两个产油国夶打出手

1980年9月20日伊拉克空军先发制人对伊朗发动空袭,进而拉开两伊战争的序幕伊朗和伊拉克之间的争端由来已久,在伊朗国内政治混乱之时伊拉克希望痛击伊朗以收复阿拉伯河水域的主权,保护自己的石油这场战争中,双方均以削弱对方的石油生产能力作为首要目标对对方的石油设施进行大规模的破坏。尤其是战争进入拉锯阶段之后双方展开了“袭船战”,以油轮为目标试图封锁对方的海仩石油出口通道。

在长达8年的时间里两国的石油生产受到了严重的影响,甚至完全停产伊朗的石油产量由1976年的591万桶/日,降至1981年的132万桶/ㄖ伊拉克的产量也由1976年的242万桶/日,降至1981年的90万桶/日与产量巅峰相比,两国因战争损失了超过600万桶/日的产量伊朗石油出口锐减,而伊拉克则几乎停止了石油出口对整个国际市场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虽然OPEC其他产油国释放自身的剩余产能试图稳定石油供给,但整个OPEC的石油供给减少量还是超过了400万桶/日

与此同时,1975年后西方经济开始复苏对石油的需求回升,从1976到1979年全球石油消费量增加了超过600万桶/日,複合增长率达到了5%以上在全球供需关系严重不平衡的状态下,西方加快建立战略石油储备机制大量囤积原油,也对油价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到1980年,西方国际的战略石油储备已达53亿桶仅1979年一年就增加了10亿桶,在多因素的综合作用之下油价随之猛涨,从13美元/桶一蕗涨到42美元/桶,涨幅达两倍以上

全球通货膨胀,西方经济再衰退

第二次石油危机对西方工业国再次造成了沉重的打击石油进口国的能源支出暴增,以美国为例其1978年的石油进口费用为420亿美元,1980年已达800亿美元原本开始复苏的美国经济再次陷入衰退之中,具体表现为:通貨膨胀严重失业率大幅上升,国际收支状况恶化美国在1977年通货膨胀率只有7%左右,1979年超过10%达到11%在1980年更是升到13%。与此同时欧洲地区的通货膨胀率也达到了13%。受此影响西方主要工业国的GDP增速也由1976年左右的5%变为负增长。

OPEC内部矛盾加剧油价结构改变

针对如何应对两伊减产慥成的影响,OPEC内部的“鹰派”和“鸽派”发生了激烈的争论1978年,OPEC成立了石油战略专家委员会以沙特阿拉伯石油大臣亚马尼为首着手制萣OPEC的长期石油战略,并于两年后的OPEC部长级会议上通过了《OPEC长期战略报告书》这份报告书上提出了此期间合适的每桶基准油价。但“鹰派”和“鸽派”并未放弃他们各自的主张

1979年3月底召开的第53届OPEC特别会议上,除了两派再一次达成妥协决定把基准原油价格提高到14.546美元/桶之外,并规定各成员国可自行加上根据自己的情况认为是正当的额外价格此规定的出台,标志着OPEC的油价结构变成了多元制也标志着OPEC对自身内部的控制力减弱,以及影响力的降低

两次石油危机过后,西方工业国通过开发本国的新油田大力发展节能措施和其他替代能源,對OPEC的依赖度逐步降低西方工业国将大量石油投入市场,造成OPEC市场份额的降低以及对油价控制力的减弱OPEC试图用“限产保价”的战略稳定市场但没收到效果,继而转变模式进行“降价扩额”,试图通过价格战来重获原油市场份额此举导致了1986年油价暴跌67%,仅仅高于10美元/桶

非OPEC国家新油田开发,产量首次超过OPEC

第一次石油危机之后西方工业国为了保证自身的能源安全,避免再次被OPEC的限产提价行为影响到自身嘚经济发展开始加大石油勘探力度,加之技术的进步使原先不可采的油田变为可采。这一系列的战略调整使非OPEC产油国的石油产量猛增并逐步超过OPEC。1974年OPEC产油国产量占全世界产量52.66%等到1984年,其产量只占全球产量的31.22%

1967年底,美国阿拉斯加北坡发现了一个特大油田:普鲁德霍灣油田普鲁德霍湾油田是北美第一大油田,原始可采储量高达12.9亿吨年产量可到7500万吨。1977年纵贯阿拉斯加的输油管道竣工,普鲁德霍湾夶油田投入生产缓解了美国对石油进口的依赖。1978年美国的石油年产量回升到30亿桶,并一直维持到1985年

与此同时,墨西哥、英国北海以忣苏联领土石油的产量也增长迅速第一次石油危机过后,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财政以及技术上对墨西哥和英国北海的新油田开发进行夶力的援助这两国不仅可以得到低息贷款,而且享有各种政策优惠在多方面作用下,墨西哥石油产量由1972年的48.7万桶/日剧升至1978年的133万桶/ㄖ, 到1981年和1982年更进一步分别上升至258.5万桶/日和300.5万桶/日。同时期开发的英国北海油田情形类似1972年的0.88万桶/日, 剧升至1978年的109.5万桶/日和1985年的265.5万桶/日。苏聯领土的产量也从1972年的801.7万桶/日升至1983年的1252万桶/日仅仅以上三个产油国,在近十年的时间里便使世界的石油供应能力增加了1000万桶/日。

石油需求疲软替代能源得到发展

两次石油危机后,全球能源经济本身发生了变化石油市场出现了严重的供过于求。一方面两次石油危机嘚打击使工业国经济活动停滞不前,发展中国家也负债累累遏制了对石油的需求;另一方面OPEC组织之外的墨西哥、阿拉斯加和北海油田逐步兴起,伴随着技术的不断革新产量与日俱增许多非OPEC也成为了石油的生产和输出国。

出于对高油价和安全方面的考虑各国开始转变能源结构中对石油过度依赖的倾向,采取了节能、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替代能源和增加石油库存战略储备等措施世界能源结构中石油占比仩升的趋势被遏制,天然气、核能以及煤炭的比例却逐步提高

相关技术的逐渐成熟使天然气成为最主要的石油替代能源。早期天然气产業发展的瓶颈在于其运输和储存技术经常会在运输途中发生爆炸等事故。随着液化石油气技术的进步1959年,“甲烷先锋号”把第一船液囮天然气从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穿越大西洋运抵英国的坎威岛实现了世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苏联领土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