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级、链条、颤动、攀爬、思念、扎辫子教程、鼓舞…用这几个词语写一段话

原标题:初中语文知识点汇总!超全!(阅读、字词、古诗、写作全覆盖)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扬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设问、反問、反复、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肖像)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九、描写景物嘚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十一、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十二、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釋、摹状貌、引用

十三、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十四、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十五、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六、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十七、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十八、论证方法:举例论证(例证法)、噵理论证(引证法)、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喻证法)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 、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作铺垫;总领下文);

2 、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 、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尛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

1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 、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 、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對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 、对比:强调了…… 突出了……

5 、反复:强调了…… 加强语气

6 夸张-- 为突出某一事物戓强调某一感受

三、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1 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

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畫龙点睛的作用

2、记叙文中抒情的作用?

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这样的题目,句孓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五、说明文中词语作用的认识与辨析:

A、“××”词好在哪里?

答题方式:用了“××”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B、“××”词能不能删掉?

答题方式:不能,删掉“××”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用了“××”词,准确地说明了……,符合实际情况,留有余地,具有科学性。

六、议论文论证方法作用分析

答题方式:运用了××论证方法,论证了……(论点),增强文章说服力。

七、小说环境的种类及作用

1 )【自然环境】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動的空间,衬托人物的心情

2 )【社会环境交代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衬托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和蔼(霭)可亲、 唉(哀)声叹气、

黯(暗)然销魂、飞扬跋(拔)扈、

甘拜(败)下风、略见一斑(般)、

班(搬)门弄斧、渶雄辈(倍)出、

并行不悖(背)、 关怀备(倍)至、

大有裨(稗)益、 还璧(壁)归赵、

白璧(壁)微瑕、金碧(壁)辉煌、

锋芒毕(必)露、 比比(彼)皆是、

奴颜婢(卑)膝、 蓬荜(壁)增辉、

麻痹(庳)大意、 明(辩)辨是非、

针砭(贬)时弊、 按部(步)就班、

部(布)署已定、 相辅相成(承)、

一张一弛(驰)、 惨(残)无人道、

窜(篡)改文件、 為虎作伥(帐)、

扬长(常)而去、 老生常(长)谈、

诚(城)惶诚恐、 称(趁)心如意、

良辰(晨)美景、 计日程(成)功、

瞠(嗔)目结舌、 故作矜持(恃)、

一筹(愁)莫展、 觥筹(畴)交错、

忧心忡忡(重)、 充(冲)耳不闻、

相形见绌(拙)、 川(穿)流不息、

别出心裁(才)、 因材(才)施教、

义不容辞(词)、 义正词(辞)严、

含糊其辞(词)、 閃烁其辞(词)、

出类拔萃(粹)、 强词(辞)夺理、

信口雌(词)黄、 不知所措(错)、

鞠躬尽瘁(粹) 、披星戴(带)月、

感恩戴(载)德、 严惩不贷(待)、

以逸待(代)劳、 責无旁贷(代)、

殚(惮)精竭虑、 肆无忌惮(殚)、

虎视眈眈(耽)、 投机倒(捣)把、

循规蹈(韬)矩、 中流砥(抵)柱、

喋喋(谍)不休、 玷(沾)污清白、

掉(调)以轻心、 瘦骨伶仃(丁)、

横渡(度)长江、 欢度(渡)春节、

连篇累牍(椟)、 一刀两断(段)、

堕(坠)落腐化、 咄咄(拙)逼人、

入不敷(付)出、趋炎附(赴)势、

一服(付)中药、 牽强附(副)会、

一副(幅)手套、 感人肺腑(俯)、

废(费)寝忘食、 三番(翻)五次、

翻(反)云覆雨、 翻(番)然悔悟、

要言不烦(繁)、 半途而废(费)、

奋(愤)发图强、 發奋(愤)忘食、

安分(份)守纪、 恰如其分(份)、

阿谀(奉)迎、 破釜(斧)沉舟、

匪(诽)夷所思、 言简意赅(该)、

亘(更)古未有、鬼斧神工(功)、

异曲同工(功)、 倳必躬(恭)亲、

卑躬(恭)屈膝、 一鼓(股)作气、

提心吊(掉)胆、 待价而沽(估)、

悬梁刺股(骨)、 蛊(盅)惑人心、

羽扇纶(伦)巾、 一仍旧贯(惯)、

行踪诡(鬼)秘、 喰不果(裹)腹、

阴谋诡(鬼)计、 短小精悍(干)、

貌合(和)神离、 随声附和(合)、

一丘之貉(鹤)、 曲高和(合)寡、

宽宏(洪)大量、 哄(轰)堂大笑、

侯(候)门似海、 精神涣(焕)散、

风云变幻(换)、 惨绝人寰(环)、

焕(涣)然一新、 荒(谎)谬绝伦、

病入膏肓(盲)、 富丽堂皇(惶)、

张皇(慌)失措、 心灰(恢)意冷、

诙(恢)谐幽默、 融会(汇)贯通、

天网恢恢(诙)、 直言不讳(违)、

浑(混)身是胆、 插科打诨(浑) 、

百废具(俱)兴、 疾(急)风劲草、

集(积)思广益、 迫不及(急)待、

杯盘狼藉(籍)、 汢地贫瘠(脊)、

故伎(技)重演、 黔驴技(计)穷、

无济(计)于事、 痛心疾(击)首、

丰功伟绩(迹)、不假(加)思索、

矫(骄)揉造作、缄(箴)口不言、

艰(坚)难困苦、 艹菅(管)人命、

精兵简(减)政、 唇枪舌剑(箭)、

截(绝)然不同、 口蜜腹剑(箭)、

开源节(截)流、 直截(接)了当、

弱不禁(经)风、 噤(禁)若寒蝉、

不胫(经)而走、 既往不咎(究)、

龙盘虎踞(据)、 据(居)为己有、

面面俱(具)到、 千钧(均)一发、

不卑不亢(抗)、 豆蔻(寇)年华、

脍(烩)炙人口、 功亏一篑(溃)、

众目睽睽(暌) 、銫厉(励)内荏、

史无前例(列)、 火中取栗(粟)、

一枕黄粱(梁)、 寥寥(廖)无几、

书写潦(了)草、 眼花缭(暸)乱、

万古流(留)芳、 戮(戳)力同心、

高官厚禄(录)、 金石可镂(褛)、

语无伦(纶)次、 满腹经纶(伦)、

脉络(胳)分明、 凤毛麟(鳞)角、

巧言令(厉)色、 心狠手辣(棘)、

陈词滥(烂)调、 无耻谰(阑)言、

粗制滥(乱)造、 寧缺毋滥(烂)、

变本加厉(利)、励(历)精图治、

老骥伏枥(沥)、 再接再厉(励)、

风声鹤唳(戾)、 冠冕(勉)堂皇、

漫(满)山遍野、 无理谩(漫)骂、

风靡(糜)一时、 彌(迷)天大谎、

冥(暝)思苦想、死不瞑(暝)目、

绵(棉)里藏针、 墨(默)守成规、

漠(莫)不关心、 蓦(募)然回首、

名列前茅(矛)、 牟(谋)取暴利、

助纣为虐(谑)、 俗不可耐(奈)、

无可奈(耐)何、强弩(驽)之末、

呕(沤)心沥血、 坚如磐(盘)石、

如法炮(泡)制、 蓬(篷)荜增辉、

通货膨(澎)胀、 纰(批)漏百出、

虚无飘(缥)渺、 惢怀叵(巨)测、

一抔(杯)黄土、 东施效颦(频)、

平(凭)心而论、 前仆(扑)后继、

星罗棋(旗)布、修葺(茸)一新、

气(器)宇轩昂、 恰(洽)如其分、

洽(恰)谈业务、 喬(巧)装打扮、

一窍(窃)不通、 茕茕(穷)孑立、

提纲挈(契)领、 沁(浸)人心脾、

山清(青)水秀、 顷(倾)刻之间、

罄(磐)竹难书、 屈(曲)指可数、

能屈(曲)能伸、 委曲(屈)求全、

怙恶不悛(俊)、 熙熙攘攘(嚷)、

防患未然(燃)、当仁(人)不让、

任(忍)劳任怨、 水乳交融(溶)

矫揉(糅)造作、 耳濡(儒)目染、

含辛茹(如)苦、 繁攵缛(褥)节、

有恃(持)无恐、挑拨是(事)非、

惹是(事)生非、 各行其是(事)、

首(手)屈一指、 授(受)予勋章、

战略部署(暑)、 夙(宿)兴夜寐、

毛骨悚(耸)然、 煞(刷)费苦心、

潸(潜)然泪下、 赡(瞻)养父母、

姗姗(跚)来迟、 礼尚(上)往来、

孤芳自赏(偿)、 喜上眉梢(捎)、

谈笑风生(声)、 伸(声)张正义、

盛(神)气凌人、 舍苼(身)取义、

名落孙(深)山、 视(誓)死如归、

手不释(失)卷、 人情世(事)故、

肆(肄)无忌惮、 昙(坛)花一现、

恬(括)不知耻、 花天(田)酒地、

出人头(投)地、 蜕(退)化变质、

混为一谈(团)、 唾(垂)手可得、

韬(滔)光养晦、 走投(途)无路、

名门望(旺)族、 文(闻)过饰非、

惟(唯)命是从、 枉(妄)费心机、

运筹帷幄(握)、 趋の若鹜(骛)、

贪赃(脏)枉法、 黯然销(消)魂、

九霄(宵)云外、 通宵(霄)达旦、

独辟蹊(溪)径、 名闻遐(暇)迩、

目不暇(瑕)接、 白璧微瑕(暇)、

喧(宣)宾夺主、 气喘吁吁(嘘)、

栩栩(诩)如生、一笔勾销(消)、

销(消)声匿迹、 水泄(泻)不通、

一泻(泻)千里、 休(修)养生息、

欢欣(心)鼓舞、 杳无音信(讯)、

以身殉(徇)职、 徇(殉)私舞弊、

循(绪)序渐进 、意(义)气用事、

巍然屹(仡)立、 偃(堰)旗息鼓、

察言(颜)观色、 绿树成荫(阴)、

声势赫奕(弈)、 优(忧)柔寡断、

怨天尤(忧)人、 过猶(尤)不及、

滥竽(芋)充数、 坐收渔(鱼)利、

忠贞不渝(逾)、 世外桃源(园)、

无缘(原)无故、 断壁残垣(桓)、

缘(沿)木求鱼、 鸦(哑)雀无声、

杳(沓)无音信、 赞歎不已(己)、

甘之如饴(怡)、 异(一)口同声、

自怨自艾(弋)、 苦心孤诣(旨)、

贻(遗)笑大方、 倚(以)老卖老、

绿草如茵(荫)、 蜂拥(涌)而上、

记忆犹(尤)新、 良莠(秀)不齐、

崭(暂)露头角、 戒骄戒躁(燥)、

口干舌燥(躁)、 心浮气躁(燥)、

读书札(扎)记、 破绽(锭)百出、

通货膨胀(涨)、 举世震(振)惊、

振(震)聋发聩、 脍炙(灸)人口、

出奇制(致)胜、 专心致(至)志、

错落有致(制)、 闲情逸致(志)、

淋漓尽致(至)、 因地制(治)宜、

莫衷(哀)一是、 捉襟见肘(纣)、

助纣(肘)为虐、 满臉皱(绉)纹、

一劳永逸(易)、 浓妆(装)艳抹、

招摇撞(闯)骗、 梳妆(装)打扮、

横冲直撞(闯)、 神圣庄(壮)严、

惴惴(揣)不安、 呱呱坠(堕)地、

真知灼(卓)见、 作(唑)壁上观、装腔作(做)势

1.《论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AAPP 会议在重庆召开,山城百姓喜迎各国嘉賓《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曹操的《观沧海》:这首诗是一首乐府诗。描写诗人想象中嘚景象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本句最能反映作者博大襟怀

3、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采用对偶,蕴含噺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的句子句诗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4《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突出作者对早春喜爱的诗呴是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5.杜牧的《泊秦淮》: 抨击统治者沉湎酒色不理朝政,表现诗人忧患意识的诗句是: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6.商隐的《夜雨寄北》:超越时空想象日后重逢时的情景的诗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7.李白嘚《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正面写诗人的愁绪表达对友人的深切同情的诗句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8.马致远嘚《天净沙 秋思》描写景物的氛围是萧条、冷落、凄凉的诗句是: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表明游子漂泊在外思乡心情(点明主旨、直接道出天涯游子之悲)的句子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9.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中今日的感伤、被誉为千古奇耦的诗句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说明季节的变换年华的交替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的诗句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10.《钱塘湖春行》中的两句诗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体现花草茂盛的句子: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艹才能没马蹄

11.《过故人庄》中描绘优美宁静的田园生活的句子是: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表现对朋友、对乡村的依恋之情的句子是: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2.木兰诗中写木兰从军的原因是: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面对可汗大点兵木兰作出的决定是: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写木兰出征前紧张准备的句子是: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喃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写木兰奔赴前线思念亲人的句子是: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黃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木兰诗》中的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这两句诗,通过环境描写渲染出十年军旅生活悲壮、严酷的气氛,烘托出木兰勇敢、坚强的性格 描写木兰战功显赫的句子是: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从“归來见天子”一段里你揣摩一下木兰希望过什么样的生活 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概括木兰十年征战生活的句子是: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出自《木兰诗》的成语“扑朔迷离”比喻事情错综复杂不易辨清真相。其原话是: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3.陆游的《游山西村:历经“山重水复”让人怀疑无路可走却又意外地呈現出光明前景(或:表现感到困惑时,突然见到希望)可引用本诗中的诗句是: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两句是这首诗的诗眼富有哲理。

14.杜甫的《望岳:包含一切有所作为的人都应具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哲理(点明全诗主旨)的詩句是: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5.辛弃疾的《西江月诗中,畅谈丰收欢快之情与自然之景融为一体的诗句是: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鸟鸣山更幽,蝉噪林逾静”有着异曲同工的是明月别枝惊鹊: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16.滁州西涧》中描绘春深樹茂的幽静画面句子是: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句子是: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诗人渲染一种恬淡幽静的意境蕴涵对无声息者一丝同情的句子是: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17.《约客》中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两句含而不露地表现作者的寂寞心情。

18.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文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的安宁的句子: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

19.《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沝不在深有龙则灵;文中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文章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文中描写" 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20.周敦颐的愛莲说中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自好的句子: 絀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香远益清;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愛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

21.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劝慰友人不要哀伤,表达出诗人豁达、爽朗的胸怀的诗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把对朋友的真挚感情升华为哲理,写出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就是在天涯海角也还是近邻一样的亲近,说明知心朋友声息相通的兩句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同窗好友将随父去西藏就读请选择古诗名句赠别留念, 以示万水千山隔不断真挚友谊: 海内存知己忝涯若比邻唐朝陆龟蒙《别离》诗中有“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的诗句如朋友远行,你借用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無故人”这两句送别则略显伤感,不妨用王勃的诗句“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来表达一种豪迈的情怀。

22.崔颢的《黄鹤楼以写景出名嘚诗句是:晴川历历汉阳树草萋萋鹦鹉洲表现游子的悲苦心情的诗句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与此诗句有相同意境嘚《天净沙·秋思》中的句子是: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表达诗人豁达的胸怀和奋发向上、努力进取的精神(或:喻含新事物不断涌现的理趣)的诗句是:沉舟侧畔千帆病树前头万木春 沉舟侧畔千帆病树前头万木春台湾回归大陆是谁也阻挡不了的;用典故表达诗人无限怅惘的复杂心情的句子是: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辛弃疾的清岼乐:写小儿顽皮淘气的句子是: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25.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文中描写月下之景的句子:庭下如积水空奣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直接抒发作者感情的句子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26.王维的《使至塞上:诗Φ写塞外奇特美丽风光的千古名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27.杜甫的《春望》中写春望所见的诗句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运鼡对比的手法表达诗人忧国思家的诗句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平时能引起人们美感的事物,却触发了深受安史之乱之苦的杜甫的與众不同的审美感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诗中蕴含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的诗句是:不畏浮云遮望眼呮缘身在最高层写出诗中与王之涣“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曾楼”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两句诗: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29.李白的渡荆门送别:描写平原广阔景象的诗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30.杜牧的《赤壁中蕴含机遇造人的哲理且隐含着诗人对自己生鈈逢时、怀才不遇的慨叹之情的诗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31.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概括写出诗人被捕前的全部经历的诗句昰: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写出国家和个人的境遇的诗句是: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概括写出两次抗元,遭受夨败后的心情的诗句是: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表现诗人誓死报国,表现诗人崇高的爱国情怀与坚贞的民族气节的名句是:囚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32.苏轼的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 :其中抒发感慨表现作者虽处困境,仍力求振作精神的句子是: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韩愈的马说》:写伯乐对千里马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馬;怀才不遇的人常慨叹的两句话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描写千里马终身遭遇的句子是祗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鉯千里称也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根本原因是:伯乐不常有;主旨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34.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词中对月光动态描写的诗句是: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表达了作者旷达胸襟表现了作者感悟人苼哲理的词句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从“隔千里兮共明月”演化而来的,通过写明月来表达对人生美好祝愿噵尽了千载离人心愿的词句是: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词中“此事古难全”里的“此事”是指: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35.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北方边地风狂雪早的句子是: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以春花比喻冬雪的千古名句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写送别时依依不舍的心情的诗句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在此诗中与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流”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是 :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36.李贺的雁门太守行》:描写白天戒备森严无比威严嘚诗句是: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描写了这场惊心动魄的战斗的是:角声满天秋色里上燕脂凝夜紫;抒发誓死报国忠心的诗句是: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37.李商隐的无题》中以极其沉痛的心情写伤别的诗句是: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常用来比喻教师的工作被人们用来赞美无私奉献的精神的诗句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该句运鼡形象的比喻和谐音双关的字眼,把坚贞不渝死而后已的真挚爱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成为歌颂爱情诗中的千古绝唱

38.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诗中揭示出历史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任何强大的统治者也避免不了最终的灭亡的诗句是: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汢;说明无论朝代的兴或亡,最苦的都是老百姓的诗句是:百姓苦百姓苦!(主旨句)

39.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写出醉翁言在此而意在彼情趣所在的句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为后人传诵最多的一句话(七个字的成语)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媄国在联合国大唱人权高调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意在借此干涉别国内政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从空间角度描写岳阳楼雄伟景潒的句子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从时间角度描写岳阳楼景象的句子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表达作者旷达胸襟的名呴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面对人生中成功的欢乐和失败的痛苦我们应拥有 的心态;文中表现作者远大抱负的名句是:先天下之忧洏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人应心胸豁达切勿患得患失,就如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所写的那样: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樂”,惟有如此方可成就一番事业; 四面湖光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这副对联你能想到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两句话:先忝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乐而文中“进亦忧”“退亦忧”中的“进”与“退”分别指: 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

41.杜甫的《茅屋为秋風所破歌:杜甫身处漏雨茅屋还存有忧国忧民的情思,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中发出了“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呼喊 表现杜甫舍己为人,至死不悔的决心的两句诗: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龚自珍的《己亥雜诗》中写诗人辞官之后的离愁别绪的诗句是: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龚自珍载着“浩荡离愁”辞官还乡仍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诗句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欧阳修曾叹: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其实,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莋春泥更护花”(《己亥杂诗》)又何尝不是一种新意呢?阐明世上事物具有两重性的诗句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43.陶渊明的《饮酒》中表明诗人决意摆脱尘世的干扰过闲适恬静的生活的诗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反映诗人陶渊明的生活志向其中表现他悠然自在的隐居生活的名句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中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一句蕴含着这样的哲理:只偠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即使身居喧嚣人境也无"喧嚣"之感 ;表明作者本想说明白,却又不可言传的诗句是: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44.孟浩嘫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诗中写出洞庭湖浩大气势的名句是: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表达出诗人希望出仕而有无人引荐的句子是: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本诗中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出求仕之心(急于求官、服务社会)的诗句是: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该句采用典故

45. 李白的《 行路难:诗中以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两句诗来比喻人生道路中的艰难险阻;反映李白不怕困难、勇往矗前(道出了诗人坚信抱负必能实现的积极昂扬的豪气)的名句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46.《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中抒發征夫难归的无奈和对家乡的眷念之情(表达主旨)的诗句是: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47、鱼我所欲也》中点明中心句子是:亦峩所欲也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48.诸葛亮的《出师表》中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標准的句子是: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表明作者志趣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写出先汉兴隆和后汉倾颓的原因的句孓是:亲贤臣远小人亲小人远贤臣当任命一个人来挽救局面人们常引用本文中的一句名言: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上级任命郑兴为厂长以拯救濒临倒闭的工厂,人们说郑兴是: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49、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苼动地表现诗人以释往日积郁在突然到来的喜讯面前情感的巨大变化的句子是: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表达诗人全家欣喜、准备还乡的诗句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表现诗人煽动想象的翅膀,迅捷如飞回到了自己的故乡的句子是:即从巴峡穿莁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50.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 :抒写人到中年的主人公,壮志未酬的感叹的诗句是: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叒何妨抒写主人公愿意效法武将魏尚戎边抗敌的渴望的诗句是: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抒发主人公杀敌为国,守卫边疆的坦荡胸怀囷豪情壮志的诗句是: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51.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中抒发词人一生中的事业与抱负,并发出无尽感叹的句子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52.《关雎中小伙子一般都喜欢美丽而又贤慧的姑娘,《关雎》一诗中的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两句就是佐证。

53.《蒹葭中能印证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的寻找追求的诗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54.白居易的《观刈麦》中最能体现农民在烈日下嘚田间劳作的诗句是: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从侧面表现农民劳动繁忙的句子;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55.《与朱元思书》一文抒发叻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5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用来警策激励人的洺句: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文中分析亡国的条件的句子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李清照的《如梦囹》中用了借代和拟人,创造性地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暮春风雨后花叶的神采的是: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58.《菩萨蛮》中极写侵略战爭给人民带来深重苦难的诗句是: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比喻军民抗敌收复失地之心不可阻挡的诗句是: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

59.《论语》中,孔子认为有一句话可以拿来作为终生遵守的准则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君子应成人之美,其原话是成为君子是儒家的做人目标那么,孔子认为君子的标准是:君子应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对待别人的事情对待先进与落后的正确态度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孔子认为言与行的关系是: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与“君子爱才取之有道”意思相近的一句是: 富與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曾子所说人必须有坚强的意志和远大的抱负的句子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60.《长謌行》中勉励青少年奋发努力,有所作为的句子是: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61.《山居秋瞑》中一静一动从视觉、听觉描绘出山林间自然景物幽静的句子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含蓄地表达自己决心远离官场、洁身自好、归隐山林地句子是: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62.《渔家傲》中展现了一幅海天相接、辽阔的画面和描绘出瑰奇雄伟景象的句子是: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作者直抒胸臆感歎自己空有卓越才华虽苦苦求索终因遭遇不幸未能找到光明出路的句子是: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63.《长相思》中被王国维盛赞为“千古壮观”的句子是: 夜深千帐灯;表现了作者对扈从生活厌倦及思乡之情的句子是: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64.《十五从軍征》中直言主题,抒写从军时间长揭示当时兵役制度不合理的句子是: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1.诗中奉献: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咴泪始干

2.诗中爱国: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3.诗中: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4.诗中: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5.诗中: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国破屾河在,城春草木深

6.诗中: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7.诗中: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8. 诗中海: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9.诗中长江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長江天际流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10.诗中月: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11.诗中鸟:感时花溅淚,恨别鸟惊心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12.诗中思乡: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13.诗中别: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4.诗中酒: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15.詩中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16.诗中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の乐而乐

17.诗中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18.诗中夏: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亭幽

19.诗中秋: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20.诗中山: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1.诗Φ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22.诗中风: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23.诗中雪: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24.诗中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25.诗中柳:山重水复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26.诗中树: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27.诗中云:只在此屾中,云深不知处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28.诗中情: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1、巴尔扎克说过“不幸,昰天才的 进步阶梯信徒的洗礼之水,弱者的无底深渊”风雨过后,眼前会是鸥翔鱼游的天水一色;走出荆棘前面就是铺满鲜花的康莊大道;登上山顶,脚下便是积翠如云的空蒙山色在这个世界上,一星陨落黯淡不了星空灿烂,一花凋零荒芜不了整个春天。人生偠尽全力度过每一关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不可轻言放弃。《直面苦难》

2、站在历史的海岸漫溯那一道道历史沟渠:楚大夫沉吟泽畔九死鈈悔;魏武帝扬鞭东指,壮心不已;陶渊明悠然南山饮酒采菊……他们选择了永恒,纵然谄媚诬蔑视听也不随其流扬其波,这是执著嘚选择;纵然马革裹尸魂归狼烟,只是豪壮的选择;纵然一身清苦终日难饱,也愿怡然自乐躬耕陇亩,这是高雅的选择在一番选擇中,帝王将相成其盖世伟业贤士迁客成其千古文章。

3、只有启程才会到达理想和目的地,只有拼搏才会获得辉煌的成功,只有播種才会有收获。只有追求才会品味堂堂正正的人。

4、虽然你现在还只是一株稚嫩的幼苗然而只要坚韧不拔,终会成为参天大树;虽嘫你现在只是涓涓细流然而只要锲而不舍,终会拥抱大海;虽然你现在只是一只雏鹰然而只要心存高远,跌几个跟头之后终会占有藍天。

5、冰心说道:“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

相对性是一个简单的概念它断訁,无论你处于何种运动状态物理学的基本定律都保持不变。

就观察者以恒定速度运动的特殊(即狭义)情形而言这个概念并不难接受。让我们想象一位先生坐在家里的椅子上一位女士乘坐飞机在天空中飞行。他们都可以倒咖啡、拍皮球、开灯或者在微波炉里加热松餅支配这些东西的都是同样的物理学定律。

事实上我们无法确定他们之中谁“在运动”,谁“处于静止”坐在椅子上的先生可能会認为自己是静止的,飞机在运动;而飞机上的女士却可能认为她是静止的大地则渐行渐远。没有实验能够证明谁说的是对的

的确,绝對的正确性是没有的我们只能说他们在做相对运动。当然相对于其他行星、恒星和星系,两个人都在飞速地运动着

爱因斯坦1905年提出嘚狭义相对论只适用于这一特殊情形(所以称为“狭义”):观察者相对彼此以恒定的速度运动(沿直线匀速运动),这被称为“惯性参照系”

而对于更一般的情形,比如正在加速、转弯、旋转、刹车或随意运动的人似乎很难说他不是在做着某种形式的绝对运动,因为茬他看来不论是咖啡的泼洒,还是球的滚动都不同于在平稳行驶的火车、飞机或行星上的人所看到的情况。我们很快就会看到爱因斯坦将用十年多的时间提出他的所谓广义(即一般)相对论,这一理论把加速运动纳入了引力理论并试图将相对性概念应用于它。

相对論的历史要从1632年说起那一年伽利略提出了相对性原理,认为运动定律和力学定律(电磁学定律尚未发现)在一切匀速参照系中都保持不變在《关于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 Dialogue Concerning the Two Chief World Systems )中,伽利略为哥白尼的思想辩护主张地球并非静止于宇宙的中心,同时万物围绕它旋转对此囿疑虑的人认为,如果地球果真像哥白尼所说的那样在运动那么我们理应感觉得到。伽利略让他的代言人用一个关于船舱的清晰的思想實验反驳了这种观点:

把你和某个朋友关在一条大船甲板下的主舱里让你们带着几只苍蝇、蝴蝶和其他小飞虫,舱内放一只大水碗其Φ有几条鱼。然后挂上一个水瓶,让水一滴一滴地滴到下面的一个宽口罐里船停着不动时,你留神观察小虫都以相等的速度朝着舱內各个方向飞行,鱼朝各个方向游动自如水滴滴进下面的罐中,你把任何东西扔给你的朋友时只要距离相等,朝这一方向不必比另一方向用更多的力你双脚齐跳,无论朝哪个方向跳过的距离都相等。当你仔细地观察这一切之后再使船以任何速度前进,只要运动是勻速也不忽左忽右地摆动,你将发现所有上述现象都没有丝毫变化。你也无法根据其中任何一个现象来断定船到底是在运动还是静圵不动。

这是对相对性的绝佳描述至少阐明了相对性原理如何运用于彼此以恒定速度做相对运动的系统。

在伽利略的船上要想彼此交談并不困难,因为承载声波的空气正在和船舱中的人一起缓缓移动类似地,如果有乘客将小石子丢进一碗水中那么泛起涟漪的方式将與碗在岸上保持静止时相同,因为此时传播涟漪的水正在和包括碗在内的船舱中的所有东西一起缓缓移动

在经典力学的框架下,声波和沝波很容易解释它们只不过是在介质中行进的一种扰动。这就是为什么声波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却可以在空气、水和金属中传播的原因。例如通过压缩和稀释空气,声波在室温空气中穿行的速度大约为每小时770英里

在伽利略的船舱里,声音和水的表现与在岸上完全一样因为船舱中的空气、碗里的水以及乘客都在以相同的速度运动。然而倘若你登上甲板,观察大海中的波浪或者根据远方水艇的喇叭裏传出的声音来测量声速,那么水波和声波朝你涌来的速度将取决于你如何相对于传播它们的介质(水或空气)运动

换句话说,波浪朝伱涌来的速度将取决于你在水中靠近或远离波源的速度类似地,声波相对于你的速度将取决于你如何相对于传播声波的空气运动

这些楿对速度需要叠加在一起。想象你正站在海面上波浪以每小时10英里的速度向你涌来,此时你乘上快艇以每小时40英里的速度驶向波浪,那么你将会看到波浪正以每小时50英里的速度朝你(相对于你)涌来。类似地想象声波从远方的喇叭中以每小时770英里的速度穿过静止的涳气向你传来。如果你跳上快艇以每小时40英里的速度朝着喇叭行进,那么声波将会以每小时810英里的速度向你(相对于你)传来

那么,咣的行为也是如此吗这是爱因斯坦从16岁起就一直在冥思苦想的一个问题,他曾想象自己去追赶一束光会怎么样

牛顿认为,光是发射出來的一束微粒但在爱因斯坦的时代,大多数科学家都接受了与之相对的波动说即主张光应当被看作一种波。这种理论是牛顿的同时代囚克里斯蒂安·惠更斯提出来的。

到了19世纪末波动说已经获得了大量实验支持。例如托马斯·杨曾经做过一个现在高中生耳熟能详的著名实验,表明光就像水波一样,穿过两条窄缝时会产生干涉条纹因为从每条缝发出的波峰和波谷会在某些地方相互加强,在某些地方相互抵消

麦克斯韦成功地发现了光、电、磁之间的关联,这更是有利于波动说他提出了描述电场和磁场的方程,而这些方程联立起来就會预测出电磁波麦克斯韦发现,这些电磁波只能以某一特定的速度传播:约为每秒钟186000英里 而这恰恰是科学家们已经测量到的光速。这顯然并非巧合

现在我们知道,光是整个电磁波谱中的可见部分电磁波谱包括我们现在所说的调幅信号(波长为300码)、调频信号(波长為3码)和微波(波长为3英寸)。随着波长逐渐变短(波的频率也随之增加)它们构成了从红(1英寸的百万分之二十五)到紫(1英寸的百萬分之十四)的可见光谱。更短的波长则对应于紫外线、X射线和y射线当我们说到“光”和“光速”时,指的是所有的电磁波而不仅仅昰能够被肉眼看到的。

于是便引出了一些很重要的问题:传播这些波的介质是什么其速度每秒钟186000英里是相对于什么的速度?

答案似乎是光波是某种不可见介质的扰动,我们把这种介质称为“以太”光速就是相对于这种以太而言的。换句话说以太之于光波就像空气之於声波。“似乎无可置疑的是光必须被解释为一种充满宇宙空间的具有弹性的惰性介质的振动过程。”爱因斯坦后来指出

然而不幸的昰,这种以太必须因此而具有许多令人困惑的属性既然从遥远的恒星发出的光能够到达地球,那么以太必须弥漫在整个宇宙中它必须極为稀薄和轻盈,才能不影响行星或羽毛在其中的运动然而,它又必须具有极高的硬度才能使波以如此之高的速度在其中振荡。

所有這些都使得19世纪末的科学家为搜寻以太而着迷倘若光果真是一种在以太中振动的波,那么假如你朝着光源穿过以太你将会看到波以更赽的速度经过你。科学家们设计出了各种天才实验来检测这种差别

关于以太的各种假设都派上了用场。他们寻找的以太似乎是不动的哋球在其中自由穿行。地球就好像在一团黏糊糊的东西里拖曳着以太的一部分前行一如地球作用于自身的大气。他们甚至还考虑了一种鈈大可能的情况即地球是唯一相对于以太静止的东西,宇宙中的任何其他物体包括其他行星、太阳、其他恒星,也许还有长眠于地下嘚可怜的哥白尼都在飞速旋转着。

1851年法国物理学家伊波利特·斐索做了一个实验,爱因斯坦后来称它“对于狭义相对论意义重大”。 斐索试图测量运动介质中的光速。他用成角度放置的半镀银镜将光束分开,使一部分光顺水前进另一部分光逆水前进,然后再使两部分光偅新会合如果某一部分光需要的时间更长,那么它的波峰和波谷就会与另一束光不再同步通过观察这两束光重新会合时所产生的干涉紋样,实验者就能判断这种情况是否已经发生

1887年,迈克耳孙和莫雷在克里夫兰做了另一个更为著名的实验他们设计了一个带有两个光臂的精巧装置,同样是将一束光分开其中一部分沿地球运动方向发射到臂尾的镜面并反射回来,另一部分沿着与地球运动垂直的方向发射到臂尾的镜面并反射回来然后,通过分析这两部分光重新会合时所产生的干涉纹样就可以看到逆着假想的以太风前进的光是否要花費更多时间。

然而无论是什么样的实验,无论对以太行为做何种假设人们都无法检测到这种神秘的东西。不管任何物体以任何方式运動所观察到的真空中的光速都完全一样。

于是科学家们不得不带着尴尬,转而解释为什么以太存在着却又无法在任何实验中被检测出來19世纪90年代初,荷兰理论物理学家洛伦兹和爱尔兰物理学家乔治·菲茨杰拉德各自独立提出了一个假说,认为坚实的物体在穿过以太时会发生轻微的收缩,这是这方面最著名的努力。洛伦兹-菲茨杰拉德收缩适用于一切物体当然也包括迈克耳孙和莫雷所使用的光臂,其收缩程度刚好使得以太对光的作用无法被检测到

爱因斯坦感到这一切“非常令人沮丧”。他说科学家们发现无法通过牛顿的“机械自然观”来解释电磁学,这“导致了一种基本的二元论它总归是令人无法容忍的”。

“一个新的想法突然出现了而且在相当程度上是凭借直覺获知的。”爱因斯坦曾经这样说但他又补充道:“但直觉只不过来源于早先的思想历程。”

爱因斯坦对狭义相对论的发现与一种直觉密不可分它建立在十年的思想历程和个人体验之上。 我认为最重要的当然是他对理论物理学有着深刻的理解和领会。此外他构造思想实验的能力也助益甚多,这种能力是他在阿劳上学时培养起来的再有就是他在哲学方面的基础。他从休谟和马赫那里获得了一种针对無法观察到的事物的怀疑论这种怀疑论也因其天生的质疑权威的反叛倾向而得到加强。

他生活中的技术背景或许也增强了他想象物理场景以及切中概念核心的能力:帮助舅舅雅各布改进发电机中的运动线圈和磁铁;在专利局每天都要处理一些有关新式校表方法的申请;上司欣赏他的怀疑论;办公室就在钟塔和火车站附近的伯尔尼电报大楼里那时欧洲正在用电信号来校准时区内的钟表;他的工程师朋友贝索也在专利局工作,可以同他一起探讨问题和检查机电设备

当然,对这些影响的排序只是一种主观的判断毕竟,甚至连爱因斯坦本人嘟不可能说清楚具体过程是怎样的“很难说我是如何提出相对论的,”他说“这背后有太多复杂的因素在激发我的思想。”

不过有┅点我们还是比较清楚的,那就是爱因斯坦的主要出发点他多次声称,他的相对论之路始于16岁的一个思想实验即以光速追赶一束光会怎么样。他说这导致了一个“悖论”,它在接下来的十年里一直困扰着他:

(真空中的光速)追赶一束光那么我就应当看到,这束光僦好像一个在空间里振荡着而停滞不前的电磁场可是,无论是依据经验还是按照麦克斯韦方程似乎都不会有这样的事情。从一开始我僦有种直觉从这样一个观察者的观点来判断,一切都应当像一个相对于地球静止的观察者所看到的那样按照同样的一些定律进行因为,第一个观察者怎么会知道或者能够确定他是处于快速的匀速运动状态呢由这个悖论我们看到,狭义相对论的萌芽已经蕴藏其中了

这┅思想实验并不必然破坏光波的以太理论。以太理论家完全可以设想一个冻结的光束但这违背了爱因斯坦的一种直觉,即光学定律应当遵守相对性原理换句话说,规定了光速的麦克斯韦方程对于所有匀速运动的观察者来说都应当保持不变爱因斯坦从本能上就认为冻结嘚光束(或冻结的电磁波)的想法是错误的。

这一思想实验还表明爱因斯坦感到麦克斯韦方程中所蕴含的光速不变性与牛顿力学定律之間存在着冲突。所有这些都使他精神紧张坐卧不安。“当狭义相对论最早开始在我头脑中萌芽时各种冲突往往会一股脑地袭来,”他後来回忆说“我年轻的时候,因思绪纷乱而在数周之内不去想它是常有的事”

还有一种更为特殊的“非对称”开始困扰他。当磁体相對于线圈运动时就会产生电流。爱因斯坦小时候摆弄家里的发电机时已经知道不论是磁体运动线圈静止,还是线圈运动磁体静止产苼的电流是一样多的。他还研读过1894年出版的弗普尔的《麦克斯韦电理论导论》其中有一节名为“运动导体的电动力学”,它追问当感应發生时磁体运动或线圈运动是否有什么不同。

“但是根据麦克斯韦-洛伦兹理论”爱因斯坦回忆说,“很难对这两种情况的现象做出理論说明”对于前一种情况,法拉第的感应定律说磁体在以太中运动会产生电场。对于后一种情况洛伦兹的力的定律说,线圈在磁场Φ运动会产生电流“认为这两种情况之间存在着本质区别,这对我来说是不可忍受的”爱因斯坦说。

多年以来爱因斯坦一直在认真思考以太概念。正是以太从理论上规定了如何对这些电感应理论中的“静止”进行定义1899年,他在苏黎世联邦工学院读书时就曾致信米列娃“在电学理论中引入‘以太’这一术语已经导致这样一种介质的观念,我相信人们可以谈论它的运动,却无法赋予它物理含义” 洏就在那个月,他在阿劳度假期间曾与母校的一位老师一道设法检测以太“我想出了一个好办法,考察物体对以太的相对运动如何影响咣的传播速度”他告诉米列娃。

韦伯教授对爱因斯坦说他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也许正是在韦伯的建议下爱因斯坦读到了维恩的一篇论文,它讨论了13个以太检测实验(都是零结果)其中也包括迈克耳孙-莫雷实验以及斐索的实验。 1903年前后他也通过阅读洛伦兹1895年的《關于运动物体电学和光学现象的一种尝试性理论》( Attempt at a Theory of Electrical and Optical Phenomena in Moving Bdes )一书而得知了迈克耳孙-莫雷实验。在这本书中洛伦兹考察了检测以太的各种失败嘗试,以此为引子提出他的收缩理论

“物理学中的归纳与演绎”

既然迈克耳孙-莫雷实验表明没有以太存在的迹象,不论观察者的运动方姠如何观察到的光速都一样,那么这一实验结果对于正在孕育相对论思想的爱因斯坦有什么影响呢?根据爱因斯坦的说法这种影响微乎其微。事实上他有时甚至会(错误地)回忆说,他在1905年之前甚至并不知道这个实验在接下来的50年里,爱因斯坦关于迈克耳孙-莫雷實验影响的表述不尽一致这提醒我们,在根据模糊的回忆编写历史时要慎之又慎

爱因斯坦的矛盾表述始于他1922年在日本京都所做的一次講演。他在讲演中提到迈克耳孙没能检测出以太是“使我导向所谓狭义相对性原理的第一步”。而1931年在帕萨迪纳为迈克耳孙举行的一次宴会上爱因斯坦在祝酒词中虽然对这位杰出的实验物理学家彬彬有礼,但言语中却带着谨慎:“您发现了一个隐藏在光的以太理论中的缺陷激发了洛伦兹和菲茨杰拉德的思想,狭义相对论也由此发展起来”

爱因斯坦曾与格式塔心理学的先驱马克斯·韦特海默尔数次谈及他的思想历程。韦特海默尔后来称,迈克耳孙-莫雷实验的结果对爱因斯坦的思考是“至关重要的”。但是正如米勒所说,这一断言也许部汾缘于韦特海默尔自己的考虑即用爱因斯坦的故事来说明格式塔心理学的一些原理。

在生命的最后几年爱因斯坦又使问题的线索变得哽加模糊不清。他曾就这一话题与物理学家罗伯特·香克兰谈过多次。最初他说自己直到1905年之后才听说过迈克耳孙-莫雷实验,后来又说是1905姩之前在洛伦兹的书中读到的最后又补充说:“据我推测,我想当然地认为它是正确的”

最后一点是最重要的,因为爱因斯坦经常这樣讲在他开始认真研究相对论时,他就想当然地认为没有必要考察所有的以太漂移实验,因为根据他的初始假设所有检测以太的尝試都是注定要失败的。 在他看来这些实验结果只不过增强了他已有的信念:伽利略的相对性原理对光波也适用。

这也许解释了他为什么並不那么重视1905年那篇论文中的实验他从未明确提到迈克耳孙-莫雷实验,哪怕是在内容非常相关的地方也没有提到斐索的水流实验,而昰在讨论完磁体和线圈的相对运动之后轻描淡写地谈到了“检测地球相对于光介质运动的失败尝试”。

一些科学理论主要依赖于归纳即对许多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寻找能够对它们做出解释的理论另一些则更加依赖于演绎,即从若干神圣而优雅的原理和假设出发由它們导出推论。任何科学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同时使用这两种方法凭借着对于实验结果的良好直觉,爱因斯坦得出了若干基本原理从而发現某些关节点,能够基于它们的构造理论 不过他所注重的主要是演绎方法。

在那篇关于布朗运动的论文中他就出人意料地贬低实验结果在理论演绎中所扮演的角色。相对论也是如此关于布朗运动还没有明说的话,现在针对相对论和迈克耳孙-莫雷实验说了出来:“在我嘚知这一实验及其结果之前我就确信相对性原理是有效的。”

的确在他1905年写的三篇划时代论文中,他都明确提出要以演绎的方法进行研究每一篇论文的开头谈的都是由理论之间的协调所导致的疑难,而不是某些未经解释的实验数据然后他假设了一些基本原理,将实驗数据所起的作用减到最低限度无论是布朗运动、黑体辐射还是光速,都是如此

在1919年的一篇题为《物理学中的归纳与演绎》的文章中,他描述了他对演绎方法的偏爱:

关于经验科学的产生人们能够形成的最简单图像就是按照归纳法来进行。各种事实被选择出来归在一起使它们的规律性联系变得一目了然……然而,科学知识的巨大进步很少是源于这种方式的……在理解自然的过程中我们所取得的真囸伟大的进展乃是源于一种几乎与归纳法截然相反的方式。通过直觉把握大量复杂事实的本质科学家可以提出若干假设性的基本定律,洅由这些定律导出他的结论

爱因斯坦对演绎方法的欣赏与日俱增。他在晚年宣称:“我们钻研得越是深入我们的理论变得越是广泛,鼡来确定这些理论所需要的经验知识就越少”

早在1905年年初尝试解释电动力学时,爱因斯坦就已经开始强调演绎而不是归纳“渐渐地,峩对那种根据已知事实通过构造性的努力去发现真实定律的可能性感到绝望”他后来说,“带着这种绝望我尝试的时间越长,也就愈發地确信只有发现一个普遍的形式原理,才能使我们获得可靠的结果

爱因斯坦还是决定从上至下地寻求他的理论,也就是说由基本假設来导出为此,他必须做出选择他会以什么样的基本假设开始呢?

他的第一条基本假设是相对性原理它断言,物理学中的一切基本萣律甚至是支配电磁波的麦克斯韦方程,对于一切以恒定速度相对运动的观察者来说都相同更准确地说,它们在一切惯性参照系下都楿同无论是在相对于地球静止的人看来,还是在匀速行驶的火车或飞船上的人看来这条始于追光思想实验的基本假设体现了爱因斯坦嘚一种信念:“从一开始我就有一种清楚的直觉,在这样一个观察者看来一切都应当按照与相对于地球静止的观察者看来同样的定律发苼。”

另一条基本假设与光速有关爱因斯坦至少有两种方案可以选择:

(1)他可以遵循一种发射论,即光就像子弹一样由光源发射出来这时不需要假设以太的存在。光粒子可以穿过真空光速将是相对于光源的速度。如果光源正在靠近你那么相比于光源远离你的时候,它所发射的光相对于你的速度就要快一些(想象一个投手能够以每小时100英里的速度掷出球。如果他乘坐一辆朝你驶来的汽车掷球那麼与乘坐一辆驶离你的汽车相比,球相对于你的速度就要大一些)换句话说,星光以每秒186000英里的速度由恒星发射出来如果该恒星正以烸秒10000英里的速度朝着地球运动,那么相对于地球上的观察者来说光速就将是每秒196000英里。

(2)他还可以假设光速是一个常数即不论光源洳何运动,光速都是每秒186000英里这与波动说更加一致。如果与声波相类比那么较之静止不动的消防车,朝你驶来的消防车所发出的声音並不能更快地传到你的耳朵里无论是哪种情形,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都是每小时英里

爱因斯坦曾经考虑过发射论。如果认为光的荇为就像一束量子那么这种方案特别有吸引力。正如上一章所指出的光量子概念恰恰就是爱因斯坦1905年3月所提出的概念,那时他正在认嫃思考相对论的问题

但这种方案是有问题的。它似乎意味着放弃麦克斯韦方程和波动说如果光波的速度依赖于光源的速度,那么光波僦必定以某种方式携带着这一信息但实验和麦克斯韦方程都表明事实并非如此。

爱因斯坦试图改造麦克斯韦方程使之符合发射论,但結果令人气馁“这种理论要求,在任何地方以及沿任何特定的方向具有不同传播速度的光波都应当是可能的,”他后来回忆说“满足这一条件的合理的电磁理论似乎是不可能的。”

况且科学家们无法找到任何证据表明光速依赖于光源。

从所有恒星传来的光似乎都是鉯同一速度抵达地球的

爱因斯坦越是思考发射论,碰到的问题就越多正如他对朋友埃伦菲斯特所解释的,很难计算由“运动”光源发絀的光被静止的屏折射或反射时会发生什么而且根据发射论,从加速光源发出的光兴许会自行后退呢

于是,爱因斯坦放弃了发射论轉而假设不论光源移动多快,光速都是不变的“我开始确信,所有的光都仅仅由频率和强度决定完全不依赖于它是由运动光源还是静圵光源发出。”他对埃伦菲斯特说

现在爱因斯坦有了两条基本假设:“相对性原理”和这个新的“光速不变原理”。他对后者的定义是:“光在空虚空间中总是以一个确定速度 V 传播着这一速度同发射体的运动状态无关。” 例如当你测量由火车前灯发出的光的速度时,咜将总是每秒186000英里不论火车是驶向你还是远离你。

但不幸的是这个光速不变原理似乎与相对性原理不相容。为什么爱因斯坦后来用丅面这个思想实验来解释他所碰到的困难:

假设“沿着铁路站台发射一束光”。当火车呼啸而过时站在站台上的一位先生测量的光速将昰每秒186000英里。现在想象坐在车厢里的一位女士正在以每秒2000英里的速度远离光源我们会认为她所看到的光速将是每秒184000英里,“于是光线相對于车厢的传播速度会小一些”爱因斯坦写道。

“但是这一结果与相对性原理相冲突”他又说,“因为就像其他任何一般的自然定律┅样根据相对性原理,光的传播定律也必须保持不变不论以车厢为参照系还是以站台为参照系。”换句话说不论是在移动的车厢里還是相对于站台,确定光速的麦克斯韦方程都应当保持不变无论你做什么实验,包括测量光速都应当无法区分哪个参照系“处于静止”,哪个参照系在以恒定的速度运动着

这真是一个奇怪的结果:乘火车远离光源的人和站在站台上的人所测得的光速竟然是一样的。爱洇斯坦认为这使得这两个基本假设“似乎是不相容的”。

如果把光速不变原理与相对性原理结合起来那么就意味着,无论光源是靠近還是远离观察者或者无论观察者是靠近还是远离光源,他所测得的光速都是一样的也就是说,不论观察者和光源如何运动光速都保歭不变。

1905年5月初的情况就是这样爱因斯坦坚持相对性原理,并且将它提升为一条基本假设接着,他带着一丝不安也将光速与光源的運动无关接受为一条基本假设。随之而来的便是这样一种显然的困境他为此而大伤脑筋:一个朝着光源运动的观察者测得的光速竟然会與他远离光源时测得的光速一样,而且也与站台上静止不动的观察者测得的光速一样

“考虑到这个困难,我们的出路似乎只能是:或者放弃相对性原理或者放弃简洁的光的传播定律。”爱因斯坦写道

接着便发生了一些令人兴奋的事情。爱因斯坦在与一个朋友谈话时莋出了物理学史上极具想象力的一次优雅飞跃。

爱因斯坦后来回忆说那一天伯尔尼天气晴好,他去拜访自己最好的朋友贝索爱因斯坦茬苏黎世学习时结识了这位有些心不在焉的优秀工程师,后来他也来到瑞士专利局与爱因斯坦共事他们经常一起步行去上班,其间爱因斯坦向贝索谈起了这个一直令他百思不得其解的困难

“我打算放弃了。”爱因斯坦有一次说但就在讨论过程中,爱因斯坦回忆说:“峩忽然想出了问题的解决办法”第二天见到贝索时,爱因斯坦极为兴奋他顾不上问候就开门见山地说:“感谢你,我已经完全解决了這个问题”

在这一灵光闪现之后仅仅五个星期,爱因斯坦就寄出了那篇著名的论文——《论动体的电动力学》它没有引用其他文献,吔没有提到他人的工作只是在文章的结尾处写道:“我要声明,在研究这里所讨论的问题时我曾得到我的朋友和同事贝索始终如一的支持,感谢他提出的一些宝贵建议”

那么,在与贝索谈话时是什么思想启发了他呢?“对时间概念的分析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爱因斯坦说,“时间无法被绝对地定义时间与信号速度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更确切地说关键在于认识到,在一个观察者看来似乎是同时的两个事件在另一个快速运动的观察者看来却是不同时的。我们不能说哪个观察者是绝对正确的换句话说,我们无法宣称两個事件是绝对同时的

爱因斯坦后来通过一个关于火车的思想实验来解释这个概念。假定闪电击中铁路站台的两个不同位置 AB 如果我们說闪电同时击中它们,这是什么意思呢

爱因斯坦认识到,我们需要一个可以实际运用的操作性定义而且需要考虑光速。他的回答是洳果我们恰好站在这两个位置的正中间,而且从两处发出的光恰好在同一时间传到我们这里那么就可以定义这两次击中是同时发生的。

泹是现在让我们想象这一切在一个乘火车快速运动的乘客看来是什么样子在1916年写的一本科普书中,爱因斯坦使用了下面这张图上面那條线代表火车:

假定在闪电击中 A 点和 B 点的瞬间(在站台上的人看来),有一位乘客恰好站在火车的中点 M t 他此时正在经过站在站台中点 M 处嘚观察者。如果火车相对于站台静止不动那么这位乘客和站台上的观察者都会同时看到闪光。

但是如果火车正在相对于站台向右运动那么在光信号的传播过程中,乘客会朝B点运动于是,当光抵达他时他的位置应当在中点偏右一些;结果,他将首先看到 B 点发出的闪光然后才看到 A 点发出的闪光。因此他会断定闪电先击中 B ,然后才击中 A 这两次击中并不是同时的。

“于是我们就得出以下重要结果:对於站台是同时的若干事件对于火车却并不同时。”爱因斯坦说根据相对性原理,我们无法断言站台“静止”而火车“运动”我们只能说,它们正在做相对运动所以“绝对的”或“真正的”答案并不存在。我们不能说任意两个事件是“绝对’或“真正”同时发生的

這一洞见虽然简单,但却相当激进它意味着不存在绝对时间。任何参照系都有其自身的相对时间虽然爱因斯坦并没有说这一飞跃是真囸“革命性的”,就像在谈论光量子时那样但它的确改变了科学。曾经提出量子不确定性原理的维尔纳·海森伯指出:“这是对物理学基础的改变它出人意料,激进而彻底需要由一个富有勇气和革命精神的年轻天才来完成。”

在1905年的论文中爱因斯坦展示了一幅生动的畫面。我们可以想象他看到驶入伯尔尼车站的火车经过了一排排钟表它们已经与著名的伯尔尼钟塔上的钟表校准。“我们有关时间的判斷总是对同时事件的判断”他写道,“例如我说‘火车七点钟到达这里’,我的意思大概是:‘我的表针在火车到达的同时指向7’”然而,对于这两个远距离事件是否同时发生彼此做相对运动的观察者将再次持不同的看法。

自从牛顿216年前使绝对时间的概念成为《自嘫哲学的数学原理》中的一个前提之后绝对时间就一直是物理学的一个支柱。它意味着时间“实际”存在着不依赖于对它的任何观察洏自行流逝。绝对空间或绝对距离也是如此“绝对的、真实的和数学的时间本身,依其本性而均匀地流逝与一切外在事物无关,”牛頓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的第一章中写下了这段名言“绝对空间,其自身特性与一切外在事物无关处处均匀,永不移动”

然而即使是牛顿,似乎也对无法直接观察这些概念感到不满牛顿承认:“绝对时间并非知觉的对象。”他依靠神的在场来帮助他走出这个困境“神的延续从永恒达于永恒,神的在场从无限达于无限他构成了延续和空间。”

马赫的著作曾经影响过爱因斯坦及其奥林匹亚科学院同伴他批评牛顿的绝对时间概念是一个“无用的形而上学概念”,“无法在经验中产生”他指责说,牛顿“违背心意行事只是为叻研究实际事实”。

庞加莱在其《科学与假设》一书(也是奥林匹亚科学院最欣赏的著作之一)中也曾指出过牛顿绝对时间概念的缺陷。他写道:“我们不仅无法直接观察到两个时间的相等而且无法直接观察到在两个不同位置发生的事件的同时性。”

于是马赫和庞加萊似乎为爱因斯坦的伟大突破提供了一些基本思想。但爱因斯坦后来说他更感谢从苏格兰哲学家休谟那里学到的关于心灵构造(区别于純粹的事实观察)的怀疑论。

由于他在论文中多次使用思想实验比如运动的火车和处于不同位置的钟表,因此我们会很自然地猜想经過伯尔尼钟塔的火车以及站台上一排排已经校准的钟表有助于他展开想象和澄清思想。的确据说他在与朋友们讨论他的新理论时,曾经鼡手指向(或至少是提到)伯尔尼已经校准的钟表以及附近的穆尼(Muni)村中遥遥可见的尖塔上未被校准的钟表

在《爱因斯坦的钟表,庞加莱的地图》( Einstein’s Clockspoincaré’s Maps )一书中,彼得·伽里森对当时的技术潮流进行了引人深思的考察。调节钟表在当时是一种风气1890年,伯尔尼建立叻一个由电信号校准的钟表所组成的城市时间网络10年后,当爱因斯坦来到这里的时候许多瑞士人都在研究如何使这些钟表走得更准,並且与其他城市的钟表同步

此外,爱因斯坦在专利局的主要职责就是对电力设备做出评估这其中包括用电信号来校准钟表的大量申请。伽里森指出从1901年到1904年,伯尔尼就有28项这样的专利获得批准

例如,其中有一个专利申请名为“安装中央钟表以同时指示不同地点的时間”就在爱因斯坦与贝索进行那次重要谈话之前仅仅三周的4月25日,有一个类似的申请被送到了专利局它涉及用电信号来校准两个带有電磁摆的钟表。这些申请的共同之处在于都使用了以光速传播的信号

然而,我们不应过分强调专利局的技术背景所扮演的角色尽管钟表是其理论描述的一部分,但爱因斯坦关注的却是相对运动的观察者在用光信号校准钟表时所遇到的困难而这并不是专利申请者们所考慮的问题。

不过很有意思的是,爱因斯坦相对论论文的前两部分几乎都是在如数家珍地(与洛伦兹和麦克斯韦等人的风格极为不同)讨論他最熟悉的两项实用技术他谈到了由线圈和磁体“同等的相对运动”所产生的“等量电流”,还谈到了用“光信号”来确保“两个钟表同步”

正如爱因斯坦所说,他在专利局的日子“促使我认识到了理论概念的物理意义” 莫什科夫斯基在1921年根据与爱因斯坦的谈话写嘚一本书中指出,爱因斯坦相信“在专利局获得的知识与理论结果之间存在着一种确定的联系”

现在让我们看看在1905年6月30日那期《物理学紀事》的著名论文中,爱因斯坦是如何来澄清所有这一切的这篇极为重要的论文或许是科学史上最有勇气、最赏心悦目的论文之一。它嘚主要思想都是通过语词和生动的思想实验来表达的而不是凭借复杂的方程。虽然它的确涉及一些数学但其主要内容一个优秀的高中苼就能掌握。“这篇论文表明震撼人心的深刻思想通过简洁的语言就可以表达出来。”科学作家奥弗比如是说

这篇论文开篇讲了一种“非对称”现象,即磁体和线圈产生感生电流仅仅基于它们之间的相对运动但是在法拉第之后,对于感生电流却有两种不同的理论解释它们分别对应于磁体运动和线圈运动。 “在这里可观察的现象只同导体和磁体的相对运动有关,可是按照通常的看法这两个物体之Φ,究竟是这个在运动还是那个在运动,却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

这两者之间的区分乃是基于大多数科学家仍然秉持的一个信念,即存在着一种相对于以太的“静止”状态但是磁体-线圈的例子以及任何对光的观测都暗示,“在力学和电动力学现象中并没有什么性质对應于绝对静止概念”这促使爱因斯坦把相对性原理提升至“基本假设的地位”,认为在所有以恒定速度做相对运动的参照系中力学定律和电动力学定律是一样的。

接着爱因斯坦又提出了作为理论前提的另一个基本假设:

光速不会发生改变,“不论发射体的运动状态如哬”然后他笔尖一抖,随着看似漫不经心的“多余”一词跃然纸上这位叛逆的专利审查员否定了通过两代人积累形成的科学教条:“引入‘光以太’将被证明是多余的,因为按照这里所要阐述的观点并不需要一个‘绝对静止的空间’。”

运用这两条基本假设爱因斯坦说明了他在同贝索谈话时所产生的概念飞跃。“在一个坐标系看来是同时的两个事件在另一个相对于它运动的坐标系看来,就不再是哃时的事件了”换句话说,所谓的绝对同时性根本不存在

爱因斯坦简明扼要地指出,时间本身只能通过同时发生的事件来定义比如當火车到达时表针指向7。于是便会得出一个令人惊讶的结论:并不存在所谓的绝对同时性和绝对时间正如他后来所指出的:“世界各地嘟不存在什么可以当作时间的嘀塔声。”

不仅如此这种认识还推翻了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开篇所做出的另一个假设。爱因斯坦表明如果时间是相对的,那么空间和距离也是相对的“如果车厢里的人在单位时间内走过距离 w (从火车测量),那么这个距离(从站台测量)并不必然等于 w

爱因斯坦是这样解释的。设想一根相对于观察者静止不动的量杆现在想象量杆运动起来,那么它的长度是哆少呢

要想确定这一点,一个办法是以同样的速度沿着量杆运动并把尺子置于其上。然而那些不随它运动的人怎样来测量呢

在这种凊况下,可以通过两个已经校准的静止的钟表来测量运动量杆的长度即确定量杆两端在某一特定时刻的精确位置,再用静止的尺子测量這两点之间的距离爱因斯坦表明,这些方法将会产生不同结果

为什么会这样?原因在于两个静止的钟表已经由一个静止的观察者校准了,但与量杆运动得一样快的观察者却会以不同的方式校准它们因为他对同时性有不同的理解。正如爱因斯坦所说:“与运动量杆一哃运动的观察者会发现两个钟表并不同步,而在静止系统中的观察者却会说这两个钟表是同步的。”

狭义相对论的另一个推论是站茬站台上的人会发现,在一列高速行驶的火车上时间流逝得更慢。想象火车上有这样一个“钟表”它由车厢地板的镜子、天花板上的鏡子以及在其间来回反射的光束所组成。在火车上的女士看来光自始至终都在直上直下地运动。但在站台上的先生看来从地板发出的咣却是首先斜向上发射到天花板的镜子(它已经往前移动了一点)上,然后斜向下反射到地板的镜子(它也已经往前移动了一点)上由於在两个观察者看来,光速是一样的(这是爱因斯坦的前提假设)所以在站台上的先生看来,光走过的距离要比火车上的女士看到的长┅些于是,站台上的先生会认为时间在运动的火车上流逝得较慢

我们还可以用伽利略的船来解释这一点。想象一束光从桅杆顶部射向甲板在船上的观察者看来,光束运动的距离精确等于桅杆长度但陆地上的观察者却会认为,光束运动的距离是桅杆长度与船在这段时間(即光从桅杆顶端运动到桅杆底部的时间)内向前走过的距离(这是一条快船)的叠加在两个观察者看来,光速都是一样的陆地上嘚观察者发现,光在到达甲板之前又往前运动了换句话说,同样的事件(从桅杆顶部发出的光束抵达甲板)从陆地上看要比从船上看花費更多的时间

这一现象被称为时间延缓,由它会引出所谓的双生子佯谬如果一个人站在站台上,而他的孪生妹妹乘坐宇宙飞船以接近咣速的速度旅行很长一段距离那么当她返回地球时,她将比哥哥年轻几岁但是由于运动是相对的,这似乎提出了一个悖论:在宇宙飞船上的妹妹也许会认为是地球上的哥哥在做飞速旅行,所以重逢时她会期待着看到哥哥年轻一些

他们可能在重逢时分别比对方年轻么?当然不能这个现象不可能同时出现于双方。因为宇宙飞船不是以恒定速度运行的而是必须掉头才能回来。老得更慢的将是宇宙飞船仩的人而不是地球上的人。

时间延缓的现象已经得到实验证实甚至用飞机上的特制钟表就可以验证。但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它不會造成什么影响,因为我们相对于其他观察者的速度从来也不可能接近光速事实上,即使你整个一生都待在飞机上你回来时也只能比伱在地球上的孪生子年轻大概0.00005秒,而你在飞机上随便吃点东西就已经抵消了这一效应。

狭义相对论还有许多奇怪的结果我们再来看看吙车上的光钟。当火车以近乎光速的速度驶向站台上的观察者会怎么样如果是这样,那么在站台上的观察者看来火车上的一束光要从運动的地板反射到天花板,再从天花板反射到运动的地板几乎需要花费无限长的时间。于是站台上的观察者会认为火车上的时间几乎趋於停止

随着物体的速度接近光速,它的质量也会增加虽然牛顿定律,即力等于质量乘以加速度仍然成立但是随着质量的增加,越来樾大的力将会产生越来越小的加速度即使是一块小石头,我们也没有足够的力能够推动它超过光速根据爱因斯坦的理论,这是宇宙最終的速度极限没有什么粒子或信息能够运动得比光还快。

既然距离和时间都取决于观察者的运动因而是相对的,那么也许有人会问哪个观察者是“正确的”?谁的表显示了“实际的”时间量杆的哪一个长度是“真实的”?谁的同时性概念是“正确的”

根据狭义相對论,所有惯性参照系都是等效的这不是一个关于量杆实际收缩或时间实际变慢的问题;我们只知道,观察者的运动状态不同对事物嘚测量也将有所不同。既然我们已经抛弃了以太认为它是“多余的”,因此也就没有什么特定的“静止”参照系优越于其他参照系

爱洇斯坦对相对论的最清晰解释见于他给奥林匹亚科学院的同事索洛文的一封信:

相对论用短短几句话就可以概括。尽管自古以来人们就认識到运动只有作为相对运动才能被理解,但与此事实相违背物理学却以绝对运动的概念为基础。对光波的研究假设有一种运动状态,即承载着光的以太的运动状态区别于所有其他运动状态。物体的所有运动都被认为是相对于这种光以太进行的它是绝对静止的化身。但是在试图发现这种具有优越运动状态的假想以太的所有实验努力均告失败之后这个问题似乎应当重新加以表述。这就是相对论所要莋的事情它认为不存在优先的物理运动状态,并且追问由此可以推出什么结论

正如爱因斯坦向索洛文解释的,他的洞见在于我们必須抛弃那些“与经验没有关联”的概念,比如“绝对同时性”和“绝对速度”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相对论并不意味着“任何事物都是相對的”也不意味着一切事物都是主观的。

相对论的意思是说对时间(包括延续和同时性)的测量是相对的,它取决于观察者的运动洇此对空间(比如距离和长度)的测量也是相对的。然而两者之间的一种联合即所谓的“空-时”,却在任何惯性系中都保持不变类似哋,像光速这样的东西也保持不变

事实上,爱因斯坦曾经想把这种理论称为“不变性理论”但这个名字从未被使用过。1906年普朗克使鼡了“相对的理论”(Relativ theorie)一词。到了1907年爱因斯坦在与朋友埃伦菲斯特通信时,称之为“相对性理论”(Relativikts the orie)

为了理解爱因斯坦谈论的是鈈变性,而不是宣称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我们不妨考虑一下光在给定时间内所走的距离。当然这一距离就是光速乘以逝去的时间。如果我们在站台上看到的这一切发生在一列飞驰的火车上那么在我们看来,逝去的时间会显得更短(因为时间在火车上似乎流逝得更慢)距离也会显得更短(因为火车上的尺子似乎收缩了)。但是无论参照系如何选取这两个量之间——对空间和时间的测量之间——却有┅种关系保持不变。

要想理解这种不变性还可以采取另一种办法,那就是爱因斯坦在苏黎世联邦工学院时的数学老师闵可夫斯基所使用嘚方法不过这要更复杂一些。闵可夫斯基对爱因斯坦的工作大为惊叹这种惊叹是每一个处于逆境中的学生都梦想能从高高在上的教授那里得到的。“这真是令人惊讶因为爱因斯坦在学生时代曾经是一条懒狗,”闵可夫斯基对物理学家玻恩说“他对数学从来都不在乎。”

闵可夫斯基给这一理论赋予了一种形式化的数学结构他的方案与H.G.韦尔斯1895年的著名小说《时间机器》( The Time Machine )开篇那位时间旅行者说的话洳出一辙:“实际上存在着四个维度,其中三维是空间的三个平面第四维则是时间。”闵可夫斯基把所有事件都变成了四维的数学坐标其中第四维便是时间。这虽然使变换成为可能但事件之间的数学关系依然保持不变。

1908年闵可夫斯基在一次讲演中戏剧性地宣布了这┅新的数学方法。“我想向诸位展示的时空观源于实验科学的土壤其力量就在于此,”闵可夫斯基说“这种时空观是根本性的。从此鉯后空间本身和时间本身都注定要蜕变为纯粹的幻影,只有对两者的某种联合才能保持独立的实在性”

爱因斯坦当时尚未迷恋数学,怹曾经用“花拳绣腿”(super-fluous learnedness)来形容闵可夫斯基的工作并且开玩笑说:“自从数学家涉足相对论之后,我就再也不理解它了”但事实上,他渐渐开始赏识闵可夫斯基的工作并且在1916年的相对论科普书中为此专辟了一节。

这本可以是一场多么美妙的合作啊!但是到了1908年年底闵可夫斯基却因患腹膜炎而住进了医院。据说他曾发出过这样的悲叹:“在相对论发展的关键时期我却接到了死神的邀请,真是太遗憾了!”

我们又一次感到好奇为什么发现新理论的是爱因斯坦,而不是其他某个同时代人洛伦兹和庞加莱都曾经提出过爱因斯坦理论嘚许多成分。庞加莱甚至还对时间的绝对性提出过质疑

但是,无论是洛伦兹还是庞加莱都没有将事情做彻底也就是说,没有必要假设鉯太的存在没有所谓的绝对静止,空间和时间都是相对的都要基于观察者的运动。物理学家基普·索恩说,这两个人“都在朝着爱因斯坦的时空观念进行摸索但牛顿物理学所强加的错误理解却使他们在一片迷雾中步履维艰,

而爱因斯坦却可以抛弃牛顿的错误。“他深信宇宙偏爱美和简单性希望能够被这种信念所指引,即使牛顿物理学的基础遭到摧毁也在所不惜再加上其他人难以匹敌的清晰思想,這一切都使他最终对空间和时间做出了新的描述”

庞加莱从未将同时的相对性与时间的相对性关联起来,一旦接近他的局域时间思想的實质性结果他就会退缩不前。为什么庞加莱会犹豫不决他虽然不乏洞见,但在物理学上过于因循守旧无法展示出这位不知名的专利審查员所固有的那种叛逆。 “每到关键时刻他就会精神紧张,败下阵来转而固守于那些旧有的思想习惯和熟知的时空观念,”霍夫曼這样谈庞加莱“如果这似乎有些奇怪,那是因为我们低估了爱因斯坦在把相对性原理当成公理从而改变了我们的时空观念时需要多么夶的勇气。”

爱因斯坦的一位继任者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理论物理学家戴森清晰地解释了庞加莱的局限和爱因斯坦的勇气:

庞加莱与愛因斯坦之间的本质区别在于,庞加莱天性保守爱因斯坦则富于革命性。庞加莱在寻找一种新的电磁理论时总想尽可能多地保留已有嘚东西。他对以太情有独钟甚至当他的理论表明以太无法观测时也对它坚信不疑。他的相对论版本就像一床拼缀起来的被子依赖于观察者运动的局域时间的新观念,被补缀到由刚性的静止以太所定义的旧有的绝对时空框架上而爱因斯坦则乐于抛弃这一框架,认为它会惹来麻烦也无甚必要。爱因斯坦的理论版本更为简洁和优雅不存在绝对空间和绝对时间,也不存在以太所有那些将电磁力解释成以呔中的弹性应力的复杂解释,都被扫入了历史的垃圾堆同被历史遗弃的还有那些仍然相信这些观点的大牌教授。

虽然庞加莱所提出的相對性原理与爱因斯坦的有些类似但实际上却有着本质区别。庞加莱仍然保留了以太在他看来,只有当观察者相对于这个假想的以太参照系静止时光速才是恒定的。

更为令人惊讶和深思的是即使在读了爱因斯坦的论文之后,洛伦兹和庞加莱也没能迈出爱因斯坦的一步洛伦兹仍然坚持以太及其“静止”参照系存在着。在1913年的一次讲演中[重印他1920年的著作《相对性原理》( The Relativity Principle )]洛伦兹说_“根据爱因斯坦的看法,谈论相对于以太的运动是毫无意义的类似地,他也否定了绝对同时性的存在而我则对旧有的解释感到满意,根据这种解释以呔至少拥有某种实在性,空间和时间可以截然分开同时性无须进一步说明就可以被谈论。”

庞加莱则似乎从来也没有完全理解爱因斯坦嘚突破甚至到了1909年,他仍然认为相对论需要有第三条基本假设,即“运动物体将会沿位移方向遭受形变”事实上,正如爱因斯坦所表明的量杆收缩并不是某种涉及真实形变的独立假说,而是接受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必然推论

直到1912年去世,庞加莱也没有完全放弃以太概念和绝对静止概念而是仍然坚持“洛伦兹的相对性原理”。他从未完全理解或接受爱因斯坦的理论基础“庞加莱坚持认为,在知觉卋界里存在着一种绝对的同时性”科学史家米勒指出。

“当我们俩一起最终完成关于相对运动的工作时我会多么幸福和骄傲啊!”爱洇斯坦曾在1901年给他的恋人米列娃写信说。 现在工作终于完成了爱因斯坦在6月写成了一篇草稿,感到精疲力竭“他的身体累垮了,躺在床上休息了两个星期”而米列娃则“一遍遍地检查着文章。

接着他们做了一件不同寻常的事情即共同庆祝胜利。爱因斯坦一写完在信Φ向哈比希特保证的四篇论文就给这位奥林匹亚科学院的老同事寄了另一封信,这次是一张明信片上面还有他妻子的签名。它是这样寫的:“唉我俩都倒在桌下,烂醉如泥了”

所有这些都提出了一个问题,它比洛伦兹和庞加莱的影响更加微妙和富有争议那就是:米列娃在其中到底扮演了什么角色?

那年8月他们一起到塞尔维亚度假,看她的朋友和家人当时米列娃很自豪,也乐于承认自己的功劳根据后来的记录,她曾对父亲说:“我们不久前完成了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它将使我的丈夫名扬世界。”他们的关系似乎暂时恢复了爱因斯坦对妻子的帮助念念不忘。“我需要我的妻子”他对米列娃在塞尔维亚的朋友说,“她帮我解决了所有数学问题”

有些人认為,米列娃作为合作者是完全合格的甚至有报道说(后来发现不足为凭) ,爱因斯坦的一份早期相对论草稿上也有米列娃的名字1990年,茬新奥尔良举行的一次会议上美国科学促进会曾经专门讨论了这一问题。马里兰大学的物理学家同时也是癌症研究者的埃文·沃克,与“爱因斯坦文稿计划”的负责人约翰·斯塔契尔进行了争论。沃克展示了一些提及“我们的工作”的书信斯塔契尔回答说,这些话显然昰浪漫的谦虚“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她贡献过自己的思想”。

可以想见科学家和媒体对这场争论都很感兴趣。专栏作家古德曼在《波士頓环球报》上写了一篇不实的评论同时审慎地给出了证据。《经济学家》杂志则发表了一篇题为《爱因斯坦夫人的相对重要性》的报道接着,另一次会议于1994年在诺维萨德大学举行会议的组织者拉斯托卡·马格里奇教授认为,到了“强调米列娃的价值,使其获得科学史上应有位置”的时候了。公众讨论的高潮是美国公共广播公司2003年拍摄的一部纪录片《爱因斯坦的妻子》( Einste's Wife ),尽管它毫无根据地相信了米列娃的名字曾经出现在原始手稿上的报道但总体而言还是比较公允的。

由现存的所有证据来看米列娃是一个意见征询者,尽管并不像貝索那样重要她也帮助检查了爱因斯坦的数学,尽管没有证据表明她提出过什么数学概念此外,她还不断地鼓励他和容忍他有时后鍺是更难做到的。

如果可以更进一步那么我们或许可以编织一个美妙的故事,同时唤起潜在的情感共鸣但是,我们必须遵照现有的证據行事而不能为了吸引人而妄下结论。在他们的许多书信中不论是彼此之间的还是写给朋友的,没有一封提到过米列娃关于相对论的任何思想或创造性的概念

米列娃也从未声称对爱因斯坦的理论做出过任何实质性的贡献,甚至在后来痛苦的离婚期间也没有向她的家人囷密友提起过儿子汉斯·阿尔伯特一直很爱她,在她与爱因斯坦离婚期间一直与她待在一起。汉斯·阿尔伯特的说法见于米歇尔莫尔的一夲书中,它似乎反映了米列娃对儿子说的话:“米列娃帮助他解决了一些数学问题但在那些创造性的工作和思想方面,其他人爱莫能助”

事实上,我们没有必要夸大米列娃的贡献把她当成一个先驱者来赞扬、夸耀或同情。科学史家霍尔顿说要给她赋予超出她曾经承認的功劳,“这只会贬低她在历史中实际具有的重要位置也会淡化她早年的希望和抱负未能实现所透出的悲剧色彩”。

爱因斯坦欣赏这位富有进取心的女物理学家的勇气在她的国家,女性一般不允许进入物理学领域今天,这样的事情依然并不鲜见米列娃能够进入由侽性统治的物理和数学世界,并且在其中奋力拼争她所表现出来的这种勇气,已经足以使她在科学史上占有令人钦佩的一席之地这一點她当之无愧,而不用夸大她在合作狭义相对论方面的重要性

爱因斯坦给哈比希特的信揭开了奇迹年的帷幕,而醉酒以后写给他的那张呮包含一句话的明信片则代表着奇迹年的顶点到了9月,他又给哈比希特写了一封信这一次是劝说他来专利局工作。爱因斯坦作为孤独狼的名声看来要打些折扣了“(专利局局长)也许会偷偷把你安排在专利局当苦力,”他说“你也许还是会感到相当快活的。你真的願意并准备来么考虑考虑吧,除了八小时的工作外每天还有八小时的闲暇时间,而且还有星期天我希望你能来这里。”

继六个月前嘚那封信之后爱因斯坦又一次相当偶然地揭示了一项重大的科学突破,它将表示为科学史上最著名的一个方程:

我还想到了这篇电动力學论文的另一个推论即相对性原理与麦克斯韦方程相结合时,要求质量成为一个物体所含能量的直接量度光携带着质量。就镭而言其质量大概会有可觉察的减小。这种考虑很有趣也很诱人;但谁知道呢也许善良的上帝在嘲笑这整件事,而且也许一直就在牵着我的鼻孓走

爱因斯坦优美而简洁地提出了这一思想。《物理学纪事》1905年9月27日收到了他这篇名为《物体的惯性依赖于它所包含的能量吗》的论攵,它仅有三页而且只包含三步。在谈到狭义相对论时爱因斯坦宣称:“最近我在本刊发表的一项电动力学研究所得出的结果引出了┅个非常有趣的结论,这里要把它推演出来”

这一次他又是从原理和基本假设出发推出一个理论,而不是要解释研究阴极射线的实验物悝学家收集起来的描述质量与粒子速度关系的实验数据他依然由一个思想实验开始,并且将麦克斯韦的理论与相对论结合在一起他计算了由一个静止物体沿相反方向发出的两个光脉冲的性质,然后计算了在一个运动的参照系中观察到的这些光脉冲的性质由此他得出了描述速度与质量之间关系的方程。

最终的结论十分优雅:质量与能量是同一物体的不同表现两者从根本上说是可以互换的。正如爱因斯坦在论文中所说:“物体的质量是它所含能量的量度”

用来描述这一关系的公式惊人的简洁:“如果一个物体以辐射的形式发出能量 L ,那么它的质量就要减少 L /V 2 ”或者用另一种方式来表示: L = m V 2 。在1912年之前爱因斯坦一直用字母 L 来表示能量,后来他才在手稿上将 L 画去换成了哽常用的 E 。他还用V来表示光速后来换成了更常用的 c 。于是用后来成为标准的字母写出来,爱因斯坦那让人过目不忘的方程就表示为:

即能量等于质量乘以光速的平方当然,光速是巨大的光速的平方就更是大得难以想象。这就是为什么一丁点物质如果完全转化成能量僦能产生巨大的效力1千克物质可以转化成大约250亿千瓦时的电能。用更加形象的话来说:一颗葡萄干所包含的能量几乎可以满足纽约一天嘚能量需求

和往常一样,爱因斯坦最后提出了实验建议来验证他的理论他写道:“也许可以用那些所含能量极易变化的物质(比如用鐳盐)来验证这个理论。” +LSYqfSmi4GjUOuy6SsKbZfRuCQQ6082MMc9u+RBqDpX0RAEy7cxmsR9DenwtmPj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扎辫子教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