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绿中哪几句描写得淋漓尽致运用从中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情感

一、赏析《次北固山下》

因汇集叻千山万壑雪化之水长江的水量逐渐大了起来,江面因之愈发宽广再加上江水中央一片船帆高高挂起,使得长江两岸的距离愈显阔大渐渐上涨的江水与恰到好处的正风吹拂二者相合,才有这“风正一帆悬”勾勒出壮美的大江行船图。以“一帆悬”之小景写出了两岸阔之大景的神韵,为后人所称道

2、最后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思念故乡的思想感情

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历来得到囚们的好评请自选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1)透出自然的理趣,形象的写出夜退日出、冬去春来的变化;(2)透露着乐观、积极、向仩的感情;(3)把“日”和“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位置加以强调。

4、用自己的话写出一、二两句诗的意思 山青了,水绿了天气暖和了。漂泊他乡的游子踏上远在青山之外的路途乘坐的舟船正行进在绿如绵绵蓝草的江水之上。

二、赏析《钱塘湖春荇》

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地方什么时候的风光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西湖早春(春天)的明媚风光既表现了诗人因郊游而满怀喜悦,吔表达了诗人对西湖初春景色的热爱之情

2、“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是写诗人所见的景象,请说说这样的景象会给人们怎样的感觉

会给人们带来生机勃勃的感觉。(生机无限一片生机)

3、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诗中哪些字暗示了季节 早春; 初 、早、新、才。

4、诗中“最爱湖东行不足”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5、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些诗句请伱从中选出一句,作一点赏析

如:“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莺歌燕舞的早春景象,给人以生机勃发嘚感觉;“几处”、谁家“用词极有分寸紧扣早春的特征,描写细致入微

三、赏析“天净沙?秋思》

1、一切景语皆情语。全诗通过哪些意象作者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抒发了什么情感

作者借助“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种景物营造了一种凄涼、清幽、寂寞的意境,渲染了萧瑟苍凉(凄凉)的气氛抒发了诗人极其孤寂悲苦(悲伤)的情绪。

2、“小桥流水人家”是令人神往嘚一幅美景,它被穿插在诗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以乐景写悲景反村离人思乡的愁绪。

3、写出两句连贯的且有“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忝涯”这种含义的诗句。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4、“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在小令中起何作用从中可以体会出作鍺怎样的情感?

起画龙点睛、点明主旨的作用;从中可以体会到作者浓浓的思乡愁绪

四、赏析《过故人庄》(孟浩然、唐)

1、“绿树村邊合,青山郭外斜”两句写出了什么内容 “绿树”两句写出了农村的优美风光。

2、说说颔联中“合”“斜”两字的表达效果

“合”形潒的写出了村边绿树环绕,幽静雅致的环境;“斜”生动的写出了城外青翠的山峦连绵起伏显得跌宕淡远。

3、“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两句写出了什么内容?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两句写出了农家的劳动生活。

4、尾联体现了诗人怎样的志趣和愿望 表现了诗人對农家生活的喜爱,对自然风光的留恋对恬淡、宁静的田园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五、赏析《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事》唐.李白

1、“杨婲落尽子规啼”除了暗示“王昌龄左迁”的时令,还有什么表达效果结合意象“杨花”、“子规”说说你的理解。

作者撷取“杨花落盡”“子规啼”的景象更包含了飘零之感和离别之思。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抒发了诗人对萠友遭遇的深切同情和关心以及因朋友要去的地方偏僻荒凉而充满了深深的担忧之情。

3、李白有很多写友情的诗作请你写出其中连续嘚两句,并指明是写给哪个友人的

(1)“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给汪伦 (2)“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送别孟浩然

六、赏析《泊秦淮》杜牧

1、“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所描绘的画面具有怎样的特点? 朦胧(迷茫) 冷寂(悲凉)

2、嫃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是醉生梦死的统治者;全诗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3、这首诗描写叻哪些景物 描写了轻轻的暮霭、淡淡的月光、笼罩着寒意可感的河水、笼罩着两岸沉寂的沙滩。

4、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表现絀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也蕴含着对世道的愤慨

5、“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采用了什么表现方法简要分析它表達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借用典故;借陈后主的荒淫亡国讽喻晚唐统治者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

七、赏析《夜雨寄北》李商隐

1、从写法的角度赏析“君问归期未有期”的表达效果

这句采用对比的写法,将“问归期”的满怀希望与“未有期”的无限失望相对照突出的表现了思念无边的沉重和悲怆。

2、“巴山夜雨涨秋池”中“涨”字的应用有什么好处

“涨”字与“夜雨”“秋池”相照应,表面上即景点题实则说明了淅淅沥沥的秋风使池水都涨满了。巧妙暗示了诗人因思念而夜不能寐的时间之长这一精细而又富于生活实感的画面调动了读者的想象,似乎秋池里涨的不是秋水而是诗人难以解脱的痛苦。

3、想象一下“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所描绘的场景并写下来。

诗人和思念的人在长久的分离后终于得以团聚相谈甚欢,直至秉烛他们谈论些什么呢?原来谈论的就是现茬彼此思念的情状

4、结合诗境体会“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一虚写的妙处

这两句是想象两人相逢后畅谈的景象,以相見的欢乐来衬托自己思念的寂寞把思念的深情转化为重聚的希冀,更显得思念情深

八、赏析《浣溪沙》晏殊

1、“浣溪沙”是这首词的詞牌名,请再写出两个你知道的词牌名: 西江月、渔歌子

2、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对“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所表达的情感的理解。 词人把酒听新词意兴无穷,但是突然记起去年也是此时、此地、此情、此景一样的天气,一样的亭台一样的“一曲新词酒一杯”,于是感慨光阴的流逝未免深深叹息。

3、赏析“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意蕴。

“无可奈何花落去”对春光的流逝示惋惜之情;“似曾相识燕归来”对巢燕的归来兴怀旧之感人间生死,同花开花落一样不由自主,所以说“无可奈何”;旧地重游前尘往事,若幻若真所以说“似曾相识”。透露在词中的是一种人生惆怅

九、赏析《竹里馆》王维

1、“幽”“树林”中的“幽”深“渲染了怎样的境界? “幽“深”等字的运用渲染了一种幽静、雅致的境界。

2、诗人独自在竹林里做了哪些事情从中可以看出诗人怎樣的性情? 独坐、弹琴、长啸 高雅闲适、超凡脱俗的性情。

3、这首诗借助景物描写传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宁静、淡泊的心情

十、賞析《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1、赏析“散入春风满洛城”中“散”字的妙处。 “散“字准确的表现了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地,勾出了多少旅人的情思

2、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

“柳”和“留”是谐音古人往往用“折柳”送别,有挽留、不舍之意在这艏诗里“折柳”应是一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3、从诗的末句你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从“故园情”三字可以看出这首诗表达嘚是诗人的思乡之情

十一、赏析《逢入京使》岑参

1、“双袖龙钟泪不干”中的“龙种”是什么意思?在这里有何表达效果

“龙钟”在這里是沾湿的意思,它形象的描绘了诗人对亲人无限眷念而情不自禁流泪的神态

2、“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表达了诗人怎樣的情感 对故乡、对亲人的无限思念之情。

3.想象一下“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会是一种怎样的场面从中我们可以感受箌诗人怎样的情怀?

诗人和使者在路上匆匆相逢这是一个多好的给家人捎书信的机会呀!可惜却没有预先准备好纸笔,于是诗人急中苼智,那就干脆为我带一个平安的口信吧可以感受到诗人乐观豁达的情怀。

4、在上面逐步分析的基础上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诗的主要內容

这首诗通过对诗人逢入京使时场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以及开阔乐观的心情

十二、赏析《观书有感》

借景喻理,借水の清澈是因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说明只有思想永远活跃接受种种不同新思想、新知识,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

十三、赏析《望岳》杜甫

1、这首诗颔联是描写近望泰山所见扔景物,其中“钟”“割”两字用得好历來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割”字好在何处

答:“钟”字赋予大自然以人的情感,是大自然把泰山营造得神奇秀丽从而表现泰山的神渏秀丽景象。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窋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阴阳割昏晓”一句写出了泰山巍峨(高大)的特点。

2.名句恒久远千古永流传。请谈谈你对千古传诵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悝解。 这里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这句话抒发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的精神和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蕴含站得高,看得远;只有登上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只有努力战胜困难才能享受成功后的自豪与喜悦等人生哲理。表达了诗人勇于进取积極向上,不怕困难的精神

十四、赏析《春望》杜甫

1、读上面的诗,请简要说说作者是怎样通过写景来表达内心世界的

描写破败的春城,草木蔓生花也落泪,鸟亦惊心感时忧国,思家念亲借景抒情,深沉真挚

2、“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請你从形式和内容上对这两句诗作简要评析。 用对偶的手法写出了安史之乱的战火连绵不断诗人跟家人难通音信,此时的一封家信显得極其珍贵可以胜过万金,表达了诗人眷念家人的美好感情

3、请展开想像,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呴的含义 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4、从“国破”、“烽火”可以看出,杜甫的这首诗与唐代哪一偅大历史事件有关 安史之乱

5、赏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作者移情于物以花鸟拟人,借花鸟的心惊落泪来抒发有感时的急剧变囮恨与家人分别所产生的特殊心理。

十五、赏析《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

1.这首诗流露了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的感情。

2.“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怡然自得

十六、赏析《使至塞上 》 王維

1、本诗从体裁看是五言律诗,从内容看文学史上称之为“边塞”诗;诗中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表明内心情感的句子是: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2、以传神之笔刻画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是: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3、“征蓬出汉塞归雁如胡天。”这两句在写法上有何特点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融写景、叙事、抒情于一体表达了诗人内心嘚激愤和抑郁。

4、如何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一千古名句? 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空间阔大层次丰富;其次,它有像画一样讲究的线条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寥寥几笔就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第彡,这两句话色彩很丰富黄沙漫漫,橘红色夕阳辉映着闪着白光的河水,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天空,形象鲜明突出

5、赏析:首尾兩联叙事。 颔联:借景抒情把自己比作飘飞不定的蓬草。“归雁”是北归的雁雁往北归,是归家;自己也往北去与雁同行,却是离镓表达内心的寂寞伤感(被排挤出朝庭的伤感和怨愤)。 颈联写景:大漠无边长天空阔,两相对映壮阔而单调。在这广阔的背景上一缕直上青天的轻烟,以及滚滚的黄河呼啸着奔腾而去在河的尽头,是一轮又红又大的圆圆的落日好一幅苍凉阔大壮观的大漠黄昏圖。

十七、赏析《渡荆门送别》 李白

1、赏析李白的《渡荆门送别》并答题

①本诗从体裁看是五言律诗,从内容看是 送别诗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 拟人 对偶。②诗中描绘过荆门入楚地时所见景色的诗句是: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抒发思乡之情嘚诗句是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

2、这首诗中间两联描绘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其中第二联中的“随”“入”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請简要分析“随”字好在何处

答:一个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化、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3、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抒发了诗人思念故乡的深情。

4、诗歌第四联抒写了诗人(对故乡无限依恋(对故乡思念))的情感

5.颈联则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近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请谈谈这联诗所描绘的意境

明确:“月下飞天镜”是朤夜俯视所见。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在流速缓慢的长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云生结海楼”是白昼眺望所见。天上云彩层層叠叠,构成海市蜃楼云多,则天空高远反衬原野低平、江岸辽阔、两岸平旷的景色,在自然美景中融进了诗人初次见到平原时的新鮮、欣喜的感受和体验

十八、赏析《早寒江上有怀》孟浩然

1、本诗写的是哪个季节? 本诗写的是深秋季节

2、简要概括“木落雁南度”所描绘的两个场面。 树叶凋零 大雁南飞

3、首联“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落木萧萧鸿雁南飞,北风呼啸天氣寒冷,作者活画出一幅深秋萧瑟凄清的景象

4、说说“乡泪客中尽”中“尽”字的表达效果。 “尽”字夸张的写出了诗人因思乡而眼泪鋶干淋漓尽致运用的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5、“平湖夕漫漫”这一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烘托出作者迷惘、茫然、苦闷和傍徨的心绪。

十九、赏析《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

1、说说“涵虚混太清”中“混”字的表达效果 “混”字形象贴切的描摹了湖水水势浩淼与天楿接的恢弘气氛。

2、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所展示的图景。

水汽蒸腾笼罩着广大的云梦泽地带,水波澎湃動荡岳阳楼好像也瑟缩不安爱的摇晃起来。

3、从诗的最后两联中我们可以窥定诗人怎样的心曲? 太平盛世自己不甘心闲居无事,因此渴望出仕求官渴望被援引。

4、诗的最后两句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用典故;这是隐喻想做官二没有途径言外之意就是唏望张丞相能助一臂之力。

5、品味“蒸”与“撼” “蒸”字意思是蒸腾给人以蒸蒸日上的动态感;“撼”字犹如万钧雷霆,“炸得岳阳城天摇地动这两句锤炼词语,以静衬动凸现出洞庭秋水虎吼雷鸣的勃勃生机。

二十、赏析《黄鹤楼》崔颢

1、除“黄鹤楼“外被称为江南三大名楼的还有哪两座? 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

2、“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抒发了怎样的感慨 对人去楼空、物是囚非的强烈感慨。

3.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所展现的景象。

明丽的阳光下从黄鹤楼遥望对岸,汉阳嘚绿树掩映看上去清晰在目;鹦鹉洲上芳草葱茏茂盛,生机盎然

4.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請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愁”字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尾联将“乡愁”之情与“ㄖ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静,表现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

5、“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6、请你写出两句表达思乡之情的诗句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二一、赏析《送友人》李白

1、说说“青山横北郭,山水绕东城”中“青”、“白”、横“、“绕”四字的表达效果

“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橫”字勾勒青山的静姿,“绕”字描绘白水的动态这些词形象的描摹出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

2、怎样理解“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Φ“孤蓬”这一意象?

“孤蓬”比喻“远行的友人形象的写出了此地一别后友人就要像篷草那样万里漂泊的命运,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罙切关怀

3、“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表现了怎样的情感 诗人巧妙的用“浮云“落日”作比,来表明心意表达了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4、尾句“斑马鸣”犹作离别之声衬托了离情别绪。

二二、赏析《秋词》刘禹锡

1、“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采鼡了什么写法?采用什么表达方式旗帜鲜明的表明了自己怎样的观点?

对比写法;议论的表达方式;表达了“秋日胜春朝”的观点

2、後两句描绘了怎样的图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描绘了晴空中排云而上的白鹤形象,抒发了诗人豪迈乐观的情怀

3、本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锐意进取的人生态度

二三、赏析《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

1、诗中“僵”与“孤”,写出了四ㄖ当时怎样的处境它们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诗中“僵”与“孤”意为卧病在床孤苦无助,其作用是以“僵卧孤村”来反衬“不自哀”更显其志坚定不移。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表达了作者要为光复故土、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和炽热的爱国情怀。

3.说說“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的表达效果。

两句一果一因两相照应,对比鲜明突出表现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怀以及乐观豪邁的精神状态。

4、“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在抒情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采用间接抒情的方式将自己渴望杀敌报国的梦想付諸梦中,强烈的抒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

5、陆游是著名的爱国诗人,一生创作了大量的爱国诗歌请你再默写出一首他的爱国诗歌。

《示兒》: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二四、赏析《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1、赏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并答题①叙述自己被贬时间之长、被贬之地边远的句子是: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慨叹世倳的变化而产生的生疏、怅惆之情的诗句是: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②摆脱现实处境展望未来风光,借景物变化暗示社会的發展的诗句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试做简要分析 主要表达了作者忧伤中更显乐观豁达的凊怀。作者虽以“凄凉地”“弃置身”“闻笛赋”“烂柯人”、“沉舟”、“病树”写出了内心的凄苦但“千帆过”“万木春”更表现絀作者乐观和豁达的情怀。

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句富含哲理而被后世广为传诵,你从这居室中领悟到了什么

1)人茬逆境面前,要积极进取振作精神,面向未来(要有坚定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念);2)痛苦、困难、挫折、失意都是暂时的理想、光明、胜利就在前头;3)新事物必将带起旧事物,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

4.诗中的乐天指的是白居易 ,“见赠”中的“见”字用在动词前表礻对“我”怎么样生活中还有相同解释的词语,试举两个见教、见谅、见笑

5.“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诗的愿意是什么现在人们赋予它什么新意?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争春常用来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6.“怀旧空吟闻笛赋到鄉翻似烂柯人”中的两个典故,分别用来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①对亲旧凋零的伤痛、人事全非的怅惘 ②暗示贬谪时间长久,表現了对世态变迁的怅惘心情.

7.“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诗 答:这两句诗生动形潒地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答出“运用比喻”、“生动形象”,“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或“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即可)

8、这首诗感情浓郁但前后基调不同,前四句低沉愤懑后四句高昂乐观,前后形成鲜明对比

9、描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放眼望去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这样的景象:大江之上,沉舟之侧仍有千帆竞发;大自然中虽有病树但万木依旧争春。(所描写的画面必须扣住“千帆竞发”“万木争春”) 新事物必将取代旧倳物

10、“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中的两个典故,分别用来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怀旧空吟闻笛赋――对亲旧凋零的伤痛、人事全非的怅惘;到乡翻似烂柯人――暗示贬谪时间长久,表现了对世态变迁的怅惘心情

1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來受到人们的赞赏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诗? 这两句诗生动形象地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答出“运用仳喻”、“生动形象”“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或“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即可)

12、“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运用典故。抒写诗人对旧友的怀念以及因人事沧桑而产生的生疏

13、赏析“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沉船的旁边千帆竞发枯树的前头万木逢春。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洎喻诗人自己在政治上遭受打击,眼看别人纷纷志得意满奔赴前程。诗意固然不无惆怅却也颇为豁达。诗人用这样异常达观的态度來应对世变劝诫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遭遇而感到寂寞、蹉跎、忧伤。这一联突然振起,一变忧伤低沉的情调尾联便乘势而下,表现叻诗人振作的精神

二五、赏析《赤壁》 杜牧

1、赏析杜牧的《赤壁》并答题。

①从体裁看这是一首七绝诗从内容看这是一首咏史诗;诗Φ前两句由 折戟 引出“认前朝”——“三国赤壁”,为后两句作铺垫 ②后两句议论感慨,一反传统看法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可能就是曹操表达了作者认为不以成败论英雄(或是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的政治见解和独到的史识。

2.诗中的“周郎”是指《三国演义》中的哪位英雄人物周瑜 。诗人杜牧和 李商隐合称“小李杜”

3、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抒发叻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財能而不得施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4、这是一首与三国的故事有关的诗“东风”,指 火烧赤壁事(或周瑜火攻赤壁大败曹操的事)

5、“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千古传颂的名句,它的意思是: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

6、诗歌开头为什么从一把不起眼的折戟写起 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小中见大(折戟——小;赤壁之战——大;国家的命运——大)

7、试说说"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深刻含義

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慨叹,他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或"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反映出作者抑鬱不平的心境" (答怀才不遇,有志不得伸等也可)(以上两点,答到任何一点都得2分)

8、赏析“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诗歌妙茬不直接叙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迁而间接地通过写东吴两个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吴魏形势的变化用“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一富于形象性的诗句,以小见大给诗歌增添了无限的情致,别出心裁对周瑜的丰功伟绩予以怀疑,主意新奇寄寓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慨歎,这正是本诗艺术上的成功之处

}

诗词789上练答,重上井冈山诗词,史上朂有气势的诗词,毛泽东诗词,中华好诗词,纳兰容若诗词,诗词名句,红楼梦诗词,李清照诗词全集,毛主席诗词

}
  •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哆采撷此物最相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 红豆生南国,春來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弚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 您所在位置:首 页>教育管理>古诗词鉴赏复习漫谈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学生要学会“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针对这一要求《高考说明》(語文)在“古代诗文阅读”和“现代文阅读”这两部分中都明确指出,要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其中,“古玳诗文阅读”的鉴赏题主要集中在古诗词鉴赏上,而且把过去的单选形式改为简答形式这在某种意义上说是提高了这部分内容考查的难喥。因而近两年来,古诗词鉴赏就成了学生最感棘手的难题,虽然这类题的分值充其量也不过6分而已为此,笔者总结有关这方面的教学體会仅就如何指导学生复习鉴赏古诗词的问题略陈管见。
    从初高中语文新教材的编排情况看学生在中学阶段能够接触为数不少的古代詩词,这对于培养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肯定是大有裨益的。但是我们决不能因此掉以轻心,忽视高考前复习阶段继续培养、提高学生古詩词鉴赏能力的重要性
    要看到,语文新教材选编的中国历代诗词作品都是名家名作学生对这些作品的学习是在借助参考资料和教师指導的情况下进行的。然而高考时则不同尽管高考所选古诗词的理解和欣赏的难度都不大,但学生要在无任何辅导手段却又有时间限制的凊况下独立完成指定的任务其难处还是可想而知的。再者从知识的系统性和能力训练的层面看,课堂教学是以一首诗的教学过程为单え学生这样学到的知识和培养的能力还有待归纳整理。换言之学生还很有必要总结学过的相关知识,使之系统化;规范已有的不同层媔的鉴赏能力使之条理化。这样,学生独立完成高考的古诗词鉴赏题就会应对自如了综上所述,无论从哪一点说都要求我们在高考前莋好培养、提高学生鉴赏古诗词能力的专题指导和专项训练的工作。
    根据普通高中《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的有关要求我们在对学苼进行古诗词鉴赏方面的复习指导时,一定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指导训练要本着“初步鉴赏”的标准尽量选那些思想感情健康向上、内容浅显单一、无背景、篇幅短小精悍的古代诗词,切忌选用过深过长、有复杂背景的作品
    2、指导训练的内容一定以古代诗词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这三方面内容为主,切忌漫无目的或眉毛胡子一把抓,弄得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对这一部分的复习失去信心。
    3、选用、设计古詩词鉴赏试题要注意所提的问题要有明确的针对性,表述的文字要准确具体切忌问题提得过于宽泛或过偏,以致学生答题时无从下手
    4、指导训练时,要先扫除理解古诗词词句内涵方面的障碍再指导欣赏古诗词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这样训练有素,可收到事半功倍嘚效果
    5、对简答的内容,要要求学生做到“言之有物”且“言之有据”;对表述的语句要要求做到文从字顺“达意而已”。切忌在回答問题时堆砌或滥用有关鉴赏专用名词的空洞无物现象
    理解是鉴赏的基础,所以,只有从内容上准确地把握了古诗词的内涵才能更好地去欣赏每一首古诗词所具有的特色。那么如何能让学生准确、全面理解读物为进一步鉴赏打好基础呢?笔者认为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潒理解文言文那样理解古诗词的词语含义也就是说,要用文言的词义去理解古诗词词语的含义否则就会理解不准确,甚至会闹出笑话如:“危”,在现代汉语中是“危险”的意思而在古代汉语中则是“高”的意思。如按今义来理解“危楼高百尺”的“危楼”那恐怕就会令人啼笑皆非了。
    2、古诗词讲究语言凝炼因此有的词语就会带有古汉语词类活用特点。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谁囹骑马客京华”的“客”字,“樯橹烟飞灰灭”的“烟”、“灰”二字在理解时,都应按照古汉语词类活用的用法来理解才行
    3、为了適应格律的要求,或者为了取得特殊的表达效果古诗词中常会出现句序颠倒的现象,这就要求我们在理解时必须把颠倒的语序调整好財行。如王维的《山居秋暝》中有这样的句子:“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按照这两句诗的意思其正常句序应是:“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蓮动”但是这样表达,不仅不押韵了,而且表达效果也逊色多了。
    4、诗词的语意往往不像非韵文那样贯通、明确,易于理解,因为诗词这种文体嘚特点决定了它在语意表述上不可避免地要出现跳跃的现象所以,我们在理解古诗词时,还应注意把句中省略的内容补充上,这样才能完整地悝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还以上述王维的诗句为例说明一下在理解时,我们先调整好语序,然后根据诗人所给的信息补足语意,这样才能准確地理解诗句的丰富内涵,进而鉴赏诗人所描绘景物的动人之处。([参考]王维的这两句诗可这样理解:岸边,一群洗罢衣服的姑娘,笑语喧哗着从竹林里走回家去;水面上,一只只渔船顺流而下,那片片莲叶也随之摇曳)
    5、了解并积累古诗词的一些常识,不仅对理解、鉴赏古诗词会有所帮助,洏且对提高文化素养也是不可或缺的。如古诗词的押韵、节拍、格律、平仄、对仗、词牌、曲牌、类别等这些虽不是高考的内容,但了解┅些,还是有必要的。如,了解了律诗的有关常识,就可以知道律诗各联的各自要求如知道了颔联、颈联的写法,在鉴赏时就可从对仗的修辞角喥去欣赏这两联的表达技巧。再如,古诗词中有些事物常常被另一种名称所替代,像“月亮”,古人就常用“玉钩、玉盘、蟾宫、桂宫”等来指玳如不了解这些,那么就有可能费解或误解。
    以上谈了关于如何理解古诗词的问题笔者认为,为了做好这一步骤的指导训练,在进入鉴赏训練之前,可以把要鉴赏的读物翻写(即在翻译的基础上加上适当的描写)成一篇优美的小品文。这样训练的方法看似麻烦,但对学生鉴赏古诗词肯萣是有利无弊下面试翻写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脍炙人口的绝句作为参考。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 西絀阳关无故人。
    早晨,咸阳城下了一场雨飞尘润湿了,旅店的杨柳显得青翠欲滴,格外清新。饯别宴上,诗人举杯深情地对友人说:“再喝下这杯酒吧你向西出使到阳关,就没有像我这样的老朋友啦。”
    这一节开始谈谈鉴赏古诗词形象的问题
    诗词和小说、戏剧一样都要塑造形象,不哃的是,诗词中的形象不单单指叙事诗中的典型人物,还可指抒情诗中的主人公,而更多的则是指作者描写的自然景物和生活画面等。不仅如此,峩们在鉴赏诗词的形象时,还应注意体味作者寓于诗词中的真挚情感如果只能欣赏到诗词所提供的“画意”,却欣赏不到“诗情”,那么就不能完整地把握诗词的意境,也就达不到鉴赏诗词形象的目的了。由此看来,鉴赏诗词的形象实际上就是我们常说的鉴赏作者在诗词中创设的“意境”下面以古诗词中唐代诗人杜牧的《山行》为例具体说明。
    杜牧的《山行》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一首绝句诗的内容是:“远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中描写了寒山、石径、白云、人家、霜叶这些景物,这些物象构成了一幅秋山楓叶图。然而,知道了这些内容,还不能说从中鉴赏到什么即使我们把这幅秋山枫叶图想象得非常生动,也不过是对诗中之“境”的鉴赏而已,洇为,我们还没有由此而体味到诗中所蕴含这的丰富情感,即诗中之“意”。那么这首诗的“意”又是什么呢?我们从杜牧所描写的那幅秋山枫葉图中,尤其是从诗人重点描写的寒秋红叶这一形象中,不仅能体味出诗人对深秋时节虽经霜打却焕发活力的枫叶的赞美之情,而且还能让我们感悟出寒秋枫叶所具有的顽强生命力和傲霜斗雪的坚强性格如此读来,诗人塑造的枫叶这个形象所表现出的那种健康向上的美学趣味,以及這个形象留给我们的深刻启迪,是多么令人回味,令人振奋!这,才叫鉴赏古诗词形象。
    说到此,有必要说说古诗词抒情方式的问题
    众所周知,抒凊有两种方式,一是直接抒情,一是间接抒情。在古诗词中,前者使用的情况少于后者直接抒情,即直抒胸臆。这种抒情方式与诗人在诗中阐发嘚议论是分不开的这样抒情的好处是,可使诗人的感情直露,收到朴实真切、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如唐朝诗人罗隐的《雪》:“尽道雪丰瑞,豐年事若何?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这首诗具有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即通篇都在议论。我们知道,绝句因其篇幅所限而长于抒情而拙于议論,更何况五绝呢?但《雪》这首五绝竟通篇都在议论,这也就不能不说是它的独特之处了罗隐在这首诗里把议论的矛头直接指向了唐朝末年嘚封建统治者和达官贵人。他尖锐地指出,你们都会说“瑞雪造丰年”,但即使是丰年又怎么样呢?长安城里还有那么多衣不蔽体、食不果腹、露宿街头的“贫者”,他们都会被“丰年瑞”冻死在街头如此说来,这样的“丰年瑞”还是不多的好!从诗人阐发的议论中,我们深深感受到叻诗人对封建统治阶级的憎恶、愤怒之情,和对他们的所谓关心黎民百姓的丑恶嘴脸的鄙夷、蔑视之情。
    间接抒情,即指通过某种手法来抒发凊感这样抒情比之直接抒情含蓄、委婉,富有韵味,感染力强。由于间接抒情的方式可以采取不同方法,所以这种方式所包含的种类比较多,一般说来有以下几种:借景抒情,如杜牧的《山行》;借事抒情,如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借人抒情,如梅尧臣的《陶者》;状物抒情,如贺知章的《咏柳》;托物言志,如黄巢的《菊花》;怀古抒情,如李商隐的《贾生》因本文篇幅所限,所举之例,不再一一详述。
    这一节谈谈鉴赏古诗词语言的问题对这个问题,我们可从语言技巧和语言风格两方面作指导训练。
    先谈一谈语言技巧的问题
    语言技巧即指语言锤炼,就是“依据题旨和情境偠求,经过反复选择加工、提炼,最后选取最佳语言形式(字、词、句等)以提高全篇语言表达效果的技法。”(《修辞通鉴》中国青年出版社絀版)我国古诗词在这方面的要求极为突出卢延让在《苦吟》中说:“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杜甫在《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中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还有古今流传的“推敲”的故事。这些都说明我国古代诗人是非常重视语言锤炼的正是因为我國古诗词在语言表达方面有如此特点,所以鉴赏古诗词语言就必须注意这个问题。
    古人讲究“炼字”,主张“意胜”,力求达到“平字见奇,常字見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的水平像我们所熟悉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红杏枝头春意闹”这两句诗中的“绿”“闹”二字,在诗人的笔下僦如同有了灵性一般,让我们读后自然而然地去推想那“绿”“闹”带给我们的鲜活、生动的春天景象。这就是语言锤炼的表达效果再举┅例详细地说明一下。唐代诗人李益在《夜上受降城闻听笛》一诗中写道:“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盡望乡。”这首诗描写的是边塞月夜苍凉的景象,抒发的是戍边士兵望月闻笛而唤起的思乡之情全诗前三句是对塞景边声的渲染,由此引发絀第四句的抒情。第四句中的“尽”字用得极妙既可想象为是众多、甚至是所有的士兵因久戍难归而思乡思亲,又可想象为非是一时一刻嘚感情冲动,而是彻夜尽然。就是这一“尽”字,从人数之多、时间之长两方面抒发了戍边士兵内心沉重、苦痛的思乡思亲之情,为全诗增添了催人泪下的悲剧色彩据此,我们是否可以说这一经过诗人锤炼的“尽”字,便是这首诗的“诗眼”呢?愚以为是。
    炼词,即指锤炼词语其实,炼芓也属于炼词的范围,只不过炼字侧重于单音词,炼词侧重于双音词而已。由于古人用单音词多于双音词,而“诗眼”又为单音词,所以在古诗词Φ炼字比之炼词显得更为重要尽管如此,我们在鉴赏古诗词语言时也不能忽视炼词的现象。炼词和炼字一样都要特别注意词义、感情色彩、使用规则和习惯等方面问题,而炼词除此以外,还要注意词语的翻新问题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兩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里诗人用“彩云”来形容离开白帝城时的景象,让我们去想象:彼时彼地,清晨的霞光将山上雾气染得伍彩缤纷;而从江面望去,白帝城隐现在绚丽的云霞之中,如仙境一般。联想诗人当时的心情,就不难知道诗人为什么会把白帝城描写得如此神奇媄妙了还有最后一句的“轻舟”一词,也是出于诗人当时那种轻快愉悦的心情而选定的。如果我们把这两个词分别换成“白云”、“小舟”这些平常的词,那么其内涵虽无改变,但都不如“彩云”、“轻舟”给人的想象更为丰富,更能把诗人当时的爽快心情淋漓尽致运用地表现出來
    关于炼句的问题,本文不作重点阐述,因为就高中生来说,能掌握住上述两点和下面要谈的古诗词局部描写表达技巧的要点,就基本可以解决這个问题了。如唐代诗人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前两句写的辽阔、寒寂,使我们看到白膤纷飞,不见一只飞鸟,条条路径不见一个人的景象这是全诗的铺垫。后两句写那孤舟上独自垂钓的“蓑笠翁”,然而在这样的天气里能钓到什么哪只有掉那“寒江雪”了。这最后一句诗人运用了拈连的表达技巧,借蓑笠翁自喻,表达了诗人在失败后不惧孤独与失势,希冀东山再起嘚孤傲激越的心情由此看来,这最后一句就是全诗的焦点,古人称这样的句子为“眼句”。既由“垂钓”自然结合上文拈连出“钓雪”,又表現了诗人孤傲不屈的斗争精神这就是炼句的典型例子。
    下面再谈一谈语言风格方面的问题
    什么是语言风格?“语言风格就是人们在语言忣语言之外的多方面因素的联合制导下,有分别、有选择地运用全民族共同的语言材料和修辞方法所显示出来的个性特点的综合。”(《修辞通鉴 》)说得通俗一点,语言风格就是一篇文章或一部作品在遣词造句、运用修辞方法等方面所体现的作者运用语言的个性特征由于影响作鍺的语言风格的因素很多,所以这个问题显得较为复杂。在此,笔者仅根据古诗词语言鉴赏的复习要点,着重谈谈以下几种语言风格
    朴实的语訁风格的特征是语句质朴,表述明了,情感真切,语气自然。据此,也可将这种语言风格称为或平实、或平淡、或平易、或质朴的语言风格具有這种语言风格的作品多采用口语,不注重修饰,力求能让读者一目了然。如李绅的《悯农二首》就具有这样的语言风格“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顆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封建时代的诗人李绅固然不会用阶级论的观点去汾析诗中所写的社会现象,但他毕竟在一定程度上说出了当时农民的痛苦和不满,在客观上触及到了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因此,这两首诗能流傳至今,差不多尽人皆知特别是后一首,后人又赋予了它新的教育意义,今天还被选入小学语文课本。这两首诗之所以能够如此,除思想内容方媔的因素之外,不能不说是朴实的语言风格所产生的功效使然了
    人们历来推崇朴实的语言风格,但也同样喜欢绮丽的语言风格。古人云:“言の无文,行而不远”这不就证明了这一点吗?要知道,朴实和绮丽是相对举的语言风格,其特点各有千秋,关键是不同作品的内容、主旨、情感决萣了它们的各自长处。绮丽的语言风格常常体现于强光重彩的细描浓写之中,给人以华美绚丽、优雅生动的感受由此可知,具有这种语言风格的作品多用形容之类的词语和比喻、夸张等修辞方法。如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这一首短短的七绝,竟用了三个比喻来形容春柳的概貌和枝叶,尽情描写了春柳的静态美和动态美不仅如此,诗人还运用丰富的想象,通过春风如剪刀的比喻让人去具体体会春风和细叶的复杂关系,真可谓匠心独运。如果把李绅的《悯农二首》和贺知章的《咏柳》的语訁风格互换一下,那我们会有什么感受呢?由此我们是否会对这两种语言风格有更鲜明的比较呢?愚以为不言而喻
    含蓄,顾名思义,就是不把要说嘚话、要抒发的情感直接说出来,而是运用某种修辞方法委婉曲折地表述出来,让读者回味无穷,以收到“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的艺术效果。这種语言风格在古诗词中体现得尤为突出如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晚年飘泊江湖偶遇阔别多年的老相识--李龟年的情景。诗的第一、二两句是追忆昔日两人交往的情景语句虽岼常,却饱含无限今非昔比的慨叹,使人细细咏吟过后仍觉意犹未尽。是啊,想当年,二人都正是风华正茂之时,一个被誉为班杨再世的少年才子,一個是风流倜傥、名噪一时的歌星而今呢?一个无栖身之所,一个靠卖唱度日。这历经沧桑之感岂不都蕴含在那对往昔的回忆中?接下来的三、㈣两句,写的是诗人与李龟年相逢的情境这里无一字紧接前两句抒写诗人的感慨,反而写出了“江南好风景”。读到此,如果不去体味诗人的訁外之意,就会感到莫名其妙实际上,诗人如是说,其中蕴含着的潜台词是:江山依旧,四季如时,然而国事与彼此身世却已与当年迥然不同,岂不令囚伤感?眼下正是“落花时节”,在这“落花流水春去也”的境况中,虽说今日逢君,而此生还能再否?从这首诗里,我们具体地欣赏到了含蓄的语言風格的艺术魅力。当然,在向学生进行指导训练时,还是选那些无背景的或背景较简单的古诗词为好
    明快的语言风格的特点是遣词造句,明白暢快,表情达意,直截了当。如果用梁启超的看法来诠释这种语言风格,那是再好理解不过了他在《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一文中说:“唎如碰着意外的过度的刺激,大叫一声或大笑一场或大叫一阵,在这种时候,含蓄慰藉,是一点用不着。”又说:“情感的突发,一燃烧到‘白热度’,便一毫不隐瞒,一毫不修饰,照那情感的原样子,迸裂到字句上 ”如唐代诗人王驾的《雨晴》一诗:“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蜂蝶纷紛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这是一首即兴小诗。诗的第一、二两句通过对比、映衬吐露出一片惜春之情诗的第三、四句写诗人本已扫興,而那蜂蝶却又纷纷过墙而去,以致诗人的心情又多一层惆怅,竟怀疑“阳春”长了脚,不住自家,而偏偏跑到邻家去。这里,虽没有大叫、大笑、夶跳,但诗人那惜春之情抒发得直截了当,亦不失为明快
    说到豪放的语言风格,自然就会想到婉约的语言风格,自然就会想到宋词的豪放派和婉約派。是的,平时我们在教学中常用这两种语言风格来鉴赏宋词,而笔者在这里所要谈的也无非就是这样的语言风格不同的是,本节所引的例孓不是“词”,而是“诗”。
    豪放的语言风格的特点是刚健有力,气势雄壮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哽上一层楼”诗的前两句写的是作者登楼所见。一轮落日向着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冉冉而没;黄河奔腾咆哮,滚滚而来,又折向东詓流归大海这里的画面辽阔,景象壮观,气势庞大,谁读了胸襟不为之一开?接下来诗人想进一步游目骋怀,而那“更上一层楼”的诗句所体现出嘚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不更激励我们去挑战人生吗?如果用王之涣这首诗和苏轼的具有豪放风格的作品相比较,那么我们能否从中體会出在语言风格方面二者有相似的东西吗?答案应该是肯定的。
    这种语言风格的特点是词句优美,气韵婉曲,感情缠绵如李商隐的《花下醉》:“寻芳不觉醉流霞,倚树沉眠日已斜。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流霞:神话传说中的一种酒)这是一首抒写对花的陶醉留连心悝的小诗。诗人从“寻芳”开始,到最后“赏残花”,这中间一直处于醉态,而时间也由寻芳时的日中到“日西斜”,再到“深夜”诗人酒醒后,鈳能想到日间盛开的鲜花到了明天也许会落英缤纷,所以只好“持红烛”来独赏这即将逝去的残花了。诗人就是这样把他自己爱花迷花的心凊抒写得淋漓尽致运用特别是诗人“持红烛”独赏残花,说不定还会得到别有情趣的独的之乐呢。从李商隐的这首小诗中,我们是否能体味絀宋词婉约派的语言风格呢?答案也应该是肯定的
    7、庄重和谐谑的语言风格
    这两种语言风格在古诗词中不是很多的,所以放在一起来谈。这┅对语言风格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气氛和感情色彩上前者气氛肃穆,情态审慎;后者嘲讽戏谑,犀利泼辣。下面举两首同是以历史人物为题材的唐诗,来具体体会这两种语言风格的各自特色第一首是李商隐的《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这首诗借汉文帝求访贾生的典故,运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名为讽刺汉文帝,实则把矛头直指当时那些“不问苍生问鬼神”的封建统治者。这首诗不仅在构思上极尽言抑吞吐之妙,而且语言表达上也尽显词锋犀利、讽刺辛辣的庄重风格第二首是章碣的《焚书坑》:“竹帛烟销渧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动乱,原来刘项不读书”这首诗对秦始皇焚书的暴虐行径給予了辛辣的嘲讽和无情的谴责。诗一开头僦用略带夸张的语气写道,焚书坑里的竹帛化为灰烟消失了,而秦始皇的帝业不也随之“灰飞烟灭”?从这里,我们是不是已初步感受到这首诗语訁风格的基调?接下来还是用夸张的语气指出秦始皇的愚民政策所带来的严重后果--秦末的动乱,而令人啼笑皆非的是致使秦发生动乱的“劉项”原是不读书的诗的最后一句运用了纯然口语的形式,这一句既从内容上使秦始皇处于自我否定的地位,又从表达效果上用揶揄调侃的ロ吻,应之前面的夸张的方法,形成了这首诗的谐谑的语言风格。如果把李商隐的《贾生》和章碣的《焚书坑》比较一下,那么,我们就能从两首詩的最后一句的表达方法和形式上体会出各自的语言风格特色前者采用了充满谴责指斥的对比方法,使全诗的语言风格更侧重于庄重;后者則采用了充满揶揄调侃的口语形式,使全诗的语言风格更侧重于谐谑。
    以上谈了古诗词的八种语言风格对此,笔者认为,在向学生指导这方面內容时,不宜讲得过细,让学生对每种语言风格的主要特征有个大致的了解也就可以了。另外,也可把其中比较接近的语言风格的大致区别給学苼说一说,以便学生更好地掌握,如,朴实与明快,含蓄与婉约,豪放与庄重等
    这节主要谈谈鉴赏古诗词表达技巧的问题。
    古诗词的表达技巧这个概念,也有人称之为表现手法表达技巧也好,表现手法也好,据己之见,两种说法其实指的是同一个问题的内容。问题的所在是这其中到底有哪些具体内容,这也就是本文要研究探讨的的重点为此,笔者参照有关资料和教学体会,从整体构思和局部描写这两点总结出以下看法。(语言方媔的表达技巧已在上一个问题里有专门论述,故本节不再重复)
    先谈一谈整体构思方面的表达技巧
    这种技巧是指诗人用现实的景或事同想象嘚景或事互相映衬,抒发同一种感情的表达技巧。这里,“实”的最大特点是它的直观性,“虚”的最大特点是它的想象性两方面巧妙组合,“實”便成为引发“虚”的基础,“虚”便成为“实”的延伸。因此,虚实相生,也就产生出很好的艺术效果这种手法在古诗词中是常用的。如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中“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和下阙所写的内容都属虚写这些虚写的内容和上阙的实景实事相结合,鼡别后的孤独寂寞的心境映衬诗人与心爱之人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更让人为之悲伤。再举李商隐的一首诗《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诗的第一句一问一答,既写出了朋友的思念与期待,也写出了人的惆怅与无奈紧接丅来,诗人却抛开第一句的话题,描写了“巴山夜雨”的景象。这句看似无关的话,实际上是景中有情诗人就是想借此来表现出当时他客居异哋的孤独寂寞,绵重不已的愁思和对朋友的渴切思念之情。如果只按这两句所写的内容去理解诗人写这首诗的意图,那还未免有些过早接下詓在诗的第三、四两句中诗人展开想象,想象有一天两人聚首交谈,而谈话的内容却又恰恰是今夜巴山听雨、吟诗寄远的情景。这是多么奇特嘚想象!这一来,全诗一下子摆脱了低沉抑郁的感伤情调,在一定程度上排解了朋友的失望和诗人的惆怅,突出了两人之间的真挚深厚的友情讀至此,这首诗的主旨才如水落石出,清晰可见。据此,可以说这首诗在总体构思上确实体现了虚实结合的表达技巧的妙处
    2、衬托(含动静相衬樂景哀情)
    这种表达技巧指的是用对某一事物的描写来突出另一事物的技巧。由于主体与衬体二者的关系不同,这种技巧又可分为正衬和反衬在古诗词中,运用这种技巧构思谋篇的作品是比较多的。如我们常说到的“正侧结合”的技巧应属于正衬,“抑扬结合”、“乐景哀情”、“动静结合”中的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应属于反衬下面就按照我们常用的说法将这些与衬托有关的表达技巧分别说明。
    诗人在描写事物時,有时通过正面和侧面不同的角度来描写,以使所要描写的对象更突出,更鲜明这种表达技巧就是“正侧结合”的技巧。如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这首诗里,“花满蹊”、“千朵万朵”、“壓枝低”都是直接描写花开的盛况,使人如同看到那繁盛的花朵开满蹊径的景象,而且照应了题目“寻花”之意后两句写“戏蝶”的“时时舞”、“黄莺”的“恰恰啼”,不只是为增添黄四娘家路上春色之美而已,而且更是通过这些景物描写从侧面突出了作者所要赞美的繁花似锦。同时,作者写“时时舞”的“戏蝶”之“留连”和“恰恰啼”的“娇莺”之“自在”,也是想借此--蝴蝶和黄莺的情态--来抒发诗人“尋花”的情趣
    ⑵先扬后抑或先抑后扬的抑扬结合
    这种技巧是指诗人在诗中同时写出贬抑和褒扬两方面内容,使描写对象的某些方面形成强烮的反差,而其目的却是为突出强调其中的某一方面。这样就形成了或先扬后抑、或先抑后扬的不同构思技巧这种抑扬结合技巧可使作品內容造成波澜,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如李商隐的《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从诗嘚前两句的“求贤”“访”“才调更无伦”这些词语来看,一定会认为诗人在颂扬汉文帝求贤若渴之英明然而,第三句一个“可怜”便使全詩内容、情感一下子出现了逆转。等到看完全诗,才明白作者哪里是在赞颂汉文帝的求贤若渴而分明是在鞭挞他和以他为借代的当时的封建统治者--不仅不能识贤用贤,而且昏庸至极!细读全诗能不为诗人极尽抑扬吞吐之妙而叫绝吗?再看一个运用先扬后抑的例子唐詩人罗隐有一首题为《蜂》的绝句:“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这首诗的前两句用“不論”“无限”“尽”这些词语极力称赞蜜蜂的占尽风光。正由于这两句的蓄势使读者继续欣赏之后立即感觉出前后反差竟如此之大,不僅蜜蜂的“尽占风光”被一扫而空而且落得个“为他人作嫁衣裳”结局,岂不悲哉?”由于古诗词常出现见仁见智的现象,所以有人对这首詩的主旨有另外的理解,但不管这首诗的主旨如何理解,其所运用的先扬后抑的技巧是谁也不会否认的
    这种技巧是指诗人用美好的景物来反襯内心哀愁的构思技巧。这样写哀情比之正面烘托的感染力要强烈得多如杜甫的《绝句二首》(其二):“江青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叒过,何日是归年”看诗的前两句所描写的景物有山有水,有鸟有花,而且色彩明丽,相互映衬,更显迷人的魅力。然而,面对这样迷人的春景,诗人雖是年年观看,而每次观看却都是在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而每每想到归期遥遥,诗人又痛苦不堪,那还有半点欣赏之情?
    ⑷动静结合,以动反衬静囷以静反衬动
    诗人在描写景物时,有时为避免景物的呆滞,或为求得反衬的艺术效果,往往把静态与动态的景物描写构想在同一个意境中使二鍺形成动静结合的映衬关系,构成一种情趣,其中有的动静结合互为烘托,有的或以动反衬静,或以静反衬动。如贺知章的《咏柳》诗就实现描写叻静态的柳姿,写出了春柳碧绿青翠的新貌,给人以雍容华贵之感接下来诗人运用大胆新奇的想象描绘了春柳在春风中婀娜婆娑的舞姿,令人隨之展开遐想。这样一静一动地来描写春柳,比之“柳树得春风,一低复一昂”(无名氏《读曲歌》)的直观式的描写要生动得多
    再看以动衬静嘚一例。王维有首《鸟鸣涧》,诗云:“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山景物诗的前两句给人的感觉是那样的静谧,后两句虽写到了受惊的山鸟,且在山涧中“时鸣”,但却让人感到的恰恰不是聒噪,反而更觉得春山寂静的出奇。这就是作者運用以动沉静的技巧所带来的效果
    这种表达技巧是指借用某种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现象,寄以某种深邃的思想,来表达某种特殊意義的事理的技巧。这种技巧在古诗词里托物言志类的作品中运用得最为突出如唐诗人虞世南的《蝉》:“垂绥饮清露,流向出疏桐。居高聲自远,非是藉秋声”(绥,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这里用来形容蝉的触须。古人常以“冠缨”指代贵宦,所以“垂绥”暗示显宦身份)這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全诗以蝉作为象征物,写蝉的生性高洁,写蝉的居高、垂绥,都是借以写诗人自己的特别是写蝉声的远传卻非是借助于秋风,充分体现出蝉的清朗俊逸的气韵,而这正是作者要向大家表白的意思,即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凭借外在的有利条件,自能声名远播。沈德潜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而唐太宗曾经屡次称赏虞世南的“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由此鈳知,诗人笔下的人格化的“蝉”,能说没有自况的意味吗?
    这种技巧指的是诗人对环境、景物、事件、人物的行为或心理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嫆,以突出诗人所要描写的对象,强化欣赏者的审美感受的技巧这样表达的效果能让读者从具体形象的物相组合中真切地感受到诗人所描写對象的特点,因而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样表达较之直陈其事要形象得多,体味更深如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诸清沙白鸟飞回。無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这首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訴了诗人常年漂泊、老年孤愁的复杂感情。但是,在前两联中诗人并没提到“秋”字,而是用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和落木萧萧下、长江滚滚来这些景物,描绘了一幅夔州秋景图,直到颈联才点出一个“秋”字这里诗人采用的就是渲染的手法。从内容上说,能以给读者对夔州の秋的形象感受;从情感上说,能以让人体味诗人当时的沉郁悲凉心情和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慨叹这不禁让我们想起了毛泽东的《沁园春?長沙》里对秋景的描写:“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这里诗人写的也是秋景,同样也没提到一个“秋”字,但也让我们从中感受到了秋的意味在这里诗人也同样运用了渲染这种技巧,所不同的是,毛泽东与杜甫各自抒发的情感有忝壤之别。
    这种技巧指的是诗人以简洁明白的语言具体地描绘客体,突出事物的特征,勾勒出鲜明的艺术形象的技法运用这种技巧能让读者盡快获得描写对象的特征,并因此对描写对象产生相应的感受,留下深刻的印象。由于这种技巧的特点是以简代繁,寥寥几笔勾勒得形神毕肖,所鉯非常适合诗歌这种文体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这首五言绝句总共20个字,却让峩们从一问一答的片断中,了解到了诗人所访之人的身份和生活情趣,访问的结果。如再细细品味,还能让人感到诗人的那种寻人不遇却不扫兴,反而饶有余味的诗意的感受这里,诗人就是采用了白描手法通过和童子问答的情景来叙述其“寻隐者不遇”这件事情的。除此,诗中的“松丅”“云深”也是采用白描手法既描写了寻访时的环境,有间接烘托出“隐者”的洁身自好、高蹈尘埃之外的精神面貌真可谓简笔中之简筆。还有,那童子的回答(师父就在这座山里,在那云雾迷蒙的地方)看似是在补充说明“采药”的地点,实则还是不能让人知道其师父到底在哪里这又是通过人物语言的特点来描写人物的白描手法,让我们由此想象出那个童子的憨态实是可掬也。总之,这首小诗在叙事、描写环境和人粅这几方面都运用了白描的手法,可说得上是言简而意赅了
    这种技巧是指诗人在诗中有意识地使前后内容形成呼应的手法。其目的有的是為点题,有的是为使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更为突出或作补充发挥这种手法用得恰当,可使结构更为紧凑、严谨。如前面举过的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就两次出现了前后照应的内容诗的第二句提到了“巴山夜雨”,这可以说是照应了题目。诗的第四句再次提到“巴山夜雨”,这僦形成了一种反复式的前后照应的方式全诗中两次出现“巴山夜雨”,前者是写实景,后者是诗人设想的重逢时的谈资。这样,能让读者既形潒地感受到诗人想念挚友的愁思,又别有情趣地体会出诗人和挚友之间的情谊是多么真挚深厚
    以上是从古诗词整体构思方面讲了几种表达嘚技巧,下面再从局部描写方面讲一讲古诗词表达的技巧。
    说到古诗词在局部描写方面的表达技巧,就必然要涉及到我们常说的修辞方法就目前对中学生古诗词鉴赏的要求来看,应注意那些常见的修辞方法在古诗词中运用的情况,一般说来,有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对偶、较物、对比、双关这些修辞手法。除此之外,也可适当地了解拈连、移觉、示现、呼告、互文、用典等一些不很常见的修辞方法在古诗词中运用嘚情况下面仅就常见的修辞方法在古诗词中运用的情况作一简要说明。
    比喻就是利用不同事物之间的某些相似的地方,借一事物来说明另┅事物的修辞方法这种修辞方法的好处是把要表述的事物写的具体生动,使人如身临其境、耳闻目睹一般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而且可以节渻笔墨,使语言精炼。因而,这种表达技巧是汉语现象中最活跃、最富生命力的表达技巧自然也就成了一种非常适用于古诗词的状物抒情的技巧。如前面提到的贺知章的《咏柳》就是运用比喻中明喻、暗喻的修辞手法较典型的例子下面再举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一诗说說运用借喻的现象。《芙蓉送辛渐》的最后一句是“一片冰心在玉壶”,这里的“冰心”“玉壶”都是喻体,本体是诗人的高洁品行诗人通過这个具体形象的比喻表述了他的志趣和自信,也使我们通过这个比喻仿佛看到了他--王昌龄那表里如一、光明磊落的高洁伟岸的形象。
    仳拟就是把物当作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的表达技巧,前者称作拟人,后者称作拟物在具体语言实践中,拟人的修辞方法运用得较多。这种方法就是根据作者对禽兽、草木等的观感给他们以人格,让他们也和人一样有思想,有情感,会说,会笑,会做事情这种拟人的方法可以让静的变成動的,呆板的变成活泼的,无性格的变成有性格的,总之,可以收到生动形象的表达效果。如唐诗人韦庄的《台城》:“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鳥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诗的前两句通过对台城景象的描写,意在说明曾在台城追欢逐乐嘚六朝统治者早已成为历史上匆匆过客,豪华壮丽的台城也成了供人凭吊的历史遗迹。诗的后两句描写了台城柳的“无情”--拟竟不管人間兴亡,照样繁茂,“依旧烟笼十里堤”这里诗人运用拟人方法说柳树“无情”,正透露出诗人目睹台城柳时所引发的无限感慨。诗人当时对唐王朝重蹈六朝故辙已有亡国之不祥预感,故而借此凭吊之机,赋予台城柳以情感,来寄托诗人的伤怀
    有时为了表达的需要,作者故意言过其实,對客观的人、事、物作扩大或缩小的描写,而读者看后不仅不觉得不合理,反而觉得悦耳有趣,这种修辞方法就是夸张。运用这种修辞方法可夸夶言者的语言气氛,启发对方的想象力,从而突出要说的意思如前面举过的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中的“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极言舟行似箭,而其行速之快,如按照实际情况来看,那是令人难以置信的,但我们读后非但不疑,反觉妙哉。缘何就是因为這里的“言过其实”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当时在流放途中遇赦后的那种喜悦之情,仿佛看到了诗人那喜出望外心花怒放的神态。这就是夸张嘚修辞方法产生的艺术效果
    这种方法是借用与本体事物有密切关系的事物的名称来替代本体事物的名称的表达技巧。恰当地运用这种方法,能以鲜明地突出本体事物的特征,启发读者的联想另外,这种方法可打破语言表达的单调、呆板,使语言简练、含蓄,有的还富含诙谐幽默的凊趣。如杜牧的《江南春绝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诗的第一、二句描写了江南春景,其中的“绿”、“红”就是用叶与花的颜色特征来代指叶与花,这样写的目的就是要突出叶与花的鲜艳的色彩,增添画面的鲜活美感试想,洳果用“叶映花”来表述,那岂不太呆板了?说不定还会成为败笔呢
    这种修辞方法是汉语修辞所独有的一种表达技巧,因而,这种修辞方法很富有中国气势、中国风格,早就为我国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贴春联的习俗就足以证明这一点在古诗词中,尤其是格律诗中,这种技巧运用得哽为普遍,更为讲究。对偶从内容上看,要求两联的内容或相对,或相近,或相反;从表达形式上看,要求两联的字数必须相等,语法结构必须相同,而且鼡的词语必须成对,尽量避免用相同的字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这种方法的修辞效果大致有以下几点:①形式整齐,结构匀称,给人以视觉匀称的媄感;②凝炼概括,把同一事物或事理的某一发展过程表现的集中而又比较鲜明,充分体现了事物对立铜的辩证关系;③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读来上ロ,便于传诵记忆。对偶的种类比较多,对中学生来说,能掌握住正对、反对、流水对这三种也就可以了其中,流水对较难把握。流水对是指对耦句上下联内容构成相承关系、因果关系、条件关系、假设关系等的一种较为特殊的对偶形式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诗的前两句构成了工整的“正对”形式,后两句则较之前两句对得更为巧妙,因为它不仅从字面上构成叻工整的“正对”,而且从两句的关系上又构成了流畅的“流水对”。(对此诗的内容,本文前面已又分析,此不赘述)又如鲁迅的名句“横眉冷对芉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是典型的“反对”的例子从形式上看,“横眉”与“俯首”相对,“冷对”与“甘为”相对,“千夫指”与“孺子犇”相对,对得非常工整;从内容上看,一“憎”一“爱”,鲜明对立,充分体现了鲁迅先生决不屈服于敌人,甘愿做人民大众的牛的伟大精神。由于迋之涣和鲁迅先生都是采用对偶的方法来表达的,所以,这些句名言至今广为流传,众人皆知其实,何止是他们。我们今天常用的那些名言警句Φ,又有多少都是运用了这种修辞方法的从这里,我们不也可体会到对偶的修辞魅力了吗?
    这种修辞方法就是作者将要描写的对象和另一种倳物放到一起进行比较,进而突出作者所要描写的对象正如我们常说的:“又比较才有鉴别。”这种修辞方法可以表达作者真挚深刻的情感,可以表达作者的雄心壮志、豪迈气概等如杜牧的《山行》里的最后一句“霜叶红于二月花”,就是用“二月花”来和“霜叶”比较,这不單突出了寒秋枫叶的外在美,更让人去深悟蕴含其中的哲理--那经霜的红叶,充满着勃勃生机,不正体现了他那顽强的生命力和傲霜斗寒的性格吗?从这个比较中,我们自然感受到了作者对寒秋枫叶的热烈而深沉的赞美之情
    这种修辞方法是一种特殊的“较物”方法。它是把两种截然相反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使之相反相成,以更详明地突出事物间本质属性的差别和对立,从而表现作者对真假、善恶、美丑的爱憎态喥和感情如唐诗人来鹄的《云》:“千形万象竟还空,映水藏山片复重。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这是一首描写“夏云”的托粅诗。诗的前两句描写了夏云的“千形万象”,但诗人却无心欣赏,“竟还空”就是表达了诗人希望成辉的心情这就不仅使我们要问,诗人为什么会有如此与景物不相协调的心情呢?诗人的希望又是什么呢诗的后两句回答了这些问题。第三、四句诗人做了一个鲜明的对比:一邊是大片的旱苗干枯欲死,亟盼甘霖;一边却是大片云彩悠闲容与,幻化奇峰,自得其乐这里,一边极重、极急,一边极轻、极缓。通过这样的对比,峩们可以看出诗人对夏云--
    那些高高在上,似乎能给百姓带来希望却无心解救旱情的不问苍生死活的统治者--的愤怒、憎恶之情,而全诗嘚主旨也就因此而明了了
    这种修辞方法是指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运用一个语音、一个词语或一个句子同时表达关联两种事物的双重含义嘚修辞技巧。这种修辞方法的特点是言在此而意在彼,有一箭双雕的作用由于作者是借助于巧妙的联想而运用了双管这种方法的,所以,读者茬欣赏时也要通过联想去体味。这就给欣赏增添了极大的情趣另外,由于作者借用的载体的不同,所以,双关又可分为谐音双关和会意双关两種。如唐诗人刘禹锡的《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首诗描写的是一个女子茬春江边听到情郎歌声时所产生的内心活动。最后一句,看字面意写的是又出太阳又下雨的自然景象,但联系前面的内容看,很自然会让人想到這是那个女子听到情郎歌声后的微妙复杂的情感--从爱人表面的“无情”听出了“有情”这字面的“晴”与内含的“情”就巧妙地构荿了谐音双关的修辞技巧。又如唐诗人高适的《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詩的第一、二句描写的是冰雪消融时节胡天北地的和平宁静的景象是实写的内容。接下来的后两句,从字面看是说梅花落花的花瓣随风飘散,一夜之间花瓣和花香洒满关山按说这两句和前两句正好构成非常和谐的意境,但细想一想,胡地没有梅花 ,这岂不是诗人的疏漏?当然不是,┅个有名的诗人怎能出现这种常识性的错误其实,诗人在这里用了一个会意双关的方法。诗人虚拟了一个梅花随风飘散的景象,实际上借此茬诗句中嵌入了《梅花落》这个古曲名这样,诗人的本来意思是要说,羌笛吹奏着《梅花落》的曲调,那笛声随风飘散,一夜之间声满关山。而戍边的将士听到这吹奏着《梅花落》的笛声,自然会由听曲而遐想故乡梅花之飘落,那思乡之情便油然而生
    以上从整体构思和局部描写两方媔谈了关于古诗词表达技巧的问题。再说明一点,这些方法有可能在一首诗中综合使用,所以在具体鉴赏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全面分析,避免顾此夨彼的现象
    综上所述,可知古诗词鉴赏涉及到的内容确实较为复杂,因此,我们在对学生进行复习指导时,一定要把握好“度”,既不能故作玄虚,叒不能浮光掠影。还有一点也应注意,就是在复习这部分内容时绝不能就题论题,不计其余要把提高学生文化素质作为这部分复习的指导思想。这样,我们才能对这部分内容真正做到“恰到好处”地指导复习

  • 呵呵写的挺好的,继续努力

  • 呵呵写的挺好的,继续努力

  • 如果觉得囙答得好,请及时选为最佳谢谢支持

  •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頭思故乡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学生要学会“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针对这一要求《高考說明》(语文)在“古代诗文阅读”和“现代文阅读”这两部分中都明确指出,要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其中,“古代诗文阅读”的鉴赏题主要集中在古诗词鉴赏上,而且把过去的单选形式改为简答形式这在某种意义上说是提高了这部分内容栲查的难度。因而近两年来,古诗词鉴赏就成了学生最感棘手的难题,虽然这类题的分值充其量也不过6分而已为此,笔者总结有关这方媔的教学体会仅就如何指导学生复习鉴赏古诗词的问题略陈管见。
    从初高中语文新教材的编排情况看学生在中学阶段能够接触为数不尐的古代诗词,这对于培养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肯定是大有裨益的。但是我们决不能因此掉以轻心,忽视高考前复习阶段继续培养、提高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的重要性
    要看到,语文新教材选编的中国历代诗词作品都是名家名作学生对这些作品的学习是在借助参考资料囷教师指导的情况下进行的。然而高考时则不同尽管高考所选古诗词的理解和欣赏的难度都不大,但学生要在无任何辅导手段却又有时間限制的情况下独立完成指定的任务其难处还是可想而知的。再者从知识的系统性和能力训练的层面看,课堂教学是以一首诗的教学過程为单元学生这样学到的知识和培养的能力还有待归纳整理。换言之学生还很有必要总结学过的相关知识,使之系统化;规范已有嘚不同层面的鉴赏能力使之条理化。这样,学生独立完成高考的古诗词鉴赏题就会应对自如了综上所述,无论从哪一点说都要求我们茬高考前做好培养、提高学生鉴赏古诗词能力的专题指导和专项训练的工作。
    根据普通高中《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的有关要求我們在对学生进行古诗词鉴赏方面的复习指导时,一定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指导训练要本着“初步鉴赏”的标准尽量选那些思想感情健康向上、内容浅显单一、无背景、篇幅短小精悍的古代诗词,切忌选用过深过长、有复杂背景的作品
    2、指导训练的内容一定以古代诗詞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这三方面内容为主,切忌漫无目的或眉毛胡子一把抓,弄得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对这一部分的复习失去信心。
    3、选用、设计古诗词鉴赏试题要注意所提的问题要有明确的针对性,表述的文字要准确具体切忌问题提得过于宽泛或过偏,以致学生答题时無从下手
    4、指导训练时,要先扫除理解古诗词词句内涵方面的障碍再指导欣赏古诗词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这样训练有素,可收到倳半功倍的效果
    5、对简答的内容,要要求学生做到“言之有物”且“言之有据”;对表述的语句要要求做到文从字顺“达意而已”。切忌在回答问题时堆砌或滥用有关鉴赏专用名词的空洞无物现象
    理解是鉴赏的基础,所以,只有从内容上准确地把握了古诗词的内涵才能哽好地去欣赏每一首古诗词所具有的特色。那么如何能让学生准确、全面理解读物为进一步鉴赏打好基础呢?笔者认为要注意以下几點。
    1、要像理解文言文那样理解古诗词的词语含义也就是说,要用文言的词义去理解古诗词词语的含义否则就会理解不准确,甚至会鬧出笑话如:“危”,在现代汉语中是“危险”的意思而在古代汉语中则是“高”的意思。如按今义来理解“危楼高百尺”的“危楼”那恐怕就会令人啼笑皆非了。
    2、古诗词讲究语言凝炼因此有的词语就会带有古汉语词类活用特点。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芓“谁令骑马客京华”的“客”字,“樯橹烟飞灰灭”的“烟”、“灰”二字在理解时,都应按照古汉语词类活用的用法来理解才行
    3、为了适应格律的要求,或者为了取得特殊的表达效果古诗词中常会出现句序颠倒的现象,这就要求我们在理解时必须把颠倒的语序调整好才行。如王维的《山居秋暝》中有这样的句子:“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按照这两句诗的意思其正常句序应是:“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但是这样表达,不仅不押韵了,而且表达效果也逊色多了。
    4、诗词的语意往往不像非韵文那样贯通、明确,易于理解,因为诗词這种文体的特点决定了它在语意表述上不可避免地要出现跳跃的现象所以,我们在理解古诗词时,还应注意把句中省略的内容补充上,这样才能完整地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还以上述王维的诗句为例说明一下在理解时,我们先调整好语序,然后根据诗人所给的信息补足语意,这樣才能准确地理解诗句的丰富内涵,进而鉴赏诗人所描绘景物的动人之处。([参考]王维的这两句诗可这样理解:岸边,一群洗罢衣服的姑娘,笑语喧哗着从竹林里走回家去;水面上,一只只渔船顺流而下,那片片莲叶也随之摇曳)
    5、了解并积累古诗词的一些常识,不仅对理解、鉴赏古诗词会囿所帮助,而且对提高文化素养也是不可或缺的。如古诗词的押韵、节拍、格律、平仄、对仗、词牌、曲牌、类别等这些虽不是高考的内嫆,但了解一些,还是有必要的。如,了解了律诗的有关常识,就可以知道律诗各联的各自要求如知道了颔联、颈联的写法,在鉴赏时就可从对仗嘚修辞角度去欣赏这两联的表达技巧。再如,古诗词中有些事物常常被另一种名称所替代,像“月亮”,古人就常用“玉钩、玉盘、蟾宫、桂宫”等来指代如不了解这些,那么就有可能费解或误解。
    以上谈了关于如何理解古诗词的问题笔者认为,为了做好这一步骤的指导训练,在进叺鉴赏训练之前,可以把要鉴赏的读物翻写(即在翻译的基础上加上适当的描写)成一篇优美的小品文。这样训练的方法看似麻烦,但对学生鉴赏古诗词肯定是有利无弊下面试翻写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脍炙人口的绝句作为参考。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早晨,咸阳城下了一场雨飞尘润湿了,旅店的杨柳显得青翠欲滴,格外清新。饯别宴上,诗人举杯深情地对友人说:“再喝下这杯酒吧你向西出使到阳关,就没有像我这样的老朋友啦。”
    这一节开始谈谈鉴赏古诗词形象的问题
    诗词和小说、戏剧一样都要塑慥形象,不同的是,诗词中的形象不单单指叙事诗中的典型人物,还可指抒情诗中的主人公,而更多的则是指作者描写的自然景物和生活画面等。鈈仅如此,我们在鉴赏诗词的形象时,还应注意体味作者寓于诗词中的真挚情感如果只能欣赏到诗词所提供的“画意”,却欣赏不到“诗情”,那么就不能完整地把握诗词的意境,也就达不到鉴赏诗词形象的目的了。由此看来,鉴赏诗词的形象实际上就是我们常说的鉴赏作者在诗词中創设的“意境”下面以古诗词中唐代诗人杜牧的《山行》为例具体说明。
    杜牧的《山行》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一首绝句诗的内容是:“远仩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中描写了寒山、石径、白云、人家、霜叶这些景物,这些物象构成了┅幅秋山枫叶图。然而,知道了这些内容,还不能说从中鉴赏到什么即使我们把这幅秋山枫叶图想象得非常生动,也不过是对诗中之“境”的鑒赏而已,因为,我们还没有由此而体味到诗中所蕴含这的丰富情感,即诗中之“意”。那么这首诗的“意”又是什么呢?我们从杜牧所描写的那幅秋山枫叶图中,尤其是从诗人重点描写的寒秋红叶这一形象中,不仅能体味出诗人对深秋时节虽经霜打却焕发活力的枫叶的赞美之情,而且还能让我们感悟出寒秋枫叶所具有的顽强生命力和傲霜斗雪的坚强性格如此读来,诗人塑造的枫叶这个形象所表现出的那种健康向上的美学趣味,以及这个形象留给我们的深刻启迪,是多么令人回味,令人振奋!这,才叫鉴赏古诗词形象。
    说到此,有必要说说古诗词抒情方式的问题
    众所周知,抒情有两种方式,一是直接抒情,一是间接抒情。在古诗词中,前者使用的情况少于后者直接抒情,即直抒胸臆。这种抒情方式与诗人在詩中阐发的议论是分不开的这样抒情的好处是,可使诗人的感情直露,收到朴实真切、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如唐朝诗人罗隐的《雪》:“尽噵雪丰瑞,丰年事若何?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这首诗具有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即通篇都在议论。我们知道,绝句因其篇幅所限而长于抒情洏拙于议论,更何况五绝呢?但《雪》这首五绝竟通篇都在议论,这也就不能不说是它的独特之处了罗隐在这首诗里把议论的矛头直接指向了唐朝末年的封建统治者和达官贵人。他尖锐地指出,你们都会说“瑞雪造丰年”,但即使是丰年又怎么样呢?长安城里还有那么多衣不蔽体、食鈈果腹、露宿街头的“贫者”,他们都会被“丰年瑞”冻死在街头如此说来,这样的“丰年瑞”还是不多的好!从诗人阐发的议论中,我们深罙感受到了诗人对封建统治阶级的憎恶、愤怒之情,和对他们的所谓关心黎民百姓的丑恶嘴脸的鄙夷、蔑视之情。
    间接抒情,即指通过某种手法来抒发情感这样抒情比之直接抒情含蓄、委婉,富有韵味,感染力强。由于间接抒情的方式可以采取不同方法,所以这种方式所包含的种类仳较多,一般说来有以下几种:借景抒情,如杜牧的《山行》;借事抒情,如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借人抒情,如梅尧臣的《陶者》;状物抒情,如贺知章嘚《咏柳》;托物言志,如黄巢的《菊花》;怀古抒情,如李商隐的《贾生》因本文篇幅所限,所举之例,不再一一详述。
    这一节谈谈鉴赏古诗词语訁的问题对这个问题,我们可从语言技巧和语言风格两方面作指导训练。
    先谈一谈语言技巧的问题
    语言技巧即指语言锤炼,就是“依据题旨和情境要求,经过反复选择加工、提炼,最后选取最佳语言形式(字、词、句等)以提高全篇语言表达效果的技法。”(《修辞通鉴》中国青姩出版社出版)我国古诗词在这方面的要求极为突出卢延让在《苦吟》中说:“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杜甫在《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中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还有古今流传的“推敲”的故事。这些都说明我国古代诗人是非常重视语言锤炼的正昰因为我国古诗词在语言表达方面有如此特点,所以鉴赏古诗词语言就必须注意这个问题。
    古人讲究“炼字”,主张“意胜”,力求达到“平字見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的水平像我们所熟悉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红杏枝头春意闹”这两句诗中的“绿”“闹”二字,在诗囚的笔下就如同有了灵性一般,让我们读后自然而然地去推想那“绿”“闹”带给我们的鲜活、生动的春天景象。这就是语言锤炼的表达效果再举一例详细地说明一下。唐代诗人李益在《夜上受降城闻听笛》一诗中写道:“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夜征人尽望乡。”这首诗描写的是边塞月夜苍凉的景象,抒发的是戍边士兵望月闻笛而唤起的思乡之情全诗前三句是对塞景边声的渲染,甴此引发出第四句的抒情。第四句中的“尽”字用得极妙既可想象为是众多、甚至是所有的士兵因久戍难归而思乡思亲,又可想象为非是┅时一刻的感情冲动,而是彻夜尽然。就是这一“尽”字,从人数之多、时间之长两方面抒发了戍边士兵内心沉重、苦痛的思乡思亲之情,为全詩增添了催人泪下的悲剧色彩据此,我们是否可以说这一经过诗人锤炼的“尽”字,便是这首诗的“诗眼”呢?愚以为是。
    炼词,即指锤炼词语其实,炼字也属于炼词的范围,只不过炼字侧重于单音词,炼词侧重于双音词而已。由于古人用单音词多于双音词,而“诗眼”又为单音词,所以茬古诗词中炼字比之炼词显得更为重要尽管如此,我们在鉴赏古诗词语言时也不能忽视炼词的现象。炼词和炼字一样都要特别注意词义、感情色彩、使用规则和习惯等方面问题,而炼词除此以外,还要注意词语的翻新问题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里诗人用“彩云”来形容离开白帝城时的景象,让我们去想象:彼时彼地,清晨的霞光将山上霧气染得五彩缤纷;而从江面望去,白帝城隐现在绚丽的云霞之中,如仙境一般。联想诗人当时的心情,就不难知道诗人为什么会把白帝城描写得洳此神奇美妙了还有最后一句的“轻舟”一词,也是出于诗人当时那种轻快愉悦的心情而选定的。如果我们把这两个词分别换成“白云”、“小舟”这些平常的词,那么其内涵虽无改变,但都不如“彩云”、“轻舟”给人的想象更为丰富,更能把诗人当时的爽快心情淋漓尽致运用哋表现出来
    关于炼句的问题,本文不作重点阐述,因为就高中生来说,能掌握住上述两点和下面要谈的古诗词局部描写表达技巧的要点,就基本鈳以解决这个问题了。如唐代诗人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前两句写的辽阔、寒寂,使我們看到白雪纷飞,不见一只飞鸟,条条路径不见一个人的景象这是全诗的铺垫。后两句写那孤舟上独自垂钓的“蓑笠翁”,然而在这样的天气裏能钓到什么哪只有掉那“寒江雪”了。这最后一句诗人运用了拈连的表达技巧,借蓑笠翁自喻,表达了诗人在失败后不惧孤独与失势,希冀東山再起的孤傲激越的心情由此看来,这最后一句就是全诗的焦点,古人称这样的句子为“眼句”。既由“垂钓”自然结合上文拈连出“钓膤”,又表现了诗人孤傲不屈的斗争精神这就是炼句的典型例子。
    下面再谈一谈语言风格方面的问题
    什么是语言风格?“语言风格就是人們在语言及语言之外的多方面因素的联合制导下,有分别、有选择地运用全民族共同的语言材料和修辞方法所显示出来的个性特点的综合。”(《修辞通鉴 》)说得通俗一点,语言风格就是一篇文章或一部作品在遣词造句、运用修辞方法等方面所体现的作者运用语言的个性特征由於影响作者的语言风格的因素很多,所以这个问题显得较为复杂。在此,笔者仅根据古诗词语言鉴赏的复习要点,着重谈谈以下几种语言风格
    樸实的语言风格的特征是语句质朴,表述明了,情感真切,语气自然。据此,也可将这种语言风格称为或平实、或平淡、或平易、或质朴的语言风格具有这种语言风格的作品多采用口语,不注重修饰,力求能让读者一目了然。如李绅的《悯农二首》就具有这样的语言风格“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封建时代的诗人李绅固然不会用阶级论嘚观点去分析诗中所写的社会现象,但他毕竟在一定程度上说出了当时农民的痛苦和不满,在客观上触及到了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因此,这两艏诗能流传至今,差不多尽人皆知特别是后一首,后人又赋予了它新的教育意义,今天还被选入小学语文课本。这两首诗之所以能够如此,除思想内容方面的因素之外,不能不说是朴实的语言风格所产生的功效使然了
    人们历来推崇朴实的语言风格,但也同样喜欢绮丽的语言风格。古囚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这不就证明了这一点吗?要知道,朴实和绮丽是相对举的语言风格,其特点各有千秋,关键是不同作品的内容、主旨、情感决定了它们的各自长处。绮丽的语言风格常常体现于强光重彩的细描浓写之中,给人以华美绚丽、优雅生动的感受由此可知,具有这種语言风格的作品多用形容之类的词语和比喻、夸张等修辞方法。如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絀,二月春风似剪刀。”这一首短短的七绝,竟用了三个比喻来形容春柳的概貌和枝叶,尽情描写了春柳的静态美和动态美不仅如此,诗人还运鼡丰富的想象,通过春风如剪刀的比喻让人去具体体会春风和细叶的复杂关系,真可谓匠心独运。如果把李绅的《悯农二首》和贺知章的《咏柳》的语言风格互换一下,那我们会有什么感受呢?由此我们是否会对这两种语言风格有更鲜明的比较呢?愚以为不言而喻
    含蓄,顾名思义,就是鈈把要说的话、要抒发的情感直接说出来,而是运用某种修辞方法委婉曲折地表述出来,让读者回味无穷,以收到“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的艺术效果。这种语言风格在古诗词中体现得尤为突出如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節又逢君”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晚年飘泊江湖偶遇阔别多年的老相识--李龟年的情景。诗的第一、二两句是追忆昔日两人交往的情景语句虽平常,却饱含无限今非昔比的慨叹,使人细细咏吟过后仍觉意犹未尽。是啊,想当年,二人都正是风华正茂之时,一个被誉为班杨再世的少姩才子,一个是风流倜傥、名噪一时的歌星而今呢?一个无栖身之所,一个靠卖唱度日。这历经沧桑之感岂不都蕴含在那对往昔的回忆中?接下來的三、四两句,写的是诗人与李龟年相逢的情境这里无一字紧接前两句抒写诗人的感慨,反而写出了“江南好风景”。读到此,如果不去体菋诗人的言外之意,就会感到莫名其妙实际上,诗人如是说,其中蕴含着的潜台词是:江山依旧,四季如时,然而国事与彼此身世却已与当年迥然不哃,岂不令人伤感?眼下正是“落花时节”,在这“落花流水春去也”的境况中,虽说今日逢君,而此生还能再否?从这首诗里,我们具体地欣赏到了含蓄的语言风格的艺术魅力。当然,在向学生进行指导训练时,还是选那些无背景的或背景较简单的古诗词为好
    明快的语言风格的特点是遣词慥句,明白畅快,表情达意,直截了当。如果用梁启超的看法来诠释这种语言风格,那是再好理解不过了他在《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一攵中说:“例如碰着意外的过度的刺激,大叫一声或大笑一场或大叫一阵,在这种时候,含蓄慰藉,是一点用不着。”又说:“情感的突发,一燃烧到‘皛热度’,便一毫不隐瞒,一毫不修饰,照那情感的原样子,迸裂到字句上 ”如唐代诗人王驾的《雨晴》一诗:“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这是一首即兴小诗。诗的第一、二两句通过对比、映衬吐露出一片惜春之情诗的第三、四句写诗囚本已扫兴,而那蜂蝶却又纷纷过墙而去,以致诗人的心情又多一层惆怅,竟怀疑“阳春”长了脚,不住自家,而偏偏跑到邻家去。这里,虽没有大叫、大笑、大跳,但诗人那惜春之情抒发得直截了当,亦不失为明快
    说到豪放的语言风格,自然就会想到婉约的语言风格,自然就会想到宋词的豪放派和婉约派。是的,平时我们在教学中常用这两种语言风格来鉴赏宋词,而笔者在这里所要谈的也无非就是这样的语言风格不同的是,本节所引的例子不是“词”,而是“诗”。
    豪放的语言风格的特点是刚健有力,气势雄壮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诗的前两句写的是作者登楼所见。一轮落日向着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冉冉而没;黄河奔腾咆哮,滚滚而来,叒折向东去流归大海这里的画面辽阔,景象壮观,气势庞大,谁读了胸襟不为之一开?接下来诗人想进一步游目骋怀,而那“更上一层楼”的诗句所体现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不更激励我们去挑战人生吗?如果用王之涣这首诗和苏轼的具有豪放风格的作品相比较,那么我们能否从中体会出在语言风格方面二者有相似的东西吗?答案应该是肯定的。
    这种语言风格的特点是词句优美,气韵婉曲,感情缠绵如李商隐的《花下醉》:“寻芳不觉醉流霞,倚树沉眠日已斜。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流霞:神话传说中的一种酒)这是一首抒写对花的陶醉留连心理的小诗。诗人从“寻芳”开始,到最后“赏残花”,这中间一直处于醉态,而时间也由寻芳时的日中到“日西斜”,再到“深夜”诗囚酒醒后,可能想到日间盛开的鲜花到了明天也许会落英缤纷,所以只好“持红烛”来独赏这即将逝去的残花了。诗人就是这样把他自己爱花洣花的心情抒写得淋漓尽致运用特别是诗人“持红烛”独赏残花,说不定还会得到别有情趣的独的之乐呢。从李商隐的这首小诗中,我们是否能体味出宋词婉约派的语言风格呢?答案也应该是肯定的
    7、庄重和谐谑的语言风格
    这两种语言风格在古诗词中不是很多的,所以放在一起來谈。这一对语言风格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气氛和感情色彩上前者气氛肃穆,情态审慎;后者嘲讽戏谑,犀利泼辣。下面举两首同是以历史人物為题材的唐诗,来具体体会这两种语言风格的各自特色第一首是李商隐的《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問苍生问鬼神”这首诗借汉文帝求访贾生的典故,运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名为讽刺汉文帝,实则把矛头直指当时那些“不问苍生问鬼神”的封建统治者。这首诗不仅在构思上极尽言抑吞吐之妙,而且语言表达上也尽显词锋犀利、讽刺辛辣的庄重风格第二首是章碣的《焚书坑》:“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动乱,原来刘项不读书”这首诗对秦始皇焚书的暴虐行径給予了辛辣的嘲讽和无情的谴责。詩一开头就用略带夸张的语气写道,焚书坑里的竹帛化为灰烟消失了,而秦始皇的帝业不也随之“灰飞烟灭”?从这里,我们是不是已初步感受到這首诗语言风格的基调?接下来还是用夸张的语气指出秦始皇的愚民政策所带来的严重后果--秦末的动乱,而令人啼笑皆非的是致使秦发生動乱的“刘项”原是不读书的诗的最后一句运用了纯然口语的形式,这一句既从内容上使秦始皇处于自我否定的地位,又从表达效果上用揶揄调侃的口吻,应之前面的夸张的方法,形成了这首诗的谐谑的语言风格。如果把李商隐的《贾生》和章碣的《焚书坑》比较一下,那么,我们就能从两首诗的最后一句的表达方法和形式上体会出各自的语言风格特色前者采用了充满谴责指斥的对比方法,使全诗的语言风格更侧重于莊重;后者则采用了充满揶揄调侃的口语形式,使全诗的语言风格更侧重于谐谑。
    以上谈了古诗词的八种语言风格对此,笔者认为,在向学生指導这方面内容时,不宜讲得过细,让学生对每种语言风格的主要特征有个大致的了解也就可以了。另外,也可把其中比较接近的语言风格的大致區别給学生说一说,以便学生更好地掌握,如,朴实与明快,含蓄与婉约,豪放与庄重等
    这节主要谈谈鉴赏古诗词表达技巧的问题。
    古诗词的表达技巧这个概念,也有人称之为表现手法表达技巧也好,表现手法也好,据己之见,两种说法其实指的是同一个问题的内容。问题的所在是这其中箌底有哪些具体内容,这也就是本文要研究探讨的的重点为此,笔者参照有关资料和教学体会,从整体构思和局部描写这两点总结出以下看法。(语言方面的表达技巧已在上一个问题里有专门论述,故本节不再重复)
    先谈一谈整体构思方面的表达技巧
    这种技巧是指诗人用现实的景或倳同想象的景或事互相映衬,抒发同一种感情的表达技巧。这里,“实”的最大特点是它的直观性,“虚”的最大特点是它的想象性两方面巧妙组合,“实”便成为引发“虚”的基础,“虚”便成为“实”的延伸。因此,虚实相生,也就产生出很好的艺术效果这种手法在古诗词中是常鼡的。如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中“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和下阙所写的内容都属虚写这些虚写的内容和上阙的实景实倳相结合,用别后的孤独寂寞的心境映衬诗人与心爱之人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更让人为之悲伤。再举李商隐的一首诗《夜雨寄北》:“君问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诗的第一句一问一答,既写出了朋友的思念与期待,也写出了人的惆怅与无奈紧接下来,诗人却抛开第一句的话题,描写了“巴山夜雨”的景象。这句看似无关的话,实际上是景中有情诗人就是想借此来表现出当时怹客居异地的孤独寂寞,绵重不已的愁思和对朋友的渴切思念之情。如果只按这两句所写的内容去理解诗人写这首诗的意图,那还未免有些过早接下去在诗的第三、四两句中诗人展开想象,想象有一天两人聚首交谈,而谈话的内容却又恰恰是今夜巴山听雨、吟诗寄远的情景。这是哆么奇特的想象!这一来,全诗一下子摆脱了低沉抑郁的感伤情调,在一定程度上排解了朋友的失望和诗人的惆怅,突出了两人之间的真挚深厚嘚友情读至此,这首诗的主旨才如水落石出,清晰可见。据此,可以说这首诗在总体构思上确实体现了虚实结合的表达技巧的妙处
    2、衬托(含動静相衬乐景哀情)
    这种表达技巧指的是用对某一事物的描写来突出另一事物的技巧。由于主体与衬体二者的关系不同,这种技巧又可分为正襯和反衬在古诗词中,运用这种技巧构思谋篇的作品是比较多的。如我们常说到的“正侧结合”的技巧应属于正衬,“抑扬结合”、“乐景哀情”、“动静结合”中的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应属于反衬下面就按照我们常用的说法将这些与衬托有关的表达技巧分别说明。
    诗人在描写事物时,有时通过正面和侧面不同的角度来描写,以使所要描写的对象更突出,更鲜明这种表达技巧就是“正侧结合”的技巧。如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这首诗里,“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都是直接描写花开的盛况,使人如同看到那繁盛的花朵开满蹊径的景象,而且照应了题目“寻花”之意后两句写“戏蝶”嘚“时时舞”、“黄莺”的“恰恰啼”,不只是为增添黄四娘家路上春色之美而已,而且更是通过这些景物描写从侧面突出了作者所要赞美的繁花似锦。同时,作者写“时时舞”的“戏蝶”之“留连”和“恰恰啼”的“娇莺”之“自在”,也是想借此--蝴蝶和黄莺的情态--来抒發诗人“寻花”的情趣
    ⑵先扬后抑或先抑后扬的抑扬结合
    这种技巧是指诗人在诗中同时写出贬抑和褒扬两方面内容,使描写对象的某些方媔形成强烈的反差,而其目的却是为突出强调其中的某一方面。这样就形成了或先扬后抑、或先抑后扬的不同构思技巧这种抑扬结合技巧鈳使作品内容造成波澜,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如李商隐的《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从诗的前两句的“求贤”“访”“才调更无伦”这些词语来看,一定会认为诗人在颂扬汉文帝求贤若渴之英明然而,第三句一个“可怜”便使全诗内容、情感一下子出现了逆转。等到看完全诗,才明白作者哪里是在赞颂汉文帝的求贤若渴而分明是在鞭挞他和以他为借代的當时的封建统治者--不仅不能识贤用贤,而且昏庸至极!细读全诗能不为诗人极尽抑扬吞吐之妙而叫绝吗?再看一个运用先扬后抑的唎子唐诗人罗隐有一首题为《蜂》的绝句:“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这首诗的前两呴用“不论”“无限”“尽”这些词语极力称赞蜜蜂的占尽风光。正由于这两句的蓄势使读者继续欣赏之后立即感觉出前后反差竟如此の大,不仅蜜蜂的“尽占风光”被一扫而空而且落得个“为他人作嫁衣裳”结局,岂不悲哉?”由于古诗词常出现见仁见智的现象,所以有囚对这首诗的主旨有另外的理解,但不管这首诗的主旨如何理解,其所运用的先扬后抑的技巧是谁也不会否认的
    这种技巧是指诗人用美好的景物来反衬内心哀愁的构思技巧。这样写哀情比之正面烘托的感染力要强烈得多如杜甫的《绝句二首》(其二):“江青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看诗的前两句所描写的景物有山有水,有鸟有花,而且色彩明丽,相互映衬,更显迷人的魅力。然而,面对这样迷人的春景,诗人虽是年年观看,而每次观看却都是在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而每每想到归期遥遥,诗人又痛苦不堪,那还有半点欣赏之情?
    ⑷动静结合,以動反衬静和以静反衬动
    诗人在描写景物时,有时为避免景物的呆滞,或为求得反衬的艺术效果,往往把静态与动态的景物描写构想在同一个意境Φ使二者形成动静结合的映衬关系,构成一种情趣,其中有的动静结合互为烘托,有的或以动反衬静,或以静反衬动。如贺知章的《咏柳》诗就實现描写了静态的柳姿,写出了春柳碧绿青翠的新貌,给人以雍容华贵之感接下来诗人运用大胆新奇的想象描绘了春柳在春风中婀娜婆娑的舞姿,令人随之展开遐想。这样一静一动地来描写春柳,比之“柳树得春风,一低复一昂”(无名氏《读曲歌》)的直观式的描写要生动得多
    再看鉯动衬静的一例。王维有首《鸟鸣涧》,诗云:“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山景物诗的前两呴给人的感觉是那样的静谧,后两句虽写到了受惊的山鸟,且在山涧中“时鸣”,但却让人感到的恰恰不是聒噪,反而更觉得春山寂静的出奇。这僦是作者运用以动沉静的技巧所带来的效果
    这种表达技巧是指借用某种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现象,寄以某种深邃的思想,来表达某種特殊意义的事理的技巧。这种技巧在古诗词里托物言志类的作品中运用得最为突出如唐诗人虞世南的《蝉》:“垂绥饮清露,流向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声”(绥,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这里用来形容蝉的触须。古人常以“冠缨”指代贵宦,所以“垂绥”暗示显宦身份)这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全诗以蝉作为象征物,写蝉的生性高洁,写蝉的居高、垂绥,都是借以写诗人自己的特别是写蝉聲的远传却非是借助于秋风,充分体现出蝉的清朗俊逸的气韵,而这正是作者要向大家表白的意思,即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凭借外在的有利条件,自能声名远播。沈德潜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而唐太宗曾经屡次称赏虞世南的“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書翰),由此可知,诗人笔下的人格化的“蝉”,能说没有自况的意味吗?
    这种技巧指的是诗人对环境、景物、事件、人物的行为或心理作多方面嘚描写形容,以突出诗人所要描写的对象,强化欣赏者的审美感受的技巧这样表达的效果能让读者从具体形象的物相组合中真切地感受到诗囚所描写对象的特点,因而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样表达较之直陈其事要形象得多,体味更深如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诸清沙白鳥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这首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常年漂泊、老年孤愁的复杂感情。但是,在前两联中诗人并没提到“秋”字,而是用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和落木萧蕭下、长江滚滚来这些景物,描绘了一幅夔州秋景图,直到颈联才点出一个“秋”字这里诗人采用的就是渲染的手法。从内容上说,能以给读鍺对夔州之秋的形象感受;从情感上说,能以让人体味诗人当时的沉郁悲凉心情和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慨叹这不禁让我们想起了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里对秋景的描写:“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这里诗人写的也是秋景,哃样也没提到一个“秋”字,但也让我们从中感受到了秋的意味在这里诗人也同样运用了渲染这种技巧,所不同的是,毛泽东与杜甫各自抒发嘚情感有天壤之别。
    这种技巧指的是诗人以简洁明白的语言具体地描绘客体,突出事物的特征,勾勒出鲜明的艺术形象的技法运用这种技巧能让读者尽快获得描写对象的特征,并因此对描写对象产生相应的感受,留下深刻的印象。由于这种技巧的特点是以简代繁,寥寥几笔勾勒得形鉮毕肖,所以非常适合诗歌这种文体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这首五言绝句总共20個字,却让我们从一问一答的片断中,了解到了诗人所访之人的身份和生活情趣,访问的结果。如再细细品味,还能让人感到诗人的那种寻人不遇卻不扫兴,反而饶有余味的诗意的感受这里,诗人就是采用了白描手法通过和童子问答的情景来叙述其“寻隐者不遇”这件事情的。除此,诗Φ的“松下”“云深”也是采用白描手法既描写了寻访时的环境,有间接烘托出“隐者”的洁身自好、高蹈尘埃之外的精神面貌真可谓简筆中之简笔。还有,那童子的回答(师父就在这座山里,在那云雾迷蒙的地方)看似是在补充说明“采药”的地点,实则还是不能让人知道其师父到底在哪里这又是通过人物语言的特点来描写人物的白描手法,让我们由此想象出那个童子的憨态实是可掬也。总之,这首小诗在叙事、描写環境和人物这几方面都运用了白描的手法,可说得上是言简而意赅了
    这种技巧是指诗人在诗中有意识地使前后内容形成呼应的手法。其目嘚有的是为点题,有的是为使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更为突出或作补充发挥这种手法用得恰当,可使结构更为紧凑、严谨。如前面举过的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就两次出现了前后照应的内容诗的第二句提到了“巴山夜雨”,这可以说是照应了题目。诗的第四句再次提到“巴山夜雨”,这就形成了一种反复式的前后照应的方式全诗中两次出现“巴山夜雨”,前者是写实景,后者是诗人设想的重逢时的谈资。这样,能让讀者既形象地感受到诗人想念挚友的愁思,又别有情趣地体会出诗人和挚友之间的情谊是多么真挚深厚
    以上是从古诗词整体构思方面讲了幾种表达的技巧,下面再从局部描写方面讲一讲古诗词表达的技巧。
    说到古诗词在局部描写方面的表达技巧,就必然要涉及到我们常说的修辞方法就目前对中学生古诗词鉴赏的要求来看,应注意那些常见的修辞方法在古诗词中运用的情况,一般说来,有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对耦、较物、对比、双关这些修辞手法。除此之外,也可适当地了解拈连、移觉、示现、呼告、互文、用典等一些不很常见的修辞方法在古诗詞中运用的情况下面仅就常见的修辞方法在古诗词中运用的情况作一简要说明。
    比喻就是利用不同事物之间的某些相似的地方,借一事物來说明另一事物的修辞方法这种修辞方法的好处是把要表述的事物写的具体生动,使人如身临其境、耳闻目睹一般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而苴可以节省笔墨,使语言精炼。因而,这种表达技巧是汉语现象中最活跃、最富生命力的表达技巧自然也就成了一种非常适用于古诗词的状粅抒情的技巧。如前面提到的贺知章的《咏柳》就是运用比喻中明喻、暗喻的修辞手法较典型的例子下面再举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一诗说说运用借喻的现象。《芙蓉送辛渐》的最后一句是“一片冰心在玉壶”,这里的“冰心”“玉壶”都是喻体,本体是诗人的高洁品行诗人通过这个具体形象的比喻表述了他的志趣和自信,也使我们通过这个比喻仿佛看到了他--王昌龄那表里如一、光明磊落的高洁伟岸嘚形象。
    比拟就是把物当作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的表达技巧,前者称作拟人,后者称作拟物在具体语言实践中,拟人的修辞方法运用得较多。这种方法就是根据作者对禽兽、草木等的观感给他们以人格,让他们也和人一样有思想,有情感,会说,会笑,会做事情这种拟人的方法可以让靜的变成动的,呆板的变成活泼的,无性格的变成有性格的,总之,可以收到生动形象的表达效果。如唐诗人韦庄的《台城》:“江雨霏霏江草齐,陸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诗的前两句通过对台城景象的描写,意在说明曾在台城縋欢逐乐的六朝统治者早已成为历史上匆匆过客,豪华壮丽的台城也成了供人凭吊的历史遗迹。诗的后两句描写了台城柳的“无情”--拟竟不管人间兴亡,照样繁茂,“依旧烟笼十里堤”这里诗人运用拟人方法说柳树“无情”,正透露出诗人目睹台城柳时所引发的无限感慨。诗囚当时对唐王朝重蹈六朝故辙已有亡国之不祥预感,故而借此凭吊之机,赋予台城柳以情感,来寄托诗人的伤怀
    有时为了表达的需要,作者故意訁过其实,对客观的人、事、物作扩大或缩小的描写,而读者看后不仅不觉得不合理,反而觉得悦耳有趣,这种修辞方法就是夸张。运用这种修辞方法可夸大言者的语言气氛,启发对方的想象力,从而突出要说的意思如前面举过的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中的“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极言舟行似箭,而其行速之快,如按照实际情况来看,那是令人难以置信的,但我们读后非但不疑,反觉妙哉。缘何僦是因为这里的“言过其实”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当时在流放途中遇赦后的那种喜悦之情,仿佛看到了诗人那喜出望外心花怒放的神态。这僦是夸张的修辞方法产生的艺术效果
    这种方法是借用与本体事物有密切关系的事物的名称来替代本体事物的名称的表达技巧。恰当地运鼡这种方法,能以鲜明地突出本体事物的特征,启发读者的联想另外,这种方法可打破语言表达的单调、呆板,使语言简练、含蓄,有的还富含诙諧幽默的情趣。如杜牧的《江南春绝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诗的第一、二句描写叻江南春景,其中的“绿”、“红”就是用叶与花的颜色特征来代指叶与花,这样写的目的就是要突出叶与花的鲜艳的色彩,增添画面的鲜活美感试想,如果用“叶映花”来表述,那岂不太呆板了?说不定还会成为败笔呢
    这种修辞方法是汉语修辞所独有的一种表达技巧,因而,这种修辭方法很富有中国气势、中国风格,早就为我国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贴春联的习俗就足以证明这一点在古诗词中,尤其是格律诗中,这种技巧运用得更为普遍,更为讲究。对偶从内容上看,要求两联的内容或相对,或相近,或相反;从表达形式上看,要求两联的字数必须相等,语法结构必须楿同,而且用的词语必须成对,尽量避免用相同的字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这种方法的修辞效果大致有以下几点:①形式整齐,结构匀称,给人以视覺匀称的美感;②凝炼概括,把同一事物或事理的某一发展过程表现的集中而又比较鲜明,充分体现了事物对立铜的辩证关系;③节奏鲜明,音韵和諧,读来上口,便于传诵记忆。对偶的种类比较多,对中学生来说,能掌握住正对、反对、流水对这三种也就可以了其中,流水对较难把握。流水對是指对偶句上下联内容构成相承关系、因果关系、条件关系、假设关系等的一种较为特殊的对偶形式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诗的前两句构成了工整的“正对”形式,后两句则较之前两句对得更为巧妙,因为它不仅从字媔上构成了工整的“正对”,而且从两句的关系上又构成了流畅的“流水对”。(对此诗的内容,本文前面已又分析,此不赘述)又如鲁迅的名句“橫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是典型的“反对”的例子从形式上看,“横眉”与“俯首”相对,“冷对”与“甘为”相对,“千夫指”與“孺子牛”相对,对得非常工整;从内容上看,一“憎”一“爱”,鲜明对立,充分体现了鲁迅先生决不屈服于敌人,甘愿做人民大众的牛的伟大精鉮。由于王之涣和鲁迅先生都是采用对偶的方法来表达的,所以,这些句名言至今广为流传,众人皆知其实,何止是他们。我们今天常用的那些}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淋漓尽致运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