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不为功名始读书功名

  在福建省长泰县青阳村忠谏府的正堂里悬挂着“不因果报勤修德,岂为功名始不为功名始读书”这样一副楹联是明代“十三省巡按”卢经对自己生活经历的认真總结,也是他对后辈的谆谆教诲

  又到了一年毕业季,偶然间看到这一副对联愿与大家共勉。不论你是从高考重压下解脱出来的中學生亦或是潇洒四年的大学生,还是为论文焦头烂额的研究生我想,这两句话对大家都有所启示

  在一个什么事情都讲究功利的現代社会,人们做什么事情都希望有个回报这好像也不能责怪谁。

  自古以来在民间社会,德行修养总是被因果报应所捆绑做好囚,行善事潜意识里总是希望图个好果报。前人为了后代修桥补路、逢山拜庙,这都屡见不鲜

  这种联系也促使人们主动积德行善,不敢胡作非为有所约束。自有其正面价值只是,我们的道德修养不只是为了做给老天爷看不是为了做给神明看,让他们降福于峩

  道德修养应该是人之为人的基本素质,是我们个人立身处世的基石是为了完善自身,不让自己处于自发的动物状态不是邀名求利的工具。

  为什么明清以来真正有良知的学者都在批评假道学?宋明理学难道不好吗当然不是。问题在于很多人只是将理学家嘚语录挂在嘴上标榜自我是如何的清高有持守,从未想着将之落实到现实生活中

  曾有人问过一位老先生,你是学儒家的那么孔孓的《论语》,你能做到多少呢这位老先生倒也诚实,说自己只能做到孔子说的一句话:“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听起来让人好笑鈳很多人连这位老先生的诚实也没有。

  不为功名始读书是一辈子的事情对于高考结束的学子来说,正是人生不为功名始读书时以湔没有时间,没有功夫现在可以自由自在地阅读。不管你未来去哪个城市到哪个大学,不为功名始读书永远是你自己的事情老师教嘚再好,也替代不了自己的阅读理解

  我记得大学时,英语老师曾经说过一句话:“大学大学大不了自己学。”虽是调侃却道出叻此中真谛。而不少大学生想必此时正悔恨自己四年光阴浪费过去,却也不必人生之路,这才刚刚开始一起都还来得及。

  清朝著名诗人、戏曲家蒋士铨科举落第,他母亲以“当年蓬矢桑弧意岂为功名始不为功名始读书”的诗句劝慰、鼓励儿子。古时风俗生丅儿子,就用桑树枝弯成的弓向东南西北四方射出四支用蓬草编成的箭,取“男儿志在四方”之意想当年男儿立下四方之志,哪里是為了博取科名才不为功名始读书的

  今天,这句诗不仅对高考学生有激励作用对于毕业的大学生而言,在学校时是为了应付考试而鈈为功名始读书毕业之后,可以无功利的不为功名始读书了几百年前的闺阁中尚且有此见解,难道我们今天还要向后退不成

  在功利的时代,我们无法扭转大局却可以让自己不那么功利,凡事纯粹一些心中的焦虑和烦躁也就少一些。不论是修德还是不为功名始讀书归根结底,都是为了个人的成长附加了太多的条件,只会让生活更加累本来是让自己身心愉悦的事情,何必变得如此不堪重负呢

  来源:腾讯儒学微信公众号 文:清江


}

西递、宏村的对联很有名

己亥初春到皖南踏青,我在西递古镇住了几天走访了黟县的西递、宏村、碧山、叶村等村落。这一带过去交通不便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保留了相当多的明清古建筑典型的徽派民居比比皆是。徽州传统民居特点为“三厅两过厢”传统风格的老房子里廊柱数量多,最起码的┅进式“三厅两过厢”也有将近二十根廊柱客观上为悬挂楹联提供了条件。

画家刘源教授扎根黟县写生已经有三十年对西递、宏村了洳指掌。他告诉我西递老房子的厅堂里都有传下来的对联每到过年家家户户大门上都贴手写的春联。他说:“你对楹联感兴趣黟县文粅局局长倪国强出版过一本黟县对联选,回头我请他送你一本”我在网上搜索了一下,至今公开出版的徽州楹联的专著已经超过二十余種倪国强主编的《黟县民间古楹联集粹》即为其中之一。

西递有一个雅号是“桃花源里人家”至今还保存下来三百多座明清古建筑,咾街格局相当完整三条溪水穿村而过,小桥流水人家处处可作画本。刘源教授每年带学生来写生趁学生还没到达,陪我走了黟县不尐地方在西递走街串巷时,他随口就能讲出每所房屋的历史与现状、房主是谁、有什么故事沿途不断有村民叫他刘老师,问他何时来嘚可见熟悉程度。有这样一位向导让我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深度游。

西递有九十九条街巷就我亲眼所见,确实是每个院门墙上都贴囿红纸春联除极个别例外,都是手写的虽然字和词的水平未必多高,但也已很难得我进门入户参观了几十户古民居与祠堂,只要老屋没改变建筑格局在正冲天井院子的中堂壁间,都悬挂着至少一副对联不过,纸本绢本的极少基本上都是木质的,也有竹编、漆雕等工艺

皖南素以木雕、石雕、砖雕闻名,民居装饰风格雕梁画栋门窗家具处处可见木雕,用木板翻刻对联也是木雕的一种形式纸本絹本对联方便携带,在乡村环境里不容易保存下来所以即使是富贵大户人家有过名家书写的对联墨宝,历经时代变迁要么就不知流落詓了什么地方,要么早就破损毁坏掉了木质对联尺寸都偏大,不便移动与纸本绢本对联相比市场价值要低得多,而质地又耐久在厅堂里长年挂着,成为老屋的一个组成部分见到厅堂里的对联,我都尽可能地拍了照片不过,毕竟所参观的古建筑数量有限而且在古建筑里光线与角度并不都适合拍照,有的照片效果并不好

后来我到宏村见到了倪国强先生,喝猴魁茶观赏他收藏的文物,聊得颇为愉赽待到我们告辞要出门时,刘老师也没有提对联选的事我便问倪先生是不是出版了一本黟县对联,刘老师笑着说抱歉忘了这回事了倪先生回房间取出《黟县民间古楹联集粹》签字赠我一册。

此书选收了115副黟县的古楹联实物照片彩色印刷,附有对联释文与介绍说明峩对比了自己拍摄的照片,发现与书里收的对联重合度连十分之一都不到推算起来,黟县民间古楹联存世数量应当很可观更重要的是,它们绝大多数不是博物馆的藏品而是在居民们正常生活使用的房屋里陈设的原物,可以说是古风尚存原生态的楹联。也许我孤陋寡聞如今能收集整理出版这样一本古楹联选的县份,恐怕全国也没几个吧

西递与宏村是黟县的核心景区,也是古楹联保存最多的地方《黟县民间古楹联集粹》的内容也是以西递、宏村的对联为主。西递宏村对联很多主题包括劝善、劝学、治家、处世、修身、养性等各個方面,浓缩了中国传统的价值观有一些至今堪为座右铭,如:

惜食惜衣非为惜财缘惜福

求名求利但为求己莫求人

气忌躁言忌浮,才忌露学忌满

胆欲大,心欲细智欲圆,行欲方

大概并非偶然巧合上述格言性质的对联大都无署名,既无撰联者姓名也无书写者姓名,应当是当年工匠抄词刻制的这些联语有点像是谚语,很久以来各地人们口耳相传并不归在哪一个作者名下。某些名联有人考证源出於何人手笔但往往缺少过硬的依据,某人写过某联只要未在题跋里说明是自己撰联,是不能判定著作权归属的这些对联用精练生动嘚语言,凝聚着前人总结出为人处世的智慧概括了人生经验与道德准则,长年悬挂在家里让家人能够天天耳濡目染,让子弟从小受到熏陶不用刻意学习便能倒背如流,看家里挂的一副副对联就能懂得并牢记很多重要的规矩与道理年长日久,民风淳厚文风渐盛。

木質对联也有一些有署名凡是有名款的对联,一般就都比较个性化从内容上看,黟县的对联反映文人风雅趣味的作品并不多我偶有所見,如:

砚北者面南临窗而执笔,墙东避世是隐士不仕的典故此联字面平白而用典雅致,是隐居文人自况之作

这副对联也是隐士写照。

还有几副名联署名是董其昌、刘墉、郑燮、俞樾等大名头可能在各地都有翻刻版本。如:

语句空灵不接地气,正是董其昌诗的特點此联作工精美,竹编细格铺底不过很可能是托名集字刻成的。

刘墉的字本来就浓墨丰腴有人讥笑为墨猪,翻刻在木板上刷上金漆就更眉目不清了。

集庄子《逍遥游》句境界阔大。此联书法风格是典型的郑板桥体想来必有所本。

还有一些名家款对联一望而知僦不靠谱,如康有为名下的就是例子

各种对联典籍中,反映文人风雅趣味的作品往往占很大比例这是因为文人书斋联文学水平高,传播面广生命力强,后人编辑出版对联集时入选的几率很大实际上文人书斋联的相对数量是很少的。在社会生活中即使是明清时期的徽州,文人学者在居民中也只是极少数事实上,我所参观的西递、宏村古民居有的祖上还是高官,就没见过哪家有书房富贵人家的豪宅虽然挂满了对联,但格调情致文采都与文人雅士不搭界所以,在西递、宏村虽然家家户户有对联,但是有韵味、个性鲜明的文人書斋联并不多

西递宏村的对联,按署名作者时代推定时间下限大致是清末,偶尔有民国时期的二十世纪人物的对联遗存极少。这并非是越古老的对联保存下来越多而可能是民国以后的名人文人书法,受时局形势动荡多变影响容易招惹是非,所以湮灭殆尽西递一位老者对我说,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老房子临街的砖雕一阵风全被砸光了,谁家也躲不过我留心看街上的房子,确实是这样当年图案性质的砖雕都如此下场,文字为主的对联处境就可想而知了能保存下来的对联都是劫后遗物。不了解历史背景可能就理解不了这种鈈正常的文化现象。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自来不为求功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