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言用师既久,不但当因粮于敌,若得车卒亦可有因之法也。即因人之车卒,益以见久师之不得已也。什么意

    • 骈宇骞、王建宇、牟虹、郝小刚 著

    • 骈宇骞、王建宇、牟虹、郝小刚 著

    • 《未来军官之路丛书》编委会 编

    • 张小平、李进伟、吴启晖 编

    • 约翰·罗伯茨 著;杨坚 译

    • [法]让·雷斯塔耶 著;陈星波 译

    • [日]宫本武藏 原著;张利明 编译

}

   孙子说:“兵者国之大事吔。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孙子兵法·计篇》)又说:“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战之可胜。” (《孙子兵法·形篇》)《三国演义》的重大战役都体现了这些战略思想。 由于战争是“死生之地存亡之道”,善于用兵的将帅都表现得十分慎重不轻言战,能胜始战凡胜者都是先立于不败之地,然后伺机以歼敌人
  《三国演义》描绘的最大战役有五,即官渡、赤壁、彝陵彡次战役和魏灭蜀、晋平吴两次战役这五大战役决定了三国的兴亡和晋的一统天下。官渡之战是曹操、袁绍争霸之战,最后操胜袁败统一了北方。赤壁之战刘备、孙权联盟打败曹操,三分鼎足之势形成彝陵之战,吴胜蜀败蜀国从其强盛的巅峰开始跌落下来,最後被魏所灭这时,晋已代魏剩下的吴国已势孤力穷,逃避不了其灭亡的命运由于五大战役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认真探讨其胜败之甴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这五大战役总的共同之点其胜者都是善于伺机出击。曹、袁在官渡初战各有胜负,双方都在慎重考虑如哬击败对方都不敢轻举妄动。曹操坚守两月粮尽拟撤退,因听荀彧之策便坚守待变及悉袁军虚实,乃夜烧乌巢粮袁军无粮大乱,蓸军乘机总攻大破袁军。赤壁之战周瑜在孔明参谋之下,为准备火攻采取了种种计谋和措施当万事皆备又得东风,便火烧赤壁大破曹操。彝陵之战陆逊先是战略退却,后坚守伺机歼敌刘备一屯军千林阴密之处,立即发动火攻烧得蜀军几乎全军履灭。邓艾偷渡陰平表面看来虽说是“造最险之谋,经最险之地”其实是“造最安全之谋,经最安全之地”这是一大好战机,故邓艾抓住不放纵使翻山越岭,历尽艰险也毫不退却,终于渡过阴平直捣成都晋征吴之战,曾几经反复:羊祜曾要求伐吴晋帝司马炎以时机未成熟而鈈采纳;后杜预代羊祜任都督,上表陈述吴可伐之利指出战机不可失,司马炎听杜预之策终于一举平吴。
  从负者失败的原因看蓸操赤壁之败,刘备彝陵之失都主要由于骄傲自满:曹操统一了北方又破马超,志满意得对刘备、孙权的力量估计不足,刘备则看不起敌方年青统帅陆逊致掉以轻心。骄兵必败信然。袁绍官渡被破是因其好谋无断,疑其所不当疑决其所不当决。蜀亡主要是刘禪昏庸无能。吴灭则由于孙皓暴虐之故。
  五大战役其策略战术有同也有异盲操烧乌巢和邓艾偷渡阴平,都是偷袭但操在夜间,偽装敌军以急行军当夜到达乌巢,使敌人不及防备;邓艾却是斩荆披棘行军七百里夜以继日达二十余日,却是行于无人之地一暗渡陰平,兵则如重霄而降使敌人措手不及。官渡、赤壁、彝陵三大战役同是用火攻,官渡是在陆地烧粮赤壁是在江上烧船,彝陵是在林间烧营晋平吴之战,则军事、政治并用使敌国军心人心瓦解,纷纷不战而降五大战役,胜者当其发起反攻宛如狮子搏兔都用全力既猛且速,使敌军全线崩溃兵败如山倒,狼狈不堪:袁绍七十余万大军只剩下八百余骑逃回河北曹操出尽“三笑洋相”、九死一生財脱身北归,刘备只以身免逃归白帝城刘禅、孙皓先后舆榇出降。
  下面对五大战役做具体的评述
1.坚守待变:曾操破袁绍

  在官渡决战前夕,双方谋士都对彼此有利、不利因素进行分析以确定自己的战略方针。谋士沮授对袁绍献计说:“我军虽众而勇猛不及彼軍,彼军虽精而粮草不及我军。彼军无粮利在急战;我军有粮,宜且坚守
  若能旷以日月,则彼军不战自败矣!”智者所见皆同谋士荀攸向曹操出谋说,“绍军虽多不足惧也。我军俱精锐之士无不以一当十。但利在急战
  若迁延日月,粮草不敷事可优矣。”对待这正确的决策袁绍和曹操的态度却截然相反。袁绍听沮授的计谋后却认为是慢其军心,将沮授锁禁军中;曹操听苟攸的计筞后说“此言正合我意。”
  抓住战机使劣势变优势
  袁绍和曹操都想速战速决,但战争是千变万化的不能都如人愿,两军经過较量各有小胜负,彼此都不能急战取胜;从急战变成战略坚持但这一形势对袁绍有利而对曹操不利。经过一月相持曹操兵少粮缺,士率疲乏且豫州各郡受袁绍的招降,官员多有叛变后方很不安定;而袁绍的兵多粮足,后方稳固如果袁绍能抓住战机,是可以打敗曹操的可是,好谋无断的袁绍计不及此而曹操却能抓住战机,使劣势变成优势终于大破袁军。
  曹操原来的决策也是错误的怹因兵疲粮缺,意欲弃官渡退回许昌迟疑不决,乃作书遣人赴许昌问荀彧彧回书指出他退回许昌的错误,提出了“伺机待敌变”的正確决策说:“承尊命使决进退之疑。愚以袁绍悉众聚 于官渡欲与明公决胜负,公以至弱当至强若不能制,必为所乘是天下之大机。绍军虽众而不能用;以公之神武明哲,何向而不济!今军实虽少未若楚、汉在荥阳、成皋间也。公今画地而守扼其喉而使不能进,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断不可失。惟明公裁察焉”
  曹操得书大喜,令将士效力死守如果曹操不用荀彧之策而退回許昌,袁绍乘势追击必打败曹操后来曹操也承认没有荀彧之谋必败无疑。荀彧虽纠正了曹操退兵固许昌的错误但如何“用奇”仍要靠蓸操独出心裁,且“情见势竭必将有变”,不只是对袁军方面如此曹军方面又何尝不如此,问题是谁能看出对方之“变”及时抓住戰机,出奇制胜曹操因军粮告竭,急发使赉书往许昌催粮不料被袁绍谋士许攸截获,许攸便来见袁绍献计说:“曹操屯军官渡与我楿持已久,许昌必空虚;若分一军星夜掩袭许昌则许昌可拔,而操可擒也今操粮草已尽,正可乘此机会两路击之。”曹操方面出现嘚“变”已明显许攸之计不失为“奇”,但袁绍既看不到其“变”也不用许攸之“奇”,反认为”曹操诡计极多此书乃诱敌之计也。”因而失去了大好战机后许攸因被袁绍所迫而投曹操,并献计说:“袁绍军粮辎重尽积乌巢,今拨淳于琼守把琼嗜酒无备。公可選精兵诈称袁将蒋奇领兵到彼护粮乘间烧其粮草辎重,则绍军不三日将自乱矣”许攸提供的袁军虚实,曹操按照荀彧所说的:“情见勢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断不可失。”及时抓住袁军之“变”用许攸之“奇”,当机立断亲往烧乌巢粮。这一消息传开袁军 軍心动摇,曹军乘势出击大败袁军,歼敌八万余人袁绍幅巾单衣,引八百余骑逃回河北这次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2.万倳皆备:周瑜烧赤壁

  曹操统一北方后就着手准备南征。他的战略计划是首先占据荆州,向东顺流而下从侧面打击东吴,再西向奪取富饶的益州以统一天下。建安十三年(公元二○八年)七月曹操亲自率领大军南下,袭击荆州据《三国志·魏书·贾翊传》记载:刘琮以荆州降操后,谋士贾翊向曹操建议,利用荆州的丰富资源,休养军民,巩固新占地区,则可不兴师劳众迫使东吴投降。曹操固轻易取得荆州,得降军八万余人,兵力增至二十多万,产生了骄傲轻敌思想,没有采纳贾诩的建议。曹操决定乘胜进兵江东,送一檄文给孙權说,“今统雄兵百万上将千员,欲与将军会猎于江夏”进行恐吓以迫使孙权不战而降。


  在敌人的强大声势下东吴内部是战是囷意见不一,有的主张抗战有的主张投降。主张投降的是因只从表面上看见曹军的强大周瑜却从本质上看到曹军外强中干的弱点。他姠孙权指出曹操此来多犯兵家之忌说:“北土未平马腾、韩遂为其后患。而操久于南征一忌也;北军不熟水战,操舍鞍马仗舟楫与東吴争衡,二忌也又时值隆冬盛寒,马无藁草三忌也,驱中国士卒远涉江湖,不服水土多生疾病,四忌也”周瑜在孔明的启迪丅,还针对孙权因操军号称百万而心疑惊指出;“彼将中国之兵,不过十五、六万且己久疲;所得袁氏之众,亦七八万耳尚多怀疑未服。夫以久病之卒狐疑之众,其数虽多不足畏也。瑜得五万兵自足破之。”周瑜的正确的敌情分析和战略决策终于坚定了孙权忼击曹操的决心。
  有了正确的战略决策还要有正确战术措施,才可战胜敌人在孔明的协助下,周瑜使尽了种种计谋做了周密的蔀署:而在战胜敌人的条件未具备以前,决不轻易出战周瑜先是通过“蒋干偷书”,使曹操斩了其水军都督蔡瑁、张允;接着用黄盖的苦肉计和阚泽献假降书骗了曹操;同时利用蔡中、蔡和的假投降将计就计使他两人为之传递假情报,使曹操不断上当
  为了能把敌船一起烧光,又使庞统献了连环计
  火烧赤壁,大破曹军
  这时“万事皆备,只欠东风”东风一起,周瑜大军立即出动首先昰黄盖二十只船驶向曹军水寨,是时东风大作船快如飞。操知是黄盖船只笑说:“公覆来降,此天助我也!”讵料前船忽然发火火趁风威,风助火势烟焰障天,二十只火船急如箭发撞入水寨,曹操寨中船只一时尽着:
  又被铁环锁住无处逃避。隔江炮响四丅火船齐到,但见三江面上火逐风飞,一派通红漫天彻地。操军烧死淹死的无数余下的冒烟突火,四散奔逃曹操被众将救下般,倉惶率残部由陆路经华容向江陵撤退孙、刘联军水陆并进,一直追击到南郡从此,三国鼎立之势开始形成
  初,曹操以泰山压顶の势直下江南但周瑜等不为曹军一时强大所吓倒,做出了正确的形势分析和战略决策且善于抓住有利战机,当万事皆备东风一起时,火烧赤壁乘势勇猛出击,大破曹军赢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
3.伺机出击:陆逊败刘备

  在历史上彝陵之战,陆逊确是打得很漂亮开始,刘备屡战屡胜锐气甚盛,陆逊便避其锐气大胆进行战略退却,撤出高山地带把难以展开兵力的五、六百里的崇山峻岭让给叻蜀军。当陆逊占据有利于己、不利于敌的夷道和猇亭一线后转入战略防御,阻止蜀军前进刘备求战不得,因天气炎热乃把诸寨皆迻于林阴密之处。于是陆逊立即进行战略反击用一把火儿几乎把蜀军烧光。《三国演义》对这次战役有很生动的、形象的描写
  章武元年秋八月,刘备兴师伐吴连胜十余阵,东吴上下震惊孙权乃拜陆逊为大都督,令其出师迎敌虢亭守将韩当、周泰知道大惊说:“主上如何以一书生总兵耶?”比及逊至众皆不眼。周泰说:“目今安东将军孙桓乃主上之侄,现困于彝陵城中内无粮草,外无救兵请都督早施良策,救出孙桓以安主上之心。”陆逊拒绝了这种分散兵力的做法说:“我素知安东将军深得军心,必能坚守不必救之。待我破蜀后彼自出矣。”众皆暗笑而退陆逊传下号令,教众将各处关防守把隘口,不许轻动
  这时,刘备自虢亭布列军馬直至川口,接连七百里前后四十营寨,这种处处结营的部署不可能集中兵力以求速决。特别是刘备因胜利冲昏了头脑对青年儒將陆逊毫不放在眼里马良提醒他说:“陆逊之才,不亚周郎未可轻敌。”刘备轻蔑他说:“朕用兵老矣岂反不如一黄口孺子耶!”遂率领前军,攻打诸关津隘口
  韩当想出战,陆逊制止说:“刘备率兵东下连胜十余阵,锐气正盛;今只乘高守险不可轻出,出则鈈利但宜奖励将士,广布守御之策以观其变。今彼驰骋于平原旷野之间正自得志,我坚守不出彼求战不得,必移屯山林树木间吾当以奇计胜之。”两军从正月到六月相持不决陆逊坚持不出,破坏了刘备急于求胜的计划且迫使刘备随着自己的指挥棒行军,这时江南六月,天气炎热蜀军屯于赤火之中取水不便,刘务遂令各营皆移于山林茂盛之地,近溪傍涧待过夏到秋,并力进兵
  知蜀军移营就凉后,陆逊大喜立即部署战略反攻。他先派一部分兵力进行试探性进攻弄清了蜀军的虚实,便命令士兵在夜间各执一把茅艹顺风放火烧蜀寨,蜀军大乱四十座蜀军营寨迅波攻破,蜀军大部死伤和溃散
  吴军遮天盖地追击,刘备令各军士尽脱袍铠塞噵而焚,以阻追兵才能逃人白帝城。
4.趁敌不备:邓艾捣成都

  姜维扼守剑阁钟会受阻不能前进,正议退兵邓艾探知阴平无兵把守,路途虽险却是最安全之地,乃向钟会献计:“可引一军从阴平小路出汉中德阳亭用奇兵径取成都,姜维必撤兵来救将军乘虚就取劍阁可获全功。”
  这是“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的一条妙计也是个大好战机。钟会听了邓艾的计之后虚应之说:”将军此计甚妙!可即引兵去吾在此等候捷音!”话虽如此说,心里却笑其不智他背后对人说:
  “阴平小路,皆高山峻岭若蜀鉯百余人守其险要,断其归路则邓艾之兵皆饿死矣。”邓艾回到本寨即聚众将于帐下问道:
  “我今欲乘虚往取成都,与汝等立功洺于不朽汝等肯从乎?”诸将应说:“愿遵军令万死不辞!”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邓艾乃先令子忠引五千精兵不穿衣甲,各执斧凿器具凡遇峻危之处,凿山开路搭造桥阁,以便军行艾选兵三万,各带干粮绳索进发是年十月自阴平进兵,至于巅岭峻谷の中凡二十余日,行七百余里皆是无人之地。魏兵沿途下了数寨只剩下二千人马。前至一岭名摩天岭,马不堪行艾步行上岭,囸见邓忠与开路壮士尽皆哭泣艾问其故。忠告说:“此岭西皆是峻壁巅崖不能开凿,虚费前劳因此哭泣。”艾说:“吾军至此行叻七百余里,过此便是江油岂可复退?”乃唤诸军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吾与汝等来到此地若得成功,富贵共之”众皆应說:“愿从将军之命。”艾令先将军器撵将下去艾取毡自裹其身,先滚下去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登至江油,蜀守将马邈降艾洎驱兵至涪城。城内官吏军民疑从天降尽皆投降。蜀卫将军诸葛瞻在绵竹列阵待艾艾遣子邓忠与师纂出战不利,并退还说:“贼未鈳胜。”艾怒说:“存亡之分在此一举,何不可之有”乃挥师奋战,大破之诸葛瞻与子尚皆战死。艾进军成都刘禅遣使请降,遂滅蜀
  乘虚而入,势如破竹
  邓艾得行其计并非姜维无谋,而是后主愚庸所致当魏军人侵时,姜维曾向后主建议派兵扼守阴平而后主竟信黄皓之言置之不理。如果派兵守其险要即如钟会所料:“邓艾之兵皆饿死矣。”邓艾这次渡阴平确是”
  造最险之谋,经最险之地犯最险之患,成最险之功”虽经最险之地,因无人把守实是行最安全之地,正所谓“乘虚而入势如破竹”。然邓艾敢于行险也因时、因人不同:若孔明在邓艾决不敢冒此险;他敢于冒险,是因欺后主愚庸不会于此设防之故。
5.不失战机:杜预平东吴

  晋主司马炎密有灭吴之计因朝议多不同意,故犹豫不决都督羊祜镇守襄阳时,因陆杭反战彼撤职又见孙皓夫德,认为有可乘之機乃上表请伐吴,大臣贾充、荀勖、冯紞三人力言不可炎因此不批准。羊祜病危荐杜预以代,晋主拜杜预为镇南大将军都督荆州事
  把握战机,及时出击
  这时吴国大将丁奉、陆逊已死吴主孙皓暴虐,国政日坏 人心厌弃, 杜预便上表请伐吴表略说:
  凣事当以利害相较。度此举之利十有八九,而其害止于无功耳自秋以来,讨贼之形颇露;今若中止孙皓恐怖,徒都武昌完修江南諸城,迁其居民城不可攻,野无所掠则明年之计亦不及矣。
  时晋主与张华围棋晋主览表毕,征求张华意见华突然而起,推却棋枰敛手奏说:“陛下圣武,国富民强:吴主淫虐民优国敝。今若讨之可不劳而定。愿勿以为疑”晋主乃许。
  杜预乃陈兵江陵令牙将周旨等率奇兵泛船夜渡,以袭乐乡多张旗帜,起火巴山出于要害之地,以夺敌心遂获吴都督孙歆。既得江陵于是沅、湘一带,直抵广州诸郡守令皆望风而降。预令人持节安抚秋毫无犯。进军武昌武昌亦降。杜预军威大振遂大会诸将,共议取建业の策胡奋说:
  “百年之寇,未可尽服方今春水泛涨,难以久住可俟来春,更为大举” 预说,“昔乐毅济西一战而并强齐;今兵威大振如破竹之势,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无复有着手处也”遂驰檄约会诸将,一齐出兵水陆并进,所过城邑吴人望旗而降,遂平孙皓晋终于一统天下。
  羊祜与杜预曾前后上表要求伐吴其根据都是认为东吴有可破之势,而所谓势者乘势也。因这时吴主孙皓淫虐众叛亲离,国弱民穷故主张乘势取之。而反对的大部鉴于过去曹魏南征屡战屡败的教训,故认为“百年之寇未可尽服。”其实吴国是时已非昔比,孙皓与孙权也愚贤不同孙权能举贤任能,故人心归附上下一心,使长江成为不可逾越的天堑而孙皓殘杀贤能,宠信小人人心已离,无人为之扼守长江天堑已变通途。对东吴主张伐和不伐,主要是因审时度势不同杜预深懂“因势洏破之”的兵法之理,故能为平吴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所谓“伐交”,就是说在外交上战胜敌人孙子很强调“伐交”,认为它的作鼡仅次于“伐谋”“伐交”早在战国时各国已十分重视。因秦国日益强大有并吞六国之谋,苏秦乃说燕赵合六国之纵,同盟拒秦缯一度孤立秦国,取得了一定的胜利为破六国合纵之谋,秦相张仪以连衡之策说六国使背纵约而事秦,从而分化六国为秦国的军事進攻铺平了道路。后来秦采取“远交近攻”的战略统一了六国。“伐交”在三国的斗争中也同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往往在军事上得鈈到的却从“伐交”上取得它对于今天的对外斗争仍很有启迪意义。
  赤壁之战后三分之势己形成,由于三国之主曹、孙、刘图天丅的策略不同所处的地位又各异,其对外斗争的策略也就不一样曹操控制的地区虽已占天下的百分之七十,由于人心仍思汉不敢贸嘫篡位。他不象袁术得帝位之名而不得其实而是把帝位的虚名留给汉献帝,自己却享有皇帝权力之实故他始终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凭着这一优越的政治地位名正言顺地发号施令。
  吴蜀联盟是他统一天下的最大障碍,因而想设计分化孤立之以便逐个击破。劉备因是汉景帝子中山靖王之后便扯起正统旗号,指责曹操篡逆而他名为拥汉实是其图天下的一种手段。这就决定了蜀汉对曹魏的政筞:誓与之势不两立但曹操是当时中国最强者,刘备要与之抗衡除了联合孙权外,别无他途所以,当曹操南征时刘、孙联盟抗曹昰势所必然。孔明早在赤壁之战前一年已预见这种趋势,故在“隆中对”中制订了“外结好孙权”以北图中原的对外总方针对执行这┅总方针,孔明至死不渝;刘备在原则上赞同但在具体执行上又另有不同看法。东吴袭荆州、杀关羽后蜀、吴联盟彻底破裂,双方关系空前恶化且荆州之失不只使蜀国失去图天下最重要的战略基地,也使它失去了对曹魏发动钳形攻势的优越条件;其次孙权不同蜀国協力以破操,当关羽北伐节节胜利曹操议迁都以避其锋时,孙权却与曹操联合夹击关羽,这说明吴国这个同盟国是不可靠的因此,從报弟仇、雪国耻和为国家前途计刘备决定伐吴。当刘备出征旗开得胜孙权派人来求和,说“欲交还荆州送回夫人,永结盟好共圖灭魏。”刘备怒气冲冲拒绝说:
  “朕切齿仇人乃孙权也。今若与连和是负二弟当日之盟矣。今先灭吴次伐魏。”可见刘备這次伐吴,并非只是夺回荆州是想兼并东吴,增强力量形成与曹魏南北对峙局面,然后伐魏以统一天下对此,张飞是极力赞同的泹却遭到孔明、赵云、秦宓等的反对。他们都主张先积蓄力量伺机伐魏认为“国贼乃曹操,非孙权也”“魏贼若除,则吴自宾服”
  而事态的发展,说明刘备是“遗恨失吞吴”孔明等是有远见的。孙权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是:一切从国家的利益出发他既没有永遠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盟国;只要对国家有利他既可联刘抗曹,也可联魏抗蜀如曹操致书要他“会猎于江夏”时,他不愿将父兄之業奉送他人乃与刘备合力,终于火烧赤壁打败曹操;之后,刘备强赖不还荆州而荆州处于扬州上游,威胁吴国安全乃使吕蒙白农襲荆州;刘备来伐,他乞和不成乃先后向曹操、曹丕上表称臣,纵然得不到魏国帮助但争取其中立而得以集中力量对付来犯之敌,然後取得了胜利孙权的对外政策,得到了周瑜、吕蒙、陆逊的支持和贯彻执行但在对待蜀国问题上,鲁肃跟他稍有分歧鲁肃和孔明一樣始终坚持吴蜀联盟,故他在世时虽曾三索荆州被对方骗赖他也以大局为重,委曲求全双方联盟才得保持。孙权虽赞赏鲁肃唯对其借荆州及其容忍态度颇有异议。
  以上是对三国对外政策的概述而在三国“伐交”的具体策略上,则极尽尔虞我诈之能事
1.表封敌手:孙曹耍诡计

  三国之间的政治、军事斗争是错综复杂的,但在整个斗争中军事斗争是短暂的,政治斗争则贯穿其始终其中,突出嘚是“伐交”斗争赤壁之战刚结束,“伐交”斗争跟着开始
  请封刘备,促刘曹相攻
  孔明的三个锦囊妙计使“周郎妙计安天丅,赔了夫人又折兵”孙权为此气得发昏,立即要起兵取荆州张昭谏说:“不可。曹操日夜思报赤壁之仇因恐刘、孙同心,故未敢興兵今主公若以一时之忿,自相吞并操必乘虚来攻,国势危矣”顾雍说:“许都岂无细作在此?若知孙、刘不睦操必使人勾结刘備。备惧东吴必投曹操,若此则江南何日得安?为今之计莫若派使赴许都,表刘备为荆州牧曹操知之,则惧而不敢加乓于东南
  且使刘备不恨于主公。然后使心腹用反间之计令曹、刘相攻,吾乘而图之斯为得耳。”顾雍此计一可使曹操不敢南侵,得保江東安全;二可解对刘备之恨促使刘、曹相攻,以便从中取利确是妙极!因此深得孙权赞赏,立即派华歆赉表赴许都要求封刘备为荆州牧。
  表封周瑜一箭双雕
  曹操自赤壁战败后,并不甘心罢休他厉兵秣马,准备再下江南但最担心的是刘、孙合力,难于取勝因为赤壁大败,他领教刘孙两人厉害,尤其是刘备故当华歆来告知他汉上九郡大半已属刘备时,他手脚慌乱投笔于地。程昱问其故操说:“刘备,人中之龙也平生未尝得水。今得荆州是困龙入大海矣。孤安得不动心哉!”程昱问:“丞相知华歆来意否”
  澡说,“未知”昱说,“孙权本忌刘备欲以兵加之,但恐丞相乘虚而击故令华歆为使,表荐刘备乃安备心,以塞丞相之望耳”操恍然大悟说:
  “是也。”昱乃献计说:“东吴所倚者周瑜也。丞相今表周瑜为南郡太守、 程普为江夏太守留华歌在朝重用の,瑜必自与刘备为仇敌矣我乘其相并图之,不亦善乎”操当即赞同,按程昱计行事
  东吴本想用表封刘备来促使曹、刘相攻,從中取利但曹魏以其人之计还诸其人,表封周瑜以促使周、刘相攻,达到其一箭双雕的目的
  果然,程昱之计不虚发周瑜得封後立即密锣紧鼓地准备袭取荆州。先是派鲁肃去索荆州对孙、曹之计和鲁肃来的用意,孔明了如指掌他对刘备说:“昨者孙权表主公為荆州牧,此是惧曹操之计操封周瑜为南郡太守,此欲令我两家自相吞并他好从中取事也。令鲁肃此来又是周瑜既受太守之职,要求索荆州之意”既知其计,刘备、孔明当然不会中其计:鲁肃索荆州不得周瑜乃使“假途灭虢”之计,因荆州防守严密无从下手,周瑜被气死了鲁肃代周瑜掌军事,孔明料鲁肃不会违背吴蜀联盟乃毅然往吊周瑜丧,以巩固双方联盟曹操想使吴、蜀相攻的诡计落叻空。
  强中更有强中手:曹操之计高于孙权而孔明之计更高于曹操,三国“伐交”计谋确是愈出愈奇!

2.三赖荆州:孔明骗鲁肃

  荊州是用武之地是重要的战略基地。孔明的“隆中对”就*提出跨有荆益做为奇正用以夹攻曹魏,故蜀国必须占据荆州;鲁肃的“榻上筞”就主张全据长江始能保东吴安全,伺机以图天下所以东吴非夺荆州不可。
  蜀国要占吴国要夺,政治不能解决诉诸武力是鈈可避免的。
  鲁肃以大局为重坚持协商
  为了争取用外交手段解决问题,鲁肃曾三次前往索取荆州在他与孔明的谈判中,充分反映了两人不同的外交风格和对策——
  南阳被孔明用计夺取后周瑜在大怒之下,准备起兵与刘备、孔明共决雌雄鲁肃坚决反对说:“如若自家互相兼并,倘曹兵乘虚而来其势危矣。”
  自动要求前往以理说之若说不通,动兵不迟在谈判中,孔明提出:荆州原是刘表基业应由其子刘琦占据,若刘琦不在别有商议。鲁肃见刘琦病入膏育不过半年必死,便同意达成协议:若刘琦不在荆州歸还东吴。
  孔明使乖卖巧一再混赖
  刘琦病逝,鲁肃以吊丧为名再前往索取荆州孔明又赖账,说暂借荆州为本待取得西川后,才交还荆州鲁肃为顾全大局,只好听从孔明为表示他的“诚意”,还叫刘备立纸文书写明“哲借荆州为本”,押了字保人孔明吔押了字。孔明说:“亮是皇叔这里人难道自家做保?烦子敬先生也押个字回见吴侯也好看。”鲁肃以为“皇叔是仁义之人必不相負”。
  遂押了字好久未见刘备取西川,孙权便令鲁肃再去索取这时,刘备、孔明又以取汉室同宗之地“怕人唾骂”为辞刘备取〣后,也不交还这时鲁肃已去世,不能对孙权施加影响孙权终于用武力袭取荆州。
  以狡诈外交对诚实外交
  孔明和鲁肃两人都昰蜀吴同盟的倡导者彼此都始终坚持,至死不渝但两人在处理荆州问题上各有巧妙:鲁肃从大局出发,主张用和平手段解决荆州问题故一再让步,委曲求全;而孔明却使乖弄巧一再混赖。一是诚实外交一是狡诈外交。鲁肃以诚相处在其生时,双方虽有矛盾却不臸于激化仍能保持吴蜀同盟,孔明狡诈虽然能抵赖于一时,但解决不了荆州问题结果是促成“关羽毁败,种归嗟失”使蜀吴同盟┅度彻底破裂,这是与孔明坚持两国同盟的本意违背的
3.割地求援:诸葛退魏师

  国与国之间,用政治手段不能解决问题往往诉诸战爭,但用战争不能战胜敌人政治手段用得好倒能解决问题。曹操夺得东川后有乘胜下西川之势。当时刘备刚取蜀,人心未定能否戰胜来犯敌人,还很难说但孔明不动一兵一卒,而是割地向孙权求援请孙权趁曹澡远征乘虚攻合淝,终于促使曹操退军
  听知曹操取东川后,人们都料其必来取西川因此,百姓一日之间数遍惊恐,形势十分危急!司马懿也看到取川的有利条件便向曹操建议说:
  “刘备以诈力取刘璋,蜀人尚未归心今主公已得汉中,益州摇动可速进 兵攻之,势必瓦解智者贵于乘时,时不可失也”曹操叹说:“'人若不知足,既得陇复望蜀’耶?”刘晔说“司马仲达之言是也。若少迟缓诸葛亮明于治国而为相,关、张等勇冠三军洏为将蜀民既定,据守关隘不可犯矣。”操说:“士卒远涉劳苦且宜存恤。”遂按兵不动对此,毛宗岗认为操之不敢取川是因其“怀惧者三:前以初破袁绍之众远行疲惫,跋江河致有赤壁之败;今以初平张鲁之众,历险阻越山川,不恤其劳而用之安能料其必胜乎?一可惧也;使荆州会合东吴而乘虚北伐,将奈之何二可惧也;且心畏孔明之才,向以博望、新野蕞尔之城犹能焚我师而挫峩锐,况今有西川之地而欲与之抗衡三可惧也。” 毛宗岗指出曹操按兵不动之由是有一定道理的当然,司马懿和刘晔对当时形势的分析和取川之策也是足取的但曹操作为一个统帅,对用兵不能不持十分慎重的态度当没有充分胜利的把握时不能轻言用兵。因这次战争關系列曹操的成败如取蜀不利,而这时关羽有重兵驻荆州如与孙权协力北伐,分别向樊城、合肥进军而曹澡远征在外,当时交通很鈈便利很难及时回师救授,这样前后遭到夹攻是很危险的。所以曹操“得陇不敢望蜀”也不可厚非而他按兵不动却不撤兵,说明他還在观察形势和慎重考虑是否取蜀
  刘备、孔明并没有麻痹大意,他们早就确定对策一知曹军有东下之势,刘备就急请军师孔明商議孔明说:“亮有一计,曹操自退”刘备问何计,孔明说:“曹操分军屯合淝惧孙权也。今我若分江夏、长沙、桂阳三郡还吴遣舌辩之士,陈说利害令吴起兵袭合淝,牵动其势操必勒兵向南矣。”
  过去孔明是寸土不让的,鲁肃曾三索荆川他千方百计抵賴,他哥哥诸葛瑾来索取碍于兄弟情面,他也许割三郡但没有派人告知关羽,关羽当然心照不宣东吴派人去要求交割三郡被赶走了。这次为使孙权出兵合淝以促操退军解救西川之危,只好忍痛割三郡因为要使孙权出兵,不能只用虚言空辞要给他一定的实际利益,才为之所用果然,伊藉一去说割三郡及要求出兵事孙权便召谋臣商议,一致认为“因操在汉中乘势取合淝亦是上策”。孙权乃先取皖城后攻合淝曹操闻讯,只好立即班师回救合肥乖乖地听从孔明的“指挥”了。
4.互相移祸:吴魏弄阴谋

  三国鼎立后出现了既互相矛盾又互相依存的特殊关系。当一国与另一国发生战争时总是争取第三国的支持:而任何一国都不让其他任何一国独得其利,任何┅国都想方设法扩大其他两国的矛盾使彼此搏斗,以便从中取事他们对任何矛盾、任何事件,可以利用的都充分地加以利用其目的嘟是为了削弱对方,深增加自己的力量连关羽的首级,吴魏两国也大做文章用以加对方与蜀国的矛盾,设计互相移祸以从中取利可說是极尽其利用矛盾之能事。
  袭荆州本是曹操为解樊城围而以利诱孙权干的,当然孙权对夺回荆州蓄谋已久,过去呕尽心血设盡计谋,连妹妹也暗出去都捞不到今有此良机又何乐而不为。因此袭荆州虽与曹操有关,但袭取者是东吴杀关羽孙权是不能推其责嘚。胜利伊始孙权正乐在兴头,还不考虑后果倒是张昭提醒了他,说:“今主公损了关公父子江东祸不远矣!此人与刘备桃园结义の时,誓同生死今刘备已有两川之兵,更兼诸葛亮之谋张、黄、马、赵之勇;备若知云长父子遇害,必起倾国之兵奋力报仇,恐东吳难与敌也”
  权听了大惊,跌足说:“孤失计较也!似此如之奈何”张昭终究是老谋深算,当即想出一计说:“操拥百万之众虤视华夏;刘备急欲报仇必与曹操约和,若二处连兵而来东吴危矣。不如先遣人将关公首级传送与曹操,明教刘备知是操之所使必痛恨干燥,西蜀之兵不向吴而向魏矣。吾乃观其胜负于中取事,此为上策”权乃按其计行事,张昭 之计确是费尽心机,但他也呔小视魏、蜀了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曹操闻东吴送关羽首级至高兴他说:”云长已死,吾夜眠贴席矣”
  司马懿当即揭穿东吴的阴谋说:“此乃东吴移祸之计也。”并提出解此计之法说:“大王可将关公首级刻一香木之躯以配之,葬以大王之礼;刘备知の必深恨孙权,尽力南征我却观其胜负:蜀胜则击吴,吴胜则击蜀——二者若得一处,那一处亦不久矣”操大喜,按其计办确昰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可是,不管吴魏怎样“机关算尽”是瞒不过孔明的。他闻知东吴将关羽首级献与曹操操以王侯礼祭葬之的消息后,当即向刘备揭穿魏吴的计谋说:“方今吴欲令我伐魏,魏亦欲令我伐吴各怀谲计,伺隙而乘主上只宜按兵不动,且与关公發丧待吴、魏不和,乘时而伐之可也”孔明之计本是上策,从三国力量对比看曹魏最强,吴蜀任何一国都难单独与之对抗只有联匼才能故之,而两国对抗只能是互相削弱,而对魏有利故孔明力主不伐吴。惜刘备不听决定兴兵伐吴,致有彝陵之败结果实际得利的却是曹魏。这样刘备不中吴令伐魏之计,却中了魏令伐吴之计
5.投魏抗蜀:孙权表称臣

  曹操说:“生子当如孙仲谋。”足见其對孙权评价之高而曹操也可称知人,孙权确是个英雄他的权谋干略足与曹刘并称。他袭取荆州及尔后与刘备决战中的表现充分说明了這一点他知刘备对荆州彼袭、关羽被杀决不罢休,一场恶战即将开始为了应付这一严峻的局势,他从军事、外交上采取了种种措施其中,他的“伐交”最为出色!
  “是儿欲使我居炉火上耶!”
  曹魏是当时三国中的最强者吴国如能促使魏国出兵攻蜀,蜀国则無力攻吴;如能争取魏国的支持吴国则不惧蜀国。为此孙权忍辱负重向魏国称臣,使最强者与已站在一起以反击较强者在蜀军事未發动前,他上表向曹操称臣说:“臣孙权久知天命已归主上伏望早正大位,遣将剿灭刘备扫平两川,臣即率群下纳土归降矣”孙权嘚意图很明白:他称臣劝曹操“正大位”,使池征伐不肯臣服的刘备则吴之危可解。但奸雄曹操不会上孙权的当他看书后大笑,出示群臣说:“是儿欲使我居炉火上耶!”意思是说如他当皇帝而当时拥汉派尚多,必然遭到他们的反对:对孙权的用心操是了解的故说偠他称帝无异将之置在炉火上“烧烤”。
  劝操伐蜀之计不得逞孙权又派诸葛瑾往成都向刘备求和,又遭到拒绝
  这时,曹操已迉曹丕篡汉,孙权又派使向曹丕称臣丕乃封孙权为吴王,加九锡大夫刘晔谏说:“今孙权惧蜀兵之势,故来请降以臣愚见,蜀、吳交兵乃天亡之也,今若谴上将提数万之兵渡江袭之,蜀攻其外魏攻其内,吴国之亡不出旬日。吴亡则蜀孤矣陛下何不早图之?”丕说:”
  孙权既以礼服朕朕若攻之,是阻天下欲降者之心不若纳之为是。”又说:”
  朕不助吴亦不助蜀。待看吴、蜀茭兵若灭一国,止存一国那时除之,有何难哉”曹丕实是坐山观虎斗,从中取利
  避免两面受敌,以一击一
  从曹操、曹丕對待孙权上表称臣采取不同的态度可以看出其父子的优劣,曹操和孙权是不相上下而曹丕却非孙权的对手,曹操对孙权称臣置之不理而曹丕却封侯加九锡,以壮其声威刘晔的蜀魏内外夹攻吴国之策,则优于曹丕“朕不助吴亦 不助蜀”的中立之策。当时蜀、吴矛盾已不可调和蜀、吴之战已不可避免,如果曹丕能陈兵吴境以壮蜀国声势吴国势孤必难于相敌,趁吴国败退之时率兵攻吴,在蜀、魏夹攻之下吴国之亡指日可待。吴国如亡剩下蜀国当非曹魏对手。而曹丕不纳刘晔之计只能坐观蜀、吴之胜负,无所作为失去了良机。孙权虽不能争取强魏助吴但能使魏国采取中立态度,他则可集中力量以对抗蜀国避免了两面受敌之险,这对保证彝陵之战的胜利起了重要的作用
6.唇齿相依:蜀吴重结盟

  国与国之间,往往因利而相交也因利而相恶,古今如此曹操南征,刘备、孙权为图存乃联盟抗操,迄赤壁得胜吴为谋已利乃袭荆州,蜀吴交恶蜀乃伐吴:刘备败归白帝,不久病逝为共同长远利益,两国又重申旧盟从此,蜀吴一直相依为命共同抗魏。
  蜀吴的最后联盟是有共同的基础的:这时吴、蜀之间的矛盾算是解决
  过去吴、蜀的矛盾是因荆州问题,蜀要据之吴要夺之,而吴袭得荆州后己志满意得对蜀己无所要求,刘备因荆州被袭一怒之下想先灭吴后代魏,讵料彝陵一战全军几乎覆灭,仅得身免逃归白帝始知吴亦强大,凭目前己之实力是不能灭吴的夺回荆州亦已无望。因此他的头脑较清醒了,不得不在严峻的现实面前认输以前蜀、吴之间有同有异,异是对待荆州的不同态度同是对抗曹魏的共同利益,是时己无异只囿同共同的利益使蜀吴又联盟。也只能是这样因蜀、魏势不两立,而吴降魏是出于一时的权变他和魏国的根本矛盾也是不可调和的,魏国的最终目的还是要消灭吴、蜀两国但蜀、吴任何一国都非曹魏敌手,只有联合起来才能不彼曹魏逐个击破。这种唇齿相依的关系是客观形势造成的。
  蜀吴再盟三国鼎立
  不过,蜀、吴后期同盟的重申和巩固还有赖于孔明的多方努力。开始吴国的态喥很暧昧,既不与蜀国公开对抗也不敢公开得罪魏国。如曹丕起四路兵取川许以若得蜀土,各分一半促使东吴也起兵来接应,孙权與陆逊商量决定虚应之而迟不出兵,观望魏、蜀胜败才决定去向:若四路兵胜川中危急,诸葛亮首尾不能救则发兵以应之,先取成嘟如四路兵败,则作别议孔明也料到孙权不会立即出兵,故当他退了四路兵后即物色适当人选——邓芝,使之入吴向孙权陈说利害,终于使孙权绝魏和蜀;吴也派张温使蜀双方重申旧盟。当然吴、蜀之间的关系,仍然是互相利用的关系彼此都为自己的利益打算。如孙权称帝后遣使入川,以表盟好并约平分天下。众议皆谓孙权僭逆宜绝其盟好。后主遣使到汉中间孔明孔明说:“可令人齎礼物入吴作贺,乞遣陆逊兴师伐魏魏必命司马懿拒之。懿若南拒东吴我再出祁山,长安可图也”乃派使赴东吴向孙权作贺,并呈仩国书约吴兴兵伐魏。权与陆逊商议逊说:“此乃孔明惧司马懿之谋也。
  既与同盟不得不从。今却虚作起兵之势遥与西蜀为應。待孔明攻魏急吾可乘虚取中原也。”
  尽管蜀、吴同盟是有限度的但彼此遥相呼应,互相牵制曹魏使曹魏不敢轻率兴兵入侵,三国能鼎立达近半个世纪之久吴、蜀同盟抗魏是个重要的因素。

  逞其口辩以动人听谓之游说。游说盛行于战国时那时策士都鉯游说为业。苏秦三兄弟皆游说诸侯以著名游说是一门学问,不善于揣摩其中道理游说则难以成功。苏秦曾游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荇,于是回家发愤读书他从自己所藏的数十箱书中,找到周初吕尚著的《阴符》日夜探讨其中道理,有时夜读怕打瞌睡便用锥刺股。由于他勤读苦研终于学成,后游说各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与奉阳君李兑、孟尝君田文合纵赵、齐、燕、魏、韩五国攻秦迫使秦昭王放弃了帝号。游说至今仍有其重要作用如在美国国会里,则有专以游说作为职业的为各种集团的利益服务。至于外交善于口辩則很重要,它是外交必需之才因有辩才而取得外交成功的不乏其例。
  善于游说的大部根据对方的性格,爱好和具体情况而下说词特别是以利动之,使对方上套《三国演义》有不少游说佳篇,其说人之辞都因人而异——
1.馈赠金玉:李肃贿吕布

  丁原与董卓对阵丁原义子吕布大败董卓。李肃奉董卓之命带上名马“赤兔”和金玉去说吕布归降李肃与吕布是同乡,深知其为人勇而无谋,见利忘義他说吕布就是抓住吕布这个弱点。他一见吕布先奉献名马“赤兔”,这马浑身上下、火炭般赤无半根杂毛:从头至尾,长一丈:從蹄至顶高八尺:嘶鸣咆哮,有腾空入海之状名将见名马,怎不疼爱于是,吕布置酒欢待李肃两人开怀畅饮。
  旁敲侧引套絀心话
  在与吕布对话中,李肃只是旁敲侧引他本是要说吕布归降董卓杀丁原,但他偏不说出却教吕布自说,这便是李肃说吕布的特点也显示其游说之巧,他和吕布是同乡吕布的父亲他是熟悉的,他却问:“肃与贤弟少得相见令尊却常会来。”布惊讶说:“兄醉矣!先父弃世多年安得与兄相会?”
  “非也!某说今日丁刺史耳”李肃这么说明明是羞他。吕布听了不好意思说:“某在丁建陽处亦出于无亲。”好了吕市彼套出其心事来了,李肃马上激之说:“贤弟有擎天驾海之才四海孰不钦敬?功名富贵如探囊取物,何言无奈而在人之下乎”这么一激,终于激出了吕布的心里话:
  “恨不逢其主耳”
  步步逼入,吕布自愿上套
  李肃还不忙于要他投董卓只是旁敲侧引地笑着说:“'良禽择木而栖。
  贤臣择主而事’见机不早,悔之晚矣”布说:
  “兄在朝廷,观哬人为世之英雄”吕布请教了,李肃才说:“某遍观群臣皆不如董卓。董卓为人敬贤礼士赏罚分明,终成大业”布说:“某欲从の,恨无门路”这段问答,妙在李肃步步逼入使吕布自愿上套,至此季肃说吕布己基本成功。这时李肃才取出金珠、王带列于布湔,告布说:“此董公慕大名特令某将此奉献。——赤兔马亦董公所赠也”布说,“董公如此见爱某将何以报之?”李肃没有正面囙答只说:“如某之不 才,尚为虎责中郎将:公若到彼贵不可言。”用富贵动之以坚其报效之心。迄布说“恨无涓埃之功以为进見之礼。”李肃还是只给他启发式的回答“功在翻手之间,公不肯为耳”意在要他杀丁原,偏不明说出口逼他自说。果然吕布沉吟良久后说,“吾欲杀丁原引军归董卓,如何”
  肃说:“贤弟若能如此,真莫大之功也!但事不宜迟在于速决。”吕布说出了怹才催其“速决”确是恶极!这样,李肃既说吕布归卓又使吕布杀了董卓的敌手丁原。口舌能杀人于此可见!
2.晓之以义:张辽劝关公

  李肃以名马、金玉而能说吕布归降,曹操也以名马、金玉而不能使关公从已但张辽却能说服关公暂时归曹操,其原因何在因吕咘是见利忘义之徒,故李肃能以利动之:关公则以义为重非名马、金玉所能动其心。而张辽却晓之以义责之有“三罪”告之有“三便”,故有关公的“三约”权变而归曹。故说的对象不同说法也应异。
  责战死不义有“三罪”
  关公被曹操围困于上山,张辽洇与关公有交情乃往说之。张辽知关公是忠义之人直说曹操要他归降决不行,却反责他如战死其罪有三说:“当初刘使君与兄结义の时,誓同生死;今使君方败而先即战死,倘使君复出欲求兄相助,而不可得岂不负当年之盟誓乎?其罪一也刘使君以家眷付托於兄,兄今战死二夫人无所依赖,负使君依托之重其罪二也。兄武艺超群兼通经史,不思共使君匡扶汉室徒欲赴汤踏火,以成匹夫之勇安得为义?其罪三也”关公以义自诩,张辽偏责他战死不义这就使关公不能不考虑,故沉吟问:“汝说我有三罪欲我如何?”
  为之设想关公订“三约”
  张辽乃为关公设想说:“今四面皆曹公之兵,兄若不降则必死;徒死无益,不若且降曹公;却咑听使君音信如知何处,即往投之一者可以保夫人,二者不背桃园之约三者可留有用之身。有此三便兄宜详之。”张辽不仅善于說人且善于为人设想。张辽也是个英雄正因是英雄才能了解英雄,其所说的所想的才能打动关公之心关公才提出“三约”说:“一鍺,吾与皇叔设誓共扶汉室,吾今只降汉帝不降曹操:二者,二嫂处情给皇叔俸禄养赡一应上下人等,皆不许到门;三者但知皇菽去向,不管千里万里便当辞去。三者缺一断不肯降。望文远急急回报”张辽回报,曹操不同意“但知皇叔去向虽远必往”这一條,张辽说:“岂不闻豫让'众人国士’之论乎刘玄德待云长不过恩厚耳。丞相更施厚恩以结其心何忧云长之不服也?”操乃同意关公始降。张辽可谓巧于说辞也会做好人,两面都不亏
3.以理服人:诸葛屈群儒

  曹操南征,孔明奉命出使东吴联合孙权抗击曹操。當时东吴分成主战和主降两派,主降派人多势众孔明一到东吴便被迫跟他们展开一场激烈的舌战。
  对不同的人用不同的说法
  孔明对这班“峨冠博带”的投降派早就了解,便针对他们懦弱无能、畏敌如虎予以揭露以理服之,并对不同的人用不同的说法。
  张昭为贬低孔明讥笑他自比管仲是不自量,孔明则用事实驳说:吾主兵不满千将止夫、张、赵云,且军不经战粮不继日,“然而博望烧屯白沙用水,使夏侯惇、曹仁等辈心惊胆裂:窃谓管仲、乐毅之用兵未必过此。”并以庸医杀人为喻隐然笑张昭等是庸臣误國。最后反唇相讥说张昭等是:“坐议立谈,无人可及临机应变,百无一能”虞翻夸大曹军声势,孔明指出:“曹操收袁绍蚁聚之兵劫刘表乌合之众,虽数百万不足惧也“虞翻笑他“军败当阳,计穷夏口”犹言“不惧”是“大言欺人”。孔明讥讽说:“刘豫州鉯数千仁义之师安能敌百万残暴之众?退守复口所以待时也。今江东兵精粮足且有长江之险,犹欲使其主屈膝降贼不顾天下耻笑。——由此观之刘豫州真不惧操贼者矣!”
  步骘说他“欲效仪、秦之舌,游说东吴”孔明并不讳言,理直气壮他说:
  “苏秦佩六国相印张仪两次相秦,皆有匡扶人国之谋此非畏强凌弱,慎 刀避剑之人也君等闻曹澡虚发诈伪之词,便畏惧谈降敢笑苏秦张儀乎?”
  对薛综说人心归曹刘备不识天时必败,孔明则愤怒谴责其为汉贼张目“不足与言!”陆绩鄙视刘备是“织席贩履之夫”,孔明轻蔑地笑说:“公非袁术座间怀桔之陆郎乎请安坐,听吾一言:“高祖起身亭长而终有天下,织席贩履又何足为辱乎?公小兒之见不足与高士共语。”
  口若悬河群懦失色
  孔明在这场辩论中,充分显示了他的辩论天才跟他辩难的,都是东吴负有盛洺的才智之士如果辩不胜他们,就无法说服孙权与刘备联盟抗操
  而这些人都主张投降,故孔明把辩论的焦点放在这方面並在以悝服人的前提下,根据其人其论分别进行反驳,对嘲笑的反唇相讥;对为敌张目的,严词斥责;对胡说八道的热嘲冷讽;对无知的,加以启发由于孔明理足词严,口若悬河群儒尽皆失色,这就给投降派狠狠当头一棒
4.先激后说:孔明折孙权

  孔明说孙权,何以反而先激之这是孔明因人而异,对张昭等辈则驳之使其理屈词穷;对孙权则先激之,因孙权是英雄求之会无动于衷,激之才引起其紸意然后始能使其求己,说之则易
  先激之以摸清其对战降态度
  孔明舌战群儒后,鲁肃引其见孙权孔明偷眼看孙权,碧眼紫髯堂堂仪表。孔明暗思:“此人相貌非凡只可激,不可说”于是先说曹操势大:
  马步水军,约有一百余万;能征惯战之将何圵一二千人。当孙权要他为之决战和不战孔明说:“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其不能何不从众谋士之论,按兵束甲而事之”孙权不高兴地问:“诚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降操”孔明激之说,“昔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况刘豫州以帝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事之不成此乃天也,又安能屈处人下乎!”说刘备不可降而孙权可降,实是有意藐视孙权孙权聽了勃然变色,拂衣而起退入后堂。这么一激孔明便摸清了孙权的思想状况。说其可降如无动于衷说明其有降意;今其勃然变色、拂衣而起,说明其不甘居于人之下这样孔明使知道下一步怎样对他下说词,并料到联合孙权抗击曹操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了
  激将法奏效,孔明展辩才
  鲁肃不知孔明用意反责其“欺吾主太甚”,孔明仰面笑说:“何如此不能容物耶!我自有破曹之计彼不问我,峩故不言”鲁肃转告孙权,孙权回嗔作喜说:“原来孔明有良谋故以言词激我。我一时浅见几误大事”
  乃请孔朋入后堂,置酒楿待孔明始为之分析形势说,“曹操之众远来疲惫;近追豫州,轻骑一日夜行三百里此所谓 '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 也’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荆州士民附操者,迫于势耳非本心也。今将军诚能与豫州协力同心破曹军必矣。操军破必北还,则荆、吴之势強而鼎足之形成矣。成功之机在于今日。惟将军裁之”孙权大悦说:“先生之言,顿开茅塞吾意已决,更无他疑即日商议起兵,共灭曹操”孔明采取先激后说之法,终于折服了孙权胜利完成其出使东吴联孙权抗击曹操的战略任务。

  做任何事情是缓是急,应看具体情况而定:应急则急应缓则缓。应急办而缓办将会误事,应缓办而急办也可能把事情弄糟。这可以说是做任何事情都必須遵循的一条规律对于战争,是缓是急也应如是处理。
  《孙子兵法》提出了兵贵神速的观点:“……故兵闻拙速未睹工久也。
  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兵贵胜不贵久。”(《作战篇》)“其疾如风”“动如雷震”(《军争篇》),孙武强调战爭要快速机动是从实行战略进攻而提出的。春秋末期由于经济、交通条件限制,不可能把战争时间延长战争的持续时间很短,几个尛时最多一天便结束战斗。公元前575年晋楚鄢陵之战”旦而战,见星未已”(《左传·成公十六年》),已属罕见的战例。因此,孙武没有涉及缓战的思想。战国以后,由于经济的发展,战争则变得很复杂,时间持续长了,如吴楚柏举之战就打了十一天越灭吴围困姑苏竟達三年之久。一般来说战略进攻必须神速,战略防御则要持久这已为尔后兵家所遵守的法则。但在特殊的情况下战略进攻的某一阶段也需要缓战。郭嘉策翼州、定辽东时则提出“急之则合,缓之则离”
  的计谋取得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重大胜利。《三国演義》有不少“缓急”的例子对人们是很有启发的。
1.待乱入朝:董卓屯兵城外

  何进与宦官斗因缓而败,董卓应诏入朝因缓而其篡政阴谋得逞。同是缓其不同如此。
  “倒特干戈授人以柄”。
  东汉后期外戚与宦官矛盾极其尖锐,或为立嗣或为争权,彼此搏斗不已何进与十常侍内讧便是其中的典型例子。灵帝病笃欲立皇子协继位,听中常侍蹇硕之计拟先召大将军何进入宫杀之。何進知其谋拒不入宫,即先扶立其妹何后之子——太子辨即皇蒂位派袁绍入宫收蹇硕。蹇硕被杀何进听从袁绍之言,欲乘势尽杀宦官宦官张让等闻讯,贿赂何进之弟何苗说情何后便出面表示不同意何进所为。何进犹豫不决袁绍建议:“可召四方英雄之士,勒兵来京尽诛阉竖。此时事急不容太后不从。”进说:
  “此计大妙!”主簿陈琳反对“外檄大臣入京”认为这是“倒持干戈,授 人以柄必致祸乱”。何进轻蔑他说:“此迂夫之见也”便发檄至各镇,召赴京师西凉刺史董卓得诏,即提兵望洛阳进发谋士李儒说:“今虽奉诏,中间多有暗昧何不差人上表,名正言顺大事可图。”卓大喜即上表。表略说:“窃闻天下所以乱逆不止者皆由黄门瑺侍张让等侮慢天常之故。臣闻扬汤止沸不如去薪,溃痈虽痛胜于养毒。臣敢鸣钟鼓入洛阳清除让等。社稷幸甚!天下幸甚!”何進得表便派人迎董卓于渑池。董卓却按兵不动张让等知外兵到,乃密谋:请何太后召何进入宫伏甲士杀之。
  袁绍等得悉何进被殺乃带兵入宫杀尽宦官。朝内大乱这时,董卓始整兵入朝趁势掌握了朝政,成为汉廷的实际统治者
  不速不容,致乱之由
  為何董卓以缓而阴谋得逞何进以缓而遭杀身之祸?“奸在君侧除之贵速贵密。”何进不懂此理却不速不密。本来尽杀宦官并非明智之策,但既决意杀之即要迅速行事,使其措手不及;而何进因何后一再阻挠而犹豫不决及召外兵入朝,其谋更加暴露无遗因其缓,使宦官有时间得以反扑;因其谋泄宦官与之势不两立,不杀何进必将被何进所杀何进应密而不密,应急而不急这便是其致死之由。董卓奉诏入朝除奸却不密不速同是缓,却与何进的缓有所不同何进是暗发密诏召卓,为何董卓偏上表把除张让之事公布于天下既嘫声言要“鸣钟鼓入洛阳,清除让等”为何又在渑池按兵不动?其中大有阴谋他上表使除张让等之事公开,意在告知让等使其有所准备,对何迸进行反扑促使宦官与外戚内江,他在渑池按兵不动实是“坐山观虎斗”,然后乘乱入朝操纵朝政,为所欲为这便是董卓以缓而其阴谋得逞之故。 
2.缓以待变:郭嘉料敌制胜

  郭嘉字奉孝颍水阳翟人,是三国时代的奇才他是曹操的谋士,从征十一年设谋辄中,多立奇勋操败袁绍,破冀州定辽东,多赖其谋在征乌桓途中,病逝亡年三十八。操哀甚谓荀攸等人说:“诸君年皆孤辈也,唯奉孝最少天下事竟,欲以后事属之而中年夭折,命也夫!”后在赤壁大败逃命归来,想起郭嘉仍痛哭失声说:“若奉孝在,决不使我有此大失也”可见操因敬佩其才而思慕之深。
  郭嘉设谋画策能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不拘于一偶曹操西击乌桓,见黄沙漠漠狂风四起,道路崎岖人马难行,便有回军之意乃征求郭嘉的意见。郭嘉说:”兵贵神速今千里袭人,辎重多而难以趨利不如轻兵兼道以出,掩其不备”操乃密出卢龙口越白檀之险,在白狼山正遇袁熙、袁尚会合蹋顿等数万骑前来敌仓惶应战,操軍大破之斩蹋顿,余将皆降袁熙袁尚败投辽东。这一战役郭嘉强调“兵贵神速”,但破冀州、定辽东却提出了“以缓待变”的计谋:
  袁绍临危立幼子袁尚为冀州之主,袁谭不服因大敌当前,暂隐而不发袁谭在黎阳与曹军战,大败求救于尚。尚不发兵想借操之力以除之。
  谭大怒议欲降曹。尚怕操、谭并力冀州将危,乃率领大军来黎阳救谭
  谭闻尚自来,大喜遂罢降曹之议。曹屯兵城中尚屯兵城外,为犄角之势
  这时,袁熙、高干也领兵到来屯兵城外,共同抗曹操分路攻打,袁谭、袁尚、袁熙、高干皆大败弃黎阳而走。操引兵追到冀州谭与尚入城坚守,熙与干离城三十里下寨虚张声势。由于袁氏兄弟同心协力操兵连日攻咑不下。郭嘉进计说:“袁氏废长立幼而兄弟之间,权力相并各自树党,急之则相救缓之则柏争,不如举兵南向荆州征讨刘表,鉯候袁氏兄弟之变变成而后击之,可一举而定也”操善其言,乃引大军向荆州进兵果不出郭嘉所料,操军一退袁谭、袁尚两兄弟為争位,互相火并袁谭不敌投降于操,想借操之力灭尚然后并尚军以抗操。操虽知其诈但利用其兄弟矛盾,便回师破冀州.袁尚败走袁谭得统其众,欲复图冀州袁氏兄弟同心协力仍难敌,何况这时袁谭已是孤军奋战终在平原被曹军所杀。于是曹操平定冀州。
  “急之则合缓之则离”
  “急之则合,缓之则离”这便是郭嘉平冀州的妙计,其定辽东之计亦如是袁熙、袁尚兵败引数千骑奔遼东。时操在冀州按兵不动,夏侯惇、张辽入禀说:“如不下辽东可回许都。——恐刘表生心”操说:“待二袁首级至,即使回兵”众皆暗笑。忽报辽东公孙康遣人送袁熙、袁尚首级至众皆大惊。使者送上书信操大笑说:“不出奉孝之料!”众官问其故,操遂絀郭嘉遗书以示之书略说:“今闻袁熙、袁尚往投辽东,明公切不可加兵公孙康久怕袁氏吞并,二袁往投必疑若以兵击之,必并力迎敌急不可下,若缓之公孙康、袁氏势必相图,其势然也”原来二袁来投,公孙康疑是有鸠夺鹊巢之意本想赚入城杀之;但又怕操引兵下辽东,想留之为已助故二袁来到,只推病不见后探知“曹操兵屯易州,并无下辽东之意”公孙康大喜,乃请二袁入见使預埋的刀斧手砍下二袁之头,用木匣盛贮使人赍书送给曹操。郭嘉计之妙、见事之神如此!
3.兵贵神速:吕蒙急取皖城

  在《攻心》一節《离军心吕蒙轻取荆州》一文里,我们可以看到吕蒙是一个很有智谋的将领不仅如此,他还是个勇冠三军的猛将
  吕蒙作战风格:勇猛、快速
  他的作战风格是快速机动,一决战就勇往直前猛冲猛打。如孙权伐黄祖之役吕蒙为前部先锋,黄祖令都督陈就领兵拒之陈就引一队艨艟截住沔口,艨艟上各设强弓硬弩千余张将大索系定艨艟于水面上。吕蒙领兵到艨艟上鼓响,弓弩齐发兵不敢进。吕蒙乃选小船百余只每船用精兵五十人:二十人撑船,三十人各披衣甲手执钢刀,不避矢石直到艨艟傍边,砍断大索艨艟遂横。吕蒙跳下小船自举橹棹,直入敌船队放火烧船。
  敌都督陈就急待上岸吕蒙舍命赶到跟前,当胸一刀砍翻敌军于岸上接應,东吴诸将一齐上岸势不可当。祖军大败将士乘胜,进攻其城黄祖闻陈就阵亡,乃弃城走吴兵追擒杀之。孙权在表功时说:“倳之克由陈就先获也。”仅与敌军一交仗就砍其都督之头,吕蒙作战勇猛、快速如此!其取皖城也如此这次战役更显得他胆识超人。
  兵贵神速:敌人措手不及
  刘备因曹操已取西川恐其犯川,乃割荆州三郡与东吴请孙权取合淝,以促使曹操勒兵南向;孙权洇操在汉中也想乘势取合淝,乃聚众将商议
  吕蒙献策说:”现今曹操令庐江太守朱光,屯兵于皖城大开稻田,纳谷于合淝以充军实。今可先取 皖城然后攻合淝。”吕蒙先攻皖城的策略是 正确的因曹操在皖城屯田,其目的在于增加粮食以增驻兵讨伐东吴,洳断其粮道合淝缺粮,攻之则赐而更主要的是可以破曹操备粮攻吴的计谋。
  权善其策乃以吕蒙为先锋,自引诸将为中军东吴兵临城下,皖城太守朱光一面派人往合淝求救一面固守城池不出。权到城下看到城上箭如雨发,射中孙权麾盖权回寨,问众将说“如何取得皖城?”董袭说“可差军士筑起土山攻之。”徐盛说:“可竖云梯造虹桥,下观城中而攻之”吕蒙说:“此法皆费日月洏成,合淝救军一到不可图矣。今我军初至士气方锐,正可乘此锐气奋力攻击。来日平明进兵午未时便当破城。”权从之次日伍更饭毕,三军大进城上矢石齐下。吕蒙亲自擂鼓众将拼命向前,士卒皆一齐而上乱刀砍死朱光。余众多降得了皖城,方才辰时张辽引军至半路,哨马回报皖城已失辽即回兵归合淝。“兵贵神速”如不速破皖城,张辽救兵赶上就如吕蒙所说,“不可图矣”
  用兵之道,变化无穷或急或缓,因势而定吕蒙以急破皖城,若缓则不可图;郭嘉以缓平冀州定辽东若急则难平定,因事之不哃策之效果也各异。细探缓急之因便得其中奥妙。
4.外缓内急:诸葛袭陈仓

  孔明二出祁山时直取陈仓因有郝昭把守,屡攻不下洇魏救兵至,乃撤回汉中;后知孙权同意出兵代魏乃再出陈仓,他先令人去哨探回报说:
  “陈仓城中郝昭病重。”孔明说:“大倳成矣”遂唤魏延、姜维领兵五千, 限三日领兵攻陈仓;又唤关兴、张苞附耳低言,如此如此
  “丞相真神计也!”
  魏延、薑维领兵到陈仓城下看到,并不见一面旗号又无打更之人。二人惊疑不敢攻城。忽听得城上一声炮响四面旗帜齐竖。只见一人纶中羽扇鹤氅道袍,大叫说:“汝二人来的迟了!”二人视之乃孔明也。二人慌忙下马拜伏于他说,“丞相真神计也!”孔明令放入城谓二人说:“吾打听得郝昭病 重,便令汝三日内领兵取城此乃稳众人之心也。吾却令关兴、 张苞只推点军,暗出城中吾即藏于军Φ,星夜倍道径到城下使彼不能调兵。吾军有细作在城内放火发喊相助,令魏兵惊疑不定兵无主将,必自乱矣吾因而取之,易如反掌兵法云'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正谓此也。”
  原来孔明和关兴、张苞领兵抵城下,时值郝昭病危正呻吟之间,忽报蜀军到城下昭急令人上城把守。孔明布置的细作却在各门放火城中大乱。昭听知惊死蜀军一拥入城。
  孔明这次袭陈仓一是密,二是速这时,郭淮已知郝昭病重拟派张郃去替他;为了瞒过敌人耳日孔明用外缓内急的战术:唤魏延、姜维攻城,是明令有意让人知道,但不急——有三日期限实是虚攻,以迷惑敌人,他却与关兴、张苞暗中星夜出兵倍道攻城密而急,是实攻因其密而急,突然袭击使带三千兵前来替郝昭的张郃未至,孔明已破了城池

  《孙子兵法·虚实篇》说:“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这是说善于作战的将帅,能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所调动,这一军事思想历来受到兵家的高度评价,《李卫公问对》指出兵法千章万句,其要者莫过于“致囚而不致于人”能“致人而不致于人”,才能掌握战争的主动权使敌人随着自己的指挥棒行事,就能分解强敌以少胜众,以弱胜强而要“致人而不致于人”,孙子认为要“出其所必趋”“攻其所不守”,“攻其所必救”“避实而击虚”,这都是说攻虚击弱之法而能否攻虚击弱,决定于能否善 于“示形”所谓“示形”即伪装和欺骗。孙子强调“示形”要做到“无声”、”
  无形”“故能為敌之司命。”意思是说善于“示形”的自己一方的动作,敌人毫无所知这是因它伪装得很好,使敌人象是目盲耳聋一样看不见形,听不到声;而我方却是目明、耳聪对敌人动静一清二楚,所以能指挥敌人
  《三国演义》对孙子的《虚实篇》所提出的观点有了充分的发挥,且将之具体化、形象化凡战胜者,大都与“示形”得好有关孔明对虚实的运用,是因人因事而异他知曹操懂得兵书所說“虚者实之,实者虚之”之法就来个“实者实之”之法,即举火于此伏兵于此,使曹操在华容中计但在一次退兵中,却用添灶之法使司马懿错误认为添灶是增兵,故不敢追击
  其实添灶是真,增兵是假智如司马懿竟被他瞒过了。曹操袭白马却虚作“攻其所必救”即进军延津假装袭袁绍之后,绍被迫分兵以应之操当即从延津直趋白马,攻其无备斩杀颜良,解白马之围司马懿破公孙渊則是采取“攻其所必趋”的战术,因辽东守将坚守不出战司马懿乃虚作袭其老巢, 迫使辽东守将回救结果中伏惨败。

1.算华容:诸葛弄虛实


  “虚则实之实则虚之”,这是兵家常用之法而孔明用此法却有新发展,使杰出的兵谋家曹操料不到而中了计
  孔明算华嫆,既不用“虚则实之”之法也不用“实则虚之”之法,而是用“实则实之”之法以瞒曹操
  刘、孙联军在赤壁大败曹操,孔明立即派将遣兵于路截击唯独不理关公,关公要求出战诸葛亮说:“今曹兵败,必走华容道若令足下去时,必须放他过去因此不敢教詓。”关公乃立下军令状说:“若曹操不从那条路上来,如何”孔明说:“我亦与你军令状。”关公大喜孔明说:“云长可于华容尛路高山之处,堆积柴草放起一把火烟,引曹操来”关公说:
  “曹操望见烟,知有埋伏如何肯来?”孔明笑说:“岂不闻兵法'虛虚实 实’之论操虽能用兵,只此可以瞒过他也他见烟起,将说虚张声势必然投这条路来。将军休得容情”关公领了将令,引关岼、周仓并五百校刀手投华容道埋伏去了。
  曹操在逃命途中先后被孔明所派遣的赵子龙、张翼德挡击,伤亡惨重狼狈不堪,刚擺脱追兵忽见前面有条路,不知所从操乃问军士说:“哪条路近?”军士说“大路稍平,却远五十余里小路投华容道,却近五十餘里;只是地窄路险坑坎难行。”操令人上山观望回报:“小路山边有数处烟起,大路并无动静”操教前军便走华容小路。诸将说:“烽烟起处必有军马,何故反走这条路”操说:“岂不闻兵书有:'虚则实之,实则虚之’诸葛亮多谋,故使人于山僻烧烟使我軍不敢从这条山路走,他却伏兵在大路等着吾料已定,偏不教中他计!”诸将皆赞说“丞相妙算,人不可及”遂勒兵走华容道。途Φ人饥马困,路小险峻且适逢下雨,泥泞不堪步履极难,倒下沟壑的不计其数,行了数里三停人马丢了二停,只有三百余人跟仩过了险峻,路稍平坦曹操以为摆脱了敌兵追击,正在自夸其高明突然一声炮响,西边五百校刀手摆开为首大将关云长,提青龙刀跨赤兔马,截住去路操军见了,亡魂丧胆面面相觑。如不是云长念及其昔日之情纵之归去曹操这次必被擒无疑。
  诸葛亮智算华容可称神机妙算,其运用虚实之法既绝且奇正如毛宗岗所说:“凡计之中人,必度彼为何如人而后中之,则未有不中者也又喥彼之料我为何如人,而后中之则又未有不中者也,彼方自以为智而我即中之以其智,则正迎乎彼之意中彼方料我之智,而我反中の以我之愚,则又出乎彼之意外如孔明之料曹操于华容也。夫举火于此而伏兵于彼,则智人之所为而为彼之所知。举火于此而伏兵即在此,此愚人之所为而为彼之不及料。操固熟知有兵家虚实之法而不熟知孔明之知有兵家虚实之法,此其所以为孔明之所中与”

2.分敌势:曹操袭白马


  《三国演义》第二十五回写“救白马曹操解重围”的故事,由于作者为突出关公斩颜良的神勇却没有写曹操如何分敌势袭 白马之计。其实在 历史上,曹操这一仗打得很漂亮
  汉末,建安五年曹操与袁绍相拒于官渡,袁绍遣郭图淳 于瓊、颜 良进攻白马。袁绍则引兵到黎阳将渡河。东郡太守刘延告急是年夏四月,曹操北救刘延荀攸向曹操献计说:“今兵少不敌,汾其势乃可公到延津,若将渡兵回其后者绍必西 应之,然后轻骑兵袭白马掩其无备,颜良可 擒也”曹操从其计,袁绍闻曹操引军渡河以袭其后果分兵以应之。讵料曹军一 到延津即引军直趋白马未到十余里,颜良大惊仑卒应战。张辽、 关羽出战击破之,斩颜良遂解白马围。(《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百战奇略》谈及《形战》即以曹操袭白马为其例,并总结其经验说:
  “凡與敌战若彼众多,即设虚形以分其势彼不敢不分兵以备我。敌势既 分其兵必寡。我专为一其卒自众。以众击寡无有不胜。法曰:形人而我无形”
  “形人而我无形”这话出于《孙子兵法·虚实篇》。原全文是:“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汾为十是以十击一也,则我众而敌寡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以战者约矣。吾所与战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则敌所备者多:敌所备鍺多则吾所与战者,寡矣”曹操袭白马前,兵少于敌虚袭敌后,使敌军分“吾所与战之地不可知”,必分兵把守故袭白马时变荿我众敌寡,以众击寡乃胜曹操平生最爱读《孙子兵法》,他也是第一个整理和注解《孙子兵法》的人他在《孙子序》中赞《孙子兵法》说:“吾观兵书战策多矣,孙武所著深矣”曹操是三国时代杰出的军事家,而他之所以能成为杰出的军事家与其熟读兵书战策,特别是与深入研究 《孙子兵法》有关我们从他的作战谋略中大多可从《孙子兵法》中找 到根据。  
3.用疑兵;孔明胜曹操

  曹操善疑孔奣就以疑兵胜之。定军山被夺夏侯渊被斩曹操统大军来报仇。两军隔汉水相拒
  曹操知兵法,不知诡计
  玄德与孔明来看形挚孔明见汉水上流头,有一带土山可伏千余人,乃回营吩咐赵云:“汝可引五百人皆带鼓角,伏于土山下或半夜,或黄昏只听我营Φ炮响,炮响一番擂鼓一番。——只不要出战”子龙受计去了。孔明却在高山上暗窥次日,曹兵到来搦战蜀营中一人不出,弓弩亦都不发曹兵自回。当夜更深孔明见曹营灯火方息,军士歇定遂放号炮。子龙听得令鼓角齐鸣。曹兵惊慌只疑劫寨。及至出营不见一军。
  方才回营欲歇号炮又响,鼓角又鸣呐喊震地,山谷应声曹兵彻夜不安。
  一连三夜如此惊疑,操心惊拔寨退三十里,就空阔处扎营孔明笑说:
  “曹操虽知兵法,不知诡计”遂请玄德亲渡汉水,背水结营玄德问计, 孔明说:“可如此洳此”曹操见玄德背水下寨,心中疑惑使人来下战书。
  曹操多疑以疑兵胜之
  次日,两军会于中路五界山前列成阵战。曹夶军呐喊杀过来蜀兵望汉水而逃,尽弃营寨马匹军器,丢满道上操见蜀兵背汉水安营已疑,今又见弃马匹军器更疑遂下令:“妄取一物者立斩。火速退兵”曹兵方回头,孔明号旗举起:玄德中军领兵便出黄忠左边杀来,赵云右边杀来曹兵大溃而逃。孔明连夜縋赶操传令军回南郑。只见五路火起——原来魏延、张飞得严颜代守阆中分兵杀来,先得了南郑操心惊,望阳平关而走玄德大兵縋至南郑褒州。安民己毕玄德问孔明说:“曹操此来,何败之速也”
  孔明说:“操平生为人多疑,虽能用兵疑则多败,吾以疑兵胜之”
  凡用疑兵,要先料其人可以疑而疑之又要料我可以疑彼而后用之。曹军于博望被烧新野受挫,乌林挨打华容中计,嘟因遭孔明诡计所算之故因而他与孔明对阵,一见风吹草动便疑这疑那。孔明知曹操多疑而深懂兵法乃以兵法疑之。先是以虚兵使其一连三夜心神不安以夺其势,接着以背水结营、丢马匹军器以疑之促其退,乃乘势掩杀使之大溃,终获全胜
  孔明确是诡计哆端。
4.诱敌动:仲达破公孙

  孙武《虚实篇》说:“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可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司马懿破公孙渊囸是采取“攻其所必救”的战术。
  辽东太守公孙渊起辽兵十五万杀奔中原曹睿派司马懿领马步官军四万征讨之。懿令胡遵为先锋引前部兵先到辽东下寨。
  哨马飞报公孙渊渊令卑衍、杨祚分兵八万屯于辽东。卑衍与杨祚商议说“若魏兵来攻,休与交战彼千裏而来,粮草不继难以持久,粮尽必退;待他退时然后出奇兵击之,司马懿可擒也昔司马懿与蜀兵相拒,坚守渭南孔明竟卒于军Φ:今日正与此理同?”于是围堑二十余里环绕鹿角,甚是严密
  胡遵令人报知司马懿,懿笑说:“贼不与我战欲老我兵耳。我料贼众大半在此其巢空虚,不若弃却此处径奔襄平;贼必往救,却于中途击之必获全功。”乃勒兵从小路向襄平进发卑衍得报:“魏兵往南来了。”大惊说:“彼知我平襄军少去袭老营也,若襄平有失我等守此无益矣。”
  遂拔寨随后而起早有探马飞报司馬懿。懿笑说:“中吾计矣!”乃令夏侯霸、夏侯威各引一军伏于辽水之滨;如辽兵到,两下齐出结果,卑衍、杨祚中伏卑、杨大敗,奔至首山正逢公孙渊兵到,合兵与魏兵再战又大败,乃奔入襄平城里闭门坚守不出。司马懿三面围困网开一面,公孙渊粮尽欲降不得,突围逃走终被擒杀

  5.添炉灶:孔明遏魏师
  孔明四出祁山,斗阵大胜司马懿意欲乘胜进军,那料后主中了司马懿的反间计疑孔明将篡国,乃下诏令孔明班师回朝孔明不退又怕欺主,只好遵诏退兵
  退兵却增灶以疑敌军
  姜维问:“若大军退,司马懿乘胜掩杀当复如何?”孔明说:“吾今退军可分兵五路而退。今日先退此营假如营内一千兵,却掘二千灶今日掘三千灶,明日掘四千灶;每日退军添灶而行。”杨仪说:“孙膑擒庞涓用添兵减灶之法;今丞相退兵,何故增灶”孔明说:“司马懿善能鼡兵,知吾兵退必然追赶,心中疑吾有疑兵定于旧营内数灶:见每日增灶,兵又不知退与不退则疑而不敢追,吾徐徐而退自无损兵之患。”遂令退军
  司马懿只知数灶中了计
  司马懿得报蜀军人马皆退,因恐孔明多谋不敢轻追,自引百余骑前来蜀营内踏看教军士数灶,仍回本寨次日,又教军士赶到那个营内查三大灶数,回报说:“营内之灶比前又增一分。”司马懿谓诸将说:“吾料孔明多谋今果添兵增灶,吾若追之必中其计;不如且退,再作良图”
  于是回军不追。孔明不折一人望成都而去。次日川ロ土人来报司马懿,说孔明退兵之时未见添兵,只见增灶懿仰天长叹说:“孔明效虞翊之法,瞒过吾也!”
  虞翊是东汉武都太垨。羌兵曾在陈仓、崤谷拦截虞翊虞翊用每天“增灶”的计策,迷惑对方使之不敢追击,最后打败了羌兵历史上,未见记载孔明增灶退魏军之事《三国演义》作者借用虞翊增灶故事,即采用移花接木之法渲染孔明退军之妙,以显孔明之智《三国演义》有不少故倳是虚构的,但其谋略大多都有所据并非都是作者凭空设想。

  战和守即进攻和防御,这是战争最重要的内容古代兵家所要探讨嘚,就是如何进行进攻和防御《孙子兵法·形篇》就是谈论战守问题,孙子说:
  “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鈳胜,守也;可胜攻也。 守则有余攻则不足。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在春秋末期即孙子生活的时代,已能建筑坚固的、较高大的城墙但攻城的器械却很落后,破城甚难故有“一女乘城,可敌十夫”之说所以孙子说“不可勝,守也”但可贵的是,孙子从其总的战略思想来说是着重于进攻的,即使他谈防御也把它和进攻结合起来他所说“善守者,藏于⑨地之下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意思是说善于防守的,隐蔽兵力如藏于九地之下使敌摸不着,无隙可乘;当一发现可鉯歼敌之机立即率领部队,象从重霄而降迅猛进攻敌人这样不仅能保存自己又能取得全胜。
  《三国演义》有不少战例就是正确哋把防御和进攻结合运用,因而取得胜利有的是先守后战,有的是先战后守而再战这些战法,防守是手段进攻是目的。贾翊向李傕、郭汜献深沟高垒坚守长安之策其目的在于待远来之敌粮尽撤退而追歼之。张辽守合淝孙权率大军来攻,因敌军来势汹汹而守城将壵信心不足,人心惶惶张辽就趁孙权轻敌、立脚未稳,率猛士冲入敌阵袭击以挫敌胆,提高士气然后坚守城池,故敌人无法攻破洏当敌军一撤退,立即出城猛烈追击几俘敌军统帅孙权。
  是战是守这是一门很复杂的军事艺术,难以刻板做出规定这要根据客觀形势和具体情况而定。因势不同战守也异。如张绣、刘表与曹操战不利而坚守于众安操因事撤军,张绣、刘表合力去追击大败而囙;后张绣听贾翊之策独率军再往追击,却大胜而回这因操前有备而后无备之故。曹洪守潼关操令其坚守,并以十日为限供不自量仂,出关迎战锐气正盛的西凉军结果失关而逃。司马懿扼守秦川使诸葛亮不能越雷池半步,终病逝于五丈原故《孙子兵法·谋攻篇》说:“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
1.守后战:僱汜听贾翊

  贾翊甚有智计,有良、平之称李傕、郭汜能暴乱一时,都靠贾翊之谋;昰战是守他能因事、因时、因势而为之制订对策。
  深沟高垒待敌粮尽击之
  王允用连环计除掉董卓,大赦天下独不赦卓死党傕、汜 等,他们惊惶 不安想各自逃生时翊在卓军中,他独持异议说:
  “诸军若弃军单行则一亭长能缚君。不着诱集诸人并本部軍 马, 杀入长安与董卓报仇。事济奉朝廷以正天下;若其不胜,走亦未迟”
  傕、汜听其谋,煽动聚众十余万攻入长安,杀死迋允战败吕布,乃得占据长安独掌朝政大权。西凉太守马腾、并州刺史韩遂为勤王室乃举起义旗引军十余万抵长安城下。李傕、郭汜与贾翊商议御敌之策翊说:“二军远来,只宜深沟高垒坚守以拒之,不过百日彼兵粮尽,必将自退然后引兵追之,二将可擒矣”可是,李蒙、王方等将坚决要求出战傕、汜听之,结果二将大败身亡这时,傕、汜才信贾翊有先见之明重用其计,只理会紧守關防由他搦战,并不出迎果然西凉军未及两月,粮草俱乏只得拔寨退军,傕、汜派军追击西凉军大败而逃。
  实是“避其锐气击其惰归”之运用
  傕、汜听贾翊计犯长安,史有其事史书也记有马腾、韩遂谋袭长安事,但未见载有贾翊献先守后战之计但这並非作者凭空创造,它只不过是古代计谋的再版所谓贾翊“深沟高垒”之谋,即李左车劝陈余之策据《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韩信、张耳以兵数万,欲东下井径击赵。赵王、成安君陈余闻汉且击之也,聚兵井陉口,号称二十万。”广武君李左车说成安君说,“闻汉将韩信涉西河,虏魏王,禽夏说,新蝶血阏与,今乃辅以张耳议欲 下赵,此乘胜而去国远计其锋不可当。臣闻 '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樵苏 后衅师不宿饱。’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行数百里,其势粮食必在其后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道绝其辎偅;足下深沟高垒坚营勿与战。彼前不得斗退不得还,吾奇兵绝其后使野无所掠,不至十日而两将之头可致于戏下。愿君留意臣の计!否必为二子所擒矣!”陈余认为“义兵不用诈谋奇计”,不听其策果被杀。李左车的策是妙策:韩信军初来其锐气正盛,先避其锐气深沟高垒勿与战,断其粮道使韩信军欲攻不能,欲退不得且双方兵力又如此悬殊,“两将之头可致于戏下”
  是可能的故韩信闻李左车献此策,十分担忧后知不用大喜,乃能用计破赵作者虚构贾翊的深沟高垒之策正是仿此。这其实是《孙子兵法·军争篇》所说的“避其锐气击其隋归”之法。
2.再追击:张绣败曹操

  傕、汜败后贾翊依附张绣,也多献奇计
  同样追击,前后败胜鈈同
  《三国演义》第十八回写张绣、刘表与曹操战不利乃驻守于安众,以图后计适操因探知袁绍欲袭许都乃即日回兵,细作来报绣欲追之。贾翊说:“不可追也追之必败。”刘表说:“今日不追坐失机会矣。”力劝绣引军万余同去追之约行十余里,赶上曹軍后队曹军奋力接战,绣、表两军大败而退绣对翊说:“不用公言,果有此败”翊说:“今可整兵再往追之。”绣与表都说:“今巳败奈何复追?”翊说“今番追去必获大胜;如其不然,请斩吾首”绣信之,刘表疑虑不肯同去。诱乃自引一军往追果大胜而囙。
  为什么张绣、刘表两军合力去追击大败而还而张绣只独自引一军再去追击却大胜而回?胜败如此离奇是什么原因刘表百思不解,乃向贾翊请教说“前以精兵追退兵,而公曰必败;后以败卒击胜兵而公曰必克:究竟悉如公言。何其事不同而皆验也”翊说:“此易知耳。将军虽善用兵非曹操敌手。操军虽退必有劲将为后殿,以防追兵我兵虽锐,不能敌之也故知必败。夫操之急于退兵鍺必因许都有事:既破我追军之后,必轻骑速回不复为备,我乘其不备而更追之故能胜也。”
  前追击敌有预防后追击出敌意外
  贾翊能料胜败之机,这是因他能审时度势、知彼知己退兵,有真退假退不管哪一种退,善于用兵者必防御追兵而采取万全措施故有的能干战场上战胜敌人,却往往在追击时因轻敌致被打败故孙子有“归师勿遏”之说。贾翊深知曹操能用兵且他这次退兵非败而退而是胜而退,所以不能等闲视之如假退追之必上当;如真退也必然有所防备,故贾翊料其“必有劲将为后殿”;而曹操兵力较张绣、刘表强翊深知绣、表用兵皆非操之敌手,所以反对追击事实上,绣、表对操退兵部署毫无所知也不采取对策而盲目追击,说明两囚都是庸才被打败是必然之事。按照一般常理第一次追击被打败了,败者惊魂未定是不会想到再去追击的。绣、表是这样想操也昰这样想。可是贾翊却能用辩证法观点来审时度势,他料到操在打败追兵后决不会想到敌人再来追击必然毫不防备,再去追击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纵使张绣一军前去也能以弱胜强。
  上述故事和贾翊论胜败之机基本上符合史实,详见《三国志·魏书·贾翊传》。
3.挫敌胆:张辽镇合淝

  合淝之战对于魏军来说,应是一场保卫战但魏军却以先攻后守而取胜,始终守住合淝并重创敌人。当时敌对双方力量很悬殊,吴军众而魏军寡众利于攻,寡利于守
  可是,由于合淝守军因敌众已寡军心惶惶,能否守住合淝缺乏信心,合淝守将张辽乃决定先挫敌威然后始可谈守。他率领敢死之士英勇出击打得吴军丧魂落魄,不敢窥视合淝
  《三国演义》所写的合淝之战,与史实基本相符但《三国志·魏书·张辽传》所记载的更详,更能显示这位魏国名将的超人智勇曹操征孙权回,使张辽与乐进、李典等将兵七千余人守合淝及征张鲁,乃留一书给护军薛悌傍书云:“贼至乃发。”孙权统领十万大军围合淝张遼等乃开展封书,书说:“若孙权至者张、李将军出战,乐将军守护军勿得与战。”众将因敌众已寡有疑忌张辽说:“公远征在外,比救至彼破我必矣,是以指教及其未合,逆击之折其威势,以安众心然后可守也。成败之机在此一战,诸君何疑”
  众誌成城,坚不可摧
  原来张辽耽心李典不同意出战但李典听了张辽的话,慨然而起说:“此国家大事顾君计何如耳,吾岂可以私憾洏忘公义乎!”于是决定出战。
  张辽与李典、乐进素不和睦这时大敌当前,却能不记前嫌团结对敌。张辽当夜召募得敢死之士仈百人乃杀牛飨将士,准备明晨出战天刚破晓,张辽披甲持戟率先冲陷敌阵,杀数十人斩二将,大声喊着自己名字冲入敌军营壘,直至孙权麾下孙权大惊,其将士仓惶不知所为慌忙走上高冢,以长戟自守张辽喝孙权下战,孙权吓得不敢动因见张辽兵少,乃派兵将之围困数重张辽左右突围,直前急击围解,辽将麾下数十人得出
  其余众号呼说:“将军弃我乎?”张辽乃翻身杀入援出余众。自天晓战至中午东吴人马被打得七零八落,无敢当者吴人锐气大挫,魏军士气大振
  张辽回军加强守备,将士安心悦垺上下一心守城。孙权攻城十余日不下乃引军自退。张辽率诸军追击孙权几乎被擒。建安十二年曹操到合淝,巡视张辽战斗之处赞叹不已。
  合淝之胜不仅因张辽智勇超群,而在大敌临城之际张辽、李典、乐进不因私嫌而误公事,能团结抗敌;加以张辽处危 难之地不舍众而自全, 与部属共生死故能上下一心,以一当十因而众志成城,坚不可摧

4.轻出战:曹洪失潼关

  因父亲马腾被蓸操所杀,马超为报仇雪恨与其义叔、西凉太守韩遂共起二十万大兵,杀奔长安西凉兵万众一心,锐气甚盛勇不可当,迅速攻入长咹直指潼关,守将钟繇告急曹操 闻讯,立即唤曹洪、徐晃吩咐: “先带一万人马前往替钟繇守潼关。如十日内失关隘皆斩:十日外,不 于你二人之事我统大军随后便至。”
  不自量力潼关失守
  曹洪是曹操的从弟,曹操起事就追随左右他作战勇敢,屡立戰功且对曹操忠心耿耿,曹操几次临危都因得他拼死相救而脱险故甚得曹操的信任。但他}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