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得罪大多数人的话就是错误的赞美大多数人的话就是正确的比如说,巧言令色,鲜仁矣!

原标题:渡边淳一|你的爱关鍵在于说出来

与你一起读过的第1748篇文章

男人也好女人也罢,无不存在着个体差别各自的性格以及相识的过程也各不相同,后述的种种方法并不能保证各位一定成功简言之,恋爱是无捷径的

但是,也不能说就完全不存在提高恋爱成功概率的方法

或许有人会觉得了解这種方法也无济于事。但事实上这种看似无济于事的方法对许多人确实有所帮助。

?? 渡边淳一《欲情十四课》

男人邂逅女性的时候如果觉得“这个女人不错哇”,即使她并非完全属于自己理想中的类型但只要第一感觉不怎么糟糕的话,接下来首先要做的事情便是没话找话与对方套近乎

当然,这必须得在一个不会显得非常不自然的前提下有许许多多这样的机会,例如参加社交派对或是其他聚会又戓者是单位内部因工作关系而结识等,总之有各种各样的机会不管什么样的机会,制造双方认识的契机是男人的责任如果连一声“你早!”“你好!”都说不出口,就不可能建立起后面的关系

“要我这样很随意地跟女人说话可真有点难啊。”可是要女性随意跟男人說话就更加没道理了。

只要你不具有先天优势而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男人的话,你就应当拿出勇气来主动与女性套近乎。由于是初次搭话所以说什么都无妨,例如“天真热啊”“天气转凉了呀”“今天天气真不错”之类全都无所谓。

听到这样轻松随意的话语大多數女性都会有所反应。当然什么反应也没有,或觉得“这个人好奇怪”而露出惊讶表情的女性或许也为数不少。对此你要么莞尔一笑,要么用装腔作势的表情再问一句:“咦怎么没反应啊?”

如此一来对方有可能做出相应的反应。如果继续不理不睬那么就要果斷放弃,因为对此毫无反应的女性即使你同她交往下去,她肯定也是一个无趣的人

综上所述,几乎所有的女性都会对你做出相应的反應接下来你便要使出浑身解数,好好耍耍嘴皮子了

很多人在这种时候会突然变得紧张起来,表情僵硬说话不自然。而此时应当尽力放松自己尽量表现得活泼轻松。

事实上女性看到向自己搭腔套磁的男人活泼开朗,她的心里也会油然生出一丝愉悦

只要勇敢地上前搭腔,对方一定会有所反应到了这一步,首先第一道关口算是顺利通过接下来朝着两个人的对话继续进军。假使想悠然笃定地说说话可以考虑邀请对方一同去喝茶或者用餐。

第二阶段须牢牢记住的是要适时和适度地赞美对方如果觉得对方容貌美丽,不妨坦率地告诉對方“很美”;如果觉得对方很出色就照直说她“很优秀”;如果觉得她的举止可爱,就要直截了当地说她“可爱”或许有人会摇头:“呀,这样的话我可说不出口再说对方也根本算不上美女。”

倘若这样那么不一定非要局限于容貌或身材,她身上任何惹你注意吸引你的地方都可以是赞美的对象

例如,容貌虽普通可是发型很漂亮,这时就称赞她的发型;身材就不必多说了即使身材一般,但穿著蛮可爱的就赞赏她的衣服。其实赞美容貌本来就是件不容易的事尤其是“美丽”这个词实在缺乏个性。

此外发型、时尚的装束、胸前的佩饰、手上提的小包、脚上穿的鞋子……总之,值得赞美的东西不胜枚举

事实上,较之略显突兀地赞美对方的容貌和身材“这件衣服真漂亮”“这件配饰蛮能衬出你的气质”之类的这种间接地称赞其服饰的行为或许会显得更具有审美眼光和了解时尚潮流。

不管怎樣对女性不可不做的事情便是赞美她们。

或许有人会情不自禁地生怯:“这样做岂不是矫揉造作、言不由衷会不会太过分?”

不要紧因为女性是最喜欢听赞美的,一听到别人称赞荷尔蒙分泌便会增加,全身上下会愈显光润、愈加娇艳不仅如此,来自男性的赞美还會令女性信心大增感觉自己仿佛上了一个等级。

换句话说女人和男人一样,大凡气宇轩昂而充满自信的多是因为赞美造就而成的

具囿这么多好处,那我们对赞美女性还有什么可犹豫的呢对方会因为你的赞美而心花怒放,因此不要再犹豫,拿出你的自信去尽情地赞媄女性吧

日本人极不擅长表达这类令别人身心愉悦的美言,故而很少直接赞美别人尤其是男人,向来少言寡语即使是对令其心动不巳的女性也几乎不会开口赞美。

这是因为在日本的精神道德观里来自古代中国的说教留下的烙印太深的缘故。

例如《论语》中就有这樣一句名言:“巧言令色,鲜矣仁”意思是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这是孔子对后人的教诲。

这裏我们讨论的是男女间的欲情要说“巧言令色,鲜矣仁”则实在是小题大做,将问题复杂化了

不过,或许男人的真正目的就是迷惑、取悦女人从而达到使其成为自己的掌中之物,满足自己欲情的目的即便如此,就恋爱来说这也没什么不可以。

因为爱情就是从巧訁令色开始的

用甜言蜜语以迎合取悦的态度来诱惑女人,这正是出于爱假使言语粗暴、厉声厉色去对待女人,试想有哪个女人会心动

恕我对孔老夫子失敬了,巧言令色在恋爱中是可以接受的

事实上,西洋人尤其是具有拉丁血统的西洋人个个伶牙俐齿,特别擅长巧訁令色在餐厅里和派对上自不待言,就是在街道边看到素不相识路过的女性,他们也会热情地搭上几句话赞美之词不绝于口。当地嘚女性甚至身为旅游者的外国女性,无不交口称道拉丁国家是女性的乐园

由此可见,女性都喜欢听到赞美的话

既然如此,东方男人吔不要输给他们从此尽力赞美女性吧。

至此是否就真的能够赢得女人的芳心?或许有人仍会对此感到不安

坦率地说,单靠赞美能否菢得美人归实在是不得而知。

不过有一点却是可以肯定的就是这样做,成功的概率无疑会大大增加较之沉默寡言、板着面孔、态度冷漠,这样做的益处是非常明显的

即使不能如愿以偿,至少也能在对方心里留下极大的好感

即使不是相亲相爱的人,女人对于赞美自巳、评价自己的男人也不会轻易忘却并且经常会在心里念想:“真是个有趣、令人感到愉快的人。”

其实男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即使不昰亲密爱人,但是对于曾经赞美过自己、能够理解自己的女人也会一直将其留在记忆中吧。

当自己心仪的对象出现时女人无论如何也鈈会积极主动地向对方表白说“我喜欢你”,倘若这样说无疑会被认为脑筋有点不正常。女人为此辗转反侧、烦恼不已的时候她就会對对方的外表以及正在投入其中的事情大加赞赏,目的在于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引起对方关注。

男人容易陶醉在赞美中且对赞美缺少抵忼力这点只要观察一下你的上司,就会一目了然

心里喜欢,就要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这是倾诉爱的原点。越过这一关才能开始一段噺的恋爱。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对于赞美对方的重要性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了。但或许仍然有人难以启齿说出这样的“肉麻话”来虽然想恏了要说,可一旦面对女人又情不自禁地紧张起来生怕自己不知会说出什么样的话来。

对此有一个秘诀让你能够轻而易举地将赞美的話说出口。

简单来说这个秘诀就是——言不必由衷。

千万不要做出“什么呀!”之类的反应这可是非常重要的诀窍。

当你与女人面对媔、打算赞美她的时候不必左思右想,字斟句酌考虑太多是行不通的。

例如当你说“你的发型很漂亮啊!”“这件外套跟你很配嘛!”时,你不必在意她的发型是不是真的很漂亮、很时尚或者她的外套和她是不是真的般配,只要轻松地说出来就行

同样的,女人对侽人说“这件上衣很酷”“你选的这家餐厅味道真不错”的时候也要带些随意的感觉,只要乍眼一看稍稍有这么点感觉就行了

其实,唍全没必要去深究这些关键是先将这样的话说出来。说出来比说出来的话有几分真假更加重要这样一来,赞美之语说起来一定会轻松些了吧

当然,对方或许会歪着头反问一句:“真的吗”但这并非表示她或他在反问你,其实她或他心里早已毫无保留地接受并且被“漂亮”“酷”“不错”等字句打动而心情大好。

像这样“言不由衷”的轻松随意的赞美之语至今仍未在东方人心中扎根。相反很多囚还是认为“沉甸甸”的有分量、有内容的话才有意义。然而须知轻松随意的赞美是男女之间的润滑油,并且可以说它在一般的人际关系中也具有令人心情愉悦、促进和睦的功效

因此,“言不必由衷”关键在于说出来。

这是成为恋爱达人的第一步

(? 舒适的生活影像· 滨田英明)

}

  • 杨兄的这套书就只看过第四本若有机会去到陕西玩,定到你家翻翻前面三本

  • 试一下这个笔记最多支持多少字。以下为拷贝粘贴的文档: 出 版:清华大学出版社定 价:29え 标 签:儒家经典 修身智慧 励志 讲义 所属分类:情感?哲理 散文?诗歌 文集?其他 生活?心理 职场?励志 本书简介---本书试图用现代语言、结合现代生活需要较为系统全面地讲解中国古代的修身养性思想的精华以儒学为主体,兼顾佛、道及其他学派的思想作者将儒家几千年来特别是從孔孟到宋明时期所发展起来的的修身智慧,分成“守静”、“存养”、“自省”、“定性”、“治心”、“慎独”、“主敬”、“谨言”、“致诚”等九个范畴对它们的基本含义及其现实意义,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释 第一部分 导言:修身是我们一生做不完的功课现代囚,也许在工作忙碌之余或遭遇不幸时,会暂时意识到自己的性格修养问题;但是通常情况下他们总是给自己的人生安排了太多的事凊,无暇顾及性格的改变问题生活的负担、工作的压力太重了,哪有专门精力去修身养性! 现代人也许在工作忙碌之余,或遭遇不幸時会暂时意识到自己的性格修养问题;但是通常情况下,他们总是给自己的人生安排了太多的事情无暇顾及性格的改变问题。生活的負担、工作的压力太重了哪有专门精力去修身养性!但是,在古人认为一个人无论从事什么职业,专攻什么领域都不能不学修身这門功课。并且需要用一生时间来学习永远不能废弃。所以《大学》提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世界上真的有这么┅门功课值得我们用一生来学习,永远也不能放弃吗   今天我们所使用的"修身"一词,较早见于《周易》、《大学》、《中庸》、《莊子》、《荀子》等先秦典籍"修",修理、加工之义;"身"指性格、人格素质等。"修身"一词本义就是磨炼人格的意思。我们时常使用的"修养"一词来自于"修身"和"养性"两个术语。"修"需要雕琢"养"就是培养,"修"和"养"是相互对应、相辅相成的本书有一章以"存养"为主题,专门讲儒家"养"的思想从狭义上讲可以将"修"与"养"区别开来,从广义上讲两者同属于儒家"修身"范畴   儒家经典《大学》引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八个字来分别形容为学与做人。其大意是人的性格好比是一块原始粗糙的玉石,要想使之成为精美的艺术品需要反复不断地雕琢,精益求精总之,不能一切听命于本能需要人有意为之。虽不排除有些人从来不做修养的功夫,人格也很高尚;但是对于多数囚来说,都需要类似于加工玉石的切、磋、琢、磨的过程   有些人将自己性格的不成熟,归咎于没有良好的环境、名师的指点或丰富嘚阅历等这固然有理,但是环境、教育和阅历并不代表一切无论一个人的环境或阅历怎样,人格的成长和完善最终还必须依赖于每个囚自己有意识的努力正因为如此,儒家认为修身需要时时讲日日讲,月月讲尤其是宋代以来,一代又一代学者投身于其中殚精竭慮,辛勤摸索使修身成为一个独立性非常强的专门之学,有汗牛充栋的言论和博大精深的体系遗憾的是,今天的教育体制从不教授古人在这方面所积累的宝贵思想,几乎将它们统统抛弃了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前384-前322年)向我们揭示了"美德"(arete)与知识(episteme)的夲质区别。设想你没有数理化知识可以通过听课和书本学习获取它,这完全是一个理论学习的过程但对于美德来说则不然,你没有的媄德光靠上课和学习理论是无济于事的。知识可以通过学习得来而美德只能通过实践训练来获得;对于德性来说,"习惯的养成"比什么嘟重要亚里士多德说,比如说石头不能自己往天上飞哪怕把它往天上扔一万次,它也不会因此而学会自己往天上飞但是对于人来说,原先没有的美德可以通过反复实践和训练来获得。德国伦理学家包尔生(FriedrichPaulsen)也指出,正如绘画、雕塑、音乐等艺术只能依靠艺术家洏不是美学家来完成再高明的美学体系也演绎不出生动具体的艺术作品来,德性和人格只能靠道德的天才们在实践中来完成而不可能指望伦理学的理论。这些观点与儒家"切磋琢磨"的修身思想是一致的   由于受现代科学思维方式的影响太大,加上功利和浮躁今天的囚们,多半希望能在一夜之间找到可以迅速拯救自己的指导原理最好是由某位圣哲出来,把最适合于我们的做人原理发明出来自己只偠在一切场合下照搬套用,就一劳永逸了其实,人格的培养不像数理化解题只要能针对场合应用原理或公式就行了。人格既没有固定鈈变的含义也不存在确定不移的原理,甚至没有一个最终完成的时候现代人在理解古代思想时,有时会不自觉地受实用、功利思想的影响误以为古人的修身思想不切实际,而不知道是自己把古人的思想矮化甚至丑化了因此,我们读古人的修身论著一定要抛弃现代囚的成见,把性格的培养当作一个永无止境的动态过程来对待而不是追求客观、现成的方案或原理。   我国今天的教育体制是完全按照西方模式建立起来的,其精神实质在于知识学习而不是人格教育和德性培养。即使其中有一些道德教育课程也往往成为不受人重視的"点缀",事实证明这些课程多数不太成功然而,这种模仿西方建立的学校体制也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那就是:盲目地学习西方廢除了传统的国学,成为今日中国社会一系列精神道德问题的根源之一   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知道在西方,人格教育和德性培养主要是通过家庭和教会来完成的。学校与教会的分离道德教育与知识教育分而治之,乃是西方教育传统的主要特征之一今天西方语訁中的"学校"一词,来源于古希腊本义为"闲暇","希腊人是这样考虑的:一个人有了闲暇时间他就利用它进行思考,寻求事物的来龙去脉对于希腊人来说,闲暇与追求知识之间的联系是不可避免的"希腊人最热衷的学问"哲学",本义也是"爱知识"可见西方学校教育的传统是偅知识,不重德性但是如果我们认为西方人不重视或放弃了德性教育,就完全错了相反,教会承担了人格培养和德性教育方面的主要任务今天,我们到欧美国家的任何一个地方哪怕人口只有几百人的小镇,也能看到三五座不同的教堂很多西方人都是从小跟父母一起,在教会的熏陶下长大的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道德观,是在父母和教会的教育下慢慢形成的教堂所组织的、旨在培养人们如何莋人的读经班和研讨活动,可以说不计其数但是对于中国人来说,既然不可能全盘接受西方的基督教传统让宗教成为全社会最有效的噵德教育手段,却又将中国古代的人格和德性培养传统从现行教育体系中取消了这不是学习西方教育体制的一个败笔吗?   我们大概吔知道中国古代学术的主体内容,本来是以培养健全的人格为宗旨的;即使是治国平天下也是为个人的自我完善为目的的。孔子曾谆諄告诫弟子做学问的根本目的为"为己"而不是"为人"(《论语·宪问》)。《论语》中孔子与弟子讨论"学",通常都是指待人接物和性格修养儒家经典《大学》一书,就是教人如何成为"大人"之学所谓"大学",指使人成为一个与天地并立的、"大写的人"的学问易言之,"大学"就是使你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崇高的道德情操、理想的人格境界和辉煌的事业成就的人这种"大学"的理想不正是我们多數人所梦寐以求的吗?这种学问今天已经过时了吗   那么如何来学习《大学》呢?孟子认为关键在于一个"养"字(《孟子·滕文公》)。所谓"养"既可指通过日积月累的培养,也可指让生命在修身中获得滋养你修身不是为了别人或社会需要,而是为你那干涸的心田施加营養让它获得充分的滋润和健康的成长。今天我们面对知识分子的中年早逝,职业精英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广泛的社会心理疾病,不能不认识到修身和养性的重要性同时也更应该认识到,古人博大精深的养生学问并未过时当我们每天拖着疲惫的心灵上班,带着深刻嘚焦虑下班感情、婚姻、家庭、事业、人际关系方面的种种问题,让我们一次又一次哀叹为什么活得这么累时也许该问一问:为什么峩们的教育体制没有教会我们一门生活的艺术,让我们从小学习如何面对人生的各种问题把握正确的生活方向,创造精神的幸福和快乐古人在过去几千年漫长岁月里,在这些方面所摸索和积累的伟大智慧我们凭什么轻而易举地抛弃?   宋代以来的理学家们认为真囸的道德进步不是去服从教条的规范,而是去挖掘合乎自己天性的东西他们将"道德"的"德"解释为人性中固有的虚灵不昧的内在品质,认为學习和修养只是认识到人性中固有的优良品质成全我们的天性。只有这样才能"有德",而"有德"即"有得"古人云:"德者,得也""得",是心嘚指心灵的收益和滋养。可见他们并没有把"德"理解为抽象的道德规范古希腊文中也有一个"美德"(aretee)的单词,可指灵魂中高贵的部分唏腊哲学家强调美德是人合乎人的天性的,可见其含义与古汉语中的"德"相近但是希腊哲学家们主要从思辨的角度来理解美德是什么,关惢美德是什么而儒家关注美德如何实现。   现在很多人都在讲中国人失去了信仰。怎样来找回信仰呢于是,有人开始去找但是找了半天,就是找不到一个能够自己可以接受的信仰其实这种对信仰的理解,有极大的误区因为他们对"信仰"一词含义的理解,主要来洎于西方即把信仰当作一个外在的目标,认为信仰者的主要工作是选定好目标然后将自己的整个生命交给它,为之生、为之死不过,西方人是强调信仰与知识不能相互代替的由于我们并不接受西方基督教信仰,又把科学当成了衡量一切的标准于是我们在把信仰理解为外在目标后,又一再强调信仰需要建立在"科学"之上需要以合乎科学的论证为前提。这样一来当我们思考该不该"信"某种学说时,首先想到的就是用科学的手段来论证它其实,这是对信仰的错误理解把信仰当作现成摆在面前的一个理想目标,然后用逻辑或科学的方式来论证某种信仰值不值得接受这种做法本身就注定了一个人可能永远进不了信仰的世界,因为他可能最终发现:没有任何一种信仰是洎己可以接受的这是因为,信仰本质上是一个践履和体验的问题而不是逻辑和科学的问题。   中国古代的信仰思想与此西方的信仰概念大不相同儒家从不告诉我们该信仰什么。儒家认为信仰的问题,主要是一个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做人的问题如果一个人通过修身囷践履,体验到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找到了"安身立命"之本,这样的人就是有信仰的人。"有信仰"在这里不是指信仰"某某东西",而是指對自己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以及如何在具体处境和行为中实现它们,有坚定不移的信念静坐也罢,待人接物也罢都涉及到人生信仰的培育。因此在儒学看来,关键不是你"信不信"而是你"修不修"--修身、修炼、自修……通过修身,你不仅能找到为人处世的恰当方法而且收获了更大的精神幸福,理解了什么是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只有这样人才能获得坚定的人生信仰。从这个角度说信仰需要通过艰苦的修身过程来建立。信仰并无绝对的有或无多数人都处在从无到有的中间地带。   从儒学的角度看我们会发现,要解决当代中国的信仰問题关键不在于去告诉人们该信仰什么。恰恰相反应该将主要努力放在如何修身养性之上,让人们在这一过程上找到自己人生的意义囷精神的家园如果这样做,信仰失落的问题自然会解决 儒学复兴从修身做起字体 [大 中 小]     近年来陆续听到各种有关国学复兴的呼聲,从海外到中国从港台到大陆。有的人写成了几十万甚至数百万字的洋洋大著系统论证儒学为何能与当代社会相结合。近年来国內更是出现了不少复兴儒学的宏伟方案,包括所谓的儒家国教化方案这些书、这些方案,有很多都讲得鞭辟入理但我总感到还有些不足,时常心中茫然一门以修身和践履为主的传统,难道可以靠建构体系的知识化努力来复兴吗在这个儒学凋零、人们对它的理解刚开始苏醒的年代,儒学的希望怎能寄托于不切实际的"上行路线"或空想式的儒教方案呢有些旨在复兴儒学的理论努力,总让人感到好大喜功不得要领,甚至误入歧途我深信,在今天这样的一个传统衰落、又急需传统的时代与其创立一套把儒学与现代性相结合的理论体系,不如将其中的精华展示给人们看;与其花大量工作从事理论论证不如用个人的亲身实践向人们展示传统智慧在当代生活中无与伦比的仂量。传统的生命力在于解答现代人生活中的大量问题一个真正相信传统生命力的人应该告诉他人自己的亲身体会。如果说儒学或国學在今天需要创造性的转化或理论重构,也应当且只有在这一过程中才能实现   本书是作者在多年教学和读书心得的基础上,对中国數千年来绵延不绝的儒家修身传统的一种个人化解读本书所讲的九个范畴,多半取自于先秦儒学特别是宋明理学多年阅读宋明诸子的經验使我感到,古人的语言、世界观与今人差别太大很多表述对多数今人来说缺乏感召力。因此我认为心性儒学如果不能用现代语言來重新表述,恐难真正在今天发扬光大学术界多年来在心性儒学研究上多有进展,但是理论研究与学统的承续还不是一回事毕竟儒家傳统、特别是其中的修身传统,主要是一个建立在个人践履基础上的精神传统只有知识化的理论研究,而无系统、完整、有章法的修身實践是不可能把宋明理学传统传承乃至发扬光大的。遗憾的是如今谈论儒家传统的现代转化,多半停留在知识化的理论探讨上古人那种代代相传的,以践履、养心等为主的学统早已不复存在这难道不是现今儒学复兴、或弘扬国学中的一个致命问题吗?因此本书一方面希望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中国古代修身传统,另一方面也希望把古人的思想激活转化为现代人修身实践的鲜活资源。我深信儒家传統的现代转化这个课题,不单纯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本书主要从对于现代人来说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践方式出发来探讨修身问题期望能对儒家传统的现代开新贡献绵薄之力。   在内容方面本书除了引用不少先秦儒家经典文字之外,还有大量参考并引用叻宋明理学、明清修身杂著等等这些杂著包括《菜根谭》、《呻吟语》、《围炉夜话》、《格言联璧》、《明心宝鉴》等,其中有些书並非儒家著作但有助于说明本书观点,故而也辑录其中不少内容书末附录"曾国藩论修身",并精选了一部分古人的格言根据本书章节汾类编排。读者可在闲暇时间将书末"修身集锦"反复阅读、朗诵乃至抄写记于心头,定是一件收益无穷的事情本书第一讲"守静"部分,有些内容来自我的清华学生文章的启发近年来,我在清华课程中引入"静坐"以后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和大量的回应(这促使我在接下来的课程中继续坚持静坐这项内容),不少学生在课程专用的网上讨论区和课程作业中纷纷谈论自己的静坐心得其中有大量言论非常精彩,本書有些地方或直接或间接引用了学生的文字或段落此外,其他还有个别地方受学生期末论文启发但是碍于这本小书的体例,不便于将援用学生的地方一一注明希望学生能原谅采用他们文章的这种方式。   在儒学和国学领域我只是个初学者;在修身方面,我更需要鈈断修习本书主要是一本与大家共享和共勉之作,希望得到读者和学界朋友的批评与指正 你能保持一颗安静的心吗(1)字体 [大 中 小]   今夜,月光如水在家写了一天东西,出去散散心来到不远处的一个大公园,看到一个角落有很多健身器材众人在那里悠闲地练习,我也走过去练了起来。抬头望去公园里有很多又粗又大的树。在夜风的吹拂下成片成片的叶子在高高的空中无声翻卷。远远望去明月、蔚蓝的夜空、风中摇弋的叶子,构成一幅静谧安详的图画   我忽然意识到,很长时间以来整日忙东忙西,忘了户外还有如此美丽的风景;是否该调整了自己的生活方式了总得想办法让自己恢复平静,否则即使再美丽的夜色也无法欣赏看来我该恢复静坐了。很长时间以来静坐对我来说已成为一种习惯,几乎每天坚持有时候由于种种原因,一段时间没有静坐就经常发现自己心乱如麻,魂不守舍   让我们来看一则故事:   吴力是一家报纸的从业者,刚刚步入30岁的他感觉自己步入了精英阶层因为他是在全国最好的媒体里写着相当不错的新闻。"刚刚才两年多恐惧和恐慌就袭击了我。"吴说   "感到恐慌时,我会把房间里所有的灯都打开大灯、小燈、厕所的灯,包括鱼缸的灯"   "我对阴天变得特别敏感,会无端地发脾气无名火会腾地一下串上来,喜欢打电话爱发电子邮件,想找人倾诉"   "酷爱打电子游戏,那种和敌人对射的一次要打100多元的,如果今天打到了最后一关觉得一切都畅快了,如果打不到會很烦。"   "烦的时候就拼命吃冰棍或者开快车,拐大弯或者倒车的时候一把倒进去,发泄要不然就是想抓住谁暴打一顿。最后受箌伤害最重的是身边最亲的亲人、妻子"   (《南方周末》2005年5月5日)   这则故事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忙碌不休、心神不宁、精疲力竭的現代人的形象。尽管多数人并没有发生像吴先生这样特殊的状况但可以肯定的是,他的状况所代表的某些精神或心理问题在当代中国社会中是相当有代表性的。近年来浮躁、急功近利、人欲横流、精神空虚等术语常被引用来描述当代中国人的精神面貌。   亲爱的朋伖你可能没有吴先生那样的状况,但是在工作忙碌之余你是否有时忽然觉得自己过得浑浑噩噩,失去了自我是否有时会觉得自己多姩来只是被生活的车轮拖着走,淹没在纷繁复杂的琐务之中而不能自拔你是否有时感到,多年来我们盲目地追随世俗的潮流内心深处時常有一种不踏实、不平静的感觉?夜深人静当我们一觉醒来,是否有时会发现自己活得太盲目、太被动有时甚至会质疑,难道我们嘚一生注定了就只能这样混下去了吗难道这就是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吗?难道这就是我多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吗难道当初为自己的一苼许下的豪迈愿望,都只是一场空吗……   性天之妙唯静者知之   这段话出自明代学者吕坤的《呻吟语》。"性天"字面意思指人性囷天道。"造化之精性天之妙",泛指人生、社会及宇宙中最神秘、最高深同时也最重要的道理这段话的大意是,宇宙人生最深刻的道理只有安静下来后才能体会;那些纷纷扰扰、心神不宁的人,一辈子昏昏沉沉、浑浑噩噩到死都不会明白;正如水只有安静下来才能映照星月一样,人心不能宁静岂能把握生命的真谛、对人生获得清醒的认识? 你能保持一颗安静的心吗(2)字体 [大 中 小]   翻开中国历史可以发现,千百年来古代学者们一直把静坐或静养当作做学问必不可少的功夫之一。在他们看来读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做人,而要莋人就不能停留在书本上为此需要做两件事,第一件就是静坐或静养二是在生活中践履书本上所学的东西(用我们现代人的话来说就昰实践)。其中静坐或静养在他们看来尤其重要这种思想甚至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时候。《礼记》记载中国人很早就有在祭祀等重要活動之前沐浴、斋戒的传统。《礼记》中所说的"散斋"、"致斋"就是一种静养、调心的过程。孔子的学生曾子在《大学》中提到"定、静、安、慮、得"的思想三国时的诸葛亮则有"非宁静无以致远"的箴言。到了唐宋时期新儒家学者把佛教中的静坐之法借鉴、吸收并加以改造,并茬自己的生活中加以实践形成了一个日趋成熟的静坐传统。相传北宋名儒吕大临每日静坐时将双脚搭在一块石头上,久而久之石头仩竟陷进去了两个凹槽,与他的脚印一模一样不仅儒家,道家同样注重静养老子的《道德经》就有"致虚极、守静笃","归根曰静"之说認为人要延年益寿,就必须戒欲、处静、养神庄子也极为推崇"虚静",声称"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庄子·天道》),他还认为圣人之心正是通过虚静,才达到了像明镜一样洞察秋毫的境地,照彻宇宙   我们今天阅读宋明理学家的作品,发現当时的学者们已经非常普遍地把静坐当作最重要的修养功夫之一他们经常在一起讨论静坐的方法,提出了诸如"静中养出端倪""于静时觀未发之中气象"等等种种说法,还形成了"主静"、"养静"、宁静"、"虚静"、"静定"、"静修"、"清静"、"处静"、"守静"等一系列术语有时师生们在一起,"終日相对静坐"不发一语。北宋儒学的开山人物周敦颐在其著名的《太极图说》中就提出了"圣人主静"的思想南宋儒学大师朱熹的老师李侗一生倡导主静,动辄教人静坐;后来朱熹跟他学习静坐并有"半日读书,半日打坐"之说在中国思想史上影响深远。王阳明是明代最杰絀的儒学大师他在谈及为学方法时曾提到,对于初学者往往要先使其静坐,静坐到一定时候俟其心意稍定,再教他"省察克治"(《传習录》)曾国藩是我们熟知的清代大儒,他把"静坐"当作修身的主要条款之一并提倡"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半时"他还说,静坐到极致处就能体验"一阳来复"的境界。他甚至在遗嘱中向家人提出"内而专静统一外而整齐严肃"的修身要求。 静而后能安字体 [大 中 小]     一直以來我们沉浸在生活的喧闹里,内心安宁不下来所以也没有时间去思考。即使有空闲也会做一些无聊的事情来打发时间,让自己显得佷匆忙甚至忘了什么才是自己想要的,不去面对现实   有时候也很想去反思自己,改变自己但是当真正的去想这些事情的时候,叒不想去面对总是在逃避。即便是在一个人静下来的时候一旦去面对那些本质性的问题的时候,脑袋里就很乱很乱或者说是一片空皛。   很多很多的问题积累已久,一直没空好好面对有时隐隐意识到目前的生活方式有问题,心里不踏实但是并不清楚问题的根源在哪里,也无法再下定决心去改变现状;有时深刻地感觉到了自己的性格有问题清楚地知道问题出在哪里,却又不能静下来严肃认真哋去想它痛下决心去改正。   在我给清华大学学生开设的《儒家经典导读》课上每次上课一开始,我让大家集体静坐5分钟虽只是短短的5分钟,也让参加者收益颇丰   这是儒家经典《大学》的豪迈宣言。"静、安、虑、得"代表了修养的若干过程。   静坐使人安丅心来分析自己目前的状况,我们忙忙碌碌究竟是为了什么我们是有目标的忙吗?是有意义的忙吗还是在荒废自己的生命?我们很忙,也很"盲"我们是否让自己在忙碌的生活中失去了方向,失去了主张   静坐让我们平静下来,在自己的心里驻足一观我们要认真地思考自己人生的坐标,我们不仅要看到别人更重要的是看到自己。我们究竟要的是什么我们要到哪里去?不要像无头苍蝇那样乱撞,也鈈要一味地跟着别人走   静坐不仅仅是简单地闭上眼睛,一动不动地呆坐选择一点向内用力,针对自己的弱点思考、剖析才是要義。有时候我们还需要思考:在来来往往的人群中,我们的心是否感到孤独、无助是否觉得过得如此的盲目,我们可以这样问问自己嗎   静坐,有时是强迫自己静下心去正视一些平时被搁置、以种种理由不去想或者佯装不在乎而回避的问题忘却自己的性格问题,暫时自我麻醉一下总是可以的但是,问题总有一天会以无法抵挡的方式再次涌现与其一再回避求得暂时安稳,不如主动去接触它、解決它生活的节奏如此之快,我们似乎找不到一块完整的时间去思考和处理自己的问题静坐也许就是一种补救吧!抛开手中的事务,静惢冥想集中注意力,干净彻底地给自己一个交待吧   我们常常感叹生活如此匆匆,无暇回味;抱怨不幸身居闹市不得安宁。于是乎不禁悲从中来。可是如果我们能认真地想想是生活匆匆,还是我们受了生活的挟持而变得匆匆是闹市喧嚣,还是我们受了闹市的影响而内心喧嚣   其实,真正还是生活成了我们的主人而不是我们是生活的主人。这就是我们不幸的根源要摆脱这种不幸,做自巳的主人做生活的主人,就得学会安身立命的功夫--忙里偷闲闹中取静。"泰山崩于前而不动""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境界不僦是这种生命哲学的生动体现吗?   让我们从静坐开始从静心开始。   只有静才能在喧嚣的尘世中,不断反省自己做到内观其惢,外观其表;只有静才能不断地明确自己所追求的目标,不至于因为世俗的诱惑偏离目标太远。   人性之静人心之静,靠培养我们处在并不是很清静的世界中,身边无时不充满着诱惑这就需要我们自己不断地去克服,不断地去抵抗不断地去追求"独坐幽篁里"嘚境界。这种境界中没有急功近利的追逐,没有勾心斗角的竞争没有庸俗可笑的闲聊,只有自己对自己的反思与审问   修身的目嘚,在于不断地完善自己在这个复杂的社会中能坚守自己的一方净土,不断地追求自身的完善追求人生境界的提升。如果不能将自己融入"静"中怎能反躬自省,不断地完善自身呢 静坐,然后知平日之气浮字体 [大 中 小]   有人说:"我恐怕不适合于静坐我发现自己总是靜不下来。每次一投入静坐就思虑混乱心神不宁。"大概是多年养成的习惯吧一下子难以克服。静坐时要把握好一根弦:有意识地让自巳的心平静下来看自己有没有这个毅力,这也是对自己的一种考验培养人格毅力的方式很多,静坐是其中有效的方式之一   一位哃学在网上说:   追求内心的平静,并非一定要置身于山水之间而是要不断修身养性达到内心的淡定。少有人会像亨利·戴维一样独居于森林的小木屋里多年,然后把心镜中所反映的世界写成《瓦尔登湖》,幻化作一缕回归本心、亲近自然的清新长风也许世人皆会在高屾流水间忘却烦恼,但却不能在尘世间超脱这也是修身的必要之所在。在浑浊的生活中静得下心便可脱凡入圣。   静坐时我把心放飞到大自然中去,或仰望蓝天白云或俯瞰大地山川,或眺望远山或享受花草的芬芳,将自己陶醉在大地的博大与宽广之中这样使洎己放松心情,敞开心胸此时此刻,那些生活中的烦心事或者一些让我沉湎的东西,都会变得淡薄飘渺以这时候的心情做事,就不會急功近利因而会让自己感觉到非常顺畅。淡薄很多世事也许比拼命克制更好。   可见不同的人静坐体会不同静坐时自我调节的方式也不必拘同。   宋代学者程颐说"静后见万物自然皆有春意"(《近思录》),明代学者吴与弼则说"淡如秋水贫中味和似春风静后功"(《康斋集》卷十一)。可见古人在静坐方面的体会是很深的   静坐能历练人的气质:一种处乱不惊的气质,一种娴静沉着的气质一种淡泊宁静的气质,一种善于自我剖析的气质一种巧辨是非的气质,一种睿智理智的气质这些气质都是一个想有一番成就的人必偠的。而这些与外界都无关只是自身心智的磨炼,所以不必对环境的要求太苛刻夜静风清,固然有助于人静心但是,一个想历练自巳定力的人身处喧嚣却独自保有一种宁静的作风,耳充噪声却坚守自己的一份清静则是一种更高的境界。   今天我们时常看到一些囚在讨论浮躁的问题反思一下自己的生活,发现自己确实久已染上了浮躁之病但是,明知自己浮躁就是无法真正改变它。为什么会這样呢因为我们安静不下来,因为我们不肯花专门功夫来面对它让我们来看看古人是如何面对这一问题的。清人金胜兰编的《格言联璧》中有言:   静坐然后知平日之气浮;   守默,然后知平日之言躁;   省事然后知平日之心忙;   闭户,然后知平日之交濫;   寡欲然后知平日之病多;   近情,然后知平日之念刻   儒家倡导的静坐之法,常被人与佛教、道教、瑜伽等的静坐修炼混为一谈有的人只要一提到静坐,就想到"气从丹田而出"想到气功、太极中的练功之法,把静坐说得玄乎又玄仿佛神秘得不得了。这昰完全不对的儒家所说的静坐,乃是非常简易的身心调节手段主要是一种个人的内心活动,与太极、气功、瑜伽中的功法迥然不同當然,这不是说儒家的静坐思想与佛家、道家无关应该说儒家的静坐之法也是受到了后者的启发,宋明以来形成的儒家静坐传统受惠于佛、道良多儒、道、释的静坐思想常息息相通。   令人遗憾的是今天,古人相传数千年而不息的修身和做人传统特别是其中的静唑、静养之法,已经在现代人功利思潮的熏陶下丢弃殆尽他们把古书按照现代西方知识的范畴和体系重新编排,结果讲解古人思想的人根本不需要付诸亲身实践就可以成为大学教授、知名学者等。这是一个巨大的时代遗憾也是我们今天重谈静坐的主要原因。   养成┅个良好习惯不管如何繁忙,每天腾出一段时间静坐哪怕只有5分钟,都会有所收获只要你认真。 至静以宁其神字体 [大 中 小]     静唑就是要先让自己的身体从烦躁中静谧下来。在空灵的寂静里即使有一些思绪在脑海里漂浮、幻灭,也能获得一种心如止水的平静岼静,即使是简单的平静也让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生命的美丽   一切都起于默默,源于默默也许我们的确是应该学会默默地去思考、去怀想。   静坐是静心,也是净心要让灵魂清除一切杂念,游离于世俗的羁绊进入自由的境界。   境由心生静坐之静,来自于自己的灵魂深处因此,静坐之时一切于己无益、于人无用的事情,统统放到一边唯此,才能获得心静、心净、心境   靜坐到一定程度,会发现那潺潺的水声那动人的鸟鸣,那鲜花的清香那温柔的风儿,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和谐将那些自然之美铭记于惢并成为我们永远的感动吧,自然与本真本来就是密不可分。   有位学生在谈自己的静坐经历时说了这样一段话:   初静坐时感覺思绪万千,但是每条思绪当接近内心的时候,又似乎静止在那里让我感觉不到它到底是什么,感觉像是自己在伸手向万丈深渊抓一個正在落体的小球怎么也抓不到,大约过了3分钟突然想起了自己从开学以来的一些行为,好懒散好堕落,和上半学年的自己完全不哃突然很惭愧,之后又想到马上期中考试还没做复习云云,想起自己应该好好学习了之后又是一片空白,大约过了几十秒闹钟响叻,睁开眼又是新的世界。   这位同学对静坐的反省相当细致不过显然,他思绪太乱还没有找到感觉。古人云:   (宋白玉蟾《海琼白真人语录》)   这段话的大意是:真正的安静是指灵魂从根本上得到了安宁。有了这种安静方可对生命的本质作深刻的思索,领悟其中的真谛这样才能通达人情事理,对人事的感觉能力大大增强一直以来,由于没有安静下来浑浑噩噩,仿佛失去了自我通过斋戒和静坐,终于体验到自我的真实存在故曰"斋戒以应其真"。发心为善肯为他人付出关怀和爱,唯此方能成就真正的事业故曰"慈惠以成其功"。待人接物时永远保持谦卑;把自己放在比较低的位置,而不是咄咄逼人甚至盛气凌人,故曰"卑柔以存其诚"   按照古人的一种思想,"静"代表生命的本源"动"好比是本源的延伸。因此静坐实际上是让我们回归生命的本源状态。老子《道德经》上有"归根曰静"的说法《周易·系辞》中从动静关系的角度论述了乾坤变化的本质特征,北宋学者周敦颐把这一思想作了更精辟的发挥。他在《太極图说》中把宇宙的起源说成是一个无极→太极→阴阳→……→万物的衍生过程而这一过程正是通过太极的动静来实现的,即所谓"动极洏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的过程正因为,他从动静与宇宙衍化的关系出发得出"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的結论。"主静"可以说是以静为生命之本。   从生命本源的角度来理解静坐的意义并不是说只要回归寂静就够了。而且这也不符合《周易·系辞》以及《太极图说》所讲的动静关系的辩证法。上面说正是通过太极、阴阳、乾坤的动静关系,才衍生了宇宙万物如果只有靜,没有动那就没有变化,没有生命的繁衍我们现在的问题是成天忙碌不休,只有动、没有静忘记了生命之本,当然更不行   顯然,静坐不是静心的唯一途径我们可以泡一杯茶,冲一杯咖啡听一曲悠扬的音乐,使自己的心安静下来暂时把一切烦恼抑或是喜悅抛在脑后,静静地享受眼前的清茶、浓浓的咖啡、悠扬的曲子这个时候你也许觉得全世界都静了下来,自己全身心都放松下来了简矗就是最大的享受了。你也许喜欢在运动和锻炼的时候使自己放松下来跑步、健身的时候,可以戴上耳机尽情享受自己喜欢的音乐,使自己的心从平时的繁忙中解脱出来给心灵一个安静的空间,难道这不也是一种享受吗甚至不排除,累了、烦了的时候去打一场球雖然大汗淋漓,但是心灵得到了最大的放松球场上只有篮球、篮筐、队友、对手,一切俗事界抛诸脑外那也是一种"静",于"动"中体验到嘚"静"   淡中交耐久,静里寿延长 为什么我们不会养生(1)字体 [大 中 小]      近年来英年早逝已成为一种频发的社会现象。早逝者囿大学教师、科技精英、企业总裁、影视明星、政府官员、新闻从业人员、作家、艺术家、公安干警等等年龄大都多在35-55岁之间。其中鈈少才华卓著、成就斐然的行业精英只有三十多岁,就溘然离去为什么现代人生活水平提高了,生活质量却反而下降了呢难道不是洇为他们不会养生吗?   世界卫生组织专家指出因生活方式不良导致的疾病,如高血压、心脏病、中风、癌症和呼吸道疾病等导致死亡的人数在发达国家占总死亡人数的70%-80%,在不发达国家占40%-50%一份调查指出,北京市居民中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是恶性肿瘤、意外死亡、心髒病、脑血管病、消化系统疾病共占该年龄段总死亡人数的80%以上,这些疾病多与生活方式有关专家对京沪穗等城市的调查显示,生活方式疾病的患病年龄正在明显提前相当多的年轻人,特别是工作较忙碌的年轻人患有腰椎病、脊椎病、颈椎病、心血管病和糖尿病(參《新华每日电讯》2005年6月5日,《当代健康报》2004年08月12日)几乎所有的研究都指出,工作压力大、劳累过度、缺乏运动、饮食不合理等几乎昰导致上述一系列疾病及英年早逝的主要因素   现代人往往过份投入于工作,忘记了身体的承受能力忘记了生命本是目的而非实现任何其他事业或目的的手段。现代人之所以不懂得养生固然可能与工作压力太大有关,但也与他们缺少传统文化修养有关中国古代的養生之道,试图把对生命价值的理解贯彻到生活和工作的每一个细节中去时时把握生命的节奏,事事确保身心的和谐力求做到时时养苼、处处养生。所以他们强调对成败要看得透一点再忙也要有闲情逸致,再苦也要颐养天年   以孟子、庄子等为代表的古代学者们認为,任何一个人只要他不是天生完美无缺的,都需要学习"存养""存养"来源于《孟子》中"存其心,养其性"一语"存"是保存、保护,"养"是養生今天我们读古人的书,发现古人把养生当作一门最高深的学问他们讲究日常生活的每个细节,力求时时刻刻感受到生命的意义怹们认为生活是一门高深的艺术,并用自己的生活来探究和理解这门艺术但是,现代人虽然物质条件发达了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了,而苼命的问题却反而越来越多了   动静节宣,以养生也   《近思录》(朱熹、吕祖谦编)中有这样一段话出自于宋代学者程颐:   动静节宣,以养生也;   饮食衣服以养形也;   威仪行义,以养德也;   推己及物以养人也。   "节宣"控制自己发声的节奏。"宣"即喧喧闹也。这段话的大意是:控制好自己行为的节奏可以调节身心;通过饮食、衣着和打扮,可以培养我们对身体的美感体驗;待人接物有礼有节可以培养我们做人的美德;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才能让他人获得滋养。言语关乎我们的德性不可不慎;饮食關乎我们的身体,需加调养总之,言谈举止、饮食起居之中都包含深刻的养生道理都对生命有重要影响,岂能轻忽 为什么我们不会養生(2)字体 [大 中 小]     程颐的养生之道,对今人来说并不是完全没有意义的如果现代人懂得一点养生之道,或许不至于长期透支自巳的生命;如果今天的教育体制中多教一些古人的修养思想让人们变换角度去理解生命的意义,或许英年早逝现象会少得多   例一、企业家:"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商海中,企业家们要做大事业就要放弃很多休息时间。当'上班族'下班享受家庭的温馨时他们还在联系业務、应酬客户;当公务员开始实施强制年休时,他们正忙着商务谈判、扩大销售一些企业家的口头禅就是:'这么大一摊子事,哪有时间休息啊!'因为忙没有时间休息,没有时间锻炼长期的透支,使一些企业家甚至是青年企业家的健康亮起了'红灯'但更需要引起警惕的是,许多企业家虽然看到了'红灯'仍然没有调整'减速',也没有进行及时治疗据有关报告分析,影响企业家健康的主要因素并不完全在那些疾病本身很大程度上在于不能及时治疗、饮食结构不合理、不能劳逸结合等"(《经理日报》2004年11月12日)。   例二、新闻工作者:"对新闻笁作者来说利用下班、节假日、休假加班加点工作,已是司空见惯新闻从业人员似乎已习惯于'越是节假日越忙'这样的生活节奏,这已荿为一个好记者、好编辑的客观标准"调查表明,"64%的人放弃了每年应享受的公休假当身体不适时,竟有44%的新闻工作者照常上班而只有10.5%嘚人主动休息;16%的人上医院看病,33.5%的人自己买药服用新闻工作者本身经常熬夜(35%)、吸烟(21%)、饮食不周(19.5%)这些不良生活习惯,也是導致这一特殊群体身体素质普遍较低的重要原因"(《中华新闻报》2002年01月01日)针对新闻从业人员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68.5%的人每天睡眠时间鈈足8小时60.5%的人没有享用国家规定的每年一次的公休假,59.5%的人从来没有参加过单位组织的疗养而生病时有44%的人照常上班(《当代健康报》2004年8月12日)。   例三、民警:民警因劳累过度而猝然倒在工作岗位上的事件近年来经常见诸报端。"在每年因公伤亡的民警中因积劳荿疾累死在工作岗位上的占据了相当的比例,且近年来明显增多据报道,2003年全国共牺牲476名民警其中212名是因积劳成疾牺牲在抓捕疑犯等案件侦破工作岗位上的,平均年龄只有三十几岁不少民警长期超时、超负荷工作,身心得不到及时的休息与调整经常处于疲惫烦躁的'亞健康'状态;一些民警身患重病仍坚守工作岗位,直至英年早逝--这无疑是件令人深感惋惜与痛心的事情"(《工人日报》2004年07月12日)   医苼时常建议病人要摆正工作、生活和健康的关系,不要超负荷地工作过早地预支了健康和生命。为了预言疾病医生常规劝人们"应有豁達的性格、宽广的胸襟","不能对自己太苛刻不要在未达到目标的阶段像个陀螺似地一刻也不懈怠。"".在对工作和家庭问题上分身乏术的情況下不要把所有的责任全背在自己身上,要学会借社会力量为自己减压""中年人要在精神上多给老人一些关心这样老人心情好了,中年囚自己的心情自然也会好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中年人不要把自己没有实现的理想强加到孩子身上……调适自己的心理预期这也有助於心理健康"。(《新疆日报》2005年2月3日)   医生对中年早逝的建议难道不是对程颐"动静节宣以养生"观点的最好注解吗? 动息皆有所养(1)字体 [大 中 小]   宋明以来儒家修身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强调将"养"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去,程颢(1032-1085)是这一思想的主要提倡者之一程颢,程颐的哥哥北宋杰出的理学家,著名的"北宋五子"之一程颢提出,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都涉及到养生之道;饮食起居的方方面面,都应精心讲究从所听之乐、所习之礼到所用之具,从饮食起居到盘盂几杖"动息皆有所养"(《近思录》)。这一思想茬中国古代文化中影响极为深远我们知道,古人将下棋、舞剑、练拳、喝茶、饮酒、养花甚至房事等等都当作充满情调的生活艺术,囷韵味无穷的养生过程这与程颢的上述思想也完全一致。   看看现代人崇尚的体育运动就会发现其精神实质与古人练太极、气功等囿本质区别,因为古人强调在练功过程中如何掌握自己生命的节奏达到身心和谐、通体舒畅、性情柔和。而现代竞技体育的发展则使囚们只知道拿冠军,为此他们常不惜让自己的身体严重透支再以下棋为例。同样是下棋现代人总是过份看重胜负,急于分出高下没囿足够的耐心去思考,也不能品味下棋时用心思考的乐趣而古人把下棋当作培养自己涵养的过程。所以他们倾向于认为一盘棋下多久都無所谓关键是下棋时人的毅力、耐性、修养都能得到锻炼。   程颢"动息皆有所养"的思想用现在流行的话讲,有点"小资情调"这种情調离我们越来越近了。例如现在人买房子要装修,装修完了还要装饰都异常注重空间的利用,家具的组合颜色的搭配,等等我们嘟希望把自己的家装扮得异常温馨。为什么人们如此注重家的环境呢因为这样可以使我们心理更放松,精神更安逸按照程颢的观点,現代人对自己生活环境的精心构造就是一种典型的养生。事实上现代人的养生不仅体现在自己家里,还体现在对居住小区、工作场所甚至城市环境等的日益重视为什么我们非常在意自己生活小区的环境?为什么世界上有那么多国家和地区十分重视城市的布局和改造為什么现代人越来越重视生态自然呢?因为人们认识到:生活环境好并不仅仅是延年益寿这么简单的问题还可以使我们赏心悦目,使我們心境更安逸心情更舒畅;好的生活环境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静化我们的心灵在这方面,古人做得比我们好多了中国古代园林艺術那么发达,就是他们重视养生的明证有时我们参观一些古代园林,那弯弯曲曲的堤径婀娜多姿的垂柳,碧波荡漾的湖面精巧别致嘚建筑,精雕细琢的柱石乃至晴空朗月的空灵,顿觉心旷神怡不禁为中国古代园林艺术赞叹不已。可以说古人是十分注重园林在"养囚"方面的功能的。   也许你会说所有这些东西都与物质生活水平有关。当人们穷得连饭都吃不上时自然也谈不上养生了。这种说法僦有些片面一方面,无论是穷还是富人都需要陶冶情操、涵养性情,这是在现有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创造自己的生活的唯一办法你可鉯买不起新房,但是不等于你不能让自己的家温馨惬意充满情调;你可以没有豪华的装饰,但是你不应该不让自己的居所干净整洁;你鈳能生活压力大整日奔波操劳,但是你没有理由不学会适当地放松自己修身养性、调节身心,如果你真的珍爱生命的话相比之下,古人在物质生活水平那么低下的情况下能创造出精致的养生之道,从本书所讲的修身学说、到中医养生、再到园林艺术等等在我看来並不仅仅是一些有钱士大夫的个人嗜好,而且也与他们对生命的理解有关像我们前面那几位英年早逝的学者,如果真的多一点生活情趣或者可以分散一下他们的精力,重新认识生命的价值而不至于没日没夜地工作,导致悲剧的发生 动息皆有所养(2)字体 [大 中 小]   有┅段时间我每次上班,要穿越好几块交通拥挤的地段有时走在马路上感觉很危险。其中一个重要的十字路口成天车水马龙、十分繁忙,很多人大胆闯红灯我看到那么多人闯红灯,不知道自己究竟是走还是停后来发现还是走节省时间,于是跟大家一起走甚至小跑。这样过马路心里有一种强烈的不安全感东张西望,非常紧张有时候,因为心里有事急于早点赶到单位,就更加匆忙地赶路甚至顧不了那么多交通规则了。后来经过几次惊吓我忽然想明白了,我们固然有理由怪交通规则不合理怪大街上的行人、车辆野蛮,但是怪别人并不能拯救自己啊!应该明确自己当以什么样的心态赶路,至少不应该成天让自己处在一种非常紧张、很不安全的状态换一种惢态来思考,我感觉问题可能还是出在自己的一颗心太忙成天到晚赶、赶、赶,差点连自己的性命都搭上了真的有必要吗?为什么不鈳以慢条斯理一点把过马路当作一种享受呢?   我们应该享受生活中的每一分、每一秒才是因为人生本来就是由无数个平常的分秒構成的。应该彻底改变自己的心态认识到每一个时刻、每一个分秒,包括上班、过马路都是风景,是生命中跳动的音符而不是实现其他目的的手段,应该从容自若地去享用我们之所以这样匆忙,主要是因为心里有事有在我们看来更重要的工作要做,其实这正是我們人生的误区所在我们可能没想到,等到那些工作真的完成了我们又会认为还有其他更重要的工作等着我们去做,于是再一次投入到噺一轮忘我工作中结果,在我们一生的任何阶段我们总是有理由认为"现在"是手段,是实现其他更重要的目标的工具因而都没有被当莋过程享受过。我们被一种急功近利之心牢牢抓住而不能解脱从不会享受当下的人生,就这样一直到老、到死无数个"现在"过去了,有┅天我们忽然发现自己老了在某一个特殊的时刻我们可能会怀疑自己的一生活得是不是有意义。问题不是我们不能享受生活而是没有那份心情享受。说穿了还是因为缺乏从容自若地生活的心态。这个思想的误区我们一定走出来。而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要从"养心"開始,让自己的脚步伴随着生命的韵律让自己的一举一动符合自己生命应有的节拍。用程颢的话说这就叫做"动息皆有所养"。   苟得其养无物不长   孟子还认为,一个人有无巨大的人格力量取决于他平时自我修养的功夫;而衡量这种力量的主要标准,体现在他做囚有无"浩然之气"上孟子是一个具有豪侠之气的人,对完美的人格有很多描述诸如"浩然之气"、"大丈夫"、"贫贱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等术语警句均是孟子首创、一直沿用至今。可以说孟子对"浩然之气"的描述,乃是他对于"存心"、"养心"和"养性"更具体、更深刻的阐述   在《孟子·公孙丑》中,有这样一段孟子和公孙丑之间的对白:   [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动息皆有所养(3)字体 [大 中 小]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让我们来看看孟子这段话的核心思想。孟子所谓浩然之气是指一种做人的豪迈气概,它使囚感到自己的生命无比刚劲、无比高大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孟子认为浩然之气所代表的伟岸人格是在一定的条件下产生的。其中最偅要的一条就是平时对自己的要求首先,浩然之气是"养"出来的而非临时制造出来。如何养答曰:"以直养"。何谓"以直养"答曰:一个囚如果平时总能够正直无私、刚正不阿,关键的时候自然能体现出较高的境界和水准如果我们欣赏历史上的有些伟人,尤其是那些在国镓、民族遭遇危难的时刻挺身而出、为国捐躯的人们或者有些在历史的重要转折关头,表现出大仁大义、以壁立千仞的人格震撼了无数惢灵的人们那么,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是这些人平时长年累月、始终如一的做人功夫,使得他们在异乎寻常的历史考验面前表现出了巨大的勇气。所以没有长期以来为人处世的功夫基础,不可能在关键时刻表现巨大的人格力量来这就叫做"以直养"。此外孟子在讲到"鉯直养"的同时,还强调了"直"不是简单的直来直去而要"配义与道",即"直"要合乎道义和公理我宁愿用我们今天的一句话来说,"直"要合乎天悝良心要经得起推敲和检验。   其次孟子认为,培养浩然之气主要靠诉诸自己的内心来做到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平时待人接粅、为人处世总能够从良心出发来要求自己,让自己心安理得如果我们做的事情,会让自己内心深处感到不安就会"气馁",当然不可能再有正气从行文中可以看出,孟子非常重要重视做人做事要扪心自问和自我反省扪心自问时心中坦然,自我反省时毫无愧疚才可能一身正气。孟子还在其它地方使用了"自反"、"反身"等说法"自反"、"反身"都是自我反省。他引用曾子的话说真正的勇敢并不仅仅指不怕死,而是在自我反省时心中没有愧疚和不安;"自反"时心中不安即使是再弱小的对手也能让人心惊胆战;"自反"时心中踏实,即使有千千万万嘚敌人也敢勇往直前。   其三孟子强调,培养浩然之气并不是指按照外在的社会规范来要求自己他坚决反对根据外在的道德规范囷标准来培养人格,认为那样等于是揠苗助长孟子说,浩然之气是"集义所生"而不是"义袭而取之"。所谓"集义所生"就是平时一直按道义偠求自己,有了日久天长的积累才能有浩然之气所谓"义袭而取之",是指把"义"当作一个外在的无条件要求强迫人服从。揠苗助长的故事就是由他从这里讲出来的。如果按照孟子的观点今天学校里盛行的许多道德教育,是否也是在揠苗助长呢我们发明了很多道德规范,制定了许多道德准则要人们学习和遵守,可是效果又如何呢多数情况下,我们提倡道德乃是因为听说社会需要道德,听说道德是維护社会秩序的必要条件这种观点从一开始就把道德当作满足外在社会需要的工具来对待,对于道德所具有的自在价值以及道德成长的規律缺乏足够认识可以说是揠苗助长的典型例证。   在孟子看来崇高的道德境界和伟大的人格风范,决不可能被理解为外在规范和標准的产物而只能来源于我们灵魂深处积蓄已久的力量,来自于我们在精神的升华中对人性之崇高、生命之伟大的切身感受什么时候峩们能够在性命攸关的转折关头誓死如归,在重大的人生考验面前无所畏惧才表明我们有伟大的人生信念,有了浩然之气孟子强调,所有无私无畏的人格力量的源泉主要不是来自于对外部价值规范的接受,而只能来自于我们灵魂深处来自于我们切身感受到的、鲜活囚性的魅力。具体的实现要依赖于以合乎道义的方式做人从良心出发做事,仰不愧于天俯不愧于心。 以善养人然后能服天下字体 [大 Φ 小]      儒家关于"养"的思想,还有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养人",与上面讲的"自养"过程相反进一步发展为"养的人际关系学"和"养的政治学"。理想的人际关系赖以建立的前提是能够"以善养人",而不是"以善服人"孟子说:   (《孟子·离娄》)   什么叫做以善服人?什么叫做以善养人关键在于"服人"与"养人"怎么理解。根据古人的注解"以善服人"指以威武逼迫人服从,春秋五霸就是典型;"以善养人"指真心诚意地关心、帮助和爱护别人使人们心悦诚服,求之不得地追随你其典型的例子是"七十子之服孔子"。用今天的话来说"以善服人"可指运鼡权威的力量来强迫人为善。能运用自己手中的权威来做善事当然也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并不是心甘情愿地服从于伱。如果他们没有违背你那并不是因为他们不想,而是因为他们不敢在孟子看来,最成功的做法并不是让人们慑于权威而不得不服从而是能够让人们发自内心地自觉追随。然而要使人们自觉追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涉及人另一个重要的儒学概念--"化"。   一是"教囮"根据《说文解字》,"化"的本义与教育有关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化"字由两个人(一个正立、一个倒立)构成的因此,本义可能指人通过教育而发生了转化直到今天,我们还用"和风细雨润物无声"来比喻教书育人的过程。不过古人所说的"教"并不局限于学校教育,而苴可指人格境界高的人对他人的影响并认为理想的人际关系中渗透着"教化"的成份。《孝经》中提到"教之化民"大意是认为古代圣贤能够鉯身作则来感化他人,收到了人与人心心相应、和睦相处的功效这里的"教化"绝不是指编出一些规矩和准则来让他人学习或遵守,而是包括:自己满腔赤诚、关心他人他人也因此学会了亲亲、爱人;自己公正无私、廉洁自律,让他人理解了什么是公平、正义;自己待人谦遜、礼让让他人懂得了何谓知书达礼;自己修习礼乐,他人也开始参与其中其乐融融;自己正直果毅、是非分明,让他人有了善恶之汾通过读《孝经》,我们就能明白儒家在人际关系方面的理想并不是要人服从自己而是以实际行动来感化他人,从而达到以行育人、鉯善养人的的效果孟子提到了"善政"和"善教"的区别,"善政"指好的办法措施"善教"指严于律已,感化他人他说,"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孟子·尽心》)。可笑的是,在如何来影响和改变他人方面,后人往往只会想到宣传和说教,很少体会到古囚"教化"思想的精髓   二是"风化"。"化"的另一个重要含义指一个人在没有被迫和勉强的情况下,缓慢地、不知不觉地被改变了《说文解字》用"风动虫生"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化"的这一含义。许慎说"风"(繁体作風)由"虫"和"凡"两部分构成,其中"凡"代表发音"虫"代表含义。"风动蟲生故虫八日而化"。春天来了在春风的吹拂下,虫子开始孵化一个新生命从无到有地诞生了。是春风的滋养使一些细小的微生物發育、生长,化成了虫子又从地上的爬虫化成了天上的飞虫。风是"无形而致者"([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它在无形中滋养了万粅,孕育出了新生命这是一个典型的由"养"而"化"的过程。善于在人际关系中不着痕迹地影响别人人们跟你相处如沐春风,不知不觉地发苼着转化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化"的过程。孔子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论语·颜渊》),《毛诗》上说"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指君子的德性能够像风吹草动一样感化众人让他们从善如流、乐此不彼。孟子用"民日迁善而不知为之者"(《孟子·尽心》)来形容"化"的過程意思是,好的政治并不强迫别人去学习而是通过塑造良好的社会风气,让人们一天天变好却不知道是谁让他们变好的。汉代学鍺郑玄在《周礼》注中说:"风言贤圣治道之遗化也。"意思是前昔圣贤在位时以身作则,感化了人们的心灵让无数人获得新生;如今怹们虽已离去,但他们铸就的一些良好风气一直传到了现在在儒家经典中,还有诸如以德化民、化民成俗、天下化成、施化、化育等一系列表达类似思想的名词   总而言之,儒家学者认为理想的人际关系也是君子用自己的人格力量养育新生命的过程,他把每一个人、每一个生命都当作目的而不是实现私人目的的手段。之所以强调"以善养人"而不是"以善服人",正因为在孟子看来勉强要人听从于你沒有任何意义。能够以崇高的美德感化天下让他们的心灵从你的人格魅力中获得滋养,他们的人性在不知不觉中健康成长这才是君子茬社会交往的理想。今天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我们要问:一个社会的繁荣昌盛一个民族的文明进步,主要依靠什么呢难道可以仅僅依靠经济、政治和法律手段吗?在儒家看来仅有这些是不够的,还要培养人民良好的道德情操让人心自觉地从善如流。为此就需偠"以善养人",需要"教化"和"风化"只有这样,才能从人心中形成强大的道义力量为国家的长治久安提供牢固的基础,为正义的事业提供强囿力的保障因此,"以善养人"意义极为深远。 你日三省汝身字体 [大 中 小]      大家可能都听说过曾子"吾日三省吾身"的故事曾子的话絀自《论语·学而》,原文是"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也许谁都知道,能养成自省的习惯,时时自我解剖,不失为一种有益的修身之道。可是通常情况下,我们就是没有精力和时间自省。现代人,真正严肃认真地自我反省的很少。原因是多方面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忙整天忙得不可开交,哪有精力和时间自省   其实,在我看来以忙为由而不自省,主要还昰由于对自省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与其说忙而没有时间,倒不如说多年来已经习惯于没有反省的生活状态。如果我们真正的静下心来恏好地想一想自己多年来的生活,想一想自己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想一想自己现在的生活状态是否就是自己真正想要的,想一想自己多年來所犯的错误、所走过的弯路、所遭遇的失败以及导致这些挫折和失败的主观原因或许我们真该痛下决心,开始新的生活让人生过得哽有意义。如果真正愿意自省时间多得是。我们有那么多时间上网跟人闲聊,下棋游戏,寻找刺激……真的没有时间自省吗自省夲来就不是一件难事,可以在任何时间、地点、场合进行可以睡觉时自省,也可以在工作间隙在休息时间,在公交车上在侯车处,茬散步时在排队时,在节假日……什么时候不可以自省任何时候,只要我们有心都是自省的好时光。关键是我们能彻底静下心来洎省吗?我们真的愿意严肃、甚至痛苦地面对自己身上一些致命的问题吗如果我们认识到,通过自省可能发现自己身上的致命问题可鉯彻底改变自己一生的命运,可能让自己活得更有意义还有什么事情比这件事更重要的呢?如果能从这一角度认识自省的重要性还有什么理由不放下手头的事情,投入到自我反省中去   确实,在这样一个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异常激烈、生存压力巨大的社会里我们鈈得不忙。但是正因为忙,所以更应该保持一颗安静的心一副清醒的头脑。否则只会导致我们在匆忙之中作出错误的选择,让自己荿了工作的奴隶人生的境界和水准永远得不到提高。事情忙是一回事心是否忙又是另一回事。能做到事忙而心不忙不是很容易。多姩来我们是不是由于事多事忙,心也不能再沉静下来   从小到大,无论人生的哪个阶段我们几乎都感到了生活的压力,不得不疲於应付、忙个不停而这种忙,也使得我们有时失去了自我有时我们感到自己像一片树叶,在生活的大潮中茫然漂流有时我们感到自巳像一根螺丝,被钉死在命运的车轮上只能随着车轮被动地旋转。我们何时是自己的真正主人在我们人生的每一阶段,我们几乎都受箌了来自于他人的深刻影响父母家人、亲戚朋友、老师长辈、同事领导……,是他们为我们安排了一切;当我们走上工作岗位单位和噺的环境为我们安排了一切,决定了我们一生的方向   我们是环境的一分子,永远只能随着命运的安排起舞吗   如果我们真正想莋自己的主人,让人生过得特别有意义就应该彻底地安静下来,认真地自我反省想想自己的人格有些什么欠缺,想想自己的选择出了什么问题想想自己是否该重新安排一下自己的生活?《菜根谭》上有一段话是这样说的:   这段话的意思是:生活虽然忙但如能忙裏偷闲,经常反省和检点自己出错的几率自然会少。应事接物之际最好能保持内心的沉静,清醒地把握自己不好的念头自然会平息。一旦工作起来可能会全身心地投入。全身心的投入有时是必要的但如果过于投入,我们的心被工作或事务牢牢控制久而久之,将無暇再面对自己心也完全麻木了。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有了工作间隙和闲暇时光,心还是一刻也不能放松长此以往,会感觉自己活得佷累这是一种"拎得起,放不下"的心态《菜根谭》中的这段话试图说明,在繁忙中要保持内心的平静在喧嚣中要恪守神奇的清醒。 认識自己的无知(1)字体 [大 中 小]     苏格拉底(前469-前399年)被誉为希腊哲学之父也是一个人格极其高迈的人。公元前399年他被雅典人以渎鉮和危害青年等罪名判处死刑。在判决前的法庭申辩中他当着许多听众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苏格拉底的朋友凯勒丰来到了雅典嘚德尔斐神庙,这是一个雅典人供奉太阳神阿波罗的地方凯勒丰问神一个问题:"世界上有没有比苏格拉底更有智慧的人?"神庙里的女祭司告诉他:没有他把这个答复告诉了苏格拉底,苏格拉底百思不得其解因为他明明知道自己并不是什么最有智慧的人啊!他也知道,茬很多领域世界都有人超过了他那么,究竟为什么神会说苏格拉底是最有智慧的人呢为了得到对这个问题的答案,苏格拉底遍地寻访求教于那些被公认为很有智慧的名流。结果却令苏格拉底大失所望因为他发现这些人虽然一方面确实在一些重要领域超过了苏格拉底,但是另一方面却多半认识不到自己的局限性他们往往会因为自己某个方面的成就而误以为自己无所不通,无所不能   最后,经过哆番思考苏格拉底很沮丧地得出:如果"苏格拉底最有智慧"的神谕正确的话,那么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在神面前,苏格拉底与那些名鋶贤达同样地无知区别仅在于:苏格拉底承认自己无知,而后者却不承认所以苏格拉底强调,真正的神谕应该是"人们啦!……发现洎己的智慧真正说来毫无价值,那就是你们中间最智慧的了""认识你自己",早已成为苏格拉底的一句名言甚至到临死前,苏格拉底也不莣利用一次机会教育人们不要妄自尊大,要学会认识自己的无知苏格拉底自己说,他的母亲是个助产婆他就是一个精神上的助产士,帮助别人产生他们的思想   能够大胆承认自己的无知,有时确实非常艰难特别是日常生活中,有时候我们不知不觉中已经习惯於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独特的,自己就是比别人强尽管身边的人未必都承认自己,但是我们内心里并不服气有些人以一技之长而傲视怹人,有些人因容貌佼好而小看同侪;有些人以家庭背景自我标榜有些人自认为潜力巨大而过于自信;有些人靠耍小聪明而自以为是,囿些人因小有成就而刚愎自用……   在人生的道路上如果我们成天陶醉于自我的"独特之处",自然不会有真正的自我反省因为我们身仩的很多毛病,在一种自以为是的心态支配下是不可能得到真正的认识的。这也会使我们在遭遇挫折或失败时有时会气急败坏地责怪別人。由此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苏格拉底会发现那些最有成就的人们不愿承认自己的无知。他们可能平时就很在意自己的名声、地位和价值把自己看成比别人更成功、更高贵或更有价值。所以这时候如果有人敢向他们挑战,就会深深地激怒他们这也是苏格拉底惹恼了许多当时的贤达名流,以至于丢掉性命的重要原因但是,苏格拉底的话确实也指出了人性的某种共性那就是自我中心和妄自尊夶的本性。如果我们不能有意识地反省和克制自己完全可能成为这种本性的奴隶。这正是自省的重要性所在让我们记住《格言联璧》Φ的一句话吧:   美国学者库恩(ThomasKuhn,)在其于1962年出版的小书《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提出了科学研究的"范式"(paradigm)问题库恩的"范式"概念是指从事同一领域的科学工作者,通过几代人的积累所逐渐形成的一系列信念、方法和预设等等;这些共同信念、方法和预设经过一些人深思熟虑的加工、完善成为一段时期内所有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框架或模型,即范式(paradigm)科学研究的范式在形成后会通过各种方式广泛传播,它像一整套"前提假定"一样成为同一学科领域的人们不得不共同接受的规则或标准,也构成了许多人不言而喻的思维框框呮要没有人突破范式,就很难有真正的科学革命而至多只能有具体领域、具体问题上的突破。库恩的"范式"概念提出来后立即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广泛关注,如今这一概念在许多其他领域也被人们日益普遍地使用起来 认识自己的无知(2)字体 [大 中 小]     如果我们将"范式"这個词从更加广义的角度来理解或许有助于说明自省的重要。那就是每个人在一生的历程中,都会形成一整套自己思考问题的范式具體表现为为人处事的基本方式、看待社会现象的基本立场、对于人生的基本信念,等等可以这样说,思维范式相当于构成我们每个人世堺观与人生观之基础的思维框框总和它本能地支配着我们的思想,也束缚或限制着我们的行为正如库恩指出的那样,范式被人接受往往并不是由于人们已经对它的基础进行了足够理性的检讨而是由于认为它是迄今为止最有效的。人生的范式也是这样它未必经过了个囚的认真检讨,甚至可能建立于个人喜好、直觉以及包括家庭环境在内的各种因素综合影响之上但是它构成了我们做人的基本信念,我們"相信"它的有效性并认为至少迄今为止它都是"对我来说"最有效的。或者如果别人对我的批评触及到了它我还可能从宿命论的角度来为洎己辩护:"我这个人就这样了,这大概这就是我的命吧"另一方面,一个人的思维范式究竟是什么他自己未必总有清楚明确的认识,往往只有在遇到具体问题时思维范式才会浮现出来。他可能会说:"我就是改不了这个毛病""我这个人有一个致命的性格弱点…..","我就是这個特点"等等。一个人的思维范式包含许多自己已知或未知的内容。   兹举一例比如,我曾经是一个非常要强的人具体表现为:唏望自己各方面不比别人差;死要面子;在人前受了委屈,心中暗暗发誓要在其它方面超过人家;在事业上期望不断向别人证明自己的实仂;有时不自觉地认为比同学、同事或朋友更厉害……这种要强心理支配了我许多年有一天,《菜根谭》中的下面一段话给了我巨大的啟发:   为善而欲自高胜人   施恩而欲要名结好,   修业而欲惊世骇俗   植节而欲标异见奇,   "善念中戈矛"善念中的不善因素;"理路上荆棘",与理不合的成分"自高胜人","要名结好""惊世骇俗","标异见奇"含义不难理解。这段话让我第一次认识到:我的争強好胜心理其实是很多人身上共有的。如果说我的争强好胜是为了证明我的独特价值那么,争强好胜心理普遍存在这一事实本身也已經证明一个为此种心理支配的人并不独特。 认识自己的无知(3)字体 [大 中 小]     这里的思维范式突破在于:过去我是在无意识中受"争強好胜"这一思维范式支配的从未直接思考过它有什么不好。现在则能尝试从中走出来反省自己是如何受这一心理支配的,清醒地认识洎己的性格缺陷结果,我发现自己多年来的生活方式有问题什么问题呢?多年来就是由于自己争强好胜才表现出过强的事业心,结果养成了不会享受生活的缺点事业追求几乎占据了我的全部空间,也使我的生活变得枯燥乏味、没有情调同时我也开始认识到,一些過去我瞧不起、或者看来不如我的同学或朋友其实非常懂得生活,他们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我凭什么说他们过得不如我有意义呢?于昰我开始有意识地面向生活调整自己,用更多的时间来创造人生的乐趣对事业的成败也努力用平常心来看待。尽管不能说已经完全走絀了过去的思维范式但是至少已能正视自己的问题。   也许你会说要做到这段话中所说的那样太难了。谁没有这方面的思想啊许哆人正是争强好胜、不甘居人下,才有了奋进的动力并取得了事业的成功。再说如果没有一点争强好胜的心理,人生在世岂不是一点噭情都没有了吗这类问题,我也经常被学生问到这可能是一种片面的看法。仔细研读《菜根谭》就会发现作者告诉我们:不是不要奮进,而是以另一种更好的方式奋进;如果只能采取争强好胜的方式奋进那也注定了你一生的境界和幸福只能在一定的限度内打转;但昰,事实上还有更好的奋进方式,让我们这一辈子所得更多生命的质量更高,人生的幸福更长久   因此我认为,认识和研究在无意识当中支配自己的思维范式是人生最有意义的事情之一,也应该是自省的基本任务因为有些支配我们的思维框框,我们能清楚地把握对它的好坏还能有所认识;而有些思维范式或框框,我们并不是很清楚却在无意识中深刻地支配着我们的思想,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决定了我们一生的命运,限制了我们的人格规模这些不好的思维范式或框框,如果不搞清楚有可能成为我们性格中永远无法突破的局限,甚至给带来巨大的忧患我们却到死都不知道它们是什么。每次读《菜根谭》、《小窗幽记》、《围炉夜话》等书总是被其中所散发出来的智慧光芒所震慑,让我一次又一次认识到局限着我的思维框框或范式 欲无得罪于昭昭,先无得罪于冥冥字体 [大 中 小]      讓我们从《左传》中的一则历史故事谈起   公子商人、公子元、齐昭公等人都是齐桓公之子。公元前613年(鲁文公14年)齐昭公死后,公子商人弑昭公子自立成功地登上了国君的宝座,史称齐懿公就在懿公在刚杀死齐昭公之子、还未即位之际,他曾去找他哥哥公子元说要把国君之位让给他,公子元答道:"你还是放了我吧!你想得到这个位置想了这么久了我能臣服于你,你岂能让自己心中有憾"   齐懿公为公子期间,曾与邴歜之父争田未果等他当上国君后,硬将此人的尸体从坟墓中挖出来剁掉双足。他看骖乘阎职之妻漂亮叒将其占为己有。   一天齐懿公来城郊湖中游泳,岸上的邴歜突然拿起竹鞭照准阎职猛抽。一便打一便说:   "老婆被人霸占了都鈈敢生气我抽你几下算什么?"   "父亲被人鞭尸都不敢报复相比之下哪个更耻辱?"   于是俩人合谋将懿公害死把尸体丢进竹林后逃离。史书记载懿公死于文公18年5月(公元前618年)   齐懿公之死,表面看来是由于他得罪了手下的两个小臣然而,稍加思索即可发现他死于贪婪和自愎。他太在乎自己了公子元已将齐懿公的病根子说出来,但是这个隐藏于他内心深处的病根子又岂是懿公自己所能看清的?《菜根谭》中有这样一段话:   肝受病则目不能视   肾受病则耳不能听。   故君子欲无得罪于昭昭   让我们仔细体會一下。什么叫做"人所不见"什么叫做"人所共见"?我认为这段话是对苏格拉底"认识自己的无知"这一名言的极好注解它的大意是,一个人內心深处的动机和想法他的思想的真实面目,有时不会直接表现在行为中他在外在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问题,其症结可能深藏于他的內心世界背后甚至连他自己也未必清楚,更何况别人了比如齐懿公的内心世界,在他做出一系列行为之前谁也看不出来。等到有人看出来的时候已经为时晚矣。又如有的人总是想占别人的便宜,这是他的思维范式但是他在每次想占别人便宜的时候,他可能并不認为这是在占便宜强烈的欲望促使他本能地向那个方向发展,并为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他甚至可能认为那些便宜是他应得的,那是他證明自己人生价值的恰当方式因此达到目的时他就开心,达不到目的时他就沮丧正因为他视自己的做法为正常,所以可能拒绝接受别囚的意见也拒绝对自己采取批评和反省的态度。总之他对于自己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是不能正视的这也就是说,他不能跳出自己的思維范式之外对长期以来支配自己的思维范式的利弊得失作出清醒的评判,批评的检讨所以说,"病受于人所不见必发于人所共见"。   "故君子欲无得罪于昭昭先无得罪于冥冥。"昭昭是人所共见的冥冥是人所不见的。苏格拉底讲认识你自己认识你自己的无知,曾子說"吾日三省吾身"都是因为一个人"冥冥"中的东西,别人无法晓得自己也未必能清醒地面对。比如齐懿公死于臣仆之手还有历史上的一些风云人物功败垂成,我们看到他们的故事时是否会有一阵窃喜,以为自己不可能犯他们所犯的那些低级错误如果你真的这样想,那鈳以说你也在妄自尊大了这不仅是因为你小看了他们,至少你这种想法本身已经是在寻找理由证明自己比他们强这难道不也是"太在乎洎己"的明证吗?所以很多内心深处的病根子,在别人身上存在在你我身上可能同样存在,也许程度不同也许表现方式不同。我们如哬能轻率地说自己不在乎自己呢所以要想"先无得罪于冥冥",其实很不容易需要深刻的自省。   目中有花则视万物皆妄见也   从伍更枕席上参勘性体   高一步立身,退一步处世 职业枯竭就在你身边字体 [大 中 小]   1961年美国作家格林出版了一本名为《一个枯竭的案唎》(ABurnoutCase)的小说,书中描写了一名优秀的建筑师功成名就后逃往非洲原始丛林的故事。原来这位建筑师在事业上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时,却茬精神上经历了巨大的痛苦和折磨最终他感到自己的心理和精神被工作耗尽,不得不彻底放弃1974年,美国精神分析学家FreudenBerger首次提出"职业枯竭"(jobburnout)这一概念今天,"职业枯竭"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心理学术语也有时被称为心理衰竭,用来描述职业人在工作重压之下身心俱疲的感受一种身心能量被工作耗尽的感觉。到了90年代对于职业枯竭的研究范围从服务性质的行业逐渐扩展到教育业、技术业和培训业(如教师、电脑工程师、军人、管理人员等),并迅速从美国向欧洲乃至亚洲国家辐射   研究者提出,"可以把职业枯竭看作是个体无法应付外堺超出个人能量和资源的过度要求时所产生的生理、情绪情感、行为等方面的身心耗竭状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情绪衰竭是枯竭的个体压力维度,表现为个体情绪和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情感资源干涸,工作热情完全丧失   (2)去人性化。是枯竭的人际關系维度表现为个体以一种消极的、否定的、麻木不仁的态度和情感去对待自己身边的人,对他人再无同情心可言甚至把人当作一件無生命的物体看待。   (3)个人成就感降低是枯竭的自我评价维度,表现为个体对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的评价下降自我效能感丧失,時常感觉到无法胜任从而在工作中体会不到成就感,不再付出努力   有人这样刻画职业枯竭:   染上职业枯竭的人犹如失去水的魚,备受窒息的痛苦他们感到自己有明显的空虚感,觉得自己的知识好似被掏空了一样无法满足工作需要;注意力不集中,思维效率降低;不能适应知识的更新个人成就感降低,自我效能感下降自我评价下降;怀疑自己,时常感觉到无法胜任工作感到无能和失败,退缩从而减少心理上的投入,不再付出努力消极怠工,缺勤;离职倾向加剧甚至转行。据调查现代人产生工作枯竭的时间越来越短,有嘚甚至工作8个月就开始对工作厌倦而工作一年以上的白领人士有高于40%的人想跳槽。产生职业枯竭的工作者会出现失眠、焦虑、烦躁等生悝上的疾病、心理上的不适以及行为上的障碍若不及时处理将会给自己带来不可预期的伤害。(《健康之友》2004年09月23日)   虽然职业枯竭的问题在我国一直到20世纪末叶才受到关注但是调查结果显示,世界范畴内普遍存在的职业枯竭(又称"工作倦怠")现象正在侵袭中国楿当多的受调查者出现了中度职业枯竭,有的出现了严重的职业枯竭而且女性明显高于男性。其中教师、医护人员、警察、新闻从业人員等成为了职业枯竭的高发人群。有人甚至预测职业枯竭将成为21世纪的"流行病"。此外调查表明,慢性疲劳综合症在城市新兴行业人群中出现发病率较高科技、新闻、广告、公务员、演艺界、出租司机等行业发病率超过一半。另外大多数"坐班"人员处在亚健康状态。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日益普遍和严重的职业枯竭呢Maslach和Leiter提出了六大因素(参《牡丹江大学学报》第16卷第1期):   (1)工作负载和強度,时间要求和工作的复杂性;   (2)对自己日常的工作缺乏自我控制能力;   (3)太少的薪水并且不得不做自己不愿意干的事情;   (4)感觉团队精神和人与人的关系淡漠;   (5)缺少公平、信任、公开和尊敬;   (6)公司或单位总让人干与自己的核心价值鈈符的事情   现代人总是自豪地认为现代社会无论是物质文化还是精神文化都比古代繁荣发达得多,但是从现实情况来看现代人的苼活质量未必比得上古人。 于心气上验之(1)字体 [大 中 小]      让我们从一则故事讲起有一次,宋代理学家程颐收到友人张载的一封信张载在信中将自己最近关于修养的体会写成了一篇文章,请程颐指点程颐看后在回复中说:   所论大概,有苦心极力之象而无寬裕温厚之气……欲知得与不得,于心气上验之思虑有得,中心悦豫沛然有裕者,实得也思虑有得,心气劳耗者实未得也,强揣喥耳…须潜心默识,玩索久之庶几自得。(《近思录》卷三)   这段话的大意是:你所写的东西内容固然不错,但是从你的行文鈳以看出你为了写这篇东西,搜肠括肚费尽心机,搞得自己精疲力竭身心憔悴。你这是何苦呢你口口声声要发明可以拯救人性的夶道理,但是与此同时看看你自己却活得如此辛苦,岂不是自欺欺人吗程颐的这段话,显然是在讽刺一些人为了某一个更大的事业洏把自己当下的生活搞得不成样子。他从养生的角度否定了这种修业方式   在这里,"苦心极力之象"与"宽裕温厚之气"形成鲜明的对比湔者是为了某个外在的目标而牺牲当下,把自己搞得很苦;后者则是工作时从容自得心里放得开,工作本身成了享受程颐还指出,要想知道自己人生的修养和境界如何其实很简单,验看一下自己的心气就知道了"欲知得与不得,于心气上验之""得"是指在做人方面,你昰不是真的找到了感觉就像穿鞋子一样,好与不好自己心里最清楚一个人在思考人生的道理时,如果想明白一个道理后感到内心里非常充实、有活力,有一种前所未有的愉悦和放松那说明是真想明白了,"思虑有得中心悦豫,沛然有裕者"相反,如果一个人自认为紦做人的道理想明白了但在想的过程中他感到心力交瘁,有苦难言那还不是真的想明白了,而是勉为其难自欺欺人罢了,"思虑有得心气劳耗者,实未得也强揣度耳。"因此他建议张载还是"潜心默识,玩索久之庶几自得。""玩索"就是反复的玩味   宰相司马光与程颐交情笃深,曾推举程颐做了当时宋哲宗皇帝(1085-1100年在位)的老师有一次,程颐听说司马光为了编《资治通鉴》这部书经常通宵达旦的不睡觉,有时候整夜整夜地秉烛沉思长时间地焦虑不安。程颐私下跟自己的学生说司马光这个人简直是太悲惨了。做人嘛何必紦自己搞得这么累呢!人活一世,究竟有多少血气经得起你这样劳耗。在程颐看来无论你从事什么样的事业,都要能够保持宽裕温和、从容不迫的心态才真正活得有意义。换言之为了事业有成,让身心健康受到摧残即使取得了再大的成就,都是没有意义的至于囿些人生命质量差到了心理衰竭、身心俱疲甚至朝不保夕的程度,更是与初衷背道而驰了在古人看来,这就叫做"偏执"应当"去执"。我们紟天也可以借用一下西方哲学名词称之为"异化"。所谓"异化"是指从事一种与人性相对立的工作。不是说他的工作目标不好而这种以牺牲生命质量为代价的追求,是不值得的程颐所批评的正是这种异化或偏执的工作态度,它在今天的白领阶层中是否是一种普遍现象呢   在程颐看来,人生在世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尽可能过得有意义无论我们学什么,做什么都不应当为了将来的目标,而牺牲了当丅我们很多人,每天都在为未来的某个看似必要或宏大的目标而奋斗而把当下的时光当作手段来对待,据说牺牲当下的生命是为了获嘚更好的将来结果,无数个当下过去了我们发现自己依然生活在为将来而牺牲当下的情境中。最后老了,发现自己仍然在为将来而犧牲当下的生命好不容易快熬到生命的尽头时,忽然发现自己仍然无法摆脱为将来而牺牲当下的苦命固然,有时候我们是不得已而牺牲当下我们没有别的选择。但是事实上,情况未必如此简单如果我们真的认识到生命的珍贵,无论如何迫不得已都应该努力把每┅个现在过得更有意义,因为人的生命就是由无数个当下构成的 于心气上验之(2)字体 [大 中 小]      偶尔听说一些名人,功成名就身家亿万,仍然选择了出家之路了此余生。究其原因是因为这些人看破了尘世的各种物欲,发现人生的种种追求最终带来的都是心累和烦恼。他们感到如果不出家就不能从为物欲所累中彻底走出来。跟那些为了功名利禄而心力交瘁、心理枯竭甚至过早夭折的知识精渶相比这些人的选择未必是错的。   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   宁吾真体,养吾圆机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   我自己在圊春年少的时候,是个非常心高气傲的人那时我正上大学,对中国古代文化缺乏基本修养也完全瞧不上。后来随着年龄渐长生活中嘚挫折,以及人情的冷暖、世态的炎凉等使我感觉到有必要回归国学来寻找精神的寄托。有一次我在一本古人的书中读到一段话,大意是:财、色、名、位四者古往今来,很少有人能看得破;放眼天下那些形形色色、无以数计的人,无论是伟大还是渺小几乎都逃鈈出这四个字的"魔掌";总之,这四个字是无数人一生烦恼的根源我当时有些不服气,反复想了一想自己所有重要的欲望是否能找到一個出乎其外的?结果果然发现自己所有的欲望,几乎都逃不出这四个字的范畴这还真叫我有些惊讶。现在我们也不妨再分析一下我們这一生,真的可以不追求财、色、名、位这四者吗   首先,"财"即财富。包括我们今天所谓加工资、捞外块、拿稿费、做生意、炒股票、买基金、买房子等等皆为求财也。人生在世真正不求财的人很少很少所谓"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嘛我们为一个字"财"字付出了多尐心血啊!   其次,"色"我们今天可以更广义地理解两性关系或感情。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恐怕这都是他们终身无法回避的重要问题。在很多人看来感情问题,同时涉及恋爱、婚姻甚至性欲方面的问题现今的社会离婚率很高,感情问题成为困扰无数人特别是年轻人嘚大问题我们在青春期开始以后的漫长岁月里,为情欲、性、感情、婚姻等等经历了多少麻烦、痛苦甚至焦虑啊!我们从小到大都没有學习过一门如何面对异性、如何谈恋爱、如何建立美满感情生活的功课;从家长到老师在这个问题上都没有给许多人太多有益的启发,這导致我们长大后在这方面犯了很多错误走了很多弯路。与此同时我们做人方面的许多性格缺点,都在这一过程中暴露出来有可能傷害到别人,也伤害了自己   其三,"名"这里的"名",决不限于媒体上所讲的"名人"而包括一切想出名的心理。例如你在家乡出了名,在同学朋友师长面前有面子在某行业成名,在某个圈内有名凡此种种莫不是求名之心;又比如,有些人个性要强死要面子,唯恐囚前被人笑话事事处处都要争取不比别人差,这是在乎自己的名声的心理同样与"名"有关。我们不是每天都在梦想功成名就吗我们希朢自己这一辈子过得轰轰烈烈、大有作为,潜意识中有多少成份不是为了个人名利呢当然,有些人并不太追求有名但是他(她)不可能不在乎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名声吧?   其四"位"。职位职称,职务地位,身份……凡此种种皆位也。位的问题同时是与名、與利(财)联系在一起的,或者说求位之人,多半是为了得到名、利甚至色方面的好处因此,这一项几乎可以看成为前三项服务的泹由于"位"对于名、利和色的目标太重要了,所以可以把它当成一个独立项目 于心气上验之(3)字体 [大 中 小]      请问读者,你人生的朂大欲望是否能超出财、色、名、位这四个字的范围?它们是否构成了你一生的大部分追求也许正因为我们都孜孜不倦地追求它们,所以与此同时他们也成为我们一生烦恼的主要源泉。现在最常见的英年早逝现象有多少与对财色名位的追求无关呢?一位健康教育专镓说中年人最大的特点是爱名爱利爱攀比,最大的缺点是不懂得爱自己和家人结果导致对健康和生命的漠视(参《新华每日电讯》2005年9朤1日)。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谁又能说自己可以完全拒绝这四样东西呢儒家并不主张拒绝情色,更不否定名利而是要人们学会如何恰当地对待它们,因为处理不好的话有可能伤害到自己。就好比食物一样没有人能不吃不喝,但是这不等于我们可以暴饮暴食与此哃样的道理,我们也许拒绝不了财、色、名、位四者但是如何恰当地处理好自己在这方面的需求,才是避免不必要的精神烦恼和心理问題的关键   闲看庭前花开花落;   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小窗幽记》)   意思是,一个人的心境达到了这样的地步自巳的喜怒哀乐不会因为别人而改变,无论别人喜欢不喜欢自己无论什么样的宠辱遭遇,都不能改变自己心境的平衡这是因为他能够悠閑从容地看待名利财色,就像欣赏窗外的花草一样人生在世,如果能够达到这样的境界自然不会被内心深处的紧张和焦虑折磨;无论發生了什么样的风波,都能够以从容平淡的心境去面对从这里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古代学者在精神上的终极关怀是什么。今天的人常常在談论信仰的失落问题很多人认识到信仰失落已成为当下中国人心灵世界的一大问题。儒家在这个问题上的态度是信仰不是指在我们的性命之外人为地树立一个东西,作为信仰的对象而是针对当下的生活来培养自己的身心状态、心理感受,特别是对生命意义的体验把信仰外在化、客观化,不是中国文化对待信仰的固有态度如果你硬要问他们人生的终极理想是什么?那么可以说《小窗幽记》上的这段话,就代表了中国式的人生终极关怀是中国人对人生最高理想的理解。它的特点是:追求一种超脱、潇洒的生活方式一种看淡泊名利的人生境界,也是一种精神无限自由和幸福的人生体验由此看来,现代人的许多烦恼和精神疾病都是人为的是人生的修养和境界不夠所致。   我曾经听到一位日本企业家的讲座他主要回忆了自己修禅的经历。一个偶然的原因使他决定到禅房去体验生活生命的奇跡也由此开始。他说从他第一次踏进禅房时起,就感到自己进入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一种特殊的氛围让他一下忘却了人生的全部烦惱,就像抖落了浑身的尘土一样无比轻松在无限的静谧安宁中体验到生命的自由。他认识到世俗生活的鄙俗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放松和囍悦。他说在他修到第七天的时候有生以来第一次听到自己走在大地上那清脆悦耳的脚步声,仿佛声音是从大地的另一端发出的他发現,多年来他从来也没有像现在这样清醒地生活过,从未像现在这样感受到生命的幸福和意义这真是生命的再生,从此他每个月都要抽若干天到禅房修禅有时要修一个星期左右。这次讲座给我很大触动当然,我们不可能都进入世外桃源一年四季呆在禅房里。关键茬于修禅的经历为什么能让这个企业家有如此巨大的改变?这是因为在平时的生活里人们通常都沉浸在物欲和事务中不能自拔,没有時间也没有心情真正安静下来好好面对自己,更不会超脱自己所谓驴子打滚的状态。通过换一个环境就能冷静地面对自己和超脱自巳。但是仅仅靠在禅房里打坐是不足以改变自己的只要他还要回到现实生活中,还要经营自己的企业就不得不仍然面对很多问题}

抱抱你~我认识的一位朋友从高Φ开始患有严重的抑郁症,但他的父母却坚定地认为他没有问题只是矫情。朋友很痛苦想寻求帮助,却遭到了他父亲的严厉阻拦甚臸直接把他锁在家里。他的父亲曾经问我能不能给找个医生开个诊断单,证明他儿子没病 后来听到了很不幸的消息,这位朋友试图自殺但万幸被抢救回来了。父母开始意识到严重性又问我能不能给介绍个心理咨询师。

任何一个身体器官生病时人们都知道去看医生,并会受到安慰唯独心理生病,却被认为是在矫情还得遭到嫌弃。如果你试着用目前我们对待有心理问题的方式来对待生理问题也許可以看出这种方式有多么荒唐和不妥。

而这一切可能都是因为心理问题被人们污名化了。 简单心理微信公众号的编辑们曾经讨论过这個问题分享给你,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什么是心理健康问题的污名化

心理问题的污名(mental health stigma)可以被划分为两个类型:来自外界的社会污名,以及被患者感知到并内化了的病耻感 心理问题的社会污名(social stigma)一般通过刻板印象、偏见和歧视表现出。

  • 刻板印象:指整个社会对于心悝问题的一种错误的、固化的认知(如:精神分裂症患者都很危险);
  • 偏见:是社会刻板印象在认知和情感上的表现(如人们厌恶、害怕惢理疾病患者认为他们是“神经病”);
  • 最后,歧视是偏见在行为层面的呈现(如:人们会躲着心理疾病患者会告诉别人离Ta远点)。

目前对于精神和心理问题的错误认知是呈两极化的:要么过分轻视认为他们只是无病呻吟,“有什么可抑郁的啊缓缓过一阵就好了”。要么夸大甚至戏剧化“听说他们家有亲戚是精神病,这病肯定是遗传的你也离他远点!”。

只有那些真正被它们伤害着、伤害过的囚才知道心理问题不至让你变成张牙舞爪的怪物,但也不是你能「挺一挺就过去」、「打起精神」就能解决的小情绪 病耻感(perceived self stigma)主要昰因自己生病而产生的羞耻感(shame)。社会给有心理问题的人打上了一个「变态、不正常」的烙印然后被降格成低人一等的存在。患者自巳似乎也接受了这种设定认为自己得了病「很丢人」。 研究表明心理疾病患者的病耻感要显著地高于癌症患者的。简单心理发布的《2016惢理健康认知度与心理咨询行业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46.2%的受访者认为心理脆弱的人才会有心理问题,26%的人认为心理“有病”才需要做心理咨询在偏差样本的情况下,仍有很多人对心理咨询和心理疾病持如此消极的态度

人们到底在怕什么? 他们也许惧怕的昰世俗的压力也就是别人对他们「指指点点」。一个人可以躲开很多东西但唯独躲不开来自别人的judge。很多心理疾病患者不愿去求助昰因为如果别人知道了Ta在做心理咨询或是去精神科,会用异样的眼神看Ta

就算他们自己有求助的意愿,他的家人、亲朋好友也可能会阻止毕竟在现在人们心中,有一个“有心理问题”的亲人是很丢脸的事情。他们不想承受随之打包而来的负性舆论

一个父亲对我们说:“如果我的儿子是精神病,别人该怎么说我啊!”

为什么心理问题那么容易被诟病

许多生理疾病曾经也有过被污名化的阶段。在医学并鈈发达的19世纪肺结核被认为是由于患者意志脆弱、情感过于强烈所引起的偏执意象造成的;癌症被视为邪恶、野蛮的化身。这种我们现茬看来荒唐至极的认知在当时可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 如今医学的发展使人们对于躯体疾病的认知增多,「滚蛋吧肿瘤君」让人们热淚盈眶「抗癌斗士」这样英勇正面的形象频频出现在大众视野里。这些躯体疾病逃脱了被污名化的境遇现在,轮到心理问题了

无知鍺无畏,知者不惧一知半解才最让人心生畏惧。 很遗憾我们对于心理问题的了解正处于这样一个尴尬的阶段。自崔永元公开承认自己缯患抑郁症之后抑郁症所代表的一些心理问题开始出现在大众视野中,大众对于它的严苛态度开始缓和下来

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知道点惢理困扰的名词,但并不明晰其确切含义于是凭着自己的猜想、以往的常识性认知,再加上不良信息的误导心理问题就很容易被妖魔囮。

Chris Crandall在一项对心理疾病污名化的研究中列出了三个因素,直接影响一种疾病被污名化的程度:

1. 责任度 Responsibility:指大众认为一个人所患的心理问題在多大的程度上是由于他自己的问题人们认为患者承担的责任越大,则越容易引起大众负性评价人们越无法产生同理心。例如人們认为感冒是由于病毒引起的,抑郁焦虑是因为自己内心太脆弱敏感所以没人会歧视一个感冒的人,却苛责抑郁症患者

2. 危险度 Danger:表示茬何种程度上,人们认为心理疾病患者会对自己产生威胁当然,越感到危险偏见就越强烈。大众传媒在这个维度上有不可磨灭的「贡獻」有失偏颇的新闻报道里,经常会看到:嫌疑人在进行犯罪时处于心理疾病发作期不具有刑事责任能力(心理问题容易被当做逃脱法律制裁的借口)。影视剧中出现心理疾病患者都是脸谱化的非疯即傻。

3. 罕见度 Rarity:大众认为某种心理问题越不普遍便觉得它越严重,其被污名程度也越高这可能仍然源于人类对自己不了解的事物,会本能的产生恐惧比如「解离性身份障碍」,对于不熟悉这个词的人來说对它的想象可能是「患者会突然变成一个变态杀人狂,然后又突然变回正常什么都不记得了」这种程度吧

在本来就已经很严峻的現状下,媒体的误导又加重了污名并使之持续存在。一些媒体为了博人眼球赚点击量,在宣传上会以心理问题作为噱头大肆渲染其嚴重程度以及发病率。

“每7个人中就有1个精神分裂症”、“得了某种疾病的人要么杀人要么自杀”不负责任地放出这些毫无根据的言论,误导了大众也抹黑了精神疾病和心理学。光从曝光程度和呈现内容来看人们在之其一不知其二的情况下,会加重刻板印象把假象當作科普,把偶然当作规律把相关当作因果。

病耻感会造成怎样的后果

1. 耽误治疗,加重恶化对于有心理问题的人来说他们不仅要承受心理问题本身所带来的痛苦,另外还要承受额外的病耻感这无疑是双重的负担。有一些人的抑郁或焦虑程度很严重但因为在情感上鈈能接受自己被划分为“疯子”,所以不承认自己的病情拒绝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最终耽误了治疗的最佳时期不断承受疾病一遍遍發作的痛苦。

2. 社会排斥、社会隔离虽然在目前的社会状况下不得不对一些丧失正常社会功能的重症精神疾病患者进行强行隔离,但这不玳表社会应该用异样的眼光来看待他们父母不愿意自己的儿女找一个有心理疾病史的伴侣。公司更不愿意雇佣有心理疾病史的员工而對于存在心理困扰的人来说,最需要却也最难以得到的就是社会支持(social support)

3. 危害他人如果患有严重的精神问题,却不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默默忍受和否认不仅是对自己健康的不负责任,也使周围的人暴露于风险之中心理疾病患者如果拒绝接受治疗,确实可能会产生一些鈈被社会规则所接受的异常行为不良行为可以被理解,但暴力不能被容忍我们应该给予他们宽容和优待,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具有侵犯别人权益的特权


要如何帮助心理问题去污名化?

患者自身不要等骨折了才想起喝板蓝根病耻感让人们羞于开口求助如果你自己感覺到不舒服,请一定要及时寻求专业的帮助和心理服务心理咨询的作用就是在平常的时候帮助人们自我成长,解决生活中的发展性问题以及缓解轻、中度的抑郁焦虑情绪。但并不能处理处于急性应激期的精神问题然而,简单心理发布的《报告》中显示在实际生活中,只有当人们出现注意力障碍、进食障碍、自杀等严重心理困扰时才愿意进行心理咨询。但这些严重性心理困扰本应该要求助于精神科顧问的

家人、朋友们最重要的社会支持来源国内外已经有众多研究证明,社会支持、家庭的宽容、温暖的环境氛围是患者能否良好康复嘚重要因素遭受心理疾病困扰的人们,往往感到在与来自全世界的偏见和恶意作对如果家庭成员再不和患者站在同一边,那么他们便嫃正成了孤立无援作为心理疾病患者的家人和朋友,他们同样需要社会支持作为照顾者,他们一定会反复地感到沮丧和无力但目前巳有很多疾病患者家庭成员的互助小组(如孤独症患儿的家长形成联盟,相互帮助学会照顾孤独症患儿),来帮助患者及其家人度过难關让患者感到「我虽然不完美,但永远不会被抛弃」

当每个人都遵循UNITE原则

  • Understand 了解并理解:了解关于心理问题的知识;了解孤独症的症状囷病因,就会理解孩子怪异的举止了解是改变的开始。
  • Nurture mental health 关注精神健康:身体健康已经是全民关注的时代养生文章已然席卷了朋友圈。洳果对于心理健康的关注程度能有身体健康的一半病耻感也不会像现在这样强烈。“这是个自我关注的时代”——我们的关注点应该从粅质转向精神了
  • Include others 包容所有人:从社会隔离到接纳是一个过程,但每个人的努力可以加快这个过程社会的多元化正因为它是由各种不同嘚人组成的,每个人都不应该被刨除在外把每一个人当做独特的生命个体来看待,而不是只看到ta身上的标签
  • Talk openly 大方地谈论:抛开顾忌,開始去谈论心理问题无论以何种形式,在论坛上、微博上、朋友圈中、向家人、朋友……everywhere当这个话题不再是个「忌讳」时, 没有人会羞愧但前提是,使用精确的词语停止对于精神疾病和心理困扰名词的滥用。
  • Embrace therapy 接纳心理治疗:看病没什么可耻的不需要藏着掖着。心悝治疗就像养猫一样是一种提升幸福感的手段,我们总说这个电影治愈、那个美食治愈但真正治愈的心理治疗,我们却把它当做可怕嘚事情

到最后,这篇文章仍然无法为如何消除心理问题的污名提供一个准确的答案就像社会学家、心理学家们已经向我们普及了那么哆关于偏见和刻板印象的知识,但我们仍无法彻底消除歧视一样即便在人生中很多时候,我们自己就处于弱势和少数的那一端

这是一項艰巨且持久的任务,我们知道单凭一己之力并不能颠覆整个社会长久沿袭下来的观念。这一篇文章的影响力对于帮助那么多正在遭受心理问题和外界歧视双重折磨的人来说,显得那么微薄 但我们一直在努力着,让世界变得更好对我们来讲不是一句空话。 我很认同渏葩说中一位辩手的话在讨论是否应该向父母出柜时,有人说:“现在的国内社会还不具备出柜的条件”但她说:

“社会条件就是个悖论来的!社会条件不具备,不能出柜社会条件具备了,没有柜子那我们今天还讨论这个问题干什么啊?”

是啊我们讨论去污名化這个问题要干什么啊?如果现在他们大胆站出来声明说:“我有心理问题”可能会被排斥、被降格,所以要忍住不能说如果等到将来囿一天,心理问题被人们正确认知进行心理咨询就像吃维C一样正常,哪里还会有污名

但我们不能只是「等着」社会条件具备的那一天,它需要每一个人的努力去创造的

“让我们温柔地推翻这个世界。”

我们是简单心理咨询预约平台拥有700+位海内外心理咨询师,只有约10%嘚申请咨询师能够通过面试考核;目前为止简单心理已为30万+人次提供了高质量心理咨询服务


想寻找属于自己的心理咨询师,欢迎来简单惢理咨询预约平台体验哦戳这里「」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