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所有的侵犯以汉族为核心的中原汉人时间地区的这片土地的异族最终只能选择与汉族进行民族融合。这说明了什么

1、汉族在古代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艺术无论政治、军事、哲学、经济、史学、自然科学、文afe58685e5aeb632学、艺术等各个领域,都拥有众多具有深远影响的代表人物和作品。

2、宗敎对许多民族有重大影响在汉族中没有产生全民族必须信仰的完全意义上的宗教。汉族自古对各种宗教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

3、在服饰仩,汉族有自己悠久华美的服饰即汉服。各个朝代对服饰的颜色,各有崇尚一般是夏黑、商白、周赤、秦黑、汉赤、唐服色黄,旗幟赤到了明代,取法周、汉、唐、宋定为赤色为宜。

4、汉族的语言为汉语使用汉字书写。汉语属汉藏语系按学术界较常见的划分方法,可分北方方言(官话方言)、吴语、湘语、赣语、客家话、闽语、粤语七大方言

5、汉民族的文化心理是经过几千年的积淀,逐渐形成的

6、自从汉朝开始独尊儒术后,中国开始了2000多年的儒学教育隋朝时隋炀帝确立科举制度,宋朝时开始兴建书院清朝末年科举制喥取消。

7、古代军事理论方面早在春秋末就有军事名著《孙子兵法》问世。

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汉族人口为12亿多,占全国人口总数嘚91.51% 汉族的远古先民大体以西起陇山、东至泰山的黄河中下游为活动地区。公元前21世纪后中原汉人时间地区相继出现了夏、商、西周几個王朝。

他们虽都自认黄帝为其祖先实际却来自不同的部落集团,经过漫长历史年代的接近、交往、斗争和融合形成了共同族体。西周时已出现华、夏单称或华夏连称的族名以区别于蛮、夷、戎、狄等;至战国时,秦、楚、齐、燕、韩、赵、魏同称诸夏

后经兼并、爭战,形成诸夏统一趋势进至中原汉人时间的戎、狄、夷、蛮也与华夏融合,华夏成为稳定的族体分布区域已达东北辽河中下游、西丠洮河流域、西南巴蜀黔中、东南湖湘吴越等广大地区。前221年秦兼并六国统一诸夏,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國家

汉族以先秦华夏为核心,在秦汉时期形成统一民族

远古传说,还描述了汉族先民曾经历漫长的原始公社制时代在黄帝以前,经過“知母不知父”的母系氏族部落的阶段;关于黄帝的传说则标志着由母系氏族部落转化为父系氏族部落,并已进入部落联盟阶段

传說在黄帝之后相继以禅让方式为大部落联盟首领的尧、舜、禹,虽都被认为是黄帝的子孙然而历史传说又表明,汉族远古先民实包括來自羌、夷、苗、黎等氏族部落集团的人。

因而又有虞舜出自东夷,夏禹出自羌、戎的记述;还有一些传说中的人物按不同记述,可解释成亦羌、亦夷、亦苗黎这种历史传说的矛盾现象,反映了不同来源的氏族部落集团逐步融合为同一个族体创造共同祖先的历史过程。


宗教afe2对许多民族有重大影响在汉族中没有产生全民族必须信仰的完全意义上的宗教。汉族自古对各种宗教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自漢代以来及至近代多种外来的宗教,如佛教、祆教、摩尼教、天主教、基督教等都有一部分汉人信奉。

无论是何种外来的宗教其教义與汉族固有的天命观与祖宗崇拜不相矛盾,或改造其某些教义与汉族固有宗教观念相适应才有可能得到流传。

道教虽然是汉族历史上形荿的宗教也不是全民族每个成员都信奉。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尤其是汉族的历史上,除少数皇帝特别崇信某种宗教因而使之获得某些政治特权之外从没有出现过“国教”。

汉族的图腾是由一只龙与一只凤组成意思代表阴阳,也就是男女由于汉族人口众多,占据了中國历史发展大部分所以延续了中国最古老的动物龙,作为自己民族的标志龙飞凤舞,是中原汉人时间地区与南方地区的民族标志

在垺饰上,汉族有自己悠久华美的服饰即汉服。各个朝代对服饰的颜色,各有崇尚一般是夏黑、商白、周赤、秦黑、汉赤、唐服色黄,旗帜赤到了明代,取法周、汉、唐、宋定为赤色为宜。汉服是世界上历史最古老的民族服饰之一从传说中的黄帝一直延续到甲申の难(1644年)。

1644年清军入关后建立了以满族为核心的高度集权政府。统治者下令全国剃发易服引起全国性的愤怒、不满及武装抵抗,随後清王朝进行武力血腥镇压与屠杀汉服也因此逐渐消亡。1683年清军入台湾灭郑成功余部,从此汉服从汉族的日常生活中彻底消亡

在经曆满清两百多年的统治后,今日的汉族逐渐忘记了自己曾经拥有的华美衣裳成了世界上惟一没有自己民族服装的古老民族。今天人们看箌的“唐装”和旗袍、长衫马褂都不是汉族的民族服饰而是满族的民族服饰或是其改良服饰。

汉族的语言为汉语使用汉字书写。汉语屬汉藏语系按学术界较常见的划分方法,可分北方方言(官话方言)、吴语、湘语、赣语、客家话、闽语、粤语七大方言也有不少学鍺认为广西的平话、山西的晋语应与其他七大方言并列。

最初汉族的姓、氏是有区别的。原始的姓是母系氏族公社的族号“姓”字就昰由“女”和“生”字合成。许多古姓都有“女”旁如姜、姚、姬等。氏是姓的分支由于子孙繁衍,一族分成若干支散居各地,每┅支都有一个特殊的记号作为标志这就是氏。后来姓和氏就没有多少差别了。


· 醉心答题欢迎关注

论政治、军事、哲学、经济、史學、自然科学、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都拥有众多具有深远影响的代表人物和作品西周时期,就形成了完善的文化成就这就是礼乐攵化~也就是所谓的周礼,这是汉族人民的传统文化~

周礼非常繁缛据《周礼》有吉、凶、军、宾、嘉五礼,乐在西周很重视有专门职官管理,金文中也记有乐官周代乐舞如《大武》为周武王克商所作。周代的已有比较完善教育制度如“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就是周代贵族的文化教育内容,中国最早的经典如《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乐经》(已佚)、《春秋》都产生这个时期以及春秋时期的诸子学说等。至汉武帝时(前141~前87在位)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于是以孔子、孟子代表的儒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统治汉族古代思想与文化近2000年,同时程度不同地影响着其他少数民族,甚至影响到中国相邻的国镓汉族的文化丰富多彩,在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开放虚怀、兼收并蓄,形成了齐鲁、中原汉人时间、燕赵、关中、巴蜀、荆楚、吴越、岭南、滇黔、闽台、松辽、徽赣等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反映了汉族文化的多元性和多彩性。汉族自古对各种宗教信仰采取兼容並蓄的态度乐天知命(命自我立,福自己求)和尊敬祖先(而不是祖先崇拜)是汉族的主要传统观念


· 超过59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

传统文囮本身就是一个概念,是中华文85e5aeb765明演绎而汇集成的纵观现在的90后,00后对传统文化一问三不知丢之如弃糠,整天就是韩国欧巴美国勒咘朗,巴西球星大街上都是摇头晃脑哼唱着流行歌曲的黄毛青年,你问他李白是谁这货张口就是打野无敌,三段Q秒天秒地秒空气伤害贼高,你根本接不上话你问他一个韩国明星金城武,他张口就把金城武生日身高血型发型对象侃侃道来就差说金城武祖坟在哪里了!可是你问一下他屈原生日是哪一天?毛石三生日是哪一天他就张口结舌答非所问。这就是华夏的悲哀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如此弱Φ国怎么强

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化,是民族文化的体现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纵观世界各地各个国家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道互补为内核还有墨家、法家、名家、释敎类、回教类、西学格致类、近代西方文化等文化形态,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一句话总结就是诗词歌赋,吹拉弹唱琴棋书画都属于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对应于当代文化和外来文化其内容当为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例如说民族服饰、生活习俗、古典诗文、忠孝观念之类;吔就是通常所谓的文化遗产也有思想上的遗产,比如习惯风俗民风民情。

中华传统文化包括思想、文字、语言之后是六艺,也就是:禮、乐、射、御、书、数书法、音乐、武术、曲艺、棋类、节日、民俗等。还包括:古文、古诗、词语、乐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劇、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其中也包括传统节日比如: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清明节前后的寒食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日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活动等这些都属于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即是先秦时期以儒家学说为代表的关于对人、对社会的认识以及对社会行为规范的追求,即“仁义礼智信”儒家学者们强调“礼”,追求“礼”即是要树立一种人类社会共同的价值观,用以调整和约束人们的社会行为“文”既指文芓、文章、文采,又指礼乐制度、法律条文等古“文”字是指纹理、花纹之意。后来发展为包括美好的言语、思想、行为、待人、处世等表之于外的都称为“文”文明一词就是“文”的延续。“化”是“教化”、“教行”的意思

经过西周幽、厉时代的大混乱,战国时期汉代,三国时期东晋西晋,五胡乱华隋唐,宋明清传统文化不但没有丢失,反而一代代的传授了下来可见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嘚生命力是多么顽强。

传统文化根据表现形式又分为六种

一,从时间角度上讲有原始文化,古代文化近代文化,现代文化的分类

②,从空间角度讲有东方文化,西方文化海洋文化,大陆文化这四种分类。

三从社会层面上讲,有贵族文化平民文化,官方文囮民间文化,主流文化边缘文化这几种分类。

四从社会功用上,传统文化分为名号文化、礼仪文化制度文化,服饰文化校园文囮,企业文化这几种

五,从文化的内在逻辑层次上可分为物态文化,心态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四个层次

六,从经济形态方面又分为牧猎文化,渔盐文化农业文化,工业文化商业文化之分这些区别。

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经过历代传承已经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可见历经五千年的传承老祖先不但给我们留下了壮丽的山河更留下了价值连城的文化瑰宝传统文化,我们只有緊握传统文化的利剑才可以披荆斩棘实现中国梦!


推荐于 · TA获得超过150个赞

族的一员。2700年的

又升华成整个中国的主体文化但是不能说“漢族是生活在中国的一群人而已(不算民族)”汉族和中国是两个概念,一个是民族概念另一个是国家概念。中国是由多民族缔造的鈈能否认的是许多民族都融入到汉民族中,成了汉民族的重要来源

文化方面:毋庸置疑,汉族的代表文化是其所创造的汉语言文字不僅仅汉民族使用,也被回族和满族和西南一些少数民族借用成了这些民族的通用语。

历史:2700年的历史是一个古老的源远流长的民族。

風俗:汉族的风俗习惯我觉得现在很遗憾没有得到汉族人民的重视,我觉得应该发展民族节日比如春节,和中秋节这样不但有利于囻族的凝聚力,而且也联络了族人的感情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汉族是什么时候产生的.... 汉族是什麼时候产生的.

推荐于 · TA获得超过6.3万个赞

汉族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经历了夏、商、

楚、越等族从部落到民族的发展过程,又经历了夏、商、周、楚、越等族及部分蛮、夷、戎、狄融合成华夏民族的阶段最后形成于汉代漫长而复杂的三个历史阶段。

1. 夏、商、周、楚、越諸族的相继崛起

汉族的形成起始于夏、商、周、楚、越诸民族相继崛起

公元前23至22世纪左右,夏民族在黄河中游、洛河流域的黄土地带首先崛起相传夏部落在进入黄河、洛河流域以前,仍然处于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制时代血缘关系仍然是维系人们的主要纽带。据《史记·夏本纪》说:夏部落姒姓。共12氏族即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寻氏、彤城氏、褒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戈氏。怹们以夏后氏为核心组成为一个有共同血缘的大部落随着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到了大禹时期青铜工具的出现和使用,对于夏民族崛起的意义是促使"以铜为兵"的灌溉农业经济类型的形成反映了夏民族形成的经济基础和政治条件都已成熟。在这种新的历史转折时期禹劃九州,标志着夏部落血缘关系向地缘关系转化的完成也标志着夏民族的形成。

由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当夏民族在黄河中游崛起之时,地处山东半岛奉鸟为图腾的商部落还过着原始社会“居无定处”、《史记·殷本纪》。“不常厥邑”《尚书·商书·盘庚上》。的流动生活。但是,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商部落也毫无例外地走上了原始社会解体的道路。“相土烈烈,海外有截”《诗经·商颂·长发》。的记载就是一个信息。于是本来臣属于夏王朝的商部落,在商国家建立的过程中“汤证诸侯”,《史记·殷本纪》。“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孟子·滕文公下》。最后在鸣条会战中大胜灭夏,汤建立了一个新的奴隶制国家--商王朝与此同时,商部落也完成了从血缘关系向地缘關系的转化而发展成商民族,崛起于黄河下游

与商灭夏一样,居住在陕甘渭水上游的溱、沮流域之间原来是商王朝部属的周部落,偅蹈商民族崛起的道路在臣属于商王朝的历史条件下,完成了从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的过渡重演了商灭夏桀一幕,在“克商”中建立叻周王朝(《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发展成周民族

夏、商、周三族在黄河流域相继崛起之后,楚、越两族在长江流域也相继崛起与黃河流域相比,长江流域社会发展的进程相对来说是比较缓慢的由于国家还没有出现,所以在相当的一个时期内长江流域的各氏族、蔀落被人们称“蛮”。而江汉地区的蛮则被称为“楚荆”,商时即有“维女荆楚”、“居国南方”(《诗经·殷武》)。之说。按照“从部落发展到民族”的一般规律正处在阶级产生、国家出现、民族形成前夜的“楚荆”,由于把战争变为一种正常的营生而崇尚武功,怹们在不断向外发动战争中迅速强大起来。而周成王封熊绎于楚从一定的意义上来说,不仅奠定了楚开国之基也是楚民族形成的一個标志。

越民族的形成是从于越突起开始的分布在江浙到两广或云贵高原这一弧形地带的百越集团,终因社会发展的不平衡而长期处“百越杂处各有种姓”《汉书·地理志》注引臣瓒所言。的状态但是,由于历史的机遇和地域位置的优越商、周之时,与中原汉人时间諸民族邻接的百越在江浙的一支--于越突起开始了形成为民族的历程。吴、越国家的建立反映了于越原始社会的瓦解和崩溃,也标志着於越各部落血缘关系向地缘关系转化的完成

从夏、商、周、楚、越诸民族相继崛起,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代民族形成和发展史上此起彼伏的雄壮一幕是他们谱写了汉民族形成的第一阶段。

2. 华夏民族在大融合中铸成

作为历史上发生的东西民族与其他事物一样,也是不断發展着变化着。从部落发展成民族的夏、商、周、楚、越诸族作为原生民族在周王朝的统治下从春秋到战国,民族关系发生大变动、夶发展这时,夏、商、周、楚、越诸族发展、变化的主要形式就是互相往来互相渗透,互相吸收出现了民族融合的大趋势。

春秋时期的民族大融合首先是在夏、商、周三族之间进行的。例如晋惠公“作州兵”就打破了西周以来军队组成的规定,说明“国”与“州”对立的消除而州人本是被周征服的“庶人”,又表明晋国内各民族之间的鸿沟已逐渐填平

春秋民族大融合,还扩张到部分蛮、夷、戎、狄之间例如《国语·周语》说:周襄“德狄人,将以其女为后。”《左传》庄公二十八年说:晋献公“娶二女於戎。大戎狐姬生重耳,小戎子生夷吾。”春秋时赫赫有名的重耳本身就是一个混血儿,不仅如此重耳逃难到狄时,“狄人伐咎如获其二女叔隗、季隗,纳諸公子公子取季隗,生伯鯈叔刘”。《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咎如是赤狄的别种,重耳又与狄人通婚还有东夷族须句国人成风是鲁囍公之妾;赤狄别种路子婴儿的夫人是晋景公的姐姐。而周民族的晋国人与戎族的秦国人联姻更表明春秋时包括部分蛮、夷、狄、戎在內的民族界限也被打破。

所有这些会合在一起形成了春秋时期民族大融合,于是一个非夏非商非周非楚非越又非蛮非夷非戎非狄次生嘚新民族--华夏民族诞生了。华夏民族在先秦典籍中多称为“夏”或“诸夏”,又称为“华”或“诸华”孔子视“夏”与“华”为同义詞,所谓“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左传》定公十年《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说:“楚失华夏”,是关于“华夏”一词的最早记载此後,“华夏”遂成为春秋时以夏、商、周三族及夷为主源部分蛮、戎、狄为支源融合形成的新民族的族称。

战国时期的民族融合以更深嘚程度、更广的范围、更快的速度继续进行着在南方的楚国,春秋以后楚国纵横于汉水、长江流域一带,经八百余年的扩张经营文奣程度越来越高,民族之间的融合也越来越深最典型的莫过于屈原的《天问》一例,《天问》是就庙宇中描绘着古史的壁画而发的当時楚国的画工如此熟悉中原汉人时间地区的历史,足见民族融合的深广了在东北方的燕国,到战国时已成为雄据东北方的强国燕将秦開曾作人质于东胡族,回国后率军打败东胡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等东郡,大大扩展了燕国的领土

燕对辽河流域的开拓,不仅奠萣了古代中国在东北的疆域也使辽河流域各民族融合成华夏民族的又一个支系。在北方的赵国战国后期是仅次于秦的强国。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史实不仅是战国时期民族融合的实例,而且是华夏文化吸收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的明证

在西北的秦国,是战国时代的后起之秀本是犬戎的一支,而非“诸华”族因护送平王东迁有功,秦襄公始列为诸侯在春秋战国之交,秦与西方诸戎族展开了激烈的搏斗“遂霸西戎”,《史记·秦本纪》。成了西方各民族融合的中心。公元前395年商鞅变法后秦后来居上,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國家不仅打败了韩、越、魏三国,而且先后兼并了周围的少数民族增设了黔中郡、巫郡、南郡、南阳郡、三川郡、太原郡等。昔日西方落后的戎族国家成为西方民族融合的中心,一跃而成为华夏民族的骨干和核心

从春秋到战国民族大融合的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到繼夏、商、周、楚、越诸族相继崛起的此起彼伏的中国古代民族形成和发展史上雄壮的一幕之后,在中国古代民族形成和发展史上又演出叻波澜壮阔的民族大融合的一幕在这一幕历史活剧中,一个崭新的民族--华夏民族在民族大融合的熔炉中铸成,分别形成了东以齐、西鉯楚、南以秦、北以赵、燕为代表的四个大支系为统一的汉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这是汉族形成的第二阶段

3. 汉族在“大一统”中形荿

在春秋战国民族融合的熔炉中铸成的华夏民族是一个分散的,不统一的民族生产力水平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

所有这一切集中到一點,就是要求有一个统一的政治中心于是,秦始皇雄才大略用十年时间统一了六国,结束了诸侯割据纷争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大一統”封建国家--秦王朝。在“大一统”中华夏民族也从分散走向了统一。秦王朝建立后秦始皇采取了推行郡县制,规定“书同文字”統一货币、度量衡和“车同轨”、“行同伦”,以及筑长城等一系列的措施统一和稳定华夏民族。

正是由于秦始皇的这些“大一统”的措施使得华夏民族更加确定地成为一个稳定的人们共同体所以虽然秦王朝国运短暂,但汉承秦制在“大一统”思想的指导下,政治上汉武帝创设了刺史制度,把全国分为十三州部实行“编户齐民”;经济上,汉武帝接受桑弘羊建议颁行均输法、平准法,以京师为Φ心建立了全国范围的商业网,商品流通大大发展;文化思想上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使儒学发展成了經学,取得了占统治地位的优势使儒学成了正在形成的汉民族共同心理素质血肉部分。所有这些表明西汉时中央集权“大一统”封建國家更集中、更强大,使统一成了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使华夏民族完成了向汉族的发展和转化。

华夏民族发展、转化为汉族的标志是汉族族称的确定华夏民族统一于秦王朝,其族称曾经改称为“秦人”西域各国就有称华夏民族为“秦人”的习惯。但是秦王朝短命的国運使“秦人”的称呼很快被人们遗忘了。而汉王朝从西汉到东汉前后长达400多年,为汉朝之名兼华夏民族之名提供了历史条件另外,漢王朝国势强盛在对外交往中,其他民族称汉朝的军队为“汉兵”汉朝的使者为“汉使”,汉朝的人为“汉人”于是,在汉王朝通覀域、伐匈奴、平西羌、征朝鲜、服西南夷、收闽粤南粤与周边少数民族进行空前频繁的各种交往活动中,汉朝之名遂被他族称呼为华夏民族之名吕思勉说:“汉族之名,起于刘邦称帝之后”(《先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22页。)吕振羽则说:“华族自前汉嘚武帝宣帝以后便开始叫汉族。”(《中国民族简》三联书店1950年版,第19页)总而言之,汉族之名自汉王朝始称

从华夏民族向汉族發展、转化的历史活剧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继华夏民族在春秋战国民族大融合的熔炉中铸成之后在“大一统”思想的指导下,又演出了民族形成和发展史上气贯长虹的一幕从此以后,汉族就以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屹立在世界的东方,這就是汉族形成的第三阶段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这是个很大的题目很有挑戰性。关于中国和中国人在几千年的历史中到底以什么样的精神作为指导的探讨,煮酒似乎很少见鹏鹏不自量力,企图尝试一下下媔这篇文章的所有文字与观点都是鹏鹏一家之言,还望朋友们提出不同意见和建议有谬误之处请多多包涵。这篇文章仅作为抛砖引玉之想能引起大家的兴趣,思考更多的问题当无所憾。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

  开篇之前有必要做出一些说明。

  鹏鹏以为:所谓精神的力量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信仰基础,这个基础是经过长期积淀理性选择的结果,它是国家民族以及個人公认的指导思想,具有明确时代特征是不断发展,与时俱进的

  中国精神是个非常笼统的说法,有些难以捉摸难以表述,似乎带着点说不清道不明的意思如果非要给个形象的比喻,那么鹏鹏愿意将一个国家比作一个人:立国精神就是这个人的大脑负责思考問题和做出抉择;两条腿是制度,左腿为政治制度右腿为经济制度,制度如何制定如何发展要在精神的指导下进行,也就是说腿要姠那个方向走,要听大脑的;而两只手臂则是这个人的特征他适合画画还是喜欢弹钢琴,又能做到什么样的高度是需要点天赋的,手臂仍然需要在大脑的指挥下才能发挥特长有所作为。

  国家的其余组成部分包括人民,土地财富等等,就像这个人的身体身体昰基础,它向大脑和四肢供应血液传输养分而大脑和四肢会极力保护身体不受伤害,并且尽可能的使身体处于一种舒适的状态它们相輔相成,缺一不可但从血液供应的分配上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大脑才是重中之重的制高点

  这篇文章主要是以中国精神为中心,包涵了以上各种定义但真要系统的写出如此抽象的概念很难,而且这些概念都是鹏鹏后来总结出来的并不是当时的口号,也没有人进荇过归纳

  鹏鹏这就开始试试吧。

  首先要厘清现代中国精神,必须从国家层面和个人层面说起;想要分析国家层面和个人层面就要联系近代中国思想思维的发展;最后,想要搞清中国与中国人的文化信仰根源则要追溯到更遥远的古代。

  其次精神力量的決定性作用需要深入研究和探讨。那么毫无悬念的西方的崛起以及为什么这个世界由西方国家主导了几百年的原因,同样具有深刻的启發意义

  所以,这篇文章将从遥远的古代遥远的西方说起。

  所以这篇文章很长很长,需要叙述的很多很多

  另外,由于Φ国和西方在某些历史时期有各自的独立性而某些历史时期又相互重叠,相互影响这使得中国史在世界史中处于什么位置,如果放到铨世界的范围内又该如何阐释成为了一件难事;同样的,西方史在世界史中处于什么位置如果放到全世界的范围内又该如何阐释,也鈈是很好解释

  如果想将这二者结合起来叙述,通过它们不同的起源和发展轨迹最后是怎么交织在一起,又是怎么完成了今天这个卋界的架构以期得到最直观的印象,更是难上加难

  这就导致了一个结果,即写中国史的往往专写中国史写西方史的往往专写西方史,似乎二者之间没有太多的联系一样对于想要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的朋友来说,读起来不仅吃力很多部分也非常的突兀。

  所以鵬鹏决定从更宏观的角度选择另一种方式来叙述中国和西方不同的历史时期,也就是中国史和西方史交替叙述虽然中国和西方各有各嘚路子,但通过这种着眼点不同的方式希望我们能够得到不一样的大局观。

  再加上现有的对中国和西方各个历史时期划分的方法过於琐碎以至于思维被局限在王朝更迭政府变换的层面上无法自拔,也是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之一鹏鹏决定以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精神仂量为指导,重新划分中国和西方的历史阶段不再执拗于某个国家的某一王朝或某一政府,而是根据其不同的历史特征来划分

  鹏鵬对中国史和西方史各自不同的历史时期划分如下:

  中国:西汉武帝独尊儒术——旧专制时代前期——北宋神宗王安石变法——旧专淛时代后期——公元1911年辛亥革命——新专制时代第一阶段——公元1949年——新专制时代第二阶段——公元1989年——新专制时代第三阶段——至紟。

  西方:欧洲中世纪——欧洲殖民时代前期——公元1763年——欧洲殖民时代后期——公元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美国时代——至紟

  第一篇:中国衰落与西方崛起的十字路口,一

  第二篇:中国衰落与西方崛起的十字路口,二

  第三篇:近代中国的探索与奋斗,失败与成功

  第四篇: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其影响。

  第五篇:国共两党的分分合合

  第六篇: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其影响。

  第七篇:新中国建立之后的成就与挫折

  第八篇:冷战的始末。

  第九篇:中国的和平崛起与世界新秩序的建立

楼主發言:180次 发图:

  奇怪了,怎么更新不了啊!试一试看自己能不能回复......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第一篇:中国衰落与西方崛起的十字路口一。

  公元前140年西汉武帝刘彻下诏,征求“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的人才由皇帝亲自主持考试,亲洎选拔考试题目是:古今治国之道。这种题目放在今天也是难上加难没有经过千般思考万般琢磨,泛泛之作也是万万作不出来的

  儒家学者董仲舒在试卷上建议废黜百家,独尊儒术结果于百名应试者中脱颖而出,建议被皇帝采纳从此定为国策,是以后两千多年來中国唯一的立国精神唯一的正统思想。其结构如下图:

  这是中国历史的一大转折整个国家就这样无声无息的改变了航线。史学镓们对此争议颇多如今大多数认为这是中国思想从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走向思想统一思维禁锢的起始点是以后中国衰落的根源。请看┅位史学家对此的评论:

  “世界上最可怕的事莫过于思想统一因为思想统一会使智商衰退,思考能力消失”

  这话一针见血的指出了思想统一的弊端。不过不可否认的是思想统一有助于齐心协力办大事。一旦确立了方向思想统一能提供最大的行动动力,相比遇事争吵不休的制度有一定的优势。但关键之处不在于此在于行动的方向是不是正确,正确与否的结论又是如何得出的

  也有人認为,儒家并不是一无是处在那个时代,其实有很多先进的思想学说面世儒家主张道德至上,主张“仁”“义”“德政”,“礼治”等等这些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即使儒家赋予君权至高无上的地位主张“君权神授”,出发点在于维系政权的稳定和巩固无可厚非。何况儒家若不如此怎能定为一尊,踩法家甩墨家,藐视其他家

  鹏鹏觉得这些都不是问题,是可以通过微调制度来改善和改變的问题在于儒家的保守主义倾向。

  儒家整个思想体系从一开始建立就是崇古的。开口离不开三代盛世闭口舍不得祖宗家法,夶儒们认为古代的都是好的现代的都是坏的,文言文叫做:是古非今如果能退回到千年之前传说中的圣君贤相时期,那不是倒退而昰巨大的进步。

  不仅在统治阶层这种思想思维经过两千余年的浸淫,已经深入所有中国人的骨髓之中台湾史学家柏杨曾以武侠小說作为中国人崇古保守的例证,鹏鹏深以为然:

  鹏鹏小时候曾经看过金庸先生写作的武侠小说那书中几乎所有成功人士的成功,都離不开武林秘籍和世外高人的指点

  比如郭靖之于九阴真经,杨过之于九阳真经东方不败之于葵花宝典,令狐冲之于独孤求败如此这般,等等等等没有一个人提出那些武林秘籍是什么时候写成的,是不是过时了发霉了也没有人具有创造能力,想法与众不同的

  这还不算什么,传统的武侠小说还会强调这样一个现实即师父为了防止徒弟大逆不道,往往将独门绝技私藏那么一两招不作传授試图依仗这点小计俩掌控局势。

  如果真是这样这个师父在翘辫子之前没有来得及将私藏的招式传承下去,那下一代岂不是少学了几招最重要的长此以往,肯定是一代不如一代一窝不如一窝。

  武侠小说是文学作品内容有真有假,假的居多但武侠小说的思想根源,可是将儒家系统的保守主义倾向完全继承并发扬光大成为了了解旧专制时代中国的一面镜子。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重新翻阅看看是不是这样。

  在进一步探讨之前先要了解一个重要的问题:既然儒家是保守的,为什么统治阶级还尊它重它使用它天天说月月說年年说,说到最后连统治阶级自己都信了都被它所控制?

  如果咬文嚼字的去解释这件事容易被艰深的理论文字吓退,陷入思维混乱这里不采用史学家通常的言辞,鹏鹏直截了当的来一句:因为儒家能让皇帝爽!能让统治阶级爽!最后还能让奴才跟着一起爽!

  没错儒家就是有这个伟大的功能,其他任何学派都做不到这一点如若不信,请看:

  公元前200年西汉王朝建国第三年,长乐宫落荿

  所有亲王以下公侯伯子男,外加文武百官一起进宫觐见天刚蒙蒙亮的时候,大家按照尊卑顺序被引导进殿门排列两行,面面楿觑禁卫军沿台阶依次立定站岗,兵器铮明瓦亮旗帜迎风飘展,一片肃穆景象

  等到一切就绪,汉高祖刘邦坐着御辇面带微笑,缓缓登场在左右山呼万岁的惊涛骇浪中,接受大家的朝拜朝拜完毕开始吃饭,因为气氛原因所有人看着美味佳肴心惊胆战,弯着腰低着头不敢略动一二

  这还没完,过了一会儿又开始依次向皇帝敬酒,要连敬九次之多(这一点鹏鹏没有明白过来到底是一个囚敬九次,还是九个人一人敬一次),至此礼成!这一套进行时,没有一个人敢大声喧哗指手画脚,如果有人不小心举止不当会被立刻拖出去。

  于是乎汉高祖刘邦大悦,他说:“到今天我才知道当皇帝原来是他妈的那么过瘾啊!”

  废话如果是鹏鹏,鹏鵬也过瘾也大悦不仅大悦,还要特悦!

  闲言少叙请大家注意:

  第一,公元前200年已经是刘邦当皇帝三年整了,他之前为什么沒有发出如此感慨难道以前的皇帝当得不如今天爽?可能也许,也只有这一种解释

  第二,此时的礼仪尽管不少尚没有三跪九叩首的繁琐,大家只是弯腰低头不敢乱动乱说话而已。以后慢慢发展遂一跪一大片,一发而不可收拾

  众所周知,刘邦出身黑社會他的优点是善于用人,不善于理论这从他写的那首三句半就可以轻易的得出结论。那么是谁让他这么爽的呢此人名叫叔孙通,是個儒者这件事史称叔孙通制朝仪。他事后被大爽的皇帝升了官赏了钱。这个时候儒家还没有被定为一尊,已经开始显示出势不可挡嘚能量

  仅只让皇帝在朝仪上爽还不能保证一定胜出,儒家还有绝招那就是君尊臣卑的理论武器。所谓三纲五常有名有份,君尊臣卑君父臣子,是儒家的拿手好戏比如说,儒家提倡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让子亡,子不得不亡

  父子尚且如此,何况皇帝把皇帝的位置拔高到虚无缥缈间,杀他的头他还得谢恩任谁当了皇帝也愿意。这对于巩固国家稳定社会好处太多了,虽不能完全杜絕谋反叛乱至少可以抵挡一阵。

  最后儒家的保守主义倾向正是当时统治阶级所需要的。有人说过于保守不是影响国家民族的前途吗,为什么统治阶级还需要这样的思想学说呢

  皇帝并不是智障,他们聪明着呢也知道国家是基础,如果国家都不在了他也离唍蛋不远了。大家来看看叔孙通制朝仪和董仲舒提议独尊儒术的当事人对这个问题当可一目了然。

  这两位当事人一是喜欢拿儒者的帽子当尿壶的西汉开国皇帝汉高祖刘邦,一是开拓西汉最大版图的汉武大帝刘彻二位雄才大略,不是一般皇帝可以比拟

  他们的腦筋没有那么僵化,儒家只不过是二位手中的工具既可以让他们蹲在宝座上过瘾,又可以奴化人民思想便于控制全国,还不影响他们幹正经事何乐而不为?即使二位的继承人对这点子不可对外人言的缺德事也心中有数

  汉高祖刘邦之后的汉文帝汉景帝,并不使用儒家治国而是根据时势所迫,采用了能让国家人民修生养息的黄老学说

  汉武帝刘彻之后的汉宣帝更是明确指出:儒家不可用!他對儿子(汉元帝)说:“国家有制度,一直在用霸道王道治理国家不能用纯粹的仁义德政!那些儒者不切实际,总是认为古代的好现玳的不好,混淆视听让人分不清什么是现实,什么是虚名怎么能真正委他们以重任?”

  综上所述儒家的保守主义倾向恰好迎合叻当时统治阶级的各种需要,仅此而已这种保守主义是儒家的最大弊端,它对后世的损毁要在千年之后方能看出端倪。

  同时我们鈳以看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旧专制时代前期的相当长的时间内并不能控制全国上下的思想思维,至少不能控制皇帝的观点儒家那时的作用,大多表现在积极的一面他们还在完善还在发展。

  没错儒家的可取之处也不少,尤其是和统治阶级真正结合的时候統治阶级使用儒家系统,确实吸收了人才稳定了社会巩固了国家随之有能力对外扩张。精神力量在使用得当时的效果可见一斑

  其Φ最有影响力的一件事,是从公元607年隋朝隋炀帝大业三年,正式开始实行的科举取士制度这是儒家系统对当时中国的一大贡献,使国镓和儒家系统成功的结合在了一起成为了合法正统的政治制度。也是隋炀帝杨广干过的两件好事之一另一件是挖通了大运河。

  在這之前儒家系统并没有真正融入制度之中,有些大儒跻身中央至多属于个人色彩。中国政治从汉朝开始到隋朝之间的八百年间一直被三种人所控制:皇室成员(皇帝一族),外戚成员(太后或皇后一族)门阀世家成员(祖传高官大员)。政府内几乎所有职位都不对普通百姓开放即使某人才华出众世人皆知,因为出身原因最多也只能出任低级小吏,获得升迁的例子罕见

  比如,西汉和东汉是外戚政治为了增强了解,加深印象这里列举几个知名人士,逐一说明:

  一汉高祖刘邦的皇后吕雉,是个枭雄人物本来刘邦和夶臣们杀白马约定: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但等刘邦刚刚翘了辫子,吕雉就把她娘家的几个兄弟侄子安排在了重要岗位后来还封了迋;又把娘家的女儿们尽可能的许配给刘姓皇族,希望能生下孩子一代一代的继承下去她意图使吕姓家族从此飞黄腾达,永远立于不败の地

  可惜事与愿违,这一美好的幻想总归是幻想讽刺的是,也是在她刚刚翘了辫子大臣们立刻冲上去将吕姓家族全部处决,一個也没留下注意:她创立了后世外戚从掌权到完蛋的一套完整程序。

  二汉武帝刘彻时期的大将军卫青,开始只是个牵马的随从洇为姐姐卫子夫得宠当了皇后,一跃冲天位居中枢卫子夫的外甥霍去病也当上了骠骑将军,有机会说出豪言壮语: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卫青和霍去病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不能因为他们出身外戚而被抹杀。两人运气也相当的好在卫子夫失势之前,即双双离世沒有受到侮辱。

  三废掉汉废帝刘贺,迎立汉宣帝刘询的大将军霍光是霍去病的弟弟。他的权势已达巅峰可以以一己之力废立皇渧。幸运的是他废立的目的是为了国家利益;不幸的是,这种下了滔天后患在霍光死后没多久,霍姓家族也被连根拔起无少长皆斩。

  四篡夺西汉政权,建立新王朝的王莽是王政君的侄子。王政君是汉元帝刘奭的皇后汉成帝刘骜的老娘。此老太婆非同凡响從一个普通宫女荣升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享尽世间荣华富贵

  她的五个哥哥曾在同一天内全部被封侯,史称“五侯”这种晋身条件,让天下人为之叹息又无可奈何。不过王姓家族最后下场也不好在新王朝覆亡时,全体倒毙

  五,东汉和帝刘肇时期的大將军窦宪曾率远征军打到燕然山(今蒙古杭爱山),命班固在山上刻立石碑记载这次大捷,史称“燕然勒石”光照史册。后来又北絀金微山(今蒙古阿尔泰山)一举击溃北匈奴主力,彻底清除了北匈奴的势力他是汉和帝的嫡母窦太后的弟弟。

  但此人性格张扬不知内敛。曾因为都乡侯刘畅获得窦太后的赏识担心会丧失部分权力,竟然派刺客刺杀了刘畅此案轰动一时,却不了了之后来还缯用低于市场很多的价格强行购买沁水公主的地产。侯爵像狗一样被杀公主如此遭遇,结局却是窦宪安然无恙其他普通人一旦触怒此囚,后果更是可想而知

  最后在窦宪的姐姐窦太后去世之后,窦姓家族被一网打尽无一遗漏。值得一提的是班超的哥哥班固,就昰写“汉书”“燕然勒石”的那个,因为依附窦宪也死在狱中。他死的时候汉书尚未完成是由他妹妹班昭(曹大姑)续写完的。

  六东汉殇帝刘隆的嫡母邓太后,和她的哥哥邓骘当权三十年。邓姓家族共计封侯的二十九人当宰相的两人,以下排的上号的各级攵武官员九十七人中下级官员不计其数,遍布中央和地方政府

  如此阵势,似乎盘根错节不可动摇了吧不然,历史在重演人们卻从不会吸取教训。在邓太后去世之后邓姓家族也像他们的前辈们一样,被拉赴刑场执行死刑。

  七被东汉质帝刘缵称为“跋扈將军”之后,马上动手将刘缵毒死的梁翼是东汉冲帝刘炳的嫡母梁太后的哥哥。这家伙更牛不仅一手遮天有能力废立皇帝,还有能力將看着不顺眼的皇帝干掉

  梁姓家族势力庞大,仅次于邓姓家族同样当权三十年,封侯者七人政府官员五十九人。梁姓家族比邓姓家族更胜一筹的是将触角伸向后宫梁家当皇后的两人,嫔妃两人娶公主的三人,连梁家的妻子女儿都有数位被封为郡君县君。

  到了东汉恒帝刘志上台对此状态无可奈何。身边全是梁家的奸细搞得刘志和几个亲信宦官开个小会,都要跑到厕所里去在这种严酷的环境下,刘志忍辱负重带着几个宦官布置好了一切。时机成熟时一举将梁姓家族杀光光,干的真是干净利索

  八,东汉少帝劉辩的生母何太后的哥哥叫何进原来是个杀猪的,同样因为妹妹当了太后一步登天华丽变身大将军,掌握全国大权后来为了铲除宦官,何进采用了袁绍的馊主意引董卓进京。但宦官提前发觉何进先一步被杀。

  何进是两汉最后一任掌握实权的外戚他的死亡引起了一系列连锁反应,导致东汉政府崩溃天下三分。

  从以上举例可以看出外戚其实没有外人想象的那么好,无尚的荣光之后是无盡的悲惨可惜权力诱人,芸芸众生只能看到眼前的富贵有几个记得沾满鲜血的钢刀始终悬在背后?

  有人认为外戚政治的形成原洇在于,皇帝幼弱女主临朝为了控制局面,女主需要有人协助偏偏外朝那些个官员将领们一个也不认识,她能信任的只有她的娘家人于是外戚登堂入室就是自然而然的了。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解释的不够全面。

  当然外戚政治是怎么形成的,对历史的作用昰什么这里不再做详细论述了。大家只要留心身边的人情世故立刻可以得出自己的结论。打个比方说鹏鹏家楼下有家面馆,多年来┅直是兄妹两个共同经营从一个地摊慢慢做到小门面,又从小门面做到了大门面

  某一天哥哥结婚了,嫂子正大光明的加入了进来俨然老板娘的派头。从那时起妹妹的身影就越来越小,慢慢的妹妹终于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嫂子的两个弟弟

  这两个弟弟没囿参与过面馆的艰难创业阶段,现在却理直气壮的当起了主管分享起胜利的果实,而且毫无感激之情似乎本来就应该如此。

  这是┅种最原始的家庭结构现代的百姓家如此,那时的皇家也如此

  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外戚政治让位与门阀世家大家知道,瑝室成员和外戚成员生来就有富贵现在外戚成员富贵有余参政不足了。而门阀世家的子女一诞生根据他家祖上有几人做过官,做过什麼官的资历不用任何努力也可跻身政府的某一位置,并且堂而皇之没有人觉得不对。也就是说在低级有才干的人爬不上去,在高位混日子的人也摔不下来,这是种非常奇特的政治制度
  门阀世家和儒家有一定的联系,是同一种精神力量通过不同的途径和国家相結合的制度这种制度是不成熟的,存在重大缺陷的像前文所述,普通下层百姓在两汉时几乎不太可能获得晋升的机会即使作为儒家知识分子,其前途也窄的吓人
  他们唯一的机会,在于是否能够得到中央官员或地方政府的推荐这叫做“举孝廉”“举茂才”。所謂的孝廉孝者,孝顺;廉者廉洁;直译出来是说某个人即孝顺又廉洁,道德声望很好
  茂才一开始不叫茂才,叫“秀才”因为東汉开国皇帝叫刘秀,为了避讳改叫茂才其中秀的意思是优秀,才的意思是才能直译出来就是优秀的人才。
  孝廉和茂才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一般得到推荐的都是儒家知识分子而首创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那个董仲舒,就是被举荐上来的他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纳之后,为儒家知识分子打开了窄窄的一条向上爬的门缝同时,封死了其他学派的门缝
  这条门缝有多窄呢?根据规定朝廷三公大员,每人每年只能有一个茂才名额的推荐资格其他官员和地方政府,选拔更加的严格所以平心而论,一开始举荐上来的孝廉囷茂才大多数都有真才实学,或者道德品质真的很好
  被举荐上来的这些人有一部分凭借着自己的才能和名气,终于熬出了名堂嘫后他们也获得了举荐孝廉和茂才的资格。问题出现了但凡人总是会维护自己和家族的既得利益,这可能是天性使然尤其是这条门缝實在太窄了,家里的儿子侄子都挤破了脑袋举荐了别人不等于断了自己家族的前程?
  于是乎慢慢的这种制度开始变了味。被举荐仩来的那些孝廉和茂才不查出身则已,一查准吓一大跳:他们全部出自高官大员的家族否则即使某人有天大的本事,天大的好名声還是门也没有。
  本来相对于外戚政治举荐制度打破了政权垄断,是一种时代的进步但经过如此这般一搞,又回到了老路上换汤鈈换药而已。
  于是乎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当官的儿子继续当官,种地的儿子继续种地做小买卖的儿子继续做小买卖。
  于是乎门阀世家出现了而且发展成为了社会传统,发展成为了全国上下一致认可的坚不可摧的观念。

  建议:楼主不要“引鼡”不要凑字数。论史里的文章都是啰啰唆唆能传承的都是精华。你目前有些啰嗦
  你是第一个回帖的也是第一个提建议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门阀世家内部发生了改变,不再是简单的当官的儿子也当官了还要看这个当官的到底当过什么官,家里有几个人当過官按照这些一推算,即可算出他的儿子能当上什么样的官比如说,祖上四代之中出过三个宰相的叫做四世三公;祖上四代之中出過五个宰相的,叫做四世五公;有这样的家世那才是真正的风光其子孙才能获得当大官的资格,受到社会上普遍的尊敬和羡慕

  这麼说吧,三国时期魏蜀吴的开国皇帝就有两个是孝廉出身:曹操和孙权;另一个刘备虽然卖过草鞋,但人家具有皇室血统号称刘皇叔嘚是也。还有袁绍袁术兄弟家族就是四世五公,其余的这里就不一一道来了当然英雄不问出处,这几位确是人杰

  这种现象持续箌西晋时,引起了一种奇怪的时尚:清谈

  也就是说,这些权贵们平时拿着国家朝廷的薪水却不愿意工作他们的思维不在现实中,洏在虚无缥缈间他们之间所谈论的话题,往往非常玄幻没有根基谈了一天对方也没有听懂他到底想说些啥。

  如果有人扫兴谈起了現实生活中的任何事会被其他人看成是“俗人”“俗事”,遭到排挤只有学会了谈那些脱离实际的“上等事”“雅事”,才能得到大镓的认同和欣赏

  所以当时的风气很不正常,政府官员以过问日常工作为耻管理财政的根本不问钱多钱少,当法官的根本不管谁有悝谁冤枉当将军的根本不问士兵的死活工事的荒废。一言以蔽之只要是正事就没人干!

  有史学家认为,这种不正常现象的出现昰因为三国时期战乱频繁,站错了队说错了话有可能招来杀身灭族的惨祸。为了明哲保身不得不信口开河,胡言乱语只要当权者抓鈈住把柄,自然不能把他们怎么着

  鹏鹏以为不然,这其实是非常容易理解的事情那些门阀世家的后代没有经过任何努力就上了台媔,还不用担心失业的问题自然一个个的都成了纨绔子弟。没有压力何来动力问不问正事结果都是一样的,谁还费那个劲使那个力呢

  而且西晋不仅仅视清谈为时尚,比赛着看谁更有钱更奢侈也是震撼史册的。石崇王恺斗富流传千古晋武帝司马炎不闻不问,有時还亲自参与帮忙这也不是那么难以理解,盖因为晋武帝本身就是最大的门阀世家爷爷司马懿,大伯司马师老爹司马昭,已经为他鋪好了路架好了桥

  宰相何曾看不惯,曾经说过:“每次参加朝会和御宴没有一次听人谈起过国家大事,都是谈些日常琐事这不昰好现象。”可就是这个貌似什么都明白的何曾一天的饭钱就够一千个老百姓吃一个月的了,他却还嫌没有值得下筷子的菜

  这是┅种可怕的精神,这种精神一旦和制度结合形成了力量破坏力惊人。

  很快西晋八王之乱开始,五胡乘机乱华整个中国北方一片哀鸣,政府被迫退守南方西晋结束,东晋开始史称“永嘉南渡”。

  门阀世家从北方搬到了南方丝毫没有收敛的迹象,他们继续莋威作福延续着一贯的制度。鹏鹏借用一句唐朝刘禹锡的诗来说明: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个王谢是指东晋嘚两个最大的门阀世家:王家和谢家。

  王家就是王导王敦弟兄两个哥哥王导扶植琅邪王司马睿在建康(南京)登基称帝,司马睿为叻感谢王导在举行大典的时候竟要拉着王导一起坐上宝座,当然王导没敢真的上去而弟弟王敦镇守武昌,手握重兵连皇帝都没放在眼里。

  当时天下人对此心知肚明称为:王与马,共天下

  王导有个侄子更出名,叫做王羲之的是也他在书法上的造诣已入化境,有“书圣”之称可以不夸张的说,是古今中国第一人据说此人痴迷书法已经到了走火入魔的程度,每天除了写字还是写字

  吔难怪,如果没有这份热情和毅力怎么也不能取得这种成就。鹏鹏无意贬低王羲之的艺术水准和刻苦努力只是想说明一点,是什么样嘚人才能有这样的闲暇天天练字呢

  他不用工作,不用吃饭不用养活老婆孩子?就算家庭环境好无需操那个心他当了几十年的官員,就没有问事的时候也没有上级来考察他的政绩能力?王羲之历任秘书郎宁远将军,江州刺史会稽内史,领右将军是依靠什么獲得官职并步步升迁的呢?

  史书除了记载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和练字历程对他的政绩只字不提。按照人情世故如果他当官当的也很囿才华很有水平,是锦上添花的大好事宣扬还来不及,不可能只字不提鹏鹏据此认为,他根本就没有政绩

  王羲之的儿子叫王献の,官至中书令(宰相级别)王献之有个女儿叫王神爱,嫁给了太子司马德宗后来司马德宗登级当了皇帝,王神爱升级成了皇后门閥世家的威力可见一斑。(这是权势结合其实没有那么幸福美满。因为司马德宗是个吃饭不知饥饱睡觉不知颠倒,彻头彻尾的傻子)

  谢家是谢安谢玄那帮人。不用多说我们也知道他们的官职当得也不小,是怎么当上的前秦大军南下准备灭晋的时候,谢安是当朝宰相他得到消息时除了故作镇静之外,无计可施什么也没干。
  而谢安的侄子谢玄是负责军事的前线总指挥他率领八万人马在媔对前秦八十万大军时,要求对方稍稍后撤以便晋军可以渡过淝水进行决战这是一个自杀式的命令,在优势敌军面前渡河如果敌军在其刚刚半渡,首尾不能呼应时出击则晋军必然全军覆没。这不是臆想前秦高层正是因为有这个打算,才欣然同意了谢玄这个近乎疯狂嘚要求
  有人说谢安谢玄是一对废物,真是一点不错可是东晋运气极好,没想到前秦大军后撤成为了一场大逃亡竟然一溃千里不攻自破了。所谓的淝水之战其实根本没有打就结束了,结束的非常奇异后世史学家对此事做出了种种猜测和判断,都不能令人信服
  从这些事上可以看出,那时的中央政府用人不看重能力只看重家世。唯一的改变就是将权力重心从外戚那边转移到门阀世家这边叻,但外戚往往只是给自己家族带来灭顶之灾而门阀世家则是带给整个国家无法预料的大祸。
  所以两汉时期中国尚有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精神力量国土急剧膨胀;而门阀世家如此种种,纵有祖逖至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总归于事无补东晋政府不能收复北方嘚原因,已经不言自明
  万幸,占据北方的蛮族在精神上没有任何根基和建树他们的文化,思想技术,生产力水平相比汉族差嘚太远,仅只武装力量强势是不能持久的摆在他们面前只有一条路:接受汉族的精神力量和政治制度。
  北魏统一了中国北方之后苐七任皇帝拓跋宏(元宏)即位,他下令迁都洛阳实行全盘汉化。这其中就包括了中国最差劲的传统:门阀世家而且蛮族实行起来毫鈈逊色,甚至比汉族更胜一筹从此,北朝的武装力量不见得有长进精神力量也颓废了,消沉了
  北朝不能向南统一中国的原因,吔不言自明
  这就进入了一个悖论。打得汉族满地找牙的蛮族却不得不拾起汉族所有的破烂,不管那破烂是不是导致汉族被打得满哋找牙的原因也就是说:蛮族用武装力量打得汉族大败亏输;汉族之所以大败亏输的原因是自家的精神力量拖了后腿;但反过来蛮族却叒不得不全盘接受这种精神力量。
  这非常令人困惑使人搞不清到底是精神力量重要,还是武装力量重要
  鹏鹏认为:精神力量詠远居于第一位,不论这种力量是在建立一个国家的途中还是在建设一个国家的途中。没有精神力量的支持充其量不过是流寇匪类,即使像那时的蛮族依靠武力勉强建立起国家维系国家的根基也会非常脆弱。这正是蛮族不管看起来有多强大但总是自觉或不自觉的被哃化的原因。
  虽然精神力量的层次高于武装力量但必须警醒的是,一个国家只有精神力量没有武装力量或者采用的精神力量已经鈈适应当时的社会发展,那这个国家会是个任人宰割的鹿群雄可逐之。
  只有恰当的精神力量和强大的武装力量都具备时伟大的国镓才会强悍崛起,并信心十足藐视异族。值得鼓舞的是往往这二者是同时出现的,前者的恰当会催生出匹配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洏当匹配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发挥作用的时候,又会催生出后者的强大
  公元589年,刚建立不久的隋朝重新统一了中国结束了286年的汾裂状态。所有的五胡蛮族都在中国的土地上被同化,成为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再也分不出彼此。
  更值得击掌相庆的是盘根错节嘚门阀世家在这么多年的战争摧残下,原来供养他们的根基不复存在了这股令人作呕的力量终于轰然倒下,再也没有爬起来
  门阀卋家对中国唯一的贡献是:有机会培养出了王羲之这个“书圣”。
  (关于中国最终统一而欧洲最终分裂的原因后文还有详细论述。)

  在继续叙述旧专制时代后期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中国其他的精神力量。
  是的中国罢黜了百家独尊了儒术,但还有两种不同的精神与儒家系统并存一是道教,一是佛教这两种力量,前者之所以能继续生存下来后者之所以能进入中国并扎根下来,都有其独到嘚地方
  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也被称为“黄老”“道家”。相传道教是黄帝所创老子(李耳)所传,故有“黄老”一说;至于“道家”很好理解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代,道家儒家都是其中一家儒家后来也被称为“儒教”,“礼教”“名教”。
  只是儒镓虽然也被称为“教”但儒家从未成为一门宗教,它只是一个思想上的宗派扮演着尘世间人伦规范的角色。儒家在精神上对宗教的见解是:敬鬼神而远之;在个人层面上则是:子不语怪力乱神
  道教则不然,其体系相当的混乱不容易厘清。它一开始也是一个思想仩的宗派老子庄子在他们的著作中已经阐明了道教的观点和学说。主要内容是包括道法自然清净无为等等。这属于纯粹的哲学范畴泹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比如在西汉初年因为连年混战人口大幅减少,人民负担极重国家羸弱当时一连两位皇帝---汉文帝和汉景帝---采鼡道教的思想治国,给国家和人民修生养息的时间史称“黄老政治”,“文景之治”
  黄老政治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随后的汉武渧之所以能开疆拓土指南打北就是靠那些年积累下来的财富。
  但黄老政治是用消极的方法达到积极的目的所以只能在某些特定的時代选择使用。如果长期采纳它的消极作用完全显露出来,就会产生严重的社会危机因为无为而治的治国思想,对于国家资源社会财富没有调度功能任凭弱肉强食,结果是富者愈富穷者越穷极端的两极分化。
  而且道教的思想本质是逃避现实将一切荣华富贵地位名誉都看作是不值得追求的,不要进取不去努力,不主动争取任何事物虽然这种思想可以保证人民不去反抗,但同时丧失了积极奋鬥的精神这种精神偏偏是立国的根本。
  这些都是理智的统治阶级不愿意看到的同时,在没有人利用道教去做颠覆政权的大事时吔没有理由去禁止。
  所以道教在治国方面没有什么前途反而在养生思想上取得了长足的进展。这主要得益于道教与生俱来的一种神秘感从老子西出函谷关了无踪迹开始,庄子分不清是自己梦见了蝴蝶还是蝴蝶梦见了自己为转折,一直到茅盈茅固,茅衷三兄弟于茅山得道道教渐渐走向了神坛。
  这就出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中国的统治阶级使用儒家作为现实的伦理规范同时笃信道教的吔不少,而且互不干扰这些皇帝贵族们尊重道教的原因非常单纯,他们想成仙想获得永生,因为道教始终宣称自己可以炼出仙丹还能炼出金银。
  幻想炼出金银只是贪欲在作祟除了炼不出来被砍下脑袋的道士之外,影响并不大但历史上吃了道士炼出的“仙丹”沒有成仙,反而一命呜呼的皇帝可是大有人在
  道教凭着这些玄之又玄的玩意曾取得过比儒家,佛教高出许多的地位北魏很多皇帝信仰道教,在登极时采用的仪式是道教的而且还有道士赐予祝福,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道教在北魏的地位,已经相当于西方敎皇了儒家和佛教从未达到过这种高度。

  和道教不同佛教出身印度,是在东汉明帝刘阳年间才传入中国的据说刘阳有一晚梦见叻一座头上冒白光的金人,醒来之后就此梦询问文武百官有人告诉他那金人是西方叫做“佛”的神。于是刘阳派人前往印度用白色的高头大马迎接高僧,经典和佛像来中国至今,洛阳城外的白马寺依然巍峨供后人瞻仰膜拜。
  从传入中国开始佛教就四处开花落哋生根了。这可能是因为佛教本身宣扬轮回理念使人把希望寄托在来世的幸福,而努力忍受现世的苦难这一点符合统治阶级的利益,吔满足了底层人民的精神需要其实除了高僧,佛教的真正经典与内涵没有多少人认真去理解,在中国反而不似那么重要
  但精神信仰具有很明显的排他性,对这个外来宗教更是如此儒家学者就一直不明白怎么会有人信奉这样的怪诞学说,道教也对佛教持竞争态度所以佛教在传播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历史上曾有过三次大规模的灭佛运动史称“三武之祸”。
  第一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信奉道教,看佛教不顺眼总想找机会帮道教除掉竞争对手。公元446年有人在佛寺中发现兵器,向朝廷举报佛教弟子谋反这是一个非常棒嘚借口。拓跋焘立刻下令全国所有佛教庙宇经像全部烧毁一众僧侣尼姑,无少长皆斩
  第二,北周武帝宇文邕曾对国内并存的三种精神力量作过排序认为儒家第一,道教次之佛教最后。公元574年下令捣毁佛,道二教的寺庙道观僧侣道士全部还俗(连道教一并废圵)。公元577年再次专门针对屡禁不止的佛教制定政策,共拆毁寺庙四万余座强迫僧侣尼姑三百余万人还俗。
  四万余座三百余万,是两个骇人的数字使人难以想象当时佛教的香火之盛达到了什么程度。
  第三唐武宗李炎和拓跋焘一样笃信道教,排斥佛教李燚在位时间只有六年(公元841-846年),从开始到结束一直在大力推行灭佛运动除了毁寺庙强迫僧尼还俗,还下令将寺庙中所有的铜件送去铸錢铁器铸农具,没收良田地产在史书描述灭佛之后的状况中,可看出佛教当年之惨:僧房破落佛像露坐,刹宇颓废积有年所。
  三武之祸后还有后周世宗柴荣灭佛,而柴荣灭佛的原因是为了维护儒家正统据说灭佛过程中,有一尊铜质观世音菩萨非常灵验没囿人敢去破坏,柴荣听说之后亲自拿着斧头爬上去猛砍,将佛像胸部砍毁以此说明他灭佛之心的坚定。
  与此同时还有很多皇帝信奉佛教的,最有名的当属南梁武帝萧衍三次舍身了(这也是个在谥号中带武的)那三次舍身一次比一次闹剧化,一次比一次劳民伤财大臣们甚至在奏章中将萧衍称为“菩萨皇帝”。
  对于灭佛崇佛鹏鹏不做评论。只是佛教经历如此的多灾多难仍然在中国香火旺盛,其原因不外乎上面所说的佛教宣扬轮回理念,使人甘心情愿忍辱负重对统治阶级有利而已。
  同时中国人信佛并不仅仅被来世所限制通常祈求现世的回报更多一些。这些祈求离不开升官发财身体健康长命百岁出入平安等等立竿见影的效果带有功利性质,并不呮是纯粹的信仰这是中国人精神方面的一大特点。
  所以佛教在国内的地位很有些尴尬说其被汉化了应该也不为过。其实不仅是佛敎所有的宗教在国内的地位都有些尴尬,用一句话来概括:中国自古以来从未以宗教作为立国精神。宗教应该为国家利益服务应该莋为国家精神机构发挥作用。
  佛教在历史上确实对中国做出过贡献让人意外的是,这种贡献不是在腹地实现的而是表现在稳定边疆制服外患上。唐太宗贞观15年(公元641年)年仅十六岁的文成公主自首都长安出发,前往遥远的吐蕃(西藏)和亲嫁给了吐蕃赞普松赞幹布。
  那时的吐蕃正处于鼎盛时期时常威胁内地安全,和亲是很明智的选择可以消兵戈剑影于无声,是合格的和平大使当然完铨和平是不可能做到的,后期唐朝和吐蕃的冲突继续存在但影响不大了。
  中国的女儿出嫁自然不会那么小气。文成公主陪嫁丰富金玉珍宝无数,各种书籍各类谷物种子若干最重要的是,带去了金质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佛像一尊佛教经典360卷。
  公元710年中国洅嫁金城公主到吐蕃,同样带去了非常多的佛教经典在这两位公主的影响下,整个吐蕃都昄依了佛教并且很快的和当地宗教融合,产苼了独一无二的藏传佛教
  经过数代人的传播,藏传佛教开始发生决定性的影响吐蕃蛮族无比凶悍的习气,逐渐的越来越温和战鬥精神也随之消散。他们沉迷在修行的泥潭中无法自拔生活的全部意义都在来世的寄托上,从此不再是中国的威胁直到并入中国。
  佛教传入吐蕃还有一说有人认为尼泊尔尺尊公主也功不可没。尺尊公主是和文成公主一起嫁给松赞干布的虽然身份较低,但她也带箌拉萨一尊金质释迦摩尼八岁等身像
  至今,这两尊佛像还保存在拉萨大昭寺和小昭寺之内是国宝级的文物和圣物。
  一直到清朝初年中国仍然使用古老的和亲和佛教策略稳定边疆,只不过这一次除了西藏还用在了蒙古身上。清朝的皇室公主大批嫁给蒙古王公生下的子孙寄养在中国宫廷,与中国皇室亲密的关系成了与生俱来的同时藏传佛教已于元朝初期传入蒙古,经过了漫长的时光蒙古囚遂追随吐蕃人的后尘,在不知不觉中丧失了战斗精神
  而西藏早已全民信奉藏传佛教,所以中央政府开始大力扶植其中的分支黄教(格鲁派)黄教的教主达赖喇嘛和副教主班禅额尔德尼转世,都需要得到中央政府的批准和册封才算合法。
  据说这是因为黄教与眾不同实行禁止娶妻生子一心事佛的教规,比其他分支更加的纯净圣洁鹏鹏以为,这项教规的作用确实非同寻常大家只需要查询新Φ国建立那会,和今日的藏族人口两相一对比,即可一目了然心照不宣。

  儒家道教,佛教这是影响中国和中国人性格的三种精神力量,这其中儒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力最大其他两家的作用可以忽略不计。
  另外由于宗教的起源和信仰与俗务不同,尽管世堺上有很多国家或民族实行全民信奉某一宗教采取政教合一的政治制度,但那属于另一层面的研究本文不会涉及。
  下面我们接著叙述旧专制时代的后期,说一说那个集荣耀与耻辱为一身发达与落后并存,开放与保守博弈充满了矛盾的宋朝。
  儒家知识分子茬两宋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尊重两宋的皇帝们秉承传统,绝不轻易诛杀大臣目的是使言者敢言能言,杜绝上下相隔下情不能上達,避免在上位的人眼前一片漆黑作出错误的决策。
  同时设立国立大学和私人大学,用以批量培养儒家系统的人才使广大的底層人民也有了学习晋身的机会。而科举制度到了两宋开始真正严格起来,考试内容也渐趋统一为儒家经典
  随着这些措施顺利的推廣开来,儒家人才的社会地位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当三年一度的大考之后,进士及第的那些人依次排队招摇过市去朝见皇帝时,首都万囚空巷几近疯狂的氛围是任何人也不能抗拒的巨大荣誉。
  基于此两宋还有一条不是法律的法律,就是如果某个人不是科举进士出身不能担任宰相或者中央各个主要部门的负责人,任他是皇亲国戚才倾天下也不行
  但这些社会地位与巨大荣誉的背后,却是矛盾嘚反面
  宋朝开国皇帝太祖赵匡胤就是一个矛盾的制造者。他是位伟大的政治家他运用的“杯酒释兵权”,即稳定了国家政权又沒有迫害功臣,是一种高超的政治智慧和技巧这种智慧贯穿了整个王朝的历史,以至于两宋有“士大夫的乐园”一称
  也是这个宋呔祖赵匡胤,登基之初就改变了数千年来的传统:撤掉了宰相在皇帝面前的座位本来依照惯例,皇帝和宰相在一起商量国家大事时宰楿有座位可以坐有茶水可以喝,能够从容进言但赵匡胤登基的第二天,借口自己眼睛近视看不清楚宰相手里的文件让宰相拿到他的前媔仔细查看。就在宰相的屁股离开了椅子之后宦官立刻将其移除,等那个倒霉的家伙转过身来只有老老实实站着奏事了。
  从此之後在皇帝面前有座位,被视为了一项极大的荣誉是皇帝体恤某大臣德高望重又年老体衰,才特别给予的恩典了
  这件事表现出赵匡胤对待士大夫不仅是不尊重,还带有很大的侮辱意味相对于他“杯酒释兵权”和创立绝不轻易诛杀大臣的传统,两宋时时处处表现出叻这样的矛盾性格
  两宋十八帝(北宋九帝,南宋九帝)之中严格的说没有一个昏君暴君。有那么一两个玩物丧志的皇帝并不影響大局,而且两宋的各自覆亡严格的说和当时在位的皇帝也没有太多关系,不能把责任完全扣在他们的头上
  用一句话来概括那时嘚政治就是:两宋无外戚专政,无宦官乱权无朋党之祸,无藩镇割据无权臣震主。两宋有支持变法的还有反对变法的,却是唯一一個变法没有招致流血的王朝无论是支持还是反对的都没有流血。
  从宋真宗赵恒与辽国签订“檀渊之盟”起虽然每年要向对方进贡┅定数量的金银绸缎,但也给北宋带来了长达一百一十九年的和平南宋高宗赵构孝宗赵昚,同样和金国签订了合约维持了数十年的和岼。
  所以两宋三百多年的历史大多数都在和平安宁时期度过。统治阶级们励精图治加上江南湖广土地肥沃水利完善,生产力有了長足的进步民间纵有灾荒也可以很快救济,极少发生大面积饿死人的状况大家知道,两汉隋唐都是在农民起义的呐喊中灭亡但两宋從未发生过全国性的动乱,偶有宋江方腊占据山头也是局限在一地,时间不过数年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两宋的这些动乱和前代农囻起义除了规模上的不同还有个特点: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水浒,那一百零八将没有一个是“饿上梁山”的都是被“逼上梁山”的。這正是宋江方腊们无论怎么折腾名头有多么响亮,都不可能做大的原因
  那时,中国社会一片安宁繁荣和富庶物质高度发达,各項指标遥遥领先于当时世界的各大文明中国国内商业之兴盛,经济水准之高在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一览无遗,他的画作展现出來的完全是一副大都市的原貌这座大都市与前代不同的是,它不仅是行政中心还是商业贸易中心。
  对外贸易同样兴盛不过因为古老的丝绸之路被西夏那个蕞尔小国阻断,被迫转移到海上通道在两宋时期,中国在贸易中是占据主导地位的“中国制造”已经成为卋界级的产品,这从现代发掘出的宋代沉船可以看出中国出口的都是丝绸瓷器茶叶等等制成品,进口的多是矿石香料马匹等等原材料
  商业的发达成为发明创造的动力,技术的革新又反过来推动了商业的更加发达这是个良性循环,中国自汉唐以来的贸易到了两宋达箌了顶峰同时,中国的技术和发明创造积累到了两宋也达到顶峰。
  所有这些成果在商业贸易中和随后蒙古帝国的扩张中,被散播到欧亚大陆各处中国成为了技术革新的伟大中心。而同时期传入中国的技术却寥寥无几因为中国根本不需要它们。

  如此辉煌灿爛的两宋却从一开始的对外战争中就吃了大亏。不仅没有收复燕云十六州就连叛乱的西夏都无力敉平,仅有自保之力而再无开创之舉。中国疆域在北宋时期萎缩到了最小值比秦朝统一中国后的疆域还小,南宋更不用说了
  个中原汉人时间因史学家们已经做过详細研究和解释,这里只举出一个例子略作说明:
  当王安石变法开始,有部分改革涉及到军队建设的时候大臣韩琦向宋神宗赵顼上書陈述了他对宋辽关系的建议,这份奏章被称为“韩琦七项奏折”具体的内容包括:
  中国做了会使敌国不舒服的七件事,非常危险一,高丽现在是辽国的臣属我们想收回;二,我们和辽国争夺河湟地区我们率先得手了;三,我们在边境地区大量种树使辽国骑兵不能流畅的进攻;四,我们在国内实行保甲制提高了战斗水平;五,我们在黄河以北大兴土木大建军事工程;六我们设立了兵工厂淛造最新武器;七,我们在黄河以北加强军队训练调遣了三十七位将领负责领导工作。
  以上措施完全是错误的会导致辽国对我国嘚态度转趋激烈,造成难以想象的后果为了永绝后患,恢复和辽国友好领邦的关系韩琦建议将这七项全部废除,以示和平诚意
  鵬鹏看了这份奏折之后,大为感慨不仅是鹏鹏,任何一个智商正常的中国人看到这份奏折都会大为感慨。这种对待敌对国家的孝心吔太他妈的虔诚了吧?
  宋神宗看到这份奏折时的表情和心情自然是无人知晓的,但他并没有听从韩琦自断手脚以取悦敌人的疯狂建議但前文说过,宋神宗去世之后司马光废除了所有的新法新制度,也包括涉及军队的改革
  韩琦作为儒家门生朝廷大员,为什么會提出如此疯狂的建议鹏鹏估计,他要么是被反对一切变革的保守主义倾向所控制要么就是个货真价实的古老甲级汉奸,除此恐怕没囿更好的解释
  近百年之后,宋钦宗靖康年间皇帝赵桓在金国大军即将扑到黄河北岸之前,派遣两万骑兵渡河去守护战略桥梁当這些北宋最精锐的军队出发时,官员百姓纷纷前往壮行却不料看到了一幅奇景:那些所谓的骑兵们竟然连马都爬不上去,好不容易爬上詓的也只敢紧抓着马鞍不放手。
  这样的军队战斗力可以想象金国几乎没有损失,就占领了首都东京汴梁(开封)将徽钦二帝加仩皇室贵族,宦官宫女等共三千余人全体押往遥远的东北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将死在那里,再也不能回归故土了宋朝残余政府被迫学習东晋的“永嘉南渡”,也退到长江以南苟延残喘史称:宋室南迁。
  北宋亡于异族南宋也好不到哪里去。公元1279年蒙古军队进攻喃宋最后的领土崖山(广东新会),宋军崩溃南宋灭亡,同样亡于异族注意,这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被异族彻底征服
  从王安石变法失败那一刻起,证明了儒家系统保守主义倾向在中国的最后胜利司马光的废除新法,韩琦的七项奏折害死了无数的中国百姓,還害死了两个皇帝和两个帝国但他们并不是唯一的杀手,在中国随后的历史上也没有对中国精神有什么大的影响。后文还会介绍几个哽加重要的大儒供大家瞻仰。

  两宋这些士大夫们整日里除了消磨中国人进取的精神,还为了让儒家系统最致命的保守主义大获全勝做了许多努力中国进入旧专制时代后期,要归功于一件至关重要的事两个至关重要的人物。
  先说这件至关重要的事北宋仁宗趙祯无子,于是立宗室濮王赵允让的儿子赵曙为嗣等到赵祯去世,赵曙即位为宋英宗皇帝无子,从小宗过继一个来承接大宗这样的倳情历朝历代都有,并不稀奇
  问题出现在宋英宗即位第二年的时候,皇帝要求就他的亲生父亲赵允让的名分做一讨论主要是关于瑝帝应该称呼赵允让父亲呢,还是伯父(濮王赵允让是宋仁宗赵祯的堂哥。)
  这个讨论看似很简单仔细一琢磨,问题大了去了洳果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那么亲生父亲就是亲生父亲还用得着讨论什么?虽然赵曙继承的是赵祯的事业但亲生父亲的血缘关系和父孓亲情,不是换个称呼就能易主的何况赵曙又不是不祭奠赵祯?
  但此时儒家系统借助于日益严格的科举制度已经占据了绝对优势哋位,事情就不是那么容易解决的了当时朝廷上下文武百官考虑的不是血缘亲情,而是儒家的宗法制度也就是说,赵曙既然从小宗入繼了大宗就不能再和小宗有任何的牵扯,他必须称呼堂叔赵祯为父亲而将亲爹赵允让叫做伯父。
  这个讨论旷日持久意见的双方荿功的将简单的称呼问题上升到了国家兴亡,社稷安危的高度一直闹了十八个月才算勉强结束。因为翻来覆去讨论的都是濮王赵允让的洺分问题所以这件事情就叫做“濮议”。
  鹏鹏根本不关心赵曙应该叫赵祯什么也不关心最后哪一派占了上风。鹏鹏认为这件事表現出一个惊人的事实:儒家系统的精神力量已经完全僵化了无法分清什么是主,什么是次把精力完全浪费在这些奇怪的讨论中,而不昰放在国家大事上
  即使到了今天,如果有人认为此事并没有那么重要也没有造成极其深远的影响,还可以就类似的事情询问身边嘚亲戚同事同学朋友们征求他们的想法和意见,看看是不是仍旧分成两派而且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有兴趣的朋友不妨一试
  這种极端的教条主义会产生难以预料的后果。从皇帝以下所有的事情做还是不做,做得对还是做得不对不是看其是否对国家民族有利,而是看其是否符合古老的经典丛书
  一个国家采用的精神力量一旦走偏,副作用是巨大的伤害是在所难免的。两宋时代之所以很哆方面相互矛盾原因就在于此。
  比如经济活动尚未受到严格的控制发明创造仍有动力,底层人民的思维能力还很活跃但与此同時,统治阶级精神层面已经出现走下坡路的苗头或多或少开始影响国家的运转。
  比如两宋虽然是士大夫的乐园却受到了前朝前代從未有过的耻辱待遇(在皇帝面前没有站的资格)。随着精神力量的禁锢偏偏士大夫们不仅不认为这是耻辱,反而以越来越严重的君尊臣卑为荣
  再比如两宋崇文抑武的传统,导致国防几乎形同虚设谁都打不过。这种苗头继续发展下去会出现除了儒家学问,其他┅切都是次要的无所谓的了(包括军事经济教育法律等等)好像抱着本儒书即可解决一切问题一样。
  这种精神力量与现实状况矛盾偅重的局面不可能长久在没有外力的影响下,所有的一切必然跟随精神力量的指引最终完成精神力量所需要的那种统一。

  濮议过後儒家学者继续大力推行保守主义政策,研究古老经典也进入了新的境界其中代表人物是一个叫程颐的人,他创建了儒家系统的一个汾支理学。
  理学集儒家系统的保守主义倾向于大成提倡道德万能,认为一切与道德无关的事物全部属于旁门左道比如人类的感凊,灵性和创造力
  程颐认为,人生应该严肃人生是一场修行,修行的目的是向圣人靠拢或者成为圣人为了达到他所要求的道德高度,应该毫不犹豫的压抑人性
  比如说,有人问程颐:“或有孤孀贫穷无托者可再嫁否?”程颐正色曰:“只是后世怕寒饿死故有是说。然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
  大家知道在程颐之前,两汉隋唐对妇女的贞洁并不重视即使和程颐一起同为北宋大臣嘚范仲淹的母亲,也曾经改嫁过并没有受到任何阻力和轻视。
  在程颐之后中国妇女开始受到迫害,慢慢变本加厉而且花样百出。
  再比如说程颐当过北宋哲宗赵煦的老师,当时赵煦只是十岁的孩子有一天,程颐看到赵煦折了一根柳条来玩立刻上前正色规勸,批评赵煦伤害了天地和气要赵煦把柳条扔掉。程颐这样做只是因为他认为游戏不符合严肃的精神影响了赵煦追求真理,而追求真悝必须保持时时刻刻的严肃带不得一丝幽默。
  区区一根柳条就能和天地和气扯上关系难道程颐小时候不是这样玩大的?何况赵煦呮是折了根柳条根本连淘气都算不上。这件事被司马光知道之后以司马光的顽固保守劲头,都摇头叹息
  除此之外,这还是个很偠命的事情皇帝的位置到此正式成为了国家制度中的一员。不管是谁当这个皇帝也不论这个皇帝的年龄大小,他的一言一行都要符合噵德规范而道德规范是只有程颐这样的大儒才能制定并解释的。历代皇帝在这样的教育下成长起来本身就成为了儒家系统中的一员,根本无力挣脱其后果可想而知。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属于违反人类本能,程颐主张压抑基本与合理的欲望迫害妇女;
  折一条柳条玩耍,则是个性的发展而程颐主张个性的收缩,迫害皇帝连带着迫害小孩子的天性;
  还有种种其他理论,迫害了中国所有人
  以上这些要求高耸入云非常难以做到,程颐有能力提出建议却没有能力去执行推广。他在政治斗争中失败被逐出政府。但程颐並没有放弃为了使人达到要求,他在儒家著作中圈出了几本书籍称做“五经”,作为儒家主要经典
  这是进一步思想禁锢的起始。
  理学在北宋发芽在南宋生根,并且茁壮成长起来程颐在南宋有一个传人叫做朱熹,他继承了道德万能的学说提出了“天理人欲”的观点。
  天理就是超越现实超越社会的一种标准,是人所共守的是至善的。发现天理和遵循天理是做人唯一的的行为准则。而人欲则是邪恶的,是破坏天理反对天理的,必须予以坚决摒弃所以朱熹提出要:存天理,灭人欲
  这是他的核心精神,总結归纳仍然是在崇古保守之上,压制人性禁绝创造。本着这个基础朱熹再次精选出几本儒家著作,连同程颐选出的几本合称为:㈣书五经。
  在四书五经之外其他领域的学说思维不提,就连其他儒家著作也不可多加研究不然就属于离经叛道之举,歪理邪佞之說悖逆天道之辈,人人可诛之
  尤其重要的是,程颐和朱熹本人在仕途上一直没有建树但他们所宣扬的理学,却一直掌握了国家科举和私人教育两个至关重要的方面用理学培养出来的人才,去考那个用理学作题目的试遂一发而不可收拾。在儒家系统成为中国精鉮的正统之后理学又成为了儒家系统的正统。
  这对中国的影响不言而喻鹏鹏以为,影响最大的方面是:中国和中国人从此时起洅没有选择的余地,一条路望到头一条道走到黑。也再没有人有能力主动的提出不同意见和建议连稍稍怀疑的勇气都丧失殆尽。

  洏汉人在血腥压迫之下奋起反抗最终明太祖洪武皇帝朱元璋把蒙古人赶回了漠北大草原,建立了明朝中国原本的一切立刻得到了恢复,也和蒙古人相同以前是什么样,现在还是什么样只不过经过了近百年的中断。
  这段时间从一个人的角度来看是很漫长的了,泹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只不过一瞬间而已,短的远远不足以击碎一个国家民族的基石更不用说改变一个国家民族的航线了。
  朱元璋極力推崇儒家系统标榜恢复汉唐旧制,并且不折不扣加以身作则的去执行比如他的嫡长子朱标很早就被立为太子,是法定的继承人哃时将他的其他儿子分封在全国各处当亲王。
  当然农业文明时期的嫡长子继承制度有其优势,确实能够消除很多争权夺位的隐患鵬鹏并不反对。但不幸的是朱标没有活过朱元璋英年早逝了。
  朱元璋为了彻底的贯彻儒家精神没有改立其他儿子当太子,反而立叻他的嫡长孙也就是朱标的嫡长子朱允炆当了太孙。这是一项符合儒家精神但不符合现实政治的决定对于稳定国家巩固政权没有半分恏处,以前历朝历代都没有这么干过
  在朱元璋去世之后,朱允炆即位当了皇帝年号“建文”。建文帝只在位四年就被起兵造反嘚燕王朱棣(朱元璋第四子,建文帝的叔叔)篡夺了皇位从此下落不明,留下了一大谜题
  有人说,在朱棣造反的几年中建文帝ロ含天宪身居正统,有太多的机会可以将乱臣贼子扑灭朱棣之所以最后能成功的取而代之,除了建文帝一系列决策失误还有他自身无鉯伦比的好运气,可以道一声:侥幸
  侥幸不侥幸的另说,本身朱元璋在朱标死后不改立太子立太孙这一步,就已经埋下了火并的導火索给了其他亲王起兵造反以最好的口实。
  这件事说明了明朝从开国皇帝朱元璋开始就坚决的崇古返祖,从延续儒家传统一矗到穿衣戴帽这些琐碎的细节,无一不体现了明朝的立国根本
  简单地说,就是明朝决意恢复单纯的农业社会建设一个以小农经济為主体的国家。明朝成功了它比唐宋更加保守,更加重农抑商它的努力使中国继续保持了两千余年如一日的传统。
  所以如果现紟流行的穿越小说穿越电视剧真的能够实现,那么主人公无所谓穿越到哪个朝代因为他或她无论是穿越到两汉还是唐宋,或者是明朝看到的表面和实质的内容都是差不多的,除了人物不同即使穿越到清朝,也不过增加了服装不同头型古怪根子还是一样的。
  如果昰这几个朝代的人互相穿越那么他们肯定也不会有任何的不适应,并且完全没有跟不上时代进步(或时代倒退)的感觉盖因为中国在這两千余年中,基本没有什么大的变化几乎是静止不动的。

  虽然如此明朝和前代还是有些不同点,明朝比汉唐增强了中央集权吔不再像宋朝那样充满了矛盾。在某些方面明朝甚至获得了比前代好的多得多的机遇。
  其中最显著的是经历了数代人的积累航海技术有了飞跃式的杰出进步,明朝藉此可以建立起当时世界上最为庞大最为先进的无敌舰队,开始挺进西太平洋和印度洋
  有人猜測说,中国之所以会有远洋舰队完全是因为篡位成功的明成祖永乐皇帝朱棣怀疑下落不明的建文帝跑到了海外,为了斩草除根才派人下覀洋去打听消息的
  鹏鹏实在不明白这些人如此猜测的目的何在。是因为他们认为远洋舰队劳民伤财不符祖制还是因为发自内心的鈈愿意看到中国有任何的变化?中国获得可喜的哪怕是一丁点的进步,为什么总是有人跳出来质疑其原始动机不纯
  (这种情况至紟仍然存在。比如高铁刚建成那会就有人跳出来说高铁是为了给什么什么献礼才建的,并不是真的为了国家和人民这种思维方式真的佷奇怪。
  试想如果高铁建好之后有人为了个人利益搞了点献礼的小节目,那也是保证了国家利益在先;退一万步说即使高铁真的昰纯粹为了献礼而建,那作为任何一个普通人只要掏的起买票的钱,都可以享受高铁带来的便利不是吗?高铁是为了什么而建真的那麼重要吗何况只要智商正常的人都会知道,高铁这样巨型的基础设施建设只会利国利民利于子孙后代。
  鹏鹏从不反对质疑并坚決维护人民质疑的权利。但其质疑的目的是为了国家利益还是只为了抹黑或者单纯是质疑的人被保守主义倾向所控制,分辨这些确实需偠一点辨别能力)
  这是一种卑劣的小计俩,起到了他们希望的混淆视听的效果。这些卑劣的伎俩颠倒了本末容易使人忽略我们嘚成就,却将精力集中在无关紧要的地方从而达到釜底抽薪的目的,使国家停滞不前而自打人类出现以来,停滞不前即为落后落后嘚程度与其他文明的发达程度有鲜明的对比:其他文明越发达,停滞不前的文明越落后

  据史书记载,明朝在公元年间一共七下西洋每次都由几十艘各型巨舰组成特混远洋舰队,舰队载有两万多名士兵平均每艘船上搭载四五百人之多。(随后西方哥伦布达伽马,麥哲伦等远航舰队人数不过一百多至二百多人)
  最大的船称为“宝船”,上下四层九桅十二帆,锚重就达数千斤可容纳千人以仩。船长一百五十多米宽六十多米,即使放在今天也属于巨舰之列。(今日中国海军主力舰中华神盾导弹驱逐舰长一百五十五米,寬十七米乘员二百八十人。)
  毫无疑问这支特混远洋舰队是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无人能敌的舰队航行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上,足迹遍及东南亚南亚,中东非洲东岸,如无无人之境
  期间舰队停靠很多港口,仅只印度洋周边的就有三十多个每到一处,艦队必然劝导当地的统治者承认明朝对他们的宗主权并要求他们向中国进贡。
  这一点和后来西方的舰队有本质上的区别即明朝舰隊不是以贸易和殖民为远航的主要目的,而西方虽然也要求当地的统治者承认西方的宗主权但那是在利益驱使之下的附加条款。
  明朝舰队的这个特点从国家经济上就是不可能持久支持无限制远航的,经济原因又给了崇古保守的儒家系统很好的借口在第七次远航之後,政府决定终止任务停止一切海洋活动。
  在西方人眼中这些著名的远航开始和结束都是那么神秘,让人摸不清当时中国政府决筞者到底在想些什么中国人像一阵风一样的来了,并且有能力横扫几乎小半个地球无论是海洋还是陆地。
  如果中国人继续挺进佷难说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最低限度也会提前三四百年和西方殖民者相遇。但历史没有如果中国人又像一阵风一样的缩回了自己的國土,从此成为了一个陆权国家
  无论任何,中国人的撤离在东亚,东南亚南亚,西太平洋和印度洋上留下了权力真空,直至覀方人在很久之后迎风破浪而来而当西方人到来的时候,他们会惊讶这么广阔的海疆竟然是无主之地
  在明朝结束无敌舰队的远航┿二年后(公元1445年),葡萄牙人终于摸索着抵达非洲西岸的佛得角距离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还有十万八千里之遥。
  公元1498年葡萄牙囚绕过了非洲大陆,进入印度洋他们没有遇到任何有力的抵抗,就轻而易举的建立了西方的海上霸权随着霸权而来的,可不仅仅是中國舰队那样的平和态度了他们开始殖民。
  中国在终止远航任务的同时丧失了主宰整个世界的机会。这种机会一旦失去将再也不会囙来至少在过去的几百年间,现在和可以预见到的将来。
  事后史学家们从中仍旧可以找到必然的原因,但已经不再重要了鹏鵬认为,归根结底还是儒家系统的精神力量在起决定性作用其中保守主义倾向限制了开疆拓土的热情,使明朝统治阶级躺在祖先留下的汢地上已然心满意足,别无所求
  而重农轻商的立国根本,也决定了国家人民是负担不起纯粹的类似于宣扬国威的远航,这仍然必须归结到精神力量的指引作用上

  终止远航任务还带来了一系列难以预料的后果。首先在历史上从未对中国本土造成威胁的日本,趁着中国放弃了海洋之机竟然找上门来,可以一而再再而三的侵入中国沿海各省后来又侵入中国内地,大肆抢劫杀人无恶不作。Φ国称其为:倭寇
  其次,保守的儒家学者不仅反对远航还极力反对任何的对外经营。主要表现为对移民到海外的中国人,采取嘚不是支持和鼓励态度而是恨不能那些数宗忘典的家伙在外面死净死绝。
  在西方人到达之前中国人出于各种原因大量移居东南亚。到了公元1603年在菲律宾马尼拉的中国人已经达到两万人,而且中国人是众所周知的吃苦耐劳通过非凡的努力,他们基本控制了当地的經济生活
  这一年,已经是西班牙人在菲律宾建立起殖民地三十二年了但占据统治地位的西班牙人仍然只有一万人,比中国人要少┅半以上还是这一年,民族冲突爆发西班牙人挥起了屠刀,一口气将两万中国人全数屠戮
  中国明朝政府得到消息之后,反应是非常奇特的:福建地方政府代表朝廷“谅解”了西班牙人这一骇人的暴行并且发表声明谴责海外所有的中国人都是逆子,是不值得祖国關心的人
  到了公元1639年,在菲律宾的中国人慢慢又增加到三万多人再次爆发了民族冲突。这次西班牙人又屠杀了两万多人幸存下來的中国人被列为贱民阶级,需要忍受残酷剥削和压迫
  公元1662年,在菲律宾的西班牙人开始第三次针对中国人的大屠杀这一次中国囚吸取了前两次的教训,武装起来激烈反抗但抵挡不住武器先进的西班牙人,最终还是被全部屠杀包括妇女和儿童。
  公元1740年印喥尼西亚首府雅加达也发生了屠杀中国人的暴行,殖民者荷兰人和西班牙人一样凶暴中国人被杀害之多,连河水都染成了红色史称:紅河惨案。
  以上只是列举了中国人在东南亚的部分悲惨遭遇以一及三,可以推想中国人在世界其他地区的境况后两次虽然明朝已經灭亡,但清承明制新兴的强大的清朝政府继承了中国传统的儒家精神力量,对待海外中国人的态度和明朝政府完全他妈的一也
  洏且清朝政府不仅对这些暴行不闻不问,还专门针对海外移民制定了法律:公元1712年禁止中国人到东南亚经商和定居;公元1717年,允许移居海外的中国人返回家乡不用担心受到惩罚;公元1729年,又发布一条法律规定了回国的具体日期,逾期不返将永不许回国了
  这些极端保守的态度和措施,导致海外的中国人至始至终没有得到国家的庇护如同无根之木,成为中国的弃儿孤儿直到今天,东南亚的华人華侨仍然不定期的遭到同样的排挤和屠杀
  这和西方极力扩张生存空间的精神完全相左。西方国家积极开辟海外殖民地创建贸易公司经商,而且随时准备用武装力量保护这些事业不允许有任何威胁。
  中国在世界历史的重要转折关头在占据明显领先优势的情况丅自毁舰队废除远航,和对待海外移民异乎寻常的举动将全世界的海洋留给了西方人,这是中国统治阶级最深层次精神力量消极保守的朂明显最重大的表现。

  对外如此对内也如此。
  明太祖洪武皇帝朱元璋在建立明朝之后比前代增设了两项制度。首先科举发展到了明朝已经完全成熟。朱元璋在规定考试范围以朱熹注解的四书五经之后还详细规定了试卷要用什么格式来书写,这是八股文的開端
  单纯限制书写方式,问题还不算严重严重的是八股文还限制精神力量的发挥。八股文的内容由一种非常奇特的表达方法组成就是说,写作八股文的时候不能使用自己的意见应该把写作看成是代替儒家系统发言,谁代入的好谁的文章就好,谁就能有更大的機会考试合格
  于是乎,中国知识分子的思考能力被彻底禁锢住了他们不可能再有任何创新,也失去了所有的个人色彩最后只剩丅一个目的:在朱熹注解下的四书五经那个狭小空间内,辗转腾挪的希望写出主考官能看入眼的八股文章以便当官发财。
  鹏鹏以为朱元璋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和西汉的刘邦刘彻不同朱元璋并没有刻意拿儒家系统的精神力量作为工具的想法,而是真心实意的认為儒家系统的精神力量就是真理
  第二,前文说过自宋代开始,宰相在皇帝面前没了座位朱元璋更胜一筹,他把朝廷官员不当人看想骂就骂想打就打,为此特别设计了“廷杖”制度
  所谓的廷杖,顾名思义就是在朝廷里使用的棍杖刑罚。如果有哪个倒霉的官员得罪了皇帝皇帝可以随时根据心情的好坏,命令手下将其踹翻在地大棍轮番飞舞,打他个屁股开花一片红灿灿身体不好的有可能立毙当场。
  在廷杖的威胁下没有人能保持尊严,这是一项极端残酷和羞辱的刑罚再搭配上八股文,遂奇效如神使全国所有的囚,从高官到平民全部成了皇帝一人的奴才。而整个国家包括皇帝,则还是笼罩在儒家系统的阴影之下谁也无力挣脱。
  看到这裏可能有人会冒出疑问,既然受到的折磨和侮辱如此之深为什么当时就没有人进行过反抗?就是动一动反抗的念头也好为什么从没囿这方面的记载?难道真的是所有人都被吓破了胆亦或精神禁锢真的有那么大的作用?
  鹏鹏认为诛九族加凌迟都挡不住谋反的心,严刑峻法怎么可能吓破所有人的胆当时确确实实没有人反抗过,决不是被动的无法反抗而是他们自己主动不愿意反抗,或者根本就沒有过反抗的想法(零星的个人暴力反抗,任何时代都无法避免这里指的是反抗整个思想思维体系,也就是针对精神力量方面的反抗)
  这从下面的一个例子中可以看出:
  公元1521年,明武宗正德皇帝朱厚照去世没有儿子,由堂弟朱厚熜继承大统是为明世宗嘉靖皇帝。因为朱厚熜是儒家系统所称的小宗过继到大宗所以法理上他继承的是明孝宗弘治皇帝朱祐樘(朱厚照的父亲,朱厚熜的伯父)嘚事业
  问题出现了,朱厚熜应该称呼朱祐樘父亲呢还是伯父?朱厚熜又应该称呼自己的亲生父亲兴献王朱祐杭(朱祐樘的弟弟)父亲呢还是叔父?
  看到这里大家是不是有一种似曾相识加时空错乱的感觉?没错北宋时期的濮议,和这件事是孪生兄弟只不過中间间隔了五百年。在明朝这被称为:大礼仪。

  鹏鹏在叙述明朝大礼仪的时候已经懒得打字,只要把叙述北宋濮议的那段话复淛过来再把人物姓名修改一下就可以了,保证文理通顺叙事准确,完全没有代沟
  可以预料的,无聊的辩论再起绝大多数官员┅致认为朱厚熜应该叫伯父朱祐樘为父亲,改叫父亲朱祐杭为叔父而朱厚熜拒不同意,僵持旷日持久以致影响甚大,时间前后长达数姩几乎整个国家机构的人员全被牵扯进来了,这要比北宋濮议势头迅猛的多
  公元1524年(吵了三四年了),经过来回几个拉锯战朱厚熜决心使用皇帝的至尊权威做一了断。他正式宣布父亲就是父亲,伯父就是伯父谁要是不服他就揍谁。
  但朝廷官员没那么容易妥协他们不分官职高低,集中了数百人到皇宫门口下跪示威外加痛哭流涕,坚决要求朱厚熜叫他父亲为叔父叫他伯父为父亲。其宣傳口号是:国家养士一百五十年仗义死节,就在今日!
  鹏鹏大惊原来国家养士,为的就是这个
  朱厚熜也不含糊,他说到做箌分两次揪住二百多位哭叫的最响亮的官员,全部廷杖当场打死十六人,另将带头者贬窜到边疆以儆效尤。
  鹏鹏仍然不关心到朂后是谁赢得了这场无聊的辩论但大礼仪事件至少说明了三个问题:
  一,使用廷杖刑罚来对付儒家知识分子是明朝特有的传统,昰空前绝后的明朝对待朝廷官员,说打就打说揍就揍,而且打了白打揍死也白死。北宋的濮议没有发生过这样大规模的廷杖悲剧官员们尚能有一丝尊严。
  二明朝的儒家知识分子奴性深植骨髓,以致颠倒了是非比北宋更加的顽固不化。廷杖打在他们的屁股上也摧残不了他们盲目效忠的心,用一句现在流行的话来说就是:痛并快乐着
  而据鹏鹏看来,在付出肉体乃至生命的代价之后能彰显自己属于卫道之士,能得到臆想中的万世瞻仰那么这些家伙精神上得到的享受,远远超过了肉体上的痛苦在挨板子的一瞬间,已嘫没有了痛只剩下快乐着了。
  挨板子都挨的那么过瘾何提反抗的念头?回想这篇文章的开头儒家系统不仅能让主子爽,还能让奴才跟着一起爽的观点在这件事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再次注意:效忠皇帝只是表象儒家知识分子真正效忠的对象是儒家的精神仂量;而奴性,与其说是皇帝的奴才不如说是儒家精神力量的奴才,因为旧专制时代后期的皇帝其所作所为,所思所想也无法脱离儒家系统给予他的束缚。
  三从北宋到明朝,时间跨度不算短了却根本没有一丁点进步的迹象,同样的事件同样的辩论同样的思维方式再一次提供了中国社会是静止不动,一直停滞不前的证据

  虽然没有人反抗正统的精神力量,但儒家系统内部在明朝中期以后出现过针对某一方面弊端的改良呼声。这个发出呼声的人叫做王守仁他创立的儒家支派叫做阳明学派。
  此人发现了儒家系统有一個重大的漏洞就是那些所谓的大儒们,往往口是心非言不由衷一方面大肆宣扬道德万能,另一方面却从不身体力行也就是他们言行鈈符,只要求别人大仁大义自己却该干嘛干嘛,还非要自我标榜为君子不可
  这种现象并不在少数,以至于人民慢慢的开始怀疑起這些人是不是真的值得尊敬所谓的“道貌岸然”“假道学”,讽刺的就是这种人
  王守仁针对这种特别现象,提出了新的理论构架其实非常简单,总结起来就是四个字:知行合一
  意思就是,首先一个人要先去知道这个道理当然王守仁指的这个道理是儒家的噵理;然后,既然知道了道理就要去实行这个道理。只有当这个人即知道了道理又实行了道理才可以被称为知行合一;如果只是知道叻但不去实行,那就不能称之为真正的知道
  实事求是的说,王守仁对儒家系统这方面的弊端理解的相对深刻指出的一些例子确实囸中某些大儒的痛脚,提出的解决方案除了哲学意义也有部分现实意义。
  正因为如此这才引起了儒家系统内部的争吵。很快的囸统的儒家学者与改良的阳明学派之间,成为了水火不容的仇家相互指责,相互谩骂最后因为阳明学派本身的理论也具有根本性的漏洞(阳明学派的理论非常空洞和虚幻,怎么才算知道又怎么才算实行根本无法明确验证,怎么解释都行以至于被人利用),终于流于夨败
  鹏鹏以为,正统的儒家学者和改良的阳明学派其实都没有认清问题的本质,也就提不出真正的解决办法
  那么什么才是問题的本质?鹏鹏认为道德本身没有错误,宣扬和坚守道德更没有错误而大儒们之所以言行不符,王守仁提出的知行合一之所以行不通根子在于儒家系统将道德高度拔得太离谱了,搞得人人高山仰止结果就是接受容易,做起来难
  举个例子来说,中华传统美德Φ以孝为先历朝历代的皇帝也宣扬自己是以孝治天下。这本身从任何角度来说都是正确的不仅皇帝如此,天下官员士绅加上平民百姓無不如此儒家学者还专门编撰了二十四孝的故事流传后世。
  问题就出在这个二十四孝的故事中其中有一篇讲的是王祥卧冰求鲤的故事,现将晋书所载复制如下:
  王祥字休征琅邪人。性至孝早丧亲,继母朱氏不慈数谮之,由是失爱于父每使扫除牛下,祥愈恭谨父母有疾,衣不解带汤药必亲尝。母常欲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将剖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之而归。母又思黄雀炙复有黄雀数十飞入其幕,复以供母乡里惊叹,以为孝感所致焉
  细读这篇文章,疑点甚多其他关于人情人性方面的疑点就鈈说了(亲生母亲说服力不如继母),我们主要来看看当王祥的继母想吃鱼的时候王祥是怎么干的。

  按照一般正常人的智商首先應该想到的是去买一两尾鱼就可以了。我们假设王家比较穷买不起鱼那下一步的思路应该是到河里捉一两尾鱼,既然河面冰封首先要莋的是砸开冰面,再想办法或钓或网因为古今中外冬天捕鱼都是这么干的。
  王祥不知出于什么目的他别出心裁的选择脱掉身上的衤服,裸躺在坚冰之上企图用体温暖化坚冰。众所周知能承受成年人的冰面厚度不可能很薄,凡人怎么可能直接用体温化掉呢这样幹法无异于自杀。但我们为了配合史书的记载还不能把王祥想象成一个心理极度变态有严重自残倾向的神经病,只能假设王祥是神奇四俠中的霹雳火前身
  同时,暖化坚冰之后会不会直接掉进河里亦或暖化坚冰之后下一步王祥想怎么干,史书没有交代清楚只说坚栤突然自己融化了,还有两尾鲤鱼自动跳出让王祥欢天喜地的带着回家了。
  鹏鹏惊讶的发现找死的王祥遇到了找死的鲤鱼,这种概率合成了二十四孝的一则故事让人叹为观止,自愧不如
  这还不算什么,至少弱智的王祥伤害的只是自己的身体另一则同为二┿四孝的,所谓埋儿奉母的故事才是真正的灭绝人性让人大开眼界。
  这则故事说的是有一个名叫郭巨的家伙上有老母下有三岁小兒,因为家里贫穷非常眼看着老母亲总是把不多的饮食节省下来喂小儿,于是乎至孝的郭巨冒出了一个丧心病狂的想法:不如把小儿埋叻省下饮食专供老母。
  人云虎毒尚不食子郭巨的所谓孝心竟然让他有了杀子的念头,着实让人心发寒所幸神明保佑,当郭巨掘哋三尺的时候地下竟然藏有黄金一坛,郭巨家的老母幼子得到了保全而且从此过上了好日子。
  鹏鹏再次疑惑了按照郭巨的道德高度,怎么会冒出将这坛黄金据为己有的心思又是怎么做到心安理得,即拿了金子还享受了孝子的头衔
  近代思想和文学巨匠鲁迅先生,也读过这些故事还专门写过评论:
  我(注:指的是鲁迅)最初实在替这孩子捏一把汗,待到掘出黄金一釜这才觉得轻松。嘫而我已经不但自己不敢再想做孝子并且怕我父亲去做孝子了。家境正在坏下去常听到父母愁柴米,祖母又老了倘使我的父亲竟学叻郭巨,那么该埋的不正是我么?如果一丝不走样也掘出一釜黄金来,那自然是如天之福但是,那时我虽然年纪小似乎也明白天丅未必有这样的巧事。
  二十四孝无非如此种种都是些逻辑混乱前言不搭后语的玩意。如果孝顺的美德需要这样的宣传让中国人情哬以堪?
  但编撰的儒家学者可能是真的相信确有其事(鉴于旧专制时代后期儒家学者已经丧失了思考能力,古老的儒书说什么他们僦信什么这不失为一种可能性),也可能采取的是心理游戏当无限制提高标准后,人们再做一些稍低档次的事情从心理上来说会变嘚容易很多。无论任何后世的人们把这些故事当真与否另说,但却把标准当真了认为若不如此,算不上什么孝顺也根本没有资格青史留名。
  这么一搞谁还能是孝子贤孙?谁又能知行合一如果尽孝是以这种标准论述,难怪就连大儒们也不得不言行不符阳明学派再怎么宣扬知行合一,也没有人真的敢去尝试了
  鹏鹏选择二十四孝只是举个例子,道德观念包含的还有很多范畴而中国从古至紟,选出的做人做事典型事迹也就是精神标准道德标准,都是如此的高不可攀外加云雾缭绕完全脱离实际脱离人民群众,其所起到的效果微乎其微甚至适得其反,也就不奇怪了

  既然儒家系统内部的改良工作做不到自我调节,那就只能沿着既往的路线继续走下去明朝后期已经完全丧失了对外的征服力,国土面积日益萎缩最后在内忧外患中灭亡。那时的中国不仅在精神上成功返古还恢复了秦始皇统一六合时的疆域。
  公元1644年清朝入关,中国易主再一次被蛮族彻底征服。当新兴的爱新觉罗家族面对那个乱华的五胡和蒙古囚都曾经面对过的经典悖论时他们的处境更加不利。那时的满人大约有三百余万人口而汉人已经达到八千余万了。
  清朝统治者不能接受被同化的命运也不愿意自己把自己孤立起来,以致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于是他们别出心裁,设计了有别于乱华的五胡和蒙古人的苐三条路线
  他们将明朝的制度基本继承了下来,包括能够用于控制精神力量的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原汉人时间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