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古风歌里面带有戏曲腔调的古风歌的

题主说古风歌里的戏曲理解有兩种。
一种是直接引用一段戏曲原声或者是用专业唱法演唱,重技巧
这里只知道少司命的《戏楼》中间插了一段,是否原创不得而知
另一种是原创歌手自己演唱,唱法比较业余目的是营造出一种类似戏曲的韵味,重感觉
圈里人称之为“戏腔”,在古风歌曲中的运鼡还是比较广泛的
本人也有一段时间沉迷戏腔,入耳便是好听了现在看来却是良莠不齐。确实是有一些歌手不着要领盲目跟随流行,生生掐着嗓子吊高音实在不雅,传得广了又不免误人子弟;当然自有唱得好的故而建议循了正道再上手不迟。
以下放上一部分听过嘚戏腔古风歌不作评论:
河图《如花》《第三十八年夏至》。
阿杰、银临《牵丝戏》红极一时,圈内外争相翻唱
排骨教主《红妆》,伪声切换
不才到底业余,只平日里随意听听罢了以上皆个人见解,若有高见望不吝赐教

}

原标题:与直播、抖音、B站亲密接触这几个月上海戏曲院团的掌门人有这些思考

昆剧团“我们在一起”特别演出凭借高质量阵容叫好又叫座;京剧院与手游牵手,华丽絀圈;沪剧院多场直播直击幕后为戏迷揭秘排练现场;越剧院和虚拟主播合作完成带货初试水;淮剧团的青年演员在抖音玩起了“变妆秀”;评弹团走进石库门,还原老上海夜生活……

这几个月来戏曲人说的最多的词应该是“上线”。从“在场”到“在线”从“台上見”到“线上见”。积极配合疫情防控的几个月中上海戏曲人“锣鼓不停”,线上直播、指尖剧院、云剧场、网络点播、短视频……线仩演艺形态各显神通

戏曲在网络的助力下收获了新的传播平台和表演空间,戏曲人对这门传统舞台艺术思索良多:上线给戏曲带来什么线上戏曲今后会成为戏曲的新舞台吗?

剧场演出的复工在疫情结束后,线上产品能为戏剧注入怎样的活力

上海戏曲艺术中心六家院團掌门人纷纷各抒己见,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谷好好——上海戏曲艺术中心党委书记、总裁,上海昆剧团团长:

我认为戏曲要在互联网環境下发展,需要换位思考要考虑到广大的网络观众,他们希望看到什么希望怎样欣赏戏曲

在舞台演出时我们可能更多考虑的是從剧种自身的传承发展、经典本身的意义去展示,但是在互联网上更需要强调的是互动性,观众关注我什么我能给予观众什么,这和劇场是不同的

另外,线上演出要突出主题不能把舞台上的剧目简单地搬到线上,每一场展示都要围绕互联网的特性去策划有时甚至偠增加趣味性,或要更接地气近期我们上海昆剧团精心策划了一系列线上昆曲主题活动,比如“艺起前行·云上昆聚——上海昆剧团三八节特别直播”“致敬经典·艺起前行——走进昆曲中的《四大名著》特别直播”“谷雨兰韵·海上名家说昆曲——携手向花间同唱《长生殿》直播”“谷雨兰韵·海上名家说昆曲——纪念518非遗日直播”等等就是想告诉大家,虽然由于疫情关系我们不能像往年一样和观众在劇场相聚,但是通过线上的方式我们和观众一直在一起

目前,如何通过全新的传播手段来进行跨域跨界的推广是戏曲院团正在探索的噺课题。一场疫情催促大家加快了脚步共同研究谋划,学会用户优先的互联网思维把线上发展作为戏曲传播的建设方向,积极迎接这場涉及展演方式、思维方式、信息优化和价值观念的新突破

张帆——上海京剧院院长:

通过这次疫情,也促使我们思索线上活动的收获我们事先也没想到,通过这样一系列的线上活动能获得在疫情前不看京剧或者不关心传统文化的年轻人的关注,比如上京微博的粉丝數已经破10万了还有直播时的弹幕,以及我们后台和这些观众进行的小范围沟通都让我们感到他们对我们做的节目的喜爱。

直播是一个噺兴事物它和现场演出是不一样的,最大的区别是相对现场演出来说氛围相对松弛我们也引入了网络主播的那种风格,所以我们第一場直播结束以后有个别老师还打电话跟我说,你们节目策划都不错就是主持风格好像太过于随意了。但我觉得如果完全按照我们剧场主持的风格去做可能对年轻人的吸引力就差了我们也跟主持人说,要在这两种风格之间协调如何把握我们还是要再研究实践。恢复现場演出之后我们还是会继续去做线上活动,让线上线下能相互补充但是两者的平台是不一样的,对此还是要有不同的策划

这次疫情給我们的一个重要提示是,要充分运用好“互联网+”的概念让更多人能够走近京剧、了解京剧、最终走进剧场,通过这些网络平台吸引哽多的年轻人无论他们是以什么样的理由来接近京剧的,因为喜欢某个演员、某个乐队成员来看直播都可以,关键是看我们的内容做嘚好不好能不能吸引他们,我们想通过我们的努力最终让他们喜爱上传统文化,网络平台是我们的新阵地

茅善玉——上海沪剧院院長:

沪剧院也曾运用新媒体的方式直播过大戏的演出,但为了吸引更多年轻粉丝群体我们在立足沪剧元素不变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探索。仳如剧院推出了沪剧电影《雷雨》线上导赏活动我们在汾阳路150号沪剧院新址,边走边聊边唱将《雷雨》与花园洋房的渊源娓娓道来,並带领观众一同品味电影中的经典片段我们策划了一场“清音妙韵赋新声”沪音沪韵专场演出,用单簧管配《璇子·金丝鸟》,也能用上海话唱《知否知否》;有耳熟能详的沪剧唱段,也有热门的流行歌曲;唱沪剧,也唱沪歌,唱沪语版歌曲,一次关于沪剧的全新探索就在“云”上呈现

随着网络粉丝数不断增长,如何在保留经典元素的同时更贴近年轻观众是每个沪剧人都在思考的问题。“上线”能让我們原本一场只能容纳1000名观众的演出为更多人认知尤其是年轻观众可能更愿意用这种方式来了解我们上海本土文化的魅力。但我也想呼吁姩轻的观众不要局限于网络诚然网络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但是戏剧的魅力还在剧场两者的体验是大不同的,不能全不上网吔不能只在网上不到剧场。希望年轻的朋友能在网上关注也能到线下来支持,这是我们想要的

梁弘钧——上海越剧院院长:

我们非常關注观众的各类反馈。在各大平台上观众通过留言、弹幕给了我们很多好的建议,同时也通过大数据的显示让我们对观众的群体有了全噺的认识

我们发现三个特点:一是观众的年轻化,线上观众50%以上是35岁以下的年轻观众代表着戏曲对年轻观众是有一定吸引力的,只不過需要一个很好的渠道来接收信息;二是观众的投入度和关注度的提升我们原来认为观众会更多地关注经典的、传统的剧目,但在直播Φ我们发现一个全新的状态比如青年团的直播中,我们在背景、服装和节目串排中用了很多“动漫”“古风”“国风”“国潮”等元素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这也促使我们在之后针对年轻观众打造属于他们的、具有越剧特色和韵味的节目和创作;三是观众带来的新资源嘚汇聚高流量带来了高关注度,高关注度带来了各方资源比如我们5月23日的直播就吸引了很多企业品牌和各领域的文化名人参与。这也使我们的直播更具时尚性、青春感也更“出圈”。

这三个特点使我们在做“线上越剧”的过程中不断地调整节目内容、演员阵容、播出形式和技术手段这也是双向互动和大数据给我们的全新的、及时的、良性的促进。

通过这段时间“线上越剧”的实践我们学到了很多噺的技能,也一定程度上集合了线上、线下特别是互联网平台的资源。在今后线上节目一定会成为常态,也是线下节目的补充或另一種状态的存在

龚孝雄——上海淮剧团团长:

上海淮剧团在这段特殊时期所开展的线上宣传主要以“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的推广思路来进荇。一、致敬经典、寻根访源拿出我们压箱底的经典老戏、淮剧电影等通过官方微信的途径与大家分享。二、创新推广、线上互动

除瑺规的线上普及类宣传以外,上海淮剧团也在尝试和探索一系列新型的创新推广模式剧团也在积极寻求既符合当下审美特质,又能将传統文化融会贯通的创新直播项目比如我们做了两场“一眼千年”传统美学之于当下的直播,一场名为“淡妆浓抹总相宜”由上海淮剧團优秀淮剧青年演员顾芯瑜担当主播,为网友们展示从生活妆到欧美妆再到戏妆的化妆技法充分满足大家对于舞台妆容的好奇心;另一場名为“高山流水觅知音”,由上海淮剧团乐队的七位优秀演奏员分别用二胡、竹笛、古筝等传统乐器演绎观众耳熟能详的经典民乐和当丅颇受年轻人欢迎的潮流音乐

目前疫情防控处于常态化阶段,作为院团而言在做好防控工作的同时,积极寻求“线上线下同步走”将會成为一种行之有效且值得尝试的模式待恢复演出后,我们将会把日常排练、剧组花絮、淮剧创意推广视频作为线上展示的主要支点鉯点带面,将剧团蓬勃向上、充满朝气的一面与大家分享让更多观众了解我们、关注我们。

高博文——上海评弹团团长:

上海评弹团在危机中主动思变从书场走进空中剧场、抖音直播间。我们推出的线上节目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方面是专门制作的线上演出还有一蔀分是积极发挥国有艺术院团优势,挖掘珍贵艺术档案的价值在应接不暇的众多直播演出中,上海评弹团的抖音直播凭借其独特气质吸引着一大波“路人粉”的关注。更多年轻网民直观地认识了评弹艺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评弹,也为他们打开了一个关注和了解传統文化的窗口

其实评弹的形式本来就是说说唱唱聊聊,观众本身就习惯了评弹的表演方式所以直播时我们也保持这种“品评谈弹”结匼的形式,在表演的同时穿插讲评弹知识、聊聊江南文化,我们做的这些直播演出也大多是有时效性的紧扣当下话题。

评弹曲艺这样嘚艺术形式本身就带有很强的互动性,所以我们也运用这样的优势在网络直播时和观众进行交流比如他们喜欢哪一段、想听哪位老艺術家,希望我们聊聊什么话题等等我们会考虑去满足他们的需求。

获取更多演出资讯关注“剧汇王朝”,你想要的演出都在这里。

}

河图的《如花》包含戏曲元素,一听倾心因为这首歌,知道了河图瞬间圈粉,单曲循环了很久不过有点奇怪的是,大概是我的品味奇特吧他的代表作《倾尽天丅》等我反而无感,喜欢的都是他的一些不那么出名的作品最近大半年都在循环听《永定四十年》,也安利一发吧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带有戏曲腔调的古风歌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