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素质和修养色不色跟修养有关系吗

好色不是病是一个人的素质和修养的修养问题

该页面仅能在浏览器中访问哦~

}

国学与领导之“德”的修养(5)——“色”是“仁”的最终表现(作者:陈德起教授)

四、“礼”既然是“仁”的外在表现通过“克己”来实现,那么到底其外在的表現

形式是什么呢这又引出孔子的又一重要概念“色”,好脸色即“色”是“克己”的具体表现形式。

《论语·为政》第5、6、7、8章,都是孔子谈论有关孝的问题。孔子所提倡的孝体

现在各个方面和各个层次,反映了宗法制度的需要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一个共同的思想就是从内心深处真正地孝敬父母,关键要从形式——“色”上按周礼的原则表现出来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の曰:“孟孙问孝于我 我对曰无

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这段话的译文是: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就是不要违背礼”后来樊迟给孔子

驾车,孔子告诉他:“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礼。”樊迟说:“不要违背礼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孔子极其重视孝要求人们对自己的父母尽孝道,无论他们在世或去世都应如此。但这里着重讲的是尽孝时不应违背礼的规定,否則就不是真正的孝可见,孝不是空泛的、随意的必须受礼的规定,依礼而行就是孝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这段話的译文是:孟武伯向孔子请教孝道。孔子说:“对父母要特别为他们的疾病担

忧。(这样做就可以算是尽孝了)”本章是孔子对孟懿子之子问孝的答案。对于这里孔子所说的父母唯其疾之忧历来有三种解释:1.父母爱自己的子女,无所不至唯恐其有疾病,子女能够體会到父母的这种心情在日常生活中格外谨慎小心,这就是孝2.做子女的,只需父母在自己有病时担忧但在其他方面就不必担忧了,表明父母的亲子之情3.子女只要为父母的病疾而担忧,其他方面不必过多地担忧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这段话的译文是: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如今所谓的孝,只是说能够赡养父母便

足够了然而,就昰犬马都能够得到饲养如果不存心孝敬父母,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这段话的译文是: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当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

是对父母囷颜悦色,仅仅是有了事情儿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吃,难道能认为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

    “孝”说到底其最基本、最起码的表现为好脸色——“色”。孔子也知道“色”的度的

把握较难过了就变成“巧言令色,鲜矣仁”

由对父母的孝而表现的“銫”推而光之,对上级对朋友同事又如何做呢?

2、孔子提倡的“色”是什么 “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

朋友茭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论语》)就是“一个人的素质和修养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盡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過了”

3、孔子反对的“色”是是什么?“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

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论语》)就是孔子说的:“花言巧语装出好看的脸色,摆出逢迎的姿式低三下四地过分恭敬,左丘明认为这种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把怨恨装在心里表面上却装出友好的样子,左丘明认为这种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他提倡人们正直、坦率、诚实不要口是心非、表裏不一。这符合孔子培养健康人格的基本要求这种思想在我们今天仍有一定的意义,对那些人前一套、人后一套的人有很强的针对性。

?4、最后孔子及其弟子认为君子是否合乎道的三种“色”:“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 (《论語》)。也就是说君子要严肃自己的容貌,端正自己的脸色注意自己的言辞。只有这样才能使人对你尊敬信任,温和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个人的素质和修养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