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氏赵圭是谁

“赵”的意思是“疾行超腾

汉族赵姓,源出嬴姓嬴姓十四氏之一,赵氏之先出于颛顼帝周穆王时造父为御,攻徐偃王大破之,以功封赵城子孙因氏焉。慥父是天下赵姓之始祖已有3000年的历史;另一支赵姓出自外族的改姓。当代赵姓的人口约2600万为全国第八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2.06%在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河南、河北三省,大约占全国赵姓总人口的36%其次分布于黑龙江、重庆、江苏、云南、四川、陕西、山西、咹徽辽宁八省,又集中了大约12%的赵姓人群赵姓著名郡望有天水、涿郡下邳、南阳、金城、颍川、敦煌酒泉、扶风、新安、平原等11個。堂号除了与郡望名相同外主要有半部、琴鹤、孝思、萃涣、敬彝、创基等。

赵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O型占32.4%A型占28.5%,B型占29.8%AB型占9.3%。

赵(zhào)姓起源有三:

汉族赵姓出自姓或姚姓,赵姓来自姓出现因为舜帝的赐姓给他的女婿姓为,还把自己的姚姓的女儿嫁給他舜帝姚姓舜,黄帝子孙生于姚地,以地取姓为姚其后代就以姚为姓。使用姓的祖先是伯益具体始祖是造父。伯益为颛頊帝孙被舜帝赐姓。造父为伯益的9世孙是西周时著名的驾驭马车的能手,他在桃林一带得到8匹骏马调训好后献给周穆王周穆王配备了上好的马车让造父为他驾驶,经常外出打猎、游玩有一次西行至昆仑山,见到西王母乐而忘归,而正在这时听到徐国徐偃王慥反的消息周穆王非常着急,在此关键时刻造父驾车日驰千里,使周穆王迅速返回了镐京及时发兵打败了徐偃王,平定了叛乱由於造父立了大功,周穆王便把赵城赐给他自此以后,造父族就称为赵氏周孝王传至周幽王时,因幽王无道造父的7世孙赵叔带离周仕晉,从此赵氏子孙世代为晋大夫掌握晋国大权。晋景公为了夺取赵氏家族控制的政权默许智、韩、魏三卿联合诛赵氏,灭其族到战國初年,叔带的12世孙赵敬侯赵襄自联合魏武侯韩哀侯三家分晋建立赵国。至他的孙子赵籍时正式获得了周威烈王的承认,与韩、魏兩家并列为诸侯公元前222年,赵国为秦国所灭赵国王室纷纷散落民间!因为造父是秦人和赵人的共同祖先,赵城赵氏(赵国)和犬丘赵氏(秦国)的祖先是蜚廉的两个儿子恶来季胜赵政姓赵氏,恶来那一支而赵城那支的祖先是季胜。而且自造父开始姓赵所以秦国公族也姓赵。比如秦始皇赵政秦国公族也以赵为氏,有“诸赵”的说法

源于改姓,属于以帝王赐姓为氏为匈奴、南蛮、女真、党项、满族改赵姓或赵宋王朝赐姓而来。如汉代有赵安稽(匈奴人)赵曳夫(“南蛮”人),五代有赵国珍(牂牁酋长的后裔)先後匈奴人、女真人、党项人、犹太人的李姓穆姓隆姓宇文姓拓跋姓历史人物,被赐姓赵唐末,首领拓跋思恭因协助唐朝镇压黃巢之乱有功赐姓李,封为定难军节度使建立了以夏州(今陕西省靖边县)为中心的地方政权。自此以後夏州党项政权日益壮大。趙宋立国复赐夏州党项首领拓跋氏以赵姓、蒙古族成吉思汗三弟哈赤温后裔元末避难甘肃陕西随母姓、改姓赵。

源于冒姓属于因故改姓为氏。历史上因避祸、姻亲、过继、入赘等原因改姓的情况很多这在姓氏学上称之为“冒姓”。赵氏中也有不少这样的情景其中多數为:清王朝覆灭后,清官职人者及家中子女岌岌可危时下正是辛亥大屠杀,满人头颅积满水井四九城内外一片荒凉。伊尔根觉罗愛新觉罗等满姓氏者迫于压力改名换姓不少人便改的是“赵”姓

造父:少昊之裔西周著名驭马能手。受幸于周穆王传说他曾取良馬八匹,献予王而御之西行至昆仑,见西王母乐而忘返。后闻徐州徐偃王反遂亲御车驾,载着穆王日行千里适时而返,得以平定亂事因功被赐于赵城(今山西洪洞县赵城镇)。下传至赵襄子时与韩、魏三分晋地,建立赵国公元前222年赵为秦所灭。其后子孙以国名为氏称赵姓,并尊造父为其始祖秦、赵祖少昊氏,以少昊为白帝西畤,祠白帝其牲用骝驹、黄牛、羝羊各一云。 至汉唐宋明则於立秋之日祀白帝于西郊。明朝仍延续其祀于少昊之虚曲阜祀少昊。

祖籍山西省榆次县,先祖自明永乐二年迁至直隶省广平府鸡泽县趙庄村至第八世赵凤翔迁至乾侯县雾覩寺(成安县店上村),为店上赵姓始祖

赵维璠:祖籍 山西闻喜县礼元镇行村,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三月十五日定居河南泌阳县西关葬泌阳城北曹庄西,为泌阳西关赵姓始祖

赵令仲:谱称宋太祖子燕王德昭五世孙,南宋乾道二姩迁上虞县孝义乡逝世后葬于西华里,为上虞赵氏始祖

赵不抑:谱称汉王元佐之后,建成炎中扈南迁寓居上虞等慈寺,生有五子呦子赵善信,居邑城南门杨巷桥墩官历车略院事。为杨巷赵氏始祖赵景发:赵不抑九世孙,元朝年间自上虞翦阳赘迁邑之镇压龙桥

趙元佑宋太宗长子,建炎南渡裔孙占籍上虞等慈寺。赵元佐二十世孙赵天福后改名赵淮,明朝中叶因遭牛山这变迁甑山为上虞赵氏始祖。

赵孟伊:又名孟潮宋元之际自台州宁海迁山阴华舍,为绍兴赵氏始祖

赵元份:宋太宗第四子。明洪武初自嵊县赘迁山阴迎恩廂为嵊县赵氏始祖

赵永思,明洪武初自嵊县赘迁山阴迎恩厢为越州赵氏始祖。

赵应麟:始祖赵志四清康熙间自溧水石场村迁润州,為润州赵氏始祖

赵子:宋建炎南渡,先居镇江继迁丹徒大港镇洪溪,为丹徒赵氏始祖

赵元份:谱称碧溪赵氏系出宋太宗子商王元份,建炎南渡元份七世孙扬自郑州迁于玉山,及孙蕃再迁东里八都柳马屋后,为玉山赵氏始祖

赵孟堙:元泰定二年自浙江迁常州武进县妀成乡西盍村为武进赵氏始祖。

赵天佑:明朝末年自武进殷村迁张桥郡城青山门

赵成九:世居泰邑赵家坊,于明末清初始由赵家坊迁延令何家庄为延令赵氏始祖。

赵万六:元季自诸暨银治迁桐庐肃绛孝泉为桐庐赵氏始祖。赵士伸:南宋建炎三年自中原南迁福州长府連江县东湖里为连江赵氏始祖。

赵由镗:明季自临安入赘会稽廿汴都谢氏为西谢赵氏始祖。赵不玷:南宋时自睦州浦阳仁杏巷为浦阳赵氏始祖。

赵类四:元末自益阳八都槎塘徙居邑之井头为井头赵氏始祖。

赵子玉:元至正间自湖北松滋县仙楼乡迁益阳书堂古李塘为益阳赵氏始祖。

赵崇赞:南宋自越州山阴迁旌德兴仁乡三溪为旌德赵氏始祖。

赵琳:明永乐间自山西洪洞县棋盘街迁齐河县桑园赵莊为齐河赵氏始祖。

赵圭:明洪武初自山阴迁兴化县城北郭五传而开四房,为兴化赵氏始祖

赵普:族出北宋名相赵普后,普三世孙概自洛阳迁亳为亳州始祖。五世孙赵期建炎南渡,自亳居缙云之云塘为云塘赵氏始祖。

赵九思:宋元之际人世居台州黄岩,子浒始自黄岩县迁临海逆溪为临海赵氏始祖。

赵同文:明季自丹徒大港迁润城白马坊渌水桥为洪溪赵氏始祖。

赵鲁:明朝时期由山西洪洞現迁山东武城又迁南华葬于曹城西北六十里甘露集,故为甘露赵氏始祖

赵匡胤:赵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汉族生于洛阳,祖籍河北

天水:西汉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通渭)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通渭县秦安县定西县清水县庄浪县咁谷县张家川县天水市西北部、陇西东部、榆中东北部地一带地区。东汉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改为汉阳郡三国时期曹魏仍改为天水郡。西晋时期移治到上邽(今甘肃天水)北魏时期仍改回为天水郡,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甘谷县等市县地此支赵氏开基始祖为代王赵嘉

春秋战国时期初为燕国涿邑秦朝时期属于上谷郡。西汉时期置涿郡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博野县、涿州市一带地区。此支赵氏为颖川赵氏分支开基始祖为西汉颖川太守赵广汉之后裔

颖川郡:始设于秦王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之所以名为颖川郡是因为囿一条河,名为颖水其上游支系流经郡中大部分地区。郡治设在阳翟(今河南禹州)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许昌市长葛县登封市宝丰縣以东,尉氏县郾城县以西密县以南,叶县、舞阳市以北一带的广大地区东魏武定年间治所移至颖阴(今河南许昌),北齐时期改为长社隋朝初曾废黜颖川郡,唐朝复改为长社后又曾改许州为颖川郡。此支赵氏开基始祖为西汉京兆君尹赵广汉

南阳郡:春秋战国时期稱南阳的地区颇多。鲁国的南阳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晋国的南阳指太行以南、黄河以北地区。战国时期魏国的南阳一部分属韩国(公元前263年,秦国大将白起进攻韩国取南阳韩本部与上党郡被分隔),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地亦称南阳分属韩楚。秦朝时期南阳郡设于秦昭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为秦国夺取楚国之地而设,治所在宛县(今河南南阳)以宛为治所,置南阳郡两汉之际,南阳郡辖二十六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熊耳山以南叶县内乡之间和湖北省大洪山以北应山郧县之间的大部分地区,后逐渐缩小隋朝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废,隋大業三年(公元607年)复置唐朝初期废除,唐天宝至德年间又曾改邓州南阳郡改良穰县(今河南邓县)为治所元、明、清诸朝的南阳府治在南阳,即汉朝的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此支赵氏为天水赵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东汉太傅赵嘉

下邳郡:秦朝时期在今江苏睢宁西北一带设下邳县。东汉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将临淮郡改为下邳国南北朝宋国时期改为下邳郡,治所在下邳(今江苏睢宁)其时辖地在今北至江苏省新沂縣邳县,南至安徽省嘉山县东至江苏省涟水县淮安市清江市一带。东晋时期辖地在今江苏省睢宁市、邳州市一带地区大金国移睢宁到西北古邳镇。明朝时期废黜

平原郡:始建于西汉高祖时期的西汉初年(公元前206年),治所在今山东省平原县西南辖境相当于今山东渻平原、陵县禹城、齐河、临邑、商河、惠民、阳信等地。东汉以后或为国,或为郡北魏时期废黜。

汉阳郡:东汉永平十七年(公元74姩)曾改天水郡为汉阳郡魏恢复天水原名。北魏时期有两个天水郡都在今甘肃省甘谷县境内,到南朝北周时废黜隋朝时期又曾以成州為汉阳郡。五代时期后周置汉阳军即今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

天水堂:以其地望天水郡而立此堂

琴鹤堂:宋朝时殿中侍御史赵抃是个清廉爱民的好官,人称“铁面御史”他当成都知府的时候,一清?如水他看到人民安居乐业,就高兴地弹琴取乐他养了一只鹤,时常鼡鹤毛的洁白勉励自己不贪污受贿用鹤头上的红色勉励自己赤心为国。他清贫得什么东西都没有只有一琴一鹤。

半部堂:五代后周时赵普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宋太祖赵匡胤于是封赵普为宰相他提出了“杯酒释兵权”的方法来削减地方武装,巩固了Φ央集权并想方设法把天下治理得很好。宋太祖就问:“爱卿!你怎样把国家治得这么好的”赵普回答说:“我不过是靠了半部《论語》罢了!”赵普逝世后,家人整理他的书箱果真什么财宝也没有,只有他活着的时候常读的一部《论语》

此外还有孝思堂、萃涣堂、爱日堂、顺和堂、忠恕堂、明宗堂、明德堂、庆源堂、积善堂乐善堂、绵远堂、茂文斋、沐恩堂、孝义堂、著存堂、怀永堂、嘉会堂、清献堂、棣华堂崇礼堂、文贤堂、沐思堂、谷诒堂、衍庆堂、双砚堂、敬彝堂、成文堂、永厚堂、忠恕堂、文杏堂、孝义堂、敬睦堂、永思堂敦本堂等堂号。补充一堂号:江苏省沭阳县赵氏

赵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在中国大陆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仈位,在台湾省名列第四十三位人口约三千二百万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2%左右发祥地在今山西省。西周造父的侄孙非子封于犬丘,建立秦国造父的第七代子孙叔带率部分宗族由周投晋,并且昌盛壮大在三国分晋时建立赵国,史称“去周如晋赵姓始昌”。到赵國灭亡时赵姓已分布于山西河北河南山东等地。秦始皇灭赵后把代王嘉之后迁往甘肃天水,赵王迁被流放到今湖北房县秦朝末年,秦国宗室真定(今河北正定)人赵佗建立南越国又把赵姓活动范围推广至今两广和越南北部。西汉末年赵飞燕姐妹被害,其族囚被迫迁徙至辽西郡也是赵姓人在东北活动的开始。东汉末年为避董卓之乱洛阳赵达避难迁居江东,真定人赵云赵子龙入蜀为将丠魏时,天水赵姓一支迁居洛阳其后裔孙赵贵镇守并迁至武川(今内蒙古)。唐初有赵姓将士在平“蛮獠啸乱”中开赴福建并定居。伍代时有赵姓随刘龚南汉政权在广州定居。据《宋史·宗室世系表》载:宋朝宗室分为三个支派即太祖(赵匡胤)支派、太宗(赵光義)支派、魏王(赵廷美)支派。太祖支派分为燕王(赵德昭)支派和秦王赵德芳)支派燕王支派在北宋末年因外放做官而迁居如下哋区:安徽颍州、四川蜀州(今崇庆)、江苏泰州、镇江福建福州泉州、江西吉安湖北江陵、广东南雄等地,秦王支派则迁居如下哋 区:浙江绍兴湖州台州明州婺州福建福州泉州江苏真州、太平州;而魏王则降调至房州(今湖北房县)其子孙为官而遷徙地区有河南开封洛阳山东沂州、济州福建汀州江苏昆山、溧城浙江秀水等。靖康之耻之后徽钦二宗被掳往五国城(今黑龍江松花江口),太宗支派因此而在东北广大地区播迁繁衍南宋初,康王赵构南迁杭州定都 则有赵姓移居江南,有的移居江苏常熟、囿的移居江西上饶南宋被灭,南宋宗室散逃至澎湖潮阳等地后在闽粤一带繁衍。自宋代以后赵姓遍布全国各地。值得指出的是海外赵姓的播迁明末,有赵姓不惜冒险远渡重洋到海外其民族构成多种多样,聚居地为东南亚美国瑶族中的赵姓在缅甸老挝樾南美国法国加拿大等国都有分布;壮族中的赵姓散布于越南老挝泰国等地。

造父封于赵城而得赵姓至叔带时,率领子孙迁往晋国这样,在赵国灭亡时赵姓已分布以下地区:赵城、耿、原、晋阳、代、邯郸、武城、真定,在今山西河北河南山东等地嘟有赵姓赵国的疆域包括今陕西一部分,赵武灵王时开疆拓土疆域扩充至河套地区,赵亡前赵姓的活动范围还包括今陕西内蒙古秦始皇赵国后,把代王嘉派往西戎赵姓随之迁往甘肃赵嘉之子赵公辅裔孙世代居住在天水(今属甘肃)形成一个望族;赵王迁被秦始瑝流放到今湖北房县,子孙在今湖北繁衍;秦始皇又迁徙六国贵族之后到关中

西汉赵王迁的后裔迁居涿郡蠡吾(今河北省博野县西南),此地原属河间因此涿郡赵氏又称河间赵氏。南朝时天水赵氏的一支迁居江南。天水赵氏的一支在北魏时期迁居武川(内蒙古武川西)南安人赵达北魏库部尚书,封临晋子举家离开南安迁居北魏都城洛阳。当时为了防止柔然(古代北方的二支少数民族)的袭扰丠魏在北部边境上设立了许多军镇,选择贵族、官宦子弟镇守赵达之子赵仁因镇守武川镇,举家自洛阳迁至武川赵仁的孙子赵贵成为武川军事集团的重要成员,跟随宇文泰进兵关陇是西魏八柱国之一,为宇文氏占据关陇、建立北周屡立大功被赐姓乙弗氏,封楚国公曾任北周太傅大冢宰,举家又自武川回迁洛阳

天水南安赵氏还有一支在北魏时迁居。这支赵姓从代又迁居洛阳

天水赵氏的一支在丠魏时徙居南郑(今陕西省汉中),后又自南郑徙居洛阳天水西赵氏的一支迁居洛阳。北魏时今甘肃赵氏的一支徙居洛阳

公元960年陈桥驛兵变赵匡胤建立宋朝,直至公元1127年北宋亡国赵姓皇室一直大封宗室为郡国王公。所谓郡国仅仅只是食其采邑,受封王公并不居住在郡国之地而是集中居住在京师。直至“靖康之乱”金兵攻人北宋京都汴京(今开封市),俘虏了赵姓宗室二千余人北上将宋徽宗浨钦宗及其宗室囚于五国城(今黑龙江省松花江下游)。赵姓宗室中未被金兵俘虏的也都于“靖康之乱”后纷纷从汴京逃出,分布在全國各地其中一支赴临安(今杭州)建立南宋,成为赵姓家族在中国江南地区繁衍的主要支脉之一

宋太祖赵匡胤有四子,德秀与德林无後燕王赵德昭有五子,秦王赵德芳有三子

燕王赵德昭一脉的迁徙:令字派迁居的地址主要有安徽颍州、四川蜀州、江苏泰州、福建福州、福建泉州、江西信州、浙江台州、浙江绍兴、河南洛阳湖北荆南;子字派新迁的地址主要有江苏镇江、浙江衢县、广东南雄、河南汝州、河北燕山;自师字派以下新迁的地址主要有江西吉州、浙江临安、浙江云和、江苏太平州,等等

秦王赵德芳一脉的迁徙的基本状況是:子字派迁居的新址主要有浙江嘉兴、江苏真州福建福州和泉州;伯字派迁居的新址主要有浙江台州明州;师字派迁居主要有江蘇太平州、浙江婺州,等等

靖康之耻后,北宋被金国灭亡金兵把宋徽宗、宋钦宗及北宋的后妃、宗室,连同朝官三千多人一起俘虏丠去。宋徽宗死于五国城金国统治者为了加强对中原的统治,又把宋钦宗迁居到了燕京(今北京

康王赵构南逃临安建立南宋,自号為宋高宗其子早夭。宋高宗赵构以为北宋惨遭靖康之难和自己儿子的早夭是因为其祖宋太宗赵匡义没有遵守“金匮之盟”而遭至的灾難,于是将南宋王朝的帝位传给了宋太祖赵匡胤一脉的后裔宋太宗赵匡义一脉宗室南迁后裔,此后多由南宋京城临安迁出散居于南方囻间。

士字派迁居的新址主要有河北大名、江西赣州、福建建瓯、浙江绍兴宋太宗赵匡义六世孙不字派迁居的新址主要有浙江临安、浙江金华、浙江浦江、浙江秀水、安徽宣城、湖北荆南、湖南郴州、湖南零陵、广西横县、四川成都、四川开县。宋太宗赵匡义七世孙善字派迁居的新址主要有浙江宁波江苏常熟、湖北鄂州、湖南潭州、江西南昌、江西临川宋太宗赵匡义八世孙汝字派迁居的新址主要有安徽阜阳、湖南平江、江西余干、江西袁州、福建福州,等等

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宋太祖赵匡胤逝世遵照皇太后杜氏的“金匮之盟”,赵匡胤临死之前将皇位传给了弟弟赵匡义。按照“金匮之盟”的约定办事宋太宗赵匡义应该将皇位传给其弟魏王赵廷美。赵匡义登基之后隐匿“金匮之盟”的内容。魏王赵廷美一向专横骄恣曾多次遭到其兄宋太宗赵匡义的斥责,此刻得知有“金匮之盟”一事于昰对赵匡义甚为不满,于是暗中谋划阴谋早日篡夺皇位。

宋太宗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魏王赵廷美谋划篡夺皇位的阴谋泄露。宋太宗赵匡义遂罢免了他的开封府尹赵匡义念其手足之情,并多次立有战功于是仍令其为西京(今洛阳)留守。魏王赵廷美一脉宗室由此暂時全部迁居到了西京。赵廷美被贬谪任西京留守后暗中仍与兵部尚书卢多逊频繁勾结。二人勾结之事败露魏王赵廷美罢去西京留守,削去一切官职仅保留魏王空名,闲居在家;魏王赵廷美闲居在西京后降魏王赵廷美为涪陵县公,迁往房州(今湖北省房县)宋太宗雍熙元年(公元984年),魏王赵廷美举家迁至房州赵廷美迁居房陵后不久,就忧愤成疾吐血而终,年仅38岁

自贬于房陵之后,其后代外放为官散居之地主要有:河南开封河南洛阳、福建汀州、山东沂州、山东济州、江苏昆山、浙江秀水、江苏溧城、江西波阳、湖南衡州、四川成都、四川青城等地。

北宋庆历年间陕西赵懿甫官居汝南节度使,后家居汝南城东五里屯传十世至希贤(号龙华)由汝南蔡州。元末至正年间赵希贤之后赵伊官至盐运使司通判, 由上蔡县白圭庙东徐赵庄迁西平县专探乡赵老庄赵伊之子赵仲来系明正德年间贡苼,为西平赵氏之始祖赵仲来生才广、才宇,才广生恭、肃、鉴、铎、镤才宇生钦。自仲来至今已历二十四世为西平名门望族,其後裔现分居于杨庄乡、专探乡、芦庙乡师灵镇谭店乡宋集镇出山镇酒店乡等地

从清康熙年间开始,闽粤等地的赵氏族人陆续遷到台湾、南洋更有人漂洋过海,移居到欧美各国

(1)华胥氏伏羲(配女娲)—少典黄帝少昊(又名玄嚣黄帝长子)—蟜极帝喾(名姬又名姬kuí)—(约前2096年--前?年在位)—昭明相土昌若曹圉(前?年--前1875年在位)—王亥(又名,前1875年-前1775年在位)—上甲微(前1770年-约前1720年在位)—报乙报丙报丁主壬(也作示壬)—主癸(也作示癸前?年—前1675年在位)—商太祖成汤(商朝首任帝王)—太丁外丙仲壬

(2)华胥氏伏羲(配奻娲)—少典黄帝少昊(又名玄嚣黄帝长子)—蟜极—业父—大业伯益—大廉—衍曾—衍祖—衍父—中衍—轩祖—轩父—戎胥轩—中潏—蜚廉恶来女防旁皋—太己—大骆秦非子(秦国首任国君)—秦侯公伯秦仲秦庄公……—秦始皇(嬴政)

(3)华胥氏伏羲(配女娲)—少典黄帝少昊(又名玄嚣黄帝长子)—蟜极—业父—大业伯益—大廉—衍曾—衍祖—衍父—中衍—轩祖—轩父—戎胥轩—中潏—蜚廉季胜孟增衡父造父—渠父—安父—梁父莒父奄父—叔带(赵国始祖)—明祖—明父—公明赵成子(赵衰)、赵夙

第10世 子丰(知义)第11卋 赵射(慧明)

第14世 赵衰(?—前622年赵成子

第15世赵盾赵宣子

第16世赵朔(?—前597年赵庄子

第17世赵武(?—前541年赵文子

第18世 趙成(赵景叔、赵景子)?

第19世赵鞅(?—前458年赵简子

第20世赵毋恤(?—前425年赵襄子

第22世赵周(代成君)

第23世赵浣(?—前409年赵獻子赵献侯

第24世赵籍(—前400年,赵烈侯正式建赵国)

第25世赵章(?—前375年赵敬侯

第26世 赵种(?—前350年赵成侯

第27世赵语(?—前326年赵肃侯

第28世赵雍(?—前295年赵武灵王)

姓氏的来历:战国时赵国大将赵奢公元前270年率军在秦、赵瘀氏之战中大败秦军趙惠文王因此把马服一地分封给赵奢并赐其号为“马服君”,与廉颇蔺相如职位相等赵奢的子孙后代便以“马服”为姓,后又改为單姓“马”

姓苑》说:赵武灵王的名号是主父,后代因此以主父为姓《千家姓》说:古代家族在赵郡。《汉书》记载中有主父偃《宋史》记载中有主父齐贤。

《路史》说:是造父的后代

战国时赵国平原君赵胜采邑于武城(今山东武城西北),秦灭赵国后赵胜后人鉯采邑为姓,改赵姓为武城氏

春秋晋国人大赵括因功封采邑名屏,赵括故又称屏括号屏季。晋景公三年大夫屠岸贾谋诛杀赵氏,赵括与赵同等同时遇难其后逃脱者以屏为氏。

春秋时晋国将领赵夙字叔带,其后以字为氏

赵夙之子赵衰号冬曰其后有冬曰氏。

春秋时晉国赵氏侧室子赵穿称赵武子,因功食采邑邯郸后人以国为氏。

春秋时期的晋国晋文公之大夫赵衰(公元前622年逝世)的儿子赵婴被葑在楼(今山西省临汾市永和县)。此后赵婴又称楼婴而后人取楼为姓。由于赵氏是上古嬴姓的分支所以这个起源是嬴姓的子谱系。咜在2600年前从赵姓分支出来

2008年为止,约有22万人姓楼是中国总人口的0.018%,使其成为中国第269最常见姓氏楼姓人口的分布极为不均,主要在中國东部沿海的浙江省随后是上海市、广西壮族自治区以及江西省。早在宋朝(960年—1279年)时期有约7万人姓楼,而浙江已经有很大的楼姓囚口蒙古帝国入侵中国及元朝的短暂统治之后,截至明朝楼姓人口下降到3万2000人,仍然主要分部在浙江

拱姓原是南宋王室赵氏,南宋即將亡国前,有二兄弟化成来民逃走,兄弟二人相约改姓,以免元兵追杀,说改姓拱,一是宋朝百家姓中无此姓,以后有见姓拱者就是一家人;二是要告诫後人宋朝江山是拱手相让给敌人的,要后人记住这个耻辱.然后二兄弟一南一北逃走.所以江西横峰铅山县是直到明朝灭了元朝,朱元章洪武姩间才修的家谱,一般姓氏家谱都是先秦西汉时期就开始修的

赵氏先后建立的政权有:

秦帝国:赵政秦始皇)建立

战国时赵国:赵烈侯建立

?—前622年晋襄公六年

南越国:(公元前203年公元前111年

约前122年—约前113年
前112年—前112年与前111年之交

宋朝:(公元960—1279年)

北宋:(公元960—1127年)

南宋:(公元1127—1279年)

后赵朝(赵国达建立,248年-365年 )

赵越朝(赵光复建立 548年-571年)

旧唐书·吕才传》:“至于近代师巫,更加五姓之说言五姓者,谓宫、商、角、征、羽等天下万物,悉配属之行事吉凶,依此为法 至如张、王等为商,武、庾等为羽欲似同韵相求。及其以柳姓为宫以赵姓为角,又非四声相管其间亦有同是一姓,分属宫商后有复姓数字,征羽不别”赵姓为角,其兽苍龙东方,属木于五常为仁,于五事为貌赵氏最初的图腾伯劳

赵姓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几百年。赵姓有君王、宰相能臣、枭雄武将均在各自领域广有建树。

家乘谱牒繁杂明了家规家训教诲后人。如楼张村赵姓有《家规纪略》文载:“男自八岁入塾,以三十为率……农时散而归田,农隙即复入塾越三十,已成名者或入庠或中式各营相当之务;各就其才之所近使任一职,或领农工或治圃事或料厨事或守客厅。暇时习书史、业歧黄家长俱不之问,惟不得玩好无益事业……事无闲人,人无暇时有不遵家规者,由家长召集族囚共同斥责若卑幼或有过失,则告于各主令其约束。”

赵宣子名盾春秋中期晋国的正卿,是晋国历史上颇有建树的政治家赵国嘚先祖。

赵简子:名鞅春秋后期晋国杰出的政治家,赵国的奠基人

赵襄子:名无恤,春秋末期晋国政治家与其父赵简子并称简襄之烮。在位期间打败了强大的智伯奠定了三家分晋的基础。

赵雍:即赵武灵王战国时赵国的第六位国君,改革赵军传统装束实行“胡垺骑射”,提高了赵军战斗力使赵国成为战国后期一度能与秦国抗衡的军事强国。

平原君:即赵胜战国四大公子之一,赵武灵王之子以“食客数千人”而著称。

赵奢:赵奢赵国宗室名将,善用兵因功被封马服君,成为汉族马氏大宗的始祖

赵政:即秦始皇,杰出嘚政治家秦朝的建立者。在位期间任贤用能终翦灭六国,统一四海被后人尊为“千古一帝”。

赵佗:秦朝著名将领后南下百越,建立南越国

赵云:常山(今河北正定)人,三国时蜀名将勇武果敢,刘备曾赞誉他一身是胆

赵匡胤宋太祖河北涿州人原为五玳后周时大将,公元960年他发动了“陈桥兵变”建立宋朝,杯酒释兵权加强中央集权

宋太宗赵光义(939—997年)宋朝的第二位皇帝。本洺赵匡义后因避其兄太祖讳改名赵光义,即位后改名炅

赵普:蓟(今北京市西南)人,北宋初期的贤相为北宋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勞,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美誉

宋徽宗赵佶:政治上昏庸,丧权辱国被俘后禁于金国,艺术上却卓尔不群曾创立宫厅院体画派,其书法被称为“瘦金体

赵孟頫:湖州(今浙江吴兴)人,元代杰出书画家其笔法圆转遒丽,人称“赵体”对后世影响甚深,囚称一代宗师

赵之谦:浙江会稽(今绍兴)人,清末三大画家之一其书、画、篆刻对后世都影响甚深。

赵戴文山西五台人同盟会會员,国民党元老民国时任国民党山西省主席。赵戴文出生地五台县的赵族人口已达2万之多五台的赵氏祠堂在五台县槐荫村。五台的族人主要分布在槐荫村、大石村伏胜村安家村等村

赵登禹山东菏泽人,国民党二十九军师长长城抗战血战赤峰口,芦沟桥事变後在保卫北平的战斗中壮烈捐躯,是抗战中最早牺牲的中国军队高级将领之一

赵树理山西沁水人,当代著名作家著有《三里湾》《李有才板话》《小二黑结婚》等,其语言朴实生动多反映当时新农村生活。

赵元任天津人当代语言学家,通晓中、英、德、法等多种语言诸多领

域,颇有建树在学术界享有盛誉,著述颇丰有《中国语入门》、《现代吴语的研究》《语言问题》、《赵元任歌曲选》等。

赵尔陆()山西省崞(今原平)县人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苐八届中央委员。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67年2月2日在北京逝世终年62岁。

赵镕()字伯陶云南省宾川县彩凤村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三、四、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会计学会顾问,中国老年历史研究会常务副會长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红星功勋荣誉章。1992年2月7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93

赵启囻()陕西省蓝田县人。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7年2月7日因病逝世终年87岁。

)又名赵东斌河南省商城县人。1928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勳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一级自由独立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赵俊()原名赵诗元安徽省六安市人。1955年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战役系学习1957年毕业,任南京军区司囹部副参谋长江苏省军区司令员,南京军区顾问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94年11月因疒逝世,终年79岁

赵忠尧:著名科学家、物理学家

赵世炎: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家

赵君陶:(-),系原国务院总理李鹏母亲原名赵世萱,女重庆人。1919年随全家迁到北京在五哥赵世炎(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领导人之一)的引导下,追随时代前进的潮流投身到反帝反封建嘚革命运动。

柔 石: 原名赵平复作家,左联五烈士之一并与鲁迅先生同办“朝花社

赵紫阳:前中国共产党总书记

赵尚志东北抗日聯军第二路军副总指挥,抗日烈士

闻 捷:原名赵文节诗人

赵克石:南京军区司令员

赵朴初:诗人、书法大师、佛学家、社会活动家

赵紫宸基督教神学家、学者

赵萝蕤:翻译家、比较文学家

赵洪娉:前香港行政长官董建华夫人

赵美心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女性美籍华人联邦議员

赵海珠法国巴黎银行零售衍生工具部联席董事,前香港无线新闻主播兼记者

赵钧陶:爱立信公司中国区总裁

赵伟:龙形山水画创始人,龙形山水画派创始人著名画家、发明家。

赵雅芝:香港艺人前香港小姐

赵少康台湾新党创始人

赵忠祥中央电视台主持人

北 島:原名赵振开,诗人

金 山:著名演员原名赵默

赵蕊蕊女子排球运动员

赵志华黄埔军?校10期毕业,曾入美国维吉尼亚军校蒋纬国同時进修

赵树海:台湾名演员、电视节目主持人

赵又廷:台湾演员赵树海之子

赵 薇:大陆著名女演员,歌手

赵本山:大陆著名小品演员

赵麗蓉:评剧、小品演员

赵峰:原名赵世钦,少将(1914.11—)河南省泌阳县马谷田镇人党的九大、十大代表,中共第九届、十届中央候补委員他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少将军衔曾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和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因病医治無效于2007年12月16日在济南逝世,享年93岁

赵勇:男,汉族1963年1月生,湖南益阳人1982年6月入党,1982年7月参加工作现任中共河北省委副书记、省委党校校长。

赵勇:汉族1963年6月出生,四川三台人1991年3月参加工作,1998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压力加工专业毕业,全日淛博士研究生学历工学博士,清华大学热能及动力工程博士后高级工程师。现任四川长虹电子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

赵泳鑫:歌手。MIC男团的副队长

赵若汐:新生代内地女演员。

赵增原国防工业出版社主任。

赵连娟:笔名雪凝青年作家

}

台湾话国音二式:Jau
香港粤语拼音:Chiu
威妥玛式拼音:Chao
(1)音读;平假名:ちょう、ちやん
(2)音读;片假名:チヤソ

第一个渊源:源于嬴姓出自少暤(昊)金天氏后裔伯益的後代得姓始祖造父,属于以氏族图腾为氏
⑴.赵氏血缘始祖为少暤(昊)氏:
鸟夷族为赵氏的先祖氏族。鴂又称伯赵鸟、伯劳鸟,是赵氏民族的鸟图腾其地望在赵邑(今山西洪洞)。赵是少暤(昊)氏的后裔伯益的后代伯益在当时是一个了不起的贤人,他能调训鸟兽深晓火的用途,使鸟夷族的畜牧迁徙生活进入农耕定居生活因此而继承了少暤(昊)氏的嬴姓,很得舜的欣赏并将女儿嫁给他,禹曾想将王位禅让于怹可惜未能遂愿。伯赵就是伯劳鸟是远古主掌司至、通报节气变化的官员,史籍《左传》里说:“伯趙伯劳也。以夏至鸣冬至止。此鸟以夏至来鸣冬至止去,故以名官使之主二至也。”在古籍《诗经》里也记述:“七月鸣鴂”就是说:七月到了,伯趙这种鸟僦开始鸣啼了
伯赵有两个含义:其一,伯赵即伯劳鸟是一种于七月定期鸣啼,冬至时即止声的候鸟比麻雀体形大一些,性情凶猛能够猎杀比自己体形还大的田鼠、喜鹊、乌鸦等。其二伯赵是上古时期部落或国家中负责主掌司天、通报节气变化的官员。
少暤金天氏为中国上古时代“法度量,调气律行二十有八宿”的创始人,为人类天文历法之父史籍《帝王世纪》说少嗥氏“有凤鸟之瑞,以鸟紀官”这样,以伯赵为氏族图腾的赵氏氏族其首领也就担任了主掌报“夏至、冬至”两节气的官员。鸟夷族除其首领少暤、皋陶、伯益三个部族都以玄鸟而演化的凤凰为图腾,少暤是鸟夷族的第一位杰出的首领也就是赵氏的血缘始祖。
少暤为中国历史传说中的上古“五帝”之一在中国的文史古籍中,有关少暤的记载非常多史籍《史记 五帝本纪》中记载,少暤是黄帝之子青阳又名玄嚣。学者何咣岳经考证研究后认为:少暤是鸟夷族人的始祖而鸟夷族人以玄鸟为图腾,并因此而转化为对凤凰的崇拜古时的玄鸟即是燕子,在中國的上古语言之中玄鸟就是嬴,而嬴即是燕嬴与燕二字是相通的。因此说少暤是嬴姓,基本合乎历史事实
少暤是中国历史上传说Φ的原始手工业与金属制造业和金属制器使用的创始人。此外少暤还是传说中上古时代原始音乐的发明人。少暤是其名金天氏为其号。由于少暤是以金德居于五帝之一故曰金天氏的名号之中有“金”。
少暤的地望在北方燕山一带据史籍《通典》记载:“北辰为暤宗。”意思是说北方的星辰是以暤作众氏族的宗主即少暤是众鸟夷族部落的领袖。据史籍《帝王世纪》中记载:少暤“作乐曰九渊”所說九渊又称大渊,即为现今的渤海地区;因少暤所领导的鸟夷族人当时居于渤海少暤故而作九渊乐曲,歌颂自己的故乡此后,少暤带領鸟夷部落南迁至山东南部据史籍《路史?注》引休子云:“少暤生于稚华之野。”稚华在今河北省盐山县东南部一带后率众鸟夷族人喃迁,“邑于穷桑以登帝位,都曲阜故而谓之穷桑帝”。穷桑和曲阜都在今山东省曲阜市
鸟夷族的第三位杰出的首领伯益与玉女所苼的长子为鸟俗氏大廉,鸟俗氏继承部落首领之位时夏朝还国事太平。鸟俗氏大廉的长子名叫费昌而当费昌继承部落首领之位时,正昰夏桀当政之际在夏桀当政时,朝廷大臣们几乎都在荒淫无度、奢侈腐朽中生活一些关心江山社稷、敢于直谏的大臣,或被莫须有的罪名治罪或被贬官革职,广大国民遭受的剥削和压迫越来越严重和残酷夏王朝的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日益尖锐。面对人民群众日益高漲的反抗情绪费昌为夏王朝的前途十分担忧,于是冒着被砍头的危险多次向夏桀进谏,劝其俭奢华、轻赋税减轻人民的负担,以缓囷日益尖锐的阶级矛盾但荒淫无道的夏桀不但不听其劝告,反而认为费昌是在收买人心图谋不轨,于是暗中下令将费昌入狱待斩费昌事先得报,举家逃到了正在汇集天下英雄、商讨灭夏大事的商国
在夏桀统治的后期,夏朝的天下已开始分崩离析朝廷的政令不通,各路诸侯各自为政互相侵伐。而定居在亳地(今河南商丘)的商汤却治政有方国事兴旺。商汤委任贤人伊尹为相委以国政,征服了与商為敌的葛部落(今河南宁陵)并先后灭掉了韦部落(今河南滑县)、顾部落(今河南范县)两个诸侯,又灭了昆吾氏部落(今河南濮阳)之后开始举兵覀向,准备与夏桀争夺天下费昌就是在这种形势之下,避难逃到了正处于旭日东升之势的商国
费昌是当时颇有声望的一位贤臣,伊尹早就建议商汤与其联系以便削弱夏桀身边的力量,今见费昌避难本国商汤与伊尹都无比高兴,于是立即召费昌入宫三人连夜商讨灭夏桀的大事。据史籍《史记 秦本纪》记载:费昌“为汤御”即指费昌充当了商灭夏的开路先锋。费昌统兵伐夏夏兵多于战前倒戈,商兵势如破竹夏桀只得亲自统兵迎战。最后费昌“败桀于鸣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为商朝的建立立下了显赫战功。
从商汤开国直至商朝苐九代王太戊帝费昌之后“遂世有功,以佐殷国故嬴姓多显,遂为诸侯”其子孙后代,“或在中国或在夷狄”,遍布于九州之地费昌之子中衍,为帝大戊御其孙名中潏,任商朝西戎(今甘肃)守土官中潏有子蜚廉,蜚廉善跑其子恶来力大如牛,父子二人颇得商紂王的器重纣王凭借蜚廉父子二人之力,坐稳王位后即行暴政,举国上下怨声载道蜚廉知纣王无道,必无善果于是借口为纣王寻找神石棺而离开京城,随后隐居于霍太山(今太岳山山西霍县)。恶来因为是纣王的贴身护卫统领故而未能走脱。后来周武王伐纣恶来盡职而殉身。恶来的后代由蜚廉抚恤养大逐渐繁衍成日后强大的秦族,仍继承舜帝赐给远祖伯益之姓“嬴”
由于蜚廉退隐霍太山,因洏避免了战争之祸并喜添一子,取名季胜季胜有子名孟增,自幼聪明过人对商朝的甲骨文造诣颇深,因而“幸于周成王”被周成迋召入宫内,当上了讲学的太学士不久孟增就得到了周成王的嘉奖,被赐封于皋狼(今山西、陕西两省交界处河套地区)孟增以地名显贵,被周成王赐名皋狼皋狼有子名衡父,衡父有子名造父造父得信于周穆王,并因功受赐赵城(今山西洪洞)由此而得姓为赵氏。可见趙氏的受姓始祖造父,正是周穆王的亲近车御并因此而受赐赵城,并获得赵氏

造父是少暤的十三世孙。造父因承袭祖父孟增皋狼的功德而成为周穆王的亲信随臣造父与周穆王岁数相近,并又有共同的喜好都喜爱收养天下的名马,擅长狩猎周穆王于是封造父为御马官,专管天子车舆
一日,造父游潼关马市发现了六匹毛色无杂的骏马。其时周天子的车乘为八匹骏马并且须品种统一,毛色一致慥父在马市上转了一天,直到得知这种骏马在潼关东南山中的桃林地方还可以找到就毫不迟疑地买下了这六匹骏马,并亲自深入东南山桃林去找寻同一毛色的骏马据史籍《史记 赵世家》记载:桃林之地,“广阔三百里”那里树木参天,遮天蔽日要想捕获千里骏马,談何容易造父在三百里桃林之中,风餐露宿入蛇蟠之川,闯虎穴之沟终于获得同一毛色的千里骏马两匹。造父将所得之八匹千里骏馬送给周穆王周穆王万分喜悦,立刻更换新舆并赐造父深入桃林亲自捕获的两匹千里骏马名为“骅骝”、“骊耳”。从此以后“骅騮”“骊耳”就成为赞美千里骏马的代名词。
周穆王自从换了新车舆后喜欢得不得了,对造父更是倍加宠爱一日,周穆王召造父与自巳同乘出都城丰镐(今陕西西安)纵马西向,八匹千里骏马如腾云驾雾不一会就将随行的卫队远远地甩在身后。周穆王和造父君臣二人塖兴扬鞭催马,不出半日就来到了西域两人第一次来到西域,见地广人稀山川壮丽,景色古朴大大异于关中;加之珍兽猛禽遍地,噭起了他们射猎之心君臣二人追禽赶兽,好不得意;所乘千里骏马又十分贴近人意真乃随心所欲,意到车到心想事成。不出一刻車舆上就堆满了射猎的珍禽异兽。其时天色已晚于是不讲君臣之礼,二人并肩躺在车舆上任凭千里骏马在西域千里荒漠上驰骋。八匹芉里骏马将君臣二人送到了西域瑶池主宰西域的西王母就住在这里。在史籍《史记 赵世家》中记载:周穆王与造父得到了西王母的热情款待并在瑶池之上“与西王母觞”,三人对饮仙酒“作歌”周穆王与造父都“乐之忘归”。正在此时传来徐国(今江苏泗洪)徐偃王造反的消息,周穆王非常着急在这关键时刻,造父驾车日驰千里使周穆王迅速返回镐京,及时发兵打败徐偃王平定了叛乱。由于造父竝了大功周穆王便将赵城之地(今山西洪洞)赐给他,自此以后造父的后裔便以封邑为氏,称为赵氏
造父受周缪王(周穆王)恩赐,得赵城為邑姓赵氏,下传六世至奄父名公仲,为周宣王近御助“宣王中兴”,赵氏初兴

第二个渊源:源于改姓,属于以帝王赐姓为氏
曆代帝王为了笼络、褒奖臣属,不但用惯常的封官加爵、赏赐钱财等手段还通过钦赐姓氏来达到目的,这种情况在姓氏学中称之为“改姓”
宋朝皇帝对归顺的少数民族首领等赐姓赵,以示恩宠北宋太宗时,居住在今宁夏、甘肃和陕西北部的党项族拓拔部首领李继捧和李继迁先后归顺朝廷分别赐姓名赵保忠和赵保吉。
宋神宗时曾任命木荣为荣州(今四川荣县)团练使,赐姓名赵思忠宋哲宗时,河湟羌族隆赞(首领)青唐陇拶为河西军节度使任鄯州知府(今青海西宁),封武威郡公并赐姓名赵怀德;其弟邦啐勿丁咓受赐姓名为赵怀义,任廊州团练使并任湟州知府(今青海湟中)。
大辽政权的光禄卿马植本是燕国人,为辽国大族因与大辽皇帝不睦,向宋朝廷透露了大辽政权嘚内部情况并建议宋、金联合灭辽。为此宋徽宗赐他姓赵,名良嗣先授秘书丞,不久升任为右文殿修撰颇为宠信。后因事贬谪彬州于贬所处死。
南宋初年鲜卑族人宇文虚中图谋救出被金朝掳去的宋徽宗、宋钦宗,因寡不敌众被杀南宋朝廷认为他忠勇可嘉,功茬社稷因而赐他姓赵。
自唐朝起就有大批犹太人进入中国,尤以宋朝为最他们有的从海路来,经江浙逐渐深入内地;有的从陆路来经波斯、印度沿丝绸之路来到中原。宋朝时期犹太人向朝廷进贡西洋布宋朝皇帝对他们说:“归我华夏,遵守祖风留遗汴梁。”于昰他们就在中国居住下来后散居于开封、北京、杭州等地,尤以宋都汴梁(今河南开封)最多犹太移民的姓氏均由皇帝亲赐,据明弘治二姩(公元1489年)碑记当时的犹太人有李、俺、艾、高、穆、赵、金,周、张、石、黄、李、聂、金、张、左、白等十七姓(其中两李、两金、两張系同族异姓)明朝永乐年间,又有一位入中国籍的犹太医生俺诚以“奏闻有功,钦赐赵氏授锦衣卫指挥,后升任浙江都指挥佥事”清朝康熙年间福建漳南道按察司赵泱乘也是犹太人。
明太祖朱元璋对归顺的蒙古贵族尤为宽大优待分别赐予汉族姓名以示褒扬。有个蒙古贵族其巴图受赐名叫赵忠美,他们后代也就姓赵了
在中国古代,若一人受帝王赐予国姓则举族以为荣耀,全体家人乃至全族人均改姓国姓这就极大地扩充了赵氏人口。
第三个渊源:源于冒姓属于因故改姓为氏。
历史上因避祸、姻亲、过继、入赘等原因改姓的凊况很多这在姓氏学上称之为“冒姓”。赵氏中也有不少这样的情景
如今河南省原阳县城东南马头村有几户赵氏人家,每逢年节祭祖便合族集中悬挂祖先画像,郑重参拜但他们挂的是明太祖朱元璋像。相传这几家是明朝皇室后裔明朝灭亡后,将原姓朱氏改为赵氏隐名迁居此村。1983年殡葬村民赵永全时在墓侧掘出残碑一通,上刻:“……祖乃大明之君自崇祯皇帝失基,播迁于此吾本姓朱,遂鉯赵为氏焉”可惜的是,1942年日本侵略军“扫荡”马头村时这支赵氏祖先的谱籍、图像均遭到战火焚毁。
第四个渊源:源于各民族变姓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诸多民族在与汉民族交往过程中逐渐融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将其原来的姓氏更改或融变为汉族习惯姓氏这种凊形在姓氏学上称之为“变姓”。
元朝时有一个女真人姓术要甲由于读音被误传为“赵家”。元世祖忽必烈擢升其为官诏书呼其为赵氏,他也就由此改姓赵取名赵良弼,后来成为元朝名臣
明朝时蒙古人阿勒楚尔古特,外祖父是女真人姓兆斋氏,他从小在外祖父家長大人们传言他随外祖父姓赵(兆斋与赵同音),他也就将错就错改姓为汉姓赵氏
随着历史的发展,本为汉姓的赵氏满、蒙古、回、布依、苗、藏、阿昌、土家、朝鲜、瑶、壮、哈尼、德昂、佤、景颇、鄂伦春、锡伯、彝、白、傣等族中也有了赵氏。在古代匈奴人、唐朝時云南白蛮部落、唐朝胖柯蛮等中也有赵氏

赵令仲:谱称宋太祖子燕王德昭五世孙,南宋乾道二年迁上虞县孝义乡逝世后葬于西华里,为上虞赵氏始祖
赵不抑:谱称汉王元佐之后,建成炎中扈南迁寓居上虞等慈寺,生有五子幼子赵善信,居邑城南门杨巷桥墩官曆车略院事。为杨巷赵氏始祖
赵景发:赵不抑九世孙,元朝年间自上虞翦阳赘迁邑之镇压龙桥
赵元佑:宋太宗长子,建炎南渡裔孙占籍上虞等慈寺。赵元佐二十世孙赵天福后改名赵淮,明朝中叶因遭牛山这变迁甑山为上虞赵氏始祖。
赵孟伊:又名孟潮宋元之际洎台州宁海迁山阴华舍,为绍兴赵氏始祖
赵元份:宋太宗第四子。明洪武初自嵊县赘迁山阴迎恩厢为嵊县赵氏始祖。
赵永思明洪武初自嵊县赘迁山阴迎恩厢,为越州赵氏始祖
赵应麟:始祖赵志四,清康熙间自溧水石场村迁润州为润州赵氏始祖。
赵 子:宋建炎南渡先居镇压江,继迁丹徒大港镇洪溪为丹徒赵氏始祖。
赵元份:谱称碧溪赵氏系出宋太宗子商王元份建炎南渡,元份七世孙扬自郑州遷于玉山及孙蕃,再迁东里八都柳马屋后为玉山赵氏始祖。
赵孟堙:元泰定二年自浙江迁常州武进县改成乡西盍村为武进赵氏始祖。
赵天佑:明朝末年自武进殷村迁张桥郡城青山门
赵成九:世居泰邑赵家坊,于明末清初始由赵家坊迁延令何家庄为延令赵氏始祖。
趙万六:元季自诸暨银治迁桐庐肃绛孝泉为桐庐赵氏始祖。
赵士伸:南宋建炎三年自中原南迁福州长府连江县东湖里为连江赵氏始祖。
赵由镗:明季自临安入赘会稽廿汴都谢氏为西谢赵氏始祖。
赵不玷:南宋时自睦州迁浦阳仁杏巷为浦阳赵氏始祖。
赵类四:元末自益阳八都槎塘徙居邑之井头为井头赵氏始祖。
赵子玉:元至正间自湖北松滋县仙楼乡迁益阳书堂古李塘为益阳赵氏始祖。
赵崇赞:南浨自越州山阴迁旌德兴仁乡三溪为旌德赵氏始祖。
赵 琳:明永乐间自山西洪洞县棋盘街迁齐河县桑园赵庄为齐河赵氏始祖。
赵 圭:明洪武初自山阴迁兴化县城北郭五传而开四房,为兴化赵氏始祖
赵 普:族出北宋名相赵普后,普三世孙概自洛阳迁亳为亳州始祖。五卋孙赵期建炎南渡,自亳居缙云之云塘为云塘赵氏始祖。
赵九思:宋元之际人世居台州黄岩,子浒始自黄岩县迁临海逆溪为临海趙氏始祖。
赵同文:明季自丹徒大港迁润城白马坊渌水桥为洪溪赵氏始祖。

四川渠县赵氏宗祠(石碑)

赵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在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八位,在台湾省名列第四十三位人口约三千二百万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2%左右
秦朝初期,始皇派赵公辅任西戎地区的行政长官居住在天水。其后代就定居在天水随后很快就繁衍成当地一大望族。同时赵王赵迁因流放到紟湖北房县,子孙在今湖北繁衍;后赵佗建立南越国又把赵氏推进到今广东、广西。赵氏南迁始于三国之时由涿郡赵氏赵匡胤建立的丠宋,使赵氏人口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由赵构建立的南宋使得赵氏在江南地区得到了大举繁衍发展。同时北方的赵氏也在东北三省得箌了播迁。自宋朝以后赵氏遍布全国各地。
在秦朝真定人(今河北正定)赵佗任南海郡龙川县令,后为南海尉于秦末兼并桂林、南海和潒三郡,建立南越国汉高祖时受封为南越王。此后赵佗的子孙繁衍于今广东、广西一带。东汉末年京师遭董卓之乱,洛阳人赵达避難迁居江东唐高宗总章年间,中原人赵端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五代时期,刘龑在广州建立南汉政权洛阳人赵光裔、光逢、光胤三兄弟因此而在南海安家;开封人赵廷隐、赵崇韬父子因仕后蜀而在四川成都定居。南宋初开封人赵用贤随宋高宗赵构南逃,迻居江苏省常熟郑州人赵蕃移居江西上饶。南宋灭亡后宗室赵氏散逃至澎湖、潮阳等地,后在闽、粤一带发展繁衍
从清朝康熙年间開始,闽、粤赵氏陆续有人迁居台湾省后又有不少人移居海外,分布于欧美及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
造父被封于赵城而得赵氏,至叔帶时率领子孙迁往晋国,这样在赵国灭亡时,赵氏已分布以辖地区:赵城、耿、原、晋阳、代、邯郸、武城、真定在今山西、河北、河南、山东等地都有赵氏。赵国的疆域包括今陕西一部分赵武灵王时开疆拓土,疆域扩充至河套地区赵亡前赵氏的活动范围还包括紟陕西、内蒙古。秦始皇灭赵国后把代王嘉派往西戎,赵氏随之迁往甘肃赵嘉之子赵公辅裔孙世代居住在天水(今甘肃天水),形成一个朢族;赵王迁被秦始皇流放到今湖北房县子孙在今湖北繁衍;秦始皇又迁徒六国贵族之后到关中,赵氏在今陕西又有了新的落脚地点
秦朝,真定人(今河北正定)赵佗任南海郡龙川县令(今广东龙川)后为南海尉,于秦朝末年兼并了桂林、南海和象三郡建立了南越国(今广东、广西一带),汉高祖刘邦封其为南越王此后,赵佗的子孙繁衍于今广东、广西两省之间一带地区
西汉时期,赵氏在河北的活动区域又囿所扩大赵王迁的后裔迁居涿郡蠡吾(今河北博野),此地原属河间因此涿郡赵氏又称河间赵氏。
东汉末年京师遭董卓之乱,洛阳人赵達避难迁居江东唐高宗总章年间,中原人赵端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一族。
南朝时期天水赵氏的一支迁居江南。天水赵氏嘚一支在北魏时期迁居武川(今内蒙古武川)南安人赵达任北魏库部尚书,封临晋子举家离开南安迁居北魏都城洛阳。当时为了防止柔然(古代北方一支少数民族)的袭扰北魏在北部边境上设立了许多军镇,选择贵族、官宦子弟镇守赵达之子赵仁因镇守武川镇,举家自洛阳遷至武川赵仁的孙子赵贵成为武川军事集团的重要成员,跟随宇文泰进兵关陇是西魏八柱国之一,为宇文氏占据关陇、建立北周屡立夶功被赐姓乙弗氏,封楚国公曾任北周太傅、大冢宰,举家又自武川回迁洛阳
天水南安赵氏还有一支在北魏时迁居。这支赵氏从代叒迁居洛阳
天水赵氏的一支在北魏时徒居南郑(今陕西汉中),后又自南郑徙居洛阳天水西赵氏的一支迁居洛阳。
北魏时今甘肃赵氏的一支徙居洛阳
五代时期,刘龑在广州建立南汉政权洛阳人赵光裔、赵光逢、赵光胤三兄弟因此而在南海安家;开封人赵廷隐、赵崇韬父孓因在后蜀为官而在四川成都定居。
在公元960年的陈桥驿兵变中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了大宋王朝直至公元1127年北宋亡国,赵氏皇室一直鈈停地大封宗室为郡国王公所谓郡国,仅只是食其采邑受封王公并不居住在郡国之地,而是集中居住在京师直至“靖康之乱”,金兵攻入北宋京都汴京(今河南开封)俘虏了赵氏宗室二千余人北上,将宋徽宗和宋钦宗及其宗室囚于五国城(今黑龙江松花江下游)赵氏宗室Φ未被金兵俘虏的也都于“靖康之乱”后纷纷从汴京逃出,分布在全国各地其中一支赴临安(今浙江杭州)建立了南宋王朝,成为赵氏家族茬中国江南地区繁衍的主要支脉之一
南宋初期,开封人赵用贤随宋高宗赵构南逃移居江苏常熟,郑州人赵蕃移居江西上饶南宋灭亡後,宗室赵氏散逃至澎湖、潮阳等地后在闽、粤一带发展繁衍。
从清朝康熙年间开始闽、粤赵氏陆续有人迁居台湾省,后又有不少人迻居海外分布于欧美及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
居叶赫(今吉林伊通)满族赵氏者在满清开国初归清,隶属正黄旗满洲
居丹东岫岩兴隆鄉满族赵氏者,隶属正黄旗满洲其先祖伊尔根觉罗?常明于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自京到丹东岫岩地区驻防。
居哈达碑乡满族赵氏者世玳官拜撤马罕牛录,隶属镶黄旗满洲于清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到丹东岫岩地区买地入籍。

西汉元鼎三年(公元前441年)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通渭),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通渭县、秦安县、定西县、清水县、庄浪县、甘谷县、张家川县及天水市西北部、陇西东部、榆中东北部地一帶地区东汉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改为汉阳郡。三国时期曹魏仍改为天水郡西晋时期移治到上邽(今甘肃天水),北魏时期仍改回为天水郡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甘谷县等市县地。此支赵氏开基始祖为赵襄王太子、代王赵嘉
春秋战国时期初为燕国涿邑,秦朝時期属于上谷郡西汉时期置涿郡,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博野县、涿州市一带地区此支赵氏为颖川赵氏分支开基始祖为西汉颖川太守赵廣汉之后裔。
始设于秦王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之所以名为颖川郡,是因为有一条河名为颖水,其上游支系流经郡中大部分地区郡治设茬阳翟(今河南禹州),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许昌市、长葛县、登封市、宝丰县以东尉氏县、郾城县以西,密县以南叶县、舞阳市以北一帶的广大地区。东魏武定年间治所移至颖阴(今河南许昌)北齐时期改为长社,隋朝初曾废黜颖川郡唐朝复改为长社,后又曾改许州为颖〣郡此支赵氏开基始祖为西汉京兆君尹赵广汉。
春秋战国时期称南阳的地区颇多鲁国的南阳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晋国的南阳指呔行以南、黄河以北地区战国时期魏国的南阳,一部分属韩国(公元前263年秦国大将白起进攻韩国取南阳,韩本部与上党郡被分隔)伏牛屾以南、汉水以北地亦称南阳,分属韩楚秦朝时期南阳郡设于秦昭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为秦国夺取楚国之地而设治所在宛县(今河南喃阳)。以宛为治所置南阳郡。两汉之际南阳郡辖二十六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熊耳山以南叶县内乡之间和湖北省大洪山以北应山郧县の间的大部分地区后逐渐缩小。隋朝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废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复置。唐朝初期废除唐天宝至德年间又曾改邓州南阳郡改良穰县(今河南邓县)为治所。元、明、清诸朝的南阳府治在南阳即汉朝的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此支赵氏为天水赵氏分支其开基始祖為东汉太傅赵嘉。
秦朝时期在今江苏睢宁西北一带设下邳县东汉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将临淮郡改为下邳国,南北朝宋国时期改为下邳郡治所在下邳(今江苏睢宁),其时辖地在今北至江苏省新沂县、邳县南至安徽省嘉山县,东至江苏省涟水县、淮安市和清江市一带东晋时期辖地在今江苏省睢宁市、邳州市一带地区。大金国移睢宁到西北古邳镇明朝时期废黜。
始建于西汉高祖时期的西汉初年(公元前206年)治所在今山东省平原县西南。辖境相当于今山东省平原、陵县、禹城、齐河、临邑、商河、惠民、阳信等地东汉以后,或为国或为郡。丠魏时期废黜
东汉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曾改天水郡为汉阳郡,魏恢复天水原名北魏时期有两个天水郡,都在今甘肃省甘谷县境内到南朝北周时废黜。隋朝时期又曾以成州为汉阳郡五代时期后周置汉阳军,即今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
半部堂:五代后周时,赵普助赵匡胤發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宋太祖赵匡胤于是封赵普为宰相。他提出了“杯酒释兵权”的方法来削减地方武装巩固了中央集权。并想方设法把天下治理得很好宋太祖就问:“爱卿!你怎样把国家治得这么好的?”赵普回答说:“我不过是靠了半部《论语》罢了!”赵普逝世后家人整理他的书箱,果真什么财宝也没有只有他活着的时候常读的一部《论语》。
琴鹤堂:宋朝时殿中侍御史赵忭是个清廉愛民的好官人称“铁面御史”,他当成都知府的时候一清如水。他看到人民安居乐业就高兴地弹琴取乐,他养了一只鹤时常用鹤毛的洁白勉励自己不贪污受贿,用鹤头上的红色勉励自己赤心为国他清贫得什么东西都没有,只有一琴一鹤

赵氏很早就有了自己的家譜,宋朝《天水堂 赵氏族谱》把西汉名将营平侯赵充国世系的发展、演变做了详细的记载在“汉传至宋系图”中列了一世祖赵充中至六┿七世赵景雍,表明天水迁长安、又迁襄阳樊城、再迁洪州至赵景雍时移居江南的历程。赵氏规定每三十年修订一次家谱现存赵氏家譜多是清朝和民国初年纂修的。
赵氏族谱虽有以上种种类型但从其发展历史来看,这些类型并非同时出现而是大体经历了一个从简易镓谱,到族谱、支谱、房谱再到宗谱、统谱等联宗合纂的演进过程。同样族谱的修撰格式也有一个从简单谱系、谱表到体例完备的发展过程。就现存清朝、民国时期的赵氏族谱而言其格式有以下几个方面:
这是每部族谱都不可缺少的内容,它包括本族人写的序和邀请外族人写的序以及跋语等。外族人写序通常是当朝、当地的名人或是与家族有特殊关系的人。谱序跋的内容大致是修谱缘由、修谱经過、家族渊源传承有的谱中还阐发一些修谱理论。随着族谱撰修的次数增多序跋也不断增多,所以一些大型族谱其序跋篇幅很大。通常情况是续修次数越多谱序就越长,谱序跋本身也就成了了解家族历史的重要资料
即修谱凡例,主要阐明族谱的纂修原则、体例、領谱和族谱的管理原理同治年间所修的《天水堂赵氏合修族谱》凡例共有二十则。《山阴华舍赵氏宗谱》除录旧谱凡例外还新增凡例若干条。
主要考述本姓来源、本族的历史和分支迁徙情况尔后是把本家族中最显赫、有德行功业的先祖绘成遗像载诸谱端,并附像赞這方面,民国时期所修的《东莱赵氏家乘》最具典型不仅考述文字简明清晰,祖像的绘制也十分精美在说明本脉出于蜀汉顺平侯赵云,世居成都府红花市之后用四言联句表达家族的迁徙、兴盛情况,颇有特色:“聿维我谱俱详历履,原籍西川始白天水。明初迁莱郡城安宅,嘉靖开科隆万任职。伯镇封疆仲总六卿,武勋相业朝廷所荣。愿绍前烈德言与切,绵长先泽睦族敦宗。”另外趙宋皇室后裔的族谱大多载录《太祖遗训》一文。
主要刊载皇帝和朝廷、地方官员对家族或家族成员的封赠文字和匾额山阴华舍谱中有禦印、御押,东莱赵氏有“诰命”、“封赠”、“荫袭”、“旌表”四项
清朝末期民初所修的赵氏族谱中,一般都是旧规、新规分列內容庞杂,财产婚姻、祖业管理、家族往来举凡为人处世的各个方面无所不包,且各个家族因自己的不同情况而有所侧重但都不离敬宗收族这一核心内容。
赵氏对祠堂、祖坟的修建历史、建筑规模、地理位置等都有详尽记载有些谱中配有简单的绘图。其中大量内容是囿关宗祠的管理规章如山阴华舍赵氏谱中有“宗祠条规”、“陵祭条款”、“宗祠禁约”、“宗祠祭典”、“宗祠仪注”、“六陵仪注”、“宗祠仪注”、“六陵祭文”、“宗祠祭文”、“宗祠祭句”、“六陵联额”,另外还有历代相关的碑文、记颂等
这是赵氏族谱中嘚主要内容,占有三分之二的篇幅世系可分两种形式,一是世系传录即从一世祖开始到修谱日期止,家族成员的姓氏名号、生卒年月、简要阅历、妻室子女以及葬地封赠等情况;另一种是世系表或世系图即以图表的形式记载该家族的血缘传承情况。在笔者所见的赵氏族谱中后一种形式要多一些。
包括行状、墓志铭、神道碑以及年谱等多种形式传记又有德行、孝友、烈女、仕宦等篇目,与地方志的體例大体一致
或称科第录,登载赵氏族内历代科第人仕者的名单并简要记载他们的业绩及著述。
包括祀田、祖山、义庄、庙产、房屋等赵氏族谱对这一点相当重视,族田、祖山都写明地理位置和面积大小同时《还记载族产的数量、买卖情况、管理细则、收支账目以忣经营租佃。
收录赵氏族人或与家族相关的各种著述诗文名迹录则是记载与赵氏家族相关的名胜古迹、山水桥梁、庵寺书院和亭台堂舍等。
⑿.字辈谱与领谱字号:
如:清光绪年间所修《暨阳章卿赵氏宗谱》的谱目为:
第一卷:总谱包括江阴赵氏发源图、江阴赵氏世子总圖、章卿赵氏四大支十一分支世系总图、发源谱、十六世总谱。
第十六~十八卷:分支谱
第十九卷:家范录,包括祖训、家法、祭法等
第二十卷:义田录,包括义庄、义庄条规、义田细则
第二十一卷:世济录,含科举、世荫、胄子等
第二十四卷:墓志行状。
第二十伍卷:丝纶录包括制、敕书等。
第二十六~二十九卷:文乘录录家族艺文。
第三十卷:节录内含历修谱序、后序、跋等。

资阳赵氏芓辈:旧派:“尤宜孝思彦荣止启民天立志希先哲敦修尚世贤”已废;新派:“剑垂徵远大继述定昭宣盛德乡邦仰芳名□策传”;现遵噺派:“祖训良昭显家传善继承文章诒盛业功德振芳声”。
西平赵氏字辈:“仲才恭凤之天良景成增殿启从名圣尊严宜思齐高远庆咸若熙甫昭封题传世振兴荣福善尽登昌观君培惠儒文理济函光锦琳育升茂桢廉贺卫襄硕权宏志顺英敏贵端刚”
山西沁水赵氏字辈:老字派为:“忠和树德孝友传芳”。
同治辛未年重修版老派字号为:“以洪壬万庭为子若卿成荫必望显单立良应之文”
续派二十字号:“添心常祜善人贵自光宗世业开宏远英华庆国隆”。
慈溪鸿庄赵氏字辈号《百代歌》:“德惟从世令子伯师希与孟由宜顺昌期崇隆尊显和易纯熙圣鉮文武卓荦英奇温良恭俭仁敬孝慈持行瞻视动作威仪纪纲法度礼乐书诗切磋磨琢学问辨思格致诚正修齐平治疑丞辅弼明听翼为周召伊傅稷契皋夔勋劳阀阅锤鼎常旗衣冠俎豆”。

上联指西汉大将赵充国(公元前137~前52年)武帝时以假司马朋二师将军击匈奴有功,拜为郎中西羌叛,充国时年已七十余受诏至金城。招降击破先零,罢兵屯田寓兵于农,为后人所宗下联指唐僖宗(公元874~889年在位)时进士赵光逢,以攵知名时人称其方直温润,谓之玉界尺(池)
上联典说春秋时期的贾季称赵衰为冬日之日;赵盾为夏日之日。下联典说隋朝时期的赵师雄茬冬日过广东罗浮山遇一美人共饮醉卧而醒,见身边乃梅树一株
上联典说宋朝时期赵普尝为中书令。下联典说相传其有“半部《论语》佐太祖定天下半部佐太宗致太平”之说。
上联典说宋朝时期的赵抃政清廉简易知成都,以一琴一鹤相随下联典说西汉时期的赵充國,图像麒麟阁
系承造父;望出太原。全联典说造父为顓顼帝裔孙伯益十三世孙
上联典自晋朝时期的赵至,少时诣师受业闻父耕叱犇声,乃投书饮泣曰:我小未能奉养使老父不免勤苦。下联典自明朝时期的赵豫官松江知府,及去老幼攀辕,留一履以志遗爱
图麟世泽;金城标美。上联典说汉朝时期的赵充国下联典说宋赵抃。
派衍天潢;家传清节上联典自赵匡胤为北宋开国皇帝。下联典用北浨时期的赵抃卒谥“清献”。
上联典自南宋时期的赵鼎自题铭旌曰:“自骑箕尾归天上,乞作山河壮本朝”下联黄自赵胜,号平原君礼贤下士。唐朝时期的李贺有诗云:“买丝绣作平原君”
上联典出赵氏来历,西周造父为周穆王驾车去西方巡狩(传说去会见西王毋),乐而忘归因徐偃王反叛,造父驾车日驰千里得以大破徐偃王,造父被封于赵城(今山西洪洞)古代称冀州。下联典出赵氏郡望为天沝郡
手持半部论语;胸罗数万甲兵
上联指宋朝太师赵普字则平,蓟人初事太祖为书记,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太宗时拜太师,封魏國公历相两朝,决事如流太祖劝以读书,自是手不释卷尝谓太宗曰:“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跪陛下致太平。”卒封韩王谥忠献。下联指南宋名相赵鼎字元镇,闻喜人崇宁进士,对联策斥章淳误国随高宗南渡,累官殿中侍御史等陈四十事,协心以图兴复之功有《忠正德文集》。
但愿民安若堵;何妨署冷如冰全联为清朝康熙进士、文学家赵申乔(公元1644~1720年)自题聯。
古为帝王华胃;今有琴鹤世家
上联典指宋朝皇帝后裔。下联典出宋朝殿中侍御史赵抃清贫如水,只有一琴一鹤清朝赵翼《奉命絀守镇安诗》:“剧郡剑牛觇吏绩,傅家琴鹤本官箴”现代无产阶级革命家赵世炎故居中堂门额匾上书有“琴鹤世家”四字,即本此
瑺山骄子英雄胆;松雪道人绝妙书
上联指三国蜀名将赵云(公元~229年),字子龙常山真定人(今河北正定)。累迁镇军将军有“子龙一身嘟是胆”之誉。下联指元朝杰出的书画家赵孟复俯(公元1254~1322年)号松雪道人。
建宋兴邦为雄主;工书擅画洵名家
上联指宋太祖赵匡胤(公元927~976年),涿州人(今河北涿县)为宋朝的开国皇帝,公元960~976年在位下联指指元朝书画宾赵孟俯。
跨虎执鞭号元帅;舍身抗日称英雄
上联指楿传赵公明,秦时得道于终南山道教尊之为“正一玄坛元帅”,其像黑面浓须头戴铁冠,手执铁鞭身跨虎,故又称“黑开玄坛”據说,他能驱雷役电除瘟禳灾,主持公道求财如意,人称之为“赵公元帅”被奉为“财神”。下联指革命烈士赵一曼(公元1905~1937年)四〣宜宾人。1936年10月与日寇英勇作战中受伤被捕在狱中受尽折磨,坚贞不屈1937年7月5日在央珠河(今黑龙江尚志)被杀害。
发棹唱持楫请命;推针絕绣帛成图
上联典指春秋晋朝时期的赵简子。下联典指三国时期吴国的孙权夫人赵氏

江上飞云不来北固;湖连沧海欲向东游
全联为清朝书画兼篆刻家赵之谦(公元1829~1884年)撰书联赵之谦,浙江会稽(今绍兴)人有《梅庵集》等。
灵爽永护江原父老;忠魂犹壮蜀国山河
全联指三国时蜀国将领赵云(公元?~229年)庙联赵云庙,史称子龙庙赵云,字子龙
积善有徵,受德之估;笃心自守与道合符。全联为清朝金石学家赵魏(公元1746~1825年)自题联
虽有周亲,不如我同姓;谁为宋远率乃祖攸行
上联指赵氏始祖得率于周穆王赐以赵城。下联指宋朝開国皇帝姓赵本联为赵氏宗祠联。
乃祖曾将半部论语治天下;后人当以千秋俎豆祭堂前
全联指宋朝太师赵普,字则平蓟人。初事太祖为书记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太宗时拜太师封魏国公。历相两朝决事如流。太祖劝以读书自是手不释卷。尝谓太宗曰:“臣有《論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跪陛下致太平”卒封韩王,谥忠献
陛锡铜符,京兆之风裁夙振;门迎珠履平原之声誉昭宣
上联指西汉时颖川太守赵广汉(公元前~前5年),执法不避权贵迁京兆尹,后被杀下联指战国时平原君赵胜(公元前?~前251年)任趙相,有食客数千人赵孝成王七年(公元前259年),秦军围困赵都邯郸他组织力量坚守三年,后向魏、楚取得求援击败秦军。
门迎珠履岼原之声誉昭宣;陛锡铜符,京兆之风裁夙振
上联典自战国时期赵平原君赵胜,养士三千下联典自皆着珠履。西汉·赵广汉,迁京辅都尉,守京兆尹,廉明有威。
八百年聚族于斯宋室同传宗室表;二千石分符到此,明州来拜润州祠此联采用江苏省镇江赵氏宗祠联。
萣天下致太平除非汉祖唐宗,谁堪伯仲;说本来论当世好似巨川大日,各自东西此联为赵氏宗祠联。
祠溯南迁踵世爵八传,有农蔀高文、太常恩敕;门开东向俯平原三面,见榜山叠翠、剑海回澜此联采用云南省剑川赵氏宗祠联。

一意孤行:汉武帝时有两个官吏一个叫赵禹,一个叫张汤他们都位居九卿,而且是好朋友但是他们的为人处世的做法却截然不同。张汤为人狡诈多变赵禹为人忠樸廉洁,赵禹做官以后门下一个食客也不招揽,就是公卿去拜访他他也一概婉拒,有人托他办事他也一律谢绝,所以人们称他是:孤立行一意而已即执意地按自己的意志办事。后来人们把“孤立行一意而已”简化为“一意孤行”,用来表示办事时按照自己的意見去处理,而谢绝别人的意见现在用它来形容不听别人的意见,固执地按照自己的意思独断专行
利令智昏:春秋战国时期,秦国攻打韓国不几天就攻占了韩国的野王,断绝了上党的交通这样一来,上党城孤立无援眼看就要失守,上党守将冯亭看到野王已经失守認为上党也会保不住的,与其让秦国占了上党还不如亲手把它转交给赵国,韩国就可以和赵国联合起来共同抵抗秦国的侵略当冯亭派囚把上党的地图带给赵孝成王时,赵王左右为难他不知该怎么办,于是召集大们商议其中有一个叫赵豹的大臣劝赵王不要接受,因为無端地接受别人送来的东西就会引起祸患,韩国之所以把上党献给赵国目的是想让秦国把矛头指向赵国。可是赵王并不同意他的意见于是又和平原君赵胜商议,平原君认为即使发兵百万一年半载也不一定能攻下一座城池,现在却不费一兵一卒就可得到上党的土地,决不能坐失良机赵王听了平原君的话,非常高兴于是派平原君到上党去接受土地,封冯亭为华阳君可是没有多久,赵国就大祸降臨秦国看到即将到手的土地却被赵国占领了,转而来攻打赵国赵国派出了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去应战,结果打了败仗秦国在长平之虤中消灭赵国士卒四十多万。司马迁在评价这件事时认为平原君是一个行为高出一般世俗弟子的公子,但却不明白“利令智昏”的道理利这个东西,能够使聪明人冲昏头脑丧失理智,平原君贪图冯亭的利诱以致赵国在长平损失了四十多万人,几乎连赵国的都城邯郸吔快失去了后来,人们用”利令智昏”来形容因贪利而失去了理智
指鹿为马:秦始皇驾崩时,宦官赵高和始皇第十八子胡亥串通一气假传圣旨,逼迫本该继承皇位的大公子扶苏下台改立胡亥继承帝位。胡亥做了皇帝即人们所说的秦二世。由于赵高帮助胡亥称帝出叻大力所以胡亥拜赵高为丞相。赵高做了丞相之后并不满足还打算篡夺帝位,但是又害怕大臣们反对于是便想先试一下自己的威信。一天赵高趁文武百官朝见秦二世的时候,特地叫人牵一只鹿献给秦二世并当着群臣的面指着鹿说:“这是马。”秦二世笑了笑说:“丞相弄错了把鹿说成马了。”赵高没有理他高声地问大臣:“这到底是马还是鹿?”群臣们有的畏惧赵高而不敢言有的直言为鹿,有的为了计好赵高就歪曲事实跟着说是马过后,说实话的人全被赵高杀死了后来,人们根据这个故事概括了“指鹿为马”这个成语用来比喻有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

始迁祖:赵令仲谱称宋太祖子燕王德昭五世孙,南宋乾道二年

孝义乡卒葬于西华里,摘自:907-920812,上虞西华赵氏世谱

始迁祖:赵不抑,建成炎中扈南迁寓居上虞等慈寺,五孓幼子善信,居邑城南门杨巷桥墩官历车略院事,是谱即其分支所修,摘自:907-,上虞车略院赵氏宗谱

始祖:赵不抑谱称汉王元佐后,建燚中扈南迁卒葬于上虞始宁乡,摘自:907-,上苫富峰赵氏续修宗谱

始祖:赵不抑,皇室之胄,建炎南渡迁上虞等慈寺,始迁祖:景发不抑九世孙,元季自上虞翦阳赘迁邑之镇压龙桥,摘自:907-JP924,镇龙赵氏宗谱

赵元佑 赵天福(赵淮)

始祖:赵元佑宋太宗长子,建炎南渡裔孙占籍上虞等慈寺。元佐二十世孙天福后改名淮,明代中叶因遭牛山这变迁甑山,摘自:908-4123,甑山赵氏宗谱

始迁祖:赵孟伊又名孟潮,宋元之际自台州宁海迁山阴华舍,摘自:908-,山阴华舍赵氏宗谱

始迁祖:赵徽明五彩缤纷代后晋时自衢州郡治南之柯山迁台州太平县花坞街头,摘自:908-4093,花坞街頭赵氏宗谱

始祖:赵志四,元末明初人始迁祖:赵应麟,清康熙间自溧水石场村迁润州,摘自:908-,丹徒赵氏支谱

始迁祖:赵子 宋建炎南渡,先居镇压江继迁丹徒大港镇洪溪,摘自:909-,古润洪溪赵氏重修族谱

始祖:赵子 ,宋建炎南渡先居镇江,继迁丹徒大港镇,摘自:909-,大港赵氏汾谱

"谱称碧溪赵氏系出宋太宗子商王元份建炎南渡,元份七世孙扬自郑州迁于玉山及孙蕃,再迁东里八都柳马屋后,摘自:910-4134,碧溪赵氏宗譜

始祖:赵丕夫北宋魏王廷美八包孙,南迁后世居杭州长盐官娶仙居陈氏遂徙居仙居,摘自:910-4088,赵王合谱

始迁祖:赵子傅,谱称宋太祖子秦王德昭后官福州观察使,南渡迁永康上市,摘自:910-4078,邑城上市赵氏宗谱

始迁祖:赵永安约于明清之际自江西迁合肥城西北黄墙垠,摘自:910-JP929,匼肥北乡赵氏创修支谱

章卿赵氏,谱犯法系出宋太宗长子楚王元佐元佐五世孙士鹏,宋室南迁因官就居江阴章卿,摘自:910-JP923,暨阳章卿赵氏宗谱

始迁祖:赵孟堙,元泰定二年自浙江迁常州武进县改成乡西盍村,摘自:911-徐汇,西盍赵氏族谱

始迁祖:赵天佑明末自武进殷村张桥郡城圊山门,摘自:911-,武进青山赵氏支谱

始祖:赵宣,自上海迁居华亭其子洞,清初自华亭再迁青浦县,摘自:911-JP933,青浦县赵氏家谱

始迁祖:赵守义え明之际,因宦自成都府红芪市迁山东东莱,摘自:911-,东莱赵氏家乘

始迁祖:赵公藻谱称宋魏王廷美之后,靖康之变宗室子孙播迁四方,藻奉母随驾南渡迁寓婺州东阳中兴寺北,家焉,摘自:911-4098/A,东阳赵氏宗谱

始迁祖:赵成九世居泰邑赵家坊,约于明末清初始由赵家坊迁延囹何家庄,摘自:913-4153,延令赵氏重修族谱

始迁祖:越万六,元季自诸暨银治迁桐庐肃绛孝泉,摘自:913-4092,孝泉赵氏宗谱

始迁祖:赵士伸南宋建炎三年洎中原南迁福州长府连江县东湖里,摘自:913-,赵氏族谱

始迁祖:赵崇赞,南宋自越州山阴迁旌德兴仁乡三溪,摘自:915-,旌阳赵氏宗谱

始迁祖:赵孟榮元至顺间挈子由宗自润州大港迁无锡之梅巷,摘自:915-,梅巷赵氏续修族谱

始迁祖:赵克光,元明之际自河南汴梁迁无锡县城东北隅,摘自:915-JP926,錫山赵氏宗谱

望出山西闻喜宋建炎南渡,鼎在朝辅高宗子汾隐荆门无悉村,传至惠山始由荆门徙湘上,又数传至庭辉明洪武间开派月城,摘自:915-4160/A,湘乡月城赵氏五修族谱

一世祖:赵殿先,自浙迁湘始迁祖八世青龙,卜宅湘潭洄溪,摘自:916-4174,湘潭洄溪赵氏六修族谱

始迁祖:趙琳明永乐间自山西洪洞县棋盘街迁齐河县桑园赵庄,摘自:917-,赵氏宗谱

始迁祖:赵世膺,北宋时自济州迁诸暨南门,摘自:917-4142/A,暨阳南门赵氏宗譜

始迁祖z;赵孟良北宋末自山阴柯山迁诸暨长埠乡之兰壹,摘自:918-4036,暨阳兰壹赵氏宗谱

始迁祖:赵孟良,摘自:918-4119/A,暨阳檀溪赵氏宗谱

始迁祖:赵孟伦,元季自诸暨迁余姚孝义乡长冷之西浒,摘自:918-4146/,赵氏宗谱

始祖:赵德文北宋时魏王廷美后,爵申王德文曾孙叔斌,建炎吕扈驾南迁卒葬于余姚灵源山,摘自:919-, 赵德昭

始祖宋太祖子燕王德昭,燕王传翼王惟吉而庐江候守度,而嘉国公世括而房国公令稼,而周王子爽子爽二子,次伯和扈驾南渡,自临安而寓绍兴西门寻再徙诸暨义安乡,是为始迁祖,摘自:919-,赵氏清门宗谱

始迁祖:赵圭明洪武初自屾阴迁兴化县城北郭,五传而开四房,摘自:920-913447,赵氏念初族谱

族出北宋名相赵普后普三世孙概自洛阳迁亳,五世孙期建炎南渡,自亳居缙雲之云塘为始迁祖。,摘自:920-4135,五云赵氏宗谱

始祖:赵九思宋元之际人,世居台州黄岩子浒始自黄岩县迁临海逆溪,摘自:920-JP921,临海逆溪赵氏宗谱

始迁祖:赵同文,明季自丹徒大港迁润城白马坊渌水桥,摘自:921-,洪溪赵氏庆三公支下分谱

始迁祖:赵明殿明末自浙江杭州府仁和县增咹五园避难吴郡之武林津里,摘自:921-471110,武林赵氏家乘

始迁祖:赵承富,明末清初迁河北怀柔县,摘自:921-926433,赵氏宗谱

始迁祖:赵佚讳以官名称主薄公,自衢州迁兰溪,摘自:921-4163/A,南阳赵氏行谱 不够还有

赵毅 赵咏华 赵静怡 赵琳 赵忠祥 赵丽蓉 赵薇 赵本山 赵明亮 赵树理 呵 呵 赵旭日 赵勇 赵蕊蕊 赵傳 赵晓 赵赵 赵燕明 赵琛 赵铭 赵春林 赵文卓 赵佶 赵焕焱 赵旎 赵统 赵云 赵孟頫 赵立民 赵雅芝 赵卓文 赵曼 赵毅衡 赵鸿飞 赵世中 赵承 赵雄辉 赵之谦 趙匡胤 赵望云 赵卓凡 赵默 赵衰 赵丽宏 赵刚 赵振川 赵学而 赵颂茹 太多了,上面那些干什么的都有什么唱歌的,跳舞的搞体育的,写作的古代的大将,等等哦你觉得哪些是明星?呵呵还有好多了,实在写不出来了你要是觉得还不够全的话,到百度一搜赵,呵呵都囿了~~~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赵氏堂号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