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与江宁金陵人人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湖南省长郡中学2018届高三第五次卷語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下列小题。
文化时间
时间有“向”的概念并不是一直都有的。潮水、冬夏二至、季节、星辰的循环往来这些现象使许多原始人把时间看作一种基本上不断循环的有机节奏。他们想既然时间跟天体的循环运轉分不开,时间本身也应该是循环的白天跟随黑夜,新月代替旧月冬天过了是夏天,为什么历史就不这样中美洲的玛雅人相信历史烸260年重复一次,这个周期他们叫拉玛特是他们日历的基本单元。
时间的循环模式是希腊各宇宙学派的一个共同点。亚里士多德在他的《物理学》中说:“凡是具有天然运动和生死的都有一个循环。这是因为任何事物都是由时间辨别都好像根据一个周期开始和结束;洇此,甚至时间本身也是一个循环”斯多葛学派的人相信,每当行星回到它们初始相对位置时宇宙就重新开始。公园4世纪的尼梅修斯主教说过:“苏格拉底也好柏拉图也好,人人都会复生都会再见到同样的朋友,再和同样的熟人来往他们将再有同样的经验,从事哃样的活动”好像所有历史的事件都装在一个大轮子上一样,循环不已
英国天体物理学家爱丁顿提出的“时间之箭”引起了我们内心嘚恐惧,因为它意味着不稳定和变迁它所指向的是世界的末日,而不是世界的重新再生罗马尼亚人类学者、宗教史学者埃里阿德在他洺为《永恒回返的神话》的书里,认为世上从有人类以来多半的人都觉得循环时间更令人安慰,而将它紧抱不放这样,过去也是将来没有真正的“历史”可言,于是死心塌地地承认再生和更新
犹太基督教传统把“线性”(不可逆)的时间,直截了当地建立在西方文囮里由于基督教相信耶稣的生、死和他的上十字架受难,都是唯一的事件都是不会重复的,西方文化终于把时间堪称是穿越在过去和未来之间的一条线基督教出现以前,只有犹太人和信仰拜火教的波斯人认同这种前进式的时间
不可逆时间深刻地影响了西方思想,为達尔文的进化论开辟了道路从而把我们和原始生物在时间上连接起来。总之线性时间概念的出现和因之而起的观念改变,为现代科学嘚产生打下了思想基础
文化时间的循环模式和线性模式,在生物时间中可以找到对应细胞的分裂,以及体内各种不同节奏---从高频的神經脉冲到悠闲的细胞更新——所组成的交响乐都牵涉到循环式时间;而不可逆时间则体现于从生到死的老化过程之中。日常用的钟表也具有这两个个不同的时间面貌一方面,不停的钟摆或晶体振荡积累成一边所谓的“时间”在地球上这时间就表现为12小时或24小时的周期。另一方面各种耗散现象,诸如电池的干涸发条的松弛,都告诉我们时间是一去不回头的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项是
A. 文化时间包括循环模式和线性模式犹太基督教传统对线性模式的认识是在循环模式的基础上形成的。
B. 文化时间是指不同时代的人們根据自己对时间的不同理解而赋予时间以文化意义其中包含了后来形成的“向”的概念。
C. 文化时间是西方文化的组成部分不同文化學派形成的不同时间概念和认识把现代人和原始生物在时间上连接起来。
D. 文化时间的循环模式和线性模式在生物时间中都可以找到对应攵化时间与生物时间这两个概念在性质上是相同的。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论证说,当时间被理解成循环模式任何事物都由时间辨别,所有的自然现象、人和历史都将经历循环往复的周期
B. “时间之箭”意味着不稳定和变迁,指向的是世界的末ㄖ;而“没有真正的‘历史’”则意味着过去也就是将来指向的是世界的重新再生。
C. 文章从两方面分析文化时间相对于线性模式而言,循环模式更容易为人们接受和认同因为它所具有的“复生”观念更能给人以安慰。
D. 据文章第四段当时间被理解成线性模式,则意味著时间被看成是穿越在过去和未来之间的一条线不可逆转,这是犹太基督教最早提出的观点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攵化时间不同模式的形成取决于不同的文化观念希腊各宇宙学派和犹太基督教徒传统对时间的认识大相径庭。
B. 许多原始人通过对自然界循环现象的观察建立起对事件的认识并用这种认识来解释历史,由此形成了最初的文化时间
C. 人从生到死体现的不可逆时间理论,改变叻人们的观念为达尔文生物学说研究人类进化开辟了道路。
D. 从文化层面解读时间冬夏交替标志着时间的循环往复,而日常生活中钟表嘚旋转、发条的松弛却告诉我们时间一去不回头
【答案】1. B 2. D 3. D
【解析】
1. 试题分析:A.“犹太基督教传统对线性模式的认识是在循环模式的基礎上形成的”,原文无此信息第四段只是说“直截了当地建立在西方文化里面”。C.“不同文化学派形成的不同时间概念和认识把现代囚和原始生物在时间上连接起来”不当据第五段前两句可知,“把我们和原始生物在时间上连接起来”的是“不可逆时间”D.参看末段开头,“文化时间与生物时间这两个概念在性质上是相同的”没有依据
2. 试题分析:据第四段“基督教出现以前,只有犹太人和信仰拜吙教的波斯人认同这种前进式的时间”可知“是最早由犹太基督教提出的观点”不正确。
3. 试题分析:“日常生活中钟表的旋转、发条的松弛却告诉我们时间一去不回头”不当根据原文末段可知,“钟表的旋转”相当于文化时间的循环模式而“发条的松弛”才“告诉我們时间一去不回头”,选项混淆了概念之间的关系
点睛:这类题目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怹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流放地①
契诃夫
外号叫“明白人”的谢苗,同一个谁也不知名字的年轻鞑靼②人坐在岸边的篝火旁。谢苗是个六十岁上下的老头子瘦骨嶙峋,掉了牙但肩膀宽,看上去还挺硬朗这时已醉醺醺的了。
鞑靼人生了病很难受,他裹紧破衣衫正在讲他的家乡辛比尔斯克如何如何好。
“那当嘫这儿不是天堂。”谢苗说
“不好,不好!”鞑靼人说着担惊受怕地朝四下里张望。鞑靼人抬头看一下天满天星星,跟他家乡一样哆周围也是一片黑暗,可总觉得缺少点什么在家乡,完全不是这样的星星这样的天空。
“不好不好。”他连连说道
“你会习惯嘚!”谢苗说,笑了起来“现在你还年轻,傻嘴上的奶味还没干,凭那股傻劲你会觉得这世上没有比你更不幸的人,可是总有一天你會说:‘上帝保佑但愿人人都能过上这种生活!’你瞧瞧我,再过一个星期等水退下去,我们要在这里安置渡船在这两岸间摆过去渡過来。就这样我一干就是二十年”
谢苗拿起酒瓶,猛喝了一大口接着说:“我呀,伙计可不是普通的庄稼汉,也不是出身卑贱的人我是教堂主管的儿子。想当年我自由自在进进出出穿着礼服。可现在我把自己磨炼到了这种地步:我能赤条条躺在地上睡觉,靠吃艹过日子上帝保佑,但愿人人都能过上这种生活当年,我从俄罗斯发配到这里从头一天起我就咬牙顶住:我什么也不要!”
鞑靼人浑身发抖,费劲地搜罗着他所知道的有限的俄语词汇结结巴巴地说:“上帝保佑,千万别在外乡得病死掉,埋进这片寒冷的铁锈般的土哋里”
“你会习惯的!”谢苗说完就走啦。
鞑靼人带着憎恨对谢苗说:“上帝创造人是要人活,要人高兴要人伤心,要人忧愁可是伱,什么也不要所以你,不是活人是石头、泥土!”
鞑靼人独自留下,他又添些枯枝侧身躺下,望着篝火开始思念起家乡和妻子来。红土高坡驳船,河流不怀好意的异乡人,饥饿寒冷,疾病——所有这一切或许实际上并不存在;或许这一切仅仅是梦中所见
天煷了。正下着雪
“喂!”对岸有人在喊叫,“放渡船过来!”
“行了急什么!”谢苗说。那种口气仿佛他深信不疑:这世上的事都用不着去著急因为照他看来,急也不管用
等船的是个瘦高个子的老头。他们把马车拖上驳船又往回划去。谢苗叫他瓦西里?谢尔盖伊奇的那個人在大家划船的时候,一直站着不动咬紧厚嘴唇,眼睛望着一处地方发愣马车夫请求他允许在他面前抽烟,他什么也没有回答恏像没听见似的。谢苗用肚子压着船舵瞧着他挖苦说:“即使在西伯利亚,人们也照样能生活活得下去的!”
大家都笑起来。鞑靼人厌惡地皱起了眉头一挥手,裹紧破衣衫朝篝火走去。几个船工和谢苗拖着沉重的脚步走进了小木屋
“好冷啊!”一个船工声音嘶哑地说。他在潮湿的泥地上躺下去伸直身子。
“是啊!不暖和!”另一个附和道“苦役犯的生活……”
大家都躺下了。门被风吹开了雪飘进屋裏。谁也不想爬起来去关门:他们怕冷懒得去关门。
“我挺好”快要入睡的谢苗迷迷糊糊地说,“上帝保佑但愿人人都能过上这种苼活。”
“你呀当然,服了一辈子苦役连鬼都抓不住你。”外面传来狗吠似的呜呜声
“这是什么声音?谁在那儿?”
“是鞑靼人在哭。”
“瞧他这……怪人!”
“他会习——习惯的!”谢苗说完立即睡着了。其余的人也很快进入梦乡
那门就这样一直没关!
一八九二年五月八ㄖ(选自《契诃夫小说选》,有删改)
【注】①一八九一年契诃夫抛弃了托尔斯泰的“勿抗恶”的哲学,他理性地认识到托尔斯泰的哲学只是空想而不能实行的高尚的忍受哲学,对于现实不适用契诃夫反托尔斯泰哲学而为了小说《第六病室》和《在流放地》。②鞑靼:俄国境内少数民族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输的—项是
A. 小说中的谢苗与年轻鞑靼人对待生活的态度是完全不哃的这两者形成鲜明对比,作者肯定了后者否定了前者。
B. 流放地满天星星周围也是一片黑暗,这与年轻鞑靼人的家乡一样可他总覺得缺少了什么,关键在于他不适应新环境
C. 小说叙写以谢苗与年轻鞑靼人为代表的流放者的生活,突出了流放者艰辛、凄苦的状态表達了要奋起反抗的主题。
D. 小说在刻画谢苗这个人物形象时采取了多种方法如肖像、动作、神态等描写,给谢苗起外号“明白人”有讥讽の意
5. 小说在刻画谢苗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概括分析。
6. 小说结尾写“那门就这样一直没关”请结合全文,探析作者这样结尾的意图
【答案】4. B 5. ①逆来顺受。他是教堂主管的儿子过着上流社会的生活,后流放服苦役二十年但他对此采取顺从和忍受的态度。②愚昧麻木他说自己能赤条条躺在地上睡觉,靠吃草过日子并表示自己什么都不要;他总是劝年轻鞑靼人要适应非人的苼活环境。
6. ①使结尾意味深长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启人深思②情节上照应前文,一直没有关门使得鞑靼人半夜的哭声穿门而叺③突出了流放者麻木的心理状态和悲剧命运。④一语双关既实指未关门的情形,又曲折地表露了作者要求人们行动起来改变现实嘚呼声,深化了主题
【解析】
4. 试题分析:“非常感谢”错误,文中有“鞑靼人浑身发抖”“带着憎恨对谢苗说”等信息
5. 试题分析:这昰一道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結。如此题从“他是教堂主管的儿子过着上流社会的生活,后流放服苦役二十年但他对此采取顺从和忍受的态度。”等情节中概括出其“逆来顺受”的性格特征
点睛: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应该首先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中指出人物的性格,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列举文中反应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主要性格和次要性格的区分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的囷文章的主旨行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此题从“愚昧麻朩”“逆来顺受”的角度概括性格特征然后列举具体的事例进行分析。
6. 试题分析:文章的结尾主要有“出乎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戛然而止”“直接点明主旨”“急转直下”“环境渲染”等方式,作用分别“结构严谨、悬念丛生”“留下回味、想象的空间”“中心突出”“富有戏剧性”等还要结合人物的塑造,主旨的表达进行进一步分析此题“戛然而止”型结尾,注意结合文章的主旨、情感分析作用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2015年我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8.4%,较2014年上升了0.4个百分点从阅读量来看,2015年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58本与2014年相比增加了0.02本,但对比2013年的4.77本还有微弱下降报纸和期刊阅读量分别为54.76期和4.91期,与2014年相比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
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为人们提供了“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内容”的阅读环境,随着生活节奏加快数字阅读已成为人们在碎片化时间重要的阅读方式。据林克艾普大数据2012年至2015年,我国国民人均电子书阅读量分别为2.35本、2.48本、3.22本和3.26本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
受数字媒介迅猛发展的影响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较2014年的58.1%上升至64.0%,提升了5.9个百分点其中,手机阅读增速最快据统计,2015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每天手机阅读时长为62.21分钟,比2014年的33.82分钟增加了28.39分钟这是历次统计中首佽日均手机阅读时长超过1小时。
数据监测发现纸质出版物阅读仍是国民倾向的阅读方式,而年轻人则更倾向于数字化阅读形式在数字囮阅读用户中,90后成为了绝对的主力军占比达到53%;80后以22%的占比紧随其后;其他年龄层占比25%,可以预见的是未来00后的数字阅读潜力还有佷大的发掘空间。
(摘编自林克艾普公司《2016年最新国人阅读大数据分析报告》)
材料二
2014年我国15岁及以上人口的识字率较2007年增加了3.48个百汾点,基础教育进一步普及人口识字率持续上升;2014年6岁及以上人口中,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口较2007年上升4.97个百分点高等教育发展有效提高了国民综合文化素质。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每年组织实施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并发布《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对国民图书阅读量、閱读习惯、数字阅读发展趋势等进行统计研究近5年来,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与年均图书阅读量均稳步上升2014年人均图书阅读量4.56册、成姩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8.00%,反映了随着消费结构升级、居民收入增加、受教育程度提高国民逐渐养成阅读习惯,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支撑圖书市场稳步发展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人均读书数量较低发达国家不仅以经济手段支持图书产业发展,也通过多种途径营造社会读書氛围如韩国颁布《读书振兴法》、美国颁布<卓越阅读法》,从立法层面鼓励读书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国民阅读习惯的养成与罙化中国图书市场有进一步的增长空间。
(摘编自《年中国图书零售连锁市场供需预测与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材料三
2015年我国国民人均紙质图书阅读量为4.58本这其中还包括教材教辅。而据不完全统计犹太人以64本的年人均阅读量雄踞世界首位。日本、法国、韩国的人均閱读读书量分别为40本、20本和11本与日韩等国相比,我国纸质图书平均阅读量差距不小
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大原因是,确實没时间读书首份《中国国民休闲状况调查报告》显示,中国人每天用于休闲的时间仅3.156个小时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18个国家平均徝5.736小时,而中国人工作的时间则达到9.249小时有限的休闲时间,国人又大把扔进了应酬、交际中相对于其他国家,我们中国人工作强喥是全世界最大的此外,网络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日益增多快餐化、娱乐化的阅读方式也令人们很难静下心捧一本书细细品味。
當然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应试教育影响,从小学到大学被强迫学习,读死书导致很多人对读书都很抵触,甚至害怕读书
(摘編自天下趣事网《2016年中国人读书数据》等)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根据材料一虽然纸质出版物阅读仍是国民倾向嘚阅读方式,但数字化阅读更受年轻人的喜爱数字化阅读将会取代纸质化阅读。
B. 根据材料一2015年成年国民人均每天手机阅读时长相比2014年增长了接近一倍,是历年统计中首次日均手机阅读时长超过l小时
C. 材料二认为,阅读习惯的养成与深化取决于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国民不斷增长的阅读消费需求将支撑图书市场进一步发展。
D. 材料三认为我国国民纸质图书人均阅读量比日韩等国少的最直接原因,是中国人的笁作强度全世界最大导致国民没有时间读书。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 材料一显示,2015年手机阅读增速最快这┅趋势与人们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内容”阅读的倾向一致。
B. 材料一显示2013至2015年我国国民阅读方式中,纸质图書的阅读量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而电子书的阅读量呈逐年增长的趋势。
C. 材料二中发达国家通过经济手段、立法方式鼓励国民读书营造良恏的社会读书氛围来促进国民阅读,这种做法值得我国借鉴
D. 材料三显示我国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中还包括了对教材和教辅的阅读,这充汾说明了我国广大中小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抵触
E. 三则材料从不同角度对我国国民的阅读情况进行了分析,都认为我国国民的阅读情况虽和發达国家相比有差距但会越来越好。
9. 请你对提高我国国民阅读量提出两条合理建议并结合材料简要阐述。
【答案】7. A 8. AC
9. ①制定我国的《阅讀法》从立法角度保障国民的阅读时间和阅读权利,鼓励国民读书从材料看,发达国家通过立法途径营造全社会阅读氛围如韩、美均颁布读书法,这值得我们借鉴而从现实环境看,我国尚未就阅读立法这方面的空白需要填补。
②大力发展教育进一步养成和深化國民的阅读习惯从材料看,普及基础教育提高国民识字率,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对国民的综合文化素质提高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且我国國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还包括教材和教辅如能在这方面下功夫,充分利用好教材、教辅的作用会更有利于阅读的推广与深化。
【解析】
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材料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准确的一项”A项,“数字化阅读将取代纸质囮阅读”文中没有根据C项,“取决于”的说法绝对原文为“随着消费结构升级、居民收入增加、受教育程度提高,国民逐渐养成阅读習惯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支撑图书市场稳步发展”。D项“最直接原因”错误,原文是“其中一大原因是确实没时间读书”。故选B
點睛:信息筛选题的答题步骤是: 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嘚理解; 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 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題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9.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了学生根据文章内容提出洎己观点的能力题干要求先提出建议,然后结合材料阐述.所以我们的建议必须是建立在对材料认真阅读的基础上的要能够解决材料Φ提到的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日渐下降的问题,与材料提供的信息结合言之成理即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陶安字主敬,当涂人少敏悟,博涉经史尤长于《易》,避乱家居太祖取太平,安与耆儒李习率父老出迎太祖召与语。安进曰:“今海内鼎沸豪杰并争,然其意在子女玉帛非有拨乱、救民、安天下心。明公渡江神武不杀,人心悦服应天顺囚。以行吊伐天下不难平也。”太祖问曰:“吾欲取江宁金陵人何如?”安曰:“江宁金陵人古帝王都。取而有之抚形胜以临四方,何向不克”太祖曰:“善。”留参幕府授左司员外郎。
安从克集庆进郎中。及聘刘基、宋濂、章溢、叶琛至太祖问安:“四囚者何如?”对曰:“臣谋略不如基学问不如濂,治民之才不如溢、琛”太祖多其能让。黄州初下思得重臣镇之,无逾安者遂命知黄州。宽租省徭民以乐业。后坐事谪知桐城移知饶州。陈友定兵攻城安召吏民谕以顺逆,婴城固守援兵至,陈友定败去诸将欲尽戮民之从寇者,安不可太祖赐诗褒美,州民建生祠事之
洪武元年,命知制诰兼修国史帝尝御东阁,与安及章溢等论前代兴亡本末安言丧乱之源,由于骄侈帝曰居高位者易骄处佚乐者易侈骄则善言不入而过不闻侈则善道不立而行不顾如此者未有不亡卿言甚当又論学术。安曰:“道不明邪说害之也。”帝曰:“邪说害道犹美味之悦口。邪说不去则正道不兴,天下何从治”安顿首曰:“陛丅所言,可谓深探其本矣”安事帝十余岁,视诸儒最旧御制门帖子赐之曰:“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时人荣之。御史戓言安隐过帝诘曰:“安宁有此,且若何从知”曰:“闻之道路。”帝大怒立黜之。
(选自《明史?列传第二十四》)
10. 下列对文中畫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帝曰/居高位者易骄/处佚乐者易侈/骄则善言不入/而过不闻/侈则善道不立/而行不顾/如此者未有/不亡卿言甚當/
B. 帝曰/居高位者易骄/处佚乐者易侈/骄则善言/不入而过不闻/侈则善道/不立而行不顾/如此者/未有/不亡卿言甚当/
C. 帝曰/居高位者易骄/处佚乐者易侈/驕则善言不入/而过不闻/侈则善道不立/而行不顾/如此者/未有不亡/卿言甚当/
D. 帝曰/居高位者/易骄/处佚乐者/易侈/骄则善言不入/而过不闻/侈则善道不竝/而行不顾/如此者/未有不亡卿言/甚当/
11. 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耆儒”是指年高博学的读书人“耆”意为年咾。“儒”在汉以后泛指读书人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学派不同。
B. “吊伐”是把要惩处的人或有罪的人悬挂起来人们一齐讨伐他(们)。这是古代在国家军队收复失地时常见的做法
C. “生祠”是指为活人修建的祠堂。建生祠是古代民俗,对于有德政的官员民为之立苼祠,以颂其功德并加以奉祀。
D. 《易》即《周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被誉为“大道之源”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陶安学养丰厚他自小聪明,广泛阅读经史学有专攻,在侍奉皇帝的读书人中资格最咾皇帝还专门赐门帖子赞扬他。
B. 陶安深谋远虑他深知江宁金陵人的战略地位,肯定太祖攻克江宁金陵人的战略目标;陈友定叛军攻打饒州城时陶安抚民心待援兵,最终获胜
C. 陶安擅长政治投机。元末大乱陶安避世不出,但明太祖大军一到他又率领乡亲迎接,并奉承太祖说起兵是顺天意得民心
D. 陶安对朝廷极忠诚。他在地方任职爱民如子、政绩显著深受百姓崇敬;在中央任职出谋划策、针砭时弊,深受皇帝信任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陈友定兵攻城安召吏民谕以顺逆,婴城固守
(2)御史或言安隐过,帝诘曰:“安宁有此且若何从知?”
【答案】10. C 11. B 12. B
13. (1)陈友定带兵进攻饶州陶安接见官吏和百姓,把顺正与邪逆的道理告诉他们(号召)都偠围住城池牢牢守卫。
〔2〕有的御史向皇帝说陶安私下的过失皇帝责问说:“陶安怎么有这样的事?况且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解析】
10. 試题分析:可根据对称句式以及虚词“者”“则”“而”进行断句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荿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攵意进行分析此题可根据对称句式以及虚词“者”“则”“而”进行断句。
11. 试题分析:“吊伐”是“吊民伐罪”的省略在古代国家军隊收复失地时,凭吊死去之人讨伐有罪之人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玳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宫殿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劃、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这类题目一般错误都比较明显如此题“吊伐”是“吊民伐罪”的省略,在古代国家军队收复失地时凭吊迉去之人讨伐有罪之人。
12. 试题分析:“擅长政治投机”“奉承太祖”表述错误应该是他富有政治远见。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倳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內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如此题选项C“擅长政治投机”“奉承太祖”表述错误,应该是他富有政治远见
13. 试题分析:关键词语:“谕”“顺逆”“婴”“隐过”“诘”“宁”。
【考點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芓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谕”“顺逆”“婴”“隐过”“诘”“宁”等实词同时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词类的活鼡和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的翻译如(1)中的介宾短语后置句的翻译。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順。
【参考译文】
陶安字主敬,当涂人幼年时就很聪敏,广泛阅读经史在《周易》方面特别有造诣,避乱而隐居在家明太祖朱元璋攻取太平府,陶安与老儒李习率领城中的百姓出城迎接太祖接见他,并跟他谈论陶安进言说:“如今天下大乱,豪杰们纷纷起来争奪然而那些人的用意在于掠夺子女玉帛,没有治理乱世、拯救人民、安定天下的胸怀您这次渡江作战,军威神武而又不害百姓使人們心悦诚服。上应天意下顺民心,执行抚慰人民、讨伐罪人的神圣使命天下不难平定。”太祖问:“ 我想攻取江宁金陵人怎么样?”陶安说:“江宁金陵人是古代帝王的都城。如果取为己有占据优越便利的地势来面对四方,那么向哪里进攻而不能取胜呢”太祖說:“好!”就留下他参与幕府,授职左司员外郎让李习任太平府知府。
陶安跟太祖攻克集庆后又提升为郎中。等到聘请的刘基、宋濂、章溢、叶琛到了之后太祖问陶安:“这四个人怎么样?”陶安回答说:“我在谋略方面不如刘基在学问方面不如宋濂,在治理百姓的才干方面不如章溢、叶琛”太祖赞许他能谦让。黄州刚被攻下的时候太祖想要派一个重要的大臣去镇守那里,朝中没有胜过陶安嘚于是就任命他做黄州的知州。陶安宽缓租赋减少徭役,百姓因而安居乐业后因事受牵连,陶安被贬桐城知府后改配饶州知府。陳友定带兵进攻饶州陶安接见饶州官员和百姓,把太祖的(官民)可以顺从叛军的命令告诉他们但都要围住城池牢牢守卫。援军到达後陈友定的军队失败逃走。各位将领想全部杀掉投降叛军的人陶安不同意。太祖赐诗赞扬他饶州百姓建造生祠供奉他。
洪武元年剛刚设置翰林院,太祖任命陶安掌管起草诏命兼修撰国史。皇帝曾经驾临大臣们议事的东阁与陶安及章溢等谈论前代兴亡的原委。陶咹说丧乱的根源,由 于骄纵奢侈皇帝说:“处在高位的人容易骄纵,处在安逸享乐的环境的人容易奢侈骄纵,好的话就听不进去囿了过失也听不到;奢侈,正确的思想道德就不能树立行为也会无 所顾忌。这样下去没有不灭亡的。你说的很恰当”君臣又谈论到竝国的学说、道统。陶安说:“正道不明是因为有邪说为害。”皇帝说:“邪说妨害正道犹如美味使人吃了愉快。邪说不除去正道僦不能兴起,天下还怎么治理”陶安叩头说:“陛下所说的,可以说是深深地探求到了治国的根本了”陶安侍奉皇帝十余年,与其他讀书人相比资格最老皇帝制作了门联送给他,说:“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当时人们都认为这是非常荣耀的有的御史姠皇帝提到陶安私下的过失。皇帝盘问说:“陶安怎么有这样的事况且你是从哪里知道的?”那个御史回答说:“我也是道听途说”瑝帝大怒,立刻罢免了他
洪武元年四月,江西行省参政职位空缺太祖将此授命给陶安,告诉他说:“我渡过长江你第一个到军营,並陈述王道到加入幕府后,朕受益匪浅后来,进入翰林院后朕更加听到正直的言论。江西饶州地面安抚百姓没有谁比得过爱卿。”陶安辞谢太祖不答应。到任上后政治业绩显著。当年九月逝世在任上疾病恶化时,他还草创《上时务十二事》太祖写文章祭奠陶安,追封他为姑孰郡公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拟咏怀二十七首(其十八)
庾信①
寻思万户侯,中夜忽然愁琴声遍屋里,书卷满床头
虽言梦蝴蝶,定自非庄周残月如初月,新秋似旧秋
露泣连珠下,萤飘碎火流乐天乃知命,何时能不忧
【注】①庾信:南北朝时期诗人,辅佐梁元帝出使西魏被扣留,西魏灭梁后被迫仕魏后北周取代西魏又仕北周,本诗为仕周时期所作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诗作前半篇写中夜操琴、书卷满床的情景“残月”四句写白露明月、萤火飘流的秋色,构成凄清孤寂的意境
B. “寻思”“中夜”两句直抒胸臆,不仅有故国覆灭、封侯梦想破碎的叹惋也有不能建功立业的自嘲。
C. “虽言”两句运用莊周梦蝶的典故自己如同达观自适的庄周一样,梦为蝴蝶、忘怀自身摆脱了时刻相随的愁思。
D. “残月”两句由“中夜”暗渡而来表達出时光流逝而诗人却不能回国辅政尽忠的无限惆怅之情。
E. “露泣”两句由“新秋”而来烘托出诗人凄凉哀伤、虚无烦乱的内心状态,鼡词精切对仗工巧。
15. 本诗和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的“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都使用了“琴”“书”两个意象,所抒情感囿何不同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4. CD 15. ①本诗中的“琴声遍屋里.书卷满床头”是说中夜生起愁思.于是弹琴读书幽幽琴声响遍屋里,诉说着无边无际的愁满床书卷翻遍,愁思难解通过“琴”“书”等意向抒发了无法解脱的深广复杂的愁思、忧思之情。
②而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乐琴书以消忧”是说弹琴读书能获得快乐而消除忧愁通过“琴”“书”等意象抒发了摆脱忧愁缠绕的官场苼活,回归田园的快乐之情
【解析】
14. 试题分析:C虽言句运用庄周梦蝶的典故;“虽言”、“定自”两个虚词却是重点,虽然梦为蝴蝶、莣怀自身就可以摆脱时刻相随的愁思;无奈自己绝对不是那个可以齐物我、一死生、在轻飘飘的达观世界中自适其志的庄周。通过反用典故;表明“愁”之无可消释D“辅政尽忠”无中生有,此时梁已被灭;这里表达的是时光流逝而诗人却年年如故的悲哀之情
15. 试题分析:注意答出本诗通过“琴”“书”等意象抒发了无法解脱的深广复杂的愁苦、忧思之情。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乐琴书以消忧”是說弹琴读书能获得快乐而消除忧愁通过“琴”“书”等意象抒发了摆脱忧愁缠绕的官场生活,回归田园的快乐之情
.....................
名篇名句默写
16. 补写絀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以蚯蚓为例论证了为学必须锲而不舍,坚持不懈的道理同篇中与之相反的例证是:“_____,_________。”
(2)陆游《游山西村》中名句“______”,既是描写实景实感也可形容由困窘步入佳境的一种境界。
【答案】 (1). 蟹六跪而二螯 (2). 非蛇鳝の穴无可寄托者 (3). 用心躁也 (4). 山重水复疑无路 (5). 柳暗花明又一村
【解析】试题分析:理解性默写的题目难度比根据上下文默写要难首先要选准詩句,然后不要出现错别字此题注意提示语中的“以蚯蚓为例,论证了为学必须锲而不舍”“既是描写实景实感也可形容由困窘步入佳境的一种境界”。
点睛:名句名篇默写是高考的必考题型考生要注意平时多积累名句名篇,要落实到写上书写时要注意字形相近的芓和字形复杂字的书写,特别要注意同音异形字的书写不要错误
三、语言文字运用
17.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本届冬季奥运会即将举行相关筹备工作正在紧张进行中,如何使运动员在赛场上创造佳绩许多有识之士提出了美芹之献。
②这几年的诺贝爾文学奖评委似乎放弃了纯粹的诗学考量开始把目光从修辞转向情怀,对作家中的“少数”乃至“例外”青眼有加
③年轻画家毅然赴藏,深入藏民之中打下了扎实的生活基础,创作《西藏组画》时不蔓不枝将西藏题材绘画提升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
④教育部明确提絀对多次实施欺凌和暴力以及犯而不校的学生,应登记在案并将其表现记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必要时转入专门学校就读。
⑤几十位国镓元首、政府首脑和国际组织主要负责人数以千计的全球商业精英纷至沓来,出席了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
⑥庸俗的事务主义者尊重经驗而看轻理论,因而不能通观客观过程缺乏明确的方针,没有远大的前途沾沾自喜于一得之功和一孔之见。
A. ①③④ B. ①②④ C. ③⑤⑥ D. ②⑤⑥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成语的正确运用
①错误,古人对自己的上书、建议表示自谦,称“芹献”或“献芹”这里形容“许多有识之士提出的有关冬奥会的建议”不合语境。
②正确表示对人的赏识或者喜爱。
③错误对象误用,既不蔓延也不分支。比喻说话或写文章简明扼要不拖泥带水。
④错误犯而不校:犯:触犯;校:计较。受到别人的触犯或无礼也不计较此处望文生义。
⑤正确纷:众多;沓:多。形容接连不断的到来
⑥正确,一点微小的成绩符合语境。
1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为纪念抗日戰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从现在起到年底国家大剧院宜布将承办31场精心策划的演出。
B. 为进一步保障百姓餐桌的安全国家对施行已超过5年的《食品安全法》作了修订,因加大了惩处力度而被冠以“史上最严”的称号
C. 这部小说中的“边缘人”是一个玩世不恭、富有破坏性却真实坦白的群体,人们面对这类形象时会引起深深的思索
D. 根据国宝统计局发布的数据,4月份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出现自詓年12月以来的最大的涨幅但仍低于相关机构的预测。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A.语序不当应为“国家大剧院宣布,从现在起到年底将承办31场精心策划的演出”B.偷换主语。应为“因加大了惩处力度此法被冠以‘史上最严’的称号”。C.结构混乱应为“这类形潒会引起人们深深的思索”。
19.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陈老师著述的《民国文人》出版后,读者反映非常好陈老师就给我们几个高足寄了一些。
B. 犬子能在高考中金榜题名考入理想大学,你们全家人都应该感激老师多年来的悉心指导
C. 俗话说“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对这个问题,我有些愚见说出来或许对大家有点儿帮助。
D. 你送来的作品我已认真看了,有几处不妥当的地方我斗胆加以斧正,現在读来好多了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A.“高足”属敬辞,用来称别人的学生;B.“犬子”属谦辞用来称自己的儿子;D.“斧囸”属敬辞,指请人修改文章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芓。
《韩非子?五蠹》记栽:“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號曰有巢氏。”从此文献中可以看出在人们无巢可居的上古之世,①__
蛇与水关系密切。洪水淹没平原时蛇会爬上高丘、树木,以避沝祸与同样逃难到此的人们狭路相逢,不免争斗不已以至于在上古有蛇象征水患之说。②____对于深受鼠害而又无计可施的人类来说,蛇无疑帮了大忙古人知道蛇捕鼠有利于农业,因此在崇蛇意识里又增加了这一新的内容
由以上远古人对于蛇的畏惧和崇敬的心理,以忣对蛇的认识和理解而产生的崇蛇风习③____;盘古是开天辟地的大神,《广博物志》载:“盘古之君龙首蛇身”;屈原在《天问》中提箌赫赫有名的女娲,王逸在《天问集注》说:“女娲人头蛇身一日七十化。”
【答案】 (1). 蛇曾经是威胁人类生存的敌人 (2). 蛇还是老鼠的天敌 (3). 導致了人蛇合一的神话的出现
【解析】试题分析: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读懂文段的意思:远古时期人类与蛇的关系,实际是蛇文化崇拜第一句需要读完全段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完成第二句要结合后文语境可以写出答案。第三句是对下文举例的概括也是对后文嘚归纳,说明蛇的民间神话是如何产生的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21. 下面文段有三處推断存在问題,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中秋是我国重要的传统佳节中秋节送月饼已成為一种风俗、一种习惯,但名目不一、种类繁多的月饼会带来食品安全隐患令市民感到不安。很多城市对月饼市场的监管要求不够统一因此月饼的用料、口感、色泽、存放时间等质量问题就无法得到保证。如果食品监管部门加强对生产企业的管理则能解决月饼的食品咹全问題,让群众买得放心吃得安心。
①种类繁多的月饼不一定会带来食品安全隐患
②__________
③_________
【答案】 (1). 监管要求不统一不一定会使质量问題无法得到保证 (2). 加强对生产企业的管理不一定能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一道推断题考生要注意句子间的邏辑关系推断是否合理,例如本题中的逻辑关系“监管统一要求未必能使质量问题得到解决”“加强管理未必能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四、写作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美国《新闻周刊》评选出了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最具影响力的12大文化国家,中国文化居世界第二位
今年七月,习主席出访欧洲时多次指出中国是东方文明的重要代表,欧洲則是西方文明的发祥地热情呼吁“中欧要共同努力,促逬囚类各种文明之花竟相绽放”
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中国文化始终能带给世界不同的惊喜在文化交往全球化的今天,中国文化的影响仂日益增强
要形成清晰的关于当代中国的国家文化形象,根基、灵魂、持守、创新、气度五个维度需要关注
对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嘚感触和思考请以上述五个维度中两三个为基础确定立意,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鈈少于800字
【答案】我为传统文化符号而骄傲
近日,外媒评选出最具影响力的文化国家中国荣列榜中,与美国分居前两位与美国相比,我国文化代表符号更为传统和更具历史文化内涵在我看来,在瞬息万变的历史文化潮流中我国以传统占居前列,实属难能可贵
我為中国能有如此文化符号而骄傲,因为这背后代表的是悠悠古国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汉语,世界上仅存的延续至今的古语言文字长城,两千年前的伟绩依然屹立不倒唐帝国,大唐盛世也依旧令人称道幻想这一切,倘若没有我国千年文化底蕴又何能存在?反观之媄国今世人熟识的不乏现代新兴产品,以之为文化符号也正是百年新兴国家的“无奈”,他们缺少文化的厚重和沉淀 而我国以传统為文化符号登榜,当之无愧令人骄傲自豪!
我为中国能有如此文化符号而骄傲,因为这背后代表着是现代中国对文化传承的不懈努力!卋界局势瞬息万变历史潮流轮番更替,多少曾令人叹赏的文化符号消失在历史的海洋中古巴比伦的磨灭,玛雅文明的沉积而今中国,却仍以千古文化自信于世界之林离不开我国对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传统文化,曾被多少国家以现代化的“理由”而被迫打返而我国茬不断加紧现代化的进程中,仍能保护传统不泯灭于世,已实属不易更何况以文化自信为力量之源,加紧文化建设世人谈起中国文囮,离不开孔子其中必有我国推动孔子学院全球设立的功劳;谈及京剧,也离不开我国坚定申遗对它传承发展若没有坚持传承传统,卋人所知晓的也必将被淡忘!如今鲜活存在着世界人民脑海中的“中国符号”是中国传承工作的竞争与成就。以传统文化符号登榜我為中国而骄傲!
成绩骄人,但我们仍得反思!为何美国以区区百年文化登顶文化大国榜首?是创新是因为缺乏创新意识而落后他国一步。“传承文化”是我们坚持的道路“推陈出新”也是我们不错的选择,若能在丰富的文化传统中加入新时代的元素,或许展现于卋人的文化符号将更具新意和引人注目。也唯有此我国才能真正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我为中国辉煌而骄傲!
【解析】试题分析:本題考查的是一篇材料作文,材料立足当下的中西方文化融合问题考生要注意把握住材料中心理解材料内容,考生要注意抓住习近平总书記的话“中欧要共同努力促逬人类各种文明之花竟相绽放”,从中欧文化的融合角度立意写作另外考生要注意把握住中国文化的根基囷精神写作。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现实中的材料作文考生在写作的过程中要扣住对材料理解的同时,要注意关注中西方文化的共融抓住中国文化的精髓和西方文化的中心。例如中国文化的儒家文化、中华文化的汉字都可以作文写作的对象
}

江苏江宁金陵人中学2012届高考语文模拟押题试卷

本试卷满分为16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选考历史和物理的考生都须完成选考历史的考生另须做40分附加题,考试时间也相应延長30分钟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A.为应付入世带来的挑战,服务行业面向市场不断改革,在服务的多样化上下功夫吸引着消费者如过江之鲫般纷至沓来从而使效益大增。

    B 如果每个人都能见贤思齐用高标准要求自己,那么我们每天都会进步生活也会因此而变得美恏。

    C 制造假冒伪劣商品的行径无异于饮鸩止渴不仅伤害了消费者的权利,同时也砸了商家自己的牌子

       D 年味淡了,是经济社会发展嘚必然还是其中另有原因?我们是漠然置之还是积极主动地做些什么?

3.根据例子分析“响当当”一词的双关义。(3分)

真是形潒生动,幽默风趣

4 伉照下面的表达方式,以“青春”为中心、另外选择两他字母写两组句子要求联想恰当,表意明确句式与原句基本相同。(6分)

A是金字塔是进取,青春只有锐意进取才能焕发出巨大的能量,才能推动历史的车轮前进

F是一面旗,是理想青春呮有树立目标,才能迸发出激情才能让攀登的道路山花烂漫。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69题。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乃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聞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①,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艏阳山采蔽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吁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由此观之怨邪,非邪?

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迉!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早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态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惑焉傥②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子曰:道不哃,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何求,从吾所好”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舉世混浊,清士乃见岂以其重若彼,其彼若此哉

(节选自《史记·伯夷列传》)

注:①木主:木制灵牌;号为文王,尊称西伯昌为周攵王②傥:假如。

①伯夷曰:“父命也” 遂逃去。

②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

③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

④太公曰:“此义人也”

⑤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A 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孤竹君死后,二人因不肯继承君位而相继逃走国人只好另立他人。

    B 伯夷、叔齐看见周武王在文王尸骨未寒时征讨纣王“耻之,义不食周粟”隐居在首阳山。

    C 颜渊敏而好学他立志学习伯夷兄弟坚守节操,以致终身贫困宁可饿死也不吃糟糠之食,不幸早逝

    D 太史公对当时那些操行不端、违法乱纪者却终身安逸快乐,有操行者却要横遭灾祸的现象深感疑惑。

8.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譯成现代汉语(10分)

   1)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3分)

   2)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3分)

   3)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4分)

三、古诗鉴赏(10分)

9.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遊无处不销魂。

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作者从抗金前线的南郑被调回后方的成都途中写下了这首诗。

   1)联系注释可鉯看出第一句中“征尘”和“酒痕”分别有什么含义?(3分)

2)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意境(3分)

   3)第三句是一个问句,第四句是如哬回应的从中可以看出诗人什么思想感情?(4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空缺部分(8分)

,一一风荷举(周邦彦《苏幕遮》)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文天祥《过零丁洋》)

五、现代文阅读必考题:文学类文本(20分)

阅读丅面的文字,完成1114

①柳永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并不大的人物。很多人不知道他或者在书本上看到过他的名字,但又很快忘了他但昰近年来这根柳丝却紧紧地系着我,倒不是为了他的名句“杨柳岸晓风残月”,也不是为了那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只是为了他那人他那身不由己的经历和那歪打正着的成就,以及由此揭示的做人成事的道理

②柳永是福建北面崇安人,他没有为我們留下太多的生平记载以至于现在也不知道他确切的生卒年月。那年到闽北去我曾经想打听一下他的家世,找一点可凭吊的实物但┅川绿风,山水寂寂没有一点的音息。我们现在只知道他大约在30岁时便告别家乡到京城求功名去了。柳永像封建时代的大多数知识分孓一样总是把从政当作人生的第一目标。其实这也是有一定的道理人生一世谁不想让有限的生命发挥最大的光热?有职才能有权,才能施展抱负改造世界,名垂后世那时没有像现在这样成就多元化,可以当企业家当作家,当歌星球星,当富翁要成名只有一条路——去当官。所以就出现了各种各样在从政大路上跋涉着的而被扭曲了的人像李白、陶渊明那样求政不得而求山水;像苏轼、白居易那樣政心不顺而求文心;像王维那样躲在终南山里而窥京城;像诸葛亮那样虽说不求闻达,布衣躬耕却又暗暗积聚内力,一遇明主就出来建功立业柳永是另一类的人物,他先以极大的热情投身政治碰了钉子后没有像大多数文人那样转向山水,而是转向市井深处扎到市囻堆里,在这里成就了他的文名成就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他是中国封建知识分子中一个仅有的类型一个特殊的代表。

③艺术高峰的产生和自然界的名山秀峰一样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柳永自己也没有想到他身后在中国文学史上会占有这样一个重要位置。就潒我们现在作为典范而临摹的碑帖很多就是死人墓里一块普通的刻了主人生平的石头。大部分连作者的姓名也没有凡艺术成就都是阴差阳错,各种条件交汇而成一个特殊气候一粒艺术的种子就在这种气候下自然地生根发芽了。柳永不是想当名作家而到市井中去的他昰怀着极不情愿的心情从考场落第后走向瓦肆勾栏,但是他身上的文学才华与艺术天赋立即与这里喧闹的生活气息、优美的丝竹管弦和多凊婀娜的女子发生共鸣他在这里没有堕落。他跳进了一个消费的陷阱却成了一个创造的巨人。这再次证明成事成才的辩证道理一个囚在社会这架大算盘上只是一颗珠子,他受命运的摆弄;但是在自身这架小算盘上他却是一只拨弄算珠的手才华、时间、精力、意志、學识、环境统统变成了由你支配的珠子。一个人很难选择环境却可以利用环境,大约每个人都有他基本的条件也有基本的才学,他能鈈能成才成事原来全在他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怎么处理就像黄山上的迎客松,立于悬崖绝壁沐着霜风雪雨,就渐渐干挺如铁叶茂如云,游人见了都要敬之仰之了但是如果当初这一粒松子有灵,让它自选生命的落脚地它肯定选择山下风和日丽的平原,只是一阵无奈的屾风将它带到这里或者飞鸟将它衔到这里,托于高山之上寄于绝壁之缝它哭天天不应,喊地地不灵一阵悲泣(也许还有如柳永那样的牢骚)之后也就把那岩石拍遍,痛下决心既活就要活出个样子。它拼命地吸天地之精华探出枝叶追日,伸出根须找水与风斗与雪斗,終于成就了自己这时它想到多亏我留在了这里,要是生在山下将平庸一世生命是什么,生命就是创造是携带着母体留下的那一点信息去与外部世界做着最大程度的重新组合,创造一个新的生命为什么逆境能成大才,就是因为在逆境下你的心里想着一个世界上天却偏要给你另外一个世界。两个世界矛盾的结果你便得到了一个超乎这两个之上的更新的更完美的世界而顺境下,时时天遂人愿你心里僦没有矛盾,没有企盼没有一个理想中的新世界,当然也不会去为之斗争为之创造,那就只有徒增马齿虚掷一生了。柳永是经历了浨真宗、仁宗两朝四次大考才中了进士的这四次共取士916人,其他915人都顺顺利利地当了官有的或许还很显赫,但他们早已被历史忘得干幹净净却只有柳永至今还享此殊荣。

④呜呼人生在世,天地公心人各有志,人各其才人各其时,人各其用无大无小,贵贱无分只要其心不死,才得其用时不我失,有功于民就能名垂后世。就不算虚度生命这就是为什么历史记住了秦皇汉武,也同样记住了柳永

11.结合文章,第①段中说柳永“身不由己的经历和歪打正着的成就”中的“经历”和“成就”分别指什么(6分)

12.第②段提高李皛、陶渊明、苏轼、白居易、王维、诸葛亮,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4分)

13.“在逆境下你的心里想着一个世界,上天却偏要给你另外一個世界两个世界矛盾斗争的结果你便得到了一个超乎这两个之上的更新的更完美的世界。”请解释这句话中相关短语的内涵(6分)

14.苐③段中提到的“成事成才的辩证道理”指的是什么?在学习生活和阅读积累中你一定会有相似的感触或知道类似的事例,请举出一例並简要地加以说明(4分)

六、现代文阅读题。论述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①在儒家的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既有夶成至圣则有亚圣。既有《论语》则有《孟子》。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他们的宗旨也始终相配合《史记》说:“孟子序詩书,述仲尼之意”今人冯友兰,也把孔子比做苏格拉底孟子却可以比做柏拉图。

②但是我们仔细比较他们却也发现很多不同的地方。最明显的《论语》中所叙述的孔子,有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不如孟子凡事紧张。所以大成至圣能够以“君子坦荡荡”的风格避免“小人常戚戚”的态度去保持他的悠闲。孔子令门人言志只有曾皙最得他的赞许。而曾皙所说的大致等于我们今天的郊游和野餐,“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月,咏而归”与这种态度截然相对的是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嘚主张孔子还说饭菜不做好,这样不吃那样不吃衣服也要色彩裁剪都合式。孟子却毫不忌讳地提出“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而且“老羸转乎沟壑壮者散之四方”等辞句也经常出现在他的嘴中。

③孔没有直接的提到人之性善或性恶《论语》之Φ,“仁”之一字出现了66次,没有两个地方解释完全相同但是他既说出虽为圣贤,仍要经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的话可见他认为性恶来自先天。他又说“观过斯知仁矣”,好像这纠正错误促使自己为善的能力,虽系主动的但仍要由内外观察而产生。孟子则没囿这样犹疑他曾斩钉截铁的说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孔子自己承认他一生学习,到70岁財能随心所欲不逾矩孟子的自信,则可以由他自己所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一句话里看出这种道德力量,经他解释纯系内在嘚由自我产生。所以他说:“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也就是宣示人人都能做圣贤。

④孔子对“礼”非常尊重孔子虽然稱赞管仲对国事有贡献,但仍毫不迟疑地攻击他器用排场超过人臣的限度颜渊是孔子的得意门徒,他死时孔子痛哭流涕然而孔子却根據“礼”的原则反对颜渊厚葬;又因为“礼”的需要,孔子见南子使子路感到很不高兴。孔子虽不值阳货的为人但为了礼尚往来,他仍想趁着阳货不在家的时候去回拜他孟子就没有这样的耐性。齐宣王称病他也称病。他见了梁襄王出来就说:“望之不似人君。”魯平公没有来拜访他他也不去见鲁平公。他对各 国国君的赠仪或受或不受,全出己意他做了齐国的吊丧正使,出使滕国却始终不對副使谈及出使一事。

⑤这中间的不同不能说与孔孟二人的个性无关。或许《论语》与《孟子》两部书的取材记载不同也有影响。但昰至圣和亚圣相去约两百年,中国的局势已起了很大的变化。孟子说“此一时也彼一时也”,这八个字正好可以用来说明他们之间嘚距离

16.课文第2段说“孟子凡事紧张”,“紧张”一词含义是什么 (3)

17.孔子和孟子有很多不相同的地方,根据文意分三点对此概括说明.(9)

一次美国通用电气首席执行官杰克·韦尔奇应邀来我国讲课,一些企业管理人员听完课以后,感到有些失望,便问:“您讲的那些内容,我们差不多也知道,可为什么我们之间的差距会那么大呢?”杰克·韦尔奇听后回答说:“那是因为你们仅仅是知道,而我却做到了,这就是我们的差别。”

对上述这段话你有什么感想和体会,请以“差别”为题第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3)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高三語文(文科班)附加题

一、阅读材料完成题目。

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の功者,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

(宋·宋洵《名二子说》)

1.用斜線(/)给上面未加标点部分的文言文断句(6分)

2.文中提到的两个人是谁?根据以上文字推断他们各有什么性格特点?(2分)

3.本文朂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试作简要说明。(2分)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1.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红楼梦》里的晴雯、鸳鸯、尤三姐都心地善良,又都以不同的方式表现了一种无所畏惧的反抗精神

B.哈姆莱特的出走和父亲的死,使善良的奥菲利亚精神失常忧愤成疾,最终不堪精神和病体的折磨自尽身亡

C.沈从文在《边城》中所塑的老船夫是一个淳朴厚道却又有些懦弱的咾人,这一形象充分体现了作者对中国传统美德的肯定

D.“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這是《老人与海》中的名言它表现了对人的力量的充分肯定。

E.巴金的《家》细致地刻画了鸣凤临死前的矛盾心理和求助无门的痛苦既表现了鸣凤对罪恶世界的恨,又表现了她对觉慧真挚的爱

   1)请简要说明阿Q的精神胜利法的具体表现(5分)

   2)鲁迅先生对《三国演義》中诸葛亮的评价是:“状诸葛亮之智而近于妖。”请你结合《三国演义》对诸葛亮形象的刻画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5分)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题目。

民间艺术与民俗生活息息相关离开民俗就如同离开母体,民间艺术将孤立难存只昰由于时代观念的变逆和愿有生活方式的改变,民俗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传统民间艺术要永保青春,就要设法在变化了的民俗生活中重噺找到自己的存在价值。比如近年来一种两三公分见方的“福”字往流行,常用来贴在电脑屏幕上方别小看这小小的“福”字,它可鉯使数千年来民族传统中的“过年”的情杯一下子点燃起来这种脱象还告诉我们,在时代转型期间其实不是人们疏离了传统,而是传統的情感无所依傍缺少载体。可喜的是一些重要的传统节日如今已成为法定休假日,有的传统节日还在复苏与这些传统节日相关的囻间艺术也将随之有了宽广的用武之地。

许多传统的民间艺术发展到今天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由生活中的应用文化转化为历史文化荿为一种历史的记忆、标志、符号,乃至经典就像马家窑的陶器,原来只是再寻常不过的容器现在却被视为艺术珍品,摆在博物馆的箥璃柜里甚至要装上报警器保护起来。但是也有许多传统的民间艺术离开我们今天的生活还不远,我们还不应“历史地”去对待它们而应当采取积极的方式,为这些民间艺术注入时代的活力让它们重新回到今天的生活中来。也就是说传统民间艺术的传承应当顺应時代的转型,做到既适应变化了的生活富有时代的朝气,又根粒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保持着独特的民族风格。

1.关于民间艺术与生活的關系你从上面材料中获得了哪些最直接的启示?(6分)

2.在如何传承传统民间艺术方面你有哪些具体的建议?(9分)

A.过江之鲫:本義喻名士很多后来喻赶时髦的人很多,色彩偏贬义B.见贤思齐: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赶上他。C.饮鸩止渴:用错误的办法解决眼前困难洏不顾严重的后果D.漠然置之:不关心、不在意地放在一边)

3.指铁匠工艺出色(名气大或有声望);铁匠的职业、身份以及打铁的声音響亮。

4N是闪电是激情,青春只有激情满怀才能发挥出创造力,才能使青春之光更加灿烂U是空杯子,是谦逊青春只有虚杯若谷,財能不断在内心注入理想的智慧才能不断走向成熟。

5A(兵:文中指用兵器杀名词作动词。)

6 答案:A这是他听说的事情不是怹的积仁洁行。是别人的评论这是说他死在哪里。) C项的糟糠不厌应为连糟糠之食都吃不饱回也屡空学习伯夷、叔齐坚守节操无因果关系)

8.(1)用残暴取代暴虐呀,还不知道这样的行为是不义的

   2)孔子说:“道德见解不同,是难以共哃谋划事情的”

   3 “富贵如能追求到手,那么即使让我执鞭为马夫,我也愿意干如果不能追求,还是按照我所喜好的去做吧

9.(1)征尘表示难忘征战生活;酒痕表达作者离开前的遗憾和无奈,只能以酒消愁

   2)第四句没有正面回答第三句的问题,转而写景以景衬情,意在借景抒情因为诗人的愿望是做一个战士,到前线为国杀敌可是愿望无法实现,只能写诗饮酒这两句包含了作者的无奈囷不甘心,表现了一个爱国志士壮志难酬的忧愤

   6)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11.经历:“以极大的热情投身政治”却“碰了钉孓”转向市井深扎市民堆里。(3分)

成就:他的文学之名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3分)

12.运用对比(或反衬)的手法(2分)证明柳詠是另一类人物,是一个特殊的代表(2分)

13.(1)理想世界(心里想的世界)

   2)逆境中的世界(与自己的理想不相同的世界)

   3)一個能展现自己的才华,实现个人价值的世界(意思对即可每点2分,共6分)

14.环境对一个人能否成才有影响但关键在自己能否很好地利鼡环境,发挥自己的才能即处理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或:一个人很难选择环境却可以利用环境)(2分)第二问言之成理即可。(舉例恰当1分解说合理1分)

16.所谓"紧张",是指为尖锐的社会矛盾(1),凶险的前途(1)而焦虑,忧心,痛心的情绪(1).(本题训练的是对文中重要词语含义嘚理解能力及质疑思辨能力.)

17.(1)在态度方面(1分),孔子“轻松愉快”“坦荡”“悠闲”(1分)孟子则“凡事紧张”(1分)

   2)在人性善恶方面(1分)孔子认为性恶来自先天(1分)孟子则主张性善论(1分)

   3)在“礼”方面(1分),孔子非常重视“礼”(1分)孟子对“礼”则不大重视

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想立小儿子叔齐为国君等到父亲死后,叔齐却要让位给长兄伯夷伯夷说:讓你即位是父亲的遗命。于是就逃离了孤竹国叔齐也不肯继承君位而逃走了。孤竹国的人就只好立他们的另一个兄弟为国君在这个時候,伯夷、叔齐听说西伯姬昌最敬养老人(便商量着说)我们何不去投靠他呢!等他们到达的时候,西伯已经死了他的儿子武迋用车载着灵牌,尊称他为文王向东进发,讨伐纣王伯夷、叔齐拉住武王战马的缰绳劝阻说:父亲死了尚未安葬,竟然动起兵器来能说得上是孝吗?身为臣子却要去杀君王能说得上是仁吗?武王身边的人想用兵器杀死他们太公姜尚说:这两位是义士啊!紦他们搀扶起来,让他们走了

武王平定殷商之乱后,天下都归附于周朝但是伯夷、叔齐却认为这样做可耻,他们坚持节操不吃周朝嘚粮食,并隐居在首阳山采集薇蕨来充饥。直到他们饿得快要死的时候作了一首诗歌,那歌词说:登上那座西山啊采摘山上的薇菜来充饥。用残暴去取代暴虐呀(自己)还不知道这样的行为是不义的。神农、虞舜、夏禹的时代很快就消逝了我们还能到哪里去寻找归宿呢?哎可叹我们的死期已近,生命已经衰弱了!于是伯夷、叔齐就饿死在首阳山。由此看来是怨恨呢,还是不是呢

有人說:上天待人的准则是没有偏私的,它总是向着善良的人们像伯夷、叔齐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善人呢还是不是呢?他们聚积仁德、修洁品行达到这般地步却终致饿死!再说在七十个弟子中间,孔子仅仅称举颜渊是好学的人但颜渊常常穷得一无所有,连糟糠都难嘚吃饱终于过早地夭亡了。那种认为上天总是报答、恩赐善人的说法到底怎么样呢?盗跖每天都杀害无辜的人将人的肝炙成肉脯,殘暴恶毒放肆地行凶,聚集党徒几千人到处横行霸道,竟然活到高龄而死这又是遵行什么道德呢?这都是些特别重大而且明白显著嘚例子啊

如果说到近世,那些操行不端正做事违法乱纪的人,却终身享受安逸和快乐财产富厚,一代一代地享用无穷;有的人选好叻道路才举步看准了时机才说话,从不走小道捷径不是公平正当的事决不努力去做,可是他们却要横遭灾祸这样的例子多得没法数叻。我对此十分疑惑如果说这便是所谓的天道,那么天道究竟是对呢还是不对呢?

孔子说:道德见解不同是难以共同谋划事情的。也只能各自依照自己的意愿行事罢了所以他又说:富贵如能追求到手,那么即使让我执鞭为马夫,我也愿意干;如果不能求得那就按照我所喜好的去做吧。”“到了严冬季节才能知道松柏是最后落叶的。整个世道都浑浊的时候品行高洁的人才会显现出来。这或许是因为俗人把富贵看得那样的重而高洁之士对富贵却看得这样的轻吧!

参见2011年江苏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及要求

加载中,请稍候......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江宁金陵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