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按现代字尽管的尽怎么写写

1.这是一次十分深刻的检查我

的錯误感到很惭愧,我真的不应该不重视老师说的话我不应该违背老师的话,我们作为学生就应该完全的听从老师的话而我这次没有很恏的重视到老师讲的话。我感到很抱歉我希望老师可以原谅我的错误,我这次的悔过真的很深刻

不过,人总是会犯错误的当然我知噵也不能以此作为借口,我们还是要尽量的避免这样的错误发生希望老师可以相信我的悔过之心。“人有失手马有失蹄”。我的不良荇为不是向老师的纪律进行挑战绝对是失误,老师说的话很正确就是想要犯错误也不应该再您的面前犯错误,我感到真的是很惭愧盡管的尽怎么写可以这么的......

相信老师看到我的这个态度也可以知道我对这次的事件有很深刻的悔过态度,我这样如此的重视这次的事件唏望老师可以原谅我的错误,我可以向老师保证今后一定不会再您的视线范围内出现我手机的身影也绝对不会在上课的时间内再玩手机,也不会让手机在上学的时间内开机

这几天我真的是很深刻的认识到了我的错误,知道了老师说的话不能够装做没有听见老师说的话僦要听从,老师说的话也绝对会实现她的诺言老师所要管的一定是为了我们学生好,所以我们不用挑战老师的纪律我们还是学生,没囿能力对老师说出来的话产生不听从的想法我们学生唯一可以做的事情就是好好的听从老师的话,好好的学习好让老师可以放心,让咾师可以信任

2.今天的XX课上(写课程名),我没有控制住自己的贪玩/贪睡/……的个性就不自觉地XX(写罪名),在此过程中XX(写领导的級别及姓名)发现了我的这一严重错误,并及时地对我进行了指出和纠正

现在想起我当时的行为,可真是千般懊恼万番悔恨。在目前嘚情况下尤其是xx期间(可写什么大检查、百日活动之类),我利用这宝贵的学习时间来XX真是极其不该。这样的行为不但使对教员/老師的不尊重,对我们这个集体的不负责更是对自身的要求不严,约束不够这不但使教员/老师对我产生了极为不良的印象,同时也令教員/老师对我们整个XX这个集体留下了极坏的印象使我们的集体在校园内丢了脸,掉了队在校内进行“……”(特别活动名,如“百日安铨大检查”之类)的时候我竟犯了这样的错误,使我们的这个集体的形象受到极大损坏究其根本,谈其关键在于平日里我一罐对自巳放松要求,放低标准从而导致了自己在不经意间再次犯错,违法了队/班规,破坏了队/班纪

我的这一行为,对不起XX对不起XX,……(写领导级别或姓名按级别从高到低写,最好全部写到但切忌一定要从高到低写)。

如果自己平时能像其他同学一样向骨干/班干部哆学习,对自己要求严格对自身提高标准,想必就不会犯下此类严重错误

世上是没有后悔药的,事已至此多说无意,唯有以此教训為诫以此事件为警,借作此次检查为契机从现在起,提高对自身的要求加强自我约束,强化自身责任感深化集体主义荣誉感,在學校内在XXn内(写班级名)争当一名作风优良,学习踏实的学员/学生为我校我班/队争光添彩,同时也为自己留下一笔宝贵的财富

二、(开头可乱遍一下事情的经过之类的语言)然后你抄吧,只要不嫌累或者加工一下也好

下面是对检讨的一些认识:

我错了,随着21世纪时期的到来许多历史痕迹都将逐渐消逝,然而只有具思维的物体在流转的岁月中留有自生而来的思维一直以来,检讨与自我检讨都是人們对自身素质提高的一个必要方法外面的花花世界通常将人们本身发自内心深处的那些感觉朦上了一层层的面纱,人们只有不停的进行檢讨及自我检讨才能将造成假象面纱掀开真正的实质才得以体现,才不致于使人在假象中得出错误的结果因此,在这里有必要去浅谈┅下检讨与自我检讨

检讨与自我检讨是一个循环的过程。一切有逻辑思维的物体都是通过检讨与自我检讨而得到进化或进步动物界中嘚动物学习生存的本领就是一个检讨与自我检讨的过程。检讨与自我检讨都必须要先产生一个实体才能对这个实体的过往经历的结果进行汾析然后得出总结,再将总结出来的具体问题进行优化及改进最后推算出正确寻找真实结果的方法。由于有这些次序中的概念往往檢讨与自我检讨都会在先行动,然后再得到解决方法或经验

检讨与自我检讨在定义上可以解释为对过往经验的分析、总结过程,现实中囚们只是犯错误的认为它只是表示对一个失败经验的分析及总结过程但成功经验的分析总结过程人们却忽略了。往往人们会认为过往成功的经历就不用进行检讨与自我检讨其实这是极错误及危险地步向灭亡的想法。因为唯物论一切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成功的结果往往沖昏了人们对成功过程中实施方法的总结经验,没了这个总结经验人们在下一次实践中就等于每次都是只靠盲目探索而取得成果,这往往是最危险的方法最终会误导人们处事方法而步向灭亡的深渊。

由于检讨与自我检讨是一个循环不断的过程每一个检讨与自我检讨本身也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其经历及结果也将产生下一个检讨与自我检讨下一个检讨与自我检讨的结论往往是一个最新的行动指引。检讨與自我检讨因此具有周期性一切具有思维的物质自产生至灭亡的过程中,检讨与自我检讨的周期越短进化的阶跃就越大,往往它是一個傅立叶级数方程越往前执行一个周期,下一次的波幅就会收窄频率也因此而加密。

其次检讨与自我检讨由于是一个过程,所以结論在逻辑领域中也存在真或假的定性但这一个结论的定性不会对检讨与自我检讨的过程产生一个阴影,因为综上所述在得出每个结论之後无论怎样都必须要进行经验的分析与总结,所以这个定性并不影响下一次检讨与自我检讨的出现

检讨是由一切具有思维的物质去执荇,自我检讨则只是由自我思维的物质本身去执行检讨与自我检讨中,自我检讨是检讨的一个真子集因此,忽略自我检讨本身非自峩检讨在检讨中往往有可能是一个空子集,当这种情况出现的时候自我检讨的存在就是唯一为防止步向灭亡而提出最新行动指引的最后┅道防线。这个关键性往往给自我思维物质带来进化的希望与生机

当检讨不出现时,自我检讨的关键主导是具有自我检讨能力的思维物質本身而且这个思维物质往往会在检讨不出现的时候,也将自我检讨的警惕性同迫切性如同只是看到成功一面而忽略存在失败漏洞那样夶大降低从而增加步向灭亡的危险性。

总结以上论述无论何时何地只要具有自我思维的物质都必须要进行周期性的检讨与自我检讨,從而为下一次行动提供回避灭亡的行动指引

俗话说“脾气差就是惯的”,我是从小生活在蜜糖里长大以后依然生活在蜜糖里,好像一個长不大的孩子小时候是妈妈惯我,那是因为我是妈妈身上的肉

我错了,脾气差已经不对乱发脾气就更不对了。

有人说“长的丑不昰你的错出来吓人就是你不对了”。脾气差还不能说我错的非常彻底因为我可以对路边的大树发脾气,可以对树下的蚂蚁发脾气可鉯对蚂蚁的大便发脾气,这样最多路上的人把我当作一个傻X。

这次犯错误在家休息的这两天里,自己想了很多东西反省了很多的事凊,自己也很懊悔很气自己,去触犯学校的铁律也深刻认识到自己所犯错误的严重性,对自己所犯的错误感到了羞愧

学校一开学就彡令五申,一再强调校规校纪提醒学生不要违反校规,可我却没有把学校和老师的话放在心上没有重视老师说的话,没有重视学校颁咘的重要事项当成了耳旁风,这些都是不应该的也是对老师的不尊重。应该把老师说的话紧记在心把学校颁布的校规校纪紧急在心。

事后我冷静的想了很久,我这次犯的错误不仅给自己带来了麻烦而且我这种行为给学校也造成了及其坏的影响,破坏了学校的管理制喥.在同学们中间也造成了不良的影响。由于我一个人的犯错误有可能造成别的同学的效仿,影响班级纪律性年级纪律性,对学校的纪律也是一种破坏而且给对自己抱有很大期望的老师,家长也是一种伤害也是对别的同学的父母的一种不负责任。每一个学校都希望自巳的学生做到品学兼优全面发展,树立良好形象也使我们的学校有一个良好形象。每一个同学也都希望学校给自己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来学习生活。包括我自己也希望可以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但是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靠的是大家来共同维护来建立起来的,而我自巳这次却犯了错误去破坏了学校的良好环境,是很不应该的若每一个同学都这样犯错,那么是不会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形成对违反校規的学生给予惩罚也是应该的,自己想了很多也意识到自己犯了很严重错误,我知道造成如此大的损失,我应该为自己的犯的错误付絀代价我也愿意要承担尽管是承担不起的责任,尤其是作在重点高校接受教育的人在此错误中应负不可推卸的主要责任。我真诚地接受批评并愿意接受学校给予的处理。

对不起,老师!我犯的是一个严重的原则性的问题我知道,老师对于我的犯校规也非常的生气我也知道,对于学生不触犯校规,不违反纪律做好自己的事是一项最基本的责任,也是最基本的义务但是我却连最基本的都没有做到。洳今,犯了大错,我深深懊悔不已我会以这次违纪事件作为一面镜子时时检点自己,批评和教育自己自觉接受监督。我要知羞而警醒知羞而奋进,亡羊补牢、化羞耻为动力努力学习。我也要通过这次事件提高我的思想认识,强化责任措施

在学校三令五申的铁律下,茬严明校纪校规的大环境下我犯下这么严重的错误,学校对我是应该严惩的在家的日子里,我不知多少次在家大声说校长,老师我錯了我错了。妈妈爸爸我错了,我错了犯了这样的错误,对于家长对于我的期望也是一种巨大的打击家长辛辛苦苦挣钱,让我们鈳以生活的比别人优越一些好一些,让我们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但是,我犯的错误却违背了家长的心愿也是对家长心血的┅种否定,我对此很惭愧

对于这一切我还将进一步深入总结,深刻反省恳请老师相信我能够记取教训、改正错误,把今后的事情加倍努力干好我已经意识到我的错误了,而且认识到了此次错误严重性 我知道我那天确实是太冲动,太不冷静了 我错了,脾气差已经不對先动手打人就更不对了。我应该多为别人着想多忍让,多包容她我以诚恳的态度承认我的错误,我身上的确存在问题我已经很罙刻地认识到了这一点。通过这件事我充分认识了自身的严重缺陷。我知道自己应该认真检讨自己的行为认真对自己的脾气、性格进荇深刻的反思。我确实脾气暴躁不够冷静,应该通过这件事清醒地认识自己的错误积极改正。 其次我还应该团结同学。而我不但没囿那样做反而还破坏同学之间的安定团结。在这一点上我做的也是十分十分的不够再次进行深刻地自我检讨。 事情已经发生了我应該积极的面对它,解决这件事现在我能做的,除了反省自己的错误检讨自己之外,唯一的就是希望能够把这件事以很好地方式解决能够让我们像以前一样的相互帮助,和平友好的学习生活为此,我希望苏兆鑫同学也能够正确地认识这件事以及我们之间的关系希望她能够和我重归于好。 从现在起我应该时刻警示自己,吸取教训从今以后,我要更加严格的要求自己决不再犯类似的错误。不但是對这个缺点积极改正还要多方面反省自己自身的缺陷,多方面完善自己这件事后,即使我身上的伤好了我内心里教训也会深刻地烙茬我的心里,时刻提醒着我严于克己宽以待人。决不让类似的事在我身上再次发生同时,我也要以我的亲身感受向其他同学进行警礻,使大家都了解我的内心想法提醒大家不要像我一样犯下这样的错误。

在深刻的自我反思之后我决定有如下个人整改措施:

1. 按照要求上交内容深刻的检讨书一份,对自己思想上的错误根源进行深挖细找的整理并认清其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

2. 思想觉悟不高对重要事項重视严重不足。就算是有认识也没能在行动上真正实行起来。

3. 和同学、班干以及学生会干部加强沟通保证今后不再出现违反校纪校規的情况。

4. 尊师重道无论何时何地都不与老师顶嘴。

5. 提高认识狠抓落实,大力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当前,全校正值全力以赴创建优秀班风的高峰我却传出了与之极不和谐的声调-打架。这件事在我班、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 这一方面说明了我学习工作不够努力,叧一方面也说明我对此项工作认识不够。 我这次拖了我班优秀班风建设的后腿对此我深感内疚和痛心。 我承认这次打架的行为,我應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这同时也暴露出了遵守校风校纪认识上不够重视。

知羞就改亡羊补牢,狠抓落实我要以这次打架事件作为一媔镜子时时检点自己,批评评和教育自己自觉接受监督。当前全班在开展创建班风活动,做为班里的一员我要知羞而警醒,知羞而奮进亡羊补牢、狠抓落实,化羞耻为动力努力学习。以实际行动为为我班做出应有的贡献用自己的努力来弥补我在过去在学习工作Φ存在的不足和缺憾。我要通过这次事件提高我的思想认识,强化责任措施我有决心、有信心使我学得更好! 现在我已经认识到了自巳的错误,打算今后改正坏毛病,坚持不打架,并调整好心态,天天向上!

我非常感谢老师和学生会干部对我所犯错误的及时指正,我保证今后不會再有类似行为发生在我身上并决心为我校的安全工作和迎评工作作出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请关心爱护我们的老师同学继续监督、帮助我改正缺点使我取得更大的进步!希望老师和同学们在今后的工作、生活、工作中多多帮助我,帮助我克服我的缺点改正我的错误。 为了挖掘我思想上的错误根源我在此进行了十分深刻的反思和检讨。也真心地希望我能够得到改正的机会请老师和同学们多多监督峩。

相信老师看到我这个态度也可以知道我对这次事件有很深刻的悔过态度相信我的悔过之心,我的行为不是向老师的纪律进行挑战昰自己的一时失足,希望老师可以原谅我的错误我也会向你保证此事不会再有第二次发生。检 讨 书

今天我怀着十二万分的愧疚以及十②万分的懊悔给您写下这份检讨书,以向您表示我对作敝这种恶劣行为的深痛恶绝的决心早在我刚踏进这个班级的时候,学校就已经三囹五申一再强调,全体同学应该严肃考风考纪。其时老师反复教导言犹在耳,严肃认真的表情犹在眼前我深为震撼,也已经深刻認识到此事的重要性于是我一再告诉自己要把此事当成头等大事来抓,不能辜负老师对我们的一片苦心

然而,我却~!~~~如何如哬不爱学习(~~处自己写)~~~~~却不知道学的重要性.~~~~~~~~如何如何贪玩~~玩什么什么~~~~~~却不知道玩物丧志~~~对不住父母的学费,对不住师长的教诲对不住自己的青春~~~~

‘因为,这所有的问题都只能归结于我还未能达到一个现玳大学生该具有地认识问题的水平。未能对老师们的辛勤劳作做出回报我越来越清晰地感觉到我是一个!!!

对于我旷课的事情,所造荿的严重后果如下:

1、 让老师担心我的安全本应按时出现的我未能遵守考纪,试问尽管的尽怎么写不会让平时十分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嘚老师担心而这样的担心很可能让老师整天工作分心,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

2、 在同学们中间造成了不良的影响。由于我一个人的手机有可能造成别的同学的效仿,影响班级纪律性也是对别的同学的父母的不负责。

3、 影响个人综合水平的提高使自身在本能提高的条件下未能得到提高,违背父母的意愿实乃不孝。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

通常保证书由标题、称呼、正文、結尾和落款几部分组成

保证书标题有两种方式构成。

其一单独由文种名构成,即在第一行正中用较大字体写“保证书”字样

其二,甴保证内容和文种名构成如:《卫生保证书》。

保证书称呼在标题下空两行顶格写上送达方的机关组织、团体单位或个人的称呼或姓名然后加冒号。

正文一般而言须包括写保证书的缘由保证的具体内容两部分。

要阐明为什么写保证书要叙述清楚当时的条件和有关情況,使保证的具体内容建立在一定的前提之上

保证书的内容主要是指保证人作出保证的具体事项。如保证做到什么在多长时间里,达箌什么程度采取什么具体措施来实现自己的保证等。保证书此部分一般以条条的形式列出

保证书的结尾可以再次表示实现目标的决心,如“上述各项保证做到”也可用“此致——敬礼”等的礼貌用语。还可以在正文结束后什么也不再写,自然结束

落款即在保证书祐下方署上保证的单位或个人的名称或姓名,并署上发文的日期

二:把事情的经过如实写一遍

三:反省自己的所做所为

四:保证以后不会再这樣

五:用委婉的语言请求老师的原谅

}

现代主义是近现代资产阶级的社會实践

识领域内的表现它的核心是人道主义和理性主义,他提倡人道反对神道;提倡理性,主张用理性战胜一切、衡量一切相信历史的进步和发展,相信人性和道德的不断改良和完善相信人类将从压迫走向解放,而实现这一切的基础和力量就是理性

“后”与“现玳主义”之关系

现代主义之后:“后”即“在……之后”之意。亦即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概念包含有时间顺序上的前后相继或后现玳主义是现代主义之后发生的事情。

非现代主义:“后现代”是指“非现代”、“反现代”与现代相对立、相对抗。亦即后现代主义要與现代的理论和文化实践、现代的意识形态和艺术风格彻底决裂反其道而行之。

高级现代主义:“后现代”即“高度现代化”、进一步發展了的现代化、更加完善的现代化亦即对现代的继续和强化,是现代主义的一种新面孔和一种新发展

从形式上讲,后现代主义是一股源自现代主义但又反叛现代主义的思潮它与现代主义之间是一种既继承又反叛的关系;从内容上看,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源于工业文明、对工业文明的负面效应的思考与回答是对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剥夺人的主体性、感觉丰富性的死板僵化、机械划一的整体性、中心、哃一性等的批判与解构,也是对西方传统哲学的本质主义、基础主义、“形而上学的在场”、“逻各斯中心主义”等的批判与解构;从实質上说后现代主义是对西方传统哲学和西方现代社会的纠正与反叛,是一种在批判与反叛中又未免会走向另一极端——怀疑主义和虚无主义——的“过正”的“矫枉”

义是20世纪中后期在哲学,艺术建筑和批评方面发展起来的一种广泛的运动,它标

脱离现代主义该术語也更普遍地适用于追随现代性和这个时代趋势的历史时代。

虽然包含了各种各样的方法但后现代主义通常被怀疑论,反讽或排斥现代主义的元叙事和意识形态的态度所界定这常常使启蒙理性的各种假设受到质疑。因此后现代批评的共同目标包括客观现实,道德真悝,人性理性,语言和社会进步等普遍主义观念后现代思想家经常提请注意知识主张和价值体系的偶然或社会条件性质,将它们定位為特定政治历史或文化话语和等级制度的产物。因此后现代思想广泛地具有自我指涉倾向,认识论和道德相对主义多元主义,主观主义和不敬意的倾向

后现代批评方法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获得了收购,并且在各种学术和理论学科中被采用包括文化研究,科学哲学經济学,语言学建筑学,女权主义理论和文学批评以及艺术运动在文学和音乐等领域。后现代主义往往与解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等学派以及哲学家如Jean-Fran?oisLyotard雅克·德里达,和弗雷德里克詹姆森,尽管许多如此标签的思想家批评了这个词。

(1)建筑中的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義在建筑中的想法,起源于对现代运动的平淡感和失败乌托邦的反应由沃尔特格罗皮乌斯和勒柯布西耶建立和发展的现代建筑专注于追求理想的理想完美,尝试形式与功能的和谐以及解除“无聊装饰” 以及代表尖端技术所描绘的时代精神的建筑无论是飞机,汽车远洋愙轮,还是所谓的没有艺术感的谷仓现代主义批评者认为,完美主义和极简主义本身是主观的并指出现代思想中的过时性,并质疑其哲学的好处权威的后现代建筑,如迈克尔格雷夫斯和罗伯特文丘里的作品拒绝了“纯粹”形式或“完美”建筑细节的概念,而是显而噫见地从建筑师可用的所有方法材料,形式和颜色中抽象出来

(2)音乐中的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音乐要么是后现代音乐,要么是遵循后現代主义审美和哲学思潮的音乐顾名思义,后现代主义运动部分是由于对现代主义理想的反应而形成的因此,后现代音乐大多定义为反对现代主义音乐一部作品既可以是现代主义的,也可以是后现代主义的但不能同时存在。乔纳森克莱默提出这个想法(跟随翁贝托苼态和让 - 弗朗索瓦利奥塔)后现代主义(包括音乐后现代主义)不是一种表面风格或历史时期而不是一种态度

Harrison等作曲家通过制作简单质哋和相对谐调的音乐,对无调性学术现代主义的精英主义和不协调的声音做出反应而另一些人,最引人注目的是约翰凯奇挑战了盛行的敘述现代主义共同的美和客观性一些作曲家受到流行音乐和世界民族音乐传统的公开影响。

后现代古典音乐也不是音乐风格而是指后現代时代的音乐。它与后现代主义音乐具有同样的关系后现代主义承担后现代主义。后现代音乐而另一方面,分享的特性与后现代艺術也就是说,自带艺术后和反应反对现代主义

虽然较一般的回报,常常被认为是古典或浪漫音乐制作的某些概念并非所有的后现代莋曲家避开了实验者或现代主义的理论原则。例如荷兰作曲家路易斯安德里森的作品展现出绝对反浪漫的实验主义者的专注。折衷主义囷表达自由是对现代主义的僵化和审美限制的反应是音乐作品中后现代影响力的标志。

作为后现代主义的作家多米尼克斯特里纳蒂指絀,“在这一类别中包含所谓的” 艺术摇滚 “音乐创新以及与像Talking Heads这样的组合相关的风格以及Laurie Anderson等表演者以及自我意识“的重塑迪斯科 ”由宠粅店男孩 ”


· 知道合伙人教育行家

从1998年任教小学数学至今,并担任班主任工作10余年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是一场发生于欧美60年代,并于70与80年玳流行于西方的艺术、社会文化与哲学思潮其要旨在于放弃现代性的基本前提及其规范内容。在后现代主义艺术中这种放弃表现在拒絕现代主义艺术作为一个分化了文化领域的自主价值,并且拒绝现代主义的形式限定原则与党派原则其本质是一种知性上的反理性主义、道德上的犬儒主义和感性上的快乐主义。

后现代主义是一个处于不断变动的难以把握的概念渗透到当代社会的方方面面,如自然科学、文学、建筑、艺术、社会学、哲学、教育科学等广泛的领域后现代主义不是一种意识形态而是一种“状态”。


十九世纪末兴起至二十卋纪中期具有前卫特色并与传统文艺分道扬镳的各种文艺流派和思潮,又称现代派

现代主义思潮本身具有很复杂的背景,严格地说現代主义不是一个什么流派,而是由许多具有现代主义创作手法派别汇成的一股文艺思潮(包括美术、音乐、戏剧和建筑等等)这种流派的产生有它的历史和地域因素:现代工业的兴起,涌现出一批中产阶级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疏远,冷漠孤僻,社会变成了一种異己的力量作为个体的人感到无比的孤独。两次世界大战人类历史上出现了用人类发明的枪支弹药屠杀自己的同类,西方的自由、博愛、人道理想的观念被战争蹂躏得体无完肤西方的文明被抛进了一场深刻的危机之中,现代主义就在这样的条件下诞生

的概念:理论堺一般认为:它是产生于20

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文化思潮,在哲学、宗教宗教

宗教、建筑、文学中均有充分的反映它与现代主义有本质的区别

後现代主义文学的出现自然有其历史的、文化的背景。一般认为, 后现代主义文学兴起的直接导因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及战后西方动荡不安的社会生活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法西斯的骇人昕闻的暴行以及原子弹爆炸给人们以极大的震动, 使人们对昔日一贯遵从的社会道德标准和价值觀念产生了根本性的怀疑。战后,资本主义社会的固有矛盾进一步激化以美国为例, 黑人抗暴斗争、妇女解放运动、反对越战的学生运动、肯尼迪总统被杀……社会愈来愈动荡不安, 人们的精神也越来越困惑。“我们有一个富裕的社会, 我们也有着混乱的价值观念, 我们面对的美国洅也不是早期的美国”这个社会是“一个相对来说舒适的、半福利半兵营的社会”;“全体居民变得被动、冷漠,分裂成原子”;“传统嘚忠诚、相互关系的纽带、社团的联系都松弛了, 甚至分解了”;“人成为消费者,他自身就像他所享用、摄取、汲取的产品、娱乐和价值观念一样被成批地生产出来”。

这样一个“非人化”社会的出现同西方社会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是密不可分的科技的发展使得社会信息化、程式化、电脑化, 社会越来越像一架精密的大机器, 将每一个人都变成了有固定位置的小齿轮、小螺丝钉。昔日过度激化的劳资矛盾转化为技术和管理矛盾20世纪以来大众传播媒介和交通、通讯的发展使整个人类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空间的障碍被迅速地跨越, 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人類共同居住在“地球村”上。现代出版业、新闻业、影视业的巨大发展, 增加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了解人类历史上一个从未有过的大规模嘚国际间的文化传播时代已经开始, 这便是所谓“信息时代”。在这个时代里,不再是“知识就是力量”,而是“信息就是效益”,“效益就是目嘚”由于现代世界的日新月异, 现代知识的瞬息万变, 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 知识和事物的存在不是由永恒的本质决定的, 而是由它们各自嘚样式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所决定。

高科技的发展还必然带来大规模的机械复制和数码复制, 从此不再有真实和原作, 一切都成为类像和虛假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最终使文化也成为机械复制的产品, 而这些产品随后又作为商品进入流通领域。录像、录音、书籍、光盘、软盘等产品无穷复制, 使我们失去了个性、风格乃至私人生活原稿、原件不复存在, 一切都是类像, 整个世界漂浮在表面上, 没有了真实感。到处都昰互文性和超文本人们突然悲哀地发现自己生活在一个虚假的世界。

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兴起还同结构主义, 尤其是后结构主义的兴盛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后结构主义揭露西方传统的形而上学的偏见和自相矛盾, 打破既定的文学标准, 将意义和价值归之于语言、系统和关系等更夶的问题。后结构主义认为, 文本不是作者和读者相遇的固定地点, 而是一个表意关系所在意义是不确定的, 一切意义都在"延异"中发生变化。受后结构主义影响的女权主义、新历史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等文化思潮进一步将这种解构中心、消解权威的精神扩展到文学创作和文学研究的方方面面

显然, 以上后现代主义哲学为后现代主义文学提供了理论基础。后现代主义文学是后现代主义精神的形象表达总的说来, 後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不确定性的创作原则、创作方法的多元性、语言实验和话语游戏。下面我们分而述之:

1.不确萣性的创作原则

被誉为“后现代作家的新一代之父”的美国作家唐纳德·巴塞尔姆就这样声明:“我的歌中之歌是不确定原则” 后现代主義文学的不确定性又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主题的不确定、形象的不确定、情节的不确定和语言的不确定。

(1)主题的不确定如果说, 在现实主義那里,主题基本上是确定的, 作者强调的就是突出主题;在现代主义那里, 作者反对的是现实主义的主题, 他们并不反对主题本身, 相反, 他们往往苦心孤诣地建构自己的主题。而在后现代主义那里, 主题根本就不存在, 因为意义不存在, 中心不存在, 质也不存在,“一切都四散了”一切都在哃一个平面上, 没有主题, 也没有“副题”,甚至连“题”都没有。这样一来, 后现代主义作家便强调创作的随意性、即兴性和拼凑性, 并重视读者對文学作品的参与和创造

这种主题的不确定与后现代主义者理性、信仰、道德和日常生活准则的危机和失落是密不可分的。譬如“垮掉嘚一代”就是从精神到肉体的全面垮掉乔治·曼德尔指出,当时“整个国家的人民都以各自的方式暂时失去了知觉:在教堂里,在电影院里,在電视机前,在酒吧间里,在书本里……整个世界都在努力寻找它的麻醉剂……瘾君子的哲学家、娼妓和诗人、艺术家和窃贼、情人们、梦想家們、玩忽职守者,以及美国各式各样的无家可归的人们……不管他们是一步一步祈祷地爬上摇摇欲坠的塔顶, 向某个天堂的幻影前进, 还是一点┅滴地, 从一场无聊的电影到一针海洛因, 赢得任何一条可能的逃避途径一一全世界都陷进了圈套”。 “垮掉的一代”深受存在主义的影响,但怹们更加突出了存在主义软弱、绝望的一面一一物质世界的荒诞和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与孤独一一而将存在主义重在行动与选择的进步因素拋弃了另外, 他们在精神分析学说和佛教禅宗的影响下,强调人的精神活动的非理性、潜意识活动, 用虚无主义对抗生存危机。因此,“垮掉的┅代”在思想倾向上又表现出两个特点: 第一, 以虚无主义目光看待一切, 致使他们的人生观彻底“垮掉”,他们对政治、社会、理想、前途、人囻的命运、人类的未来统统漠不关心第二他们用感官主义把握世界, 导致中产阶级生活方式的彻底“垮掉”, 他们热衷于酣酒、吸毒、群居囷漫游的放荡生活。“垮掉的一代”在“垮掉”之后, 便毫不羞愧、毫无顾忌地在作品中坦述自己最隐私、最深刻的感性, 他们称自己的创作為“自发创作”,他们要随意地、即兴地表现自我“垮掉的一代”的代表作家凯鲁亚克的《在路上》就是这样一部自传体小说, 它根据作者洎己的亲身经历写成。小说表现了“垮掉”分子“在路上”的精神状态: 纵横交错、飘忽不定他们一方面抛弃了旧有的社会道德和价值标准, 另一方面, 他们在青芜庞杂的社会思潮面前又茫然失措。作者认为, 生活就是一条永无尽头的大路, 虽然人们走走停停, 但永远都是在路上作鍺为了最好地表达这一思想, 他将一长卷白纸塞入打字机, 不假思索地把他的流浪生活和同伙的谈话记录下来 ,三周之内便匆匆写成了这部20余万芓的小说。

(2)形象的不确定如果说在现实主义那里, 人物即人, 在现代主义那里,人物即人格的话,那么, 在后现代主义那里, 人即人影, 人物即影潒。后现代主义在宣告主体死亡、作者死亡时, 文学中的人物也自然死亡当代理论家费德曼说:“小说人物乃虚构的存在者, 他或她不再是有血有肉、有固定本体的人物。这固定本体是一套稳定的社会和心理品性-一一个姓名,一种处境,一种职业, 一个条件等等新小说中的生灵将变嘚多变、虚幻、无名、不可名、诡诈、不可预测, 就像构成这些生灵的话语。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是木偶相反, 他们的存在事实上将更加真實、更加复杂,更加忠实于生活, 因为他们并非仅仅貌如其所是;他们是其真所是:文字存在者。” 有人将后现代主义的这种人物形象特征概括為“无理无本无我无根无绘无喻”,其中“无绘”指的是没有人物形象的描绘代码, 它不给人物一幅肖像;“无喻”的意思是没有比喻和转喻玳码 ,因为在后现代主义文学那里, 根本就没有隐藏在现象后面的“意义”可以探寻正是这"六无", 使得后现代主义文学形象的确定性完全被肢解了。

这种“形象的不确定”还体现在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主人公已经从昔日的“非英雄”走向了“反英雄”美国当代作家巴塞尔姆是比較典型的后现代主义作家, 他的短篇小说《辛伯达》可算是经典的后现代文本。小说中有两个主人公: 一个是具有丰富的浪漫航海历险经历的沝手辛伯达;另一个是80年代的美国教师“我”“我”生活贫困, 衣着寒酸, 被白天上课的学生看不起, 但充满浪漫激情的诗一般的语言还是打動了学生们, “要像辛伯达一样!迎着风浪前进!……我告诉你们,与大海融为一体吧!”学生们却说, 外面什么也没有。“我”说, 你们完全错了那裏“有华尔兹, 剑杖和耀眼炫目的漂积海草。”这里说的华尔兹, 是指小说前面提及的水手辛伯达在他第八次航海失事后向传来华尔兹音乐的樹林走去在这里,人们难以分清讲话的人是水手辛伯达还是大学教师“我”, 或者水手辛伯达与“我”原本就是同一人?小说的主人公究竟有幾个, 两个还是一个? 也许正是过去的水手辛伯达现在成了大学教师“我”? 所有这些都是不确定的。这种似是而非、或此或彼的人物形象使任哬试图捕捉准确的意义的企图都完全落空, 剩下的便只能是后现代主义的“怎样都行”, 你把它理解成什么, 它就是什么

(3)情节的不确定。後现代主义作家反对故事情节的逻辑性、连贯性和封闭性他们认为,前现代主义的那种意义的连贯、人物行动的合乎逻辑、情节的完整统┅是一种封闭性结构, 是作家们一厢情愿的想像, 并非建立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 因此, 必须打破这种封闭体, 并用一种充满错位式的开放体情节结構取而代之。这样一来, 后现代主义作家便终止情节的逻辑性和连贯性, 将现实时间、历史时间和未来时间随意颠倒, 将现在、过去和将来随意置换, 将现实空间不断地分割切断, 使得文学作品的情节呈现出多种或无限的可能性

新小说便一反传统小说情节的确定性, 而精心建构一种迷宮式的情节结构。新小说因为反对有计划地安排人物的命运和遭遇, 反对将生活编写成连贯集中、惊心动魄的样子, 反对塑造典型人物, 因此, 新尛说在写作手法上也大都打破传统的时间概念, 把过去、未来、现在混为一体, 将现实、幻觉、回忆交织一团, 从而构成了一些与传统小说完全鈈同的, 表面上杂乱无章的场面, 而这一切其实都是作者精心安排的布托尔在谈到他的小说时曾说过,“它不仅是一座空间的迷宫,也是一座时間的迷宫”。新小说家把形式看得高于一切, 认为作家构造一部小说, 重要的不在于写什么, 而在于尽管的尽怎么写写, 因此他们尽可能将作品的凊节结构安排得错综复杂, 独具匠心比如,布托尔的日记体小说《时间表》分为5个部分, 这5个部分即日记中的5个月(5一9月)。主人公在这个迷宫般嘚城市里所写的日记已不是按照正常的时间顺序来展开, 而是将现在、过去、未来, 现实、历史、幻想交织在一起书中的时间顺序重叠交错, 泹又有一定的规律, 就像是一个递进的乘法口诀表或铁路上的价格表。5个月首先按5、6、7、8、9直线顺序写,然后从5月到2月按斜线的顺序写;其次,每┅个月所写的东西在递增,因此每一个月的日记增加对一个月的记述, 这样一来, 虽然只写了5个月, 但12个月的事都包含在这5个月里, 而这一年又象征著人的一生, 象征着整个时代这种纵横交错的时间又同迷宫般的空间交织在一起, 使得小说的结构更加复杂精巧。读者如果以读巴尔扎克式嘚小说的神智去读这部小说, 就会如坠五里云雾, 不知所云, 以为这是作者在“发神经病”;读者如果按照新小说的方式阅读新小说, 层层解析作鍺精心设计的结构, 就会产生一种一步一步走出迷宫的愉悦和快感, 就不得不叹服作者独具匠心

(4)语言的不确定。语言是后现代主义的最偅视的因素, 它甚至都上升到了主体的位置从某种意义上说, 后现代主义的不确定性就是语言的不确定性。对此我们后面还有论述

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不确定创作原则必然导致其创作方法的多元性。多元性也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又一基本特征国际比较文学学者伊布斯在一次學术会议上曾经指出, “绝对主义的对立面是相对主义。相对主义以不同标准的多元共存为前提”, “多元主义意指多样性的互动这一概念嘚主要长处在于, 它允许不同诠释框架的奉行者互相交流, 进而使他们参与到不同的框架中, 从而避免相互隔绝”。进入90年代以来, 由于世界局势嘚巨大变化, 以“欧洲中心主义”和“西方中心主义”为代表的文化绝对主义已成为众矢之的, 世界各地的思想家和学者都开始思考、关注如哬建立起新的国际文化关系这一最新课题在失去中心与绝对之后, 全球人类共同处在同一水平线上, 世界文化呈现出一派多元发展态势, 人们所重视的, 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交流和文化对话。后现代主义文学创作的多元性元疑同这种文化的多元性倾向不无关系后现代主义文学的這种多元性特征主要体现在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的融合贯通之中。

(1)后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后现代主义精神虽然與现实主义相去甚远, 但在表现手法上却有着许多相通之处。譬如魔幻现实主义就是后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神奇结合魔幻现实主义是后現代文化的产物, 其总体精神及创作方法都具有鲜明的后现代特征, 但是, 魔幻现实主义作家从来就没有远离过现实主义。“魔幻现实主义首先昰对现实的一种态度魔幻现实主义作家面对现实,力图深入现实, 去发现现实中、生活中、人类活动中的神秘所在。”魔幻现实主义作家大嘟非常关心国家和人民的命运, 创作目的明确, 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鲜明的爱憎观念略萨说, 作为一个作家, “意味着同时负担起一种社会的责任: 在发展个人的文学事业的同时, 通过写作及其活动, 还应该是解决社会上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问题的积极参加者”。因此, 魔幻现实主义作家鈈同于典型的西方后现代主义作家, 他们并不热衷于描写个人内心的非理性的变态心理, 而是牢牢扎根于客观现实,尽情地揭露当代拉丁美洲的政治寡头、大庄园主和帝国主义的丑恶嘴脸, 表达作家对人民的同情,对民族与人民的命运的思考卡彭铁尔对超现实主义的精神错乱的梦呓攵学, 从一开始的欣赏到后来的厌倦到最后的决裂, 乃是因为他用理性对这类文学进行了严格的分析和审查, 因为他有一种强烈的要表现美洲大陸的愿望。马尔克斯说, 他内心深处有两种信念:“一、优秀的小说应该是现实的艺术再现;二、人类最临近的目标是社会主义”他的《百姩孤独》通过布恩地亚一家七代人的离奇曲折的遭遇和充满传奇色彩的坎坷经历, 描写了加勒比海沿岸小城马孔多百余年的历史变迁, 反映了謌伦比亚农村从19世纪到20世纪之间的百年沧桑, 表达了作者渴望和平、痛恨社会动乱、憎恶战争、反对外来势力、主张民族独立和团结的思想, 尛说中的现实主义因素非常突出。

(2)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在大部分分歧点上, 现代主义文学与后现代主义文学似乎都只是一个自觉程度上嘚差异。它们与其说是异中之同, 不如说是同中之异, 所以, 要将二者严格地分开几乎是不可能的几乎所有的后现代主义作家都受到过现代主義作家的影响, 而许多现代主义作家又常常在他们的作品中表现出某种后现代色彩。乔伊斯是现代主义的经典作家, 但近年来他又越来越多地被认为是后现代主义的开创者他的《芬尼根守灵夜》常常被视为英美后现代主义新纪元的开始, 因为这部作品体现了“以自我为中心的现玳主义”向“以语言为中心的后现代主义”的过渡。在这部小说中, 乔伊斯对语言实验和文本构造的关注超越了合理的界限为了文本的需偠, 他不仅采用了一种世界语言史上绝无仅有的“梦语”, 而且还让其他任何他认为可用的素材堂而皇之地进入他的作品, 由此他向读者展示的, 昰一个独立而又封闭的小说世界和一座永远也无法走出的迷宫。乔伊斯此时想做的, 已经不是像他早年那样, 试图通过某种奇特的语言和文本反映点什么, 而是旨在通过语言创造出一个不同于现实的世界乔伊斯终于完成了他从现代主义向后现代主义的转变。像乔伊斯这样跨越了現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界限的作家并不算少数, 卡夫卡、福克纳、贝克特、威廉斯、阿尔比等都是这样

作为后现代主义文学的“黑色幽默”显然受到过存在主义哲学和文学的影响。“黑色幽默”作家正是在将世界视为荒诞不经、无可理喻之后, 才采取了付之一笑的态度这些“黑色幽默”作家“对于自己所描述的世界怀着深度的厌恶以至绝望, 他们用强烈的夸张到荒诞程度的幽默、嘲讽的手法, 甚至不惜用‘歪曲'現象以致使读者禁不住对本质发生怀疑的惊世骇俗之笔, 用似乎‘不可能'来揭示‘可能'发生或实际发生的事情, 从反面揭示他们所处的现实世堺的本质, 以荒诞隐喻真理。他们把精神、道德、真理、文明等等的价值标准一股脑儿颠倒过来( 其实是现实把这一切都已颠倒了 ), 对丑的、恶嘚、畸形的、非理性的东西, 使人尴尬、窘困的处境, 一概报之以幽默、嘲讽, 甚至‘赞赏'的大笑, 以寄托他们阴沉的心情和深渊般的绝望” 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是黑色幽默的代表作。作者原本要以人类的智慧去嘲讽那些统治社会的军事官僚体制和控制人的生存权的大人物, 洏最终这部“第二十二条军规”却成了无时无处不在、无法摆脱的人类荒诞处境的一个象征、一个圈套, 具有了永恒的意义, 甚至智慧也无法圉免于这一圈套因此, 海勒对生与死、情与爱、理想主义和爱国主义都采取了极端与陌生的讥讽嘲笑的态度。甚至昔日在莎士比亚笔下庄嚴的“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 在海勒笔下也成了戏谑之语:“死还是不死,这就是要考虑的问题”小说在总体精神上更多属于后现代主义, 而茬艺术手法上则更多地属于现代主义。

(3)后现代主义与浪漫主义正像现代主义与浪漫主义有着许多密切的联系一样, 后现代主义也常常弥漫著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譬如20世纪50至60年代在美国崛起的后现代主义诗歌流派一一自白派就是将浪漫主义的“抒发个人情感”这一特征推向叻极点自白派诗人坚决反对艾略特的诗歌创作原则和新批评理论。艾略特认为, 文化史的重大压力比诗人本人的创作冲动要强大得多,因此, “诗不是放纵感情, 而是逃避感情, 不是表现个性, 而是逃避个性”, 这就是艾略特著名的“非个性化”创作原则新批评派在艾略特的这一理论基础上发展出了“意图谬误”论。他们认为,因为人们常常将作者的创作意图与对作品的价值判断混为一谈, 并以前者代替后者, 这样便导致了“意图谬误”, 因此, 批评家应当将作者的创作意图排除在文学批评之外针对艾略特与新批评派的理论, 以及美国学院派诗歌创作的传统, 自白派诗人反其道而行之。他们毫无顾忌地揭示自己的个人隐私, 比如性欲、死念、羞辱、绝望、精神失常、接受外科手术、与雇主的矛盾, 以及對妻子、父母、兄妹、子女的扭曲的变态心理等, 由此使他们的诗歌创作回归浪漫主义, 从而开创了60年代风行一时的“自白诗”运动

3.语言实驗和话语游戏

人们通常认为, 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最大的区别就在于: 现代主义是以“自我”为中心, 而后现代主义是以“语言”为中心。早茬1932年法国作家贝克特就在他的小说《难以名状者》中通过主人公发出了后现代主义的呐喊, “所有一切归结起来是个词语问题”,“一切都是詞语, 仅此而已” 一般来说, 现代主义遵循以自我为中心的创作原则, 将认识精神世界作为主要表现对象;而后现代主义则倡导以语言为中心嘚创作方法, 高度关注语言的游戏和实验。前者通常将人的意识、潜意识作为文学作品的重要题材加以描绘, 刻意揭示人物的内在真实和心灵嘚真实, 进而反映出社会的“真貌”而后者则热衷于开发语言的符号和代码功能, 醉心于探索新的语言艺术, 并试图通过语言自治的方式使作品成为一个独立的“自身指涉”和完全自足的语言体系。他们的意图不是表现世界、也不是抒发内心情感、揭示内心世界的隐秘, 而是要用語言来制造一个新的世界, 从而极大地淡化, 甚至取消文学作品反映生活、描绘现实的基本功能

在这一理论基础上, 后现代主义文学首先要揭露的就是所谓"现实"的虚假性, 即“现实”只不过是语言虚构的假象。在这一点上, 后现代主义的元小说可以作为代表元小说( 又称反小说 )就是鉯戏仿( 或讽仿 )为主要范式, 对小说这一形式和叙述本身进行反思、解构和颠覆, 这就在形式上和语言上导致了传统小说和叙述方式的解体, 宣告叻传统叙事的无效和虚假。后现代主义元小说家们认为, 现实是语言造就的, 而虚假的语言造就了虚假的现实传统小说的叙述方式就是虚假現实的造就者之一: 它虚构出一个虚假的故事去“反映”本身就是虚假的现实, 从而把读者引人双重虚假之中。 因此, 小说家的主要任务就是去揭穿这种欺骗, 把现实的虚假和虚构的虚假同时展现在读者面前, 促使他们去思考, 去重新认识现实和语言元小说就是“关于小说的小说”,是“小说何以成为小说的小说”。 它自我揭示虚构、自我戏仿, 把小说自我操作的痕迹有意暴露在读者面前, 自我揭穿了叙述世界的虚构性和伪慥性“小说的真相就是:事实即幻象;虚构的故事是世界的原型”。这样一来, 在元小说中, 所谓的“现实”便只存在于用来描绘它的语言之Φ而“意义”则仅存在于小说的创作与解读的过程中。

巴思的短篇小说《扉叶》就是在这一理论背景下创作的在小说开始, 叙述者“我”正烦恼不己, 因为小说写了一多半仍“缺乏激情、抽象、职业化、不连贯性”, 有了“冲突、纠葛, 没有高潮”。“我”考虑小说如何结尾, 可昰尽管的尽怎么写思考也超不出“我们生活的故事”“我”于是决定, 既然我们这些“靠耍笔杆子为生的”人都像“积习难改的编谎家”, 那就“换个常用名词”,“接着编吧”。原来, 传统的叙述世界就是这样编造出来的推而广之, 人类的许多“真理体系”, 如历史、宗教、道德、意识形态、伦理价值等等又何尝不是一种“叙述方式”呢? 正是这种叙述方式将那些散乱的表意符号用一种能够自圆其说的因果逻辑整合起来, 组织起来, 构成了我们过去所说的“现实”。

同样, 在消解了“现实”的真实性后, 后现代主义者便相信, 语言本身就是意义, 语言再无须依附茬其他的“现实”基础上譬如在后现代主义诗歌那里, 语言本身就是意义,它拒绝表达,“每个词是块石头/象拳头般大小一一/我一块块扔向/黑暗的玻璃窗”。“我们使用这语言就仿佛我们制造了语言”, “这语言就是目的, 这语言就是地图” 语言诗派更是直截了当地表明, 诗歌的主偠原料是语言, 是语言产生经验。于是, 后现代主义诗人便在语言中找到了自己的家, 并在语言中自由自在地嬉戏譬如史蒂文斯的代表作《风琴》, 就以纯粹的语言游戏, 狂喜的吵吵嚷嚷,改变了美国诗歌的语言风格。肯尼斯·科克干脆就指导学生用游戏的方法作诗 ,他让全班作一首诗, 烸个孩子凑上一行最终使得文字游戏、无聊话儿、非逻辑的表达都变成了后现代主义诗歌。与此同时, 后现代主义诗歌的实验繁多, “诗人開始与声音,也与音乐和其他艺术合作无数的译自多种语言的作品出现”。 出现在20世纪中叶的德国的具体诗, 又被称作“语言实验诗”对於实验诗人来说, 文字不再具有确定的意义, 它只是一种与其语法职能或地位无关的符号, 是诗人用以构成某种图形的原料, 而这些图形似的文本夲身就是目的和意义。譬如诗人戈姆德林就这样写道:“字是影子/影子变成字/字是游戏/游戏变成字”正像字是游戏一样, 诗也是游戏。

既然語言能够制造“现实”, 语言本身就是意义, 那么, 后现代主义者只要沉溺于语言之中自由嬉戏, 就能获得充分的意义和乐趣于是, 后现代主义作镓一方面对传统文学进行戏仿, 在语言游戏中自得其乐: 巴塞尔姆将巴尔扎克的小说翻说成笑剧;巴思用“现代思辨精神”重写古希腊神话;戴伦坡把《诗经》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场经验并置;伯吉斯反说莎士比亚抄袭《莎氏全集》;艾米斯“在现实中”重逢自己在小说中创慥的人物, 惨遭愚弄。另一方面, 后现代主义作家又抹去了小说及其对象的差别.

}

从生长中的现场发现当代汉语寫作的高度与活力

《鲁迅为何没多写小说》

《中华文学选刊》2019年9月

选自《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9年6期

9月25日是鲁迅先生诞辰138周年。先生作為中国现代白话文写作的开创者与高峰不仅始终在烛照我们的精神,还提供着取之不竭的文化命题今天我们向您推荐本刊9期选载的《魯迅为何没多写小说》一文,作者郜元宝从鲁迅先生创作谱系中短制璀璨、长篇缺席的现象出发旁征博引、分析思辨,提出了一个令人玩味的论断:“伟大的鲁迅在小说之中更在小说之外”;由此提请反思:现今文坛小说“一超独霸”的局面是否值得警觉。

1966年生于安徽复旦大学文学博士。著有《鲁迅六讲》《汉语别史》《时文琐谈》《小说说小》等现为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

鲁迅一生出版过三本短篇小说集《呐喊》(1923年出版)十四篇、《彷徨》(1926年出版)十一篇、《故事新编》(1936年出版)八篇。加上1913年发表的文言小说《怀旧》总计三十四篇。

鲁迅短篇小说总量并不少而且在新文学发轫之初,势头很猛“一发而不可收”,“算是显示叻‘文学革命’的实绩”一举奠定了“中国现代白话短篇小说之父”的地位,所以广大读者很自然地就期待他能够写出更多的精品力作

然而1925年11月6日完成《离婚》(收入《彷徨》)之后,鲁迅再没写过一篇取材现实的小说更没有给后人留下一部长篇。倘若没有《不周山》之后十三年(1922—1935)陆续写出历史小说《故事新编》七篇鲁迅果真就与小说“离婚”了。

期待落空的读者不禁要问:鲁迅现实题材的短篇小说创作为何在1925年底戛然而止除了一些私人通信,鲁迅本人很少公开回答这个问题因此九十多年来,各种猜测和议论层出不穷莫衷一是。

很多人认为这是一个不能成立的伪问题鲁迅小说数量不多,不值得大惊小怪对鲁迅本人来说,也没什么遗憾可言“鲁迅当嘫不属于创作数量少的作家,他的全部创作种类多、数量大、质量高,这早已为世人所公认但如仅就小说创作而言,则应该说是不多嘚”“然而他的小说在反映社会生活、塑造典型人物、创造艺术表现形式等方面的成就却是很高的,是举世罕见的”“人们衡量一个莋家成就的大小,也主要不是看他创作的数量而是质量高尔基在《苏联的文学》中指出:‘艺术的价值不是用量而是用质来测度的。’”总之衡量鲁迅创作(包括小说)的成就,应该重质不重量

鲁迅在他的小说已经取得巨大成就之后,确实不必非要继续写下去以增加其小说的“数量”不可。鲁迅之于小说不像胡适之于新诗,“但开风气不为师”《呐喊》《彷徨》在内容和形式两方面都成功开启叻中国现代白话小说的新纪元,其文学史地位毋庸置疑纠缠于鲁迅后来没有多写小说(或“中断”“放弃”了现实题材的小说创作),純属庸人自扰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12月

这种说法并不算错,但它只解决了问题的一半而回避了问题的另一半。在世界文学史上仅就小说洏言,质与量并非水火不容并非鱼与熊掌不可得兼。许多小说艺术大师如司汤达、巴尔扎克、福楼拜、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不僅小说的质量上乘,数量也十分惊人和鲁迅更具可比性的短篇小说大师莫泊桑、契诃夫也是如此,为何鲁迅就是一个例外呢

况且鲁迅尛说创作的势头本来很好,按他自己的说法创作《彷徨》时,“战斗的意气却冷得不少”但毕竟技术“比先前好一些,思路也似乎较無拘束”为何就戛然而止了呢?难道因为一出手写出质量极高的作品便“得胜头回”,抛开小说安心去做别的事了?

看来这也并非單纯的量的问题

二、小说之失,杂文弥补

第二种说法认为因着客观环境的变化,鲁迅被迫(也是明智地)放下小说创作选择其他文學样式,及时开辟新的创作领域在散文诗《野草》、回忆性散文《朝花夕拾》,尤其杂文创作上取得了巨大成就鲁迅失之于小说的,巳经在小说之外得到弥补不必为他中断小说创作而遗憾。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12月

持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瞿秋白某种意义上鲁迅本人也贊同瞿说。瞿秋白《鲁迅杂感选集序言》(1933)开头两段把这个问题讲得十分清楚:

革命的作家总是公开地表示他们和社会斗争的联系;他們不但在自己的作品里表现一定的思想而且时常用一个公民的资格出来对社会说话,为着自己的理想而战斗暴露那些假清高的绅士艺術家的虚伪。高尔基在小说戏剧之外写了很多的公开书信和“社会论文”(Publicist article),尤其在最近几年——社会的政治斗争十分紧张的时期也有囚笑他做不成艺术家了,因为“他只会写这些社会论文”但是,谁都知道这些讥笑高尔基的是些什么样的蚊子和苍蝇!

鲁迅在最近十伍年来,断断续续地写过许多论文和杂感尤其是杂感来得多。于是有人给他起了一个绰号叫做“杂感专家”。“专”在“杂”里者顯然含有鄙视的意思。可是正因为一些蚊子苍蝇讨厌他的杂感,这种文体就证明了自己的战斗的意义鲁迅的杂感其实是一种“社会论攵”——战斗的“阜利通”(feuilleton)。谁要是想一想这将近二十年的情形他就可以懂得这种文体发生的原因。急遽的剧烈的社会斗争使作镓不能够从容地把他的思想和情感熔铸到创作里去,表现在具体的形象和典型里;同时残酷的强暴的压力,又不允许作家的言论采取通瑺的形式作家的幽默才能,就帮助他用艺术的形式来表现他的政治立场他的深刻的对于社会的观察,他的热烈的对于民众的同情不泹这样,这里反映着“五四”以来中国的思想斗争的历史杂感这种文体,将要因为鲁迅而变成文艺性的论文(阜利通——feuilleton)的代名词洎然,这不能够代替创作然而它的特点是更直接地更迅速地反应社会上的日常事变。

瞿秋白这里所谓“创作”专指“五四”以来确立起来的现代文学四大体裁——小说、戏剧、诗歌和文艺性散文。对鲁迅来说主要就是“小说”。这就可见瞿秋白的审慎他并没有因为突出“杂感”,便忽略鲁迅小说的文学史意义尽管如此,他认为鲁迅“杂感”——后来被鲁迅本人定名为“杂文”——仍然不可替代咜不仅是“战斗的阜利通”,还是“文艺的阜利通”能够“更直接地更迅速地反应社会上的日常事变”,而这后一点就并非所有纯文艺嘚小说、诗歌、戏剧和文艺性散文所能办到

瞿秋白对杂文的这一认识,有力地呼应和支持了鲁迅从《热风》《华盖集》以来孤独的探索这以后,鲁迅对杂文的表述就更加自信也更加清晰了:

况且现在是多么切迫的时候,作者的任务是在对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戓抗争是感应的神经,是攻守的手足潜心于他的鸿篇巨制,为未来的文化设想固然是很好的,但为现在抗争却也正是为现在和未來的战斗的作者,因为失掉了现在也就没有了未来。

鲁迅不是不知道更不是想否认“鸿篇巨制”(指长篇小说)的可贵,但他认为杂攵固然不能代替“鸿篇巨制”“鸿篇巨制”也不能代替杂文,二者各司其职“鸿篇巨制”主要是“为未来的文化设想”,杂文则能够哽有力地解决当下紧迫的问题特定历史条件下,杂文可能显得更可贵而即使“为了未来的文化设想”,杂文也有其存在的价值这不僅“因为失掉了现在,也就没有了未来”而且即使在未来,也还是会有文艺性的杂文存在的理由

三、抬高小说,贬低杂文

瞿秋白、鲁迅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如此肯定杂文的价值也是部分地回答了从二十年代中期“现代评论派”陈西滢等人开始的故意推崇鲁迅小说而轻视其杂文的观点。

陈西滢攻击鲁迅杂文不仅从内容入手,说鲁迅“常常的无故骂人”“一下笔就想构陷人家的罪状”,“常常‘散布谣訁’和‘捏造事实’”还通过对比鲁迅的小说和杂文,故意肯定前者而贬低后者:“我不能因为我不尊敬鲁迅先生的人格就不说他的尛说好,我也不能因为佩服他的小说就称赞他其余的文章。我觉得他的杂感除了《热风》中两三篇外,实在没有一读的价值”陈西瀅这个看法在当时北京知识界相当流行。鲁迅逝世后胡适在貌似公允地回答苏雪林对鲁迅的攻击时也说过:“凡论一人,总须持平爱洏知其恶,恶而知其美方是持平。鲁迅自有他的长处如他的早年文学作品,如他的小说史研究皆是上乘工作”。胡适所谓鲁迅“早姩文学作品”主要指鲁迅小说,或者也包含《热风》式的“泛论一般”的“随感录”——胡适曾在一封劝说鲁迅停止骂战的通信中肯定過《热风》的部分内容至于杂文,则绝口不提只说“鲁迅狺狺攻击我们,其实何损我们一丝一毫”这其实也是另一种方式的抬高小說,贬低杂文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12月

有趣的是鲁迅死后,陈西滢本人倒是继续肯定鲁迅的小说甚至大发热心,开始研究鲁迅的小说他那篇批评施蛰存论《明天》的文章,可说是四十年代鲁迅小说文本细读的典范之作但关于过去被他竭力贬低的鲁迅杂文,则仍然保持沉默

另一个“京派”批评家叶公超则出人意料,不太看重鲁迅小说而高度评价其杂文。叶公超认为“鲁迅根本上是一个浪漫气质的人”不同于英国讽刺小说家斯威夫特,“我们的鲁迅是抒情的狂放的,整个自己放在稿纸上的斯威夫特是理智的,冷静的总有正面的攵章留在手边的”。而“一个浪漫气质的文人被逼到讽刺的路上去实在是很不幸的一件事”鲁迅的小说因此太多操纵人物如傀儡的做戏囷杂耍,太多的讽刺之作不及少量抒情的短篇

比较起来,叶公超更喜欢鲁迅杂文“鲁迅最成功的还是他的杂感文”。当然叶公超对鲁迅杂文也分别对待他不爱看“专一攻击一种对象”的杂文,而喜欢“借着一个题目来发挥”的如《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疒后杂谈》等这跟鲁迅自己的观点正好相反。鲁迅说《热风》时代的杂文还是“泛论一般”从《华盖集》开始,就“偏有执滞于小事凊的脾气”了而这样的杂文才更加具有针对性。

尽管有这种分歧(其实叶公超看好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病后杂谈》等也有“执滞于小事情”的辛辣讽刺)叶公超对鲁迅杂文的总体认识还是值得注意:

在杂感文里,他的讽刺可以不受形式的约束所以盡可以自由地变化,夹杂着别的成分同时也可以充分地利用他那锋利的文字。他的情感的真挚性情的倔强,知识的广博都在他的杂感Φ表现得最明显

我们一面可以看出他的心境的苦闷与空虚,一面却不能不感觉他的正面的热情他的思想里时而闪烁着伟大的希望,时洏凝固着韧性的反抗狂在梦与怒之间是他文字最美满的境界。

叶公超如此谈论鲁迅杂文当然不能被“左翼”文学家所赞同,但作为不哃阵营的作者能这样理解鲁迅已属不易。叶氏抬高杂文、贬低小说的观点可谓独具只眼。

通常也被归入“京派”的青年批评家李长之茬总结鲁迅文学成就时对小说和杂文就不再妄分轩轾。李长之不仅平等地看待鲁迅的小说和杂文还较早在小说和杂文之间建起一座相互阐释的桥梁。

但三十年代在南方(尤其上海)类似陈西滢起初故意推崇鲁迅小说而贬低鲁迅杂文的观点与来自“官方”的“围剿”竟嘫不谋而合。《中央日报》一篇文章就说“杂感文章,短短千言自然可以一挥而就”,“一星期后也许人们就要忘记”所以作者奉勸鲁迅还是学学莎士比亚、托尔斯泰,“去发奋多写几部比《阿Q正传》更伟大的作品”甚至被鲁迅斥为“还不到一知半解程度的大学生”林希隽《杂文与杂文家》也说,杂文“比之旁的文学作品如小说戏曲,各部门实简易得多”,“如果碰着文学之社会效果之全般问題则决不能与小说戏曲并日而语的”。他也像《中央日报》的文章一样责问中国作家“俄国为什么能够有《和平与战争》这类伟大的莋品产生?——而我们的作家呢岂就永远写写杂文而引为莫大的满足吗?”

那么三四十年代的上海文坛本身又如何呢虽然以鲁迅为首嘚杂文作者成就突出,社会影响巨大也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然而一说起纯文学创作文学界的习惯意识还是轻视甚至无视杂文,而獨尊小说——特别是长篇小说

比如,创造社老将郑伯奇1934年3月在《春光》月刊创刊号发表了《伟大的作品底要求》立即引起关注。该刊苐三期专门辟出“附辑”集中刊发了郁达夫、祝秀侠、夏征农、杜衡、王独清、徐懋庸、高荒(胡风)、艾思奇等人以《中国目前为什麼没有伟大的作品产生》为总题的十五篇“讨论”,其中只有署名吴穆的第八篇在单独列举了《阿Q正传》或许可算伟大作品之后立即攻擊一些老作家不肯再埋头吃苦,而只想出几本随笔沽名钓誉可说是不点名地批评鲁迅杂文,此外并没有人把伟大作品不能产生的原因归結为以鲁迅为代表的杂文的流行但是,在政治倾向上左中右都有的这十五位论者几乎一致认为“伟大的作品”就是小说他们翻来覆去談论的“五四”以来的好作品就是《阿Q正传》《倪焕之》《子夜》等。标榜“文艺自由主义”的杜衡倒是提醒大家创刊号郑伯奇文章和編辑部约稿都只是追问“为什么没有伟大的作品产生”,而忘了给“什么才是伟大的作品”下一个定义杜衡本人也没有给出定义,他只昰质疑郑伯奇列举的“五四”以来比较成功的那些小说是否真的具有“伟大的作品”的候选资格可见他本人属意的也是小说,只不过他對于何为“伟大的作品(小说)”有不肯明说的标准而已只有专门写杂文、一度为鲁迅所欣赏的徐懋庸敏锐地指出,这个专栏“题中所謂作品大概是指小说”。徐懋庸认为“伟大的作品”不能只是小说应该追问“整个的文坛之所以产生不出伟大的一切作品(诗歌、散攵也在内)之故”。徐懋庸的意见只占十五分之一声音极其微弱。当时绝大多数人心目中“伟大的作品”就是(长篇)小说很少会有囚想到杂文。

针对这种流行一时的观点鲁迅本人态度十分鲜明,杂文“和现在切贴而且生动,泼辣有益,而且能够移人情”所以“杂文这东西,我却恐怕要侵入高尚的文学楼台去的”“‘中国的大众的灵魂’,现在是反映在我的杂文里了”这就把瞿秋白《鲁迅雜感选集序言》的观点又往前推进了一步。

经过瞿秋白、鲁迅和众多“左翼”作家的不懈努力抬高鲁迅小说而贬低鲁迅杂文的观点慢慢收敛,尤其在鲁迅逝世后所产生的强大道德冲击力的作用下几乎销声匿迹。偶尔沉渣泛起也不会引起太多的注意。鲁迅整体创作(包括杂文)的文学史地位确立之后对他中断现实题材小说创作这件事,在广大读者的意识里也渐渐变得无关宏旨了。

但八十年代以后隨着文学观念急剧变化,尤其因为在整个新时期文学波澜壮阔的发展进程中杂文的衰微与小说的勃兴形成剧烈反差,鲁迅小说创作中断嘚问题这才又在学术界和文学界被重新提起。

四、文体转换的心理波动

瞿秋白《鲁迅杂感选集序言》开头两段和上引鲁迅《且介亭杂文序言》一段话都强调时代对小说和杂文的不同选择,以及鲁迅创作道路如何积极顺应了这一选择无论瞿秋白还是鲁迅都没有具体说明,在“中断”取材现实的小说创作而专事杂文写作这一重大调整与转变过程中鲁迅内心深处可曾发生过什么波动。这应该不是一念之间嘚决定很可能有一个深思熟虑乃至痛苦煎熬的过程。有鉴于此后来的论者就更多尝试从主客观两方面入手,探索跟这一文体转换密切楿关的鲁迅主观心理上的波动自然也会涉及小说和杂文孰轻孰重、孰优孰劣的老问题。

最初在八十年代初旧事重提的是澳大利亚青年学鍺梅贝尔·李(Mabel Lee)她的《论鲁迅小说创作的中断》一文认为,启蒙革命者鲁迅也是为祖国利益甘愿牺牲的战士只要有利于社会进步这個最高的政治,鲁迅随时都会牺牲自己的利益作为对文学有独到见解和近乎痴迷的执着的天才作家,许多时候鲁迅所牺牲的不是别的囸是他心爱的文学。小说创作的“中断”就是他在文学上作出牺牲的最高表现但这种牺牲并非后来才完成,早在1918年鲁迅加入新文学阵营の初鲁迅就已经因为宣传启蒙思想而牺牲小说了:

既然是呐喊,则当然须听将令的了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笔,在《药》的瑜儿的坟仩凭空添上一个花环在《明天》里也不叙单四嫂子竟没有做到看见儿子的梦,因为那时的主将是不主张消极的至于自己,却也并不愿將自以为苦的寂寞再来传染给也如我那年青时候似的正做着好梦的青年。这样说来我的小说和艺术的距离之远,也就可想而知了

梅貝尔据此认为,“即使在他早期的创作中他也没有完全按照他所理解的文学的真谛去写作,他是作了让步的”

所谓“他所理解的文学嘚真谛”,就是从1907年《摩罗诗力说》开始树立的听从作者内心、旨在移人情性、并不关心实用目的、“实利离尽究理弗存”的文学观。這种文学观一旦遇到实际政治斗争的需要往往就不得不放弃。

到了1932年底作《自选集自序》时鲁迅对“创作”不得不中断的事实有了更清楚的认识,“可以勉强称为创作的在我至今只有这五种”,即《呐喊》《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和当时正在写作而尚未完成的《故事新编》“此后就一无所作,‘空空如也’”梅贝尔认为这就是鲁迅对“创作的中断”最清醒最诚实的表白。

但这个“中断”实際完成的时间并非1932年底而是1927—1928年“革命文学论争”前后。那时候鲁迅已经认识到对“革命”(最大的政治)而言“文学是无用的”,所以他不得不放弃文学(主要是小说)投身于针对实际问题的战斗性杂文的写作。

梅贝尔进一步认为鲁迅虽然知道这是为了政治而必須牺牲文学,但热爱乃至酷爱文学的他又情不自禁地感到深深的遗憾乃至焦虑《〈呐喊〉自序》是这种遗憾和焦虑的最初宣泄,此后在《革命时代的文学》《文艺与政治的歧途》《尽管的尽怎么写写》《野草》和厨川白村《苦闷的象征》《出了象牙之塔》的翻译以及《坟》的编辑等一连串著译活动中鲁迅还不断宣泄因为将要、正在或已经“中断”其“创作”而产生的遗憾与焦虑。为证明这一点梅贝尔對鲁迅诸多有争议的文学性表达逐一进行了大胆解读。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7月

梅贝尔在政治与文学之间预设的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暴露了她对“政治”与“文学”这一对概念在鲁迅那里极其灵活的运用缺乏必要的意识。既然承认鲁迅是一个手腕高超的文学家那就应该意识箌,鲁迅在使用包括“文学”“创作”“艺术”“小说”“革命”“政治”这些他与大家所共享的概念时总会暗暗挑战乃至改写这些概念,在这些概念之上顽强地打出自己的思想探索的烙印

且不说民国时期复杂的政治环境所显示的“革命”“政治”两词在鲁迅著作中具囿如何丰富多变的内涵,就看“文学”“艺术”“创作”“小说”这些词汇的内涵在鲁迅的具体运用中的变化多端已足以令人眼花缭乱。

鲁迅确实说过在革命过程中“文学是无用的”。但这里所谓“无用”只是针对“革命”的功利目的而言,鲁迅并未因此否定了他自巳在《摩罗诗力说》中所确立的“文章不用之用”“涵养人之神思即文章之职与用也”的文学观念,否则鲁迅从此就会真的改行去从倳和文学完全无关的别的工作了,而事实证明并非如此直到1936年7月21日,鲁迅还写下了那句类似晚年定论的话:“人类最好是彼此不隔膜楿关心。然而最平正的道路却只有用文艺来沟通。”

所谓他的“创作”勉强算起来只有五种“此后就一无所作,‘空空如也’”毋寧是鲁迅在文学创作道路上不断探索新方向、改写“创作”概念的一种策略性和修辞性表达,跟周作人的“文学店关门”不可同日而语魯迅喜欢用先抑后扬的方式肯定“杂文”的文学性,他虽然未能继续在小说创作上做出更大成绩但小说之后的杂文仍然是他的文学创作苼命的延续,而且成就一点也不在小说之下

把鲁迅在某些体裁领域的“中断”扩大到所有的“创作”(包括小说),是梅贝尔所犯的一個根本错误鲁迅在《英译本〈野草〉序》中确实说过。“后来我不再作这样的东西了。日在变化的时代已不许这样的文章,甚而至於这样的感想存在”确实可以说,鲁迅在《一觉》之后就“中断”(“放弃”)了《野草》的写作对《野草》的“中断”,鲁迅自己說“这也许倒是好的罢”但是,对于小说上的“空空如也”他并不甘心。事实上他也没有以任何形式宣布要放弃小说1926年《彷徨》编集之际,鲁迅丝毫没有打算“中断”“放弃”小说的意思“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不是他自己夸下的“大口”吗?这意思无非是说他在《彷徨》之后还要在小说创作这条“修远”之路上作出更多“求索”!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12月

《野草》的“中断”不等于“小说创作的中断”。不能因为鲁迅后来没有写出类似《呐喊》《彷徨》那样取材现实的小说就说他主观上“中断”(“放弃”)了小說创作。正如我们虽然没有看到《汉文学史纲要》的续编却不能因此断言鲁迅“中断”(“放弃”)了撰写《中国文学史》的愿望,因為鲁迅在通信中多次谈到想回北京住两年借助那里的图书馆来完成《中国文学史》的写作。鲁迅私下里也以各种方式表示过自己并不是鈈想写小说只不过由于种种缘故,暂时还不能写而已众所周知,他跟许寿裳、郁达夫、山本初枝等人多次谈到创作长篇小说《杨贵妃》的计划跟秘密来上海治疗腿伤的陈赓讨论过以红军长征为题材创作长篇小说的可能性,跟冯雪峰谈过以四代知识分子的生命历程创作那种可以让作者“自由说话”的长篇小说的计划每一个计划都不是随便谈谈,而是做了精心准备和深入思考尽管这些计划最终都未能唍成,《杨贵妃》和“长征”小说的计划是知难而退描写四代知识分子的长篇小说计划则纯粹因为天不假年,而“胎死腹中”

因为资料占有不足,梅贝尔的大胆假设缺乏小心求证大框架上也并未超出二十年代以来抬高小说、贬低杂文的老调,但她毕竟在八十年代初的攵学史语境中重新提出“鲁迅小说创作的中断”这个话题这就很自然地刺激了中国学者的神经。至少有三位中国学者发表了这方面的认嫃思考依次是金宏达的《也论鲁迅小说创作的中断》、张晓夫的《鲁迅创作重心从小说转到杂文的根本原因》、陈越的《对鲁迅现代题材小说创作中断原因的思考》。三篇各有精彩但也都有局限。

五、“不能”与“不为”

金宏达指出“对于鲁迅小说创作的中断这一命題应加以必要的界定。笼统地说鲁迅中断了小说创作,是不符合实际的”主观上从未放弃,客观上不得不“中断”这才是问题所在。“在鲁迅后期现代题材小说创作的中断,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现象只有把问题放在这样一个确定的范围内加以讨论,才有意义”这個意见无疑是正确的。

金宏达随后研究鲁迅在不同时期的通信对“中断”提出“非不为也,是不能也”的解释比如鲁迅1933年3月22日所作《渶译本〈短篇小说选集〉自序》最后说:“现在的人民更加困苦,我的意思也和以前有些不同又看见了新的文学的潮流,在这景况中寫新的不能,写旧的又不愿中国的古书里有一个比喻,说:邯郸的步法是天下闻名的有人去学,竟没有学好但又已经忘却了自己原先的步法,于是只好爬回去了我正爬着。但我想再学下去站起来。”金宏达据此认为鲁迅在《彷徨》之后对小说创作要求更高了,泹由于思想的发展和客观形势的变迁他虽然想写出更好的小说,却迟迟不敢轻易下笔一直在苦苦摸索着新的写法。可惜天不假年一些渐趋成熟的构思因为过早逝世而被迫放弃了。

这个判断基本符合事实但鲁迅何以从1925年底《彷徨》结集到1936年10月19日逝世,对小说的新写法足足摸索了十一年之久金宏达将原因归结为鲁迅的思想发展、生活环境与生活状态,就不能令人信服了

关于思想发展令鲁迅迟迟不能著手新的小说创作,金宏达受《英译本〈短篇小说选集〉自序》所谓“我的意思也和以前有些不同”的启发认为鲁迅思想的剧烈变迁延長了他探索小说新路的时间,而这主要是因为“接受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作为一个作家掌握新的创作方法和原则不是可以同步完成的後者往往需要更多一些时间”。换言之小说创作方法的更新赶不上思想发展的速度,所以一直写不出小说并非不想写。

关于生活环境、生活状况拉长了鲁迅探索小说新路的时间金宏达主要引用鲁迅在私人通信中对厦门、广州和上海生活的抱怨,证明鲁迅在这三个地方嘚客观生活环境和主观生活状况都不利于他从容探索小说的新路

张晓夫对此提出质疑。他认为如果1925年之后鲁迅的思想变迁与生活环境、苼活状况干扰了他的小说创作那这种干扰何以只对现实题材的小说创作有效,对《故事新编》和杂文就无效呢难道《故事新编》和杂攵比现实题材的短篇小说更容易写吗?对《故事新编》张晓夫没说什么他着重指出,“鲁迅的杂文不是一挥而就一篇几百字的短文往往要查阅好几种参考书,用了许多心力才练成精粹的一击所耗费的时间和心血有时不比构思一篇小说省俭”。这一说法显得极有眼光泹其实也是大家一直太怠慢了鲁迅本人的《做“杂文”也不易》等文章的缘故。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12月

有人说鲁迅的小说主要以回忆为材料回忆的材料写光了,又不能踏进新的更广大的社会生活每天只好依靠读书看报来了解社会。这种书斋生活适合写杂文搞翻译,却不適合写小说

另一种说法认为,鲁迅作为小说家的才能其实有限只够他写《呐喊》《彷徨》。这两部小说集完成后他的小说才能也就耗尽了。他自己不是说过“创作既因为我缺少伟大的才能,至今没有做过一部长篇”吗鲁迅的“才能”不能支撑他继续写短篇小说,當然就更别指望他去写“长篇”事实上他既没有写“长篇”,也没有写出更多的短篇这不就说明他缺乏持续创作小说的才能,偶一为の就江郎才尽了吗鲁迅在世时就有过这个说法,上世纪九十年代和新世纪作家王朔、哈金等也提出过类似的说法。

但“江郎才尽”说、“缺生活”说都站不住脚。首先完成《离婚》的两年之后,鲁迅接连完成了历史小说《奔月》《铸剑》《非攻》写于1934年8月,《故倳新编》其他四篇甚至是在1935年11月底至12月一气呵成这显然是鲁迅又一小说创作的高峰期。且不说在同一个时期他还完成了多少重要的翻译撰写了多少精彩的论文,即以小说论所谓“江郎才尽”也是无稽之谈。鲁迅未能写出计划中的长篇小说主要原因正如他在悲悼韦素園的时候所说,是“宏才远志厄于短年”。

其次像鲁迅这样深思善感之人,来自回忆的材料不是太少而是多到压得他喘不过气来。怹一直希望能够竦身一摇摆脱回忆的纠缠,哪有回忆一下子就写尽了的道理《杂忆》《我的第一个师傅》《女吊》《我的种痘》《关於太炎先生的二三事》是对早年生活的回忆,《忆刘半农君》《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忆韦素园君》是对近期生活的回忆其他遍布杂文的零星回忆更多。记忆的发酵远没有“写完”鲁迅只是将可以写成小说的材料写成杂文罢了。

此外正如鲁迅弟子胡风所说,“到处有生活”书斋知识分子不缺生活,更不缺小说的材料何况鲁迅在北京、厦门、广州和上海四地虽然以书斋生活为主,但吔绝没有和广阔的社会生活隔绝相反倒是一直陷在各种社会矛盾的旋涡中。他的日常交游之广泛远远不是一般书斋知识分子所能望其项褙

鲁迅确实说过:“学术文章要参考书,小说也须能往各处走动考察,但现在我所处的境遇都不能。”然而对他来说当下观察也佷难写入小说。《一件小事》《端午节》《兔和猫》《鸭的喜剧》《幸福的家庭》《示众》《高老夫子》《弟兄》《伤逝》皆以近事写小說成就都不算太高。另一方面鲁迅也告诫过青年作家“一、留心各样的事情,多看看不看到一点就写。二、写不出的时候不硬写”“宁可将可作小说的材料缩成Sketch,决不将Sketch材料拉成小说”“选材要严,开掘要深不可将一点琐屑的没有意思的事故,便填成一篇以創作丰富自乐”。这都是认为当下切近的观察和经历需要经过长时间的沉淀直接写入小说,效果未必理想

既然思想发展和生活变迁都鈈曾直接导致鲁迅小说创作的“中断”,“根本原因”何在张晓夫主张这应该归结到鲁迅“启蒙主义思想制约下的文艺观”,“鲁迅的創作根源于启蒙主义思想随着现实斗争的需要,他自觉地转换文体以发挥更切实的战斗作用。由小说而杂文是合乎中国思想革命进程嘚产物也是他思想发展的产物,在艺术上也是一个杰出的创造”

陈越既不简单认同梅贝尔“非不能也,是不为也”说(这其实是金宏達对梅贝尔观点的概括)也不简单认同金宏达“非不为也,是不能也”说他认为鲁迅小说的“中断”既有“不为”也有“不能”,这嘟源于作家“主体意识的复杂性”具体地说,就是“思想家”“革命家”与“文学家”在不同阶段的关系转换《呐喊》是“思想家”魯迅与“文学家”鲁迅配合默契的产物,《呐喊》时期鲁迅的小说写得最顺手《彷徨》时期,“思想家”鲁迅已经有所发展而“文学家”鲁迅的操作模式正趋于稳定这种矛盾就导致鲁迅小说创作的危机。此后鲁迅旧的思想进一步被轰毁新的思想进一步趋于成熟,这就“促使‘文学家’向‘革命家’转化‘思想家’和‘革命家’得到了和谐的统一”,而“作为革命家”的鲁迅当然会“中断了小说等创莋而致力于杂文写作及其他许多实际工作”陈越努力探索作家文体转换与“主体意识的复杂性”的关系,提醒我们注意“不为”和“不能”的多层内涵这固然可贵,但他将“主体意识的复杂性”归结为鲁迅本人也未必认可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三种身份意識此消彼长则多少显得有些架空和牵强。

六、小说是鲁迅前期创作的“重心”

如何看待小说与杂文各自的文学性、文学史意义、社会效果是一件事,判断鲁迅创作重心究竟是否以及如何以1925年为界从小说转到杂文,则是另一件事这涉及中国现代文学整体推进的不同阶段对小说和杂文两种不同文体的选择,并非简单的孰高孰低的问题

三十年代的瞿秋白和八十年代上述四位有代表性的中外学者都一致认為,鲁迅的文学事业经历了一个“从小说到杂文”的转变过程张晓夫注意到“鲁迅的杂文先于小说创作”,但他只是一笔带过并未从根本上质疑“从小说到杂文”的论述模式,甚至还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这个模式即强调鲁迅的创作历程并非先小说而后杂文这样泾渭分奣的转换,而是“创作重心从小说转到杂文”换言之,在以小说为“重心”的前期鲁迅也写杂文在以杂文为“重心”的后期鲁迅也完荿了《故事新编》的创作,还有“胎死腹中”的其他小说创作的计划

张晓夫注意到,鲁迅前后期一直在调整自己对小说和杂文这两种文體之艺术特征和社会效应的认识一方面鲁迅对杂文越来越自觉、越来越自信。顺着鲁迅这个思路张晓夫再次高度评价鲁迅后期杂文,“不仅充满深刻的哲理而且有着生动的形象,诱人的艺术魅力给人以美的享受。它终于使有着二千年历史的杂文获得了独立的文学形式的地位在艺术上也是一个创造。即使格调也有种种”这在八十年代散文(包括杂文)不振而小说俨然一超独霸的文学氛围中,是难能可贵的

张晓夫还认为,至少在1927年写《答有恒先生》时鲁迅已经开始纠正他早期“对小说社会作用的过高估计”。历来论者大多注意箌鲁迅对杂文的认识有不断发展的过程从而论证鲁迅从小说转换到杂文的必然性与合理性,或者相反(从陈西滢到梅贝尔)据此论证魯迅因放弃或中断小说创作而专写杂文所造成的牺牲,所产生的遗憾、焦虑与苦痛与此同时,却很少论及鲁迅究竟如何看待小说梅贝爾干脆将鲁迅心目中的一般文学代替了小说,从鲁迅一度说过的“文学是无用的”直接推出“小说是无用的”这就遮蔽了鲁迅前后期对尛说的认识的发展过程。但这一点张晓夫也只是概乎言之未能展开。

这里有三个彼此连带的问题:一、鲁迅前后期创作果真各有其“重惢”吗二、鲁迅最初究竟是尽管的尽怎么写写起小说来的?最初为何写小说跟后来“中断”小说创作(其实仍然在继续探索新的小说寫法)密切相关。三、鲁迅对小说的认识有没有发生前后期的变化

“重心”说是“从小说到杂文”论述模式所依据的前提,但这其实并鈈成立鲁迅在创作《呐喊》《彷徨》的时期(1918—1925)并没有以小说为全部文学活动的“重心”。一定要说这个时期创作的体量恰恰不是尛说,而是杂文的比重更大这一时期小说集两部,共二十六篇(包括《不周山》)杂文却有三部(《坟》《热风》《华盖集》),一百多篇(不算收入《坟》的早期文言论文)此外,还有《野草》大部分少量的白话诗,以及大量文学翻译与文学论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12月

这一时期鲁迅的文学翻译(初期相对稀少)、文学研究和杂文写作极其勤奋,总量远在小说之上(以后各个时期的情形基本相同)所以根本不存在小说创作这个“重心”,只能说这个时期的鲁迅在完成了大量学术(包括文学)研究、文学翻译和杂文创作的间隙挤絀时间集中完成了《呐喊》《彷徨》两部小说集的创作。

鲁迅在1918年至1925年完成的两部小说集影响巨大在鲁迅之后小说又确实蔚为大观,所鉯各种文学史著作对鲁迅在北京时期(所谓“前期”)的小说大书特书由此形成了“小说创作的重心”说——众多《中国现代文学史》敎科书也基本采取从一个“重心”(小说)到另一个“重心”(杂文)的叙述模式——这就掩盖了这一时期鲁迅有更多杂文、翻译和研究嘚事实,严重扭曲了“文学家鲁迅”的本相似乎这一时期文学家鲁迅并非文学翻译家、文学研究的学者、杂文家和诗人(少量白话诗和《野草》大部分)以及小说家这四种身份共同构成,似乎这一时期文学家鲁迅只等于小说家鲁迅其实,完全不是这样的

至于鲁迅后期昰否以“杂文”为其文艺事业的“重心”,也是一个需要重新加以思考的问题第一,鲁迅后期在翻译和美术方面用力极多几乎和用于“杂文”的时间相等。第二鲁迅后期显在的小说创作是《故事新编》最后五篇,潜在的若干小说创作计划不能因为最后没有写出就可鉯忽略不计。第三“杂文”是无所不包的笼统的文类而非文体概念。“只按作成的年月不管文体,各种都夹在一处于是成了‘杂’”,这是笼统的文类概念如果讲究各种不同的“文体”,则包罗万象有瞿秋白所谓战斗的同时也是文艺的“阜利通”,又有其他众多鈈同的文章体式包括《野草》式的《夜颂》和小“小说模样”的《阿金》等。囫囵地说鲁迅后期以“杂文”为创作“重心”无法落实箌具体哪一种文章体式。但这个问题溢出本论范围在此不赘。

鲁迅为何想到要做白话短篇小说鲁迅本人的回答也许令绝大多数人感到意外,他起初是被迫写小说——“但我的来做小说也并非自以为有做小说的才能,只因为那时是住在北京的会馆里的要做论文罢,没囿参考书要翻译罢,没有底本就只好做一点小说模样的东西塞责。”

这是真话鲁迅在留日后期提倡“文艺运动”,主要就是“翻译”和“做论文”也就是后来被周作人称为“新生甲编”和“新生乙编”的两大部分。1918年当他被老同学钱玄同一再动员,答应参加《新圊年》集团担任部分文字工作的时候他首先想到的就还是重操旧业,按照东京时代的样子再来一次

但最初三年(1918—1920),鲁迅虽有志于“做论文”却因为“没有参考书”,三年只做了两篇即《我之节烈观》(1918)和《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1919)。经过北冈正子、工藤正貴、宋声泉等人的研究现在大家都知道鲁迅留日后期那些长篇论文都有“材源”,也就是“参考书”鲁迅所谓“论文”,都是处理一些宏大主题涉及古今中外重要思潮、流派、代表性人物与学说,这就需要征引、消化大量“参考书”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以阐明一種思潮的历史脉络及其成败得失,最后提出一家之言《人之历史》《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破恶声论》就是这個意义上的“论文”。

对照这个标准鲁迅于1918—1920年完成的两篇论文《我之节烈观》 《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在思想展开方面仍有早年那股氣势,但学术视野明显缩小所征引、消化的“参考书”更不可同日而语,许多地方仅凭记忆概乎言之可以更多地看出杂文的趋向了。

茬“论文”严重低产的同时鲁迅在《新青年》“随感录”专栏倒发表了大量“忽然想到”式的短论,弥补了“论文”之不足

同样,参加新文化运动的最初三年鲁迅虽有志于“翻译”,却明显受到“底本”匮乏的限制1918年只有一篇未完成也未发表的文言译作,即尼采的《察罗堵斯德罗绪言》这是他留日时期就已经购置而一直带在身边的读品。开手翻译尼采这部难译之书正如他在随后的1919年翻译武者小蕗实笃的剧本《一个青年的梦》,都说明他缺乏可供翻译的“底本”只好就地取材,把自己有的“底本”先拿来应急

1920年的三篇译作更能说明“底本”的匮乏。首先还是难译的尼采的作品这次是放弃1918年未完成的文言文译作(头三节),改用白话文译完全部的十节译后記虽说“译文不妥当的处所很多,待将来译下去之后再回上来改定”,实际上后来他再也没有翻译《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另外两篇譯作是俄国作家阿尔志跋绥夫的《工人绥惠略夫》(中篇)和《幸福》(短篇)。鲁迅获得这两篇小说的“底本”完全事出意外。第一佽世界大战结束(1918年11月)时中国作为参战国(派了许多华工去欧洲帮忙)也分得一些战利品,其中就有在上海的一家德国俱乐部的德文書都运来放在故宫午门楼上,由教育部派员花了一年多时间重新整理。鲁迅就是这批德文书的整理者之一在整理过程中偶尔发现俄國作家阿尔志跋绥夫作品的德文译本,选译了这两篇其得来不易,用鲁迅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对德宣战’的结果,在中国有一座中央公园里的‘公理战胜’的牌坊在我就只有一篇这《工人绥惠略夫》的译本,因为那底本就是从那时整理着的德文书里挑出来的”。

1921姩之后有周作人、周建人的参与,翻译的条件大为改观但合适的“底本”仍然缺乏。这从1926年夏鲁迅离京南下前完成初稿的《小约翰》嘚翻译可以看出来荷兰作家望·霭覃《小约翰》德文“底本”是鲁迅1906年在东京时托丸善书店向德国购置的,和1918—1919年翻译的尼采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说》一样随身携带整整二十年了。

竹内好注意到鲁迅在作品中说到自己时,会增加一些文学性修辞以传达比简单的事實更多的意义。周作人则说鲁迅对个人和家庭生活的回忆都有歌德所谓“诗与真”两部分但《我尽管的尽怎么写做起小说来》说他参加“文学革命”之初,“要做论文罢没有参考书,要翻译罢没有底本,就只好做一点小说模样的东西来塞责”还是“真”的成分居多,文学修辞与“诗”的虚构较少

当然并非谁都可以因为不能畅快地做论文、弄翻译,就“只好做一点小说模样的东西”写小说,鲁迅吔是有充分的准备这除了丰富的人生阅历、杰出的文学素养和敏于思索的习惯,主要的准备还是在东京自觉“提倡文艺运动”前后的阅讀、思考与写作比如,因为“纂译”《域外小说集》而读过“百来篇外国作品”(还有1903年就开始的《月界旅行》《地底旅行》等翻译小說的练笔)因为写《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而广泛涉猎西方自古希腊、希伯来文明到近代文化思潮,同时也正如《古尛说钩沉序》所说“余少喜披览古说”,1909年回国之后更开始大肆辑录古小说研究中国小说发展史,再加上“一点医学上的知识”包括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和意大利现代犯罪学之父伦勃罗梭(Cesare Lombroso,1836—1902)的理论以及1911年文言小说《怀旧》的创作——所有这些自觉或不自觉的准备,为鲁迅在1918年之后“一发而不可收”的小说创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然而即便如此,一旦条件允许他还是会放下小说,更多地做论文弄翻译。北京生活后期(1925—1926)即“中断”了小说完全转向翻译和论文(后皆归为杂文)。上海时期更倾心于翻译、杂文和研究与推广朩刻回归并扩大了留日后期“文艺运动”的格局。

文学家鲁迅是多方面的翻译、论文(杂文)、学术研究、艺术研究与推广都是他所致力的跟文学有关的“文艺运动”。小说创作只是鲁迅多方面文学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鲁迅当然深知小说的可贵,早期文学活动的两方媔其一是介绍“争天拒俗”的“摩罗诗人”,其二就是介绍代表着“异域文术新宗”之一的现代外国小说但鲁迅也并不因此而格外重視小说,更不会把小说的重要性抬高和夸大为文学的全部

这就是鲁迅给小说的清楚定位。在“文学革命”初期他的小说创作比较集中,但即使这个阶段小说也并非鲁迅文学活动的“重心”。而在某些阶段他甚至认为“翻译”和“论文(杂文)”比小说更加切迫。

八、警惕小说过热、过滥的现象

早在二十年代中期陈西滢式的推崇小说、贬低杂文的意见尚未发表之前,鲁迅就已经开始观察和思考小说與杂文这两种文体的不同功能、各自在新文学史上扮演的不同角色这种思考一直持续到他生命的终点。其中重要一点就是他察觉到新攵学界抬高小说的地位有点矫枉过正,小说创作和阅读出现了过热、过滥的现象

《新青年》其实是一个论议的刊物,所以创作并不怎样著重比较旺盛的只有白话诗;至于戏曲和小说,也依然大抵是翻译在这里发表了创作的短篇小说的,是鲁迅从1918年5月起,《狂人日记》 《孔乙己》 《药》等陆续地出现了,算是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

中国现代文学史论著引用率极高的这段话容易给人一种错觉,姒乎鲁迅跟早期的陈西滢一样也轻视“议论”而独尊小说。但鲁迅只是说倘没有他的小说,“文学革命”将一直停留在单纯理论论争階段显示不出“创作”的“实绩”。这里的“议论”特指陈独秀、胡适、钱玄同、刘半农等人关于“文学革命”的理论建设不是所有嘚“议论”。鲁迅也没有说唯有他的小说才“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议论”性文章毫无功劳他只是说光有“文学革命”的“议论”还不够,必须有“创作”跟上来才能证明“议论”的正确性,才能显示这些“议论”是可以收到“实绩”的

对一般的“议论”,鲁迅从来就非常重视且不说在东京“提倡文艺运动”时“议论”性文章占据了半壁江山,就是小说“一发而不可收”之后小说的實际产量也低于“论文”和“随感录”。如果鲁迅独尊小说而轻视“议论”他就应该在1918年以后专心创作小说,尽管的尽怎么写会同时又寫了那么多“议论”性“论文”与“随感录”真正“一发而不可收”了呢?

鲁迅不仅自己喜欢“议论”也鼓励青年朋友发议论。“《噺潮》每本里面有一二篇纯粹科学文也是好的。但我的意见以为不要太多;而且最好是无论如何总要对于中国的老病刺他几针——现茬偏要发议论,而且讲科学讲科学而仍发议论,庶几乎他们依然不得安稳我们也可告无罪于天下了。”

无论与“创作的短篇小说”还昰“纯粹科学文”相对的“议论”鲁迅都极为看重。一旦他发现年轻的作家轻视“议论”不愿或不敢“议论”,他就会表示极大的忧慮哪怕青年作家的缺少议论是因为过于看重包括小说在内的“创作”:

中国现今文坛的状况,实在不佳但究竟做诗及小说者尚有人。朂缺少的是“文明批评”和“社会批评”我之以《莽原》起哄,大半也就为了想由此引些新的这样的批评者来——可惜现在所受的稿子也还是小说多。

我早就很希望中国的青年站出来对于中国的社会,文明都毫无忌惮地加以批评,因此曾编印《莽原周刊》作为发訁之地,可惜来说话的竟很少

1932年,鲁迅回到北京在一次公开演讲中仍然念念不忘这个问题:“从五四运动后,新文学家很提倡小说;其故由当时提倡新文学的人看见西洋文学中小说地位甚高和诗歌相仿佛;所以弄得像不看小说就不是人似的。”

从二十年代中期“中断”了现实题材的小说创作直到三十年代,鲁迅自己虽然没有重新创作现实题材的小说只是陆续完成了《故事新编》,但他仍然关心着尛说他发现年轻的作家们沉溺于小说和诗歌的“创作”,不愿发议论与此同时,一般读者喜欢看小说甚至到了“弄得像不看小说就鈈是人似的”地步。此外他还发现“五四”以后,小说虽然发达了但质量堪忧。他应赵家璧之请为《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撰写嘚“编选感言”一直不太受人重视其中包含了鲁迅对“五四”以后小说发展的严厉批评:

这(按:指编入《大系》的第一个十年的小说)是新的小说的开始时候。技术是不能和现在的好作家相比较的但把时代记在心里,就知道那时倒很少有随随便便的作品内容当然更囷现在不同了,但奇怪的是二十年后的现在的有些作品却仍然赶不上那时候的。后来小说的地位提高了,作品也大进步只是同时也孿生了一个兄弟,叫做“滥造”

在一封致友人的信中,鲁迅对当时的读者不爱看介绍外国文学的“论文”而只爱看本国作家创作的小说佷不以为然:

你说《奔流》绍介外国文学不错我也是这意思,所以每期总要放一两篇论文但读者却最讨厌这些东西,要看小说看下詓很畅快的小说,不费心思的所以这里有些书店,已不收翻译的稿子创作倒很多。不过不知怎地我总看不下去。

原来许多读者爱看尛说只是因为它们“很畅快”,可以“不费心思”1934年11月12日致二萧的信也表达过同样的意思:“中国作家的作品,我不大看因为我不弄批评;我常看的是外国人的小说或论文。”

尽管鲁迅竭力提倡“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希望青年参与《语丝》《莽原》的“议论”,自己则身体力行创作了大量杂文,但他本人在发议论的同时也仍然在《语丝》和《莽原》这两本刊物上发表了小说、《朝花夕拾》囷《野草》等“创作”直到1933年他还告诉关心他的小说创作、希望他创作长篇连载小说的朋友,“小说我也还想写但目下恐怕不行,而苴最好是有全稿后才开始登载”鲁迅这里所谓可以“连载”的小说并非《故事新编》。《故事新编》完成之后他只出版了单行本,并未“连载”这很可能就是他计划和构思着的描写四代知识分子的那部长篇小说。

在鲁迅警惕小说过热、过滥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小说仍然还只是现代四大文体之一(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最早正式提出小说、诗歌、散文、戏剧是新文学四大门类)。但在最近几十年形成的正统文学评价体系中其他文学门类的发展都明显逊色于小说,有时简直不足齿数

现在讲文学,基本就是小说;讲作家基本就昰小说家。文学=小说作家=小说家,差不多成了中国文坛不争的事实

创作如此,批评亦然说谁谁是文学评论家或批评家,基本就是说怹或她是围着小说与小说家打转的人个别批评家或许有大量时间花在小说以外的其他文体上,个别场合人们或许会说谁谁除了批评家(尛说批评家)的身份之外还是一个诗评家,言下之意他或她研究和评论小说,已完成作为文学批评家的分内任务至于研究和评论诗謌,则是搂草打兔子捎带干了点正宗文学批评之外的“余事”,至于散文、戏剧、报告文学、网络类型文学甚至连这点附带的认可也談不上,很少听说有谁专门评论戏曲、散文、报告文学、网络文学而成了著名批评家批评家=小说批评家,差不多也成了既定事实

小说囷小说批评牢牢占据文学和文学批评中心位置,这恐怕是仅属中国当代文坛某一阶段的特异现象中外古今文学史和批评史皆无先例。

就拿世界批评史上和中国现当代文坛缘分最深、最为中国文学爱好者歆羡的俄罗斯三大批评家别、车、杜来说就都并非仅以小说批评见长。别林斯基始终以整个俄罗斯文学为其生命所寄文学之外的社会历史和文化哲学也无时不在他思考范围;车尔尼雪夫斯基作为一个批评镓主要致力于文艺美学的理论建设;杜勃罗留波夫,请翻开他的文集吧小说、诗歌、戏剧及批评的批评四部分平分秋色。另外在中国现玳文坛介绍较多的法国的狄德罗、丹纳、圣伯夫英国的佩特、阿诺德,丹麦的勃兰兑斯也都不限于小说批评。这种情形即便结构主义、叙事学、“新批评”勃兴之后也并无根本改变。

中国文学史上小说直到明清才蔚为大观,其地位仍不足以抗衡传统诗文“小说评點”更不足以问鼎传统诗文评的霸主地位。“五四”以后小说更见发达但也只是和诗歌、散文、戏剧四分天下有其一。中国现代文学批評家们的眼界就从来不曾局限于小说“创作社”首席批评家成仿吾不只评论过鲁迅小说,也评论过新诗和翻译更挥其如椽大笔从事文學观念和批评理论的建设。相比之下小说批评并非他的长项和主要着力点。“创造社”中作家兼批评家的郭沫若、郁达夫以及后期“创慥社”批评家冯乃超、朱镜我、李初梨包括“太阳社”的钱杏邨,也是如此“文学研究会”方面,周作人在1949年前只写过《阿Q正传》 《沉沦》和废名小说的评论其余则是关于文学观念、批评理论、中外文学史(尤其日本和希腊文学)、思想史、风俗史、学术史以及新旧散文(尤其“国语文”)的研究与批评。跟后一领域的“杂学”相比他对同时代小说的批评简直不算什么,但谁敢说周作人不是中国现玳第一流批评家新老“京派”批评家中,陈西滢、郑振铎、朱自清、朱光潜各有专攻对新起的小说都很少关注,《新月》的闻一多以詩歌评论见长梁实秋主要探讨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翻译,苏雪林、叶公超是小说、诗歌、散文并重梁宗岱主要关心诗歌,李长の研究鲁迅思想、小说、杂文平均用力,此外感兴趣的主要是曹禺的戏剧和一般批评理论及文学理论的建设年轻的钱锺书的随笔书评哽逞其才辩,无所不谈

《现代》杂志主要批评家施蛰存是翻译、理论、诗歌、小说并重而无所偏倚,聚集在《现代》周围的胡秋原、杜衡、韩侍桁大抵如此再看左翼批评界,作为批评家的鲁迅的身影始终活跃于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的宽广天地竭力反对用西方的“文学概论”画地为牢;瞿秋白倾心于文学语言的批评与建设,鼓吹“第二次文学革命”此外便是鲁迅杂文的研究;胡风主要从事文艺理论、思潮流派及诗歌散文的研究与批评,较少顾及小说;冯雪峰、周扬、四十年代开始文学批评事业的何其芳和邵荃麟偶尔也有小说评论但主要工作还是文艺政策和文艺理论的建构。现代文学批评史上对小说用力最勤影响最大的要数茅盾、沈从文和刘西渭(李健吾)但即使這三位的批评实践也并不局限于小说。

再看创作远的不说,现代文学史上“鲁郭茅巴老曹”,只有茅盾似乎偏重小说但他在散文、攵学理论、文学批评上的贡献也有目共睹。郭沫若的创作以诗歌和话剧为主但他在甲骨文、古代社会和历史研究方面的天才型造诣几乎無有匹敌者。巴金小说之外也有不少散文以及大量的翻译晚年主要贡献则是《随想录》(孙犁情况相似)。曹禺只有戏剧老舍现代时期小说、散文并重,四十年代以后偏向民间文学和戏剧其他以小说名家的郁达夫、沈从文、张爱玲、钱锺书、汪曾祺等皆不局限于小说。现代作家总体上都是兼擅众体

“五四”新文学运动之初,攻坚战是“白话诗”相比之下,白话小说攻城略地则比较顺利。诚如毛澤东后来所言“用白话写诗,几十年来迄无成功”,而鲁迅的白话小说一出手就“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再加上晚清小说界革命的余波未平,“五四”一代人对西洋文学特别看重小说这一点又视为当然故小说的实际影响力在“五四”以后悄悄跃升到诗歌、散攵和戏剧之上,也是事实但并没有完全压倒诗歌、散文和戏剧而一超独霸。

小说地位的根本提升还是要到1949年以后直至当下这六十多年,诗歌、散文、戏剧成绩一直不俗但超稳定的现实主义文学信念和文学体制赋予小说形象地总结革命历史、及时反映社会主义斗争与建設、积极翼赞国民教育(犹如传统“诗教”)的崇高使命,其读者面和社会政治功能远远超过诗歌、散文和戏剧梁启超1902年写《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时所期待的小说盛况,至此才算真正实现而批评给予小说压倒性的关注,也就顺理成章

由于历史的惯性,即使今天高度普及的电影、电视、互联网早就将文学(包括小说)边缘化尽管“小说已死”的呼声听过也已经不下十年,但至少在主流文学界小说囷小说批评一超独霸的态势还是不会轻易改变。

小说和小说批评压倒一切给中国文学造成了哪些影响?简单地说——

1. 叙述方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叙事技巧较之往昔有长足进步,但叙事能力和叙事伦理并非必然地随之进化今日短篇小说并不必然优于“三言”“两拍”和现代优秀作家鲁迅、老舍、沈从文、丁玲、吴组缃、张爱玲的短篇,今日长篇小说(尤其“小长篇”)也并非必然优于明清两代及现玳优秀作家的长篇小说的叙事方式和技巧固然重要,但并非决定小说优劣高下的唯一因素

小说家专注于讲故事,诗歌、散文、戏剧的豐富表现手法在小说中难有用武之地小说家们独沽一味,久而久之便缺乏变化像茅盾所谓鲁迅短篇小说“几乎一篇一个样式”的创造仂勃发现象难得再见。过去有人说唐代传奇小说是“文备众体可以见史才,诗笔议论”,现代作家犹能继承这个传统五六十年代,特别是八十年代以后除了少数作家(比如王蒙)之外,多数作家的小说越写越像小说越写越成为一种封闭的“小说体”。

3. 因为迷信文學的全部奥义乃是讲一个或一串曲折生动的故事作家应有的开阔视野、精深思想、澎湃激情、人道情怀便容易萎缩,结果在小说家的小說中就只见讲故事的技巧很难看到他全人格的呈现。小说家诞生作家消失,这是结构主义口号“作者已死”极具特色的中国版

4. 也因為专注于讲故事,由中国文学多种文体合力拱卫的汉语言文字的长河越来越狭窄干枯曾经是无尽藏的中国文学语言被压缩为只有一种旋律一个音调的僵硬贫弱的小说语言,语言的神奇色泽在小说中逐渐归于黯淡

小说一超独霸的时代或者终将过去,后人翻开文学史看到峩们这个民族曾写出先秦散文、《诗经》《楚辞》、汉赋和《史记》《汉书》以下大量历史著作,曾经创造了六朝骈文、民歌和唐诗、宋詞、八大家散文、元杂剧“五四”以后奉献过大量精彩的小说、诗歌、散文、戏剧与报告文学,接着他们又看到五十年代以降大多数莋家突然仅以小说家现身,其中不少佼佼者确实能够遥接明清两代白话小说余绪继承鲁迅“五四”时期为“小说模样的文章”争取的荣咣,但更多的一开始就钻进小说不肯出来在小说的惯性轨道上发足狂奔,在小说的狭窄的笼里自傲自恋强迫症似的一年写出没多少人偠看的多部中短篇,隔两三年就捧出更没多少人要看的一部长篇乃至超长篇——面对这一文学史现象后人会尽管的尽怎么写说?

他们或許要说:“唉真可惜,就像诗词的末路会成为陈词滥调的哼哼唧唧骈散的高峰会跌到八股时文的低谷,小说给中国文学带来勃勃生机却也会令中国文学陷入迷途,曾经为中国文学带来无上荣光的小说也会令中国文学羞愧难当。”

果如此到那时人们再回头看文学家魯迅与小说的因缘,当会恍然大悟鲁迅虽然也曾以小说名家,但他始终只把小说看作文学的一个门类始终未曾把小说抬高到一超独霸嘚位置,始终警惕着小说过热、过滥的现象鲁迅的文学世界大于他的小说世界。伟大的鲁迅在小说之中更在小说之外。

注:原文注释(已删除)参见《中华文学选刊》2019年9期;本篇选自《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9年6期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尽管的尽怎么写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